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24 10:49:37

校园德育文化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1篇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轻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探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功能。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气。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新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喜好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喜好、喜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熟悉水平有着十分重要功能。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喜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功能。老师在继续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功能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和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天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功能。

这是因为校园和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重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重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奇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和不适宜新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征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重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功能在于德育渗透。

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布置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各办学单位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四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验收,这是值得兴奋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重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和艺术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目前,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新问题。其一,过滥的编排布局。过于注重标语口号,墙壁上到处是校训、名言警句。使人不禁回想起“”当年的“红海洋”。其二,缺乏整体协调。高档次建筑,低品位艺术,内容形式呆板,投入大,效果小。某些学校花数万元搞个雕塑作品,还要两个小朋友举着个原子结构模型,五十年来一个面孔。三是管理不善,周期性长,过时的板报随处可见。还有是严厉性不够,不使用规范字,一些人物塑像不注重保洁等等。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2篇

一、校园文化的种类及其作用

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各种文化及其活动的总称,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分为两大种:即,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 校园的物质文化,分为设施类和环境类。

(1)设施类。校园内的各种设施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就难以得到顺利的进行,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环境类。这里主要是指显性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其主要包括墙报、宣传栏、教室装饰、宿舍布置、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等等,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感染作用,真可谓“道是无声却有声”。

2. 校园的精神文化,分为认知类、娱乐类、规范类、传统类、时政类。

(1)认知类。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应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启迪学生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认知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报告会、读书活动辩论会、影视评论、知识竞赛等等。

(2)娱乐类。此类文化活动倍受学生的青睐。小学生好玩、好动、好乐是他们的天性,学校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有适当形式和健康内容的娱乐场所,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娱乐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看影视、音乐欣赏、舞蹈、琴、棋、球类,文娱晚会、游园活动、艺术节等等。

(3)规范类。此类文化是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正常办学活动的需要,又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纪律观念和良好作风的需要。规范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校服校徽、班级公约、《守则》、《规范》等等。

(4)作风类。此类的校园文化既是显性内容,又有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心领神会的隐性内容,但却能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指导和制约学生的言行。作风类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等。

(5)时政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关心时局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组织各种时政类的文化活动,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时政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读报活动,时政讨论会、时事知识竞赛等等。

二、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从以上校园文化的种类及作用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校园文化具有极其显著的德育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认知的功能。校园文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能力。它有强烈的感染力、渗透力,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认识世界,了解国情,面对现实,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具备导向的功能。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它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摧人奋进的力量。一场好电影,一场生动的报告会,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对待现实,对待别人,引发高昂热情,向文化科学进军,向文学艺术的圣殿进发。

3. 优化环境的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设施类和环境类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4. 培养能力的功能。开展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磨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说话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等等。

三、努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是一种按科学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优化育人环境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我校十分注意抓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的工作,我们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抓显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一手抓隐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要完全达到“四化”要求,需要花费相当的资金。当前,教育经费十分紧缺,我们要根据现有财力量力而行,以提高校园特殊育人环境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至少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训:即校训;二图:即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三规:即《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有:即有升旗设施、宣传栏、有图书阅览室、有校史展览馆;五旗:即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

(2)隐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指“三风”:即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三风”是由学校师生思想观念、行为表现、人际关系、精神面貌等所构成的整体状态,对绝大多数师生的言行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注意培养,才能形成优化的育人环境。

2. 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以创建区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为契机,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积极培育市级“乒乓球传统项目”、“书香校园”办学特色,成立各种艺术团、文社、书画院及各种兴趣小组等,精心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安排适当的地点,投入必要的资金,保证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快乐,受到教育,身心获得健康的成长。

3. 重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密切,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发挥其德育功能,对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1)创造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开展“美在教室”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美的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创造美的愉悦、自豪的心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达到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文明的班级文化心理。主要是指同学间和睦的人际关系,奋发向上的班风,端正鲜明的班级舆论导向等。培养文明的班级文化心理,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感染力、战斗力。

