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0 07:59:38

新技术论文

新技术论文篇1

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研发阶段,政府可以有多种方式从企业获取所需技术。完全偏袒竞争方式(如全支付拍卖)和不完全偏袒竞争方式(如图洛克竞赛)是两种常用的方式。政府应用完全偏袒竞争方式时,提供最高技术优势产品的企业能够保证获得政府的采购合同。政府应用不完全偏袒竞争方式时,提供最高技术优势产品的企业不能保证获得采购合同,但是获得采购合同的可能性最大。在企业投入技术研发之前,政府部门除了要决定具体的采购方式之外,还要确定公共支出的具体分配形式(是采用单奖励竞赛还是多奖励竞赛)。政府选择单奖励竞赛时,把所有的支出提供给竞赛中获胜的企业;选择多奖励竞赛时,会把租金分成多份,让竞赛中没获胜的企业也能获得一定的政府投入。这两种不同的租金分配方式对参与企业的研发投入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进而也影响了政府实际获得的福利剩余情况。因此,政府部门该如何选择最优的采购方式以及该如何确定租金分配形式,给企业提供足够的激励,就成为了政府必须首先解决的现实问题。政府在选择最优采购方式以及确定租金分配形式时,要考虑如下的一些因素。首先是参与企业的数量以及具备的研发实力,一般来说,参与企业的数量越多,研发实力差别越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激烈,政府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福利剩余。其次,政府还要考虑到实际技术采购过程中,能否充分了解企业提品技术信息的问题,一般来讲,政府部门作为采购者想要完全了解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信息是不可能的。以上因素对政府选择采购方式以及确定租金分配形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会建立模型分析不同竞争方式下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然后,讨论政府通过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获取技术的实际效果。研究过程中,假定政府部门能够通过有效的“公共选择”机制来揭示居民的公共偏好,即了解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信息,但是对投标企业产品技术优势了解得不完全。在创新竞赛中,参与企业包括一个高研发能力的企业1以及两个具备相对较低研发能力的企业2和企业3,企业2和企业3研发能力相当,各企业之间研发能力信息完全。具体过程如下描述:在第一阶段,政府部门根据居民实际需求确定租金额度以及租金分配方式;进入第二阶段,企业对租金价值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投入研发,提出产品的解决方案,假定参与企业之间信息完全,即了解彼此对租金价值评价的结果;进入第三阶段,政府部门评价企业提供的技术,采用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方式获取所需技术。

2政府租金分配与企业的均衡策略

本文将讨论四种不同的租金分配情况下投标企业的均衡策略问题。根据前文,企业2和企业3研发能力相当,企业1与企业2、企业3相比具有较高的研发能力,假定企业2和企业3存在对称均衡解,三个企业之间信息完全,即能够获得其他企业研发能力的信息。

2.1情形1: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单奖励竞赛此种情形下,提供最高技术优势的企业获得租金的可能性为1。

2.2情形2: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多奖励竞赛同样在完全偏袒竞争条件下,政府部门还可以将同等额度的租金一分为二,使提供最高技术优势产品的企业获得较多的租金,剩下的两个企业中提供较高技术优势产品的企业获得较少的奖励。政府设立两份租金的条件下,投标企业提品的技术优势如图1所示(令v=20)。α值越大意味着企业1的研发能力比企业2和企业3越高。保持λ值不变,α增加时意味着企业2和企业3获得最大份额租金的可能性降低,因此企业2和企业3愿意提品技术优势会较低。当α=1时,三个企业研发能力相当,为了赢得最高租金所提品的技术优势也相同;当α较高时,λ值越小意味着第二租金价值越大,因此企业2和企业3均会增加努力程度以提高获得第二租金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迫使企业1提供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以保证自己可以获得最高租金。

2.3情形3:不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单奖励竞赛政府部门采用不完全偏袒竞争方式激励参与企业,在设立一份租金的情况下,各个企业获得租金的可能性为。

2.4情形4:不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多奖励竞赛同样是采用不完全偏袒竞赛形式,若政府部门决定将同等额度的租金一分为二,把λ(0.5<λ<1)份额的租金作为最高额度奖励,1-λ份额的租金作为第二高额度奖励。应用不完全偏袒竞争条件下多奖励竞赛方式时,企业提品技术优势如图2所示(令v=20)。保持λ值不变,α增加时意味着企业2和企业3获得最大份额租金的可能性降低,因此企业2和企业3愿意提品技术优势会较低。当α较低时,企业1为了提高获得最大租金的可能性,必然要付出更多努力提供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当α较高时,随着λ减少,第二租金价值增加,企业1必然会提供更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以提高自己获得第二租金的可能性,企业2和企业3为了同企业1竞争也必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3政府技术获取效果

