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21:04:26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__x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本科

年级:秋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一、绪论

随着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着重从社区这一角度探讨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

二、本论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1、患病就医难

2、啃老现象不容乐观

3、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4、孤单无助缺少交流

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

(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1、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2、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3、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4、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5、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三、结论

“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切切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地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生活和精神方面需要得到关心、帮助和慰籍。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着重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关键词:和谐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改善措施

“四代同堂”曾是中国沿袭几千年的传统家庭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家庭模式已被分解。现在很多城镇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独守空巢”,他们在对儿女“看不见”的思念中度日,而儿女们忙于工作和应酬,经常把老人“遗忘”了。福州市区凤凰北新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被发现在家中孤独去世。老人的几个子女虽住在福州,但却没有和他同住。显然,这是一位“空巢老人”。这位老人的孤独去世警示世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尚需探索,在我国“老龄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候应先破解“养老”难题。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什么是空巢?据说“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好凄凉、好孤单……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

据调查,在这些“空巢老人”中,不少“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享受着亲情的滋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也有相当部分老人孤独无助,患病时没钱看病,健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患病就医难。“空巢老人”在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寂寥生活的同时,最需要“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南京普通老职工每月退休金在1000多元,只能用于日常支出,遇到疾病等就无能为力了。“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不少人都是多病缠身。据了解,南京城市“空巢老人”每年平均医药费支出为5000元,很多人没有医保,因病致贫现象突出。空巢老人不同程度地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他们当中,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仅占50%左右。目前,多数退休工人退休金普遍不高,这笔钱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尚可,遇到重大疾病就捉襟见肘了。还有,老人一般得的都是“富贵病”,近一半的老人患病时自己买药治疗,药用久了,老人多半觉得花那么多钱也治不好病,还不如少吃或不吃药。由此对他们而言,参与医疗保险显得尤为重要。

2、孤单无助缺少交流。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有的老人在老伴离去后,由于子女反对或思想观念陈旧,不敢或拒绝再婚。他们本来就性格内向,整日里又一人独守空房,心理郁闷势必影响其自身健康状况。

3、啃老现象不容乐观。据调查,虽然“空巢”老人子女中85%有收入,但70%的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或医疗费用资助。且由于子女下岗、购房或孙辈上学择校等原因,他们还得挤出微薄的退休金,帮助子女承担开支。

4、生活条件有待改善。部分“空巢”老人的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日常卫生保洁不到位,还把日常用品堆放于床的周围,使原本狭小的空间显得紊乱窄小。他们年老体弱,还得买菜煮饭。为图方便省事,常常煮一顿吃三餐,有的还为省钱,排队购买降价打折食物。甚至有的老人还在使用被淘汰的煤炭炉。

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老年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子女亲人的关爱。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老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也在逐渐淡化,他们认为依靠社会提供养老帮助是今后养老趋势。虽然在养老观念上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收入低是影响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在现代城市里,“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已成为一大遗憾,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关爱“空巢老人”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都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街道、社区、社会志愿者团体也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给予了多方帮助。针对街道

“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建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职能部门指导下,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把“守望工程”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事 项开展,以社区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增强社区老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

(一)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定时为“空巢老人”做健康检查,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健康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定期上门为老人做免费体检,并制定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健康年检表、高龄“空巢老人”健康基本情况表和高龄“空巢老人”健康随访表,这些措施的实行将有效地避免延期诊断和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发生。街道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免费开通绿色代购通道,开展为老人生活用品、保健用品和器具免费配送服务,只要拨打一个电话或直接到社区服务站登记所需要的商品和规格,即可送到老人的家中。此外,社区服务中心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专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如:免费办理120安全出行卡、免费发放健康杂志《社康服务》、免费发放健康食谱及食物相克表、定期上门传授居家养生保健操和手疗操等,这些服务必将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

(二)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依托社区、以社区服务为保障,把社区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养老模式。与之相对的是机构养老。由于短期内我国不可能建立大量社会福利设施来安置大批老年人,即使是以后社会保障有了很大发展,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直接、成本低、覆盖广、服务方式灵活,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问题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老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老龄化初期,政府大规模办机构进行养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养老回归社区;最后回到家庭,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体系。国外养老福利服务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政府举办大中型老年福利机构解决养老问题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实际需求纷纷进行养老福利服务的战略调整,把大量的养老经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并且制定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全球共识,并进行了各国的实践探索。20世纪90年代,英国将养老纳入社区,采取社区照顾方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法国设立了老年人专业社区。美国、德国、荷兰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瑞典的社区服务方案鼓励老人在家生活。澳大利亚目前有提供居家养老照料的服务机构3000多个,接受服务老人50多万,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不足老年人口的5%。在推行了几年西方式的养老院养老模式不成功的情况下,80年代末,日本逐渐构建起了居家养老、居家看护为发展方(来源:文秘站)向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体制。现在,日本有96.9%的老人居家养老。香港采取社区照顾的原则,强调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政府为生活在社区中的老人发展一系列的服务支援,包括家务助理服务、老人日间护理服务等2。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不能自理8.81%计算,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规模为1289万人,20__年增加为1531万人,2020年达到2184万人,2030年超过3000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假设按照10%需要入住养老院计算,仅高龄老人所需要的养老床位,为150万张,20__年为213万张,2020年为307万张,2030年则需要424万张。目前,社会能提供的养老床位数只有约60---70万张;大约有6%-8%的老年人口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养老,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因此,通过健全与完善社区照料服务体系,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经济供给由国家承担,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家庭进行;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国家将居家养老省下来的公共养老设施费用,补贴给居家养老和发展社区服务,以法规形式规范化,成为一定历史阶段下老龄社会稳定的养老模式。

2、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主要是三方面: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老年群体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符合老年人“恋家”(把“小家庭”扩展到了社区这一“大家庭”)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社区“一老一小”的生活环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以其经济、文化、社会等特性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正如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所说,“社区养老是目前缓解我国养老机构不足、城区土地有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许多家庭两代人都能接受的,既可延续赡养老人的传统,又能减轻子女压力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3、居家养老服务充分考虑了老年群体自身的需求。据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市内活动的占15.6%,去外地活动占有1.4%。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最实际的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网络,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在社区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人精神愉悦。这些有利于恢复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在社区里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这些正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工作目标。作为我国社会工作率先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的社区养老服务,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目前我国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养老模式,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付。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也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服务要立足于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综合性的服务网络,为居家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发达国家在研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和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时,特别注重不同群体和不同组织,即家庭、亲属、朋友、邻里和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照料服务中的职能分工。当前我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大难题是有能力承接服务的中介组织匮乏。在此背景下,部分基层政府尝试通过建立专职队伍和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辐射的办法,以求突破瓶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中介机构(包括部分养老服务超市),主要从 事收集养老服务信息,开展养老、维权、保健、旅游和咨询等服务。在养老服务队伍上,提供照料的主要是女性(离家近、收入稳定、工作时间有弹性、一般是老人的邻居,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有责任和感情的驱动)。

