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1-25 09:33:44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篇1

关键词 统计学基础 高职院校 案例教学法

一、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性、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统计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客观现象所带了丝事实反映的方法论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等特点。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财会、贸易、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也是当代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近年来,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都对本院校的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望发挥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框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的深化课程的理论性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二、统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研究来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研究

就目前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于统计学基础这门课堂的教学过分的倚重理论性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的应用性问题探索。相对而言,高职学生学习的知识专业性更强,更倾向于实用化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以此为工具,在采集到相关的数据后,能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反映事实的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等。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忽略与相关学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小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它与概率等、线性代数等学科联系非常的紧密。但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统计基础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多有交叉重复现象。

(三)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以全课堂教学为主。统计学基础这样的专业课也是进行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示不符合当前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课程本身而言,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①案例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②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③案例要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④案例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⑤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设计的层面是多样、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四、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注重案例开发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学校开发案例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全面系统的开发,即由学校行政做出总体部署,各学科的教师有计划地开发案例。另一种是零零星星的开发,即个别教师所进行的案例开发。如果学校的领导力量强,多数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比较高,可进行全面系统的案例开发。

以统计学基础的综合式案例的研制为例,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统计学基础教学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统计学基础有关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二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鼓励和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去收集素质,采取基础数据。这项工作可以成立调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三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对于统计学基础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四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一采取到的大量数据作为事实依据,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还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昊光.《统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9(2).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玉臣.职教教学改革的技术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01).

[4]宋文光.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17).

[5]贺胜军.高职院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

统计学基础篇2

“系统动力学基础”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本科学员的专业选修课。系统动力学可以为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规划和系统预测提供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有助于提高学员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因果思维能力,以及利用建模仿真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教材为王其藩著的《系统动力学》,总计30学时,其中讲授24学时,实践4学时,考核2学时。

2“系统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准备

2.1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

想要上好一门课,首先必须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人数、学科背景,以及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基本情况。可以采用集体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到学员队进行前期调研,了解学员对课程的预期时间精力投入情况,对课程的期望和需求以及学员的个性、情感等基本情况。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梳理学科知识网络,明确本课程相关的先导课程和后续相关课程。例如,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预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方法、计算机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系统工程原理。通过与学员前期交流,可以了解学员现有知识体系以及对先导课程的掌握情况,这样在课程设计和讲授时就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2教材选取

教材选取是前期准备的重要环节。系统动力学有一些国内外相关教材专著,其中王其藩的经典教材《系统动力学》内容充实,基础理论方法阐述较全面系统,引入较新的Vensim系统动力学图形化建模仿真软件,理论实践结合较好,比较适合作为基本教材。钟永光等人编著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侧重培养系统思维主线,弱化微分方程式等数学知识,对动态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结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的绘制原则,复杂系统基模等概念阐述较为清晰,是对基本教材的有益补充。其他相关教材可作为课程课外读物,例如《系统动力学与计算机仿真》虽然教材内容和实验软件比较陈旧,但是教学实例非常丰富。《系统思考和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系统动力学:政策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环境模拟:环境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导论》《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增长的极限》等教材阐述了系统动力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有利于开拓学员的视野。

2.3教学交流

教学交流是进行课程准备、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想上好本课程需要与学科和课程建设负责人、承担相关学科方向(特别是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仿真工程)课程任务的老师、教学岗老师、教学督导专家等进行交流研讨。作为新教员更需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培训、教学观摩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国家视频公开课、MOOC、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同类课程(例如美国MIT的系统动力学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课程的先进理念、经验,借鉴先进的建设成果。除了课前以外,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结束后都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课件大赛、教学督导、撰写教学论文、申报教学成果奖等方式与教育教学界同行进行教学交流。

