学习交流范文

时间:2023-03-12 07:10:06

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交流意识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人们往往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学习过程离不开交流,数学学习更离不开交流。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对比”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正确地分辨出应用题该用乘除法或加减法?一个学生说:“我们可以用每份数、份数、总数来分析,如果有这三个数量,我们就用乘除法;如果没有这三个数量,就用加减法。”听了这位学生的回答,我拍手叫好,直叫全班学生向他学习。谁知,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更好、更简单的方法,只要看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的单位名称。如果单位名称不一样就不能用加减法,只能用乘除法。”听了这位学生的话,我被震撼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千万不能低估了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创造精神。而这种创造精神却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展现,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评价交流

教师评价学生,不能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其积极因素,然后再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评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同时又教育学生应如何客观地评价人与事。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对书上的知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思、敢问的学习品质。

1.转变课堂教学的模式

《课堂教学论》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1)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2)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后来又有专家提出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观念,可以说实现了课堂教学理论上的又一个重要突破。这一转变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思想,真正体现了学生开放性的主体地位(如图)。(教学模式发展)

(学生角色变化)

2.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作用。课前要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从阅读中感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安排学生阅读教材,领会所学的知识,质疑问难,完成学习任务;课后让学生再阅读教材,温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如,教学应用题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题目,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解答完后,再让学生阅读一次题目,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通过多次阅读教材,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善思敢问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的过程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简单流程,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即“探索发现法”。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变成长方体,而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圆柱体变长方体后,体积有没有变?(2)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高和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思考发现规律,学得生动活泼、记得牢固。长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就能充分发挥教材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作用。

三、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1.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数学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无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取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要改变思考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展现这种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以小组整体水平的进步与否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体去衡量,在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时,不指名个体发言,而是请第几小组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代表一个小组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指导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的关系时,让学生分四个小组进行,用准备好的直尺、细线、圆形物体,先量周长与直径,再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还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的形式有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引导同组学生认真听取,并帮助校对,形成小组意见。在集体进行校对时,训练学生做到要先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产生对待学习的积极心态。而在自我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同学的认识相对照,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对照;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别人的解题方法相对照,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我评价变成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发展的过程。

3.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就能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促使他们共同努力,获得数学学习和思想上的共同进步。

总之,数学学习离不开交流,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2]丁秋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园,2012(14).

学习交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生;和谐;互动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英语课程的首要追求。以生为本,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和信任学生,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需求空间内自由学习和积极探究,不断增强理解感知深度与广度。让小学生快乐学习和主动交流,改变传统的被动应付学习尴尬境地,则在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求中使得英语更富有情趣性和人文感。

一、用开放友好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融入课堂

英语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联系。英语教学应该在开放的情境中展现应有的魅力和精彩。通过创设开放友好的情境,能使得学生在感受到自身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更能够帮助他们主动融入课堂。

以开放化的情境来活化教学过程,能使得学生在熟悉的环境背景下主动认识和了解英语,让他们的视野思维更为开阔。重视学生的已有背景知识融合,从他们感兴趣和需要的认知点优化环境,让他们带着激情和兴趣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激活,以尊重和信任的理念来鼓舞学生,让他们在主动融入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给学生真诚的关怀和帮助,让他们在感受到教师温暖的基础上带着激情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增强学习动力。开放优化情境创设,能使得学生对英语产生好感,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一步增强学习的活力。

这样开放友好情境创设,能使得英语课堂不再冷冰冰,而是充满积极向上的朝气活力。例如,在译林版四年级上册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Story time”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NBA职业篮球赛的精彩片段,并要求学生就“Which sport star do you like best?”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欣赏进行主动表述。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设想自己就是记者,鼓励他们就“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 with your favourite star?”和“Do you know how do play basketball?”等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背景中有针对性地学习英语,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以自由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表达认知感悟

和谐课堂应该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让他们在彼此协作交流中主动发现问题、更好地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围绕学生的互动交流创设自由的学习情境,利于学生在主动表达运用中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自由互动交流,能在彰显学生课程学习主体作用中,更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情感。以自由互动来引导学生主动释放学习潜能,能帮助他们主动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感予以表达,体现生本主义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合作习惯培养,引导他们在同桌对话、小组讨论等群体性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感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帮助,让他们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才能,释放学习的无穷活力。通过自由互动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更利于他们将认知感悟转化为灵活运用。