(3)开展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班级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是寓德育于活动之中的良好形式。因此,我们对班级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实施,以便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横向联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还得加强横向联系,借以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通过横向联系还能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校园文化的横向联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1)与社会文化的横向联系。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交流过程中,学生有更好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适应社会,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今后投身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与兄弟学校校园文化的横向联系。通过与兄弟学校校园文化的联系交流,不但增强兄弟学校的友谊,而且,通过多种竞赛活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3)与军营文化的横向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军营文化的联系交流,引导学生向部队学习优良的革命传统,达到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3篇

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向上的精神和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校而言,教学生学会做人即立德树人是德育工作的目标所在,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的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能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熏陶、吸引、团结校内所有成员,通过激发每个人对学校的真挚感情而把校园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校园内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理解、包容的群体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开展思想教育且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新载体,并从而引导他们在成长与成才的道路上努力拼搏。这种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和暗示渗透。

2.行为的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制度的直接约束,即学校各级各类组织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间接约束,即通过校园风气和舆论而形成的潜在规则,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以消除从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3.实践的促进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能将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种实际工作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今后走向社会胜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情感的陶冶功能

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现代先进的设施装备、井井有条的校园秩序、品高业精的师表形象、求实进取的敬业精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我们不仅要重视教育的结果,更要重视教育的过程。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命需要和现实生活,真正引导学习者去经历、体验、感悟和反思,让学生快乐成长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这些熏陶虽然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深刻的沁人心脾的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功效,其教育功能是难以替代的。

校园文化虽然有多种多样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设计、营造、调控。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达到有机统一,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

(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4)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这一层面表现在:一是学校目标,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逐步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二是价值观念,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学校内评价人与事的价值,评价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观念和标准;三是精神作风,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同化、培育师生员工的这种精神作风,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四是校园礼仪,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形成学校文化传统形式是礼节、仪式化的价值观念。比如:互致问候、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穿校服、戴校徽等,都能激发和强化师生的文化意识,使大家受到浓烈的情感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

(5)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包容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强化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健康地成长。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经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一、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与时代密切相关,反映着主体对象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在高校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形象,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中具有重要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思想、道德、行为、人文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其道德修养,使其逐步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行为习惯。

1.导向功能

高等学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不仅是科学文化成果研究、交流和传播的地方,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理论观点、文化意识碰撞、交锋和交融的地方,更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的重点。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氛围对全体校园人有着直接显性的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其熏陶和感染。反之,如果校园内一些不良风气暂时占上风的话(如校园出现经商热、传销热、网上聊天热等等),不加及时引导,就会使得校园人的价值观发生混乱,并在一定程度引起理想危机,道德危机和学术危机。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对校园文化进行控制、引导和设计,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正向功能,抑制可能产生的负向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整洁安静有序的校园环境,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便更好地为校园人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2.规范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对校园人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体现为“硬”和“软”两种约束形态。“硬”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校园内的制度文化建设表现出来的,主要是指通过高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有形的管理制度,规范师生行为。制度以文字形式明确表述,提出校园人应做、能做和禁止做的事项,并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予以惩罚。这些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既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还能通过使这些制度转化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真正提高师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这就可以抑制人们的错误行为,促使其转变为正确的行为。正确行为变为人们的习惯后,外在约束作用也就内化为自觉的要求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的校园精神,体现了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它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教育作用,使生活在这种环境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取群体的肯定。“软”约束主要是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及其对人的辐射作用,软性强制校园人的行为。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对学生个体跨时空、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感情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自己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这种软硬强制作用规范着高校校园的行为。因此,规范有序的校园管理、整洁优雅的校舍风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奋发进取的成才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师生员工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高等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灵魂,充实生命的内容。相对正规的教育教学,高校校园文化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体现为通过文化无意识地对校园进行文化渗透。这首先在于它创造了一个陶冶人心灵的场所。以校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各方面都起着指导性作用。其次,与其观念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和规范、陶冶和塑造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至的,其影响巨大而深远,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发挥作用。

4.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的整体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同志说过:“要说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加强教学科研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重视学生“一生轨迹”的人格培养,通过学校整体环境、文化氛围、文化设施、群众文化活动等影响教育学生,坚持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相统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素和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从知、情、意、行、信诸方面,综合塑造学生的人格。如浓厚的校园政治氛围有利于满足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人生追求上积极进步的要求和愿望,促进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格调的文娱活动,通过真、善、美的艺术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学生自尊、自爱、自豪、自强的源泉;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形成。

