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创新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3 11:41:26

小学创新教育

小学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创新教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65-01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本文想对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和实施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我们应对小学的创新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近几年来, 人们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 对创新教育作了不同的阐释,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应该说这一认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大家都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创造他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正如心理学家米德所说“一个20世纪的儿童自己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和等于弦边的平方, 那么他也就完成了跟毕达哥拉斯一样的创造性欣慰, 尽管这个发现的结果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 其目的是通过这类创新性活动让其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创新大都表现为综合的一种创新素质, 其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二、我们应给小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以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 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景, 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操作,自己探讨推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 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第三,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 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安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 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要修改教学时间的机械平均分配,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与完整的刻板程序。

三、我们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 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 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 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我们应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性。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 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 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的求异、创新等。

小学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创新教育定位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机能力最强,但创造能力却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作为一个有着一度让人骄傲的四大发明的古国来说,创新已不能不被重视。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本文拟对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和实施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正确认识小学实施的创新教育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对创新教育作了不同的阐释,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应该说这一认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大家都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创造他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正如心理学家米德所说“一个20世纪的儿童自己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和等于弦边的平方,那么他也就完成了跟毕达哥拉斯一样的创造性欣慰,尽管这个发现的结果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其目的是通过这类创新性活动让其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创新大都表现为综合的一种创新素质,其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2夯实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切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3还学生以自由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以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操作,自己探讨推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第三,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安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要修改教学时间的机械平均分配,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与完整的刻板程序。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5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性。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要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的求异、创新等。

总之,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关系到培养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明达·谈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J]·小学数学教学,1999(1~2).

[2]张武升·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1999(1).

小学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创新?简言之,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之所在,是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最高表现,有了创新,才有了人对现实的不断超越。从人的生命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人的最有价值的生命活动形式,他推动着人从现有的生命水平向着更高的生命水平发展,有了创新,才会有人对生命的不断超越。所以,创新既是人对世界现实水平的超越,又是人对现有生命水平的超越。

创新不仅可以从社会意义上来考察,也可以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所谓个体意义上的创新,就是指个人以一种探究的态度产生出个体水平上的新的经验,其新与不新的评价不是以社会规定的标准来进行的。个体创新是人人皆可有的行为与经验,但其创新活动不一定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只是他们自己才感到是有价值的新经验。显然,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从学生主体的角度看,主要指的应是个人意义上的创新,即小学生在自身的心理水平上去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时候都并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其教育的宗旨是在于让小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据此,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的层面。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体验、创新理想等内容)、创新品质(包括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内容。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力的理性支持。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呈现出一种互动的态势。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创新教育的内涵还可以用四个“不是”和四个“是”来予以更进一步的表述,即: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是一种即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某项能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绝地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二、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从创新教育的构建来看,小学创新教育活动应被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作来加以对待,即必须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贯穿创新教育过程构建的主线应该是:通过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指导思想,切切实实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改变现行小学教育过程中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内容和形式,渐趋形成解放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过程结构,探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的教育影响在教和学两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减少现行学校中“无爱好、无特长、无创造性和无个性”学生的存在,最终促使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的 提高。为此,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遵循下述教育原则:

1.主体参与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的,同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2.整体发展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其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呆滞,更有可能造成一种人格的不健全。

3.协同创新原则

该原则是指把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科创新和活动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校内创新和校外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

4.民主个性化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要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 ,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起来。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小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

5.实践探究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6.激励进取性原则

小学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最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的成长摇篮,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性格塑造、能力培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对国家民族兴衰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去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学生未来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夯实基础,这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观念中,教学过程往往被理解成知识积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标准是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准确性为衡量,其学习模式也趋向于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操练和背诵”。而新的教学观念,如翻转课堂、视频公开课等等,是将教学过程当作发现知识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然后再教师指导下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这种教学观念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培养目标,即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勇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重视基础知识,打牢创新教育的根基

创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掌握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内容,才能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所以有的教育工作者经常讲“厚基础、宽口径”,基础不厚,涉猎知识面不宽,就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相对于小W阶段的任务,如何去让小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联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才是小学教师应该重要研究的课题。另外,对于创新教育的定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强调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要强调创新性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只有在素质教育中不断体现创新性,才能够达到小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创建创新教育新模式,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方面知识的作用比以往认识时候都强大,另一方面,由于知识量猛增,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有限。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千变万化的人,必须找出一种新教学模式,能够点石成金,将学生的潜力开发出来。比如,在数学、思想品德、科技等学科,我们可以采取“目标一激励一自主一创新”的教学模式,即目标是导向,激励是前提,自主是核心,创造是目的,并且制订相应的课堂评价体系。

