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范文

时间:2023-03-09 08:31:20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范文第1篇

在发端输人的信息先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展宽后的信号再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相关解扩,再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可见,一般的扩频通信系统都要进行3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二次调制为扩频调制,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与一般通信系统比较,多了扩频调制和解扩部分。扩频通信应具备如下特征:(1)数字传输方式;(2)传输信号的带宽远大于被传信息带宽;(3)带宽的展宽,是利用与被传信息无关的函数(扩频函数)对被传信息的信元重新进行调制实现的;(4)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函数进行相关解调(解扩),求解出被传信息的数据。用扩频函数(也称伪随机码)调制和对信号相关处理是扩频通信有别于其他通信的两大特点。

二、扩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扩频信号是不可预测的、伪随机的宽带信号,其带宽远大于要传输的数据(信息)带宽,同时接收机中必须有与宽带载波同步的副本。扩频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抗干扰性强

扩频信号的不可预测性,使扩频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干扰者很难通过观察进行干扰,干扰起不了太大作用。扩频通信系统在传输过程中扩展了信号带宽,所以即使信噪比很低,甚至在有用信号功率低于干扰信号功率的情况下,仍能不受干扰、高质量地进行通信,扩展的频谱越宽,其抗干扰性越强。

2.低截获性

扩频信号的功率均匀分布在很宽的频带上,传输信号的功率密度很低,侦察接收机很难监测到,因此扩频通信系统截获概率很低。

3.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电波传播过程中因遇到各种非期望反射体(如电离层、高山、建筑物等)引起的反射或散射,在接收端的这些反射或散射信号与直达路径信号相互干涉而造成的干扰。多路径干扰会严重影响通信。扩频通信系统中增加了扩频调制和解扩过程,利用扩频码序列间的相关特性,在接收端解扩时,从多径信号中分离出最强的有用信号,或将多径信号中的相同码序列信号叠加,这样就可有效消除无线通信中因多径干扰造成的信号衰落现象,使扩频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多径衰落特性。

4.保密性好

在一定的发射功率下,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无线信道中有用信号功率谱密度极低,这样信号可以在强噪声背景下,甚至在有用信号被噪声淹没的情况下进行可靠通信,使外界很难截获传送的信息,要想进一步检测出信号的特征参数就更难了.所以扩频系统可实现隐蔽通信。同时,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码,旁人无法窃听通信,因而扩频系统具有高保密性。

5.易于实现码分多址

在通信系统中,可充分利用在扩频调制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之间良好的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接收端利用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解扩,在分配给不同用户不同码型的情况下,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这样同一频带上许多用户可以同时通话而互不干扰。

三、扩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一直在走增加信号功率,减少噪声,提高信噪比的道路。即使到了70年代,伪码技术已经出现,但作为相关器的“码环”的钟频只能做到几千赫兹也无助于事.近几年,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几十兆赫兹,甚至几百兆赫兹的伪码发生器及其相关部件都已成为现实,扩频通信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通信的发展史又到了一个转折点,由用信噪比换带宽的年代进入了用宽带换信噪比的年代.从最佳通信系统的角度看扩频通信.最佳通信系统一最佳发射机+最佳接收机.几十年来,最佳接收理论已经很成熟,但最佳发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伪码扩频是一种最佳的信号形式和调制制度,构成了最佳发射机.因此,有了最佳通信系统一伪码扩频+相关接收这种认识,人们就不难预测扩频通信的未来前景.从9O年代无线通信开始步人扩频通信和自适应通信的年代.扩频通信的热浪已经波及短波、超微波、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码分多址(CDMA)已开始广泛用于未来的峰窝通信、无绳通信和个人通信以及各种无线本地环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接入网是由传统的用户线、用户环路和用户接入系统,逐步发展、演变和升级而形成的.现代电信网络分为3部分:传输网、交换网和接入网.由于接入网发展较晚,往往成为电信发展的“瓶颈”,各国都很重视接入网的发展,因此各类接人技术和系统应运而生.由于ISM(IndustryScientificMedica1)频段的开放性,经营者和用户不需申请授权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频段,而无线扩频技术所使用的频段(2.400~2.483)正是全世界通用的ISM频段,包括IEEE802.11协议架构的无线局域网也大部分选用此频段.在无线接人系统中,扩频微波与常规微波相比有着3个显著的优点:抗干扰性强、频点问题容易处理、价格比较便宜.而且,扩频微波接入技术相对有线接入技术来说,有成本低、使用灵活、建设快捷的优势,在接入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扩频微波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接入(点对点);数据接入;视频接入;多媒体接入;因特网(Internet)接入。

四、结语

通信原理范文第2篇

1前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信息相关的人才随着信息产业是飞速发展变得十分缺乏,在这当中,人才缺口最为厉害的就是与通信相关的技术人员。在上世纪最后一年时,河海大学为了相关院系的发展以及适应社会需求,及时的抓住了机遇开设了直接隶属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与通信工程相关的专业。为了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在计算机、电子或者是通信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对于与通信相关的系统设计开发和研究工作以及技术管理和相关运营方面的工作都能够胜任,该专业得以建立。除此之外,这个专业还可以培养出真正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他们因为其专业特性以及拥有的特长,会拥有很宽广的就业渠道。

2对于《通信原理》在专业中的地位分析

这本书随着专业课程的设立逐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面向全体本系学生开设。首先就新生而言,因为这本课程在通信专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生的入学考试中,这门课程将会作为一项基本的考试课,其中主要的是数字以及模拟通信,为了将对于现代化通信的原理和技术做详尽的分析,其中更加注重的是数字通信。这本书首先是将专业的基础知识作为侧重点的,学生如果学习了这门课程,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掌握通信传输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分析方法。对于老生而言,大学学习当中的很多课程都会与其相关,在大三开设的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关网站的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们先讨论一下这本书与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首先要讲的是,通过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不难发现该专业在前两年主要进行的是基础课的教学,其中包括几何代数、工程数学、人文社科类、英语类以及和专业相关的基本专业课,然后在大三才会真正的开设与通信相关的专业课,在这之后才会对于专业核心课逐渐的引入。如果想要真正学习通信的原理,首先就要熟知并且可以运用相关的研究与分析方法,例如分析信号的方法。而这本书恰好可以完成这一项功能,它对于通信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分析过程中对于数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依赖。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仅会用到数学,对于之前学习的电路之类的也会有所涉及。所以,这门课程的学好与否与之前的基础课程之间的学习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门课程是作为专业课程当中的承上启下的课程而存在的,是专业课的核心枢纽,占有最主要的主导地位。

