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3-14 06:39:48

物流人才培养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资源,加强短期培训。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物流人才与信息资源,高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业也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与高

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在职物流人员的素质。

企业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美国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层次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层次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

[2]兰呸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78-80.

[3]张馥通.浅谈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J].天津市财贸干部学院学报,2005,3:56-58.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广西 物流人才 培养途径

物流业是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先领域,其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流业的繁荣与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精通现代物流业务、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掌握物流运作规律以及现代信息手段的人才。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建设、发展,广西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如何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便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物流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双边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被打破、消除,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量获得了大幅度的增加,由此也导致了物流量的迅速扩大,广西的物流发展空间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中国―东盟双方贸易额迅猛增长。201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增长进一步加快,今年双边贸易额有望达到2500亿美元。东盟业已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近年来,双方相互投资额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底,双方相互投资额已接近600亿美元。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18亿消费者、接近6万亿美元的年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的年贸易总量,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急需大批物流人才。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迫切需要大量了解、熟悉该区域经济情况的物流人才。在2006年出台的《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人才开发目录》中,物流人才已被明确纳入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从目前物流人才的培养层次来看,广西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为本科生和高职生,尚未培养物流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及博士生;从培养的规模看,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多数为高职学历,这并不能满足市场对高、中层次人才的需求。

自由贸易区发展对物流人才的要求。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决策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前沿理论并不断提升市场的预见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物流型企业的本质是服务,人际沟通非常重要。物流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需要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其次,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现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企业员工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并能运用网络技术处理各类信息。再次,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物流企业的业务拓展非常迅速,作为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

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目前,在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物流行业建设出现虚热。自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物流园区的开发上,以及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并倾注了大量资金。诚然,政府对物流业成长的扶持,可以促进物流行业的快速、有序的发展。但是,如果不顾条件是否成熟,不考虑地域经济的特点,就盲目地进行投资,这势必会造成虚假的繁荣,进而产生巨大的浪费。例如,很多地方都存在物流园区开发资金不到位的问题,甚至出现只圈地占地不开发或者挪作房地产开发的现象。此外,物流人才的培训也存在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各级学校不管有无专业老师,都开设了物流专业或课程,而照本宣科的培养模式只会造就更多能力低下的“待业型”人才。

物流学科体系尚不成熟。现代物流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因此,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广西物流专业的学科教育发展亦比较缓慢,至今仍无物流专业硕士及博士点,远未形成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同时,从业人员岗前,在岗及后续发展等职业培训还没形成完善的机制,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特别是大专以上的继续教育缺乏指导,上岗资格培训推进迟缓,物流培训质量堪忧。

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广西区内的部分高等院校也在积极探索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适度地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或是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修订。但由于广西地区的物流企业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因此人才培养机构无法派遣师生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和实践,学生便无法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师资队伍十分薄弱。原本,我国目前的物流专业人才就十分缺乏,从事物流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更是短缺。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广西的很多院校很难引进或者留住高层次的物流人才。

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

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第一,加强学科体系及专业课程建设。一部分具备条件的本科院校应加强自身的建设,力争取得物流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符合广西区情、需求的高级物流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认真研究该专业职业定向性的特点,探索出一种符合广西区情,又充分体现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众所周知,优秀的物流人才带来的是先进的物流理念、物流技术和物流运作模式,有助于我们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广西物流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广西区政府、行业协会及各类物流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尽快建立吸引高级物流人才的新机制,确保广西物流能适应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需求。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第一,设计好培养方案。物流人才的培训课程要根据自由贸易区贸易与物流工作的特点,做好深入的实地调研工作,设计出符合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程体系。第二,加强技能培养。物流行业属于流程繁杂的产业,涵盖生产、流通和销售的全过程,产业链相对较长。因此,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从物流业的特殊性出发,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实用型的物流人才;同时以物流业基本的技能要求为着眼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方面。第一,要突出实践教学,强化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物流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演练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要加强实习、培训基地的建设。高等院校应主动与区内外一些管理先进,机制健全的物流企业联系,加强合作并建立起学生实习培训基地。还可以共建一些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多媒体教室和仿真物流实验室,或是创立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和虚拟项目等,尽可能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第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广西区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大多都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他们实践知识与经验相对缺乏,由此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现代物流实践理论的理解。如果再考虑到地域的特殊性,为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专门培养物流方面的专职师资就尤显重要和急迫。我们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政府,企业及高校联手出台一项保障机制,有计划地派遣在校的专业老师到企业去见习和工作,从而获取宝贵的实战经验;或者聘请物流企业领导、物流实战专家、业务能手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资源库。第四,尝试建立“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尽快熟悉企业环境,高校应主动与企业联系,携手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案。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多方共赢。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要求足够的人才支撑,激烈的行业竞争对港口物流人才需求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合适的港口物流人才需要合格的师资队伍,港口物流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良性互动除了专任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之外,还必须考虑“双师”团队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

