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1 10:42:49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材 活力 呈现方式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教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二、静态知识过程化

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换言之,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他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具体每部分知识该怎样教,教材上并没有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教学法的再加工以后,教材才能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荷尽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三、学生材料多样化

1.学习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学生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学习材料。

2.学习材料要体现时代性。时代的发展,使得现行教材内容明显暴露出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吸收,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第十二册《百分数的应用(二)》中利息一节的例题所采用的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已经不符合现在的金融实际,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课前向家长或去银行收集储蓄的有关知识,了解几年来国家对利率的调整,了解利息税的有关知识,收集有关利率的数据,课中运用这些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在。

3.学习材料要体现开放性。现行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而开放式题材,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并具有可选择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材料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现行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因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往往过多地着眼于训练的梯度和密度,把一块知识分析得很细,一点一点地“喂”给学生,前进的步子很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会“模仿”的多,能“创造”的少。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敢于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借助“再创造”方式将学生带到数学化及有关的各方面的活动范畴之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总之,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材,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可以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可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体交流等活动,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也成为一个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力;学习环境

教育规律显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

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

(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

(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练习4的第三题:改正下面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这是这个单元练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第一句如何修改的基础上,其余4句,我放手以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说明原因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都积极投入,独立完成。每一句都有争论,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尤其是第二句“小刚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员。”一个同学说“光荣”错了,因为做了好事才光荣。马上就有人反对,说加入少先队也是光荣的,光荣没有用错,错的是“少先队员”应该把它改成“少先队”,“少先队员”指人,“少先队”指一个集体。所以应该是加入少先队。此时,我马上给予表扬,因为和教参上的答案一样。这时,我问有不同看法吗?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看法,说少先队员可以不改,把“加入”改成“成为”。这样就成了“小刚光荣地成为了少先队员”虽然他原因说的不是很正确,但我依然把他大加赞扬。同时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疑问要大胆的提出来。学起于思,多思考,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三、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

(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

(2)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3)鼓励学生向有创造性的人学习。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尝试的欲望极强,让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自主”就是“自己做主”。应试教育下,学生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或做题的机器,教师则成了制造机器的机器——师生都迷失了自己。新的课程标准,就是为了拯救沉在应试泥潭中的师生,它倡导的“自主”,就是把学习者面对的世界及其学习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与学习材料的关系一一还给学习者本人。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改掉传统的强迫式的灌输和以分论人的做法,在学什么、学多少、为何学、怎么学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自。

要准确地把握“自主”的含义,必须明确它的外延。

一、“自主”的“自”应包含自觉、自信、自问、自修之意

自觉是指学生不需他人的约束而主动思维做事的心理行为表现。自觉是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培养。课堂中认真听课的习惯、动脑思考的习惯、积极表达的习惯、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课外合理安排学习与玩耍的习惯等,都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应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实现。

自信就是指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学习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看法正确。我们应该留意到这么一种现象:小学生回到家里,当家长说出对某题某事的看法,要求他们改过来时,他们会说出几乎近似的话——“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可真的成了圣人,学生宁愿信老师的也不信家长的,甚至只信老师的不信自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时不那么迷信老师,可大多数情况还是依赖教师,缺少对自己的信任。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新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应该首先培养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才有可能主动去做。

自问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一种反思与解剖。昔日孔子的学生曾子每天“三省吾身”。苏格拉底也说,认识自己就是认识真理,认识自己就是通往完美无缺的神的道路。其实,每个人只要经常问问自己,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发现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自我调节、自我补救,让优点发扬光大,让不足得以改善,自己就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素质较强的人。

自修是学生不需外力强加而自动自觉地求知的过程。因为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凡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思索或凭借资料能够自行解答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做,并且使他们有一种自己获得知识的快乐感。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就具备了。

二、“自主”的“主”应包含主人、主动、主意、主见之意

主人就是自觉地承担起学习责任的学生。确立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人地位,他至少会以自己的本能去求知,在求知的过程中善待学习中的“客人”——老师、家长、同学。为了让“客人”生活得更好,常会满足“客人”的某些要求;为了与“客人”更好地相处,可以变得与“客人”有相同的情趣和爱好;为了让“客人”满意,以至拿出丰盛的膳食——学习成果——招待“客人”。主客之间互相熏陶感染。要让学习的主人收获大,教师必须以宽广的胸襟抚慰学生,以广泛的爱好影响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动是指学习不需外力强加而根据自己需要所采取的学习行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为了生存,人一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是教师的灌输,题海的训练,一把尺的衡量,使得学生丧失了这一本性,而变得十分被动,甚至麻木。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抛弃机械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搜寻——获得”式学生进程,学生才可能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主意是指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所采用的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并且《礼记》中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之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学生会不会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同一个人也可能因科目而异,还可能随年岁增加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变化学法。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法。

