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20:37:57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不少“小常识”,为学生展现了悠久的数学历史文化,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绳测法”、“滚测法”等原始实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使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数学规律,然后通过“小常识”向学生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及对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并介绍我国从秦朝开始就实行统一度量衡,以及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为了与世界接轨,将原来的“重量单位”改为“质量单位”等,实行新的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如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可以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到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在学习了较大数的读写后,以环保来作背景材料: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费一杯水,请你计算你们班级一天会浪费多少水?全校的同学一天共浪费多少水?全国一天会浪费多少水?这个数一定是一个很大的数,由此,学生就对这个大数有了实际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有了节水意识。所以,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生活化

纵观数学的发展与形成历程,数学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新课程改变了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学科本位、互相割裂的弊端,注重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数学人文教育中,一是要把数学训练与语言积累训练相结合。发展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如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有位教师从一年级抓起,学了数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家中、校园以及上学路上的事物,每次上课前用2~5分钟时间交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又如,在应用题、文字题教学中以及试题讲解的过程中,可通过分析题中的语言表达,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数学语言训练;二是要把数学与社会、自然、体育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在《统计》教学中,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对本地人口、新建房屋、家电使用,各种车辆购置、社区建设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使学生对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对地方建设的投入等有所了解和认识,从中感悟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再如,在体育教学中铅球、铁饼场地的画法,也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各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是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如在学习小数应用题时,可为学生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与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三、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渗透生活化

数学新课标前言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在“实施建设”中指出:“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数学的美体现在符号、公式、逻辑、语言的简洁美、数和形的对称美、统一美,还体现在数学命题、解题的方法巧妙、灵活、有趣的美等方面。不管是谁,每解开一道有趣的难题,心中总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成功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力展现数学的美学价值,通过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例如,在一次考试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地里设计了一座花坛,使花坛的面积占正方形的三分之一。小小设计师们各尽其能,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花坛,不少学生在设计中注重了对称美。又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安排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扑克牌,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计算±24,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然后公布在游戏期间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让教师在引导探究中贴近生活

从数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它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数学内容,并编抓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如在应用题数学中,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再去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数学《工程问题应用题》可以补充这样的题目: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老师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能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从数学手段看,要重视综合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使用先进的数学手段,增加数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五、让教师在多元评价中应用生活化

在评价学生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评价方式应多种多样,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如一位教师给本班一位学生的评语是: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李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数据,知道如何求平均数,了解统计图的特点,他制作的统计图很出色,在这个方面是全班最好的,但他在使用语言解释统计结果方面有一定困难,继续努力,李某!评定等级:B。学生阅读了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实际也正是与教师的一次情感交流,使他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总之,数学人文教育应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数学生活化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教学,让数学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 人文主义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之魂的丢失与重拾 中学数学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 浅谈美术教育中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历史课堂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 回归历史人文主义教育的本真 浅谈高中语文人文主义教育 中职班级人文主义教育探讨 浅议“蒙田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科技主义教育之中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完美融合 试论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的现实背景 追求极致之美:古希腊人文主义教育情怀 人文主义教育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人文主义教育观视阈下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 对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哲学思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林杰.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J].江苏高教,2002(3):51-54.

[8][13]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6,176.

[9]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306.

[10]王前.“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11]杨扬.技术返魅与人的存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

[1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64.

[1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3.

[15]维柯.论人文教育[M].王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7-19.

[16]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2.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整合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建构的探索 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构建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探析 谈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谈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探索 初探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途径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人文性管理的必要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理性探索 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探索 关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探讨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回归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彰显之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之美的创建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之美的创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庆清")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语文的人文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要尽力引导学生挖掘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美,让人文性的建构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工作。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语文内涵、优化教学方式、多维度作业设计和完善评价制度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性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71-0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任何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语文教学在使学生切实打好基础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文明的重任,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语文的人文性就是要学习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地发展。也就是说,语文学科仍然需要用一些“真、善、美”的内容来塑造学生的个性,健全他们的人格。因此,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挖掘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美,让人文性的建构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工作,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语文学习与感悟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 转变教学观念是人文性建构的重要前提

纵观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师更多地把备课重点放在应对高考,追求使自己所授课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的分数。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语文老师将一篇整体性极强的文章作细致分析、肢解文脉,然后让学生完成种类繁多的应试卷和模拟卷,要求学生照搬答案死记答案。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创造力和艺术力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那么,学生必然缺乏欣赏一篇篇古今中外的优美文章的感受力。语文的学习失去了美感,语文教学自然也失去了生命力,学生就会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对语文教学的完善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要求语文学科的学习更多应注重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悟。可喜的是,现今高考的语文指挥棒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过去那种只注重标准化、唯一性的答案,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教师如果还是固守一隅,不转变自身保守的教学观念,不能容忍有个性、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学生,只会埋怨学生的不听话,又怎能培养出有智慧、有情感、健康向上的学生?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建构语文的人文性,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中感受语文学科的美及丰富的知识内涵,促进学生整体健康和谐地发展成长。