关键词:

港口物流;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0引言

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的美国军队应用衍生出来,其自诞生伊始,港口物流就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港口物流的出现很早,从大航海时代传统港口物流就已经很发达,其对人员需求趋向专业化;我国的港口物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物流产业的主要形式;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港口物流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而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限制其提升发展的瓶颈。提高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港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物流水平进步,已经成为院校、行业企业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认识。

1港口物流与人才需求

港口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也是全球物流的枢纽,在各国的物流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港口物流是以港口为依托,以现代物流技术为支撑,强调港口的仓储和配送功能,带动临港产业发展的物流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强调港口的综合性作用,港口物流中心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和现代技术的应用成为发展要求,第三方物流的效益日益凸显,大物流体系成为港口物流发展的未来。港口物流传统的集货、配货、装卸、搬运、运输等功能向库存、报关、物流金融、报检、流通加工、信息技术等现代功能延伸,国际化、系统化的特点更加被认可,成为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核心一环。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要求足够的人才支撑,激烈的行业竞争对港口物流人才需求提出了具体要求。从学历层次上看,港口物流人力资源是无差别的,从中小学到本科、硕士、博士层次都有需求,这是因为港口物流用人岗位差别所导致的,本文研究所指的港口物流人才主要指本科和专科(含高职高专)学历层次。按照岗位层级的差别把港口物流人才分为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中、高级人才为高级操作人才、管理人才或者技术人才,初级人才指初级和中级操作人才,本文所说的港口物流人才市值中、高级人才。根据行业调研分析,我们得出港口物流人才的要求有知识储备、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具体见表1)。

2港口物流人才培养对相关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快速增长的港口物流产业带动了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而培养合适的港口物流人才需要合格的师资队伍。通过调研和文献分析,物流相关专业师资在培养港口物流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一些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

2.1港口物流专任师资队伍建设对策要从制度建设上保障港口物流师资队伍构建、培养和提升发展。任何的组织团队的发展都需要政策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亦是如此。港口物流师资队伍制度建设包括选拔制度、聘用制度、资格制度、职称制度和薪酬体系制度等。从聘用方面而言就是把住“入口关”,要么理论上有建树要么实践上有成绩才能招聘。资格制度主要是指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物流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教师必须考取物流师、报关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要加强实践岗位锻炼,鼓励参加在岗在职行业培训。职称制度即包括本科院校也包括高职院校,两者差别较大,按照学校制度从严要求分布实施。

2.2港口物流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对策提高港口物流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可以从聘用、培训、绩效等三个维度开展工作。从聘用维度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每位兼职教师签署管理承诺书,建立动态的兼职教师库,每个学期进行考核,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考核给予奖惩。培训方面主要是教育教学内容,不论是本科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还是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兼职教师基本没有经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等培训,所以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对兼职教师开展培训,培训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比如集中学习、自学、座谈会、交流会、研讨会、报告会等活动,培训过程和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维度针对激励政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首先给予基础的物质激励,从物质上吸引科研院所、社会经营和行业高手来学校兼职,奖惩要配合使用,兼职教师之间也要体验出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差距,这种差距应该是背靠背的,对于特别优秀的兼职教师可以长期聘任甚至设立专门工作室。港口物流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良性互动除了专任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之外,还必须考虑“双师”团队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团队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要从管理制度、培养机制、考核制度和交流制度等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1]王之泰.中国物流业创新的一些新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3(4).

[2]教育部高教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摘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已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物流人才的供需却存在巨大的差距。高校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物流专业教育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还存在种种的不足。如何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物流专业人才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物流物流人才人才培养

一、目前我国高校物流教育的现状

1.国内物流教育现状

到2004年8月底,全国本科类高校中共有97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在校本科生数量近16000人,研究生不到3000人,各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在校生约有15000人,这样一年为社会输送的各类物流专业人员只有8000多人,即使算上在职人员每年约3.5万人的培训规模,也远远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主要表现为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虽然许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由于刚起步不久,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多是自行筹划,缺乏统一指导,尚为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

