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

时间:2023-02-22 01:37:50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第1篇

行政体制改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央确定行政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党的***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立了到2020年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确立了组织实施这项重大改革的具体要求。《意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总体谋划,在广泛征求意见中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步骤,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意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真分析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既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体现了改革的前瞻性、创造性,也注重改革的连续性、系统性,表明了我们党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坚定意志,展现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科学精神。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治组织结构、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依法行政、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政府职能得到很大转变,行政机构和人员得到优化精简。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依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应对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各方面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迫切,这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时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着力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和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突出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坚定不移地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从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努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达到目标与效果的统一。无论是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还是优化结构、提高效能,都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要求,既要抓住有利条件,针对各方面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步伐,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深圳

传统行政体制是把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命令结合在一起的“黏合剂”,其弊端主要体现在机构重叠、部门林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集权过多,指挥失灵;办事扯皮,效率低下。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的制度关联使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避免政府职能出现越位、错位和失位的现象。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全面建立公务员制度;创新政府管理职能,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依据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一、建立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有机构成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政府的行政管理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队伍。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公务员制度是适合一般管理规律的政府管理体制,具有非常深刻的科学内涵。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政府选拔优秀行政人才,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实现政府公务人员职业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激发政府工作人员热情,保持政府廉洁高效。

深圳市经过“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不断探索,全面建立公务员制度。深圳先后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构成公务员管理的制度支撑,建立起公务员人才选拔、人员流动和利益保障机制。在公务员选拔机制方面,深圳市规定,凡属需补充公务员的单位,必须根据编制和职位空缺情况申报计划,不摘各自为政,由市里统一招考;考试分笔试和面试,根据笔试成绩按1:3的比例确定进入复试的人员;面试考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如果参考人员全部不合格,则下次再行公开招考;注重公开,做到招考职位、名额、条件、成绩、结果公开,实行“阳光下的竞争”,同时还注意打破地域和身份的限制,进一步优化人才的来源,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这也是建立公务员制度最重要的意义。在公务员流动机制方面,深圳通过健全公务员的退休、考核、纪律奖惩、职务升降、辞职辞退以及交流回避等制度,增强出口渠道,使公务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流动机制。在公务员流动机制中,深圳注重发挥考核的关键作用。1995年,深圳在以往考核的基础上,尝试在国家人事部规定的优秀、称职、不称职三档之中增加规定基本称职一档,从1996年开始凡是考核被评为基本称职的人员,一律停止公务离岗培训,培训不合格以及合格后不服从安排的,均予以辞退。在公务员利益保障机制方面,深圳规定公务员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实行全国统一工资加特区津贴的工资制度;建立申诉控告制度,对于机关作出的涉及公务员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有关机关提起申诉;对于侵犯公务员权利的行为,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控告;建立相应的住房、社会保险等福利制度,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深圳通过公务员制度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队伍,提升了政府行政能力。但深圳公务员制度在运行之后也存在一些问题:职位分类不够科学合理;公务员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公务员考核存在形式化的倾向,考核内容空泛,考核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考核结果没有起到激励的导向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公务员制度功能的发挥,深圳公务员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推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录用、考核、奖惩、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二、改革审批制度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审批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审批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程序烦琐,效率低下,妨碍市场机制的发挥;审批权力与责任脱离,与权力主体利益挂钩现象严重;审批行为不规范,自由裁量权大,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需要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深圳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先后进行过多次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作为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从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相适应,深圳有关社会活动的审批项目已经成为审批项目的主体;二是审批权限的主要执行者是主管部门,而不是政府序列中的综合协调部门;三是主管部门保留的审批权限,仍对资源配置过程和方式有重要影响,突出地表现为限制市场进入和限制市场竞争以及限制市场化的范围。从这个角度来说,审批成为深圳政企不分的最后纽带。

深圳率先在全国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能够由市场调节的坚决取消审批;对继续保留的审批和核准事项依法进行规范;尽量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增加审批透明度,制订严密的审批操作规程,同时注重审批后续监管,正确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

深圳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次改革将政府审批(核准)事项由原有的1091项减少到628项,减幅42.4%;第二次改革在第一次改革的基础上(加上国家和省下放的44项),再减少277项,减幅41.2%,两次改革共减少审批(核准)事项740项,减幅65.4%。其中第二轮改革在市、区、镇(街道)三级同时进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前两次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深圳在2003年出台《关于深化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深圳市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和核准事项在上两次改革减到385项基础上,再减30%,审批时限缩短30%。同时提出要坚决防止只是简单地合并一些审批项目或者裁减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而对那些涉及部门利益、“含金量”高的项目紧抓不放,从而将审批制度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深圳率先进行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全国产生了示范作用,审批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传统的管制和审批为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对深圳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深圳政府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审批制度改革也面临着困境,存在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尽管行政审批的数量大幅减少,但一些根本性的行政审批没有变化,而且体制改革的问题也无法量化,仅仅从数量的缩减得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的结论似乎并不科学。尽管处于改革最前沿,但深圳是中国的深圳,国家的传统职能,即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在没有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就会有惯性的延续力量,在惯性的作用下,传统职能会以各种方式强制性地影响和渗透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要求深圳与它保持一致,如中央有审批,深圳也得有审批,内地有审批,深圳也得有审批。深圳的审批制度改革遇到的阻碍有些是深圳自身无法解决的,需要中国政府改革的整体推进。2004年5月,国务院决定国务院部门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495项,加上前两批已取消和调整的项目,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按照合理与合法、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都进行了规范,对行政审批权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是我国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标志。这种宏观环境的改善,对深圳的行政审批制改革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三、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深圳市在中共十六大闭幕后不久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讨论会,议题是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经过酝酿,“行政三分制”方案逐渐浮出水面。深圳作为中央编制办选定的试点,“行政三分制”方案的提出,标志着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盲目追求政府机构的压缩和减少,而不重视优化组织结构,难以避免“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坚持一种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的设置思路,必然导致政府机构庞大。随着现代公共事务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政务综合管理成为政府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行政三分制可以说是对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

