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法范文

时间:2023-03-07 19:35:36

行政许可法

行政许可法范文第1篇

一、章节合理,总体平衡

行政许可法共分8章83条。8章分别为:总则、行政许可的设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行政许可的费用、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而在行政许可程序中又分为6节,分别是: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决定、期限、听证、变更与延续、特别规定.从章节的设计来看比较完整、合理,特别是考虑了“权力与责任”及“权利与监督”的平衡。

1.章节完整。论文百事通

行政许可法的8章6节实际上是分别规范了两个环节。一个是规范“行政许可”这一大环节,主要规范了“如何设定行政许可、谁实施行政许可、如何实施行政许可、如何监督行政许可、违反行政许可的责任”等方面内容。另一个是规范“如何实施行政许可”这一小环节,主要规范了“如何申请行政许可、如何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如何审查行政许可申请、如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怎样请求行政许可的变更与延续”等方面内容。两个环节各自封闭,章节设计完整。且大环套小环,安排比较合理。较之现行的行政法规普遍缺少监督章节有明显的进步。2.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的平衡。

行政许可实际上是行政机关对社会和经济事务行使的一种事前监督权力。按照“有权要有责”的要求,对行政机关的这一权力必须有相应的责任追究规定。行政许可法设第7章为“法律责任”,共有7条(第71-77条)专门规定了对行政机关违法设定,或者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等的责任追究,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的平衡。较之现行的行政法规对法律责任的规定普遍简单化、软化或者虚化的情况有明显进步。

3.体现了权利与监督的平衡。

被许可人获得行政许可以后就享有了实施许可事项的权利,而按照“用权受监督”的要求,对被许可人的行为监督必须有相应的规定。行政许可法设第六章为“监督检查”,共有10条(第61-70条)专门规定了对被许可人实施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监督与处理,体现了权利与监督的平衡。较之现行的行政法规大多只规范管理相对人有那些权利而没有规定对行使权利的监督有明显进步。

二、体现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建设法治国家首先应当有一个法治政府。行政许可是政府实施的最重要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法全面体现了法治政府的五点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

合法行政要求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行政许可法坚持合法原则,其第四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2.合理行政。

合理行政要求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三公”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行政许可法坚持这项原则,其第五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程序正当。

程序正当要求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许可法坚持救济原则,其第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4.高效便民。

高效便民要求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许可法坚持高效便民原则,其第六条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在第三章中专设第三节期限,建立了行政许可期限制度。

5.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要求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守信,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废止、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销、废止、变更行政行为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当事人因此而受到的损失依法予以补偿。行政许可法坚持信赖保护原则,其第八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6.权责一致。

权责一致要求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在形势其法定职权的同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要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行政许可法设第

六、第七两章,分别规定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三、针对性强

目前我国在行政许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许可过多、过滥。针对这一现象,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行政许可法作出了些许规定。

1.针对设定权不明确问题。

目前有些乡镇政府、县政府在设行政许可,甚至有些行政机关内设机构也在设行政许可。针对这一问题,行政许可法设专章规定行政许可设定,明确规定:除法律、法规、国务院的决定及省政府规章外,其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2.针对行政许可的事项不规范问题。

目前一讲行政管理就要审批,甚至一些地方和部门利用行政许可搞地方封锁或行业垄断。针对这一问题,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分别规定了可以设定及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的几种法定情况。并且在第十五条二款明确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

3.针对行政许可程序乱的问题。

目前实施行政许可环节过多、手续繁琐、时限过长、“暗箱操作”等。针对这一问题,行政许可法设第四章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对行政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和决定四个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建立了期限制度,规定了陈述、申辩制度和听证程序等。

4.针对行政许可监管缺位问题。

目前重许可、轻监管或者只许可、不监管的现象比较普遍。针对这一问题,行政许可法设专章规定了监督检查,特别是用了8条明确规定了对被许可人行为的监督检查。

5.针对利用行政许可大搞权利“寻租”问题。

目前部分行政机关把行政许可作为权利“寻租”的主要手段,直接导致了部分企业、个人为了取得行政许可大搞权钱

交易,助长了腐败现象的蔓延。针对这一问题,行政许可法设专章规定了法律责任,并且在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许可,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四、操作性强

行政许可法属于行政程序法的范畴,这就要求对行政许可的规范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行政许可法较之行政处罚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1.更具体。

行政许可法在有关规定上可谓十分具体,这在现行的行政法律规范中是很少见的。比如,第二十九条具体规定:申请书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申请书格式文本中不得包含与申请行政许可事项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第三十条又具体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条文在表述上都不是只笼统规定需要提供申请书及需要公开行政许可,而是将有关具体要求都一一列名,这样更利于执行。2.更明确。

行政许可法在立法中针对目前行政审批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从设定、实施主体、许可程序,到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对应当作什么,不能作什么等,都有明确规定。比如第十五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第五十八条二款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3.更现实。

按照我国目前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行政许可水平等的现状,行政许可法在许可事项的设定、行政许可主体及违法作出的行政许可的处理等方面,并没有采取不现实的绝对禁止、统一规定和全部撤销等“一刀切”的方式加以规范,而是结合实际,在第十二和十三条、第二十

二、二十三和二十四条及第六十九条分别采取了“应当”与“可以”,“法定”与“授权、委托”等方式作出规定,使行政许可的立法符合现实。

五、具有创新性

1.制度创新。

行政许可法通过立法创立了许多新制度。比如第二十条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从而创立了“行政许可评价制度”。第十五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由此创立了“行政许可相对集中制度”等。

2.责任创新。

行政许可法在法律责任的设定上没有选择现行的一般责任种类,而是在第七十八条规定: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在第七十九条规定: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都是采取了剥夺其申请权的方式规定法律责任,这是我国行政立法中很少采用的做法,很有新意。新晨

六、体现时代性

1.体现执政为民的要求。

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为体现这一要求,行政许可法遵循便民原则,并且在第

五、十

九、三

十、三十

六、四十条等体现了“阳光政府”的要求;在第八条二款、第七十一至七十七条等体现了“责任政府”的要求;在第八条一款、第十

七、三十

二、四十

六、四十七条及期限规定和特别程序规定等,体现了“限权政府”的要求。这些要求都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这一基本理念。

2.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

行政许可法范文第2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去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部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对各级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发生深远的影响。国务院非常重视这部法律的贯彻实施工作,召开了专门会议并下发了专门文件进行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也高度重视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工作,2月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会议,省长梁保华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年初,国家税务总局谢旭仁局长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就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作了专门讲话。这次省局召开这个会议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部署做好我省国税系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工作。这两天通过专家辅导讲座、大家交流讨论,我们对行政许可法有了更进一步深刻的认识。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重要意义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总局、省局先后4次进行了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清理,经国务院批准,总局设定的106项审批事项,保留了72项,改变办法8项,取消26项;省局落实国务院有关决定取消审批项目24项,下放审批权限20项,取消省级设定审批项目1项。经过清理,规范了税务行政审批程序,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税务行政审批长期存在的过多过滥、程序繁琐、权责脱钩、监管不力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0后的新形势,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一)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行政许可法遵循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规范了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对简化行政许可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和监督作出了详细规定。这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权力配置和运用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行政许可是一种重要的行政权力,因此,规范行政许可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行政许可法从主体、内容和程序等方面,对行政许可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不仅使行政许可行为有法可依,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大大提高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

(三)实施行政许可法,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举措。行政许可是一种重要的行政权力。行政许可法从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关系出发,严格控制行政许可设定权,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事项的范围。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和限制不必要的行政许可事项,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直接干预,对于防止公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公民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促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有利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实施行政许可法,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防止公共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过去行政审批随意性强,监督制约不力,是滋生腐败的重要条件和土壤。近年来查处的政府工作人员腐败案件,许多都与滥用行政审批权有关。行政许可法既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作了规定,也规定了法律责任,强化了监督制约,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防止权力滥用和权钱交易。

总之,我们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全面、正确地实施这部法律,作为全省国税系统一项重要职责,作为依法治税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积极研究行政许可法对今后国税工作的重大影响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也对我们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国税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也将对我们的税收征管工作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第一,税务征收管理方式必将发生重大变革。行政许可法明确了设定行政许可的范围及设定行政许可的权限,规定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通过市场竞争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通过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管理的事项,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及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都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规定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依法设定行政许可,省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法定条件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国务院各部门不再设定行政许可。也就是说,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包括总局在内的各级税务机关都不能自行设定行政许可项目。总局上报国审办的现有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共100多项,其中上报保留的有60项左右。但可以预计,国务院最后以行政许可方式保留下来的税务行政审批项目要比总局上报的项目少的多,原来以行政审批方式管理的一些税务征管事项势必要改变管理方式;此外,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许可在实施条件、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比原来的行政审批要严格的多。这对我们常规的习惯审批管理的思路和手段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对现行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进行调整,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因此各级国税机关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国税征管工作正常进行。

第二,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税务行政许可要进一步公开透明。行政许可法规定,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条件、标准、程序、期限都要公开,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以外,也应当公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重大利益的,可要求举行听证。我们现行的税务行政审批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透明度不够,甚至“暗箱操作”现象,广大群众难以进行有效监督。行政审批的不透明也是滋生税务职务犯罪的温床,这几年,国税机关极少数国税干部因职务违法犯罪而受到追究,其中大都与税务行政审批的“暗箱操作”,违法审批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情况极大地损害了税务机关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大力推行税务行政许可公开,减少“暗箱操作”,有效约束自身执法行为,做到取信于民,为纳税人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第三,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便民快捷原则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行政许可法规定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一个窗口”对外制度,实行统一、联合、集中办理制度,从许可申请方式到受理程序和期限,都体现了便民快捷的原则。这就要求国税机关必须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纳税人办事,防止多头审批、重复审批,克服和办事拖拉现象。同时对我们如何进一步加,陕征管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征管机构,配置税务管理资源,有效实施征收管理和提高征管效能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四,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许可权力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的原则,要求我们要提高行政许可的责任意识。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违法、越权以及不遵守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许可,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同时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原则上不得收费,以确保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勤政廉政。各级国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行政许可不仅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人民赋予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乱许可或者滥许可都是违法的,因此导致纳税人合法权益损失的要负赔偿责任。

第五,行政许可实施要充分重视许可后的监督检查工作。为了解决重许可轻监管、只许可不监管的问题,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税务行政审批工作中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只审批不监管的问题,要按照“谁许可、谁负责、谁监督”的原则,加强对行政许可活动的监督检查,把事前审批与事后监管有机统一起来。各级国税机关不但要依法实施行政许可,还要对被许可人实施行政许可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要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督、加强管理与提高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机制和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纳税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由什么机构、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期限内对纳税人进行监督检查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六,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信赖保护原则要求国税机关行使行政许可权时减少或杜绝随意性。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必须诚实守信,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政策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应当受到法律保护,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已生效的行政许可;因法律、法规、规章改变,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造成群众利益受损的,要依法予以补偿。这一规定要求我们国税机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树立诚信意识,在履行行政许可职权时不得出尔反尔,随意取舍,要更加谨慎、理性,更加注意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对现行行政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对我们国税机关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方面的,需要深入进行研究。例如怎样搞好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衔接;怎样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宗旨和原则深化征管机构及征管规程改革;怎样依法支持税务中介机构健康发展,规范行业中介机构的行为,防止权力转移和变相寻租;怎样力口强纳税信用体系、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等等,都是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必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各级国税机关要在国家税务总局及省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全面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创造条件。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贯彻实施工作的落实