(四)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各地要贯彻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广大老年人开展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大学、短途旅游等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

1、创建“星级”老年活动中心。要按照“星级”老年活动中心标准,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消除孤独寂寞感。

2、成立老年文体组织。各社区都要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与老年人协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组织广大老年人参加门球、气排球、健身球等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老年人生活,锻炼老年人体魄。并经常组织开展小型文体比赛,促进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

3、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老年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广大老年人都可以参加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既增长知识,又能消除孤独感,丰富晚年生活。各级政府要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当地老年大学工作,就近设立教学点,争取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学习。各教学点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在课前、课后开展各种趣味性文体活动,组织学员外出观光,调动学员积极性。

(五)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还是不够。每个社区都应该掌握空巢老人情况,把他们的资料包括健康状况登记在案,方便志愿者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对“空巢老人”的身体、家庭状况、思想状况有一定的了解,遇到突发性状况,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措施联系亲属,并通过经常性走访及时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可以制作“街道‘空巢老人’连心卡”,上面记载街道联系人、小区联系人电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制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联系卡,发到所有“空巢老人”的手中,使他们随时都能在急需的时候找到服务人员。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而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方面,特别是对空巢老年人的关爱,应是建立和谐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按照老龄工作方针,切切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地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来建强、张乐:《传统家庭养老冷落“空巢老人”》,载于《福州日报》10月30日。

2、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

3、合肥市庐阳区杏林街道:《关爱“空巢老人”维护和谐社会》,10月27日。

4、严秀华:《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谐社会》,载于《闽南日报》,2月8日,第1版。

5、王庆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首席医学网08月22日。

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

答辩时间:-11-8

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是07秋行管本科的学生——__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指导老师是__x老师。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拟定提纲到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的定稿,得到了x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论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今年8月份的时候知道老师让我们先选定论文题目,写什么题呢?真伤脑筋,一天路过公交公司门口看见里面的“老人活动中心”正在施工,心里想政府如此关爱老人,然而关爱老人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于是开始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网上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的11%。还显示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而这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11.4%是空巢家庭。11月17日,因改装水表,邻居们才发现,家住南京大桥南路40号一楼的丁老太太已死在家中。据邻居们回忆,最后见到她是在三天前。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中国,类似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杜绝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已成为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为此,研究“空巢老人”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于是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其次,说说文章的具体结构。

论文着重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只有切实做好“关爱空巢老人”,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的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本论文对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探索不够深入,还需要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

最后,再次感谢x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与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老师在这两年来我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初步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感谢本专业同学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也很难忘!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毕业论文,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论文;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开放教育的质量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命。要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其中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加之开放教育这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和教学体制,使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良莠不齐,整体水平堪优。现仅就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作一探讨。

1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论文选题不符合要求

重庆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引起重视,自行其事,选题与要求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选题忽略专业性。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了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得脱离本专业范围;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要求写作内容是: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事实上,每届学员提交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非专业方面的选题,或者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要求。2)选题过大过难或过窄。学员缺乏必要的选题常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选题,如有的学员写“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若干问题”“论企业家政府”等之类大而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的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同时,由于选材难度大,导致观点提炼不准,内容空空洞,思想没有深度。反之,有的学员选题过窄,无法展开论述,使论文缺乏应有力度。3)选题陈旧,内容雷同较多。比如,“论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陈旧,雷同,不能解决本单位、本行业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2论文内容有明显缺陷

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是由拼凑而成的,由于论文作者胸无成竹,东拉西拼,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关论文主题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而研究的成分很少;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有些甚至语言不通顺不流畅。

1.3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

《重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格式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学员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导致论文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是形式上的不规范。表现在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不完整,有的无内容摘要或关键词,有的将文末注释和参考文献混为一谈等。二是内容上的不规范。论文的题目不能够准确概括论文主题,摘要与论文主要内容无关,关键词不是表达论文核心的专业术语,参考文献不足以支撑论文的论述。

1.4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有一部分学员因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畏惧论文写作,加之学术道德缺失,选材不当,致使论文要么是全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要么是上网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

1.5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的过程,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考察和验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尤为重要。从历届答辩情况来看,参加答辩的学员有不少人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在答辩时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与指导教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2.1从学员方面来看,受条件限制,重视不够

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多是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作期间,对本专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部分乡村和基层上网条件差,汲取本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较为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便选择抄袭或拼凑完成论文。在这种态度极不严肃,缺乏应有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写作态度影响下,致使论文质量下滑。

2.2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力量薄弱,把关不严

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密切。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仅局限于常规的操作规程培训,而缺乏深入到专业层次的培训,致使教师在论文修改审定上,不能给予学生学术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2.3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论文教学的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从中央电大到各级地方电大,对于常规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都很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也很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十分充足。然而,各级电大针对论文教学制订的一系列文件,却没有能够从专业角度,明晰地提出对学员进行指导的要求,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3解决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确保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

毕业论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到把毕业论文教学放在和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制度建设上,在指导教师的选聘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3.2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

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市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3.3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业务性强的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辅导和严把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规范操作,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一是督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和市校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学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收集素材、选材,形成论文思路,写出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写作,教师都必须严格写作指导流程,扎扎实实开展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初稿、修改稿和定稿等三个环节教学上应予以具体指导,在定稿后做出初步评价,并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二是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尤其注意要从论文的格式、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字号、字距等细微处提出严格要求。2)严把质量,搞好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答辩才能反映出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因此,指导教师要把答辩看成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出答辩提纲。在答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要协调沟通,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和敷衍应付的学员。对不认真完成论文,敷衍应付者要从严要求,严肃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莉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酉阳分校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过程管理 实施细则 审核 责任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13-01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重要环节。2000年颁布并在全国高等院校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学生而言,毕业论文是检验其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标准之一。而对学校,毕业论文的质量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检验学校行政能力的良好手段。因此,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都需对毕业论文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一 制定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全局宏观把控毕业论文写作

在《大纲》中,明确了“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这一要求仅仅只明确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撰写语言和纲领性要求。而毕业论文究竟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学生还需要更为具体的细则来作为准绳。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而言,每个学校的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就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的详细指南。毕业论文实施细则一般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列明论文进度安排、选题范围和要求、撰写语言、最低参考文献数量等部分。一旦细则出台并能严格执行,学生可从中了解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的详细步骤和要求,学校也能从宏观上根据细则把控毕业论文写作的进度和质量。