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这本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盖房子,房基地有没有打好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后来的房子的质量。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也是如此,这本书就像是足下的那一步,只有这一步走好了,才能达到千里之外,同时只有这本书学习的扎实了、熟练了,之后的专业课程才能够学习的如鱼得水。这门课程必须掌握好才能够开展之后的学习,是之后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它包括了接入网、交换技术、通信网、光纤通信以及无线通信等多门技术。如果要是用一个比喻来讲,之前两年只是构成的点、第三年的这本书就是众多的点构成的线,而之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就是由众多线构成的面。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是由点及线再到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这本书又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心枢纽而存在,起到了承前启后、穿针引线的作用。

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在毕业的时候,这本书对于我们本科毕业的论文写作会有什么作用。经过我们之前的分析与讲解不难发现,这本书在整个的大学通信专业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相关的数据显示不难发现,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对于这本书都有很大的钟爱,数据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毕业论文均和这本书有关系,仔细想来,这和这本书几乎包含了通信专业当中所有理论的基础知识。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本书在这个专业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及这本书对于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们学习,我们上学,归根结底还是要归结到就业上,那么最后就来讨论一下,这本书对于学生就业有什么作用。就当下的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当下的学生从事的主要是设计、研究、制造、运营以及与之相关的开发、国防部门以及经济部门的中有关的职业。但是,无论是研究还是制造,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关注的,那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唯有这样,才能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不仅如此,现在国内的很多与通信相关的职业岗位对于基础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看中,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科学技术也都是在基础知识上才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完成的。

3结论

本着对于这本书的高度重视的态度,在大一的时候就向大家宣传这本书的重要性,借以激发大家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并且使更多的同学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认识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相辅相成、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些方法,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与学习水平。

不仅如此,学校还就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决,进行了教学改革,将学生被老师逼着学习改为老师引导着学习,让让学习生活中的主体由老师真正变成了学生,注重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关的知识的转化,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为我所用。提高了学习质量,增大了学习的丰富程度。

通过之前的讨论,我们得知这本书在通信专业当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作为专业核心课而存在的。除此之外,还对于本科上的毕业论文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可以使学生的就业更简单。

参考文献:

[1]樊昌信.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曹志刚,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旭杰.通信原理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

[4]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通信工程专业培养计划[Z],2004.

作者简介:

通信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通信原理;教学;改革

0引言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为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许多学校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内容是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各项性能指标.“现代通信原理”的先修课程有“信号与系统”、“概率论”、“高频电子线路”,“信息论与编码”;后续课程有“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网”、“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软件无线电”、“扩频通信”等专业课程.因此该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也是通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通信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为了提高“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本人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1“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我校从20(0年开始正式招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因此和其他办学时间长的专业相比,我们在课程建设上还需要努力,尽快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

针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我们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1要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

我们要求的教学大纲,不是章节内容的堆砌,而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只是讲授大纲,还应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教学大纲除了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办法.

1.2要有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引导开拓的作用.并强调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我们还要求在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时,不管是安排自学、讲解重点和难点,还是组织课堂讨论或在讲授中穿插讨论,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原来“满堂灌”的过程改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而在讲授过程中,要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

1.3要有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

不论采用校内外优秀出版教材还是国外教材,都必须建设一批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代例如,编写或介绍一些参考书、实验指导书、外文读物等等.此外,特别强调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大量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除在数量上要做到恰到好处,还要在质量上反映出高要求,

1.4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

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应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考核的重点,除了“三基”内容外,我们要求着重考核分析问题、窿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方式可以是闭卷、开卷、口试、考查或写小论文,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5要有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课程要尽可能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除广泛使用幻灯、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外,特别是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敦学效率,增强直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

2“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探讨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代而且理论比较难以理解.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时强调重点理解概念,使学生理解其物理意义.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教学中引入了先进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在课堂中采用了SystemView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可以在课堂中现场仿真各种通信系统,比较各种通信系统的优劣,并可直观地观察到结果,使学生加深了对通信系统各部分的理解,对通信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们还及时把教改成果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教改课题,建立起EDA实验室,为“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提供了条件,我们随后购买了浙江大学信电系生产的CDFD—BAS实验系统进行实验,改革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采用EDA技术;采用硬件实验和软件仿真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以上方法,使实验从验证性实验转向设计性实验),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强调启发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较多的自学和研究的余地,重视教会学生善于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2探索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当前的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介绍较新的知识.如现在数字通信已大量地取代模拟通信系统,因此在教学中缩减模拟通信系统的内容,增加数字通信的内容.在教学的同时,还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概念.在教学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有了很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很好,改革效果明显.

2.3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考核采用讨论、答辩等口试以及各种形式的笔试方式,这样就淡化了总结考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把考试和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笔试中,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安排合适,符合大纲要求,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试卷评分过程严谨、规范,试卷和成绩质量分析中肯,认真进行考试工作总结.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考核采用通过实验检查情况,平时考勤,平时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实验报告评定成绩,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SystemView仿真系统进行通信系统仿真.我们对考核方式作了改革,不是采用通常的只对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考核的方式.我们考核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交了课程设计报告后,要学生在老师面前采用Sys.temView仿真系统当场搭接电路,并进行仿真,得出仿真结果.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在课程设计中互相抄袭的现象,促进了学生认真地进行课程设计工作.

2.4“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在2004年新建了通信原理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到200m,同时在实验中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了桂林电子工业大学生产的《现代通信原理、综合、系统实验箱》.并在2004年新购买了浙江大学信电系生产的(CDVD—BAS实验系统》.《现代通信原理、综合、系统实验箱》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需要学生根据实验电路进行搭线,实验结果可通过示波器等设备观察出来,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使用仪器设备的能力.在实验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解决.因此通过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但该实验系统有一个缺陷,就是由于实验箱是固定的,因此不能进行设计性的实验,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CDVD—BAS实验系统》是采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J)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根据实验内容,采用VHDL语言进行编程,然后下载到CDFD—BAS实验系统中,运行结果可通过实验系统的输出,采用示波器观察到,同时也可以从计算机中显示出来.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采用不同的电路、不同的程穿去实现.能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刨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

采用两种实验手段进行实验,可以综合两种实验设备的特点,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发展.

2.5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公式和推导较多.另外,“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口述清楚,很难直观形象的表述出来,如信号的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等.所以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课件,可以达到直观、省时、高效的目的.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不只是把教材中精选出来的内容制作成课件,还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国际上公认的优秀通信系统仿真软件SystemView进行仿真.采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可以针对同一个通信系统,采用不同的参数设计系统,通过仿真.对仿真结果加以分析,并与理论结果相比较.这样可以将“现代通信原理”课程中较难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现在已制作完成,已经上网.网络课件已在网上开放,并能在网上进行网上答疑.