“行政三分制”主要借鉴香港和英联邦国家行政改革的经验,但在运作机制上也会引入美国、北欧等国家的一些经验,其主要内容是将行政管理职能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在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行政三分制”方案的构想是在事务分析、职能分析的基础上,以大行业、大系统的方式设立决策部门,并就每个决策部门关联的业务设若干个执行局,决策权在决策局,执行权、审批权在执行局;决策局只管决策,而执行局则是单一的执行;单独设立监督部门,监察局、审计局地位相对独立,部门首长直接对市长负责。在方案的设计者看来,“行政三分制”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1)通过合理分解权力,实现权力的有效制约,使决策更民主、科学,执行更透明、公正,监督更有效、有力,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一部门、某一环节而导致失范的现象;(2)通过规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使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形成整体合力和制衡效应,防止权力滥用;(3)有助于解决公共管理的主体多元化问题,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4)有助于实现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学化,通过听证、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市民参与等行政参与新方式,广泛吸纳民意,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形成决策方案,从而大大地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行政三分制的实施,将使政府从“全知全能”转变为“有限责任”,从权威命令转变为科学决策,从人治管理转变为依法行政,从“传统部门利益型政府”转变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因而成为“今后20年政治改革的第一步”。

行政三分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深圳也在期冀凭此重塑“改革先锋”的光环。但在实践中,“行政三分”改革并没有坚持下去,原因是多重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缺乏内部的改革动力。被认为在深圳有“八分胜算”的“行政三分”改革,对利益的触动比以往任何一次改革都大,因而受到的阻力也比以往任何一次改革都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环环相扣的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但是政府会操纵不合他们利益的政策的实施过程,使之变形,甚至流产,对于政府体制改革而言尤其如此。“行政三分”主要涉及的是局级干部的权力和利益,所有机构重新设置,有些局将被取消,局长们面临整体“洗牌”的问题。逻辑严谨,措辞铿锵的改革方案面临着来自政府内部的改革阻力,高层达成共识的改革意愿并没有使政府内部的消极者执行这些方案。2004年3月《深圳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出台,经过多次修改的试点方案与舆论所期待的将行政体制中的决策、执行、监督三者分离的设计相比,已发生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行政三分”的失败并不能否定其合理性,中共中央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或许是对深圳当年改革意义的最好评价。

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法治意味着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标明“自尊自主的人文生活、理性规范的社会合作、亲和可敬的司法正义以及有效节制的政府权力”的理念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诉求。深圳获得立法权之后,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政府,在经济立法、社会立法和行政立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法治与市场经济良性互动,特区法治程度不断提高,是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将公共管理和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既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衡量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在向法治国家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最大的障碍始终是法律的权威难以建立,中国传统政府人治色彩浓厚,习惯将政策和命令放在高于法律的位置上,法治的基础薄弱。

深圳在依法行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完善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2000年10月,深圳市政府《深圳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决定自2001年起,对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各区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审查、统一要求、统一公布的“三统一原则”,凡不按“三统一原则”指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具有执行效力”;(2)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进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精简了执法队伍,解决了执法主体是否合法、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提高了行政效率,优化了特区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3)推行依法行政责任制,从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权力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行政的法治化程度;(4)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全市执法主体进行清理,使全市的执法主体进一步规范,委托执法主体也得到明确,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逐步得到提高;(5)推行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法定化,1999年1月,深圳市委作出《关于加强依法治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的决定》,提出从九个方面实现行政机构和行为法定化,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廉政建设,建立“高效、务实、廉洁”的服务型政府;(6)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深圳市政府于2000年制定了《深圳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工作规则》,由设在深圳市法制局的行政复议办公室依法对不服市政府有关部门具体行政行为向市行政复议办提起行政复议案件进行处理,从而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自觉性;(7)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通过前移审查关口将政府行为导入法制轨道,为政府重大决策、行政行为及重大合同行为提供法律意见,有效避免了决策错误和行政违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第3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对策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行政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行政机构设置,行政职权划分及为保证行政管理顺利进行而建立的一切规章制度的总称。所以,从本质上说,行政管理体制就是一个国家的政体及其管理制度的集中反映;从运行状态上说,它就是种行政管理机构、管理权限、管理制度、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等有机构成的一个管理系统。一个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深入地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不但有助于深刻理解行政管理体制的涵义,而且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改革、完善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先后经历了六次较大的行政体制改革,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使更多的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权利,更加民主化。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的地方都有其鲜明的特色,行政体制的改革是创新的、也是史无前例的,政府机构的调整、职能的简化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冲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它也将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匹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就要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需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点,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使政府更加有威严和公信力,使人民相信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与企业、事业等其他社会体系的关系尚未理顺,导致领导职能相互混淆。在当前,我国领导体制中领导职能划分不清是一个突出问题,比如党委,政府,人大这三个机构,它们之间的职能究竟应该如何区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说法和做法。

2、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领导体制的核心,权力实施以权限划分为前提。权限划分包括党政权限的划分、国家机关横向与纵向权限的划分,以及政府与企业、事业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划分等。

3、职能交叉重叠、缝隙空白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办事效率低、考核体系不健全。人员臃肿,政企不分,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4、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日益显露其弊端,己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了,甚至成为其阻力和障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如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显然应该对应一个更为先进的行政管理体制。

5、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落实时受到阻碍,因此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消除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社会经济和谐的发展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使得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针对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改革进程应稳中求进。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刻分析行政管理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政管理改革战略。

1、正确处理政企、政事和政社的关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政企、政事和政社分开,保障企业、事业单位等的自。让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分发挥其优越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这一原则来决定“放松政府管制”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幅度、力度和方式,力求稳中求进,同时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

2、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建立和健全政府行政机制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切实解决机构臃肿,层次过多的现象,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的问题。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承认适度的差距,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4、加强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行政是党的宗旨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因此,对行政管理加强监督,法律、法规就是唯一的监督标准和监督程序,使行政符合法治的要求,防范和惩罚行政违法,避免行政不当。

5、落实基层工作,注重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依法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镇居民委员会,让基层群众参加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关注基层民众,注重社会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6、借鉴国际行政管理体制的经验,吸收国外政府以及企业中先进的管理理念。世界上很多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普遍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我们应积极吸取一些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有选择性的学习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以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当前中国行政管理的新趋势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进程,使我国行政管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政府的管理理念发生变化,行政基点走向科学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政府由计划经济的管理理念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并进而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这些都使得行政管理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

二是决策更加体现民意,行政决策走向民主化。民主化就是建立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的民主体制,它是政治民主化的集中体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改变决策主体和权力结构,扩大民众决策权和参与度。其次,决策的运行需要民众的监督。