学生在自由互动中进行协作交流,能使得自身的认知感悟更为深刻。例如,在四年级上册Unit 1 I like dogs的“story time”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围绕“Can you tell me do you like……?”进行同桌交流,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就“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wild animal?”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主动了解课程教学要点。以这样的形式进行自由互动,能使得学生在主动表达自己的认知感悟中积淀丰富感知体验。

三、让角色模拟呈现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必然

学生天生具有模仿功能,通过角色模拟的形式来再现课程学习内容,能使得学生在展现自己的才华中,进一步激活自身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角色模拟运用能使得学生不再拘泥于单纯的教材学习,而是带着学习的激情和发展动力,主动延伸学习思维,在模拟过程中不断修正不足。

通过角色模拟来找到学生的学习认知需求点和问题,能使得他们在亲身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释放激情。在指导中,应该根据学生语言表达不同和思维习惯,帮助他们挑选适合的人物角色,让他们在反复模拟尝试表达过程中不断找到课程学习要点。多参与学生的模拟,引导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尝试在交流中获得深刻体验。多运用激励的方式来肯定学习的进步,帮助他们在发现自身学习闪光点和进步中激活内在信心动力。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的本质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学习天地里自由展示和尽情享受,使得英语成为他们发现精彩和提高技能的重要基石。从尊重和信任学生出发,始终以和谐理念活化教学,更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动力,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3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英.在和谐中分享快乐――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时代教育,2014(08)

[3]徐婷.让小学生快乐玩学英语[J].校园英语(下旬),2014(04)

学习交流范文第3篇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逐渐发现,就试教育已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只会拿满分的书呆子.原先的课堂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设计的,不管学生智力水平有多种高低差异,要求一委向满分看齐.填鸭式教学充斥课堂.今天,我们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交流研讨中学习的方法,就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就运而生的.

一、注重发挥学生民主性,各抒已见,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教育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只有一种解答方法是正确的,鼓励一题多解、一问多答,发挥学生的民主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让低智商的学生回答最基本的答案,说最初应有的想法,调动其积极性,鼓励中高智商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做到认真听,及时反馈,对的给予鼓励,错的让其继续努力,让中高智商的同学的成功的兴奋感,让低智商的同学有成功的喜悦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最主要的,在这种交流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看到别人思维的闪光点,养成虚心求教的好习惯.

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总结出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有“法”可用,成为会学习的人,通过教师的宏观调控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且记得牢,用得快.

小学教学中的规律,定律或方法等,除个别教师介绍外,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例题和教师引导,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总结出来.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将这种能力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方法学到之后,做到学有所用,避免有的学生只知道理论而不应用于实践.

三、练习形式多样,体现交流研讨的团结精神.

现今的社会是大生产形式的,必须相互合作,才会成功.独木难成林,一花不是春.在相互交流研讨中学习,就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练习中,我设计的形式是多样的,就回答形式就有:男生答、女生答、全班答.使他们合成一股劲,为找出正确答案,而相互交流研讨,精诚合作,共同进步.

学习交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动;有效问题;朗读;情感

互动,是理想课堂的生命线。课堂上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能够增强学生的有效学习。以下,我结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少年王冕》来谈谈如何实现有效学习。

一、在逐层的问题中,实现有效互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一个基本理念。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通过“读、思、悟”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关键性的问题,那么孩子们对课文的学习也会更加有条理,更加深刻。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显得很重要,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让孩子读书并记诵一些知识,而不通过问题让孩子思考加以消化,那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理解的内涵。

