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1 23:31:04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预算;预算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行政单位在保障社会、经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方面发挥了中重要作用,同时行政单位也是国家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单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行政单位的社会职能逐渐转变为服务性单位。当前已经有许多政府行政单位在积极开展改革和转型,不断提高行政单位的服务水平。会计预算制度在规范行政单位职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相关制度改革的研究对促进行政单位工作效率提高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预算制度的改革分析

会计预算制度在规范行政单位的行政行为方面有重要价值。会计预算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使国内的行政管理体系发展逐渐规范。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是1998年颁布和实施的。当前的行政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其包括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等。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陆续出台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的三大预算改革措施。预算制度的改革对规范和提高行政单位管理有重要意义。

1.会计预算制度的改革完善了政府会计体系,提高了公共财政的管理水平。中国在加入WTO后市场逐渐进入市场经济体系下,国内企业单位的会计改革顺利有效的开展。受企业会计改革的启发,结合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单位的会计预算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预算制度构成了政府行政单位的财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标准着行政管理将逐渐进入一个规范、科学、流程化的管理模式。

2.会计预算制度的改革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会计预算管理的核心是要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行政单位实施的会计预算改革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前国内实施的会计预算体系只能记录和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数据,只能反映行政单位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对行政单位工作的绩效和社会责任完成情况则没有一个较好的反映。改革后的预算会计体系,将行政总预算与行政单位预算合并为政府会计,是国内引入国际化的公共会计的表现。该方面的改革将实现了行政单位的“可预算性”,还实现了社会对公共财政的有效监督。

3.改革后的预算制度在施行过程中还需要行政单位的科学执行。现行会计预算制度的收付实现方面的制度还需完善。在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的预算改革后,会计预算体系的灵活性就大大降低。改革后的预算体系对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在一些行政单位还不具备较好的预算管理能力适应改革的需要,这就导致了预算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问题的出现反映现行会计预算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同时对行政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会计预算制度改革对行政单位的影响

会计预算制度实现了对行政单位行政能力的有效监控,同时也保障了公共财政资金的科学有效使用。总体来说,当前的会计预算制度改革是积极的进步的。同时,会计预算制度的改革对行政单位有着重要影响。

1.对行政单位会计管理有重要影响。根据当前会计预算制度改革的趋势来看,在行政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势在必行的。与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相比,在预算会计制度管理条件下,各项工作的开展均要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和方案,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行政单位工作的效率。另外,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行政单位还需要尽快建立其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政府单位的会计将调整为政府会计,主要执行政府总预算会计,而一些事业单位行政机构则要调整为非盈利性组织会计。可见,在会计预算制度改革后,行政单位的会计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

2.会计预算制度改革将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也纳入到预算范围,对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有重要影响。首先,通过将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到预算体系,并和其他资金一样都要实施统一管理。这就将行政单位的管理成本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在行政单位会计体系中将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预算编制等等。其次,在会计预算制度改革中提出了预算零基预算编制方法,要求预算一切从零开始,这样的改革就使曾经的基数加增长项目被取消了。最后,会计预算制度改革还对资产时点的信息提出了要求,该方面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会计可算的精确性。

3.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改革在2006年推行的。该方面的改革对行政单位的会计工作有很大影响。该方面的改革直接改变了传统的行政单位支付形式,改革前行政单位的财务报销直接与财务部门以现金结算,但改革各种预算报销必须景观财政部门的审批才能实现资金的支付行为。在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管理制度下,财政部对行政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有全面的监控,保障了资金安全。同时,在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管理制度下,行政单位的财政情况透明化,削弱了行政单位对资金的调度权。

4.政府统一采购制度对行政单位有一定影响。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下,行政单位提出采购预算计划,财政部统一汇总统一采购。该方面的改革改变了传统行政单位自行采购的混乱现状。通过政府统一集中采购即有效控制了采购成本,还实现了物质采购的科学调配。另一方面,政府集中采购行为对国库集中支付的会计改革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对行政单位的会计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会计预算制度改革后,对行政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会计预算制度下,必须尽快完善行政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体系,需要重视专业素质过硬的会计人才引入,以此保障会计预算制度有效推行和实施。

三、结束语

会计预算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重视行政单位的会计预算改革对提高行政单位的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在会计预算制度改革背景下,行政单位需要尽快建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和预算体系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振.预算会计初探[J].经济学,2010(9).

[2]贾日昕.新形势下中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J].北方经贸,2010(9).

[3]黄清淦.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财会研究.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政府采购预算是指采购机关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预算是事业行政单位财务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府采购预算一般包括采购项目、采购资金来源、数量、型号、单价、采购项目截止(开工、使用)时间等。

1.采购项目。政府采购项目按当年财政部门公布的政府采购目录进行编制。政府采购目录是政府采购中需要重点管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归集,是预算单位编制年度政府采购计划的依据。

货物类:一般包括计算机、复印机等办公机具,科研、教学、医疗用仪器设备,公检法等执法监督部门配备的通用设备和统一制装,办公家具,交通工具,锅炉用煤等。

服务类:一般包括会议、公务接待、车辆维修、加油、大宗印刷、机票订购等项目。服务类项目一般实行统一定点采购。

工程类:一般包括基建工程,修缮项目,财政投资工程项目中由建设单位负责采购的大宗材料(如钢材、铝材、木材、水泥等)和主要设备(如空调、电梯、消防、电控设备等)。

2.数量:指各采购项目的计划采购量。

3.型号:指各计划采购项目的配置标准。

4.资金来源:指单位用于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计划。一般包括:

(1)财政拨款:财政预算拨款中用于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

(2)财政专户拨入资金:单位用存入财政专户的收入安排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

(3)单位留用收入:单位用经批准直接留用的收入安排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

(4)其他收入:单位用上述资金来源以外的资金安排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包括:自筹资金、国家财政转贷资金、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

从实际工作来看,单位的支出一般分为三大类:人员经费、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政府采购的项目是货物、服务和工程,因此其资金来源主要限定在各项收入安排的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部分。

5.投入使用或开工时间: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是公开招标。投入使用或开工时间,是政府采购项目通过招标或其他方式,获取货物、接受服务和工程的开工时间。

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意义

政府采购预算集中反映了预算年度内各级政府用于政府采购的支出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业行政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加强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不仅对保证事业计划和行政任务的完成,而且对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事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主要在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福利、农业等领域从事公益性的业务活动;行政单位则从事着组织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事业行政单位所从事的上述活动基本属于政府的职能范围,其用于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财政给予的收入政策解决。因此,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预算,一方面是国家实施有关方针、政策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又是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保证行政工作任务完成的物质条件。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定,是一定时期国家产业政策的体现。单位政府采购预算安排是否合理,执行的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对各项事业发展、国家政权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是有利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采购预算是事业行政单位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各级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国家财政预算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各项事业发展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支出,政府采购活动实质上是财政资金运动的一种形式。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如何,既影响着单位预算的平衡,也影响着财政预算的平衡。因此,要实现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就需要各事业行政单位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量力而行,精打细算,合理、有效、节约地使用资金,为财政预算的平衡奠定好基础。

三是有利于提高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政府采购预算是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各单位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共同配合。严格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于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为单位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第二,可以使单位财务管理按照预算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第三,通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可以促使单位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第四,通过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可以实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业务部门的工作的有效衔接。

四是有利于政府采购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政府采购工作有别于以往的财政工作,它除了要结合现有财政政策之外,还与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招投标法、合同法等关系密切,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可以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有序开展,使政府采购制度化、规范化。

三、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

(一)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原则

1.政策性原则。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必须体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过程中,应当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各项财务制度为依据,根据完成事业计划和行政工作任务的需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矛盾,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实事求是地编制预算。

2.实用性原则。单位在安排政府采购预算项目时,要精打细算,不要盲目追求“超前”,贪大求洋,应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适当超前,也要避免不考虑发展而导致项目刚投入使用即落后,造成浪费。

3.可靠性原则。单位的政府采购预算和单位的财务预算一样,一经批准,便要严格执行,一般不能调整。因此,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既要把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应该采购的项目考虑好,还应该注意政府采购资金的来源是否可靠,有无保证,不能预留缺口。

4.完整性原则。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必须将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和其他各项收入以及各项支出形成的政府采购,完整、全面地反映在单位预算中,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支项目。

5.统一性原则。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要按照国家统一设置的预算表格和统一口径、程序以及统一的计算方法填列有关数字指标。

(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

1.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

2.政府公布的政府采购目录;

3.各业务部门提供的采购计划;

4.单位各项收入中能够用于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的资金额度;