三是加大行政体制改革,行政权力走向分权化。分权化是指在行政系统内部管理权上的纵向分工,主要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分权。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

四是界定政府职能,行政职能走向有限化。有限化是指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准确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范围,对于属于政府管辖领域的公共事务,政府必须严谨高效地完成,政府管辖范围之外的领域必须交给社会和市场去完成,合理分工,保证行政效率的提高。

五是监控更加严谨,行政监督走向法制化。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公共政策,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公共部门滥用权力。通过监督,可以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当前我国行政监督开始走向法制化,中国已经制订了一系列关于政策监控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行政监督有法可依。

五、总结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我们坚信:行政体制的改革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将会和谐共生、共同进步,为未来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描绘一幅光辉绚烂的蓝图。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针对社会生活乃至国家管理出现的问题,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并加以判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良方案。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匹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好,并为缩小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提供经济基础,从而上层建筑亦会走向科学化与合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指日可待,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会让越来越多的国人乃至世界知道,中国梦是一个可实现的并且即将实现的华丽的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0.

[2]王辉,段华洽,丁先存.新编公共行政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3]吴元其,周业柱,储亚萍,倪咸林.公共政策新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关;行政管理;改革

一、海关行政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近30年来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相对来说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的经济体制相比,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滞后,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总书记于2007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又进一步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在如此宏大的行政改革浪潮之中,海关系统作为国家行政系统之中的一个相对独立但却十分重要的子系统,也同样面临着改革的巨大考验。经济的快速腾飞,国内外的新形势以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海关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作出与其相适应的改革,从而保障海关业务顺利开展,推动海关现代化建设向前迈进。

二、海关行政改革的现状

十六大召开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迎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国家进一步向前发展,在2003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时任署长牟新生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第二步发展战略”的目标,由此翻开了海关系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篇章。

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使简化海关通关手续、促进贸易效率与海关严密监管、维护贸易秩序成为了当代海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方向。如何提高人力资源效率、行政资源效率及行政能力,成为影响海关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命题。海关旧的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着严峻考验,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面。

首先,“越规行权”现象严重。海关行政职能复杂,牵涉面广,涉及资金巨大。因此,由于监管缺失,出现了一些行政人员为获得利益而超越制度规范行使权力、超越自己的权限范围行使权力的现象,从而导致了许多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行政执行效率和效力不足。在海关的许多重要业务领域,旧的业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形势的要求。并且,由于海关行政执行效率和效力的不足,使行政资源无法为新业务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服务,造成了一些业务无法正常启动;最后,行政资源分布不合理。目前,海关在一些企业少、分布不集中、效益低下的地区建立了不少关点,这占用了海关大量行政资源,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使一些企业集中、效益较高的地区对行政资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开展日常业务。

三、对完善海关行政制度的建议

为完善海关行政管理制度,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

国外许多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海关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转变管理理念成为了海关行政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当代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服务”,而不是“掌舵”。海关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在关注公众利益、强化服务意识、突出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是责无旁贷的。因此,海关必须转变其原有的行政管理理念,完成海关行政工作由“强制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海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已不再只是海关管理的对象,它已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部分。海关行政工作理念必然要向着怎样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推进贸易便利化进行转变和改革。这样才能使海关行政人员切切实实地把海关业务当成为人民服务的一项基本任务来尽力完成,才能减少行政管理过程中各种“越规行权”的现象发生,从而在根本上杜绝腐败事件的滋生。

(二)行政管理职能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和国家对政府的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形势下,跨国犯罪、走私活动更加猖獗、所用的手段更加多样、复杂,这对海关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海关必须要不断强化监督管理、打击走私以及征税等传统职能;同时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完善其他各项职能,包括:反恐、反走私、反洗钱、反商业欺诈、边境知识产权保护等。并且,加强国内各地海关的协同合作,以及同国际海关的联盟合作,构筑边境执法安全链;为国家提供更准确、更及时、更全面的统计信息,辅助宏观经济决策,服务于企业和国家。

(三)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海关系统相关职能做出调整和完善的基础上,相应的,也需要对海关内部行政管理制度进行深化改革,以推动海关行政体制的全面完善和发展。

一是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的需要,应该从海关法律和行政政策的角度入手,进行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修改海关立法与各项行政政策,调整战略规划等;二是为了与海关职能的发展变化相互配合,对海关通关、税收、稽查、监管等业务的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任务要求;三是借鉴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海关人的积极能动性,改革完善教育培训方面的制度,推广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课题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路径与目标模式[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第5篇

【《财经》网专稿】中共十七大之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中心环节。传统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其他改革为配套的改革思路,正在转向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改革思路。

需要解决的五大矛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面临的各种深层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与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实现程度较低的矛盾。在中国,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处于最高的政治地位。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民群众所享有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还较低。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是人类发展指标却比较低,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2002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45,居全球第94位。

二是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增长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增长,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的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而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尚不能适应急剧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政府公共服务覆盖面较低、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例如,全国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还仅占全部就业人员7.64亿人的24.56%、14.64%、20.59%。

三是政府部门林立与政府执行力不强的矛盾。一方面,政府机构总量偏多、分工过细,部门林立的现象非常突出。另一方面,政府执行力却不高,政策执行中的部门利益固化、执行缺乏监督、执行效率递减的现象突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执行不力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四是公共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与公共服务投入比重不断下降的矛盾。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共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从2000年的1.34万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876万亿元,年均增长19%。但是,飞快增长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大量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服务投入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政府社会文教费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为27.6%,2006年下降为26.83%。

五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改革的呼声较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赋予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民主政府、阳光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与人民群众对政府改革的要求相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显得较为滞后。

改革的五大战略任务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总体上构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与进程,使之与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为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完成五大战略任务。

一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向以人为本、便民高效、程序规范、公开透明的根本转变,从而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

二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公民社会的微观经济社会主体相适应,建立与完善现代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从政府的本质属性方面对政府所下的定义,从政府管理的本质属性来讲,现代政府的实质是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服务型政府是一种政府管理的目标模式,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本质、政府管理方式和政府管理体制的一种实质性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型政府,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加关注民生,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三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按照公平公正、覆盖广泛、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稳步提高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公共科技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四是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建立与完善科学、民主、法治、公开、负责的政府运行机制与管理方式。要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依法规定各类行政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严格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责任制度,优化决策信息系统。要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解决长期以来决策与执行不分、监督不力的问题。要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规范和发展行政服务性机构,再造政府流程,充分运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现代行政管理方式。