行政许可法的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现在距正式施行只剩下4个多月的时间,尚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全省各级国税机关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各项准备。为加强对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局决定成立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局法规处,负责日常具体事务,切实做好有关的组织、协调、汇总、审核、分析、提供法律建议和意见等具体工作。各级国税机关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进一步抓好有关学习培训、清理行政许可规定和主体等各项准备工作。

(一)做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

行政许可法的政策性、专业性很强,各级国税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学习行政许可法。领导干部学习行政许可法,最重要的是要吃透其基本的原则和精神,理解其‘‘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明晰其“有限政府、守法政府和责任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还要带头遵守、执行行政许可法,在领导本级国税机关运用行政许可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时,要切实防止由于对行政许可法理解不深不透而出现违反法律规定的现象,防止某些部门和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消极和抵触情绪,防止本机关在管理方式转换过程中出现某些管理真空,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税收征管秩序。

各级国税机关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特别是直接办理行政许可的工作人员进行行政许可法培训。执法人员在全面掌握、准确理解行政许可法的原则和制度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熟练掌握具体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还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纳税人广泛宣传行政许可法的内容,使广大纳税人熟悉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了解自己权利和义务,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真履行有关义务,增加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二)认真做好有关行政许可的清理工作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及总局的要求,各级国税机关要抓紧做好以下工清理工作:

1、关于清理的范围。一是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及其相关规定。凡是省级国税机关及省以下国税机关设定和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及其文件,都在清理之列,对国家税务总局设立的行政许可事项及其文件也应提出清理建议。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一律取消,对相应的规范性文件要依法予以废止;对省局及以下国税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增加违反上位法的行政许可条件、规定了违反行政许可法的程序和超出法定期限的,都要予以修改或者废止。二是清理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对违反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国税机关超越职权实施行政许可的,未经法律、法规授权的事业组织实施行政许可的,或者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国税机关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或者国税机关内设机构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许可的,都要依法予以纠正。

2、清理的原则和分工。这次清理工作本着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全面清理、依法规范的原则进行。国家税务总局规章和文件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省局文件设定行政许可或者规定行政许可具体事项的,以及省辖市局实施行政许可主体的清理工作,由省局统一组织,由法规处牵头,省局各业务处室按照各自业务范围进行清理。各级国税机关自行制发的规范性文件设定和规定行政许可事项的,由制发机关自行清理。县级国税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由各省辖市局负责进行清理。

3、清理工作的步骤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全面清查阶段,**年12月底前结束。所有有行政许可事项的国税机关按照省局的统一要求进行清理,并将清理结果和处理建议填写统一表格报送省局法规处。省局法规负责汇总报总局,这一工作在去年已顺利完成。

第二阶段为涉税地方性法规清理阶段。省局及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市国税局,要按照省人大及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市人大关于地方性法规行政许可项目清理工作的要求,在**年3月底前,对上述两级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中涉税行政许可项目提出清理意见,并及时将清理建议报当地人大。

第三阶段为处理有关文件和调整实施主体阶段。主要是根据总局、省局确定的清理结果,相应修改、废止有关规范性文件。对省以下国税机关设定行政许可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要停止执行,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税收管理和服务措施。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此次清理是依法清理,清理的结果具有法律效力。行政许可法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对行政机关违法设定、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包括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和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如果因不负责任甚至消极抵抗而不按要求进行清理,造成清理后仍有不合法的项目或者实施主体,省局将依法严格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执法责任。

(三)严格遵守行政许可法及国务院有关决定,保障各项税务行政许可正确实施

行政许可法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国务院设定的各种行政许可项目在此前也必将公布,行政许可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将成为国税机关实施税务行政许可重要的法律依据,各级国税机关一定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履行税务行政许可职责。一是不得擅自设定行政许可项目或增加行政许可条件,各级国税机关不得以方便工作为由,增加违反上位法的具体规定;二是严格按规定行使行政许可权,各级国税机关应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实施行政许可,不得越权,滥用权力,对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许可事项,不得实施行政许可行为;三是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条件、程序、时限,不得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不得擅自收费或者不按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

(四)完善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各项配套制度,确保国税征管工作与许可法顺利衔接

建立和完善行政许可实施的程序制度,是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重要内容,各级国税机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一是修订相关配套征管业务规程。前一阶段,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我省各级国税机关制定了有关审批工作的具体工作程序。在行政许可法及国务院有关决定正式施行后,对属于经国税务院批准公布的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各级国税机关必须按照行政许可法及国务院有关决定,对各自的征管流程的有关规定依法进行修订和调整;二是对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新的制度,特别是,审查的告知制度、公开制度、听证制度,集中办理和统一办理、联合办理的制度,期限和送达的制度等,要抓紧研究具体的操作规范,保证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的落实;三是对原来以行政审批方式管理,这次未能列入行政许可范围的税收征管事项,要研究建立相关管理措施,及时填补征管空白,防止出现新的征管漏洞,取消许可不是不管理,而是通过管理方式的改变管得更好。

(五)加强行政许可监督,实行许可与监督相结合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要完善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实施行政许可监督的新做法,创新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机制。一是各级国税机关要加强对下级国税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要建立健全对下级国税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监督制度,监督各级国税机关严格按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权限、条件、时限等实施行政许可;二是要加强对纳税人从事许可事项活动的有效监督,各级国税机关应以“谁许可,谁监督”的原则,对纳税人在被许可后的活动及后果进行有效监督,不能“重许可,轻监管”。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监督不力给国家、社会或纳税人造成损失的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许可法范文第3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我省水利系统加快依法行政步伐,推进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月5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会上梁保华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对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就我厅如何贯彻实施好行政许可法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重要性的认识

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行政许可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重要手段。新颁布的行政许可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通行做法,对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作出了重大改革和创新。这对于促进政府机构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提高对贯彻实施这部法律重要性的认识。

(一)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行政许可涉及的事项,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行政许可法遵循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行为,对简化行政许可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和监督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为民办事、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

(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将促进政府管理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行政许可法是运用法律手段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次重大立法实践。行政许可法从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出发,严格控制行政许可设定权,明确规定了什么事项可能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可以不设行政许可。在政府管理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决定的关系上,确立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决定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上,确立了市场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上,确立了社会自律优先的原则。这些制度和原则,有利于防止公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公民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培育社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三)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将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改进。行政许可法规定,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通过市场竞争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通过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管理的事项,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及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都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这是对现行行政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要求行政机关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管、加强管理与提高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机制和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改变经济社会事务中一出现问题就求助行政许可来管理的现状,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改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机制。

(四)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政府机关的各项工作中,建立和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科学决策机制,坚持公民有序参与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依据、实施和结果公开制度,行政许可信息共享制度,设定与实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等等,进一步规范了行政管理、监督行政权力的制度和程序。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利。

总之,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重大意义,把全面正确地实施这部法律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水利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全面把握行政许可法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制度进行了全面规范,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水利上的行政审批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这部法律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深化水利系统的行政审批改革工作。

(一)水利部门的行政许可要依法设定。设定行政许可属于立法行为,应当符合立法规定。行政许可法规定,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依法设定行政许可,省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法定条件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其他国家机关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因此,在今后的水利行政管理工作中,我厅不得自行设立行政许可。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通过市场竞争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通过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管理的事项,水利部门采用事后监督及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都不能设定行政许可。对已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也必须认真清理,有的事项如水利建设中规划计划等属于机关内部事务性管理的,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的范围;有的事项可以转移给中介机构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转移。通过清理,该下放的下放,该转移的转移,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强化事后管理、动态管理、间接管理等方式,提高行政审批的效能。

(二)水利部门的行政许可管理要公开透明。行政许可法规定,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条件、标准、程序,期限等都要事先公开,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以外,也应当公开。这一点,我厅早在*1年就开始实施了依法行政公示制度,向全社会公示了省厅依法行政的内容、形式、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与行政复议程序、执法结果和执法监督等内容。贯彻行政许可法,要求在今后的依法行政工作中,不仅要扩大政务公开的内容,而且要向社会公开行政管理的过程,从制度上防止“暗箱操作”,有效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

(三)水利部门行使行政职权要诚实守信。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维系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需求。行政许可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依赖保护原则,明确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要求行政机关对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不得擅自撤销和变更,要给老百姓以明确的预期。目前,我厅对已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时限大部分超过了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期限。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这一类的审批事项逐一清理,本着便民、效率的原则,重新设定审批时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决做到受理后及时审查,该会办的及时会办,需要听证的依法举行听证,符合条件的及时审批。对申请材料不齐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部。不予审批的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四)水利部门行政许可服务要便民高效。行政许可法从许可申请方式到受理的程序、期限都体现了便民、快捷的原则。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要求厅机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努力提供优质服务;要从真正方便群众办事出发,克服审批过程中的和办事拖拉现象。

(五)水利部门实施行政许可要权责统一。现代行政是一种责任行政,法治就是要确保责任与权力随时相伴,对行政机关来说,行使权力的过程,也是履行职责的过程,权力与责任是统一的,享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行政许可法用法律的形式将许可的责任属性固定下来,规定对于当事人的申请,行政机关不仅有依法受理和审查的责任,而且对于违法实施的许可行为还负有国家赔偿的责任。要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使水行政主管部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行使每一项行政职权都连带着一份责任,更自觉地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做到使人民群众满意。

三、加强领导,抓紧做好行政许可法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行政许可法从起草到颁布共花了7年时间,全面正确地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促进厅机关严格依法行政是当前我厅的一项重要任务。厅机关各处室、各相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好行政许可法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深入开展行政许可法的宣传、学习和培训工作。当前,厅机关首先要把学习、宣传、培训行政许可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落实。全体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准确理解、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水行政执法人员和具体办理行政许可事项人员的培训,使大家尽快熟悉和掌握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省厅准备分别对机关公务员和市级水利局从事行政审批工作的分管领导及业务骨干举办一次培训。当然,学习贯彻好这部法律是一项长期工作,要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联系工作实际,真正学懂吃透相关法律条文。还要加强做好对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宣传报道,扩大宣传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让全系统的干部职工充分了解这部法律的重大意义、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更好地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

(二)抓紧做好有关许可法的规定,目前,我省水利行业一些现行行政许可规定急需进行修改或废止。为了确保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必须抓紧对现行水利行政许可规定办理的进行全面清理。这是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专业性强、要求高。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厅成立了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张小马副厅长任副组长,并在政策法规处设立办公室。厅机关各有关处室和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厅里的具体安排,严格按照“谁制定、谁清理、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及时地做好清理工作,保证不留死角、不出疏漏。在清理过程中,对与行政许可法规定不一致的行政许可规定,要及时予以修改、废止或宣布停止执行。要注意做好行政许可清理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的衔接工作,做到同步清理,上下衔接。清理工作结束后,还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修改、废止或宣布停止执行的文件目录,充分体现政务公开。

(三)研究制定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配套制度。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许多制度,包括行政许可的设定制度,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听证制度等,都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我们要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制订配套制度,使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落到实处。具体办理行政审批的各处室、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今后,我们还要加强对建立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制度的探讨,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的统一办理、联合办理和集中办理,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效益。