5.近期政府采购招标竞标活动的中标价。

(三)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编制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是一项细致、复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科学、合理地编制好预算,保证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质量,必须做好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1.对上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深入了解并掌握各业务部门的资产情况、管理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及需购物品、工程、服务情况,总结上年度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和执行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2.搞好国有资产合理调配与利用,挖掘现有资产潜力,盘活存量资产。尤其是在当前财力十分有限、公共财政建设压力加大、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更要注意挖掘存量资产潜力,对闲置资产实行统一收缴、统一调配,或者实行租用,鼓励闲置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既可弥补政府采购预算资金的不足,又可以腾出资金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3.单位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在单位领导的统一协调下,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采购项目,并进行认真论证,落实相应的资金来源。

4.申请财政专项拨款的单位,应从单位实际出发,提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审定,确定其预算额度。

5.正确领会上级有关部门对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要求。为了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前,必须组织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有关业务部门认真学习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有关规定,熟悉政府采购目录,正确领会编制预算的有关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工作。

四、政府采购预算的审批程序

政府采购预算的安排程序与现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相适应,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和“两上两下”的程序。

政府采购预算涉及到行政经费、事业经费、社会保障经费和基本建设以及国外政府和国内、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除国家有特殊规定外,凡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均应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各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预算建议数,主管部门审查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一上);对预算单位汇总上报的财务收支计划(包括政府采购预算),由财政部门的主管处室初审并送预算处(有的地方财政部门成立了预算评审小组)审核后,向各单位下达预算控制数(一下);各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结合本单位预算年度的收支情况,特别是财政补助(拨款)数变动情况,本着“量入为出、不留缺口”的原则,对相关收支项目进行调整,包括调整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正式的单位预算。单位在调整政府采购预算时,应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计划,提出具体采购项目的实施时间。正式的单位预算编制好后,各单位按照规定时间将正式预算报送主管部门审核汇总,由主管部门报财政部门审批(二上);财政部门将各单位包括政府采购预算在内的部门预算汇总编入本级财政预算,按法定程序批准后,随单位财务收支预算一并下达各单位(二下)。单位预算一经批准以后,即成为预算执行的依据,各单位必须认真执行,不得任意调整。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财政批准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汇总确定各单位具体采购项目的实施时间和实施方法(如集中招标采购、定点采购或分散采购),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将政府采购计划批复下达各单位。

五、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

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仅仅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始。在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查批准后,实现政府采购任务,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通过预算的执行来完成。

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及时实施采购;加强采购资金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依法组织收入,保证政府采购资金来源;及时分析收支情况,保证年度政府采购任务的顺利完成。

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包括政府采购资金的归集和支付两个阶段。

(一)集中采购资金的归集和支付

集中采购是指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委托政府采购机构通过招标的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行为。实行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资金,应通过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进行归集和支付。

1.集中采购资金的归集

(1)属于财政预算安排的行政事业费和属于财政专户拨款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由采购单位根据政府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于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前,提出采购申请,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按规定组织实施。采购活动结束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实际确定的合同金额,通知国库部门将采购资金直接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属于单位留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政府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于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前,通知采购单位将采购资金直接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2)单位预算执行中,财政追加的专项经费和中央下达的专项拨款,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原则上均应实行集中采购,也应按照上述要求,将政府采购资金及时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2.集中采购资金的支付

(1)集中采购结束后,采购单位应按照招标文件或合同约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组织专业人员对所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进行验收,据实出具政府采购验收报告。

(2)供应商供货完毕,提出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申请,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核无误后通知财政总预算会计向供应商付款。

3.采购资金入账和结余资金的处理

项目资金支付完毕,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填制《预算单位政府采购资金入账通知书》,采购单位、总预算会计、主管业务处室据此作相关账务处理。项目资金如有结余,按照政府采购资金来源返还有关单位。

(二)定点采购和分散采购资金的归集和支付

定点采购是指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委托政府采购机构通过招标确定供应商、各单位到定点供应商处采购货物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方式。定点采购项目一般具有数量小、次数多、价值不大等特点。

分散采购是指各预算单位对达不到集中采购额度或经特例审批的采购项目,自行组织的招标、谈判、询价和单一来源采购。

定点采购和分散采购的资金,属于财政专项追加的经费安排的采购项目以及大型会议、大宗印刷等,按照集中采购的要求,由国库集中支付,其余采购资金暂由预算单位直接支付。

六、政府采购预算的调整

政府采购预算是单位年度财务收支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一般不得随意调整。确因国家政策、财力供应和工作任务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政府采购预算时,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报批。

七、决算列报

政府采购预算应由各预算单位随财务决算列报。各项政府采购资金,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单位直接支付,各单位除在行政事业单位总收支情况表中反映外,还要列报有关政府采购明细收支决算。

政府采购决算由财政部门主管业务处室会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核,随单位年度财务收支决算一并批复。

八、政府采购预算的监督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政府采购预算是指采购机关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预算是事业行政单位财务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府采购预算一般包括采购项目、采购资金来源、数量、型号、单价、采购项目截止(开工、使用)时间等。

1.采购项目。政府采购项目按当年财政部门公布的政府采购目录进行编制。政府采购目录是政府采购中需要重点管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归集,是预算单位编制年度政府采购计划的依据。

货物类:一般包括计算机、复印机等办公机具,科研、教学、医疗用仪器设备,公检法等执法监督部门配备的通用设备和统一制装,办公家具,交通工具,锅炉用煤等。

服务类:一般包括会议、公务接待、车辆维修、加油、大宗印刷、机票订购等项目。服务类项目一般实行统一定点采购。

工程类:一般包括基建工程,修缮项目,财政投资工程项目中由建设单位负责采购的大宗材料(如钢材、铝材、木材、水泥等)和主要设备(如空调、电梯、消防、电控设备等)。

2.数量:指各采购项目的计划采购量。

3.型号:指各计划采购项目的配置标准。

4.资金来源:指单位用于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计划。一般包括:

(1)财政拨款:财政预算拨款中用于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

(2)财政专户拨入资金:单位用存入财政专户的收入安排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

(3)单位留用收入:单位用经批准直接留用的收入安排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

(4)其他收入:单位用上述资金来源以外的资金安排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包括:自筹资金、国家财政转贷资金、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

从实际工作来看,单位的支出一般分为三大类:人员经费、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政府采购的项目是货物、服务和工程,因此其资金来源主要限定在各项收入安排的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部分。

5.投入使用或开工时间: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是公开招标。投入使用或开工时间,是政府采购项目通过招标或其他方式,获取货物、接受服务和工程的开工时间。

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意义

政府采购预算集中反映了预算年度内各级政府用于政府采购的支出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业行政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加强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不仅对保证事业计划和行政任务的完成,而且对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事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主要在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福利、农业等领域从事公益性的业务活动;行政单位则从事着组织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事业行政单位所从事的上述活动基本属于政府的职能范围,其用于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财政给予的收入政策解决。因此,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预算,一方面是国家实施有关方针、政策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又是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保证行政工作任务完成的物质条件。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定,是一定时期国家产业政策的体现。单位政府采购预算安排是否合理,执行的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对各项事业发展、国家政权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是有利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采购预算是事业行政单位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各级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国家财政预算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各项事业发展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支出,政府采购活动实质上是财政资金运动的一种形式。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如何,既影响着单位预算的平衡,也影响着财政预算的平衡。因此,要实现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就需要各事业行政单位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量力而行,精打细算,合理、有效、节约地使用资金,为财政预算的平衡奠定好基础。

三是有利于提高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政府采购预算是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各单位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共同配合。严格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于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为单位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第二,可以使单位财务管理按照预算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第三,通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可以促使单位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第四,通过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可以实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业务部门的工作的有效衔接。

四是有利于政府采购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政府采购工作有别于以往的财政工作,它除了要结合现有财政政策之外,还与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招投标法、合同法等关系密切,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可以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有序开展,使政府采购制度化、规范化。

三、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

(一)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原则

1.政策性原则。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必须体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过程中,应当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各项财务制度为依据,根据完成事业计划和行政工作任务的需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矛盾,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实事求是地编制预算。

2.实用性原则。单位在安排政府采购预算项目时,要精打细算,不要盲目追求“超前”,贪大求洋,应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适当超前,也要避免不考虑发展而导致项目刚投入使用即落后,造成浪费。

3.可靠性原则。单位的政府采购预算和单位的财务预算一样,一经批准,便要严格执行,一般不能调整。因此,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既要把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应该采购的项目考虑好,还应该注意政府采购资金的来源是否可靠,有无保证,不能预留缺口。

4.完整性原则。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必须将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和其他各项收入以及各项支出形成的政府采购,完整、全面地反映在单位预算中,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支项目。

5.统一性原则。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要按照国家统一设置的预算表格和统一口径、程序以及统一的计算方法填列有关数字指标。