2.国外物流教育现状

目前,欧美和日本对物流人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培训系统。首先是大学内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学科,并在有关学科开设物流课程;其次是在研究生院设置物流学科方向,形成了物流研究生培养系统。例如,美国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许多知名的高等院校(如密执根州立大学等)都设置了独立的物流管理专业。部分高等院校和单位(如美国商船学院的全球物流与运输中心和乔治亚技术学院等)设置了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开展物流方面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统计,1997年美国、欧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物流高等教育的院校就有180多所。欧洲物流协会公布,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培养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学士。

二、我国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

(1)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仓储、管理工程、营销学、宏观经济、机械工程等领域转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从欧、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家回国的。他们的综合理论及工作能力确实对物流教学是一个整体的提高,但是在物流专业综合知识方面却有一定欠缺。

(2)精品教材匮乏

我国物流教材种类不少,高水平教材不多,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不能反映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出版一些精品教材,也可根据需要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教材课本,翻译试用一段时间后修改形成自己的教科书。

(3)教学体系不成熟

一是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滞后,物流发

与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完善;二是物流课程设置不科学,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部分课程适用性较差,直接结果是毕业生学无致用。

2.学生层面

(1)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由于现在绝大多数院校开设物流类专业时间短、教学设备不够完善,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物流实验室,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物流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要求。大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很难快速适应复杂的工作要求,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期望落差。但事实上,物流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强的操作性。一个没有任何操作经验的物流专业学生在整个物流环节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也许还比小上一个熟练的司机。

(2)缺乏系统、整体的现代物流思维意识

现代物流以整合、系统、组织、管理为核心关注点,要保证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约定的方式送到指运地过程,事先必须要有严谨科学的设计。这就要求物流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系统、整体的思维意识。这种思维意识不仅体现在物流链内部的横向整合,而且还体现在它与其延伸领域的纵向整合。一体化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轻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3)组织协调能力不强

物流服务的特点之一是消费者参与到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时时与客户沟通协商、与上下游环节协调合作。由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所以在从事物流行业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及时的处理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不能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

三、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建议

1.立足本土,着眼于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研究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高校对物流行业的理解也不深,所以就很难能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和研究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教师对物流课程的讲授多是引进概念多,自身研究少,大多数学校只停留在介绍西方物流业的发展历史,阐释物流基本概念的层次上,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结合中国当前的物流发展情况,深入研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向,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角度去培养物流方向的专业人才。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物流教育底蕴

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加强与国内高校或相应的高职高专兄弟院校的交流,使教师通过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做课题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和研究解决本地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见习和进行工作实践,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3.构建合理的物流课程体系

根据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原则,对传统的学科性三段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改良。着力突出专业课,并增加选修课。突出物流专业特点,使学生

牢固掌握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物流科研与管理能力,强调物资、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充分体现物流专业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构建相关学科的支撑框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4.抓好实训环节,提高操作技能

物流行业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行业,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综合性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实际的操作经验。

(1)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

包括模拟仓储中心、模拟物流部、模拟货运港口、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训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熟悉企业物流操作的流程,增强学生的操作模拟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主动与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用开放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知识实践化,结合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模拟训练经验,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物流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培养出符合企业实践需要的实用人才。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一、开展物流技能竞赛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物流技能竞赛是个平台,职业教育的多方力量在此聚合,对促进“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及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都能起到促进作用,物流技能大赛可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训方式的改革、课程模式的更新和育人理念的确立。定期开展物流技能竞赛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校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摒弃学科式培养技能人才的教学方法,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操能力、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开展物流技能竞赛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物流技能竞赛项目评价的显性化,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物流技能竞赛的评定功能是基本功能,在物流技能竞赛的评定过程中,行业、企业人员及教师对竞赛项目进行精心设计,评价环节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与要求,物流技能竞赛项目评价设计对参赛者具有鉴定优劣、区分等级、排列名次的作用,因此竞赛项目评价的显性化符合物流教育教学的需求。

(二)物流技能竞赛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任何形式的比赛都能够对参赛者起到激励作用,是竞争引起的必然结果。因此物流技能竞赛以比赛形式呈现,能够充分挖掘竞赛参与者的潜能,鼓励竞赛参与者争取更多的突破,促使其按照既定的竞赛目标、竞赛标准开展工作和进行学习。同时对于比赛中落后的学生,能够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差距,及时弥补不足,改变落后的状态,因此物流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物流技能竞赛职业化的竞技内容与氛围,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物流技能竞赛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岗位的社会性活动,既能涵盖新知识、新工艺的关键环节,真实反映赛者的技能水平,又能营造职场氛围,全面考查学生在专业技能展示同时表现的职业素养。物流技能竞赛竞争的氛围,能够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在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竞赛形式能够全面培养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物流技能竞赛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准确定位。学校物流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动态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其对中职物流人才规格的需求,积极引入行业标准,确定物流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综合操作技能和工作过程知识优于本科毕业生,发展潜质符合职业生涯要求”。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中职物流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二)能力导向。学校以能力本位为导向,体现能力本位的物流职教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物流技能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物流技能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提出学生综合素质“6个一”的指标,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项物流技能赛事,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对优秀学生因材施教。专业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学生能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师技能提升方面,开展教师物流技能竞赛,进行物流技能考核,力争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物流技能竞赛教练,大力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教师物流职教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让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物流技能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引进有企业实践背景的教师,强化教师实践能力。