二 丰富语文内涵是人文性建构的重要载体

古今中外文学典籍,既有对时代变迁及各地地理人情风貌的详尽描述,又有对不同时代闪光的人文思想的深刻挖掘。例如,《左传・闵公二年》载的“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中的“轩”,在苏轼词中“小轩窗,正梳妆”的“轩”字是指小室的窗前,其实,“轩”原指一种供大夫以上阶层乘坐的前顶较高而有幄幕的车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车子的形状被引入建筑中,现代将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称之为轩。短小而精悍的几个古文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建筑知识。再如,语文教材中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在发现于勒由富有转为贫穷时的心理状态和表情变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品味与挖掘,特别是体会作者所蕴含的讽刺口吻,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人情的冷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中汪曾祺的文章《胡同文化》,是一篇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文章,不仅谈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论述对传统文明的评价。他在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怀有深深的无奈的怀旧情结。与之类似的还有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和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让我们穿行于上海的无数个弄堂,感受着上海的历史沧桑;贾平凹却让我们面对废都古城墙,油然昂扬出一种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三篇文章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细细的体味。语文学科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文性的作用,引导学生挖掘出教材和读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情感比照上,鉴赏三篇不同风格文章的“美”。

三 优化教学方式是人文性建构的主要途径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展示才华,更是引导学生培养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主要舞台。教师要运用讨论、辩论、表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处理,同时展开师生、生生之间多层面、多纬度的思想对话,让师与生、生与生的人文性不断地显现、碰撞与交汇,从而充分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语文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还要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与完善。同为古代说士形象:有委婉机智的触龙、隐忍有远见的文仲、善于讽谏的邹忌、勇赴国难的烛之武等。在教学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揣摩文中有关主题的语句、段落,还通过查找资料、讨论、辩论等方式,探究文本中具有鲜明个性的古代说士,挖掘这些说士身上的闪光点,渗透对学生人文性的引导。笔者还将此类主题阅读的触角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阅读《晏子故事两则》,找出描写晏子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用小组合作归纳概括。从“使楚”中,学生感受到了晏子的幽默机智。学习《荆轲刺秦王》,笔者则结合陈凯歌的同名电影,引导学生提炼出荆轲身上那种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他以追求维护国家的利益为人生的价值观。然后,再联系自身,看自己身边有哪些像荆轲这样的英雄人物并向他们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拉近了师生情感,还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情感。笔者深感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加了爱国情操,同时这种人文性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阅读。

四 多维度作业设计是人文性建构的突出方面

新课标强调语文作业设计应突出人文色彩,既要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巩固,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目前,有不少学生不重视语文作业,认为可有可无,觉得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就学,现在没啥好学的,作业更没必要做,多做少做也不会影响高考语文的分数。有的老师则布置了大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细细阅读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这也偏离了语文学科教学人文性的目的。

语文教学除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外,更重要的功能还在于通过中外优秀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提升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及能让其自由地表达,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指导学生反复多角度地阅读文章,挖掘人性的多维面,引导学生完成《我眼中的孔子》这篇作业,通过多个角度来思考,挖掘孔子这个伟人身上的闪光点。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孔子的信息和文章,如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到《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金刚怒目”,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这就挖掘了人物性格的多层次,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

五 完善评价制度是人文性建构的根本保证

长期以来,面对高考的压力,许多语文教师教学中只教与高考有关的内容,而不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终结性教学评价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然也就不能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功能。在高考分数这个终极目标下,学生一旦发挥不出自己的特长,找不着语文学习的满足感,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也就失去了教学的个性与激情,变成了只会死板照“纲”教学的机器。语文新课标强烈呼吁新的更适合学生发展、更能完美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评价机制。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正确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帮助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开展“以学生自评为主,社会、教师、学生、小组、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的多元评价机制便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学生个体和教师的多元健康发展,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建构提供可靠的保证。

语文学科呼唤感性的阳光。在教学中,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地相结合,引导学生置身于优美的篇章中,领悟优秀作品的内涵,吸收中外文学作品的精华。构建人文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加深人文底蕴的目的。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美比较;经验借鉴;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R05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150-04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教育,还应该重视它的人文社会性和服务性。西方国家很早就很重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主要指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医生能将医德与医术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对患者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自20 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20 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医学院校陆续开展起来。但是,与美国先进的人文医学教育相比,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则显得比较落后。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缓解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中美两国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

1.1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己经积累了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基础。首先,报考美国医学院的考生,一般已经在理工科大学学习了3~4 年,获得相应的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再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学习四年医学,授予 MD学位[1]。这样的学习背景保证了美国的医学生具备较好的以人文素养为主的综合素质。其次,美国医学生具有较高起点的人文素质也与其入学考试方式有关。比如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不是只关注医学院校入学考试成绩,尤其关注学生在学士学位阶段的综合成绩、个人表现以及教授推荐。入学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学医的动机、责任心和献身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行为和方式等内容,从而可以使主考官了解到申请者对医学的热爱程度、献身精神、学医动机、对他人的关心程度和在群体活动中的能力、忍耐力、自信心等。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录取的医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

