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09 03:16:19

幼儿绘画作品

幼儿绘画作品范文第1篇

一、线条中体会幼儿的个性

一幅作品的构图,大多以线条为之。从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线条,可以了解@个幼儿是否大胆、细心、胆怯,或优柔寡断,同时也可以了解他观察或想象事物的敏锐度。因为一切线条皆有其独特的感觉,以及其代表的语言或特殊意义,从这些线条的组合所产生的动感、韵律,都可以看到幼儿情感的流露。在幼儿的画纸上,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如幼儿欣赏的奥托・奇科特的作品就是一些凌乱复杂、毫无规律的线条,你无法分辨画家究竟想描绘什么,表达什么,只是感到那种随意和无法复制。在幼儿的线条画作品中,你会发现,创造性有所成长的幼儿会毫不犹豫地画出自己的想法,线条大胆、圆润、狂放,智慧有所成长的幼儿,倾向于用细节表达积极的知识,线条细腻、温婉、清晰。

二、色彩中感悟幼儿的情感

色彩同线条一样可以表达感情,同时也可以表现幼儿个性,让欣赏者通过“移情作用”探索幼儿的内心世界,一般而言图式期以前的幼儿较主观,如同图式期一样,带有原本存于幼儿之观点,过了图式期之后,幼儿在色彩的表现又比较容易发展出主客观色彩昏庸的形式。我们往往从一幅作品的主色系来了解幼儿的心理或生长环境过程等。色彩的运用表达了幼儿当时的情绪,我们能从幼儿图画的色彩中读出其兴奋、压抑或愤怒。如有一个幼儿在作画时用了大量的黑色,画面感很沉重,后来知道这个幼儿是想描述在夜晚梦见恐怖的场面,他想用黑色来把它掩盖掉。

三、构图中解读幼儿的思考

年龄越小的幼儿造型越夸张、有趣、富含创意,反之越大的幼儿在造型上越趋谨慎,但逐渐丧失创意;而从所表现出来的图象来看,年龄越大图像越趋丰富,这当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如巴塞利兹的作品就以扭曲的造型、夸张的色彩来表达他笔下的人物,他的构图最大的特点就是“倒置的人物”,幼儿被这种充满戏谑、幼稚、粗糙、原始、非理性、矫饰且疯狂的色彩与造型深深地吸引着,于是在幼儿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头足倒置”的人物形象,看到支离的构图画面,看到幼儿的一种思考、观点、情感和冲动。

四、材料中传达幼儿的能力

材料只是创作的媒介,通常而言,被选择的绘画工具大多是蜡笔或水彩笔,这种包装精美的彩色笔,的确让幼儿喜爱,训练了幼儿对线条、颜色的初步经验,然而却因其太方便使用,使幼儿失去与颜料之间的直接接触,缺少了触摸的感受,同时加上在调色、混色上的一些缺点,让幼儿的作品流于呆板,缺少变化,并对绘画素材少了一些探索与体验。如果我们提供足够丰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选择,我们会发现,有的幼儿选择单一的材料和工具,有的幼儿喜欢混用各种材料,并不是说选用单一材料的幼儿能力弱些,而选择各种材料的幼儿能力就强些,最重要的是幼儿能否把每种材料的“笔触”与“特色”表现出来。

五、内容中蕴含幼儿的创意

幼儿绘画作品范文第2篇

解读不是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对绘画作品进行猜测或从自己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理解,也不是评价作品的好坏。解读是以幼儿绘画作品为媒介,以幼儿心理为解读客体,将作品与幼儿紧密结合,在解读中客观地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解读幼儿绘画作品时应站在客观的角度,引导幼儿尽可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绘画过程中的想法,向幼儿了解产生某些想法的原因,并作客观记录。我们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解读就应当是这一细心了解的过程。细心解读幼儿的绘画作品,能客观地了解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心理。只有了解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

一、解读孩子的情感

曾有过报道,在发生过地震或其他灾难性气候的地方,请当地经历过事件的孩子绘画的话,往往可以从他们的画中看到恐惧及不安的情绪,如分裂的房屋、墙壁,倾斜不稳定的线条画面,黑暗、强烈的颜色等。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概括地指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器。要知儿童的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绘画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也是幼儿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幼儿会拿笔就会绘画,他们用点、线、形、色彩,勾勒出各种事物,愉悦了身心,更是宣泄了情感。绘画是幼儿情感生活的一个潜在的载体,毫无疑问,它是我们了解幼儿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次美术活动“蜘蛛网的畅想”中,乐乐画了一张大大的蜘蛛网,网中央一只可爱的蜘蛛正静静地守候着,网上不时有小虫、树叶、灰尘粘上去,整幅画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我看了不禁暗自点头。可当我再次回到乐乐身边时,吓了一大跳,刚才那生动的画面不见了,被黑色的杂乱的线条布满,简直不堪入目。此时,他正兴致勃勃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述着:“来了一阵大风,把蜘蛛网吹乱了,还把蜘蛛也裹了起来,我要派螳螂来帮忙,用它的大刀把蜘蛛丝切开,然后再让许多蜘蛛来帮忙织一张又大又坚实的网,这样大风就吹不破了。”一张让你看了审美情趣大受打击的图画,却蕴藏着孩子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永远是最美丽、最可亲的人,可当你看到孩子们画的妈妈时,一定会瞠目结舌。有的妈妈头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却没有头发;有的画把妈妈的嘴巴画得又大又宽;还有的把妈妈的腿画得像是竹杆那么细;还有的妈妈卷卷的头发比身体都大都长……为什么呢?我反复思考无果,于是就找孩子了解,原来画蝴蝶结妈妈的孩子说:“每次妈妈抱我,我都能看到头上的蝴蝶结,所以画了一个大蝴蝶结,妈妈戴着蝴蝶结真漂亮。”大嘴巴妈妈的孩子说:“这是妈妈张着嘴巴在唱歌,妈妈会唱很多好听的歌。”卷发妈妈的孩子说:“我喜欢妈妈的卷头发,长长的,卷卷的最漂亮了。”竹杆妈妈的孩子说:“我妈妈太胖了,要吃减肥药,瘦一点妈妈就更美了。”尽管从技能上看,这些画水平并不高,但却是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对妈妈的爱,也许他们的画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可笑,但却是孩子们的真挚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我们只有耐心品读才能走入他们的情感空间。

二、解读孩子的智能

绘画是眼、手、脑紧密配合的活动。在绘画活动中,要将感知到的具体形象,通过眼睛认真观察,经过分析、比较找出主要特征,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出来,做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致。从认知角度看,幼儿美术是其整体智慧发展的一部分。智慧不光光是指知识的多少,重要的应是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绘画与智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完成一件绘画作品,并不是光靠某一种智能就能完成的,必须综合多种智能,所以说绘画是智能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透过孩子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读出幼儿智能的发展水平。

从一幅“热闹的马路”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线条较为流畅,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反映出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较好。画面布局合理,马路上有车子在行驶,路边还画了路牌,上面写着xx路,说明孩子的语言文字智能已发展。马路两边还有房子和树木,房子树木排列有规律,说明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已建构。画面主题明确,表现的是马路的情景,反映了作画者的生活经验,而图中车辆造型、各类车灯、车轮、车窗等细节的表现,则体现了作画者细微的观察力。

三、解读孩子的个性

绘画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绘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爱好。

1.线条的个性特征。

美术作品中的线,有其丰富的情感语言,不但有流畅飘逸,也有顿挫、方圆、刚柔、曲直、粗犷等特征。在幼儿绘画作品中,由于受天性、教育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作画的线条语言也会体现不一样的个性特征。依照线条所画的强度,可以将幼儿的情绪与个性现象做分类。缺乏安全感、胆小而自我压抑的幼儿,几乎是画不出清晰的线条。相反地,能够画出强而有力的线条或在画纸上刻出痕迹者,则具有攻击性。均衡发展的幼儿绘画,出现清晰且干净整齐的线条。