假定政府采用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方式获取所需技术。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指的是采购者会参考以往的合作关系以及投标企业的专业经验等因素,不对最低竞标价格的企业做任何承诺,而是根据产品的技术特点、企业信誉等因素制定一系列的评分规则,分别对各个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测评,根据评分结果自主决定采购合同归属[14]。Engelbre-cht-Wiggans等通过实验证明了当投标者数量较多时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能为采购者带来较大的期望剩余,因此,本文也借助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来描述政府采购过程。根据前面的假设,企业1研发能力较高,企业2和企业3研发能力相当且研发能力较低,政府采用买方决定的逆向拍卖方式采购所需的技术,比较图3~图6,得到如下结论。结论1:如果政府决定采用多奖励竞赛,当企业1的研发能力远大于其他企业(α较大时),同时最大租金价值所占比重较大时(λ较高时),不完全偏袒竞争方式可以使政府获得较高效用;当企业1研发能力与企业2和企业3相比占优的程度较低(α较小时),同时第二租金价值所占比重增大时(λ较低时),完全偏袒竞争方式可以使政府在技术采购阶段获得较高的效用(见图3)。结论2:如果政府决定采用单奖励竞赛,当企业1的研发能力远大于企业2和企业3时(α较大时),不完全偏袒竞争可以为政府带来较高的效用;当企业1的研发能力超过企业2和企业3的程度不高时(α较小时),完全偏袒竞争可以为政府带来较高的效用(见图4)。结论3:若政府已经决定采用完全偏袒竞争,与单奖励竞赛相比,第二租金的引入将会使政府在最终技术采购阶段获得较高期望效用。同时,随着λ值的减少,第二租金给采购者带来的效用会逐渐增加(见图5)。结论4:若政府决定采用不完全偏袒竞争方式,只设立单个租金方式将会使政府部门在技术采购阶段获得较高期望效用。同时,随着λ值的减少,第二租金的引入给采购者带来的效用会逐渐减少(图6所示)。结论5:在技术采购阶段,政府获取的期望效用随着企业1与企业2和企业3研发能力差异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当企业1的研发能力超过企业2和企业3的程度不高时(α较小时),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多奖励竞赛能为政府带来最高的福利剩余;当企业1的研发能力远大于企业2和企业3时(α较大时),不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单奖励竞赛能使政府获得最大福利剩余。

4研究启示

(1)与企业技术创新不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研发阶段,影响企业研发努力的关键因素是政府部门制定的科技投入政策。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选择参与企业的数量,即使市场上存在多家具备一定研发实力的企业,政府也可以仅仅选择两到三家企业,把有限的科技投入提供给研发能力较高的两三家企业,鼓励其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带动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政府部门可以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在提供较大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企业也会更愿意投入技术研发,提供技术优势更高的产品。(2)政府选择采购方式的过程中,除了以上讨论的竞赛方式之外,政府部门还可以选择招标拍卖方式、竞价谈判方式或者是直接委托企业研发的方式获取所需技术。此时,政府制定采购政策要考虑到参与企业数量、研发实力、企业间可能发生的技术溢出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技术研发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政府部门通过技术采购,鼓励企业积极研发,参与公共产品的技术创新,一般来讲,在不同的行业要使用不同的采购政策。如本文所述,如果行业中存在三个能力有差别的企业,当高能力企业的研发实力稍微高于另外两个企业时,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多奖励竞赛能为政府带来较高的福利剩余;当高能力企业的研发实力远远超过另外两个企业时,不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单奖励竞赛能使政府获得较高福利剩余。(3)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研发主体是公共科研机构以及各类型的企业。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公共产品的技术创新,在研发过程中与公共科研机构进行竞争,有利于提升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与公共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企业可以在研发过程中从公共科研机构吸收利用新技术,这对推动新技术扩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政府在财政资金安排下进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可以明显降低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使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又提升了自身的研发实力。

5结语

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在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研发阶段,政府部门会通过设立租金的方式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参与公共产品的技术创新,租金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到企业研发的努力程度,进而决定了政府的实际技术获取效果。借助寻租竞争以及逆向拍卖理论,本文分析了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单奖励竞赛、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多奖励竞赛、不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单奖励竞赛和不完全偏袒条件下的多奖励竞赛四种不同的竞赛方式,研究了不同的租金分配方式对政府最终技术获取效果的影响,这对认识公共产品技术创新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技术论文篇2

高新技术企业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等显著特征,并且多由国家或国有法人控股,管理层仅需对控股股东负责,股改又为高管所持股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提供了条件,为了规避风险,管理层可能会主动减少不利于公司的盈余管理。但是在提出或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管理层为了快速达到行权条件,很可能会主动对公司利润进行盈余操纵。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假设a: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方案之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关系变弱。从委托理论上讲,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状,使得管理层有条件将个人股份实现财富的最大化,许多研究还表明,盈余管理有助于管理层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份或执行股票期权,而这也是管理层谋求利益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被激励管理层为了达到行权条件,将加大盈余管理程度,而盈余管理所产生的管理者对公司利润的过渡操纵,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公司业绩。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假设c: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盈余管理将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行权的概率,并且行权后公司绩效下降。

2实证检验与分析

2.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各变量的含义和基本统计量。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统计年度内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的比例为0.171,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比例为0.107,说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内股权激励方案还是比较普遍的。通过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情况和审计质量也能看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质量也比较完善,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比例和审计质量标准无保留的比例分别为90%和91.5%。从两项成长性指标也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发展前景比较可观。

2.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表2为高新技术产业2009~2012年面板数据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模型(1)的判定系数为0.428,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1)的拟合度可以接受。进一步对各个变量的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拟合系数φ2、φ3、φ5均显著为负,且φ2的绝对值要大于φ3和φ5,说明尚未提出股权激励方案时,高新技术产业公司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无法拒绝假设a和假设b。观察其他公司治理因素和公司层面因素,CEOboard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兼任的情况将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Anditopion的系数则显著为负,说明审计质量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总体来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Lnboard、Auditcom、Bhlisting、ROA、ST、Growth1.Growth2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表明董事会规模、审计委员会情况、股票情况、资产收益、成长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大,主要受公司CEO兼职状况、审计意见、财务负债、公司资产及周转情况、风险水平等的影响。表3为高新技术产业CEO行权概率与盈余管理关系模型(2)的回归估计结果,回归模型(2)的判定系数为0.451,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2)的拟合度可以接受。从结果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系数估计值ω1显著为正,说明可操作应计利润的增加将加大CEO行权的概率,且CEO行权概率还与Lnboard、ROA、Lnsize呈负相关关系,与Risk呈正相关关系。表3为盈余管理、CEO行权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模型(3)的回归估计结果,回归模型(3)的判定系数为0.748,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3)的拟合度可以接受。从结果可以看出,DA和Exercise的系数估计值ξ1和ξ2均显著为负,说明本期可操作应计利润与CEO行权均与下一期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盈余管理和CEO行权将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本文无法拒绝假设c。

