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02 22:51:12

学校对联

学校对联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联合培养生;出国管理;安全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36-03

军工单位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显示出的优势和特点突出,培养模式得以迅速的推广与发展。但是由于两家单位性质不同、分属国家部委的管理要求也有所不同,联合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管理问题。本文讨论联合培养生出国管理,正是双方在协作管理中没有重视的一个薄弱环节。

学校鼓励学生就读期间出国(境)(以下简称出国)参加科研学术交流活动,联合培养生因人事关系在学校,出国视同一般学生管理模式,学校全面负责学生出国手续的审批。对联合培养生单方面的出国管理模式忽略了其具有军工科研生产背景,管控措施不到位,学生在国外存在发生诸多涉及安全威胁的可能性,如此将会对国家秘密、学生本人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1 现阶段联合培养生出国管理的依据及现状

学校对学生出国管理主要依据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校学生短期出国持用因私护照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对在校学生短期出国做出定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全日制学生出国参加政府间交流项目或者根据学校安排,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访问考察、培训以及国际比赛、演出、夏(冬)令营等对外交往活动。同时《通知》还明确:自2002年2月1日起,在校学生短期出国,原则上均持用因私护照。

学校根据《通知》对在校学生出国进行统一管理,并没有专门针对联合培养生制定公务出国流程。联合培养生因学籍、户籍在学校,出国程序与一般学生相同,仅需持学校证明到所在地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因私护照出国。归国后,因私护照交由学校统一保管,毕业后学校将证件交还学生本人。

管理程序如下图所示:

2 联合培养生出国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按照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高校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继续到指定军工单位完成研究课题,就读期间参与单位重要的科研生产活动,极有可能接触到国家秘密。对军工单位而言,联合培养生的工作状态实质上是在岗未在册的国家人员。

国防科技工业局明确将学习实习生纳入军工单位七类人员安全保密管理,要求学生在军工单位学习实习期间应参照在岗在职人员进行管理。因此对于工作涉及国家秘密的联合培养生,就读实习期间,单位仍需按照人员规定对其进行管理;同时按照我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任用经管国家秘密事项的专职人员,应当按照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的规定予以审查批准。

联合培养生出国忽略了军工单位相应的审查批准,军工单位负责学生科研工作任务的派给与指导,却并未参与对其出国的审查与管控,未将其纳入军工单位人员出国管理体系;学校归口负责出国审批,却没有对其出行的资格把关。单靠学校的出国管理模式落实管理措施,就会存在泄密隐患。

管理措施不到位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校方单方面批准联合培养生出国,军工单位并不知情,没有对其带出的材料进行保密审查,也没有对其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必要的安全风险评估。

(2)对联合培养生出国前的审查过于草率、有的甚至没有进行审查。学生仅需凭借国际交流会议邀请函等函件原件或传真件,即可得到学校认可,办理因私护照。

(3)没有针对性的安全保密教育,学校虽与联合培养生签订保密协议书、履行保密教育程序,但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不能像军工单位那样有针对性地对出国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保密教育与提醒。宣教力度不够、不深刻,达不到强调重视的效果。

(4)《通知》对短期出国定义并没有具体时限,而学校对联合培养生出国期限的要求比较宽松:博士生一般不超过一年;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半年。长时间远程管控很难保证联合培养生各方面的安全。

(5)双方单位就学生毕业后的护照管理没有接轨。校方统一保管在校学生因私护照,毕业后护照作为私人有效证件退还给学生本人。目前校方没有义务或承诺告知军工单位学生持有因私护照的情况;按照人员管理规定,学生到单位正式报到后,因私护照应交单位人事部门统一保管,然而现状却是除非学生主动上缴,否则军工单位并不知晓。

3 现阶段管理模式引发的安全隐患

联合培养生具有军工科研背景,较一般学生而言身份更为敏感复杂,出国身处完全不同的国家和国际环境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安全隐患。

3.1 学生群体属于敌对势力窃密的目标,出国不谨慎可能泄露国家秘密

联合培养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及课题研究,可能忽略单位安全保密规章制度,加之涉世不深,常常成为敌对势力窃密的重要突破口。国外情报部门往往以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为掩护收集情报。联合培养生本着谦虚的学习态度出国交流,在国外热情结交朋友,知无不答,在谈话中可能无意识泄密或者很容易被设计利用套取其所在单位的各种信息;甚至有的学生政治素养还不坚定,在国外容易受其引诱,为其工作,最后成为安插在军工单位的“钉子”,有目的地在单位内部收集、提供情报,如果私人护照同时还保留在个人手上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3.2 约束手段不力、管控弱,不能有效约束学生滞留不归

学生年龄小、社会关系单纯、学习生活简单、自身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固化,在国外开拓了眼界,接触到各方面条件好的单位难免会有所向往与追求;若国外单位认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话,也会开出诱人的条件,邀请学生在国外继续深造或工作。

