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2-27 19:07:24

现金管理办法

现金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为了加强公司对现金的管理,防止资金滞留,加快资金周转,保证资金安全,杜绝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收受回扣,报假帐,假公济私等行为的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出纳现金的管理。

公司出纳员要严格审核各种现金收付原始凭证。各种原始凭证必须真实、合法、准确,审批手续必须齐全,不符合要求的凭证,出纳员拒绝受理。出纳员必须设置现金日记帐,对每笔收付款必须序时登记,逐日结出余额,每日下班前,必须核对现金帐面余额及库存余额。严禁白条抵库,白条抵库视同挪用公款。出纳员的库存现金及现金日记帐必须接受财务部不定期检查。

二、现金营业款的管理。

各部门的收银员必须在当班营业终了,根据实际所收款填制解款单后,将营业款交给指定收款人(店面出纳)。指定收款人在每班终了,打出清帐单,在未收款项之前,不得将清帐结果告诉收银员,否则每次罚款5元,收妥营业款之后,将长短情况作好记录并通知收银员。收银员如果出现长短款超过1元的,每出现一次,作过失一次,罚款5元。门店出纳每日营业款数额为上日下午班营业款+当日上午班营业款,必须当日下午存入银行,无不可抗拒原因迟存或少存者,算过失一次,并按每天0.5%的比例收取罚款。营业款不得擅自用于费用及货款的支付,特殊情况必须经总经理批准。

三、现金进货管理。

确需现金进货的业务,由采购部根据采购计划及订单,经总经理审批后,方可在财务部借支现金进货。借支时必须在借据上注明进货品种金额和结帐时间。剩余现金必须当天归还财务部。货物到达时,马上办理入库手续,并在入库后一个星期内到财务部结帐。每超过一天罚款20元。

四、大宗业务销货现金管理。

公司的批发业务销售原则是货出去、钱进来,钱货两清。如特殊情况发生赊销行为,须经总经理批准,并签订好合同,本着谁经手谁负责的原则,货送出未收回货款时,应从收货方取得欠条。货款收回后,应于当日上交财务部,未及时上交的,则按每天5%的比例收取滞纳金,如将货款收回后挪作他用的,处以一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并追究法律责任。逾期未收回的货款由经办人负责全额赔偿。

五、现金借支的管理。

公司严格控制借支现金。

1、差旅费借支的管理。因公出差,根据工作需要,经总经理批准后可以借支,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后一星期内到财务部结帐,逾期按每天5%比例收取滞纳金。

2、备用金借支。备用金是公司特许特定人员因指定工作需要而长期持有的一定限额现金。备用金须单独存放,专款专用,备用金按出纳现金管理原则进行管理,财务部不定期检查备用金使用保管情况。

3、其他借支的管理。公司员工原则上不得私人借支现金,特殊情况,经总经理批准后,从财务部借款的,必须制定还款计划,严格按还款计划还款,逾期还款的从每月工资奖金中扣款,并按银行贷款利率计收利息。

六、其他款项的管理。

现金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库 现金管理 管理体制 创新

一、国库现金管理的概念

所谓国库现金管理是指财政部门在代表政府进行公共财政管理时,预测、控制和管理国库现金的一系列政府理财活动。国库现金管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行为,是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完整和财政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对国库现金进行有效的运作管理,实现国库闲置现金余额最小化、投资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财政资金管理活动。

二、现代国库管理业务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随着人民银行不断加强金融服务的要求,国库现金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国库现金管理工作需要构建和完善国库法规制度体系、国库组织机构体系、国库服务体系、国库监管体系,建设管理科学高效、监管有力、服务国家的科学化新型国库。

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方式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国债与国库现金管理制度三个组成部分。因此国库现金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相适应的国库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国库管理体制,不断夯实国库基础,强化国库监管,不断推进国债市场建设,并不断改革创新,结合区域经济特点,研究国库的发展和稳定。

三、国库现金管理的意义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环节比较薄弱,并且缺乏科学有效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和实践经验,所以迫切地需要加强国库现金管理,并不断完善。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是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同时有助于提高国库现金使用效益,完善财政政策和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最后,开展国库现金管理,还有助于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四、我国国际现金库管理的体制创新探索

我们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库现金管理办法,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国库现金管理的体制,不断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办法。

1.必须加强现金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规范国库现金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库体制的改革滞后,许多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国库管理工作的需要。《人民银行法》有关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规定都是比较笼统的,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国库部门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加快修订和完善《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应废除工作中不相适应的条款和条例,明确拨款、退库审查办法和程序,制定系统、完整的预算收支、退库管理办法,并具备可操作性,使国库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继续推进国库改革深化。加快改革步伐,在积极推进财税改革,服务好财税的同时,做好自身改革,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做好国库工作,推进国库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国库的公共服务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国库干部队伍,加强国库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国库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务实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国库管理人员。并且大力支持国库科技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国库工作效率。

3.必须加强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完善国库突发事件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加强国库现金管理,必须通过不同途径获取各类预测信息。各级国库根据实际,研究国库应急预案,结合不同情况预先设计应急处置步骤和方法,形成业务覆盖面广、操作性强、操作系统全面的国库应急预案指南,建立起包括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国库应急预案体系。

4.建设世界先进的国库综合业务系统。首先必须实现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实现国库会计核算、国债管理、统计分析、国库监管、机构人员管理等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统一处理和查询,提高国库业务信息的使用效率。其次,减少财政收入入库环节和财政支出的拨付环节,基本实现财政收入直达入库,财政支出实时到账。优化国库核算操作流程,做到“事项驱动、原子交易、一记双讫”。最后,加强对国库管理的动态监测。对各个业务环节实行权限控制、及时监督。加强对预算数据、国库经收处业务数据及下级国库业务数据的实时监测,充分发挥国库的监管职能。

5.国库现金管理必须要实现与货币政策、国债管理的有效配合,提高国库现金的使用效益。其一,国库现金管理要与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一致,不能影响货币政策。这是国际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各国都强调政府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政府现金管理不能影响市场利率。其二,现金管理要紧密结合国债管理开展。根据国库现金管理的实际需要,定期、均衡、滚动发行短期债券,形成国库现金管理与国债管理的有效配合机制。还可以根据预算收支规律定期发行中长期债券。定期发行中长期债券对于国库现金管理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海,王奇.加拿大国库现金管理经验介绍及启示[J].金融会计,2010(03).

