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范文

时间:2023-02-25 19:23:20

行政审批

行政审批范文第1篇

这次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去年以来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我市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会上,申书记还要发表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先讲三个问题: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

**6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行各业取得显著成绩,经济发展活力和潜力进一步凸现的一年,也是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加速推进、不断规范的一年。一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按照“机关围绕窗口转,窗口围绕群众转”的要求,强化项目进入,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行政效能,优化了发展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6年,仅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就接受咨询26.2万人次,受理业务126.4万件,收税费3.7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0.3%、19.8%和13.8%。省优化办对我市的行政审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全省通报表扬;对我市的做法和经验,省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推广。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上级要求、群众愿望和兄弟市的先进经验相比,我市的行政审批服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整体工作发展不平衡。少数县市区和市直个别窗口单位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进展缓慢,质量不高。二是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部分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软、硬件建设还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三是少数窗口单位在项目办理中存在对窗口授权不到位、“两头”办理、超承诺期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加强和改进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体现;是优化发展软环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平台;是拓展公众监督政府途径,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并在体制改革、政策倾斜、加大投入等方面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刚刚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给予高度关注,寄予很大期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创新政府管理制度和方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目前,我市已经被列入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二方阵,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与之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市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潜力的思想,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这项顺应时势、深得民心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努力以环境的大优化促进**的大发展。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7年是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建设新**的奠基之年。今年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四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依法行政、公开公正、廉洁高效、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外商、企业和群众服务,为优化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做出更大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7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继续抓好项目进入及公开、规范办理。朱广平代市长在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年所有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证照办理、收费项目必须全部纳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真正做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进一个门办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朱市长的要求,认真清理充实应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项目,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一是狠抓项目进入,拓展服务范围。市本级要按照宛政[**6]26号文件要求,凡应进入中心的项目都要全部纳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清理充实应进入中心的项目,原则上各县市区凡是已明确保留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及清理后保留的证照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便民利民、有利于外商投资、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项目,都要纳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统一办理。二是继续抓好项目公开、规范办理。对已经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项目,要继续按照“六公开”、“六件管理”的要求办理,努力做到项目办理规范统一、便捷高效。中心要继续组织窗口单位印制项目办理流程图,在中心大厅和互联网上公示,保证项目办理程序化、规范化。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办件效率。要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理时限。配合市“项目推进年”活动,对招商引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等投资建设项目,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要按照“从简从快、联审联办、限时办理、超时追究”的原则,特事特办,领办代办,为招商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开辟快速审批的“绿色通道”。各窗口单位要进一步完善“一个窗口对外”制度,对窗口充分授权,确保对审批事项的审核、把关、审批等均在中心窗口完成;决不允许在中心之外办理,决不能“两头受理”、两头收费”,让办事群众“两头跑”。

(二)要进一步强化审批监督管理。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督查。对已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的项目,中心要严格实行项目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对授权不到位、体外循环等各种严重违规违章行为,要按照朱市长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部门负责同志要向市委、市政府做出检查。要充分发挥各级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既要加强对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监督,更要加强对窗口单位的监督,特别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抱着部门利益不放,以种种理由抵制改革、干扰中心正常运转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要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要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部分重点服务对象代表作为特邀监督员,实行明察暗访,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加强监督工作,保证行政审批服务工作规范高效运行。

(三)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下大气力抓好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尽快构建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县市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站及村级便民服务点为基础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行政审批服务网络体系。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要着重在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发挥职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流中心,实行一流管理,提供一流服务,在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中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要挺起腰杆,硬起手腕,大胆负责,严格把关,实事求是,不讲情面,切实强化对窗口单位项目办理的目标管理考核;要切实加强对分中心的管理,今后在市直单位一般不再设立分中心,已经设立的要在规范管理、提高时效上下功夫;要加强对各县市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工作指导,帮助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高标准要求、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运作”的原则,不断强化县市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区要参照宛政办[**5]47号文件,抓紧明确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隶属关系、规格、编制、职能和经费供给方式;要切实解决好中心的办公场地问题,确保满足集中办公的需要。今年,要在唐河、新野、邓州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县市先行试点,在县直有关部门实行行政审批职能整合,成立行政审批股,并成建制进入中心。各县市区在规范、完善本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建立乡镇级行政便民服务站的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今年要搞2—3个乡镇级行政便民服务站试点。今年下半年,市政府要对各县市区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组织一次检查,对工作不力、落实不到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规范建设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是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和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把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自觉把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放到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的全局中来统筹谋划,做到领导力量到位,研究部署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对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主动关心、经常过问,重点抓好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项目的确定、调整和中心班子配备及解决中心办公场地等重大问题;主管领导要经常深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加强工作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要强化部门配合。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保证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正常的经费开支,保证中心正常运转,同时尽可能加大投入,保证中心硬件建设所需资金及时拨付。人事、编制和政府法制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中心的建设,进一步规范、清理各窗口单位的审批职能和权限,避免相互扯皮打架。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为中心的建设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要加强队伍建设。各窗口单位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要严把窗口进驻人员质量关,选派能够胜任窗口工作、能展示部门良好形象的优秀人员进驻中心。要结合“机关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不准”要求,深入进行纪律作风教育,努力营造蓬勃向上、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使中心形成扎实、严谨、高效、干练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服务至上”的思想,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熟悉掌握每一项审批事项的内容和办事程序,遵守中心的各项运作规则和规章制度,以优质服务接待好每一位服务对象,受理好每一项审批、服务事项,让广大人民群众、企业和投资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行政审批范文第2篇

一、行政审批概念的产生和定义

2001年9月,国务院成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务院审改小组”),主要负责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同年12月,为了统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标准,国务院审改小组下发《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中将行政审批定义为“行政审批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并指出行政审批行为的实质是“必须经过行政审批机关同意”,即必须经过行政机关同意的就属于行政审批。同时还规定了“行政机关对其内部有关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决定”不属于行政审批的行为。对此,有人认为该定义调整范围过宽,例如对行政机关确定夫妻关系这一类行政行为理应属于行政确认行为,但《问题》也将其纳入了行政审批范围,这使得本来只需要行政机关对现有民事关系进行确认的行为增加了审批环节,扩张了行政权力。尽管如此,《问题》在实务界较权威地统一了对行政审批概念的认识,为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行政机关据此可判断出某项行政行为是否是行政审批行为,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便利。虽然之后行政许可法采用了行政许可的概念,减少了行政审批概念的使用频率,但由于至今仍有大量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行政审批行为存在,并且除了《问题》外没有对行政审批的其他权威解释,所以这一概念仍指导着目前的改革实践。

二、行政许可概念的产生和不足

行政许可法于200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没有继续使用行政审批的概念,而是采用了行政许可的概念,将行政许可定义为“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并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不属于行政许可。该法第12条列举了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包括准予从事特定活动、赋予特定权利、确定资格或资质、审定设备产品和确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主体资格等方面,这一范围对该法所限“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规定进行了实质性扩大,可以理解为第12条所列举范围是对“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具体解释。

与《问题》调整的行政审批范围相比,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明显要小,以下《问题》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不属于行政许可:(1)确认特定民事关系的审批事项,如婚姻登记确定夫妻关系;(2)确认部分资格的审批事项,行政许可法只将确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主体资格作为行政许可事项,除此之外的主体资格的确认如户籍登记就不属于行政许可;(3)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4)不具备行政许可性质的其他审批事项,如税务机关对减、免、退税的审批等。行政许可法中对行政许可的刚性规定,本意是严格控制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管住政府的“有形之手”,放开市场的“无形之手”,树立法治政府的观念。然而另一方面,许可法只是定义了行政许可概念,对行政审批概念完全没有提及,但行政审批行为早已存在,且范围大于行政许可,客观上因而将整个行政审批行为分为两类: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承认了非行政许可的其他审批的合理存在,于是,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出现了。

三、非行政许可审批概念的产生和滥用

2003年时任国务院审改小组办公室主任、监察部副部长李玉赋在《严格规范扎实做好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的讲话中提到“要对本部门审批项目及其设定依据作进一步的清理、甄别、校对,并分清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做到一个不漏、一个不错……”这最早将行政审批项目分为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2004年6月李玉赋在接受新闻采访时首次使用“非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概念。2004年8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对21l项行政审批项目暂予保留,这些项目“主要是政府的内部管理事项,不属于行政许可”,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今后还将逐步取消或作必要的调整。”之后,国务院部委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纷纷对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许可与非许可的划分。山东省于2010年11月第230号政府令,将取消下放后保留的审批事项分为行政许可事项601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84项。