5.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成优良个性品质和良好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作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心理过程与心理心态的形成,可以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丰富多彩的科技、娱乐、艺术等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成才的动机,交往的初衷,放松调整、归属、尊重等心理需求,且能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渗透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观念教育。因此,要建构适应时代要求、品位高、内涵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在满足大学生各种正当的、合理的文化需要的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引导作用,使校园人,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等,在渗透着社会的、民族的优秀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对稳定的、特有的校园心理素质。

6.校园文化还具有帮助校园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校园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文化艺术活动如邀请著名艺术家来校园做演讲或各种高雅艺术团来校园演出,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能以其具体、生动的美感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依靠感染而不是说教,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美化学生的主观世界。同时,校园物质环境的精心设计,既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发展,又通过建筑的外形、色彩质感,花草树木的形态、层次、色香以及与环境气氛相协调的园林艺术,体现了人们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给校园人以青春活力和美的享受,给人以“润

物细无声”的熏陶。由于这种影响是日复一日的长期的重复刺激,因而具有深刻的影响。如北大的“燕园”、交大的“留园”等,均以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场景发挥着较好的美育作用。校园不是公园,不能只是植树栽花;校园也不是城市,不能一味追求现代建筑。应当在校园建筑设施、自然景光和人文景光建设中,体现大学特有的文化精神,以深厚的文化渗透力,陶冶性情,增强自信,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实现环境育人。

7.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5篇

一、以理念文化导向人

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学校以“尊重个性、多元发展”为核心文化,以“以质立校、特色兴校、教研强校”为办学策略,以“博采多艺、和谐致美”为校训,以“实践激发潜能、验享多彩人生”为校风,以“德教双馨、教学相长”为教风、以“养正立品、乐学致用”为学风,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多元发展;德育为首,以礼仪规范言行;知识奠基,以博学润泽智慧,以乐学绽放异彩,从而努力使实验小学成为教育科研的沃土和学生学习的乐园。

学校导入“SIS”文化建设系统,即理念文化系统、行为文化系统、视觉文化系统、环境文化系统,努力为教师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与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既能实现全面发展,又能学有所长,做最优秀的自己。

二、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学校以制度文化为载体,以严格管理为龙头,明确责任分工,做到处处有制度,时时有管理,实现了常规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努力依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由行政领导、值日教师、少先队共同管理的值日检查制度、示范中队评比制度和班级管理制度等,使学生的言行有章可循。同时,学校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礼仪岗”、“红领巾保洁岗”和“红领巾安检岗”等来督促和评定 学生的行为。在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美德良习的熏陶渐染,加强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谈吐之间尽显文雅,举手投足彬彬有礼,心拥真善美,从而为其人生平添了一抹亮丽的精神底色。

三、以班级文化陶冶人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全班同学的精神支柱,它是班集体的共同意识,集中反映了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价值取向和人际氛围等,是班集体进步的强大动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 “特色班级”。

1.塑造班级名片。各班级结合班主任自身优势,根据本班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确立本班文化特色。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为主题,有的班级以“立志成才”为主题,围绕特色,以各种主题为主线打造班级名片。

2.设计班级口号。口号不求大而空,力求小而实。如“每天进步一点点”、“自觉守纪、乐学善思”、“尊师爱班,勤学互助”、“快乐学习,享受成长”、“文明高雅、乐学善思”、“让爱伴我成长”等。

3.制定班级制度。各班级制定班级公约、班规制度、量化考核办法、保洁责任制、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以及互助制度等,为学生的自主管理搭建合理平台。通过让学生端正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实现“无为而治”。

4.创建班级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布置教室,突出班级的文化内涵。有些教室挂几幅书香气很浓的条幅,写上激励学生的名言;有些班级将班级目标在教室醒目之处张贴,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更有些班级采用挂班徽、唱班歌、办班刊等形式,使班级文化精神更物化。