以进度安排为例,毕业论文作为学术论文的一种,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由于本科生的研究深度欠缺,因此本科毕业论文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大量阅读前人理论、研究和著作之上。英语毕业论文除中文文献之外,还需要学生阅览大量的外文文献。这一过程是集翻译、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综合过程。所以在制定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时如能把整个论文进度提前,将有益于学生的研究。同样,选题作为论文的重头戏,一旦选定研究方向,切入点找得好,学生论文自然写得也顺畅,不会出现写不下去、需要重新选题的情况。所以在制定进度安排时也可以适当延长选题的时间,让学生能找准切入点,有时间将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从而从源头上提高论文质量。

二 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毕业论文审核及责任预警机制,实时调控毕业论文质量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浙教高教〔2004〕137号)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各校教学水平、进行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的质量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上,同时也体现在导师的指导和学校的监管上。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协作,从整体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毕业论文审核及责任预警机制就成为了提高论文质量最好的助推剂。

在选题和结构方面,可以建立从论文指导老师到论文小组再到专业的三层审核工作,层层汇报、层层负责的预警机制,充分运用专业老师的学术严谨性和权威性,而学校作为管理单位可以起到总体监督、避免重复选题的作用。而在语言严谨性和格式规范性方面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审能力,在专业和学校给出一定要求和参考模板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自查和互查的能力,互相取长补短有所学习和借鉴,从源头上做好质量的保证,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专业导师在语言和格式方面的后续审查效率。学校管理层面以表格工具的形式走程序化管理线路,做到所有重要质量监控环节执行情况都有据可查。

三 充分调动、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更好的环境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除了学生和导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效率外,教学管理部门也应顺势而为,为学生和导师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大纲》中推荐各校可将《学术论文写作》一课作为专业选修课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出于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考虑,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适当把该课的授课时间提前到和毕业论文同步的第七学期或第六学期,提前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授课内容可以从单一的论文结构讲解扩展到图书馆的使用,网上文献资料库的搜索和运用,参考文献格式规范性等具体实用内容。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当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供需矛盾分析

如前文所述,当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和就业结构上发生了根本转变,而现实专业建设中对这种变化却反应迟缓,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矛盾逐渐显现。

(一)学用脱节导致“纸上谈兵”

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体系逐渐完善,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第一,教学实践环节单一重复,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第二,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情景演练的方法与现实行政管理实际工作脱节,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学生从课堂难以获得实际能力的提高,导致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一旦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所学的知识在企业工作无用武之地,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导致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感到不满意,认为行政管理工作不是专业性工作,其他专业人才一样可以胜任。由此可见,学用脱节导致企业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不满意,学生也感到难以适应企业环境,人才培养的供需技能矛盾突出。

(二)“官本位”思想导致“杂念丛生”

一直以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这就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偏向行政部门,而行政领导则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追求目标,加之传统文化和现实体制因素“,官本位”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根深蒂固。根据近三年对安徽工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统计分析,75%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就业,10%左右的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考取各类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还有15%左右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可见,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主要去向是各类企业。这些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怀揣各种心思,从根本上对企业工作岗位心理认同感较低,因而导致“杂念丛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根据对近三年安徽工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有50%的毕业生在一年内跳槽;近70%的毕业生表示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或考研;有近80%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工作难以安心或兴趣不大。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带着诸多“杂念”在企业参加工作,他们更多的只是把这一工作当做临时“跳板”,职业归属感较低。长此以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安心、不投入、不进取、不认真等行为表现越发突出,用人单位也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企业缺乏认同感等,导致人才培养的供需理念矛盾越发突出。

(三)企业重视不够导致“自暴自弃”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不仅体现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在企业方面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偏见也导致人才浪费。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推动和保证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技术研发等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协调的关键,是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企业活动中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不直接产生效益,不像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直接涉及企业效益,这就导致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普遍不重视,因而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滞后。在企业管理中负责生产、销售以及研发的部门受到重视,业绩也容易量化考核,这些部门的管理者晋升机会也较多,而负责企业行政工作的部门往往围绕生产和营销部门开展工作,为企业一线开展服务工作,加之企业行政工作绩效难以量化考核,导致企业行政工作往往不受重视,负责企业行政工作的员工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因此,在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要么希望转到企业其他部门,要么“自暴自弃”无所作为。由此可见,由于企业对行政工作的不重视,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没有职业归属感,难以施展才能,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双方职业规划矛盾突出。

面向企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如前文所述,由于企业与公共部门性质不同,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双方产生诸多矛盾,这既是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也是人才供需双方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以“客户”为导向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

理体系流程再造面对各类企业需求,行政管理专业必须从“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上进行培养流程再造。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由Hammer和Chapy于1993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速度、质量、成本和服务等衡量企业业绩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流程再造的关键点在于:(1)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流程再造的核心和考核的准则;(2)强调打破部门界限,以流程为工作单位,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和整合,重新构建工作及组织结构;(3)流程改进后绩效有明显提高,通过对原有的作业流程进行改革和整合,简化工作程序,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4)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是流程改造的重要手段,这能够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获取和使用信息,使流程中的信息流及物流迅速地传达到目标客户[2]。高校应该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1.打破校企割裂,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高校与企业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信息阻塞,缺乏沟通是当前人才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然而流程再造理论要求必须要打破部门界限,以客户为导向,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必须意识到“客户”———企业需求的重要性,主动打破校企割裂的现状,积极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为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见图1):第一,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首先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发送给企业,这里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信息;第二,由企业结合自身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发送给高校相关人才需求信息,进而提出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方面的改进方案;第三,做好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对企业和高校间人才培养和需求信息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准确反馈显得格外重要。校企间可以通过定期座谈、调研以及其他形式活动,保证信息沟通,促进信息共享。

2.校企资源共享,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机制。以“客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除了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外,校企资源共享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人才培养也至关重要。如前文所述,信息的流转在校企之间不断往复,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和输出等环节无不涉及校企资源的调整和整合,而资源共享正是打破校企界限的关键。由此可见(见图1),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机制对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流程再造至关重要。校企应为资源共享分别进行内部组织管理设计:第一,高校应积极发挥知识资源优势,为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或解决方案,诸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企业薪酬管理、供应商(销售商)管理、管理层级设置以及行政效率提高问题等,从而使高校知识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资源;第二,企业应积极利用实践平台资源,一方面为高校提供教学实践的资源,另一方面,把企业的行政管理经验或困难转化为高校的教学案例资源,从而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二)以“企业行政”为重心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业务流程再造