与美国相比,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较为薄弱。首先,我国在校医学生是通过高考入学直接学医的,没有专门的医学院校入学考试及面试。这些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人文底蕴不足。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更多的只停留在口号上。其次,导致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我国学医的学生均是高中时的理科生。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导致理科学生不学习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导致理科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再次,我国普遍实行的是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大学一入学就学习医学知识,相比美国通行的4+4年制的医学教育模式,中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时数明显偏少。

1.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美国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表现为纵向的序贯性,大部分人文课程开设于临床前期,临床教学后期也有少部分,人文教育延续到医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美国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也较高,达20%~25%[2],课程内容特别注重将社会发展紧密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推陈出新,理论与现实密切联系是美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如将现行的医学热点问题中的精准医学、医患关系、生殖伦理问题等内容纳入人文教学中,进行讨论学习。另外,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美国高校医德教育非常强调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3]。

美国医学人文课程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很强,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去分析论每门课程的论题。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设的公共卫生基础课,主要由伦理学、流行病学与卫生保健课程三部分组成,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流行病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患者健康方面和卫生保健系统改革的兴趣[4]。课堂上采用课前阅读资料、自拟讲座、互动小组发言、反思写作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授的教学也是根据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渗透、融汇在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哈佛大学医学院在医学四年都开设“医生-病人关系”的人文课程[5]。一年级主要学习讨论医患关系的社会、伦理和心理的基本知识;二年级主要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三、四年级则由医生结合临床实践与学生就此问题再做更深层次的研讨。

而我国医学生的人文课程学时比例偏少,据统计,大部分中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为总课时的8.85%,教学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课”内容为主要内容,大部分学校在前一年半开设[6]。人文社科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政治、哲学类;社会、经济类;历史、文化类。教材和教学大纲全国统一,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考虑单门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少有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医学院校自主设置医学人文必修课的自主性较小。在后两年的临床实习教学阶段基本没有医学人文必修课[7],对于医学生的实用性不强,忽略了医德医风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特点的长期性,不利于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能导致医学人文课程仅停留在理论上,缺少与医学实践的融合。

1.3教学手段

美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了常规的课堂讲授外,尤其注重讨论式教学,还要求学生做专题讲座、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美国的人文教育中也大量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形式,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堂上和老师一块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教师在这里成为导学者。在此过程中,通过广泛地收集、整理及分析相关资料,提高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仍采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讲授授课方式,教师主要为承担“两课”教育的教师。教学的手段也主要以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为主,存在“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很少的老师采用以社会医学为主要内容的讨论式教学,不重视学生上课的人文关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提高不快,而实践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σ窖生关怀人文品性的躬尝践履[8]。

1.4 师资条件

每门课均由 3~7名教师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学,一部分教师既是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又是医学专家。如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的任课教师中,50%为内科医师,22%为精神科医师,19.5%为儿科医师,2.4%为外科医师[9]。

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而忽视对医学人文学科师资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方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他们的专业背景主要为“两课”教育。同时,我国医学院校缺乏跨学科领域的教师,医学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忽视医学生沟通能力、思辨能力、道德品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人文社会科学的老师的医学知识相对缺乏,讲授课时不能很好得将医学知识融入到社科教学中,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这样就导致专业课老师在医学专业讲授时缺乏人文教育;人文课程教学时,又不能很好的运用医学案例,两边的老师不能将医学知识与人文内容融会贯通,学生感觉学习人文课程不能“学以致用”,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

1.5课程评估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撰写心得论文、个人讲座、小组讨论成绩、参与教学研究考核等是他们的主要考核方式。采用口试、定性评价、开卷考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更加能够反映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与监督作用。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通过精心组织的“两课”教学及适当人文选修课的开设,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考核还是主要以期末笔试的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很难有效的评价人文教育的效果,也难以为以后改进教学方法积累经验。

2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重新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在宣传上强调要更加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但事实上却常被边缘化。我国众多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些滞后,仍然采用较为落后的医学人文教育的管理和考核方式,严重地制约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5+3”模式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强调更加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更新观念,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内化于心,大力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科学精神教育追求的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其终极目标是求真求实。而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志在超威”,目的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终极关怀,追求的是唯善唯美。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内在统一体,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才能真正体现出高尚的医德修养。

2.2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达到人文与医学实践的有效融合

2.2.1 建立人文课程比重加大的系统连贯性医学教育体系 由于高中理科生的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在大学时期更需要加强对人文课程的教育。各医学院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人文课程学习贯穿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适当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人文、社会与医学,要充分考虑医德教育,开设一些既能掌握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将医学热点问题融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从而达到课程少,但涉及面广、又与医学专业水融的目的。如设置中西医学史、近代医学的哲学基础、医学人类学、医患沟通概论、医疗社会学等[10]。这些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任选课程和限选课程来供学生选择。