[2]谢志霞.构建国库现金管理模式探讨[J].甘肃金融,2011(01).

[3]洪范.美、英国库现金管理模式比较与差异析源[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3.

现金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反洗钱制度;大额现金;管理;监测

从有效预防洗钱犯罪的基础上来讲,现金管理的重点是现金流通环节的管理,而金融机构为社会提供的现金服务成为管理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反洗钱行政管理部门通过银行洞察资金流向,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现金存取业务管理制度缺失表现的十分突出,体现在现金管理缺乏刚性规定、现金交易监测手段落后、提取现金方式多样化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容易引起洗钱风险。

一、影响现金存取管理有效性的因素

(一)部分法规条例过时,与实际脱节。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开展现金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是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颁布实施已20余年之久,与我国快速发展和日益搞活的市场经济形势、金融发展趋势、结算工具的变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单位和个人使用现金的实际情况极不适应。一是关于现金管理的对象、开户单位库存限额、现金结算起点等规定,对市场行为缺乏约束力,目前单位超范围使用现金、隐瞒真实用途套取现金行为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势必导致业务操作员和管理者无法从用途上鉴定出正常交易和非正常交易:二是《暂行条例》赋予开户银行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当前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性质的组织形式不相符合,致使开户银行的现金管理职能弱化。三是由于《暂行条例》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对现金管理的要求,《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实际上已经不被银行及社会所认同,导致“有章不循、有规不依”成为事实上的合理化行为。

(二)部分法规条款不系统,操作难度大。一是人民银行侧重大额现金管理,建立和完善开户银行大额现金管理、审批、登记、备案制度和可疑现金交易报告制度,对有效防范犯罪分子利用现金管理漏洞洗钱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对开户银行的违规行为法律责任不明确,临柜人员遵守现金管理制度的约束性不强,无法约束一些违规的现金管理行为。二是现行的法规对现金支取规定多,对现金缴存限制较少。虽然2007年3月实施的《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2号令)规定,对超过单笔或者当天累计超过20万元的现金收付活动,金融机构必须向人民银行报告,但该办法并没有要求金融机构对客户缴存现金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现阶段人民银行不论采用现场监管还是非现场监管,都存在时间上的滞后,不能及时发现洗钱行为。

(三)现金管理监测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目前基层金融机构现金管理仍然沿用原始的手工操作,不利于对大额现金存取行为进行系统性分析,难以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洗钱风险。加上《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发生的大额交易实行“总对总”报送,当地人民银行对大额现金的交易信息无法获得,导致基层难以对大额现金存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

(四)个人现金管理存在“真空”现象。从近年来工作实践来看,个人结算账户现金管理缺失是当前现金存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成为现金存取管理混乱的主要诱因。体现在:一是个人结算账户现金存取管理制度缺失。我国历来对个人存款现金没有明确的规定,《暂行条例》的管理对象是开户单位,不包括个人的现金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属于个人账户的产品从个人活期储蓄账户到各类卡多达几十种,目前已成为我国现金用量最大的金融产品类别。现行的制度规定对单位账户提现审查较严,但对个人账户提现的限制缺乏,形成个人账户的现金存取量急剧增大,现金管理已初步形成“失控”现象,个人结算账户存取现金上千万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上亿的现象也不在少数。二是单位账户资金大量流入个人结算账户。首先,由于个人支付结算工具的不断发展,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的不断优化,个人结算账户越来越成为单位客户进行商品交易资金汇划的主要方式。其次,利用个人结算账户进行套现、逃税。由于目前税务部门对企业营业收入的稽查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基本存款账户资金交易情况进行核实,企业如果隐瞒部分商品交易情况,主要通过一般结算账户进行结算。但一般结算账户不允许提取现金,企业如有现金需求时,将资金转账到个人结算账户后,提取现金;再次,商品交易资金在个人结算账户之间循环。部分企业为了逃避有关部门的监管,其商品交易资金收付均通过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实现;三是反洗钱主管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由于上述《现金管理条例》的不适应性和个人账户现金存取制度的缺失性,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在现场检查或非现场监管中,明知现金交易的不合理,却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控。尤其是《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第一条第三款中,规定了“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支付款项单笔超过5万元人民币时,不再另行出具付款依据,由付款单位对付款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此规定出台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转账业务不受任何限制,使得个人账户提现大幅度增加。据了解,辖内金融机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大额现金存取频繁,且从交易金额、交易频繁上均有增长趋势。如吕梁市辖区孝义市少数个人结算账户,每日发生大额现金存取业务10笔以上,平均日交易金额达3000余万元以上。四是现金收支结构相对稳定,储蓄性收支占比较大,且逐年上升从调查情况看,吕梁市现金收支结构多年来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现金收支整体呈同比例增长,现金收支结构基本没有大的变化。2004年至2013年现金收入项目居于前列的为储蓄存款收入、商品销售收入;现金支出居前列的为储蓄存款支出、居民提取贷款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但现金收支整体结构变化不大。

据吕梁市调查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反映现金收入结构基本稳定,储蓄存款收入在2004—2013年占吕梁市现金收入比例较高,最低达到了72.05%、最高为78.44%,储蓄存款支出在2004—2013年占吕梁市现金支出比例最低达到了71.2%,最高达到78.05%,从2004年到2013年储蓄存款收入在现金收入中的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储蓄存款支出亦然,从2008年以来呈稳定增长态势。所以应将储蓄存款收入和支出作为商业银行大额现金收支管理的重点。