我国有句古话叫做“良禽择木而栖”,每个人都会对更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有所追求。但是这句话对联合培养生在国外发展却不适用,因为联合培养生属人员,若放任其自由选择在国外发展的话,会导致国防科研人才流失、国家秘密更得不到保障。目前没有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加之学校对其约束力没有造成太大阻碍,学生双向衡量利弊,有可能放弃国内的学籍和保证金,选择留在国外发展。

4 对策及建议

管理学中有一个墨菲定律:凡是可能出错的地方,如果不加以防范,必将出错。结合上述联合培养生出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引发的安全隐患,以下提出加强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4.1 重视联合培养生的国家安全、保密管理

尽管联合培养生还是学生,但是一旦参与军工单位科研实习,大部分就已接触到国家秘密,参照一般学生模式管理联合培养生不符合国家人员管理规定。基于联合培养生从事军工工作的特殊性,建议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等相关部委及各军工单位与高校重视联合培养生的国家安全、保密管理,制定《联合培养生安全保密管理规定》,明确管理职责与安全监督职责,包括:学业录取前:学校联合军工单位对联合培养生进行资格审查,审点是个人表现及品行是否符合日后从事工作以及有无境外亲戚;录取后:进行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信息安全保密防范知识培训,增强联合培养生日后在岗位履行职责的保密能力;实习上岗前:签订《保密承诺书》,按照在职人员同等要求进行保密管理;考虑到学生流动性大的特点,导师对联合培养生研究课题的选定最好不要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尽可能少地接触国家秘密。

4.2 建立对联合培养生出国的协作管理机制

参照对国家人员管理标准,由公安部门、军工单位、学校共同建立联合培养生出国协作管理机制,通过联合培养生信息共建、信息共享的方式,对联合培养生出国进行有效管理;参照国家工作人员管理模式,联合培养生应纳入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库,管理单位可全面掌控其出国情况;明确界定对联合培养生的管理范围,对参与或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学生实行相应的出国限制措施;联合培养生就读期间出国任务主要由学校发起,因此出国主要管理方仍在学校。建议就联合培养生出国的管理建立以校方为主、军工单位为辅的管理模式,在此强调:联合培养生出国资格应由校方与军工单位共同审核。

因为学生在校完成基础课程前,还未接触到军工单位科研生产项目,因此管理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下图为作者建议的出国管理模式:

4.3 从联合培养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国家安全、保密教育

国防工业后备科研人才应该具有政治可靠、业务精通、工作稳定的基本素质,联合培养生属于重要的后备科研储备人才,对他们的安全保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参加科研实习以后,而是应该从学习时期开始抓起。学校从学生学习专业科目开始,同步开设国家安全、保密法律法规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将学习成绩纳入必修课学分是有实际意义的。

因为保密教育、保密规定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让人领会并掌握的,只有及早地从观念上引导学生认可保密、接受保密、树立保密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对学生的国家安全、保密教育,并为学生以后正式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安全保密防范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丹.浅谈“双导师制”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深远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0,(18).

[2] 李志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3).

学校对联范文第2篇

一、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必要性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非重点中学。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大多数家长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入县城示范性高中,致使农村普通高中生源素质越来越差。而常规教学内容过难、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楹联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基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展开,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堂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楹联知识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需求,适应学生发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协作、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形成特色校园文化,促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二、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重要性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开发楹联校本课程坚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联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既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继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开发楹联校本课程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开发楹联校本课程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利用楹联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可能性

在研究力量方面,梅州市、五华县楹联学会为我校《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课题组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指导。课题研究立足于本校,辐射五华南部乡镇,推动楹联进校园活动,从而有力推动五华楹联事业的发展。课题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均是梅州市楹联学会会员,他们对楹联、书法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有良好的语文教学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在研究环境方面,学校处于客家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乡。梅州市在2013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楹联城市。梅州市委市政府连续主办了五届高水平的“客天下”杯征联比赛,引起全球华人的关注。《中国楹联集成・梅州卷》《客家楹联大典》《梅州楹联》《长乐联苑》《五华古今楹联选》《梅州楹联》《长乐文艺》等书刊杂志,以及广东楹联学会、梅州楹联学会网站,为楹联进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学校对联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reasons of the typical emotion features of the postgraduates co-cultured by local colleges have been discussed deeply.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survey on the living status of the postgraduates in Shaox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Suggestions on the solution of the ill emotions have been given in the paper. It is expected as a good guide in 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co-cultured by local colleges.