(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

1.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

2.政府公布的政府采购目录;

3.各业务部门提供的采购计划;

4.单位各项收入中能够用于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的资金额度;

5.近期政府采购招标竞标活动的中标价。

(三)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编制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是一项细致、复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科学、合理地编制好预算,保证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质量,必须做好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1.对上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深入了解并掌握各业务部门的资产情况、管理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及需购物品、工程、服务情况,总结上年度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和执行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2.搞好国有资产合理调配与利用,挖掘现有资产潜力,盘活存量资产。尤其是在当前财力十分有限、公共财政建设压力加大、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更要注意挖掘存量资产潜力,对闲置资产实行统一收缴、统一调配,或者实行租用,鼓励闲置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既可弥补政府采购预算资金的不足,又可以腾出资金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3.单位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在单位领导的统一协调下,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采购项目,并进行认真论证,落实相应的资金来源。

4.申请财政专项拨款的单位,应从单位实际出发,提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审定,确定其预算额度。

5.正确领会上级有关部门对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要求。为了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前,必须组织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有关业务部门认真学习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有关规定,熟悉政府采购目录,正确领会编制预算的有关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工作。

四、政府采购预算的审批程序

政府采购预算的安排程序与现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相适应,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和“两上两下”的程序。

政府采购预算涉及到行政经费、事业经费、社会保障经费和基本建设以及国外政府和国内、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除国家有特殊规定外,凡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均应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各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预算建议数,主管部门审查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一上);对预算单位汇总上报的财务收支计划(包括政府采购预算),由财政部门的主管处室初审并送预算处(有的地方财政部门成立了预算评审小组)审核后,向各单位下达预算控制数(一下);各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结合本单位预算年度的收支情况,特别是财政补助(拨款)数变动情况,本着“量入为出、不留缺口”的原则,对相关收支项目进行调整,包括调整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正式的单位预算。单位在调整政府采购预算时,应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计划,提出具体采购项目的实施时间。正式的单位预算编制好后,各单位按照规定时间将正式预算报送主管部门审核汇总,由主管部门报财政部门审批(二上);财政部门将各单位包括政府采购预算在内的部门预算汇总编入本级财政预算,按法定程序批准后,随单位财务收支预算一并下达各单位(二下)。单位预算一经批准以后,即成为预算执行的依据,各单位必须认真执行,不得任意调整。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财政批准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汇总确定各单位具体采购项目的实施时间和实施方法(如集中招标采购、定点采购或分散采购),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将政府采购计划批复下达各单位。

五、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

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仅仅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始。在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查批准后,实现政府采购任务,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通过预算的执行来完成。

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及时实施采购;加强采购资金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依法组织收入,保证政府采购资金来源;及时分析收支情况,保证年度政府采购任务的顺利完成。

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包括政府采购资金的归集和支付两个阶段。

(一)集中采购资金的归集和支付

集中采购是指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委托政府采购机构通过招标的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行为。实行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资金,应通过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进行归集和支付。

1.集中采购资金的归集

(1)属于财政预算安排的行政事业费和属于财政专户拨款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由采购单位根据政府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于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前,提出采购申请,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按规定组织实施。采购活动结束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实际确定的合同金额,通知国库部门将采购资金直接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属于单位留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政府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于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前,通知采购单位将采购资金直接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2)单位预算执行中,财政追加的专项经费和中央下达的专项拨款,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原则上均应实行集中采购,也应按照上述要求,将政府采购资金及时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2.集中采购资金的支付

(1)集中采购结束后,采购单位应按照招标文件或合同约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组织专业人员对所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进行验收,据实出具政府采购验收报告。

(2)供应商供货完毕,提出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申请,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核无误后通知财政总预算会计向供应商付款。

3.采购资金入账和结余资金的处理

项目资金支付完毕,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填制《预算单位政府采购资金入账通知书》,采购单位、总预算会计、主管业务处室据此作相关账务处理。项目资金如有结余,按照政府采购资金来源返还有关单位。

(二)定点采购和分散采购资金的归集和支付

定点采购是指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委托政府采购机构通过招标确定供应商、各单位到定点供应商处采购货物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方式。定点采购项目一般具有数量小、次数多、价值不大等特点。

分散采购是指各预算单位对达不到集中采购额度或经特例审批的采购项目,自行组织的招标、谈判、询价和单一来源采购。

定点采购和分散采购的资金,属于财政专项追加的经费安排的采购项目以及大型会议、大宗印刷等,按照集中采购的要求,由国库集中支付,其余采购资金暂由预算单位直接支付。

六、政府采购预算的调整

政府采购预算是单位年度财务收支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一般不得随意调整。确因国家政策、财力供应和工作任务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政府采购预算时,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报批。

七、决算列报

政府采购预算应由各预算单位随财务决算列报。各项政府采购资金,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单位直接支付,各单位除在行政事业单位总收支情况表中反映外,还要列报有关政府采购明细收支决算。

政府采购决算由财政部门主管业务处室会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核,随单位年度财务收支决算一并批复。

八、政府采购预算的监督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

许多行政单位不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单位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去向不明。

2、资产利用效率低下,闲置浪费严重。

近年来国家对行政单位的资产购置经费投入增加,部分行政单位为了在规定年度内将专项经费使用完,大量购置固定资产,但在购置时缺乏长远的考虑和规划,导致购入资产不适用,使用效率低,形成资源浪费。

3、没有先进可行易操作的统一软件。

目前行政单位使用的资产管理系统功能有限,采购、处置等流程不能实时反映,信息传递不畅,致使行政单位及主管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资产信息。

4、资产管理账目不清,管理不严。

部分单位没有明确资产的使用和保管责任,资产领用缺乏严格的审批登记制度,没有建立定期盘点制度,未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办理资产的租借、报废等处置业务,导致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资产流失。

5、资产放置混乱。

部分行政单位资产随意堆放,未分类进行管理。有的资产有使用期限,如防弹衣,如不进行分类清理存放,随意投入使用会增大民警使用过期防弹衣导致受伤的概率。

6、忽略对资产的日常保养。

有的设备购置后一直没有进行过保养维护,直到严重影响使用时才进行维修。但有的资产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维修,如狙击步枪,若不进行严格的日常保养,枪支零部件生锈将影响精准度,只能报废。不进行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既影响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又造成资产的浪费。

二、解决措施

1、深化认识,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积极革新工作机制,最大程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要加大年终目标考核分值,督促各单位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范。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各行政单位应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现“三纳入”、“四同步”,即:纳入工作计划、纳入管理制度、纳入岗位职责;实现布置工作、检查工作、验收鉴定工作和总结工作的同步,从而形成统一的管理系统,规范管理工作流程,。

3、优化国有资产管理流程。

行政单位可通过网络系统把财务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信息交流,形成动态管理,从而提升管理质量。

4、加强资产管理软件的开发。

以甘孜州公安局为例,目前正在使用中的资产管理软件就有三套,财政系统、公安系统、单位自购各一套,且三套软件的分类标准、软件操作均不一致。同一个资产要分别在三个软件中录入,工作量大且重复。目前需要一个功能强大易操作的软件将上述系统进整合,使得资产管理更为便易准确。

5、改进资产监管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

财政、机关事务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国有资产的购入、使用、处置等流程的监管。闲置资产可由政府统一调配使用。

6、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对配给个人使用的资产,要建立领用交还登记制度,并督促使用人爱护所用财产。工作人员调动工作、退休时,办理交还手续后,方可调离。在资产使用中,如属个人原因造成丢失和损坏的,要按价赔偿。

7、规范资产存储放置。

借鉴国际上先进资产管理的模式,对资产进行定置和目视管理。利用各种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视觉信号,使管理人员简单快速认知存放物的数量、质量、分类等信息。对设备、箱柜等进行定置管理,统一规划,分区类摆放,制作简易意义图,放置醒目标示。8、加强资产的日常检查和保养。要正确使用与维护好资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资产设备的良好运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管理作为行政单位的重点工作内容,优化资产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而且对于防范公职人员、重塑政府形象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故此,行政单位应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不断探索,创新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提高行政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审计

中图分类号:F810.6;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变得越来越规范,审计面临着提高自身素质,在规范的财务资料中,发现内里隐含的问题,维护资金财政资金的安全。行政单位的业务比较单一,会计核算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审计行政单位要从账册入手,再跳出账审账。

一、从账册入手,发现基本问题

(一)收入类审查的主要方面

行政单位的收入主要是财政拨入收入和其他收入。财政拨入收入主要与财政的预算进行核对,审查财政资金的安排、到位及实际使用情况,关注预算执行率偏低的原因;审查预算调整是否经规定的程序审批,有否无预算、无计划使用资金情况,结余指标如何管理。其他收入是收入重点要关注的,主要关注收入的完整性。