带着问题去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向性,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习目的明确化,这样,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在学习《少年王冕》这篇课文时,我以逐层的问题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实现有效学习。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刻画人物的人格魅力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一是孝顺母亲,二是勤奋好学。对此,要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理解人物的人格魅力,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学习法。上课伊始,我从文本出发,抓住母亲对王冕说的一段话,我以一个问题切入“同学们,母亲在听了王冕的话后她当时的心情如何?”学生可能会说:“母亲很舍不得王冕,母亲迫于生活,实在无奈,等等。”接着我再以一个问题问学生:“面对母亲的决定,王冕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去感受王冕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这样,在一层一层的问题中,孩子们自主地去体味文本的内涵,体会少年王冕对母亲的孝顺,清晰地呈现少年王冕这一孝子形象。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达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更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二、在多样的朗读中,实现有效互动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样的朗读使得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内涵。如果光是表面上的理解,光是空洞地分析,而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是不会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的。学生们要在课文当中学得充实,学得深刻,那么课堂上多样的读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有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少年王冕》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确定了以“读为主线”,读中感悟,读中求思的教学方式。在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了多样性的朗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师生配合读,创设情境读等,把语言文字通过多样的朗读,感悟成为学生需要理解的感情。比如,对王冕孝顺的理解,第一遍读,我采用了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母亲的话,男生读王冕的话,在这样的母子对话中,母亲对孩子的不舍,孩子对母亲的孝顺,通过在读中理解,透过理解把感受到的融入朗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第二遍读,我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想一想这一回读你又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默读,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问题没有声音地读,这样的朗读,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机会,让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文字背后的一个勤奋好学的王冕。第三遍读,我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感受雨后美景的一段文字,让孩子们在大声的自由朗读中,去感受雨后的景色非常美。抓住一些颜色的词感受景色的绚丽,抓住一些雨后的景物感受这份美好的意境,最后在舒缓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已经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人在画图中”的那份意境,此时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已经水到渠成。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的不舍与无奈,在读中体会王冕的懂事孝顺,在读中体会王冕的勤奋好学,在读中体会王冕的善于观察,在读中体会王冕的自信等。因此,整堂课,达到让学生在这种读的互动中,悟情,品味王冕的人格魅力,达到课堂互动的效果。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实现有效互动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渐入课文佳境呢?我想这需要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从内心深处感悟课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化语言为画面,化语言为情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对课文《少年王冕》的情感感悟中,我主要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情景中,人性相通,人情相通,学生内心将有什么样的感受,把文本内容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也就能很好地达到这种情感上的互动了。转换角色体验的方法,让孩子们想一想,要是让你不去学堂读书,而是去给别人放牛,你会怎么想?此时,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王冕,孩子们可能会说:“我会很难受;我可能会不去放牛,求爸爸妈妈让我去读书;我会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可以去上学呢……”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此时再看王冕是怎样做的,两相对比,孩子们对王冕的“孝顺”感受就更真切深刻了。还比如,在说话练习中,让学生们体会“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此时有什么话想对王冕说吗?”这样一个问题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互动。让孩子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在情感的体验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情感的体验中,架起学生与人物心灵沟通的桥梁,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

四、在小组的合作中,实现有效互动

在语文学习中,有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学,合作学习都是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们学会取长补短,学会以合作的方式学知识,长能力。

在《少年王冕》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读字音——写字形——生字组词——用词说句”这样的形式。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展开这一环节的学习。每一小组自主学习一个环节,小组内的成员互相纠正读音,互相拓展词汇,交流互动学习环节结束后,选择一位代表汇报本组学习的成果。这样,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在《少年王冕》的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体会人物特点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自由朗读,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不是一句一句地让孩子去理解,不是老师问一个问题,学生答一个问题让孩子去感受,而是放手让孩子们合作探究,去学习,让孩子们能抓住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也能在对王冕这一人物特点的分析上,聚集组内成员的意见,对人物的分析也就更丰满了。然后,再选出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孩子们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在学生汇报的成果上作一定的引导,起一个引路人的作用,真正在小组合作中实现有效互动。

以上,是我结合《少年王冕》这篇课文的教学谈实现交流互动有效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我想,在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关系中,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的还有许多很多。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在行知路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教师的职责。

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敞开心灵,放飞梦想,畅所欲言。教学,从互动开始;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交流互动,有效学习,就从这逐层的问题中,这多样的朗读中,这情感的体验中,这小组的合作中,绽放出它智慧的光芒。

学习交流范文第5篇

这次学习的学校是县城的实验小学,这所新建的学校坐落在半山坡上。沿着一级一级旋转的石阶,终于走到教学办公一体楼前,站在这里俯瞰学校大门,别有一番景致。接待处的老师指引我们来到三楼的会议室休息。由于来得较早,我们有时间先参观参观他们的教室。每一个教室都布置得别具一格,可见每个班主任都花了不少心思。暗自对比了一下,我不禁惭愧不已。我们一边参观一边感叹:这学校的教学条件真的不是我们村小可比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移动黑板和多媒体教具,我不由地也心神向往起来。难怪每年都有一大批的人前赴后继地想要考进城,有个别人甚至持续了好多年。这样的教学条件确实挺诱人的!