3结束语

通信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字 信息时代;网络通信;三值光纤;通信原理

【中图分类号】TN929.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25-02

对于三值光纤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中一中新的通信技术,其主要是采用了线偏光的两个互相垂直的稳定的偏振趋向和零光强来完成光的三值编码调制出三值码元进行网络信息传输,这项新的技术进一步的提高了传统光纤的通信容量,同时这项技术实现了先偏光等通信手段的实用化,进一步加强了光纤的通信能力,极大的发展了通信技术,而且光的多值码元的编码还能提高光数字网络的信息传输率和频带的利用率。

1线偏振光的波动理论和在光纤中的传输原理

1.1三值光纤通信是一种新的通信技术,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线偏振光在光纤中的波动理论。光纤通信中采用了电磁波频谱近红外光区的1300nm和1500nm两个低损耗的波段,但在光纤的通信中一般都是用经典的电磁波理论作为光纤通信的理论基础。光波属于横波,是由垂直于传播方向的,也是由其中相互正交的电场矢量和磁场矢量的简谐振动交替变换而产生的一种矢量波。当光波在物质间相互作用时,电场对物质的电场力要远大于磁场对电子的作用力,所以一般使用电场强度的振动来作为光波的振动,同时用电场强度的矢量端点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来表示光波的偏振状态,由于矢量的振动方向在空间中的取向是不对称性的,这样就使光波具有了偏振性。

1.2在研究线偏振光的波动中,光束中的光线的偏振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是相同的,所以光束都完全是偏振光。同时光波的偏振形态一般分为完全偏振光、非偏振光、部分偏振光、有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有自然光、有部分线偏振光、部分圆偏振光、部分椭圆偏振光等七种,由于是在不同的媒质中对光波进行形态的描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米勒矩阵法、复平面法、琼斯矩阵法等表述方法对光波在传输过程中的偏振形态进行表示。

1.3在光纤的波动理论中,一般采用Maxwell的方程作为理论基础来研究电磁波在光纤波动中光纤的波动,来解释光纤理论和波动原理。同时由于存在不同的光纤材料和某些环境的因素对光波的线偏振态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光纤的纤芯在光纤的横截面上的折射率的分布造成了影响,致使折射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其变成沿轴向不均匀的分布,对光波的偏振形态造成了影响。

2三值光纤通信原理

2.1三值光纤通信是采用了束线偏振光承载信息的方式,利用水平线偏振态、垂直线偏振态和零光强来表示不同的信息值,形成了三值的光信号,通过有关的通信元器件,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三值光纤通信,一起组合成了完整的三值光纤通信技术。由于存在光纤的材料、通信元器件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光信号的线偏振态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需要使用偏振控制器才能获得稳定的光信号,所以三值光纤实现了可以直接利用卫星激光进行通信,同时还能提高通信容量。

2.2对于三值光纤通信的系统原理,其主要是由三值光信号编码器、光信号解码器、偏振补偿器、电信号转换电路等组成。(如图1所示)。

图中所表示的是在发射端输入电信号输入变换器,转换成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三值光纤信号编码器,其中在光源处再输出线偏光调制成三值光脉冲序列,配合前面的步骤就输出三值光信号进入光纤网络传输到接收端口,然后利用偏置电压控制器来控制偏振补偿器对接收的三值光信号进行有关调整,再传输进入三值光信号解码器输出有关的电信号来反馈一定的信号传输进入偏置电压控制器,偏置电压控制器就会根据电信号进行相应的调整来再次对偏振补偿器进行相应的调整,当得到稳定的电信号后传入电信号输出变化器中,最后接收电信号。其中三值光信号的编码器是在电信号的控制下,利用旋光器中电控旋光效应等来调整光源所发出的线偏光来获取三值光脉冲序列。而三值光信号解码器是把接收的三值光信号使用偏振分光棱镜,沿两个不同的光路对光信号进行解码并传输。同时偏振补偿器是接收的三值光的同步码序列,分两个不同的线路的固定的相位差来补偿电信号,通过识别同步码的信号,是否启动偏振补偿器,并不断地调整偏置电压控制器,促使零光强脉冲宽度达到设计的标准宽度,通过控制接收的光信号来使输出光时设计的偏振光。

2.3在三值光纤通信过程中会使用到到光学元器件(包括偏振分光镜、旋光器和偏振片等),其中旋光器是利用SLM通过对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90°来获得互相垂直的线偏振光。而三值光缆的通信系统的主要是由三值光发送机、三值光接收器和再生器等组成,其中基本上是通过对两值光缆网对三值光纤通信进行纵向编码来实现三值光纤通信的信息传输量和频带的利用率。同时三值光信号的发送机原理是通过直接调制或间接调制三值光发送机,来使机器不间断的输入光信号,以达到对三值光信号的发送。其次是三值光信号的接收机是通过直接检波的原理来完成对三值光信号的接收工作。在整个三值光纤通信过程中,衔接的都比较紧密,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获取稳定的三值光信号,以保证整个三值光信号的传输通信。

总结:本文主要对三值光纤通信原理进行了浅要地论述和探讨,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了三值光纤的通信技术。在对进行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光纤通信技术,进一步对光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科技和光纤通信技术等进行研究,认真分析研究三值光纤的通信原理,加强对三值光纤的利用,使我国在光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坤,谢世钟.《高速光纤通信中的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技术》[J],半导体光电,2000年01期

[2]金翊.《三值光计算机原理和结构》[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3]张华清.《通信网时钟同步方案》[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4]尹文久.《光纤数字通信系统NRZ伪随机码定时提取电路设计》[J],电子产品世界,2000年05期

通信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信原理;设计型实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通信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的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必须配以必要的实验课来帮助同学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通信系统的模型。此外,通信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这就要求学生和科技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而大部分的通信原理实验是利用实验箱开展的验证型实验,或者是采用试验箱和软件仿真相结合的形式,这些实验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来理解理论知识,但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通信原理实验中必须引入新的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是指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的条件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要求,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因此,通过设计型实验的实验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有很好的帮助。本文以线性调制与解调系统的设计实验为例,阐述设计型实验的引入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1通信原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1通信原理实验箱的作用和不足

通信原理实验箱在各大高校通信原理实验课中用的非常普遍,厂家、型号不同,基本上都是针对通信原理的主要知识点设计的模块,模块之间的组合可以构成简单的通信系统,在关键信号处留有测试点,可以用示波器观测波形。这种试验箱形式的硬件实验可以直观地让学生通过测试不同点的波形,建立起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常用仪器的实验操作能力[1-2]。但是这种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试验箱,学生动手操作的范围有限,学生仅需要根据实验指导书连线、调节电阻、电容,即可在观测点观测到所需的波形[3]。在实验中发现此类实验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我们在实验指导书前面把实验的原理及电路做了详细的介绍,也要求学生预习,但是在实验中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发现,学生很少看这些原理,根本不会去想这一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波形,每一个模块的功能是什么以及怎么实现的。因此,实验箱验证型的实验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设计的机会较少[4],而且由于实验箱模块的限制很难引入新的实验[5]。