四、以活动文化鼓舞人

活动文化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学校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渗透在学校管理活动之中,把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转化为师生内心的信念和行动的准则,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使办学目标得以实现。

学校精心设计了颇具影响力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陶冶情操,提升品质,如每学年通过开展“六节”教育活动,即3月读书节、4月美德节、6月艺术节、9月科技节、10月体育节和12月英语节,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学校通过“阅读之星”评选、“家务小能手”比赛、“小歌手”比赛、书法比赛、广播操比赛、校运会、动漫设计比赛、英语技能比赛等加大学校的特色教育力度。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6篇

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施教者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有着直接联系。文章在分析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德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及德育功能的内涵

大学文化究竟如何定义,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诸多的争论,综合学术界的各种不同观点,校园文化的定义还是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广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大学校园内所有精神价值相关的一切事物的总括,是在大学校园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价值观,这样的定义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的文化,其中包括办学所需要的软件与硬件、大学文化校园的隐形部分和思想部分;狭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层面,即在大学校园各种不同的文化交融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借助大学校园文化的各种硬件设施在大学校园范围内所自然而然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和价值观的形成;此外,还有一类的分类标准并不属于广义和狭义的任何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研究者认为大学文化包括高校的思想、观念,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行为习惯、语言方式、行为方式和习惯等。三种不同的概念和定义,反映大学校园文化的复杂内涵,综合以上广义、狭义和中间性的观点,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做如下定义: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向导,以大学校园精神内涵为思想和文化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文化活动和组织活动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有教育、导向、同化、规范约束和激励等五种功能,而其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教育,也就是育人功能,它对大学生的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情操,甚至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局限性

1.德育手段过于形式化

国家教育部门多次要求认真贯彻落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积极推进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并以研究课题立项和划拨经费的方式不断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但是,很多高校对德育工作并不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施基本上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过多的实质性内容,甚至疏于对德育工作的管理;高校教师不会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有些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将德育作为思想品德实施教学活动,既没有真正理解德育功能的内涵,也没有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进行德育工作;有些高校建设的德育教育基地几乎“名存实亡”,开展的德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后,缺乏真实性,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很多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程的课程设置也十分僵化,用的教材也是多年以前的教材,虽然理论性质相同,但是远远失去与时俱进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要将所选用的德育课本去粗取精、与时俱进,选取最新的教材,并能够与当今社会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相结合,讲授时既有理论性,又有时代性;既有知识性,又有前沿性,让学生们在课堂的德育教育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迁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德育目标过于功利化

第一,大学德育教育存在形式大于教育本身,过于追求物质层面的问题。例如,高校的“德育教育实践基地”这种普遍有名无实的建设工作造成德育工作的功利化、形式化。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教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风貌。物质文化也属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与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严重偏差。第二,高校教育教学的产业化发展使大学校园文化无法脱离市场经济。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定位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但德育的本质与市场经济建设存在本质区别,不应将德育工作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挂钩。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进而导致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不到良好发挥。

3.德育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们以为,以往的大学德育思维传统存在“文化缺失”,例如,忽视道德批判力的培养而造成的道德批判力在大学德育中的缺失等[3]。高校设置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其中,“德”是教育培养目标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普通高等教育中始终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为社会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坚持以德育为根本核心。如果大学校园文化中缺少德育教育是不健全的,但是,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宣传大于实践的问题,学校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宣传活动,长此以往却形成一种空中楼阁似的口号,使高校“教书”与“育人”的功能分裂开来。很多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过于注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忽略了德育教育。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重智育、轻德育,甚至认为只有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其德育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因此,造成德育价值取向的偏失。

三、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思考

1.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注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个人爱好参加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还能促进形成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要突出,内容要明确,不断提高其吸引力与影响力。其次,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要结合社会主流文化,而且要适当引进高雅文艺作品和中华传统文化,使德育教育更深地结合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德育的层次和品位,加强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主题思想,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慢慢接受德育教育。由此可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一大因素,如何树立正确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关系到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由于现代大学校园文化身处我们现今一个兼容并包、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环境汇总,因此,它更不能够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地沿用老一套的德育体系,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态度至关重要,是全盘否定还是全盘接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采用扬弃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地吸收西方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我国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师夷长技以制夷”。

