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2:17:01

新技术推广论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加快电网加设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现阶段,在电力系统的输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变同杆双回紧缩型输电线路等新技术在大规模且跨越程度较大的电力工程、高海拔电力输送工程、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力工程从电网规划到运行管理全程的优化设计,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降低了施工成本投入,增加了供电企业的整体效益。

2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技术应用的研究

2.1全面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在220kV系统国产化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等已经完成的示范工程的前提条件下,全面落实和周密部署其在500kV系统的示范工程,在此过程中以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有效减少电网设备造价和电力工程造价为目标。

2.2充分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大面积应用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扩大电力系统的输送容量,提高安全稳定水平;在变电站工程中,全面实施变电站标准化设计,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科学推广大容量变压器等新型设备;在电力系统日常生产运行中,大力推广直升机巡线技术、雷电定位联网等新型技术,进而提高电网的生产管理水平。

2.3稳步推进电网第二次大扰动试验进一步研究电力系统计算分析中的负荷模型,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同时在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深入研究其他电网的负荷模型,通过模型研究切实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性能,增加经济效益。

2.4注重对科技项目的后评估为电网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应对先进的适用技术进行后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安排对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同塔多回、直升机巡线、大截面积导线、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静止无功补偿等新科技项目的后评估。

3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3.1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以促进电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中心,在增加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加强导线耐温水平、降低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缩减塔基面积等方面,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在电网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可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使用一部分已经投入运行且有一定运行经验的设备和技术,例如L型绝缘塔型。选择材料时应尽量满足环保要求,保持其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对于山区基础可以采用全方位高低腿设计,对于林区,为降低对地貌现状的破坏程度,可以采用高跨设计。

3.2科学规划电网电网规划指导着电网建设与总体发展方向,它具有系统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我们应全面、深入做好电网规划这项工作,在满足安全供电的基础上,着重做好电网设施的优化布局工作。及时与城市规划部门沟通交流,将电网规划列入城市综合规划中,并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电网建设工作,保证景观协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3.3着重谋划特高压落地特高压电网建设在全面实施我国整体能源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项增加社会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特高压落地电网的建设,有助于缩减线路走廊回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制备破坏和水土流失程度,有助于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缩减负荷密集区的污染源。特高压落地电网在促进生态发展、营造电网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3.4全面做好安全文明施工在电网建设中,全面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保证安全布置有序化、安全管理条理化、安全设施标准化、机械材料摆放固定化、行为操作规范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可行的文明施工机制,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施工人员营造一个安全、干净、愉快的作业环境,这有助于构建电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严格参照国家颁布出台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倡导绿色文明施工,保护植被,最大限度地规避水土流失;线路施工过程中尽量降低对地表的破坏的程度,待工程竣工后快速恢复原有地貌;工程施工现场中的围护、遮拦、临时搭建物等选材应合理,标志一目了然,且与施工现场环境协调一致。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业大学;技术推广;研究;1990―2010年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16-01

2010年国务院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学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技术推广是实现大学服务社会最直接的体现。近几年,国内外学者普遍重视农业大学技术推广的研究,总结这些研究情况,能够丰富推广方面的理论知识。

1 研究方法

分别以“大学”、“高校”、“农业院校”等与“推广”相组合,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剔除无关信息,对1990―2010年间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1990―2010年共计196篇,其中学术期刊175篇,硕士与博士论文21篇(图1)。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大学技术推广方面的研究可分为5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1990―1995年,较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第2个阶段为1996―2000年,论文数量略有增加,是研究的第1次增长期;第3个阶段为2001―2004年论文数量不多,可以看作平稳增长期;第4个阶段为2004―2007年,论文数量明显增加,出现了历年最高峰,是研究的高速增长期;第5个阶段为2007―2010年,论文数量略有下降,但比第4个阶段之前的数量多,可以看作持续增长期。对统计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把20年发表过的论文划为5个类型:关于“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有25篇;关于“作用、地位”探讨的有27篇;关于“体系”的研究有91篇;关于“模式”的有38篇,关于“国内与国外经验比较借鉴”的有15篇(图2)。

3 结语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高校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学者们提出应切实保证高校科研成果的质量,全力打造以大学为中心的科研创新基地,强化高校成果中试环节。此外,应完善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弊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多元化推广主体的形成,让农业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1]。