2.色彩的个性特征。

色彩可以显示心理健康状态,因为幼儿会把情绪和情感表现于绘画中。幼儿绘画的色彩是个性、情绪与情感的代号,幼儿绘画的形象是思想的密码。幼儿使用色彩时蕴含了情感,更可以从幼儿的用色观察幼儿当时的心理状态、个性和情绪表达。

从绘画作品画面的色彩种类、色彩明暗度、曲线和直线的构成,也可以了解幼儿个性,如个性开朗、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适应良好的孩子所用的色彩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色调﹙黄色、粉红色、红色、黄绿色、橘色﹚。个性内向、与人相处困难的孩子则倾向于暗调色彩之使用﹙黑色、白色、暗绿、灰色、蓝色、紫色﹚,使用在画面上的颜色也较少。

3.造型的个性特征。

绘画作品中的造型大小、松紧,都是与孩子的个性相关的。如在画树时,只有26﹪会画上树叶,因此不画树叶的多半是情绪安定的幼儿,他能控制情感,并且有礼貌。但是有些小孩子却过分细腻和胆小,树叶紧密。树木画很大,表示男性的性格,个性活泼开朗、蹦蹦跳跳。树干画得很细长,则表示幼儿欠缺活力,是和蔼的幼儿。

幼儿绘画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班 美术作品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93-02

小班幼儿处于绘画的涂鸦期,这一阶段的幼儿会用已经掌握的图形与线条组合成各种符号,来表示自己熟悉的物体,而且喜欢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在作品上涂抹。但受年龄特点和技能发展的限制,它们的小肌肉动作还不够灵活,而且对一项单一的活动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使用色彩时不注重换色,致使作品画面单一,色彩比较单调,有的幼儿甚至完全不顾画面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了画面的杂乱。这样,成人就会用“象”或“不象”来简单粗略的评价孩子的作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评价,恰恰会给幼儿带来负面的消极作用,不但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使幼儿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可以说,在美术活动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教师适当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此,在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中教师注重使用积极适当的评价方法,不但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幼儿的绘画技能也相应得到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绘画过程中随机的指导评价

小班幼儿作品的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心理的基础上,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绘画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评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动态评价法

动态评价是教师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注重评价幼儿的参与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让孩子在鼓励与引导中完成美术创造,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作品的创作动向,及时肯定幼儿的思维闪光点,引导孩子更好的完成作品,如在组织油画棒画“下雨了”活动时,A小朋友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画,而是兴致勃勃的画了几辆他喜欢的小汽车,我并没有否定他的做法,而是引导他说:“你的小车真好看,要是让小雨冲干净车身上的灰尘,小汽车会更神气。”老师的赏识与鼓励让A小朋友很快拿起笔,在车周围画起了大大小小的雨点,顺利完成了这节活动的绘画内容和目标。教师在活动中运用动态评价时,还应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适当的允许孩子们小声的自言自语或是“交头接耳”,让孩子边画边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幼儿绘画的指导过程中也要及时地引导幼儿,如对孩子们说“你画得真有趣”、“***小朋友与别人画得不一样”,或者说:“如果如过画的再……一些就更好了。”教师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绘画活动,多鼓励、多表扬。同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能随时发现问题,及时鼓励,不厌其烦,对每个孩子都抱以赏识的眼光、真诚的微笑,让幼儿敢画、愿意画。

1.2 游戏评价法

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涂色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技能,一般要求幼儿能有规则地涂色,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平涂和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的圈图等都是孩子们需要掌握的涂色方法,这些方法都要求能尽量不要涂到线外,如果用生硬的口吻一味的强调绘画技能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但运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化情景进行评价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水粉画《顽皮的太阳》活动中,有部分孩子将水粉颜料涂到了太阳脸的外面,这时,老师一句:“看滴在外面的颜料象什么”时,有孩子说“象太阳流口水了”,“象太阳玩泥巴抹到了脸上”时,表现出孩子们对于这种现象的不满,所以教师一句:“请这些不小心的小朋友下次画画时要注意喽,让太阳的脸能更加干净,他会更高兴的”,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所以在以后进行涂色活动时,孩子们会自觉地注意仔细认真的涂色,尽量不涂到外面去,保持画面的干净。

2 运用有效的方法在绘画结束后进行集体评价

幼儿每次完成绘画作品,都会期待着老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所以每次绘画结束时,教师都会仔细的把作品一一展评在前面,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绘画特点、色彩、线条、比例等画面效果,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创作的成功感。

2.1 纵横交错评价法

所谓纵向评价是教师结合幼儿自身在美术方面的发展进行的阶段性评价,教师为方便观察幼儿的进步,为每位幼儿制作了美术绘画作品档案袋,档案袋里收集了每位幼儿从开学初到学期末的媒介绘画活动的作品,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都会根据这次绘画活动幼儿完成情况进行评析,在作品的右下角标注上评语,如:“画面干净,涂色均匀”、或“运笔流畅,有进步”、又或者是“想象有创意,内容丰富”等,简单的几句话小结了本次活动幼儿的完成情况,每位幼儿现阶段绘画技能的发展情况也一目了然。

所谓横向评价是教师根据平日绘画活动幼儿的发展情况,将幼儿分为强、中、弱三个能力水平,并且根据这三个能力水平所占幼儿总数的比例数,确定或改进下一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也就是完成人数多时说明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目标制定的合理,可以在下次的绘画活动中继续提高要求,完成人数少时说明本次活动内容和目标制定的不恰当,需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得每次的活动都能让每一个能力水平的孩子都得到提高。

这样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及时的评价,因材施教,幼儿在绘画方面的发展情况才能真实的得到体现,为下一步教师如何提高幼儿美术技能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2.2 奖励评价法

每位幼儿在完成作品时,都是尽了力的,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他们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即便是那些能力偏弱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在评价时教师除了用言语的精神奖励外,还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如用星级小粘贴奖励法评价幼儿绘画作品:一颗星代表绘画基本完成;两颗星代表绘画颜色鲜艳,涂色均匀;三颗星则代表幼儿不仅完成了作品,而且还添加了自己的想象,画面丰富,这种星级奖励方式不仅能让幼儿知道自己怎样做会更好,还能激发他们完整创作的愿望,循序渐近的提高了幼儿的绘画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引导讲述评价法—— 幼儿自评

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它充满了幼儿对周围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他们幼稚而又大胆的想法。特别是在色彩方面,幼儿完全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也不懂得色彩的冷暖,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用色,使得画面上充满了对比和夸张的表现。如:在美术活动《小鸡宝宝》的评价中中,因为受老师示范的影响,大部分幼儿的鸡宝宝、鸡妈妈都是柠檬黄或橘黄色的,而B小朋友画的鸡宝宝和鸡妈妈确是五颜六色的,当教师问她:“为什么你画的小鸡是五颜六色?”时,B小朋友得意地指着自己的作品告诉大家:“鸡妈妈找到鸡宝宝心里很高兴,鸡宝宝也很高兴,所以它们穿的衣服也是很漂亮的,五颜六色的!”说得多好啊,她将鸡妈妈找到鸡宝宝后的高兴心情用鲜艳夸张而不受约束的色彩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一个值得赞赏的闪光点。

2.4 榜样评价法—— 幼儿互评

学期初教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有目的的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评价”,如何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绘画时握笔姿势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涂色会更加均匀、好看等,教师评价完后会根据幼儿绘画的水平印星级印章,学期末,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评价绘画作品,当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教师先在作品上贴上一颗完成作品的星,然后让幼儿之间互相评价,根据画面内容结合同伴的评价贴上第二颗或第三颗,这种方式不仅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学习其他幼儿绘画作品,还让幼儿在不断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提高幼儿自身的绘画的技能和水平,当孩子们受到同伴和老师的表扬时,他们的情绪会更加高昂,那么绘画便会在他们心中得到升华。