笔者认为,这些非行政许可审批如果确实属于政府机关的内部管理事项,完全可以称之为“内部行政审批”,没有必要再使用“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新创概念。通过对文保留的211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分析,发现两点问题。第一,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不完全是行政机关内部行政审批。例如税费减免、人口流动管理、民政优抚和社保待遇、特殊行业资格资质和管理事项等的审批,其适用范围、效力作用的对象范围明显不是行政系统内部,此类行政审批不属于行政机关的内部行为。第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当中混杂着行政许可项目,例如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资格认定等事项。不管文的本意为何,其对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行政许可与非行政许可审批的界限不分,确实起到了保留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许可项目的作用,使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目的难以完全实现。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概念混淆?主要是为实施行政监管,通过“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概念,为一些法律依据位阶过低的行政许可继续存在提供“依据”。

非行政许可审批属于“应运而生”,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在实践中大量存在,游离于行政许可制度之外,存在着设定权限不明确、程序不明确、责任不明确等问题,难以有效规范,已经影响了法治政府的建设。

四、对规范行政审批概念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界定的不统一、不明确是造成实践中三者混淆的根源。为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笔者建议,在对具有审批性质的行政行为进行研究时应当细分,不再将所有事项笼统的定义为行政审批,而是以行政许可为基础,将非行政许可审批行为逐步剥离,对行政确认、行政备案行为予以立法单列,再通过修改《行政许可法》,明确其调整范围,将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行政许可领域管理,实现《行政许可法》的全面实施。

(一)逐步停用非行政许可审批概念,使用内部行政审批概念。应当对现有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只保留真正的行政机关内部管理事项,如行政事业单位账户设立审批、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管理的在京企事业单位接收军队转业干部审批等。保留下来的事项归类到内部行政审批,作为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管理手段加以规范,与行政许可严格界分。清理出的行政许可项目,纳入《行政许可法》规范管理,可以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尽快进行法律、法规立法设定,超出过渡期仍未进行立法设定的停止执行。

(二)加强对行政确认、行政备案行为的规范。除去内部行政审批以及《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不适用该法的审批事项外,其他绝大部分的审批事项属于行政法上的确认行为或备案行为,如婚姻登记、户籍登记和减免退税等行为。这些确认备案行为无法依据《行政许可法》规范,游离于法律规定之外,但这些行政行为同样属于行政权的运用和行使,影响到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有些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影响甚至不亚于行政许可。对此,学者马怀德提出,“将所有非行政许可的其他审批事项纳入许可法管理。如果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行政许可法的适用范围,按照行政许可法管理,就像食品按药品管理一样,就可能会解决非行政许可泛滥甚至不受监督约束的问题。”现实是,如果为了能够对行政确认、行政备案行为加以调整,扩大许可法的调整范围,好处是可以用许可法严格规范行政行为,但也使得行政许可适用领域和范围扩大,不符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向及慎用行政许可的立法目的;如果严格限制许可法的调整范围,虽然符合了立法目的,但也导致行政确认、行政备案等一大批行政行为游离于法律范围之外,又不利于规范这些行政行为。这个矛盾使得期望通过扩大许可法调整范围来规范非行政许可的其他审批变得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应对行政确认、行政备案行为在条件成熟时进行立法,从法律层面与行政许可行为相区分,作为单独的行政行为规范管理。这样,既能化解谨慎使用行政许可的立法限制,又能做到精细化管理、有的放矢,解决以往对所有事项笼统管理缺乏着重点的问题。同理,对行政给付、行政救济等不同于行政许可性质的行政行为也应当加强研究规范。

(三)修改现行行政许可法,明确调整范围。将内部行政审批、行政确认、行政备案等行为剥离后,留存下的行政审批行为应当全部纳入行政许可法规范。为尊重行政许可事项已经大量存在的事实,许可法作为调整既存行政行为法律关系方面的基本法,其调整的范围应当以现实为基础,最大化规范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建议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整理出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总结行政许可的覆盖范围,对行政许可内涵、外延和判断标准形成统一认识。再修改许可法,从立法层面对行政许可的定义、种类和设定进行严格界定,明确许可法调整范围,避免游离于法律以外的行政许可事项再次出现。

行政审批范文第3篇

长期以来行政审批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被运用到社会管理的广泛领域,并在计划经济时挥过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多的行政审批事项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羁绊,行政机关的各自为政、程序紊乱使得许多相对人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感到无所适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是我国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后又一部极其重要的行政法律,它从法律层面上对行政许可起到了规范作用,大量的不符合《行政许可法》法律规范的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行政机关对社会事务的有效管理,开始倾向于备案制度。本文将对行政审批和备案这两种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比较。

2.对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解读

行政审批的实质就是一种行政许可,但是行政审批并不等同于行政许可,其只是行政许可的内容之一。行政许可不仅包含行政审批,还包含许可、认可、登记、核准、审核等众多内容。但行政审批却是行政许可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行政许可法》出台之前,人们对许可的认识还不尽相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在法律概念上统一了人们的认识。《行政许可法》规定:“第二条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即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经过相应法定审查程序后,依法解除普通性禁止义务,并以书面形式做出允许相对人从事某种行为,行使某种权利,获得从事某种活动资格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在形式上是一种授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一般是以全面禁止为前提,个别解禁为内容。即某种行为在法律上是普遍禁止的行为,一般人是不准进行该种行为,但经过许可后即成为例外。即经过许可后相对人得到了一种授权,可以不受法律禁止而进行该种行为的权利。行政许可即是行政机关经过审查后批准相对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审查批准是行政许可的必经程序,行政机关通过对提交申请的相对人的各项条件的审核,符合标准后予以批准,才能使相对人获得行政许可。在《行政许可法》中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既有对许可事项范围的限制又有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的限制。行政许可的事项限制为《行政许可法》的第十二条内,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在《行政许可法》中明确规定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这几类行政主体才有权设定行政许可。原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后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凡是与《行政许可法》规定不相符的行政审批事项被要求及时进行清理,可以继续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应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由于行政审批事项接受《行政许可法》的调整限制,使得行政许可具有的特征也适用于行政审批。(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而进行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法律行为和授益性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是国家依申请实施的一种监控管理手段。同样行政审批的启动是由相对人开始的,一般的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行为是被动行为,不是依职权主动进行的,行政审批的利益结果是相对人所期望的。(2)行政许可的内容一般为法律所普遍禁止的活动,但也有一些行政许可的内容并非是法律所普遍禁止的活动,而是法律(甚至政策)给予某些限制的活动。如果某项行为不是法律法规所禁止或限制的,相对人也就无需向行政审批机关提出申请了。行政审批的结果使相对人获得了从事某项行为的资格。(3)行政许可是一种创制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的活动,属于行政立法活动的范畴。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必须依据法律,行政许可的设定也应有法定依据,任何没有合法依据的行政许可都是违法的和无效的。行政许可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特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批准申请的标准、许可的程序都必须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未经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自行设定、自行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设立也应有法定的依据,其中可以分为设定性设立和规定性设立。所谓设定性设立是指在没有上位法规定时下级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而创设的,规定性设立是在有上位法规定时下级部门对上位法规定进行细化。

以前行政审批过多、过乱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于行政审批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不明。现在《行政许可法》中对于在行政许可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包括行政许可主体和被许可主体的法律责任都已明确列出。《行政许可法》的第七章用专章来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被许可人违反《行政许可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本章的第七十一条至第七十七条规定了行政工作人员在行政许可中应尽的义务,并着重强调了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不作为的情形。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发生违反《行政许可法》情形时,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以及给相对人造成损失时应当承担的国家赔偿责任。本章的第七十八条至第八十一条规定了行政申请人在申请行政许可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定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本章在强调责任的同时也更加说明了行政许可的强制性。