五是适应经济社会管理事务日益增长的要求,建立结构优化、综合管理、执行力强的现代政府组织体系。要在政府和部门间合理配置政府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形成科学的政府职能结构。坚持全面、统一、精干、效能的原则,稳步推行“大部制”,基本解决政府部门分工过细、职责交叉的问题。坚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持稳定的原则,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形成合理的政府层级结构。推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配套改革,形成公共部门与社会组织相协调的政府组织结构体系。

改革的五项重点

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扭住不放,使之成为全面推进政府改革的抓手。

一是要加快公共预算改革的进程,抓紧扼制政府行政管理支出过快增长、行政浪费严重的趋势。强化人大预算监督和审查权,人大既要有对计划、预算报告的整体表决,又有对重要计划指标、支出款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重点审查和单项表决。建立科学的预算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并对行政人员经费支出、会议费支出、差旅费支出,以及一般性的非重点建设支出等,实行由“零增长”到“负增长”的控制办法。各级政府应推行预算公开,除了涉及国防和国家安全而需要对外保密的少量内容外,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计划,都应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

二是要制订在五年内普及基本公共服务的计划,加大财政向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使每年新增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的水平。

三是要果断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部门林立、审批与管理环节过多过滥、协调与执行能力过弱的被动局面。按照精干、统一、效能的原则,改变目前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小部门体制”,实行综合管理,整合、归并相关、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综合设置政府机构,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部门体制”,使政府部门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逐步向大农业、大交通、大文化、大科技的管理方式过渡,以切实减少部门职责交叉事项,变部门之间“扯皮”为部门内部协同。

四是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与行政问责制,对政府行为与结果实施更加强有力的约束。推行政政府绩效管理,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人民群众有效参与评价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要在试行政府绩效公告与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公共部门绩效报告与评估制度,最终建立政府向人大的绩效报告制度、绩效预算制度与绩效审计制度。要完善政府责任体系与制度,全面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健全政府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与结果责任体系。

五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式,建立更加有效的行政改革机制。事实证明,让政府关起门来自己改自己,不管是行政首长主导也好、改革部门主导也好、政府部门主导也好,都是一种低效的政府改革方式。与经济体制改革由政府主导不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该由政治家、社会各界、政府联合主导,共同推进。应由政府首长挂帅组织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组成行政改革决策咨询委员会,具体规划和拟定行政改革方案,再由人大、政府决定,政府改革部门与其他部门负责实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第6篇

与以往几次政府机构改革不同,当前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这个现实需求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需求;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需求;改善公共治理结构的需求。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统筹规划设计和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目标

由于改革发展新阶段的突出矛盾有了明显变化,今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眼点与以往不同。无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公共服务职能,还是改善公共治理结构,都要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目标。

1.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背景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应当按照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进行总体设计和统筹安排。

(1)从经济领域看,我国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这意味着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已超出以往以政企分开为基本要求的职能转变,而是要为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2)从社会领域看,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对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体制上解决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确保政府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并发挥主导作用。

(3)从政府自身建设看,面对行政成本不断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和体制机制性腐败增多等问题,需要改善公共治理结构。政府还要尽快完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系统,使自身建设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适应。

2.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政府转型。我国28年的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各类企业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主体。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继续扮演投资建设主体的角色将造成大量的经济社会矛盾。为此,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1)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为重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政府由经济建设性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转变,以此来提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

(2)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强化政府在建立公共服务体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尽快成为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主体,以此来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

(3)以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为重点,改善公共治理结构。这就要求政府从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区利益中超脱出来,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3.以全面履行政府职责、规范约束政府行为为主要内容,推进新阶段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改革实践看,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等都很重要,机构改革也很重要。问题在于,在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的诱导下,这些改革的目标都难以实现,甚至还会出现改革的扭曲变形。就是说,面对现阶段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把履行政府职责、规范约束政府行为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例如,在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责任不到位的情况下,在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推出的一些改革就有可能演变成政府“甩包袱”,从而使改革走形变样。因此,在改革方案的具体设计上,特别是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推进中,要十分强调政府自身的职责所在,并由此严格约束规范政府行为。

二、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实现政府由经济建设性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经确立的大背景下,规范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政府应当尽快从微观经济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大大强化宏观管理职能。

4.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主要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主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在于,它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已弊多利少,难以为继:助长了投资过度、产业结构恶化;使地区、城乡间发展严重不平衡;降低了就业增长率;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等。

我院**年改革调查问卷显示,79.04%的专家认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应当看到,我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基本形成;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不应再是直接投资搞建设,而是要通过提供良好的经济性公共服务,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5.按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有效地履行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一步应重点改善和加强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

(1)加强政府中长期战略规划职能。近些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宏观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政策缺乏预见性和连续性所致。为此,建议成立专司中长期规划及经济政策决策的国家经济部或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以提高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约束性和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

(2)提高货币政策在经济调节中的地位。利率和汇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的基本工具。为此,应当明显增强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职能,并由此完善央行运行的体制机制。

(3)确保经济信息统计的准确性。准确的经济信息是保证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但目前统计数字失真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建议通过相关立法,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改进方法,提升国家统计机构的权威性,以进一步增强经济信息的客观性。

6.强化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我院**年改革调查问卷显示,72.75%的专家认为,当前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市场监管不力和过多干预并存。最近几年,药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些已经触及了社会公共安全的底线。为此,应尽快从体制机制入手,提高政府市场监管效能。

(1)保证市场监管的统一性。实行市场监管的垂直管理。例如,把处于直属机构和事业单位中的监管机构纳入国家行政序列,受国家行政法和相关法规的规范和约束。

(2)建立国家层面的市场监管委员会。针对市场监管中多头参与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的现状,要加强市场监管的统筹协调,整合各监管部门的力量,提高监管效率。

(3)实现由分业监管向综合性监管的过渡。以金融业为例,混业经营大势所趋,应尽快实现由分业监管向综合性监管的转变。

7.加强国家的经济战略职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加强国家整体经济战略的任务比以往更为紧迫。