行政许可法范文第4篇

今年*月*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将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具体体现严格遵循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原则认真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切实实抓好贯彻落实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学习宣传到位一局主要领导在班子会议及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认真分析目前交通系统中个别执法人员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刁难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带头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教育全县交通执法队伍彻底摒弃与实施行政许可法不相适应传统观念树立与法制政府建设相适应行政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二加强培训考核组织运管所运管股、维修股、稽查队、派驻行政服务中心交通窗口和地方海事处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共6人分三期参加省交通厅组织行政许可法培训班学习;组织系统92名交通执法人员参加省政府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全部获得通过使人人都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组织46名中层以上执法干部参加市、县组织行政许可法培训考核并按照学用结合原则举办了一次行政许可法培训班编制《行政许可法》学习材料邀请市运管处法制科、县政府办法制科法律专业人员集中授课统一考试将考试结果作为年终工作考核依据局领导、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法制工作人行政许可工作人员共98人参加了学习使们熟悉理解、掌握、遵守行政许可法各项规定三加强行政许可法宣传由局分管领导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民评办人员结合《道条》宣传贯彻活动编制宣传材料5000份到全县各乡镇运管站、车站、运输企业、维修企业和县城区主要交通路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横幅标语等舆论工具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宣传交通法律法规重大实施意义、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晓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了解并充分行使自己享有各项权利有效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明确自己承担义务增强履行这些义务自觉性

二、抓好行政许可项目、规定和实施主体清理工作一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落实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要求搞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实施行政许可法衔接认真对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对现有行政审批项目逐项进行清理并提出处理意见凡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坚决予以取消依法确需保留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严格进行规范二配合县政府搞好清理行政许可规定在行政许可项目审核处理基础上对涉及交通行政许可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面进行清理对保留行政许可事项予以公布上墙三做好行政许可法实施主体清理工作对现行实施行政许可机构依法进行清理对保留行政许可事项依法明确实施机关对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实施行政许可、法律法规以外其规范性文件授权组织实施行政许可、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政机关自行委托实施行政许可都及时得到纠正撤消了与县运输管理所行政许可委托关系依照《道条》有关规定直接授权;重新明确了与县路政管理所、麦埔公路通行费征收站行政许可委托关系

三、建立健全与行政许可相配套有关制度加强对行政许可监督工作一全面履行职能我局新任**局长三月份上任以来在继续加强交通运输市场和建设市场监管职能同时更加重视履行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促进交通行业管理部门由“审批型部门”转向“服务型部门”切实把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继续推进交通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本着合法、高效、公正、便民原则在运管股、维修股、规费征收股等部门集中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办公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审批、税费征收等大部分交通行政许可事项基础上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进一步把各项交通行政许可全部放在窗口受理、审批对全县各基层运管站和各职能管理部门涉及群众利益行政审批项目、依据、程序、收费标准等行政许可事项都进行上墙公示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办事透明度真正成为廉洁、务实、高效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三进一步建立健全执法程序制度严格依据《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时效等规定规范运政法律文书使用填写加强对交通执法人员执法培训力度提高交通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促进按章办事按程序办事确保交通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策符合法定程序确保行政执法人员遵守法定程序履行执法行为杜绝执法随意性四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内部执法管理及时取得县委编办支持成立法制股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人员加强对全系统行政许可行为、规范性文件实施落实情况跟踪、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行政对违法和越权设立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切实重视和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组织合法权益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意义我局在党总支书记、局长**同志高度重视下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加强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好各项职责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切实加强和改进交通管理工作为推进全县依法行政作出了积极贡献

行政许可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许可法诚信原则

一、诚信概说

诚信始于伦理范畴。“诚,实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诚》)“诚者,不欺也。”(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日记类钞》卷上)信乃五常之一,是遵守诺言的品德。孔子一再提倡忠信(《论语·颜渊》等)。论语记载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诚信”一词的语源徐国栋教授曾有所考察。[1]首先,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老实,有信无欺。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根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说文》讲:“信,诚也。”朱熹认为,诚就是世间万物那种本然如此的,实实在在的性质,即“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也。”(《中庸章句》);其次,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言忠信,行笃敬”,才能取信于人,取信于社会,才能同他人正常的交往,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同时,诚信是一个国家、政府取信于人民的关键。只有取信于人民,人民才会接受其教化、服从其指挥和领导,才能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去克服一切困难。因此,孔子在军备、粮食、诚信三者之比较中,认为诚信是为政之枢要,是维护一个国家命运的灵魂。

二、诚信渗透进入法律范畴

(一)诚信与法相互渗透的历史

作为法律用语,诚信或诚实信用渊出域外。诚实信用在拉丁文中为BonaFides;法文中是BonneFoi;英文中是GoodFaith,直译都是“善意”。“诚”“信”合用最早见诸德文TreuundGlaube(忠诚和相信),日文中的表达为“信义诚实”。汉语中指称诚信原则的语词是德文指称的直接移译。德国法理学大师施坦姆勒(Stammler)认为,诚实信用一语,在法律意义上,与衡平、正义、正当、善良风俗等,为同一之概念。但这一解释,不免抽象。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对法律上的“诚信”一词做了详尽的阐释,即:是或怀有善意;诚实地,公开地,和忠实地;没有欺骗或欺诈。真实地;实际地;没有假装或伪装。清白无辜地;持信任和信赖态度;没有注意到欺诈,等等。古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法学总论》第1卷第1篇《正义与法律》里就有了这样的话:“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2]中国唐朝的《律》及其《疏议》是一部相当完备的法典,其中专设一篇《诈伪律》共27条,是关于伪造和欺诈等方面的犯罪的规定,是诚实信用原则较早的成文法体现。[3]

(二)诚信与私法联系的历史[4]

诚信与私法的关系密切。诚信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的善意与衡平观念。在罗马法中,有诚实契约和诚信诉讼。诚实契约的当事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同时要具备善意、诚实的内心状态。在诚信诉讼中,承审人不受契约字面含义的约束,可根据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对契约进行解释,并可根据公平原则对当事人的约定进行干预,以消除某些约定之不公正性。1803年法国民法典1134条和第1135条规定了诚实条款:“契约应依善意履行之”,“契约不仅依其明示发生义务,并依照契约的性质,发生公平原则习惯或法律所赋予的义务。”德国民法典第242条也是诚信条款:“债务人须依诚实信用,并且照顾交易惯例,履行其给付。”1900年德国民法典第157条规定:“契约应依交易上之习惯,遵从诚信以解释之。”第242条规定:“债务人应斟酌交易之习惯,遵从诚信负给付之义务。”从而将诚信原则从契约关系扩大至整个债权债务关系。1907年瑞士民法典更将诚信原则之适用,由债权债务关系扩充至一般之民事权利及义务,其第2条明确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诚信为之。”1922年苏俄民法典第1条以正面规定确立了诚信原则内容之一的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民事权利的保护以行使民事权利不违反该权利的社会经济使命为限。”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在序言中规定:“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不仅产生参加者相互的权利义务,而且也产生他们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行使民事法律关系中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应当符合社会主义共同生活规则,任何人不得滥用自己的权利以损害社会或公民的利益,任何人也不得通过这种途径获利。”

诚信原则由此演进为民法上之基本原则,为后世之民法典纷纷仿效。如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亦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现今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普遍地规定和接受了此项原则,诚信原则也因而被称为民法中的帝王条款,成为规范私法活动的最高原则。

(三)诚信由私法向公法的扩张

诚信原则不但显耀于私法,在公法之领域,亦渐次得到认可。德国首开先河,1926年6月,德国行政法院在一判决中指出,“国家作为立法者以及法的监督者,若课予国民特别义务,于国民私法关系,相互遵守诚实信用乃正当的要求;且国家对于个别国民在国家公法关系上,该诚实信用原则亦是妥当的。”德国最高法院1930年10月2日之判决,更是明白肯定到:“诚实信用原则,对于一切法律,并包括公法在内,皆得适用之。”民法典规定的诚信原则被适用于公法领域,并结合法的稳定性原则逐渐演化发展出行政法上的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所谓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当个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已产生信赖利益,并且这种信赖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应当得到保护时,行政机关不得撤销这种信赖利益,或者如果撤销必须补偿其信赖损失。

而至今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亦开始对诚信原则予以明确的宣示。如1996年葡萄牙《行政程序法》第6条规定:“行政活动中以及行政活动的所有手续与阶段,公共行政当局与私人依照善意规则行事并建立关系。”韩国在1996年《行政程序法》第4条更明确规定:“1、行政机关执行职务,应本于诚实信用为之。”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程序法”第8条亦规定:“行政行为,应以诚实信用之方法为之,并保证人民正当合理的信赖。”在美国,行政机关在改变长期适用的政策时,如果这种改变对于真诚信赖政策的人发生影响时,必须制定法规,不能采用裁决的形式。行政机关通过裁决建立规则时,不能违反原先得到行政机关同意而广为流行的习惯。我国台湾地区也多次在行政诉讼中判决行政机关不得“出尔反尔”或“强人所难”。

三、诚信原则在《行政许可法》中的体现之一——行政机关的诚信

(一)诚信原则适用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卢梭(J.J.Rousseau,1712-1778)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表达了如下的思想:人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5]诚信在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为契约产生的国家是为着实现公意——共同意志、公共幸福、公共利益——而存在的,那么执政者必须诚实的遵守契约。一旦违此信用,破坏公意,损害人民的公共利益时,特别是当人民的自由、财产被暴力夺去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取消契约,用暴力将自由和财产再夺回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确立的治国方略,而依法行政则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我们只有在明确诚信是依法行政的要求、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下,才能更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

1.诚信乃依法行政之要求。当前,诚实守信不仅是老百姓之间的道德准则和法律约束,而且也是政府行使行政权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依法行政对政府及其行政活动的必然要求。(1)树立法律的应有权威和政府的应有形象是依法行政的前提,而当前我国法律权威不足,老百姓对法律和政府缺乏必要的信心和信赖,要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在行使手中的权力时必须要做到诚实信用;(2)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维护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是依法行政的目标。政府的诚信与否,将直接决定老百姓依据法律所应当享有的权益能否得到落实、正常的社会秩序能否得以维持;(3)诚实守信是判断行政活动是否符合行政目的的标准,在浩瀚繁杂的行政管理活动中,法律确实难以做到详密无疏,我们在必须接受行政活动的能动性和裁量性的同时,又要防范其逾越正当性樊篱,那么,判断那些尚无具体法律条文依据的行政活动是否正当,就应当借助诚信原则来进行,凡是忠实于法律精神和老百姓利益的行政活动就应当予以肯定。

2.诚信乃政府之义务。(1)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而人民的利益要得到切实保障离不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人民的守信;(2)诚信不只是一般道义上的要求,还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义务,政府应当诚实守信地履行国家职能即服务于民众福祉。我国宪法确立的人民原则,明确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活动都应当诚实进行,否则就会违反政府服务于民的宪法义务,从而背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诚信既是政府的宪法义务,也是一项普遍的法律义务。