3.解读行政审批和行政备案之区别

备案严格地讲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也不像行政审批那样可以追溯其法源,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没有使用过这样的名称。它是行政机关对某种行政管理方式的概称。备案从其字面上来看,顾名思义就是报告、备案。其本质是一种公示,就是行政相对人将其需要进行的行为活动告知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将相对人报告的资料使其他人知晓,为事后检查监督提供资料或某种依据。

由于备案不是法律规定的法定行政管理方式,所以备案事项的制定并无法律层面的要求,而是由行政主体在自己行政管理的范围内,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制定,也就不像行政审批那样受到强制性法律的调整。但有关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也应符合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的基本原则,要突出服务意识,为相对人提供便利。

备案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服务性的管理模式,其本身是不应具有强制性的。相对人提供的备案材料的作用是告知行政机关自己将要进行的某种行为和提供便于行政机关进行事后监督的依据。行政机关作为接受备案材料并保存该备案材料的单位应当设立审查程序,但该项审查应不同于行政许可中的审批。

行政机关对相对人报送材料的审查一般分为形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形式性审查即只是对报送材料的格式、内容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查,而对材料内容的真实性不负审查责任。实质性审查又称为全面性审查,是对材料的格式、内容等进行全面的审核,对材料的真实性负有审查义务。行政审批中的审查为实质性审查,而对备案材料只应进行形式性审查而不应进行实质性审查。因为备案不同于审批,审批是行政机关强制性权力的应用,被审批的事项是属于普遍禁止性的行为。备案的事项一般不是禁止性事项,相对人不是因为备案后才具有了从事该项行为的资格,而是在备案以前已经具有了从事该项行为的资格。备案的过程只不过是相对人通过备案告知行政机关相对人要进行某项行为,而无须得到行政机关的许可,所以备案只是一个形式性审查的过程。如果要对备案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当行政机关对相对人的备案材料在进行全面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应当如何处理?否定相对人的备案材料,不允许相对人进行该项行为?这就等于是变相的行政审批,这与取消行政审批改变行政管理模式的目的是相背的。

在行政审批中对行政机关审批事项有后续要求,《行政许可法》规定了对许可的监督检查制度。该法第六十条规定:“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同时第六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即行政机关在对相对人作出行政许可后,应对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核查。这一制度应属于法律强制性的监督制度,并且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备案后行政机关是否进行监督检查和如何进行监督检查,一般由接受备案材料的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来安排,应为非强制性的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行政审批和备案对行政机关的要求以及行政机关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在行政审批过程中要求行政机关对相对人报送的审批材料的审核标准比较严格,而在备案过程中要求行政机关对相对人报送的备案材料的审核标准相对较低。同样,在追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任时的责任标准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在行政审批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对审批的结果负有完全的责任,不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是否存在过错,而在备案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需对备案结果承担过错责任,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要对相对人报送的备案材料尽到一般注意义务就可以了。如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存在过错即使在备案中发生了不利结果,也不应承担责任,该责任应当由备案的相对人自己来承担。

4.结论

行政审批范文第4篇

就这个意义而言,行政审批是经济社会活力的一个风向标。

8月2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184项、下放117项、合并13项。

自2001年行政审批改革全面启动以来,这是国务院第六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央层面十年来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

单从比例看,改革十年数据亮丽,成绩斐然。但另一方面,无论经济还是社会领域,活力不足亦是公众的普遍感受,尤其是在民营经济准入方面,“玻璃门”现象明显,这与行政审批仍然过多不无关系。

“剩下的30%审批事项才是硬骨头,且都在核心领域。”曾担任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家咨询组成员的周汉华说:“接下来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攻坚克难。”

十年清理

行政审批,亦称为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建国后,行政审批成为推行计划经济的重要手段。在2001年启动行政审批改革之前,中国有近百部法律、400多部行政法规涉及行政许可。此外,还有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对行政许可作了设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性行政许可事项最多时达4100余项,各省级行政许可一般也在2000项以上。

由于多年来行政审批项目只增不减,许多此前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审批事项,早已体现出诸多与市场经济的不相容之处。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矛盾愈发突出——中国当时的行政审批事项与WTO规则存在诸多冲突。市场经济的发展与WTO内外两方面的要求,使得行政审批改革势在必行。

当年9月,国务院成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一个月后,国务院对全国范围内的行政审批改革进行统一部署,改革正式启动。

为推进这项改革,国家专门成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家咨询组,周汉华即为咨询组委员。据他介绍,当时咨询组一共28人,其主要职责是对各部委上报的审批事项材料进行审核。“在2003年前后,改革力度非同一般。”

至2004年5月,国务院分三次宣布取消1806项行政审批项目,改变管理方式、交由行业自律管理121项,下放管理层级46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脚步开始放缓。2005年后,专家组就不再参与对审批事项审查。同时,改革的组织架构也呈弱化趋势。从2003年开始,行政审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此前的国务院副总理变成了国务委员。到2008年时,改革领导小组也被部际联席会议取代。“部际联席会议的主要部门其实是改革的对象,比如发改委,这就相当于改革的对象自己改自己了。”周汉华说。

据周汉华回忆,统计行政审批事项总数时,是由各部门自己先报,一开始报了2000多项,但改革领导小组觉得数据太保守,后来再报,成了6000多项,最终确定了4000多项。

审批项目的数据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弹性,主要是设立审批项目的部门对各项目进行分拆和合并。比如,有的部门在提交清理事项时,将一项审批事项拆分为若干项,而在申请保留某些项目时,又把好几项合并为一项。还有的部门拿一些不该申报的事项来凑数。

此外,一些被取消的审批事项仍以其他方式变相存在,也使得这项改革的效果被抵消。

“一些部门和地区利用‘红头文件’、规章等,以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形式,变相设置审批事项。”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组副组长应松年表示。

比如,交通运输部2011年的《关于加强进口游艇管理的公告》中规定,“申请从境外进口游艇的,应当到我部办理备案手续”,并要求有关机构“严格执行本公告的规定,对不符合本公告要求的进口游艇不予办理进口船舶登记和检验手续”。然而,该《公告》提出的相关要求,并无法律依据,其实就属于变相设置审批事项。

剩下些什么

行政审批改革十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的总体判断是,虽然砍掉了接近70%的审批事项,但是行政权力依然过大,特别是通过行政审批权力设租、寻租的现象仍然严重。

比如,2008年,河南漯河市裴城镇政府要求农户在办理“砍伐证”、“准运证”后才能收割玉米,且每亩玉米缴费500元,否则将“给予严重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各地类似这种荒诞的规定不在少数。

根据《行政许可法》,规章以下的红头文件一律不能设定行政审批事项。应松年说,裴城镇的这种做法已经属于违法。

据应松年介绍,目前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分两类,一类为国务院2004年根据《行政许可法》保留下来的500项行政审批项目。另一类则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主要针对行政机关的内部审批,一般而言,是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其不受《行政许可法》的约束。

但在事实上,这两类审批项目划分得并不清晰。

行政许可具有两个核心特征: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必须经过行政机关同意;二是如果事先未经行政机关同意就从事了特定活动,将会受到行政机关的处罚。

以暂住证的核发为例,其完全符合上述两个特征,实质上应属于《行政许可法》的约束范围,却被纳入到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当中。对照上述标准,应松年认为,目前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当中有近30个项目属于行政许可项目,应当受到《行政许可法》约束。

行政审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备案

1 前言

长期以来行政审批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被运用到社会管理的广泛领域,并在计划经济时挥过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多的行政审批事项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羁绊,行政机关的各自为政、程序紊乱使得许多相对人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感到无所适从。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是我国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后又一部极其重要的行政法律,它从法律层面上对行政许可起到了规范作用,大量的不符合《行政许可法》法律规范的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行政机关对社会事务的有效管理,开始倾向于备案制度。本文将对行政审批和备案这两种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比较。