(1)大大强化国家能源战略职能。我国现行的能源战略规划、机构设置与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为此,应当尽快组建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司国家能源战略职能。此外,最大的三家国有控股能源公司既有执行国家能源战略的某些职能,又都是海外上市公司。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盈利性和国家能源战略职能之间的体制性矛盾。由此,尽快组建国家能源控股公司有着十分迫切而重大的现实需求。

(2)强化对外经济战略职能。我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政府的对外经济战略职能还比较薄弱。虽然履行对外经济战略职能的部门是商务部,但是相当一部分政策的制定和责任落在其他相关部门。为此,建议由商务部专司国家对外经济战略职能,以强化对外经济战略职能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3)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国家的经济战略职能。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国有经济要在一些重要工业部门保持主导作用,与此相对应,国有资产管理应当始终作为国家经济战略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建议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和工业部,专司国有资产战略管理职能。这样,既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国有资产战略管理和重大政策决策的职能,又可以有效地发挥国有资本在工业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8.扩大国家的环境保护职能。**年度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显示,有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对本人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或较大影响。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和制约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直接威胁到了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应当大大强化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

(1)在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础上,强化中央对地方环境保护的监管职能。严格纠正一些地方政府重经济增长而轻环境保护的倾向。

(2)为强化国家的环保职能,建议成立国家环境委员会。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第7篇

无为县高沟镇、天长市秦栏镇为中央编办确定的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2年5月,参考部级经济发达镇相关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产业特色、发展潜力等因素,遴选出长丰县下塘镇、肥西县小庙镇、霍山县衡山镇、含山县林头镇、繁昌县孙村镇、郎溪县十字镇、宁国市港口镇、广德县新杭镇共8个省级经济发达镇开展试点并组织实施。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在机构设置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改革试点过程中,试点镇紧紧围绕新时期经济发达镇职责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一,综合设置试点镇机构。试点镇普遍将行政、事业机构综合设置为8-10个。同时,适当增加试点镇编制,重点用于公共服务。第二,扩大试点镇管理权限。普遍采取授权、委托和调整派驻机构管理体制等方式,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向试点镇下放事权,进一步增强试点镇政府决策自,无为、霍山、天长3县(市)分别下放了47、55、59项事权。此外,还将协同考察任免权、绩效评议权和奖惩建议权等部分人事管理权限赋予试点镇。第三,简化审批环节。县直相关部门与试点镇签订了事权下放授权委托书,对需上报审批核准备案类的项目,由试点镇预办理,县直部门实行“见文行文”、“见章盖章”;对可以实行综合执法的领域,委托试点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行使相关行政处罚权;对所有下放、委托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入试点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破解体制束缚。第一,探索政社共同治理新模式。高沟镇开工建设可容纳4万人口的骆套和高沟两个新社区,建成6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和安置房,引导农民向社区有序集中;衡山镇通过开展10个城市社区“两委”统一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实现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二,探索政府提供公益服务新方式。高沟镇对完全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服务,如农技推广、计生服务等,采取“三规范”,即规范岗位职责、规范指标要求、规范分层考核的管理办法,建立职工薪酬与服务对象满意度直接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对主要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服务,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采取“定任务、定报酬、定收费标准”的办法,逐步扩大“以钱养事”的范围和领域。目前,高沟等试点镇范围内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路灯维修、道路管护等公共事项均推行“项目招标、市场运作、群众监督、政府买单、钱随事走、按绩取酬”的运行机制,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也促进了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第三,探索社会矛盾调解新机制。试点镇整合和调解队伍资源,综合设置访调中心,实现一门接访、一门处理。高沟镇、秦栏镇受理事项均超过100件,基本都得到妥善处理,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的案例。2012年,高沟镇电线电缆行业协会依法为企业清收账款上亿元。秦栏镇电子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已先后调解各类纠纷20起,全部以和解方式结案。三是完善规范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实现新突破。第一,理顺县镇财力分配关系。各试点地区普遍实行“划分收支范围、确定收支基数、超收返还激励、专项资金扶持”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试点镇的财力保障。10个试点镇中,有5个镇以2008年财政收入为基数,有4个镇以2010年为基准,超收部分由县(市)财政全额返还试点镇。同时,在试点镇辖区内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社会抚养费、矿业权价款县(市)本级留成部分予以全额返还。对试点镇迫切需要新上的优势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给予支持。第二,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各试点镇普遍设置规划建设管理派出机构,受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负责确定镇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和乡镇建设规划许可证、查处本辖区内违法建筑等工作。如秦栏镇通过修订城镇总体规划和制订开发区控制性详规、农民住宅区控制性详规等各类建设规划,使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初步形成了镇域发展新格局。第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各试点镇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业特色和人口现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如无为、天长等地规定凡在试点镇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及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办理城镇户口,并按有 关规定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有效解决了高沟、秦栏镇企业招工难的问题。霍山县则采取逐步放开的形式,优先安排县域其它乡镇居民向衡山镇聚集。宁国市针对外来在港口镇定居的人口,由于没有本镇的户籍,因而未能享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公民待遇问题,取消港口镇非农和农业户口,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港口镇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者生活来源等具备落户条件的外来人员,在履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集体资产权益等相关承诺的前提下,可申报港口镇居民户口。对拥有二轮承包土地的本镇居民,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在土地二轮承包期内按规定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第四,探索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农行在高沟镇设立全省首家乡镇二级支行。四是把城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好城镇建设框架,做到建设一个区域、及时投入运行一个区域,最大限度地方便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支撑发展的能力。将城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的第一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深入开展镇容镇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集贸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做到城镇建设与城镇管理共同进步,使城镇真正成为全镇经济发展、农民务工经商、安居乐业的主要平台。

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事权还需要进一步下放。基层的行政执法权基本上是以县一级政府为主体的,乡镇政府的行政决策权、执法权很小。即使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下放给经济发达镇一部分事权,仍出现了与现行的法律法规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发展要素保障还需加强。县直部门下放试点镇管理权限后,业务对口面扩大,工作标准提升,工作难度加大,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导致如城镇建设规划等部分事权即使下放后,职责还不能充分履行的现象。虽然试点镇开展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打破干部身份限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但针对乡镇工作人员结构矛盾、专业人才“招聘难、留不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调整队伍结构、补充新鲜工作力量,增强试点镇的人才智力保障。三是配套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尽管各地实施方案中都将金融改革列入试点范围,但由于各试点镇经济产业发展程度差异较大,而各种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和中介组织的布点经营大都根据市场成熟度和业务需求来确定,因此对于刚刚起步的经济发达镇,金融机构的设立还远没有跟上发展需要。在建设用地方面,由于市、县政府也同样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虽然方案中明确要求省、市、县政府每年分别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给试点镇使用,但有的地方目前还没有落实到位。

