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法则范文

时间:2023-07-11 11:09:51

统计学法则

统计学法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疫学因果关系论;法律的有用性;法律的正义性;食品安全犯罪;限制条件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6?0094?05

随着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增多,有关食品安全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难题也日益突出。作为公害犯罪案件因果关系认定的一种学说,疫学因果关系论在国内刑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应用中还处在探讨阶段。尽管国外已经有了依据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刑事判例,但国内刑法理论如何接纳该观点,以及如何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运用,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食品安全犯罪中疫学因果关系论

法律适用的合理性分析

关于食品安全犯罪中采用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合理性,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证明标准的分析

关于刑事证明标准,有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之分。客观真实是我国传统观点对证明标准的要求,而随着西学东渐,法律真实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据学者介绍,在美国证据法和证据理论中,将证明的程度分为九等,其中前两等是绝对确定(相当于传统观点的客观真实)和排除合理怀疑,后者是对刑事案件作出定罪裁决所要求的标准,是刑事诉讼证明的最高标准[1](178)。而大陆法系则不区分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在两种案件中都要求高度盖然率,即按照一般经验可能达到的那样的高的程度,疑问已告排除,接近确实

性的可能性[2](282)。“排除合理的怀疑”和“高度盖然性”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同一标准互为表里的两种表述[3](237)。客观真实通常只能作为证明的最高标准而存在,由于受到可获取信息的有限性,诉讼证明手段的受限制性,证明主体认识能力与方法的有限性等诸多限制,作为定罪的标准只能是在法官的内心形成的一种对案件事实的法律上的确信。法律真实在刑事证明标准的体现,即“排除合理的怀疑”或“高度盖然性”,换言之,依据现有证据材料,能够形成如上程度的内心确信,就可以认定行为人有罪。

食品安全犯罪属于公害罪,这是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4](104)。食品安全犯罪的因果进程具有公害罪的共同特征,即因果进程的滞后性、潜伏性和多因性。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前提是确认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条件关系,即要求存在着“没有A就没有B”的客观逻辑关系,但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由于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间间隔,加上公众身体特质、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及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其中的条件关系难以清楚的判断。这就使得基于科学法则追求绝对确定的因果关系论,面对公害罪都无所适从,于是就有了疫学因果关系论。

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出现,是为公害罪条件关系的确定提供补充,其抛开运用科学法则确证条件关系的思路,而改以高盖然性为论断基础。只要证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高度关联性,即承认存在条件关系,进而认定存在刑法因果关系。如大谷实教授认为:“即便在公害之类的行为到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在科学上并不能被全部证明的场合,也应按照一般经验法则,在有能认可‘没有A就没有B’的关系的时候,就可以肯定条件关系。因此,即便在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自然科学上不能被证实,但根据疫学的证明,能够认定‘没有超出合理怀疑的限度’时,就应肯定条件关系的存在。”[5](167)

值得注意的是,承认疫学因果关系论合理的观点,都同时强调了因果关系的证明标准问题。如上述大谷实教授的观点,要求达到“没有超出合理怀疑的限度”,其他的学者如大塚仁教授,认为应达到“不可怀疑地存在着疫学上高度的盖然性”[6](168),耶赛克教授认为,应达到“极高的盖然性”,要求“其他原因合理地未被考虑”[7](345?346)。因此,可以理解为,疫学因果关系是符合法律真实要求的条件关系。

疫学因果关系证明标准的合理性,本质是刑法因果关系证明标准的问题。由于不同的构成要件具有不同的事实和规范属性,导致其在证明标准上有所不同。刑法因果关系兼具事实属性和规范属性的特质,前者体现在条件关系认定上,后者体现在相当性判断上。对条件关系的证明,过去都是基于科学法则的,一般采取客观真实的标准,因为诸如枪击心脏、注射氰化物等行为有着必然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具有公理性的常识,这是不需要证明的客观真实。对相当性的证明,通常是法律真实的标准。哪些条件能作为原因,是受现有的一般性认识水平所决定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内部存在着客观说、主观说与折衷说的对立,这三种学说都主张以行为时的一般人的认识为标准来判断相当性”[8](125)。不过,在公害罪的场合,对条件关系的认定由于中间因素的复杂,如果坚守客观真实的标准,刑事责任的认定就会悬而不决,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就会“逍遥法外”,疫学因果关系论将客观真实的标准转为法律真实的标准。这一转向,并没有越过刑事有罪证明的底线,因此,从刑事证明标准的角度来说,依据高度盖然性或者排除合理怀疑标准认定的条件关系在法律效力上与依据客观真实认定的条件关系是等同的,同样可以作为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二)法的有用性与正义性分析

尽管疫学因果关系论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但固守科学法则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Armin Kaufmann等人说,既然没有确定自然科学的因果法则,就不能肯定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8](128)显然,突破科学法则的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合理性,还需要从法的基本理论上进行解释。

刑法一直是有用性与正义性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刑法要发挥犯罪人大的作用,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刑法要惩治和打击犯罪行为,保护法益。在公害罪问题上,刑法的有用性和正义性需要进一步解读。

正如前文所述,公害罪的刑法因果关系具有滞后性和潜伏性,并且具有公众身体特质、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及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的背景,从而决定了要从科学法则的角度彻底弄清刑法因果关系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而另一方面,刑法设定公害罪,绝不是要束之高阁,公害罪对国家、社会和普通公众危害极大,造成的损失往往惊人,设立公害罪就是要令相应领域的从业者采取审慎的态度,切实发挥起刑法预防与惩罚犯罪的功能,从而避免出现不特定多数人的福祉被公害罪侵害,将公众对公害罪的危害的恐惧、憎恶与工业化行为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利益进行平衡。正因为如此,在公害罪的刑法因果关系认定上,固守科学法则的结果,是造成社会巨大损失的、且能证明当事人存在过错的案件却没有人承担刑事责任,这极大地违背了刑法的有用性,如果立法对作为立法者的社会公众没有任何作用,这样的法律其存在的正义性也就值得怀疑了,正所谓“没有功利,公正无所依 存”[9](9),“一个旨在实现正义的法律制度,会试图在自由、平等和安全方面创设一种切实可行的综合体和谐合体。这是一项充满了巨大困难的使命,而且迄今尚未发现一项杰出计划在实现这一目标时能够声称自己体现了‘绝对的正义’。……正义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即赋予人的自由、平等和安全应当在最大程度上与公共福利相一致”[10](297, 299)。