2 对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解读

行政审批的实质就是一种行政许可,但是行政审批并不等同于行政许可,其只是行政许可的内容之一。行政许可不仅包含行政审批,还包含许可、认可、登记、核准、审核等众多内容。但行政审批却是行政许可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行政许可法》出台之前。人们对许可的认识还不尽相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在法律概念上统一了人们的认识。 《行政许可法》规定:“第二条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即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经过相应法定审查程序后,依法解除普通性禁止义务,并以书面形式做出允许相对人从事某种行为,行使某种权利,获得从事某种活动资格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在形式上是一种授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一般是以全面禁止为前提,个别解禁为内容。即某种行为在法律上是普遍禁止的行为,一般人是不准进行该种行为,但经过许可后即成为例外。即经过许可后相对人得到了一种授权,可以不受法律禁止而进行该种行为的权利。行政许可即是行政机关经过审查后批准相对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审查批准是行政许可的必经程序,行政机关通过对提交申请的相对人的各项条件的审核,符合标准后予以批准,才能使相对人获得行政许可。

在《行政许可法》中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既有对许可事项范围的限制又有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的限制。行政许可的事项限制为《行政许可法》的第十二条内,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在《行政许可法》中明确规定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这几类行政主体才有权设定行政许可。

原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后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凡是与《行政许可法》规定不相符的行政审批事项被要求及时进行清理,可以继续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应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由于行政审批事项接受《行政许可法》的调整限制,使得行政许可具有的特征也适用于行政审批。(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而进行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法律行为和授益性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是国家依申请实施的一种监控管理手段。同样行政审批的启动是由相对人开始的,一般的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行为是被动行为,不是依职权主动进行的,行政审批的利益结果是相对人所期望的。(2)行政许可的内容一般为法律所普遍禁止的活动,但也有一些行政许可的内容并非是法律所普遍禁止的活动,而是法律(甚至政策)给予某些限制的活动。如果某项行为不是法律法规所禁止或限制的,相对人也就无需向行政审批机关提出申请了。行政审批的结果使相对人获得了从事某项行为的资格。(3)行政许可是一种创制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的活动,属于行政立法活动的范畴。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必须依据法律,行政许可的设定也应有法定依据,任何没有合法依据的行政许可都是违法的和无效的。行政许可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特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批准申请的标准、许可的程序都必须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未经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自行设定、自行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设立也应有法定的依据,其中可以分为设定性设立和规定性设立。所谓设定性设立是指在没有上位法规定时下级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而创设的,规定性设立是在有上位法规定时下级部门对上位法规定进行细化。

以前行政审批过多、过乱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于行政审批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不明。现在《行政许可法》中对于在行政许可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包括行政许可主体和被许可主体的法律责任都已明确列出。《行政许可法》的第七章用专章来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被许可人违反《行政许可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本章的第七十一条至第七十七条规定了行政工作人员在行政许可中应尽的义务,并着重强调了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不作为的情形。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发生违反《行政许可法》情形时,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以及给相对人造成损失时应当承担的国家赔偿责任。本章的第七十八条至第八十一条规定了行政申请人在申请行政许可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定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本章在强调责任的同时也更加说明了行政许可的强制性。

3 解读行政审批和行政备案之区别

备案严格地讲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也不像行政审批那样可以追溯其法源,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没有使用过这样的名称。它是行政机关对某种行政管理方式的概称。备案从其字面上来看,顾名思义就是报告、备案。其本质是一种公示,就是行政相对人将其需要进行的行为活动告知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将相对人报告的资料使其他人知晓,为事后检查监督提供资料或某种依据。

由于备案不是法律规定的法定行政管理方式,所以备案事项的制定并无法律层面的要求,而是由行政主体在自己行政管理的范围内,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制定,也就不像行政审批那样受到强制性法律的调整。但有关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也应符合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的基本原则,要突出服务意识,为相对人提供便利。

备案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服务性的管理模式,其本身是不应具有强制性的。相对人提供的备案材料的作用是告知行政机关自己将要进行的某种行为和提供便于行政机关进行事后监督的依据。行政机关作为接受备案材料并保存该备案材料的单位应当设立审查程序,但该项审查应不伺于行政许可中的审批。

行政机关对相对人报送材料的审查一般分为形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形式性审查即只是对报送材料的格式、内容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查,而对材料内 容的真实性不负审查责任。实质性审查又称为全面性审查,是对材料的格式、内容等进行全面的审核,对材料的真实性负有审查义务。行政审批中的审查为实质性审查,而对备案材料只应进行形式性审查而不应进行实质性审查。因为备案不同于审批,审批是行政机关强制性权力的应用,被审批的事项是属于普遍禁止性的行为。备案的事项一般不是禁止性事项,相对人不是因为备案后才具有了从事该项行为的资格,而是在备案以前已经具有了从事该项行为的资格。备案的过程只不过是相对人通过备案告知行政机关相对人要进行某项行为,而无须得到行政机关的许可,所以备案只是一个形式性审查的过程。如果要对备案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当行政机关对相对人的备案材料在进行全面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应当如何处理?否定相对人的备案材料,不允许相对人进行该项行为?这就等于是变相的行政审批,这与取消行政审批改变行政管理模式的目的是相背的。

在行政审批中对行政机关审批事项有后续要求,《行政许可法》规定了对许可的监督检查制度。该法第六十条规定:“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同时第六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即行政机关在对相对人作出行政许可后,应对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核查。这一制度应属于法律强制性的监督制度,并且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备案后行政机关是否进行监督检查和如何进行监督检查,一般由接受备案材料的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来安排,应为非强制性的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行政审批和备案对行政机关的要求以及行政机关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在行政审批过程中要求行政机关对相对人报送的审批材料的审核标准比较严格,而在备案过程中要求行政机关对相对人报送的备案材料的审核标准相对较低。同样,在追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任时的责任标准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在行政审批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对审批的结果负有完全的责任,不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是否存在过错,而在备案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需对备案结果承担过错责任,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要对相对人报送的备案材料尽到一般注意义务就可以了。如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存在过错即使在备案中发生了不利结果,也不应承担责任,该责任应当由备案的相对人自己来承担。

4 结论

行政审批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政务中心;行政审批;审批标准化;效率

政务中心建设是对传统行政审批方式的重大变革。自2002年以来,常德市及其各县市都相继成立了政务中心。政务中心已成为政府的行政审批终端和深度政务公开的主要载体。为了了解政务中心行政审批的运行状况,本人于2013年4月对常德市政务服务中心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

一、政务中心行政审批现状①

作为政府各职能部门集中行政审批行为的载体,常德市各级政务中心行政审批运行现状如下:

(一)行政审批项目选定概况

目前,进驻政务中心的行政审批项目选定原则和范围

1、 项目选定原则。选定哪些项目到中心办理, 关系到中心能否真正成为方便群众的高效率工程。常德市行政审批项目选定的首要原则是依法。其次,按照三个原则进行确定: 一是热门项目; 二是审批过程难度比较大的项目; 三是关联度比较大的项目。

2、 项目选定范围。各地方政府的政务中心项目范围差别较大,常德市原则上要求全部审批事项都要进入(涉秘事项除外)。常德市政府规定,各地要因地制宜,凡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均应纳入服务中心办理。因、场地限制等特殊情况不进入服务中心办理的,由本级政府决定。双重管理和垂直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便于工作、加强服务的原则,适合依托服务中心的可纳入当地服务中心办理。

(二)政务中心行政审批制度建设

1、政务中心建设和规范行政审批运作的制度创新。2009到2012年,常德市政府先后八次下达了与精简行政审批项目相关的政府令,如常政发〔2011〕10号《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德市全面推行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内部相对集中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对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政务中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政务中心审批窗口管理考核的有益探索。各级政务中心针对审批窗口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制度。如包括首问责任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在内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窗口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考核细则,现场办公制度,投诉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考核评定实施办法等。另外,还制定了多种激励措施:将中心工作纳入各部门统一考核和评优定先,开展流动"红旗窗口"、"先进窗口"竞赛,设立"委曲奖",健全各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竞赛和教育活动等等。

(三)政务中心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运行现状②

1、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及接入现状。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均已接入各级政务中心,但整体应用水平不高。市本级确定了系统个性化需求,但尚未开发到位。市县均未完成部门业务系统与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的数据对接。政务大厅视频监察系统基本建立,但各地实际接入单位差别明显。市本级57家审批职能部门已全部接入,汉寿县61家已接入46家,而澧县74家只接入6家。