(三)实施导师团队制。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及支撑能力的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实施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有机统一。导师团队调研企业和社会需求,明确岗位特征、素质能力要求与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的对应关系,使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更清晰具体,更贴近产业、企业的需求,用企业、产业文化、思维安排教学,探索中职物流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责效为导向,通过产学结合融合校企双方资源,通过项目任务提高教师的综合服务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职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赢得办学生机与活力。

四、开展物流技能竞赛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体系

学校应该始终坚持开展物流技能竞赛,把学生物流技能竞赛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学校战略规划,使学生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其一,定期开展学生物流技能竞赛活动,为提高学生技能搭建广阔平台,为广大学生展示才能和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选拔资源。其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政策,对参加物流技能竞赛获奖选手,按照规定及时兑现相关奖励。其三,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物流技能的浓厚氛围。每次物流技能竞赛后,在全学校范围内组织召开总结表彰大会,推广获奖选手经验,并通过学校校报及网络等平台,对获奖选手进行宣传报道,使广大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在广大学生中营造“比学干帮超”的良好氛围。其四,注重发挥物流技能人才作用,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传帮带机制。大赛的获奖选手回到学校以后,要注意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学习实践中发挥他们的技能优势,解决学习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和疑难问题。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e social logistics talents demanding decides the set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ogitics Sepciality. Vocational higher logistics education, as the cradle for training enterprise grassroots and middle high qualified, high skilled logistics talents, shoulders how to cultivate qualified logistics personnel, which become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logistics talents demanding in Shaanxi,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the qualified logistics personnel for vocational higher logistics education.

关键词: 高职物流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调研;陕西地区

Key words: vocational higher logistics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demanding investigation;Shaanx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27-02

1 物流人才需求调研的背景及目的

目前物流人才市场呈现出企业对人才需求旺盛,但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却满足不了企业需求,造成企业物流人才短缺与物流专业学生难以就业的两难处境。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高职物流教育作为培养企业基层和中层高素质、高技能物流人才的摇篮,只有认真研究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及发展变动趋势,并依此制定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为此,我们根据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及内涵建设要求,于2010年12月~2011年5月对陕西境内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以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具体要求,为高职物流教育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2 物流人才需求调研的方法、对象和内容

2.1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发放以及在互联网、杂志和期刊上检索二手资料等方法,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检索和分析。

2.2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陕西省境内各类对物流人才有较大需求的企业,包括专业物流领域和非专业物流领域,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1份,其中有效问卷160份。

2.3 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人才需求企业类型与性质,物流人才的需求层次以及不同层次岗位对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企业解决物流人才需求的首选因素、路径及方法,企业对物流专业毕业生学历、工作经验、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企业物流岗位设置、紧缺岗位需求、学历结构情况等28 个调研项目。

3 物流人才需求调研资料与数据统计分析

3.1 物流人员需求企业类型分析 本次调研回收的160份有效问卷中,各种类型企业数量、占比见表1,行业覆盖物流、医药、能源、机电、汽车、家电、服装、纺织、食品、高新技术等。从表1可以看出,对物流人才有需求的企业不仅有专业的物流企业,还包括商业流通和生产制造等非专业物流企业,基本涵盖各行各业。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物流活动在任何类型企业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已越来越多地关注物流活动和需要相应的物流人才。

3.2 企业对各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本次调研将物流人才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高级物流人员、中级物流人员与初级物流人员。高级物流人员包括物流部主管、储运经理、采购主管、销售经理、客服经理、规划总监等;中级物流人员包括物流经理助理、储运经理助理、采购工程师、销售助理、助理物流规划师等;初级物流人员包括物流操作人员、调度员、仓库管理员、包装组组长、材料员、物流配送员、物流采购员、客户服务人员、司机、报关员、贸易跟单员等。

3.2.1 企业对各层次物流人才的数量需求 本次调研的160家企业对各层次物流人员需求状况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陕西各行业对物流的重视,以及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对各层次物流人员的需求状况。其中需求量占比较大的是初级物流人员,特别是技能型物流操作专门人才。这一结果表明高职物流教育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这为高职物流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平台。