关键词:情绪特征;研究生;联合培养;地方高校

Keywords: emotion features;postgraduates;co-culturing;local colleges

0引言

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依托于办学条件较好、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已非常普遍,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往往把联合培养形式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提升和今后申请研究生教育的积累。绍兴文理学院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绍兴,是当地唯一的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承担起为本区域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任。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起步于2002年,已分别与兰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18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87人,包括化学、纺织、中文、数学、物理等十多个学科专业,现在校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30多名。

目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人数正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规模较小,这一群体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现状往往较少受到各级研究生教育参与者的关注,对于他们的情绪特征、心理调适、压力释放等,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为调研对象,对联合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群体中容易出现的典型情绪特征,即积极乐观情绪和焦虑烦恼情绪,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1产生积极乐观情绪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研究生的人数规模往往都比较大,有的高校研究生总人数比本科生还要多,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屡见不鲜[1],在校研究生的人均生活待遇、学术资源和受指导力度等正逐渐下降,造成研究生作为学生个体的优越感正逐步消失。而到了联合培养接收学校,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基数少,导师、学院、学校等各级部门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非常重视,在各个方面都给予较多的关照,使很多研究生产生了在原培养单位没有体会到的优越感,易引发积极乐观的情绪。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通过联合培养,大多数研究生的经济负担得到大幅减轻

研究生的年龄层次基本上都在23周岁以上,在各方面特别是经济上迫切希望独立,如果自己有其他方式的话,大多数研究生一般选择不靠家庭经济资助[2]。现在,一般高校研究生月生活补贴在200-300元,很难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一些自费生、贫困生经济压力更大。对于联合培养研究生而言,对方培养高校的生活补贴都会照发,联合培养接收单位一般还会在经济上给予研究生进一步的资助,这样,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每月可以领到两份生活补贴,加上联合培养接收单位导师的一些科研津贴、差旅费报销等,基本上每月可以达到800元左右,可基本满足生活需求。这样,研究生可以比较安心的进行学习和科研,不用将精力分散到兼职等其他活动中去。

1.2 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接收高校有较高的认可度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主,在校生的层次主要是二本和三本学生,几十个研究生在全校万人规模的本科生中当属凤毛麟角。学院、学校的各个部门对研究生往往非常重视,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对他们在生活住宿、配套公共设施等方面会给予更多的便利;同时,很多在校的本科生也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有一定的敬慕心理。因此,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接收高校可以体会到在原培养高校很难得到的高度认可度。

1.3 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接收高校所在区域就业有优势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往往都是与地方经济特色联系紧密的学科,也是联合培养招收研究生较多的学科,这些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有的就来自于当地企业合作的应用性课题,而地方企业需要大量的能和当地产业特点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研究生就业的消化能力很强。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我校的化学学科点招收的联合培养硕士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开展的就是化学制药、纺织品化学改性等与绍兴产业关系密切的课题,毕业后留在绍兴知名企业工作的不在少数。此外,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地方高校大部分位于各经济发达省份的地级城市,不同于省会城市高校林立、毕业研究生扎堆的状况,各专业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数量少,实现当地就业相对容易。

1.4 与接收单位导师沟通频繁,经常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目前,由于研究生每年以较快的速度扩招,在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导师的人数的增长远不及研究生人数增长,研究生的师生比较低,一个导师常常可以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导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中的每一个,对研究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联合培养单位,许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并具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导师,却苦于有课题而招不成研究生,一旦招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工作会倾注巨大的热情,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受到的直接指导明显多于对方培养高校。这种频繁的学术沟通往往还可以进一步延续到日常生活,在研究生和导师间经常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2产生烦恼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

然而,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毕竟是“贴牌”生产,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答辩程序、就业管理等环节还是要纳入对方培养高校的管理。并且,由于学科分散、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够健全等客观原因,地方高校往往缺乏针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完整统一的管理体系,在过程管理上有很多不规范或不健全的地方。这些情况的出现会导致在接收单位的研究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加上在接收单位学习氛围、生活环境、管理模式和科研条件等方面的均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群体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易滋生心理上的烦恼、焦虑、急躁等不安情绪。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术氛围的缺失这是大部分联合培养研究生来到没有硕士点的地方高校心理落差最大的地方。由于办学定位和层次的差异,没有硕士点的地方高校的整体学术氛围不浓,主要表现在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学者讲学等学术活动很少,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失去了很多可以拓展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动态的机会,知识面相对变窄,只熟悉导师指定的研究方向,这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此外,由于每个专业招收的联合培养硕士生人数有限,课题组数量少,导致同专业硕士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机会不多,缺少原先课题组师兄弟之间相互观点的碰撞。久之,造成自己在学术上的孤独感。