2、应用该系统业务办理情况。市本级均已使用该系统办理业务,临澧县有12家单位,汉寿县、鼎城区各有2家单位数据实现了网上实时办理。截止2012年7月31日,全市政务中心实际办理网上业务平均仅8万件。该数据说明此系统应用度极低,而且进入系统的数据大多为"二次录入",这是省监察厅明确禁止的规避监管行为。

3、应用该系统电子监察情况。视频监控系统基本接入县市区监察局或是驻政务中心的监察机构,但由于系统的业务量太少,没有有效开展视频监察,使得电子监察的实际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四)政务中心行政审批取得的成效

各地的政务中心建设尽管规模与功能有所差别,但都是以行政审批为核心,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服务宗旨,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务中心作为地方政府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载体,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主要表现在:

1、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2009年,常德市政务中心被授予"部级政府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湖南省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以市本级为例,截止2012年2月,常德市已建立了独具特色、符合政府政务服务特点的服务通用基础标准35个、服务保障标准39个、服务提供标准474个、政务中心窗口291个,办事项目均制定了相应的办事规程,120个工作岗位均制定了岗位说明书,整个政务服务标准覆盖率达98.5%以上[1]。

2、扎实推进"两集中三到位"工作。以常德市本级为例,截止2012年7月,57家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市直单位都开展了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内部相对集中改革,确定37家单位在市政务中心设立工作窗口,其中34家单位已组建行政许可办公室,占92%,行政许可办公室主任到窗口履职率达85%,审批职能归集和授权比较充分。另有13家单位进驻市政务中心委托窗口。③

3、办事效率大幅提高。以市本级为例,以前需要在几个部门才能办成的事,现在进中心都能办成。在此基础上,常德市行政审批整体提速50%以上,重大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核准)提速90%,企业注册登记告知承诺当天受理、当天办结,提速91%。通过抽样调查,群众对市政务服务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1]。

4、行政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审批项目大大减少。从2010年至2012年8月,市本级保留行政审批项目从258项减少到190项。根据2013年8月常德市委六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常德市还计划今年内将现有的19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压减1/3,同时审批时限总体缩短1/3。市政务中心建立了告知制度,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实行"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 重视行政审批的公开与规范,有效地减少了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5、窗口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制定了《政务中心管理服务规范》和《政务中心窗口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同时,还组织行政相对人、社会监督员、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开展窗口民主评议活动及暗访检查等,促进了窗口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二、政务中心行政审批存在的问题

(一)"中心"发展不平衡,审批项目归集不统一

部分区县政府主动推动审批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不足,对政务中心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等待观望的态度,个别区县(市)至今都没有完成各部门内部行政审批职能归集;对支持和配合政务中心各项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程度存在应付、走着看的心理;

(二)"中心"职能不明确,审批监管不到位

常德市各级政务中心虽然被赋予了对行政审批活动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责,但都是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人员也没有进入公务员管理系列,对具有行政职能的窗口部门和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窗口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名不正,言不顺,底气不足,导致政务中心履职困难。另外,由于各地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速度和应用程度极不平衡,远没有达到"部门全覆盖、项目全覆盖、流程全覆盖"的要求,严重影响政务中心和相关监察部门对行政审批的监督和管理。

(三)职能整合难推进,窗口授权不充分

部分单位未按照"两集中三到位"的要求整合行政审批职能,审批事项仍由多个科室负责办理,多名局领导负责签批。有的行政许可办公室没能充分行使职能,窗口只是"收发室",只是受理和发放结果"两头"在窗口。少数单位没有认真落实批管分离的要求,向行政许可办公室授权不到位。有的单位虽然已授予行政许可办公室相应审批权,实际操作上仍由单位其他科室办理,导致办事群众"两头跑",严重弱化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

(四)标准化建设欠完善,审批效率待提高

虽然从指标上看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大幅提高,但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应用程度很低,除了市本级外,只有少数县市的少数单位实行网上业务办理,审批行为随意性较大。总之,无论是政务中心硬件建设,还是行政审批软件服务,都未达到理想的标准化程度,从而影响审批效率。

(五)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服务态度待改善

窗口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如上网聊天,玩游戏,看股市行情等。市民前来办理或咨询相关业务时,个别窗口人员没有做到告知一次清,对办事指南不解释,甚至态度冷落,不理不睬。个别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甚至与前来办事的市民发生冲突,严重影响政务中心的形象。

三、政务中心行政审批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区县(市)领导对政务中心的工作不够重视,对其开展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一些行政审批职能部门没有深刻认识到建立政务中心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大趋势,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甚至认为建立政务中心后对部门的工作秩序造成不利影响。有的部门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公共权力作为私有之物,将个别重要审批项目视为"镇局之宝",将众多审批项目作为部门权力的体现,以此构成部门的核心利益,大事必须回局里研究,由领导"拍板"。个别县的政务中心自身思想不够解放,对办好政务中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思想准备不足,还存在畏难情绪和守摊子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等等。

(二)行政审批权政府垄断

政府部门几乎包揽了所有审批项目的行政审批权,尤其过分集中于各部门一把手或分管领导手中,容易导致办事拖拉或个别人对审批工作的干预。"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审批化,审批利益个人化[2]"还处于主导地位。将审批事项集中到政务中心统一办理,必然对各职能部门造成较大冲击。而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传统思想也使职能部门不会轻易放权。当然,也有部分审批事项如办理公基金相关事宜,由于场地不足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确实无法进驻政务中心。

(三)法制保障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政务中心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务中心既不是依法产生的行政执法机关,也不是政府委托授权的行政管理机构。《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虽然涉及到行政审批的运行程序问题,但对行政审批负有监督管理责任的政务中心没有给予定性和定位。

(四)部门利益不协调

审批权力和利益相关。每个审批项目的背后都意味着审批权力的掌握,同时伴有一系列的收费行为。审批事项和审批权力进驻"中心"实行阳光操作,必定会影响到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引起一些部门的抵触情绪。因此,有的部门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进入政务中心。这也是造成审批项目"体外循环"和授权不充分的根本原因。

(五)审批环节不通畅

其中最突出的有两大问题:第一,部门林立环节多。一个审批项目有的既要按地域又要按层次报批,涉及到省、市、县多个部门。这样的项目很难进政务中心按要求集中办理,当事人多头跑的现象难以消除。政务中心也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管,只能起到联络沟通的作用。因此,有的部门基本上只能起到"收发室"的作用,"体外循环"、"暗箱操作"难以避免。第二,权力分割程序多。一个部门的权力划分到好几个科(股)室,又各自划归几位领导分管。如果把所有的审批事项都归集到窗口统一办理,明确一名领导统管,那么就会出现原有的分管领导、科(股)室大权旁落,威风尽失,难免会层层设阻,处处设难,使得"两集中三到位"改革举步维艰,最终导致政务中心对各部门审批行为的监管难到位。

四、改善政务中心行政审批的对策与思考

(一)统一思想,强化"中心"职能

调查发现,凡是领导高度重视的部门,其行政审批运行状况就相对较好,在政务中心的各项考核中也名列前茅,市民也较满意。因此,首先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领导要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政务中心的建立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需要,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打造阳光政府的需要,也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未来,"中心"应是政府行政审批的主要场所,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载体,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中心"的职能。

(二)准确定位,大力整合功能

按照政务中心所肩负的在行政审批方面的监管和服务职能,应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管理部门,由政府委托授权行使相应职权。管理层纳入公务员系列管理。抓住大部制改革的契机,下决心整合职能相近的部门,精简机构和人员,防止部门间职能重复。上级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应明确主管机构对其进行具体指导,避免上下脱节各行其是,形成上下相联,功能配套的完整工作体系。同时,建立健全"中心"的三个"平台"建设,即审批和收费同步的平台,咨询服务"平台",监督投诉"平台"。

(三)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第一,继续精简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科学确定行政审批事项并进驻政务中心。原则上只有政府拨款的项目需要行政审批,确保政府权责统一。第二,切实落实"两集中三到位"。将各部门分散的审批事项统一管理,所有审批业务集中到一个窗口办理,并实现审批业务人员与申请人的制度和物理双重隔离。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引入行政审批全过程,构建网上申报审批系统,逐步实现所有项目网上审批。第四,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服务,各级政务中心都要加快标准化建设。就行政审批标准化而言,实现各级行政审批项目名称和标准统一;编制市、县行政审批项目标准流程,包括办理环节、步骤和各环节标准办理时限。全市可统一使用一套行政审批软件。