前文所述以“客户”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在宏观上为提高人才培养的绩效提供了组织管理保障,然而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企业需求,必须在微观上以“企业行政”为重心在具体教学实践业务方面进行流程再造。

1.课程体系设置围绕“企业行政管理”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秉持什么样的思想对课程体系设置至关重要。许多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依然偏重政治学理论,缺乏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转变观念,紧紧围绕“企业行政管理”重新整合现有课程体系。为适应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应逐步减少政治学方面的课程设置,稳步增加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课程。另外,在师资配置方面,由行政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主讲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概论、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等;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主讲实践技能类课程,例如人力资源规划、市场营销与策划等。

2.实践环节突出校企合作。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针对的是与专业课程和技能相关的训练。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模拟实训、公文写作、秘书实务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流程中,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在校外实习期间,由实习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校外指导团队,监督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提供一些实际的企业行政管理业务给学生磨炼,诸如企业员工的日常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员工日常考核等,在实践中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补充单纯理论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校企合作”,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变“理论学习型”为“问题解决运用型”。

3.毕业论文(设计)引入“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训练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论文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毕业生撰写论文[3],着力打造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项目化,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双导师制”,积极实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项目化、实践化、个性化。转变过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过于理论化的倾向,鼓励学生根据实习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实践应用型的毕业论文课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校内导师指导论文撰写,校外导师对具体业务问题给予指导,论文答辩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组成答辩专家组。将“双导师制”模式引进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使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制度化、科学化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要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规范答辩的程序,保证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四年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和阶段。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没有和平时课堂教学环节一样受到重视,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而且也没有制度的保证,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流于形式,这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科学管理,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成为全面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我们意识到了上述的问题,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加强了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管理规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不重视,致使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我院的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和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随便对付一篇就可以毕业,因而将毕业论文工作当做一次较大型的平时作业来完成;对学校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临到答辩匆忙应付一篇;选题比较随意,什么资料好找,并有现成的文章,就选什么题,做论文时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等。

2·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教师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表现为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也就不管不问;在做论文期间对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去做不予理会,学生的论文拿来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答辩时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

3·院、系在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院系在布置上要求严格,但没有认真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审阅的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4·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难以保证质量。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只有6周,并且与本科生的毕业分配基本同步,学生整天忙于寻找工作,无心认真撰写论文,只能应付了事,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多年来,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很少。

5·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十分匆忙,质量难以保证,因此答辩过程难免走过场,给人情分现象普遍存在。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管理不严,规则不细,没有制约和监控机制,导致了教师松懈和学生不认真。对此,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措施,制定了规章制度,建立了制约和监控机制,加强了管理,堵塞了上述的漏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院系从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入手,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认识到毕业论文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四年的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评估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我们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监督;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四年所学及素质、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评,并对其作毕业论文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以作为其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全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

1·建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及毕业论文选题制度。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环节,选题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我们首先抓住这个环节,采取措施,规范选题。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导向,在综合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尽量从科研、教学和现实问题中选定,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选题应在20%以上。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组织教师就目前理论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撰写《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教师申报,经教研室集体审定,最终形成哲学专业、社会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选题。在制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的同时,我们还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细则》中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制度来保证毕业论文选题的实施和操作。

2·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根据毕业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细则》分为七个部分,分别对毕业论文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寻,有法可依,使教师明确了职责,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管理具有了可操作性。实践证明,这一《细则》在毕业论文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制定任务书的目的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职责。任务书由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后填写,要求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主要任务与基本要求、论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进度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进行认真填写,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任务书的内容将作为中期检查的依据。

4·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为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为避免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中给人情分,我们详细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我们见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对五个等级制定了详细的标准,这样在评定成绩的时候就避免了乱给成绩和人情分的现象。

三、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撰写进程的实施

(一)学院、教研室两级定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及质量进行检查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定期组织学院、教研室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查。这项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期检查。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后,学院、教研室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工作量、可行性等进行检查。

2·中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期,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的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3·后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

(二)延长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在第八学期,由于这学期毕业生要找工作,实际的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只有6周,这样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把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提前到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使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由过去的6周延长到6~7个月,这样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了查找资料及调研的时间和方便条件,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四、科学规范答辩程序,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一)科学规范答辩程序

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们把过去的答辩过程一分为三,即指导教师指导、评阅教师审评、论文答辩三个环节。首先,指导教师根据论文及学生完成论文表现,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交答辩委员会审查,决定能否答辩,指导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其次,答辩前一周,答辩委员会指定与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无关的专业教师为评阅教师,由评阅教师审阅论文,并写出评语及评分,评阅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时,学生自述毕业论文的内容、特点及撰写过程。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别给出得分,最后取平均值为答辩成绩。论文答辩的成绩占总分的40%。答辩过程的分解保证了答辩成绩的客观性,杜绝了人情分,保证了答辩的质量。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二)科学设置答辩评分要素,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我们在制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的基础上,为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了指导教师评分要素、评阅教师评分要素、答辩成绩评分要素。

指导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论文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的工作量、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完成情况等8个方面。评阅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框架、资料使用、论述的正确性、基础理论知识、文字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等8个方面。

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及工作量、答辩语言表述、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8个方面。

五、实践结果及反响

经过三年两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管理实践证明,由于加强了对毕业论文管理,使毕业论文工作有了明显改观。首先,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完成这项工作的自觉性,提高了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使存在问题得到了解决,杜绝了人情分,防止了走形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使学生们感觉到自己付出辛勤工作得到真实的回报,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作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势态,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后,提高了教师们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热情,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提高了毕业论文指导的质量。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使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制度化、科学化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要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规范答辩的程序,保证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四年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和阶段。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没有和平时课堂教学环节一样受到重视,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而且也没有制度的保证,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流于形式,这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科学管理,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成为全面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我们意识到了上述的问题,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加强了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管理规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不重视,致使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我院的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和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随便对付一篇就可以毕业,因而将毕业论文工作当做一次较大型的平时作业来完成;对学校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临到答辩匆忙应付一篇;选题比较随意,什么资料好找,并有现成的文章,就选什么题,做论文时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等。

2·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教师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表现为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也就不管不问;在做论文期间对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去做不予理会,学生的论文拿来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答辩时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

3·院、系在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院系在布置上要求严格,但没有认真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审阅的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4·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难以保证质量。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只有6周,并且与本科生的毕业分配基本同步,学生整天忙于寻找工作,无心认真撰写论文,只能应付了事,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多年来,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很少。

