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11:45:13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建立健全“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实现在校内基地内能够有效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企业实践锻炼、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培养相融合。专业教学中心成立实体公司,引入各类生产企业入驻校园实训基地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校内实训室按真实环境建设;在课程体系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全程全真”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全程全真”;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实现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充分发挥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在教学实践、科研开发中的作用,与四川安吉物流集团等企业联合开展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健全“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与五粮液集团下属四川安吉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校企共同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心。在省市物流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参与下,努力探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行“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建设运行机制。物流专业教学中心下成立教学中心管理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专业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提出建设方案,做好校内各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规划工作,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以及协调企业、学校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运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使之成为协调、指导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教学的组织机构。同时,教学中心在两委指导下,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教学团队互兼互聘机制、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培训与社会服务合作机制,制定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辅导教师管理制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二、“全程全真”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一)服务实践教学组建专业实体公司

物流管理专业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校企共同组建“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业实体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基地转化为兼具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教学实体、生产实体和经营实体。在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物流管理专业联合合作企业,利用物流管理专业师资、设备和场地等资源,租用学校6400平方米现代化标准仓库和相关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共同投资组建华远仓储有限责任公司,主要采取对外吸引企业商家入驻、自主经营等形式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同时满足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实训的需要。

1.引企入校,提供全真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引企入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双方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合作的内容、范围、责权利划分及重大发展决策,以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各项计划顺利进行。工作小组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学专家组成,负责确定应配置的设备设施、各阶段的实习(生产)岗位,并根据各物流岗位业务的特点和流程共同确定教学实习计划、教师配备计划和管理方式等。工作小组还负责组织校企双方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以不同企业对物流的不同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编写配套适用的教材等。所有的数据和案例来源于校内真实企业,将这些案例加以提炼总结用于教学,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2.设立创业中心,学生自主经营,提前“就业”。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采用产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51.5%的专业课时能够在校内基地完成。公司开设校园超市,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从进货到销售全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公司提供场地,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自己开设学生跳蚤市场,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

物流管理专业在五粮液安吉物流集团公司支持下在基地建立了“校企合作工作站”,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教师和技术人员进站工作,从而拓展了专业实习实训资源,使得学生能在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学习,直接了解和亲身体验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发展以及企业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的过程。

三、“全程全真”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教学运行

(一)人才培养模式为“全程全真”提供基础平台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总结提炼了“多需求和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中有生产、企业有教学”的模式,为“全程全真”人才培养提供基础平台。

(二)构建来源于真实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确定专业核心能力,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使课程体系与“全程全真”相呼应。在专业课程开发中,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项目化课程开发方式,项目开发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内容以项目为单元,项目融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质于一体,项目素材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实现教学内容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步提高。

(三)“全真”课程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全程全真”校内生产实训基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①有针对性地选用校内基地各类真实作业活动,开发课程项目32个,收集案例59个,完成基地内教学资源视频拍摄,约846学时课堂教学视频录制、企业生产视频3500分钟、收集教学图片资源5000张,并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②按照要求,结合全真的教学实习环境需要,组织编写项目化教材,公开出版了《物流运营管理》、《仓储与配送》、《采购与供应》、《物流成本管理》、《国际货代》等7本项目化教材和8本校本教材。③按照“八定一有”要求编制15门课程实践教学资料。“八定一有”即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定教学内容、定课外作业、定考核标准、定教学时数、定项目经费、定教师任课条件、定教学实践条件,有项目指导书。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主导,以全程全真为主线,采取目标任务驱动。整个训练过程完全按生产环节进行,并采用现场挂牌进行,明确指导教师和参加实践训练的学生,公开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展示实训过程和实训效果。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并根据学校要求,学生进校就要开展入学教育,让学生校内基地进行专业入学教育,结合企业的生产情况安排学生16门课程实训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完成顶岗实习计划内容外,还需以该企业的对应岗位和实际工作项目为基础和内容,完成毕业设计。对实习合格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颁发工作经历证书。物流管理专业按照学院“校企一体、集群建设、统分结合、项目运转”的思路,结合“四真三性”开展实训体系建设,建成物流与商贸工程技术中心。物流管理专业集群在该中心指导下,统筹开展实验实训室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具有实践性、生产性、开放性特征,满足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真学、真做、获得真本领的实践教学条件。

作者:卢琳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骨干建设总结报告[R].2015,(9).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专业 实训课程体系 建设 成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5-02

