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职能范文

时间:2023-03-20 23:49:10

行政职能

行政职能范文第1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是主管卫生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前身是1949年11月1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1954年11月10日改为现名。1986年7月,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医工作,提高中医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中医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国务院决定在卫生部中医司的基础上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国务院在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8年,卫生部设10个职能司(局、厅):办公厅、人事司、规划财务司、卫生法制与监督司、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医政司、疾病控制司(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科技教育司、国际合作司、保健局,设机关党委,负责部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2003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卫生部内设司局进行调整,设办公厅、人事司、规划财务司、卫生政策法规司、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农村卫生管理司、卫生执法监督司、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医政司、疾病控制司(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科技教育司、国际合作司、保健局等13个职能司(局、厅、办)和机关党委。2006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人事部批准,卫生部有关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疾病控制司(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执法监督司更名为卫生监督局,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更名为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1978年,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制度已出现诸多弊端;1985年,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以及随后1992年的医改浪潮,均为医疗体制的改革,并未关注管理机构的职能设置。直到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在卫生部具体的监管职能上,有5项被划离出卫生部权限:药政、药监职能交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境卫生检疫、进口食品口岸卫生监督检验职能,交给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的制定、调整职能,委托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拟定以及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的仍由卫生部负责;医疗保险职能,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此次机构改革中,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与原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医药管理局合并,成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将药监职能从卫生部内划出,药监局作为副部级单位单列。2003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原属于卫生部的食品、化妆品和保健品的审批权和监管权也划归国家药监局,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2009年卫生部增设了医疗服务监管司、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

2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尚未有一个明确的部委来全面负责居民健康和医药卫生工作。2000年有8个部委联合研究城镇医药卫生改革指导意见,此后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由政府十几个部委来联合签发。在医药卫生领域出台一项改革政策,需要反复协调,达成政策的协调成本非常高。医改方案的制订过程引人注目,其直接涉及的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复杂,职能设定上负责全国卫生工作的卫生部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此前,有学者统计,涉及医药卫生与国民健康领域管理的至少有10个部门[1]。药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国境和国际旅行卫生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国家发改委管理医药价格,也管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部管日常的业务费和人头费,民政部负责医疗救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城市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保障,卫生部主管农民的医疗保障等等。另外,中医药管理职能也不明确,中医和中药分属不同部门,中医药管理局只负责管理中药科研技术,药监局管理中药的生产。卫生行政管理职能过于分散,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和协调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除此之外,卫生行政部门长期以来扮演卫生主管部门的角色,在职能定位上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对公立医院实行“管办一体”,既办医院又管卫生,难免用较多的精力关注直管医院的发展,在“办”上越位;而对其他类型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重视不够,又有所“缺位”;同时,在“办”的问题上操心多,监管时又不能一碗水端平,造成管理“错位”。如此造成的医疗管理体制不顺,深受到社会和群众诟病,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目前“管办分离”的模式主要有公立医院集团和单一医院法人两种具体的管理形式。前者如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公立医院集团,医院集团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监管和运作集团内各医疗机构,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成本控制等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目标。后者如美国和德国的公立医院中“独立的公共实体”,单个公立医院作为一个公共实体,在保证自身公立地位的同时,在法律上同政府脱钩,具有独立自主的管理委员会。这两种管理方式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企业化管理为基础,政府只是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不直接干预医院的重要经营决策,即真正意义上的管办分离。连云港市目前拥有市级医疗单位6家,其中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连云港市中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连云港市第三人民医院、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以及连云港市东方医院为二级医院,目前尚由连云港市卫生局举办,连云港市政府以及卫生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地探索合理的医改经营机构,更好地将医疗机构的经营权移交。通过合理转变职能,把不该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大卫生部”理论提出前,连云港市药品受理、审评、审批部门为江苏省连云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大卫生部”理论提出后,其更名为“连云港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是药品生产及质量监管为药监部门负责,药品使用的监管为卫生部门负责,药品流通的监管为商务部门负责,药品价的监管为物价部门负责,并且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部门既由药监处理,又有卫生部门的参与,对于药品的管理方面没有统一的部门管理,隶属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根据《意见》提出“以农村为重点”的指导思想,显示农村卫生在整个卫生工作中属于薄弱方面。为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卫生部于2003成立了农村卫生管理司,2008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陆续成立农村卫生管理处,有的地级市如徐州市卫生局也成立了农村卫生管理处。新医改方案提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卫生部于2006年成立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提出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卫生部于今年分别成立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也相应成立内设部门,从管理体制上强化这些职能,保障重点工作有效开展。目前连云港市共建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其中新浦区8家,海州区4家,连云区5家,开发区3家。截止2009年底,连云港市共有乡镇卫生院86个,村卫生室1761个,乡镇卫生院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00人,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6858人。目前连云港市卫生局由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负责社区及农村卫生管理工作,如果将社区和农村的卫生管理责任明确到具体部门,更有利于改善社区和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

3探索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职能设置

行政职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界限;履行方式;发展

1政府行政职能的一般内容

政府行政职能范围实际上是行政权力与社会、市场及企业的一道界限,其行使的范围与力度既是一个国家能力的表现,也是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一种反映,即行政职能范围不能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能超越经济、文化的内容无限度的扩张。概括而言,政府行政职能范围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与社会职能四个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主要扮演了五种角色,即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宏观经济的调可制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2中美政府行政职能范围之比较分析

(1)在政治职能上,中美两国主要有两个大的区别,一是政府行政权力与立法机关的关系,二是防御国外侵略上两国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

①美国总统的每一项宪法权力在实践中都超越了制宪者意图的范围,但是这丝毫不违背美国唯一的一部宪法。在起草宪法时,对行政权的担心普遍存在,制宪者们担心过于强大的行政部门会威胁到美国人来之不易的自由、平等和自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美国总统逐渐获得了大众领导权,即某种程度上与国会相抗衡的权力。这种情况起源于罗斯福在任期间,国会对其提出的几乎每一项新政迅速表决通过,使人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印象:总统单方面决定了国家政策。另一方面,属于总统的行政权的确又受到了立法和司法机关的牵制,例如总统制定条约和任命高级官员的权力需得到参议院的批准,国会也有权弹劾总统,将其撤职。因此,总统班底对国内行使的政治职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国家权力的平衡过程。

②在对外政策上,美国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国会在外交政策问题上比在国内政策问题上更倾向于尊重总统的领导权,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美国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在几乎半个世纪的历史中美国的国防政策都是根据与前苏联的冷战来制定的,自从苏联以来,美国重新制定了它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即后冷战政策。美国打着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牌子,以保护本国国家安全、打击的借口侵略他国已经成为一种惯性,2002年小布什将其称为新的国家安全原则:先发制人的战争原则。

中国国防政策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以不侵犯他国内政和为前提,国防建设在国内GDP中也只占到很小的比值。

(2)在对经济的干预上,美国的政策过程采取不同的形式,这取决于它涉及到什么人、涉及到什么内容。美国对经济问题的解决是将广泛的机构和利益团体集合在一起的,而中国在经济政策的选择上目的较为单纯,政府内部不存在党派之争和意见争论。中美两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主要区别有:

①通过调控,美国政府对企业活动实施限制,旨在促进经济效率和分配。这种调控经常成为政治冲突的原因,这些冲突既有意识形态的,也有以团体为中心的冲突。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局限于经济层面,除非发生特别严重的经济决策失误,一般很少影响政治高层的稳定。并且这调控虽然有浓重的政治意味,但与美国不同的是,这种意识形态不是指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自由放任模式和集体主义模式),也就是所谓以马克思和斯密为代表的两种极端的经济理论。②通过促进,美国政府帮助私人利益实现其经济目标。尤其是企业受益于政府的促进计划,这主要体现在团体政治中。

在中国,这种政府帮助私人利益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除去个别官员的私意行为,中国政府对民营部门的辅助主要源于上级对本地区GDP的要求。这种要求又转化为政绩压力,使得缺乏大型国有企业为税收支撑的地区不得不扶持本地民营部门的发展。换言之,这种政府对私人利益扶持的动机是来自行政系统内部的晋升压力,而不是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或是政党之间的选举压力。