3.诚信乃政府之责任。(1)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政府既享有、行使行政职权,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诚信作为政府的法律义务,必须得到切实遵循,如果违反,就要承担相应的否定性后果,这是权责一致的应有之意。当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活动中不忠实履行法律义务时,不仅会造成法律实施的障碍,而且还会使政府失信于民,损害政府的应有形象。因此,政府应当对其失信行为承担法律责任,通过撤销违法行政行为、变更不当行政行为、积极作为等多种方式来履行其诚信义务,以服务于民。(2)政府在违反其诚信义务时,也会损害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原因在于政府在作出承诺或者履行义务时,老百姓会基于法律规定、双方约定和政府承诺作出相关行为,从而产生一种法律上的信赖利益;而一旦政府未依诚信来履行其当为的义务时,就会对老百姓的权益造成损害。因此,无论是法定义务还是政府的主动承诺,或者是政府与民缔结的契约义务,政府皆应一体遵循,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并会侵害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包括信赖利益。

(二)诚信原则对政府的要求

《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它包括确立行政管理信赖保护原则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作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信赖保护既具有实体性保护的性质,又具有程序性保护的性质。它要求行政机关对自己的行为或者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溯及既往,更不能反复无常,出尔反尔。《行政许可法》第8条第一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1.政府要讲信用。正人必先正己,执政为民首先要取信于民。如果政府在决策上随意性大,甚至出尔反尔,其结果不仅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背离了政府管理目标,而且损害行政效率,影响政府的权威和形象。《行政许可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行政领域的诚实信用、信赖保护原则。按照这一原则,行政机关必须做到:一是所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政策要相对保持稳定,确需变更的要尽可能事先规定过渡期,给百姓明确的预期;二是所作的决定、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三是因客观原因,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政策、决定确需改变的,由此给百姓造成财产损失,行政机关要依法予以补偿。

2.政府要对相对人的合理利益给予保护。这不仅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公正、平等、人权等基本精神,而且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公众而言,政府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应当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使社会关系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使相对人的信赖损失降低至最小。当然,也只有政府切实转变行政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严格遵循诚实信用、信赖保护的原则,才有可能营造起全社会的诚信环境,市场经济才能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国人民大学杨建顺教授表示,行政机关负有保护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对被许可人承担相应的义务并进行监督的法定职责。不履行或不积极履行这些职责的,就要追究其失职的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有错必纠,是政府诚信的重要表现之一。一个讲诚信、有责任感的政府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应当是由监督制约和责任机制来保障的。杨建顺认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是政府讲诚信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要有可预见性,要克服行政行为的随意性;政府各部门的行为也要有连续性、统一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障。在行政许可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设定许可,实施许可,还是变更许可或者废止、撤销许可,都必须坚持信赖保护和诚实信义的原则,不得以公共利益需要等理由而无视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无从谈对相对人权益的保障。

(三)政府不履行《行政许可法》诚信义务的法律后果

相对人是基于对行政机关行为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信赖才与行政机关合作的,这种对行政机关的信赖应当受法律保护。相对人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而获得的利益应当受到保护,如果行政机关撤销其行为而使相对人造成损失,行政机关应当承担责任,否则行政机关将失去公众的信赖。相对人取得行政许可,他人据此而与被许可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应予以考虑。因为第三人不知道行政行为有瑕疵而与相对人发生某种法制关系,其由于行政机关对相对人的授益而带来的利益也应当不受保护,因为相对人主观恶意不是对行政机关的信赖。所以,对相对人的授益性行政行为作出后,只要行为不是因为相对人过错所造成的,不能随意撤销行政许可;如果遇到必须撤销的情形,即事后发现撤销行政许可所维护的公共利益大于不撤销行政许可保护的相对人利益时,非撤销不可时,行政机关对撤销这种行为给无过错的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给予赔偿。按照这一原则,《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相对人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制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违法的行政许可,该撤销的应当予以撤销;但撤销行政许可所维护的公共利益小于不撤销行政许可所保护的相对人利益时,即使是违法作出的许可,也不予撤销。《行政许可法》8条第2款: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当然,这种补偿是对损益的一种弥补,不是惩罚性的。

四、诚信原则在《行政许可法》中的体现之二——行政许可相对人的诚信[6]

(一)诚信原则适用于行政相对人的理论基础

行政关系是双方关系,不是单方关系,仅仅要求行政主体诚信是不够的。从这点出发,诚信原则也应适用于行政相对人。目前大谈政府诚信的文章汗牛充栋,而谈行政相对人的诚信原则者寥若星辰,实有追风逐流之感。诚信原则适用于行政相对人的必要性的具体理由如下:

1.现代行政是民主行政、参与行政,无论是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都可通过听证、陈述理由等方式参与。参与的前提就是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信任,如果行政相对人就参与是否有效对行政主体产生怀疑态度,在行为上必然表现出不合作、冷漠甚至抗拒,参与行政就会流于形式,根本不可能实现其目的。

2.对权力行政而言,行政法规范绝大多数内容是有关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规范。这些规范只有通过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才能实现。并且,其中绝大部分权利、义务规定要通过行政相对人的自觉遵守来实现。如果行政法规范完全依靠行政主体通过强制方式来实现,那么执法的成本必将为社会所难以承受,而且行政相对人的不作为义务是不可能通过行政主体的代履行或强制来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相对人如果能遵守诚信原则,行政主体就会在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行政摩擦,提高行政效率的前提下顺利地完成行政行为,实现行政目的。

3.对非权力行政而言。非权力行政的主要表现是行政契约、行政奖励、行政指导等行为。非权力行政的实施效果完全取决于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主观上的信任,客观上的配合。比较而言,这个领域对行政相对人的诚信存在最大需求,只有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都实现利益最大化,否则,非权力行政毫无意义。

(二)诚信原则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

诚信原则作为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在《行政许可法》中并没有法律规范对其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其内涵具有模糊性,其外延具有不确定性。对行政相对人而言,它是一种基本的、普遍的义务,其指向对象有两个,一是对行政法合法性的信任,由此而积极守法;一是对行政主体的信任,其内容则是指两方面,主观心理上的信任和善意、意思表示上的真实,客观上的诚实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以及对行政行为的积极参与,对行政主体的积极配合。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上的诚实。即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许可过程中主观上应是诚实的、善意的,不得心怀恶意参与到行政关系中来,欺骗、冷漠、抗拒、胁迫、诱惑、误导、将错就错等都是心理上不信任的表现。

2.行为上的诚实。指行政相对人在做出涉及到行政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时,不得弄虚作假,欺骗行政主体,如提供虚假数字、虚报冒领等等;也不得利用金钱财物或者其他手段来引诱公务人员做出行政行为。滥用权利是指“权利人在权利行使过程中故意超越权利界限损害他人的行为”。任何权利都有其界限,超出此界限即为违法,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也不例外,

3.利益上的诚实。诚信原则的实质是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在行政法中,公共利益即要尊重和保障个人利益,同时个人利益也要服从公共利益,行政相对人在面临二者之间的冲突与权衡时,应优先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三)行政相对人不履行诚信义务的法律后果

行政相对人对合法行政行为和有轻微瑕疵的行政许可行为表现出来的诚信,法律应予以认可和鼓励,认可的方式就是承认行政相对人籍此希望产生的法律效果。相应地,行政主体在对上述两种行政行为进行废止及对一般违法行政行为即可撤消的行政行为进行撤消时,从建立政府和公民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这种更大的公共利益出发,应对行政相对人因诚信而产生的个人利益予以保护,此即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制度,它是诚信原则在行政许可领域内的具体化。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许可过程中不履行诚信义务的表现可分为两种:从消极方面讲是冷漠和不参与;从积极方面看包括两个方面,即意思表示的虚假和行为的欺骗,其引起的法律后果可能有如下几种,须依据具体的法律规定予以确定。在《行政许可法》中,第78条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行政许可申请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第79条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结论

《行政许可法》将信赖保护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法制规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但有利于行政机关树立诚信观念,有利于相对人形成对法律的信仰,而且有利于防止行政权的滥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是与相对人一种互动的过程。行政机关要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必须得到相对人的配合与支持,这种配合与支持是建立在对行政机关充分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上的。但同时,行政相对人也应该以对称的方式遵守诚信的原则,从而实现《行政许可法》的目的。因此贯彻《行政许可法》,既要建设诚信政府、保护公民的信赖利益,又要强调行政许可相对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77

[2][罗马]查士丁尼,张企泰译.法学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4)

[3]钱大群.中国法制史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234。(5)

[4]张中秋等.诚信与法的一般理论初探[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3)

[5][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译者前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

行政许可法范文第6篇

有限政府的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发挥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利益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分配资源、安排生产等作用。目前,这种全能政府的观念和做法依然存在,其结果是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而有些该管的事又没有管或没有管好,降低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同时也损害了个人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能力。行政许可法严格限制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这充分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和权力的行使应当是有限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宽松的制度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服务,解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的问题。对需要政府管理的事项,应在明确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和管理规则的前提下依法进行。

服务政府的理念。传统的行政理念是“政府中心主义”,它简单地将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对立起来,以为双方只是管制与服从的关系,习惯于“管”字当头,“罚”字殿后。事实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增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行政许可法把便民、高效作为立法的重要原则之一,体现出浓重的亲民、便民色彩,要求政府不仅是管理的政府,更应该是服务的政府、便民的政府。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牢固树立“服务是政府的天职”、“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透明政府的理念。信息公开、透明正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的行为准则和目标。公开、透明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权力运作的主体、依据、程序是公开的;行政权力运作的过程是开放的,公众可以依法参与。如果政府权力的运作规则、方式乃至程序不为公众所知,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各种政策都是在神秘的氛围中出台的,那么政府与公众之间必将产生距离和隔膜,同时这种“暗箱操作”还将带来腐败问题。行政许可法将公开、透明问题由道德自律转变为法律强制,有利于保障公民对行政管理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严格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牢固树立公开、透明的理念,除了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外,行政管理应公开进行。法规政策要公开,行政行为要公开,行政信息要公开,救济渠道要公开。

诚信政府的理念。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建设社会信用,首先政府要讲信用。正人必先正己,执政为民首先要取信于民。如果政府在决策上随意性大,甚至出尔反尔,其结果不仅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背离了政府管理目标,而且损害行政效率,影响政府的权威和形象。行政许可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行政领域的诚实信用、信赖保护原则。按照这一原则,行政机关必须做到:一是所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政策要相对保持稳定,确需变更的要尽可能事先规定过渡期,给百姓明确的预期;二是所作的决定、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三是因客观原因,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政策、决定确需改变的,由此给百姓造成财产损失,行政机关要依法予以补偿。

行政许可法范文第7篇

今年四至五月,按照市人大常委会行政许可法执法检查方案的要求,执法检查组分八个小组通过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个别走访、调阅文书档案、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方法,对市人民政府及3*相关单位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现将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检查表明,市人民政府和各相关单位为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

(一)组织宣传教育。市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普遍开展了行政许可法宣传、教育。2004年9月,市人民政府邀请湖南大学教授给近千名处级以上干部做了行政许可法辅导报告。市交通局组织全市运管所、公路管理所的干部职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并对学员进行了闭卷考试。市建设局将行政许可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汇编成册,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各单位在组织机关干部学习的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学习、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对该部法律的认知水平。(二)开展许可清理。市人民政府和市直有行政许可权的单位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和《*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继续实施行政许可项目目录的决定》的规定,对行政许可的项目、实施主体、许可依据等进行了认真清理。共清理了行政许可项目1307项,取消801项,建议保留5*项,经报省政府批准实施。同时,废止违背行政许可法的规范性文件158份。市政府撤消了湖天开发区,开发区建设、规划等行政许可主体回归各职能局。