针对物流这一新兴专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的状况,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总结了20多年交通运输管理、物资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经验及多年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情况,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依托交通行业优势,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使物流专业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和行业需要,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顺利对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组建了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在深人物流企业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物流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本着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的原则,拟定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以进一步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本文拟对该校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进行综述。

一、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做好前期调研与规划工作

围绕物流专业核心技能,要想在原来课程体系和模式下实现开发一套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比较困难。为此,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发放《广西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调查表》,分析并综合调查情况,同时通过学生实习与就业反馈、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对物流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确立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需的岗位能力与综合能力;其次,对专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等进行规划,如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开发;最后结合实践能力需要,初步建立教学综合实训体系。这是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此外,陆续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以保证实训体系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一支实训教师队伍

能否有效地进行实训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教师是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改工作的教师团队,把握教改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做了以下工作:

1 选送教师参加企业一线的实践活动。这是教师建设与实施物流专业实训体系的重要一环。近两年,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四名教师先后到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清楚地了解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熟悉物流企业各岗位对能力的具体要求及各岗位群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企业文化。回校后,他们根据企业对专业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案,设置实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模拟与实际训练,使教学、实训与社会和行业良好对接。

2 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近两年多时间,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成员先后参加全国中职物流专业部级师资培训、新加坡一广西项目培训、广西中职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等,特别是到新加坡学习“教学工厂、教学企业”的理念,不仅使项目组成员了解到省内外、国内外物流行业发展的概况,开阔了眼界,而且亲身体会到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该校物流专业项目组教师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其办学理念、实践教学思路也得到升华,在如何建设物流专业实训体系上得到极大的启发,从而使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 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与专业技能比赛。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课题组教师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大学所学的专业均不是物流专业。为此,课题组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如实训教学研究、教师间互相听课与评课、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竞赛。同时,一方面让项目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进行教案撰写、实训教学指导、讲课示范等,另一方面邀请学校和企业资深教师及行业能手进行具体的指导。此外,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比赛,如参加教学课件、说课、全区优质课等比赛。

4 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增加教师间听课与评课次数,营造教师间互相探讨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氛围。另一方面,引导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三)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07年之前,学生的实训主要依托交通系统的企业,如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主要方式是外出参观;其次是采用多媒体实训教学,实训效果较差。该校项目组经过两年多的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发现学校没有自己的专业实训基地,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因此,从2007年起,除与企业进行合作关系,充分依托海尔集团广西配件物流中心、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真实环境的专业训练外,立足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以我为主,借助行业”的模式,构建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情境,组建了3D物流模拟实训中心、超市物流、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实训中心,改造了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完成了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设施采购方案等相关工作,并计划尽快完成该基地的建设。到时,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将实现模拟仿真与真实环境并举,集教学实训、培训、上岗考证、服务广西等的功能,保障模块化实训教学的实施。

(四)对学生进行多环境、多渠道、多角度的实训教学

实施模块化实训教学,能使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集中时间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进行专业综合实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从物流2007级(三年制)开始,在3D物流模拟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物流各岗位模拟操作实训教学,在海尔集团广西物流备件中心进行真实岗位工作训练。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也较差,为此组织了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实训效果、如何改善实训方式等的讨论会,大家认为,必须进行模块实训教学,并要有一定的实训标准等。于是将确立的实训模块及实训标准在2008级(三年制)学生中进行试验,发现实训效果有了明显提升;接着进行总结,结合物流行业工作流程和行业对各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现有实训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将实训课程分为3个模块,确定每一模块实训项目(课程),修改实训课程标准,编写相应的实训指导书,初步构建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将修改和制定的实训课程标准、指导书等运用于2009级、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取得较好效果。此外,通过一系列的实训工作。在总结2009级、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完成了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五)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按照中职办学要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严格按照“2+1”模式组织教学,物流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年即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一年后适应社会、顺利就业。

二、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校内实训教学取得新进展

在物流专业实训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通过不断改进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近两年效果明显。一方面,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提高,表现在2008级学生实训比2007级学生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到课率、各岗位工作模拟完成情况、订单录入速度与准确度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广西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个人多项二、三等奖及团体项目二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学生顶岗实习表现突出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研究是从2007级顶岗实习阶段、2008级第三学期、2009级第一学期开始,通过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等20多家用人单位、班主任和学生本人的反馈,发现不同时段的学生实习情况大不相同,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越来越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适应社会的专业理论水平上升,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弱势,虚心请教,适岗能力明显提升;积极投入工作中,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遇事善于思考,遇到挫折时不气馁,顺利时不骄傲;工作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大胆与同事、领导沟通与交流;遵规守纪,爱岗敬业。可用表1说明2007级~2010级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