2.2 研究生社团活动和政治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当前,大部分研究生除了搞好自己的学习、科研工作之外,还有很强烈的参与社会活动和民主政治上的追求。由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不在本校,一般高校对在外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干部培养、研究生入党申请与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都不予认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联合培养研究生认为在这些方面的弱势对其在就业过程中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易产生忧虑情绪。在这一点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高校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同。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前几年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数少,来源单位分散,这个问题不明显,只是由学校学科处负责联络组织少量的社会活动,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党建工作也不甚重视。近来,随着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这个问题逐渐凸显,我校也正采取各种措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3 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管理过于依赖导师个人由于研究生规模小,地方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在过程管理中,基本上以导师个人管理为主,这是一个客观现实。而地方高校的导师在管理能力、学术水平、沟通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一旦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没有建立起和谐的导学关系,对研究生的情绪影响很大。

2.4 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各地方高校虽然对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在图书馆、实验室、测试中心等基础设施上投入很大,但大多围绕满足本校本科教学需要为出发点建设,还有很多方面不能很好满足研究生的科研需求。比如,图书馆数字资源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不健全,专门的科研实验室偏少,先进分析仪器缺失等。因此,联合培养研究生容易滋生“思校”情绪,喜欢回原学校开展论文工作。

3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不佳情绪引导策略

地方高校在没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前,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必将继续存在。在研究生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在肯定这种培养模式给研究生带来积极情绪因素的同时,更要重视其产生的不佳情绪影响因子,通过研究生、双方导师、接收学校、原培养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的不佳情绪加以正确引导和有效排解。主要策略有:

3.1 帮助学生合理定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一般在原培养高校研究生录取的时候就已将名额定下来,因此,原培养高校的有关部门或联络导师要主动事先给有意向进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分析联合培养的利弊,详细介绍接收学校的科研环境和导师的学术方向及水平,使学生对联合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3.2 地方高校应积极为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学习和科研环境光靠生活补助上的一定改善,对于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是缺乏持久吸引力的,不少研究生担心地方高校的学习、科研条件不好会耽误自己的学业[3]。因此,地方高校要着力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引进高水平的科研设备和创新人才,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向各级重点学科倾斜。这样,才能逐步打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疑虑情绪。

3.3 地方高校应大力加强硕士生导师的管理和遴选工作。对于联合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导师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地方高校不能将研究生放任由导师个人管理,要有定期的监督和回访,加强对研究生及其导师的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要从严遴选优秀的导师进入导师队伍,一定要受到对方培养高校的资格认可。这样,原培养高校对输出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才会放心,研究生自己也会对顺利完成学业充满信心。

3.4 通过两校联动,建立一系列适应联合培养模式的创新管理体制。地方高校应在原培养高校的指导配合下,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规范学生档案,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与对方培养高校的相关支部达成共识,临时将研究生党员信息转入接收高校,成立临时党支部,加强党建工作;出台各种评奖评优制度,对于各方面表现出色,达到原培养高校各种评奖标准的学生,颁给双方共同荣誉证书和一定物质奖励;建立双方导师和对口部门定期交流互访制度,促进彼此了解和相互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充分享受到联合培养学校双方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黄继蓉,黄文韬.研究生导师模式的一些探讨[J].高教论坛,2009, (2): 113-114.

[2]吴武洲,林伟连,曾敏峰. 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如何解决[J]. 中国研究生,2004, (1): 57-58.

学校对联范文第4篇

一、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必要性。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非重点中学。近年来,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是家长和学生的共同需要,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大多数家长想尽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入县城示范性高中,致使农村普通高中生源素质越来越差。而常规教学内容过难、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或者寻求其它方面自我价值的实现。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基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展开的针对学校、学生的问题而进行的。把楹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堂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需求,适应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协作、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从而形成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二、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重要性。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开发楹联校本课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联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开发楹联校本课程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利用楹联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可能性。

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课题研究立足于本校,辐射五华南部乡镇,推动楹联进校园活动,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发展。课题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均是梅州市楹联学会的会员,他们对楹联有比较深的研究,有良好的语文教学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有投身教学科研的热情,具备完成相应的教研任务的能力。

我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前身为“三江书院”,传承学校对联“三畏九思学问;江翻浪涌文章。”的文化,上联中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德思义。上联认为:做人做学问应该心怀敬畏,自省反思。下联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而要九曲回肠江翻浪涌。对联构思巧妙,精于用典,令人过目难忘。它激励着一代代安中人艰苦创业、一届届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弘扬对联文化中精髓“三畏九思”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并把它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养成教育中。挖掘对联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助推作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通过不断的研究、课堂实践和课外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理论成果,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创建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并加以宣传推广,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学校对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联教学 联系实际 激起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48-02