2.5 对比发现评价法

幼儿绘画形象往往天真无邪,歪歪扭扭,曲曲直直,是任何成人作品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体会到他们并不注重外在的形象,而更重视内在情感的表达。如:在水粉画《樱桃》的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要画一碗满满的樱桃,C小朋友已经画了许多樱桃了,老师看了也不停地称赞道:“C小朋友的樱桃画的满满的大大的,一定很好吃!”……但到最后欣赏到他的作品时,一个樱桃也不见了,剩下的只是碗里的一块均匀的大红色块。老师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马上猜到了其中的原委:“C小朋友画了一碗樱桃后,他怕小朋友们不够吃,又在缝隙里添的满满的,这样就够分了,是不是C小朋友!?”C小朋友听了会心地笑了,“C小朋友真能干,这么一大碗樱桃一点都没有掉到外面(没有涂到线外),真棒!”……老师的“善解人意”,使得幼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虽然老师要求的樱桃不见了,但却恰当的向幼儿传递了美术作品带给人们情感的表达,让幼儿更加愿意画画,喜欢画画,用绘画表达心中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评价小班幼儿的美术作品时,首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读懂他们的作品;其次老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尽量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多鼓励,多表扬,尽可能地发现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优点,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最后,在让幼儿发现他人作品优点的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进步,进而萌发对下次美术活动的愿望,激发并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经过一学期观察和领导老师们在这方面的指导,我们认为凡是能够体现出幼儿的创作思想、纯真天性、大胆手笔、积极情感的作品,即使只有其中一个细小的闪光点,就是好作品,就应该给予赞赏,积极的评价能激起幼儿的自信心,使极富想象却画的不象的孩子得到理解和肯定,让其获得成功感,从而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与自信,这也是美术作品评价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孔起英.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慰宜,林建华.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幼儿绘画作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指南》;多样化评价;绘画作品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52-02

《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幼儿。”

我发现大班幼儿对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视觉敏锐性,他们主要凭借直觉感知,对局部的物象观察得比较仔细,能够描述某些细节。因此,我充分了解大班幼儿绘画特点,为多样化评价大班幼儿的绘画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了解大班幼儿绘画特点

(一)造型方面

1.绘画造型更为有意和经常化、稳定化。一般来说,大班幼儿在绘画之前都能事先想好主题,然后一直按照这个主题去画。

2.比较正确、灵活。大班幼儿不仅能更好地从发型上区分男女,而且能从服装上进行区分。如,男孩穿裤子,戴军帽,女孩子穿裙子、围围巾等,有的大班幼儿甚至能从服装的物品装饰来区分性别。如,女孩的衣服上有小花、小鸟、头戴蝴蝶结、发夹等。

(二)构图方面

随着能够画的物体形象的增多,大班幼儿能够在纸上画上多个物体,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日渐丰富和空间知觉的日益提高,大班幼儿绘画有了一定的立体空间,不仅在纸的下方画人画物体,而且也在纸的中间或上方画人画物体。

(三)用色方面

幼儿园常用的绘画工具是水彩笔、蜡笔,大班幼儿基本上能较客观地选用固有色来画画,只有极少数幼儿还会出现用色错误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涂色面积将逐渐增大,能较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手,或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或曲线、或弧线进行涂色,比较均匀、基本不留空白。

二、循序渐进地尝试多样化评价幼儿绘画作品

评价是指对作品价值的判断。幼儿通过谈论作品的结构,用创造性的知觉发现绘画作品具有的潜在美感价值。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几乎没有单独的欣赏课程。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评价绘画作品,既能达到欣赏的目的,又有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笔者在艺术领域教学实践中,尝试严格遵循《指南》精神,多样化评价大班幼儿绘画作品,既达到欣赏的目的,又有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抽样评价和逐一评价有机结合,坚持评价的正面性

1.避免单一的抽样评价,保护幼儿的绘画兴趣。平时,有的教师经常忽略评价的环节,或者只是单一地采用抽样评价的形式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其原因如下:其一,节省时间。一般来说,绘画作品的评价要等大多数幼儿画完画才进行,而幼儿作画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只是草草收场而已,效果不佳。其二,把幼儿作品等级化。幼儿的绘画技能掌握程度不一样,因此他们的画,往往被老师主观地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好的作品才列为评价的重点。殊不知,在幼儿眼里,自己的画总是最好看的,也很值得评价。

2.改革评价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创造。为了尽量避免这些矛盾,我在大班初期采用抽样评价为主、逐一评价为辅的方法,尽可能地以欣赏的态度积极评价每一位幼儿的作品,把评价重点放在作品是否有童心童趣,而不是以“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作。只要发现幼儿的绘画作品有任何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比一比,谁的画星星亮”的形式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抽样评价用于集中活动,逐一评价则在课余时完成。评价时,我有意识地从幼儿绘画作品的布局、作品中物体的形象、色彩等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如果三者都有进步,可贴三颗小星星,依次贴两颗小星星或一颗小星星。第二次活动时幼儿就能及时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而我也对幼儿的绘画水平了如指掌。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客观性的评价语言逐渐为幼儿提供了评价的依据,能力较强的幼儿还乐意当小老师,和我一起给全班幼儿的绘画作品贴上不同数量的星星。

(二)幼儿互评,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有意识地让幼儿主动参与评价。我惊喜地发现幼儿竟然也能有模有样地进行合理的评价。例如,有一次我组织幼儿画主题画“家乡变化大”,佩佩小朋友画了很多房子,颜色也搭配得很鲜艳。但我的感觉是房子的大小安排不合理,而且画的都是同一风格的房子,显得单调。在评价作品时,我恰巧抽到她的画:“大家觉得佩佩画得怎么样?”舒舒很快就举起手:“老师,我觉得佩佩画的房子颜色很好看,但是房子都画得一样,不好看”。“小朋友,你们觉得舒舒小朋友说得有道理吗?”又有一位小朋友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还要画公路、汽车,才会更好看”。是呀,我没想到这一点,可是孩子却想到了,假如不让幼儿参与评价的话,就不可能发现幼儿的审美需要,岂不是委屈了幼儿?

我认为,幼儿互评应成为多样化评价大班幼儿绘画作品的最重要方法。尤其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更应把评价绘画作品的权力下放给幼儿。

(三)举办幼儿作品展,体现评价的公平性

为了让更多的幼儿有展现自己作品的机会,我把我们班的绘画角扩大了一倍,每当幼儿有新作品时,我就及时粘贴在绘画角,并由幼儿轮流挑选作品,这样,幼儿在挑挑选选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评价,绘画角也变得充实而常新。由于让幼儿参与,幼儿积极性高,课后,经常有幼儿三三两两站在绘画角旁指指点点,幼儿自己在对比的过程中学会了正确自我评价。

三、多样化评价大班幼儿绘画作品促进幼儿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多样化评价绘画作品对大班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幼儿绘画兴趣

由于我在绘画教学中坚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我们班的幼儿变得特别喜欢画画,宁宁等几位喜欢乱涂乱画的幼儿也变得细心多了,全班幼儿的绘画作品的画面都保持得干净、有序,让人看了觉得特别舒服。有的幼儿每天自己带纸笔到幼儿园,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画画,有的幼儿回家后还继续画画呢!幼儿的绘画兴趣大大提高,并逐渐养成自我创造的习惯与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以幼儿为主体的自由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幼儿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采用多种形式让幼儿评价自己的绘画作品,幼儿慢慢地学会在欣赏中对比,在对比中评价,久而久之,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三)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要求幼儿不仅要比一比,更重要的是要说一说,只要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让幼儿从“不会说”到“会说”,而且说得准确、完整,无形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一幅好的幼儿绘画作品,是幼儿淳朴心灵的自然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来观察、引导,然后作出判断和回应,在培养幼儿逐渐了解、理解并适当掌握绘画表现的手段的同时,应更多地注意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和欣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当然,教师在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评价大班幼儿绘画作品时应注意以《指南》精神端正自身的教育观念,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要让每位孩子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评价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2]张年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Bronfenbrenner 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iy Press,1979.

[4]Parsons,M.J.How We Understand Art: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ccoun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Anderson,C.A.& Jennings,D.L.When experiences of failure promote expectations of success:The impact of attributing failure to ineffective strategi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0,(48):393-407.