3稳健性分析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各年度公司财务状况、规模、治理情况等会存在较大差别,这一点从前文中风险和成长性指标均较大也可以看出。本文为了更好的说明上述回归结果趋势的正确性,还分别选取2009~2012年间各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表5给出了各年度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年度间的回归结果存在微小差别,显著性水平也略微不同,但是都无法拒绝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方案之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负相关关系变弱的假设,进一步说明了前述实证结果的合理性。同样,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年度间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估计结果,结果都无法拒绝假设c。此外,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内生性,即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更可能于股改后提出或实施CEO股权激励计划,产生与假设a相反的结论。为此,本文选取2004~2005年间128家高新技术产业提出股权激励前后盈余管理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情况下盈余管理统计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别,说明了股权激励对高新技术产业盈余管理显著影响仅出现在股改之后。

4结论

本文为了研究高新技术产业股权激励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以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和公司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指标,选取盈余管理、CEO行权等因素作为中间关联因素。通过对2009~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发现盈余管理将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且盈余管理还会加大CEO行权的概率,CEO行权也会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提出或实施股权激励后,负相关关系减弱,即高新技术产业股权激励将对公司治理带来负面影响。

新技术论文篇3

编辑心中要装有老百姓,不能一味唯领导马首是瞻。采访编辑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对新闻事实反复求证、多方核实,要全面听取新闻当事人各方意见,客观反映事件各相关的事实与陈述,力避只采用某一方面的陈述或者单一的事实依据,对政策性较强、敏感性较高的报道,要听取有关权威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意见。要有百姓情怀,不能以记者大爷、编辑大爷自居,一派官腔,俯视百姓。

精到的新闻写作和编辑技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专业素养的高度娴熟精到,新闻写作中的消息、述评、访谈等十八般武艺拿得起,不能简单地认为编辑只不过是后期制作拼接而已。二是学会熟练运用动画、特技、字幕等各种后期技术,制作好与图像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声音合成播出,力求达到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最佳组合向观众呈现。电视新闻编辑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顺应电视新闻的的随机性。稿件是否编发、如何修改、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做出快速反应。对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加工,还应具备应急撰写表明编辑部、电视台以至官方看法的编者按、短评、述评等,让观众在接收新闻之后加深认知。这一切都要求编辑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外,还要有较高的文字修养,精通逻辑、语法和修辞,善用各种文字体裁。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具备纠正知识性差错、文字性差错的能力,善于发现违反常识,或以偏概全情况。对提法不当,泄露机密等严格把关,拿不准的及时请示,不做糊涂编辑。对涉及军事、国防、科技等重要内容,一定要注意防范核心技术、核心工作程序的保密。一个独挡一面的编辑在组稿策划时,要学会全面运用典型报道、重点报道、连续报道、综合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拳,开掘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还要学会辩证法,顾及稿件中积极面和潜在的消极面,要有平衡的观点,对不同地区、领域、行业及其各构成要素做到通盘考虑。在掌握精到的新闻写作和编辑技术同时,电视新闻编辑还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学会内与各部门联系协调,外与社会各阶层打交道的功夫,促进编辑实际工作的良性互动。熟练地开展组织报道,全面考虑,对每一条新闻稿件挖深挖透,给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才能促进实际工作的改善。善于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对各个元素进行统一调配安排利用,保证用完整、连贯、流畅、精致的电视语言播出。善于对稿件内容、图像资料、镜头的合理选择及连接、现场同期声、字幕、历史资料等诸多电视语言元素手到擒来,完成对新闻事实的阐述和再现。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展现的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编辑人员应精通声画编辑之道,充分考虑稿件内容、图像资料、镜头的合理选择及连接,合理利用现场同期声、字幕、历史资料等诸多电视语言元素,以完成对新闻事实的阐述和再现,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地传达给观众。对稿件的画面语言、主题思想要认真推敲,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改稿、配稿、画面组合、制作标题、内容提要等技巧,还要懂得录音、录像、复制等方面的操作技能。编排电视新闻节目时努力做到在有限时间里安排最大信息容量。

三、健康的人格修养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要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实事求是,维护电视媒体信誉。清正廉洁,秉公用稿,不以岗谋私,远离有偿新闻,不搞偏袒新闻,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的公正性和纯洁性。编辑记者都是新闻的生产者,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守规矩,不可耍大牌。参加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采访,自觉服从现场管理和安排,不自视特殊,对正在或将要进行的司法审判活动不干预影响。有些媒体在一些重大案件尚未开审之前就给予当事人定性的做法不仅有违司法公正,也有违新闻追求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要淡泊名利。编辑不得利用采编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或接受可能影响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宴请和馈赠,或向报道对象、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或从事与职业有关的有偿中介活动,或以发表不利于采访对象的报道相要挟。凡此种种都是一种引以为耻的亵渎职业的行为。编辑要有社会责任感。编辑节目过程中要避免展示和渲染案件细节、作案手段、血腥场面、伤亡惨状等,防止产生负面效果。撰写或编辑言论应尊重新闻事实,不得进行非理性宣泄、挑拨社会情绪、激化社会矛盾。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能拿来作为评论素材,不采用偏激言论、猎奇观点制造轰动效应。涉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等方面内容,必须经过权威渠道核实并经请示后方可报道。近年来节目的低俗化、假新闻的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媒介经营者一切向钱看的指导思想作祟,为了攫取广告利润,不惜以带有暴力、犯罪、色情情节的内容吸引眼球,不仅严重影响电视观众身心健康,而且为社会治安带来潜在隐患。还有一些娱乐节目在变味,热衷于对演艺明星的行踪及私生活穷追不舍,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所谓的开放浪潮中迷失。有的编辑热衷于猎奇,有意无意传播鬼神论,不自觉的把电视台当成了宣扬封建迷信讲台。有的编辑恶意炒作穷苦人、残疾人,满足人们茶余饭后对弱势群体的好奇和刺激,而没有半点同情之心,丧失了起码的道德修养。有的节目,电视台主持人不注意把握分寸,或油腔滑调,拿腔拿调;或崇洋,妄自菲薄;或奇装异服,或美甲浓妆;或对历史上已有定论的正面人物随意之一甚至轻侮,对人所共知的反派人物通过他人之口进行不恰当的粉饰。对此编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电视传媒作为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一员,承担着倡导优质文化的责任,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营销员角色。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电视所担负的自我文化形象塑造的职能责任重大,电视媒体人任重道远。电视新闻编辑务必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工作,净化声屏,消除杂音,为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新技术论文篇4