一直以来,高校以其强大的专家阵容、丰硕的科技成果、齐全的农业学科,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着“领头羊”作用。高校通过项目、基地、教育、培训等形式的成果试验、示范和推广,实现集教学、科研、推广于一体的功能,进而实现了新成果从研发、推广到应用的快速转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这种农业新技术转化的快速通道。有学者认为,发挥高校在科技推广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促进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2]。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大学农业推广体系方面的研究几乎占据了大学农业推广研究的半壁江山。有学者指出,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制已不能适应新阶段的现实要求,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建立我国新型大学农业推广创新体系,既是对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又是对其必要的补充和完善[3]。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是以管理平台为基础、以成果转化平台为核心、以信息和培训平台为支撑的新体系。

全国逾70所农业院校在技术推广和服务社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如“农业专家大院”模式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按照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思路,遵循大学与政府共建的原则,与宝鸡市政府合作建立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它有效地实现了科技与农户之间对接,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4]。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如“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信息咨询”、“农业科技大篷车”等。学者们总结了这些典型模式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对开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具有重大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国外研究方面,以对美国经验介绍的文章最常见。学者认为美国州立大学农学院是一个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3个职能为一体的部门,三者统一管理、有机合作、密切联系,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新技术及时应用于生产,也保证了研究课题的实用性[5]。此外,对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在大学推广方面的研究也较多。根据国外经验,与我国农业大学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比,学者们认为我国农业大学技术推广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借鉴国外的先进推广经验,加大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结合力度,力争使农业大学的技术推广向综合性、规范化、全方位发展。

4 参考文献

[1] 于水,黄自俭,钱宝英,等.基于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5):41-44,57.

[2] 孙维芝.农业院校为农服务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0(12):66-67.

[3] 高翔.建立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97.

[4] 聂海,郝利.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分析――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1):64-68.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3]张玉珍,曹永胜.《浅谈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7-6(11).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我国林业基础推广在基层林业站所的现状以及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通过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可以更好促进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中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 基层林业站 问题与对策

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就是林业。而林业不断的科学化以及技术化是发展以及培养现代化林业的基本,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的保证。因此,林业技术的进步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将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工作,并不只是为了进行有效基层林业科技工作提供了研究技术,并且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林业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护。将项目通过实验,实施,技术培训等手段,更好的将实用的林业技术以及成熟有效的科学成果推广延伸到林业生产过程中,从而更好的提高现代化林业生产的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技术含量,用以对其质量以及效益进行确保,是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林业集体制度进行改革,无疑是为林业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同时也对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活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一、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活动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相比较国外成功的例子来说,还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政府给于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基层林业站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时,乡镇等有关林业站是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中极为重要的载体,在推广应用,示范试验以及引进技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并且做出相关技术咨询以及培训方面会起到极大的作用。然而,由于乡镇机构人少事多,因此在改革后,将县镇林业站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技术人员从事或者安排包揽了其他工作,导致于维持林业技术推广的力量极为薄弱,如此对林业技术推广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二)基础条件较差

由于基层林业站大多技术设备不够,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直接导致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高效率的吸收转化科技成果,因此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林业环境中很难以适应。

(三)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在对新品种的林木进行选育,良种林木推广,以及在对基地栽培丰产林木等科学技术推广示范以及管理等方面,是基层林业站普通的员工技术培训远远无法满足的,实施缺乏老成的经验人员,而推广又缺少科学技术人员,直接导致了基层林业站里林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过,技术指导以及咨询无法服务到位。

(四)有待提高工作方式

以国家下达的相关政策为中心,在根据实地情况采取措施,以此方法基层林业站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是目前我国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方式。但是,目前社会环境下,广大林农较多只会由自身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不多考虑与其他方面的因素,这直接对我国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使得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直线下降,不愿意无自身利益的接受国家下达的指令,成为林业技术推广入基层的直接阻碍。

(五)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无法被大多数农民的劳动力结构以及劳动意识所满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的青壮年劳动力均选择了进城务工这条路,使得基层留守大多是年龄较大的人员,这样一来直接影响了整个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大部分林业新技术都需要体力的支持,由于年龄较大人员的体力有限,直接使得基层林业站被推广的新技术难以得到落实。再加上年龄较大的人员思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影响较多,以及其综合能力文化素质水平不够高,导致在对基层林业站在对新型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时,容易受到一定的阻力,从而对林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