3“系统动力学基础”课程设计

3.1顶层设计

要想全面把握和上好一门课,需要从战略上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需要非常用心地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思想进行系统动力学课程的顶层设计。本课程面向系统工程、仿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重点突出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建模和应用。课程涵盖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分析、建模、仿真、实验分析各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学员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理解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思想、建模原理、建模过程,能够应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及仿真环境建立宏观层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解决宏观层次的系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过程和方法设计上,除了进行基本概念方法讲授外,还需要展示系统动力学在社会、经济、生态、军事等特定领域中的应用,加强学员对系统动力学应用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应用问题,组织学员从系统动力学和科学实验角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软件开发相关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和分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3.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根据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和学员的认知规律,科学论证和选取课程核心内容和知识点、设计教学实践环节等。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呼应、分工、衔接。例如,一阶负反馈的基本概念在以前的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讲授过,本课程中就需要从系统动力学因果分析、定性定量建模、Vensim建模仿真实验分析全新的角度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建模原理和步骤;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因果回路图、存量流量图、状态、速率、辅助变量和常数、参数、方程);系统动力学分析技术(简单和复杂系统结构和行为分析、振荡、延迟、基模、灵敏度与强壮性分析、模型精炼与重构、政策/决策分析)。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系统动力学仿真实验技术(Vensim软件、函数、输入输出分析);一阶系统建模仿真实验、二阶系统建模仿真实验、应用系统动力学分析解决复杂军事问题。

3.3课程特色

每门课程都有其特殊性和独有的特点,本课程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螺旋”主线。与一般的理论课或实验课不同,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课程主要按照“案例引入—原理推导—软件实验—综合应用”的思路展开。因此,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讲解与应用案例结合、抽象的理论知识与Vensim系统动力学软件实现相结合、培养学员综合解决现实应用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二是突出课程的系统特征、因果特征和动力学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能够建立系统辩证观,强调系统、整体的观点,通过对因果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讲解,使学员掌握联系、运动与发展的辩证观点。系统动力学与物理学中的动力学具有相似性,系统的结构相当于物理学中的“力”,系统状态随时间发展变化的系统行为相当于物理学中的“运动”。系统内部结构和反馈机制决定了复杂系统的行为模式和动态特征。系统动力学非常适合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变化的问题,例如人口、经济、社会随时间的发展、兴盛与衰亡等。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可以适当采用具有多媒体动画,仿真实验时特别需要展示系统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性。

4结语

“系统动力学基础”课程是锻炼学员系统思维、因果思维与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实践证明,通过在教学准备阶段全面了解授课对象,精心选择教材,积极进行教学交流;在课程整体设计阶段系统做好顶层设计,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程特色,教员为上好“系统动力学基础”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计学基础篇3

关键词:web 课程 教学系统 Internet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系统,客户端通过浏览器以浏览网页的方式访问系统,浏览系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等各章节内容。要求客户端的电脑要确保接入Internet,打开Internet浏览器,将指定的网址输入到浏览器中的地址栏,链接打开该网站即可出现计算机基础在线教学系统的主页面。

当鼠标的指示箭头在主页面左框架中指在相应的章节上时,就会进入到该小节详细教学内容的页面中去。打开各小节详细教学内容的页面,就可以在该页面中浏览到这一小节的所有教学内容,如果需要返回主页面,只需要点击网页的左框架中的内容即可返回到主页面中去。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按用户角色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

教师模块中包含了教师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如:网上实时授课内容、布置作业、课程资料(素材)制作、向网络上传课件等。

当教师需要使用该系统时,只需要打开该课件的主页,这时主页上就会出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录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顺序,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向学生教授的内容,通过网页中设置的链接进入到所选择的相应的内容区域。

学生模块包括浏览教师在网络上传的课件内容、习题、辅助服务等。学生使用浏览器可以直接访问系统主页,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课程和作业。本系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具体的操作和教师模块一致,即也是通过点击主页面的左框架相应标题链接进入到自己想要选择的课件内容,当这一章节学习完毕时,可以点击主页面的左框架返回到主页面,可进行二次选择。

一、系统特点

1、教学资源共享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经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共享方式,无论学生在校与否,都可以共享此系统,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交互地进行学习。

2、学习资源丰富多样

网络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建立学习资源库,提供教学所需的课程、课件、图片、教案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

3、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传播有关计算机基础方面的大量信息,使学习更加方便,取消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

4、多向互动和交互

计算机应用与教学具有人机的交互性,能够实现信息的反馈交流。网络应用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不仅能实现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还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其他教育技术手段相比,在信息反馈和学习交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和教师可以快速地进行双向交流,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学生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学生通过网络接收教师的教授。

5、学习个性化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由于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教育方面的基础课程,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计划。