主见是指学生把学习材料转化为自己的学问所产生的个人见解。主见是创新的灵魂,有主见的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一个缺乏主见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之举的,也难以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学生的主见表现在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上。学生的见解不可能完全正确,但一定比无见解强得多。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发表自己不正确的意见——要比转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教师应当呵护和激赏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否则,“自主”学习将是一句空话。

总之,“自主”的外延在“自己做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自信是前提,自觉是保证,自问是先导,自修是途径;主人是基础,主动是条件,主意是手段,主见是灵魂。它们是“自主”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品德教学;起点;有效性;教学方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教学中开展的各项活动与游戏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了解教学现状、寻找和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善用方法寻找学习起点

1.在课前调查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根据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教“我也会当家”时,我原来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为家人配制一日三餐。”在课下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做过饭,“能为家人配制一日三餐”这个目标对他们来说高了些。于是便改为“尊重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的主题教育,而将“为家长配制一日三餐”这一教学目标安排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

二、提高意识,有效运用学习起点

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依据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应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形成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时重在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使学习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捕捉生成教学方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可能性”,因此,不能照搬教材和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而必须在学生动态生成的基础上改造、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总之,只有正确把握学生品德学习的起点,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品德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学习兴趣 孩子 家长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生活环境,父母自然应担负起应付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品德素质、兴趣爱好等都与家庭教育有关。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诱发和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

一、家长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常听有些家长抱怨:我们和孩子交流时,孩子总是很烦,难以沟通。其实,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父母是有关系的。科学研究表明,孩子8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具备接受和感知外界信息的能力。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种语气,孩子都能感觉到并作出迅速反应。如果家长总是把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强加给孩子,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只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父母和孩子的心理产生距离,造成难以沟通的现实。因此,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应坚持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以孩子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谈孩子关心的事情,谈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谈兴趣和爱好。另外,家长要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尽管家长工作很忙,但也应抽出时间陪陪孩子,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心灵需求,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家长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孩子心心相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使孩子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都愿意和父母交流。

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一个人有了自信心就会有动力的源泉,就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与困难拼搏,从而走向成功和辉煌。孩子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有兴趣,自信心就会自然形成。因此父母要不断鼓励孩子取得的每一点成功。例如,孩子拨电话号码就是认识数字的开始。当孩子每拨对一位数字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使孩子树立我能行的心理,无形中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向孩子故意示弱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好办法。例如,“宝贝,你做的真棒,教给妈妈好吗?”这样的话语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使孩子认为我能行,我能做一些成年人做不到的事情。孩子做了,家长就要鼓励孩子。禁忌说这是你做的吗?你能做好吗?有人帮你吗?这样怀疑孩子是对孩子的打击,孩子对自己能力也会表示怀疑,自信心会被无情的抹杀。

三、创建学习型家庭使孩子以学为乐

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家中事物繁杂,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孩子是很难安静下来用心学习的。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父母把家庭当做办公场所或娱乐场所,很难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在学校做过调查:80%吸烟的孩子父母是烟民,而孩子第一次饮酒就是看到父母饮酒好奇才尝试的。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现代社会提倡创建学习型社会,我们也需要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家庭中有深厚的学习气氛,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中有丰富的学习材料,能提供给孩子和成人的学习,而且能做到学习材料不断充实、更新,家庭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创建学习型家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固定的学习场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场所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

2.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在固定的时间内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使孩子知道成年人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3.要有适合孩子的读物和学习资料,积极添加书籍,以培养孩子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需求还要不断增加图书积累。

四、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打骂,保护孩子自尊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家长要学会从爱孩子到欣赏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挖掘孩子的潜能,坚持多鼓励表扬少责骂的原则。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从小好动,而且进入小学中学后成绩都很差。每次家长会,妈妈都从老师那里听到很难听的话,但这位妈妈却是这样鼓励自己的孩子的:

幼儿园时,老师对她说:你儿子3分钟都坐不住,他有多动症。妈妈回到家对孩子说:老师夸你了,说你过去1分钟都坐不住现在能坐到3分钟了。孩子很高兴。

小学时,老师说:你孩子成绩很差,全班50人他是49名,有智力障碍。妈妈回家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有进步,只要努力就能超过你的同桌。

初中时,老师说你的孩子很危险,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只能上职业高中。妈妈对孩子说,老师说了,只要你努力能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有一天,邮递员把一封信交给了他妈妈,妈妈打开一看,是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孩子哭了:“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能有今天,完全是您教育的结果。”

从这个案例我们能看到,这位母亲理性的教育思想。保护孩子自尊心,就是给孩子一个在今后的路上扬起自信的风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的翅膀。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创造力 培养

一、 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 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在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又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 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1、 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

2、 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

(二)、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

(三)、鼓励学生向有创造性的人学习。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尝试的欲望极强,让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讲一些爱迪生、居里夫人、达尔文等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心理健康教育从在我国教育界提出来那天起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之后,全国各地中小学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但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而对学生在家庭的心理教育关注较少,这是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校和家庭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父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学校与家庭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相对于学校心理教育课的轰轰烈烈,社会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还不够。很多中小学心理工作者都反映,在他们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凡是非常成功的一定有学校和家庭的通力配合,而合作不好的咨询效果就不太理想甚至是失败。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家庭成员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的,成员之间互动频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和影响;其次,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最后,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效果上非常有力。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未成年之前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会影响其一生的。一些特殊的家庭环境,如单亲家庭中,孩子不能享受充分的父爱和母爱,这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欠缺,极易使儿童心理形成明显的障碍。我国学者陈家麟调查发现,在60名违法犯罪少女中,父母离异、分居和双亲不全的占38%。其他学者类似的研究也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易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有教育工作者提出,对于那些离异的家庭,如果父母双方能少一些指责,能给孩子多一些关怀,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还是有很大的补偿作用。对于丧偶的家庭,如果亲戚和教师能给予其父母般的温暖,也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不小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另外,家庭成员的不和也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关系紧张、家族关系恶劣,父母间、长辈间的“冷战”受害最大的是孩子。这样的孩子不能得到父母充分的爱,并且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到他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成人之后的择偶行为,甚至会把问题带到他将来的家庭中。

(二)家长的观念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长的各种观念对成长中的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我国传统文化认为,成功不单是一个人的事,光宗耀祖是晚辈的责任,现在不少的家庭仍抱有这样的观念。再加上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孩子成了家长惟一的希望。在“学而优则仕”“身体发肤父母所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古训的影响下,不少家长给了孩子过多的压力。有研究表明,家长的期望是我国中小学生最大的压力源,家长的期望过高也是引起亲子关系紧张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与之相反的,在一些家庭中,长辈对子女过于溺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总之,要想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起合理的期望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中小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及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心灵的成长产生着影响。如果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流道德思想不一样,或是家长言行不一致,都会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巨大的矛盾,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三)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本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心理健康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必然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天津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父母有心理问题而孩子心理健康的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结果同时显示,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母亲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显著相关。也就是说,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健康状况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延伸到家庭的措施

家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从文化素质上讲,老师都经过专业的师范培训,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家长的文化素质就千差万别;从经验来说,长期一线教育实践使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对学生工作的经验,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是任意的,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所以家长就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弱项。如果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学校和家庭更好地互动,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两者合作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是自然的,也是必须的。

(一)改善家校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在家庭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战线”,应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做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其实一直都在进行,以往主要是家长会、家访、校访等形式,这些方式本来的目的是好的,只是沟通的内容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不一致。家长会本来是老师、家长坐在一起讨论如何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家长会变了味,变成了“批斗会”。不少学生反映很害怕开家长会,因为一学期的“劣行”会被老师悉数告诉家长,家长会后无疑会有一场“暴风骤雨”。从家长角度来说,除了部分学习优秀学生的家长外,大部分家长也不愿去参加家长会,老师在会中并没有给出多少建设性的意见,更多是对他们的埋怨,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开家长会对其来说更是一种羞辱。