幼儿绘画作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4~6岁;幼儿绘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1-0039-06

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Tuman通过对250份儿童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女孩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人文主义色彩,例如缤纷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等,而男孩的绘画作品则充满更多的攻击性和冒险性,例如单一的颜色和形状等。〔1〕最近的一项针对22名小学生绘画作品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小学生的绘画作品在线条、形状、构思、空间安排上具有显著性差异。〔2〕除性别因素外,文化也是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和法国学者以“美术教育中的国际理解”为主题,对日本、法国和中国的儿童绘画展开了研究。三个国家的6岁儿童围绕“一只鸡在一棵树前走”这一主题进行绘画。他们发现,中国传统的国画教育对儿童绘画有重要影响,日本和法国的儿童在绘画中更加重视造型的自由发挥。〔3〕我国学者的研究则更多关注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儿童绘画的影响。李艳苹、蔡迎旗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绘画作品分析后发现,父母回家探望次数、父母与孩子沟通频率、监护人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与幼儿的绘画能力高度相关,而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和回家照顾幼儿的累积时间与幼儿绘画能力发展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史瑾对96名幼儿的158幅画作进行分析后认为,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影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图片示范、实物示范、图片示范和现场局部掩饰相结合三种不同的绘画教学示范也会对幼儿的绘画带来不同的影响(穆彦青,2013)。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幼儿自身、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然而,幼儿绘画包括造型、构思、设色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和各维度绘画能力的发展影响是否有所不同?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研究者收集了河南郑州、安阳、开封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331名幼儿的331幅绘画作品,从创作者的年龄、性别、绘画学习背景以及不同绘画形式等方面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以及各维度绘画能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改进幼儿园绘画教学提出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4~6岁幼儿,即中、大班幼儿。研究者在郑州、安阳、开封三地随机抽取了三所幼儿园,其中,两所为市示范园,一所为市一级园。郑州、安阳、开封分别代表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中、低三个层次。参与研究的幼儿共331名,收集到的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和自由绘画作品共331幅。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史瑾编制的《儿童美术作品评价测查赋分表》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评分。该量表由绘画作品形式和绘画过程两部分组成,由于绘画过程难以量化,本研究只对绘画作品形式作赋分测查。绘画作品形式包括造型、构思、设色三个维度。该量表的克伦巴赫 a 系数为 0.8889,分半信度为 0.8718,内部一致性较高。在实测时,研究者为幼儿提供了相同的绘画材料,包括专业的绘画纸、24 色油画棒等。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及其绘画作品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收集到的331名幼儿的331幅绘画作品中,4~5岁幼儿的作品178幅,5~6岁幼儿的作品153幅;男孩的作品174幅,女孩的作品157幅;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153幅,自由绘画178幅。幼儿的绘画学习背景,主要有无绘画学习、在幼儿园内学习绘画、在园外学习绘画、园内园外都学习绘画四种。其中,在园外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有12幅,占总数的3.6%,园内园外都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有42幅,占总数的12.4%。为此,笔者将这两种情况合二为一,即将幼儿的绘画学习情况分为无学习、园内学习、园外学习三种,其作品数量分别为133、145、53。

(二)年龄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本研究涉及4~5岁和5~6岁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以年龄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显示,年龄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以及造型、构思具有显著影响,但对设色没有显著影响(见表1)。

1.造型

造型是指幼儿用何种方式表现画面形象,包括形状组成、形状的组成方式、形象深度和形象特点四个方面(见表2)。

就形状组成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总体上由简单形状逐步向复杂形象发展,并出现造型的融合现象(史瑾、刘焱,2013)。研究发现,4~5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主要由简单的形状形成(96.1%),少数作品中有局部融合痕迹(3.9%),尚未出现完全融合现象。5~6岁幼儿绘画作品的形象也主要是由简单形状组成(85.0%),但是局部融合的痕迹有所增加(14.4%),少量作品中出现完全融合痕迹(0.7%)。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4~5岁和5~6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差异非常显著(T=-3.437,p=0.001)。

就形状组成方式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总体呈从放射关系到垂直角度关系再到倾斜角度关系发展。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状组成方式差异非常显著(T=-6.751,p=0.000)。绝大多数4~5岁幼儿(82.6%)采用垂直水平关系,5~6岁幼儿仍采用垂直水平关系的比例下降到52.3%,倾斜角度关系则从4~5岁的14.6%上升到47.1%。

就形象深度方面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T=0.836,p=0.404)。4~5岁和5~6岁幼儿主要采用单一面造型。

就形象特点而言,4~5岁幼儿和5~6岁幼儿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T=-5.584,p=0.000)。4~5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特点主要表现为功能型(25.3%)和细节与装饰型(57.3%),5~6岁幼儿借物表现动作和自然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简略形象已经消失,出现了独立表现动作的形象。

2.构图

年龄对幼儿构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象数量、形象分布、形象主次关系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见表3)。

从形象数量上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数量也有所增加,且差异显著(T=-3.748,p=0.000),5~6岁幼儿的画面中出现 5 种以上形象的比例高于4~5岁幼儿。

从形象分布上看,年龄的影响极其显著(T=-4.522,p=0.000)。4~5岁幼儿作品中的形象分布主要是平行式(38.8%)和并列式(36.0%)。5岁之后,画面中出现并列式的比例增加至52.9%,遮挡式构图从4~5岁的9.6%增长到23.5%。遮挡式是幼儿期最高级的构图方式。

从形象主次关系上看,年龄的影响也非常显著(T=-2.988,p=0.003)。5岁以后,幼儿画作中简单罗列形象的情况比例从48.9%减少到24.8%,从空间关系认知出发安排形象的比例从29.8%上升到47.7%。

从主要形象相互关系上看,5~6岁幼儿画面上出现主要形象独立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比例都有所增加。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对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具有显著影响(T=-2.174,p=0.030)。

3.设色

研究表明,年龄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影响不显著(T=-1.090,p=0.277)。无论4~5岁幼儿还是5~6岁幼儿,他们绘画作品中的设色都处于中间水平,设色水平极高或极低的作品非常少。

(三)性别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研究者以性别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及构图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造型和设色的影响显著(见表4)。

1.造型

性别对形象组成方式(T=-2.359,p=0.019)和形象特点(T=-2.535,p=0.012)具有显著影响。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女孩(34.4%)采用倾斜角度关系的比例大于男孩(25.3%),且女孩的绘画作品中没有放射关系的造型。这表明,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女孩的绘画水平要高于男孩。在形象特点上,女孩更多表现为自然型,较少有功能型和简略型。

2.构图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没有显著影响。

3.设色

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T=-3.811,p=0.000)。女孩的设色水平明显高于男孩,女孩在设色上更为干净整洁、饱满丰富。

(四)不同绘画形式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本研究中,绘画形式主要包括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和自由画。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的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总体水平和构图均有显著影响,但对造型和设色的影响不显著(见表5)。

1.造型

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组成方式有显著影响(T=-2.448,p=0.015),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不显著。在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中,出现倾斜角度关系的比例为20.9%,但在自由绘画中,有37.1%的绘画作品出现了倾斜角度关系。这表明,自由画能够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倾斜角度关系。

2.构图

绘画形式对形象数量(T=-4.779,p=0.000)和形象主次关系(T=-3.496,p=0.001)均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但对形象的分布方式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的影响不显著。自由画能够让幼儿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更多的形象。在主要形象相互关系上,幼儿在命题画中罗列形象的比例高达47.1%,而在自由画中这一比例则降到了29.8%。此外,自由画比命题画更利于幼儿表现特定的环境。

3.设色

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作品中设色没有显著影响。

(五)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造型、构图影响显著,但对设色没有显著影响(见表6)。

1.造型

研究表明,不同的绘画学习背景仅在形象组成方式(F=4.772,p=0.009)和形象特点(F=4.231,p=0.015)上存在差异。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p=0.016)。在形象特点上,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p=0.004)和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p=0.031),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和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没有显著差异。

2.构图

研究表明,不同的绘画学习背景对形象数量、形象的分布方式、形象主次关系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四个方面均有显著影响(见表7)。

在形象数量上,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0)和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p=0.006)幼儿的作品,而在园内学习绘画和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没有显著差异。