继而应该追问的是,以“排除合理怀疑”或者“高度盖然性”为标准的疫学因果关系论,是否违背了刑法的正义性,导致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承担了刑事责任。这一问题,除了上述证明标准的解释外,笔者以为,还涉及到对科学法则和高度盖然性之间关系的认识问题。科学法则和高度盖然性都是人类在现有水平下对规律性的认识。事实上科学法则也是不断被取代的,如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在相对论出现之前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而相对论出现后,则退居到大多数场合是正确的地位。所以说,科学法则只是被现有证明水平绝对证实的高度盖然性;疫学因果关系论所附加的高度盖然性,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仅次于科学法则在案发时绝对正确的地位,“用来确定因果关系的科学法则,可以是具有绝对意义的法则(即能单独提供确定答案的法则),也可能是统计性法则(即能单独说明或然性的法则)。……因为统计性法则实际上也是普遍用于指导所有人类活动的法则之一”[11](128)。

而且运用疫学因果关系论得到的答案是具体到数字形式的判断,比纯主观性的判断更为可靠,正如著名统计学家C.Radhakrishna Rao所说:“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解决的话,应求助于统计学而不是某个专家委员会。比起收集少数专家的智慧来说,统计学和统计分析能力能给解决问题带来更多光明”。论及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学者往往没有确切地指出高度盖然性的具体数值问题,最常见的表述是,依据疫学因果关系论认定刑法因果关系,须符合四个条件:“第一,该因子是在发病的一定期间之前其作用的因子;第二,该因子的作用程度越显著,患病率就越高;第三,该因子的分布消长与医学观察记载的流行特征并不矛盾;第四,该因子作为原因起作用,与生物学并不矛盾。”[8](128)然而这只是定性的表述,真正充足疫学因果关系论认定刑法因果关系正当性的,是疫学因果关系论统计结论的极高概率。

一般认为,统计学所得到的高概率事件,除去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几乎接近依据科学法则的结论。“人们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当事件发生的概率接近100%时,在一次实验中几乎一定会发生。同时,当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那么可以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该事件实际上不可能发生。”[12](7)按照这一原理,统计学证明的高概率的联系,完全具有认定因果律的正当性。因此,以疫学因果关系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条件关系,完全具有刑法的正义性。

二、食品安全犯罪中疫学因果关系论

法律适用的限制条件

疫学因果关系论虽然具有诸多合理性,但其毕竟不是科学法则,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应用该理论判定条件关系,需要遵循如下的条件。

(一)适用案件的范围

什么样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要应用到疫学因果关系论,其实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述是科学法则和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关系问题。疫学因果关系论只是科学法则的补充,由于科学法则判断因果关系符合客观真实的要求,因此,只有在科学法则不能作为判断基础时,才可以动用疫学因果关系论。如在案件所涉食品中检测出超出法定安全标准的添加剂,且现有科学法则已经证明过度食用该添加剂会导致案件所出现的危害结果,则无需运用疫学因果关系论,直接依照科学法则认定案件的刑法因果关系。

另外,当受害人的范围不足以满足统计学要求时,一般也不能应用该理论。例如,受害人只有一人时,缺乏统计基础,一般不能采用疫学因果关系论。如前所述,该理论的规则是“该因子的作用程度越显著,患病率就越高”和“该因子的分布消长与医学观察记载的流行特征并不矛盾”,这些都要求具有一定样本量的分析。

(二)刑事证明责任的归属

证明责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据学者研究,大陆法系以主观证明责任和客观证明责任构建证明责任概念,英美法系以说服责任和提出证据责任构建证明责任概念[13](107)。不过无论是哪种构造,都要解决当控辩双方举证后待证事实仍无法查清的法律效果问题。由于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原则,一般情况下,这种法律效果都是由控方承担。在《刑法》中只有极少数罪名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辩护方承担事实不清的法律后果,如巨额财产,非法持有国家秘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

多数学者谈到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应用依据,必首提日本《公害罪法》的规定。该法第5条规定“在某工厂或事业场所,在其事业活动中已排放了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且其单独排放量已使公众的生命或健康受到危害的程度的情况下,若在排放此物质的地域内,公众的健康或生命早已由此物质的排放而受到损害和威胁,则便可推定,此种危害纯系该排放者的此种有害物质所致。”有观点据此认为,疫学因果关系论,是推定的因果关系,疫学因果关系论适用的场合,鉴于公害罪主体处于社会责任重要的地位,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14](106)。还有观点认为,虽然法律没有规定“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但实践中已经有此方面的实例,如1980年王娟诉青岛市化工厂氯气污染损害赔偿案就已经运用了流行病学原理,推定王娟所患支气管哮喘病与氯气污染具有因果关系[15](144)。作为相反意见,有学者认为尽管世界各国对公害案件多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及因果关系的推定,但我国刑法、刑诉法目前均无此类规定,而且在我国参加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已明文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因此,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如果控方不能确实充分地举证,则不能判定被告方构成公害犯罪[16](18)。

笔者以为,所谓认为疫学因果关系论是推定的因果关系的观点,并不可取,实际上是将证明责任与疫学因果关系论混淆的观点。理由有三:

第一,《公害罪法》的规定实际是相当性判断。即《公害罪法》第5条所规定的推定,实际上是不考虑因果关系的实际进程的相当性判断,因为该条设定了两个明确的条件,一是特定地域工厂的单独排放量具有危害公众生命健康权的危险,二是实际上该特定地域公众生命健康权已被查明是被该排放物伤害,至于具体的因果过程是通过直接污染还是间接污染,不需要具体的查明。因此,并不能由此得出疫学因果关系论是推定因果关系的结论。

第二,疫学因果关系论的证明标准否定了推定因果关系的可能。如前所述,疫学因果关系论本身的合理合法性,是建立在统计科学的基础上的,所要达到的标准也是排除合理的怀疑或极高的盖然性的,所以,应用该理论认定条件关系的做法,并没有确定要将证明责任分配给辩护方。国外之所以将公害罪的证明责任分配给辩护方,并不是因为条件关系的认定运用了疫学因果关系论的原因,而是基于公害罪因果关系的证据资料优势不在控诉方而在辩护方的原因,相比之下造成公害的企业在证据资料的获得上有更大的便利和更专业的支持,然而定罪的证明标准,仍然要是能达到排除合理的怀疑或者极高的盖然性标准的疫学关系,否则,疫学因果关系论支持者所持的证据标准和事实不清时由辩护方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效果是相互冲突的,如果认为疫学因果关系就是推定因果关系,实际上是否定了疫学因果关系认定条件关系的合理合法性。