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尚未统一,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对创新型人才加以解释:从创新型人才本身的综合素质加以定义,从创新型人才的价值加以定义,综合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和价值加以定义。通俗讲,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还存在一定缺陷。

1.1理论研究滞后,缺少完善的评价模式

目前,创新型人才和创新能力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创新能力的界定和内涵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特别是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同专业人才所需具备要素构成不完全相同。邓成超等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创新学习和创新操作构成。胥群从心理层面指出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纪延光等则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基础要素、创新要素、协作要素三大组成要素。金琴将创新能力分成了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4个指标。而针对不同专业更有不同的内涵界定。但目前任何一种研究尚局限于理论探索阶段,尚没有成为一致认可的标准,可操作性不足。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庞大,专业种类繁多,办学层次、办学历史、办学水平差异很大,采用统一的评价模式自然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对于生物技术这种理工结合、理论与实践兼顾,办学历史不长,学科仍处于不断快速发展之中的专业,相关研究更显不足。

1.2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总体水平和素质的评价大多局限于闭卷考试,对人才的培养多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形式单一,这种从小学延续至大学的评价模式桎梏了大多数人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近年来,许多高校逐步改变了对大学生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开始从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参与、校外暑期实践、参与科技竞赛活动、获奖以及人文艺术修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更客观全面评价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些有益和可操作的经验。但总体讲,评价内容仍未脱离以分数为绝对主体的评价标准,上述活动在执行中仍面临参与人数少、敷衍应付、不具有强制性的尴尬。现有评价内容多体现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3评价结构缺陷,重结果轻过程

现有评价体系中,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看重的是最终评价,往往以一次考核来评定学生的优劣。这种应试化倾向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导致大学生主体性的丧失,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提升人的主体性。此外,评价的主体是任课老师、评价的标准是分数,而对于过程和课外往往是忽视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亦是动态发展和不断积累的,且由于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不同,创新能力体现的方面亦会有所差别,而现有评价机制往往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动态把握,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价,不能切实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策分析

2.1从共性和多样性角度界定创新型人才评价的内涵

在创新型人才评价标准上,既要坚持人的共性发展原则,又要突出人的个性特质。在创新性人才评价标准上,既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能力建设,又不能忽视精神层面、培养手段科学性、培养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要素。同时,专业、学科的差异使得这一内涵应具备专业所需要的特有标准,文科、理科、工科,以及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职业教育所蕴含的创新能力要求呈现出多样性。如生物类专业中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则应有所区别,生物技术侧重的是科学开发的创新,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企业最需要就是研究开发型人才,占此类人才需求的58.3%,但“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生物技术人才应用性又较低,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并存。生物工程人才应侧重的是工程技术设计、工艺流程的掌握与改进、技术开发等方面。因此,专业特点应在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体系中得到体现。

2.2改革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目前,在大多数课程考核中同样体现出评价体系结构的局限性: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题型客观题多,主观发挥题型、思维题型量少;上课内容和实践内容陈旧、教学内容方式不够灵活、探究少;学生参与少、动脑机会少。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不需要太多的灵活运用和平时知识积累,许多同学通过短暂的突击就能应付考试过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提问探究环节,考试环节增加主观题型、提高了无统一答案的试题比例,甚至在部分课程增加了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作幻灯片和上台讲课的环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各种创新竞赛和社会调研活动中成绩不俗:如《赛克(cycle)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获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金奖;“规模化猪场粪便污水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艺”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

2.3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作为生物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校内实验性教学环节,以及毕业实习、生产实习、参与科研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活动、申请承担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弹性较大的其他实践活动。现有实验实践质量评价体系大多以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为依据,没有细化的评价指标,忽视了教师教学态度、实验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情况的评价。而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调动教师的创新性和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因此,建立涵盖实验教师教学质量、实验效果信息反馈和合理实验成绩构成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实验实践在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锻炼中的主导地位。一个良好的实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包含合理的教学内容、贯穿全过程的量化指标,有利于强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研究。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报道,并且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郭风法将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分为教学态度、实验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情况等五个方面,每一方面包含若干评价指标。我们通过设置配套的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完善管理措施,将实验教学从基拙性向研究综合性、开放性推进,特别是与企业紧密合作,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研发能力。近2年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2项,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性实验项目3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批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攻读硕士研究生,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