在形象的分布方式上,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3)和在园外学习绘画(p=0.003)的幼儿的作品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具有显著差异,他们更倾向于采用高级的形象分布方式。而在园内学习绘画和在园外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在形象分布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形象主次关系上,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0)和在园外学习绘画(p=0.000)幼儿的作品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园内或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则没有显著差异。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更多的只是在画面中罗列形象(57.9%),而具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中罗列形象的比例大大减少,且能够采用更为高级的造型方式。

在主要形象相关关系上,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作品的得分(p=0.005)。

3.设色

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没有显著影响。

三、启示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绘画形式及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和各维度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据此,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把握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

在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年龄。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密切相关的,是按照一定规律向前推进的。〔5〕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揠苗助长”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

(二)关注幼儿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组成方式、形象特点、设色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在收集到的幼儿绘画作品中,女孩更多表现的是花、草、公主、妈妈等形象,与她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关;而男孩的作品中则更多出现了汽车、火箭、恐龙、太空等形象,且充满了想象力。这与Feinbury的研究结果一致。Feinbury让男孩和女孩分别画一幅画表示“Fighting”和“Helping”。研究发现,女孩更倾向于通过与朋友或家人情感上的冲突来表示“Fighting”,而“Helping”则通常是照料他们所熟知的人。男孩所呈现的“Fighting”则是一种和暴力武装对抗的直接冲突,“Helping”则表现为一种任务,如建造房屋、大桥等。〔6〕研究结果显示,男孩和女孩的绘画路径是不同的,女孩用“Personal”的方式进行绘画,男孩则通过“De-personal”的方式来呈现。据此,可以认为,女孩和男孩由于性别差异,对事物的理解与表达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绘画作品也不同。因此,教师应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适当加以引导,如鼓励女孩在绘画中多一些想象和创造。切不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女孩和男孩的绘画作品。

(三)鼓励幼儿自由绘画

自由画比命题画更能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倾斜角度关系,描绘出更丰富的形象。要促进幼儿在绘画的形象组成方式、形象主次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可以鼓励幼儿自由绘画。此外,自由绘画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且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研究过程中,有一位幼儿的作品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这位幼儿兴奋地向研究者解释说,他画的是一个监狱,上面有铁窗,防止犯人逃跑,铁窗上还装有报警器。一层住的是杀人犯,另外一层住的是。整幅画构图完整、严谨,然而,为什么该幼儿会在自由绘画中选择画监狱,且想象力如此丰富?带班老师只是说这个孩子特别调皮,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然而,其中真正的原因,研究者并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绘画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幼儿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适当引导。

(四)培养幼儿基本构图能力

研究表明,不同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绘画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构图上。成熟是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在自然成熟的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决定了成熟的速度和水平。对幼儿实施正确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构图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构图时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还应考虑幼儿绘画作品中形象的分布和形象的主次关系发展的特点。

参考文献:

〔1〕TUMAN D M.Gender styles as form and content:An examin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subject preference of children’s drawing〔J〕.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999,(13):569-563.

〔2〕OLUREMI, AWOGADE MABEL. Gender and preferred content in children’s drawing among selected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Zaria Metropolis,Kaduna State〔J〕.Gender & Behaviour,2010,(3):3168-3198.

〔3〕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

〔4〕李艳苹,蔡迎旗.留守儿童绘画能力调查及提高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47/448(7/8):76-79.

〔5〕屠美如.一岁半至六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36-40.

〔6〕FEINBURY S. Conceptual content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boys and girls drawing fighting and helping〔J〕.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977,36(2):114-122.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4-6 Year-old Children’s Draw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

Wang Qiaoying, Yue Ya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Abstract】The researchers collected 331 pieces of drawing by 331 children from area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analyz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children’s drawing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ildren’s age, gender, learning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forms of draw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drawing teaching in kindergartens.

幼儿绘画作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身份;绘画;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9-0001-05

当下,许多学者将“身份”视作一个复杂多变且易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概念。例如,C6t6和Levine(2002)认为身份会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出现反复调整的现象,个体的身份既会受到个体的肯定或否定。也会不可避免地承受他人的认可或质疑。幼儿是个体身份的积极建构者,在参与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会主动调整自己在不同情景中的身份。与此同时,成人的看法在幼儿的身份建构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通过仔细分析幼儿在游戏以及在对视觉材料进行描述时所作的自发性叙述,Ahn和Filipenko(2007)发现身份建构是其中的关键之一。幼儿试图运用叙述来探讨角色和地位,据此建构出他们作为一个充满道德感的、具有社会性的、与所属文化相联系的、特定性别的人的身份。Hawkins(2002)坚信幼儿的身份是在绘画中“被唤起”的,Edmiston(2008)则强调游戏是幼儿建构身份的重要媒介。他认为在幼儿建构个体身份的过程中,除了日常生活经验与想象的游戏场景外,在日常生活空间与想象的空间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个体的创造空间。在采纳了Moyles(1989)关于绘画是一种“智力活动”的定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绘画也会为个体提供一个身份建构的空间。幼儿不仅通过绘画来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同时也创造着自己的世界和文化。这些创造出来的世界和文化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空间,让他们能一边建构身份一边游戏。笔者拟通过解析幼儿的自主性绘画作品,了解幼儿对身份的理解。

一、研究概述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资料来自笔者参与的在英格兰西南部一所乡村幼儿园中小班开展的以幼儿绘画潜在信息交流功能为主题的大型研究项目。研究对象是14名幼儿,其中女孩8名,男孩6名。在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年龄为4岁8个月~5岁11个月。受访者还包括这些幼儿的家长和教师。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幼儿通过绘画作品传递了什么信息,幼儿如何借助绘画来传递信息,影响幼儿以绘画的方式传递信息的因素有哪些等。

在遵循道德原则的情况下,数据的收集共分三个阶段进行,7周为一个研究阶段。研究者在秋、春、夏三季各选择7周时间收集研究资料。每名幼儿在自己家里与幼儿园都有专门用于收集绘画作品的剪贴簿。研究者会就这些收集到的绘画作品对幼儿进行访谈。在每个研究阶段,除了对幼儿的绘画表现进行持续的跟踪记录外,研究者还会就幼儿的绘画作品及其对自己绘画作品的解释对带班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共收集了幼儿绘画作品882幅。资料收集完毕后,研究者结合幼儿的绘画作品、访谈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二、个案分析

对Elizabeth、Red Dragon(均为化名)的分析如下。

Elizabeth(中班,女)在本研究开始时是5岁9个月大。她有两个哥哥,13岁的Lucas和15岁的Harry。据她母亲介绍,Elizabeth的兴趣爱好是绘画、写作、玩角色扮演游戏、在花园里嬉戏以及与朋友一同喝茶。她母亲还特别指出,“无论什么时候你找Elizabeth,她总在画画”。研究者在第一阶段收集到的Elizabeth的68幅绘画作品中,有38幅是自主性绘画。在这些自主性绘画作品中,只有她一个人的有23幅,与家人在一起的有10幅,与朋友在一起的有4幅,与芭蕾舞教师或幻想的人物在一起的各有1幅。在第二阶段收集到的40幅绘画作品中,有12幅是自主性绘画。在这些作品中,只有她一个人的有4幅,与家人在一起的有5幅,与某个同辈表亲在一起的有3幅。

Red Dragon(小班,男)在本研究开始时是4岁8个月大。他有一个哥哥,15岁的Lawrence。据他母亲介绍,Red Dragon的兴趣爱好是在花园里或沙滩上嬉戏、绘画、写作、唱歌、玩电脑和拼图等。研究者在第一阶段收集到的Red Dragon的39幅绘画作品中,有6幅是自主性绘画。在这些作品中,只有他一个人的有4幅,与某个幻想的人物在一起的有2幅。其中,有2幅作品表现出“隐形”特点,即虽然他在描述画面时提到了自己,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形象画出来。在第二阶段收集到的29幅绘画作品中,有4幅是自主性绘画。在这些作品中,只有他一个人的有1幅,与家人在一起的有1幅,与动物在一起的有1幅,与朋友和教师Faye在一起的有1幅。其中,有1幅作品表现出“隐形”特点。