第三,民事的公害侵权行为不能用来解释刑事公害罪问题。个别论者所举王娟诉青岛市化工厂氯气泄漏的事例,并不足以作为刑事法中疫学因果关系是推定因果关系的佐证。其一,在于本案中原告只有王娟一人,不符合疫学因果关系的统计学要求;其二,本案并非刑事案件,以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证明责任来说明刑事案件的逻辑,本不可取;其三,本案不符合公害罪常见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时间间隔较长的特征。王娟住处距化工厂只有100米,由于中毒较重当晚即送医院救治,且在医院治疗长达300多天,出现哮喘这种并发症完全可以以科学法则解释。

因此,在现有法律规定框架中,应用疫学因果关系论认定条件关系的证明责任,仍然属于控方。即控方必须承担条件关系证明不达到排除合理怀疑或极高的盖然性标准而败诉的后果。

(三)应用精确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现状研究、队列研究、对照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的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① 描述性研究提出假设;② 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一般先是对照研究,然后队列研究);③ 实验验证;④ 病因推导(主要是例外因素的排除)。主要包括机遇的排除、偏倚的排除和Hill’s标准的满 足[17](186?190)。就刑事案件而言,受刑事程序是有限时间段的影响,最常用的是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通过对同一人群和非同一人群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对照,得出比值比(OR)和相对危险度(RR)等数值,运用统计软件(如SPSS,SAS)计算怀疑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联强度,并在排除怀疑因素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这些方法和步骤运用中,始终离不开精确性和有效性的问题,这决定了疫学理论应用能否达到证明标准的问题。

(1)精确性的要求。流行病学理论认为,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在对某因素与疾病发生间的联系做总体参数估计或病因学推断时,如果方差小即总体参数估计值的可信区间较窄,该研究的精确性就好。流行病学研究中导致随机误差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因为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某人群的一个样本。为了提高精确性,一是增加样本含量,二是提高统计信息量[18](158)。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即要求,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扩大样本含量,将特定食品流通、消费地域的人群尽可能多地包括到样本库中来,避免出现因样本量过小导致判断误差无法排除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采用合理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包括充分收集和利用所有信息、合理应用统计模型、限制研究对象的特征,平衡各比较组群间的对象 数[18](159)。如包括尽可能收集特定食品的流通、消费的频率,出货量,相关人群的饮食习惯等,采取合适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对结论的影响,使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人群比例均衡等。

(2)有效性的要求。疫学有效性的问题,转换到刑事证明中,主要是怀疑因素的排除问题(即疫学所称的偏倚)。流行病学理论一般将偏倚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等。偏倚的存在,会导致研究者形成错误的关联。具体到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防止偏倚的存在,主要应注意:一方面,对受害者信息的分析。应避免将可能由其他因素导致同一结果的受害者纳入到样本库中。例如有学者在说明疫学因果关系论时,例举如下案件:医院院长李某没有对到院检查的赵某某采取合适措施,导致与实患“非典”的赵某某有过密切接触的200多人中有16人患有“非 典”[19](96)。虽然学者举出赵某某接触的人群(即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的相对危险度(RR)高达4000,但正如案例本身所述,密切接触的200多人中,有28人曾经与其他“非典”病人接触,也可能16人是被其他“非典”病人传染,这样得出的RR值其可信度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对信息的可靠性分析。应避免将不确定的对象纳入到样本库中。由于公害罪案件时间跨度长,一些受害人可能不记得确切的时间段确切的食物来源和数量,这会导致信息本身的不可靠,不利于条件关系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陈光中, 徐静村. 刑事诉讼法学[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 沈达明. 英美证据法[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1996.

[3] 卞建林. 刑事证明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4] 福田平, 大塚仁. 企业的公害罪和刑事责任[J]. 环球法律评论, 1993(3): 104.

[5] 大谷实. 刑法总论[M]. 黎宏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6] 大塚仁. 刑法概说(总论)[M]. 冯军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7] 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 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M]. 徐久生译.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8] 张明楷. 外国刑法纲要[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9] 储槐植. 美国刑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0]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11] 杜里奥·帕多瓦尼. 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 林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8.

[12] 王炳顺. 医学统计学及SAS应用(修订版)[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13] 黄永. 刑事证明责任概念的比较法分析[J]. 政治与法律, 2003(6): 107.

[14] 时延安,阴建峰. 过失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之比较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 2003(1): 106.

[15] 张梓太. 论公害罪[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9(4): 144.

[16] 陈航. 公害犯罪若干问题研究[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1(6): 18.

[17] 雷毅雄. 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M]. 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18] 徐飙. 流行病学原理[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19] 庄劲. 从一起案例看传染病犯罪因果关系的司法认定[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3(6): 96.

The Rationality and Restraint of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Causation

Based on Epidemiology in Crimes of Food Safety

ZUO Xiuyang, LUO Tingting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Procuratorate of Jiangnan District of Nanning City of Guangxi Province, Nanning Guangxi, 530031, China)

Abstract: The nature of crimes of food safety determines the need of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causation based on epidemiology. The rationality of the theory lies in the fact of its high standard of proof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justification and utility. It is critical to notice issues such as scope of application, burden of proof, accuracy and validity requirements of proof.