1.2通信原理实验中的软件仿真实验

为了弥补试验箱的缺陷,引入软件仿真实验,常用的通信原理仿真实验软件有Matlab、LabVIEW、SystemView。利用Matlab进行仿真的实验有2种方法:一种是编程的形式,另一种是利用Simulink的仿真工具箱模型库实现通信系统的仿真分析[6]。前者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Matlab的命令、函数,理解并能编写抽象的程序,因此学生往往忽略了对程序要达到的功能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涉及的信号处理原理的理解。所以较多院校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7-8],从Simulink模块库中选择合适的虚拟器件和设备,通过连线构建需要的仿真系统。实验内容不再局限于试验箱的固有模块,为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提供空间。LabVIEW是一种虚拟仪器的开发平台,它采用G语言以流程图的形式编程。完整的LabVIEW工程需要前面板的设计、框图和程序的设计、目标和连接器的配置3部分,先确定所需要的各个模块,再编写程序框图,最后拟定各个模块的参数并调试、修改[9]。SystemView(或SystemVue)是一种信号级的动态系统仿真软件,能满足信号处理、滤波器以及复杂的模拟系统、数字系统、数模混合系统等要求。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解和掌握通信原理课程的概念和原理[10-12]。上述三种软件仿真形式的实验,虽然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仿真系统的模块都是一些数学的模型或者是再现了通信系统的框图,不是实际应用的器件,仿真系统与硬件实现之间是有差异的,仿真可实现的系统不一定在硬件上是可实现的,仿真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调试实际的通信系统的能力帮助不大。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入新的实验模块。

2开设设计型实验的重要性

设计型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条件或仪器,独立地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实现实验要求。需要学生综合利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知识,分析实验目的和要求,小组内部组织分工,主动查阅资料,给出合理的而且能够实现的实验方案,并最终实现实验方案。设计型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导并安排整个实验,指导教师只是辅助指导[13]。设计型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从验证型实验的固有模式中走出来[14],学生自主的设计实验并验证,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通过自主设计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工程实践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学习、或者工作必备的能力。

3设计型实验的实施

由于设计型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较大,设计能让每个同学都满意的设计型实验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设计型实验的实验实施周期较长,而通信原理实验课的课时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实施设计型实验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下面就以线性调制与解调设计型实验的实施过程为例,介绍设计型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调制是将原始的电信号转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而在接收端必须通过解调将信道传输过来的信号还原成原始的电信号,因此,调制与解调是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而线性调制是应用最早的一种基本调制方式[15],也是短波通信的主要调制方式。所以,选用线性调制与解调系统作为通信原理设计型实验的题目。本设计型实验学生需要根据实验要求,自己设计调制、解调系统的方案,然后进实验室搭建电路完成实际电路,最后调试并测试线性调试解调系统的各个指标、分析测试结果。通过设计型实验的实施过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锻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查阅资料、巩固知识、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鉴于设计型实验实施的周期较长,而且有些环节不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因此把设计型实验的实施过程分为实验准备、方案选择、仿真设计、实物验证4个部分,穿插在原来实验箱验证实验中(实验总共40学时,十次课)。

3.1实验准备

第1次验证型实验课时抽45分钟时间介绍设计型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实验原理以及实验室现有的相关器件及仪器设备。实验目的:掌握线性调制与解调的实现方法;加深对AM(振幅调制)、DSB(双边带)系统组成、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的理解;锻炼组织实验能力,提高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技能。实验内容:根据AM和DSB调制与解调器的组成原理设计实验方案;从时间、频率、频谱、频带各个方面全面的观察AM、DSB信号;理解带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3dB带宽与调制信号间的关系;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波形和数据,分析AM、DSB调制过程及其主要性能,测试AM、DSB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可选)。实验要求:载波频率100kHz,调制信号为1kHz和400Hz两个频率;AM信号的调幅指数0.5,采用包络检波解调;采用同步解调方式对DSB信号解调。实验原理:线性调制是把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系统的通频带上,以满足信道传输的要求。基带信号m(t)和正弦载波信号c(t)相乘,再选择合适的滤波器,即可产生线性调制信号AM或DSB,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16]。AM调制和DSB调制的区别就在于基带信号m(t)是否含有直流信号,若含有直流信号,则为AM调制,不含直流信号即为DSB调制。AM调制信号的包络即为基带信号m(t)的形状,因此采用包络检波器对AM信号进行解调即可得到基带信号。而DSB调制信号不含载波信息,需要采用同步检波法解调,即解调时需要一个与载波同频同相的同步载波´(t)作为参考信号,可以分为乘积型同步解调和叠加型同步解调两种,如图2所示。

3.2方案选择和仿真设计

方案选择和仿真设计两个阶段无需用到实验室的硬件设备,所要时间的的长短与学生背景知识及学生的能力有关。所以,要求学生3人一小组,各小组自由安排时间进行,不占用通信原理实验课的课时,但是要求学生在第7次实验课时提交设计报告和元器件清单(前7次实验为原有验证型的实验)。学生需要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再进行协调分工,查阅资料、讨论并确定实现方案;根据确定的方案,分工进行各模块电路的仿真设计;撰写设计报告、拟测试项目及元器件清单。

3.3实物验证

从第8次实验课开始学生进实验室,按照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元器件清单领取元器件,小组内分工搭建并调试线性调制电路、AM解调电路、DSB解调电路,并从时域、频域全面测试,时间约为2次课;最后一次课小组内联调、对于尖子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测试AM、DSB系统的抗噪声性能,记录实验报告需要的数据、指导老师验收。

4结束语

通信原理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在有限的实验课内验证型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认识很多知识,所以验证型实验是通信原理实验不可缺少的实验模式,但是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不足。因此在原来通信原理验证型实验中引入一个实验周期较长的设计型实验。通过合理安排设计型实验的实施过程,在不改变实验总学时的情况下,改善了原有验证型实验学生只需按要求插线、观察波形的实验模式,弥补了原有验证型实验的不足。通过实验设计,学生充分地理解了通信系统的研制过程;通过直观的实验数据测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从学生进实验室搭建电路及调试测试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所有的学生都能按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并且10组中有2组用独特的方案实现了线性调制解调系统,而且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提到“后期的实验数据,实验验证,实验性能指标的处理,让我们充分理解了什么指标反映通信系统的好坏,以及如何测量该通信系统的这些指标,我们也更深地理解了通信系统”。由此可见该设计型实验在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刻理解通信系统工作原理等方面的效果明显。

通信原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学术;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现代科技发展所呈现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趋势,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才是在通晓多门相关学科基础上专于一科的专门人才。“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人才区别于其它信息类专业人员的重要知识结构,是每个优秀的通信专业人员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通过综合理解和运用信息理论、数字信号的表示和传输、通信系统结构等各种知识,形成通信专业人才特有的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使学生对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综合设计实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和仿真较大规模通信系统,可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活动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原理性、逻辑性、综合性强,抽象概念多,并且前后概念与内容相互交错,知识体系繁杂,对于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今天在教学学时不断受到压缩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成功地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更是一个难题。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和学进行认真研究。