(四)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民服务

第一,探索行政审批竞争机制。打破政府行政审批权力垄断,向社会组织开放部分审批事项。政府部门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一些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行政审批事项交由社会组织履行职责。通过社会组织参与行政审批,真正做到"还权于民",同时,又与政府职能部门形成竞争,有效提高审批效率,也有利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第二,健全行政审批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内部监督。对每个审批、核准事项,各单位都要制定相应的内部约束和监督措施,明确规定窗口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的权限、责任和义务,做到"谁审批,谁负责"。二加强外部监督。建议设立独立的行政审批监督机构,跟踪督查各部门进驻"中心"的情况,对违规行为给予相应处分。三是加强现场监督。充分利用政务大厅电子监察系统,对审批人员工作情况进行实时在线监督。四是加强事后监管。将各部门窗口工作实绩纳入目标考核和行风评议内容。行政效能监察机构要对各单位项目进"中心"情况和有无"两头受理"现象严肃查处。五是重视社会监督。要将政务中心作为行风评议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大厅现场问卷、来电、来信、中心回访、网络等多渠道收集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加强群众教育,提高群众维权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监督。要把社会各界对窗口的评议作为重要内容来考核。各新闻媒体要经常到政务中心通过暗访、现场采访,跟踪报道群众办事情况,打造高效服务的良好氛围。

第三,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审批人员素质。由于体制原因,对审批人员的统一管理还很难实现。最主要的困难,是政务中心对有审批权的部门领导无管理权。其次,对窗口人员的管理也有困难,一是进驻单位可能不按要求安排人员;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在目前不得不对窗口实行双重管理的同时,要以政务中心管理为主。对以各种原因退回的窗口工作人员,部门不得安排重要岗位,对违法乱纪的要依法予以相应处分。各部门的窗口工作人员要按要求选派,在窗口工作期间的评优晋级以政务中心的考核为主。优秀的工作人员,在评优晋级可予以优先考虑。同时,要大力加强对所有审批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打造政治过硬、服务优良的政务服务队伍。

第四,推进法制建设,保证依法审批。应加强对《行政许可法》等现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可根据地方实际,探索地方性法规,出台相关条例,规范政务中心各窗口行政审批行为,保障各级政务中心依法履行其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职能。

十提出要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高效廉洁、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这对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重要平台的政务中心建设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会,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务中心的职能,提供优质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务服务。

注释:

①本次调查得到了常德市政务中心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常德市政务中心主任张跃华同志,监督科科长陈兴中同志,协管科科长谢霄同志。

②本小节相关数据参考市政务中心内部资料: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第17期《督查通报》,2012年8月27日。

③相关数据来源于常德市政务中心内部资料。

参考文献:

[1]周勇军,李寒露,孟令坤,陈兴波. 标准化为常德政务服务提速[N].湖南日报,2012-2-18(3).

[2]中共南京市浦口区委党校课题组.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唯实,2011(11):80-84.

行政审批范文第7篇

“用一组数字可以体现我们改革的成果。象山县如意眼镜店的老板周青发,在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前开第一家商店时,领工商执照用了32天。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后开第二家连锁店用了7天。在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后开第三家连锁店时,他办好全部证件,只花了32分钟。”浙江省宁波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光说。

从“32天”到“32分钟”,也大致反映了宁波市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历程。

从“以批代管”到“批管分离”

这场从2007年开始的改革,依托的平台是宁波市以及辖区内的各级行政服务中心。

早在2002年之后,宁波市就已经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行政审批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老百姓要办的事几乎都可以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初步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行政服务中心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李光回顾:“主要是职能不到位,人员不到位,授权不到位,并联审批运作程序落实不到位。”

“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一些部门的窗口类似一个大的收发室,一些单位派人来中心取材料,然后拿回单位去自己解决,窗口的办事能力不强,人员不到位或授权不到位,该来的人没来,涉及多个部门的重复交叉事项也未能按照联合办理机制高效运作。”

面对这些问题,2007年10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以“审批与监管相分离”为核心的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提升政府整体服务水平。

宁波市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办公室主任叶双猛说,这次改革不同于其他城市“两集中、两到位”(即部门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个处室,每个部门行政审批处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进中心的审批处职能到位、人员到位),仅把目标集中在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做法,而是把建立审批监管相分离的权力分解和制约体制作为重中之重,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批管分离”,解决以往“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甚至“批了不管”的难题,理顺内设机构的职能设置,形成高效顺畅的审批运作机制。

在行政服务中心功能齐全强化后,宁波市各部门也围绕着这一改革,对本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重大调整。

2008年10月底,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建行政审批处。“局领导要求一次性做到人员、职能和授权到位。”宁波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朱学峰说。

据朱学峰介绍,原先质监局有19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分散在局内的6个业务处,在改革之前,只有16个项目进驻中心,工作人员也只有3人。

朱学峰总结说,质监局要借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机会,让质监工作有一次“完美转身”。

在改革后,质监局从业务处抽调骨干4人,新成立审批处,全局19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划入新设立的行政审批处履行,同时授权到位。即办件由承办人直接办理,承诺件由原先的分管局长审批改为授权行政审批处处长审批。

这一改革让行政审批处的工作人员压力大大增加。为此,在进驻中心前,行政审批处在质监局内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模拟运行,“工作以审批处为主,业务处有时进行指导”。

在两个月的模拟运行期结束后,质监局举行了隆重的授权仪式,局长裘伟国亲手把公章交到行政审批处处长的手上,表示对行政审批处进行充分的授权。

“审批权集中后,业务处室也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证后监管’上。”朱学峰总结着这个改革的方式,“审批简便规范,监督到位有力。”

在完成改革后,质监局开始明晰行政审批处和业务处室的权责关系,各业务处室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监管特点,提出了年审、巡查、监督检查等监管模式。“这些举措也是为我们的饭碗着想。”朱学峰说,近年来,三鹿奶粉等一系列产品质量事件,让质监工作备感压力。

审批“提速”

在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后,行政审批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其中北仑区事项办理的平均承诺时限从4.7天缩短到3.3天,象山县从7.5天缩短到4.5天。

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郦宝夫说,在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后的近一年时间内,窗口共受理行政审批申请1049件,平均每件办理时间比改革前缩短了2.8天。据介绍,该局有一项行政审批时间原来是60天,现在缩短到平均1.2天。

位于宁波鄞州中心区的鄞州行政服务中心,整个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秩序井然。在工商企业注册登记窗口放着一张裁好的纸条,上面列着企业登记所需要带的证件以及注册事项。

“如果材料齐备,5个工作日内就能全部办完。”该工作人员说。

“在中心,所有的窗口办事都有考核的时间,比如一项行政审批工作,法定办理时间是20天,部门承诺办理时间是10天,这已经缩短了一半,但是我们觉得,在承诺时间内完成,只能得60分,我们中心的窗口实际完成的时间都比承诺时间快,这些时间全部有记录,是一个量化的指标,作为各窗口在中心考核的重要依据。”宁波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光说。

“年轻人要有闯劲,要勇于自主创业。”面对两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接连不断的询问,宁波市行政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工作人员裴依平微笑着说道。

2009年5月,市工商局推出大学生创业“零首付”和企业住宅用房转商用两项政策后,前来窗口咨询和办理相关事项的大学生和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尽心尽力,优质高效”已成为该窗口的服务格言。

“‘一切尽在躬行中’,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便民,为百姓服务。”市文广新闻出版局行政审批处处长文连台这样解释他们的服务格言。他说,现在,他和同事们除了受理日常审批业务外,考虑最多的,是怎样进一步优化服务,为企业和基层提供更快捷、更优质的服务。目前,该局窗口在快速办理印刷品出境备案事项的同时,推出了一张“便民单”,上面筛选了一批信誉度高的外文翻译机构供受理者选择参考。

“在金融危机下大力推行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是为了确保政府公权在阳光下运行,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加速推动行政部门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叶双猛一语道出本次改革的主旨。

脱胎换骨的改革

“通过这次改革,权力得到分解,又形成制约,对很多局来说,这次改革是脱胎换骨。”宁波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章成智如此总结。