我听的是一堂四年级语文《万年牢》和一堂国学《话西游》,国学热是最近县城流行起来的,但在我们乡村却还没什么动静。语文课堂的简洁自主、国学老师的诙谐幽默,让两堂课效果惊人;学生的积极主动、教师的适时提点,也使得我们这些听课的人也听得津津有味,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后来,在该校校长的介绍下,才知道他们这种课堂教学也是正在实行的课堂改革――瘦身课堂。简校长还给我们介绍了她的课改理念及课改规划,她把课堂改革分为“三部曲”:物理瘦身―化学瘦身―有机瘦身,并详细地介绍了每一步名字的含义及准备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达到预定目标。

这趟城乡交流学习,让我感触颇深,虽然他们的教学方式很好,能真正实现给学生减负的目标,但有些做法对于我们村里的学校来说却是不适合效仿,也不能效仿的。现在终于想通了:为什么农村本地的老师不愿留在本地,外地的老师也不愿意留下,而是都想破头了地想往城市挤,甚至连学生也在不断向城市集中。随着乡村公路的建设,交通日趋方便,很多有条件的家长为了自己的下一代,都宁愿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县城去上学。所以,农村小学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学设备的落后,让农村小学的生源在不断地流失,而在县城的学校则是人满为患,随之又产生了一大批陪读家长。七八十人的超级大班,真的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公平的教育吗?我不这样认为。我自己本身也是从乡村出来的,也有着一样的经历:老师分来一个走一个。整个小学读下来,自己都记不清换了几拨老师,我不由自主地想:一直在说要缩小城乡差别,但何时才能真正实现呢?何时偏远山区才能真正留住分下来的老师呢?何时农村小学才能留得住生源,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功能呢?如何减少教师的频繁流动、学生的流失,这是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也是当代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交流范文第6篇

一、本次课堂大讲赛的优点

1.教师基本的音乐素养比较好

在听课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参赛教师都具备这些良好的音乐素养。如昆曲《游园惊梦》选段中教师的范唱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我们的田野》一课中教师创编的体态律动,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导入环节新颖自然

老师设计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而新颖奇异的话题,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引起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中老师利用我县正在演出的秦腔导入戏剧,过渡自然、更接地气。

3.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独特

教学环节设计紧扣主题,摒弃花架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培养。如欣赏歌剧《扎红头绳》选段时,老师打破以往常规教学资源选材的单一性,选用芭蕾舞剧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地刻画了喜儿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得更透彻。给听课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4.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使其情感得到共鸣与感动。如在教歌曲《我们的田野》时,老师用扇子创编舞蹈和同学们一起跳,既创设了情境,又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对本次活动的思考

1.音乐课教学不能忽视音乐要素的学习

其实音乐审美过程需要音乐知识和技能来支撑,否则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就不能深入。因此,我们在上每一堂课时应坚持以音乐为本,注重音乐要素的学习,并将其作为音乐课堂永恒不变的关注点。

2.教学用语的“准确性”和教学用具使用的“必要性”

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而准确,简洁而精炼,在此前提下根据自身语言特点或幽默或生动或优雅或干练,否则会导致指令不明,导向模糊。

音乐课堂上适时的运用道具会增添课堂活力。如有的老师用架子鼓、镲、堂鼓等打击乐器,有的老师专为杨白劳的角色制作帽子,为喜儿准备红头绳,为黄世仁准备服装等,这些道具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一专多能、博学多才”是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

这次听课使我深刻感受到,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音乐基本功和全面的人文素养,还要有弹、唱、跳等音乐方面的能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因此,“一专多能、博学多才”是我们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

学习交流范文第7篇

关键词:以交流促学习;以交流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一、在合作中学会交流

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个动态、可循环的过程,由阐述个人观点――接受(倾听他人观点)――反映(反思自己的观点),因此,交流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知识重组的过程,是交流者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学生在交流前,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当学生对需要交流的问题有了初步的看法后,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如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加深印象,或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观点。