(二)支出类审查的主要方面

支出主要分为日常经费支出和专项资金支出。日常经费支出除核对是否超预算支出外,目前重点放在“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差旅费的支出上。专项支出账面审查主要通过对专项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支出是否专款专用、计算是否正确等。还要关注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支出的审查主要通过账外方法进行。

(三)资产、负债、净资产类审查的主要方面

1. 现金。除了关注大额资金的收付外,主要通过监盘现金作为切入点,检查是否存在小金库。监盘注意的地方:第一、盘点时间。盘点要突击才会有成果。现在很多单位曾经被审计过,知道需要盘点的,往往询问出纳在不在时已经警觉了,如何取得突击的效果就需要一点技巧。第二、盘点关注的内容。现金是否相符是其中一点,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点在非现金的其他东西。必须将保险箱的所有东西看一遍。重点关注存折、文字资料、钥匙等。

2. 银行存款。要比较注重从银行账户入手。熟悉银行账户的开设情况。对大笔的、异常的资金或内部控制薄弱的地方、对发生的笔数可以抽查核对,看是否相符。有关异常再跟踪。也要关注印鉴的管理有否分开存放,会计与出纳各月末有否对账等内部互相牵制的制度执行情况。

3. 固定资产。单位的资产状况要全盘了解掌握,关注固定资产购置和处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政府采购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第一、公有物业管理。有多少物业,物业的现状、管理情况、有无物业出租(与租金收系起来)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到公有物业管理部门进行查询,同时通过水费、电费单上的地址查看进行对比审查等。第二、公车管理。重点审查超编配备公务用车、将公车登记在私人名下、借用其他单位的公务用车、长期租车,且租金偏高等问题。

4. 往来科目。审查是否存在长期挂账项目,检查长期挂账的原因,检查是否存在难以收回的情况,确认是否需要清理。关注是否存在收支在往来科目核算的情况。

5. 结余。主要关注专项结余长期挂账的原因,有无未经批准擅自使用历年结余等。

二、账外

财务审计与业务审计要相辅相成。不能就账审账,要结合财务资料审查业务资料。不能仅仅盯着财务账套进行审计,要对形成这些财务数据的业务进行审查,关注业务流程,查找业务的重要环节。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

审查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是否存在缺陷等。

(二)收费和罚没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由缴费人直接缴入财政专户,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收入,但被审计单位属于执收单位,应该收多少、实际收多少均由被审计单位去操作的。收费和罚没审查关注的方面:

1. 基础资料:收费许可证,有什么收费,收费标准等。特别是新出台的文件,执收单位是否适时执行新的标准,如仍然按照旧标准收费形成多收费、超标准收费或乱收费等问题。

2. 会计核算,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关注收费过渡户的利息有没有上缴财政。

3. 票据管理,是否全部票据均已记录为收入,关注断号的情况。

(三)专项资金支出

各业务部门的业务资料是产生经济事项的前提和基础,其资料记录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汇集了业务工作的最终成果。重点检查业务部门工作总结,各类业务台账,各类业务统计报表,业务工作计划,考核办法等。查找与会计业务相关的数据。按数量和收费标准推算应收收入;按各种考核指标推算各项业务收入,并与入账收入进行比较,发现数量或金额差异,寻找突破口。

1. 查看业务纸质资料

审计一个专项时,要知道其来龙去脉,为什么建立,完成时是否达到目标等等。要知道资金支付给谁,谁是受益者,经过什么环节,在那个环节容易出现不严谨的情况,层层深入,这样才能发现重要关注点。

2. 实地查看

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高度警觉才能明察秋毫,否则就很难发现案件线索。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谨慎地分析,多设想各种可能性,才不会因鲁莽草率错过重要的审计线索。

3. 外部调查

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四)对业务数据的审查

审计思路一直倡导要跳出账外去审账。就要去审查相关的业务情况,目前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往往是有系统进行管理的,因此对于审计财务以外的业务情况,主要是审查业务数据。提高计算机审计技术水平,从业务的关键点入手,开展审查电子数据资料。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对比数据,查找不合理的地方。发挥计算机审计高效、准确的优势,迅速发现疑点。对业务数据的审计不仅仅局限在将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进行核对上,而是有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分析的方法不难,编制的语句也不算复杂,重点在要考虑如何分析,分析那些方面。根据审计目标,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处理逻辑、数据间的勾稽关系、被审计数据与外部相关数据的关联性。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数据综合分析方法,使用计算机数据分析工具,发现数据背后潜在的联系和规律,经过积累的审计经验判断,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做”。这样的路径分析确定审计重点,捕捉审计疑点。

三、结束语

行政单位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行政单位的审计,了解该单位财政收支情况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检查其遵守相关财经法规的情况,对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财政资金的规范管理,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行政单位审计要提升价值,发挥免疫系统的建设性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创新理念,调整思路,改进方法,不断深化行政单位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10.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2015年开始执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年修正)及以前年度相继了关于乡镇财政财务相关制度,如2012年财政部令71号《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库[2013]218号《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9号《新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只有系统学习新的法规制度,才能适应新时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中心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

理清职责;学习法规;交流经验;做好乡镇财政工作

乡镇财政所是为同级政府服务,是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或业务管理单位,有八项左右的工作职责。目前财政所人员少,面对基层业务量大,造成疲于应对工作的现状。如何解决人少活多的矛盾,谈几点方法和建议。

一、理清工作职责

现阶段乡镇财政所主要有以下八项工作职责。负责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编制、监督执行财政预算,编制决算报表;负责乡镇非税收入的征缴;负责乡镇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负责强农惠民财政补助资金“一折通”发放;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管理;负责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负责对接“乡财县管”、组织实施“村财乡管”财务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交办的其它工作。理清了工作职责,才能做好工作计划,才能做到主动完成工作任务。

二、学习政策法规

及时学习法规政策,财政工作才会少出差错。根据工作经验我列举出乡镇财政所涉及的主要政策法规。比如2015年开始执行的新《预算法》、2013年执行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4年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双分录的业务处理、《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2014〕70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及《国务院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国发〔2015〕25号)、《关于印发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和流程的通知》财预[2011]564号、《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财行[2014]228号)、收费方面《行政许可法》及《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2011年1月8日修改并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2013年开始执行的“六项禁令”以及2016年5月1日开始全面试点“营改增”科目、税率及发票使用。只有及时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会计业务处理才不会违反这些政策法规的规定,才能当好乡镇领导的参谋防范和纠正错误。

三、登记台账和设置财务软件科目级次

建好台账能把繁杂的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设置好财务软件科目级次能及时加工组合成各种领导所需财务讯息。乡镇财政所应设立以下两个电子台账:一是所有资金文件台账,设置资金文件名称、文号、资金类别、资金来源级别、资金用途、总金额、资金到位时间、到位金额、累计到位金额、未到位金额、拨付时间、拨付金额、累计拨付金额、累计余额、备注。二是设置项目台账,设置项目名称、主管单位、实施地点、实施单位、建设规模、投资总额、资金到位时间、到位金额、累计到位金额、未到位金额、拨付时间、拨付金额、累计拨付金额、累计余额、开工时间、完工时间、竣工验收时间、备注。设置财务软件科目级次到最末级,如其他应付款——民政各种补助——城低保、农低保、农村低保参合资金、军人优抚金、救助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冬春救助款、民政粮食救助款、农低保季节性缺粮救助款、自然灾害救助款——中央自然灾害救助款。当上级部门或乡镇领导需要提供各种数据资料时,通过查询电子台账和财务软件会计账加工所需的各种数据就变得比较轻松,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四、乡镇财政所财务会计工作常见错弊问题

根据我长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归纳常见错弊和应注意事项如下。

(一)乡镇财政所财务工作应注意事项

一是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决算编制是否合规,会计业务处理是否遵循会计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收支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执行。二是民生资金是否足额发放和涉农项目是否按立项批复实施,涉农资金、民生资金是否滞留被挤占挪用。

(二)乡镇财政所财务工作常见问题

一是超预算列支“三公”经费、违反“六项禁令”;二是使用不规范的票据列支费用,如2016年5月1日全面试行“营改增”后以前版本服务发票仍然使用;三是扩大开支范围列支费用,比如在项目资金列支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等开支;四是未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未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五是漏记固定资产;六是漏缴税费,如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七是应缴未缴非税收入;八是往来款项长期挂账未及时清理,如项目暂付款未及时办理竣工决(结)算开发票冲账;九是私设“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奖金;十是超编制用人和“吃空饷”;十一是违规举债或长期欠债;十二是实施项目进度缓慢,项目资金长期结存;十三是挤占挪用,套取、骗取涉农资金、民生资金、项目资金。以上是我对乡镇财政所财务工作建议和提示,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管好涉农惠民资金和项目,更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基层乡镇财政工作[J].当代经济,2015

