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绘画范文

时间:2023-03-20 20:14:54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绘画

绘画者常将“现实主义”一词挂在嘴边,教学中、讨论中、笔记中随处可见,然而,真正面对画布时,却很难发现现实主义到底隐身于何处。推敲这一艺术词汇,笔者认为它全然不是随意的谈资,不可以泛泛而用。翻阅画史,笔者更是感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的面貌是如此多样却又特性鲜明。那么这些关于现实主义的样貌是如何混入中国的艺术词汇,定义着某种绘画(艺术)现象呢?

一、舶自欧洲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英文是Realism,在英文注释中有一个有趣的时间点,即“19th-centurypaintingmovement”。也就是说,“现实主义”这个词汇确实在历史上命名过艺术运动。这个艺术中使用的词汇常常让我们联想到一种照搬自然的方式,所以,在中文的注解中,现实主义又被称作写实主义,这种写实的技巧到底体现为画面上的哪种风格面貌呢?这个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另一个词——自然主义,这是在文学、戏剧中常被提到的一个词语。自然主义,英文为“Naturalism”,法文为“Le-Naturalisme”。这个词和法国人较有渊源,作家左拉可以说是最为人熟知的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而左拉和画坛的关系在当时也是甚为紧密的。他曾是保罗•塞尚的挚友;他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同时期的画家作品中,如马奈的《左拉肖像》;也有艺术家为他的作品创作插图,如德加为其《特瑞萨的噩梦》所创作的插画;在很多画家的作品中似乎可以看到其小说所塑造的形象,如劳特累克的系列作品中的形象就像是《娜娜》中的主人公。因此,左拉的主张在当时应该是有一定的传播范围的。所以在画史研究领域,大多研究者认为自然主义的文学与印象派的绘画之间有着某些联系。于是,印象派可以被看作是在科学实验框架下的一种绘画艺术的存在。这样看来,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对等关系,毕竟我们无法把印象派说成是现实主义运动。但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有种错觉,觉得自然主义的技巧就是写实主义的技巧,也就是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呢?在印象派诞生之前的法国,有一个比较另类的画家群体,就是生活在枫丹白露的巴比松画派。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印象派和巴比松画派是一脉相承的。现今的很多评论中称巴比松画派的作品为自然主义风景画。可是有趣的是,这个画家群体的画风非常多样,卢梭、柯罗、米勒等人的共性只能被看作是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在朴素的乡村生活中体验心灵的感动,寻求生存的意义。而“实验性”唯一的体现是风雨无误的工作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理论家更青睐那种变幻无常的自然力量。在唯灵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交织的时代里,“自然主义”一词被断章取义运用在不同的画派中,它指向题材、存在的规律抑或技巧。巴比松画派存在时间为19世纪上半叶,自然主义思潮兴盛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而且自然主义思潮流行的时间里包含了印象派的存在时段。那么,“Realism”的注释中所指向的19世纪绘画运动是哪个呢?在国内外的西方美术史研究中,认为绘画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如果含糊地认知这个时间点,可以说巴比松画派和现实主义艺术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美术史上扛起现实主义大旗的是法国画家库尔贝。其1855年的个展名称叫做“现实主义,库尔贝,他四十件作品的展览”。

他发表《现实主义宣言》,将现实主义艺术的政治属性作为该艺术形式的特性明确说明,称其是民主的艺术。这应该是历史承认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我们知道库尔贝的师承来自写实技巧,虽然他有很多外光运用的经验、自然的观察体验,但他更为看重人类生活自身的意义。巴比松派对人类生活的纯朴关怀是不够的,浪漫主义的生活美化思想更是不入其眼,而自然主义的理性刻画中充斥的政治诉求或者说对人类的指正改造又太少。感情饱满的库尔贝将人类放在世界的中心,渴求人类世界的平等与爱意。所以,19世纪中叶的俄国作家们响应了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树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大旗,在一个更为激进的层面上阐述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随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国出现了巡回展览画派,克拉姆斯科依、列宾等画家的画面展现了时代生活的面貌,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映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二、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成长