(三)学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好

根据用人企业和合作企业的反馈,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2007级,2010级物流专业毕业生,从整体而言,适应能力、与人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独当一面的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呈现的趋势与顶岗实习基本情况几乎一样,即各项表现2010级比2009级优秀,2008级比2007级优秀。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实践课程;实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7-02

1 引 言

我国早在2010年7月29日就正式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我们从历年毕业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和对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来看,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精神等等。基于此,对于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我们在校内只有通过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并对接物流企业岗位,以企业岗位需求并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设计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在综合实训室中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努力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合格毕业生。

为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按企业标准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该基地主要由建筑面积近312平方米的物流综合实训室(其场地布局如图所示)和400多平方米的物流管理实训室组成。该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具备实验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专业技能竞赛等各项功能。在实验实训过程中,通过学生模拟物流企业中各岗位角色,使学生掌握物流各环节的基本操作,熟悉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物流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通过与理论的结合,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2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为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同类或相近专业的职业院校和从事流通与服务业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法人单位,组建了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我们充分利用集团资源,组建了由物流企业负责人、核心岗位责任人、物流领域专家学者等共同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建委”的有力指导下,我们通过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查、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校企合作企业的建议等制定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物流企业认知实训、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实验实训、职业技能实践课、顶岗实训(毕业实习)四部分,具体情况如表1~表3所示。

3 基于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践课程开发

通过对毕业生参加工作的物流企业,结合职教集团中的物流企业,当前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进入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有: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货运和物流市场开发7个方面,其具体工作岗位见表4。

根据对物流企业用人部门主管、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建议和要求,我们总结并分析得出:要想使毕业生毕业时能做到零距离上岗,就必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扎实的实验实训提升专业技能,练就符合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本领。因此,在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内分设了物流信息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采购模拟谈判实训室、普通仓储实训区、流通加工实训区、电子标签拣货区、理货区、条码/RFID及单证制作实训区9大实验实训室(区)。并开发出相应的实践课程,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实训的要求。

4 基于物流生产作业流程要求的实践课程开发

当前很多高职学院重项目申报,轻实训基地建设,如何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已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开发单元实验实训模块再将各单元实验实训模块按照物流企业业务作业流程要求开发实践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流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四类。下面以供应物流的业务流程为核心,主要开发模拟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同时通过简单的加工,模拟生产物流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中主要环节与活动,熟悉第三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具体运作、管理,理解商流、实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关系,同时了解企业(生产)物流的过程。

供应物流由原材料采购、运输、入库、库存管理、配送5个主要流程组成,其生产流程为:制造商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供应商送货到制造商指定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收货并进行各种库内作业(上架、移库等)配送中心进行库存管理制造商根据生产需求向配送中心下达原材料需求指令配送中心向生产线进行配送。为此根据供应物流生产作业流程可以开发出请购单制作、订单有效性分析、合并订单、采购申请、收货验货、储位分配、组托(RF组托)、上架(RF上架)、订单处理、拣货(包括托盘货架拣货、大地货位拣货、轻型货架拣货、电子标签拣选拣货等拣货模式)、看板生产、打包、配送、条码/RFID及单证制作等各种单元实验实训项目。这些单元实验实训项目可以作为相应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类各种综合实训,满足物流专业技能竞赛、学生毕业综合实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以及社会培训与鉴定等实践课程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宋洋等.物流实训课程体系课程载体设计[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72-74.

[2]许道云.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群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6):190-192.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1.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

根据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构造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该专业人才培养以岗位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并依据与之对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基础素质领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动手操作能力三大模块,运用情景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结合校内实训设施设备,让学生体验每一岗位的工作流程,通过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有效改善教学的活动模式,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情操培养:多采取合作式学习方式,发展专业操作能力以外的素质,如沟通、爱岗敬业、协作能力,通过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发展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调节,自我检查的能力。重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教师更多地扮演“合作伙伴”、“组织者”、“协调者”等角色。每一项实训任务,分设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机械设备仿真操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使其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上课、实训、生活中点滴做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建立了部级物流实训基地