5·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十分匆忙,质量难以保证,因此答辩过程难免走过场,给人情分现象普遍存在。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管理不严,规则不细,没有制约和监控机制,导致了教师松懈和学生不认真。对此,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措施,制定了规章制度,建立了制约和监控机制,加强了管理,堵塞了上述的漏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院系从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入手,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认识到毕业论文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四年的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评估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我们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监督;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四年所学及素质、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评,并对其作毕业论文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以作为其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全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

1·建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及毕业论文选题制度。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环节,选题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我们首先抓住这个环节,采取措施,规范选题。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导向,在综合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尽量从科研、教学和现实问题中选定,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选题应在20%以上。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组织教师就目前理论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撰写《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教师申报,经教研室集体审定,最终形成哲学专业、社会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选题。在制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的同时,我们还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细则》中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制度来保证毕业论文选题的实施和操作。

2·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根据毕业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细则》分为七个部分,分别对毕业论文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寻,有法可依,使教师明确了职责,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管理具有了可操作性。实践证明,这一《细则》在毕业论文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制定任务书的目的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职责。任务书由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后填写,要求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主要任务与基本要求、论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进度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进行认真填写,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任务书的内容将作为中期检查的依据。

4·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为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为避免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中给人情分,我们详细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我们见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对五个等级制定了详细的标准,这样在评定成绩的时候就避免了乱给成绩和人情分的现象。

三、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撰写进程的实施

(一)学院、教研室两级定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及质量进行检查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定期组织学院、教研室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查。这项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期检查。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后,学院、教研室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工作量、可行性等进行检查。

2·中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期,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的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3·后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

(二)延长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在第八学期,由于这学期毕业生要找工作,实际的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只有6周,这样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把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提前到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使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由过去的6周延长到6~7个月,这样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了查找资料及调研的时间和方便条件,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四、科学规范答辩程序,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一)科学规范答辩程序

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们把过去的答辩过程一分为三,即指导教师指导、评阅教师审评、论文答辩三个环节。首先,指导教师根据论文及学生完成论文表现,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交答辩委员会审查,决定能否答辩,指导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其次,答辩前一周,答辩委员会指定与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无关的专业教师为评阅教师,由评阅教师审阅论文,并写出评语及评分,评阅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时,学生自述毕业论文的内容、特点及撰写过程。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别给出得分,最后取平均值为答辩成绩。论文答辩的成绩占总分的40%。答辩过程的分解保证了答辩成绩的客观性,杜绝了人情分,保证了答辩的质量。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二)科学设置答辩评分要素,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我们在制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的基础上,为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了指导教师评分要素、评阅教师评分要素、答辩成绩评分要素。

指导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论文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的工作量、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完成情况等8个方面。评阅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框架、资料使用、论述的正确性、基础理论知识、文字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等8个方面。

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及工作量、答辩语言表述、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8个方面。

五、实践结果及反响

经过三年两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管理实践证明,由于加强了对毕业论文管理,使毕业论文工作有了明显改观。首先,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完成这项工作的自觉性,提高了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使存在问题得到了解决,杜绝了人情分,防止了走形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使学生们感觉到自己付出辛勤工作得到真实的回报,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作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势态,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后,提高了教师们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热情,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提高了毕业论文指导的质量。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的写作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涉及到行政管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而这些传统的事情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其新特点,也相应地存在一些新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制度陈旧、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毕业论文组织管理工作是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的外部保障,这一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的效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由高职高专学校升格而来,很多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以前高职高专学校的管理模式上,即以经验式管理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模式,未能及时达到本科教学的要求。这就导致缺乏对毕业论文的整体性研究和制定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采取分散式管理,这就使学校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动向及论文的进度。在指导教师指导论文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要求,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使指导教师工作考核缺乏依据。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监控力度不够,致使部分学生论文写作敷衍应付。还有论文评分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不公平现象、学生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等。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高校经费尤为紧张,这一问题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难题。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这类院校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因为经费不足,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图书资料建设滞后,实验室实验设备条件不足,信息检索手段落后等,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几十个学生,同时还要兼顾教学、科研任务,其精力投入明显不足,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类院校的品牌弱势、区位劣势、办学条件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致使指导教师的水平、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因而学术视野窄,学术水平较低。有的教师本身有水平,但是所掌握的知识与学生所做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相关度不大,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即使引进了高学历年轻教师,虽然有水平,但缺乏实践指导经验,也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指导,影响了学生论文的写作质量。

(三)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出现,扩大和提升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优化了高校的布局结构,有效地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一方面,这类院校生源质量较低。部分学生虽然很努力,但由于本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基础较差,专业知识掌握不了,不能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毕业论文质量也就难以提高。另一方面,缺乏写作训练。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具有综合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这种能力,只有经过严格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训练,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写作态度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可是在实际中由于受政治、英语等考研课程的冲击,这类院校语文写作课程普遍不受重视,有些学校不开设写作课,即便开设,也多在没有专业课程的低年级,这样使得学生写作训练在课时上不够的同时,还缺少“实战演练”。

另外,大部分院校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寻找就业的时期,这二者的时间重叠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和进一步深造上,对毕业论文的精力投入明显不足,这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就读学校的品牌弱势,这类学校学生就业思想压力更大,就业带来的精神负担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由于每年招聘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年末和下年初,这一时间刚好和学校的毕业论文时间相重合。学生为参加人才交流会,几乎不能非常安稳地呆在学校。部分院校为了让学生及时参加人才交流会,不得不经常停课,很多学生也经常放弃上课而参加一些小型的人才交流会。而用人单位应聘人才时,也很少考虑毕业论得如何,学生由此认为毕业论文对择业影响不大,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这种心态下即使完成毕业论文也达不到质量标准。

改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管理观念,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的根本保证。对毕业论文工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有明确的工作整体要求,有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在管理模式上应建立以科学管理为主、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现代管理模式,做到扬长避短。通过调查了解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均制定和实施了相关的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的规定,但有关具体的内容及要求相差较大,有些不能适应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因此,这类学校最重要的应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毕业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和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统一制定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细则,该细则文件应体现合理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过程控制,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方面,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要实行指导老师负责制,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开题报告、调查研究、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答辩等各项工作。指导教师应切实对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负起责来,除了应该向所指导的学生介绍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完成写作提纲、按学校规定的格式进行写作以外,还应担负起杜绝学生抄袭的责任。另一方面,应建立起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机制。整个过程中应有详细记载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记录,并通过定期检查制度,监督指导老师严格履行其职责。引入学生评议机制,由学生对其指导老师进行综合评议,评议结果由系、校掌握。通过这样才能督促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负起责任。再者,毕业论文是程序性很强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管理部门应进行全程监督。学校应实行校、系两级负责制,由教务处负责的学校主管部门应分前、中、后三个时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各系前期宣传发动、制度学习、论文选题的审核等准备工作;中期开题情况、教师和学生出勤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等;后期答辩、成绩评定等。系部也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通过多种途径,加快为学生写毕业论文而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

