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绘画范文

时间:2023-03-20 20:14:54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实主义;生活;创新

何谓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应该是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它作为艺术发展史上的一种独特艺术现象而被广泛关注。现实主义画派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艺术家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素材,因此,他们或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或批判、揭露黑暗的社会底层生活。此时,广大的劳动者成为了绘画中的表现主体,并走上了世界美术史的舞台。我们刘文西工作室也一向倡导和推崇现实主义绘画,鼓励画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养分,并能反过来表现真切的现实生活。

一、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现实主义绘画受到广泛关注并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毅然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并提出了向西画学习的观点。在当时那个动荡灾难性的年代,整个社会背景和大的环境为现实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具有科学、民主特点的现实主义绘画便迅速在中国盛行开来。自20世纪初现实主义的传入到如今一百多年的发展时间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都表现出各自特点并发挥其不同的社会作用。如上世纪50、60年代,现实主义主要为政治服务,表现领导人及战争题材;到了70、80年代,伤痕美术与乡土现实主义的出现使画者更多的关注人性。改革开放后,尽管中国画坛受到了来自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但现实主义题材的绘画却从未间断,始终体现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人民而创作”——刘文西现实主义绘画

刘文西,当今中国画坛著名画家,以画陕北而扬名,并一辈子都在沿着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去创作实践。刘文西爱陕北,他从陕北汲取创作的营养与灵感,并饱含浓浓深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如《与牧羊人》、《知心话》、《祖孙四代》、《山姑娘》等,他用朴素的画风表现出陕北人民在面对苦难,不惧苦难的民族精神,以及他们忠厚、善良、淳朴、乐观的品格。刘文西鼓励画家们多去创作,多去为人民创作,并创立了以“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为宗旨的黄土画派。

1、熟悉人

“创作是艰辛的,当一个好画家更是千辛万苦的,只有画家长期融入生活,和人民相处以后,才能懂得为什么人画画,怎样画画。”刘文西这样说,这也是他长期创作实践的总结。为了了解转战陕北的情况,他背着行李徒步走了转战陕北的主要线路,边赶路边速写,为的是更好的体验和感受。为了更好地表现陕北人民,他多次到陕北,一个县,一个村的深入进去,和那里的人们交朋友,有的从几岁的娃娃画起,一直画到现已成了年过半百的老人。就这样从小到大,不断了解,不断熟悉,基于此,才能够深刻体会陕北农民质朴、乐观的精神品质,充分把握他们的个性及精神内涵,并以一腔热情创作出感人的作品。也正是这种认真、执着的态度及苦行僧式的修行道路成就了今天的刘文西。

2、严造型

造型方面,刘文西教学思想主张把中西方绘画中的造型特点相结合,以塑造典型人物,典型形象。中国画的造型历来偏重表现画者的个人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客观,重在“立意”,即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但有时造型上难免出现雷同,缺乏个性的问题。传统的西画则注重写实,讲求客观,以科学的透视法和明暗法来表现物体,但也会出现过分严谨、板滞的现象。刘文西的现实主义教学思想是把这两种造型方法中的优点相结合,所表现的形象既有西方造型中的科学、严谨,又不失中国画造型中的意向、灵动。刘文西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多数是在写实性的基础上略带夸张,如雕塑般的气势立于画面中,这更加突出了陕北农民质朴、敦厚及豪爽的性格特征。

3、讲笔墨

自古以来,笔、墨便是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的重要工具,自然中国画就更是讲究用笔用墨了,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表达语言,笔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被忽视的。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刘文西对笔墨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谈到笔墨刘文西讲,一副作品不应该把人的目光吸引到画面的笔墨上,而应该把目光凝聚到人物的灵魂上。笔墨就好比衣服,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笔墨。如他画陕北老汉惯以运用干笔中锋,以苍辣雄壮的浓墨颤笔勾勒造型,点顿笔触的大量使用,使得画面混沌苍茫;而画小姑娘则用笔畅达含蓄,尽显其恬静、灵秀之美。

4、求创新

创新是一个不变的话题,离开创新,作品将会变得僵死、老套、乏味,没有感情。刘文西讲“创新首先要思想新、观念新、感受新、视觉新、表现新,最后达到作品新。”确是如此,我们要以不同于他人的视角、思维去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表现技法,最终使作品呈现新的面貌。艺术应该是百花齐放,不断创新的,只有在不重复传统,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时,才能使其充满活力并不断向前发展。

三、扎根西部,扎根黄土的当代现实主义精神

1、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现实主义绘画的根本追求就是表现当下人民生活,反应当下社会状态,因此,深入生活,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期必要准备。人物画要表现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并反映人物的个性、情感与精神气质。要想画好人物画我们必须首先深入人物,了解人物,长期融入他们生活的环境,这样作品才能生动、深刻,且富有内涵。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首先应该是要感动人的,能和大多数人的思想、情感发生联系,这样艺术才能有生命力。否则,离开生活,只剩下纯粹的符号语言,作品将是空洞、乏味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再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在整个升华的过程中作品也融合了艺术家本身的审美和素养,所创作的作品也能够更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接受。

2、崇尚质朴、大气,拒绝矫饰、媚俗

艺术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绘画亦是如此。遗留着汉唐风骨的长安,凝聚着红色革命的陕北,在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与滋养,逐渐把这里的人们养育成善良、豪爽、自信的性格,自然,在受到这片土地熏陶的艺术也必定是质朴、厚重、大气的。经过一定的视觉体验后,你会发现,或许那些矫饰的,娇生惯养的艺术能暂时吸引你,但耐人寻味的一定是那些质朴的,凝聚着灵魂的艺术,因为任何事物最终都是要返璞归真的。就像刘文西先生作品中的陕北小姑娘,笑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阳光灿烂,而老汉是那么的憨厚、朴实。

3、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并非完全等同

在拉丁文中,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是同一个字,但在绘画史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写实主义是一种绘画表现技法,而现实主义则更注重思想内涵,强调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进行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时我们可以依托写实主义的技法进行表现,但任何形式的绘画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主观因素而完全写实,因此现实主义是在写实主义基础上的自我拔高。时至今日,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是缺乏的,大部分作品只是停留在写实的层面,只有当我们纯粹的面对现实,自由的表现观点才能产生更多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