以上研究者收集的两个孩子的绘画作品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以往研究得出的女孩比男孩更喜欢画人形的观点。此外,Red Dragon的绘画作品很少表现真实的人,这似乎也证实了相较于日常生活,小年龄的幼儿对虚拟的游戏世界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性别或许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因为本研究中的其他男孩也更喜欢画幻想的人物,而不是自己的家庭成员。

除了以上提及的幼儿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差异外,Elizabeth和Red Dragon的自主性绘画都突出了力量、动力、控制及转变的主题。在下文中,每个主题将被作为幼儿绘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探讨。

1 力量

相对于丑陋、幼稚,Elizabeth似乎更着迷于美丽的外表和成熟的心智所带来的力量。她的妈妈介绍说,Elizabeth“极其渴望长大”,这也增进了研究者对Elizabeth的一些绘画作品的理解。例如,在第一阶段收集到的3幅作品中,Elizabeth都将自己置于她哥哥的肩上,以使自己看上去更高大、成熟。她还画了自己用脚尖站立的样子,并像新娘那样“在头上戴着假发”“准备出去与男友约会”。在第二阶段收集到的作品中,Elizabeth借助于表现和表姐Daisy之间的相似来传达她对成熟的渴望。表姐Daisy是Elizabeth“理想的身份”。图1中,Elizabeth(右)和表姐Daisy在外表上的高度相似非常值得关注。

Red Dragon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机械、火山和陨石等。在第一阶段收集到的2幅作品中,Red Dragon着重刻画了他“理想的身份”――电视节目中的超级英雄“Tommy Zoom”。在讲述其中1幅作品时,Red Dragon说:“一颗陨石正在撞击太阳。不过我能逃离危险,因为我有比TommyZoom更厉害的超能力。”竞赛是男孩绘画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在Red Dragon第二阶段的作

品中就有一幅是以竞赛为主题的。根据RedDragon的说明,图2画的是他与长颈鹿在赛跑,长颈鹿取得了胜利。不过,他稍后补充说:“其实我们两个人都是赢家。”从中可以看出RedDragon对竞赛公平性和身体力量的强烈渴望。

在第二阶段的绘画作品中,Elizabeth和RedDragon都描绘了他们比自己的母亲更具影响力的秘密身份。在一幅描绘母亲的作品中,RedDragon说自己在画里是一只隐形的小鸟,不过妈妈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存在。这一转变似乎也契合了Red Dragon在第一阶段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飞行能力的兴趣。图3中,Elizabeth(右)装扮成超人,正要去拯救她的母亲。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关注男孩对超级英雄的兴趣。事实上,女孩同样也会被超级英雄所吸引。如图3所示,超人也可以被看作是Elizabeth“理想的身份”的一部分。

深入分析幼儿对力量的渴望,笔者发现这反映了个体的能力和个性倾向。在第一阶段的作品中,Elizabeth分别画了自己摆着标准芭蕾舞姿势、在电脑上画画、唱歌等情景,在第二阶段的作品中则没有表现自己的任何才能。相反,在描述第一阶段的作品时,Red Dragon说自己在唱歌,是一名飞行员,还是一名灯塔守护者(尽管他在画面上是隐形的)。在第二阶段的作品中,Red Dragon则表现了自己奔跑、攀爬以及像一只隐形的小鸟那样飞行的能力。从自主性绘画作品看,与Elizabeth相比,Red Dragon更喜欢在画面中将自己表现得富有驾驭身体的能力,而Elizabeth则如上文提到的,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

2 动力

力量与动力是紧密联系的,如果缺少了动力,个体就不再充满力量。幼儿发展技能、拓展能力的过程是与其自我情感及能力的心理需求相联系的,幼儿会依据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所提供的机会来探索他们开展有关技能练习的自主领域。绘画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幼儿充分拥有自的领域,Elizabeth和Red Dragon都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进度来发展绘画技能的。出于自我动机的推动而非他人的强迫,自发的绘画不仅能表现幼儿的兴趣,还能表达出他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容。例如,Elizabeth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我想长大”,Red Dragon也没有说“我想飞”,但他们都通过自主性绘画表达了这些愿望以及他们理想中的身份。Edmiston(2008)提出,幼儿在游戏中有更加充沛的动力,因为他们可以自己做决定。自发的绘画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小画家,Elizabeth有更强的创作动力,因为她的绘画作品大多是自发创作的,而Red Dragon有时是在母亲的提议下进行创作的。

3 控制

控制在幼儿绘画作品中是最显而易见的。在第一阶段的作品中,Elizabeth描绘了自己控制了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例如,她把自己画得更高,更成熟;把自己与走失后又重新回到家的宠物猫画在一起。图4中画的是Elizabeth(左)、她的芭蕾舞教师(中)和她的“小妹妹”(右)。实际上Elizabeth没有妹妹,不过她母亲解释说,在Elizabeth的脑海中她的确有一个小妹妹,而且她还有一个被她称为“小妹妹”的布娃娃。画一个小妹妹或许让Elizabeth感到自己更成熟了些。第一阶段作品中的“女王”和第二阶段作品中的“超人”都展露出Elizabeth在某些情景中对他人的控制欲。与之相反,Red Dragon在第一阶段的作品中对特殊技能的掌控更加感兴趣,如驾驶飞机、掌管灯塔等。

4 转变

身份是动态变化、多维度的,Elizabeth和RedDragon的自主性绘画作品都印证了这一点。他们的绘画作品中都包含着一些身份的转变。

Elizabeth第一阶段的大部分作品仅在外在层面上改变自己的身份,如借助发型或服装的变化等。不过她也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身体特征,如身高等,并探索了自己作为女王、新娘、海盗、小马以及稻草人的可能性。在第二阶段的作品中,她把自己装扮成超人等。最根本的转变体现在图5中,她把自己画成了驯鹿,并和母亲、两个哥哥在一起(从左至右)。在创作这幅画期间,Elizabeth对电视中有关野外生活的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母亲说,她被大自然深深吸引了。

在第一阶段的作品中,Red Dragon让自己变身为超级英雄、飞行员和灯塔守护者。在第二阶段的作品中,他又让自己变身为隐形的小鸟、电脑打印机等。图6画的是Red Dragon在一所会飞的房子中。在这幅画中,他把自己描述成发明家、工程师、设计师、旅行家、探险家等。

尽管Elizabeth和Red Dragon都描绘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角色,但他们也运用了转变的力量,以探索、拓展出许多可替代的身份。

三、结论

力量、动力、控制及转变是Elizabeth和RedDragon通过自主性绘画所要传达的关键主题。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创作出想象的自我和相应的情节,即他们想成为的人以及在特定社会文化情景下他们想做的事。自主性绘画因此可被视作幼儿“智力活动”的记录。

要想进一步了解幼儿是如何通过他们的绘画作品来传递信息的,谈话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者与幼儿一起对作品进行解释,还将这些解释与从家长、教师的访谈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比对。因为如果研究者仅仅以自己的理解来对作品进行解释,而不理会家长或教师提供的信息,那么研究者可能就无法了解幼儿创作的特定情景,也就无法理解绘画作品对幼儿身份建构的重要性。

说到影响因素,Elizabeth和Red Dragon的绘画作品看上去都受到了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他们自发、自主创作的,所以研究者有理由相信这些作品能反映幼儿个人的兴趣和经验。尽管性别差异早已在之前的研究中被证实,但Elizabeth和Red Dragon作品的独特性仍应被认可,而且研究者深信每个幼儿的绘画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达了独特的意义。

幼儿绘画作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绘画;创造力;作品

创造能力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永恒动力。毋庸置疑,人们的创造能力有高有低。创造能力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先天遗传,而是后天培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在音乐学习中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在绘画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均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绘画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在绘画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幼儿绘画教学为研究对象,浅显论述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力。