3.2.2 企业对各层次物流人员的素质要求 本次调研就“各层次物流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座谈交流。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不同层次物流人员要求各异,具体如下:①高级物流人员。企业对高级物流人员的要求普遍较高,无一例外的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有的明确要求其有在大中型企业经理级职位或在国外著名物流企业、物流上市公司或咨询行业工作的职业经历,有的要求其有较好的项目管理能力、财务知识及行业背景和社会关系网;②中级物流人员。企业最看重中级物流人员的是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要求中级物流人员具备某一领域具体的管理经验,包括仓储管理、物流运作、采购,以及一线部门实际工作经验等;③初级物流人员。企业对初级物流人员的选用,最看重的是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至于专业能力方面,不同性质企业不同岗位要求差异较大。作为培养企业基层和中层高素质、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高职物流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强化学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物流专业学生对物流职业的认同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企业解决物流人才需求的首选因素及路径分析

3.3.1 企业解决物流人才需求的首选因素 企业在招聘物流人才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45%的企业首选“有物流相关工作经验”,33%的企业优先选择“有高校物流专业毕业证”,32%的企业优先选择“有物流相关资格证”。超过一半的企业都要求应聘员工有1~3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3.3.2 企业解决物流人才需求的路径 企业解决物流人才需求的主要路径:59%的企业表示“在工作中培养业务骨干”,53%的企业表示“选派优秀员工参加培训”,45%的企业表示“依托人才市场进行招聘”,只有35%的企业表示“招聘高校应届物流专业毕业生”。

从调研可以看出,企业解决物流人才需求最看重的是物流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这就要求高职物流教育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专业技能特别是操作技能的特点,增加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实习的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4 企业对高校应届物流专业毕业生的看法分析 作为物流人才需求方的企业对高校应届物流专业毕业生普遍认为:目前国内高等物流教育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书本知识多实践经验少,国外知识多实际知识少,行业背景知识、经验、操作技能等与企业要求相距甚远,职业意识、吃苦精神、协调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很显然,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物流教育及其专业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将教育规律、经济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筹划设置专业方向,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3.3.5 企业对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分析 调查显示,大多数物流企业在招聘物流人才时并不十分看重物流职业资格证书。60%的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只作一定的参考”,48%的企业认为“没有针对性,难以确定能够胜任特定工作”,还有15%的企业“不看重职业资格证书”,只有32%的企业认为“能够帮助我们选择相关岗位的人才”,只有23%的企业“要求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只有11%的企业“看重职业资格证书”。

从调研来看,多数企业不看重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是因为目前市场上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的证书种类较多,证出多门,标准不一,没有一种证书在物流行业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以及整个物流人才市场资格证书没有普及,导致企业对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同度不高。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和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的规范,社会对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程度将逐渐增强。高职物流教育应具有前瞻意识,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式”教学,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课程化,帮助和支持学生参加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物流师、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能力。

社会上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决定了高校物流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方向。通过对本次调研资料与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技能型物流操作专门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给高职物流教育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关键是高职物流教育及其专业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真正培养出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物流业发展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翠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2]余绍军,吴向东,刘灵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

[3]朱美虹.物流教育如何接轨当前企业物流人才需求[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1).

[4]孙宏岭,张弛.现代物流人才就业市场和培养对策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应用型和技术型;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职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24-02

一、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物流教育的普及,我国许多地方成人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这些成人院校在当地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物流业发展培养并输送了大批物流人才,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問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目前,我国大多数成人院校基本上参照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压缩型”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偏重“学科型”的通才教育,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脱轨,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教学过程也不适应成人学习和成人教育的规律。物流专业教育培养更是如此,例如,许多成人院校的物流高等学历教育就带有浓厚的学科型教育色彩。而这种色彩对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缺乏吸引力。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需要的是学后能直接胜任物流各岗位,胜任物流工作的专业教育。而高等学历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完全随眼前的需要而应变,会动摇物流专业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影响其教育质量。

2.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成人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设置往往照搬普通高等学校,不仅在教学计划还是课程设计上都与实际物流工作需求不符:教学计划未能体现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不能达到教学效果。许多成人院校由于培养方案不明确,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从而导致教学计划制订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此外,在课程设计上不顾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片面地追求课程的全面性,造成课程繁多,课程之间既没有衔接也没有重点,这不仅给成人学生的系统学习造成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成人院校培养的是物流应用’型和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既要具备物流系统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又要具备物流技术方面的知识。物流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上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配合。因此,成人院校的物流教育迫切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从目前国内地方成人院校物流实践教学情况来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尚未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没有或很少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从而没有达到地方成人院校应用型和技术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