4、紧随时代,现实主义绘画精神永存

现实主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记录社会不同层面的生活。因为它能够被大众显而易见的看懂和接受,使得它能在画坛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19世纪末,相机诞生了,这给当时已至完美之境的写实技法带来了冲击,很多人预言绘画将死亡。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绘画的意义,并寻找新的表现语言,现实主义绘画也朝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像后来出现的批判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这都推动着绘画不断向前发展。现实主义绘画要表现的是人和生活,它更是一种敢于直面人生和客观社会的艺术精神。它既能审视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能审视一切丑陋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要存在人,存在社会,它就会存在,并会随时随势的发展,而不会消失。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表现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仍是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林文碧.刘文西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李瑞兆.刘文西速写[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孙建平,康泓.大师的手稿[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4]杨超.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2篇

较之于现实主义绘画,新现实主义绘画主要表现在对主题观念的变化和绘画语言的扩展上,是对人生存的现实意义的客观态度的思考,是客观社会环境及人的存在价值与特征。徐唯辛以巨幅肖像的形式表现煤矿民工。近年煤矿安全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徐唯辛的煤矿民工油画形象,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工的深切关怀表现煤矿工人的现实形象,他们强壮的身体、满身的煤灰、坚韧的意志及劳动的艰辛,通过这些形象诉说出来,给观众以强烈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在这里突显的是一种对人性的表现,是在客观的传达一种情感的真实,是一种为了区分原有的政治模式下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它也是绘画对人在当下现实环境中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现实的深刻思考的个性表达。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新现实主义已转化为一种绘画精神。

新现实主义绘画紧贴现实的创作观念,主题观念、语言结构的发展和变化、表现因素的融入,使之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有明显的不同,也是它的发展和要求。要清楚新现实主义绘画的精神,就要简单了解现实主义绘画的来龙去脉。

2、现实主义之路

(1)欧洲的现实主义绘画

在绘画中,库尔贝首先使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他同大多数艺术家们看到的一样,关注现实,用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的事实。库尔贝在1985年举办的个人画展上明确宣布:我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如实的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风俗和思想面貌。这无疑是现实主义的一个纲领式的宣言。

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库尔贝、卢梭、柯罗、米勒、杜米埃等,他们的艺术实践使现实主义绘画有了空前的发展。他们描绘的是辛劳疲惫的劳动者,从农民的真实生活中发现美,描写人民大众的苦难,赞美劳动者的纯洁,抨击资产阶级的庸俗。同时也陶醉于大自然的生气,让观赏者与他们一起享受大自然的生命。他们立足写实,爱憎分明,反映了社会现实,同时也是艺术家对社会矛盾的关注和对新的创作原则的执着追求。

(2)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传统

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现实主义绘画就以在精神思想上的政治意义和人文关怀的特征很好地表现出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是一个革命和斗争的年代,民族的兴亡,人民的灾难和国家的前途始终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中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需要现实主义性质的艺术,来表达下层劳动者的灾难和革命斗争的艰难辛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表现民族复兴的期望。如王式廓的《血衣》,罗公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而时期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极端思想,使艺术成为政治的附庸,艺术家成了无个性的工具。

后,思想开始解放,艺术界也开始开放和富有生机。以高小华,程丛琳为代表的“伤痕美术”象征着现实主义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这批作品带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伤感情绪。如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琳的《一九七八年夏夜》、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然而,最彻底批评“”美术、挑战革命艺术创作教案的是“星星”美展,他们把批评的锋芒毫不含糊的指向“”中极端的专制和愚昧。

在反思历史灾难之后,人们开始自然地关注现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很多画家投向社会最底层人民和少数民族地区。影响最大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和陈丹青的《组图》。这些作品通过描述农民和少数民族生活,表达了文明对愚昧的呼唤,先进对落后的同情,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自觉。

3、 新现实主义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油画形成新的格局,各种风格都得到发展,绘画语言也更加丰富起来。受大众传媒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环境,现实主义绘画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并以各种形式反映它的存在。新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家投入了个人主观情感,新的表现主义因素揉进现实主义绘画语言,其中加入了带个人情感的元素和对现实的主观看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也出现了不少,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土地问题、农民工问题等。一批画家开始关注这些敏感话题,并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表现。比较突出的有徐晓燕和赵晓东这两位画家。女油画家徐晓燕则以大幅作品形式来表现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带来的圈地、环境垃圾等问题。近年房地产开发的暴利,城市建设的加速运转,使土地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徐晓燕的《大地的皮肤》、《开发》、《桥》、《望京街》等表现这一过程中的典型场景引人深思。大片的土地被开发,城市建设带来的大堆的垃圾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她把这种生活的现实完全地表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农民工是被这个社会中最容易忽视的群体,他们过的是最累最苦的生活,带给城市是一片繁荣景象,他们应该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赵晓东描绘的是城里打工经商的边缘人,这些人时时刻刻在他的身边出现。农民工劳动,吃饭,休息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状态是赵晓东创作的主题内容,让他有一种冲动把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描绘出来,让人们去关注,去尊重。赵晓东在塑造农民工形象的时候,厚重的笔触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及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90年代,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用“玩世现实主义”来描述一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其代表人物是方力钧、刘小东、岳敏君等。它的特点是直接呈现周遭的人和环境,在精神上强化独立意识。方力钧的一系列“光头泼皮”形象,成为他经典的绘画语言,表达了80年代末90年代上半期中国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感觉。刘小东这个对现实始终抱有敬意的画家,当然也是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份子。刘小东作为“新生代”的代表,在一个商业化、消费疯狂的时代,他抛开浮华,直面现实。将描绘的焦点聚集在日常生活和身边熟悉的人物上,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现状,将每个人的真实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来。

当代艺术家在关注现实时,不能避开那些关于每个个人生存命运和精神的东西,个体意识不是个人主义,切近现实更需要艺术家的道义感和责任心,艺术不能丧失精神发展的前卫性,它的价值取决于精神深度和广度的开拓。

4、 结论

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经济、文化越来越全球化的社会,艺术也和所有的人文文化一样,承担着人类共同的问题,艺术家更关心的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人的生存问题,这样也会使艺术家关心个人的命运,关心他周围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环境。

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和艺术形态的多种方式并存,是与人们的精神的多样性是相通的。现实主义精神要求艺术家和欣赏者把自己的思想性指向现实生活本身,现实主义绘画对社会中存在的真实有巨大的作用,记录人们的情感,展示对真实的理解,并且每个现实艺术者对艺术有着和别人不同的选择和表达方式。因此,新现实主义绘画不只是一种形式的存在,作为一种绘画精神,它的表现形式也融进画面里。