(三)建立配套制度。市政府法制办积极指导和帮助有关单位制订了行政许可程序规定和责任追究办法,并对其进行备案审查。大多数市直行政机关根据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积极建立相关行政许可工作制度。如市*局建立了行政许可质量考评办法、市林业局制定了行政许可工作管理办法,市卫生局、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规划局等部门相继制定了问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许可公示制、一次性告知制、过错责任追究制。这些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较好地规范了行政许可行为。

(四)提高许可效率。各行政许可单位按照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原则,结合本单位的业务工作特点,积极改进行政许可方式方法,推行多种便民措施,提高行政许可工作效率。如市工商局于行政许可法实施当日启用了注册登记大厅,所有行政许可登记全部在大厅一站式办理,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行政许可效率。又如市发改委实施行政许可审批提速,凡符合产业政策、申请资料完备的,自申报之日起,项目建议书*工作日完成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工作日完成审批,需要上报省里审批的*工作日完成上报。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不具备主体资格。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法定,行政机关委托行政许可,只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委托其他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许可;事业单位没有法律法规授权不得从事行政许可。我市行政许可主体不符的现象表现在:一是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法律法规授权从事行政许可。二是行政机关委托事业单位许可。检查发现市经委将黄金开采许可委托其二级机构黄金办办理,市教育局将高中阶段学历教育民办学校方面的行政许可,委托给二级事业单位市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办理。三是越权许可。如县(市、区)公路局没有行政许可权,却从事了本应由省公路管理局行使的行政许可权。

(二)程序违法现象比较突出和普遍。第一,程序缺失。突出表现为许可缺公示、受理缺凭证、送达缺回执、听证缺资料。一是个别单位许可没有公示或公示不全。如市人防办有5项行政许可,只公示一项,其余4项没有公示。公示的这一项也没有将许可条件、程序、期限、依据等内容全部公示完备。二是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房产局三个单位行政许可的受理均无受理凭证,无从确定受理日期和办理期限;个别单位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未制作法律文书告知诉权。如运管处对行政许可的申请不予受理,没有制作不予受理决定书送达申请人,仅作内部台帐了事。该做法违反法律规定,客观上剥夺了申请人申请复议或提讼的救济权利。三是多数单位行政许可档案里缺少送达回执,无从体现许可决定书和许可证书是否送达被许可人。四是不少单位该组织听证未组织听证,应告知听证权利的未告知听证权利,有的以协调会的形式替代听证会。第二,程序倒置。市水利局在办理会同山益水电有限公司取水许可中,先许可后审查。在受理的当天告知了申请人缺少4项资料,且不是当场就能作补正的,但市水利局在当天就作出了行政许可决定。而通知专家评审时间却在许可决定之后。第三,程序错位。如市商务局对300*美元以下外商投资企业的许可,按照许可法的规定,对县里的企业项目应由企业报县商务部门,经县商务部门初审后,再报市商务部门许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以县商务部门的名义申报,市商务部门许可决定也下达给县商务部

门,这样,县商务部门作为初审机关却变成了最终的申请人,造成了程序上的错位。第四,时限超期。市广电局在审批新晃、芷江两县乡镇设立广播电视站的行政许可中,审批日期长达*多月,而依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许可期限应为20天,最长不超过30天。第五,擅自降低许可条件。市教育局对设立民办学校审批公示了十四项法定许可条件,但在审批过程中对申请人的申请部分没有达到法定办学条件的溆浦鸿志、麻阳松竹园两所学校予以了审批。(三)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落实不力。一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不力。市直绝大多数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没有对县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市卫生部门对鹤*、*卫生部门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监管不力,致使*医疗市场比较混乱。二是无监督检查记录和档案。绝大多数行政许可单位没有建立监督检查档案,没有监督检查记录,行政许可往往是一许了之。三是市政府法制部门检查指导力度不大,市政府监察部门对违法行政许可责任追究不够。四是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对对口联系单位行政许可工作监督不力。五是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对不少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没有依法追究责任。六是监督检查时指定产品和服务。如市*局对网吧实施监督检查时,指定了怀化赛德龙经营部作为网吧网络维护公司,指定购买其提供的设施,将该经营部的签字认可作为网吧年检合格的必备条件和依据。(四)部门配合不够协调。一是行政许可需要其他行政机关前置行政许可为许可条件的,后行政许可机关对前置许可不予理会。如建工许可与消防许可。建设部门仅组织消防工程技术人员对消防图纸进行审核,签署个人意见,便颁发施工许可证,以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审核等同于消防机构的行政审核。二是涉及多个部门管理的领域,部门许可配合不够。如河道管理,水利管水,国土资源管矿产,交通管航道,都有相关许可项目,但在具体操作中,有利的争着管,没利的无人管,乱许可、重复许可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行政许可部门与政务中心的衔接配合不够。建立政务中心的初衷是提高办事效率,防止政务腐败。行政许可法颁布以后,政务中心客观上成了联合集中办理的平台。按照中办发(20*)12号文件和湘办发(20*)13号文件的要求,所有行政许可单位均应在政务中心设立办事窗口。但在实行过程中,全市4*有行政许可权的单位只有2*入驻政务中心,发生行政许可业务仅32项,占全市行政许可项目总数的6.3。有的入驻单位也只是让申请人在政务中心领表,其它手续仍需到部门办理,造成群众“两头跑”,不是方便群众,反而增添了不少麻烦,联合集中办理的便民原则未能得到全面落实。(五)行政许可收费不够规范。一是通过中介机构申办的行政许可,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够透明。如通过驾校办理驾驶证,收费不透明,甚至强行收取食宿费等服务性费用。市*局通过旅行社办理团体出入境审批等,收费不公开透明。二是搭车收费。交警部门在新车登记中搭车收取交通信息费。(六)学习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虽然组织了对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但广度和深度不够。表现在机关单位内部学习、宣传较多,对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农村宣传的较少,对领导干部和具体从事执法工作人员的学习、宣传抓得较紧,对一般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不够。在宣传中没有做到创新形式、广泛深入和持之以恒,以致不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该法缺乏必要的了解,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甚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知道如何维权。据问卷调查统计,有28的人表示没有接受过政府或相关部门行政许可法的宣传;42的人表示知晓行政许可法的一些内容,52的人表示略知一二,6的人表示不知晓。三、原因分析(一)领导认识不高。少数领导的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对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宗旨、原则、意义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不够,把一部加速推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职能、转变管理方式,促进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有限责任政府建设的重要法律视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部门法。由于领导对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重视不够,以致在行政许可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不懂或不屑于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仍习惯于沿用传统的办法和方式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长期以来形成的“审批等同于管理”的习惯,在一些领导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导致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工作也基本没有开展。(二)现行体制不顺。一方面,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对行政许可权实行分级层次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在省级以上,致使设区的市的某些行政机关不能对该行政区域内的一些行政许可事项行使许可权,如我市公路部门行政许可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即源自如此。另一方面,我市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未完全理顺,少数行政许可职权的摆放不符法律规定。如城市绿化方面的行政许可,按照法律规定应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而我市却由市公用事业局行使。(三)部门利益驱动。一些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惟恐部门利益受损,不肯放权或争权推责。在行政许可项目进政务中心的问题上存在“小权进、大权不进”,“形式上进、实质上不进“的现象,把窗口的功能弱化成“收发”室。由于利益的影响,行政许可过程中搭车收费、捆绑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四)存在法律障碍。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设定过严,与目前实际情况不完全相吻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4*部法律明确要求执法主体是行政机关,而在设区的市,只有3*左右行政局。如我市即是如此,只有3*行政局。不少事业局承担着行政执法任务,造成部分行政许可主体资格不合法。

四、建议(一)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本质就是依法规范行政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此次检查表明,我市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程序上,根本的原因是不少领导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为此,增强严格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识刻不容缓。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要提高对行政许可法的认识,加深对行政许可法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各级领导要带头执行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办事,杜绝行政许可工作中“打招呼”、“批条子”、“不透明”、“不诚信”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现象发生。通过各级领导带头遵守法律来带动执法人员乃至全社会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将我市行政许可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认真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积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转变管理职能,有效防止行政权力滥用、越位与错位,把政府建设成为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有限责任政府。四是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要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突出对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让群众知晓行政许可法,监督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依法行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严格许可行为。首先是加大对行政许可主体的清理力度。凡不符合主体资格的,不能行政许可。不具备主体资格,但却又为执法所必须的,建议调整行政序列编制或还权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力度。凡与行政许可法相悖的文件,进行修改或作废。建议市政府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年颁布的部门“三定”方案进行适当的修订调整。三是要加强对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严禁对已取消的行政许可变相恢复。四是要加强对行政许可收费的清理。凡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一律不得收费,也不得借行政许可之机搭车收费、捆绑收费。(三)严格许可程序。一是进一步强化程序观念。行政许可法主要是一部程序法,程序违法就是行政许可违法。二是严格许可把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许可决定之前,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审核把关。三是在具体运作中,防止程序缺失、错位、倒置和超期等现象发生。该举行听证的必须进行听证,严禁以协调会的形式代替听证;法律法规对行政许可有招标、拍卖等特别规定的,必须严格按特别规定办理,严防特别许可的暗箱操作。四是不得随意增减许可条件。在受理、审查、决定许可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法定许可条件,防止在法定条件之外增设许可条件和擅自降低法定许可条件进行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范文第8篇