2.2.2 建立实践性教育为特点的人文医学课程培养体系 医学人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除了专业学习外,开放型的人文社会实践基地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拓宽视野、接触并体验社会。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在医学职业素养训练方面开发了很多优秀成熟的项目[11],如一二年级医学生到医院进行早期预见习,到社区福利院进行义工活动等,多数为通过学生向缺医的多元文化社区提供医学人文服务,使学生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值得国内学习借鉴。

重视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学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了解不多,缺乏沟通方法, 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有研究认为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重塑良好的医患关系[12]。这个阶段的人文教育更能增加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开始真正的与患者接触, 切身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实习培训基地应该营造良好的医风环境去熏陶学生。实习医院应选派医术好、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承担带教任务, 教师以“身教”影响学生。

2.3 培养一批适应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师资队伍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知识双管齐下。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选拔德艺双馨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并定期参加人文课程的培训,鼓励参加医学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会议。医学院校应积极引进和培养同时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背景的教师,增加人文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联系。

医学院校要制定相应政策开展人文课程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如专业课老师听伦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课程,人文教师听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这样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达到交流授课技巧的目的,从而达到人文与医学教育的和谐交融,形成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2.4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

人文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应该多采取启发式、发现式、情境教学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生的人文精神、个人道德素质和职业态度的培养要贯穿于t学教育的全部课程中,加大后期实践教学的人文教育。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换位思考,促进医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反思其所从事的职业的人文性,培养他们的“仁术”与“仁德”。临床实践更能够让医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生命化的思维方式[13],从生命的视域出发理解和关爱患者。

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载体形式开展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建立专门的医学特色的校园网络平台,内容包括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内容。在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学与人文学知识竞赛。经常就社会热点的医患关系、伦理问题等开展在线讨论,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在线播放一些医学人文方面的视频。另外,近几年“慕课”在人文社会课程教学中开始使用[14],可以将“慕课”教学手段引入医学人文教育中。采取多种数字媒体形式,来适应网络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

2.5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应研究建立现实可行并能够量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方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核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考核制、人文竞赛认证书制等。在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评估上适当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评估,如解剖实验课程中对标本的尊重、动物实验课程中对动物的关爱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临床实习期间考核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对病人的关怀程度等。同时也要改革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考核,老师要在医学教育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对病人的关怀与沟通技巧。

2.6 营造浓厚的医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长时间的影响学生,对医学生的文化熏陶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的文化本身就改变了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15]。在校园建筑上、宣传上都要考虑医学人文教育的特色。如建立医学名人广场、医学文化长廊等,宣传栏里多宣传医学人文的内容。校园电视台、广播台都播放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全方位培养医学生的大环境。

3 结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应该实现医学人性化和生命化。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我们医学教育的弊端和不足,从而改变之,适应目前正在进行的“5+3”临床教学改革。通过转变观念、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强化师资力量、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阶段、加强临床实践中的人文教育、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化手段和重视医学院校校园医学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将医学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出真正具有仁心仁术医德高尚的优秀医生。

[参考文献]

[1] 李筠萍. 中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2011,(2):8-10.

[2] 李治中,张桥.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52-53.

[3] 袁力,张敬军. 中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128-129.

[4] 王雁菊,刘春雨,曲必成,等. 中美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74-75.

[5] 曾贞. 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我国医学类院校的影响[J]. 医学信息学,2010,23(6):1561-1562.

[6] 张俊. 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医学与哲学,2011,32(8):64-66.

[7] 刘万路,赵世鸿. 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5):105-107.

[8] 时统君. 悖离与重建:走向意义关怀的医学人文教育[J]. 医学与哲学,2015,36(2A):16-19.

[9] 肖琳,鲁晓擘,张跃新. 英国医学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发[J].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44,673.

[10] 赵书峰,滕志香,景学安,等.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130-132.

[11] 吴雪松,张雪,王,等. 追寻医学人文教育的生命力-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人文课程改革与实践[J]. 医学与哲学, 2015,36(6A):12-15.

[12] 方木水,肖凤,刘丹,等.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J]. 医学与哲学,2014,35(3A):74-76.

[13] 操奇. 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科学的生命思维方式[J].医学与哲学,2015,36(4A):4-7.

[14] 史晓普,崔文香,程丽楠,崔香淑. “ 慕课”(MOOC)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3):424-426.