Key Words: causation based on epidemiology; utility of law justification of law; crimes of food safety; condition of restraint

收稿日期:2012?08?01;修回日期:2012?11?08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12FXC038)

统计学法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干化学法;快速检测;谷丙转氨酶;应用效果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正常状态下细胞内浓度明显高于血清内浓度,当肝细胞损伤,谷丙转氨酶释放入血,血清内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检测肝功能损伤最敏感指标之一[1-3]。对于无偿献血者来说,若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可能出现肝功能受损,影响血液质量[4]。本研究讨论了干化学法在快速检测谷丙转氨酶的应用效果评价,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站共接收无偿献血者5266例,作为此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3148例,女性2118例,年龄均在20岁~47岁,平均年龄为(32.8±4.75)岁。纳入标准[5-6]:①年龄在18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者;②身体健康,不存在相关慢性疾病者;③男性体重超过60 kg、女性体重超过40 kg者;④年献血在3次或3次以上者。

1.2方法 向本市医学伦理办公室提交试验申请,并于获批后向献血者详细讲解试验目的及过程,在征得献血者同意的前提下开展试验,仪器选择为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均有日立公司提供。干化学分析仪为艾康Mission C100干化学分析,试纸均由艾康生物公司提供。采集献血者末梢血30 μl加入试纸条中,120 s即可读取结果,对于结果异常的标本,抽取献血者静脉血进行速率法检测;速率法则抽取献血者静脉血5 ml,进行水浴、离心,提取上层血清400 μl进行检测。

1.3计算 计算两种检查方案的不合格率,并计算干化学法检测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干化学检测法、速率法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干化学检测方法评价 应用干化学法检查,共检出异常标本182例,异常率为3.46%,速率法检查共检出异常标本203例,异常率为3.8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得知,干化学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9.59%、89.66%、100%。

2.2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比较 速率法与干化学法检测谷丙转氨酶,对于小于70 U/L的标本,两种方法差异不大,对于大于70 U/L,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现如今,无偿献血者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及认可,积极宣传无偿献血,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方向,国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踊跃的参与无偿献血。然而,为了保证血液质量,我国对献血者制定了一定的标准,对于存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吸毒史者、性传播疾病患者、过敏性疾病患者、结核病患者、血液病患者等不具备无偿献血条件[7]。

此次为了研究干化学法在快速检测谷丙转氨酶的应用效果评价,特做了临床试验,应用干化学法检查,共检出异常标本182例,异常率为3.46%,速率法检查共检出异常标本203例,异常率为3.8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率法与干化学法检测谷丙转氨酶,对于小于70 U/L的标本,两种方法差异不大,对于大于70 U/L,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无偿献血者应用干化学法检测谷丙转氨酶,异常检出率较高,且时间快,节约成本,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卢春柳,李建,孙泽峰,等.血站血液筛查检测中ALT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6):494-495.

[2]秦琦.尿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联合检测尿白细胞、红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86-87.

[3]许澍妮,张宁,安德荣.不同浓度血液保养液对速率法检测ALT结果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2(10):8341.

[4]顾文刚,陈激扬.尿干化学法与沉渣镜检联合检测尿红细胞及白细胞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0):1127-1128.

[5]孟宪霜.EDT A-K2抗凝对生化检测项目结果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32.

[6]王永维,刘洋.两种抗凝剂对干化学法检测ALT的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1(25):2809-2810.

[7]程卫芳,周学勇,丁利,等.ALT快速检测在献血者初筛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0,4(31):398-399.

[8]汪仙德,程金莲,梅玉红,等.乙二胺四乙酸二甲抗凝血浆与血清肝功能8项检测结果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1(9):2878-2879.

[9]苏武锦.EDT A-K2抗凝剂对干式法检测ALT的基质效应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12(33):3035-3036.

统计学法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教育考核;问卷调查;教学方法;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医学课程。其跨越了内、外、妇、儿科等22门医学专业学科,其内容主要针对急诊患者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病情评估与处理,因此该课程的学习与教学相对其他医学课程难度更高。目前,国内急诊医学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由教师课堂授课,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强记课堂内容,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而并非通过理解和运用来记忆所学的知识,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仅仅满足于自己的常规课程,对新思想、新技术缺乏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1]。随着急诊医学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此,寻求一种新的适合急诊医学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中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自成立急诊医学教研室以来,不断向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不同于基于课堂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学法是以授课为基础、教师为主导的单向教学方法,本医学院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尝试了PBL结合LBL双轨教学法,并对该方法的实施效果与传统的LBL教学法进行了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6名,女生64名;年龄20~23岁,平均21.3岁,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名。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教授担任急诊医学教师。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相同,授课内容一致,包括急性胸痛、急性腹痛、中毒、心肺复苏、急性创伤。试验组采用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具体为先采用LBL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之后将病例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充分预习,授课教师则根据所选病例及教学大纲准备好针对性“问题”,包括病例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检查与处理等。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病例展开讨论。结束后,各派1名学生代表汇报结果,最后由授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各种急性疾病全面掌握,融会贯通,同时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照组则采取单纯LBL教学法,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

1.2.2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所有学生同时接受相同试卷测试,对两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双盲法完成两种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6个方面: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临床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知识信息量及教学法的喜爱。

1.2.3成绩统计

100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均参加相同试卷测试,由4名急诊医学高年资讲师统一阅卷,对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测试成绩比较试验组平均得分[(84.28±5.1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6.31±6.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种教学模式有关调查指标比较试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对教学模式的喜爱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教授的知识信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体系中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尚有很多医学院校未将其设为选修课程,其教学模式多采用LBL传统教学方式,近年来,也有少部分医学院校尝试采用相对新颖的PBL教学方式。LBL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有其独特的优点,如节约教学资源、对学生基本素质要求低、可利用互联网、幻灯片等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教学[2-3]。但由于LBL教学法以记忆、灌输、强制为特点,强调知识传授,而对素质和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完全处于教学被动地位,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与“用”严重脱节,在日后走上临床工作岗位,面对急诊患者则措手不及[4]。PBL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小组讨论形式围绕特定的临床病例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模式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组织表达能力。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知识不够全面,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时与讨论时间有限,学生对探究式学习不够熟悉[5]。近年来,教学科研工作者尝试采用PBL结合LBL的双轨式教学模式教学,旨在综合两种教学法的优点,扬长避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二者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既引入了新型教学法在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又能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该教学模式已被证实在诸多学科中应用效果良好[6-10]。作者于近期将PBL与LBL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急诊医学的教学中,以期提高急诊医学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发现,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急诊医学成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及临床思维能力,从而获得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同时两组教学模式所教授的知识与信息量无明显差异。双轨教学模式以各种急诊临床疾病的病例入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医学生归纳总结与分析能力。总之,PBL结合LBL的双轨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完成急诊医学教学任务,系统地讲授急诊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团队配合、提高学生创新与临床思维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然而该教学模式至今还处于欠完善阶段,需要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为培养优秀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汪长发,黄飞舟,罗成群,等.普通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PBL法和LBL法效果对比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22):3498-3500.