一、《行政许可法》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行政许可法》制定之前,我国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文件不在少数,广义上的行政许可法[02]早在《行政许可法》制定之前就有了,主要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规章,部分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也有一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涉及到行政许可,如《矿产资源法》第17条规定:"国家对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有计划的开采;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采。"因此,在《行政许可法》颁行之前,我国就已经建立了行政许可法律制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制定《行政许可法》?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发展过程谈起。我国行政许可法制的发生和发展是政企、政事(政府和事业单位)和政社(政府和社会)分离的结果,说到底,是推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前,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政事和政社紧密结合在一起,政府与公民、组织之间的关系等同或类似于政府的内部关系。对公民、组织的许可相当于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的行政审批。严格地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行政许可,有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审批。时至今日,"行政许可"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新"概念,他们还是习惯于沿用"行政审批"的提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些许历史的痕迹以及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在内部行政关系中,行政行为的主要依据是上级的指示和命令,现代行政法远未严格到要求内部行政行为也须象外部行政行为那样具有明确法律依据的程度。故而,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审批并不要求具有法律依据,其依据主要是党政机关的"红头文件",甚至可以是领导的讲话或批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计划经济模式为市场经济模式所取代,政企、政事、政社逐步分离开来,公民、社会组织不再象过去那样附属于行政机关,转而取得与行政机关平等的法律地位,如此一来,行政机关再不能按照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方式号令公民、组织,行政机关对公民、组织行使权力必须具有法律上的依据。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但此一变化并非在一夜之间即可实现。在1990年《行政诉讼法》实施之前,政企、政事和政社分离程度有限,而且其法律保障也不够有力。在此期间,虽然一些法律和法规规定了行政许可,但行政许可的主要依据依然是政府机关内部不具有法律地位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规范性文件。1990年施行的《行政诉讼法》是一个分水岭。依照《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4)项的规定,公民、组织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行政机关赢得诉讼的关键之一就是必须向法院证明其行政许可行为是具有法律依据的。从这时起法律对行政许可必须具有法律依据提出了强制性要求。90年代以后,为使行政许可"有法可依",行政许可立法迅速活跃起来,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的数量,特别是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中有关行政许可的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03年8月《行政许可法》制定之前,我国行政许可法制化的成绩可谓显著,总体上看,行政许可已没有了无法可依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行政许可法治化的水平却不高。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数量不少,但绝大部分是针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而规范和制约行政机关行政许可权的法律规范却基本上付之阙如,以至行政许可失控,成为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由于缺乏对行政机关行政许可权的法律限制,行政机关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切都要管"的陈旧行政观念的影响以及相关利益的驱动下,滥设许可,随心所欲地介入经济和社会事务,变相地造成新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和"政社不分",严重阻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而在应当设立行政许可的领域,法律对行政许可的程序又缺乏必要的规范,当事人普遍被纷繁复杂、缺乏效率的许可程序搞得苦不堪言,行政许可暗箱操作孳生的腐败现象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行政许可的不满和批评,除此之外,行政许可实践中存在的"重许可、轻监督甚至不监督"的问题反过来又加深了人们对行政许可必要性和正当性的怀疑和抨击。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多过滥、缺乏规范的行政许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到非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不可的地步。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发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归纳起来就是三条:一是大幅削减行政许可的数量;二是确保许可程序的透明和便民;三是解决行政许可监管不力的问题。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行政许可法》应运而生。上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就是《行政许可法》所要着力解决的三大问题。

怎样才能达到这三大目标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管住和管好行政许可权的设定者和行使者。《行政许可法》肩负的使命使其与此前制定的绝大多数行政许可法律规范形成鲜明对照。《行政许可法》是指向行政许可的设定者和实施者的,是管理"管理者"的法,而此前制定的行政许可法律规范则是规范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是管理"被管理者"的法。如果说《行政许可法》颁行之前行政许可法制建设主要是为"人治"的行政许可提供一个合法形式的话,那么,在《行政许可法》颁行之后,行政许可的法制建设则毫无疑问地走上了法治的轨道。我们说《行政许可法》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继《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重要法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道理就在这里。

二、《行政许可法》取得了哪些突破?

对于《行政许可法》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要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要看它的社会影响,即其在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看它的法律意义,即其在推进行政法本身的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

从《行政许可法》的社会意义上看,本法将有力地推动行政观念的转变和行政方式的变革,对最终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将发挥重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已经出台的其他法律,包括《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在内,均无法和它相比。《行政许可法》立法宗旨之一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权力有限的、高效的服务性政府。为此,《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权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意在通过大幅减少行政许可和严格新设行政许可的条件,尽可能多地使政府退出经济和社会事务,尽可能多地使市场和社会发挥其自我调节的作用。权力减小了,因权力行使而产生的腐败等副作用也可随之减少,对于树立政府清廉的形象十分有利。《行政许可法》的制定和实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凡事都要管、要管就要设许可"思维习惯,使他们切实认识到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权力是有限的,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与此同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必须学会如何在公开、透明条件下行使权力,学会适应"把方便给予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的新型的行政程序。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行政许可法》对于建立、保持和发展政府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推动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彻底告别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理念和行政方式,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如此重视、社会如此期盼,绝不是偶然的。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行政许可法》继承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行政处罚法》、《立法法》以来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经验,如《行政处罚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的"行政权设定"制度、行政权的相对集中行使、行政机关作出决定之前的告知义务以及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权利、听证制度、"收支两条线"原则等,《立法法》所规定的行政立法的专家和公众参与机制等,都在《行政许可法》得到体现和新的发展,除此之外,《行政许可法》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第一,突破了行政许可的理论范畴,体现了注重权利保护的务实的行政法理念。在学理上,"许可"与"确认"以及"登记"的行政行为是严格区分的。"许可"意为批准或同意,具有授权或授益的内容。而"确认"是对既定事物是否具备某种特性、达到某种条件或标准的认可或证明;"登记"是将某一事项记录在案。无论是"确认"还是"登记",其本身都不具有授权或授益的内容,更不直接进行准予当事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意思表示。然而,《行政许可法》还是将经当事人申请而由行政机关进行的"确认"(资格、资质的认定、检疫、检验、检测等)和"登记"纳入了行政许可的范畴,从而促进了行政法理论的发展。为什么《行政许可法》要将"确认"和"登记"在一定条件下视为"行政许可"呢?就是因为行政的"确认"或"登记"虽然本身不是"行政许可",但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与"行政许可"相同或相似的法律后果,如果将行政确认和行政登记排除在外,就会使许多名为"确认"、"登记",实为"许可"的行政行为逃脱《行政许可法》的规范和制约,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因此,基于"务实保护"的理念,《行政许可法》将具有许可性质的行政确认和登记纳入自己的调整范围。可以这么说,凡行政公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行政主体作出某种行为,以使其得以行使某种权利、从事某种活动的,行政机关的行为无论其形式和内容为何,都有可能成为《行政许可法》所定义的行政许可,并为《行政许可法》所规范。

第二,间接确认了"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是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限制和取消行政机关任意变更和撤销(撤回、废止)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的权力。大陆法系国家特别是德国行政法认为,公民对行政机关的信赖必须受到保护,为此,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不得随意改变,如果这种改变对当事人不利的话。"信赖保护"原则有两层涵义:一是已生效行政行为不得作对当事人不利的改变(包括变更和废止);二是在维护公共利益所必需的例外情况下,生效行政行为可以改变,但必须给予善意当事人适当补偿。《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作出的与信赖保护原则相一致的法律规定,具有普遍的意义。不过,法律条文本身并没有直接出现"信赖保护原则"的提法,而从立法过程看,该条立法的确受到我国有关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研究的影响,所以说,《行政许可法》"间接地"确认了"信赖保护"原则。这无疑是《行政许可法》的一个亮点。

第三,打破了一般事项立法权与特定事项设定权对等配置的格局。按照《行政处罚法》开创的先例,凡拥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权的机关相应地也拥有程度不等的行政处罚设定权。但是,《行政许可法》打破了这一先例。《行政许可法》规定:在规章中,只有省级人民政府的规章方可依法设定行政许可,国务院部委以及其他类型的地方规章均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第四,强化了抑制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机制。《行政许可法》出人意外地取消了国务院部委设定行政许可的权力,对地方性法规和省级人民政府规章设定行政许可的权力规定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特别限制,特别是排除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享有规定行政许可收费的立法权力,对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给予如此明确和有力的遏制,这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中,是绝无仅有的。

第五,确立了行政许可立法的定期评价机制。《行政许可法》第20条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认为通过本法第十三条所列方式能够解决的,应当对设定该行政许可的规定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这一规定有点类似于国外有的国家在其立法中采用的"日落"条款,即规定以一段时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结束以后,凡立法机关未明确表示有效的法律规范自动失效。《行政许可法》第20条的规定尚未走到这么远,它只是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定期考虑已有的行政许可法律规范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如没有必要,就应及时修改或废止。尽管如此,第20条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许可法》慎设和尽可能少设行政许可的立法精神,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行政立法制度。

第六,确认统一、集中和联合行使权力行政方式。《行政许可法》第26条规定:"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在于便民和提高效率。以法律形式确认这样的行政程序,《行政许可法》是第一次。

第七,在行政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上取得较大突破。在行政许可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上取得多项重大进展,是《行政许可法》最引人瞩目之处。首先,《行政许可法》首次在法律中确认了公众查阅政府文件的权利。《行政许可法》第61条规定,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应当说,这是我国行政法的一个重要突破,为日后进一步扩大公众查阅政府文件的权利,建立健全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创造了一个的良好的先例。其次,《行政许可法》首次通过法律规定了电子政务。《行政许可法》第33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方便申请人采取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应当与其他行政机关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提高办事效率。"这一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其先进性非常突出。再次,首次在法律中规定了行政文件的公示制度。《行政许可法》第30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最后,首次规定了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主动实施的、面向公众的听证制度。《行政处罚法》首次将听证引入我国的行政程序,但该法规定的听证属于当事人要求的、面向当事人的听证,《行政许可法》则更进一步,规定了行政机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主动实施面向公众的听证,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执法过程中的听证制度。

三、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行政许可法》的立法意图和价值

《行政许可法》是一部制定得很好的法律,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这部法律能否实现立法者的意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全取决于政府机关能否准确把握《行政许可法》的立法意图和价值,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之。

由于法律必须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以及对各种复杂多变情况的适应性,法律条文不可避免带有某种模糊性和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这样,两种完全对立的执法思路或方案有可能在同一条文中找到字面上的依据,但是,合乎立法原意和法律精神的只能是其中的一种。因此,了解《行政许可法》的立法背景、意图及其价值对于全面、准确地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十分必要的。总理不久前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总的方向是减少行政许可,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到位,各类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不断发育,还要减少行政审批"。[03]这段话对于正确实施《行政许可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尽管《行政许可法》并没有规定各地各部门减少行政许可项目的数量或比例,但实际上当前施行《行政许可法》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行政许可的数量减下来。在这一点上,国务院率先垂范,减掉1795项许可项目,占全部许可项目的48.9%。能不能把行政许可项目真正减下来,而不是通过合并、捆绑、拆分等办法变相维持甚至增加原有的审批项目,或者在项目减下来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反复,是衡量《行政许可法》实施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

切实保证《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各项程序要求得到落实,是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又一关键所在。《行政许可法》对执法部门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有的可以说已经超出了某些地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法条件和能力,但是,政府机关必须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去做才能跟上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的发展步伐,对政府机关特别是机关负责人来说,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有关法律程序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增强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地把《行政许可法》变成推进改革的利器。反过来说,由于程序违法在司法监督的范围之内,谁倘若忽视甚至藐视行政许可的法定程序,谁就将在公开的诉讼过程中陷入被动。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还必须特别重视抓好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环节,及时纠正行政许可过程中的不当和违法行为。行政许可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说到底是利益驱动的结果。故而切断行政许可的利益链条,即可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行政许可的滥设问题、暗箱操作问题、部门和地方保护问题以及腐败问题。为此,务必综合采用各种监督手段保证行政许可免费原则的实行,对收费项目进行认真地甄别,审查其是否有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依据,并确保"收支两条线"的落实。为督促行政许可机关切实履行其监督检查的责任,《行政许可法》创造性地规定了一个新型的社会监督机制。即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将监督情况记录在案,同时规定公众有权查阅相关档案,以此"逼迫"和推动行政机关认真展开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扭转以往行政机关重审批、轻监督的局面。我们期待这一新机制如愿以偿地发挥作用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注释:

[0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02]所谓广义上的行政许可法是所有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文件的统称。它是相对于狭义上的行政许可法而言的。狭义上的行政许可法特指一部名为"行政许可法"的法律。