20至21世纪的中国艺坛对于国家、民族的存亡现状,一直是饱含政治热情的,即使是西方现代派风生水起的时期,我们依然选择性地学习俄国的写实艺术,希冀着延续延安鲁艺的政治激情。20世纪下半叶,“Hyperréalisme”一词出现在布鲁塞尔的一个展览标题上,后来在21世纪初由照相写实主义演变为超级写实主义。这个流派随着罗中立的《父亲》的巨大成功在中国被大众认知。而这次令人瞩目的成功在中国绘画语言中再次混淆了更接近实验性的“自然主义”的技术研究与具有突出的政治觉悟的“现实主义”之间的界线。直到20世纪末,当现代派、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浪潮过后,欧洲画坛被表现主义(时称“新表现主义”)占领,这使欧洲的油画技术令人瞩目,向其学习的中国画家层出不穷,我国的现实主义艺术在技巧上出现了多样性。如,向英国画家弗洛伊德学习的刘小东等画家,以及被称为“玩世现实主义”的画家。而且,艺术家群体开始涉猎更广泛的题材。

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地域,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存需要观众理解的土壤,需要以视觉生理的惯性作为画面与心灵之间的纽带。但是,就艺术本体的研究而言,抽象艺术、表现性艺术等的发展打开了人们对于视觉艺术的理解范畴,现实主义艺术就可以以更为自由的手段表达我们眼前的世界,从而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转述”(丹纳语)。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 忻东旺 大众形象

当忻东旺这个名字出现在2014年1月11日的讣告新闻里时,不免让人痛感震惊和惋惜。曾经只那么几次站在他作品前的凝视和他的创作视频的观摩,已让笔者记忆深刻。忻东旺的绘画是和他本人一起在现实生活中孕育出来的统一体,他的“大众形象”具有感动人心的穿透力,令人过目难忘。他的绘画一直被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美是生活”的重要命题,认为“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文学家别林斯基则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概念,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概括了读者曾经感受和意识到的现实关系中的某些现象和规律。‘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新对象,新生命,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因而给人以新的美感满足。”忻东旺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实践者,一贯将目光集中在普通的人和物,关注日常生命的存在。他笔下的众多人物,大部分是作为模特的陌生人,在经由观察和与之交流沟通后,逐渐被“熟悉”化,呈现于画面。因此,忻东旺绘画中的大众形象,非为自然之美,而是在寄托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特殊痕迹的感悟后,所创造出的极富生命力的超越现实之美。

在绘画领域,19世纪就形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关注人生,广泛展现现实生活,把普通劳动者作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表现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斗争。如法国艺术家库尔贝的《筛谷的女人》、中国画家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艺术创作的课题,长久以来都是艺术家惯常的思维方式,只是现实主义绘画通常以写实语言为主导,甚至等同于写实主义,通常以生活画面的截取或历史场景的再现作为主题,具有某些事件的可读性。新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新阶段,其艺术主张和表达方式与20世纪50年代英美的波普艺术表现“大众文化”有本质上的相同点。新时代的自然和生活主流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改变,人和人性也在发生着改变,日常现实的生活画面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新现实主义绘画关注和表现的虽然依旧是现实生活,但在表达方式上与传统的写实现实主义相比更为自由,个体语言更为多样化,表现出夸张的造型和色彩、非传统的画面空间处理等,呈现出更为鲜活的气息。中国的新现实主义绘画则与乡土绘画有着渊源。“”的结束促成了艺术复归人性的追求,艺术家们重新关注自然和现实生活,社会责任感的复苏也使他们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和劳苦大众,产生了一大批的乡土绘画代表作,罗中立的《父亲》或是陈丹青的《组画》都蕴含着新现实主义精神的萌芽。改革开放以后,普通务农和劳动者的集体形象在中国都市化的过程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忻东旺出生在“”前(20世纪60年代)的河北农村,天生秉承了劳动者朴实坚毅的性格,天生对农民形象有亲切感,对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有感同身受似的特有敏感,对他们的焦虑和内心的希望有深度的领会。如《夏日的思辨》《笨嘴》《憧憬着的老段》《项链》《雄心》等作品,虽然都只是坐着或站着摆姿势的模特人物,却能读出不同人物背后的故事,看见更多的场景和情节,这便是对人性的朴实表达。最普通的生活就是最真诚的诗歌,忻东旺笔下的众生相皆具有这种诗性的状态,这些社会的边缘人群被艺术家从社会的不起眼的角落推到了舞台的中心,散发着光彩。他画的《大白菜》具有很强的形式感,造型饱满,亦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卖白菜”实则讴歌了社会普众和底层人物的生存价值。