对联形式工整、音韵和谐,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融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由于对联在形式上要求较高,学生容易望而却步,进而丧失了学习对联的兴趣。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入探索的问题。部分学生学习对联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试,教师若仅仅从功利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对联,只能让学生为应付高考而保持短暂的学习热情,却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对联。加之近年来的高考对联题的内容大都比较陈旧乏味,如“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之类的落于俗套,极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激起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教师必须另辟蹊径。笔者结合现实,在教学实践中注入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元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 介绍本地好联,评价网络流行联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地好联,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对联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对本地用联情况有一大概了解,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经过调查,我发现南宁人对联用得最多的是过年时各家各户贴门边的春联,而红白事用对联的不多。商家用对联的多是以下几类:茶艺馆、茶叶店、中药店、古玩玉器店。我拍摄了一系列本地对联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例如,用多媒体展示本地对联的照片或视频:

上联:如此匆忙有甚事情难放手;下联:必然觉悟过些时日再回头;横批:回头是岸(南宁青秀山风景区)。

上联:新雨露;下联:会际风云(解放路新会书院)。

上联:传统民间草药;下联:南北地道药材(解放路药店)。

上联:配伍医方唯道地;下联:炮制尊古乃精良(朝阳大药房)。

上联:宫燕虫草礼尚往来;下联:人参鹿茸延年益寿(百货大楼宝明堂)。

上联:走熟地闯生地意脱寄生;下联:进山药制芍药心怀广众(古城路一杆秤药房)。

这些对联实用性强、有针对性,是生活中难得的好联。图片资料不仅能让学生们直观地学习对联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欣赏书法艺术,感受对联与环境的融合,学生学习兴致高。

除了在本地搜集好联,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网上有许多富有时尚元素的对联。对联教学一旦注入时尚元素,即可增添许多趣味。如2012年北京遭遇暴雨袭击导致内涝,有人写了一联:“上联:京城降雨全市变成中南海;下联:市民疏散到处均为钓鱼台;横批:进京。”此联内容切合实际,对得很工整。通过评价这样的网上好联,可以令学生更加容易注意时兴的对联,进而在课后能有兴趣广泛阅读网络对联。

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对联时,应注意提醒学生,网上也有一些所谓的“对联”实际上并不符合联格,不能称之为对联,如:“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横批:发错人了。”此例从结构上看与联格相差太远。教师通过评议这样的“对联”,指出其不合规范之处,可以马上激起学生学习联格的兴趣。

二 教师撰写对联

教师撰写对联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对联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兴趣一定会更加浓厚。我曾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南宁生活联:(1)石埠晓风吹皱场中牛奶,星湖旭日映红街上紫荆。(2)青山有情桃花艳,白沙无意木棉红。(3)刘三姐山歌上银屏传遍天下,黄格胜国画登神六飞上九霄。(4)千杯桂花酒糊涂中难觅佳偶,一盏西山茶清醒中易得知音。

解释:(1)我所在学校的后门通向星湖路,星湖路种有美丽的紫荆花;石埠牛奶是南宁本土牛奶,也是学校师生最常饮用的奶品。(2)青秀山是著名风景区,我校属于青秀区,白沙就在学校对岸。青山风景区的桃花和白沙大道的木棉花全市闻名。(3)刘三姐是广西著名的艺术形象,黄格胜是我们学院的院长,他的画作曾随神六载人飞船上了太空。(4)桂花酒和西山茶均为广西名产。

因为上述对联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些对联展现在学生眼前,立即就激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有的学生马上有了创作的欲望。

三 教师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对联练习

与生活相关的对联会让学生对对联有亲切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联训练宜先易后难,先讲述联格,再从词语开始训练,一开始不能太苛求平仄,先练结构,后练音韵,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才能使学生喜欢对联。

在设计作业时,我取材生活,设计如下作业:

练习一:要求按照对联形式写出与“柳红”相对的人名。

提示:(1)与“柳”相对的姓――李杨梅松桂艾草;(2)表示颜色的字――朱赤丹绛绯彤橙缇黄金绿碧黛青翠蓝靛紫褐赭黑玄缁灰苍白。答案:李白、艾青、杨绛。

练:“黄声”“陈帅兵”和“卢嘉雪”是我们同学的名字,看看他们的名字可以和哪个名人相对?(曹雪芹、王安石、张恨水、司马迁、施耐庵、关汉卿、汤显祖、郁达夫、蒲松龄、白居易、陶渊明、辛弃疾、朱自清、陆放翁、朱光潜)答案:黄声――朱光潜,陈帅兵――郁达夫、陆放翁,卢嘉雪――王安石、张恨水。

练习三:以下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的名字,请你按照结构把他们分类。

名字:星烁、声、雨霏、进洪、晓冰、乘乘、智仁、光明、安邦、梦君、丽歌、帅兵、潇潇、香香、芳燕、佳凤、小兰、诗芳、丽燕。答案:(1)主谓结构――星烁、声、雨霏、诗芳;(2)动宾结构――进洪、晓冰、安邦、梦君;(3)偏正结构――丽歌、帅兵、芳燕、佳凤、小兰、丽燕、晓冰;(4)并列结构――智仁、光明;(5)重叠结构――乘乘、潇潇、香香。

练习四:以下是南宁的地名你能把它们对上吗?