2.德育教育的间接途径: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从业人员,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管理部门不仅要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根本上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4]。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要做到积极引导、有效针对。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不能让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也不能向学生施加过大压力。这种启发式德育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其人文性特征。教育是双方面的,参与者就是学生和教师,要想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的态度,那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过硬的教学本领。德育教育是一切知识教育的基础,没有德行,知识就不复存在。所以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既不能局限于课堂上枯燥的讲授,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活动,将所有的课程都安排于实践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活动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时事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德育的教育功能,当然,这也对高校的德育教师提出一个非常高的要求。除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学校自身的因素对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大众的灵魂所在,也在日积月累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独特的“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亦对校园文化存在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们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有着“身教”的重要任务,有的时候,“身教”甚至比“言传”更为重要,即教师应努力在学生群体中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使学生逐渐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钦佩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屈服于教师的威严之下。

3.德育教育的创新途径:多维度、多元化深层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他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这就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就是如何从多媒体和新媒体的视角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大学生和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因此,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要利用一切多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家园意识,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既要面对多元化、复杂化的媒体环境,也要面对来自国外思想文化的浸染和影响,所以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还需要遵循多样性原则,适应当今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不断地在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过程的差异性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在我国多元化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让学生提升参与度。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众多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程度,比如,网络诗歌大赛、微博诗歌大赛、微信三行情诗比赛等,基于多元化的社会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以往的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应该积极地拓宽渠道,多角度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高校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将德育教育与之深层次地结合,以求达到德育教育影响的最大化。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践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在今后的德育教育中要抵御来自西方国家的不良文化传播,不受网络世界中反面言论的侵袭,提高我国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做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真正融合,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2]刘献君.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1999(4):29.

[3]戴岳,等.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J].教育学报,2008(1):41.

[4]章莉.大学德育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创新———论网络对大学德育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250.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7篇

一、丰富现代德育理论的有效探索

新时期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给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更需要从德育的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去发现其自身的症结,寻求德育工作的创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社会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变革,青年学生的人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也产生巨大差异,给学校德育的实施环境带来新情况、新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德育理论不足以为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新视角,不断丰富德育理论。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适应了现实需要,建立起在此视域下开展学校德育的新理念、新原则、新模式,进一步充实了现代德育理论。

二、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五条重要的途径之一,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为我们在校园文化视域下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导和理论依据。

(一)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发展而变化的。作为校园的一部分,虽然不直接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但却担负着教化校园主体的功能,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其他部分提供环境保障。作为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情操、个性的形成过程中,校园文化具有其他形态文化无法替代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作为一种环境文化,校园文化的主要宗旨在于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通过教与化的结合、互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施加积极影响,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最大限度地调动校园主体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和切身体会中避免了由于强制而带来的兴趣索然和逆反心理,为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视角。

(二)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作为学校德育重要环节的校园文化,无论是作为其物态体现的校园物质文化,还是作为意识形态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建设富有特色、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使人身心愉悦,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1];其次,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形成的正确的办学思想、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在全体师生的认同和宣扬中,发挥出其对学校德育的精神支撑作用,成为陶冶学生态度、精神和意志的重要途径;再次,校园内形成的严谨规范的秩序、健全的校园制度、科学的管理体系等,为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高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其中包含的平等、严谨、公正等思想精髓,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强化道德自律,促进道德品质、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德育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

学校德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的过程,又是通过良好的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陶冶和积极引导的过程。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特色,学校德育则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校园文化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可以说,“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中,是特定校园文化实践的产物”[2]。因此,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条有效的途径是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努力优化德育工作环境,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及道德文化环境。

三、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具体路径

关于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虽然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视角,但是在运用校园文化来创设教育环境,陶冶师生心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都意识到应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重视校园文化“以人为本、以文明教”的教育功能。但是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研究和促进学校德育的创新,在实践操作层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应加强对校园文化视域下推进学校德育创新的具体可行性路径的研究和探索。