[15] 朱剑峰,何煦. 文化与文化能力:浅析医学人类学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贡献[J].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7-112.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彰显人文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抒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情怀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论语文教学的魅力 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培养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认识和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研究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培养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 悲悯:中学语文教学中 不容忽视的人文情怀 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缺失问题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情怀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情怀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工作最有利于实施人文教育,唤起人文精神,点燃人性的良知。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过程又是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提升文化品位,促进素质教育的阶梯。所以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情怀。【关键词】人文情怀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一、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它给人的是热情。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人们的生活需要已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满足,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却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由此延伸出一些精神疾病,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的病态。究其根源,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在青少年时代就缺少追求,精神世界呈现出苍白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与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少人文情怀是密切相关的。审视今日教育,其价值取向之偏颇在于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学校偏重于科学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漠视人的个性,功利因素成为主导面,人成为社会的工具,教育则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时代呼唤着新教育,要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人和人的自身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应在语文教育中多提倡人文情怀的渗透。尤其部分学生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怀淡薄、行为方式失范,还产生校园暴力、网上犯罪等现象,这些不仅反映了校园科学精神的不足,也证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重建学生的价值理性、呼唤人文关怀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使毎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二、教师要有目标地从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尊重人文精神,实践它。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把自己博大的人文情怀与具体的教学过程统一起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以良好的感染力把自己的人文品质无私地传导给他的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养成自己的人文精神。作为教材语文课文必定含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有的课文其人文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鲁本的秘密》等,它显然是教育启发学生学会关爱我们的亲人;《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则是启发学生如何回报社会,面对自己成功的辉煌和对方守门员的受伤,福勒放弃射门,赞扬了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得失,使学生受到一种人性美的熏陶,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而大多数课文其人文内涵是隐性的,如《鲸》、《海豚救人》等,像这样的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挖掘一下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以设计“鲸的自述”“海豚救人背后的思考”等活动,启发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从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中使学生学会关爱别人,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既然教材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上课时就可以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在趣味盎然的情境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三、教师要艺术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

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文化课,与提高基础知识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我认为课本知识离不开学生素养这个基础,语文已成为提高其它各科知识的重要工具,真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我对语文教学与课本知识的互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有针对地导入人文精神教育,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作文教学中,我还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语文课本所选入的大量作品都是文化精品。其中不乏形象鲜明、血肉饱满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我曾布置学生罗列出课文中出现过的有关人物形象,作同类比较。结果发现,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得更为深入。通过字、词、句及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使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形式时,要充分调动起教学双方内在的情感。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并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识输出与接纳的目的。

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人文环境的创设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各种趣味化环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情绪,激发小学生广泛兴趣促使他们踊跃参加集体游戏活动。在辅导孩子们学前知识学习时,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焕发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为小学生营造个性化的宽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构建人文情境的环境为前提,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更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学校文化方面的教学都是以观赏和评价老师精彩的表演为主,而忽略真正的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多媒体的操作演示和小组合作方法结合能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在表演,老师只是导演,真正参与学习及其他各项活动的是同学们自己,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在活动过程中,当学生各做各的时候,想放松很容易放松,因为他只为自己做;当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起初处于不好意思几乎不会后退,即便不会挺身而出,而一天又一天的小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团体荣誉,让每位学生都有责任心去完成任务。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监督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了获得小组的荣誉,在小组内部互相监督,尤其学习不积极、行为不太规范的学生被大家监督,也受到大家的帮助,以便提高整体素质。在组与组之间幼儿相互竞争,努力提高各组的综合能力。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培养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了较强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也有了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相互支持意识,从而也有了较为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重视;素质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光明日报,2009,08-25。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彭小明著:《语文教学专题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口前部分工科大学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提出在工科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就如何提l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是科技转化越来越快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换的频率越来越大,一职多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逐渐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单向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当今人才市场的竟争主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竟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员工的知识层次,更取决于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认识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一个优秀的毕业十不但要具备学术活动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基本人文素质和道德准则。

当前,在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中,除专业知识外,基础文化素质较差。一篇应用文写下来,格式不正确,许多语句不通顺、错字连篇、文体不整、相关知识缺乏,对音乐、美术、戏剧、艺术、古典文学这此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曾有人对某理工科院校某班调查有57%的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有的甚至对祖国的历史、发展史及优秀道德传统一知半解;少数学生缺乏理想与追求,学习无目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在各种挫折面前无能为力,马加爵事件是最好的例证;在生活中少数学生公众意识差,在课桌、墙壁上乱刻乱问,公众场所大吼大叫,上课迟到、早退、泰然不觉羞愧,甚至在课堂上打手机;在宿舍里唯我独尊,不能与舍友友好相处、)这此现象的存在说明正是由于缺乏丰富的人文底蕴,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人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那么造成工科大学生某此同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要原因是一些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文教育,这此中学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只看学习成绩,不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学生整天理在考卷中、试题里,从而造成一些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几乎没有接触,对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书籍更是不闻不问。

第二是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学习一好百好,而太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不允许孩子接触与考试无关的书籍,限制参与与单纯学业无关的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西方新技术的引入,一些西方的不良习气侵入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持正确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或多或少发生扭曲。

第一是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量少、学时少,运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各大学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13%-25%,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美国研究、人类学、考古学、创作学、西方传统、外语、历史、艺术史、语言史、文学、音乐、析学、政治科学、观赏艺术等十几个大类,100多门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择8门课程,共72学分,占总学分的20%、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环节薄弱,又没有其他方面的硬性措施加以弥补。