现实主义仍然是艺术家们关注社会、揭露问题、实现人文关怀的最有效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它并不因为形形的现代主义方法而过时,现实主义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面向社会,是因为我们爱每一个人,我们转向自我,是因为我们要与人作心灵的交流,对于我们,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对生命的真正的热忱。”我想评论家王林的这句话是对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最好阐释。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实主义;艺术;审美拓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39-01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人文精神、可解读性、开放性和民族特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当前社会的新观念,要求画家的作品内涵应当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对山水、花鸟的生存,以及自然生态美的维护等,都透视出当代的人文精神和风貌。可解读性是指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满足当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要表现民生、民情、民意,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题材和社会生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作品。开放性是指吸纳一切有益的艺术营养,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品格,从而使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民族特性是指我国艺术特有的“意象”体系。构成艺术作品的三个要素是客体的形和神、主体的情和意、本体的形式语言,三者处于辩证统一之中,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应忽略其他要素,要在形神兼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现实主义要以其独特的现实针对性,崇高的人文关怀、品格,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创作思想为准则,以现实的审美视角,赞美人生,并把劳动人民作为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特征总是要求审美主体站在群众关怀的高度对现实进行精神俯视,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意识典范,以忧患、崇高、悲壮为这种意识的审美形态。现实主义艺术的审美主体必须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经典原则,现实主义不仅承认美在于审美客体,而且充分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提炼、升华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决定了现实主义艺术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语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才是现实主义艺术语言、风格和个性形成的根本,“真、善、美”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一般是用现实主义原则来要求写生。写生需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特征,捕捉一些细节和有关创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运用现实主义中的真实性原则和典型化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但作品内核都是由美术家按照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逻辑来构造的,是具有当代文化特征与品格的新现实主义,同时也要符合当代人对于图像的接受要求。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造就了绘画题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艺术是意象、意境、象征、观念及符号性质的主客观结合的艺术。

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根本方法,具有永恒性和不朽性,它不仅仅是再现客观存在的真实,还要能揭示现实中民族、时代的本质精神,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善和美的原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既具有美好的物质状貌,又有健康真善的内在精神实质;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现实生活的典型性。艺术家应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看到的世界,再用自己的技法描绘所看到的又经过自己思考的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才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在当代既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不能将其单纯归结为一种艺术样式,一种艺术语言系统,一种艺术主张,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面向人生的精神,有着永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章文熙.美术创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特征;影响;米罗;恩斯特

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艺术文化领域中兴起了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思潮。部分艺术家认为这是一场精神革命,他们通过自己的肢体和动作传达自身的思想,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真正的统一,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理性的控制,没有审美或者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基于这个基础,即梦想全能和不存在偏见的信念。当时的许多艺术家接受并运用这些观念,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加以实践,超现实主义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在达达主义衰落的同时,有两种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分别是法国哲学家柏克森的生活哲学和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深远。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的部分。他认为,心灵的导向是梦,人的潜意识和本能是梦的反映,是潜意识心灵的完美再现,是操纵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但是,这些潜意识被现实的规范所压抑,长期被人们忽视。弗洛伊德反对压抑潜意识的思想,努力寻求合理的疏导渠道,这给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达达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艺术审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艺术家的身心在战争中饱受冲击,他们感到继续把自己的创作中心放在固有的题材上似乎有点不合适了,部分艺术家也不愿在官方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于是,当时的艺术领域迎来了一场较大的变革,人们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带有强烈的批判的风格——达达主义诞生了。超现实主义即源于达达主义,前者吸收了后者的诸多观点,两者关系密切。

四、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要领

超现实主义认为,人们的思考、理性或超现实主义变化的性质应该从被禁锢的状态中释放出来,甚至把动物的日常生活习性变成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除此之外,创作意味着艺术家想要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有新意的,打破传统模式、方法、习惯的世界。再者,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想让自己“疯狂起来”,甚至尽可能地让自己达到一种幻想和非理性状态,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反之,只能是一场徒劳,既不会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也不会有什么突破。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刻意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意象反对传统的见解。在绘画中,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使用混乱的线条和色彩任意涂抹。在戏剧中,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往往利用“野蛮”的音乐和舞蹈、骑自行车的声音、有节奏的跳动、脸盆等进行表演。超现实主义是由“自己大脑中形成的意识写作”和“不自觉的写作”创造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认为写作是绝对可靠的,是一种纯粹的无意识活动过程,并且通过这种无意识的精神不停地创作一幅幅精美的绘画,让自己大脑中的一些想法、理念甚至一些扭曲的观念得到呈现。

五、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画家

米罗的艺术代表了一种超现实主义风格,即有机超现实主义。与达利的艺术不同,米罗的作品是令人心情愉悦、轻松和自由的,这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精心组合的结果。虽然米罗的画是纯真、质朴的,似乎来自儿童之手,但这些画并不是天真、单纯的儿童绘画,其中饱含深意。马克斯•恩斯特1891年出生于德国莱茵兰地区的布吕尔,1976年卒于巴黎,是德裔法国画家、雕塑家。恩斯特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和业余画家,恩斯特从父亲那里受到了一定的绘画艺术熏陶。恩斯特的作品创造出一种梦幻和撩人情怀的氛围,其中往往有一些由动物和矿物构成的元素。

六、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影响了文学、电影、色彩、服装设计、摄影等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文学主要表现为诗人遵循潜意识的召唤来书写梦境,并鼓励采用自动书写的方法记录梦和瞬间潜意识的“纯粹精神自动反应”。超现实主义电影利用现代技术(如蒙太奇、剪贴等手法)为人们呈现出优美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一些积极的元素。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运用完全超过了色彩本身的功能,赋予了色彩新的意义。在1983年和1984年,超现实主义时装获得了全面的发展。除此之外,摄影等艺术领域也深受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影响。

七、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特征

首先,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往往出现一些非常接近人们生活的、特殊的、不常见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放大,让观者的心灵受到触动。除此之外,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往往会运用一些夸张的、能够衬托出前景的虚幻的背景。在颜色的运用方面,超现实主义绘画会让人有一种恐慌或不知所措的感受,能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超现实主义画家往往不会在乎画面的美与丑。

结语

笔者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绘画艺术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和延续的作用,它既能让后来的创作者接触和认识到前人的绘画艺术特色,又能使他们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将自己的意识融入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假如没有马克思•恩斯特、米罗这些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家,今天的绘画艺术可能还会一如既往地承袭以前的绘画观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超现实主义绘画丰富了笔者的思想和生活,将笔者绘画的焦点从“如何画”变为“画什么”,统一了潜意识世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面对生活与死亡、过去与未来、现实与幻觉,在对所谓的“绝对现实”的探索中,完全违背了正常的思维规律。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对20世纪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影响了文学、电影、色彩、服装、摄影等领域。超现实主义使人们的阅读变得不再枯燥、平淡,使文学变得新奇而富有想象力。电影汲取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更为明显,其中蒙太奇手法和剪辑拼贴的效果能够让观众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到画面的切换,从而感受到场景的变幻艺术效果,这使电影艺术不再只停留在平铺直叙的放映方式上。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对服装设计和色彩的影响更为深远,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搭配,装修房屋时更加注意色彩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西)达利.达利谈话录.杨志麟,李芒,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常宁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5篇