③通过税收和财政决策,美国政府寻求维持促进经济繁荣和经济供求水平。经济条件通常是美国选举政治的主要议题,它对各个政党的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

美国的高税率维持了国家高效率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中国实行分税制之后税收收入大量流向省一级政府,结果造成各级政权职能与财政资源不符,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削弱。

(3)在社会文化职能方面,美国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调节与导向是与其经济发展分不开的,这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上。

①美国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方面的努力主要是在追求种族平等、性别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方面,它主要落实到就业、教学上。

②美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经历了一个由资源保护到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这是认识上的进步。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支持环境保护,即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增长趋缓,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是,美国政府在经济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的实际行动上不如其他西方国家强了,比如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美国政府内部实际上有经济增长优先和环境保护责任优先两种论调。

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在吸收有借鉴西方国家有关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并且对于环境污染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大。首先这是由于中国环保事业在技术上仍然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另一方面资源的日渐紧张也使政府领导层认识到长此以往难以维持。而且,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水平在世界上居高不下,甚至外国势力利用这一问题来试图抵制北京奥运,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软肋,因此近十年来环保问题被中国政府逐渐提上新的高度。

③中美两国在政府职能范围另一个大的区别在于政府对待公共生活的态度和方法上,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民权教育的普及。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政府行政职能在形式上大致是相同的,所差异不仅在于职能履行的目的——即国家性质,还在于国家的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与国家性质交杂在一起,使得政府职能范围及履行方式上有着种种不同之处。对待这种差异不能以“体制”差异一语概之,何况这种差异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所发展,研究者应以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差异,而不是给出笼统的答案。

参考文献

[1]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4]杨宇立.政府太累[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

[5]何传添.美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新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探求,2006,(4).

[7]汤国风、陈世香.服务与竞争*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美国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5,(12).

行政职能范文第3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改苹的日标必然是服务型政府,即服务行政。

服务行政的理念是人类进入下业化社会后政府角色定位进行思考的产物,它经过上个世纪

七、八十年代由英国、新酉兰等发达国家开始的公共行政改苹而风行于世界各地、服务行政是相对于“警察行政’,的一种新型的行政理念,其核心是强调政府应当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全而的公共服务、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口益增多且复杂化,人们要求政府除了履行维护国家女全和公共秩序的传统的“警察行政”职能之外,还应当越来越多地进行诸如提供生话保障、创造就业机会、建设公共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积极的政府话动,为公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适宜的环境,将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当做市场中的消费者来对待,尽可能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行政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行政答理意识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于公共行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代表党和人民行使答理权力的机关,应当说服务行政的理念是内在于我们的政府性质之中,提倡服务行政对我们来说比酉方国家有着更人然的合理性。

现阶段如何让各级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呢?

首先,要通过进一步改造市场主体,即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让市场主体真正明确起来,否则,我们就难以确定政府的服务对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下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话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木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重要政策将有力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内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肖先要求政府转变观念,抛弃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种偏见,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放宽对民营企业资木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民营资木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投资领域,少i参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切实转变职能,为企业做好服务,依法保护各类产权的权益,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进一步改苹行政审批制度,取消无谓的审批,简化审批程序;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企业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关心少指责,多支持少添乱,多办事少设障.真正转变职能,增强服务。

第二,要从单纯追求GDP指标转向全而提高生产和生话质量上来,要把更多的汁意力和公共资源投向促进社会发展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不少地方片而强调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政绩考核指标,但将当地的环境改善、科技创新、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等放在次要地位、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经济增长木身不是日的的全部,而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政策目前应当是提高人们的生话质量和提高人的能力、提高人类全而发展水平、要改革政绩评估和干部使用考核机制,在考核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的时候,不仪要看GDP等经济指标,还要看人口、资源、环境及就业、贫富差距及社会保障等指标。因此,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不仪不能缺位,而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

三、政府服务,不仪要放在企业上,更要放在广大人民群众上。中国还有2000多万未能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以及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下、要关心弱势群体,讲求公平,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汁意人文关怀,做到服务以人为本,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发展战略、

二、依法行政的理念

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管理.机关在管理观念、组织方式、人员构成、行政职能和行政制度等各方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全而转变。

依法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只能是法治经济、行政权力在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制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有良好秩序而又充满话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依法行政是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应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而、协调发展的社会,而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地位,依法行政是建立法治国家的核心必须对行政权加以规范,加以制约,也就是说,要依法行政。在政府行政管理.方而,各级政府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应从以卜几方面入手推进依法行政:

首先是加强公正执法,从严治政。这是依法行政的关键、依法行政的实质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其次,制定并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构建科学的行政机关执法责仃制和评议考核制,有效遏制行政工作为现象,确保行政机关在法治的约束下行政、三是切实加强对政府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教育,不断提高法律索养和行政水平,强化法治观念。四是做到政府责仃法定化.各级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不依法行政,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建立和完善行政首长在政府下作中出现重大失职、等行为的法律处置,健全公务员因违法失职等行为而受到行政处分和刑事处罚的责任制度。

三、有限政府的理念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那种政府“包揽一切”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国加入iit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遵循市场经济法则,由以往依靠权力答制向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服务型答理转变,从许多“不该答,答不了、答不好”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切实履行加强公共答理、完善公共服务的职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苹,切实把政府经济答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可见改苹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的突破。在社会生话中,审批无微不至。办一件事情要跑几十个部门,上一个项日要盖上百个图章,这样的事例人们屡见不鲜。审批过多过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2003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行政许可法》,反映了政府在理理念上的变化和突破。《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将有力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这部法律严格控制行政许可设定权,而且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事项的范I围、这样可以减少和限制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依法无抓的事项,使行政机关抛弃传统答理模式,也就是由过多地自接干预社会生话和经济生话,转向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方向,也有利于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行政组织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调竹机制,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四、绩效为本的理念

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但市场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如果上一个项目总遇到推诊扯皮,总遇到吃拿卡要,市场主体怎么可能有效率?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提高行政效能,坚持勤政廉政。

旱在上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廉价政府”的理念。深化经济体制改苹,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坚持绩效为本,反对形式主义、,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抓专家估计,我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原因很多,象机构庞大,部门林立;层次过多,职责不清,政出多门;不负责仃,不讲效率;人浮于事,滥用权力,缺少法律约束等等,造成管理.成木高,周期长,人力、物力、财力使用过巨、行政审批制度更是造成高成本的主要原因,不仪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更因行政经费开支庞大而带来了行政效益的降低、廉价政府要求政府的设计、组织和运转严格限定在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的范畴,严格遵循科学的成本核算原则。政府应具有企业家的精神,具有成本意识,争取单位行政成木的最大化产出,提高行政话动的有效性,如已经兴起的政府集体采购,就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政府应总观全局,实现从部门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变,不能把眼光仪局限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政府是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看不到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木利益,只想在自已订期内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令人瞩日的政绩,很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增加政府成本。廉价政府肖先应当是廉洁政府、廉洁政府要求公职人员勤政廉政,特别是领导}一部要率先垂范。2003年,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改革出访礼宾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不再举行送迎仪式,此举表明新一届领导人致力于树立开明、亲民、廉洁务实的新形象,给各级地方政府树立了榜样。

要实现政府管理的廉洁、高效,提高政府下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首先应从改苹行政审批制度入手,加速下作提速,把应由企业决策的事情交给企业,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对那此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应简化审批手续,环节力求简便省事,以减少政府成本,要透明、公开、阳光操作,建立监督机制;要实行岗位责任制,据当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绩效考评制、失职追究制等,以制度答人答事,适应现代社会快奏的发展,创建高效、廉洁、公正、透明、便民、低成本的服务机制。一是建设学习机关,培养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完善绩效考评体系,鼓励公平竞争,激发下作热情,以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职能范文第4篇

根据中共*市纪委领导班子在“三讲”教育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在新形势下为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全面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在切实履行党的纪律检查职能的同时,加强行政监察职能,充分发挥党政监督的整体效能,现就进一步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行政监察职能的重要性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合署办公的条件下,要从全面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种职能出发,认真学习《行政监察法》,在切实履行党的纪律检查职能的同时,要采以措施加强行政监察的职能作用。要从深入推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行政监察职能、全面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工作中,要坚持以*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履行党政监督职能,切实向常委和政府负责。