1.尽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指导教师的水平和投入精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师资问题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没有任何优势。要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应真正树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思想,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来开创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局面。首先应积极引进人才,珍惜现有人才,确保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其次做好教师培养、提高工作。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为本校中青年教师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创造条件。可以安排部分教师分期分批、有选择地到重点院校进行单科进修,提高教师的培训质量,加快培养速度。再者这类院校可根据当前实际特点,聘请名牌院校硕博士生导师来校做兼职教授。一方面,可以弥补师资力量的短期不足。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教师、学生向名牌院校学习交流创造了机会,这样可以更快地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2.抓好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境

优良的毕业实践教学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大毕业论文管理的同时,应对毕业论文工作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强实验室、资料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采取措施对基础课教学实验室条件进行改善,为开展毕业实验教学提供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巩固校内教学基地的同时,采取互惠互利的方式,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内容丰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这不仅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提供条件,而且也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的进一步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

(四)加强对学生平时写作论文的指导和训练

毕业论文是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的最终成果,是运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和教师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写好毕业论文,应加强对学生在论文意识、发现问题、写作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1.加强前期教学环节与毕业论文的衔接

一方面,在前期专业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革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或学生之间辩论式教学,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前期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论文意识。专业课应当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课程实习、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都应有总结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这些写作都可以较早地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素材储备、技能准备等多方面的作用。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

在开展论文工作前组织有水平的教师为学生做论文写作的专题报告,像《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等,让学生了解写作论文的方法。也可以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请著名专家介绍学术前沿问题,开阔学生视野,以助于学生对论文知识的储备,提高论文的质量。

(五)解决好毕业论文写作与择业的矛盾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与择业时间冲突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而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两者之间矛盾尤为突出。要妥善解决好两者的矛盾,一方面,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应掌握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做好学生就业的思想指导工作,减少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就业指导中心应积极主动为学生的就业工作服务,减少大学生找工作的活动时间,提高就职效率。另一方面,提前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毕业论文写作可在基础课学完,开始学习专业课的时候开始,给学生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这样学生就有时间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在做科研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去教学实习单位见习,学生有机会参加企业一些研究课题,熟悉企业,企业也可进一步了解学生,这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53-0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校纷纷恢复开办行政管理专业以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行政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本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探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嬗变

(一)知识结构目标嬗变:由理论型转向应用型

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总体上仍以政治学取向为主,偏重学术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是学生实践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普遍不足、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实际工作能力弱,部分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课程,或者虽有实践活动但却流于形式,严重脱离实际培养目标[1]。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呈现为理论型,在教学与实践环节理论知识的传授占绝大部分课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大量涌现。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的部门增多,层级增加,需要规范的机关管理和控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也在逐渐增多。为保证管理指令的畅通,执行力提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大,而高校死守传统观念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不符合企业需求,使得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这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目标必须由传统的理论型向应用型及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

(二)就业结构目标嬗变:由公共部门转向私人部门

纵观国内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其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以培养国家公务员为目标,培养在政府机关工作所需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面向教学与研究领域,培养在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从事学术性研究和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这两种培养模式的就业结构目标主要是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等。2007年11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印发《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对公务员录用等做出了全面规定,这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要想成为公务员,必须通过人事部门的公开考试才能进入,任何专业包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特权,而真正毕业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的学生非常少,这就导致高校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遭遇到就业危机。学生感到在学校学到的与走向社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不一致,从而导致专业教学、专业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及时转变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结构目标,把就业重点转向私人部门,尤其是企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

二、当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供需矛盾分析

如前文所述,当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和就业结构上发生了根本转变,而现实专业建设中对这种变化却反应迟缓,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矛盾逐渐显现。

(一)学用脱节导致“纸上谈兵”

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体系逐渐完善,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 第一,教学实践环节单一重复,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第二,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情景演练的方法与现实行政管理实际工作脱节,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学生从课堂难以获得实际能力的提高,导致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一旦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所学的知识在企业工作无用武之地,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导致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感到不满意,认为行政管理工作不是专业性工作,其他专业人才一样可以胜任。由此可见,学用脱节导致企业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不满意,学生也感到难以适应企业环境,人才培养的供需技能矛盾突出。

(二)“官本位”思想导致“杂念丛生”

一直以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这就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偏向行政部门,而行政领导则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追求目标,加之传统文化和现实体制因素,“官本位”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根深蒂固。根据近三年对安徽工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统计分析,75%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就业,10%左右的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考取各类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还有15%左右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可见,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主要去向是各类企业。这些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怀揣各种心思,从根本上对企业工作岗位心理认同感较低,因而导致“杂念丛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根据对近三年安徽工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有50%的毕业生在一年内跳槽;近70%的毕业生表示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或考研;有近80%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工作难以安心或兴趣不大。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带着诸多“杂念”在企业参加工作,他们更多的只是把这一工作当做临时“跳板”,职业归属感较低。长此以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安心、不投入、不进取、不认真等行为表现越发突出,用人单位也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企业缺乏认同感等,导致人才培养的供需理念矛盾越发突出。

(三)企业重视不够导致“自暴自弃”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不仅体现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在企业方面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偏见也导致人才浪费。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推动和保证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技术研发等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协调的关键,是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企业活动中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不直接产生效益,不像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直接涉及企业效益,这就导致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普遍不重视,因而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滞后。在企业管理中负责生产、销售以及研发的部门受到重视,业绩也容易量化考核,这些部门的管理者晋升机会也较多,而负责企业行政工作的部门往往围绕生产和营销部门开展工作,为企业一线开展服务工作,加之企业行政工作绩效难以量化考核,导致企业行政工作往往不受重视,负责企业行政工作的员工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因此,在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要么希望转到企业其他部门,要么“自暴自弃”无所作为。由此可见,由于企业对行政工作的不重视,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没有职业归属感,难以施展才能,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双方职业规划矛盾突出。

三、面向企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如前文所述,由于企业与公共部门性质不同,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双方产生诸多矛盾,这既是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也是人才供需双方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以“客户”为导向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