现实主义绘画倡导通过理性化的、逻辑化的、象征的方法逼近外部世界的真实;以反映的是事物表面现象为主,笔者认为它像照相机。

超现实主义绘画则通过主观感性的、非逻辑化的、无意识的方法逼近人类内心的潜意识世界,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主,笔者认为它像CT。

相比较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笔者发现超现实主义画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同样是在一张画面里,他们想要呈现的内容似乎很多,有些作品中的意象高度凝练,图像信息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了“绘画”这种媒介所能承载的范围。原先超现实主义者于一九二四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这样说道:“超现实主义创作是一种建立在纯粹心灵的潜意识活动的基础之上,借助于潜意识活动,艺术家以文字在写作中或者以任何其他方式表达其思想中的真实活动,其中没有理性或者任何审美的或道德的先人之见的干预。它意味着一种表面世界之下的更加广阔的现实,一种不合逻辑、超越逻辑、意识和物质的潜意识的梦幻世界。”在这里,用一种形而上的话语来精确描述就是:那是一种来自存在本身的呼唤,它不断膨胀并时刻谋划着逾越边界的可能。在这种自由意志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的境遇中,笔者认为:画家是借助“绘画”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描摹他灵魂中正在进行的某种仪式,并加以深刻的具像表达。

在当代中国油画界,徐芒耀教授的《我的梦》是这一时代杰出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一。笔者专门看了视屏《可凡倾听节目---徐芒耀教授》,徐教授也谈到《我的梦》系列的创作过程,它作品中出现的双影、穿透,那是现实主义画法----照相机所做不到的视觉现象,只有用超现实主义的----CT方法,才能够完全而充分地体现画家所发现的视觉感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徐氏风格”。

那么这个独特的”徐氏风格”又怎么样去追溯呢?在当代中国,中国艺术家对超现实主义的浓厚兴趣,发生在结束后的1976年代。这个年代,恰好是社会性革命的狂癫归于平息的阶段。社会的理性正在慢慢逐渐恢复,改革后放后,整个中国开始试图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纳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思想和文化。那个年代,中国的诗人、学者、艺术家以及作家、对任何来自异域的思想潮流和艺术风格,都有浓厚兴趣,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人文主义,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启蒙主义,再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乃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等等。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品,如:徐芒耀教授的《我的梦》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人物突破坚硬的墙体,以沉思者的姿态,下半身仍停留在墙体之内。这当然是一个隐喻,但它与其说是一场梦,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这一作品对超现实主义的演绎,塑造了当时一个突破精神禁锢,追求理想,追求梦想,同时在潜意识中又有深刻而沉重的反思精神的,在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中追求自己乃至民族强盛梦想的新青年形象,这个新青年形象可以和“五四青年”媲美。作品不仅仅有超现实主义的外观,而且其艺术精神、思想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美术的范畴。正能量而大气,破茧而出,勇往直前,具有十分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总而言之,超现实主义作为一次文艺思潮在世界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拓宽了美术表现领域,为艺术家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并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库尔贝现实主义采石工

一、库尔贝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形成

库尔贝是法国现实主义绘画领袖,1819年6月出生于法国东部奥尔南小镇一个富有的具有民主传统的中产家庭。库尔贝天资聪颖,相貌出众,受父亲影响养成了慷慨大方、热情奔放的个性,同时带有法国东部高地人自信、高傲的气质。他的祖父是参加过法国大革命的共和党军人,培养了库尔贝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和反教权思想,以及充满斗争与变革的精神。故乡的生活体验对库尔贝日后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库尔贝从小喜欢绘画,曾在奥尔南教会学校和一名神父处学习素描,养成了写生的习惯。库尔贝18岁时被送到贝桑松皇家高中念书,并同当时的贝桑松美术学院院长学习绘画,不过他从小就表现出了不受教条戒律约束的反叛精神。1840年,21岁的库尔贝离开家乡前往巴黎学习法律。但来到巴黎后,库尔贝受到艺术氛围的影响,很快放弃了攻读法律,转而学习绘画。在画室的学习经历让库尔贝发现卢浮宫是他理想的课堂,只有在卢浮宫才能充分发展他的才能,于是他便成了卢浮宫的常客。在卢浮宫,库尔贝临摹了历代大师的作品,发展成为一个掌握写实技法体系的成熟画家。库尔贝创作的一系列充满光感的自画像,显然带有伦勃朗的影响。在巴黎,库尔贝结交了波德莱尔、尚弗勒里、普鲁东等人,并与巴比松画派的画家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些人和当时民主思想活跃的社会环境共同影响了库尔贝的创作思想与绘画风格。美术史上的杰作《奥尔南的午餐》《采石工》《奥尔南的葬礼》都是库尔贝参加六月革命失败回到家乡所创作的现实主义绘画杰作,这段时期是库尔贝创作的鼎盛时期,可见民主革命思潮的蓬勃对库尔贝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并最终确立了其以生活真实为创作依据的现实主义原则。