忻东旺的人物造型有着波普的夸张和适度的变形,既有弗洛伊德的遒劲也有博特罗的朴拙,无论人物或静物,都极富个人特色。他的绘画空间契合了现当代绘画扁平化的趋势,突出主体,背景多为大笔简色调铺成,画面清新爽朗、轻松直白。他的绘画不仅放大了普通人和物的形,而且提炼出了平凡人和物的神,这是他的新的写实技法。因根植于中国的现实生活情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因此他的绘画由内而外散发着民族的气质,却绝无造作或是生硬的中西组装,而是自然而然地吸收了欧洲油画传统的格调。

忻东旺的创作是在感性和理性的较量中完成的。他的感性体现在对于表现对象第一时间的视觉形象感觉以及对其内心活动真实的感悟和理解,形神合并地观看表现对象,合乎中国绘画讲究的“意的营造”和为求得“生动”的准备。他的理性在于采用了异于西画的常规作画步骤却能经由那短柄油画笔自如运用的铺呈方式,有些像中国工笔画的先勾勒,再罩染,只不过他的“勾勒”非“工”也,而是抑扬顿挫如行书般富有表现力,而他的“罩染”也非“层叠晕染”,而是弗洛伊德式由表及里的丰富塑造,但又亦非厚料堆砌,而是在人物与背景的交接处以及结构转折的关键处,恰到好处地运用刮刀,造成半浮雕式的视觉感受,平中带厚,既是富于激情的表现,也是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的精妙拿捏。由简入繁,一气呵成,“得意”而“不忘形”,才使得他的绘画气韵生动,不唆、不沉重,具有活脱脱的现实性和新鲜感。

新现实主义主张“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的社会学意义。忻东旺绘画中的“芸芸众生”正是体现了他对世界万物平等的信仰以及他对于人在当下现实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思考和语言个性化的真诚表达,蕴含着最为可贵的人文关怀,可谓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样本。他对绘画的虔诚和坚持,他的朴素和灵性,都永远和他的油彩一起凝固在了画面里。

参考文献:

[1]蓝利萍.试论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Z2).

[2]林精华.文学理论的迁徙:俄国文论与中国建构的俄苏文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5(1).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实主义;艺术;审美拓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39-01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人文精神、可解读性、开放性和民族特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当前社会的新观念,要求画家的作品内涵应当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对山水、花鸟的生存,以及自然生态美的维护等,都透视出当代的人文精神和风貌。可解读性是指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满足当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要表现民生、民情、民意,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题材和社会生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作品。开放性是指吸纳一切有益的艺术营养,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品格,从而使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民族特性是指我国艺术特有的“意象”体系。构成艺术作品的三个要素是客体的形和神、主体的情和意、本体的形式语言,三者处于辩证统一之中,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应忽略其他要素,要在形神兼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现实主义要以其独特的现实针对性,崇高的人文关怀、品格,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创作思想为准则,以现实的审美视角,赞美人生,并把劳动人民作为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特征总是要求审美主体站在群众关怀的高度对现实进行精神俯视,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意识典范,以忧患、崇高、悲壮为这种意识的审美形态。现实主义艺术的审美主体必须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经典原则,现实主义不仅承认美在于审美客体,而且充分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提炼、升华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决定了现实主义艺术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语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才是现实主义艺术语言、风格和个性形成的根本,“真、善、美”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一般是用现实主义原则来要求写生。写生需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特征,捕捉一些细节和有关创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运用现实主义中的真实性原则和典型化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但作品内核都是由美术家按照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逻辑来构造的,是具有当代文化特征与品格的新现实主义,同时也要符合当代人对于图像的接受要求。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造就了绘画题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艺术是意象、意境、象征、观念及符号性质的主客观结合的艺术。

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根本方法,具有永恒性和不朽性,它不仅仅是再现客观存在的真实,还要能揭示现实中民族、时代的本质精神,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善和美的原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既具有美好的物质状貌,又有健康真善的内在精神实质;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现实生活的典型性。艺术家应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看到的世界,再用自己的技法描绘所看到的又经过自己思考的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才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在当代既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不能将其单纯归结为一种艺术样式,一种艺术语言系统,一种艺术主张,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面向人生的精神,有着永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章文熙.美术创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特征;影响;米罗;恩斯特