二、要讲究工作策略的工作方法,充分行使行政监察的职权

要充分调动全体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注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行使行政监察的职权。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各级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要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搞好工作上的统筹安排、协调和配合,支持监察机关依法履行行政监察的职责,在工作上加大行政监察的力度,在舆论上扩大行政监察的声音,凡属行政监察业务范围的,以监察机关的名义组织实施和宣传报道,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的职能优势。监察机关的领导要在纪委常委会的集体领导下,按照分工做好工作,推动纪检监察机关形成更坚强的合力。

三、要全面进行工作部署,保证行政监察各项任务的落实

各级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要对本地区、本系统全面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通盘筹划,整体安排,要在认真部署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同时,部署好行政监察工作,既注意加强党的纪检工作,也不忽视疏漏行政监察工作,切实重视和强化行政监察职能,把行政监察摆上应有的位置。监察机关的领导要积极主动向纪委常委会(纪检组领导)汇报履行行政监察职能的工作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以保证行政监察各项任务的落实。

四、要健全和落实监察局长办公会议制度,促进行政监察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监察局长办公会议制度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合署办公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行政监察职能的基本制度,各级监察机关要从工作实际和工作需要出发,认真修订和完善局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同时,要做好局长办公会议组织准备工作,做好办公会议议题的收集、有关情况的准备、会议的记录、决定事项的组织实施和督办等工作,把监察局长办公会议制度落到实处。

五、要积极主动争取同级政府和上级主管机关对行政监察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加强与政府有关监督部门的工作联系,促进行政监察职能的发挥

为使行政监察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更好地向政府负责和有利于掌握有关信息和情况,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汇报行政监察工作,根据《行政监察法》第二十七条“监察机关的领导人员可以列席本级人民政府的有关会议”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认真执行,以促进行政监察机关更好地行使行政监察职能。同时,要及时向上级主管机关反映、汇报行政监察工作的情况,以取得上级主管机关对行政监察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在工作中,还要注意加强与政府有关监督部门的工作联系,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

六、要加强特邀监察员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特邀监察员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监察机关为强化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党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廉政而推出的一项新举措。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加强特邀监察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加强特邀监察员的工作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后加强行政监察职能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要按照监察部和省监察厅关于特邀监察员工作的办法,切实做好特邀监察员工作。

七、要依照《行政监察法》,严格执法执纪,切实履行监察职能

《行政监察法》是监察机关履行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这项基本职能的重要法律保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继续抓好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三项工作任务中,认真依据《行政监察法》所赋予的职权,切实履行监察职能,充分利用纪检监察职能,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执法执纪。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行政管理活动和结合查处案件,积极开展执法监察工作,监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政府的决定、命令的情况,保证政令畅通。要充分运用执法监察等手段,积极开展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要依照《行政监察法》和《廉政准则》等有关规定,进一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责任追究。要联系实际,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监督机制在反腐败中的作用,从机制上保证权力正常运行,从制度上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腐败现象。

行政职能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列入此次修订范围的市直党政、人大、政协、群团、办事处等52个单位共核定领导职数157名;核定编制706名,其中:行政编制543名,领导单列编制23名,机关后勤62名,机关自定编制70名,事业编制8名。

二、主要措施

(一)从调查研究入手,理清行政职能清理工作的思路

*年的机构改革距今已近五年之久,在这五年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一批法律法规、政策相继出台或得到修订,政府的角色急待进一步转变,为此,阜康市编办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市直行政机关自*年以来的职能运行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发放收回《市直机关职能运行情况调查表》56份;组织专人深入各单位召开座谈论证会,先后召开部门座谈会22次,参会单位49个;先后收回各单位对行政职能的清理调整意见书(附有详细依据)152份。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比较全面的掌握了市直行政机关的基本情况和职能运行的现状,分析并归纳出行政机关职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自*年机构改革至今,大部分部门的职能配置、科室设置和人员编制已与现今工作需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职能分工方面还需进一步明确,依法行政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个别部门的职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弱化和转移,有的甚至在体外循环;部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管理脱节;机构设置重复等等。认识到这些问题不管是历史原因所致,还是形势变化导致,都已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各项事业的进步,乃至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清理行政职能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此基础上为尽快研究提出清理行政职能的对策,研究出台了《关于开展市党政群机关职能运行调研和修订"三定"方案工作的安排意见》和《阜康市"三定"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计划》,明确了此次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实施步骤。

(二)从依法审核入手,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职权和行政功能

按照全面清理的原则,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在各单位按照学习讨论、成立机构、展开自查、定稿上报四个步骤开展自查工作的同时,认真领悟动员会上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学习研究*年党委和政府所确定的各部门的"三定"方案和国家、自治区自*年以来新出台、修订的法律、法规、政策,对于各单位根据新的依据和现行工作任务提出的清理职能意见,按照分工与合作的要求与所负责单位指定的方案起草人当面沟通,分期分批对其进行审核。以州、市级文件、部门行业文件作为辅助参考,以国家、自治区法律、法规、政策、实施办法(管理条例)作为主要依据,将各单位所提供的依据逐一审核、筛选、分类。对于部分单位所上报的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自行设定或无正规凭据增加的行政职能都依法予以改正、修改、取消或者废止;对于部分单位改变*年方案中已有职能的表达方式,试图作为新增职能或强化的职能以求增加科室或增加编制的行为,认真与原方案逐条分析对照,当面予以纠正;对于部分单位将法律法规断章取义或以部门的文件反复要求,试图只分担对自己有利的职能而承担更少的责任时,办公室成员将国家的大法和地方的实施办法认真对照,通篇均衡,在反复审核的基础上召开论证会议予以定夺。对于争议较大的方案,采取深入其单位召开部门论证会议的方式,进行修改意见的交流与反馈。通过审核,使各部门的职能界定趋于清晰,趋于明确,为清理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从促进政企分开入手,理顺政府与企业、事业单位及市场的关系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搞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程度、经营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空间,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只能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某个阶段、某个环节上发挥一定的作用,这就迫切需要政府以企业是否需要和需要什么作为政府的职责,把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主要职能。在此次清理的过程中,阜康市编办始终把握"由''''管、收、批''''的干预型越位政府进一步向''''扶、帮、助''''的服务型补位政府转变"的原则,一方面加强经济调控管理职能,加大对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的重新审定和调整力度;另一方面清理出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职能,将其都还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同时实行管干分离,将属于服务性工作或实体的交事业机构承担;切实抓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职能调整,将能通过市场解决的公共服务以适当形式推向市场。在依据充分的基础上共整合职能200余条,同时将该下放的权利依法下放、该取消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已被取消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其行政职能一并予以废止或停止执行。将燃气用具的生产管理职能、农机制造管理职能、烟草专卖执法职能、环境统计技术支持工作、市域经济社会管理信息化工作和工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等职能坚决下放到企业或转移到事业单位;取消了对广告行业、拍卖业的监督管理职能、对乡镇企业的管理职能、对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的征收管理等职能;转变了部分职能,如将原来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强制性收容遣送转变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将对婚前医学检查许可转变为婚前医学检查宣传教育;对大中专、技校毕业生计划分配职能转变为对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推荐职能等等。从而进一步理顺了各方关系,实现了向"有限责任政府"的进一步转变。

(四)从清理职能入手,合理安排部门间的职能结构

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遵循"趋向综合、宜粗不宜细"政府部门设置和职能配置的总体原则,在行政许可(行政审批)改革的基础上,对各单位现行行政职能进行全面清理,重新调整部门间的职能结构,对部分不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职能和部门交叉的职能进行适应性调整,尽可能做到职能不重复,职责不交叉;对边界模糊的政府职能严格划分所属部门,对需要多个部门完成的职能准确定位各自的权限和义务,同时注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将应由社会自我管理和调节的社会性事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如按照职能归一、归口管理的原则将原市农业局承担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交由市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局承担,将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承担的城市解困工作交由市民政局承担;又如在解决职能交叉问题方面,就科技局而言,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令第19号《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1991),将原科技局承担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标准化工作交由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四条和建设部《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1993)第六条,将原科技局承担的小城镇建设技术示范工作交由建设主管部门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管理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将原科技局承担的开展全市资源、环境等方面基础性科学数据的调查、监测职能交由国土资源、水利、环保等部门承担。还比如在确定职能分工方面,就环境噪声的管理职能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1996)第六条,确定由市环保局负责统一监督管理环境噪声,将原市环保局承担的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职能和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职能分别交由市公安局和市交通局承担等等。