(六)基层林业站的推广资金缺乏

林业技术推广以及研发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背景,但是,基层林业站往往都存在于或大或小的资金问题。缺乏活动资金,直接导致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提起积极性,甚至是把基层林业站的推广工作当成是负担,产生严重的惰性心理,只求敷衍了事。大部分工作人员无法将林业技术推广当成毕生伟大的事业,只是将其当做普通单纯性的工作,无法投入全部的精力。

二、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问题对策

(一)适当适时的对员工进行培训

林业技术推广有关人员需要通过新项目的详细解读,新技术的示范以及指导来对基层林业站职工进行培训,鼓励以及指导,降低其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排斥性,才能根号的配合技术推广工作。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也需要一些有力的措施作为更好的开展林业技术推广的后盾,如创新培训,定向资助,贷款等,吸引流失的青壮年重新回到基层,参与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更重要的是这些青壮年会将在外习得的新思想,新技术,一同带回基层林业站,为林业站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建立起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推广体系

首先,高素质的基层林业推广人员是首要,必须明确其人员职责以及归属。其次,学习企业等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得基层林业站推广工作实行无偿服务以及有偿服务项结合,促进基层林业站适当的加速市场化。最后,需要以林农以及市场的需求为推广出发点,想林农与市场所想,即林农与市场需要什么,便推广什么,不可以自己思想代替林农以及市场的需求,主动为林农服务,使其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带来的好处与便利。

(三)增加投入推广资金

需要乡镇等推广部门及时将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适当适时的增加保障金,对于社会闲散资金也需要广泛进行吸纳,多种资金筹集渠道并存并且灵活妥善的运用。建立起脚踏实地的,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筹集体系,以确保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四)充分发挥出示范典型作用

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工作需要由点至面,以点为起始,面为终止,坚持将推广与示范,实验结合统一,对于示范项目选择重点进行培养,以成功的典型带动整体,对有效的推广工作体系,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验效果好的科学技术进行总结推广。以点带动面,以示范典型带队其他项目的推广开展,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对林业技术推广有重大贡献者,需要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以促进其以及其他人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展林业技术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料《加强林业基层推广工作存在的瓶颈与对策》,农业工程论文2012年9月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对科技的要求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必须为农民提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推广新品种方面的服务,才能完成现代经济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乡镇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在这方面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

一、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 1 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

很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存在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发展目标。甚至部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工作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盈利上而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新品种实验示范和推广方面也有心无力。农业设施物资的检验和化验分析的工作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 . 2 管理不完善,运行机制顺畅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安排上随意,人才大量流失;部分在岗人员无法胜任岗位工作,整体上降低了服务推广水平;农技人员大量存在“在岗不位”,被调去搞其它工作;机构职能上也很混杂模糊,缺少明确的工作重点。

1 . 3 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需要扩大,素质有待提高

对某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其中种植技术的推广人数只有1 9 人。技术人员的短缺使得岗位工作负荷过大,一人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现代农业对技术的专精的要求,让工作人员很难胜任不同种类的技术工作。被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有大专学历的 7 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 9 人,其中仅 1 人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无法独立承担实验示范和重大的技术推广项目。岗位培训太少,先进新技术和知识获取途径缺乏,难以提高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技推广发展形势和要求。

1 . 4 设备物资落后缺乏,工作条件艰苦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办公场所很差;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必要的社会地位,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大多在农村,工作环境艰苦,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能够找到条件、待遇和发展更好的工作,不愿来农技推广部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对农技工作望而却步,直接造成了农技推广体系的人才严重匮乏。

二 加强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笔者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措施。

2 . 1 保证财政供给充足,经费及时到位

如果把正式的农技人员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足额到位的发放资金,对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对账目进行严格考核监督,就可以大力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点。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 采购设备仪器, 开辟科技实验示范基地,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农技推广站点配置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打印机、传真机等必须的设备, 这样才能畅通信息渠道 ; 采购一些必须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和运货车等。

2 . 2 健全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针对不足进行改革,强化公益性和专业化职能。科学界定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把经营性的服务推向市场。以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协调管理,统一的体系更发挥信息优势。大力开展各种农技推广的服务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形式多样的格局,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民的合作,以大胆的创新把农业技术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为农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协作分工保证农技推广顺利为农业的增收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