一、用幼儿绘画兴趣来培育创造之“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热衷于绘画,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绘画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迸发。因此,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用幼儿浓厚的绘画兴趣来培养幼儿茁壮的创造力之“苗”。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趣味化的绘画形式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如幼儿手掌画,即让幼儿随心所欲地把五颜六色的颜料直接蘸到手掌上,随意地印到绘画纸上。然后再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添加一些笔画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风景、人物、动物等。再如幼儿树叶画,即让幼儿利用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树叶或组合,或添加笔画组成各种漂亮的树叶画。有趣的绘画形式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幼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也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绘画过程中去。当幼儿专注于绘画过程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潜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挖掘,他们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培养。

二、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发现创造之“花”

L画是幼儿表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在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时候,肯定会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方法。这些创造性的方法就是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丽的创造之“花”。在绘画课上,幼儿教师要独具慧眼,能够及时地发现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并对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力给予表扬。通过教师的表扬引导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迸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手掌画的时候,有几个幼儿在绘画纸上面首先用手掌印了一个手印,然后又用手背印了一个手印;还有些幼儿只把手指印在了绘画纸上。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肯定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就是幼儿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及时地发现幼儿的这些表现并给予表扬是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教师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绘画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三、从幼儿绘画作品里找寻创造之“果”

每一幅幼儿绘画作品都是一件富有童趣的艺术品。在这些幼儿绘画作品中一些在我们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绘画创造力的展现。因此,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从幼儿的视角来找寻幼儿绘画作品中丰硕的创造之“果”。例如,教师在评阅幼儿的树叶画作品时,发现有些幼儿在树叶画作品上面又增加了一些花瓣,使得树叶画更加漂亮;还有些幼儿把手掌画和树叶画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绘画作品更加富有童趣。又如,教师在评阅幼儿的刮画作品时,发现一些幼儿是通过美丽的风景来表现主题的,另一些幼儿又是通过热闹的场景来表现主题的,还有一些幼儿是通过不同的人物来表现主题的。幼儿教师在仔细地评阅每一幅充满童趣的幼儿绘画作品时,找寻出幼儿绘画创造力在绘画作品中的集中表现。通过找寻这些表现,为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让幼儿浓厚的绘画兴趣成为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不竭动力;教师要通过全心关注幼儿的绘画过程,让幼儿聚精会神地绘画过程成为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通过细心评阅幼儿的作品,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找准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方向。当然,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远不止这些,还包括指导幼儿悉心观察周围事物、巧妙选择绘画主题等。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卓有成效地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力,让幼儿绘画的创造力成为点燃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火种”。

参考文献:

[1]李英.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力[J].教师,2016(13).

[2]杨虹.浅析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力[J].好家长,2016(3).

幼儿绘画作品范文第8篇

在活动中倡导“学会自主一一探索创造”的学习方式,做为活动的重点之一,旨在改变幼儿园美术活动中重技能、作画方式单一、重视绘画结果的现状,把幼儿的发展,幼儿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让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幼儿

“自主、探索、创造”的乐园。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材料、图片,尽可能的拓展幼儿思维,帮助幼儿展开想象并能将其表现在自己的画面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活化

毕加索曾经说过:“人们不能光画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而必须首先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画家们是在透彻地感知客观事物的方方面面之后才创作出作品的,因此作品体现了画家对事物形象、结构及其内在含义的透彻掌握和理解。绘画的过程是对所绘事物的创新过程。

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出发,去细心的发现幼儿乐于表现的内容。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表现他们看到的、摸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事物。罗斯菲尔德说:“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的直接体验,可以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和观察力。”而想像力和观察力是绘画必不可少的能力。如:中班绘画活动《妈妈生气了》,大班《我们班的老师》、《好吃的水果》等,这些主题都来源于生活,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画面上的内容表现也就相应的丰富多彩了。

二、兴趣化

现代绘画大师们在绘画时往往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有感而发,如塞尚不厌其烦地画圣女蒙特・维多利亚,马蒂斯对画婢女兴味盎然,凡高痴迷于画向日葵,毕加索沉醉于画马戏演员。大师们始终在寻求表达自己的最佳主题。幼儿的认知水平低,知识经验相对缺乏,教师应选择一些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会有表现的欲望和能力。比如《哈哈镜》、《可爱的爬虫宝宝》、《小鱼的花衣》、《美丽的西安》等。

三、互动化

通过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进行创作,引发并调动幼儿间的相互学习。例如《我们都是木头人》《马路上的汽车》等绘画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相互合作的愿望。

四、运用多种材料和方式,丰富幼儿的绘画表现手法

现代绘画大师们用各自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马蒂斯用剪纸绘画表现文学作品的插图,毕加索用版画表现绘画主题,杜尚用实物创作绘画作品,波洛克用“行动绘画”释放“颜料的生命”。对这些手法,孩子们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幼儿绘画也可以借鉴现代绘画的这些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让幼儿尝试用各种方式进行绘画,以增强他们的绘画兴趣,丰富绘画创作的表现手法。现代绘画大师们运用的这些方法近乎游戏,这些方法在幼儿绘画中表现为综合运用材料进行绘画。如蜡烛滴画、喷画、刮画、撕纸画、吹画、版画、泼画等。

五、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绘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审美偏重于审美对象的主题、内容,即画中表现了什么,画中的内容是什么,而很少注意画面的形式。现代绘画作品偏重形式这一特点正好将幼儿的视线引向作品的形式,使他们对作品的点、线、形、色等有所感受,而这些正是造型艺术的关键和魅力所在。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把握画面的这些信息。

对画面中各种要素的理解也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从画面的色彩、形状中感受到蕴涵的情感色彩等。面对康定斯基的作品《粉红的音调》,我们可以从带有粉气的色彩中感受到某种沉闷、低缓的音响。孩子可以从昏暗的色彩中体味到伤感、忧郁等情绪。通过这种活动,孩子能逐渐感受到形式美,逐步提高审美感受能力。许多现代绘画作品十分抽象,可引发幼儿无尽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艺术作品之所以必须具有‘空白点’,之所以具有朦胧性、不确定性等,正是为了给想像以发挥的天地。如果没有这种活动,这个美感也就建立不起来了”

。优秀绘画作品所具有的这种“空白点”正是激发孩子想像的绝好契机。让幼儿适当临摹一些现代绘画作品

许多现代绘画作品造型简练,色彩纯度高,重视形式的表现,对画面的处理非常精巧,构图、色、形、线的安排很有讲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临摹的现代绘画作品供其学习。这对幼儿学习绘画技巧、创作绘画作品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凡高在《星月夜》这幅作品中运用漩涡状的笔触,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旋律和节奏感。游离的线条打破了形的界限,降低了对造型的要求。孩子在临摹时往往抓住作品的这一特点,运用黄与蓝这组对比色,将画面表现得清晰且富有表现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思维日渐丰富,作品富于个性表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培养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会深深的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为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幼儿绘画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美术教学实

践中,大胆改革创新,采取多种

幼儿绘画作品范文第9篇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幼儿园美术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幼儿观察、想象、表现和创造的美术综合能力。我们要避免机械呆板训练幼儿学习绘画的技巧,而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绘画积极性,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摹色彩斑斓的美术天地。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 创设氛围

1.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可以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我经常根据季节的变化,带领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玩一玩等形式,积累丰富具体的感性经验。如,在画《春游》时,通过开展的春游实践活动,每个幼儿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心中的春天,因此交上来的绘画作品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有的表现春天的美景,有的表现春游时师生的愉悦心情,还有的用组图的形式表现整个春游的过程。

2.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环境造就人才。学期伊始,我和其他老师一起创造地布置教室环境,力求体现美感,给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这样能够诱发幼儿们绘画的积极性,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展开思维的翅膀,用画笔描绘世界。比如在教室布置艺术画、主题展板、名人画像、名画、美术知识等内容。同时,经常给幼儿欣赏一些往届幼儿的优秀绘画作品,或者给幼儿看一些网上下载的绘画作品。在教学中,尽量让孩子多看、多问、多观察、多比较,为幼儿的美术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 有效指导

1.创设情境

活泼、好动、爱玩、爱美是幼儿的天性。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可以开展拼图、填色、讲故事、猜谜语等游戏,让美术课和游戏联姻,激发幼儿对美术课的兴趣,使他们在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美术活动。