阜康市编办根据国家、自治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对52个市直单位的行政职能进行了认真核查,确定新增职能22项,划入职能16项,划出职能17项,补充*年机构改革遗漏的职能4项。同时进行配套改革,将中共阜康市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和阜康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撤消阜康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阜康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牌子,与阜康市农业局合署办公;撤消阜康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将其职能划入阜康市财政局。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避免了党委、政府领导交叉、重复配置和各种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行政效率,使阜康市的机构设置、部门职能配置向"合理化"、"科学化"又迈进了一步。

三、清理市直机关行政职能的思考

阜康市市直机关行政职能虽然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和调整,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和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实现从"无限责任"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为此,笔者认为还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确保行政职能得以充分发挥,清理行政职能工作富有成效。

(一)进一步推进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和部分部门的机构改革

应进一步推进专业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的改革,在部门设置方面逐步减少、撤销、合并经济管理部门,在调整职能方面实现"两个转变":从抓微观管理向注重宏观调控转变,从忙于具体事务向注重决策转变。在具体改革中,应撤消阜康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招商局),将其主要职能该下放企业的下放企业,该划出的划出,从根本上逐步弱化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使政府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生产、流通等经济领域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等工作。

通过分析阜康市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即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生态旅游城市"可得知,阜康市现今乃至将来也不会走重化工业城市的路子,因此,遵循"趋向综合、宜粗不宜细"的政府部门设置和职能配置的总体原则,针对科技局和农业局在农业科技工作方面的职能配置问题,可将市科技局和市农业局合署办公。也可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设置,以便于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达到使阜康市的第一产业快速发展和综合协调发展的目的。

另外,阜康市档案局(馆)(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和中共阜康市委员会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市党委直属事业机构)这两个单位的大部分业务需共同完成,一方是收集、整理资料,一方要查找、编撰资料,如合署办公,可减少协调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二)培育和发展规范行业和中介组织

应加快发展诸如会计、法律、审计、公证仲裁、建设监理、房地产、认证培训等中介机构以及一些行业或产业协会,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资格资质认定类事项或一般职能,移交给其中比较规范、诚信度较高的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来负责,减少政府承担过多的一般社会职能。可将阜康市司法局的内设机构公证处推向社会,改制为中介组织,将原市司法局承担的具体社会性公证事务交由其承担,从而进一步减轻政府负担,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行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在完善自律机制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可以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或负无限责任来保证其规范廉洁的运作,并彻底割断与原来部门的直属关系,防止一部分部门权力转移到这些组织后运行失控,变成新的权力垄断工具或与相关部门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

(三)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实践证明,政府把法律作为履行其职责的主要依据,对于促进社会建设非常重要。*年以来,我国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公布施行了、修订了一批行政法规和专门规章,如《中国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年2月修订)、《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年3月1日施行)等等,就阜康市此次所涉及到的新出台和修订的法律法规就达10部以上。而近年来政府改革的推进,都是从上级政府开始改革,然后要求下级政府进行改革。但下级政府进行改革的内动力如何,自身是不是感到必须进行改革,并不清楚,只是按照上级要求进行改革。像阜康市这样由于形势所致,在自己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在区、州还并未提出明确意见的前提下,自觉进行清理和配套改革的县市并不多,由此导致一些工作受到阻力。因此,国家应尽快制订政府行政职能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来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因为要建设法治政府,首先政府的职能要法定,要使政府行为必须在法定的权限内,按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一是办事权限合法。政府的权力依法设定,执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必须依法管理社会、治理城市。实现政府机构组织、职能的法制化。二是办事程序合法。政府行为依法运作,实现国家机构工作程序的法制化。要侧重解决好决策与执行分开、立法与执法分开、管与干分开、收与支分开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做好秉公执法、依法行政。三是机构设置等方面合法。逐步把政府部门设置和撤并、内设机构设立及撤并、人员编制的增减纳入法制程序管理,杜绝随长官意志,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随意调整。也应运用法律手段来推进改革,初步形成与机构改革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体系。

(四)加强评价监督体系建设

行政职能范文第6篇

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而言,如果想将与其有关的统计数据信息采集、加工、应用、通过一个信息系统实现,所要构建的一套统计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及应该如何构建?这个问题是我们在为北京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开发其“行政基础统计指标体系”过程中意识到的①。我们力图将由此单一案例引发的问题提升到方法论层面加以总结,最终形成以下认识供专家讨论。所以,尽管本文是以案例方式进行展示和讨论的,但其中所蕴含的却是作为一般方法论进行思考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文中提出的思路和步骤是可以复制的。

二、必要性

政府既是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最大生产者,又是这些数据的最大需求者。但如果具体到单个政府职能部门(比如国家建设部),来自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问题就会显现:在整个政府统计体系中,该部门生产了哪些数据?从其行政管理职能出发,该部门需要什么数据?一提到政府统计,常常将其直接与政府统计局系统的工作划等号,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政府统计的主管部门是统计局,但政府统计活动的实际运作(即政府统计数据的生产)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第一是统计局系统,以统计为主要职能,承担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统计;第二是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统计职能,统计不是其主要职能,但有可能会负责与本部门相关领域的统计工作。作为统计主管部门,统计局要为各部门专业统计提供统计业务指导,协调不同专业统计以及与统计局之综合统计之间的关系,汇总来自各个部门的专业统计数据,保证整个政府统计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至于如何划分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之间的界限,与各部门有关的政府统计有多少是由部门专业统计承担的,各国实践中常常有不同处理,由此形成了从集中到分散的不同统计组织模式。如果较多集中于统计局系统,即为集中型,反之则为分散型。现实中一般不存在绝对的集中和分散,只能说其更具备集中型特征或者分散型特征,其具体界限可能与政府架构分工有关,也会与历史传承有关[1]。就中国而论,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职能直接相关的统计活动常常由各部门负责,比如与对外经济活动有关的外资外贸统计由商务部以及海关负责,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统计由环保部负责,与货币金融有关的统计由人民银行负责,等等;无法直接对应哪个主管部门的领域,覆盖面广泛、跨越不同主管部门管理的领域,以及传统上一直由统计局负责的领域,其统计常常主要由统计局系统承担。比如城乡住户调查统计,无法对应哪一个主管部门且统计内容覆盖广泛,由统计局负责;比如建筑业统计,从对应的主管部门职能看应该属于建设部,但按照历史沿革一直由统计局负责进行统计[2,3]。以上所述政府统计的数据供应是就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这个层面而言的。除了作为制度固定下来的统计数据生产之外,政府部门生成以下两类统计数据:第一,统计局以及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组织各种专题性调查,产生大量统计数据,此类调查不属于国家常规统计调查,可能是一次性的或者只持续一段时期(比如三年)的,但须经同级统计局相关部门批准;第二,基于行政职能部门行政记录生成的数据,基本上属于主管部门内部管理流程的组成部分,与统计局无关。总体看,这两类数据常常隐含在政府部门的具体工作中,除非必要,一般不会在社会公众层面公布。从需求角度看:一个政府主管部门(比如计生委或者建设部)基于行政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数据可归纳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反映所监管领域经济社会活动状况的数据;第二是反映针对该领域进行行政监管过程及其结果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的用途,一方面是用作本部门决策、管理的依据,另一方面是作为本部门对社会公众数据信息的来源。将上述供需两个方面合起来看,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特定的组织架构下,单个行政主管部门所需要的统计数据来自哪里?与该部门自己生产的数据是何关系?总体看,反映所监管对象当前状况的数据,其主要部分可以通过常规的国家统计调查获取(可能由本部门提供、可能由统计局提供,也可能由其他部门提供),同时还需要本部门专题调查数据作为补充;但围绕行政监管过程的数据,却只有依据该特定主管部门的行政记录才能获取。表1列举了着眼特定行政职能部门的统计数据需求及其来源渠道。在这三类数据中,最为规范的是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部分,但此部分数据常常是从一般目的出发设计的,其内容未必完全符合特定职能部门管理的需要,因此从一般统计供应到特定部门需求,需要有一个指标重新筛选的过程。专题统计调查内容比较贴近部门管理,但其提供数据的规范性较差,可能只在一段时期内(或者某个时点上)存在,如何将其与上一类数据整合为一体,还需要做一番工作。基于行政记录进行的数据加工在内容上最贴近管理,但却比较杂、散,生成数据的规范性最差,一般由非统计人员操作,缺乏系统的统计设计,如何将基于管理不同节点之记录的部分统计数据整合起来,并最终与上述反映所监管领域运行状况的两类统计数据整合起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此就提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面对特定行政职能部门需求,如何对所涉及统计内容及数据传输机制进行系统设计,以保证其服务于管理的有效性?一方面是统计内容的整合,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不规范变得规范,使分散的信息得以系统化;另一方面是部门内部数据形成和传输机制的整体规划,打破原来的相互隔绝,实现各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在信息化背景及相关技术支持下,这样的系统设计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三、基本步骤