[2]SubramanianA,TimberlakeM,MittakantiH,etal.Noveleducationalapproachformedicalstudents:improvedretentionratesusinginteractivemedicalsoftwarecomparedwithtraditionallecture-basedformat[J].JSurgEduc,2012,69(2):253-256.

[3]HuangBL,ZhengLW,LiCJ,etal.Effectivenessofproblem-basedlearninginChinesedentaleducation:ameta-analysis[J].JDentEduc,2013,77(3):377-383.

[4]KlegerisA,BahniwalM,HurrenH.Improvementingenericproblem-solvingabilitiesofstudentsbyuseoftutor-lessproblem-basedlearninginalargeclassroomsetting[J].CBELifeSciEduc,2013,12(1):73-79.

[5]谢彩侠,祝侠丽,白雁,等.L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144-146.

[6]LiJ,LuJ,RuanZ.ApplicationofPBLmethodandLBLmethodintheteachingofacupuncutreandmoxibustion[J].ZhongguoZhenJiu,2015,35(8):831-834.

[7]吴辉,孙翔,石如玲,等.PBL+LBL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0):1176-1180.

[8]倪云峰,杨瑞鑫,汪健,等.PBL与L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胸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8):639-641.

[9]林,贾天明,张艳丽,等.PBL与LBL双轨教学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6):523-525.

[10]郜攀,唐刚,肖航,等.PBL结合LBL教学法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6):3168-3171.

统计学法则范文第4篇

1.1评价标准

独立完成检查是指内镜医师能够独立完成整个十二指肠镜操作,指导教师在旁全程监督,无或仅需指导教师进行口头指导,无需手把手指导。如指导教师口头指导无效并需手把手指导,则认为不能独立完成检查。十二指肠镜完成时间是指从十二指肠镜进入食管至十二指肠充分暴露所需要的时间。

1.2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和B组接受模拟内镜培训天数分别为(13.40±2.07)天和(10.20±0.84)天,B组接受模拟内镜培训天数明显低于A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A组和B组的十二指肠镜独立完成率分别为52%和80%,B组的十二指肠镜独立完成率明显高于A组(χ2=4.367,P=0.037)。A组和B组的十二指肠镜完成时间分别为(8.60±1.14)分钟和(6.80±1.30)分钟(P=0.049)。

3讨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也随之得到迅猛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虚拟的世界,给使用者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军事和航空航天训练等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消化内镜的培训。经过模拟内镜系统培训的内镜医师与传统培训的内镜医师相比,前者在临床内镜检查完成率、操作时间和患者舒适性等方面均较后者具有显著的优势。微格教学法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论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受试者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法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目的明确、信息反馈直接及时和有利于受训者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等特点。微格教学法通过教学团队对受训者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可以让受训者直观的反馈到自身训练的缺点和不足,因此它是培养实践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医学教育领域有很多实践技能的操作,所以微格教学特别适用于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消化内镜的操作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技术。传统的培训方式无法让内镜医师对临床实际的内镜操作有切身的体会,过早的进入临床内镜操作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引起误解甚至内镜严重并发症的出现,而模拟内镜系统的出现部分解决了传统培训方式的缺点和不足。在模拟内镜系统培训的基础上联合微格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让受训的内镜医师全面、准确的回顾其培训和实际操作的过程,受训内镜医师可以通过指导教师和自己的多重视角体验和分析培训过程,这样可以比较准确的发现操作过程中不合理及不规范的环节,及时纠正并强化正确的操作,有助于受训内镜医师对消化内镜的原理和操作规范有更深入细致的理解,并能更快的掌握操作技术。参与十二指肠镜培训的内镜医师均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成年人,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青少年学生具有明显的不同,成年人具有更强的自我学习、自我指导和自省能力,而微格教学法则比较适合成年人的上述特点,因此可以让受训内镜医师学习的技能得到迅速提高。本研究结果提示,接受接受模拟内镜培训并采用微格教学法进行辅导的内镜医师掌握和临床实际完成十二指肠镜操作需要的时间明显短于单纯接受模拟内镜培训的内镜医师,并且前者的十二指肠镜独立完成率也要明显高于后者。微格教学法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方法,它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还能给受训者提供良好和愉快的培训环境,同时还能激发受训者主动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智能手机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摄录图像的清晰度和时间较非智能手机有了质的提高。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让模拟内镜培训联合微格教学法进行辅导变得更为方便和实用。在培训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能够有效的缩短培训时间并提高学习效果。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和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受训者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技能和内容,它是建筑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操作技能的方法。将模拟内镜培训联合微格教学法进行辅导有助于提高消化内镜培训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应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功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微格教学法联合模拟内镜培训更具有可行性并值得推广。

统计学法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教育

本研究通过比较护生教学活动中评判性思维能力, 为寻找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提供较好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西安医学院2012级护理本科学生347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9~22(20.89±1.02)岁,女生314例,男生33例。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评判性思维问卷采用彭美慈等修订而成的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Inventory-Chinese Version,CTDI-CV)进行调查。该量表分为7个子目,包含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共70个条目。量表总分70~420分,280分表示正性评判性思维倾向。>350分表示很强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每个子目分值为10~60分,>40分表明该项为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该量表的内容效度(CVI)为0.89,问卷总Cron-BachFs a为0.90,各子目a值为0.54~0.77,内部一致性很高。

1.2.2调查方法 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于教学设计前向学生发放CTDI-CV测量表,从第4学期实践教学开始,选择护理专业主干课程《基础护理学》和《内科护理学》采用TaBa教学法、PBL教学法及教学反思日记方式,于第6学期课程结束时进行第二轮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对两轮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所有问卷均由调查者统一集中发放,指导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47份,回收347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均用SPSS 16.0软件,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数进行描述性统计,能力差异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护理本科生一般资料分析,见表1。

347名护理本科生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79.5%;女生占 93.4%,男生23 例,仅占 6.6%;66.6%学生为独生子女;性格类型为中性居多,190例占到54.8%;在对专业的态度上,入学时自愿报考为78例,仅占 22.5%,多半为专业调剂;在平时的写作阅读态度上,喜欢阅读写作的有162例,只占46.7%。

2.2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见表2。

3讨论

3.1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在教学干预前为271.±24.65,280分,尤其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明显提高,虽然寻找真相能力(39.46±5.06)、系统化能力(39.78±5.16)仍低于40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的培养还是有所提高,说明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改革能够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3.2建议及对策 护生虽然缺乏寻求真相、分析问题和系统化的能力,但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应在教学中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探索适合于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方法,研究中通过Taba教学法则通过系统化护理程序模式设立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与演绎的能力[2];通过PBL教学法可以培养护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反思日记让临床见习的护生对遇到的问题深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提高护生的寻求真相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系统化能力[1]。因而高等护理教育者应针对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开发改革教学方式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成静.不同层次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8,23(5):8-10.