二、系统技术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主要是运用Dreamweaver MX和JavaScript来制作完成的,是网页型的网络教学课件系统。它的主体结构采用的是章节式目录结构,通过主页左框架的链接来实现章节内容导航。每个知识单元用一个页面表示。各个知识单元之间还可以通过链接提供相互参照。而使用JavaScript完成课件的互性,实现Dreamweaver MX无法完成的工作。

网页型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超文本结构,将每一个知识点作为一个节点,根据学生的非线性思维方式,将各个节点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层次的甚至网状的教学内容体系。这种课件模拟教师向学生进行讲授和指导。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真正实现学习无时间、地点和内容的限制。同时,网页型教学课件具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及相应的逻辑结构。当然,网页型教学课件还可以用于课堂辅导教学。

三、系统要求

一个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的开发不仅需要系统软件的支持,如网络操作系统、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等等,还需要一些专门支持教学的基础应用软件。由于该系统开发的软件是Dreamweaver,因此它的软件环境只需要使用者使用Windows自带的浏览器,通过网页的形式浏览即可。此外,该系统的硬件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利用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它的作用对个别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生的平均程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这对教师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时间,对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河北衡水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经成:《网络教学课件制作》,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2]朱万森,梁楚材:《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计算机教育应用丛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年。

统计学基础篇4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机远程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它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教学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所在单位承担我校除计算机系以外的所有系所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Foxpro》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期平均有3000多学生,各教师均负责2~3个班共200~300多人的教学,教学任务繁重。为了使教师能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应用Internet网络服务的能力,以此来加强和巩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从1999年开始,开发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以下简称《远程教学系统》)。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实现作业、考试、授课、答疑/辅导等功能,使用一年多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讨论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2.《远程教学系统》的体系结构

《远程教学系统》是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实现的,是典型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服务器以Windows NT 4/2000 Server为操作系统平台,Microsoft SQL Server 7.0为RDBMS,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提供的服务。系统不允许匿名访问,它要求用户提供帐号/密码,通过验证后才能进入系统主页,以此追踪用户身份。本系统将用户分为三类: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主页,访问系统的权限也不相同。其中权限最高的为管理员,其次为教师,最低为学生。权限高的能访问其下级所能访问的所有资源,反之则不然。例如教师能进入学生主页,而学生则不能访问教师主页所提供的功能(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本系统可同时为不同课程的多组教师/学生(上一门课的教师及其学生为一组)提供服务,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某个教师帐号不能批改属于另一个教师的学生的作业等),又有资源的共享性(例如公共作业、试题的共享等),很好地解决了本单位各个教师负责不同班级,课程也有所不同的问题。《远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按用户角色的不同,划分如下:

图1 《远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

2.1 管理员模块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可同时为多组教师/学生提供服务,各组间的课程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学生组间应具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一门课程的教师对其学生具有管理权,但不能对属于其它教师的学生进行管理、某个学生只能访问其教师的作业等。因此系统主页需要教师或学生均以帐号/密码登录后才能访问,以此追踪用户访问系统资源的身份。而用户帐号的开设与删除、教师与学生的对应关系、课程名称、学生人数等信息,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这里,我们将系统资源访问帐号作为操作系统帐号开设,由Windows NT和Web服务器IIS负责进行用户验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使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无缝集成;二是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其它辅助服务,如:电子邮件、个人主页、FTP服务等。使系统应用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在应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2 教师模块

教师模块中包含了教师授课所需的各种功能。如:网上实时授课广播、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试卷、评卷、考试结果统计分析、网上答疑、课程资料(素材)制作、学生帐号管理(修改学生密码)、设置联机会议等。系统使用组件对象模型(COM)以及Office Automation技术自动批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业并登记成绩。教师可对作业结果进行查询、统计。教师可利用OutLook向系统请求联机会议,以此进行网上答疑、群体或个别辅导。