二、《采石工》

《采石工》是库尔贝对在参加六月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途中所见的忠实描绘。与好友弗朗西斯•韦的通信中他这样描述:“在我驱车前往圣德尼城堡去作风景写生途中,看到了两个碎石工人,我停了下来,创作的灵感出现在我脑中。”“一个老人头上戴着布满灰尘的旧草帽,穿着质地粗糙布满补丁的劣质裤子与破旧的农夫鞋,一双褪色的蓝色破袜子出脚后跟,佝偻着身体工作。老人单膝跪在地上,一个年轻人站在他身后,破烂衬衣露出腰窝,破旧的裤子只剩一条背带系着,满是灰尘的皮鞋裂开了大大的口子。”《采石工》真实刻画了底层劳动民众的悲惨生活,是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里程碑,包含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沉痛控诉了资本家对普通民众的剥削。库尔贝运用朴实的写实技法和冷灰的色调,突破了古典绘画的理想光源,摒弃了学院派层层罩染、细腻描摹的传统规则和浪漫主义绘画中的夸张与跳跃,主张画家探索油画颜料的表现手法,利用颜料本身的质感,追求画面沉稳、真实的再现。用笔轻松自信,利用画刀和画笔使用抹、压、刮等技法涂绘颜料,从轮廓、比例、素描关系等方面入手塑造人物体积和石头、土堆的体量,以及褴褛衣衫的厚薄质感,使画面产生结实厚重的视觉效果和坚实有力的厚重质感,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贝纳•顿斯坦在《印象派的绘画技法》一书中这样形容库尔贝:“他一生中始终使用浓涂的连续塑造和以黑色为基调的低调颜色作画……库尔贝最重视的技巧之一,是保持颜料表面的饱满和丰富多彩。”画中人物造型直接选取现实生活场景,画面中一老一少,一站一蹲,置于几乎填满画面的山坡前,构图生动饱满。两个采石工衣衫褴褛,正在紧张凿打、搬运石块,突出劳动的崇高与伟大,而背景山坡浓重的颜色与暖黄色的地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太阳的灼热。少年因长时间的劳作显得行动迟缓;老人因为习惯了艰苦的生活,脸上显现出平静的神态,膝盖下垫了一块草垫,机械而熟练地敲击石块。他们的简单的餐具随意摆放在地上,暗示了他们连续高强度的劳作。库尔贝通过对两位普通劳动者的描绘,典型地再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与两位采石工在火辣的太阳下辛勤工作的真实场面。《采石工》直接表现了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理念,不美化、修饰现实,描绘当下普通的劳动者,具有时代性、真实性与典型性,流露出库尔贝对劳苦大众深深的同情。这一作品也更加坚定了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立场,对库尔贝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采石工》大胆、真实的再现,极大地震撼了法国画坛。英国现代美术史家德•斯佩尔泽与福斯卡对库尔贝的现实主义赞美道:“它们具有高尚的性质。”库尔贝的现实主义艺术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库尔贝回应称:“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这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面貌,总之,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英)贝纳•顿斯坦.印象派的绘画技法.平野,陈友仁,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2](英)德•斯佩尔泽,(英)福斯卡.欧洲绘画史.路曦,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允鹤.外国美术介绍•库尔贝.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7篇

谈到中国大陆的八十年代到90年代过渡期的美术,刘小东的绘画不能不提。刘小东作为新生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表现的多为现实生活的场景,带有一种“冷眼旁观”心态的表露,表现了一代人的整体精神状态和现实处境。

关键词:

刘小东;当代艺术;现实主义

艺术家置身于当下时代背景,现实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而刘小东,作为当实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反映出了当下的特有的时代特征。画家在生活中取材,关注当下的社会,关注民众的生活。并很好的体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去。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1、当代艺术20世纪后西方艺术进入了“现代艺术”时期。这个时期艺术流派众多、思想新潮且前卫。包括了波普艺术、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野兽主义等。“当代艺术”这一流派的出现,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读出,他有别于“现代艺术”,它所指的是我们今天也就是当下的艺术。既然是“当代”,也就是指创作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从他所处的当下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创作出表现其所处的文化大环境、社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当代艺术不仅有“现代性”的艺术特征,更多的是“当代性”具有现代的艺术语言,具有现代的艺术精神。

2、现实主义现实主义(realism)艺术成果最斐然的年代是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是这一艺术成长成熟的土壤。代表画家有:库尔贝、米勒等。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已经不是人们寄托所有问题的朝向了。大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当时的现实主义画家描绘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的生活,真实的状态,运用的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呈现的画面非常的真实。“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现实主义无疑是一种艺术思潮,也是一种美术思潮。

二、刘小东的成长大环境

就如同我们看曹雪芹写红楼梦,可以一窥曹雪芹当时所处的清代的社会一般,艺术作品也如同文学一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艺术家和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息息相关。刘小东,1963年出生,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祖籍辽宁金城镇,刘小东凭借自己的辛苦努力,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学习绘画,而后进入美院继续深造。在这期间,随着他的自身努力成果慢慢显现出来,他自己的绘画逐渐形成一套风格,有自己的独立特色。艺术源于创新,他的努力慢慢被大家看到并承认。。他走上艺术的道路是从中央美院开始的,无论是读书时期亦或是从教时期,对他而言中央美术学院的时期一定是最重要的。他对油画是如此的热爱,热爱浓郁的色彩,热爱画布弥漫的油彩和亚麻油的味道。技法的纯熟和思想的深邃使他很快的让自己的作品趋于完善。回顾刘小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油画界产生的影响,他的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最早为人们所知。他描绘出了当下时代整体精神状态,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一笔极富审美价值的精神财富。

三、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在刘小东写实绘画中的体现-以《三峡大移民》为例

刘小东关注现实和人性,画面中的人物,不分阶层,城乡,年龄和职业的差别,他们只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画家的眼光是独特的,刘小东画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某个片段,而不是什么激情激动的瞬间。都是芸芸众生生活的截取,非常的日常和平和。这些状态,在我们看来,只能用庸碌来表达。画家生活中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这也不难解释他的艺术创作。对艺术家来说,思想的深度更需要纯熟的技法来支撑,所以画家练就了一整套纯熟的写实技法。《三峡大移民》是刘小东不得不提的一幅作品,这幅画中展示了他的新的绘画方式“现场绘画”。这幅画创作的动机是由于画家于2002年年底去到三峡县为契机的,在那里,看到了即将搬迁的村落,刘小东有感而发,于是他构思了这幅作品,作品以奉节为背景,前景的农民工的形象是结合当时京城工地的工人形象,工人们扛着钢筋前行。当时正值非典时期,画中的工人有带着口罩,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那段时日,艺术作品体现生活状态,再现生活,这都是刘小东思想里的现实主义的表述。美是什么,刘小东认为美是真实,是生活的真实,艺术家绝不能使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必须进入生活。刘小东的绘画非常的完整和真实并且有代表意义。画面中人物的自然和真情流露,使观者放松。这不仅仅来自他的观察和感悟的方式,更来自于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同时,刘小东在这件作品中运用了自下而上的新画法,这是因为三峡的雨很难表现,他没有直接用画笔描绘,而是在画的最上端让颜料自然流下来,形成雨水飞洒的效果。这些画面中告诉我们的,都能体现出画家内心深刻的思想。和画家以往的画一样,作品充满人性的立场,在平凡的细节中体现诚实而高尚。在中国油画史中,这幅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和规模都是无可比拟的。作品的复杂含义和在绘画形态上的令人震撼,强大的力量、作品充满人性的立场和高超的语言方式使每一个看到它们的人感动和不可忘记。画家的这幅作品和以往的作品都是一脉相承的。《三峡大移民》展示了刘小东对世界的看法。这个看法如同围绕着三峡所发生的一切不幸的历史史实:被移走的人群、被拆迁的村落等和发生在三峡的家庭的、个人的故事、甚至包括意识形态之争、历史之变一样地确凿和无奈、支离破碎、无恩无怨。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最令人难忘的画面,绘画在这里展示了它可能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邓馨、王楠、贾樟柯、刘小东.影画交流刘小东.贾樟柯访谈[J].东方艺术.2006年03期

[2]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第1版

[3]陈君》中国当实油画的文化演绎[J].中国油画,2007年01期

[4]杨时旸.刘小东回家[J].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11月份,73卷.