南宁地名:石埠、东沟岭、黄茅坪、镇北桥、桃园路、望仙坡、沙井、水塔脚、琅东、金丝巷、平西、石巷口、水街、平西村、云亭、竹排冲、尚仁里、大同街、西乡塘。答案:水塔脚、石巷口――竹排冲;金丝巷――黄茅坪;镇北桥――平西村;尚仁里――望仙坡;桃园路――大同街;东沟岭――西乡塘;石埠――沙井;平西――琅东;云亭――水街。

练习五:以下是广西特产,找出其中能形成对的。

广西特产:龙眼、马蹄、矮马、六堡茶、牛肉巴、香猪、两面针、狗血肠。答案:龙眼――马蹄;六堡茶――两面针;矮马――香猪;狗血肠――牛肉巴。

学校对联范文第6篇

这位老师后来端着这把茶壶,到我们班上了一堂语言课。他一连给我们讲了几个关于词序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是于右任写告示,现在已是流传甚广的名人轶事。于右任是大书法家,一日他在墙角贴出告示:“不可随处小便”。谁知刚贴出不久,便被一年轻人揭走,他把它剪裁成“小处不可随便”。你看,本是一句寻常告白,竟成了大可玩味的人生格言。

词序,或者说是语序,是一种语法手段。不同的词序,可以构成不同的语义关系。唐代诗人孟浩然屡试不第,《新唐书》上有一段记载,说他一日应王维邀入内署,恰巧碰到玄宗,吓得躲到床下。王维如实奏明圣上,皇帝说“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孟浩然钻出来后,皇帝问他有什么大作,他便吟诵了自己的《岁暮归南山》,当读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皇帝大为不快,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孟浩然就此失去了做官的机会。也许因为有这段掌故吧,“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成了名句。清代铁嘴铜牙的纪晓岚,不知怎么心血来潮,把它改为“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分明成了讽刺庸医的一副对联。

词序的巧妙变化,如今已是宣传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走进教学大楼,常常可看到这条标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六个字循环往复,让人感受到了学校对学生的一片爱心。第一句话揭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不是某些方面为了学生,而是一切为了学生;第二句话强调自己的服务对象,不是少数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第三句话表明服务的彻底性,对学生的一切负责,不作任何推诿。面对学校这样的承诺,作为学生,作为家长,能不感动吗?

词序变化关键是要自然、贴切,不留刀痕斧迹。某些刊物的广告,在这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比如湖北的《今古传奇》:“今古传奇,奇传古今。”前一句是刊名,后一句是特色,一正一反,天衣无缝。又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理财周刊》,其广告词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同样是佳句天成,妙手偶得。本是寻常口语,一经倒置以后,顿时魅力四射。五分说理,七分幽默,十分自信。读到这样的广告语,编者和读者的心是会贴近的。

学校对联范文第7篇

上午第二节课,我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批改作文。

“叮铃……”下课铃响了一会儿,忽然从不远处的女生宿舍里传来时断时续的哭泣声。我循声走过去,哭声是从一间虚掩着房门的宿舍里传出来的。我轻轻地推门进去,只见谢思思扑在床上抽噎。

我关切地问:“思思,你怎么啦?”她一边拭泪一边说:“刚才政治老师把单元测试卷发下来,我的成绩又排在全班同学的后面,想来想去感到很伤心。”我又问:“其他科也是这样吗?”她说:“几乎这样。”我耐心地安慰她一会儿,她又去上课了。

谢思思是新到79班的学生。由于“普九”增班,师资不足,学校对一些班级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谢思思被编到我所任教的79班来。

谢思思个子矮小,消瘦的面容,厚厚的嘴唇,低垂的眉毛,性格多愁善感。79班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很高,班级学习气氛浓厚,初来乍到的她难以适应。为了让她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班主任安排她坐前排。我每次走上讲台,透过她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都可以感受到她强烈的求知欲。我有意识地关注她,希望在她的身上发现闪光点。

每个学期班里都建立作文栏。又到出作文专栏的时候了,我要求同学们在专栏里添加一副对联。为了出好这副对联,我安排一节自习课来开展征联比赛活动,也顺道考一考同学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书法功底。我先提出要求:所写的对联不要求有严格的平仄声韵,只要符合对联的一般格式即可;先用草稿纸写,然后用毛笔工整地抄到红纸上,下课后将作品交上来。于是我将裁好的红纸发下去,比赛立即开始。这时,只见同学们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字斟句酌,教室里鸦雀无声。谢思思也搔首苦思着。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陆续将作品交了上来。