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既成的事实,再去追究中、小学的责任已无意义,但在中、小学中应引起重视,具体在大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

第一、加大宜传力度,提高教师队伍全面素质,做好正面教育。

作为大学的各级机构人员,首先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做好宜传工作,通过宜传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某综合大学曾推出“微笑服务”,我想我们工科大学也应该推行类似的“文明服务”,在我们的校园创建文明、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位大学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宜传文明行为,表扬好人好事,揭露批评不文明行为,在校园中形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新风尚。

第二、加强第一课堂人文选修课的学习。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加深拓宽学生知识面,有选择、有目的地开设系列人文课程,并将文理有机结合,加深文理的相互渗透。同时教师加强个人修养,使课程生动、形象、富于活力,而不要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选修课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需要融入自身素质的最宝贵的东西。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团委、学生会及各院(系)会举办一定的文艺体育活动及讲座。然而由于课程压力及其他(诸如漠不关心的态度)原因,参加活动人数总不尽人意,更不用谈质量、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同学们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把同学从宿舍、网吧、影厅、剧院中拉出来,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内化作用,从而深刻影响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优秀的大学应该是全社会的思想库、人才库和人文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缺乏,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价值失范、理想萎缩、人格有缺陷的未来。如今大学校园里人文教育已经薄弱,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文理结合,成为适应社会的综合创新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乃正,王一军.大学生活向导比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段锦、高校德育探索新世纪.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3王岳霖,宋景华学生干部工作方法和艺术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4]谈天民,霍雅玲高等学校办学方向新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口前部分工科大学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提出在工科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就如何提l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是科技转化越来越快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换的频率越来越大,一职多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逐渐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单向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当今人才市场的竟争主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竟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员工的知识层次,更取决于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认识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一个优秀的毕业十不但要具备学术活动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基本人文素质和道德准则。

当前,在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中,除专业知识外,基础文化素质较差。一篇应用文写下来,格式不正确,许多语句不通顺、错字连篇、文体不整、相关知识缺乏,对音乐、美术、戏剧、艺术、古典文学这此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曾有人对某理工科院校某班调查有57%的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有的甚至对祖国的历史、发展史及优秀道德传统一知半解;少数学生缺乏理想与追求,学习无目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在各种挫折面前无能为力,马加爵事件是最好的例证;在生活中少数学生公众意识差,在课桌、墙壁上乱刻乱问,公众场所大吼大叫,上课迟到、早退、泰然不觉羞愧,甚至在课堂上打手机;在宿舍里唯我独尊,不能与舍友友好相处、)这此现象的存在说明正是由于缺乏丰富的人文底蕴,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人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那么造成工科大学生某此同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要原因是一些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文教育,这此中学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只看学习成绩,不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学生整天理在考卷中、试题里,从而造成一些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几乎没有接触,对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书籍更是不闻不问。

第二是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学习一好百好,而太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不允许孩子接触与考试无关的书籍,限制参与与单纯学业无关的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西方新技术的引入,一些西方的不良习气侵入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持正确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或多或少发生扭曲。

第一是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量少、学时少,运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各大学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13%-25%,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美国研究、人类学、考古学、创作学、西方传统、外语、历史、艺术史、语言史、文学、音乐、析学、政治科学、观赏艺术等十几个大类,100多门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择8门课程,共72学分,占总学分的20%、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环节薄弱,又没有其他方面的硬性措施加以弥补。

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既成的事实,再去追究中、小学的责任已无意义,但在中、小学中应引起重视,具体在大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第一、加大宜传力度,提高教师队伍全面素质,做好正面教育。

作为大学的各级机构人员,首先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做好宜传工作,通过宜传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某综合大学曾推出“微笑服务”,我想我们工科大学也应该推行类似的“文明服务”,在我们的校园创建文明、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位大学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宜传文明行为,表扬好人好事,揭露批评不文明行为,在校园中形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新风尚。

第二、加强第一课堂人文选修课的学习。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加深拓宽学生知识面,有选择、有目的地开设系列人文课程,并将文理有机结合,加深文理的相互渗透。同时教师加强个人修养,使课程生动、形象、富于活力,而不要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选修课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需要融入自身素质的最宝贵的东西。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团委、学生会及各院(系)会举办一定的文艺体育活动及讲座。然而由于课程压力及其他(诸如漠不关心的态度)原因,参加活动人数总不尽人意,更不用谈质量、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同学们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把同学从宿舍、网吧、影厅、剧院中拉出来,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内化作用,从而深刻影响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优秀的大学应该是全社会的思想库、人才库和人文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缺乏,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价值失范、理想萎缩、人格有缺陷的未来。如今大学校园里人文教育已经薄弱,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文理结合,成为适应社会的综合创新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乃正,王一军.大学生活向导比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段锦、高校德育探索新世纪.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3王岳霖,宋景华学生干部工作方法和艺术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4]谈天民,霍雅玲高等学校办学方向新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精神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医学院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多年,对医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现状深有体会和感触,也听到和看到许多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论文和成果,也有许多真知灼见或所谓的良方,但成效甚微。以笔者之见,医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仅仅是医学生的原因和责任,而是有着诸多如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学校及医院环境等众多因素造成的,当然还有医学院校和医学生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及修养,不仅仅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还需要医学院校和医学生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我国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关。我国的教育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小学和中学阶段对人文素质教育相对弱化;在升学率的诱惑下,许多中小学丢弃人文素质教育,强化数理化和外语;学业重负使学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课外阅读;况且,现有的绝大多数教师本身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意义缺乏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其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也相对较低,所以教育者本人的人文素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入恶性循环。从家庭的角度讲,许多家庭禁止中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这样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封杀,进一步加剧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现状。