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艺术文化领域中兴起了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思潮。部分艺术家认为这是一场精神革命,他们通过自己的肢体和动作传达自身的思想,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真正的统一,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理性的控制,没有审美或者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基于这个基础,即梦想全能和不存在偏见的信念。当时的许多艺术家接受并运用这些观念,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加以实践,超现实主义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在达达主义衰落的同时,有两种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分别是法国哲学家柏克森的生活哲学和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深远。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的部分。他认为,心灵的导向是梦,人的潜意识和本能是梦的反映,是潜意识心灵的完美再现,是操纵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但是,这些潜意识被现实的规范所压抑,长期被人们忽视。弗洛伊德反对压抑潜意识的思想,努力寻求合理的疏导渠道,这给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达达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艺术审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艺术家的身心在战争中饱受冲击,他们感到继续把自己的创作中心放在固有的题材上似乎有点不合适了,部分艺术家也不愿在官方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于是,当时的艺术领域迎来了一场较大的变革,人们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带有强烈的批判的风格——达达主义诞生了。超现实主义即源于达达主义,前者吸收了后者的诸多观点,两者关系密切。

四、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要领

超现实主义认为,人们的思考、理性或超现实主义变化的性质应该从被禁锢的状态中释放出来,甚至把动物的日常生活习性变成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除此之外,创作意味着艺术家想要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有新意的,打破传统模式、方法、习惯的世界。再者,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想让自己“疯狂起来”,甚至尽可能地让自己达到一种幻想和非理性状态,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反之,只能是一场徒劳,既不会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也不会有什么突破。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刻意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意象反对传统的见解。在绘画中,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使用混乱的线条和色彩任意涂抹。在戏剧中,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往往利用“野蛮”的音乐和舞蹈、骑自行车的声音、有节奏的跳动、脸盆等进行表演。超现实主义是由“自己大脑中形成的意识写作”和“不自觉的写作”创造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认为写作是绝对可靠的,是一种纯粹的无意识活动过程,并且通过这种无意识的精神不停地创作一幅幅精美的绘画,让自己大脑中的一些想法、理念甚至一些扭曲的观念得到呈现。

五、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画家

米罗的艺术代表了一种超现实主义风格,即有机超现实主义。与达利的艺术不同,米罗的作品是令人心情愉悦、轻松和自由的,这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精心组合的结果。虽然米罗的画是纯真、质朴的,似乎来自儿童之手,但这些画并不是天真、单纯的儿童绘画,其中饱含深意。马克斯•恩斯特1891年出生于德国莱茵兰地区的布吕尔,1976年卒于巴黎,是德裔法国画家、雕塑家。恩斯特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和业余画家,恩斯特从父亲那里受到了一定的绘画艺术熏陶。恩斯特的作品创造出一种梦幻和撩人情怀的氛围,其中往往有一些由动物和矿物构成的元素。

六、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影响了文学、电影、色彩、服装设计、摄影等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文学主要表现为诗人遵循潜意识的召唤来书写梦境,并鼓励采用自动书写的方法记录梦和瞬间潜意识的“纯粹精神自动反应”。超现实主义电影利用现代技术(如蒙太奇、剪贴等手法)为人们呈现出优美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一些积极的元素。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运用完全超过了色彩本身的功能,赋予了色彩新的意义。在1983年和1984年,超现实主义时装获得了全面的发展。除此之外,摄影等艺术领域也深受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影响。

七、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特征

首先,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往往出现一些非常接近人们生活的、特殊的、不常见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放大,让观者的心灵受到触动。除此之外,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往往会运用一些夸张的、能够衬托出前景的虚幻的背景。在颜色的运用方面,超现实主义绘画会让人有一种恐慌或不知所措的感受,能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超现实主义画家往往不会在乎画面的美与丑。

结语

笔者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绘画艺术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和延续的作用,它既能让后来的创作者接触和认识到前人的绘画艺术特色,又能使他们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将自己的意识融入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假如没有马克思•恩斯特、米罗这些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家,今天的绘画艺术可能还会一如既往地承袭以前的绘画观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超现实主义绘画丰富了笔者的思想和生活,将笔者绘画的焦点从“如何画”变为“画什么”,统一了潜意识世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面对生活与死亡、过去与未来、现实与幻觉,在对所谓的“绝对现实”的探索中,完全违背了正常的思维规律。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对20世纪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影响了文学、电影、色彩、服装、摄影等领域。超现实主义使人们的阅读变得不再枯燥、平淡,使文学变得新奇而富有想象力。电影汲取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更为明显,其中蒙太奇手法和剪辑拼贴的效果能够让观众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到画面的切换,从而感受到场景的变幻艺术效果,这使电影艺术不再只停留在平铺直叙的放映方式上。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对服装设计和色彩的影响更为深远,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搭配,装修房屋时更加注意色彩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西)达利.达利谈话录.杨志麟,李芒,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常宁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5篇