2.4建立覆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机制

现有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多采用考试这一简单、固化的考核方式,考核的是书本知识,助长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开拓。而对于课堂之外的各种学术、社会、公益性活动,大多不会纳入考核范畴,大多学生没有参与的动力。因此,建立一个涵盖课堂内和第二课堂考核的指标体系将对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我们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同时,通过建立学生档案数据库,全面记载学生的成长信息:包括各科课程成绩、参加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获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参与公益活动等情况;同时,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实验员、辅导员等共同参与的联合评奖评优审核机制,通过设置带有导向性的评价因子,鼓励大学生走出书本、走进实验室和社会,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新技术论文篇5

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我省民营企业研发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对企业创新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是政府的支持投入,二是企业自身的积累投入。调研显示,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表示不满意。我省大部分民营成立时间较短,加之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大的经济环境影响,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普遍较小以及资金回收缓慢和融资困难。企业为了生存,首先必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周转,而无暇顾及技术创新。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要占销售收入5%以上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而我省大部分民营企业连续2年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新产品研发停滞,产品档次上不去。这个时候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就显得成为重要。因此政府应推出更大的财政力度力度,包括采取减免税收、担保贷款和拔出专项资金行政策措施,同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技术、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提升我省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民营企业领导者要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意识

我省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遵循了家族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企业最初发展依靠的往往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市场优势或工艺优势或独特的技术优势等。因此发展之初的优势是利润可观,市场迅速扩张,企业快速成长。但是这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严酷的市场竞争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领导人对技术创新的意识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调研显示,我省部分民营企业领导者的创意意识还不够,看不到技术创新是企业未来竞争的关键,因此,民营企业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与时俱进,意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模式相融合,让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思想,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三、广泛吸纳技术创新人才技术

创新人才的匮乏,是导致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薄弱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调研显示,吉林省民营企业缺乏技术技术研发人才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一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不够。很多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依赖于自身所拥有的技术,因此往往忽略对技术人才的招聘,并且技术人才的培养费时费力费钱,其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都比较大,而效益却在短期内无法体现。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受资金和实力的限制,往往不愿意招聘和培养技术人员,导致民营企业技术研发人员越来越缺乏,其结果就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几乎没有,长期下去必须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真正有水平的技术人员更愿意去设备好、待遇好、工作稳定的国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技术创新无论从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到资金的投入力度上,都无法与国营大企业相比,因此民营企业也很难招聘到有水平有经验的技术创新人才,其结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研发、设计、生产等需要大量技术支持的环节无法进行。因此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改变观念,不能固囿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停步不前,要认清当前市场竞争的主要竞争点就是技术竞争,没有技术人才企业迟早要在竞争中被淘汰;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措施,比较提高技术人员待遇、不断加大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以吸引和留住技术创新人才。

四、搭建信息合作平台促进民企产学研的合作

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合作,离不开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但由于缺乏合适的信息交流平台,民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或项目,或由于对信息了解不够导致合作的失败或失误。民营企业对政府出台的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法规及支持政策了解不及时或不准确,使政府效应也无法有效发挥,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民营企业要改变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信息方面的劣势:一是多参与学术交流,掌握前沿的创新情况或科技知识,为企业产学研合作积累信息;二是强化企业市场竞争意识,强有力的竞争意识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动力,也促进企业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三是要充分利用政府有关鼓励创新的优惠信息政策,改变民营保守、自闭、缺乏创新和发展的形象。

五、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意愿

由于我国企业法律意识不强,普遍存在着对知识产权认识不够的问题,企业时常面临各种市场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企业花大量资金和精力开发的新产品经常被其他企业模仿或盗用,如果企业提讼,又花时间精力和财力,即使胜诉,所获补偿也非常有限,企业经济损失是难免的,严重挫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导致民营企业普遍创新意愿不强,无人申报专利。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重视我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这是促进我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保护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提升民营企业申请和保护专利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技术资源市场化,使企业认识到专利权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

新技术论文篇6

1.1地质勘探概述地质学重点是探索地球的形成原因与演化进程的自然哲学,与数学、生物、化学、物理并列为五大基础学科。其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对煤炭、石油、金属与非金属等能源的需求,被地质学引导的地质矿产能源勘探是人类维持生存、发展的基本泉源。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物质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质、各个层圈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过程。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地质学的应用越发宽泛,如建筑、预测地震或滑坡、矿产能源的勘探、古生物研究等。地址勘探就是要通过各个种类的技术手段对地质与地貌实施探测、勘察,确立适宜的承受荷载的土层,即持力层,依据持力层的承受力,计算基础指标,确立基础规范,对约定区域内的地层、地貌、构造、岩石、水文、矿产等进行调研的工作活动。地质勘探的目的是搜寻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床,查明矿藏的质量与数量,探寻开采技术手段,提供矿产储量与地质材料供矿山建设使用。

1.2地质勘探方法

1.2.1钻探法。通过钻机从地表往地层中打孔,对地表下情况进行探测,可沿钻孔进行取样,能够获取深层的地质资料。钻探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1.2.2物理探法。通过物理手段和物探仪器,对人工或是天然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进行探测,通过研究获取的探测资料,根据岩石或矿石的物理特性,对地质以及矿产情况进行推测、判断。依据勘探实施场所可将物理探法分为井中物探、地面物探、航天物探、海洋物探。依据物理性质的不同可将物探方法分为磁性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物探、重力物探。

1.2.3坑探法。通过人工或者机械手段进行挖掘,工作人员进入内部,对地质以及矿产情况进行直接探测与取样,能够获取精准的地质资料,明确真实的矿产储量。坑探法能够验证钻探法与物理探法的准确度。

1.3地质勘探原则地质勘探工作要本着以下原则,以保障工作的井然有序。

1.3.1整体规划原则。仔细规划地质勘探工作,协调好调研矿产能源与地质情况工作,对政府以及公众事业的地质勘探做好规划,对大范畴地质勘探工作做好长期规划,发挥地质勘探在矿产勘探与市场经济中的重大作用。