统计学法则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循证医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75-02

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Study,CBS)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而国内开始探究这种教学法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CBS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一门交叉学科,已经作为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临床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卫生统计学,并且还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批判的观点看待临床问题。运用CBS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我院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个班,其中2个班为试验组,另外2个班为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05人,对照组68人。

2.教材及教学内容。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家良主编《循证医学》第二版为教材。我们选取3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CBS教学。

3.方法。试验组采用CBS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影响,这4个班的课程又同一位教师授课。①试验组教学方法。准备阶段:在进行案例讨论及理论授课之前,组织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循证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等。并向学生演示文献检索的方法等,是其掌握获取资源的方法;实施阶段:案例设计、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总结。②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

4.效果评价。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课程结束后当场发放调查问卷,由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问卷的内容包括对课程的认知、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以及试验组对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5.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经编码后再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避免数据录入有误,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进行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

二、结果

1.循证医学基本理念的建立情况。通过CBS教学后,在遇到临床专业问题时试验组学生主要通过查询医学数据库来解决问题(73.5%),而对照组学生大多数选择教科书(5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877,P

2.批判性思维建立情况。对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上或者著名专家的论文,试验组学生认为应对其科学性进行评价有63人,占91.3%,而对照组有73人,占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60,P

3.对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的评价。试验组学生中,93.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95.2%的可认为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92.9%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91.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法[1],在循证医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CBS教学后,试验组学生中73.5%的人会采用通过查询医学数据库来解决遇到临床专业问题,以及有91.3%的学生会对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上或者著名专家的论文,进行科学性评价。这是因为在循证医学案例教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作为证据支撑,但在这过程中又需要学生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学生运用文献检索、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去从大量的文献中寻找那些科学、合理的证据。试验组学生中,95.2%的可认为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91.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此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理念及批判性思维,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钻研能力、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的能力[2-4],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统计学法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不同手术;分离性垂直斜视;眼外肌

分离性垂直偏斜主要是一种与Hering法则相违背的特殊类型斜视[1]。目前,对DVD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并且其不遵循一般的眼肌学法则。目前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法为手术治疗。为了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健康成长,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我院对此次收治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取得一定成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的DVD患者为86例,共140眼。其中男性为40例,女性为46例。年龄在4-22岁,评价为(12.5±2.0)岁。单眼DVD为40例,双眼DVD为46例。伴有下斜肌亢进46例(64眼)、合并水平斜视76例(104眼)。

1.2方法在此次的研究中,一共有83例(140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46例(64眼)患者伴有下斜肌亢进,根据患者上斜的程度,对患者采用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或者联合进行上直肌后徙术。对于不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患者,对患者采用上直肌后徙术治疗。

对于上斜视视角>10°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采用全麻,对于合并水平斜视的患者,按照水平斜视手术原则对患者进行矫正。合并下斜肌亢进患者,对其进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手术。然后再根据患者上斜视度数的大小来决定是否需要对患者进行上直肌后徙。对于不伴有下斜肌亢进DVD患者,进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上斜视>20°患者,对其进行上直肌后徙8-9mm。上斜视

1.3疗效评价标准良好:患者不存在自发性上斜视或者遮盖后只出现不明显性的上斜视情况,患者的垂直斜视消失或者10°。无效:患者自发性上斜视发生的频率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或者遮盖上斜视>20°。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AS19.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在患者出院时,120眼的治疗效果满意,满意度为85.71%;20眼治疗效果为好转,占14.29%。近期治疗效果满意度为85.71%。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24个月的随访,平均(20.5±1.0)个月,远期治疗效果良好的为116眼,好转24眼,满意度为82.86%。

3讨论

分离性垂直偏斜主要是一种与Hering法则相违背的特殊类型斜视[3]。目前,对DVD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并且其不遵循一般的眼肌学法则。此外,由于其的斜视角度变化十分大,进而使得患者手术后发生复发的几率较高[1]。DVD不仅对患者的容貌造成影响,还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并且还会对患者的双眼视觉正常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则能够有效地矫正患者的异常眼位,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DVD为双眼疾病,大多数患者在检查时,可以发现患者的双眼被遮盖后出现向上飘的情况。患者的原在位常为正位,非主视眼间歇性出现随意性上斜视。特别是患者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疲劳等情况时很容易出现。

对DVD进行手术治疗主要有上直肌后徙术、上直肌后徙与后固定联合术。当患者合并下斜肌亢进时,应该对患者进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手术后则使得患者的下斜肌的上转功能得到减弱,同时加强患者的下直肌力量。

此次研究中,对DVD患者先进行下斜视肌后徙转位手术,在手术后,患者的下斜肌得到减弱,同时患者的下直肌功能得到加强,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患者上斜度数比较大时,则需要对患者选联合上直肌后徙术治疗,不存在下斜肌亢进的患者,则对患者采用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手术。经过此次治疗后发现,患者手术后的近期满意度为85.71%,好转率为14.29%,远期治疗效果满意度为82.86%。

参考文献

[1]韩爱军.改良的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J].国际眼科杂志,2011,07:1286-1287.

[2]韩二营,夏国选,于世辉.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387例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2,01:176-177.

[3]陈博,何花,张宪,罗班,王平.Helveston综合征1例[J].国际眼科杂志,2012,05:850.