现实主义绘画倡导通过理性化的、逻辑化的、象征的方法逼近外部世界的真实;以反映的是事物表面现象为主,笔者认为它像照相机。

超现实主义绘画则通过主观感性的、非逻辑化的、无意识的方法逼近人类内心的潜意识世界,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主,笔者认为它像CT。

相比较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笔者发现超现实主义画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同样是在一张画面里,他们想要呈现的内容似乎很多,有些作品中的意象高度凝练,图像信息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了“绘画”这种媒介所能承载的范围。原先超现实主义者于一九二四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这样说道:“超现实主义创作是一种建立在纯粹心灵的潜意识活动的基础之上,借助于潜意识活动,艺术家以文字在写作中或者以任何其他方式表达其思想中的真实活动,其中没有理性或者任何审美的或道德的先人之见的干预。它意味着一种表面世界之下的更加广阔的现实,一种不合逻辑、超越逻辑、意识和物质的潜意识的梦幻世界。”在这里,用一种形而上的话语来精确描述就是:那是一种来自存在本身的呼唤,它不断膨胀并时刻谋划着逾越边界的可能。在这种自由意志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的境遇中,笔者认为:画家是借助“绘画”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描摹他灵魂中正在进行的某种仪式,并加以深刻的具像表达。

在当代中国油画界,徐芒耀教授的《我的梦》是这一时代杰出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一。笔者专门看了视屏《可凡倾听节目---徐芒耀教授》,徐教授也谈到《我的梦》系列的创作过程,它作品中出现的双影、穿透,那是现实主义画法----照相机所做不到的视觉现象,只有用超现实主义的----CT方法,才能够完全而充分地体现画家所发现的视觉感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徐氏风格”。

那么这个独特的”徐氏风格”又怎么样去追溯呢?在当代中国,中国艺术家对超现实主义的浓厚兴趣,发生在结束后的1976年代。这个年代,恰好是社会性革命的狂癫归于平息的阶段。社会的理性正在慢慢逐渐恢复,改革后放后,整个中国开始试图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纳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思想和文化。那个年代,中国的诗人、学者、艺术家以及作家、对任何来自异域的思想潮流和艺术风格,都有浓厚兴趣,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人文主义,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启蒙主义,再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乃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等等。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品,如:徐芒耀教授的《我的梦》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人物突破坚硬的墙体,以沉思者的姿态,下半身仍停留在墙体之内。这当然是一个隐喻,但它与其说是一场梦,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这一作品对超现实主义的演绎,塑造了当时一个突破精神禁锢,追求理想,追求梦想,同时在潜意识中又有深刻而沉重的反思精神的,在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中追求自己乃至民族强盛梦想的新青年形象,这个新青年形象可以和“五四青年”媲美。作品不仅仅有超现实主义的外观,而且其艺术精神、思想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美术的范畴。正能量而大气,破茧而出,勇往直前,具有十分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总而言之,超现实主义作为一次文艺思潮在世界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拓宽了美术表现领域,为艺术家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并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6篇

谈到中国大陆的八十年代到90年代过渡期的美术,刘小东的绘画不能不提。刘小东作为新生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表现的多为现实生活的场景,带有一种“冷眼旁观”心态的表露,表现了一代人的整体精神状态和现实处境。

关键词:

刘小东;当代艺术;现实主义

艺术家置身于当下时代背景,现实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而刘小东,作为当实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反映出了当下的特有的时代特征。画家在生活中取材,关注当下的社会,关注民众的生活。并很好的体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去。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1、当代艺术20世纪后西方艺术进入了“现代艺术”时期。这个时期艺术流派众多、思想新潮且前卫。包括了波普艺术、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野兽主义等。“当代艺术”这一流派的出现,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读出,他有别于“现代艺术”,它所指的是我们今天也就是当下的艺术。既然是“当代”,也就是指创作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从他所处的当下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创作出表现其所处的文化大环境、社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当代艺术不仅有“现代性”的艺术特征,更多的是“当代性”具有现代的艺术语言,具有现代的艺术精神。