二、制约大额现金存取管理的“瓶颈”

(一)从监管组织机构来看,现金管理与反洗钱管理未能形成合力

当前,现金管理与反洗钱管理职能分散,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整体优势薄弱。主要表现为:人民银行内部现金管理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现金管理职能在货币金银部门,而与现金管理密切相关的反洗钱和账户管理职能在会计部门(指地市中心支行和县支行),两个部门之间独立行使监管职能,彼此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交流不畅、信息不通等问题,现金管理部门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大额存取现金所形成的可疑交易情况,而反洗钱工作人员也不了解辖内金融机构对现金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因此在此监管层面上,信息资源和监管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整合利用,现金管理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此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大额现金存取管理职责划转工作的通知》文件的有关要求,只明确了“金融机构对大额现金的存取认定工作统一按照《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九条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七条、第八条和第十二条所规定的各项现金交易金额标准办理”。但对大额现金存取管理职能如何划转、管理职能的内容及有关工作要求并没有形成明确要求,导致目前大额现金管理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二)个人现金管理未能有效纳入反洗钱监测范围

在《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对个人账户的规定涉及甚少,在尊重储户“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前提下,个人所有的这部分现金收支变得更复杂、更隐蔽,且难于监控。据对辖内金融机构的调查,目前金融机构对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提现管理也是无可奈何,表现在:一方面《反洗钱法》要求金融机构对客户进行客户身份识别、资金来源审查、提取现金用途等方面的尽职调查,但实际操作上只能依据公民身份证对其身份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资金来源、职业、收入情况、提现用途等情况不能详尽掌握,且对已获取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考证。另一方面,现行的法规制度对个人账户的提现没有明确的规定,对提现的金额、用途以及提现所需提供的相关资料也没有制度依据,导致个人账户非正常提现的现象难以有效遏制。

(三)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中的职能作用继续弱化

虽然现金管理是国家赋予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责,但现在商业银行职能已经转变,其经营目标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经营进行,如果银行不能提供令企业“满意”的现金服务,企业就会转移开户银行。

三、构建大额现金管理与监测体系的建议

(一)尽快出台新的现金管理规定,完善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在规范现金交易行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新的现金管理规定。一是明确反洗钱主管部门的现金管理职责。新的规定应明确反洗钱主管部门有权依据规定对金融机构、其他法人和组织等机构的人民币现金收支活动予以监督检查。二是扩大管理对象,将个人结算账户大额存取现金行为纳入现金管理范畴,并对大额现金的存取业务设置一定的条件,对一定金额以上的现金取款业务要求提供相关部门或机构出具证明文件。如某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提取大额现金的理由是购买住房,应向银行出具《商品房买卖合同》等证明资料,以确保提现用途的真实性。三是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新的规定应明确对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违反人民币现金管理规定的行为处罚范围、金额及处罚措施。树立现金管理权威。

(二)实行现金存取并重的管理方式,拓宽反洗钱监测渠道和手段

一是借鉴国际现金管理经验,立足于反洗钱,改变目前现金管理片面强调现金支取而忽视现金缴存的做法,逐步过渡到现金存取并重的管理方式。严格执行“了解你的客户”原则。银行在为客户办理现金缴存业务时,应当对客户身份资料加以严格审核,确保实名制的落实,把好现金准入关,除规定客户须向银行提供大额现金来源证明外,还要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审查,有效防止非法资金流入银行。二是对大额现金业务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提高客户使用现金的交易成本,通过经济手段遏制快速增长的现金交易需求,引导客户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加大对非正常现金结算的管理力度,可以排除客户的部分正常提现,使那些有可疑交易、洗钱嫌疑的现金收付活动显现出来,便于反洗钱的监测。

(三)改变现金管理技术手段,建立大额和可疑现金交易实时监测系统

一是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革新现金管理的技术手段,建立覆盖整个金融系统的现金交易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大额现金交易联网核查,把大额现金交易实时监测系统纳入反洗钱监测分析网络系统下,通过动态管理改变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时间滞后的局面,实现对洗钱活动的及时发现和堵截功能。二是将现金业务监管重点放在金融机构现金管理环节的审查上,使各金融机构现金管理工作由目前的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由应付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检查转为自觉的执行现金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并认真审查开户单位现金使用用途和范围,对开户单位提现用途真实性加强监管,杜绝开户单位编造用途套取现金,超范围使用现金的行为,提高现金管理质量和效率。

(四)积极推广非现金结算工具,减少现金交易量

现金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与反洗钱存在冲突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一、传统的现金结算理念造成现金使用量偏高,给反洗钱的资金交易监测带来难度

长期以来,现金结算方式由于其简单、快捷、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特点,加上现行的现金管理法规对存款人存取现金未进行服务收费,客户存取现金是“零成本”,因此,现金结算方式一直为我城乡居民偏好。尤其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洗钱犯罪分子正好利用了这经济发达、现金投放量和交易量巨大,偏好现金结算方式的氛围的掩盖进行犯罪活动。当合法交易与非法交易纠结在一起,给反洗钱资金交易监测带来极大的难度,大大增加反洗钱的成本,降低了反洗钱工作效率。以贵州省仁怀市为例,2011年向全市金融机构投放现金36亿多元,回笼现金7.6亿多元,净投放28.4亿元。而仁怀市全市人口60万,人均净投放了现金4730多元。