1.3.2合理控制原则。我国的矿产能源富饶,分布较广,地质勘探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能源及人口的分布、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城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情况,认真规划地质勘探工作,合理控制,保障地质勘探工作有的放矢。

1.3.3狠抓重点原则。突出重点是地质勘探工作的主导思想,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状况、资产能源、地质情况等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点。在地质勘探工作中要以此为抓手,突出重点,提升工作细密程度。

1.3.4科技创新原则。开展地质勘探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注重加强对地质勘探科研创新技术的学习,增强理论知识的补充与完善,推进地质勘探队伍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技术创新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高效运用。

2我国地质勘探技术现状

我国的地质勘探工作由国有勘探单位与商业勘探企业负责。伴随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与完善,国有地质勘探单位正渐渐向商业勘探目标发展。尽管当前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具备了一定的勘探装备制造能力,但是与勘探技术和勘探装备制造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仍然落后一定的距离。相差的距离主要体现在贮备技术落后,成果转换迟缓,缺少综合研究工作人员,欠缺自主发展创新能力。我国地质勘探技术与勘探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落后,至今没有完整的自主研发的成像勘探装备。针对地质勘探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应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与经济效益,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3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

3.1现代技术的全面运用目前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地质勘探技术必须要结合实际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质勘探技术的现代性。地质的特点是复杂多变的,根据其物理性的差异,不断地了解和探索地表到深层的基本规律,应用较为精密的测量仪器,从而提高地质勘探数据的准确性。用现代信息系统把数据制作成可供技术人员参考的图标,地质勘探工作人员要进行密切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现代地质勘探技术。

3.2运用X射线荧光技术通过有效的实验证实,X射线勘探技术的准确性极高,对地下能源的具置可以准确地定位。这项技术在其作业时受到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技术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值得我们认可的。勘探作业难度不断加大,这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一定的安全性,我们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地质勘探,从而保证一定的精准度。X射线荧光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需要花费的精力,勘探人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所有的工作准备,保证勘探作用顺利完成。

3.3运用GPS感应系统实施信息采集GPS感应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全球定位系统。在地球中的任何一个地方GPS感应系统都可以实现无线电导航,并且持续不断地进行导航定位,从而可以提供准确的三维数据坐标。GPS感应系统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将所有采集到的信息集中起来,这为勘探人员提供了最为有效的信息。GPS感应系统的特殊功能,完善和弥补了传统勘探仪器功能上的不足。GPS感应系统可以对地下矿物能源准确地进行位置定位,还可以根据地质中的特点来判别地下矿物质的组成,这项新型系统的应用推动了勘探行业的发展。

3.4运用甚低频电磁法甚低频电磁法技术可以精确探测深层的地下能源的位置,此技术属于浅层物探技术。甚低频电磁法是利用Fraser滤波所处理的测量数据,并结合地下矿物质的基本赋存和控矿规律,来对地下能源进行位置定位。甚低频电磁法技术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在矿体空间的定位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甚低频电磁法对信号源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应用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使用该技术的地点能够接收发射的电磁信号。时间也会影响到电磁波的强度,在日出和日落时更为明显,所以,在使用此技术时,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这样甚低频电磁法技术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

3.5运用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技术目前在勘探行业中,所应用的最基本的勘探方法必须要适用于各种复杂多变的地区形态,其地、物、化这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中更为适合这种复杂的地势,应用后的效果会较为显著。但目前,这种技术正处于试验阶段,为了更好地应用此技术,首先要进行多次的测验,其目的就是发现其中的不足和弊端,有效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整改和完善,从而使其技术能够完全符合要求。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技术对目前现代化的勘探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新型技术一般都应用于一些非常规的地球勘察工程中,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新型技术结合了地理、物理及化学三门学科来进行技术勘测,在勘探技术上是一个较大的突破。虽然目前所使用的现代先进矿产勘探技术可以确定其表层结构,但无法明确矿产的具置。而这种技术虽然还处于测试阶段,但是可以弥补现行矿产勘探技术的不足,能够准确地发现地质、地球化学及物理的异常情况。实际的实践结果表明,只有对矿山工程及地下水资源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才能准确无误地对地下能源进行位置定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及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对未来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技术人员的工作从而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满足目前环境的要求,要不断地进行技术研发,使新型技术成为最大的支持后盾。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对地质勘探工作的要求日益严峻,唯有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地质勘探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才能满足经济对能源的需求。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

新技术论文篇7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要点是: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低的国家或地区,按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区)际分工和国(区)际贸易都可得到实际利益。即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与地区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或地区也不能什么都不生产,可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进行生产。这个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落后国家和地区所客观参与的分工并从中获利问题。

在当代,科技不断发展,知识越来越密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之间的交易为特点。冈纳.缪尔达尔曾说过:“贸易所起的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一种有利于富裕的和进步的地区(以及国家)而不利于欠发达国家的倾向”。穷国从贸易中获取的利益不仅少于富国,而且穷国变得更穷,假如因为富国变得更富的话。而且,自由贸易本身甚至会有助于使不发达地区以及国家的停滞永久存在。

可见,作为短期策略,比较优势理论是可行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奉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政策,极可能导致技术上落后,经济上受压制,那么缪尔达尔的话未必不会出现。

在综合国力竞争愈来愈体现为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赢利的国际贸易的可靠保证。

2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崛起实例分析

韩国,在结合间接引资、产业提升政策的情况下,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政府主导型市场机制下,推进了经济快速发展,韩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要注意到,韩国,在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实行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产业,这样反过来又有利于出口。1960年韩国的出口构成中,初级产品占64.4%,将近40年之后的1999年,这个比例下降到2.7%,而制造产品已经达到91.5%,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复杂产品已经占总出口的62.7%,远远超出简单产品的比重。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韩国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出口进口带来的。他们在进口商品的同时,进口技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培养各种技术人才,然后进行产品的升级,再出口。从而将短期的贸易利益长期化。这也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走自主创新之路。