(一)依据校园文化的运作特性,促进学校德育理念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运作特性分析校园文化从动态方面看,主要体现为校园主体的行为文化。“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表现的”。[3]129校园主体主要是指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群体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当然还包括广泛意义上属于教师群体的、提供教辅后勤服务的管理者。由于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使命,不同主体的行为文化体现出不同的特性。作为学校德育接受者和学习者的学生,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人生成长最旺盛时期,在校园中学习和交往行为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要求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示范性;作为提供教辅后勤服务的管理者,必须为学校德育的开展提供积极保障,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育管理秩序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制约性。2.对学校德育理念创新的启示德育作为一种属人的、社会性的活动,其存在和发展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可随意更改,但必须认识到,没有主体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就不可

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功能。正确解释道德与人的关系,揭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坚持主体性的德育理念,是克服目前学校德育中普遍存在的“目中无人”现象、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首要前提。借鉴校园主体的行为文化特性,实现各类群体在学校德育中的使命,积极促使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突出学生群体的学习和交往行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突出学生群体行为文化的多样性对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借鉴。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坚持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首先必须使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依学生主体而设,避免统一意志、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其次,必须反对强迫的、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模式,以培养富有个性和责任心的社会公民为己任;此外,学校德育的实施,应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多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真正主体。

(二)依据校园文化的形态特性,促进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形态特性分析校园文化从静态方面看,主要涵盖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形态。虽然校园文化是作为一个整体对校园主体发生影响的,但是,不同形态的校园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对校园主体的影响和功能自然是各不相同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主体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包括自然环境、教育设施、生活资料等,其最大的特性在于直感性,是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形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作为一种无形的、弥漫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其特性为隐渗性,具有启迪、感染校园主体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主体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准则,体现学校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其规范性的特性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2.对学校德育方法创新的启示德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含生命体验和情感特质的生活实践过程,不能简单地依靠理论说教,通过道德知识的授受或理性的训练来进行,必须克服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和发展了认知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道德这一认识上的误区。应该认识到,道德本身就是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德育的实效性得益于其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4]借鉴校园文化自然的化育特点,特别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感性和隐渗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探索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学校德育的开展应植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突出德育实践环节,强调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使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因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而行之有效。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实践环节。如“请进来”,请一些道德楷模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生动的实例会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走出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一件好事等活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体验,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抽象道德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三)依据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促进学校德育载体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分析“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文化创造的主体、对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得以进行的手段和环境”。[3]69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定形态,随学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凝结成为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涵盖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并且作为整体对校园主体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在校园文化这个独特的结构系统中,一方面,作为主体和对象的师生员工,因其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和社会阅历,决定了在系统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共同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性质、水平和呈现形态。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形式,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一种环境,成为学校正规教育的有利补充,同时其自身的环境和手段要素也成为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凝练和传播的重要动力。

2.对学校德育载体创新的启示德育就其组织和实施过程看,不应仅仅视作是哪个人、哪个机构和部门、哪个社会领域能够单独承担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因为在个人生命成长和道德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会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生活事件、生活内容都将构成或潜在地构成对他有道德影响、道德教育意义的因素”[5]。营造德育环境,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形成合力,是克服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保障。借鉴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特别是主客体要素之间、主客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积极互动,将学校德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积极探索载体创新,形成有效合力。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发挥师生之间互相影响、德育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互相渗透、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实践互相促进的功能,借助各部门、各环节的通力合作和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学校德育机制。首先,坚持德育教师、班主任与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共同监测学生的思想动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坚持负责德育工作、负责教学工作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的相关结构齐抓共管,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再次,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发挥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的积极影响,为其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在校园文化视域下学校德育的创新,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需要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的不断加强。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 辐射 激励 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54-02

1 校园文化与德育

大学之存在,校园文化之存在。这些年,对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然而,只要大学存在一天,校园文化也必然相伴而行。对于校园文化的界定前人已有很多的研究,综而得之为:高校校园文化就是以大学校园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共同营造的经过长时间沉淀之后的文化。