2 . 3 加大农技推广的宣传

通过网络和报纸电视等现代的媒体来加强对农技推广的宣传,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的刊物上,或者建立网站来推广。针对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科技观摩园或在城市郊区建立农产品采摘园,还可以建设优质品种展示和农业技术示范园来作为传播基地。

2 . 4 对农技人员素质的提升

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技推广体系中,淘汰不合格人员。用引进、培养、联合的方法建立人才培养制度, 比如农技人员的聘用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 培训制度,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 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在编技术人才培训深造,请外部专家来做讲座或派遣骨干外出考察或到院校进修、鼓励自学等,以拓展专业知识技能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以岗定酬,优化其体系的人员结构。以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评定待遇,建立流畅的人才自下而上的发展流动渠道,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内的活力。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取得过很多成绩,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不但能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从中受益, 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美、日农业推广组织建设及其启示 第五届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 - 2006

[2]创新农业推广方式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华东六省一市农学会2006年学术论坛 - 2006

[3]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行为研究 - 法制与社会 - 2008(16)

[4]中国农业推广组织改革初探 第五届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 - 2006

[5]发达国家农业企业化的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7(4)

[6]期刊论文 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 - 农村经济 - 2004(7)

[7]依靠管理创新深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 - 农业科技管理 - 2001, 20(3)

[8]科技支撑农业: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 改革与战略 - 2008, 24(12)

[9]国内外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 安徽农学通报 - 2007, 13(1)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6篇

畜牧兽医师须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以及本专业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法律法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工作实践;有较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疑难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取得较大价值的科技成果或在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新技术中取得一定效果;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论著;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能力;较熟练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从事动物繁育、饲料生产、兽医诊疗、兽药生产、兽药饲料监察、动物防疫、畜产品加工与贮藏、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等工作的在职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者,在规定年限上延期申报或不得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者,延期1年申报;年度考核、工作质量及职业道德评估不合格者,延期2年申报;受警告以上处分,没有解除处分者不得申报,受到不能解除处分的人员延期3年申报;已定性为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期2年申报。

(二)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者,延期3年申报。

二、学历、资历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硕士学位后,取得助理畜牧兽医师资格,受聘助理畜牧兽医师职务2年以上;

(二)获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后,取得助理畜牧兽医师资格,受聘助理畜牧兽医师职务4年以上;

(三)获中专学历后,取得助理畜牧兽医师资格,受聘助理畜牧兽医师职务5年以上,并取得农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

(四)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人员,在取得助理畜牧兽医师资格后,受聘助理畜牧兽医师职务5年以上;或者具备上述第(二)、(三)点规定学历(学位)后,取得助理畜牧兽医师资格,受聘助理畜牧兽医师职务3年以上者,在任现职期间,如其业绩和论文、论著条件符合本条件第七条的要求,则可破格申报。

三、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的外,均须取得由政府人事部门颁发的有效合格证。

第四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水平)条件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承担或参加1项以上县以上重点攻关项目或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的试验研究;

二、参加两项以上新品种、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其经济技术效益为主管业务部门鉴定认可;

三、参与制定两项以上本部门或分管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技术试验、示范、良种繁育、技术开发等方面规划或专题综述,并得到省、设区市、市(县)有关主管部门认可,并已付诸实施;

四、负责编写过一门农业技术推广的培训教材。

第五条业绩条件

任现职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部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星火计划奖四等奖以上奖项的参与者(均以个人证书为准。下同);

二、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星火计划奖四等或农业部"丰收奖"三等以上奖项的完成人;

三、获设区市级科技进步奖、厅农业技术改进奖、省农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三等奖以上奖项的完成人;

四、在科技兴农、技术推广、技术开发、参与大面积丰收项目实施以及解决当地生产技术疑难问题上,获得县级以上有关业绩奖励2次以上的参加者(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本条只适用于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第六条论文、论著条件

任现职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正式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译著(合著的,需注明本人著述部分);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1篇以上有价值的专业论文(第一作者);

三、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论文1篇以上(第一作者);

四、地方刊物上发表相关技术科普文章3篇以上(本条只适用于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五、独立或主笔撰写解决较复杂技术问题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1篇以上,或经主管部门认可并已实施的科技项目立项论证报告、技术规划、技术标准法规、技术实施方案等两项(篇)以上(本条只适用于乡镇畜牧兽医技术农技人员)。