[2]崔美萍.浅谈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4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政部门预算;问题;对策

在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中,预算制度改革始终是一个焦点问题。自1998年底财政部首次提出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以来,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成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三位一体的公共财政框架。财政预算改革作为公共财政框架的核心而倍受关注。部门预算提高了预算的透明度和管理水平,也在相当程度上对政府、财政及部门的行为起到了规范和制约作用。但在实践中这一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当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一)部门预算编制与政府工作计划在时间上的不同步,制约着部门预算推进的进程。编制部门预算必须以部门的工作目标计划为基础,但由于部门预算编制时间的提前,部门(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无法预先掌握下年的工作计划,部门单位的财务人员对要预算多少经费才适合本部门单位的发展需要,心中没有底。一些资金无法细化到具体项目,达不到部门预算改革的目标。

(二)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全面。在财政分配中一般把财政性资金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但是在当前财政分配中我们实际上仅仅是对预算内资金,而没有很好的将预算外资金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财力来使用,使不少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以致带来许多的问题。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是规范预算管理的重大障碍,尽管各级财政越来越重视加强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但是一部分以政府名义收取的基金和收费仍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政府预算失去了公认的完整性。狭窄的预算收支范围弱化了应有的预算监督,削弱了政府预算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编制政策、资料依据掌握不全不准。财政部门安排预算时必须依照法律、按政策规定编制预算,但是不少财政部门对于政策法规的掌握并不是特别清楚、准确、全面。例如对于经费开支规定,政出多门现象十分严重,往往人事、财政、劳动、外事、房管局、房改办、计生、教育、政法、纪检、农业、科技等各部门都有与支出相关的政策文件。有的地方财政部门干脆“一刀切”,一概不予列入预算管理,造成了硬性缺口,影响了部门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滞后,致使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近几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单位人员编制得到有效控制,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明显滞后,总体上财政供养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最典型的就是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差额改全额”的现象。“养人财政”造成地方财力严重不足,无法保障基本支出,甚至对人员工资采用人头定额,无法按实核拨。

(五)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一些地方的预算安排方法至今采取的仍然是粗略估算、简均、硬性包干的方式,方法手段十分简单,虽然易于操作,但往往导致部门间苦乐不均的情况发生,合理性差。编制低标准或无标准,如业务招待类预算编制标准偏低,实际支出普遍存在超标准现象。目前,业务招待费按照单位公务费2%编制,预算金额通常在千余元到几千元间不等,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随着部门间跨地域的业务交流活动的增多,招待费用需求明显加大。为兼顾标准与实际,一些单位多采取在会议费、业务费中列支,甚至挤占专项资金,造成核算不实。而会议、物业管理、办公楼装修等公用经费则无编制标准。目前,对此类费用主要是按单位单项核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且造成部门间差距较大及资金效益不高,同时,加大了资金控制与管理的难度。

(六)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流于形式。1.实效不强。目前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时间很短,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部门预算很难做到,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最终流于形式上的程序性监督。2.约束力弱化。由于受政策、经济社会事业决策与预算决策不协调、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多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预算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加上预算资金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客观上造成了“部门伸手、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从而弱化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约束力。3.缺乏经常性。财政预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人大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力量,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监督。一些地方日常监督主要由财经工委承担,但多数财经工委却是“一人代表全委”,加之对口联系部门多,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七)没有建立对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绩效的考核机制。尽管部门预算改革在全国各级机构广泛推开,但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如何,部门决算同年初部门预算的差异程度有多大,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同时,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难以做到分清轻重缓急。由于项目资金是财政无偿拨款的,只要有项目,即使浪费很大,仍然比没有项目要显得有政绩,所以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倾向,总要找各种理由、编出一大堆支出项目来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结果,财政支出仍然呈刚性增长,收支紧张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一)充分保证预算编制时间。公共财政要求早编预算、细编预算,编制部门预算。因而,财政预算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预算一年,一年预算”的传统做法,扭转“重决算,轻预算”的状况,把预算编制开始时间提前到上一年,使预算编制时间起码在9个月以上,保证有充足的编制时间。

(二)预算编制必须细化,要细化到具体部门、具体单位、具体项目。加大编制部门综合预算力度,将部门所有预算内外收入、政府性基金、其他收入等全部纳入国库,统一管理,确保综合财政预算的收入到位,从源头上杜绝随意开支的现象。各预算单位必须同步编制部门预算,有预算外收入的,须编制包括预算内外收入的综合预算,不得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截留财政收入。预算一经确定,应保持其严肃性,坚决按预算办事,不得随意更改,彻底解决预算“预算粗粗算,追加报告满天飞,专项结转过多”的弊端。

(三)建立完备的编制政策、资料数据库,合理测算标准定额。要严格遵循政策法规,财政相关部门应把各部门各方面与预算安排相关的政策规定整编收集入政策库,清理过时和不适合的政策规定;并要及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政策库维护更新的连续性,对行业及部门出台的支出政策要进行甄别,合理化、政策性的支出应给予安排,要防止留下硬性支出缺口,确保预算的可执行性。

(四)精简政府机构,坚持用绩效预算来优化基本支出预算,减少财政供养对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财政对各类行政单位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谈部门预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更新时间2009-5-1417:22:31打印此文点击数63摘要: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随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门预算制度日趋完善,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明显。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当前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最终提出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财政部门预算;问题;对策

在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中,预算制度改革始终是一个焦点问题。自1998年底财政部首次提出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以来,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成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三位一体的公共财政框架。财政预算改革作为公共财政框架的核心而倍受关注。部门预算提高了预算的透明度和管理水平,也在相当程度上对政府、财政及部门的行为起到了规范和制约作用。但在实践中这一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当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一)部门预算编制与政府工作计划在时间上的不同步,制约着部门预算推进的进程。编制部门预算必须以部门的工作目标计划为基础,但由于部门预算编制时间的提前,部门(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无法预先掌握下年的工作计划,部门单位的财务人员对要预算多少经费才适合本部门单位的发展需要,心中没有底。一些资金无法细化到具体项目,达不到部门预算改革的目标。

(二)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全面。在财政分配中一般把财政性资金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但是在当前财政分配中我们实际上仅仅是对预算内资金,而没有很好的将预算外资金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财力来使用,使不少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以致带来许多的问题。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是规范预算管理的重大障碍,尽管各级财政越来越重视加强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但是一部分以政府名义收取的基金和收费仍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政府预算失去了公认的完整性。狭窄的预算收支范围弱化了应有的预算监督,削弱了政府预算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编制政策、资料依据掌握不全不准。财政部门安排预算时必须依照法律、按政策规定编制预算,但是不少财政部门对于政策法规的掌握并不是特别清楚、准确、全面。例如对于经费开支规定,政出多门现象十分严重,往往人事、财政、劳动、外事、房管局、房改办、计生、教育、政法、纪检、农业、科技等各部门都有与支出相关的政策文件。有的地方财政部门干脆“一刀切”,一概不予列入预算管理,造成了硬性缺口,影响了部门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滞后,致使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近几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单位人员编制得到有效控制,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明显滞后,总体上财政供养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最典型的就是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差额改全额”的现象。“养人财政”造成地方财力严重不足,无法保障基本支出,甚至对人员工资采用人头定额,无法按实核拨。

(五)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一些地方的预算安排方法至今采取的仍然是粗略估算、简均、硬性包干的方式,方法手段十分简单,虽然易于操作,但往往导致部门间苦乐不均的情况发生,合理性差。编制低标准或无标准,如业务招待类预算编制标准偏低,实际支出普遍存在超标准现象。目前,业务招待费按照单位公务费2%编制,预算金额通常在千余元到几千元间不等,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随着部门间跨地域的业务交流活动的增多,招待费用需求明显加大。为兼顾标准与实际,一些单位多采取在会议费、业务费中列支,甚至挤占专项资金,造成核算不实。而会议、物业管理、办公楼装修等公用经费则无编制标准。目前,对此类费用主要是按单位单项核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且造成部门间差距较大及资金效益不高,同时,加大了资金控制与管理的难度。