[5]杨身源张弘昕编著:《西方画论辑要》.378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6]易英.刘小东[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

[7][Hersche].欧美现代艺术理论-我们向何去处[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8]余永康译:《西方文论选》下卷,22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8篇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复苏迅速,中国绘画艺术从政治工具中逐渐摆脱出来,开始了艰难的复苏,社会政治压力慢慢变得松动,外来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也彰显出越来越强的影响力,现代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波普绘画的概念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中国的新具象绘画开始萌芽。 在具象绘画的表达内容方面,艺术家已经不再关注政治,或是虚假的生活,他们回到了现实本身,反思历史。四川美术学院的“乡土绘画”和“伤痕美术”就是这样的典型。而所谓“伤痕”,即是那种被欺骗后的“心灵创伤”。其中,高小华的《为什么》整个画面呈现出灰暗的色调,而画中主题明显与之前的革命“红光亮”主题不同,几个在经历了武斗的红卫兵,茫然与失落,在那样一个年代,都表现得凌厉尽致,十分尖锐地刻画了时期的黑暗和暴力。而《×年×月×日的雪》则比《为什么》还要露骨,直接,暴力。画面直接表现了青年学生因为武斗的流血场面。一场滑稽而又无知的战争。胜利者将枪口对准的是自己的同学,而失败者还自以为自己捍卫了真理,捍卫了思想,殊不知自己则是那个最为愚蠢的夸父。这幅作品力量是震撼的,我相信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在看到这张画时都会有心灵上的共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在那个年代展示了它特殊的力量。c时期相比,它真实。不虚伪,真正能够体现出具象绘画真实的本质。 “伤痕美术”是对的反思和批判,对现实与未来的追问,恢复了生活和历史的真实,表现了艺术家的自觉意识。对新具象绘画的产生起到了启蒙作用。

到了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复苏,西方大量的流行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的一批年轻画家如刘小东,喻红,方力钧开始走入大家的视野,和以前拿具象绘画表达抽象概念不同,刘小东和喻红更像是用绘画在表达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刘小东的作品《空城计》(图2-1)中体现了中国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社会环境给艺术家带来的艺术方向或者是题材上的转变。而方力钧这样的艺术家已经将具象的图式变成了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一种“泼皮”和“玩世” 。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童年记忆,或者是社会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状态。诸如物质欲望的空前膨胀,人文精神的失落,由社会的转型而导致的各种价值观念的失范。尤其是个人身在其中的矛盾、孤独,以及对精神漂移无所归栖的焦虑。从而,展示了这个精神迷惘时代的种种苦难现实,并从存在之因的视觉探析中,表达了他们对时代精神废墟的忧患和对人类新生存状态的寻求与拯救。

在当今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但同时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多多的情况下,留给具象绘画的机会是很多的。具象绘画应该社会问题相结合,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大工地,每天睁开眼睛都会感觉不一样,具象绘画可以表现的东西很多,可以嘲讽、调侃现代人的心灵空虚,也可以讽刺对物质、权利的盲目追求。对社会大方向问题的表现,人口,环境,交通,暴力执法等等。一个现实主义绘画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那么我觉得这件作品就是成功的。

相对于摄影、装置。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环境里面绘画独特的功能性更能拉近与观者之间的距离。我们先说一下中国的大环境,相对于美国来说,你如果走在美国的国土上,你会感觉一切的建筑是那么酷,走在美国街道上你会觉得自己是在看一件非常冷的极简主义作品。所以一个非常有形式感的装置在博物馆里更能刺激观众或收藏家的眼球,但中国并不是这样,像上文中提到一样,中国就像是一个大工地,本身就凌乱无比(至少现在是这样),所以同样的装置在中国就可能不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中国观众还是更加偏爱于绘画作品。

在这里讨论的绘画独特的功能性其实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 这种真实无关于审美,这种真实甚至可以对整个社会造成一种批判。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越到后面,具象绘画的道路会更窄,艺术的市场化和商业化都将对它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在未来几十年的事事新鲜、问题多多的大工地一样的中国,现实主义与社会当代性问题结合是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的。在当代绘画中,中国新具象绘画已经形成一种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形式,在新莱比锡画派的影响或者自身长时间的发展与更新,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艺术面貌。它所体现的魅力不仅仅是具体形象的再现物象本身的视觉效果,当下的新具象绘画也从技术本身与思想传递的角度给人发人深思的功效。

作者简介: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弗里达;艺术表现;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墨西哥著名的女性画家弗里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经历了孩提时的病痛、祖国的战乱、年少时的车祸、成年后感情的背叛,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命运多舛的生活造就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和深刻的人生体验,伤残的身体和倍受折磨的精神激发了她优于常人的创造力。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一位女性的情感世界,也用另类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绘画语言展示出拉丁美洲的传统风采,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弗里达是女性主义艺术家的探路者,也是墨西哥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她渴望着重生的温暖光明却又痴迷于死亡的冰冷黑暗,永远用挑衅的神情、不屑的目光掩饰着内心孤寂的灵魂。她的绘画融入了超现实主义元素与墨西哥本土民间艺术,以自我形象为载体,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情感表现为主线,用直白的创作手法结合戏剧化的艺术语言和复杂多变的性格,显示出惊人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质。