本专业不断完善实训环境,2011年建成部级的物流实训基地,建有仓储与配送实训室、未来超市、ERP实训室、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对抗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的良好的基础。同进也与校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了全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在平台上实施“软件操作、技能训练情景模拟、信息处理”等,使其明白企业物流工作的流程,做什么,如何做,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实训室的设备利用率,本专业制订了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如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训规则等,并对教学仪器、设备实训专人负责,精心管理和维护,使设备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之中。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本专业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工作与学习的整合,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也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武汉、上海、深圳、咸宁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多个。顶岗实习,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二、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

1)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缺乏。目前实训内容,都是以高职实训教材,校内未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开发与编写尽可能做到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知识性与实效性的结合以及教学性与自学性的相结合。并在其指导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一线教师共同来编写完成“校本教材”等,来满足高职院校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科研。2)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缺乏规范的考评标准和系统完善的考评体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侧重考核实践教学的结果,轻于考核实践教学的过程,未注重考核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教师的评定带有主观性;考评过程中没有学习小组互评参与,应柔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为一体。应在考试中加大实训考核的环节,重要让学生能交出具体的实训成果。在综合实训项目、技能考核、毕业实习过程中,应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即校外评价,校内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立一套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考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评价、导向和调控作用。3)实践资源网络平台建设有待提升。建立学校实践资源网络平台,可将实训课程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和实训作业,学生都可以上网进行查询,校网站应开展网络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建设,学生可以了解实训实习动态,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的学生变的更主动,甚至可以了解更多的实习和就业信息。

三、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今后趋势

1.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完善,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入校外专家和校内一线教材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将能力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多开发院、省级实训精品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课堂,进行资源共享,以网络题库的形式,为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内容,使训练实效性得以提升,逐步形成了开放式、互动型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不感兴趣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2.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创品牌

物流管理专业就是我院的产品,需要不断对其产品进行开发和建设,不断提高其质量和吸引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是院重点专业,紧紧围绕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工学交替为目标,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认知对接;课程目标与行业标准对接引就业,服务社会,创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合理利用校内资源,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咸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以“四乡六业”为主体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是湖北重要的多种经营集中地。打响咸宁特色品牌战,离不开物流管理,本专业实践教学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依托,辐射全国范围,培养物流企业所急需的各类物流人才。

3.师资业务的提升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主要目标,培养职业人。需要一批专业的师资队伍为其提供保障。让教师有紧迫感,教师队伍要不断提升业务知识,知识更新,在实训方面本着“请进来,走出去”将行业专家请进来,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硬件与软件在不断的完善中,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突出核心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保障体系。要不断地思索专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高职教育的思想,以此引领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政府、学校、企业、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向更加璀璨的明天迈进。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字: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校内实训;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供应链管理、采购、电子商务、海陆空配送、运输等现代物流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对职业院校提出的近一时期的总培养目标。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政府科学引导和扶持下正在蓬蓬兴起,基础设施和相关实训条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科研、实训的主要基地,是构建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重点领域,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实训室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机制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如何使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6S” 管理思想引入其中,提出“大球带小球”模型(见图1)来解决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内实训管理这一问题,希望能给大家高职院校建立适合自身发展实训管理机制带来启示。

二、“6S”管理及“大球带小球”模型

“6S” 管理(见下表)源于日本上世纪50 年代的5S 管理。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它是源于车间生产现场的一种基本管理技术。中国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第六个S――安全。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家都在采购6S管理思想来管理它们的企业。

高职院校既然为供应链管理、采购、等现代物流业相关现代服务业等一线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有理由在校期间早一点让学生接受“6S”管理思想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操守、培养学生“做”的能力、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6S”管理。

整理、整顿、清扫、安全, 是6S中关于现场状况改进提升的四项基本行动。整理,是改进工作现场的开始,进行物品分类;整顿,是衔接在清理之后的,对现场进行整理、整顿以及重新规划与安排;清扫,最好在整顿之后进行,这三项工作是关联的, 有次序的。

安全,这一要素是对原有5S的一个补充,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体现。将其位置放在“规范”之前,成为一个行动要素,而在后面的“规范”、“素养”当中,自然也应当包括安全方面的规范与意识,可以真正将“安全”要素融入原有的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6S管理。

素养,是6S中最独特的一项要素,也是其精华之所在。前5项要素,都是十分鲜明的“行动要素”,其中一到四项是现场改善的行动,第五项将现场改善上升到系统的、制度的层面。而第六项,进一步上升到人的意识这个根本。更彻底的保障,是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员工主动、发自内心的行动;也就是变规定、要求为人的意识、习惯。素养一旦养成,将潜移默化地、长期地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综上,通过对中国版本“6S”管理思想,引入到我们高职院校物流及相关专业校内实训管理思想中,本文提出了一个模型,即“大球带小球”模型。