二、传统的现金管理模式是重现金支出、轻现金缴存,它严重制约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我国现行法规对现金支取规定多,对现金缴存限制较少,虽然我国《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对超过20万元的现金收付活动,金融机构必须向人民银行报告,但该办法并没有要求金融机构对客户缴存现金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当前所面临的社会信用环境,要求金融机构柜面审查客户缴存现金真实性和合法性,确实比较困难。事实上,由于存在着存款任务和经营业绩考核因素,各金融机构主观上也并不愿意进行严格审查、控制或拒绝受理现金缴存业务,这无疑为洗钱活动留下了空间。

三、现金管理方式重单位账户、轻个人账户(含储蓄),也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现行《现金管理条例》及相关现金管理规定对个人之间的现金结算未做具体规定,只是对个人账户的大额现金支取规定了大额审批和登记制度,但开户银行对其取现用途无权也无义务进行审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现金收支己作为全社会人数最多、面积最广、用现金量最大的一项现金收支活动。同时随着个人储蓄账户性质变化,尤其是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其功能已接近对公账户,并且其存取大额现金几乎不受限制(只要求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和提前电话预约),吸引大量非个人客户使用个人结算账户用于经营结算。在储蓄现金收支逐年扩大的现象掩盖下,不法分子已开始利用经营结算进行洗钱活动。在储蓄现金收支逐年扩大的现象掩盖下,不法分子利用个人结算账户进行频繁资金划转,并通过不同地区的众多个人结算账户实施洗钱活动。在尊重储户“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前提下,个人所有的这部分现金收支变得更复杂、更隐蔽,且难于监控,隐藏重大洗钱风险。

四、商业银行体制的变革使得现行现金管理制度不具备可操作性,继而加大反洗钱工作的难度

目前作为现金管理基本法律依据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己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反洗钱所要求的有较大差距。如:开户银行核定开户单位的库存现金、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性支出由开户银行确认、现金使用范围用途不明确等问题。当开户单位以“合法”的用途套取现金时,不但为熟悉现金管理规定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洗钱的通道,客观上也增加商业银行甄别可疑交易支付的难度。

五、现金管理的反洗钱范畴存在交叉现象,难以发挥央行整体优势

人民银行开展对金融机构的现金、反洗钱工作检查监督,在人民银行内部这两项工作分属两个部门负责,均涉及现金管理,目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交流不畅、信息不通等现象,现金管理人员不了解辖内金融机构对现金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导致现金管理和反洗钱职责划分不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工作负担,造成重复报备和资源浪费。

现金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自2004年开始,个人大额现金存取频繁,单笔存取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现金的屡见不鲜,我们将此称为“大进大出”现象。个人存款账户“大出大进”现象反映出以下问题:一是现金管理对个人存款账户约束甚微。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同属于个人存款账户,可办理转账支付结算。现行现金管理规定除大额报备手续外,对此尚无有效约束,为现金无序使用提供了空间,人民银行因法律依据不足呈现监管“盲区”。二是个人存款账户开立和使用的随意性。《储蓄管理条例》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均未对个人储蓄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立户数进行约束。三是经营性资金流入个人存款账户。经营者大多以企业法人代表或财务人员名义开立储蓄账户,从单位开立的基本账户上提现后存入该储蓄账户,进行紧缺产品购销的现金结算。

个人存款帐户“大进大出”,对金融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是干扰正常金融秩序、影响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企业经营性资金对公款帐户与个人存款账户之间大量提现周转,不良后果有三:(1?雪由于各商业银行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归属在储蓄存款科目下,金融机构对办理业务资金的用途、范围难以界定,经营性资金和消费性资金难以区分,导致储蓄存款虚增、储蓄结构不实;(2?雪由于经营单位现金收支的随意性,导致个别金融机构为争客户、揽存款,以为其大额用现提供“方便”为条件无序竞争,放松账户及现金管理,破坏了正常金融秩序;(3?雪个人存款账户现金流量“大出大进”,导致现金投放居高不下,增加金融机构现金营运管理成本,也造成货币供应压力。二是易形成资金外流和安全隐患。由于对个人存款账户资金缺乏有效监督,而且这部分资金长期大量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为境内外的洗钱行为提供了方便,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三是为偷漏税款提供了便利。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手续简单,没有数量限制。部分私营、个体经营者通过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办理存取款、异地汇兑等业务,经营性资金以储蓄现金形式在经营账目之外循环流动,造成大量销货款、购货款直接从储蓄账户或个人结算账户存取,收入不入账,使销售收入具备隐蔽性而偷漏税款,给国家带来损失。四是不利于信用结算方式的推广。在实际交易中,现金结算由于受社会信用环境、交易回扣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制约着信用结算工具的推广。

个人账户存款大进大出的成因一是制度缺陷。目前现金管理仍沿用带有计划经济特点的规章制度。随着私营、个体经济迅猛发展,现金的流通量大量增加,而银行对企业现金管理职能在不断弱化,尤其是对非公经济实体现金管理约束力不强,存在明显的缺陷。二是法律的断档和空白。现行现金管理制度很难覆盖到个体私营经济实体,尤其对个人存款账户用现缺乏操作性强的管理规定,导致储蓄漏现情况严重。同时,储蓄存款依然是银行负债主体来源,缺乏针对滥揽存款的法律制约。三是信用制度、结算渠道相对滞后。单位、个人在经济交往过程中为避免产生债务纠缠,采取直接现金交易方式。部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易回扣,好处费等非合规行为,更推助了现金交易行为。而银行转帐结算工具相对繁琐,结算渠道不畅,不能满足方便快捷的要求,促使现金交易有增为减。

建议:一是尽快修改、完善现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尽快修改、完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界定一切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现金使用范围,尤其应增加对个人存款账户使用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和用现单位及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为强化现金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据。

二是推行大额现金提取收费制度。对超过一定额度的大额现金支取行为,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收费,提高大额现金交易成本,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时,建立非现金结算激励机制,形成支持和鼓励转账结算、大力推广银行卡使用、限制现金结算的局面。