高质量的教学是教学学术水平的体现。在“通信原理”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的认识,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及对教学模式的革新等直接关系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从事“通信原理”教学活动积累的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旨在推动“通信原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起点。

2高质量的教学是教学学术水平的体现

2.1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

“通信原理”作为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两个,即通信原理基础理论的传授、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根本无从谈起。但与理论基础相比,创新更为重要,而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在通信原理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重点应放在后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通信系统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数字通信代表着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数字通信为主,即以“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为主线,建立课程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将通信原理的各部分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本课程教学应着重讲授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内在结构,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了适应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教学需要,本课程着眼于加强基本概念的讲解,在增强数学分析严谨性进行的同时适量简化数学推导,减少过时的技术内容并增加新型通信技术原理的介绍。

2.3以“现代通信系统功能模型”为背景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已由独立的发送-接收系统模型过渡到了网络化。从通信网络的系统组成看,现代通信系统主要分为四大功能模块:接入功能模块、传输功能模块、控制功能模块及应用功能模块,而通信原理所讲授内容主要集中在传输功能模块。

本课程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通信类课程。给学生一个通信原理的应用背景介绍,明确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如果学生不了解其作用,教师也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就会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会不重视或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而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涉及和联结的知识几乎涵盖了通信专业的所有课程,其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以后专业教学的成败。

2.4以“信号传输流程”组织教学

以“发送”为起点,“接收”为终点,建立各种传输系统的信号的传输流程,以数字信号基带传输为例,如图2所示。

显然,对于数字信号频带传输,若以清晰的信号传输流程“某信号调制信道解调、同步、抗噪性能等”组织教学,将同样便于讲述系统概念。

2.5以“自主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出发点

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素质也有学习能力的人才。本课程教学要防止将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延展到大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被激发后,也有利于在较短的学时内,较好地理解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

2.5.1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础是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当前普通本科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课程体系不了解,盲目被动学习的普遍现象。对教学计划中开设的每门功课要求不高,及格就行,这就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而导致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前期阶段,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分析。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概率论、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与编码等。其中,学生对概率论、信号与系统、尤其是随机信号分析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本门课程中有关通信信号和噪声的分析学习。在一些学校,由于学时数的限制,没有专门开设随机信号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在讲授本课程主要知识之前,适当安排专门的章节学时讲解这部分内容。

所谓的“适当”是指这部分内容即不能补充太多,使学生感觉枯燥,也加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也不能太少,使概念缺乏完整性。为避免枯燥,同时兼顾完整性,讲解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可直接以数字基带信号为例,讲解循环平稳随机过程概念,进而引出数字带通信号也是循环平稳随机过程,分析此类信号的频域特性时,都要从它们自相关函数的分析开始,经过自相关函数的傅立叶变换求解其功率谱密度。再如,讲解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时,直接以通信信道中的白噪声经过各种接收系统为例,使学生既掌握了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又学会了对各种通信接收系统中的噪声分析,增强了学习兴趣。

良好的基础,会使本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加流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知识层次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上,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

2.5.2强调重点,围绕难点,各种教学媒体各施所长,优化组合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使学生容易学、乐于学。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对于教学内容方面,有80%以上的学生都希望教师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拓展思路,着重讲解难点,同时希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因为,明白所以”;而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调查包括本专业学生所经历的使用多媒体手段的所有课程教学)方面,也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设计好的,可事半功倍,设计不好的,教师只是照着课件读,学生跟不上思路,“晕晕乎乎,不知所云”,多媒体教学应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而对于本课程,多数学生建议,鉴于他们目前的基础,希望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这样可给他们留有一定的思考消化时间。根据问卷调查,有90%左右的学生都赞成课堂上引入适量动态仿真演示,避免纯理论教学的苦涩乏味,以增强其学习兴趣。

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本课程自身特色出发,我们课程组教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开设了更有利于教和学互动的本课程教学的公共邮箱,将每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提前公布于邮箱,以利于学生的自学和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中注意“开始结束2分钟”,即课前2分钟做上讲课的总结,并引入本讲的知识点和任务,使学生连续思维,明确重点和难点;本讲课程结束前2分钟,总结本讲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引出下讲知识点,以便预习和启发思维。教学形式采用“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适时引入动态仿真演示”等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仿真,针对同一个通信系统,采用不同的参数设计系统,通过对仿真结果分析,并与理论结果相比较,可将课程中较难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使理论应用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由单纯讲知识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精心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有问有答,学生注意力集中,主动性高,使课程内容不再枯涩难懂,趣味性增加,根据调查发现,知识的当堂掌握率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

2.5.3由浅入深,适度进行研究型学习方法培养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查询阅读相关文献著作(而不是习题集)掌握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公共邮箱,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与课程中的知识相关的一些经典的著作、期刊文献或相关的技术网站,同时给出适度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和浏览,列表统计相关项目(如“期刊主办单位”、“每期学术论文的篇数”或“技术网站上讨论了哪些热点技术”、“你对其中的理论或技术理解多少?”等等)。通过查询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他们对通信领域前沿学科的了解,培养了他们收集、阅读和理解参考文献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新的通信技术如OFDM、TCM、扩频技术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使基础性和前沿性的有机结合,选取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扩频通信、软件无线电等当前发展迅速的应用实例对相关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和讲解。

另一面,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目前通信领域常用的仿真技术和软件,如基于FPGA的仿真、基于Matlab、SystemView或LabView的仿真等,向学生推荐有关通信仿真方面的书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思考,为进行研究型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5.4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即由教师给定一个课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要求学生通过集体探讨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协作交流意识和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的选择既要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深有浅、有难有易,注意“抓两头、促中间”,防止“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针对某个课题学生可个人独自完成或由几个学生组成小组完成。

课程设计提交的报告要求以规范的论文形式书写,内容主要包括摘要、选题的目的、设计的理论依据、仿真的基本方法和结果分析、创新点,设计的心得体会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通过小论文的书写,可培养学生的表达技能和写作技能,逐步具备写作毕业论文和有关科技论文的能力。

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过程性体验,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设计过程中,能够使复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一个模型对象联系起来。通过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合作精神、工程应用意识培养和实验技能训练等都可以得到锻炼。并可使他们理清思路,把握课程的教学主线,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进而有所创新。

同时,课程设计起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作用。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可使分散的知识点转变为有序的整体,可全方位地展开学生的思维和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活跃的应变思维能力。

2.6 “创新型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是本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担当起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1)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通信事业的热爱。(2)崭新的教育观念,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3)专深与广博相结合的复合知识结构。(4)较强的创新能力。(5)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每个学生发掘出最大的创新潜能。

对通信事业的热爱是教师认真研究本课程专门化知识传播的前提。没有教师的自主专业研究,就没有基于研究的过程模式的课程。没有创新型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和对学生学习真正的了解,也就不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教师讲授不感兴趣,学习就不会有激情,学习质量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标准。

教学过程中,每一阶段完成后,我们都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学生的意见,密切关注学生自身的感受,总结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阶段的实施改进方案。通过各种途径如课程网站、公共邮箱、课程现场答疑等,加强师生交流,多和学生接触,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关系,充分挖掘课程中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量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励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教学学术就是知识传播的学术。教和学的学术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好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还学习知识,自身也得到创造性发展,也即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改造和扩展知识的创造性过程,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

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精心备课、充分体现教学学术性,发挥学生主动性及激发学生创造性,提高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载禄,殷蔚华,黄本雄著. 通信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樊昌信著. 通信原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 夏平等. “通信原理”优质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7,(10):112-113.