转变观念是沟通的关键,我国学者马忠虎认为,目前的问题是家庭和学校对他们之间合作的认识不到位。在实践中存在“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阶段性强,连续性差;相互挑剔多,彼此合作少”的现象。想要良好地沟通,双方都必须认识到家校沟通是为了孩子的良好发展而不是相互指责、推卸责任。

家长会的内容应该是师长一起来讨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有经验的家长和老师一起提出解决方案。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老师的经验是很好的指导,对预防教育的失误有很大的作用。

除了家长的集体聚会,还有其他方式进行沟通,如家访、校访。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有些城市中小学生家长都有QQ群、虚拟网号码,方便老师与家长联系。所以,沟通的渠道是很多的,关键在于监护人的态度和教育者的关注点。

(二)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新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但要完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辅导,还要帮助家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针对具体情况,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一是讲座。学校可以定期请一些心理学专家为广大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的指标等,提高家长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二是报告会。报告人可以是学校老师,还可以是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有心得的学生家长,报告人把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其他家长,促进大家共同进步。三是家长研讨会。通过教师指导、家长间交流,使家长提高教育艺术,减少家长教育观念上的错误和教育方法上的失误。四是发放书面学习材料。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印发给家长一些书面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有以下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及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一些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促进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掌握一些教育方法,为家校合作增添默契。

(三)改变观念,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通过学校的帮助和自身的学习,家长不但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还要改变教育观念,这是将心理健康课堂从学校延伸至家庭的重要保证。

1.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积极心理学提出,应该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作出新的诠释。家长要重视表扬在教育中的作用。很多家长认为表扬不利于孩子谦虚性格的养成。然而心理学家对动物和人的实验都表明,奖励最能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发展,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多进行表扬,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表扬要及时。心理学上叫做及时给予强化,对孩子的成绩要及时肯定。第二,表扬要适度。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发自内心,还要适度,不可夸大事实,否则会令人反感。第三,表扬要具体。对孩子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时要具体,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家长真正注意到他的成绩,而不是随意地赞赏。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态度。所谓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认识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所学课程的一种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它反映着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它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指学生伴随认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由于情感本身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学习做出某种反应。一般说来,学习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影响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作用,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学习态度对学习挫折的耐受力的提高作用。

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作用。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对此心理学家琼斯(E.E.Jones)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他们以两组美国南部的白人大学生为被试者,第一组平时所表现的态度是反对种族歧视,反对黑白人分校。第二组为种族歧视者,主张黑白人分校。实验过程是,让被试者朗读十一篇反对黑白人分校为主题的文章。然后请被试者将所读过文章的内容尽力完整地写出来。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即学习材料与自己的态度一致者,成绩明显优于第二组。由此可见,态度具有某种过滤的作用。

学习态度调节学习行为,还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应上。当学生在学习态度与教学环境上保持一致时,就积极努力地学习。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对学习环境(如教师、学校等)产生不良态度时,则会回避学习环境并产生不利于学习的不良行为,如逃学、反抗等。

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明。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近些年来曾对小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行为,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那些喜欢学习,认为学习很有意义的小学生,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优良。

学习态度对学习挫折的耐受力的提高作用。所谓耐受力,是指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能摆脱其困扰而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体能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例如,一个认为学习很有意义、喜爱学习的学生,当他(她)在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即遇到挫折时,耐受力就高,表现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相反,一个认为读书无用、对学习本来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遭受失败时,耐受力就低,往往表现出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家长,教师,教学过程和社会风气等。

家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人态度总会受到社会上他人的态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态度的形成要受到他人态度的影响。如一个孩子对艺术或体育活动的态度,常常受其父母对艺术或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二是个人固有的态度也可因他人态度的影响而加强或减弱,抑制或改变。例如 ,通过学习雷锋等先进人物的活动,也可能使人们旧有的人生态度发生根本变化。就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来说,首先受其家长态度的影响。家长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态度,对待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子女的学习态度。那些关心子女的学习进展情况的家长,促进了孩子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相反,在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很少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教师。学生的学习态度,除受其家长影响外,更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因而他们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 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爱他所教的那门功课,乐意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情境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许多研究表明,以不同教学形式和各种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或改变其学习态度。

社会风气。青少年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除主要受家长、教师、教学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念等正处于形成过程中,所以他们既容易接受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也容易接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态度有三个途径: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创造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正确的认识观。通过谈话法,座谈法或者班级活动等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因此,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学习的种种错误认识。