如何针对一个特定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进行统计体系系统设计?总体看,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可能具有差异,但考虑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需要经历的若干步骤具有共性。本文试图结合我们在北京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住建委)统计体系构建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对此予以讨论,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大体可以遵循的操作路径。第一步:解析行政管理职能构建行政职能部门统计体系的第一步,是要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厘清统计对象的内外逻辑关系。为此需要对该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予以解析,对管理内容做理论梳理,呈现管理流程。以北京市住建委为例。该部门的管理职能以房屋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以土地管理为职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以城市规划为职能)、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以市政管理为职能)具有直接联系,其职能范围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相互联系的方面[4]。(1)房屋管理。贯穿房屋整个存续过程,一方面是房屋实物管理,另一方面是房屋权属管理。(2)房屋及相关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管理。覆盖住房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全过程,涉及房地产项目开发、房屋及设施的建设施工过程。(3)房屋交易与分配管理。核心是住房,对商品性住房主要是市场交易,对政策保障性住房,实际上是在交易外壳之下体现了一个行政分配的过程。(4)房屋使用及相关服务管理。围绕住房使用,涉及居住区建设以及相关物业配套管理。市住建委是对北京市房屋与城乡建设实施行政管理的唯一行为主体,其管理对象大体可以用“两场”、“两业”和“存量房”这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所谓“两场”,是指围绕房屋和基础市政设施而形成的房地产开发市场与建设市场,以及由建设市场派生出来的建材市场,由房地产开发市场派生出来的房屋租赁市场和物业市场;所谓“两业”,是指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建筑业中包括各种建筑施工企业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招投标、工程监理、造价咨询等服务机构,房地产业中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房地产评估机构、房地产经纪机构和物业管理公司;所谓“存量房”则是指处于建设、交易、使用过程中的所有房屋,其重点是已建成房屋。上述三个关键词之间是有联系的:“业”是“场”中的行为主体,由各种企业及相关经济单位组成;“场”是“业”存在并发生活动的平台,依据不同交易对象而形成不同市场;“业”从事的活动、“场”上发生的交易都与“房屋”有关,覆盖了房屋的整个生命周期。住建委的职能所系,一方面要规范相关房地产市场和建设市场的秩序,对存在于这些市场上的相关企业和机构进行全过程监管,促进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各类房屋进行管理,尤其是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分配进行监管、审批,为城乡居民住房及其安全需求提供保障。第二步:构造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无论哪一个政府主管部门,其行政管理对象通常都是复杂的,其管理职能都是多元的。面对一个复杂的对象以及多元管理目标,所涉及的统计内容肯定不是单一的,为此需要进行系统的统计内容设计,构造出整个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北京市住建委研究为例,根据上面对其管理职能及其覆盖内容的总结归纳,结合数据需求和供应现状,我们先将住建委统计体系设定为几个大的模块,然后在每个模块下确定其具体统计内容构成,最后组合起来,形成北京市住建委的统计体系[5]。第一个模块以房屋和市政设施建设过程为核心,覆盖了建设市场、建筑业以及与此有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应包含以下三部分统计内容:第一是建设市场及相关活动统计,其中既要包含建设项目的发包、承包活动统计,更要包含覆盖项目整个建设过程规模、进度、结构、质量等多方面的统计内容;第二是建筑业以及建筑企业统计,包括建筑业的基本组成状况、建筑业当期从事建筑业活动状况、建筑业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等;第三是围绕建设市场监管活动进行的统计,包括市场准入、项目招投标过程、建筑质量及人员等诸多方面。第二个模块以房地产开发和交易过程为核心,覆盖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业以及与此有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此相对应包含以下三部分统计内容:第一是房屋交易市场统计,含商品房一级交易市场和二手房交易市场、房屋租赁市场,围绕市场供应与实际交易进行统计;第二是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统计,内容涉及房地产业基本组成状况和当期从事的活动状况、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第三是围绕房地产市场监管进行的统计,包含市场准入、房屋交易市场规范性等诸多方面。第三个模块以政策性住房的建设、分配使用全过程为核心。所谓政策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是针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的房屋开发和分配。如果没有“政策性”这个定语,这一模块无需存在,相关内容可以包含在上述两个模块之中。鉴于政策性住房的特殊性,相关活动尽管也会采取交易的形式,但却主要体现了政府行政管理手段及其结果。相关统计内容既要包括政策性住房的建设过程,更要包括政策性住房的分配过程,同时还要考虑其所产生的各种效应以及与市场性住房的关系。第四个模块以存量房屋及其管理、配套服务为核心。不仅要统计整个城市区域内房屋的基本存量及其变化情况,还要从权属管理和实物管理两方面进行统计,体现房屋权属状况以及房屋安全及配套物业服务相关情况。第五个模块考虑与住建委管理有关的统计内容。住建委的行政职能与国土资源局、规划委等具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从整个经济社会管理架构中确定自己的位置,设定与本部门相关职能及其活动统计的内容,并考虑与本部门统计的衔接。上述几个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政策性住房与市场化住房是并行存在的;房屋建设与房屋交易分配是前后相继的两个环节;无论是政策性住房还是市场化住房,其供应都要取决于建设的进度和成果;无论政策性住房还是市场性住房,都属于存量房屋的管理范围,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都会派生出相应的服务需求。上述种种联系是将各个统计模块统筹为一个统计体系的基础。第三步:设计各模块的具体统计内容下面对不同模块进行具体统计内容设计。设计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定应该包括哪些统计指标,二是给出对应不同指标的具体统计分组。在充分把握已有统计基础、吸收相关领域统计设计经验[6,7],针对上述五个模块设计了北京市住建委统计指标体系,其中体现了从流量到存量、从市场到行政、从委内到委外的基本逻辑。限于篇幅,这里只将基本内容组成和主要指标示例列示在表2中。其中,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对第二步统计体系框架中每个模块统计内容及范围的明晰化;内容描述和主要指标示例则按照专题统计指标体系覆盖的内容进一步细分为各个专题,各专题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可能是流程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具有并列关系,再针对每一个专题,先设置一级指标(表中的主要指标),然后在一级指标基础上进行分组形成二级指标(参见后文对分组的论述)。以上提出的统计指标主要限于最接近所描述对象的基础统计指标,常以绝对数总量指标形式出现。为使这些基础性总量指标更进一步显示统计对象的种种性质和特征,需要完成另外两项设计:第一是确定与基础指标有关的分组,通过分组显示其内部差异与结构特征;第二是构造相关分析指标,一般以各种相对数和平均数指标形式呈现。分析指标设计需要专文讨论,这里主要给出针对北京市住建委统计指标设计中所应用的统计分组。分组设计的依据是统计对象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在北京市住建委的职能范围之内,围绕房屋(以及市政设施)这个基本统计对象,一个基本特征是其空间位置,为此,在几乎所有的主要统计指标之下,都会体现空间地域分组。结合北京市的具体情况而言,首先是行政区分组,即按照18个区县分组,并将这18个区县按照北京市长期规划所确定的功能区(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再归类;进而按照空间地域特征,以北京市环城交通线为依据,区分“二环”内外、“三环”内外、“四环内外”、“五环”内外、六环外等,对相关指标予以分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房屋性质。首先要区分住宅和商用房屋两个类别;在住宅中要进一步区分商品房与政策保障房两个类别;在此之下,要进一步按照住宅的性质(别墅或公寓、楼房或平房)、楼层、面积等特征分组。这些分组在存量房屋统计指标中、在与房地产交易市场交易、政策性保障房配售有关的统计指标中都会得到集中体现,在建设市场的相关统计指标中也会有一定体现。此外就是一些带有局部意义的分类特征。比如针对建筑业,要按照建筑企业的专业特征、资质等级、注册地等分组;针对商品房交易市场,要按照一级市场、二手房市场等分组;针对商品房交易中的购房者,需要按照其身份特征做分组;对政策保障性住房,不仅要对已经配售者按照身份特征分组,还要对相关申请者按照身份特征做分组;对已经处于使用过程中的房屋,要按照其完好状态、节能状态、安全状态等特征分组;对住宅区,要按照物业特性进行分组;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第四步:落实统计数据报送周期、数据来源和传输渠道为了将上述统计内容设计落到实处,需要进一步明确统计操作流程并予以技术实现。在此仅对统计流程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予以说明。第一是确定统计数据的报送周期。不同类别的指标,不同的数据来源,应用于不同管理目标,需要分门别类确定统计数据的报送周期。一般地,要全面反映统计对象的详细状况,需要建立在年报基础之上,此时应提供几乎所有指标、所有分组的数据;要进行短期监测,应选择关键监测指标,按照更短的周期报送,此时可能需要按季、按月报送,甚至可以按周、日报送。就北京市住建委统计体系而言,商品房供给和销售情况按月报送,房地产中介机构情况按季报送,而房屋权属构成状况则按年报送。第二是确定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基于行政职能的部门统计,其数据来源大体分为两类、三方面:①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可以提供常规统计数据的部分,可能由本部门直接提供,也可能由统计局或其他职能部门提供;②专题调查统计数据,大部分来自本部门,也可能来自统计局或其他部门;③由本部门行政记录生成的数据,常常分散在部门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机构。这些数据的生成工作由这些机构负责。以北京市住建委统计体系为例,其基本数据来源可以归纳如下:背景统计指标体系需要通过统计局和国土资源局等相关机构获取,有关房屋总存量、现有民用建筑节能情况等与本部门需要相关但无法由行政记录生成的数据,通过本部门专题调查获取,有关市场准入、施工许可、工程竣工、房地产抵押情况等与行政监管职能直接联系的数据则基于行政记录生成,由具体负责监管的处室报送。第三是确定统计数据的传输渠道。从技术上说,此部分工作会涉及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从组织管理上看,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机构对整个统计体系实施协调。一方面是外部数据获取渠道,这需要在部门间数据交换机制架构中予以落实;另一方面是要建立起部门内部数据交换机制,实现部门内部各个机构之间的数据传输,使得各个机构在提供自己负责生成的数据的同时,能够便利地获取其他机构提供生成的数据。就北京市住建委统计体系的具体设计而言,我们确定以综合处作为数据传输和管理协调中枢,在与此配套的信息技术系统尚没有建立之前,各方数据要先报送综合处进行汇总整合。