统计学法则范文第8篇

历史发生原理认为个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与人类的数学认识过程具有相似性.概率统计教学可以从概率统计的发展史中寻求指导,从而借鉴历史经验,优化教学设计,加速学生对概率知识和理论的接受过程.概率是一般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其处理方式遵循这样的主线:概率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频率的稳定值—古典概率—几何概率—公理化定义.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度量,这一直观概念已被普遍认可.但这只是概率的功能性解释,并不是它的数学定义.概率的解释与定义是在争议中发展的.客观概率学派认为任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其客观属性;相反,主观学派则认为概率是人的主观判断.客观概率学派以拉普拉斯在1812年出版的《概率的分析理论》中所提出的概率古典定义为代表,即事件的概率等于有利事件的结果数与所有可能的结果数之比.然而,这种定义讨论的范畴有明显的局限性,只适用于随机试验所有可能结果为有限等可能的情形;而且,对于同一事件,从不同的等可能性角度考虑可算出不同的概率,从而会产生悖论.此外,对于概率的概念又有频率学派、贝叶斯学派、信念学派的不同认识和观点.其中频率学派的观点是大多数现行教材所接受的,即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频率稳定于概率又需要在概率的意义下来刻画.历史上著名的贝特朗悖论使人们对“何为概率”的困惑放大到了极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当时所有研究成果就不能整合,概率理论成了不体系,也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给出概率的严格定义,将概率论公理化,并在此基础上推演概率的理论体系.公理化是19世纪末以来数学的各个分支中广泛流传的一股潮流——将一些假定作为无需证明的公理,其它结论则由公理演绎推出.在这种背景下,1933年俄国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测度论的基础上综合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概率的公理化定义被广泛地接受使概率论成为严谨的数学分支,对近几十年来概率论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并熟悉概率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对概念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在教学时穿插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准确地把握概念,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概率统计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性认识,优化知识接受的衔接过程,体会一个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的严谨性、辩证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发展其创新意识,培养其睿智和实事求是的人格.

2还原知识的历史进程,降低新知识的抽象性

现代数学教材普遍都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编排,很少按照数学问题的研究进程进行著作.这样的安排在逻辑结构上是科学的、严谨的,但却忽略了数学问题研究的历史痕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地还原知识的历史进程,降低新知识的抽象性.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一种连续型分布,它属于概率论的研究领域,但也是解决统计学问题的基石,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对正态分布的学习,通常是直接给出概率密度或分布函数,将其称为正态分布.但这会让学生感觉接受生硬,理解抽象,记忆困难.理论背景上,正态分布产生于棣莫弗的p0.5的二项分布极限研究,后来拉普拉斯对p0.5的情况做了更多的分析,并把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推广到了任意p的情况.二项分布的极限分布形式被推导出来,由此产生了正态密度函数,相应的结果称为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经拉普拉斯等学者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独立变量和的中心极限定理的一般形式最终完成.此后研究发现,一系列的重要统计量在样本量n时,其极限分布都具有正态形式.数学家进而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或者统计量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可以说这是概率统计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数理统计教材中一般是先认识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则在此之后学习.在学习正态分布的定义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明显正态性现象的数据,而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给出频率直方图,并解释这种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现象是普遍的,也是常态的.对概率论中常见分布的知识背景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讲授过程中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和承上启下的相互关系.借助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的进程史实,可降低新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并提高应用的灵活性.

3注重统计思想,引导灵活应用

统计学以数据为出发点,是一门应用学科,通常分为应用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这门学科中,估计和检验是其两大基本问题.极大似然思想是参数估计理论中最为经典的思想之一,极大似然法下得到的参数估计具有优良的性质,但这种思想也是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觉抽象、理解困难的统计思想之一.教学过程中极大似然思想的引入,可以采用问题解决策略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解决策略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新思想的课堂教学方法.问题解决策略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设计好引出统计思想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应带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问题应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该思想的应用价值;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设计问题的难度,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从数据出发进行归纳和推断是概率统计这一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手段,而假设检验又是统计推断的基本手段.在统计学中,假设检验有实施的基本步骤和针对一些经典问题的检验方法,即检验法则,例如: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即小概率事件原理在频率的观点下是容易令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掌握了检验法则,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考虑该问题是否可以用学到的检验法则进行解决.在应用正态总体参数的检验法则时,往往假定或默认了考察的总体是正态的,而这个假定是否合理会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假设检验的法则固然重要,但其统计思想则更为重要.只有理解了假设检验的统计思想,才能真正地掌握统计推断的精髓,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假设检验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借助当前的热点问题,使学生不仅学习了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和检验法则,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利用假设检验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假设检验策略的应用价值,并培养其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统计学法则范文第9篇

方法:选取在黄岛区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新鲜晨尿标本1080例,分别采用干化学法和沉渣镜检法进行检测,观察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

结果:干化学法检测713例白细胞、748例红细胞呈阴性,沉渣镜检法检测692例白细胞、723例红细胞呈阴性;两种方法检测红细胞与白细胞出现的假阴性率分别为2.95%、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00、1.330,均P>0.05)。

结论:尿常规分析应结合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与人工镜检法,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精确度与准确性,排除干扰因素,避免漏检、误检。

关键词:尿液 分析 假阴性反应 原因 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5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56-01

尿液常规分析是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用来检测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并将检测结果用作临床诊断和鉴别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标准之一。因该方法具有标本易得、操作简便、结果客观等优点,成为了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在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检验过程中由于某些不可避免的干扰因素的作用,使结果出现了假阳性或假阴性,从而直接影响了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避免误诊,因此必须尽可能地具体、全面的分析各项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黄岛区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新鲜晨尿标本1080例,其中男620例,女460例;年龄16―68岁,平均(36.7±5.2)岁;排除月经期的女性。分别采用干化学法和沉渣镜检法进行检测,所有标本收集后均在2h内完成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采用UF-1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纸,双目显微镜、离心机、尿沉渣刻度离心管、尿沉渣定量计数板、一次性尿杯等。

1.3 检测方法。

1.3.1 干化学法。取新鲜尿液10ml,充分混匀,将检测纸条浸入尿液中2S取出,用滤纸吸去多余尿液,置于尿液分析仪传送盘上,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及其操作规程进行检测,检测结束后打印结果。

1.3.2 沉渣镜检法。取新鲜尿液5ml置于离心管中,以1500r/min离心3―5min,取出倒去上清液,留尿液沉渣0.25ml混匀,涂片,置于双目显微镜下常规镜检,在(10×40)倍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并计数,取平均值。

1.4 判定标准。干化学法检测: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均为阴性;沉渣镜检:红细胞≥12个,白细胞≥10个、上皮细胞≥5个为阳性。采用干化学法检测结果为阴性,沉渣镜检结果为阳性,则判定是假阴性。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对1080例尿液标本采用干化学法进行检测后,有713例白细胞呈阴性,748例红细胞呈阴性;