大球部分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行动。小球部分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的目标,是结果。通过校内实训的实践进一步上升到学生的职业意识当中,转化为学生主动、发自内心的行动; 也就是变规定、要求为人的意识、习惯。这样,素养一旦养成, 将潜移默化地、长期地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以后的工作质量,增强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高质量的校内实训,这样也达到国家对职业学校提出的近一时期的总的培养目标。

三、通过新模型管理物流专业学生校内实训

高职院校是培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前一环节,本文通过“大球带小球”模型思想管理物流专业校内实训。

在校期间,学生在安全前提下通过整理、整顿、清扫形成规范的实训要求下实训、岗前培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达到养成良好习惯,按规章办事,树立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素养。下面来具体说明:

本文先从大球当中整理、整顿和清扫开始。整理、整顿、清扫,这三项工作是关联的,相互促进提高的。这三条是大球的骨架,支撑大球。它们循环进行工作。

1.整理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有必要科学的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到实训工作的准备当中,进行实训之前的实训条件准备。

实训室管理人员、实训教师和实训学生参与的实训室整理,把与本实训相关的实训耗材、实训设备(工具)、设备的操作说明及操作规范、实训场地的准备、将实训需要的与不需要的设备进行分开,解决了有一些没在使用的设备滞留在实训场地,既占据了地方又妨碍其它实训的进行。

这样一方面,学生从中肯定得到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实训室可以为该实训项目腾出空间,发挥实训室更大的价值;同时,塑造整洁的实训环境,提升实训室形象;第四,由于参加实训的学生的参与,可以缓解高职院校师资配置并不充分的问题。

2.整顿

完成校内实训室整理,将实训需要的与不需要的设备分开。这里本文认为有两方面的整顿。

第一,每个实训项目所需要的实训耗材进行整顿,根据实训的要求和流程,将各步骤所需要的实训耗材放置于所对应的实训位置。同学们在进行实训时,能够对实训过程中所需的耗材进行方便的取放。

第二,对于整个实训室而言,对实训室内实训耗材、实训工具进行整顿。学校都是进行学期初集中采购,根据学校本学期教学进程表对实训室的使用情况,合理安排物品的存放位置。

3.清扫

在整理、整顿之后,就是日常的清扫来保持实训场的干净。本文认为正是由于整理、整顿和清扫在该模型中的骨架支撑作用,保证了实训现场状况的改进提升。学生通过自已参与这三项基本行动,一定会比传统的实训来得更亲切。关于这点,作者在所在学校的通过该模型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4.安全

安全,其实是对前三项基本行动的一个补充、一个整体把握,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体现。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尤其重要。

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实训设备、实训条件比企业内部的操作的安全性更高。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是对没有设备操作经验的学生开放使用,这决定了它对实训设备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

其实,在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安全”应从实训大楼设计、建设以及实训室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这一流程中都要把握。

安全是该模型大球的“轴”。它整体把握“整理、整顿、清扫”这三项相互促进的支撑大球骨架的行动要素,并带动着大球向前进。

5.规范

规范,是将前面所讲的整理、整顿、清扫和安全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化,持续保持取得的成果。

实训现场的良好状态是需要时刻保持的, 从管理角度说,要想保持好的做法长期贯彻, 就应当将有关的方法和要求总结出来, 形成规范与制度。“规范”就是要将运动、突击式的工作转化为常规行动;将好的方法、要求总结出来, 形成管理制度, 长期贯彻实施, 并不断检查改进。制度的建立是良好现场管理的根源。可操作性强的制度, 更加有利于实训现场的具体管理。

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已经或将要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水平工作评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的管理以此为锲机,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依。这样就解决了高职院校不因管理人员的变动而出现的工作中断的问题。

6.素养

素养,独自担当起该模型中的“小球”部分。“素养”是该模型的目的、核心。通过前面所讲的“大球”部分的五个“行动要素”来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即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职守,树立团队意识和培养进取精神。

素养一旦养成,将潜移默化地、长期地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工作生活质量。他们将一辈子受用。当然,这也就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一次极大的肯定。

本文提出这个模型,从思想意识上理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的管理思路,让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明白科学管理高职学生校内实训的意义;从宏观上指导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如何管理高职生的实训。

四、总结

基于“6S管理”思想的“大球带小球”模型其实是一项基础管理,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融入时代进步赋予的新内涵,才有其生命力。我们坚信:只要高职院校教师的努力,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相结合,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实践,一定会为职业教育宏伟愿景的实现增添光辉色彩。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5.10.