四、行政职能部门统计体系系统设计方法论要点

针对一个特定对象进行统计体系系统设计,应该是包括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加工、的有机整体,其中,统计指标设计代表该统计体系的核心,需要完成与指标相关的一套完整的概念、定义、分类和核算规则,但同时还要包括了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加工、的相关行为主体。要完成这样的系统设计,需要在方法上处理好以下问题。

1.深入了解、全面把握该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管理流程及组织架构,是完成行政职能部门统计体系系统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在北京市住建委统计体系设计之初,我们曾广泛搜集有关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业、建筑业等文献资料,并数次与委内各个机构做广泛讨论,最终针对“两场”“两业”及“房屋”之间关系绘制成对应委内不同机构职能的管理流程图①。

2.具体内容设计一定要注意利用已有统计基础。一方面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中已经存在的内容,要实现与其的衔接;二是部门的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既定做法,要通过规范将其纳入体系之中。在进行具体设计之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对部门内外现有统计基础进行调研。做好部门统计体系设计,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充分吸收现有统计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渠道和机制,通过全面整合来完善相关统计内容、搭建数据共享机制。

3.具体内容设计过程中,要在前述两方面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分类标准等,运用统计理论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提炼出统计指标,完成与指标相关的一套完整的概念、定义、分类和核算规则。其中尤为重要的统计理论是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和分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模式,以保证设计结果的逻辑性和全面性。从指标体系而言,我们曾经总结过其构建模式。面对一个市场,其统计指标体系大体会遵循“供应-需求-交易”模式构造;面对一个产业,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大多要体现“投入-产出-效率”模式;面对一个表现为存量的对象,其统计指标体系通常会体现出“期初存量-当期变化-期末存量”的模式;此外,针对企业,其统计指标体系常常会沿用财务会计信息的构造模式,按照“资产负债、收入成本利润”等基本思路设计[8]。关于统计分类,我们也曾做总结[9],此次针对北京市住建委统计体系,综合应用了这些模式。一是体现统计对象空间分布的分类,二是体现统计对象经济活动性质的行业分类和产业分类;三是体现统计对象组织属性的分类,比如登记注册类型划分等。

行政职能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行政监督;职能完善;法制国家

一、行政监督的基本含义及法制意义

(一)行政监督的基本含义

行政监督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在进行行政管理各项监督体系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行政监督”一词最早出现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的学者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提出,而且当时他还提出了一句著名论断“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这句著名论断的提出体现了在人们的理解中,行政与政治真正走向分离,是不同的认识概念,这也就导致对于行政以及行政监督具有了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就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目的来说,我们认识行政监督主要是从狭义方面,即国家监察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对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约束、检查、督促。

(二)行政监督的法制意义

上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行政监督的主体及对象,即国家监察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监察督促。仅仅从主体及对象的身份来说,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行政监督的重要性,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手中都把握着巨大的权利。如果行政部门不能得到的很好地监督,那么国家的腐败现象将更加严重。总体来说,行政监督的意义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通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监督,能够有效地预防行政部门在工作中的偏离,避免大的失误的出现。从而保障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其次,国家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监督和反馈原本就是为了使政府在行政领导、决策以及执行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实施的,因此,在行政部门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足和偏差,也能得到及时的改正和弥补。

最后,在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中,一旦出现违法乱纪现象,这些监察主体也能及时举报批评,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从而使行政机关的工作更加规范化,效率化。

二、我国行政监督的现状分析

(一)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力度缺失或较小

在行政监督中,监督的主体一般是国家监督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他们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制约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权利的行使。然而自古以来由于人们对“官大压死人”的畏惧,直接导致监督的效果大都取决于监督主体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及其所属的地位。因为没有足够大的权力和足够高的地位,有些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就逐渐沦为行政机关的附庸,独立性和监察性逐渐消失。尽管国家在监督主题的权利上也给予了一定的保障,例如《行政监察法》、《行政诉讼法》、《审计法》等法律规定的颁布实施,目的都是要保障行政监督活动的有效性。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监察主体的权利和地位还是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强化监察力度。

(二)行政监督的法律保障体系滞后

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若要保障国家一切事务有法可依,有法必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那么最基本的就要做到有法可依,就必须加大立法力度。行政监督也是如此,只有完善了法律监督体系,才能使一切的活动按照法律程序实施,保障监督的公正公平性。然而从实际看来,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在行政监督方面的立法进展较慢,导致在进行行政监督时法律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我国虽然要求加强行政监督,但是却没有形成一整套行政监督的法律体系致使许多监督权力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可依,难以处理;其次,是有些法律法规虽然在监督中可以参考,但是在具体实施范围和程序上却缺乏详细说明,导致监察主体在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问题无法得到完全解决。

(三)行政监督的实施更偏向于事后监督

从行政监督的主体的监督时间来看,我国的行政监督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从理论上来说,若要保障监督的有效性,最佳的方式就是将三种监督相结合,进行全面全方位的监督。但是在我国实际监督过程中,监督主体的监督却更偏向于事后监督,更注重对违法乱纪工作人员的追惩,追惩虽然能够使那些违法犯罪的工作人员得到教训,但等到事情发生后才去处理仍是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主要就是因为我国的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忽视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造成的。实际上,只有加强事前监督,才能有效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有效减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损失。