[4] 赵维武. 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83-85.

通信原理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扩频通信是 现代 通信系统中新的通信方式,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抗衰落和抗多径性能,频谱利用率高。本文介绍了扩频通信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发展应用。

一、扩频通信的工作原理

在发端输人的信息先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展宽后的信号再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相关解扩,再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可见,一般的扩频通信系统都要进行3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二次调制为扩频调制,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与一般通信系统比较,多了扩频调制和解扩部分。扩频通信应具备如下特征:(1)数字传输方式;(2)传输信号的带宽远大于被传信息带宽;(3)带宽的展宽,是利用与被传信息无关的函数(扩频函数)对被传信息的信元重新进行调制实现的;(4)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函数进行相关解调(解扩),求解出被传信息的数据。用扩频函数(也称伪随机码)调制和对信号相关处理是扩频通信有别于其他通信的两大特点。

二、扩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扩频信号是不可预测的、伪随机的宽带信号,其带宽远大于要传输的数据(信息)带宽,同时接收机中必须有与宽带载波同步的副本。扩频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抗干扰性强

扩频信号的不可预测性,使扩频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干扰者很难通过观察进行干扰,干扰起不了太大作用。扩频通信系统在传输过程中扩展了信号带宽,所以即使信噪比很低,甚至在有用信号功率低于干扰信号功率的情况下,仍能不受干扰、高质量地进行通信,扩展的频谱越宽,其抗干扰性越强。

2.低截获性

扩频信号的功率均匀分布在很宽的频带上,传输信号的功率密度很低,侦察接收机很难监测到,因此扩频通信系统截获概率很低。

3.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电波传播过程中因遇到各种非期望反射体(如电离层、高山、建筑物等)引起的反射或散射,在接收端的这些反射或散射信号与直达路径信号相互干涉而造成的干扰。多路径干扰会严重影响通信。扩频通信系统中增加了扩频调制和解扩过程,利用扩频码序列间的相关特性,在接收端解扩时,从多径信号中分离出最强的有用信号,或将多径信号中的相同码序列信号叠加,这样就可有效消除无线通信中因多径干扰造成的信号衰落现象,使扩频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多径衰落特性。

4.保密性好

在一定的发射功率下,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无线信道中有用信号功率谱密度极低,这样信号可以在强噪声背景下,甚至在有用信号被噪声淹没的情况下进行可靠通信,使外界很难截获传送的信息,要想进一步检测出信号的特征参数就更难了.所以扩频系统可实现隐蔽通信。同时,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码,旁人无法窃听通信,因而扩频系统具有高保密性。

5.易于实现码分多址

在通信系统中,可充分利用在扩频调制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之间良好的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接收端利用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解扩,在分配给不同用户不同码型的情况下,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这样同一频带上许多用户可以同时通话而互不干扰。

三、扩频技术的 发展 与应用

在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一直在走增加信号功率,减少噪声,提高信噪比的道路。即使到了70年代,伪码技术已经出现,但作为相关器的“码环”的钟频只能做到几千赫兹也无助于事.近几年,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几十兆赫兹,甚至几百兆赫兹的伪码发生器及其相关部件都已成为现实,扩频通信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通信的发展史又到了一个转折点,由用信噪比换带宽的年代进入了用宽带换信噪比的年代.从最佳通信系统的角度看扩频通信.最佳通信系统一最佳发射机+最佳接收机.几十年来,最佳接收理论已经很成熟,但最佳发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伪码扩频是一种最佳的信号形式和调制制度,构成了最佳发射机.因此,有了最佳通信系统一伪码扩频+相关接收这种认识,人们就不难预测扩频通信的未来前景.从9o年代无线通信开始步人扩频通信和自适应通信的年代.扩频通信的热浪已经波及短波、超微波、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码分多址(cdma)已开始广泛用于未来的峰窝通信、无绳通信和个人通信以及各种无线本地环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接入网是由传统的用户线、用户环路和用户接入系统,逐步发展、演变和升级而形成的. 现代 电信 网络 分为3部分:传输网、交换网和接入网.由于接入网发展较晚,往往成为电信发展的“瓶颈”,各国都很重视接入网的发展,因此各类接人技术和系统应运而生.由于ism(industry scientific medica1)频段的开放性,经营者和用户不需申请授权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频段,而无线扩频技术所使用的频段(2.400~2.483)正是全世界通用的ism 频段,包括ieee802.11协议架构的无线局域网也大部分选用此频段.在无线接人系统中,扩频微波与常规微波相比有着3个显著的优点:抗干扰性强、频点问题容易处理、价格比较便宜.而且,扩频微波接入技术相对有线接入技术来说,有成本低、使用灵活、建设快捷的优势,在接入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扩频微波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接入(点对点);数据接入;视频接入;多媒体接入;因特网(internet)接入。

四、结语

扩频通信是通信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发展方向,是扩频技术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论述了扩频通信的特点、理论可行性及典型的工作方式。扩频通信的强抗干扰性、低截获性、良好的抗多路径干扰性和安全性等特点,使它的应用迅速从军用扩展到民用通信中,它的易于实现码分多址的特点,使它能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完美结合,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参考 文献 :

[1]曾兴雯等.扩展频谱通信及其多址技术[m].西安:西安 电子 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查光明,熊贤祚.扩频通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通信原理范文第8篇