行政许可法范文第9篇

一、《行政许可法》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行政许可法》制定之前,我国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文件不在少数,广义上的行政许可法[02]早在《行政许可法》制定之前就有了,主要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规章,部分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也有一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涉及到行政许可,如《矿产资源法》第17条规定:"国家对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有计划的开采;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采。"因此,在《行政许可法》颁行之前,我国就已经建立了行政许可法律制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制定《行政许可法》?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发展过程谈起。我国行政许可法制的发生和发展是政企、政事(政府和事业单位)和政社(政府和社会)分离的结果,说到底,是推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前,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政事和政社紧密结合在一起,政府与公民、组织之间的关系等同或类似于政府的内部关系。对公民、组织的许可相当于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的行政审批。严格地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行政许可,有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审批。时至今日,"行政许可"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新"概念,他们还是习惯于沿用"行政审批"的提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些许历史的痕迹以及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在内部行政关系中,行政行为的主要依据是上级的指示和命令,现代行政法远未严格到要求内部行政行为也须象外部行政行为那样具有明确法律依据的程度。故而,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审批并不要求具有法律依据,其依据主要是党政机关的"红头文件",甚至可以是领导的讲话或批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计划经济模式为市场经济模式所取代,政企、政事、政社逐步分离开来,公民、社会组织不再象过去那样附属于行政机关,转而取得与行政机关平等的法律地位,如此一来,行政机关再不能按照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方式号令公民、组织,行政机关对公民、组织行使权力必须具有法律上的依据。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但此一变化并非在一夜之间即可实现。在1990年《行政诉讼法》实施之前,政企、政事和政社分离程度有限,而且其法律保障也不够有力。在此期间,虽然一些法律和法规规定了行政许可,但行政许可的主要依据依然是政府机关内部不具有法律地位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规范性文件。1990年施行的《行政诉讼法》是一个分水岭。依照《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4)项的规定,公民、组织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行政机关赢得诉讼的关键之一就是必须向法院证明其行政许可行为是具有法律依据的。从这时起法律对行政许可必须具有法律依据提出了强制性要求。90年代以后,为使行政许可"有法可依",行政许可立法迅速活跃起来,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的数量,特别是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中有关行政许可的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03年8月《行政许可法》制定之前,我国行政许可法制化的成绩可谓显著,总体上看,行政许可已没有了无法可依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行政许可法治化的水平却不高。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数量不少,但绝大部分是针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而规范和制约行政机关行政许可权的法律规范却基本上付之阙如,以至行政许可失控,成为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由于缺乏对行政机关行政许可权的法律限制,行政机关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切都要管"的陈旧行政观念的影响以及相关利益的驱动下,滥设许可,随心所欲地介入经济和社会事务,变相地造成新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和"政社不分",严重阻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而在应当设立行政许可的领域,法律对行政许可的程序又缺乏必要的规范,当事人普遍被纷繁复杂、缺乏效率的许可程序搞得苦不堪言,行政许可暗箱操作孳生的腐败现象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行政许可的不满和批评,除此之外,行政许可实践中存在的"重许可、轻监督甚至不监督"的问题反过来又加深了人们对行政许可必要性和正当性的怀疑和抨击。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多过滥、缺乏规范的行政许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到非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不可的地步。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发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归纳起来就是三条:一是大幅削减行政许可的数量;二是确保许可程序的透明和便民;三是解决行政许可监管不力的问题。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行政许可法》应运而生。上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就是《行政许可法》所要着力解决的三大问题。

怎样才能达到这三大目标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管住和管好行政许可权的设定者和行使者。《行政许可法》肩负的使命使其与此前制定的绝大多数行政许可法律规范形成鲜明对照。《行政许可法》是指向行政许可的设定者和实施者的,是管理"管理者"的法,而此前制定的行政许可法律规范则是规范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是管理"被管理者"的法。如果说《行政许可法》颁行之前行政许可法制建设主要是为"人治"的行政许可提供一个合法形式的话,那么,在《行政许可法》颁行之后,行政许可的法制建设则毫无疑问地走上了法治的轨道。我们说《行政许可法》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继《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重要法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道理就在这里。

二、《行政许可法》取得了哪些突破?

对于《行政许可法》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要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要看它的社会影响,即其在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看它的法律意义,即其在推进行政法本身的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

从《行政许可法》的社会意义上看,本法将有力地推动行政观念的转变和行政方式的变革,对最终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将发挥重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已经出台的其他法律,包括《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在内,均无法和它相比。《行政许可法》立法宗旨之一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权力有限的、高效的服务性政府。为此,《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权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意在通过大幅减少行政许可和严格新设行政许可的条件,尽可能多地使政府退出经济和社会事务,尽可能多地使市场和社会发挥其自我调节的作用。权力减小了,因权力行使而产生的腐败等副作用也可随之减少,对于树立政府清廉的形象十分有利。《行政许可法》的制定和实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凡事都要管、要管就要设许可"思维习惯,使他们切实认识到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权力是有限的,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与此同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必须学会如何在公开、透明条件下行使权力,学会适应"把方便给予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的新型的行政程序。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行政许可法》对于建立、保持和发展政府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推动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彻底告别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理念和行政方式,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如此重视、社会如此期盼,绝不是偶然的。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行政许可法》继承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行政处罚法》、《立法法》以来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经验,如《行政处罚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的"行政权设定"制度、行政权的相对集中行使、行政机关作出决定之前的告知义务以及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权利、听证制度、"收支两条线"原则等,《立法法》所规定的行政立法的专家和公众参与机制等,都在《行政许可法》得到体现和新的发展,除此之外,《行政许可法》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第一,突破了行政许可的理论范畴,体现了注重权利保护的务实的行政法理念。在学理上,"许可"与"确认"以及"登记"的行政行为是严格区分的。"许可"意为批准或同意,具有授权或授益的内容。而"确认"是对既定事物是否具备某种特性、达到某种条件或标准的认可或证明;"登记"是将某一事项记录在案。无论是"确认"还是"登记",其本身都不具有授权或授益的内容,更不直接进行准予当事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意思表示。然而,《行政许可法》还是将经当事人申请而由行政机关进行的"确认"(资格、资质的认定、检疫、检验、检测等)和"登记"纳入了行政许可的范畴,从而促进了行政法理论的发展。为什么《行政许可法》要将"确认"和"登记"在一定条件下视为"行政许可"呢?就是因为行政的"确认"或"登记"虽然本身不是"行政许可",但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与"行政许可"相同或相似的法律后果,如果将行政确认和行政登记排除在外,就会使许多名为"确认"、"登记",实为"许可"的行政行为逃脱《行政许可法》的规范和制约,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因此,基于"务实保护"的理念,《行政许可法》将具有许可性质的行政确认和登记纳入自己的调整范围。可以这么说,凡行政公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行政主体作出某种行为,以使其得以行使某种权利、从事某种活动的,行政机关的行为无论其形式和内容为何,都有可能成为《行政许可法》所定义的行政许可,并为《行政许可法》所规范。

第二,间接确认了"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是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限制和取消行政机关任意变更和撤销(撤回、废止)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的权力。大陆法系国家特别是德国行政法认为,公民对行政机关的信赖必须受到保护,为此,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不得随意改变,如果这种改变对当事人不利的话。"信赖保护"原则有两层涵义:一是已生效行政行为不得作对当事人不利的改变(包括变更和废止);二是在维护公共利益所必需的例外情况下,生效行政行为可以改变,但必须给予善意当事人适当补偿。《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作出的与信赖保护原则相一致的法律规定,具有普遍的意义。不过,法律条文本身并没有直接出现"信赖保护原则"的提法,而从立法过程看,该条立法的确受到我国有关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研究的影响,所以说,《行政许可法》"间接地"确认了"信赖保护"原则。这无疑是《行政许可法》的一个亮点。

第三,打破了一般事项立法权与特定事项设定权对等配置的格局。按照《行政处罚法》开创的先例,凡拥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权的机关相应地也拥有程度不等的行政处罚设定权。但是,《行政许可法》打破了这一先例。《行政许可法》规定:在规章中,只有省级人民政府的规章方可依法设定行政许可,国务院部委以及其他类型的地方规章均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第四,强化了抑制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机制。《行政许可法》出人意外地取消了国务院部委设定行政许可的权力,对地方性法规和省级人民政府规章设定行政许可的权力规定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特别限制,特别是排除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享有规定行政许可收费的立法权力,对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给予如此明确和有力的遏制,这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中,是绝无仅有的。

第五,确立了行政许可立法的定期评价机制。《行政许可法》第20条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认为通过本法第十三条所列方式能够解决的,应当对设定该行政许可的规定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这一规定有点类似于国外有的国家在其立法中采用的"日落"条款,即规定以一段时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结束以后,凡立法机关未明确表示有效的法律规范自动失效。《行政许可法》第20条的规定尚未走到这么远,它只是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定期考虑已有的行政许可法律规范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如没有必要,就应及时修改或废止。尽管如此,第20条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许可法》慎设和尽可能少设行政许可的立法精神,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行政立法制度。

第六,确认统一、集中和联合行使权力行政方式。《行政许可法》第26条规定:"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在于便民和提高效率。以法律形式确认这样的行政程序,《行政许可法》是第一次。

第七,在行政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上取得较大突破。在行政许可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上取得多项重大进展,是《行政许可法》最引人瞩目之处。首先,《行政许可法》首次在法律中确认了公众查阅政府文件的权利。《行政许可法》第61条规定,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应当说,这是我国行政法的一个重要突破,为日后进一步扩大公众查阅政府文件的权利,建立健全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创造了一个的良好的先例。其次,《行政许可法》首次通过法律规定了电子政务。《行政许可法》第33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方便申请人采取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应当与其他行政机关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提高办事效率。"这一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其先进性非常突出。再次,首次在法律中规定了行政文件的公示制度。《行政许可法》第30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最后,首次规定了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主动实施的、面向公众的听证制度。《行政处罚法》首次将听证引入我国的行政程序,但该法规定的听证属于当事人要求的、面向当事人的听证,《行政许可法》则更进一步,规定了行政机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主动实施面向公众的听证,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执法过程中的听证制度。

三、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行政许可法》的立法意图和价值

《行政许可法》是一部制定得很好的法律,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这部法律能否实现立法者的意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全取决于政府机关能否准确把握《行政许可法》的立法意图和价值,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之。

由于法律必须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以及对各种复杂多变情况的适应性,法律条文不可避免带有某种模糊性和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这样,两种完全对立的执法思路或方案有可能在同一条文中找到字面上的依据,但是,合乎立法原意和法律精神的只能是其中的一种。因此,了解《行政许可法》的立法背景、意图及其价值对于全面、准确地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十分必要的。总理不久前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总的方向是减少行政许可,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到位,各类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不断发育,还要减少行政审批"。[03]这段话对于正确实施《行政许可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尽管《行政许可法》并没有规定各地各部门减少行政许可项目的数量或比例,但实际上当前施行《行政许可法》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行政许可的数量减下来。在这一点上,国务院率先垂范,减掉1795项许可项目,占全部许可项目的48.9%。能不能把行政许可项目真正减下来,而不是通过合并、捆绑、拆分等办法变相维持甚至增加原有的审批项目,或者在项目减下来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反复,是衡量《行政许可法》实施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