[2]郭铜修.基于6S 管理实践引发的思[J].航空制造技术,2007,2 :56-58.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敏捷;可触摸式

精益思想产生于“丰田生产系统”,后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研究和总结,正式发表在1990年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将精益思想运用于需求相对稳定,市场可测的环境下,节约了大量资源,提高了企业利润率和市场竞争力。进入90年代后,产品生命周期变短,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美国制造业认识到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还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迎合消费者的需求。随即提出了敏捷思想,敏捷思想的核心是,在需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随市场变化做出判断和预测,采取灵活策略,对市场做出快速响应。

高职院校若比喻为制造企业,那么学生就是产品。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升和优化教育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敏捷”思想,根据学生多多变的需求随着学生特质变化做出改变,不断的优化和改进教学内容和过程,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令我们的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现代高职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管理类的课程如何设计实践教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改研究内容。高职课程体系有许多理论实践课,课程在课时分配上通常采用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各半的方式。教师在授课时最常用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完成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哈佛大学流传出来的优秀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了解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案例教学法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但是案例是概念的、文字化的学习素材,对于高职学生所拥有的高度实践热情的学习特点是不够有效的,因此引入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关键性的效果。本文通过《供应链管理实训》课程近5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与效果展开研究,提出以“可触摸式的”敏捷型教学方法提高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高阶形态,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课程定位上,本校将其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物流知识才能开始学习,因为本课程是将学生之前所W习的分散的物流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它是最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最高层级课程。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对于高职物流学生而言不易设计,课程通常包括较多的理论与较少的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课程做了大幅的改革,设计了“可触摸式”的授课内容。

由于供应链具有独特性,每一个行业或者企业拥有着独一无二的供应链。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行业划分为不同主题的实践项目。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校内空间的人/物/事件,结合网络调研,实地调研等方式,实训项目内容围绕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特点进行设计,并将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各种理论、方法融合到每个实训项目中。

主要的实训项目包括:汽车供应链实训,实训场地在校内停车场;出版发行行业的实训场所为校图书馆,校内活动供应链管理的实训场地则利用运动会/篮球赛/晚会等校内活动展开;学校食堂供应链优化的实训场地为校内食堂;电商行业供应链实训是与电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展开进行。将校内现有设施设备、各项活动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当中,令实践教学具有敏捷性,令教学内容可触摸,学生可以每一个实训项目中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动手展开调研、采集数据、上传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最终提出具有真实数据支撑的可执行方案。实现最大限度控制实训时间、成本完成教学目标的敏捷型教学方法。

本文展开介绍实训1:汽车供应链实训项目的教学流程与方法。汽车供应链实训项目的实训场所为校内停车场,目前现有的两块校停车场,在校车辆数据范围是80-120辆。囊括了汽车市场上大部分的品牌,如:外国品牌奔驰、宝马、奥迪等,国产品牌吉利、比亚迪等。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型市场模型。

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对停车场所有的车辆进行数据采集,结合网络调研,了解汽车产品,包括配置,功能和价格。保证能够学生建立汽车行业所属产品的基本概念。当学生采集完所有汽车的数据之后,上传入教学平台使用数据模块开始进行分析,分组合作建立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的汽车产品数据库,实现马丁.克里斯托弗提出“敏捷的基础”中的第一步信息共享,同步作业。紧接着学生将进行分析和总结学校客户群的消费偏好、零配件供应商分布,结合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策略相关理论知识展开教学,令学生在掌握汽车市场的基本行情的同时理解去库存战略。 通过数据分析与网络调研的结合,整合供应商/制造商的信息,了解汽车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从中引入供应链知识点进行教学,如:供应链的类型,BULLWHIP效应等等。最终学生制作PPT并以小组演讲的方式展示“XX品牌汽车供应链调研项目”的实训成果。再使用“敏捷的基础”的利用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激励学生发挥更大的潜能。

敏捷思想在高职物流实践教学当中的应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2013年首轮采用“可触摸式”的项目制教学方法至今,已迈入第6轮教学,项目内容不断优化、去粗取精。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在提高,从多媒体教学升级为数据平台,制作微课视频《爱上供应链》、开设供应供应链沙盘。2011-15级学生课程满意度均在91%以上,学生对课程知识点、供应链管理方法与工具的应用能力大幅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对实训项目,对项目内容印象深刻,圆满的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的高职教学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马丁.克里斯托弗.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95-110