除了上述社会大环境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的缺失有极大的影响之外,还与我国的医学院校这个小环境有关。

1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观念的原因

(1)现代中国的医学工作者仍然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而忽略了医学的人文要素。医学是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早在100 多年以前,细胞学家魏尔啸就提出了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的观点。从全面的角度看则反映了医学在其关注自然属性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服务对象的社会性、人文性的实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医学也是人学。医学文化既是医学技术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人文文化,有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作用。医学关注人的生命健康,仅有医学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人文精神作指导的伦理规范、终极关怀去扶植。医学教育既需要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关心人、关怀人。医学教育不是加工制造治病的“工具”或“工匠”,而是造就富有情感,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医生”或“艺术家”。救死扶伤是医学使命,医学是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然而现代医学丢失的,却恰恰是这种至为宝贵的人性温暖。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正是此“病”的根源所在。因此重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虽然新的医学模式早已提出,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对于医学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教师在讲授医学知识时不注意人文知识的渗透,依然强调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没有真正地把医学作为科学与人的统一体来对待,对医学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性、职业性而忽视人文性,造成了医学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的弊端和缺陷。同时,医学的学习本身就是相当复杂的,医学的课程普遍存在课程科目多,学习内容繁杂,导致部分医学生为了能够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而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或者说不愿抽出部分时间来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现象。

(3)教师和学生中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是一些教师(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多少意义,认为这与医学没有任何关系,医学水平的提高在于长期与临床的接触与实践,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只是一种摆设或者说兴趣,认为医学水平的提高应该是在病房里多实践才能实现。笔者也经常听到有的专业教师反映“你们讲的马列和历史政治课程到底有什么用”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样的思想对处在单一的医学院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从医学生的角度讲,他们同样认为政治、法律、历史、品德、文学欣赏、艺术欣赏等课程对医学专业和医学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学医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就是治病救人,就是解决病患者的生理健康问题,认为“我们是学医的,有必要了解这些吗”,甚至理直气壮地公开提出“我们是来学医的,为什么让我们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同时,面对现在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的选择是以个人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尺度来录用的,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固然能增加自己对医学的了解和未来医疗实践的能力,但在就业过程中这些都是内在的,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和尺度,因此,为了解决好就业的问题,医学生普遍认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学习医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可以等到就业以后再加强学习也不迟的观念。

2 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的原因

(1)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大多还是单一的单科性院校,医学类课程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仅仅占到课程总门类的极少部分,况且就是这点课程更多的还是政治类课程,人文类课程极少,而且都是选修课,仅从包头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除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以及民族地区要求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之外,还开设了《公共关系学》、《中国古代文化概述》等少量的人文选修课,其所占学时和学分极少,因而学生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就打了大大的折扣。

(2)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较而言,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人数少,就一般而言,医学院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事医学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从事人文知识人文素质教育,且大多都是在进行“两课”教学的同时,附带讲授部分人文选修课;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仅有的少部分投资也都取决于领导者和决策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而在医学院校,校领导更多的依然是医学专业出身,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水平明显较低;同时由于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医学生人数的增加,从而使这部分教师忙于自身的教学任务而无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变更教学方法;医学院校引进文科类人才时主要是考虑满足“两课”类课程教学的需要;一些较高层次的人才或者其他门类如社会、艺术等方面的人才出于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一般不会就职于医学院校。

3 实习医院及临床教师的原因

医学生在正式走向社会之前,都有一个在医院或医疗服务机构实习的过程,有的时间在半年左右,有的长达一年。在实习过程中,他们更多的看到了我国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也体会到了义务工作者的辛苦,以及医患之间切切实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这种矛盾和问题,他们也同他们的指导医师一样,同样感觉到束手无策和无奈,从而只能更多地把自己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上,对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的塑造和提高也就看得很轻。同时,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与医学融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被医学技术所代替。从保健和治疗的客观效果来看,医学的服务质量在一步一步地提高;但对人,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作为正常人的关爱和尊重,在主观上却在一步一步退化,病人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性化、伦理化的服务,但医院却远远跟不上这种变化。为了缓解由此产生的矛盾,越发求助于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实际上,整个医疗过程越是物化或非人化,病人就越不满意。病人越不满意,越要借助于更先进的诊疗设备,更缺乏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造成恶性循环。所有这些,对还没有完全走进社会、并不完全了解社会的医学生的影响是及其深远和深刻的,因此,实习医院或其他的实习单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修养的形成负有相当大的责任!同时,负责指导医学生的临床教师,没有把自己定位在教师的位置,而是更多的以临床医生的身份传授给学生某些诊疗技能,忽略了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教育和指导,他们对病人的冷漠和对病人痛苦的熟视无睹,对年轻的医学生影响极大。