例:在教学约娄和和倍数这一课时,我让小组合作搜寻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信息,然后交流汇报,学生在交流时,思维不断变化:①注意倾听他人陈述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②在情绪上予以配合,不独占交流时间;③善于对他人的观点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交流不但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对己有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从而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二、以交流实现教学互动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程度越密切,教学活动的成效就越高。学生在交流中阐述的观点,对其他同学影响颇大:认同了,相互理解;有争议,相互沟通;有问题,引发探究;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文本,人与媒体之间的多次“对话”。

例:我班有一部分同学随着生理的成长,心理产生了变化,师生之间形成交往障碍,从个体内在的变化分析,交往主体不积极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也不反思自己的观点,更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发言。于是,我采取了个别谈话、书信交流等方式,利用“一对一”结对子的方法,促使这部分同学产生交流的愿望,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倾听他人的发言,能较为主动探索并相对应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让思维从“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可见,交流是教学互动的纽带。

三、以交流促成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的由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例: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从小组为单位画圆、剪圆、折圆片(沿着不同的方向对折几次),将对折的圆片展开,通过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发现得越多越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教师的参与和引导下,学生通过交流得到了“不同的长折痕都同样长,不同的长折痕都交于一点,还发现这一点平分每一条长折痕,即长折痕是短折痕的两倍,短折痕是长折痕的二分之一。

教师在交流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观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平等相处,了解学生是否会反省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修正、补充,是否会对同伴及自己的表现作一定的评价,并在内心形成体验,积累活动的经验,针对学生交流时的表现,调控教学活动,以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四、在交流中形成良好习惯

交流过程应以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为前提,通过交流可以促使以下习惯的养成,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主动参与;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并

绘制成评价表,表格如下: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优 良 中 差

与人合作

倾听发言

尊重他人

主动探索

反思学习

学生交流习惯评价表

评价人: 自评: 同学评: 老师评:

因此,学会交流,能使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更多分享他人成果,引发思维冲突,促使自己更积极主动生成新的观点,进行新的探究,搭建新的认知结构,获得更多成功体验,以交流为纽带,促进自身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关键词:以交流促学习 以交流促发展

摘要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上说,学习是学生不断探索与思考,不断质疑与释疑,不断表达个人见解和提升个人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借助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走进学习活动之中,因此,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以思维为主,在知识经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识,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形成主动学习,与人合作,善于反思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结语 :学会交流,能使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更多分享他人成果,引发思维冲突,促使自己更积极主动生成新的观点,进行新的探究,搭建新的认知结构,获得更多成功体验,以交流为纽带,促进自身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师》

学习交流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51―05

2011年11月19日至20日,新疆第9届中学历史年会及高中优质课大赛在乌鲁木齐八中举行,先后有各地推荐的20名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各位选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合理选择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效果。笔者有幸担当评委并做最后点评。现将有些听课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本次优质课有不少可喜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渗透,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发生变化。

不少教师设计了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法也在发生着改变,学生的角色在由单纯被动的听课者、回答者向参与者、质疑者转变。乌鲁木齐八中的姜力元老师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时,效仿“杜郎口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再加上教师优美精练的语言,富有感染和亲和力,师生互动,课堂效果活跃。昌吉州二中的马晓雨老师为《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设计的学案新颖独特,构思精巧,使课堂增色不少,值得学习推广。教师对导学案的合理运用,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2.关注课标,课标的意识比较强。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此次比赛大多教师都能较好的把握课标,根据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3.对教材的挖掘、整合、拓展具有新意。

不少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让人耳目一新。如兵团二中陆冲辉老师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以“千秋家国梦”为题,以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企业兴衰为线,折射出民族企业在近展的艰难。还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了许多史料、图片,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了学生史学意识和理解能力。教师合理的处理教材,挖掘新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二、有些参赛课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令人担忧和着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些教师基础知识薄弱,还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

新疆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轮,但是还有一些教师对课标、教材不理解,吃不透,仅限于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甚至还出现了常识性史实错误,连教材都教不好,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新课改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材并非等于教学内容,它是课程资源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师绝不能只会“教教材”,而是要学会“用教材教”。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通过读书学习充实自己,增强自身知识的厚度和史学的功底。