4.教学方法呆板。许多成人院校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仍然延续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存在一个突出的缺陷,就是忽略了成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成人学生的认识主体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成人院校的教师在物流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成人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这种授课方法很容易使成人学生产生疲惫、厌倦的思想,往往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目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成人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而作为认知主体的成人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扼杀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

5.适合成人学生的物流教材少之又少。成人学生往往都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面向成人学生的教材,应同时具备可读性、操作性,深浅或繁简适宜等特点。但目前成人院校所用物流方面的教材,要么是普通本专科院校的“通用型”教材,要么是普通职业院校的简单理论性教材。这些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题是,注重对整个物流理论体系的完整阐述,将整个物流理论体系表达清楚、明确,物流理论讲述冗长,理论滞后于实践需要。市场上真正适合于成人学生的物流专业教学用书较为匮乏。

二、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1.准确定位物流人才培养类型。面对地区物流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如何确立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标准,关系到其能否为当地社会和物流企业输送合格、适用的物流人才的办学要求。根据各地区物流产业所需专门人才的现状,反映在培养层次和规格上,物流人才的培养类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高级物流专科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加上专业的物流理论知识和物流实践能力;二是高级物流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物流职业知识、操作技能与必备的物流理论基础知识;三是高等物流本科人才,要求比较完善的物流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物流专业知识以及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地方成人院校的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等高级物流职业人才,重点发展成人高等物流职业教育,这是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2.确立物流人才的培养核心和培养方向。地方成人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与当地物流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社会物流实践相结合,一定要注重实效,以提高成人学生本职工作能力为重点,重在培养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重提高创新能力。提倡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缺什么样的物流人才就教出什么样的人才。成人院校既要重视物流高等学历教育,更要重视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高层次岗位培训以及物流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他们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素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地方成人院校服务当地社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才需求现状;人才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2015年5月,商务部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行动计划》将努力解决的两个瓶颈问题:一是解决电商“最后一公里”问题,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商,完善其快递配送、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同时,鼓励电商企业走出去,通过建设海外仓储,打造境外物流体系;二是打破电商“最后一百米”瓶颈。

这次“行动计划”无疑将快速推进我国物流企业以及企业中物流业务的改革。在我国物流行业面临大改革的同时,也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高校是提供专业人才的摇篮,行业的改革也意味着教育的改革,甚至是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现就物流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

(一)物流人才需求单位的性质多样

2015年四川省统计600多家录用物流人才的企业中,38.7%的企业是专业物流服务企业,61.3%是其它各行业,包括:医药、服装、纺织、食品、房地产、传媒、高新技术、装饰装修、物业、服务业(酒店)、制造业(工程)等。

以上数据表明:物流人才在任何类型的企业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已经越来越多的关注内部物流活动中专业物流人才的选用。

(二)企业对具备物流专业背景的硬性要求低

尽管物流活动在新政策和经济形态的推动下受到重视的程度加大,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选用也受到重视,但是据各大人才招聘网站不完全统计,只有23.2%的企业对招聘对象做出要求,其中4.2%的企业硬性要求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能力。为什么只有不到10%的用人单位要求物流专业?

首先,目前国内物流教育较为滞后,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招聘所需人才;

其次,企业表现出对物流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怀疑,物流理论发展落后,认识偏见等导致了这种形式上的物流人才需求与实际不符的现象;

另外,由于物流专业涉及面比较广,和许多行业有交叉,不同行业对物流专业知识的运用程度迥然不同。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具有与其行业有关的专业背景,而不一定只选择具有物流专业背景的人才。

(三)工作经验与学历层次在物流人才需求中的比重不具有绝对性

在行业用人情况调查中,尽管85%左右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有学历方面的要求,但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把学历要求放在第一位,而是更看重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应届毕业生的选用,大部分企业按照“学历适用”的原则,首先匹配与岗位相适应的学历层次;然后通过毕业生的简历内容筛选,通常从三方面考虑,第一方面学习成绩优异,第二方面在校是否担任重要职务,第三方面是否热爱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这些条件构成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取代工作经验这一项用人依据。

(四)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特点及新发展

1.目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岗位层级分层明显,多集中于高级管理层和基层操作层。主要由于传统物流行业技术操作性和统筹规划性强导致。随着行业的整合升级,新的模式展开推行,岗位层级过分明显的状况会逐渐得以改善,低端岗位将主要由智能机械系统完成,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是需求主流。

2.传统储运业人才需求仍占较高比重,现代新型物流业已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对人才专业要求高,对行业背景也有一定要求。