我回到办公室,迫不及待地阅读。“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团结拼搏奋进,虚心努力提高”“勤学习争当优秀学生,讲文明创建先进班级”……突然,一副虚实有致、笔锋微露的作品映入眼帘:“化压力为动力,变失意为得意。”我的心为之一震,这副对联结构匀称,对仗工稳,寓意新颖,竟然出自谢思思之手!该联反映了79班当时的学风,也表明了一个潜力生积极进取的决心。为了消除她的自卑感,使她树立自信心,我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建议她将这副对联贴进作文栏里。她看着我信任的目光,欣然接受。

此后,我对这个“小不点”更加关心,用一份平常心去点亮她的自信心,用一份爱心去点燃她的求知欲。课内,我不失时机地肯定她的成绩;课外,我不厌其烦地给她指点。谢思思学习十分用功,因为她的座位靠近讲台,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所以一下课就经常向我提问,我总是一一给她解答。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中考,谢思思的思政史科综合卷考出全县第一名,语文科考得99分,是我校历次考试中的最佳成绩。

中考过后不久,暑假开始了。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整理材料,已经毕业离校多日的谢思思兴高采烈地走进来,她说:“陆老师,感谢您这两年以来对我的教育和鼓励,使我的学习不断进步。”我说:“应该感谢的是你,感谢你的那一次哭泣,因为那一次哭泣把我引进你的内心世界,让我了解了你的上进心。”

学校对联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对联;新课标;名著

新课改实行之后,名著阅读的质与量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然相距甚远,依然是个大问题。究其因,就有“读”的因素,也有“教”的因素,更有“考”的因素。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家长、教师和学校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硬件条件的缺失,主管认识的不足,加上学生的课业负担大,都导致了阅读条件的严重缺乏。教的方面,教师的督促引导缺乏,导致了学生的阅读动力不足。而且,教师的“应考思维”长期横亘于前,自然难以对一些跟考试没有直接关联的名著阅读丧失兴趣。考的层面,当前各类质量检测、学业评价卷中的名著阅读题,乃至中考、高考的考查内容与形式,对名著阅读的促进都无法构成足够的动力。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数百万字的名著,考查的分值却只有可怜的几分。

教学中,用对联的形式,展示对名著中重要人物的认识应当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这个方向不仅切合实际,同时,也把自己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展露出来,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例。有同学这样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大雾横江,请看军师神机妙算巧借箭;纷纭乱世,试问丞相鞠躬尽瘁为哪般?这副对联前半部分难脱应试对联的窠臼,但后半部分却颇有深度,纷纭乱世中,诸葛亮鞠躬尽瘁到底是为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他的存在对整个的三国格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都是发人深省的疑问。再如对曹操的认识,有一位同学是这么评价的:世人皆曰汝乃乱世奸雄;知音独道君亦治世能臣。这就跟时下盛行的为曹操的史评不谋而合了。又如刘备:刘皇叔本非书生,句句仁义,许下多少荣华富贵,原来一派胡言;大耳儿实是奸徒,种种做作,装出无数虚情假意,只为收买人心。这些对联从平仄关系上来看,并不算很工整,但是能大体做到意义相对,上下相黏,同时还能很好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认识这些已经被定性了的人物,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再比如《水浒传》。有同学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山东及时雨救济三山五岳英雄;梁山呼保义领袖四面八方好汉。这是很扁平的认识,很快,这位同学就另外写了一副对联:及时雨难解英雄心底恨,呼保义难不免好汉终身憾。这就有了一点苍凉的历史感在里面了。

又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评论:一根铁棒,扫除多少妖魔鬼怪;两只火眼,看透几许悲欢离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评价:一块顽石变作通灵美玉;十分富贵恍如过眼烟云。一副简短的对联,就把“深沉”心境和对人生的看法展现出来了。

通过这种形式,很多原本语文成绩较好,阅读经验较丰富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对古典名著阅读的理解,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文本中的对联来深入分析文本,品评人物。