如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先要破题。什么是民主?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然后可以从“学史可以明智”人手,领略古代希腊雅典人的智慧。雅典贵族面对严峻的社会矛盾时如果不进行改革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暴力革命,社会动荡或改朝换代。而雅典人又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化解矛盾的?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里克利不是平民,也不是工商业者,都是贵族出身,伯里克利还是名门之后。他们更有理由通过改革强化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然而他们却主动适时地让步妥协,将权力下放,让权于平民,鼓励平民参政议政,并创立了许多至今仍令后人羡慕的制度和方法,保证和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稳定和文化思想的繁荣。尽管是少数人的民主,但已经打破了专制独裁统治,在当时无疑是历史的重大进步,雅典人的智慧照亮了历史,给后人留下巨大财富。

追求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法律更要与时俱进。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就更容易把握其中的精髓了。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罗马法精神》中所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这就是罗马人的智慧,灵活运用法律来缓和矛盾维系统治。从习惯法到《十二铜表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在这个过程中,贵族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与时俱进,更体现着罗马平民政治的成熟和斗争的坚决,贵族明智的妥协与开明,清醒克制与宽宏大量以及法律建设的前瞻性。

遗憾的是还有不少教师仍受传统史观的影响,还在大谈特谈改革仅仅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这就无法领略历史的智慧和魅力了。殊不知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正是平民与贵族不断斗争妥协的结果,是平民争取权利斗争的胜利,是双赢的结果,体现着斗争和妥协的艺术。有些老师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时,给人一种错觉:小国寡民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让人不禁要产生疑问:难道小国一定会民主吗?大国一定就专制吗?这样就出现了逻辑思维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外,更要考虑雅典文化思想方面的因素。

英国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经多年政体的尝试,最终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人在政治斗争选择了妥协,对传统既继承又扬弃,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结合,实现了“三赢”的局面,也将英国人的民族特性――“绅士风格”充分体现。英国统治阶级虽然保守,但并不顽固,当民众的改革意愿表达得十分充分并且面临暴力革命威胁时,统治者适时退让,满足人民的部分要求,逐步扩大政权的基础。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妥协和退让,在英国古老而传统的政体框架内,装进了许多全新的政治内容。英国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向现代民主社会的转变。这就是英国人的智慧――在冲突与斗争中产生融合,融合出一种新文化,产生了一个新社会。斗争冲突并非意味着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消灭另一方。斗争中融合的方式就是英国的发展道路一和平、渐进并不意味着无斗争、无冲突,它仅仅意味着冲突各方最终能够相互包容,形成新的社会整合体。此后英国碰到重大问题和矛盾时基本都是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去解决。1688年――个普通的年代和数字,英国却由此一路向前,政治稳定,步步走在其他国家前面,最终成为近代世界强国。

美国从英国殖民统治中脱胎而出,深受英国民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最有可能走上君主

立宪之路。然而美国却在继承中创新,独具匠心地创造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1787年宪法》就是美国人智慧的结晶。在讲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需要教师挖掘其中的细节,让学生领略华盛顿人格的魅力和美国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1787年,来自各州的55名代表会聚费城,就如何建立一个权威的联邦政府,同时又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这一难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会议期间,各州代表在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州与北方州等议题上矛盾重重,代表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妥协,激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终诞生了美国联邦宪法。通过了解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的曲折艰难,再理解宪法内容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在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共和制进行对比时,不能简单地介绍两种政体的不同,更需要讲清二者的共性。在介绍法国和德国时,要让学生了解两国通过不同方式都建立起了民主制度,但又与本国国情结合,各具特色。

再以《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不少教师对其中一些概念和结论的了解比较僵化,不了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如对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的提法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时间上,不是一战期间而应该是一战前后(1912--1919年);二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进入“春天”不假,但绝不短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至少从甲午战后已经明显,民国肇始,趋势未变,一战期间,风头更健。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并未“立即萎缩和萧条”。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至1936年,中国的经济不但没有锐减,反而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可以称之为中国民族工业继“黄金时代”之后的“白银时代”。在1937年之前的民国时代,民族工业一直都是“春意盎然”,只是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才遭受了重创。关于短暂春天出现的外因我们习惯上认为是欧洲列强因忙于战争而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工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机会。事实上欧洲列强是放松了侵略,但美日却加紧了侵略,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仅没有减轻反面更加严峻了。