3技术创新的特征

3.1风险性

技术创新是一个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随机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和结果不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据统计,大约有90%的创新最终在进入市场之前夭折,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3.2在技术方面的首创性

首创性是自主创新追求的目标。新技术成果具有独占性,在技术开发的竞争中,真正法律上的成功者只有一个。在同一市场中,非首创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自主创新项目必须将技术上的首创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有可望获得成功。

3.3社会溢出效应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科学技术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需要社会上众多人群的共同努力,才能生产出新的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而且创新成果不局限于一国一地范围内传播和共享,重要的创新将迅速扩散到全球,为全社会共同享有。

3.4在知识和能力支持下的内在性

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是内生的且创新持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过程也为创新者本身提供了积累知识和能力的良好环境。

3.5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显著性

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新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我国许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

4自主创新的对策

4.1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是鼓励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要切实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到科技、经济、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4.2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国家都注重运用政府采购手段来促进自主创新,扶持本国产业发展。如《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凡是使用纳税人的钱采购商品,必须优先购买纳税人所办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当本国企业不能满足需要时才允许进口。在日本,对社会公众有利害关系的招投标项目,一定要有行业协会的推荐,其用意在于支持和鼓励采购本国产品。但在我国,目前对使用进口设备实行减免税,而对购买国产设备缺乏激励政策,这是一种逆向调节,不利于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必须完善相关措施。

促进引进与创新协同发展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妥善处理好引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吸引外资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加强对关键性、战略性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增加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切实把自主创新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

依据现有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在全社会投入的比重:充分发挥担保贷款、风险投资、债券证券市场等的功能,加大支持创新的融资力度: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优化投入结构,确定合理的资金投向,改变过去投入偏重产业链下游的做法,加大对产业链上游的投入。根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有效选择创新投入的战略方向和重点。加强对创新资金投入的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3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实施人才战略,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建设科技资源公共平台,为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事求是的创业风尚,逐步形成以创新为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新技术论文篇8

国内外理论界对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称谓不尽统一,含义也各有侧重,本文根据国内外产业联盟实践,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定义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组织机构自发联合在一起,基于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为解决特定的产业共性问题而形成的一种联合研发、利益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新型技术创新与产业推动组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本质,是以企业为主体、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并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的协同创新,具有跨区域性、产权独立以及正式的法律形式和特定产业目标等特征。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出现既是企业寻求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类市场主体联合创新发展的产物。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其特有的稳定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特别适合转型时期的我国经济组织形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产业经济组织形态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其他产业经济组织共同推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联盟构建的重要环节是选择伙伴,在联盟中把朋友或者陌生人作为合作伙伴与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关。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的重要因素有知识资源的互补性、文化相容性、相互信任持久性以及组织的柔性化。与其他类型联盟的构建不同的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要体现和反映四个方面:体现特定的战略目标,反映企业发展内在需要,联盟组织开放发展,联盟协议受法律约束和保护。影响技术创新联盟绩效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成员之间有效的知识转移对于联盟绩效提高有重要影响,联盟主体因素、联盟情境因素和知识自身因素等,都会影响知识转移绩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分为产业链合作联盟、技术攻关合作联盟和技术标准合作联盟三种类型,而从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模型,可分为政府推动、行业协会主导、科研院所主导和龙头企业主导四种模式。我国新材料企业能否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冲破自身资源局限的瓶颈,取得较好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虽然已有很多文献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了探索和研究,然而研究重点停留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涵特征、联盟构建、联盟绩效及联盟分类等方面,缺乏对于把新材料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成成员进行研究,构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

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性产业,起步相对来说较晚,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在产业规模、体系建设和技术进步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值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从2005年开始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为3176亿元。近年来,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发展。2011年产业规模达到8140亿元,2012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0亿元的大关,达到10278亿元,2013年产业规模达到13600亿元,作为基础性产业的新材料能对其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产生几何级数的发展,特别是在光伏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业领域,国内的新材料企业依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产品结构不断完善。

2.依据区域条件形成了产业格局,部分地区出现了产业聚集。采取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兼并与重组等措施,使新材料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新材料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依托技术与人才、产业基础及市场优势,建立了一批高技术新材料骨干企业和产业化基地,新材料产业在一些地区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而我国中、西部地区依靠原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也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在我国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集聚,中西部特色发展”的区域格局。

3.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外合作明显加强。受到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和市场综合开发优势明显这两个因素的吸引,国际新材料企业重点向我国转移新材料产业。国外的一些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独资或者合资公司,不少跨国公司还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以占领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国内一些新材料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竞争水平和经济实力,也充分依靠国际力量,不断与新材料的跨国公司开展技术研发交流及市场开发合作。

4.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某些领域所需的130种关键材料,其中的21种材料在国内几乎没有生产能力,要完全依靠进口;其中的70种材料虽然在国内可以生产,但在产量、性能和质量等方面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只有其中的39种材料,由于其技术含量偏低才实现了国内自给。综合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上述发展状况,发现我国新材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甚至部分新材料产业领域出现有规模而无技术的局面。在产业格局、产业规模、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的条件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在于技术创新方面,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能够成为带动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口。

三、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一)技术创新联盟对发展新材料产业的作用

1.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新材料产业的研发与合作。新材料产业是高新技术型产业,产业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单个的新材料企业,一般无力独自进行技术开发。若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企业可以共同分摊研发投入,缩短研发周期,实现研发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共同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