四、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很好地实现小学创新教育的目的,首要之处就是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利用小学生好奇、质疑的天性,为学生创设情境,从“学生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人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运用本节课的问题。同时,小学教师要认真研究小学生的思维规律,通过设置一些趣味问题,鼓励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的身心愉悦,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五、强化课外实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课外实践教学可以不受课程内容的制约,时空、条件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和生活,进而自发自觉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所以说,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小制作,科技竞赛、发明活动或社会调查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最有益的补充。另外,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亲身参与,实时指导,对学生的疑惑要发挥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要能够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仅促使学生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通过动脑动手,得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 素质教育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清晰地认识自身肩负的重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已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其才识渊博,更重要的是要求其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然而根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世界21个国家中的调查,发现中国孩子虽然计算能力优异,但创造能力却远远落后于其他被调查的国家。由此可见,我国的创新教育亟待提高,而担负这任务的正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在小学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其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就如何做好小学创新教育提出几点看法。

一、夯实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它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发现新的知识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产生迁移与结合。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其任务就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小学创新教育进行定位时要适度,要将目标定在基础层次上,切忌起点太高,一定要以培养学生基础创新素质为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

二、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毫无疑问,轻松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反,压抑的氛围则会给师生以及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带来障碍。因此,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友好相处,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让感情更融洽。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多用这些用语:“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这位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你一定可以说得很好!”由此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不断给予学生表扬,让学生觉得亲切,进而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各种新颖的想法跟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充分运用课堂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创新型思维

在课堂中,要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课堂讨论与分组合作,能够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这种协作学习及讨论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学生通过这种自主交流的课堂,能够让同一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更重要的会让各自的思维得到碰撞,吸收多种信息,从而创造出新的学习成果。

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既是教育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的引导者。能否把创新的理念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科学合理的教育观与人才观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实现教学过程由“师讲学听”向“师生互动”的过渡,并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向教育促进者以及组织者角度进行转变。

2.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中,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成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它更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有能力充分利用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在学习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去创新。

五、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实践能力

小学创新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教学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从小逐渐培养的。而今的音乐课堂就给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问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二、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问”是儿童好奇心和认识需要的表现形式,“问”反映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注意和探索奥秘的兴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始发环节,是知识之母,也是创造之母。没有提问也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毫无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见的唱歌课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更累,而且学生觉得枯煤无味。欣赏课是教师怎么分析,学生就怎么理解。舞蹈课则是老师怎么跳,学生就怎么跳。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会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性,可以给人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之美,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培养创新的意识。创新是发展之魂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促供机会,发挥音乐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安全”的氛围中创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本人喜欢和学生坐在一起,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指挥、领唱、用口琴或竖笛伴奏。有些同学很有音乐天赋,表演得确实不错,我便鼓励他们说:如果你愿意,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会比老师更出色。有些同学担心会出丑,不敢上台表演,我便鼓励他们说:教室本来就是出错的地方,上台表演哪怕是出错出丑又有何妨呢?比坐在下面不敢上去的要强百倍。这些胆小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也开始上台表演了,等他们表演完了,我为他们鼓掌,并称赞他们是好样的。就是这样让学生在安全的课堂氛围中,自由自在地学习、无拘无束地表演、尽情地去想象、去探索、去创新。

小学创新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教育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完善传统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小学音乐教师如何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创新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1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概述

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教育是开展音乐教育的使命,也是人的动力教育,只有重视创新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化教育改革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使之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将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并不断丰富自身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质量,深入分析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总结,完善创新教育的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情况下,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等内容。

2.1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当前,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仍是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没能及时的转变过来,导致其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深入探究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要求音乐教师采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直接导致音乐教学效率较低。

2.2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也是音乐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直接导致音乐教研活动质量较差,加之忽视音乐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音乐教学活动的功利性较强,教师很少真正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3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及作用

3.1创设良好的环境是重要保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环境是重要保障,也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及作用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新潜能,音乐教师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气,将学生的学习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音乐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是重要保障,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之一。

3.2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基础,是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的教学理念之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的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此外,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分析,及时的完善教学方案,也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主题,鼓励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3.3培养创新思维是教学核心:在实践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及作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开展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在明确培养创新思维是教学核心的基础上,结合音乐课程的教学主题,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并进一步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营造相对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之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创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创新思维是教学核心这一教学理念,对于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充分重视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意义,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创新教育氛围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陶冶自身的情操,逐渐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芳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4,(9):50.

[2]吴洁.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音乐时空,2015,(21):183.

[3]王蓉.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09,8(34):95-96.

[4]红.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8):192-192.