2.3 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包含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网上或本地)做作业、测验(考试)、教师授课视频广播收看、点播、网上答疑、课程资源浏览、辅助服务等。学生使用浏览器访问系统主页时,需要提供帐号/密码进行用户验证,通过验证后,在浏览器关闭之前,均以该帐号身份访问系统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作业可直接在浏览器中完成并提交,对于《C语言》课程作业,为学生提供Web界面,完成作业程序的编辑、编译、链接、运行,一气呵成。远程考试功能既提供选择题形式的传统笔试试题,也提供实际操作形式的试题。考试通过WWW界面进行,有时间限制。学生在规定时限之前完成考试内容时可通过"交卷"按钮提交试卷;若考试时限到达时学生仍未交卷,则系统自动将考生当前的考试结果提交。试卷的批改、考试结果的统计均由程序自动完成。自我测验功能则提供测验试卷,不限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测验完毕后系统立即评卷并给出成绩及学生测验时的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照表,以便学生查阅。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本系统为每位使用《计算机公共课远程教学》系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Email、FTP、个人主页、BBS、联机会议(在线聊天Chat、应用程序共享、白板)、等功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另外,本系统还配备资源库,内置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供学生课外浏览、学习。

3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功能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用户界面完全由浏览器提供,维护方便。其中采用了多项现时多媒体和网络的最新技术,如下所述:

3.1 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

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简称COM)是一个软件规范,它是基于对象的编程模型,只要遵循COM规范,应用程序和组件对象之间就可实现二进制代码级别上的重用,解决了对编程语言和环境的依赖。COM是Microsoft其它许多技术的核心,它允许用某种语言编写的位于二进制代码中的对象,为其它语言所访问(或称二进制兼容)。COM技术已经渗透到Microsoft的各个产品中,如:Windows NT/2000、SQL Server、Visual Studio、Office 97/2000、BackOffice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使用C++或ASP脚本、Perl脚本作为编程语言,其中大量采用了基于COM的技术,例如:

3.1.1 ADO(ActiveX Data Object)

ADO是数据库访问组件,应用程序通过ADO访问数据库的原理如下:

图2 ADO存取数据示意图

上图中OLEDB是Microsoft 继ODBC后新的数据访问机制,它不但可以访问数据库数据,而且还可以访问其它非数据库类型的数据,如Email、目录服务(LDAP)等。ADO是位于OLEDB上层的应用程序接口,操作较为简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中作业、试卷、考试结果等信息都是保存在SQL Server数据库中,系统使用ASP脚本通过ADO对象访问数据库以及电子邮件、进行全文索引,如下图所示:

图 3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数据存取示意图

3.1.2 Office Automation对象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利用Office Automation对象,使教师利用程序自动批改学生提交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Word、Excel)的作业,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3.1.3 ADSI

ADSI(Active Directory Service Interface)是Window NT/2000活动目录接口。利用该接口对象实现操作系统帐号的管理(开帐号、删除帐号、帐号属性设置)以及访问权限设置,简化帐号管理任务。

3.1.4 Developer Studio对象

Microsoft 的Visual Studio相信是广大程序员喜爱的开发工具,但大家都不太注意其中的Developer Studio对象:

Application Debugger

Breakpoint Project

使用他们,可以使程序的开发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许多在Visual Studio集成环境下通过菜单完成的命令或功能,都可以用Developer Studio组件对象的属性或方法来实现,如程序的语法分析、编译、链接、调试、表达式求值等。而这些都是教师批改C语言作业所要进行的操作。我们使用这些对象辅助教师批改C语言作业,减轻教师负担。

3.2 视频流技术

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文字、静态图像信息的传输是不成问题的。对于视频/音频信息的传送,则由于网络带宽等原因,需要进行特殊处理。而远程教学系统中的授课功能就要求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传送大量视频/音频数据,以便实现教师授课的实时广播和视频点播(VOD)。在有限的网络带宽资源的限制下,视频/音频数据必须经压缩处理后才在网络中传输。以往多采用MPEG I等压缩技术,其特点是用户必须等待压缩文件完全下载到客户端后再播放,增加了客户等待的时间。目前,视频/音频数据采用经特殊算法处理的流技术,使视频/音频数据边下载边播放。流技术的典型代表是Microsoft 的Media Technologies(Netshow)和Real Network的Real Video/Audio。《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主要采用了Media Technologies压缩技术,使用其Multibit功能在一个流文件中压缩适合多种网络带宽(从28.8Kbps~3Mbps)的视频/音频流(最多6个)。由视频服务器根据客户访问时的实际网络传输能力选择其中一种带宽流向客户传输。另外,还根据Netshow和Real Video/Audio支持多播(Multicast)的特点,在网上对教师授课场景进行直播(广播)。在授课功能中,单是教师的授课图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有同步的教师授课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HTML网页),真正将课堂搬到网上。