据章成智介绍,宁波的改革致力于建立行政部门内部审批与批后监管相分离的体制,做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各部门把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到一个处室,使多数业务处室从个案审批中解脱出来,主要人力、精力集中于制定规则、标准和日常监管及行政服务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机构设置上行政审批和批后监管由同一个处室实施的状况。”

据悉,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共涉及县(市)区政府部门337个,市级政府部门43个,职能覆盖到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

据统计,到2009年3月,宁波市级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事项由改革前的52%增加到73%,窗口直接签批办结率在50%以上的部门达到15个,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在宁波市本级42个部门承担行政审批的处室从原来的189个减少到目前的49个,缩减了74%。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改革完成后,各局的人员编制总量都保持不变。

“根据各局的实际情况,职能调整采取‘撤一建一’、‘并一建一’和在综合性比较强的处室增挂“行政审批处”牌子等方式进行职能归并。”章成智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不增加财政负担,坚持内设机构编制、人员编制数和中层领导职数不增加。他补充说,“当时市委的文件里也说了,在情况特别复杂的部门,允许增加一个内设机构和中层职数,但是各局都自我调节了,这个口子现在还未松动。”

随着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的推进,围绕优化机制、强化服务,各职能部门将工作着力点转向服务和监管,着重推行“一事一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行“一部门一表”,制订出每一事项的内部运作规程;开展“一事一评”,让公众广泛参与监督评议。

相关链接

我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

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得到全面清理和规范;审批层级和环节明显减少,行政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基本完成,审批行为实现公开透明、规范运作;行政审批相关制度和制约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利用审批权谋取私利、乱收费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行政审批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十大体系”,实施“对接珠三角,融入泛珠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实现行政服务工作公平、公正、廉洁、规范、高效的目标。

二、实施内容

(一)进一步充分授权。授予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与行政审批相关工作的调度、协调和督办权;授予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奖惩、考核和提拔重用推荐权;各窗口部门对驻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书面授予完成各项审批任务的权限,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二)进一步规范运作。一是明确审批范围。为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做到依法审批,对正在运行的审批服务项目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凡没有法律规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审批服务和收费项目予以取缔;凡有依据的行政审批服务和收费项目应报县政府法制部门核准后实行规范化运作;凡有条件进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中心运作。二是规范审批行为。行政审批自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必须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在承诺的期限内对行政审批做出决定;对申请材料不全或不符合有关要求规定的,应出具《补正通知书》或《一次性告知书》;对审批事项不符合行政机关职权范围或申请事项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三)进一步加强力量。在中心设有窗口的部门,必须将与办理行政审批和行政审批事项相关的业务股室的工作业务骨干和优秀干部派驻窗口工作,同时必须明确一名部门负责人负责窗口的工作,使每个窗口均能在中心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下按责任分工完成项目的受理、踏勘、审批、办结的全过程。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中心人员的教育管理。

1、各窗口部门必须选派得力的业务骨干和优秀干部常驻中心窗口工作。常驻窗口工作人员在窗口工作时间一般应两年以上,窗口工作期间,除行政编制关系和原单位同类人员享受的同等福利待遇不变外,其基本工资包括第十三个月的奖励工资按原渠道划转到中心,由中心统一发放。中心窗口的公用经费由县财政安排。

2、各窗口工作人员(包括各窗口单位负责领导)必须自觉接受中心的领导,参加中心统一组织的年度考核;对不能胜任工作或者有严重违规、违纪现象的工作人员,中心提出换人要求,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及时更换工作人员。

3、在窗口工作期间拟提拔使用的干部,应充分听取和尊重中心的意见。

(二)理顺中心工作的办事程序。

1、审批重大事项时,由中心召集主持联审会,有关单位领导必须按中心要求参加会议,讨论决定有关问题。对无故缺席的单位视为对该联审项目的审批表示同意,并承担相应责任。

2、凡决定应由窗口受理的项目,各窗口单位内设机构不得再予受理。

3、强化对中心工作的监督检查。中心必须坚持原则,依法办事,不得。任何领导和人员不得违规向中心人员“打招呼”、“批条子”干扰正常的行政审批工作。

(三)提高中心工作的办事效率

1、为了给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企业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提供快捷、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有关部门必须在相关的业务股(科)室中选出足够的、得力的工作人员组成窗口行政审批服务员队伍(见附表,未列入附表的单位进驻人数按原定计划)。各部门的窗口行政审批服务员在原单位管理,在行政审批服务方面,接受窗口负责人领导,按照首问责任制的要求随时听从窗口负责人的组织、指挥,确保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2、窗口单位应在中心审批的服务事项,均应放在中心办理,不宜到中心办理的事项必须报县政府法制部门核定,并告知中心。中心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大调度、协调工作力度,提高督办工作水平,确保中心审批服务规范、高效运行。

3、县监察局和县机关效能投诉中心要加强对行政审批服务行为的督促和检查,认真受理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审批部门和行为人违反审批制度的投诉,对有效投诉,要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实行责任追究或移交有关方面查处。

行政审批范文第9篇

省本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省直各部门在省政府第三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审批管理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根据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省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继续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在完成有关审批事项清理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审批管理。

二、*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

(一)省本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

1.做好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家依据事项”和省政府原下放给广州、深圳市政府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审核工作。

2.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检查和监督。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以及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对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

3.加强对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

4.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将制度建设作为我省下一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以《行政许可法》为依据,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为目标,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审批运行机制和审批监督机制。研究制订《广东省行政审批管理监督办法》。

(二)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

1.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根据省政府第三轮行政审批事项调整目录,对相应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坚决废除无合法依据的行政许可事项。

2.对本地各有关单位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3.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4.积极创新审批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审批服务。

三、*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和协调,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二)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要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法规、规章要求,继续对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

(三)认真制订后续管理办法。对取消而又确实需要制订后续管理措施的事项,应根据事项的性质、内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后续管理办法,防止出现管理脱节,形成管理真空。

(四)依法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要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明确审批的依据、内容、条件、程序、时限等有关事项,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加强审批管理,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

(五)加强检查和监督。建立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以及违规审批承担的后果等事项。各级行政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部门审批行为的检查和监督,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六)积极培育、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行为,加强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监管,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自律,推动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七)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在大力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严密完善的审批监督制约机制。

行政审批范文第10篇

一、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的整体情况而言,虽然运行较为平稳,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县经济发展相比,与投资者、居民的期望相比,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致使改革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多数企业和市民对行政收费项目之多、手续繁杂意见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单位认识不够到位,缺乏改革热情。少数单位负责人大局意识、组织纪律意识淡薄,过多地强调困难性、习惯性,对县委、县政府有关审批项目进驻和办理政策、规定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

(二)行政服务中心管理的职能不强。行政服务中心与各窗口单位只是一种协调服务的关系,虽然县委、县政府赋予了一定的管理权力,但实际上很难运用到位。

(三)“前店后坊”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单位没有在中心设立窗口进行集中办公、公开办事。少数单位为保住自身的审批权力,对一些重要的审批事项仍未做到应进尽进,存在“小权进、大权不进”,将重要的服务项目、关键的办事环节,仍放在本单位办理,把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作为“收发室”,“两头受理、收费标准不一”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弱化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如地税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窗口,而国税却没有。地税进“中心”,但税务登记却没有进。

(四)项目设置不合理,综合功能发挥不明显。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之初,被片面地理解为集中收费,在项目设置上过多地考虑收费项目,行政审批职能相对弱化;极个别窗口单位内部管理松懈,机制不顺,前方和后台缺乏衔接;导致一站式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在项目衔接上,出现“断链”现象,集中、高效、协同的服务链条和网络还没有完全成型,未能充分发挥出集中、整合的综合服务功能。

(五)普遍缺乏改革的主动权。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行政审批事项的设置与取消,其权力在于省以上行政机关。而县及县以下只是具体的执行者,根本无权规定或调整上级机关设定的审批程序,更谈不上取消审批事项或进行其他处理。基于这种状况,改革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如果上级机关不给予必要的授权,县及县以下的行政审批单位只能被动地进行改革。少数单位对一些并不需要由其审批的项目,其上级主管部门却要求有其审批意见。对同一审批事项涉及前置审批的,特别是民爆器材、矿山、化学危险品的经营审批,国家有明确的审批条件和期限规定,一昧地强调简化程序和压缩时限有一定困难。