第七条破格条件

一、业绩条件

任现职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星火计划奖三等奖1项以上的参加者;

(二)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星火计划奖、农业部丰收三等奖两项以上的完成人;

(三)获设区市级科技进步奖、厅级农业技术改进奖、省农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二等奖2项或三等奖3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

(四)在科技兴农、技术推广、技术开发、参与大面积丰收项目实施以及解决当地生产技术疑难问题上,获得县级以上有关业绩奖励3次以上的参加者(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本条只适用于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二、论文、论著条件

任现职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正式发表、公开出版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译著(合著的,说明本人著述部分);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两篇以上有价值的专业论文,1篇以上为第一作者;

(三)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论文两篇以上,1篇以上为第一作者;

(四)在地方刊物上发表相关技术科普文章4篇以上(本条只适用于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挑战;解决措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和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进入新时期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去探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未来发展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1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遇到的挑战

1.1认识不足

大部分地区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忽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简单地认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只是机构的改革,没有合理认识到相关部门在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有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要与县乡级机构相衔接,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与稳定间的关系。所以,政府相关机构部门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改革的基础和保证,而它又能促进政府相关机构部门改革的完善,二者即相互统一,又有机整合并同时进行的。

1.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消极、方式单一

如今,大多数人依然认为农村还是破旧落后的样子,很少有人愿意到农村去,走进基层。(1)缺少竞争,缺乏激励制度,许多技术推广人员不愿意到基层去服务,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薄弱,形式主义过强。(2)有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合格,能力不足。(3)技术推广人员不能考虑农民的真实需求,达不到实际的目的。这些因素都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久而久之,农民对技术推广感觉没有期望,失去了信心。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基层农业技术采用试验和示范为主的推广方式,先是在一个地方试验成功了,起到示范效应的作用,再把这项技术普及到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去。这种方式仅仅注重技术上的推广,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土壤、地形、气候等具体不同的重要因素,极有可能因为不同的条件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1.3农业技术推广受资金限制

目前,我国在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不再交纳农赋税,甚至国家还为“三农”制定了农业补贴政策。但是,农村毕竟起步较晚,相对于城市发展没有那么快速,对于技术推广,在资金支持方面还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农业技术的推广肯定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基层农村一般自由资金较少,农业技术的推广往往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从实际情况看,我国每年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从全世界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占到0.5%左右,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占到0.6%~1.0%。从投入资金存在的巨大差距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推广工作的需要,导致了其被动局面的产生。

1.4农村人员大量流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崛起,许多农村人看重了大城市的发展机会,纷纷背起行囊逃离农村,选择到城市打拼。目前,农村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造成了农业技术人才的流失。此外,留下的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对新兴的农业技术更缺乏了解,一般都保持着谨慎的观望态度。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探索推广新方式

(1)采用传统的示范方式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将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和新品种通过示范基地展示出来,向农民直观地、形象地展示和介绍,提高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说服力,增加农民接受的积极性。(2)贯彻落实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一对一科技进村入户推广模式,实现农业技术和农民的“零距离”接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3)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下乡进村巡回宣传,发放、张贴宣传资料等形式,扩大影响力。(4)通过电视、电话和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大范围、广泛的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2.2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合理设置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基于公益、区域、综合、层次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公益形式的农技推广部门。可选择在乡、镇整合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置,并采取上级向下级农技推广机构派驻农技人员的方式,跨区域设置站点,因地制宜设计农技推广综合、行业站。同时,根据推广对象的不同,进行目标定位。要设置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科学的基层机构,既要防止农技推广出现断链,又防止基层部门设置过多,体系臃肿,人浮于事。

2.3建立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于资金的运作要做好严格的管理。经费的运用要有明确、合理的规划,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监管,确保推广资金真正用到点上。同时,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制定相关的措施,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资金投入。政府要做好积极引导与监管作用,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媒体平台和资源,宣传地区农业发展优势,打造独特的区位特色,吸引社会各界的支持。

3结语

“以农为本”说的就是,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在第1位,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农为本、工商为末”。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但足见农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毕竟没有农业生产的粮食和原料,工商业又能在什么基础上去发展呢?近年来,我国一直都关注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也在持续不断地推进中,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后,应总结经验,吸收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更好地推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的调查.农业科技管理,2015,(08):45~46