3.传统企业认识存在误区,物流职位分类模糊。在物流行业跨界合作增多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物流企业意识到物流活动的系统整合能力,对物流活动职位有了更优化的设置,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才需求量,就业的前景也更广阔。同时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加大,也将产生有学历要求,但更注重实践经验的需求原则。

二、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注重经济管理大类中的理论知识教学,行业基础知识教学不够充分

物流行业普遍认为一个合格的物流人才应该具备: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及其他知识等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课设置方面,三分之二以上院校的都开设有:物流基础、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学、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物流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三分之一以上院校开设有:仓储与配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品学、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专业英语、组织行为学、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质量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项目管理等。

由此可见,对于行业内基本通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并未得到系统性的构建,高校物流教育中忽略了物流行业通识的基础教育,过分强调了理论和细化了物流活动环节。而往往实际的物流活动中还需要工作者具有整体的系统的思维。绝大多数公司都认为高校毕业生仅有书面零散的知识,还不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二)实践环节不断加强,但与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安排实践时间较短,实践环节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另外,大部分学校安排的实训只是根据课程而设置,仅满足某门课程的实践任务要求,并没有考虑到从物流活动本身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不是某个作业环节。所以教学任务结束后,学生走向岗位只是对知识的片段记忆和理解,没有构建系统性的思维,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

(三)缺乏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物流企业最看重员工的协作意识,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中更是需要通过各方协作协调来完成供应链中物流活动各节点上企业间的配合,因此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协作意识。而实际的教育中来看,高校人才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某项物流业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未建立起学生从事该行业应有的基本思维和能力。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物流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9-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目前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如何进行物流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一、我国物流人才发展现状

(一)我国物流人才紧缺

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物流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专业人才更加缺乏。虽然很多高校开展了物流专业教育,社会上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物流资格认证培训,但是教育和培养的水平有限,物流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

(二)物流人才缺乏经验

我国物流业刚刚发展起来,物流企业多由原来的运输企业转制,或者由生产企业的仓储运输部门改造而来;现有物流人员基本上由原来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专业人员改变而来,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物流要求。因此,尽管在单一的运输、包装等行业内有不少高级人才,但现代综合性物流人才严重匮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缺乏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即使是通过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学生,由于社会实践不足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三)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虽然我国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相关课程,但是大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现象,没有注重对物流人才市场的充分调研,对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实际现状分析不到位、实际需求把握不准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不尽合理,专业师资队伍质量不佳,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不高,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

(四) 物流宏观环境不健全

国内目前存在着的体制问题及对物流计算机运用软件开发欠缺而导致的信息得不到快速传递和共享等因素,使物流人才不能很好地展现其才能;用人机制不尽合理而导致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等问题。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开设时间短,物流专业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许多高等学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某一个环节,使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缺乏认真的市场调查研究,对物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选定在哪一个层面上都有一定的盲目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使各类院校物流专业设置缺乏专业细分,教育梯度窄,形成专业教育的一般化,即只开展知识普及型教育,使培养的人才实用性较差,满足不了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对多层面各种专业物流人才的强烈需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 观念落后

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还是按老一套来进行教学:重教学,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这些都使其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大打折扣。

(三) 培养物流人才教学条件落后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是从经济、管理、交通、仓储等专业转行而来的。物流专业知识底子薄,课程建设滞后:物流专业的教材种类不多,高水平的教材更少,大多数教材是低水平的重复;教材更新速度慢,无法反映物流业发展的前沿;课程设置不科学,授课内容和企业实际应用存在差距,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缺少对企业物流管理的案例分析,适用性差;实验室建设投入少、设施少、规模小。

(四)物流人员继续教育缺乏规范

在目前针对在职物流人员进行的继续教育中,企业为了让员工尽快掌握先进的物流知识,往往请来专业教师给员工讲解,或是鼓励员工参加培训学习。培训机构为了在短期内完成培训任务,大多将有关课程进行层层压缩,加之目前的物流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少问题,物流培训的实效大打折扣。继续教育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肯定会影响物流人才的质量,严重妨碍到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策略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物流人才需求领域和需求层次看,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但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

(二)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1.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