近年来商用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和服务有着飞速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早期,第一代(1G)蜂窝式电话系统诞生,它基于模拟调频技术(FM),提供窄频电路语音交换服务。为了满足市场需求,90年代初又推出了第二代(2G)数字蜂窝式系统。2G蜂窝式系统基于时分多址(TDMA)技术或者码分多址(CDMA)技术,提供线路交换语音和数据的服务。90年代间,2G系统又增强了封装交换数据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能力,后来被称为2.5G系统。2000年之后,出现了第三代(3G)蜂窝式系统。它允许语音和数据服务的并发使用,并具有更快的数据传输率。3G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结合几何定位信息系统衍生出了移动定位服务。当前,第四代(4G)蜂窝式系统正处于研发阶段,它采用了基于IP互联网络传送语音的协议(VoIP)和集多媒体应用的超宽带(G比特峰值速度)接入技术。4G的大部分技术基于多载波调制/多路传输技术,例如正交频分多址(OFDMA),或者单载波调制/多路传输技术,如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现在,最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2010年,全球60亿人口中有40亿用户使用GSM。最广泛的无线局域网(WLAN)的互联接入标准是IEEE 802.11a/b/g,即WiFi。大部分蜂窝式服务的供应商都部署了3G网络,使用两个不同标准之一。其一是GSM/GPRS/EDGE/WCDMA/HSPA系列,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开发,市场率约80%;另一个是IS95A/B/cdma20001x/cdma2000EVDO系列,由3GPP2研发,市场率约20%。而3G用户对两个标准的选择WCDMA/HSPA和IS95/BEVDO基本持平,2010年双方均约5亿用户。3G的标准HSPA+在5MHz的带宽上具有21Mbps的下行峰值速度,它基于单载波TDM/CDMA技术。4G的长期演化版(LTE)已可商用,而高级长期演化版(LTEA)目前仍在研发。与基于CDMA技术的3G不同,4G是基于OFDMA和SCFMDA技术。LTEA在5MHz的带宽上具有22Mbps的下行峰值速度。作者认为,4G在下行峰值速度上没有比3G有很大的提升,所以,目前3G可能还会继续使用一段时间。

全书共13章:1.导论:图像极值和随机性;2.传播建模;3.协同通道接口;4.数字调制和功率谱;5.平缓衰减信道中的发生数字信号;6.多天线技术;7.均衡化和干扰消除;8.误差控制编码;9.扩频技术;10.多载波技术;11.频率规划技术;12.CDMA蜂窝型通信网系统;13.广播资源管理;附录A 概率论和随机过程。

本书适合作为无线电通信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同时适合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的参考书籍。

陈涛,博士生

(中国传媒大学理学院)

Chen Tao, Ph D Candidate

通信原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终端;电源管理;可充电锂离子电池

引言

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如GSM手机、CDMA手机及PHS小灵通电话已经深入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了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同时,由于一些移动终端厂商的设计缺陷,多次出现了手机爆炸伤人事件,而造成爆炸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源管理部分设计有缺陷或设计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与其他现有电池相比,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具有多项优势,这使它们成为更适合于便携式应用的电源。它们可以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最高达200W·h/kg或300~400W·h/L,分别是Ni/Cd或者Ni/MeH电池的2.5倍和1.5倍)和更高的电池电压(碳阳极电池为4.1V,石墨阳极电池为4.2V)。它们具有无记忆效应,自放电率小,可快速充放电及更高的充放电次数等优点。

锂离子电池的更高化学能量密度和更高电池电压使得我们可以为移动终端产品应用制造出更小和更轻的电池,而更轻和更小的电源对目前中国移动通信终端产品追求最小尺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充分利用电池容量或延长电池寿命,必须极其严格地控制充电参数。

鉴于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上述优点,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设计高效、安全的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管理电路。

1 移动通信终端产品锂离子电源管理的原理及设计

锂离子电源管理的设计主要是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特性来进行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及供电性能主要体现在其充放电参数的控制上。图1为锂电池电源管理原理图。该图由控制芯片和电路组成。接下来,我们就图1从锂电池放电、充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锂电池的管理。

1.1 放电工作原理

电池过放可能会给电池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大电流过放或反复过放,对电池的影响更大。一般而言,过放电会使电池内压升高,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可逆性受到破坏,即使充电也只能部分恢复,容量会有明显衰减。锂离子电源管理电路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了保护锂电池不至于过放。

图1

锂电池的正常工作电压为2.575~4.2V。当电池电压在此范围内,管理电路将MOSFET管S4打开,在电池(CELL)电压与BATT+之间建立低阻通道,有利于电流从电池流向手机负载。在此情况下,过放就体现为输出电流过大。在整个输出过程中,电源管理电路不断地检测从电池输出到负载的电流。当电池输出电流超过通常的保护值3.5A的时候,手机短路保护电路开始工作,关闭S4,切断电池与BATT+的连接。

当电池持续放电到电池电压低于文献[1]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2.375V以下时,则属于电压过放。此时,图1中的手机低电压及短路保护电路开始工作,同电流过放一样,关闭S4,切断电池与BATT+的连接达到保护锂电池的目的。

1.2 充电工作原理

充电管理电路在对锂电池进行充电时,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保证锂电池能够充满,又要保证锂电池的性能,最重要的是要保证锂电池不能过充。如果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过大,或充电时间过长,产生的氧气来不及被消耗,就可能造成内压升高,电池变形,漏液等不良现象。同时,其电性能也会显着降低。

整个充电电路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充电模式:

——低电压预充电模式;

——全速充电模式;

——涓流充电模式;

——顶端截止、脉冲充电模式;

——充电截止模式。

1.2.1 低电压预充电模式

当电池电压低于3.0V时,电源管理电路进入低电压预充电模式。当电池极度过放时,为了防止过量的充电电流对电池性能造成损伤,充电电路应该采取渐进的充电方式。

对于一块极度过放的,电压已低于0.7V的锂电池,电源管理电路将提供预充电涓流给电池。此时S1关闭,充电器通过R1提供电流给管脚Vdect,充电器提供电流的大小完全由R1决定,整个充电器几乎工作在无负载情况下。这种充电模式甚至可以对电压已经为0V的电池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高于0.7V低于1.98V时,外部S1及S2工作,电源管理电路可以以更高的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但是,此时三极管S1的功耗检测电路还没有工作,必须限制其功耗低于800mW,以免烧毁S1;当电池电压高于1.98V低于3.0V时,整个电源管理电路都正常工作,此时S1的控制电路使S1以较高的电流,但远低于全速充电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该电流一般超过100mA。

1.2.2 全速充电模式

当电池电压高于3.0V时,预充电模式结束,进入全速充电模式。此时,电源管理电路将S1及S2打开,并使S1工作在饱和模式,充电器提供全速充电电流给电池充电。但是,电源管理电路将限制最大充电电流小于1.5A。

这种充电模式对充电器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实现限流输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移动通信终端厂商,在产品设计时可以根据产品的定义,选择不同的充电电流,实现对具体锂电池快速有效的充电。在典型应用中,一般要求充电器提供的输出电流限制在1A以内,具体的电流可以根据所用锂电池厂商推荐使用的充电电流,以便电池能够具有一个较高的循环寿命。

1.2.3 涓流充电模式

该充电模式其实也是一种恒压充电模式,当电池表面达到控制电路设定的终止充电电压Vterm时,即进入该种充电模式。由于在全速充电模式下,电流比较大,电池表面电压与实际电池芯的电压有比较大的落差,涓流充电模式就是用来减小甚至消除该落差。此时,电源管理电路通过控制S1的开闭情况,将提供给电池的最大电流限制在100多mA。由于电池被充得越来越足,因此,涓流就越来越小,直到截止。