三、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部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期待已久的“大部制”,在今年“两会”上终于开始了破冰之旅。尽管这个方案并没有大家所预期的那么彻底,但五个新的大部,足以显示国家改革的决心。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改革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根据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应当做到一下四点:

一、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求政府担负起服务公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服务型政府坚持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政府只有有效地提供了公共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让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为了符合现代政府的治理理念,大部制改革应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以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为改革目标。首先,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伴随着市场经济完善的进程,政府必须减少管制层面,强化服务功能,在政府管理上进一步由“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其次,打造透明务实型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公告制度,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管权。再次,强化危机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政府要有危机管理的意识,建立预防、预警、反映、救助和社区参与等危机机制。

二、大部制改革需要其他配套改革相配合

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和组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和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和彼此促进。一方面,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的实质是一种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就在于它实行的是行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划分和相对分离。因此,大部制改革要遵循“决策、执行、监督”的改革思路,我们要以这次大部制改革为契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使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同时强化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完善首长负责制、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和贵任追究制。另一方面,使地方行政部门的设置和中央的大部制改革相适应。中央政府在国家治理结构中虽然处于高端的支配地位,但治理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地方,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不当,地方的大部制改革没有跟上,那么,无论是大部制还是小部制,都可能治理无效。三、大部制在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部门利益

大部制改革最大的阻力是多年来被强化的部门利益。大部制机构设置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的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加以抑制。过去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决策周期长、制定成本高、协调沟通困难,原因就是受到了部门利益的严重影响,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大部制改革如果不成功,就会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减少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除了建立外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以外,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上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所建立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是国务院的综合协调部门,几乎和每个部都有关系,这些部门和发改委的每个司、处都一一对应。但是发改委模式绝对不是大部制改革的方向,发改委的权力过大,完全成了一个“小国务院”。在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发改委应当抓“大”放“小”,剥离出工业行业管理的相关职责,缩小投资审核的范围,下放部分规划和产业政策管理的权力。各个部门在发改委的统一调控下,协调动作,往一个调控目标使劲,可以达到最佳的调控效果和较高的行政效率。

四、大部制改革需要良好的法律保障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部门立法的影响,我国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部门一套法律体系的现象,大部制改革后,有关执法主体,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同时,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问题,国家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和实行综合立法。首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所有的部门立法进行统一规范,对那些与现行法律制度相抵触的部门立法进行废除处理,对于那些符合我国立法原则和与现行法律法规相适应的部门立法,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颁布实施。

其次,切实加强行政组织法体系建设,推进行政组织设置、职能定位和机制运行的法制化,以法律的形式将政府部门的设置固定下来,不得随意增减,如有增减的必要,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相关法律。政府各部门要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违反法律。

再次,强化预算的法制化。立法机关要制定严格的预算法案,对各行政部门进行严格的财政控制,监督每一笔财政指支出的具体去向,坚决打击、和公款吃喝等腐败现象。

参考文献:

[1]汪玉凯.以“大部制”为重点的政府改革.今日中国论坛.2008,(4).13-16.

[2]朱向东,朱峻.日本的大部制改革.党政论坛.2008,3.59-60.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是政府的职权机构及其运转方式,它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产物。“入世”后,我国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各级经贸部门的决策与管理措施要更加科学,管理体制运行要更加协调和有效,确保行政管理人员的廉洁与勤政,以降低整个管理体系运行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实现微观经济效益,国家实现宏观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基础。为此,“入世”后,我国必须对进出口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行政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等进行改革,以适应“入世”的需要。

一、改革行政管理组织机构

1.完善管理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外贸行政管理的组织体系是以外经贸部为主,按垂直系统分别设立经贸委(厅)、外经委和各级贸易发展委员会。这些分支机构又分别属于省、市、县各级政府,构成了条块结合、相互交叉的复杂系统。这种行政管理组织系统的优点是便于政府部门对各级外经贸企业的监督和调节;其缺点是由于行政管理层次多和地方政府受区域利益的影响,容易导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贯彻执行时变形和时滞,强化了微观管理,弱化了宏观管理。因此,“入世”后,我国外贸行政组织机构的改革应该在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基础上,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管理和监督职能。

2.精简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1998年新一届政府机构改革仍将外经贸部作为国务院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保留下来,但对外经贸部人员进行缩减。同时,本着“小机构,大服务”的精神对外贸检验机构进行改革,即将原国家进出口商检局、卫生部卫生检疫局、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合并,共同组建“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三检合一”消除了口岸查验“政出多门”的弊端,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同时,执法主体的集中统一,也有利于增强执法力度,避免机构重复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财政负担。“入世”后,我们应继续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精神,对各级外经贸管理部门继续精简机构,以提高其管理效率。

3.构建进出口商会等非官方的外贸管理与协调体系

进出口商会是指经政府批准、由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各类企业依法联合成立的行使行业协调、为企业服务的自律性组织。进出口商会作为“中观”的协调管理机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但是政府决策的信息提供者和加工者,而且是与国内企业沟通的桥梁。它可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可作为企业的集合体、代言人,协调进出口商品价格,避免多头进口,防止抬价争购、外汇流失,维护整体利益。由于进出口商会能发挥其行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代替部分政府行政管理行为,解决纠纷,清查不正当贸易行为,促进市场稳定发展,因此,“入世”后,我国应当加快商会立法,通过法律规范进出口商会的协调和运作机制,促进商会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是商会之本”的思想,在现有进出口商会基础上,按主要商品分类,改组建立全国统一的各分行业进出口商会,强化商会对进出口商品的协调职能。要进一步改组和优化商会领导班子,改善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发挥各研究咨询机构的信息服务功能,形成全国健全的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必要的法律、会计、审计事务所,为企业提供有关外经贸方面的服务,并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社会监督。