小学创新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教育

针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所开展的创新教育,在型课程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作用。文章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创新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对小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创新教育开展方式的探讨。

一、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开展是指,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掌握新型学习方法愿望和运用现有的音乐知识对音乐学习的创造性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音乐教材本身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占有了原本学生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造成了教师不能全面的掌握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全面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使课堂的教学氛围越发的单一无趣,长此以往,则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学习原本应有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对这一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因为,创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关系,学生回归了他们原本在课堂中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参与到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时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他们的课堂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各行各业开始普及,尤其是在教育事业方面,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学的音乐教育课堂更加充满生命力。多媒体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在课堂的运用,可以使视频、图像和声音相结合,使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并给予了学生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爱玩的特性,充分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编一些舞蹈动作并表演出来,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性发展,而其他学科的融入也对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小学音乐的创新教育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美术、文学等也可以融入自然、生物、数学等,使音乐的教学真正做到多学科相融的创

(三)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教学方法

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尊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方式一直都是“教唱”的模式,使得音乐教育很难达到预计教学目标。小学生由于年龄段的问题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能力和基础通常会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因材施教,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感知能力以及艺术素养都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保障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音乐教育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但传统的“教唱”音乐教学课堂往往会使学生感受到束缚,导致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不能完全的发挥。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创新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纪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发挥属于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天马行空的思维,展现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拥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所做出的创新和大胆想象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使他们在这一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运用创新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教育也是为了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同时还是一种为了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小学生的年纪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并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总会显得非常的活泼好动且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同时他们也正处于智力增长的阶段,认知能力在这一时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的音乐教师要能充分发会学生的这些特点,并予以适当的利用,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想象能力,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是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得到充分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会更加注重“教唱”,是的音乐课堂明显会显得单一无聊,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消极心理。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创新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促进智力的开发,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明月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4(05)

[2]谢妤.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9)

小学创新教育范文第9篇

玉溪第四小学地处玉溪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于1996年,占地25亩。现有34个教学班,有1755名在校学生,98名教职工。建校15年,玉溪第四小学已跻身云南省名牌学校的行列。学校被评为云南省一级示范小学,省优质甲等学校,省级文明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后备人才培训学校,宋庆龄发明基金会示范学校,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示范点、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对口支援先进学校,省级、市级绿色学校,全国读队报、用队报金奖学校,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尝试教学理论、目标教学理论研究全国先进学校,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创造发明示范基地,全国100所部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玉溪第四小学秉承“真心育真人”的办学理念, 发扬“负重创业、团结拼搏、知难而进、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以创一流学校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提出了“打造智慧名师,创建和谐名校”的发展思路。学校现已在师训教研、科技创新、体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几大特色:

1.师训教研学校以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开展课题研究、课堂练武、校园教学能手赛、教师综合技能考核等活动为主线,建立健全科研制度,规范了教师的科研行为。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涌现出部级骨干教师1人,全国目标教学“十佳校长”1人,省特级教师1人,省十佳班主任1人,省十佳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区级骨干教师7人,区优秀教师5人,区级教学能手1人,区教科所兼职教研员4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校级骨干教师18人,校级教学能手43人。注重课题研究,其中《小学名师培养实验研究》课题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劳技创新劳技创新教育活动成绩突出,科技教育活动远近闻名。学生小制作、小发明、科幻作文、科幻绘画等作品屡屡获大奖,已有233人次获国际、全国、省、市、区表彰奖励,其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负责人楚锐亲临我校为获第十届韩国锦山“笑脸”少儿绘画银奖的杨影淇、曹伊敏等同学颁奖;2010年7月被命名为宋庆龄发明基金会示范学校。

3.体育活动发挥田径训练网点的作用,使体育工作成为学校的又一亮点。在连续八次参加区田径运动会中,有七次团体总分第一名,荣获冠军 。已累计向上级体委、体校输送了60多名优秀运动员,一次次出色完成了比赛及输送的双重任务。

4.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美好育人环境,营造校园和谐氛围。自2007年4月成功承办了以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红塔区德育工作现场会以来,先后接待红河州、景洪市、通海县、新平县、华宁县等外地州市及区内中小学60多次近2000人。学校的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已远近闻名,其辐射、示范作用已覆盖全市中小学。2008年在区“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月21日成功迎接全国少工委五届六次全会领导参观指导少先队工作,受到各级领导高度赞扬。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工作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校一直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1.认真落实课程标准,上好每一堂劳动课。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3―6年级每周一节劳动课。教师们都明确: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如:《学拌凉米线》、《快乐拨浪鼓》、《制作小风筝》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课堂,也离不开课外的有益补充。我校在上好每一堂劳动课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