[2]姚学慧.落后地区农业推广体制创新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5,(06)

[3]白亚娟.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4,(07):25~26.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8篇

长春市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与长春市农机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息息相关,长春市农机推广总站担负着全市的农机推广重要任务,全站上下齐心协力为农机推广工作献策献力,站长李社潮更是十几年如一日坚守着“终身立志于此”的志向,为把农技送进千家万户,带领他的推广团队,努力以知识技术奉献,踏踏实实躬身于农机推广,推广农机化新技术作业面积达几千万亩,并荣获国家和省、市级政府科技推广成果奖“十连奖”的殊荣,长春市农机推广总站连续几年被省农委评为农机推广先进单位,被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被农业部聘为农机化与设施专家库成员,担任吉林省农机技术推广协会副会长,成为全省农机推广技术的学科带头人,获得了多个国家、吉林省和长春市的表彰奖励,在农机推广平凡的岗位上,犁耕出精彩的人生轨迹。

1.精心播撒,加快推广农机科技

从12年前起步成立,李社潮就带领全站,始终秉承“利器桑农,致力推广”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服务于全市农业中心任务,上项目,坚守蹲在田间、车组搞推广,担当打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攻坚兵。这些年来,围绕着长春市挖掘粮食的增产潜力,他带头深入农村开展需求调研,以农民生产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先后推广了“抗旱保苗机械化精密播种配套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新技术示范推广”等多项促进粮食增产的关键技术。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星级计划“复式整地机的开发推广”、省长基金“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省农业技术推广奖“长春市机械深松整地技术推广”等多个项目,以及市级科技计划、市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奖等十余个项目。

为破解农技推广的瓶颈,他积极创新推广方法,拓展技术推广服务链,把服务向农机大户和合作社需求终端延伸。2009年提出了建立农机技术星级服务示范点的方式,在全市与200个农机大户或合作社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对接联系,农机技术与信息直接传递到第一线使用者。为使生产第一线的农机手尽快掌握新技术。采取“走下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对农机手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举办各种规模农机新技术培训班达百期以上,培训人员上万人次。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开通农技“最后一公里”的信息直通车。创办编发《农机大户信息专刊》、《农机推广示范简报》,利用短信平台直接给农机户机具信息,在“长春市农机化信息网”设立项目专栏,与农机户进行信息互动,在报刊上发表技术文章等,使农机新技术信息迅速传递。通过编写各种技术培训资料和技术要点,制订技术规范标准,印发宣传挂图,编写“手袋书”等,建起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承载平台,普及新技术要领。

为确保“最后一公里”推广工作的实效,指导用户使用好新技术,李社潮站长组织实行“蹲住、蹲实”的农机推广人员技术指导责任制,在每个推广项目的关键环节,他与科技推广人员一起定期、定时、定天,吃住在农村第一线,登上机车传技术,跟踪田间作业指导。这个人员新、成立时间短、不具备任何优势的团队,以锲而不舍的认真、扎实、尽职、创新的做事精神,创造出的骄人业绩,使省内乃至全国一些多年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单位也刮目相看,被称为全省农机推广中异军突起的队伍,被农机手们称道为“农机技术之家”。

2.勤奋笔耕,不懈传递技术信息

发展农机化,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是冲破传统挑战的过程。这些年来,他以对农机化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精神,不断钻研农机化进展历程,为普及农机知识和为农机事业宣传呐喊,锲而不舍笔耕二十多年,时至现在,在全国上百种报刊上、科普作品及文章1600多篇,累计近300万字。他曾在部级《中国农机化》、《农机化研究》、《农业机械》、《现代农业科技》等十几种农机、农业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上百篇,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出了不少既有理论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真知灼见的建议对策,出版了专著《农业机械化区域推进研究与发展论述》。

从走进农村千家万户,登上拖拉机车组中,他真切体会到农民对农业、农机新技术信息和知识的渴望与需求,深深地感到给农民提供更好的信息,传播农机实用知识,为他们解惑答疑,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他坚持利用平面媒体撰写发表科普文章,热情接待受理每一位来访咨询的农民,努力当好农业科技传播的播种者。在一直既担任行政领导,又承担课题项目,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间断过撰写一篇篇技术普及文章,为农民传递一个个新技术、新机具信息。先后在《吉林农民报》、《长春日报》、《农业机械》、《中国农机化》、《中国农机导报》、《农机化研究》、《北方牧业》、《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机市场》、《农产品加工》等报刊,发表农业、农机科普文章等达千篇以上。