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有效的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创造。如在画《手指造型想象画》时,教师用手摆出几种造型,然后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想想像什么,幼儿则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得出不同的答案。新颖有趣的提问,可使幼儿感到新鲜,促使其有兴趣去探究,极大的调动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多措并举

在小班,幼儿还不能收放自如地用图画来表现,但是可以让他们进行口头表达,也可以让他们边说边画。透过幼儿的语言,可以让我们了解其内心想法。重视绘画过程中的“说”,对于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象画是培养幼儿想象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既可以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还可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我先给幼儿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然后让他们画想象画《狐狸和乌鸦又见面了》。结果,在这次绘画活动中,幼儿兴致勃勃,想象创造,不仅画出图画,还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让我倍感欣慰。

此外,为了开拓幼儿的思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出示范例,让幼儿进行模仿创造。为了避免机械模仿,我每次准备的优秀绘画作品通常在十种左右。

三 恰当评价

1.恰当评价,鼓励为主

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恰当地、谨慎地评价幼儿的每一幅绘画作品。即使发现一些问题,也不必小题大做,横加指责,而应在充分观察和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鼓励性评价。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引导。教师评价语言要恰当准确,从不同角度评价作品,鼓励为主,增强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不断提高幼儿对绘画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2.讲评欣赏,培养兴趣

教师要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对幼儿的每幅绘画作品都要认真分析,讲评欣赏,指出优点。同时,多创造机会让幼儿讲一讲自己绘画时的想法,让其他小朋友评价,通过这个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

评价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直接进行评价,展示优秀绘画作品;可以师生互评作品的优点,间接地以鼓励的方式提出缺点;可以幼儿互相评价;还可以让幼儿对自己的画进行自评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提高幼儿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 参与活动

教师要抓住各种契机,经常性地组织幼儿参加各级各类绘画比赛、评比和展示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成长,增强自信,让他们为学画而感到自豪。如果幼儿们在比赛和展评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们会从内心感到喜悦,使得他们的绘画兴趣在生活中长久保持,从而产生学习内驱力,促进他们绘画技能的提高,另外,可以抓住班上小朋友过生日这一契机,让其他小朋友画一幅画送给他(她),孩子们会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还可以利用中秋节、教师节等节日,把自己制作的贺卡送给他们的老师、父母、好朋友等,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实际锻炼。

幼儿绘画作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幼儿绘画问题原因探究评价

一、色彩搭配比例失调、绘画手法单一、画种较少

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对高浓度、具有强烈对比去度强烈的颜色较为青睐,他们喜欢将自己觉得艳丽、悦目的线颜色来对事物进行表现、对作品进行丰富,这样就使得画面效果更佳强烈。

笔者发现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幼儿在同一幅画中会使用三种以上的颜色,而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种颜色分贝时黄、红、黑蓝。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儿的心理状态还不规则、不定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幼儿的气质、个性兴趣,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对颜色的选择是下意识的。因此,在颜色搭配和协调上,我不能以成人绘画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幼儿绘画作品,更不能要求儿童形成自己在色彩运用上的风格和习惯。我们必须切记,幼儿绘画方面的才能和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同时扼杀起来也是很容易。至于手法、画种问题较少的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对绘画工具的选择。笔者调查发现幼儿使用最多的绘画工具是水彩笔,因为水彩笔颜色鲜艳,迎合了儿童对颜色的心理需求,同时水彩笔便宜的价格、使用的便捷也备受儿童喜爱的原因。

二、绘画内容远离生活

笔者发现,儿童最熟悉的幼儿园、家庭等场景极少出现在其绘画作品中。从内容上看,幼儿绘画脱离他们的生活。这是由幼儿绘画技巧和心里发展水平决定的“记录阶段”的幼儿绘画特点。

幼儿缺乏一定的生活体验,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阶段,因此没有去表现它们的欲望,即便勉强表现了,也会因为幼儿对事物的理解、组织、感知和表现力的不足,把握起来也十分困难。恰恰相反,幼儿可以对头脑中想象的事物进行任意的发挥,这样容易满足他们把绘画当游戏的心理。

另一方面,幼儿缺乏对周围生活表现的能力和欲望,也说明很少甚至没有得到观察和表现生活的引导或指导。笔者调查发现,不同阶段的幼儿绘画作品的注意来源于“听到的”比例很低。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幼儿绘画的指导者缺乏必要的对形象特征进行描述的能力,而导致不能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完整的事物印象,幼儿无法对其进行表现;其二,幼儿绘画指导者很少对幼儿进行听觉方面的训练、让他们从语言描述中去扑捉无限的空间,而是出示给他们在视觉上比较具象的范例,这不得不说是幼儿绘画教育的失败。研究表明,听觉训练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不注重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幼儿绘画来说照样适用。幼儿对绘画的嗜好是与生俱来的,涂涂画画是他们与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之一。但是在设计生活中,却存在很多儿童不愿意绘画或者不敢绘画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家长或者指导老师对儿童绘画的期望值较高,习惯用“像不像”、“对不对”等成人化的思维方式去对他们进行评价和限制。研究表明,幼儿的绘画行为一旦被规范,他们的心理压力就会加大,同时创造力和绘画兴趣也会大打折扣。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当我们不给幼儿施加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在很多场合自发的、旁若无人的作画,长时间徜徉于自己的充满无穷乐趣的想象当中,他们可以开心的投入到绘画活动中。由此我们看出,兴趣对于幼儿绘画是何等的重要。

幼儿绘画必须要摒弃传统观念,不要只重视技法和技能的培养,而轻视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我们应该探索出更好的教育方法,让绘画活动为幼儿喜闻乐见,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全面的发展。

四、对幼儿绘画的创造力、想象力认识不足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认知不足。

幼儿习惯于单纯、直接的反映事物,表现出其思想情感的朴实和天真,他们笔下总是充满童趣的画面,有时甚至让你匪夷所思。笔者在一次绘画活动中,让孩子们给她画好的小动物们画上一些背景和故事情节。有的画上了白云、蓝天,有的画上了小鸟、太阳,还有的画上了小草、大树。可是有个孩子却将画面涂成了一篇黑色,我大为光火,生气的说:“你看你都胡涂乱抹些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什么都不象,真难看。”孩子很委屈,告诉我说他画的黑夜。我恍然大悟,被为自己的粗鲁和无知感到懊悔,并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表扬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为幼儿绘画的指导老师,切忌用成人的眼光来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评判,更不能拿“像不像”来评价一幅幼儿绘画作品的优劣,因为这样不仅会让孩子伤心、失去绘画兴趣,还很有可能把一些天才画家扼杀在摇篮里。

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绘画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多方面去挖掘幼儿作品的闪光点。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还很不成熟,再加之其生理机能还有待完善,脑、手、眼的配合还不尽如人意,导致其笔下的形象充满奇特、荒诞和不合常理,但这更说明幼儿画的可爱,其魅力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这种“不像”充分体现了自娱自乐,是幼儿与世界交流的真善美的情感流露,是开启他们心智的钥匙,是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个人品质的源泉。老师对幼儿绘画的这一特征应该倍加珍惜,并根据其年龄发展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把愉悦幼儿作为中心任务,使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幼儿只有敢做、敢做,真正的幼儿绘画作品才有可能产生。

结束语

爱美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早期幼儿的天性,适合的艺术实践可以对这种天性起到催化、促进的作用,而不适宜的实践则足以扼杀这种天性。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是幼儿美术活动的首要任务,让幼儿能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观察的感受是幼儿活动的最终目的。幼儿绘画具有活泼、生动、情趣盎然的特征,它是一种具有阶段性的成果,是儿童身心发展冲程中的产物和特征。幼儿绘画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是幼儿认知和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幼儿健康心里的自然反映。幼儿绘画,不能以成人画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其中的稚拙、质朴和自然也不应以不正确的指导方式去抹杀。

参考文献:

[1] 黄培红.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与实践[J]. 广西师范大学,2011[04]

[2]陶亚萍.5~6岁幼儿绘画技能教学的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 2007[06].

上一篇:现实主义绘画范文 下一篇:绘画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