2.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新材料产业市场间的合作。新材料产业的突出特点是,上中下游产业结合紧密,产业链较长,链上的企业或者产业联动性强、互动作用明显。在新材料的新产品推向市场初期,联盟企业联合开拓市场,可以降低高额的市场启动费用,较快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往往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和联动力,并由此形成产业集群。例如,2003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了中关村新材料产业联盟,联盟聚集了产业内最具代表性的企业、高校等各类成员,实现了资源的开放和高度共享,并制定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该联盟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北京市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代名词。中关村新材料产业技术联盟的成功,说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已经成为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

4.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能提升新材料企业的专利竞争力。新材料企业之间核心资源一体化促进产业联盟的形成。企业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化组织资源并提升专利技术竞争力,提高新材料专利技术创新主体的素质,提升新材料产业专利技术的层次,推进新材料产业专利技术向核心技术的发展,巩固新材料企业在专利申请中的优势地位,缓解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长期高于国内的局面。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提升企业的专利竞争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新材料产业链的形成。新材料产业链的构成。新材料产业位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上游,并且上游产业大多是冶金、化工和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产业。而下游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全是新材料产业的应用性产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以后,形成上游原材料企业生产当中的技术创新,新材料企业加工当中的技术创新,下游企业主要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在上中下游企业当中构造技术创新联盟,处于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链中的新材料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加强生产企业与上游原材料企业、以及下游应用环节用户之间的紧密合作,成员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得到共享,成员企业各自技术优势得到发挥。

(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成成员

同其他所有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一样,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成成员是由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用户组成。其中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是政策链、知识链和产业链的代表。这三条链相互作用,促进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如果其中某一个成员出现问题,将会制约整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在整个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参与主体,肩负着营造有利于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任。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搭建公共平台、引导技术创新活动,从而促进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壮大和发展。健康的政策环境是技术创新活动良性发展的保障,应该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管理联盟之间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与行为。大学与科研机构是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摇篮,发挥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作用。大学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知识密集的优势,做好基础学科研究,成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力军之一,从另一方面来看,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相关知识产权转移与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新材料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占据主体地位。为了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增加企业利润,企业尽可能将自己具有优势的生产与技术投入到联盟中,并利用市场的预测功能为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指明方向。对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企业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充分利用企业在基础设备、工程技术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或新产品。金融机构是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必不可少的成员,金融机构向联盟提供金融借贷服务,引导企业和大学把闲散的资金向产学研合作体系集聚,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为创新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联系通道,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资本运作效率得到优化,实现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用户能够直接反馈市场的需求,并且能对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利润和收益进行预先的判定。如果利润和收益比较理想,用户企业就会积极谋求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并为其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人员和设备等。

四、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模式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技术创新型合作组织,是政产学研企合作的结果。新材料产业按照技术创新的难易程度,根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主导力量的不同,制定出相应的联盟模式。本文将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推演为政府推动型、学研驱动型和市场导向型三种类型模式。

(一)政府推动型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某些新材料产业中,一些市场前景不明朗、创新风险大的重大技术创新领域,新材料企业一般不会主动参与这类重大技术创新活动,政府要直接或间接介入并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形成。政府通过引导新材料企业,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过程的投入,促进企业在重大技术创新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在顺应重大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政府针对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重大技术创新的需要,一方面建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推广政产学研企对接,另一方面建设高校-企业-研发中心“三位一体”的合作平台,实现新材料产业重大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提高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综合能力。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是联盟中各成员之间的纽带,它将联盟中的新材料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利用各自的优势齐心协力完成技术创新联盟的目标,这种合作不仅能给联盟中的各成员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带来社会效益。

(二)学研驱动型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新材料产业中某些科技含量较高的重点技术创新领域。新材料企业对一些重点技术存在科研需求,但企业自身无法独立完成该类技术创新,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即学研)又有供给该类技术的能力,大学和科研机构若主动寻找合作研发伙伴,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完成该类重点技术创新活动。该模式中,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寻求的合作研发伙伴包括新材料企业、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良好的实验条件,结合其他合作研发伙伴的资源,与新材料企业重点技术创新需求紧密联系,帮助企业实现其无法独立完成的重点技术创新。从这一模式看,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但是重点技术创新的驱动力量,也是科技转化为产品的推动者和科技产业化的实现者。尤其重要的是,该模式当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供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这些人力资本会给联盟带来新的知识和技术,把创新、开放的思想理念带入到联盟中。

(三)市场导向型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

该模式适用范围是,当新材料企业存在一般性技术创新需求或者技术创新难度一般的技术需求条件下,为了降低自身的技术开发成本和研发时间,希望与其它伙伴合作完成技术创新,这时候的新材料企业若主动寻找技术研发合作者,同时联合政府部门,通过与合作伙伴、政府部门以及其它相关合作成员,合作完成一般性的技术创新。该模式当中要寻求的合作伙伴包括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同一产业内的相关企业。在这种模式中,符合市场需求的一般性技术创新要求,通过该模式,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开发技术,联盟内部的企业可以互相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支持。该联盟的技术创新因为直接面向市场,使得技术创新具有方向性,让市场的反馈作用得到积极发挥。有一般性技术创新需求的新材料企业,要从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出发,按照市场经济交易规则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合作伙伴,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新材料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且在政产学研企结合方面较松散,组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新材料产业领域要引导更多新材料企业与科研机构、上中下游企业或者产业进行紧密合作,通过建立一批以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上下游企业或者产业紧密合作、技术创新分工明确、技术创新利益共享、成员技术创新优势得到发挥的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构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时,明确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用户各个成员在联盟中的地位,使联盟中的成员能够联合研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和风险共担,促使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高效运行。

上一篇:文学思想论文范文 下一篇:物理实验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