2.构建劳技创新教育网络,创新教育凸显特色。

(1)建阵地,为劳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为确保学校劳技创新教育的正常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走廊、闲置教室和空地,先后建成了科教基地“四室一苑一长廊” 内容涵盖了工业、农业、气象、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等劳技知识,为学校开展日常劳技创新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培养学生走近科学、热爱科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室

小发明活动室 小发明活动室面积66平方米,里面存放师生小发明科技作品,展示劳技成果及荣誉,营造科技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劳技活动。

科幻绘画室科幻绘画室,面积66平方米,供学生社团活动时科幻绘画爱好者使用,以此培养学生科幻绘画兴趣。同时,也展示科幻绘画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

四驱车活动室面积80平方米,设有跑道赛场,供学生社团活动及比赛时使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机器人活动室面积66平方米。机器人设备:乐高核心套装3套,比赛套装一套;NST四小轮进攻机器人套装1套;NST子环轮防守机器人套装1套;NST接力机器人套装1套。每周的社团活动同学们都在这里活动。

一苑 校园劳技教育“科技苑”,占地100平方米。科技苑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气象科技设施,主要是用于学生学习观测统计气象数据,让学生走近气象科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2005年3月成为玉溪中心城区气象观测点,为红塔区气象局监测中心城区气象提供数据参考。几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另一部分属农业科技,种有鲜花、南抗葡萄、福星果、李子、桑树、雪莲果等试验品种,还种植过草乌、白芨、重楼等中药材,以及部分常见蔬菜。学生在科技苑里与农业科技有了亲密接触,同时,还亲历了劳动快乐的真实体验,改变了城市学生分不清韭菜麦子的状况。

一长廊

即建立科技长廊。玉溪四小在90米长的教学楼长廊墙壁上设立劳技科普知识宣传,渲染科技氛围,学生耳濡目染科技内容,启迪他们科幻意识。

(2)创新劳技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我校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能力生成规律,将其运用于学校劳技创新教育中,按照“了解创新―发现课题―尝试创新”的流程进行了探索试验。了解创新――让学生了解创新,建立创新的自信。学校通过组织参观一次科普展览、读一本科普书刊、观看一部科普影片、听一次科普讲座“四个一” 等活动引起广大学生的极大兴趣,让学生贴近劳技创新和创造发明,为学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发现课题――学会观察,让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劳技创新要从发现开始。要创新,先要发现创新课题,发现不完美的事物,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校通过向学生大量介绍创新故事和案例,让学生从中感悟发现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世界,从中发现需要解决、需要改进、需要创新的课题。还鼓励学生跳出课本,跳出课堂,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生活;跳出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轻信已有结论。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去发现。尝试创新――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逐步形成创新习惯。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最初,学生创意总是以身边事物为主,几年下来,他们逐渐能够发现带有一定独创性、复杂性的课题。如涉及教学生活运用的“图上方向识仪”、 “饮水机水嘴防护罩”,节能环保的“环保节水循环器”……

小学创新教育范文第10篇

小学阶段,人的思维比较灵活,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育创新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属高层次的积极思维,思维过程不仅有单纯的抽象思维,而且与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及梦境交织在一起,与习惯性思维、线性思维和正向常规思维不同。思维者的头脑即是精神过滤器、精神恒温器、质量监控仪,轻易不会热就热得发狂、冷就冷得冰凉。有区别于一般的本质特征:(1)幼稚性,(2)积极性,(3)独创性,(4)明确的创造目的,(5)综合中选择。

在小学阶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辐射和求异;要求思维探索的多样性。小学各学科的知识面广,但理性认识很少,因此,小学教学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学应是多样化、生活化和充满创造力的。

2在小学教学中,应实施主体教学,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多动口、动脑、动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激烈讨论,爱刨根问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争议,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3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并加深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动力。小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但也要走进生活,使学生在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健康乐观的精神生活。

4营造一个创新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将创新活动渗透到教学计划中,要求教职工树立创新育人的事业心,逐步养成严谨的治学、治教的风气。使学生置身于创新的风气中,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5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办好各种黑板报、墙报和学习专栏。通过这些学校特色的宣传,及时报道学校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事迹。其次,要丰富创新文化的内容,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特别对于一些创新问题,可通过开展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班干部参加,引发师生大讨论,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扩大教育面。

6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创新思维培养的合力。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需要社会、家庭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样也不只是学校的事,需要社会、家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将孩子的思维局限在成绩之内,遏制学生思维发展空间。给孩子思维发展一个正确伪引导,使学生从小学开始,思维发展就能够走入一个正常的渠道。

上一篇:会计信息化系统范文 下一篇:中小学英语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