[2]孙瑛. “可见、可触摸式”教学方法研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11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应该是:从里到外,先改“心”,再改“肉”,最后改“皮”。

“心”——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注重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的思想要更新,行动要创新。需要学校支持我们“走出去”,多听、多看、多问、多学、多分析,多思考;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更新观念,深化“互惠互赢校企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确定正确的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将这个“心”作“实”。

“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改革;课程的设置教学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大环境,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物流人才。将这个“肉”作“厚”。

“皮”——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条件、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是专业建设顺利实施的保障,要不断完善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则是需要在较大的地方整合扩大现有实践条件,使其形成规模;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要不断提高,扩大影响力。将这个“皮”作的既坚硬又美观。

具体实施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完善“互惠共赢的校企联动”合作机制

在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框架下,依托现代物流产业部,吸收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红集团超市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成立物流管理专业理事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对“互惠共赢校企联动”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及时进行总结和完善,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将该校企合作机制形成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内将该模式进行有效的推广,共同推进学院全面发展。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人才,学校的发展也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的有效接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规模将逐年扩大,针对当地及全国各类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物流毕业生就业岗位、年龄、人数等数据,再对物流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各岗位需求特点确定专业方向,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向快递及配送中心运营管理方向有所侧重,突出国际物流及货代、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特色物流知识的传授。进行专业定位即为“本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本的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管理、运输及调度、信息采集及处理等职业能力,面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业、商业企业的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市场开发、报关报检、信息处理等物流工作岗位服务及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继续创新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内涵建设,纵深发展,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的“工学交替双循环”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首先,把握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世界一体化。重新构建突出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特点的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在三大课程体系模块中分别结合地方性物流行业特点的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情境教学法”。以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的虚拟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企业运作的复杂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

(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辩论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

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四)主题发言教学法。教师提供主题发言题目及资料,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

(五)“读书会”教学法。成立读书

会,由教师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阅读、交流并写出读书笔记,最后由教师检查、评阅、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最后,建立适用的教学资源库。在“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革新时代,教师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输送可开展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把那些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点设计成多种表现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表格、PPT、图片、动画、视频讲座、游戏、微课等等,吸引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即工作任务。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四、“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依据学院教学团队建设战略,在整个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定量考核、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全程管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加大专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改革与建设影响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更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在结构上注重专兼结合,加大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以上。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实践,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设备改造、技术创新等项目。增加青年教师比例,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再增加物流青年教师两名,通过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懂技术、知流程,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上岗实习制度,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从行业企业聘任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使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提高。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不仅承担校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更要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共同编写校内外实训教材、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请记住我站域名依据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实体企业,突出“前厂后院”,围绕“校中厂”的两大校内实训基地,即自动化配送中心和快递运营中心,扩大原有规模,整合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3D模拟实训室和仓储配送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室及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引入“企业化”运营模式,使教学方式一体化。抓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打破原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传统做法,让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制定合理的实训教学实施方案、编制相应的校内实践指导书。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学生校内实践运行管理模式、制定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管理办法、做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资料档案整理工作。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与现有合作企业深入合作内容,增加合作项目,完善各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立可供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和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习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一)开展社会培训

与企业紧密合作,针对企业实际需求,面向物流从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城乡务工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及行业协会等部门的资格认证要求,开展物流师、仓储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及技术技工认证的培训。

(二)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

加强校企合作,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参与企业物流各方面的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参与搭建服务于省内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与企业合作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升级、物流作业流程整合等技术研发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研发及实践能力,作为“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社会辐射能力建设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一、工学三维融合模式的探索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从2006级开始就探索了突出地方经济产业特色2+1的模式,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及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机制,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经过几年的探索,突出以工学三维融合;三层培养一体;核心课程贯穿;职业学业结合。近年来,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凝练了“依托企业,校企合作,产学互动,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和“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院里面有工厂,车间里面有教室”的颇具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格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缘由

校内实训基地技能训练模式的建构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新的领域,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为学习者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训练模式建构

(1)教学做一体化。以“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为重要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学做合一”的技能训练模式创建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构建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做”一体的技能训练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2)课堂与公司合一。淡化教室和实训基地的界限,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部分课程搬到实训基地,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按真实的物流岗位操作,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条件下,使学生在学校内实训基地中得到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与锻炼。(3)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驻进学校,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到教学和项目研发中来,形成“学校即企业,课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零距离”实现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所以马上就能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做学合一、情境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提供表现自己脑力和体力,以及自我发展的机会。训练内容紧扣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项目紧密结合相应的物流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4)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员工。淡化学生和员工的身份,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以生产者的身份顶岗实训。