切实保证《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各项程序要求得到落实,是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又一关键所在。《行政许可法》对执法部门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有的可以说已经超出了某些地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法条件和能力,但是,政府机关必须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去做才能跟上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的发展步伐,对政府机关特别是机关负责人来说,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有关法律程序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增强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地把《行政许可法》变成推进改革的利器。反过来说,由于程序违法在司法监督的范围之内,谁倘若忽视甚至藐视行政许可的法定程序,谁就将在公开的诉讼过程中陷入被动。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还必须特别重视抓好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环节,及时纠正行政许可过程中的不当和违法行为。行政许可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说到底是利益驱动的结果。故而切断行政许可的利益链条,即可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行政许可的滥设问题、暗箱操作问题、部门和地方保护问题以及腐败问题。为此,务必综合采用各种监督手段保证行政许可免费原则的实行,对收费项目进行认真地甄别,审查其是否有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依据,并确保"收支两条线"的落实。为督促行政许可机关切实履行其监督检查的责任,《行政许可法》创造性地规定了一个新型的社会监督机制。即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将监督情况记录在案,同时规定公众有权查阅相关档案,以此"逼迫"和推动行政机关认真展开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扭转以往行政机关重审批、轻监督的局面。我们期待这一新机制如愿以偿地发挥作用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注释:

[0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02]所谓广义上的行政许可法是所有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文件的统称。它是相对于狭义上的行政许可法而言的。狭义上的行政许可法特指一部名为"行政许可法"的法律。

行政许可法范文第1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27日通过,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施行,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制度、措施,不仅是对行政许可本身的规范和重大改革,也是对政府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必将对各级政府的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位通过对《行政许可法》出台的时代背景、立法过程、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影响及意义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并通过与旧有体制的对比,简要地探讨了《行政许可法》的实行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及其防微杜渐、反腐昌廉的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27日通过,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施行,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制度、措施,不仅是对行政许可本身的规范和重大改革,也是对政府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必将对各级政府的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行政许可法》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行政许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事前监管的重要手段。与其它法律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管理性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确认民事财产权利和确认民事关系的行为,不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质,因而不属于行政许可。2、行政许可是对社会实施的外部管理行为。行政机关对内部的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许可。3、行政许可是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产生的行政行为,无申请则不产生行政许可。4、行政许可是准予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实施行政许可的结果是,行政相对人获得从事特定活动的权利或者资格。这些特征确定了《行政许可法》的适用范围只包括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但不包括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

二、《行政许可法》出台的时代背景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行政管理中,行政许可权的行使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行政许可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呢?

一是行政许可权也是行政执法的一部分,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必须将行政许可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等其他行政执法一样,都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因此,制定行政许可法,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任务。

二是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以往的行政许可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痕迹,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限制市场竞争,甚至利用行政许可进行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许多行政许可行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有的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重重矛盾更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阻碍,按照世贸组织协定和我国的具体承诺,行政许可应当以透明和规范的方式进行。因此,制定行政许可法,也是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是以往的行政许可制度,与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相互依存,形成了众多部门利益的格局,产生了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1、行政许可的设置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越位、缺位、错位并存。2、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不规范,一讲行政管理,就要审批。3、实施行政许可环节过多、手续烦琐、时限过长、“暗箱操作”,老百姓办事很难。4、重许可轻监管,或者是只许可不监管的现象比较普遍。5行政许可过程中,带有明显的趋利特征,成为了一些行政机关“寻租”的手段。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甚至利用行政许可进行权钱交易、,行政许可成为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根源。6、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往往只有权利、没有责任缺乏公开、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障碍。因此,制定行政许可法,更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任务。

三、《行政许可法》立法的历程和过程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从1996年着手行政许可法的调研、起草工作,形成了《行政许可法(征求意见稿)》。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行政许可法列入了立法规划,并确定由国务院提出法律草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以原有的征求意见稿为基础,结合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从2000年初,开始行政许可法的起草。调研、论证。在起草过程中,对法律涉及的主要问题,征求了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起草出初稿后,于2001年7月印发各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并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广泛听取意见;同时研究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行政许可制度。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行政许可法草案,于2002年6月19日经国务院第六十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三十一次会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行政许可法草案。审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根据委员们的意见,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进行了反复地协调修改,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再次审议后,于2003年8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行政许可法从起草到颁布,历时七年,来之不易。在行政许可法的立法过程中,正处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对行政许可法的制定都非常关注,各级政府、司法机关、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可以说行政许可法满载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成果,凝结了国务院两届政府和国家立法机关领导者的决策智慧。

四、《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对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大影响

《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制度、措施,不仅是对行政许可本身的规范和重大改革,也是对政府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必将对各级政府的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行政许可法》确立了便民原则。它从根本上转变了行政机关的角色定位。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下,政府把整个社会都纳入到自己的控制范围,垄断着一切社会资源的分配,而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就是审批,所以行政机关总是把审批看成是自己的固有权力和对相对人的恩赐。便民原则的确立使得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进行审批,政府不应再看作是对申请人的“赋权”,而是法律规定其必须作为的义务。这极大地改变了为官者的权力本位思想,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思想上阻抑了造成腐败的主观条件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它使行政机关利用审批搞腐败的难度加大。这一点我们从行政许可的申请和受理环节就可以窥见一斑:一是申请形式没有限定,除依法应当由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当面申请以外,申请人可以委托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具备条件的,还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任一方式提出;二是申请环节大为简化,审批应当由多个机关或者同一机关的多个机构办理的,可以由其中一家统一受理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集中起来联合办理;三是对行政许可申请的受理和决定尽量当场作出,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可以当场更正,若申请材料不合格,必须当场或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需补正的内容。可见,便民原则不仅减轻了申请人“跑图章”的负累,而且使申请人与审批机关直接接触的范围减小,次数减少,申请人不必再看办事人员的脸色行事,不给好处不办事的状况也会有所改观,造成官员腐败的客观条件将随之减少。

(二)《行政许可法》确立了许可设立法定原则。即设定许可的内容、主体、程序皆须法定。

首先,法律规定只有六类直接关系国家、社会重大利益的事项可以设定许可:一是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二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三是提供公共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有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四是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五是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六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同时,该法还进一步规定,即使在上述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内,如果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也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二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三是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四是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可见,通过社会、市场自行管理以及事后监督就能规范的事项可以不设许可。通过这种办法使行政机关不仅把自己专属的行政审批权部分让渡给社会,而且将本属于社会的自治性管理权归还给原主。政府的审批权随着放权、还权的过程逐步萎缩,的现象将减少。同时,市民社会的兴起可以形成一支外部监督力量。

其次,行政机关不论层级高低都热衷于设定审批,这成为部门腐败的最大根源。“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定化”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概括。大量设定审批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多一项审批就多一项收费。行政许可法规定,今后,只有四类主体: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依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可以设定行政许可,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国务院部门,一律无权设定行政许可。与此相应,该法规定,只有五类规范性文件才能设定行政许可:即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的决定、地方性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除此之外,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对于地方政府的许可设定权,该法加以严格限制,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只能因行政管理急需设定不超过一年期限的临时性行政许可。还规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有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这无疑有助于消除法制和市场的部门分割与地方封锁,建设法制统一政府。此外,行政许可法还对行政许可的实施制度和监督与责任制度作出了具体规定,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关于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与设定权制度的规定,该法通过限制行政许可事项的范围,对政府规制人们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范围加以限制,以法定方式取消了政府过去实施的大量的不必要的规制,还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人以自由,以釜底抽薪的方法,促使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转化。而对于许可设定权的严格规定,则以法律的形式从权源上对部门和地方的规制权加以限制,无论是取消国务院部门规章的行政许可设定权,还是不允许地方政府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设定行政审批,目的只有一个,即防止各部门自我授权,为本部门或本系统设定和扩大权力,从而谋取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这些做法不仅使地方和行业的保护主义有所收敛,而且让贪官污吏难以敛财。

再次,《行政许可法》对设定许可的程序作了严格的规定,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设定许可之前应当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的形式听取民意。这就兼顾了管理的需要和老百姓的利益,减少了专门为收费而设定的许可事项,抑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三,《行政许可法》确立了程序正义原则。因为法律不可能为所有的许可事项规定实体要件,所以审批行为更具自由裁量性,容易使审批者。程序正义原则将使制度缺陷得到有效弥补。一是审查受时间限制。行政机关除当场作出许可外,审查的时限是20日,联合审查的时限是45日(经批准可分别延长10日和15日,但是应当告知理由)。用拖延战术迫使申请人给好处的做法行不通了,违反审查期限的人员必将受到追究。二是政务必须公开。一方面,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另一方面,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有了公开制度,腐败就无处藏身。三是推行听证程序。告知、回避、公开、说明理由等规定都强化了行政机关程序上的义务,更体现了听证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准司法程序。这不仅有利于查清客观事实,更加公正地作出裁判,而且能顾全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听证制度限制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防止了权力的滥用。

第四,《行政许可法》确立了审批与监管并重原则。一方面,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活动的监督。从经济学的眼光看,在权钱交易下,贪官与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审批的人形成了博弈关系,他们都存在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且一方在选择策略时要判断另一方的行动模式。在重审批轻监管的情况下,行贿方考虑到只需一次性买通审批人就可一劳永逸地获益,受贿方也认为自己有利可图,因而交易达成。在审批和监管并重的情况下,受贿方的行为模式被法律强制改变,定期监督相对方既是其权力也是其义务,而行贿方为了让“不当得利”维持下去,就要支付更多的“成本”;当支出超过预期可得利益时,他的最优选择就是把行贿的支出转移到待审项目的完善上,使之真正达到审批的要求。因此制度改进后的博弈结果使得腐败现象减少,社会收益增多。

此外,《行政许可法》还确立了诸如信赖利益保护、权责一致、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原则。尤其是监督检查原则,更是从内到外的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利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使行政许可的过程更加透明,从法律上防止行政许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确保权能真正为民所用,

五、《行政许可法》施行的重大意义

国务院总理曾经指出,行政许可法的公布施行,是对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将促进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也将有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保证行政许可法全面正确的实施,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等方面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

第一,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我国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行政许可涉及的事项,多数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行政许可法对简化行政许可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和监督作出了详细规定。这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为民办事,便民服务,从而使政府工作更好地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行政许可法从调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范围和权限,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许可事项。这有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举措。行政许可法所体现的立法精神,就是行政权力应当依据法律,行政行为应遵守法律,行政机关违法同样应当承担责任。这不仅有利于确保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从源头上防止行政许可中的“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的“寻租”行为,也必将大大提高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

第四,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依据、实施和结果公开制度,行政许可信息共享制度,设定与实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等,进一步规范了公众参与行政管理、监督行政权力的制度和程序。这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利。

综上所述,《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施行是对行政审批改革成果的巩固,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引用参考文献资料:

1、王平主编:《行政许可法简明知识读本》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乔晓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河南省干部法律学习手册》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知识问答》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法规处出版

5、姚魏《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法律图书馆网站,原载社会观察2003年第3期

6、马怀德《行政许可法的贡献》正义网,原载人民法院报

7、卞军民《行政许可法促进政府行政理念的更新》,法律图书馆网站

8、牟方宇《行政许可法再造守信、高效和责任政府》人民网原载法制日报

9、许小峰《行政许可法与转变观念》人民日报2004年7月5日版

上一篇:行政强制法范文 下一篇:行政拘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