(六)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流于形式。1.实效不强。目前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时间很短,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部门预算很难做到,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最终流于形式上的程序性监督。2.约束力弱化。由于受政策、经济社会事业决策与预算决策不协调、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多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预算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加上预算资金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客观上造成了“部门伸手、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从而弱化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约束力。3.缺乏经常性。财政预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人大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力量,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监督。一些地方日常监督主要由财经工委承担,但多数财经工委却是“一人代表全委”,加之对口联系部门多,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七)没有建立对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绩效的考核机制。尽管部门预算改革在全国各级机构广泛推开,但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如何,部门决算同年初部门预算的差异程度有多大,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同时,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难以做到分清轻重缓急。由于项目资金是财政无偿拨款的,只要有项目,即使浪费很大,仍然比没有项目要显得有政绩,所以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倾向,总要找各种理由、编出一大堆支出项目来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结果,财政支出仍然呈刚性增长,收支紧张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一)充分保证预算编制时间。公共财政要求早编预算、细编预算,编制部门预算。因而,财政预算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预算一年,一年预算”的传统做法,扭转“重决算,轻预算”的状况,把预算编制开始时间提前到上一年,使预算编制时间起码在9个月以上,保证有充足的编制时间。

(二)预算编制必须细化,要细化到具体部门、具体单位、具体项目。加大编制部门综合预算力度,将部门所有预算内外收入、政府性基金、其他收入等全部纳入国库,统一管理,确保综合财政预算的收入到位,从源头上杜绝随意开支的现象。各预算单位必须同步编制部门预算,有预算外收入的,须编制包括预算内外收入的综合预算,不得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截留财政收入。预算一经确定,应保持其严肃性,坚决按预算办事,不得随意更改,彻底解决预算“预算粗粗算,追加报告满天飞,专项结转过多”的弊端。

(三)建立完备的编制政策、资料数据库,合理测算标准定额。要严格遵循政策法规,财政相关部门应把各部门各方面与预算安排相关的政策规定整编收集入政策库,清理过时和不适合的政策规定;并要及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政策库维护更新的连续性,对行业及部门出台的支出政策要进行甄别,合理化、政策性的支出应给予安排,要防止留下硬性支出缺口,确保预算的可执行性。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控制方法

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12月17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下称“控制规范”),并要求2014年1月1日起在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实施。“控制规范”实施一周年之际,笔者拟结合工作实际,对“控制规范”有关内容谈一点粗浅之见。

一、何谓内部控制

“控制规范”从国家制度角度将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这里,“控制规范”有三个要点:一是,内部控制主体是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二是,实现内部控制规范的目标,亦即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能够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三是,“控制规范”的内容,即制定控制制度,实施控制措施,落实控制程序,执行控制活动;四是,控制对象,即“控制规范”经济活动的风险。

二、何谓内部控制规范

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规范表明是一种管理系统。它是财政部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减少贪污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的一种管理制度,实际上更是一种管理,内控的理想状态是无需内控就可以遵守规章制度。

因此,作为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主要有三项内容构成:一是,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应遵循原则有四项,主要有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等原则;二是,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规范方法,即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法,包括单位组织层面,包括组织环境等内部控制的方法、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两个方面的控制方法;三是,监督与评价,监督是指自我监督,评价则包括有效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重点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例如,这类支出主要会议费、水电费、办公费、招待费等行政事业单位行政经费的支出,没有或者很少有严格的控制标准;那怕有制定的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无法有效控制;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如何在使用环节加以有效控制,似乎比较薄弱。例如,事业单位大额支出中的固定资产一般实行政府集中采购,采购环节得以控制后,但使用环节缺乏控制,管理上得不到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在不少行政事业单位比较普遍;还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弱化,会计工作只起到记账、算账、报账的作用,在预算管理、资金管控等方面不起作用。甚至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不监督,也不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票据管理不到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指出重点性控制。其业务层面重点主要有预算管理情况、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方面、资产管理业务、合同管理情况和其他情况等七项内容。“控制规范”对这些重点控制对象分别进行针对性风险评估,梳理重点控制对象的缺陷、提出针对性风险控制方法,加以具体规范。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方法

“控制规范”列出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根据控制对象,指出规范控制方法。例如,预算管理情况与预算控制方法对应、收支管理情况和政府采购管理情况与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对应、资产管理情况与财产保护控制对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与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合同管理情况与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对应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与预算控制方法对应等。

1.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情况。事业单位单位可以采用滚动预算或零基预算方式,与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相结合、预算编制工作与具体工作相对应;一旦编制完毕,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执行,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有序,支出合理,决算报告编报应该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从顶层开始,灌输严格执行预算,按照预算管理财务的思想,加强预算控制,强化对事业单位收支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2.支管理情况。事业单位收支应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要求,实行收入归口管理,有关单位办理收入业务时,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财务部门办理完毕,应加盖“收讫”字样。财会人员及相关人员应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业务时,管理人员应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防止不法人员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3.府采购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主要包括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事业单位针对这些要求,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4.产控制管理情况。事业单位资产应实行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管理责任,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资产,包括盘盈、盘亏资产,都应该及时进行处理,使之账实相符。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按规定处置资产,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5.项目管理方面。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应严格按照“三重一大”管理模式执行。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按照概算投资,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杜绝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为做到上述项目管理,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各单位还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6.同控制方面。事业单位合同控制包括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等几项内容。为加强合同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结合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同时,单位还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四、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提升效率、防范腐败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提升效率、防范腐败的前提。那么,如何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提升效率、防范腐败?我们认为主要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学习内部控制规范,统一认识

首先要解决内部控制规范的认识问题。从单位领导开始,认识内部控制的概念,认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内部控制的内容框架。统一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关问题的认识;其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领导小组,依据内部控制规范,评估检查评价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这个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各部门业务骨干参与,全员管控。

(二)制定内部控制建设计划,为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依据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初期没经验的单位来讲,处于摸索阶段,应作为暂行规定实施。其中期与短期计划相结合,中期计划明确阶段性目标,短期计划用于工作进度和效果的控制,并根据执行情况不断进行计划调整。

(三)明确单位各控制主体职责,制定职能规划

单位内部各单位,乃至个人均有工作,有职责。根据工作职责,制定单位工作计划、长远规划。

(四)梳理单位业务流程,检查业务节点可能存在的缺陷

通过梳理单位业务流程,从制度上描述其运行流程,厘清单位业务的运行过程,并确定与职能规划相关的重要业务和事项,依此检查业务节点可能存在的缺陷或风险。

(五)根据风险,提出管控措施

梳理单位有关管理制度、管理文件,厘清现有的保障业务,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存在缺陷或管控风险,根据单位内部管理存在缺陷或管控风险以便有效开展的控制措施。

(六)对照内控规范,建立内部控制环境

对照“控制规范”,开展“内部环境”设计,规范业务流程,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内控制度,完善治理架构;同时,对照“控制规范”,对重要业务进行风险分析、优化设计。一般而言,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之后,试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现一些问题,进而优化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七)检查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评估内部控制规范

内部控制规范要点就在于明确对内部单位或个人分工、落实其责任,随时检查评估落实情况,建立内控规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

最后,建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评价机制是保证内部控制规范有效性前提,旨在督促内控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不断改进机制,以期达到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目标。

参考文献

[1]方周文,张庆龙,聂兴凯编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2011年4月工作小结

(一)、抓好民生工程的实施

1、阳光采购体育器材,在茶垭乡邱家坪村布点一条健身路径,待安装。

2、每天免费开放体育场馆150人次参加健身锻炼,并切实做好场馆清洁及安全维护工作。

3、汇同国司、拆迁办提出体育中心建设拆迁户安置方案报市府审定。

(二)全民健身活动有序开展

中国体彩万源市“利鑫杯”周末篮球赛开幕,由行政单位、企事业、学校、篮球爱好者14支队伍组成,168名运动员参赛。活动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文化蓬勃发展。

(三)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升

4月6日,我市乒乓球男子团体30岁组代表队参加陕西咸阳站乒乓球联赛,荣获中国联通杯2011年中国乒乓球协会会员联赛第五名。

(四)积极筹备达州市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在我市承办工作。

1、精心筹备运动会方案。

2、认真选材,并抓好参赛项目运动员训练。

(五)抓好机关效能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万源市委 万源市人民政府关于治理“庸懒散”的意见》,万源市体育局4月11日上午召开党员干部专题会议,制定整改意见:一是工作上严禁小题大做,同事间相互理解沟通。。二是勤奋学习,加强锻炼,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三是顾全大局,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树立体育人形象,奋力推进体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六)认真编制体育年鉴。

二、2011年5月工作计划

1、继续开展好全民健身活动

2、继续筹备达州市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并抓好参赛项目的训练选才。

3、每天免费开放体育场馆150人次,营造“人人健康、人人快乐”氛围。

4、完成“雪炭健身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场地平整。

5、布点规划实施,新建两个农民健身工程。

行政单位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报告体系;公共预算管理;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政府审计; 论文