再将所有标本使用常规尿沉渣离心人工镜检法进行检测,得到692例白细胞呈阴性,723例红细胞呈阴性。两种方法检测白细胞与红细胞出现的假阴性率分别为2.95%、3.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00、1.330,均P>0.05)。

3 讨论

尿液检测是临床三大常规检测项目之一,作为一项初步检测,在临床诊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尿常规采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干化学分析仪法、流式尿沉渣分析仪法、人工沉渣镜检法、影像式尿沉渣分析法等。干化学法是利用试纸中含有特定的试剂,与尿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出现颜色变化,并以此为据进行判断鉴别的检测方法,其可在lmin内完成对尿液中多种化学成分、有形成分的定量分析,操作简便、快速方便、结果客观。本研究结果显示,有21例白细胞呈阳性、25例红细胞呈阳性,从而得出采用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的假阴性率分别为2.95%、3.34%。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可能如下:

(1)在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测定为全阴的标本,而白细胞镜检为阳性的标本中,多数为肾移植、肾炎、急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阑尾炎的患者。由于采用干化学法只能检测中性粒细胞中的特异性酯酶,而与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则无反应,因此当在肾移植排异反应的患者或有其他病因的患者尿液中主要含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时便会出现假阴性结果。此外,有时当少量尿液中的白细胞聚集成脓细胞或黏附于黏液丝时,会偏离尿白细胞的信号范围而被误认为管型或其他充分而漏检,也可出现假阴性结果;若尿液中含有大剂量的四环素、头孢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时,以及高比重、高葡萄糖尿均可产生假阴性结果。

(2)干化学法是对红细胞的检测是利用血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故而能检测到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该方法即可检测完整的红细胞,也能检测游离的血红蛋白,因此容易影响的干扰因素较多,如尿液中的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菌、易热酶、维生素C等均可产生影响而出现假阴性结果。

在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测定为全阴的标本,而红细胞镜检为阳性的标本中,绝大多数是受含维生素C的药物干扰,当尿液中的维生素C超过2.8mmol/L时,即可导致尿阴血假阴性。也有报道称,当服用大量抗坏血酸时,也可引起尿隐血假阴性。而人工镜检法则只能观察到完整的红细胞从而排除假阴性结果。

4 结束语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漏检、误检,除了加强仪器维护、规范操作、稳定质量外,在临床检验时可联合应用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与常规尿沉渣离心人工镜检法,如此既能实现自动化和快速化,又可提高检测的精确度与准确性,且两种方法可互相补足而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得到正确的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客观、可靠的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1] 范文雯.尿液常规分析中假阴性的干扰因素及改进措施.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98,103

[2] 韩选伟,杨柳.尿液一般检验中假阴性结果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37-38

统计学法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流行病学教学;PBL教学法;应用效果

1.前言

流行病学是尤为重要的一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作为方法学的一种,流行病学具备着相对较强的理论性,并且因其所具备的抽象性与复杂性,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及理解,再加上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便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甚至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有厌学情绪的出现。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及质量,已经逐渐的成为流行病学教学中有待于尽快解决的一大课题。而PBL教学法则被证实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其突出的教学效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深入研究了PBL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级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04名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将304名学生划分成传统教学组与PBL教学组。传统教学组与PBL教学组的学生在性别比、年龄以及上学年学习成绩等一般资料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不具有任何统计学意义,两组具备可比性。

2.2方法

2.2.1传统教学组

对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诸如板书、课件和多媒体等,以此开展课堂讲解,并且讲解知识点。

2.2.2 PBL教学组

课前准备:以6人至8人为一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教师在充分了解及熟悉教材基本内容、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来对具备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予以选择和收集,借助于提炼加工知识内容,以最为基本的问题方式,将其事先布置且清晰简洁的向学生列出,所设置的问题要最大限度的彰显出教学大纲要求,并且还应当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及启发性,还应当涵盖综合性的一些思考题,以此培养及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深度学习的能力。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注意以书面的形式将所需讲解的教学内容分发给学生,使学生有目标的且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课前准备和听课。

自主学习:每个学生小组结合问题分别通过网络、查阅文献以及自学教材等诸多途径得到相关信息,在激烈的小组讨论中逐渐的得到问题的答案。

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利用较短的时间来对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基本概念进行概括性的讲述,然后组织学生集中讨论问题。各个学生小组以小组长为代表进行发言,来对本小组的见解予以阐述,而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注意适时适当的提示、点拨和引导,积极的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结合针对个别的问题指定性的进行发言。

归纳总结:教师综合性的总结课堂讨论结果,明确的指出讨论过程中所发现的缺陷以及所得出的优点,并且详细的、系统性的讲解重点内容。举例而言,在学生将各个研究方法学习完之后,教师总结性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病因研究中这些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并且理解各个方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2.3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将研究中所得到的各项数据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以P

3.结果

以开放式试题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主要的考试内容为综合分析应用题型,成绩划分为四个等级,即A级、B级、C级、D级。85分至100分为A级,70分至84分为B级,60分至69分为C级,低于60分为D级。PBL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之间的成绩差异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BL教学组比传统教学组的成绩优良率明显要高,P

4.讨论

PBL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想,重点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切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步提升,实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通过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实践可知,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前提下,有机的结合PBL教学法,能够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强化,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高超的引导技术与巧妙的提问,可以从根本上将学生的思维启发出来,大大的促进学生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的拓展,进而使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的师生交流时,学与教的信息可以及时的得以反馈,同时还能够随时的进行调节控制,更好的与教学的需要相适应,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大量的流行病学教学实践充分的证实,PBL教学法是切实可行且效率突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从培养新时期医学人才的角度来看,PBL教学法与现代教学的需求更加切合。随着教学的不断积累以及逐步深入,此类课堂改革应当大力的推行开来。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及学生自学密切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的展现了双向知识流动性的过程,因此,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有着有着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应当予以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邓伟,龙珑. PBL及CBL在肿瘤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钦州学院学报,2013,02(3):55-56.

[2]卢智泉,闫佳,张迪等. PBL教学模式在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0(4):81-82.

上一篇:扶贫资金管理范文 下一篇:保险风控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