对于来自农民的咨询,不管是每一个来访者,还是电话咨询、农机培训讲座中提出的问题,李社潮都能认认真真地进行答复、解答,使咨询者听懂、弄明白。为利用现代手段传播农机技术信息,他于2006年组织在全国全省第一个建立了市级农机信息网站——长春农机化信息网,每年由他亲自撰写或修改的信息稿件就达一百多篇,点击率上万人次。他还建全起自己的“博客”和“微博”,拓展农村传播的新方式。

3.争创一流,平凡创出“非同凡想”

热爱是财富,是奋斗的动力。李社潮热爱和珍惜自己从事的农机推广事业,如同鸟爱自己的翅膀。正是这种热爱激励着他,把承担的一项项农机工作、一件件农机事情,作为事业来做,以钻研创新的劲头,求实务实的精神、做就要做好的追求目标,执着地干事、做事。他认为,工作过程是辛苦的,虽然结果不一定闪光,但却是前进的标识,人生价值的体现。

十多年不懈的坚守与奋进,他与带领的团队,先后捧得一项项业务技术推广成果殊荣,他分别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长春市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奖特殊奖一项、一等奖和三等各一项,长春市和大连市科技进步奖各一项,连获“十连奖”,其中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是这五年全省地市级农业、农机推广站惟一一个一等奖,主持的《玉米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推广》是长春市政府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奖设立四年来惟一一个特等奖,评委们认为,“这是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卓有成效推广的样本”。

他与带领的团队,还创造了不少个农机战线“第一”。作为主要调研撰稿人完成的《农机产业的快速崛起与催生农村的新变革》的研讨报告,在2010年获长春市政府系统134篇研讨报告中的十个一等奖之一,并且排在第一位;他主持编制的《马铃薯机械化基本商业计划书》,荣获2003年中国科技商业计划书(长春)大赛一等奖,是全省农业部门惟一一份获得一等奖的商业计划书。2002年他主持编制了《综合复式整地作业机的推广策划》,开创了农机推广运用策划方式的先河,推动综合复式整地在10年间成为长春市保有量最多的机具。他是《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引进吉林省示范推广的第一人,在起草的《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示范报告》上,时任副省长杨庆才批示“报告很好”。提出的“一揽子技术推广解决方案”,为我省把这项技术作为全省五大农业重大推广技术之一,以及拓展到黑龙江、辽宁等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长春市率先在全国把农机深松整地作为重点推广技术,并实行作业补贴的实施方案主要提出者之一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社潮站长连续多年被省农委评为农机推广先进工作者,被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长春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者,2008年是我省惟一一位当选为全国建国60年60位农机推广功勋人物,2010年被评为长春市百名优秀工作者。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9篇

一、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测绘专业各分支专业,即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含矿山测量、水利测量等)、地形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质测绘、地图制图与地图制印、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技术生产及测绘仪器设备维修、质量检查监督、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技信息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三、学历、资历条件

获博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

四、外语、计算机条件

(一)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部)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二)主持完成市(厅)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两项以上。

(三)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两项以上或主要参加三项以上。

(四)编制和审核大中型测绘项目综合技术设计两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四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一项以上。

(五)主持完成三项以上大中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六)编辑设计或编审大型普通地图集或专题图集,并已出版。

(七)承担完成三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并能独立解决其重大技术难题。

(八)承担完成重大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安装调试工作。

(九)主要参加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技术推广,完成数字化制图或编辑入库等项目工作。

六、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家、省(部)级测绘科技成果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市(厅)级测绘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二)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得市(厅)级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以上。(以奖励证书为准)

(三)主持完成大型测绘项目,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四)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两项以上,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七、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译者),撰写有较高价值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2篇以上。

(三)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或交流论文2篇以上。

(四)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2篇以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八、破格条件

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确有突出贡献者,并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可破格申报:

1、获部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在推广新新技、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处于本行业领先水平,并被省(部)级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负责人,完成大型工程一项或中型工程二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级权威部门鉴定,填补了省内外技术领域空白。

4、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省级5篇以上,或正式出版专著1部(独著10万字以上,合著20万字以上)。