图4 同步视频点播

3.3 网上实时交互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的实时交互,以此实现课堂讨论、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学生个别辅导等功能。教师通过浏览器或Outlook向系统发出联机会议(Online Conference)请求,在联机会议持续时间内,学生可通过浏览器加入会议,并使用系统提供的聊天(文本)、白板(图画)功能与与会者进行讨论;教师可通过应用程序共享功能向全体与会者演示某个程序的操作过程,或(通过语音)要求指定学生完成某个操作(个别辅导)。客户端使用NetMeeting,还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视频/音频交互、聊天、白板、文件传输等。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使用一年多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单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手段,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统计学基础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基金目: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基金(2015-01)。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达到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但是,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差,课程教学方法都有待提高。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统计基础运用》这门课程,探索出课程教学新方法,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学生的特点

1.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观点较为片面。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学生而言,高中学习成绩一般会比这些同学低,学习的兴趣也没有普通本科学生浓厚,也没有形成较为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在考虑不充分的情况下,他们会就某一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的观点相对而言比较片面。

2.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不强。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没有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统计基础运用》是一门需要较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课程。

3.自控能力差,思想容易开小差。高职学生基本上高中学习成绩比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这些学生也不爱学习,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和管理相对宽松,使得学生形成了上课纪律涣散的学习风气,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虽然学院管理较严,但学生上课走神、睡觉、玩手机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4.盲目自信,缺乏钻研精神。高职学生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敢于发言,但是对于所学知识,欠深度考虑,缺乏对知识的钻研精神。这样的学生通常觉得自己学得不错,其实他们只知道皮毛。例如,一道题换一种问法,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5.喜欢被赞美。虽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尤其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大多数在高中阶段成绩不太理想,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差,在高中阶段“被批评”便成了家常便饭,到了大学,如果再批评他们,他们反倒无动于衷,有时还会表现出厌学情绪。相反,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赞美和表扬,他们反而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

6.缺乏主观能动性。在高中强压的学习环境下,使学生丢失了主观能动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时,缺乏自我认知,理论知识不能跟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统计基础运用》这门课程中,如果将统计知识与现实情境结合起来,他们反倒不会了。

7.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学习都不感兴趣,学习的自觉性较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处于下游。而高职较高中而言,学习课程多,所需基础知识较多,这样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大。

8.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高职学生上学的目的大多数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且大多数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何种职业,只是觉得将来有份工作就可以了。所以,在高考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还有的就是为了有学上,到了学校后发现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性很强,要求比较高,有的同学就放弃了,认为学不学无所谓。

《统计基础运用》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对于那些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统计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对于这些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感觉到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加上这门课程计算题较多,高职学生基础差,计算能力也很差,再加上教材的局限性、教学手段的落后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同学们觉得这门课程学习起来困难,枯燥乏味,甚至对这门课程失去了信心。

2.由于课时紧张,所以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

《统计基础运用》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第1学期,共48课时,其中还包括6课时的实训课。由于课时紧张,所以,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如果穿插一些案例或者讨论的内容,都会影响整个教学内容的按时完成。因此,有些教师在授课期间重视理论教学,有些甚至都是“满堂灌”,而忽略了实践教学。

高职学生《统计基础运用》课程的教学方法展示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围绕这个核心,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研究出了各式各样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讲授式、讨论式、问题启发式和任务驱动式等,不同的讲授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节课中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统计基础运用》是一门知识面广、内容杂,不同模块之间差异很大的课程,应该针对不同的项目、学习情境采用不同的方法,力求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在本课程中都有所使用,其中多媒体讲授式和任务驱动式两种模式应用较多。

1.多媒体讲授式就是把课本中教师认为是重点且必须掌握的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边讲边播放,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

2.任务驱动式就是先创设情境,以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见到的真实实物作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该任务,中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错误的观点进行纠正,让学生加深理解。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从中还让学生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聆听和理解他人,还学会了在学习中要互相帮助,增强团队意识。

以教材中“项目三情景二问卷编制”为例介绍一下笔者的教学方法。

问卷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见到的,在未接触《统计基础运用》这门课程也会接触到问卷,但他们的编制原则和方法学生却不知道,在n程学习中比较难懂。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使之容易实现。

⑴抛出问题:①结合你的见闻,问卷分几部分?②依你之见,在问卷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能否使用双重否定句?