二、工学三维融合模式的实践

1.校外顶岗实习的内容

(1《)仓储与配送》课程,以企业真实环境为背景,以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素材,结合配送的理论知识,讲解配送方面的真实业务,给学生安排关于配送的具体岗位,使学生在实习中熟悉配送业务的基本操作,同时通过布置配送方面的项目,培养学生项目管理的能力。(2)《公路运输》课程公路运输是物流行业的核心环节之一,对于公路网络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尤为重要。本课程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基础上设立的,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公路运输业务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2.校企共建生产性物流实习基地轮训实践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教学体系;模块化;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实训教学体系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为整体把握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训教学领域的发展状况,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实训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物流教学模块化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实训课程开发研究

姬中英等(2009)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建立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要实现“理论+实践+实验”课程的三者相融合、相统一。程继(2010) 针对《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特点从课程定位与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特色与创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开发及改革实施。刘畅(2010)提出物流实训教学的"课前准备--认知--观摩--演练--总结"五步教学法。 胡元庆等(2012) 、夏建辉等(2013)开发了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王慧盟(201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实训课程体系。 王晓歌(2014)认为实训项目的构建包括“单一核心课程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企业的真实实训项目”三个方面,并从基地建设、实训教材开发、评价机制、网络课程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二、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

钟静等(2012)将行动导向理念运用到实训教学模式中来,提出包括“选择合适的实训教学环境、运用倒推法,系统开发实训项目、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实训教学模式。朱吉闯(2013)尝试性的提出“工作流”实训教学模式,定义了学生、教师、专家及教学管理者等角色并分配实训任务,并要去整个实训过程要进行监控。段力宇(2013)提出物流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建立在分析物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而课程的设置也要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调整而调整,而与课程教学配套的物流实训课程也应随之同步优化,并从开展专业讲座、专业竞赛、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实训教学探索等。 朱溪亭(2014)提出“课内实训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传统学习与硬件操作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匹配”的校内实训的原则,并提出要根据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的“6S”管理、融入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提升的方法。

三、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陈新华等(2007)、杨六一(2013)认为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创新可以从“目标管理、互利互惠、规范管理、体制创新、教师与教材”等几个方面展开。许红(2007)从认知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毕业实训等三个阶段介绍了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做法。 李忠国(2008)认为物流实训基地应具有“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管理、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功能。白士强等(2010)提出要引入物流行业企业的业务工作标准来建立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基地。赵凯(2010)提出了“校内实训、校外建立校企联合实训、校校合作”三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曾益坤等(2010)提出了包括“物流文化与沙盘推演、仓储配送、生产物流、物流信息、快递、连锁经营、物流业务”等在内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李晓娜(2012)提出了 “订单培养,联合建设”、“校校共建共享型”、 “公共实训基地”等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何玲辉(2013)认为可以通过“寻求政府帮助、建立新型双赢互动基地创新机制、深化办学模式”等手段来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朱文涛(2014)提出了"定岗双元"模式下"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功能和实施构想,为高职院校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四、模块化物流教学的研究

吕丽莉(2010)运用调查问卷法,通过对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介绍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货运与报关、供应链管理、外轮理货管理”等模块实训教学。杨海明(2010)认为模块学教学的推行,需要经历“社会需求调查、分解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转化、确定课程门数、编写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方案、教材的研发”等几个环节。 丁铭(2011)构建了包括“运输基础知识、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特殊货物运输、运输合同与保险、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等模块的物流运输管理实训教学体系。 杨金(2012)提出了包括“物流专业文献阅读、物流基本业务介绍及基本沟通语言学习、物流信函写作、物流单证制作”等模块的物流专业英语模块化教学模式。

总结:综上所述,不同学者与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进行了研究,为各高校实施物流实践教学提供了参考,但采用模块化对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进行系统设计的研究和探索还相对缺乏,将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物流专业实践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姬中英等,基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 物流技术. 2009年10期

[2]钟静等. 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3期.p215-216

[3]丁铭. “物流运输管理”实训教学的模块化设计与实施.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011年3月.p88-90

[4]曾益坤等.物流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物流技术.2010年9月.p154-157

[5]吕丽莉.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探索. 中国市场.2010年第10期.p51-52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部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4] 王伟.浅析服务类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

上一篇:电机电气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工地参观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