(六)窗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窗口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单位挑选的精兵强将,一般都能完全胜任窗口服务工作,但有的单位人为弱化窗口职能,把一些难管理、素质不高、业务不精的人派至窗口工作,这些人认为自己是在原单位受不到重用而被派来的,再加上“中心”制度全,管理严,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自然也就不高。

二、对策和建议

为有效解决好我县行政审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推进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现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进一步落实《行政许可法》、《安徽省行政许可若干规定》,严抓项目清理。紧密结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中心服务项目管理的通知》(皖政办[2005]6号)的实施,按照《行政许可法》、《安徽省行政许可若干规定》精神,由县法制办、监察局、招商局、物价局、财政局、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抽调专人,对全县各审批和服务单位的服务项目、收费依据和标准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摸底和清理,按照审批、核准、备案分类登记造册。

(二)建立专门机构主抓此项工作。为切实推进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解决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功能弱化的问题,着力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建设,切实赋予其必要的审批管理权和监督权,建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组,县负责人任正、副组长,下设“审改办”,行政服务中心中心、监察局、法制办、物价局、财政局等负责人具体协调办事。“审改办”负责清理、精减、确定进驻中心项目,制定中心建设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标、管理方式等,由政府颁布实施,强力推进,为做好服务项目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起政府主抓项目进驻,中心管理协调的运行机制。为切实

(三)规范审批项目运作,提高审批效率。在项目清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省、市有关精神,从实际出发,按照合法、合理、效能的原则,对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世贸组织游戏规则不符的县级审批项目,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县级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能用市场机制代替行政审批解决的问题,就用市场办法运作;凡是用法律手段解决的,就用法律手段解决。坚决取消各单位自行设立的行政审批项目。对仍在执行、但明显不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或违背市场运行规则的审批事项,各审批单位也要积极、主动地向上提出建议和要求,不能机械、被动地去加以理解执行。对需要保留的审批项目,要制定出科学、规范、高效的操作规程,对审批对象、条件、程序、结果实行四公开,进一步完善公开办事制度。要进一步实行听证制度,对专业性和技术性强的审批事项,实行专家审查、咨询制度。并将结果在新闻媒体、政务公示栏、便民卡、触摸屏、声讯电话上予以公布,内容包括审批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监督电话等。

(四)加强服务项目动态管理,注重服务项目的整合和开发。对清理后经规范保留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和其他公共服务项目,按“应进俱进、一事一地、充分授权”的原则一律进驻“中心”进行综合管理。各部门不准“截留”、“分流”、“回流”,不允许该进中心的项目留在部门,不允许违背一事一地的原则,搞两头受理,不允许项目进入中心后再擅自撤回,由于客观原因确需撤回或取消的,必须报经政府审查同意。由于受目前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场所的有限,中心的服务窗口数量可以保持在30个左右较为合理。项目进驻要分批进行,窗口单位和服务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从有利于投资、有利于发展,着眼于为经济建设提供“一条龙”服务的角度,对服务项目进行认真筛选确定,把与企业设立登记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优先纳入中心,进行认真整合配置,优化流程,构建项目齐全、灵活高效、运转协调的服务网络和链条。按照“无条件进、有条件出”的原则,窗口单位依法增加、取消或变更服务项目,应及时向行政服务中心中心备案。窗口单位对有关行政许可项目提出调整要求,应经中心提出意见,政府法制部门审核,报县政府批准。

>(五)进一步优化审批方式。

1、为有效杜绝“前店后坊”、“小权进、大权不进”等违规现象,要把各窗口单位的行政审批职能剥离出来,交至窗口集中行使,原单位不再受理,并实行审批领导和股室成建制进驻窗口、刻制审批专用章等制度。各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审批后的监督和管理上。建立“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变流水式审批为同步式审批,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对一个审批项目,尤其是对企业登记审批和经济事务类的审批,要实行并联审批制度,明确由一家有权威的单位牵头全程服务,相关单位进行联合审批,减少相互间的推诿、扯皮。对一些暂时手续不全的特急的重大项目,经有权批准后,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可以“先上车后买票”,边建设边办理相关手续。要进一步扩大县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由对外来投资项目审批扩大到县内所有需要审批的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同时行政服务中心要积极组织八个流程,涉及到办企业的有四个,即: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开业审批登记总体流程、内资公司制企业法人开业审批登记总体流程、个体工商户开业审批登记总体流程、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享受优惠政策办理流程。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有四个,即:办理各类户口流程、机动车驾驶证办理及审验流程、办理各类房屋交易和权属登记工作流程、办理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流程。

2、为减少审批层次和环节,提高服务窗口就地办结率,在中心服务窗口普遍推行“三项审批新制度”,即“一审一核”制、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告知承诺制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等新的审批方式,建立政府重大项目快速办理机制,设立“绿色通道”。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真正达到:外地办得到的事情,我们应当办到;外地办不到的事情,我们努力办到。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限。要继续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的办理时限,要在现有基础上再缩短1/3以上,具体方案报县法制办审核把关。县法制办要对各单位呈报的办理时限进行认真审核,确保承诺的时限兑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首问负责制、一次说情制、限时办结制和失误追究制,向“零差错行政”迈进。

3、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要实行首席代表制。各部门指定一名负责人作为窗口审批工作的首席代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全权负责申请人提出审批事项的办理。各部门要赋予首席代表一定的决定权,对一些经授权可直接办理的申请,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时限,直接给予申请人以明确答复。同时,各单位要指定一位主管领导全面负责窗口的审批工作,定期不定期到窗口指导工作,及时解决窗口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加强窗口办理工作的管理。

4、推行“一事一地”、“充分授权”和“既受又理”。“一事一地”,是指同一审批事项只能由一个部门、在一个地点受理,凡进“中心”办理的事项,不得在“中心”之外再受理和办理,凡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部门和事项,各部门原设立的服务窗口、办证大厅等不得以各种理由继续保留;“充分授权”,是指各进驻部门向在“中心”设立的窗口充分授权,实行“首问”负责制;“既受又理”,是指“中心”既能受理,又能及时办结。在现行机制下,为了让窗口真正拥有审批的权限,甚至给窗口配备了审批专用章,效力与单位的公章相同。

(六)加大纪检监察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督约束机制。针对行政审批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在加强规范、约束和监督以及保证落实上下工夫。纪检监察机关要全程参与对项目的清理、精减,监督项目办理和收费行为,定期组织督查,有力地约束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各部门不仅要加强经常性的自查,而且要将审批行为置于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之下。人大、政协对“中心”的视察调研要制度化,及时发现和研究问题,向政府建言献策;新闻媒体要对拖延办理、恶意刁难、违规收费等行为进行曝光;经常性地组织群众评议,及时将评议结果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建立纪检监察机关、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群众评议“四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全程、立体地约束和规范服务项目管理工作。要聘请人大代表做监督员,每年坚持向社会发放《征求意见函》,办理了电话800业务,设立经济发展投诉中心,等方便群众监督和投诉。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及早出台《含山县行政审批管理办法》、《含山县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等有关政策,明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应负的责任,将各单位窗口工作实绩纳入目标考核和政风评议范围,建立各项制度和长效机制,克服服务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反复现象。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对每个审批项目,都要明确审批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制定相应的内部监督措施,建立社会质询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行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克服该审批的不审批,不该审批的乱审批等行政审批的随意行为。审批机关不按规定的审批条件、程序实施行政审批,甚至越权审批、滥用审批、,要追究审批机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特别要强化行政监督,查处一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开展了“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使机关行政效率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服务市民群众的水平明显提高。将“一站式”服务从形式到内容作了进一步调整,随需随办,随叫随办,主动上门,跟踪服务。

(七)配齐配强窗口工作人员。各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必须是单位的中层干部或业务骨干,当年内一般不得更换,其组织关系同时转入中心,各单位要着力培养选拔任用窗口人员。今后,窗口单位要落实有关规定,下派和鼓励后备干部到中心工作半年到一年,加以锻炼,并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上一篇:数据通信范文 下一篇:高血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