三、完善我国行政监督部门职能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立法,完善行政监督法律体系

法律是保障行政监督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当前我国行政监督过程存在的大部分问题是由于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的。因此,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法律体系,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快法治国家的建立;才能在行政监督中强化行政监督主体的权力,明确监督范围和监督实施程序,使监督行为更具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社会群体的监督,提高舆论监督的力度

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监督是我国所有监督中范围最广且最直接的监督方式。然而由于过去的各种原因,我国的群众监督机制尚未得到完善,监督力度的发挥的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今为了促进法治社会的建立,我们必须强化社会群体的监督权力,提高群众舆论监督的力度。首先,群众的特征及其所处地位,国家必须制定相关法律保障其监督权利的有效实施,确定群众监督的法律地位,使之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国家必须设计有效地群众监督途径,例如近些年实施的政务公开制度,就是政府为了方便接受群众舆论监督而实施的公开透明制度,保障其权利的有效行使。

(三)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促进行政监督职能的完善

在我国,由于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多样性的和复杂性,行政监督人员的设置也是普遍和多样的,不仅包括国家监督监察机关,还包括社会团体以及最普遍的人民群众。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行政监督主体,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了监督效果的好坏。目前在我国,出现很多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同流合污,导致监督失去效力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监督主体素质不高又容易受诱惑而导致的。因此,在进行行政监督之前,监督主体必须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强化,不但要在知识和能力上提高监督水平,更要学习抵制诱惑,坚守原则。从而为有效监督奠定基础,建立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监督队伍,完善监督职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我国行政监督力度,完善行政监督职能是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抵制的需要。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更应该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从各方面着手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法律体系,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提高行政监督队伍素质,从而构建起适合我国实际的行政监督制度,促进我国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申海蓉.关于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思考[M]. 山西师大学报. 2009.5(36)

行政职能范文第8篇

关键词:界限;履行方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029-02

1 政府行政职能的一般内容

政府行政职能范围实际上是行政权力与社会、市场及企业的一道界限,其行使的范围与力度既是一个国家能力的表现,也是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一种反映,即行政职能范围不能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能超越经济、文化的内容无限度的扩张。概括而言,政府行政职能范围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与社会职能四个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主要扮演了五种角色,即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宏观经济的调可制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2 中美政府行政职能范围之比较分析

(1)在政治职能上,中美两国主要有两个大的区别,一是政府行政权力与立法机关的关系,二是防御国外侵略上两国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

①美国总统的每一项宪法权力在实践中都超越了制宪者意图的范围,但是这丝毫不违背美国唯一的一部宪法。在起草宪法时,对行政权的担心普遍存在,制宪者们担心过于强大的行政部门会威胁到美国人来之不易的自由、平等和自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美国总统逐渐获得了大众领导权,即某种程度上与国会相抗衡的权力。这种情况起源于罗斯福在任期间,国会对其提出的几乎每一项新政迅速表决通过,使人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印象:总统单方面决定了国家政策。另一方面,属于总统的行政权的确又受到了立法和司法机关的牵制,例如总统制定条约和任命高级官员的权力需得到参议院的批准,国会也有权弹劾总统,将其撤职。因此,总统班底对国内行使的政治职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国家权力的平衡过程。

②在对外政策上,美国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国会在外交政策问题上比在国内政策问题上更倾向于尊重总统的领导权,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美国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在几乎半个世纪的历史中美国的国防政策都是根据与前苏联的冷战来制定的,自从苏联以来,美国重新制定了它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即后冷战政策。美国打着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牌子,以保护本国国家安全、打击的借口侵略他国已经成为一种惯性,2002年小布什将其称为新的国家安全原则:先发制人的战争原则。

中国国防政策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以不侵犯他国内政和为前提,国防建设在国内GDP中也只占到很小的比值。

(2)在对经济的干预上,美国的政策过程采取不同的形式,这取决于它涉及到什么人、涉及到什么内容。美国对经济问题的解决是将广泛的机构和利益团体集合在一起的,而中国在经济政策的选择上目的较为单纯,政府内部不存在党派之争和意见争论。中美两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主要区别有:

①通过调控,美国政府对企业活动实施限制,旨在促进经济效率和分配。这种调控经常成为政治冲突的原因,这些冲突既有意识形态的,也有以团体为中心的冲突。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局限于经济层面,除非发生特别严重的经济决策失误,一般很少影响政治高层的稳定。并且这调控虽然有浓重的政治意味,但与美国不同的是,这种意识形态不是指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自由放任模式和集体主义模式),也就是所谓以马克思和斯密为代表的两种极端的经济理论。

②通过促进,美国政府帮助私人利益实现其经济目标。尤其是企业受益于政府的促进计划,这主要体现在团体政治中。

在中国,这种政府帮助私人利益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除去个别官员的私意行为,中国政府对民营部门的辅助主要源于上级对本地区GDP的要求。这种要求又转化为政绩压力,使得缺乏大型国有企业为税收支撑的地区不得不扶持本地民营部门的发展。换言之,这种政府对私人利益扶持的动机是来自行政系统内部的晋升压力,而不是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或是政党之间的选举压力。

③通过税收和财政决策,美国政府寻求维持促进经济繁荣和经济供求水平。经济条件通常是美国选举政治的主要议题,它对各个政党的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

美国的高税率维持了国家高效率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中国实行分税制之后税收收入大量流向省一级政府,结果造成各级政权职能与财政资源不符,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削弱。

(3)在社会文化职能方面,美国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调节与导向是与其经济发展分不开的,这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上。

①美国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方面的努力主要是在追求种族平等、性别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方面,它主要落实到就业、教学上。

②美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经历了一个由资源保护到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这是认识上的进步。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支持环境保护,即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增长趋缓,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是,美国政府在经济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的实际行动上不如其他西方国家强了,比如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美国政府内部实际上有经济增长优先和环境保护责任优先两种论调。

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在吸收有借鉴西方国家有关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并且对于环境污染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大。首先这是由于中国环保事业在技术上仍然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另一方面资源的日渐紧张也使政府领导层认识到长此以往难以维持。而且,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水平在世界上居高不下,甚至外国势力利用这一问题来试图抵制北京奥运,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软肋,因此近十年来环保问题被中国政府逐渐提上新的高度。

③中美两国在政府职能范围另一个大的区别在于政府对待公共生活的态度和方法上,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民权教育的普及。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政府行政职能在形式上大致是相同的,所差异不仅在于职能履行的目的――即国家性质,还在于国家的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与国家性质交杂在一起,使得政府职能范围及履行方式上有着种种不同之处。对待这种差异不能以“体制”差异一语概之,何况这种差异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所发展,研究者应以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差异,而不是给出笼统的答案。

参考文献

[1]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4]杨宇立.政府太累[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

[5]何传添.美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新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探求,2006,(4).

[7]汤国风、陈世香.服务与竞争*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美国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5,(12).

行政职能范文第9篇

一、从注重事前审批向注重事后监督转变。

我们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方面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拥有不少的行政审批的“生杀大权”,如同设置在进入市场经济大道上的重重“关隘”,没有拿到行政机关颁发的“令牌”就不能通行。目前这种“审批事项”多达数百项,被多个行政部门行使,使得企业、法人和社会组织申请办一个事项,需要跑细腿、磨破嘴,广大群众对此十分不满。现在虽然已有不少的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但仍然不尽如人意。这种“先入为主”的管理思维模式,是基于把好“入口关”考虑的,认为只有把住行政审批的这个“入口关”,就能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无序状态。这是一种以“管”为主的“守门理念”,是把行政管理相对人当作“天生的违法者”、“不约束即违法”的不觉悟群体看待的,认为“没有管理便没有秩序”。应该看到,广大群众有通情达理、纯朴诚实的良好传统,尤其是在党的教育下,不但思想道德意识、市场竞争观念有了新的提高,诚信为本、守法经营的理念也有了新的增强。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仍然是绝大多数,违法犯罪的毕竟是极少数。有了这种客观全面的认识,就应当把那种陈旧的“守门理念”改为新型的“敞门理念”了。当然,敞开了管理的大门,减少了审批事项,并不等同于就放任不管了。随着我国立法进程的加快和普法水平的提高,我们的法律法规对社会活动的规范越来越细致,人们的守法意识越来越自觉。在这种形势下,行政机关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从“守门员”变为“裁判员”,主要是从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行为规范、明确办事程序、实施依法监督入手,对在市场活动中个别的违规现象给予适当的处理甚至处罚,从而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倡树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二、从注重行业管理向注重社会服务转变。