比如《红楼梦》中的名联:玉在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副对联选自《红楼梦》第一回,书中写道:“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表达的这个观点,与正统的儒家的人性观点是截然不同的。照儒家的正统观点,君子永远是君子,小人永远是小人,贾雨村也永远不会有“善”的一面。但曹雪芹却用他的生动而现实的故事,表达了他自己的“非正统”的人性观。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而且曹雪芹通过描写林黛玉父亲林如海对贾雨村的态度,间接地表明林如海很赞赏贾雨村对林黛玉的教育成果:黛玉出众的才华和贾雨村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直到送林黛玉进贾府之前,贾雨村一直是个十足的“善贾”;虽然他前此任官时因所谓的“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被上司参了,但那个事情其实事出有因,有学者对此做了很令人信服的深入分析、解释。可是,等到他进入贾府这个红楼梦舞台时,办完了葫芦案的贾雨村已经从“善贾”蜕变成了一个是非(时飞)之人。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曹雪芹的本意,也应该是要利用贾雨村与“善贾”之间矛盾,来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趣味性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这么一副上联: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这副上联一语双关,既指鸟被锁住羽翼不能展翅高飞的困境,又暗嵌了关羽、张飞二人的名字。可对的对联有许多,试列举如下:人在山蜀,亏卧龙早入水镜。“笼中”暗对“隆中”,诸葛亮正是隆中居士,卧龙为其号,水镜先生也隆中名士。羊入虎穴,笑徐庶只能奉孝。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众人皆知,奉孝既指郭嘉,又指徐庶的孝心。龙困海底,恼吕蒙非是陆逊。吕蒙、陆逊都是吴国名将,两人次第接棒,陆既是姓又指陆地。以《西游记》来对:人在世间,要悟空更要八戒。悟空、八戒是人物,也是佛家境界。以《红楼梦》来对:人在楼外,喜宝钗更比袭人。

同时,为了更好地把应试教育融于课堂素质教育之中,我们还可以适度增加中考、高考中的名著名联题目,不再一一赘言。

学校对联范文第9篇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强学校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学校防控长效机制,提高学校防控能力,强化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有效控制学校暴发疫情,保障学校群体健康健全。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防控工作组织领导。乡政府与学校成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方案制定和协调推进等。

(二)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行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结对,校医与医务人员结对,共同开展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规范制度流程,明确职责任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学校应按照相关要求抓好落实。结对医疗卫生机构每月对学校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指导,发生疫情驻点指导。乡食安办定期对学校食品安全进行检查。乡派出所定期到学校检查,对不按要求执行人员进行处理。

(三)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学校要利用课堂、板报、广播、电子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疾病预防控制意识和应对能力。学校可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对学生家长开展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告知其配合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常规措施落实力度。学校应落实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学生体检和健康筛查组织工作。应按照有关标准保障学校生饮食、饮水安全,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设施。

(五)进一步抓好学校疫情监测排查。学校班主任应每日对学生进行体温测量,了解学生的出勤和健康状况。发现有可疑症状者,应及时告知学校疫情防控责任人,并与卫生院联系。乡卫生院发现疑似病人,要立即向防疫指挥部报告。学校要第一时间启动预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完善方案、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学校是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二)强化监督检查。疫情联防联控的组长要定期到学校对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以及相关措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学校对联范文第10篇

一、以全校大型活动为主导,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面对枯燥的规则,枯燥的说教,学生做任何事都不会有动力。让学生在规则和说教中养成各种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那是件很难的事。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动,他们对各种活动感兴趣,所以只有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教育活动,才能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周一次正规的升国旗仪式,在升旗和唱国歌的过程中,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年年搞的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冬季趣味运会,学校日常的“值周检查四项评比”活动等;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并引导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感恩――我们在行动”教育活动,使学生懂得了感恩;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我校三年来开展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把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博大精髓的内容,如诗词,对联,成语,格言警句等编入德育校本教材中,并形成了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教育目标的体系。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绕口令》,三年级《诵古诗》,四年级《学成语》,五年级《学名言警句》,六年级《赏对联》,使全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教育。

学生每天的间操、眼保健操,大课间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学期都搞消防演练,紧急情况疏散演练活动,交通知识讲座,交通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了校园中的“注意安全,关爱生命”的警钟长鸣。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校搞的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而且还引导学生逐步产生读书兴趣和善学习的习惯,更可喜的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带动了家长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家长的文化素质,提升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二、以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少先队组织是学校的先进力量。这个组织的健康活动会带动整个校园的健康发展。以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能够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每年举办的9.18关工委领导到校的讲座,加强了对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力度。使他们“勿忘国耻,爱国爱民”的情感更加强烈。

入队仪式,露一手系列活动,法制讲座,歌咏比赛、朗读、书画比赛,环保小卫士活动,为贫困生、残疾学生、生病学生捐活动,雏鹰争星活动等,对学生的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科学、爱学习、乐探究、爱生命、讲卫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爱劳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信、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习惯的养成,有着强化的作用。

三、以班级小型活动为辅助,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学会生存,塑造人格,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参加活动,从活动准备到活动正式开展,不仅要看,要听、要想,要写、要说,而且还要做。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讲都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才能得以表现、巩固、发展和调整。班级在配合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同时,搞一些小型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班级在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大型活动的开展时,班级中相对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这两个活动就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还有班中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活动,争做红花少年活动,争做“三文明学生”活动等,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学生如果能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个性品质得到展现、调整、巩固、发展,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上一篇:祠堂对联范文 下一篇:开业对联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