三是加强账户管理。以法规形式严格加强个人存款账户管理,是现金管理的保障和依据。建议修改《储蓄管理条例》、完善《人民币银行账户结算管理办法》,增加对储蓄存款账户大额提现的约束条款、增加对个人存款账户可疑用现情况行使检查权的内容。严格执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储蓄账户仅限于办理现金存取职业务,不得办理转帐结算”堵住通过储蓄帐户进行生产经营性资金结算的漏洞,减少现金、特别是大额现金的使用量,在条件成熟时,对“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规定做相应修改。

四是建立大额现金使用监测机制。现金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金融机构、财税、司法、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密切配合,定期组织针对逃废债、非法避税、洗钱等各类违法行为的联合检查,形成具有统一合力的协作监管体系;人民银行系统内部应把现金管理、账户管理、反洗钱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定期监管金融机构现金及账户运营情况、各类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在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基础上,使现金监管工作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行之有效。同时,尽快建立大额现金支取的监测网络,加大科技手段的监控力度,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坚决制止企业以随意更名,办理临时营业执照、开立临时账户或个人储蓄账户,来逃废悬空银行债务、偷逃国家税款、违规提现等问题的发生,使现金管理工作由单一的金融监管向多元化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课题组:包头市中心支行货币金银科

课题组负责人:赵建德

课 题 组 成 员:王晓东赵爱军

樊金莲魏燕

现金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银行 个人结算账户 问题 建议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03年9月1日实施以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以其安全、快捷、便利的结算方式,越来越被社会所推广和接受,满足了不同经济成分结算的需要,特别是规定存款人可凭身份证件以自然人名义申请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该类账户的开立使得个人投资、消费和理财活动更加方便、快捷和便利。但是,由于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使得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在管理上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的安全、稳定运行,甚至引发洗钱风险。

一、目前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结算帐户的开户证件规范不明确

《管理办法》中规定,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可以出具的证明文件有多种,既可以是居民身份证或临时身份证,也可以是军人身份证件或者武警身份证件,还可以是港澳台地区的通行证、户口簿等,有效证件可谓多种多样,虽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通了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联网核查成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验证居民身份证信息真实性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于港澳台地区的通行证、军人身份证、户口簿和护照等,由于临柜人员平时接触少,难以识别真假,存在风险隐患。

(二)对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数量缺乏制约手段

由于现行账户管理制度对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在数量上没有限制,个人只要按规定提供相关的证明资料便可开户,银行对账户数量不能加以限制,睡眠户日积月累会越来越多,银行机构要付出较大的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以及人力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存款人过多的账户数量使得违法犯罪行为更易于隐藏,银行机构柜面人员更难发现。再加上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立简单、使用方便,一些人便在多家银行或是一家银行的多个机构开立多个账户,通过开立多个个人账户洗钱。

(三)对公账户向个人账户转账引发监管问题

当前,单位账户款项划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用以提现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成为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补充和延伸。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传统的现金结算观念,社会公众偏好现金结算的现象目前也相当普遍,个人银行结算账户里的现金交易量比较大,现金存取比较自由,极易被企业法人利用进行违规资金交易活动。二是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相比,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在办理结算业务上受营业时间限制较少,异地存取款便利且手续费较低。三是《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要求简化了单位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划款手续的同时,便利了非真实经济背景的划款行为。单位账户向个人账户转款造成对公账户、对私账户的使用界限混淆,存在逃避债务、偷逃税款的可能。

二、完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有关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首先,结合《管理办法》中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可以出具的有效证件,相关部门应加强这些证件的管理,建立各个证件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核查居民身份系统,各银行机构不仅可以在此系统上查询身份证,还可以查询驾驶执照、护照、军人身份证件、武警身份证件等,减少金融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上的难度;加强对开户证件的统一规范管理。严格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防止洗钱者利用匿名账户、假名账户或者不正确名称的账户进行洗钱活动。对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查,尤其是开户,要对人和被人的基本信息进行认真核实,防范利用他人证件多处开户现象。

(二)建议《管理办法》中对个人账户的开立数量作出限制、提高账户开立条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全国联网检测平台

建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交易数据的监测分析,汇总分析客户在各个银行金融机构的开户数量,并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日常信息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各家银行机构也可以连接到这个平台的终端,通过客户来开户的身份信息可以看到客户在各家银行开户的数量,商业银行系统统一设置,严格限制新开个人结算帐户,人民银行负责监督和管理,对未实施系统设置的商业银行严惩不怠,从根本上杜绝多头开户。

(三)强化个人账户的现金管理

目前仍在执行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其管理对象是开户单位,没有制定个人的现金管理规定,且只强调现金支取管理而对现金缴存没作具体的规定。建议增加个人账户现金管理规定,完善其支付范围、内容、权利责任及违规处罚等方面内容,并且改变目前现金管理片面强调现金支取而忽略现金缴存的做法,完善单位账户向个人账户支付款项的管理措施,严格对公账户向对私账户划转资金的合规性审查。如只允许单位基本存款账户向个人结算账户划转款项;从履行反洗钱义务方面强调银行对款项支付事由的真实性、合法性应进行审查等,有效防范公款私存、违规提现等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R].2003

[2]姚有昌.个人银行账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会计,2010,(7)

[3]徐振江,吴铭.完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的思考[J]. 金融会计,2009,(9)