九、附则

1、凡冠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

2、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是指取得获奖证书且在有效名额内的人员,以奖励证书为准。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0篇

《山西农业科学》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大农业学术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宏观农业、调查研究、生物技术、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水产渔业、贮藏与加工、信息技术、文献综述等。主要读者对象为:农业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农业院校师生、涉农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月刊,大16开本,96页码。每期定价8.00元,全年96.00元。国内统一刊号CN14-1113/S,邮发代号22-24。地址:太原市长风街2号;邮编:030006;电话:0351-7089783;E-mail:。

欢迎订阅2014年《农业科技通讯》

《农业科技通讯》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刊号:ISSN1000-6400,CN11-2395/S。邮发代号:2-602;月刊,每月17日出版。单价10.00元,全年120.00元,全国各地邮局及本刊编辑部均可订阅。本刊及时报道种植业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种子方面的新品种、新技术。侧重大田,兼顾园艺,是种植业者首选刊物。主要栏目:人物风采、专题论述、试验研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西甜瓜、林木花卉、良种荟萃及市场信息等。内容丰富翔实、信息量大、技术实用。地址:100081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电话:010-82109664,82109665,82106276;传真:010-82109664;E-mail:。

欢迎订阅2014年《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本刊专稿、政策法规、质量安全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标准化、检验检测、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与探讨、安全生产技术、地方经验交流、海外博览、农业标准公告、信息与动态等。读者对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有关的各级行政管理、科研教学、检验监测、技术推广、生产企业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版。大16开本,彩色四封,80页。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到本刊编辑部办理订阅手续。邮发代号:82-223。每册定价:10.00元,全年共60.00元。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质标所《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编辑部,邮政编码:100081;联系电话/传真:(010)82106521,82106522;E-mail:

欢迎订阅2014年《吉林农业科学》

《吉林农业科学》是吉林省农科院主办的农业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融学术性、技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刊物。旨在报道最新农业科研成果、研究进展和科技动态,传播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介绍农业生产新经验等。辟有作物育种栽培、生物技术、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园艺果树、农业经济和农产食品加工等栏目。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文科技文献检索权威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4年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2006年获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学术类二等奖。目前《吉林农业科学》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主要为各图书情报部门的中文期刊采购和读者需求服务,为广大农民朋友、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生产管理者和农业院校师生服务。双月刊,逢双月25日出版,刊号:ISSN1003-8701 CN22-1102/S,大16开96页,每期定价8.00元,全年48.00元。邮发代号:12-71,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漏订者亦可随时向本刊编辑部订阅,不另收邮费。电话:0431-87063151;E-mail:,;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彩宇大街1363号《吉林农业科学》编辑部;邮编:130033。

欢迎订阅《园艺学报》

《园艺学报》是中国园艺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62年,刊载有关果树、蔬菜、观赏植物、茶及药用植物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文献综述、问题与讨论、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园艺研究动态与信息等,适合园艺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园艺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被英国《CAB文摘数据库》、美国CA化学文摘、日本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罗斯AJ文摘杂志、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园艺学报》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等称号。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1版)”,《园艺学报》复合总被引频次为11 630,期刊综合总被引频次5 317,复合影响因子1.780,期刊综合影响因子1.124。月刊,每月25日出版。每期定价40元,全年48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国内邮发代号82–471,国外发行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承办,代号M448。漏订者可直接寄款至编辑部订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园艺学报》编辑部;邮编:100081;电话:(010)82109523;E-mail:;网址:http://。

欢迎订阅2014年《烟台果树》

《烟台果树》是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科学研究分院主办的果树专业性季刊。立足北方水果的主产区山东烟台,面向全国。经过34年的发展,《烟台果树》已成为我国广大果树业者新观点、新品种、新技术的交流平台,也是苗木、农药、肥料及各种生产机具等信息的平台。期刊发行量大、覆盖面广。每期定价4元,全年仅需16元。每季度首月15日发行。若挂号,全年28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为24-107;也可随时直接汇款至编辑部订阅。汇款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环山路145号;邮编:264008;单位名称:《烟台果树》编辑部;电话:0535-6236524,6615052(传真);E-mail: ;本刊网址: .cn或水果世界网。

欢迎订阅2014年《湖南农业科学》

上一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行业竞争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