物流学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经济学、工程技术科学、管理学、社会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研究范围极广,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应用多学科的成果,综合地解决问题。要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物流规划、库存策略、配送管理与企业的营销战略结合起来;将供应链战略、规划、设计与企业的采购和生产进行统一;同时,还要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充分考虑物流的影响,使工商管理类学生也能够运用物流管理挖掘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2.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等院校要加大投入,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多媒体教室和仿真物流实验室,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模拟的实战环境,尽可能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和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到著名物流企业现场实习。其次,还要组织国内外专家根据市场需求编写教材,以适应日益发展的中国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师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从事物流人才培养的高校应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树师德师风标兵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师德素质;通过自学、进修、听名师讲座等方式丰富物流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通过公开课、课堂观摩、支教等方式提高物流教学人员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加强物流人员继续教育

1. 校企合作

要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必须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限于目前社会缺乏权威的专业培训机构,企业可以尝试与专业院校合作办学,共同培养物流人才。一方面,专业院校可以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同时企业还可以为自身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人才。

2.强化在职培训

针对当前中国物流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物流教育的现状,应加快物流职业教育的步伐,建立和完善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提升在职物流人员素质。首先,要根据不同情况设置相应层次物流职业教育;其次,物流在职培训尤其是短期培训的针对性要强;再次,要特别重视培养懂管理、会筹划、善决策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3. 引进国外优秀物流人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流发展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在物流管理、操作,还是在物流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大批优秀的高级物流人才。与之相比,我国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引进国外优秀物流人才,解决目前我国物流人才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四)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发展我国的物流业,需要国家宏观层面的大力支持。在政策性开发方面,制定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等政策,加快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工作和物流学术的研究、创新,为国内物流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法律保障。建立健全物流人才培训体系,完善物流行业认证制度,完善现有教育体制,加大物流教育投资,规范社会职业培训市场,严格控制教师队伍质量,保证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的质量。

四、结语

我国物流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发展物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目前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存在某些缺陷。我们应该顺应现代的物流教育思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锐意进取,努力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物流业加速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廷操.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 中国市场, 2007(8): 124-125.

[2]宫丽.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物流人才[J]. 经济师,2003(8): 93-94.

[3]袁鹤平.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措施[J]. 中国市场, 2007(4): 92-93.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4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物流产业逐渐兴盛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经济社会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物流人才培养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践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并且,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创新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研究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创新,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而且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目标是告知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如果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因此,明确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首先,目前有的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物流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特色;其次,有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缺乏专业技能,学生不熟悉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物流操作程序。

2.教师专业结构。高职院校是我国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要求物流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物流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物流专业技能。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式教育,不注重自身物流专业技能的更新。专业技能的缺乏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另外,有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是由其他专业教师调岗而来的,教师缺乏系统的物流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教材,无法将物流专业教学与实际物流行业发展相结合。

3.课程设置滞后。首先,物流专业课程缺乏特色。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采取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三大模块。但是这类课程设置十分注重物流专业的知识型和系统性,缺乏对专业技能的重视,适合本科物流专业教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有些高职院校的课程仍采取传统的设置方案,缺乏对物流行业新岗位和新职能的介绍。滞后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创新的策略

1.合理安排专业设置。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要积极结合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设置物流专业的发展方向。首先,物流管理专业。在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并且要熟悉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政策规定,掌握仓库管理、运输管理、物资计划等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以经济利益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其次,物流工程专业。物流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使用物流系统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物流程序的安装、维护和使用能力;最后,物理经济专业。物流经济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对物流制度、物流市场需求、物流项目评估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物流发展的现状及物流需求,设置与物流行业相关的专业,增强学生对物流经济的了解。同时,国家应加强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管理,引导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应重视技能型物流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市场的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依据。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根据高职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来制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加强培养学生的物流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高职院校还要重视学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等各方面能力培养。为此,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要加强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完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为此,高职院校应重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首先,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应以职业技能为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是根据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制定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生的就业为目的。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应深入物流行业发展,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物流岗位、职能、技术等方面的变化改进课程设置,加强高职院校物流课程与物流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为此,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中应加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实习等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供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4.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应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重视实践锻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依据教材给学生讲解物流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难以运用物流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物流问题。为此,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开展物流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另外,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争取充足的企业实习机会,使学生深入物流行业,了解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经营、物流工作程序等内容,在实践中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其次,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应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教学。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物流知识以图像、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直观性。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水平。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使物流专业教师及时了解物流市场信息及先进的物流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的教学技能。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观成功的物流教学范例,鼓励教师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物流教学课堂上加入讨论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师生配合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信息技能,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能培训。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职业院校应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教师充分认知到自身肩负的责任,积极为学生负责,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三、小结

物流行业在当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物流人才培养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之后、教学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创新的策略。创新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水平,为经济社会提供高素质物流人才,而且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成洁,杨明,曲建科.“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及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赵淑雯,吴占坤,刘航.高等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上一篇:钢结构安装范文 下一篇:住宅装修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