校园文化是集各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集合在一起的一种群体文化[1]P202,而在这种群体文化中,德育作用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今时代,道德在社会当中的呼声日益高涨,研究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对于高校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纷繁复杂的德育内容。虽然不能把所有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概括为德育内容,但德育几乎充斥在校园文化的每一个角落。高校课堂上开设的思修课程、学校四周张贴的名人名言,花草丛中的温馨提示,都是在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一点点感化我们,给我们以道德上的提升。一方面德育内容已深深的融入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德育内容的影响不断完善并且日渐健康。要想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就必须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活动,不断解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2.1 思想引导功能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中,思想引导功能是其最基本的职能,甚至可以说,在所有学校(包括中小学)中,思想引导功能都是其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最核心的职能。思想引导功能就是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立场进行引导,使其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并勇于为其作出自己的努力。学校党员的选举,民主生活会的召开等等都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在思想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2.2 辐射影响功能

辐射影响功能就是校园文化除了对其学校的影响外,产生的额外影响。在前文中说道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共同营造的经过长时间沉淀之后的文化。但其影响范围不仅仅是对师生和学校,同时也会辐射到社会生活中去。辩证唯物主义观表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学生和教师不仅仅只是在学校范围里活动,离开了学校,他们还有其他的身份,通过这些身份他们将自己在学校感受到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染给身边人,身边人又与社会紧密联系着,常时间下来,校园文化便于社会相互影响,从而为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起到了铺垫作用。

2.3 凝聚激励功能

一所高校里面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经过时间的积淀,每所高校都会有一些人物的先进事迹,例如,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教师,学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台、学校官网、校报、开会等方式展现在师生面前,优秀的人物总是会给人以激励,模范带头的作用会不断的在校园里面上演,越来越多好的事迹展现在师生面前,这个校园也会变得更好。

2.4 行为规范功能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也存在着一定的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现了学校的严谨性,表明学校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什么会得到奖励,做什么又会受到惩罚,长时间下来,学生们就会不断的按照规章制度来行事。除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也会从心里影响学生的行为,校园内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如:身边的同学劝阻其他同学摘花,一旦该行为被看到,人们不自觉的就不会再去摘花了。

3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的途径

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路通行无阻的,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高校逃课率升高;高科技的发展,考试作弊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学生成绩的真实度大打折扣。这一系列问题迫切的需要我们去采取一些措施去改变当前这个状况,以便更好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要认识到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这一任务的迫切性。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加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建设。

3.1 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的管理制度,强化德育保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P133。规范师生的行为不仅是讲道理讲人情,还必须要辅之以必要的制度约束。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需要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制度是德育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要构建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体现高校教育目标、培养方式、办学理念、环境规划、管理模式等个性特征的规章制度[3]P203。如:加强校领导及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学生需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师生合力才能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各项制度的评价审核,制度不能是一纸空文,要真正的实施下来,建立一定的评价审核模式,使每一项制度落到实处,确实发挥了自己的功效。只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了,才能强化德育保障。

3.2 积极开展各项校园活动,丰富德育活动

建设校园文化需要各种活动的支持,德育活动的注入给校园文化以生气。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活动。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综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例如汉服社、社、网球社等,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并且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奖学金激励政策,学生的本职是学习,学习氛围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奖学金激励政策,表扬优秀学生,也鼓舞其他学生不断向上,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总之,开展一系列积极地校园活动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3.3 重视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德育氛围

文化设施的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的重要途径。文化设施的建设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设施,高校的图书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显性文化设施,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对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加强图书馆的自身建设,则是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有效途

径[4]P26。在文化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图书馆予以高度的重视,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并负责专人对学生的咨询进行解释,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情怀。除了图书馆以外,校园标语、教学楼的建筑风格、名人纪念碑、花圃的格局等都是显性的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对于文化设施的建设产生巨大的作用;另一种是隐形的设施,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知识信息的重要阵地。大学生们会利用网络创建自己的班级群、社团群、学习分享群,在各种群里分享自己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群消息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学校利用网络建设各种APP及时向学生宣传学校的新闻和政策,不断加速校园文化的传播,从而提升了德育的氛围。

3.4 加强校园文化与外界文化的联系,扩充德育途径

校园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深受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影响。首先,家庭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融入到学校里面去,特别是对于刚入校门的新生而言,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体会到家的温暖;其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为学生们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需求奠定了基础,当今社会学生的就业率低,迫切的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企业文化的渗透为学生求职就业打下了基础;最后,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不管我们在学校生活了多久,我们终归是要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园里面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对于久居校园的学生而言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学生扎根于学习之中,一旦离开校园很难适应社会的生活,在大学的生活里,让学生逐渐适应社会的文化氛围,减少离校时的不适应。

参考文献:

[1] 柴荣兴.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探析[J].学习与探索,2009(8).