现金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一、“偏爱现金”现状

尽管票据和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主要的支付工具,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使用现金的大国,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习惯的影响,对电子银行产品认知度低,现金结算方式由于简单、快捷的特点,加上现行的现金管理法规对存款人存取现金未进行定价,客户存取现金几乎为“零成本”,因此现金结算方式一直为我国企业、自然人所偏好。商品交易“偏爱现金”的主要因素是;现钱现货“一手清”、规避货款拖欠、营业收入不入账、偷税漏税、洗钱、小金库、金融服务缺失、电子货币支付结算推进工作不到位等。以官渡区为例,由于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经济发展较快,民营企业经济活动,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均习惯以现金为主要结算手段。因此,现金支付呈现持续攀升的势头:2006-2010年,官渡区现金收支总量分别为944亿元、1414亿元、1515亿元、1870亿元、3028亿元,现金收支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从2007年开始分别逐年增加470亿元、101亿元、355亿元、1158亿元,2010年比2006年5年时间增加3.2倍。从此可以看出“偏爱现金”形成流通中现金逐年增多,现金逐年增多除经济多元化、商品交易多样化等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现金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管理监督。

二、存在问题

(一)现金管理法规、办法明显滞后

中国的现金管理始于1950年4月7日政务院公布的《关于实行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1977年11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现金管理的决定》,这是我国现金管理的基础。目前开展现金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依然是198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人民银行总行制定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从现实情况来看,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条款已明显滞后。部分规定已不符合现实情况,如关于现金管理的对象、现金基本账户、开户单位库存限额、现金结算起点等规定,对市场行为缺乏约束力。目前企业超范围使用现金、隐瞒真实用途套取现金行为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导致业务操作者和管理者无法从用途上鉴定出正常交易和非正常交易,现金管理不能得到有效规范监督。

(二)开户银行现金管理职能弱化

《条例》中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是现金管理的主管机关,开户银行是现金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赋予开户银行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赋有对开户单位收支、使用现金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按照《商业银行法》规定,开户银行已成为企业,部分商业银行认为现金管理与当前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性质的经营目标不相关,其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竞争需要与开户单位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而对客户实施现金管理缺乏内在动力,履行起来难度很大,致使开户银行的现金管理职能弱化。主要表现是:一是对现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营理念是往往把存款放在第一位。认为从严管理现金并不能带给其明显的收益,不仅加大经营负担,而且限制业务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单位的核算,积极性不高;二是对现金管理各项政策、规章的学习、理解、宣传、落实不到位,敷衍了事;三是由于社会信用诚信度不高,一些个体工商户大部分选择现金交易。尽管银行规定不准为现金交易提供比转账结算更优惠的条件,但由于整体社会信用环境差,客户偏好现金交易。开户银行为了积极拓展业务吸引客户,大量为企业开立专用存款账户或临时存款账户,此类账户大部分是以提取现金为主要功能,一定程度助推了流通现金大量增加。

(三)违规处罚难落实

《条例》中“法律责任”条款对违规单位的处罚作了详细规定,但对开户银行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责任和应给予的处罚则过于原则化,增加了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难度。如在1999年的《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十九条中,对单位或者个人超限额提取现金行为的处罚作了明确规定,但《条例》中有关超限额的处罚管理却不明确,使处罚缺乏操作性。

(四)《条例》部分条款明显滞后

一是现金使用范围条款涵盖面窄。《条例》第五条仅规定在8种情况下使用现金,难以适应目前种类繁多的经济往来结算需要,导致单位和个人不得不借用多种名义套取现金;二是结算起点低,《条例》根据当时情况规定结算起点1000元,至今没有进行调整,已不能满足当前大额现金支付的需要。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因而也放松了对用途范围的严格审核。

(五)银行账户管理与现金管理配合不够

金融机构的银行账户一般由会计部门审批并管理,而现金提取由货币金银部门负责统计和审批,在制度设计上银行账户管理与现金管理配合不够,账户审批部门和现金审批部门二者在监督和管理中缺乏沟通,至使现金管理与账户管理不能有效衔接,现金管理中不能准确把握账户开立的有效性,合规性,同时有的开户单位在不同的银行开立资金使用性质相同的专用账户,以相同理由申请提取现金,例如: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年初在A行开立专用账户,并经人民银行批复同意提取现金。而后又在B行开立专用账户要求提取现金,资金使用性质相同,用途都是同类专款专用账户,开户银行在此情况下,为扩大其客户资金来源,没有按照专用存款账户专款专用来使用,有意识的增加专用账户和临时账户的开立,放松了现金管理职责。

三、建议

(一)尽快颁布《现金管理法》,改变目前现金管理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强的现状

防范以现金交易作掩护的非法经济活动,实现现金交易与税收、反走私、惩治腐败等法律法规的配套衔接,有效打击洗钱、逃税、贩毒、贿赂等犯罪行为。

(二)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增强操作性、处罚约束性

在《商业银行法》中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中承担的具体职责、义务和法律责任。修改《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增强操作性。对违规情节严重的,应给予有关金融机构及负责人相应的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增加其“违规成本”对违规行为轻微的处罚,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罚手段,做到“原则性、灵活性、操作性”相结合。

(三)进一步完善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在制度设计上与现金管理法规配套衔接,堵塞管理漏洞

继续增强银行账户管理能力,不需要开立的专用账户和临时账户坚决不予审批,加大违规账户处罚力度,杜绝违规账户的存在。2003年9月1日施行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虽然增加了现金管理内容,但新办法中账户种类设置繁多,相互之间资金转移的规定存在制度漏洞,建议尽快健全完善。

(四)进一步完善现金管理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要与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按照现金管理法规办法,制定金融机构内部、外部相关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在大额现金提取、反洗钱、外汇使用、税收、账户管理、开户单位业务经营及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等方面加强信息交流,实现多层次监督管理的有机结合,有效杜绝风险隐患。

(五)加强宣传、业务培训,加强现金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现金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设想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逐步确立,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及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的不断推进,财政支出节奏日益平衡,国库库存资金快速增长且变动日趋完善,为地方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创造了较好的软硬件环境。

一、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可行性

第一,国库现金的高位滞留,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较快增长,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导致地方财政库款不断增加,为地方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了宽余的操作空间。