创造学习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体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教育实践表明,有些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形成,往往是由于他们学习中因多次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多次消极情绪体验积累的结果。

要转变上述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就要正确对待他们:当他们学习上受挫,考试成绩不佳时,切忌进行谴责和奚落,以防止其消极情绪体验的产生。要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失败的原因,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除上面所说的认识与情绪原因外,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因此,教师改革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必要途径之一。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1. 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1) 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②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③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

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

其四,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从而 ,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2. 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①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

②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总之,学生调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较合理的发挥了想象,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2)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3)鼓励学生向有创造性的人学习。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尝试的欲望极强,让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讲一些爱迪生、居里夫人、达尔文等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育理念

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树立学习意识,树立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意识。通过学习,改变认识上的偏见,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所接受的知识远超过我们小时候,以智能手机为例,成人还要看说明书,可孩子们一拿到手就能玩,无师自通。”

教学上也是如此。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蝙蝠和雷达》一文的教学,科学家的第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蒙上眼睛,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以前要考虑制作成PPT,现在直接从网络获取就行。因此,学习并掌握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适应时展的要求。

培养健康上网

基于网络内容的复杂性和两面性,对孩子的态度不应是被动地“管”和“堵”,而应该积极地去“导”和“疏”,从而培养孩子适应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

信息过滤 即信息的接受、识别能力。让孩子知道:对于网上的信息,不能被动的接受,而要主动的选择;知道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有危害的信息;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孩子的好的网站。结合身边的一些事实,引导孩子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和收获,同时也会被动的受伤害。

信息加工 网络使信息的传播手段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了变化,信息来源日益多元化,信息传播周期日益缩短。能否正确处理信息、使知识系统化,是衡量学生能否适应时代、跟随时代的标志,也是孩子能否利用好网络的保证。

自律上网 在网络时代,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是避免网络不良影响、弥补网络行为隐蔽性缺陷的最好办法。在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自律不是一种强制行为,而是充分挖掘孩子自身的积极因素,使各种良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进而转化为一种受益终生的品质。比如在上网之初,可以和孩子在分析网络特点的基础上,商定应该遵守的上网规定。每天上网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不在网上公开或存放自己相关人的秘密信息,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等。

探索进取 网络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快车道。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利用网络资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比如制作手抄报、对自然的探究等,通过网络资源可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老师。利用网络查询得到相关信息,能增强孩子的探究信心。当然,不能让孩子对电脑的兴趣仅仅局限在浏览网页、聊天和游戏上,而要引导他们将兴趣转移到对技能的钻研上来,如鼓励孩子研究如何让家里的电脑升级、参加网页设计比赛、网上习作PK等,让孩子享受其中的快乐和成就感。

多重服务学生进步

沟通互动 与孩子互动:孩子们喜欢交友聊天,成人就可以化为与孩子年龄相仿的“网友”,在与孩子的网上交流中把自己的观点传送给孩子,从而影响孩子;或在自己的网络空间撰文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使孩子读后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伴随网络出现的迂回艺术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批评教育方法相比,有其独到的教育效果。与家长互动:通过网络多渠道和家长联系,可以及时掌握孩子在家的动向,同时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家长间互动:通过网络的群体平台,让家长互相沟通,有效掌控孩子间课余的活动范围、群体间的喜好和即将要开展的活动。这些能为我们及时纠偏孩子的不良习惯提供丰富的材料。

作业布置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已开始用微信、微博和QQ等给孩子布置作业。每天的作业内容直接由老师发到群内的公告,家长有疑问可以直接查看。有的老师用自己的网络空间,把对教材知识点的梳理分析、学生常见的错题、在校生活图片、课堂上的表现等汇聚展示,让家长们查看;有的老师建立各自的学习内容题材库,发到网络的家长群中,让家长根据孩子学习的情况,自由寻找题目练习。

有效监督 网络群的建立,为获取学生的课余学习动向创造了便利,学生的一举一动几乎都能察觉。这有效地监督了学生的课后表现,对孩子的课外学习起到了督促作用。因此,只要讲究方法并常抓不懈,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能逐步养成。

激励上进 通过网络可以把学生在校的积极方面通报给家长,还可以附上相关的图片、声音以及视频,能有效地引起家长的关注;同时,发动家长把孩子在课余的良好表现,及时地传给老师。这样,创设浓浓的助推上进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上一篇:学校中层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