一、曲折的生活经历促使绘画的萌芽

1907年,弗里达出生在墨西哥首都南部一个普通家庭,47年后她又死在同一间房子里。她的父亲吉尔穆德卡洛是一名犹太德裔移民,与本土姑娘马蒂尔德卡德龙结为连理。作为卡洛夫妇的第三个孩子,弗里达的成长经历十分苦难,从小性格孤僻、独立、叛逆,6岁患小儿麻痹症,18岁不幸遭遇车祸。她所乘坐的公共汽车与一辆有轨电车相撞,她是公交车上受伤最严重的一个,脊柱11处断裂、多处肋骨与骨盆粉碎性骨折、右腿处骨折、右脚脱曰并被碾压。更加可悲的是一根断裂的电车扶手直穿她的身体,使她终身无法生育,一生中经历3次流产,大小手术32次,并进行了右腿截肢手术,最终瘫痪。18岁的车祸发生后,弗里达的全身包裹上了厚厚的石膏,卧床休息时,常常通过为男友和家人画画对抗身体的伤痛,但她的病情还是让男友却步并消失了。家人给了她最坚强的依靠和港湾,父亲买来了画笔和画板,希望女儿能在绘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消遣剩余的时光,又为她病房的墙上装了镜子,便于她卧床时观察自己。就这样,弗里达阴差阳错地走上了画家的道路,开始用绘画、酒精、卷烟来转移身体如影随形的病痛。一年后,带着对命运的不屈与对生活的渴望,弗里达竟奇迹般地站立了起来,如常人一般走路。为了使自己填饱肚子,非科班出身的她继续用画笔来维持生活,常常活跃于墨西哥城文艺青年的社交圈,并在一次聚会中,邂逅当时著名的壁画家迭戈•里维拉。他们的感情很快就发展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弗里达欣赏着里维拉的才华,里维拉爱着弗里达的倔强与坚强。他们在1929年结为伉俪,在艺术的殿堂齐头并进,在共同的信仰下拥护着共产主义。婚后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生性风流的丈夫很快让弗里达尝尽了背叛的折磨,她深爱着里维拉并选择原谅,当发现姐姐克里斯汀娜也是丈夫的情人后,弗里达毅然离开。在此期间弗里达用自画像创作宣泄内心情感和生理病痛,用自画像记录着她对世俗世界的挑衅。在生活中,她开始用酒精麻醉自己、用婚外情和双性恋等各种方式报复里维拉的背叛。1939年,他们办理了离婚手续,一年后,对艺术的共鸣和感情的不舍促使两人再次结为夫妇。此时弗里达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的脊柱严重变形,不得不穿上让人感到窒息的塑身衣,1954年7月,在里维拉的精心策划下,饱受病痛的弗里达在墨西哥本土举办画展,几个月后与世长辞。

二、魔幻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弗里达的成长经历促使她投身于艺术创作。“我不画梦,我画我的现实”是弗里达对自己作品的独白。生活的坎坷让她对人生有了超越性的认识,而这些自我意识,也转化成了弗里达艺术创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车祸后的弗里达,在石膏的包裹下,日夜渴望“破茧成蝶”,废寝忘食地作画。康复之后的弗里达开始把艺术创作当作人生的终极追求。围绕她的思想、她的身体、她的爱恋、她的家族,用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重叠交错的艺术表现力,营造出充满神秘感的画面氛围,去诠释她对生育、爱情、死亡、民族以及天地苍生的理解。早年车祸中鲜血淋滴的记忆、成年之后对生命的思考、想成为母亲的渴望都是她创作的动力。她的作品大都描述自己的生活,从自身破裂的身体中挖掘生命源泉,阐述了一种沉重的痛苦。她以家庭为主要选材,以伤痛表现为主要目的,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刻画来发泄内心的无助与悲伤。在弗里达看来,精神的痛苦与肉体的损伤相互影响,她开始用外在形式剖开血肉之躯进行疗伤,释放压抑的情绪。她的作品中,人物的鲜血流动于体内并时刻向外蔓延,利器所造成的伤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灵魂的打压。比如作品《稍稍掐了两下》和《剪短了头发的自己》都表现了对婚姻背叛的无奈,展现出沉重的悲剧色彩。

(二)直白坦诚的呈现方式

弗里达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她的生活状态,车祸、结婚、和丈夫去美国、归来、背叛、分居、离婚以及从成年就一直伴随她的病痛等事件。她把痛苦的经历转化为创作的动力,追随着自由的心灵,随心所欲地表达,她用独特的绘画方式围绕着自己的伤残、爱恋和民族进行创作,让人直视“死亡”和“再生”。里维拉的艺术和信仰影响了她的一生,即使遭受婚变,弗里达也依然深爱着里维拉,这些悲剧性的波动成为弗里达绘画的内容。表现手法直白坦诚,比如作品《记忆》直言不讳地宣泄了里维拉与姐姐通奸对自己的伤害,还有作品《福特医院》、《我与瓷娃娃》,表现流产之后的无助,她用客观、感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性的造型方式深深震撼着受众的内心。

(三)多元化的创作手法

学术界普遍认为,超现实主义是通过怪诞、噩梦和精神病等来展示作品;而魔幻现实主义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载体,运用怪诞的艺术形式表现画面。弗里达绘画中的怪异、神秘、反逻辑性源于她的真实体验。她将复杂的感情和痛苦的焦虑通过互相渗透的方法实现:一方面人物与植物的相互转换;另一方面人物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她的作品是真实的内容和怪诞的形式相结合的现代派风格。她把痛苦移植到艺术里。不画梦,只画现实生活的影子,以此为自己疗伤。作为非科班出身的画家,她的作品并不能严谨体现出绘画的专业性。为了使自己的画面更具表现力,她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向。极具影响力的西方现代艺术进入她的视野,弗里达尝试借鉴西方艺术大师的创作手法,无论是古典主义的细腻表现还是用交错的方式来表现空间,她从超现实主义画派中摄取了“重构”、“叠加”与“组合”等新的技法。此外,她听取了既是爱人又是导师———里维拉的建议,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墨西哥传统文化相融合,将民族服饰和神话故事都汇集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使弗里达的绘画既鲜活地向世人昭示了她对痛苦、死亡和生育的各种情感,也有墨西哥传统艺术的神秘色彩。她吸纳了多元的艺术文化,理性、从容地将这些艺术完美地融合,用独特的创作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