2、现实主义现实主义(realism)艺术成果最斐然的年代是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是这一艺术成长成熟的土壤。代表画家有:库尔贝、米勒等。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已经不是人们寄托所有问题的朝向了。大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当时的现实主义画家描绘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的生活,真实的状态,运用的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呈现的画面非常的真实。“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现实主义无疑是一种艺术思潮,也是一种美术思潮。

二、刘小东的成长大环境

就如同我们看曹雪芹写红楼梦,可以一窥曹雪芹当时所处的清代的社会一般,艺术作品也如同文学一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艺术家和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息息相关。刘小东,1963年出生,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祖籍辽宁金城镇,刘小东凭借自己的辛苦努力,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学习绘画,而后进入美院继续深造。在这期间,随着他的自身努力成果慢慢显现出来,他自己的绘画逐渐形成一套风格,有自己的独立特色。艺术源于创新,他的努力慢慢被大家看到并承认。。他走上艺术的道路是从中央美院开始的,无论是读书时期亦或是从教时期,对他而言中央美术学院的时期一定是最重要的。他对油画是如此的热爱,热爱浓郁的色彩,热爱画布弥漫的油彩和亚麻油的味道。技法的纯熟和思想的深邃使他很快的让自己的作品趋于完善。回顾刘小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油画界产生的影响,他的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最早为人们所知。他描绘出了当下时代整体精神状态,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一笔极富审美价值的精神财富。

三、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在刘小东写实绘画中的体现-以《三峡大移民》为例

刘小东关注现实和人性,画面中的人物,不分阶层,城乡,年龄和职业的差别,他们只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画家的眼光是独特的,刘小东画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某个片段,而不是什么激情激动的瞬间。都是芸芸众生生活的截取,非常的日常和平和。这些状态,在我们看来,只能用庸碌来表达。画家生活中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这也不难解释他的艺术创作。对艺术家来说,思想的深度更需要纯熟的技法来支撑,所以画家练就了一整套纯熟的写实技法。《三峡大移民》是刘小东不得不提的一幅作品,这幅画中展示了他的新的绘画方式“现场绘画”。这幅画创作的动机是由于画家于2002年年底去到三峡县为契机的,在那里,看到了即将搬迁的村落,刘小东有感而发,于是他构思了这幅作品,作品以奉节为背景,前景的农民工的形象是结合当时京城工地的工人形象,工人们扛着钢筋前行。当时正值非典时期,画中的工人有带着口罩,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那段时日,艺术作品体现生活状态,再现生活,这都是刘小东思想里的现实主义的表述。美是什么,刘小东认为美是真实,是生活的真实,艺术家绝不能使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必须进入生活。刘小东的绘画非常的完整和真实并且有代表意义。画面中人物的自然和真情流露,使观者放松。这不仅仅来自他的观察和感悟的方式,更来自于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同时,刘小东在这件作品中运用了自下而上的新画法,这是因为三峡的雨很难表现,他没有直接用画笔描绘,而是在画的最上端让颜料自然流下来,形成雨水飞洒的效果。这些画面中告诉我们的,都能体现出画家内心深刻的思想。和画家以往的画一样,作品充满人性的立场,在平凡的细节中体现诚实而高尚。在中国油画史中,这幅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和规模都是无可比拟的。作品的复杂含义和在绘画形态上的令人震撼,强大的力量、作品充满人性的立场和高超的语言方式使每一个看到它们的人感动和不可忘记。画家的这幅作品和以往的作品都是一脉相承的。《三峡大移民》展示了刘小东对世界的看法。这个看法如同围绕着三峡所发生的一切不幸的历史史实:被移走的人群、被拆迁的村落等和发生在三峡的家庭的、个人的故事、甚至包括意识形态之争、历史之变一样地确凿和无奈、支离破碎、无恩无怨。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最令人难忘的画面,绘画在这里展示了它可能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邓馨、王楠、贾樟柯、刘小东.影画交流刘小东.贾樟柯访谈[J].东方艺术.2006年03期

[2]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第1版

[3]陈君》中国当实油画的文化演绎[J].中国油画,2007年01期

[4]杨时旸.刘小东回家[J].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11月份,73卷.

[5]杨身源张弘昕编著:《西方画论辑要》.378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6]易英.刘小东[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

[7][Hersche].欧美现代艺术理论-我们向何去处[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8]余永康译:《西方文论选》下卷,22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上一篇:少儿绘画范文 下一篇:幼儿绘画作品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