综上所述,医学生存在的人文素质缺失这种现象,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及实习医院和带教医师等小环境的原因,我们不能一味地等待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社会这个大环境,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医学院校自身的努力,为我们的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利用“两课”的主阵地,全面深入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做一个爱岗敬业的医生;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使学生把医患关系放在法律视角下审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利用一切师资力量,多方位多角度开设人文选修课,广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现阶段我们的实际师资和教学力量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可以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课程为主,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同时辅之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

(3)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学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渠道。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可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4)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临床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病人的机会,也是学生第一次体验医生职业的机会,因此,也是医患关系的第一次实践,如果结合临床实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一定会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参考文献

[1] 杨咏.文化自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价值资源[J].医学与哲学,2009.30(7):65-66.

[2] 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3] 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9.

[4] 范延红,董辉,王海昌.从医患关系看当代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20-21.

[5] 蒯强.法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其特色[J].复旦教育论坛,2004.2(1):94-95.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口前部分工科大学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提出在工科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就如何提l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是科技转化越来越快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换的频率越来越大,一职多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逐渐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单向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当今人才市场的竟争主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竟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员工的知识层次,更取决于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认识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一个优秀的毕业十不但要具备学术活动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基本人文素质和道德准则。

当前,在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中,除专业知识外,基础文化素质较差。一篇应用文写下来,格式不正确,许多语句不通顺、错字连篇、文体不整、相关知识缺乏,对音乐、美术、戏剧、艺术、古典文学这此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曾有人对某理工科院校某班调查有57%的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有的甚至对祖国的历史、发展史及优秀道德传统一知半解;少数学生缺乏理想与追求,学习无目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在各种挫折面前无能为力,马加爵事件是最好的例证;在生活中少数学生公众意识差,在课桌、墙壁上乱刻乱问,公众场所大吼大叫,上课迟到、早退、泰然不觉羞愧,甚至在课堂上打手机;在宿舍里唯我独尊,不能与舍友友好相处、)这此现象的存在说明正是由于缺乏丰富的人文底蕴,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人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那么造成工科大学生某此同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要原因是一些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文教育,这此中学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只看学习成绩,不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学生整天理在考卷中、试题里,从而造成一些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几乎没有接触,对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书籍更是不闻不问。

第二是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学习一好百好,而太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不允许孩子接触与考试无关的书籍,限制参与与单纯学业无关的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西方新技术的引入,一些西方的不良习气侵入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持正确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或多或少发生扭曲。

第一是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量少、学时少,运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各大学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13%-25%,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美国研究、人类学、考古学、创作学、西方传统、外语、历史、艺术史、语言史、文学、音乐、析学、政治科学、观赏艺术等十几个大类,100多门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择8门课程,共72学分,占总学分的20%、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环节薄弱,又没有其他方面的硬性措施加以弥补。

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既成的事实,再去追究中、小学的责任已无意义,但在中、小学中应引起重视,具体在大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

第一、加大宜传力度,提高教师队伍全面素质,做好正面教育。

作为大学的各级机构人员,首先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做好宜传工作,通过宜传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某综合大学曾推出“微笑服务”,我想我们工科大学也应该推行类似的“文明服务”,在我们的校园创建文明、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位大学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宜传文明行为,表扬好人好事,揭露批评不文明行为,在校园中形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新风尚。

第二、加强第一课堂人文选修课的学习。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加深拓宽学生知识面,有选择、有目的地开设系列人文课程,并将文理有机结合,加深文理的相互渗透。同时教师加强个人修养,使课程生动、形象、富于活力,而不要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选修课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需要融入自身素质的最宝贵的东西。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团委、学生会及各院(系)会举办一定的文艺体育活动及讲座。然而由于课程压力及其他(诸如漠不关心的态度)原因,参加活动人数总不尽人意,更不用谈质量、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同学们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把同学从宿舍、网吧、影厅、剧院中拉出来,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内化作用,从而深刻影响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优秀的大学应该是全社会的思想库、人才库和人文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缺乏,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价值失范、理想萎缩、人格有缺陷的未来。如今大学校园里人文教育已经薄弱,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文理结合,成为适应社会的综合创新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乃正,王一军.大学生活向导比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段锦、高校德育探索新世纪.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3王岳霖,宋景华学生干部工作方法和艺术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4]谈天民,霍雅玲高等学校办学方向新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学发展历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