第二,进行国库现金管理有国际、国内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加强国库现金管理,对国库资金余额进行投资,使其保值增值是一种国际趋势,发达国家近年来一直在积极进行国库现金管理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管理方法。目前世界上国库现金管理较为成熟的四个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从分析预测现金流、控制现金流、国库现金余额的投资和余缺的调剂以及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等方面都有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作法,虽然管理模式不同,但异曲同工,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国库现金使用效益,实现了为公共利益最大化服务。2006年6月,财政部和央行联合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拉开了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帷幕,也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三,发达地区国库现金管理已成为政府和财政部门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国库现金管理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国库现金管理和集中支付是预算管理两大不可或缺手段。国库现金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背景。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的加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稳定、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金融市场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库现金分析预测能力不断提高、管理理念逐步与国际接轨。这些都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了可能。加之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对国库现金余额有强烈的投资冲动,来实现财政利益最大化,更好服务于公共利益。因此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是当前提高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内在的必然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国库工作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机配合。通过国库现金管理运作,可进一步改进财政部与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运行方面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进而提高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的完整性和灵活有效性,如国库收支分析预测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信贷政策,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国库现金管理使中央银行能全面掌握国库现金流量和存量情况,通过对现金流入、流出的调控维持合理的库存余额,可避免国库资金通过商业银行直接注入金融市场而影响社会资金流量及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减缓国库现金运作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冲击。

二、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相应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相关制度办法。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摸索积累经验,尽早制定宁夏地方现金管理办法,明确地方现金管理的总原则、组织管理方式、主要工作内容、操作方式和风险控制等内容,使工作有法可依,避免盲从盲动。

第二,加快国库集中支付的推广速度和推广范围。深化地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集中国库现金流量,有助于为地方现金管理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这是实现高效的国库现金管理的重要前提。

第三,强化国库资金动态分析,建立科学的国库收支预测机制。国库库存资金是属于政府性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税收,资金管理须统筹考虑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随着国库收支统计分析系统的推广运用,各地方国库也加强了国库统计分析工作,提高了国库现金预测能力。在此过程中,国库现金的变化规律逐渐被熟悉和掌握,这为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了可能。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应成立的国库资金运行分析小组,专门研究分析国库资金流入、流出的时间、进度,影响库存资金变化的因素、市场上资金变化情况等,从而为政府财政部门正确地确定国库资金投资的数量、期限、种类提供依据。

第四,加大培训调研力度,提高人员分析预测水平。通过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国库现金管理培训,破解预测难点,促进现有人员业务素质进一步提升,提高人员分析预测水平。

现金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200x年,我办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依法规范支出预算,制定和完善了内控制度建设,强化法制意识,积极开拓税源渠道,压缩费用开支,提高了会计核算水平和社会效益。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完成镇人代会下达的年度预算任务,密切配合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把主要工作放在服务于基层上,较好地完成了年度预算的各项工作,现将半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合理制定预算,确保全年各项指标的完成

年初,根据市委市政府给我镇制定的各项财政税收收入目标任务,结合我镇上年度税收收入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了我镇的税收收入预算,并于1月份召开人代会会议上通过了收入预算。2-6月份对各个月份的收入实绩进行了分析,合理设定各项财务指标,确定了20__年的税收收入预算目标为3300万元。

二、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努力增收节支

1、根据上年财务管理经验,结合今年收入的实际情况,以“总量控制,效益优先”为原则,控制招待费、汽车修理费、会议费等费用全年限额,

2、规范财务行为,合理控制财务开支。继续严格执行《预算法》和《现金管理条例》,详细规范财务开支的范围、标准、审批权限、程序等,不断完善了管理制度,对于预算以外的费用开支,一律提前上报镇党委政府研究、审批。

3、加强账户管理、现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今年以来,为加强我镇账户管理和现金管理,配合财政部门监管的需要,分别进行了账户管理自我检查、大额现金自我检查。检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和《现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各下属单位首先展开检查,形成检查报告上报我办;第二阶段,我办对各下属单位的报告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第三阶段,对各下属单位进行检查。检查通过现场指导、问题讨论等方式,促进了各下属单位内勤员工相关业务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规范了我镇账户开立、变更、撤销和人民币现金存、取等业务操作行为。

三、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积极配合其他办公室做好各项中心工作。

现金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 反洗钱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05-02

200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颁布和实施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及《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一规定两办法”),明确了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的相关制度,标志着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但与国际反洗钱制度相比,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制度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健全和完善。

一、继续加强反洗钱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重惩罚洗钱的刑事立法,轻预防洗钱的立法,缺乏一部统一的反洗钱法律。《刑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分别以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形式涉及到反洗钱的内容,但其中的一些规定只是与预防洗钱有关联或有影响,而不是专门针对或直接针对预防洗钱而设定的。人民银行的“一规定两办法”,性质上属于行政规章,还不属于法律、法规范畴,层次较低,效力不高。国内立法至今尚未对洗钱进行法律规范,并且对洗钱交易甄别标准、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及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等做出系统的法律规范,这给正确界定洗钱、金融监管部门开展反洗钱监管、制定反洗钱措施以及金融机构和客户配合反洗钱工作均带来不便,不利于我国法律制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并为国际反洗钱的司法合作奠定法律基础,无助于吸引外资和金融改革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尽快制定单行统一的《反洗钱法》,建立以《反洗钱法》为核心,以刑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为补充的多层次、完善的反洗钱法律法规体系。《反洗钱法》应当覆盖银行、投资、证券、保险等不同的金融领域和从事金融业务的各类主体以及所有的商业主体、中介组织及个人。