1.2.4 顶端截止脉冲充电模式

当电源管理电路处于涓流充电模式时,它会周期性地跳转到全速充电模式,形成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大电流脉冲宽度一般<100μs,这样有利于电池更快被充满。

1.2.5 充电截止模式

电源管理电路会有一个控制引脚,由手机的CPU决定什么时候停止充电。进入这种模式,一般会有这样几种情况:手机检测到充电电路包括锂电池温度过高;不是原装的锂电池;已经进入涓流充电,不需要充电时间过长;充电器设计不合理等等。

2 结语

由于电源管理电路在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涉及到手机的安全性能而且

通信原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原理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51-02

一、通信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信原理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专业主干课程,阐述通信系统特别是数字通信的基本理论,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掌握和研究各种通信系统打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该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多媒体教学的依赖影响了通信原理课程的授课质量。在大力提倡多媒体授课之前的时间里,教师主要通过黑板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的主要缺点是板书占用时间太多,一些知识点如各种信号波形和频谱图不易描述。当前教师基本采用多媒体授课,主要通过PPT进行课堂讲解,这种授课方式的主要优点是信息量大,但是缺陷也非常突出,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对多媒体教学形成依赖心理,特别是对于部分同学,上课就像看电影,上完了也就看完了,同时也很快忘光了。

(二)通信原理章节内容的讲授方法有待提高。由于教材将通信的基本理论分割成相对独立的技术,每一章阐述的知识点是一个个的单元,与通信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是分割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接受不同的通信技术,并不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也就是不知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

(三)教材的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通信发展的步伐。部分知识与其它课程的知识点重叠,一些未来可能成为主流通信技术的知识在教材中尚是空白,不能适应培养高质量通信人才的需要。

二、通信原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当前,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推动了课程的改革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立足于现实情况,该课程在教学手段和方法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对绪论中的通信系统模型要做重点讲解。在后续章节具体技术的讲解与通信系统模型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所学技术理论在实际通信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绪论是教材的总纲,大部分通信原理教材在绪论中介绍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评价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等,这些都是通信系统最重要的内容,掌握的好坏对于学习和研究通信系统至关重要。在以往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绪论的内容在教材后续章节都会详细阐述,因此不重视绪论部分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不能从总体上理解通信系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通信原理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充足的课时对绪论中的内容,尤其是通信系统的组成和性能指标等进行了通俗详尽地讲解,让通信系统的架构深深地印入同学们的脑海,建立起对通信系统的初步理解和框架。同时,我们在后续讲解每一章节的时候,将该章的知识点的基本原理与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结合起来,阐明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与其它系统部分配合工作,对于学好通信原理是非常关键的。

(二)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对黑板板书授课方式的重视。以PPT、视频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讲解效率,加大了课堂信息量,但是在通信原理课程上的弊端也日益凸显,虽然这些弊端并不是多媒体教学本身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日益普及,事实上黑板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已经很小了,很多教师几乎采用纯PPT教学,板书的内容寥寥无几,违背了提倡多媒体教学的初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多媒体授课相对黑板板书节省了教师大量的体力劳动,且可以重复使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于是教师越来越对多媒体教学形成依赖就不难想象。事实上,这种授课方式对工科学生是非常有害的。就通信原理课程而言,如果用形象生动的图形直观显示在幻灯片上,确实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方便直观地进行讲解。但同时我们知道,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基本理论都是建立在数学公式推导基础之上的,教师不通过黑板板书向学生教授推导的过程,学生是很难学到其中的精髓的。不仅通信原理,很多工科课程都是如此,数学推导能力可以说是每个工科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一旦学生养成了看PPT而疏于动手推导的习惯,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我们是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科人才的。因此,我们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授中,不仅通过PPT讲解,还在黑板上进行大量的数学推导,并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己进行推导,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要强调一点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往往不喜欢动手做笔记,热衷于拷贝多媒体讲义复习所学的内容,事实上动手做笔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抄写的过程,同时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三)将章节学习与MATLAB仿真同步展开,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一般的做法是实验课和理论课程同步,例如脉冲调幅、相移键控等实验,安排在理论课一上完就进行相关实验,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到时间、设备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在于学生做一次实验形成的印象并不深刻,而重复多次实验在现实条件下又不可行,在条件较差的学校,由于实验设备的欠缺,往往几个人共用一套实验器材,效果又得打折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将章节学习与MATLAB程序仿真同步展开,相互印证,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通信原理教材中的几乎每一种技术都是可以进行计算机仿真的,而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人手一台电脑,只需要安装MATLAB软件,就可以自由地进行通信基本理论的仿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既充分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编程能力,一举多得。

三、通信原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与通信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通信原理教学内容是时代的需求。因此,通信原理教材的内容也有必要不断地修订,对此我们也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内容是:

(一)压缩模拟技术等的教学,增加新兴通信技术手段的教学。现有的通信原理教材中,模拟调制技术、随机过程等章节内容在通信工程专业其它课程如通信电子线路、随机信号分析课程中已经详细地学过,在通信原理教学中只需要简单地提及。在新兴通信技术上,部分教材增加了CDMA、OFDM技术的内容,但是还不够,有必要增加MIMO技术的介绍,对于学生未来掌握应用MIMO通信系统是有益的,而MIMO通信系统是未来通信系统的主流候选方案。除此之外,中继协同通信、认知无线电等新兴通信技术也有必要在教学中涉及,使学生对前沿通信技术有所了解,为未来深入学习和研究通信技术打下基础。

(二)强化通信信道的教学。虽然每一种通信原理教材都有信道这一章,但是对通信信道的阐述深度和广度存在不足,一般只是简单介绍无线信道和有线信道的概念与特点、信道的基本数学模型,这些概念固然重要,但不足以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信道的特征,特别是移动信道的重要特征如衰落、电平通过率、平均衰落持续时间等,内容更具体化,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常用到。

(三)强化信息论的基础知识教学。信息论通常是研究生的培养课程,但是作为通信系统的指导理论很有必要在通信原理中有所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看到信息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熵、信息量和信道容量等,会觉得很陌生,不能理解,有必要在通信原理教材中单独用一章介绍信息论中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对信息科学基本理论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对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核心内容的理解。信源编码压缩信源中的无规律的冗余比特,这部分比特不提供信息量;信道编码向被压缩过的信息序列中插入有规律的比特,接收端根据规律可以纠正信道干扰产生的信息错误。

我们在近几年的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班级中进行了基于以上内容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对于通信原理知识的理解程度显著增强,知识更加全面,印象更加深刻,读研学生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樊昌信.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曹志刚,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l999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立项A类项目

上一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范文 下一篇:通信工程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