一、研究动机与目标

从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来看,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在迅速增加,行政单位预算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行政单位财务严重缺乏管理,其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习惯无法提供有关行政单位财政情况的准确报告,因此,行政单位亟须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监控、记录和报告,完善信息结构和提高信息质量,增加预算透明度。 作为信息载体的内部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这一客观需求。 从理论角度看,会计信息的报告应当包括内部报告,然而,相比较外部报告而言,内部报告的研究显得严重落后。 最近几年,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对内部报告展开研究,这将有助于完善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内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1]。

为了确保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我们在 2011年初以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在深圳对行政单位运行的特点进行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从而确定了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需求内容与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 因此,本文以我国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预算管理的角度构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强化行政单位内部管理,试图提供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上的完整、可靠、一致、及时的财务信息,以满足行政单位管理的需要。

二、研究综述

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笔者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内部报告理论与体系的成果却很少,而以行政单位为专题进行探讨的则更少。 前人的内部报告研究可总结为两种观点———“控制观”和“报告观”。 “控制观”认为,内部报告的研究应该以管理控制为核心,研究重心在控制模式上,根本目的是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 “报告观”认为,内部报告的研究应该以报告信息为核心,研究重心在信息提供上,根本目的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与决策控制相关的信息。

(一) 国外的研究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制定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考虑到公共部门预算信息的重要性,特别制定了关于预算信息列示的准则,反映了财务会计信息与预算信息的适当协调。 在美国,政府内部管理和绩效评价需求因素有力地推动了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会计的改革[2]。 而政府内部管理和绩效评价必须依赖充分适当的内部信息。 在英国,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政府部门更多地关注如何完整地披露产出与结果方面的财务信息,建立成本核算系统,并披露政府控制资源的价值与消耗等资产管理信息。 在政府会计管理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采用了较完善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不同口径和角度的财务报告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3]。 在新西兰,1994年 6月通过《财政责任法案》(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该法案的目的在于要求政府建立准确、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提供整体、全面的财务信息,并定期公布其长短期的财政计划,以稳定政府开支和持续减少政府债务[4]。 在法国,中央会计系统和政府预算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批评,原因之一是现行系统不能有效地支持公共管理,会计记录和预算拨款的分类方法难以计算出公共服务的成本,也阻碍了中央政府和议会了解公共服务的效率情况。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法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公共服务成本的计算和公共支出效率的衡量显得日益迫切[5]。 法国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这样不但能使政府真实、公允地对外进行财务报告,而且可以支持内部财务管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会计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6]。由上述可见,就公共部门领域而言,国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内部报告”这一概念,但是对应属于内部报告承载信息的研究散见于有关公共部门改革的讨论中。

(二) 国内的研究

李红兵指出,我国财政周转金会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外部报告为主的报告系统不能满足内部管理对信息的广泛需求,会计信息存在滞后性,这是行政单位会计信息报告中非常典型的问题。对此,李红兵提出了对策,指出报告系统既包括领导层使用的总括报告,又包括方便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的详细报告;既要反映满盘资金情况,又要反映单项资金情况;既要提供期间信息,又应反映时点信息[7]。 进入 21世纪,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为解决会计信息的多维需求和信息滞后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张佩等人指出了在信息化时代下构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的必要性,并且认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并不只是指对内管理报告,它还包括有助于管理当局经营决策需要的全部信息。 基于事项法的理论基础,作者提出了一个构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的简单设想[8]。 于增彪认为,我国企业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预算失败的原因之一,下级总是比上级更多地了解与预算相关的信息,下级利用这种多了解的信息即“私有信息”谋取私利,从而导致“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9]。 张先治认为会计相关性要求财务报告改进和内部报告体系创新,他根据会计相关性的要求探讨了企业内部报告的构建问题,并构建了内部报告的四大系统,即资本经营报告系统、资产经营报告系统、商品经营报告系统和生产经营报告系统[10]。 黄宁、王祥森则从内部报告制度的定位、设计、执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11]。 丁岚认为内部报告的实质是管理控制中的反馈控制,她还论述了内部报告在预算控制中的应用[12]。 王月晗则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内部报告,为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服务[13]。 哈维超、周亚夫等人指出医疗机构利用内部报告系统对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保障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和质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的建立等问题[14]。

由上述可见,目前国内对内部报告的研究侧重于企业,而对行政单位的研究严重滞后,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三、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委托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等理论中探求。

委托理论是以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为基础,以委托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一种理论。 我国政府预算中委托链较长以及时间限制等因素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许多问题,如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匹配和利益冲突等。 根据委托理论,解决委托问题应该主要依靠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它必须以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为基础,这就为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能。 同时,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创新可以从公共管理理论汲取养分。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公共管理集中关注那些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15]。 这些工具可能包括职位分类、预算分析和规划、监督技巧、反馈和控制机制(特别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反馈和控制机制)、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等等。 可见,公共管理理论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而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典型手段就是预算控制。 信息是控制的基础。 无论何种控制,都必须依靠信息来完成。 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运动过程[16]。 内部报告作为信息的载体,能够反映信息运动的过程,从而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 因此,内部控制理论为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府会计又是公共财政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能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可靠、贴切、及时的信息,而决策者和执行者需要依据这些信息来评估政府部门的行为并确定未来行动的方向,并且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监督政府拨款不被滥用,使公共资源能被合理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信息载体的内部报告可以改进政府会计系统与财务信息披露体系。 此外,政府审计本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其目标是保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有效。 可见,现代政府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其职能是“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17]。 政府审计不仅仅包括集中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还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合法性、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相关的评估与取证。 然而对财务数据的审计,由于针对特定时点,其所能够提供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内部报告能够解决政府审计所需信息的缺失问题[18]。

四、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是围绕行政单位整个预算管理全过程展开的,并且本文根据行政单位目前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分别构建了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每种类型的报告,除了设计总表外,还可能需要以明细表的形式对总表中的主要项目加以解释说明,并以附注的形式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的项目进行说明。 另外,随着实际工作的需要,内部报告体系也将加以扩充。

(一) 体系构建的基础

行政单位的管理特点决定了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和完善是构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基础。 本文的预算管理整体框架(见图 1),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

1. 总体管理要求。 总体管理要求分为外部管理要求和内部管理要求。 前者是指法律法规对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提出的总体要求,后者是指为了满足行政单位领导决策及实际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总体管理要求是通过预算管理流程和核心控制规则共同发挥作用来实现的。

2. 预算管理流程。 预算管理流程包括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三个阶段,是一个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一个相互稽核、相互衔接的闭环管理流程,以实现事权和财权相匹配。

3. 核心控制规则。 核心控制规则是指为满足总体管理要求而设定的各类控制规则,反映了外部财政部门和行政单位内部对预算管理提出的控制要求,包括财政预算批复结构、内部预算批复结构、经费支出结构和会计科目结构四个方面。 整个预算管理流程都需要遵循并体现核心控制规则,核心控制规则也须通过相互衔接、相互稽核的预算管理流程来予以落实。

(二) 体系构建的目标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总目

标是最大限度地为行政单位预算控制提供有用信息,而具体目标包括:根据各级领导的职责,动态掌握其管理范围内的预算资金与对应事务整体情况;对各项分类资金设置不同的管理流程,动态掌握分类资金整体及明细执行情况;实现财务各岗位间、财务与业务间的工作衔接;实现多口径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三) 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图2概括了构建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总体思路:根据内部信息传递的轨迹,采用内部报告这种载体再现组织的运转情况,记录历史信息、呈现当下信息、反映未来信息。

根据这一核心思想,行政单位首先需要详细地分析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并将之划分为预算编审、预算执行和结果记录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的管理活动是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和分析,特别是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优化非税收入管理、经费支出(费用报销)、专项资金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业务流程,确定各关键环节上的风险点,建立行政单位资金支出全流程的风险管控体系,并同会计系统衔接。 行政单位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建立行政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用以控制预算活动的全过程。 该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资金申请、支付全过程的制度、流程、标准、预算执行分析与监控体系和预警体系。

(四) 体系构建的内容

1.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

现代公共预算是“控制取向”的。 预算控制是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反映。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与预算控制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预算标准准确的前提下,预算控制系统为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提供依据、标准;另一方面,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为预算控制系统提供其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信息,并且反馈给有需要的人员(可能是各级管理者,也可能是基层员工)。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以及责任辨析和绩效评价,还可以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追求支出绩效。 因此,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分类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总表和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明细表;第二类是处室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总表、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明细表和预算执行明细记录表;第三类是专项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的构成体系如表 1所示。

(1) 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总表反映行政单位各预算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的总体情况,包括年度预算额度、支出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只要处室已经申请使用预算资金,无论资金是否支付,即作为已占用的预算指标。

(2) 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明细表反映行政单位明细预算指标执行进度的情况,包括年度预算额度、支出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只要处室已经申请使用预算资金,无论资金是否支付,都作为已占用的预算指标。