面对各类企业需求,行政管理专业必须从“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上进行培养流程再造。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由Hammer和Chapy于1993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速度、质量、成本和服务等衡量企业业绩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流程再造的关键点在于:(1)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流程再造的核心和考核的准则;(2)强调打破部门界限,以流程为工作单位,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和整合,重新构建工作及组织结构;(3)流程改进后绩效有明显提高,通过对原有的作业流程进行改革和整合,简化工作程序,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4)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是流程改造的重要手段,这能够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获取和使用信息,使流程中的信息流及物流迅速地传达到目标客户[2]。高校应该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1.打破校企割裂,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高校与企业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信息阻塞,缺乏沟通是当前人才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然而流程再造理论要求必须要打破部门界限,以客户为导向,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必须意识到“客户”――企业需求的重要性,主动打破校企割裂的现状,积极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为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见图1):第一,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首先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发送给企业,这里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信息;第二,由企业结合自身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发送给高校相关人才需求信息,进而提出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方面的改进方案;第三,做好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对企业和高校间人才培养和需求信息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准确反馈显得格外重要。校企间可以通过定期座谈、调研以及其他形式活动,保证信息沟通,促进信息共享。

图1 校企信息、资源共享流程图

2.校企资源共享,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机制。以“客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除了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外,校企资源共享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人才培养也至关重要。如前文所述,信息的流转在校企之间不断往复,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和输出等环节无不涉及校企资源的调整和整合,而资源共享正是打破校企界限的关键。由此可见(见图1),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机制对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流程再造至关重要。校企应为资源共享分别进行内部组织管理设计:第一,高校应积极发挥知识资源优势,为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或解决方案,诸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企业薪酬管理、供应商(销售商)管理、管理层级设置以及行政效率提高问题等,从而使高校知识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资源;第二,企业应积极利用实践平台资源,一方面为高校提供教学实践的资源,另一方面,把企业的行政管理经验或困难转化为高校的教学案例资源,从而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二)以“企业行政”为重心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业务流程再造

前文所述以“客户”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在宏观上为提高人才培养的绩效提供了组织管理保障,然而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企业需求,必须在微观上以“企业行政”为重心在具体教学实践业务方面进行流程再造。

1.课程体系设置围绕“企业行政管理”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秉持什么样的思想对课程体系设置至关重要。许多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依然偏重政治学理论,缺乏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转变观念,紧紧围绕“企业行政管理”重新整合现有课程体系。为适应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应逐步减少政治学方面的课程设置,稳步增加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课程。另外,在师资配置方面,由行政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主讲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概论、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等;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主讲实践技能类课程,例如人力资源规划、市场营销与策划等。

2.实践环节突出校企合作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针对的是与专业课程和技能相关的训练。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模拟实训、公文写作、秘书实务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流程中,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在校外实习期间,由实习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校外指导团队,监督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提供一些实际的企业行政管理业务给学生磨炼,诸如企业员工的日常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员工日常考核等,在实践中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补充单纯理论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校企合作”,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变“理论学习型”为“问题解决运用型”。

3.毕业论文(设计)引入“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训练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论文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毕业生撰写论文[3],着力打造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项目化,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双导师制”,积极实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项目化、实践化、个性化。转变过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过于理论化的倾向,鼓励学生根据实习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实践应用型的毕业论文课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校内导师指导论文撰写,校外导师对具体业务问题给予指导,论文答辩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组成答辩专家组。将“双导师制”模式引进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克.社会需求视角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刘国买,许德仰.高校教务管理的流程再造与组织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8,(8).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本科毕业论文 应用

1.引言

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系统培养本科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毕业论文工作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实践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实践教学,尤其是在毕业论文环节,成为了教学工作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教育部2007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文针对实践教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应用,尤其对毕业生实习和论文工作结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广西财经学院在实践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2.实践教学的概念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它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活动性。Carolyn等(2009)指出,在经管类教育中,“实践和经验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一手技能、洞察力和见识的必需手段”[2]。实践教学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它能训练某种专业技能,积累直接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实践智慧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是实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3.实践教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问题分析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其中非常显著的一个就是没有将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环节很好地结合起来。毕业论文既是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毕业论文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论文工作,使学生能够巩固专业知识,拓展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在商业社会中施展才华做好准备”[3]。

承担地方性人才培养任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源于过去专科院校的升级。这些院校往往在实践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但在和毕业论文的结合环节却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1)毕业实习多围绕就业而开展,忽视了与论文工作的联系,使得学生往往重视论文的理论性而轻视其实证性,这不仅降低了论文质量,而且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2)缺乏通晓“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能力的不足,使得在实习和论文指导中单纯强调“技能和就业”,不注重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模糊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3)缺乏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有机结合的实习基地。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4.实践教学在毕业论文环节的应用

经过新一轮的发展和整合,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四个层次:(1)全国性知名综合性大学;(2)地区或地方综合性大学;(3)地方本科院校;(4)高等职业院校。相应地,这四个层次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自己的定位。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服务于地方的应用性人才。为与该目标相适应,学院近年来在毕业论文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并逐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4.1基于职业导向的实习计划和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要达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毕业实习和论文就要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就业去向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学习是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4]。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毅力的强大动力。以各自的就业兴趣为出发点,合理制定实习计划和进行论文选题既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学院实行“导师制”,委派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实习和论文环节,学院是面向不同专业的就业范围,不同学生的就业意向,以系部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实习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毕业实习进行论文选题。除基本要求外,实习和论文还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采用灵活多变的结合模式,如:针对在国外进行贸易实习则配合公司国际经营机制研究论文,针对行政管理实习则配合公共规划毕业设计等。

4.2注重理论和实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

实践教学一个关键性的条件就是要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从研究型大学毕业研究生中选择教师,而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往往更注重独立从事创新性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特别是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则相对忽视,导致较多的新教师并不能较好地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与教学往往与现实问题联系得十分紧密,对教师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针对这种情况,学院以教师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制定了教师提高计划,以推进正在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紧扣为“北部湾”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将“复合型”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复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既具有熟练的具体工作技能,又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师资力量。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复合型”改造不仅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般目标提供了保障,还为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4.3基于专业特点的实践基地建设

良好的实践环境、稳固的实习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现状、了解商务运作规范与实务的必要课堂。针对过去实习中管理混乱、目标模糊等情况,学院与许多区内单位和东盟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践基地,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来获取和扩充实践教学资源,同时构建了“基地实习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链。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从事实际的业务工作,不仅进一步培养了业务能力,还实现了和企业之间更充分的相互了解。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后,由实习基地的“兼职员工”变成了“专职员工”。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就业,也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学院在区内建立教师科研基地、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也是学校和行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这类基地的建立,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实现人才与项目对接和合作共赢。

综上所述,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整体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毕业论文阶段的实习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职业兴趣、实习计划和论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高鸾.从实践走向创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2007,29:122-125.

[2]Carolyn,P.D’Abate,et al.Making the Most of an Internship: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nshio Satisfac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J].2009.