三、作品的影响

1953年春,弗里达在墨西哥唯一的展览开幕,她的身体已非常虚弱,但不顾医生的反对下,躺在病床上盛装出席,嘴角依然带着坚强的微笑。同年,由于软组织坏死,弗里达不得不截去膝盖以下的右腿,这使她极端忧郁,最终于1954年7月13日去世。传言,她是自杀。日记里最后的话是:“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再来”。弗里达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她倔强的生命像一支娇艳的花,在浩瀚的艺术林宇中,孤独又美丽地绽放。她的作品是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一本记录她人生轨迹的日记,是医疗过程中个人痛苦的编年史,也是她内心世界的独白。小时候,在父亲的培养下,弗里达在作画时形成了一丝不苟的态度,成年后,受环境的影响,在丈夫里维拉的引领下,通过画笔走进了现代艺术领域。弗里达从祭坛画中探索出了自己的创作技法,从墨西哥风土人情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以一位女性艺术家的视角讲述了她传奇的一生。弗里达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时尚圈,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高第耶以弗里达的服饰和形象为创作灵感,将波西米调和墨西哥民族风成功地推向了时尚界;同时,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美国邮政总局为其发行了一枚“弗里达肖像”邮票;好莱玛拍摄了传记影片《弗里达》;美国著名女作家海登赫宙拉为她写过名为《卡洛的传记》;墨西哥作家哈根贝克整理了她的日记,并取名为《薄荷心:弗里达卡洛的秘密笔记》。全世界都有弗里达的崇拜者,在美国,她的作品和美貌同时受到追捧,在墨西哥,她成为了拉丁美洲的神话。弗里达内心孤独压抑,但她的性情桀骜执着,她的生命短暂,却又丰富多彩。车祸、伤残、革命运动、感情背叛,以及伴随了一生的手术。苦难造就了她绘画的灵魂,坚韧成就了她的地位。这是一位成长坎坷的女性,用她那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在画布上叙述了她的伤痛、她的失落、她的绝望、她的爱与恨、痛苦与悲伤,她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完满地诠释了作为一名饱受身心折磨的女画家勇敢地与生活斗争的场景。她的作品曾受到争议,但最终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虽然她的绘画大多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但她的个人体验与时代背景、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她善于运用鲜明的文化符号在绘画中展示自己对生命、对爱情、对国家的真切感受,并在创作手法上融合了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分解与重构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别具一格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成为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孙瑾瑾.弗里达卡洛自画像的双性恋气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姚锡娟.浅析弗里达自画像中动植物的隐喻[J].包装世界,2016(3):79—99.

[3]陈亚楠.弗里达绘画独特主题与审美成因解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4]杨萍.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J].八小时以外,2014(9):98—101.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意大利 现实主义 卡拉瓦乔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在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罗马,为意大利人民冲破封建神学的禁锢创造了思想条件,解放了人的思想。也使得大批希腊的古典著作和优秀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发扬,鼓舞了人们彻底摆脱传统观念而倡导理性思考的勇气,造成了整个欧洲古典文化的繁荣。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他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早期,师出无名的卡拉瓦乔到达罗马,作品大多为静物画,也有一些小幅自画像,这些画对比强烈,描绘精细,有北方的明晰和威尼斯的朦胧感。1594年,卡拉瓦乔走向了人生的低谷,就在这时候与普罗斯佩罗・奥尔西、建筑师奥诺里奥・隆吉和16岁的马里奥・明尼蒂结下了深厚友谊。1599年,通过德尔・蒙特的影响,卡拉瓦乔取得装饰圣路易吉・迪・弗朗西斯教堂的肯塔瑞里礼拜堂的合同。卡拉瓦乔把画像交给教堂时,教堂却认为这幅画对圣徒有失敬意,而拒绝接受,于是他不得不重提画笔完全遵从对于天使和圣徒外表的传统要求。由于卡拉瓦乔的苦心经营力图使画作生动有趣,所以第二幅画也不失为一幅佳作。随着卡拉瓦乔的首幅宗教题材画作的完成,现实主的灵性出现了。卡拉瓦乔“把阴暗法带进了明暗对照画法”。在很久以前画家们就运用了明暗对照画法,但是卡拉瓦乔真正确立了这种技法,并加深了阴暗部分,用一束眩目的光刺穿对象。由此对物理真实和心理真实的观察成为他获得巨大声望的原因。

卡拉瓦乔的作品中坚实的造型、强烈的光感、不安的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画味很浓,形成一股不小的国际卡拉瓦乔热。

卡拉瓦乔作画神速,看着模特可以直接用笔柄在画布上划痕迹打底稿。当时,画家们对这种方法表示深恶痛绝,他们谴责他拒绝先打底稿,不美化笔下的人物。同时他还有一种才能,就是能把重要事件的经过以一个活泼的场景表现出来。例如,在《圣马太蒙召》中,圣马太指着自己,似乎在说“谁,是我吗?”而他的眼睛盯着基督,似乎已经说,“是的,我要跟随你。”《拉撒路的复活》里,卡拉瓦乔更进了一步,给了我们复活的物理过程的匆匆一瞥。拉撒路的身体仍然处在痛苦的死亡僵硬状态,但他的手已经活了,向着基督,认出了基督。

卡拉瓦乔艺术也使向现实主义前进的新的艺术倾向逐步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许多画家也开始走向自然和现实,直接表现周围的生活,使自己的作品加入了现实主义的大合唱。

许多大美术馆,有数间屋子挂着许多画家画的卡拉瓦乔风格的画――夜晚的场景,戏剧性的灯光,用普通人作模特,忠实的自然描绘。当代画家如挪威人奥德・内德鲁姆,匈牙利人蒂博尔・切尔努什也继承了卡拉瓦乔的风格。美国画家道格・奥尔森以自己的作品向卡拉瓦乔的影响力致敬。英国导演德瑞克・贾曼以卡拉瓦乔的传奇人生为题材拍了一部电影《卡拉瓦乔》;荷兰绘画伪造者汉・凡・米杰瑞在假造巨匠作品时以卡拉瓦乔的真迹作为模板。一幅天使图在轰炸德累斯顿期间毁了,现仅存那幅画的黑白照片。“卡拉瓦乔”主义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大师级艺术家。就这样,一种称之为“现实主义”的社会意识不但变成了许多艺术家们的题材追求,而且也凸显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于是,在不同种画派中,不仅包括美感而又赋予真实的,形成了现实主义画派。现实主义的画家通过自己看到,理解到的现实为我们展现出来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与文化。

当时,与卡拉瓦乔同时代的画家们纷纷公开指责他的缺陷,他的画常常引起争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把目光对准下层,专门画那些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二是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抱有批复和怀疑的态度,而他的这种怀疑与批判被一些人看做是叛逆的表现,所以人们把他看作是不合群的人。但当时还是有绝大多数人被这种新颖的画风所吸引,特别是年轻画家都聚集在卡拉瓦乔身边,称赞他是绝无仅有的自然模仿者,把他的作品视作奇迹,当作艺术的救世主来对待。然而,他的作品便是在人们的喜爱和批判当中确立了这么一个独树一帜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王幼凡.卡拉瓦乔现实主义艺术及其对欧洲美术的影响[J].世界美术,2004(1).

[2] 牛翰鼎.“粗野的自然人”――论卡拉瓦乔的艺术人生及其艺术特色[J].艺术百家,2004(2).

[3] 孙慧霞.试论现实主义画家卡拉瓦乔[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 陈钦权.现实之镜――论卡拉瓦乔的绘画创作[J].新美术,2002(2).

[5] 靖雷.背起行囊独自旅行――论卡拉瓦乔的艺术[J].荣宝斋,2008(6).

[6]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0.

[7] 高天民.法国美术史话[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8] 刘淳.西方油画名作100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51.

上一篇:少儿绘画范文 下一篇:幼儿绘画作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