二、调整行政管理职能

行政管理职能的调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外贸管理职能权限的科学界定,即政府行使管理职能“度”的问题;二是各种管理职能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理调配。

1.逐步建立市场调节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宏观调节机制

“入世”后,政府管理外贸的经济职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制定外贸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促进外经贸活动和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制定外贸法律、法规和必要的管理条例,使政府对外贸活动的调节法制化、透明化,并使之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组织市场调查和预测,收集、分析、处理和外经贸信息,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指导等服务。在明确了政府管理者职能权限之后,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进一步下放进出口经营权就成为入世后我国政府管理外贸经济职能改革较为紧迫的问题。

在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方面,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很重。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混淆,经济管理主体、所有权主体和经营主体职责不明的现象还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因此,“入世”后,我们应该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对外贸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进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

在下放进出口经营权方面,1998年10月1日,外经贸部了《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经营权的暂行规定》,规定从1999年1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可享有与国有外贸企业同样的进出口权。根据暂行规定,政府还对1000家国有大型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实行登记备案试点工作,并赋予一大批企业边境贸易经营权。“入世”后,我国应逐步放宽企业申报对外经营权的条件,通过试点逐步取消企业进出口权的审批制,直至加入WTO的3年内实现企业进出口权的依法登记制。为了向依法登记制转变,必须建立和加强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的年审制度,推动企业代码在海关、外汇管理以及出口退税等进出口环节的应用。在企业经营范围方面,除极少数特别重要的商品如小麦、原油、成品油、烟草等由国家核定的公司经营外,其他进出口商品原则上应该放开经营。

2.加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

目前,我国实施的进口许可证制度与WTO《进口许可程序协议》及其他相关协议的精神存在着不少冲突,与国际惯例相比差距较大,没有完全体现公平、公开、合理的原则。例如,我国的进口许可证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为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并未考虑申请者的实际需求和实际业绩,而WTO《进口许可程序协议》规定,只要符合进口成员方的法定条件,任何个人、企业和机构均可成为进口许可证的申请者;WTO规则允许的自动许可制度在我国尚未建立和实施,配额管理行政色彩浓厚,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在管理方法上,存在着“政出多门”和“证出多门”的弊端。多重部门管理、部门职责交叉现象的存在,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入世”后,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两分离三统一”的管理体制,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分离,配额管理与许可证的发放相分离;制定政策与监督管理相统一,签发业务与管理相统一,管理责任与权利相统一。

外经贸部只负责制定、修改和解释签发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委托签发的许可证进出口许可证管理法规、条例、规章,制定许可证管理商品目录、调整方式和发证机关,监督、检查许可证制度的执行情况,处罚违章发证行为,提出许可证管理的宏观要求。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对外经贸部负责,负责监督、检查和管理外经贸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简称各特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经贸委(厅、局)发证机构(简称地方发证机构)的许可证签发工作,并进行业务指导;制定许可证发放规则和发证机构管理办法,负责签发国家重点管理商品的进出口许可证;负责对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并根据授权处罚违规行为。各特办和地方发证机构在各自的授权范围内签发进出口许可证。配额和许可证的发放要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行配额、许可证招标、拍卖等规范的市场分配方式。

3.建立健全新的进口管理体制

一个国家的进口管理是该国外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进口贸易由几个部门分头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机电产品的进口配额由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协调办公室(简称机电办)审批,其他一般商品进口配额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工作则由国家计委负责。进口许可证分别由国家计委、外经贸部、机电办和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负责审批,其中咖啡及其制品、寄售烟由外经贸部负责审批;碳酸饮料、组装加工设备由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审批;机电产品由“机电办”负责审批;其他商品的进口许可证由国家计委负责审批。由于进口管理处于这种分割状态,各管理机关自成一套体系,互相联系和沟通不够,往往造成政令不一,互不配套。管理的不协调造成了进口贸易的不协调和效率低下。因此,“入世”后,应科学地划分并认真落实国家各经济职能部门的分工,尽快解决进口的多头管理、进出口严重脱节等问题,建立健全新的进口管理体制。

4.改革现行海关的业务管理体制

“入世”后,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业务管理体制是我国现代海关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建立以先进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海关业务运作和管理系统,实现海关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其次,要实现海关业务和机构的重组。进出口通关业务、保税业务、稽查业务和海关统计等海关业务要按专业分工调整现行的职能机构,改变现行海关管理职能过分集中于基层海关的现状,加强直属海关对现场业务的管理和控制,业务决定权由直属海关决定。最后,要规范、创新海关业务制度,建立科学的通关管理机制,简化报关程序,采用预报关、集中报关,规范和完善货运转关制度;要依照WTO的《海关估价制度》,完善我国的海关估价制度,规范稽查制度,强化海关稽查职能。

三、改革行政管理手段

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本调节手段,依法管理的进口体制是我国“入世”后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此,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外贸法规

在我国加入WTO后,我们应对所有的行政规定、实施办法等各种名目的文件予以清理,以法律或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尽可能地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政策的具体落实和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加快外贸的法制建设。当务之急是着手建立或完善我国的反垄断法、反倾销法、反贴补法等,促进对进口贸易的宏观管理向法制化转变,为建立新的进口管理体制和规范企业进动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使企业的行为、政府自身的行为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2.完善以经济杠杆为基本手段的间接调控体系

国家对经济实行调节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客观需要。“入世”后,我国除了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对进口贸易进行监督与调节外,还应该遵循市场规则,尽可能地运用税收、利率、汇率、金融信贷和价格等经济杠杆,对进口贸易实行科学、合理的调控。

3.建立健全的决策系统和宏观监控体系

无论是行政调节手段,还是以法律经济为主的调节手段,其运行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要求外贸主管部门在宏观决策前,必须在占有充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取得各项可靠的参数,以保证可供选择方案的正确性。因此,“入世”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首先应当建立决策参谋机构,吸收一些有影响、有才干的专家或学者参加,为行政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并对各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提高宏观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方面可试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由外经贸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组成,对进口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对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建立专项储备制度和专项贷款制度,对部分国际市场敏感的商品建立进口风险基金等。其次,要完善决策程序,完善的决策程序有助于合理的决策。决策程序一般包括:分析问题,拟订目标;调查咨询,论证评估,确定方案;实施计划,反复修正。