我们的行政机关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管理理念”,但是,有些“管理”的理念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有些则是错误的理念。错误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官贵民贱”的层级式管理,其不良后果往往造成“官”“民”的思维和情绪对立。我们的一些国家公务员甚至仅从字义上来理解“管理”:就是“你不管他,他就不会理你”。“管”就成了我们的行政机关“天赋神授”、责无旁贷的职权,而管理的目的、手段、方式和方法以及管理者的素质如何就不容被管理者置疑了。至于社会主义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一个什么关系,是“公仆”和“主人”的关系呢?还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呢?还是兄弟姐妹与衣食父母的关系呢?这些关系就没有人深究了。正因为“管理理念”的错位,本应该是“人民的政府机关”,见了自己的衣食父母—老百姓却没有了那种亲切和蔼微笑的脸色。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社会定位”偏差,滋长了不少的“衙门作风”,始终就没有形成自觉的“官”对“民”的服务习惯。讲起“管理”来头头是道,讲起“服务”来口是心非。这种错位的“管理”体现出的“官本位”意识,是与我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的,更不符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因此,转变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理念”,摒弃干部是人民群众“父母官”的旧观念,树立“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办事员”的新观念,从注重管理走向注重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行政机关管理定位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同志所要求的“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三、从注重行政制裁向注重依法保护转变。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我们强调依法行政,就是侧重规范和约束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针对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法》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目的是创造公平、公正、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但是,行政制裁仅是对于个别违法者的行政处罚,是一种纠偏纠错的行政行为,对个别严重违法者也是“杀一儆百”,而相对于多数遵纪守法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来讲,则主要是依法保护。我们一些行政机关把依法行政职权的行使,重点放在了行政制裁上,以罚代管、以罚代教,并把罚没收入多少当作了部门和单位的“政绩”。这种对《行政处罚法》的片面理解,往往把问题想得简单化、把事情搞得复杂化,背离了行政管理的初衷。我们的行政机关肩负着诸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绝不能把眼睛盯在“罚款”上面,搞“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我们一定要注意对行政职权的正确理解和正确行使,把“服务”的职能前置,把“处罚”的职权慎用。对大多数行政管理相对人来说,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他们如何守法经营,规范他们的经营行为,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而不是运用“处罚”来打击和限制他们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我们政府的责任就是保障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对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个别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纠正。因此,由“制裁”到“保护”的转变,是政府职责的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工作定位。只有我们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正确了,对手中职权的作用认识到位了,我们对市场主体的保护才能够做到自觉自愿、心甘情愿。

四、从注重行政命令向注重契约整合转变。

行政职能范文第10篇

一、强化认识,强化领导,强化规范管理

环保局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是本身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几年来我局在自身的实践中,深深感到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认真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既要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又要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证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制轨道上高效运行,推进环保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我们的工作才能让基层企业和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和支持。同样,只有基层和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在我区贯彻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在环保事业中得到落实。因此规范行政、规范执法、“开门行政”、“开门执法”、接受监督,成为我局每一个人员的自觉行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主要领导负责的、部门领导直接参与并组织的、行政执法人员具体实施的环境行政执行政执法体系。把环保行政执法责任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科室和各执法岗位,使每一名执法人员都能明确自身的执法责任、执法权限、执法目标,从整体上提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水平。

从98年起,为使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系统行政执法的有关工作。局内部针对性的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如“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环境监理政务公开制度”等,专门编制了《行政执法规范》。每年局主要领导和相关科室都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明确每个科室和人员的执法任务、责任、要求和考核奖惩办法。如环境监察大队必须达到每年环境执法工作中行政诉讼应诉败诉率为零,缴纳风险抵押金,达不到要求的,抵押金一律缴公。从而进一步规范每一个人员的行为,也使各企业、人民群众对我局办事人员的监督评价有了直接明了的依据和标准。

二、严明职责,严明纪律,严明监督体系

为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环保执法规范体系,我局组织专门人员对环保执法依据进行认真梳理,使执法工作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按各级环保局行政职能的规定,我们分类归纳环保各科室的法定职责,确定行政职权。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及省级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权力予以确定,并以此为依据,对有关行政管理事项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把执法责任、执法要求落实到各个执法科室。各执法科室再对本部门的执法任务进行细化,以任务分解的形式将执法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执法者。我局执法工作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是现场执法队伍,第二是业务主管科室,第三是行政执法领导小组。按查处分开的原则,以上三个方面分别承担排污收费、现场检查、现场采样、监督监测、排污申报、排污许可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具体工作。在我局编制的《行政执法规范》中,各科室、各执法人员有什么职权,承担什么责任、做什么、怎样做,有什么标准与要求,有什么监督手段,一目了然,达到“效能统一,责权一致,监督有效”的要求。

我局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始终把建立健全制度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主要包括行政处罚管理制度、环境执法公示和公开制度、环境行政执法投诉接诉制度、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等。现在,在我局执行行政审批、处罚程序的各项规定,无不置于制度的保障之下和监控之下,有效地防止岗位失职、渎职和权力的滥用、错用。

在强化监督方面:首先是公众监督污染。近二年,我局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环保“110举报联动制度”、“环保有奖举报制度”、“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使人民群众能够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环境管理,监控环境污染。

第二是公众监督环保执法。自98年起我局政务公开工作全面启动,充分利用各种政务公开的载体和手段如电子触摸屏、政府网站、报纸、电台、电视、服务大厅公示栏、向企业和公众发放宣传资料等,按照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政务公开的有关要求,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和排污收费全方位公开,使环保和执法过程“一切在阳光下进行”。

自去年四月,我局聘请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和个体业主组成的环保行风监督员,定期召开会议,巡回上门听取他们的意见。对行政执法各项制度的执行,局内部进行严格考核。同时,我局还开展“明察暗访”活动,由局支部组织,到企业中和个体业主中对本局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进行考核检查。从各方面情况看,没有发现违纪违规行为。收到良好监督效果。各种制度和各种监督手段,形成行政执法人员的重要激励和制约力量,成为一个执法人员的行为重要标尺。

三、服务群众,服务大局,服务“两个率先”

近几年,我局重点针对人民群众投诉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执法检查,主要是对饮用水源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建筑施工噪声扰民等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社会各界肯定。如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已有效缓解,今年中高考期间,群众投诉同比下降60%。今年1-6月,群众污染扰民投诉举报同比下降了40%。

国家和地方虽然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但在现实中“执行难”现象依然存在。近几年,我们积极促使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环保执法机制的形成。环保与计划、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各负其责,行政执法与司法双管齐下,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如个体业主要办餐饮店,为防止油烟噪声扰民,先由环保部门发放问卷表,充分征求拟建餐饮店附近群众意见,对个体业主提出环保要求,从而在源头上把住了污染扰民关。尤其是我们充分运用法院强制执行这个手段,保证了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保证了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作为”。去年到今年,法院强制执行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共有18件,捍卫了法律的尊严,维护了人民群众正当的环境权益。

在执法工作服务发展大局、服务“两个率先”方面,我们努力把为企业、为基层、为经济发展服务贯穿于执法工作全过程。近二年,区环保局先后指导帮助汤泉奶牛场等23家企业完成和完善污染治理工程,帮助指导汇仁复合有机肥料厂等企业通过江苏省有机认证。既为企业节约了经费,治污效果也明显提高,取得“双赢”。江标集团镀锌厂、乌江轧钢厂等,过去在生产过程中浓烟滚滚,厂群严重情绪对立,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对这类企业我们并没有简单就执法而执法,一罚了之,而是对企业加强管理的同时,主动积极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制定治理方案,物色治理厂家。在我局帮助指导下,现在这些企业都实现了达标排放,企业安心生产了,周边群众满意了。版权所有

上一篇:行政法学范文 下一篇:行政职业能力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