(3) 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总表反映各处室预算的执行进度信息,包括年度预算额度及支出情况两个方面。

(4) 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明细表反映各处室预算指标的执行进度信息,包括年度预算和执行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

(5) 预算执行明细记录表反映处室某预算项目执行的每一笔明细记录,包括执行处室、执行的项目名称、申请日期、金额、责任人、申请事由等方面。

(6) 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反映行政单位工程、课题等各专项预算的执行进度信息,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包括年度预算和执行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

2. 经费支出报告

经费支出报告着重从经费支出结构的角度反馈各单位经费项目的使用情况,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单位经费支出表,包括单位经费支出总表和单位经费支出明细表;第二类是处室经费支出表,包括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明细表和经费支出明细记录表;第三类是经费控制表,包括重点经费额度控制明细表。 经费支出报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反映经费支出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经费支出额度的全面追踪和反馈。 经费支出报告的构成体系如表 2所示。 (1) 单位经费支出总表反映行政单位各经费项目的支出金额及所占比率,可为行政单位领导提供经费支出的总体概况。

(2) 单位经费支出明细表是在单位经费支出总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各经费类别的具体支出明细,如可以进一步反映经费支出总表中“行政支出”的各经费项目的明细支出情况,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3) 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反映各经费支出金额在处室间的分布情况,可为行政单位领导进一步提供各处室经费支出的金额和分布信息。

(4) 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明细表,是在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各处室(科室)经费类别的具体支出明细,如可以进一步反映经费支出总表中“秘书处”的各经费项目的明细

支出情况,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各处室经费支出的金额和明细信息。

(5) 经费支出明细记录表反映行政单位各项经费发生的每一笔支出明细,主要为各单位,尤其是财务部门,了解经费支出项目的详细构成提供支持。

(6) 重点经费额度控制明细表反映行政单位重点管控经费(如差旅费、招待费)控制金额、支出明细、可用额度等信息,可为行政单位领导及各单位提供重点管控经费主要控制信息,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及各单位合理工作安排提供支持。

3. 对应关系报告

(1) 对应关系报告的构成

就钩稽关系而言,对应关系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与企业内部报告体系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区别,也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比较特殊的地方,这是由政府与企业运作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不同导致的。 对应关系报告分两类:一类是国库与内部预算对应分配表;另一类是预算指标与经费支出关系表。 对应关系报告的构成体系如表 3所示。

(2) 对应关系报告的格式

国库指标和内部预算对应分配关系表,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它用来反映国库指标与内部批复的预算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为财务部门进行资金对应分配提供依据。 内部预算是在政府部门职能范围内实现具体工作计划的细化和落实。 内部预算批复结构是财政预算批复结构的分解和细化,并通过对预算内容分解和细化实现内部资源合理配置。 内部预算批复有效衔接了法定功能科目,并进一步将预算管理责任和目标落实于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负责人,形成有效的责任传递机制,真正实现财权与事权的有效匹配。

从时间以及预算批复的精细程度上,内部预算批复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财政控制数分解下达阶段,第二阶段是内部预算正式批复阶段。 财政控制数分解下达阶段,是指在财政“一下”预算控制数的基础上,上级单位按照本级和所属下级单位业务特点和职能属性,对财政预算控制数进行分解,形成各单位预算控制数并下达各单位的过程;内部预算正式批复阶段,是指各预算单位在控制数的基础上依据工作安排,对预算资金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到具体工作事项的过程。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行政单位可以将财政预算批复,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负责人,实现对业务活动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

表 4是国库指标和内部预算对应分配关系样表,用以反映行政单位各国库指标与内部批复的预算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为财务部门进行资金对应分配提供依据。

表 5为预算指标和经费支出对应关系样表,用以反映某项预算指标经过执行所形成的费用项目,为各单位提供“钱从哪里来,用到了哪里去”的信息。 如表 5 所示,人事处的“人事管理经费”经过执行后,分别发生了差旅费、会议费及误餐费三项支出,该表可以为相关部门了解预算指标的支出情况提供支持。

五、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制度实施策略

行政单位实施内部报告制度应由浅入深,分阶段推进,逐步完善,可以重点从内部报告制度建设、内部报告组织机构、内部报告编制和内部报告体系评价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 内部报告制度建设

内部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定、执行、修正和完善等工作。 首先,领导要重视。 行政单位长期粗放式的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同时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加上行政单位的特殊地位,使得在行政单位建设内部报告制度难度相当大。 而领导的重视能为制度的建设扫清障碍。

其次,全体职工要提高认识。 由于对内部报告的研究较少,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全体职工要不断深化对内部报告制度功能的认识。 第三,行政单位要不断完善机制。 行政单位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建立完善的机制,不断加大推进内部报告制度的力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内部报告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完善内部报告的内容。 第四,组织保障。 单位应当成立内部报告组织机构,负责内部报告的开展工作,从而保障制度的落地。 第五,加强培训。 内部报告制度执行与否、好坏的关键在于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对内部报告制度的教育培训工作就很重要。

(二) 内部报告组织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实行内部报告制度,必须建立内部报告组织机构。 行政单位可以成立内部报告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财务的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分管其他业务负责人以及各部门及下属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 各成员单位为内部报告中心,是内部报告的主体。 单位设立内部报告小组办公室,设在行政单位的财务部门,财务主管任办公室主任。

这个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内部报告的开展工作,包括内部报告目标的维护,审查、研究、协调各种预算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内部报告体系,保障内部报告的编制、传递、使用,评价内部报告体系等等,促进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 内部报告的编制

内部报告的编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它将影响内部报告的信息质量、使用、分析以及对内部报告体系的评价等多个方面。 内部报告的编制,形式上要求表格和数据的结构化和标准化,内容上要求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规划应具整体性,避免重复,时效上要求及时、按时、主动、积极。

1. 编制主体。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和经费支出报告通常由相关责任部门负责编制,对应关系报告

则由相关财务会计岗位负责编制。

2. 编制时间。 内部报告的编制要及时,各个内部报告主体可以按照月份、季度和年度的时间点来编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编制。

3. 编制方法。 由于内部报告编制的时限较短,各个内部报告主体在编制内部报告时可根据报表项目直接核对相应的发生额或余额,所涉银行存款应及时对账,所涉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应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账实相符,涉及直属单位或二级单位账目的,应及时获取相应数据。 在清查核对基础上,报告主体可利用信息系统环境,直接输入数据而自动生成某些内部报告。

4. 上报要求。 内部报告一般应逐级上报,直接针对管理层特殊决策需求的内部报告可以除外。

(四)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内部报告日常使用记录和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内部报告体系改进的依据。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内部报告体系投入使用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质量要求和效益目标,同时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主要由七个要素构成,即评价目的、被评价对象、评价者、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结果。 其中,评价指标是基础和前提,可能会随着内部报告类型、评价时间、评价目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在总体上它应当能够有效地反映内部报告的基本情况,抓住重点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同时,评价指标应该容易操作,便于收集数据。

六、结语

本文根据会计相关性的要求,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构建了行政单位三大内部报告体系———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并探讨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从而为构建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提供了一个有益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将行政单位的内部报告研究仅仅限于行政单位内部财会信息的报告研究,而对其他内部非财会信息的报告问题没有进行具体研究,并且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8):2835.

[2]财政部会计司. 政府会计研究报告[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97319.

[3]陈璐璐. 英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 会计研究,2007(10):2430.

[4]张琦. 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回顾及启示[j]. 财务与会计,2007(13):5456.

[5]财政部国库司法国政府会计考察团. 法国的政府会计改革[j]. 预算管理与会计,2007(4):2832.

[6]路军伟,陈希晖. 法国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改革:评介与借鉴[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7881.

[7]李红兵. 财政周转金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师,1998(12):9899.

[8]张佩,王惠珍. 浅探实时对内报告系统[c].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解放思想论坛文集,2003:151153.

[9]于增彪. 预算———有用而又令人头痛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j]. 新理财,2003(3):3740.

[10]张先治. 会计相关性与会计报告变革[j]. 会计研究,2003(12):1922.

[11]黄宁,王祥森. 企业内部报告制度设计、执行及维护浅谈[j]. 出版经济,2003(6):2830.

[12]丁岚. 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兼论内部报告在预算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 东北财经大学,2003.

[13]王月晗. 基于内部报告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06.

[14]哈维超,周亚夫,顾民,等. 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建立之初探[j]. 中国医院管理,2009(09):1011.

[15]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

[16]孙芳城. 基于反倾销应对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657.

[17]时现,李善波,徐印. 审计的本质、职能与政府审计责任研究———基于“免疫系统”功能视角的分析[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813.

上一篇:采购助理年终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物流公司采购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