还有将张謇的企业在一战后走向萧条的原因,简单归结于列强卷土重来,也有不妥之处。其中固然有列强的挤压和军阀混战造成的不利的外部环境,但是也有张謇后期管理经营不善的问题。张謇急于建立庞大的企业体系,投资领域过于宽泛,仅从1903年到1920年,张謇就先后创办了小学315所,中学若干所,师范学校3所,专科学校6所,大学1所,投资无数,结果资不抵债,企业亏损严重,1925年企业宣告破产。用今天的话来解释是企业无限扩张,资金链出现了问题。胡适对张謇就有这样的评价:“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嘲这一点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极佳的素材――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缩影,他的不幸和遗憾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和遗憾,其中也有他个人的原因。爱国仅有一腔热情还远远不够,同时还要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更要有国家的强盛和支持。

2.比知识的匮乏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师史学观念的落后。

培根曾说过:“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赶过虽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道理很明白,我们教师在成长过程要有正确的理念和思想引领,才能避免误入歧途,少走弯路。

从初中历史课改到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我们的教师也接受了不少的课改培训,我们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也确实在发生着变化,但许多教师却忽视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观念陈旧,对学术界的动态反应漠然,对新教科书中新的史学观点了解不到位,致使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成果严重脱节。

如多元史观的问题,在初高中教材中都有体现,然而仍有一些教师深受传统史观的影响,不关注不了解多元史观,或者只知其概念而不知其内涵。更有一些教师不能用正确的史观引导学生,学生得出错误结论后,不加以正确引导,反而加以肯定鼓励,这就是在误导学生。

比赛中有两位教师讲授《新航路的开辟》,在评价新航路开辟时都没有很好运用多元史观,多角度分析评价。如一位年轻教师在评价麦哲时,找到麦哲伦在菲律宾遇难的地方的两段不同的碑文,一个写给麦哲伦,一个写给杀死麦哲伦的当地英雄拉普拉普。

正面碑文写着: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死于此地,他与马里坦岛酋长拉普拉多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于1522年9月6日返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反面碑文写着: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这是一则非常好的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遗憾的是这位年轻教师在让学生讨论后总结到: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东西,世间万物本不可以用绝对来衡量,有些东西正面看是一个“真理”,反过来看就是谬误了!

听到这时我有些愕然,怎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对麦哲伦的两段不同评价,角度不同,结论迥异,但结论都是正确的,这不就是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吗?这与“真理”和“谬误”并没有关系。

这样的例子还有对哥伦布的评价,1992年欧美许多国家举行庆祝活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打算将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日子(10月12日)定为全球纪念日,但许多美洲国家印第安人游行示威,指责哥伦布的到来给美洲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不仅如此,许多土著居民坚决反对人们使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早在哥伦布之前,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鉴于印第安居民的强烈反应,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这一天定为“种族日”,意思是说在这一天,美洲人的血统和种族都发生了改变。

众多的史料需要教师用科学的理论去统领,一节好的历史课也需要新的史观去整合。如果在给学生分析新航路带来的多种影响和变化后,用多元史观稍加总结提升,培养学生多维度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就会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如:(1)革命史观_÷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2)文明史观_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一市场雏形出现,分散走向整体;(4)现代化史观_+资本主义扩展,落后地区开发;(5)社会史观_+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有位年轻教师讲授《抗日战争》一课,上课很有激情,但深受传统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国共两党的分歧,过分贬低在抗战中的作

用,却又认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配合和相互依存的。在评价两个战场的作用时,强调敌后战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又说敌后战场力量较小,还处在积聚力量时期。由此看出教师思维逻辑较混乱,史学观念落后,在课堂中甚至还出现了史实性错误。

关于抗日战争的评价近年来史学界已经有了许多新的论述,现行的教材中也反映了学术研究成果。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反侵略战争,应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待,突出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搁置纷争,再度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弘扬抗战中中国军民联合抗战、一致对外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在两个战场的问题,不宜过分强调党派不同,事实上在抗战初期,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击侵略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敌后战场也并非都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领导下的军队也开辟有敌后战场,进行游击战争。说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显然也有些夸大。两党合作共同抗战才是抗战胜利的保证,这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同时还应该把中国的抗战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中看待,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其他战场共同配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中国在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

历史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很关键因素是教师的个人素质,中学历史教师能否更新史学观念,吸纳新的学术成果,提升史学理论素养,已成为影响新课程进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一些教学设计缺乏思维含量,教师的语言贫乏。