[2] 孟轲.孟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1).

[3] 柴荣兴.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探析[J].学习与探索,2009(8).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9篇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加强学生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传统德育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学校的德育活动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所颁布的计划框定的。学校只是循规蹈矩的执行者,没有自。受这种计划德育的制约,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学校方面来看,德育按上级要求内容进行,普遍缺乏个性化,脱离学校生活、脱离学生生活,重说教、轻体验,滞后于社会发展;从学生方面看,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从教材中认识有关的道德常识和理论,但缺乏道德生活的实践能力,缺乏对道德的感性认识,缺乏对道德的亲身体验。道德内容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德育是关于“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教育,面对社会转型期,激烈竞争和各种物质诱惑的挑战,面对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学生,必须走出传统的“管束”和“灌输”型的道德教育观。校本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开拓了新的思路。

“校本”就是实施以校为本的研究、培训、课程开发及管理的动态过程。中小学德育校本化就是要将德育纳入学校办学的整体框架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本校,因地制宜地利用本校资源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办学特色和学校的文化底蕴、办学传统、教育和教学优势来规划和实施德育。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

二、校园文化在德育校本化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包括办学宗旨、目标、价值观念、校园文体活动、历史传统、环境布局等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的持久的精神氛围,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了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信念的确立、理想的建树、气质的修炼、个性的塑造及行为方式的改变,起到导向、激励、熏陶等作用。校园文化是每所学校个性的集中体现。而德育校本化就是要实现学校德育的个性化,因此,校园文化必然成为德育校本化的重要资源,在德育校本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1.发挥办学理念的向作用

办学理念,简单说就是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树立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一切办学行为的起点。所以,办学理念为德育校本化指明了方向,一所学校开展的校本德育,必须遵循该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能与之相悖。

2.发挥校风、教风、学风规范作用

学生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校园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思想感情、舆论风气,养成规范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在德育校本化的过程中,每所学校都应该倡导一种适合本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从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情境。

在校风建设中,教风是核心,班风是基础,学风是目标。教风是校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发展学校,名师造就名校”说的就是教师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现在家长择校择的不是大楼,而是老师,是老师们的教学风气。所以,在抓校风促学风的同时,抓教风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班风建设是校风形成的保障。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几年,学校开始抓班级文化建设,让班级文化成为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的可靠平台。各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确定班训,选定奋斗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开展,让孩子们找到了自我,尽情享受着班集体这个小社会为大家带来的愉快与幸福。

3.发挥校园文体活动的激励作用

传统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功能的培养,是一种知识本位的德育。在这种德育下,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但缺乏道德的践行能力,这是传统教育效果低迷的重要原因。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内涵逐渐丰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思想素质成为人才竞争的关键。学校德育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以提高人的道德实践能力为重点。校园文体活动是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在德育校本化的过程中应重视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突出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4.发挥校园环境的品德熏陶作用

校园环境是德育校本化的物质基础,校园环境建设应为德育校本化服务。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可为无声胜有声。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得益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10篇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意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意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

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各办学单位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四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验收,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目前,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过滥的编排布局。过于注重标语口号,墙壁上到处是校训、名言警句。使人不禁回想起“”当年的“红海洋”。其二,缺乏整体协调。高档次建筑,低品位艺术,内容形式呆板,投入大,效果小。某些学校花数万元搞个雕塑作品,还要两个小朋友举着个原子结构模型,五十年来一个面孔。三是管理不善,周期性长,过时的板报随处可见。还有是严肃性不够,不使用规范字,一些人物塑像不注意保洁等等。

上一篇:物流工程课程范文 下一篇:旅游监督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