另外,要修改完善惩治洗钱犯罪的刑事立法。一是《刑法》要扩大洗钱罪对象范围,即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不仅包括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犯罪、走私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等四种,还应包括贪污贿赂、逃税、诈骗、侵占国有资产等犯罪,以符合国际反洗钱刑事法律要求。二是泄露反洗钱有关报告信息的行为应当定罪。金融机构上报给金融监管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的信息是金融监管部门和公安司法部门获得和分析洗钱的重要线索,如果泄露会给反洗钱案件的调查和侦破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同时将动摇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因此,对泄露反洗钱的有关报告信息的行为应当在《刑法》上定为犯罪。

二、统一金融机构预防洗钱制度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统筹安排金融机构反洗钱规章制度。从适用范围看,《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只适用于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没有包括保险和证券、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保监会和证监会应在《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及《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颁布的基础上,尽快分别制定关于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反洗钱的规定,预防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保险机构和证券机构洗钱。

严格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防止犯罪分子利用银行体系洗钱的声明》的要求,通过适当途径使金融机构明确“尽职审查”的真正含义。“尽职审查”是金融机构预防洗钱行为的基础工作。《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九条要求金融机构对存款人申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提交的开户资料应审查其真实性,对客户身份证件等开户资料的真伪要做出审查。但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存在,金融机构一般无法实质确定客户的真实身份。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防止犯罪分子利用银行体系洗钱的声明》特别强调“银行应当作合理的努力以确认所有请求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客户的身份”。建议金融监管机构应据此细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尽职审查”的要求,如金融机构有责任凭一般常识或采用银行业常规鉴别方法或购买必备的鉴别仪器,通过适当的方式(如电话查询、网络查询、实地走访等)识别客户提供的身份证件或资料的真伪,对客户提供的资料进行尽职调查,尽量在既不加重金融机构审查客户身份的义务,又在金融机构合理能力和范围内有效审查客户身份,切实预防不明身份者进行洗钱。

应从法律上确定在反洗钱上为客户严守秘密的例外原则。按“一规定两办法”的规定,大额、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实质是将金融机构的客户交易信息(如存款数额、资金流向、交易对象等),在客户不知悉或未经客户同意的情况下,由金融机构报告给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这与我国《商业银行法》确定的金融机构为客户保密原则相冲突。我国《宪法》、《商业银行法》、《储蓄管理条例》、《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中规定,个人和单位存款只要是合法的,不仅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而且金融机构还负有为储户保密的义务。因此,要切实预防和制止洗钱,必须从法律的层面上打破金融机构为客户保密原则的严格要求。

切实减轻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的负担,以便金融机构更加积极参与反洗钱工作。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反映实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的成本太高、负担过重,考虑到我国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反洗钱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为减轻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负担,建议借鉴国际金融界反洗钱经验,尽快开发金融机构人民币和外汇大额可疑交易监测系统,统一在金融机构安装并与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接。同时,为激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反洗钱工作,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商业银行反洗钱效果评估制度,对反洗钱工作落实到位、反洗钱内控制度健全的商业银行在分支机构准入、业务创新、再贷款等方面适当放宽;对积极报告可疑交易的,应仿效监察、反贪部门实行举报有奖。

三、建立与金融机构反洗钱制度相衔接的社会反洗钱体系

从长远看,我国要建立一整套包括金融、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外汇管理、外交、司法等诸多部门在内的预防和打击洗钱的综合系统,并应加强国际反洗钱合作。就金融机构反洗钱而言,目前需要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应尽快进行现金管理制度改革。从实质内容上看,“一规定两办法”主要强调了对大额异常资金走向的监测、分析和报告,多在金融系统结算环节上做文章,尚未形成一个综合配套的反洗钱制度系统,与国际反洗钱制度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讲,犯罪分子的违法所得或犯罪收益,其初始形态往往表现为现金,犯罪分子洗钱的目的就是对其非法获得的现金来源进行掩饰或隐瞒,因此遏制洗钱的关键在于切断违法犯罪分子获得现金来源的通道,规范现金管理,尽量不用现金或少用现金。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已实施10年有余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尽快修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将自然人纳入现金管理的范畴,将非银行系统流转的现金纳入现金管理范围。加强存取现金的管理,鼓励单位和自然人通过转账结算方式划拨资金或支付交易款项。同时,应赋予税务部门监管现金职能,建立纳税单位的现金收支监测系统,要求有现金收入一定数额的单位,必须配备记录现金收入和接受银行卡付款的电子设备,自然人和单位接受大额现金到银行存款的,应出具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收入来源证明。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从账户提取现金收费制度,包括大额现金提取收费和预约制度。通过以上现金管理改革,规范单位和自然人现金收支、存取行为,在保证合理的现金需要的基础上,限制或控制不合理的现金使用。金融机构应和税务部门联手防止利用现金从事洗钱活动的发生。

另一方面,按照《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分析研究金融机构报送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对认为涉嫌犯罪的按规定程序报送司法机关。实际上,由人民银行或国家外汇管理局分析研究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如果牵涉到本外币的洗钱活动在同一金融机构或同业,而由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两个部门分开研究分析,会人为割断洗钱活动的本来联系。再者,洗钱活动游离于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市场和其他商业组织、中介组织之间,单靠人民银行或国家外汇管理局来分析,不容易看清洗钱的本来面目。因此,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中国反洗钱情报收集和分析中心,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与全国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各金融监管机构的数据库联网。中国反洗钱情报收集和分析中心的职能是分析、研究和整理金融机构及其监管部门报送的大额和可疑交易,利用计算机系统找出任何看似毫无联系的工商企业与银行账户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洗钱线索,对有犯罪嫌疑的向公安、司法部门报告。同时,应建立我国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该会议应由金融、公安、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外汇管理、外交、司法等部门负责人定期参加,统一协调、讨论、研究和制定反洗钱的战略和政策,磋商有关反洗钱工作的重大和疑难问题,形成强有力的部门分工合作的反洗钱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山西太原 030001)

上一篇:薪酬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车辆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