[3]Wren,D.A.The theory/application balance in management pedagogy:Where do we stand?[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4.20:141-157.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四川大学提出了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如何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更多的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等多规格高素质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行政管理专业“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从近几年来的全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来看,人才培养绩效并不理想。其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偏于理论化但是理论研究不到位,强调学生能力培养但是实际行政能力不强,暴露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缺陷。针对以上问题,四川大学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探索出了“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四位一体矩阵式”培养模式是对学生实施分“综合创新、复合创新、拔尖创新、国际创新”四个层次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培养,每一类学生培养中都按照“研究、案例、实践、创新”四个模块进行内容设计。在“研究”模块中通过“双语教学、seminar、学术讲座、学术论文”四种重点途径来实现教学创新;在“案例”模块中通过“筛选、分析、编写、提炼”四种重点方式来促进教学变革;实践环节通过“社会调查、情景模拟、课题研究、毕业实习” 四种重点方法来推动教学发展;在“创新”模块中通过“技能训练、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素质拓展”四个重点方面来实现教学要求,形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立体多维矩阵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立体多维矩阵体系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分层培养

所谓分层培养,是指将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素质结构的差异,结合四川大学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定位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教学型学院的定位,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管理。一是对全体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按学分制要求实施合格培养,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综合创新的培养方式;二是对相当一部分学有余力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通过主辅修、双专业和双学位等方式,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三是对少数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学术兴趣与很好的研究潜力的学生,实施研究型培养,造就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四是对部分参与国际合作班的学生,实施国际联合培养,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这样,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既抓住根本又突出重点,构建了以分层次培养为核心的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模块设计

所谓模块设计,是指将学生的教学内容按照“研究、案例、实践、创新”四个模块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分层定位,对四个模块进行比例的不同安排。例如,“国际创新”层次的学生与“综合创新”层次的学生相比,课程安排中双语教学的比例会更大。

1.在“研究”模块中,通过引进外籍教师与师资培养,大幅提高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比例。目前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有近10门课实行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占全部专业课的40%左右。行政管理知识的独特性决定了seminar教学法在专业授课中的重要性,目前在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已有项目管理、公共政策、市政管理等15门课程组织学生运用seminar教学模式。行政管理专业每年都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保证学生每一个星期都能听到1~2场高水平讲座。行政管理专业近年来对学生的学术论文,尤其是毕业论文加强了质量管理,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大部分毕业论文是结合科研课题完成的,这很好地保障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极大地支持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2.在“案例”模块中,通过 “合作分享型”、“实践导向型”、“任务导向型”案例教学方法推动案例教学创新。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要由传统的学术型或理论型向研究型或实务型转变,就必须大力推进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类公务人员”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要树立学生主体思想,让学生通过筛选、分析、编写、提炼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在“实践”模块中,通过社会调查、情景模拟、课题研究、毕业实习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进行无缝对接。行政管理专业把社会调查作为该专业学生集中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年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必须进行社会调查,可以是自己选题,也可以是指导教师定题,社会调查必须提交报告。行政管理模拟教学,就是结合专业背景,给学生创设直观、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按实际的工作内容设计好课题,让学生模拟某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具体做事,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技能素质。目前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主要由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生申请各级组织设立的课题,例如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学校设立的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另外就是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4.在“创新”模块中,学校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和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创新精神的培育和挖掘。在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学校鼓励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结合,并向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学校广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积极支持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计划中,将活动纳入创新教育学分认定范围。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为“拔尖创新”与“国际创新”层次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优秀的指导教师,衔接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有利的成长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特色引领

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立体多维矩阵体系中,为体现四川大学以及公共管理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学校以规范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特色科研和特色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等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特色化,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学手段的特色化。

二、行政管理专业“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创新

行政管理专业的质量和品牌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四川大学充分发挥研究型综合大学的特点和优势,以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线贯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面实施“研究型大学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使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正成为培养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基地。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想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合格”线设计的,而“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追求“卓越”设计的。1973年,麦克里兰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把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胜任素质)。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一直在思考现代公共管理人才的思维、人格、气质、知识、能力特征,制订行政管理高端人才的素质词典。基于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有针对性、实效性、综合性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参观考察、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公司合作,完善素质教育基础平台,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塑造卓越的行政管理人才。

(二)教育过程设计的创新

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过程是分割式、组合式的。“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研究—案例—实践—创新”的逻辑进行,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让教学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割裂,让每一个教学阶段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突出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一个研究型大学的行政管理教学必须要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教育教学机制。“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了教学过程管理,能全面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是单向度的教师讲授型。“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有大胆的探索,正在积极打造高水平“校—省—国家”精品课程体系。该模式旨在强化优质课程的示范功能,建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中心,积极引入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国际联合培养渠道,促进国际教育本土化,并全面开放科研资源,强化大师上讲台和研究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实施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形成科研促进教学的激励机制。

三、行政管理专业“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效

通过行政管理系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成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教师和学生都对教学改革的成效持肯定态度,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各项改革目标,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一)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四位一体矩阵式” 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情景式教学、分组讨论式教学、换位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到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多重转变。

(二)实现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

通过“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全系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兴趣大幅提高, 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全面开发,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如何丰富教学方式方法。行政管理的前沿理论与知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公共管理的实践能够迅速变成公共问题引发师生讨论。目前行政管理系有省、校、院三级教学名师3名,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百人计划”学者2名,境外(含港台地区)教师3名,教师之间教学改革互动频繁,教学改革氛围浓厚。

(三)实现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为学生设计的,衡量改革成功最重要的标杆是学生的收益。目前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学习成绩、四六级通过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以外,综合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1.发展了科研能力。近三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川大学、四川省“挑战者”杯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共计4项。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行政管理专业参赛作品获得二等奖。

2.改善了学术氛围。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每年的课外学术活动都在50项以上,平均每名学生的参与次数在20项以上,考研率及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2005级、2006级、2007级行政管理专业的考研通过率(含国外读研)分别达到29.1%、31.7%和33.2%,其中每年都有2名以上学生被保送到国内行政管理实力最强的中国人民大学读研;就业率均为100%,就业单位层次均较高。

3.提高了教学满意度。2012年上半年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教学满意度的测评,通过匿名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四位一体矩阵式”教学方法改革是比较满意的。其中,对教学改革成效表示非常满意的占85.55%,比较满意的占12.25%,不满意的只占2.2%。学生上课出勤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并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4.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行政管理专业近一半以上的学生担任了校、院的学生会、团委的学生干部,有多位同学创办了学生社团或者在校学生社团担任负责人。

上一篇: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