许多教师在授课中为活跃课堂气氛都设计了师生互动环节,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提问时口语化、随意化、低龄化现象严重,缺乏思维含量和深度,弱化了学生的智商。没有思维含量的教学提问和活动看似热闹,其实就是“胡动”“乱动”,是无效的活动。还有个别教师为了渗透思想教育,生搬硬套与现实联系举了些例子,喊一些空洞的政治口号,思想教育成了干瘪、枯燥无味的贴标签式教育了。

讲课过程中还可以看出我们一些教师语言贫乏,不严谨。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注意语言的严谨、科学、准确,每一句都要经得起推敲,力求精练简洁。其次要追求语言的生动、幽默和感染力。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毋庸赘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要多留意、多看书,不断修炼自己。

参赛教师几多兴奋几多遗憾,其实赛课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活动,遗憾也是一种美,是我们成长过程不可或缺的过程。参赛不仅仅是为了拿奖而来的,而是来寻找差距,在这个过程中结识同行、前辈,交流学习进步。评委在某种意义说可以说就是在挑毛病,评课就是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这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做的比喻:“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

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历史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做一行爱一行,去不断的读书学习,充实史学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史学素养,用新的教学理论和史学观念引领我们的教学行为,改变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学习交流范文第9篇

党不断探索不通过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加强对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为期两年的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就是一次成功的范例。学教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形成了一整套激励干部学习理论的规范机制,这也是学教活动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

首先,建立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的激励机制。农村学教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带着问题学,边学习边对照检查,边学习边征求意见,边学习边整改提高,效果很好。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学习的自觉性,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终身学习、经常接受教育,是我们共产党人生存、发展和做好工作的需要,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推动社会发展、为群众谋利益的需要。有了这样的认识,党员干部参加学教活动就有了原动力,履行相关制度就有了自觉性。同时,有的地方以严格考试敦促学习,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学习成绩,并和干部的晋升奖惩挂钩等,也使学习这个“软任务”转变成“硬指标”。

其次,建立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的工作推进机制。这是整个学教活动过程的关键性环节,主要任务是引导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督查制度认真落实,保证教育取得实效。学教活动开始时,各地就按照中央的要求组建了开展学教活动的领导体制,即党委书记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抓;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负责牵头,纪检、宣传、行政等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设立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具体领导、指导和协调日常工作。实践中,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普遍树立了不抓学教活动是失职、不抓好学教活动是不称职的观念,形成了短期措施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一系列工作手段,主要表现为“五抓”的工作推进机制。

一抓责任制。各地普遍建立并落实了党委主要领导干部抓理论教育活动的责任制,把责任目标要求,按类分解后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头上,使定性的内容量度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笼统的内容精细化,保证了责任制落到实处。二抓联系点。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建立了联系点制度,把功夫花在点上,把成果运用到面上;把问题解决在点上,把要求提到面上;把措施落实在点上,把经验推广到面上。三抓督查。学教活动中对督点、内容、方式和组织领导作了明确规定,强调了督查要注重质量,特别是暗访的形式,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四抓载体。学教活动以“三级联创”为载体,即与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活动联系起来,提升学教活动“三级联创”的标准和实效,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五抓复查。学教活动采取“回头看”、“回访复查”等方式,对有问题的进行补课,走过场的重新进行。

建立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制定一些制度措施,保证农民群众切实行使对农村基层干部学教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评价权,把评估绩效的权力交给群众。有的地方规定群众评议通不过的干部对照检查材料,要退回修改或重写。对学习绩效要做出正确评估,就要改变只对领导负责、不对群众负责的不良状况,关键是群众能充分行使发言权。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是一次考试,干部是考生,群众是考官!”

学习交流范文第10篇

后来到了大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能拿的出手的本领,或者是特长。在很多时候,我一直都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的生活那么单调,那么没有意思。

可是后来才觉得,原来我一直引以为傲的那些特长,其实别人也都会,并且的不属于我的核心竞争力。

后来我终于感觉到了强烈的危机感,不知能不断的提升自己,增加更多的知识,才能够让自己有机会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感同身受的感觉,却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是却有相通之处。

假如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和她们加入同一个社团,并没有进行一些交流的话,我想唯一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外面的广阔风景到底如何。

在别人开始进行心的交流和沟通,其他的环境的时候,我只是一直都在这个地方。去限制自己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做。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下一篇:下一步打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