建立有效的进口贸易宏观监控体系,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急迫问题之一。通过电脑联网,对粮、棉、油、糖、化肥和钢材等大宗、重要商品的进口价格、进口总量实行监控,能够防止盲目进口、严重冲击国内市场的问题发生。“入世”后,我国进口贸易增长速度有可能远高于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因此,建立监控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手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政令的上传下达比以前更为迅捷、准确。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在近两年的广交会上提供了EDI电子信息服务。广交会上推出的“参展商品查询系统”,以及1998年7月1日经贸部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政府站点建立的“中国交易商品市场”,都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入世”后,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加强对进口贸易的监管调控。在解决技术保障、网络安全等问题、条件成熟前提下,可实行进口许可证网上申领;在统一单证、统一发放的基础上,建立统一平台、统一网络,可实施网上申领、审批、查询,大力推进进口许可证签发与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法制建设。

总之,进口贸易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在遵循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原则下,重新界定政府管理进口贸易职能的范围,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高效的进口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外贸主管部门对进口贸易的调节作用和其自身的办事效率,推动我国进口行政管理体制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促进对外贸易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1999,(11).

[2]徐晓梅.关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3).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第10篇

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依靠企业行政组织,通过行政渠道对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的综合。狭义上的行政管理指的是企业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依靠企业行政组织,然后按照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行政流程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当前一些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执行不到位,导致企业行政效率低下,下面介绍几点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1.1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

行政组织机构与行政渠道都是企业行政管理开展的依据,因此,建立与企业行政管理需求相一致的组织机构是完成行政命令与指示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机构庞杂、人浮于事、沟通不畅等问题是企业行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相关信息更新不及时和行政效率低下等负面影响。因此,建立与企业行政管理需求相一致的组织机构对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影响巨大。建立健全的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简洁合理的机构组织、明确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以及掌握相关事项办理的表格、图表规范填写等,进而实现行政部门行政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1.2优化企业行政决策职能的程序

首先,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其次,拟订方案,寻求达到企业决策目标的途径。研究和拟定实现企业决策目标的各种途径和办法,就是准备行动方案。现代企业行政决策一般要求有多个备选方案。现代企业行政现象复杂多变,更不允许只准备一个行政方案,也不是科学的决策。再次,决策方案的评选审批。当前企业的行政决策问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并且行政管理目标多,涉及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在实现目标的方式上各不相同,单单靠决策者的经验进行决策过于片面,会有很多考虑不到的问题。所以,在决策时必须将专家建议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选出最优的方案。

1.3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手段创新

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管理手段创新,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指尖外勤为例,指尖外勤对于传统行政管理方式来说,是一个有效的填补,填补了行政管理对于外勤人员管理的空白和诸多漏洞,打破了以往行政管理对于外勤人员爱莫能助的被动局势,同时指尖外勤的有效沟通和链接作用,不但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而且还为企业与外勤人员之间搭建了一个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平台,外勤人员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行政管理部门打开手机就可以轻松掌控,指令。通过指尖的一键触碰,一切行政管理难题将迎刃而解。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唾手可得的智能手机终端就可以将指尖外勤的移动设备巧妙链接,外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将被企业尽收眼底,企业管理层随时与外勤工作人员实现互动,即使商机瞬息万变,指尖外勤也会先人一步,赶超时间,给你第一时间洞察时机的机会,外勤人员的及时上报,企业高层的最新决策就会一气呵成,紧抓财富脉搏。企业行政管理的效能被指尖外勤一再细化,一再提升,经过层层改造,目前指尖外勤在企业会议、培训等工作中发挥着更为便携的效能提升作用,通过指尖外勤各类公司活动组织的通知,可以知道有多少人看过通知、参加人数和不参加理由,提高组织效率。在国内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做好秘书工作的措施

2.1注重协调,当好助手

综合协调职能是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当好领导得力助手的关键。优秀的秘书人员不仅仅善于与领导沟通,并且善于与同事沟通。优秀的秘书不仅能够起草高质量的工作文件,而且能够料理好各项事务。第一,要做好会议协调工作。在会议开展之前,秘书要提前做好会前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撰写领导讲话的材料,做好外来参会人员的接待及会议场所的选择与布置,最后由领导进行验收,这样可以为领导节约出时间来进行其他重大工作。第二,要做好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通常,秘书认为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比较简单,容易忽视这一问题,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展这一项工作,因而使得一些文件在传达过程中,误悟领导意图或者使员工不能很好的理解文件精神与要求。因此,秘书在撰写好文件后,对于文件的精神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传达,使企业员工能够全面的接收到文件精神与领导指示。

2.2撰写优秀的公文、稿件起草文稿,是秘书工作的主要部分

文稿的起草过程,常常是由领导和秘书合作进行的。在起草文稿的时候,秘书不但可以在酝酿和讨论文稿的时候提出自己的意见供领导参考,而且可以在起草时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写上去,形成初稿,让领导人去决断,这样形成的文稿才能真实、全面、生动地反映传达领导的决策、方针、意图等,并使之成为群众性的行动。在形成材料后要注意把好行文关,主要审查是否需要行文,防止行文过多过滥,助长文牍主义;要把好政策关,主要核查文件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令,防止在政治上出错;要把好文字关,主要查看文件观点是否正确,语言文字有无错漏,维护文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把好体式关,主要审核文件、格式是否正确,发送范围、密级是否恰当等。这就要求在撰写、审核文稿时,必须反复思考,仔细推敲,字斟句酌,使文件真正体现机关的制文意图。

2.3兢兢业业做好服务工作

我们要全面地服务与领导的工作,首先,应当以相关工作与中心任务为核心对文件进行高效处理;其次应当主动收集企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问题进行走访调查,并适当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供领导决策参考。再次,要善于行使领导赋予的职权去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如对企业相关业务进行检查督促、做好各方综合协调工作等,使领导的指示能够高效的执行。当然,对于领导服务要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如果秘书对领导服务不到位就会影响领导的工作效率。如果服务过头,或者“仗势欺人”,就会对领导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秘书服务领导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按规定办事,不可以自己的意愿或者经验来办事。

②多作请示汇报。当遇到规定不明确问题时,不要自作主张应及时向领导汇报,由领导决策。

③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上边谈到了不要“仗势欺人”,秘书工作接近权利渠道,但不可,给企业与领导带来不好的影响。

上一篇:工作总结范例范文 下一篇:行政管理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