⑵小组讨论:小组开始讨论,教师通过观察以捕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观点。实践证明,在给足时间的情况下,学生能充分地发挥喜欢发表观点的特点,发散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火花,提出很多不错的想法。

⑶发表观点:小组统一意见,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可以选择性回答其中的几个或者全部,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别人发言时,其他学生做好记录,以便点评,锻炼他们捕捉信息的能力。

⑷互相点评:就前面学生的答案,有疑问或者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点评,给学生评价别人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赞美。

⑸教师点评:教师结合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前面学生的答案以及学生间的相互点评进行点评,肯定正确的答案,纠正错误的答案,给学生视听的双重刺激,加深学生的理解。

⑹实践探索:针对教师以及学生给出的观点和意见进行亲自动手去实践,加深对问题的深层次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相比以前单纯讲授的旧方法,这种方式效果显著,虽然花费的时间比旧方法多一些,但是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一些知识并提高相关能力。

结语

上述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在几次的实践中取得一些成绩,但绝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肯尼斯莫尔著,刘静译:《课堂教学技巧》,2010年1月第1版。

[2]李婷婷:《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研究》,《陕西教育》(高教)2015年第12期,第62-63页。

[3]曹弘毅等:《依据五年制特点讲授VISUAL FOXPRO》《陕西教育》(高教)2008年第9期,第88页。

[4]韩素军:《高职院校考核方式改革初探》,《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0期,第166-167页。

统计学基础篇6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统计基础 Excel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014-03

一、信息时代给统计基础教学带来的变革

《统计基础》是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方法论科学。它具有内容广、图表数据多、公式复杂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普通教室利用黑板、粉笔、尺子等教具进行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有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教学中综合运用了各种多媒体技术,使文字、图形、声音、视频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教学内容的表达更生动、直观。《统计基础》中许多枯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一个知识内容用多种方式去表达,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简化为形象的体验。再加上教师的耐心点评和讲解,必然能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统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PowerPoint在统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PowerPoint,简称PPT,是微软公司设计的演示文稿软件。目前,PPT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作授课演示文稿替代传统的板书,内容主要以文字、公式为主,可在其中穿插图片、表格、统计图、教学视频等。通过演示文稿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方便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教学容量,同时也让教师的讲解更加生动、具体。当有关联的文字内容较多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Word文档等工具辅助教学。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PPT的形式提交作业。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统计基础》中“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调查问卷”的教学内容,让若干个学生组成团队,集思广益,将自行设计的各种不同主题的调查问卷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所学的内容,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Excel在统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初学者及非统计专业的人士而言,专业统计软件(如SAS、SPSS等)操作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专业统计软件的操作十分复杂,需要用户掌握丰富的统计学专业知识。所以,以简单易学的特点著称的Excel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初学者及非统计专业人士的首选统计工具。Excel作为电子表格的杰出代表,集万能的表格计算、丰富的图形显示和方便的数据管理功能于一体,并能方便地实现与各类经济管理系统软件的数据共享。它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统计、金融等众多领域。将Excel应用于统计基础教学中具有两大明显的优势:一是统计图的制作,另一是统计函数的计算。

(1)Excel在统计图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统计图作为统计信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可以非常形象地显示出数据的众多特征,例如数据的极值、集中程度、离散程度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解读统计图所传递的信息,还应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熟练地绘制相应的统计图。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缺乏有效的工具,教师难以在课堂上演示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Excel已经轻松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它可以方便地将工作表中的有关数据制作成专业化的统计图。Excel提供的图表类型包括柱形图、散点图、折线图以及多种复合图表和三维图表等,且对每一种图表类型还提供了几种不同的自动套用格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图表来显示数据。此外,Excel还允许用户自定义图表类型,对图表的标题、数值、坐标以及图例等各种项目进行编辑,从而获得最佳的外观效果。Excel还能够自动建立数据区域与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可以随数据的变化而及时地更新。如果在实训教室内进行教学,让每位学生都亲手实践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Excel在统计函数教学中的应用

Excel中有大量的函数可以执行计算、分析信息并管理电子表格或网页中的数据信息列表,带给使用者极大的方便。尤其是它的统计函数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强大的统计数据分析功能,除了较为简单的描述统计中各种指标(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等)的计算外,还包括了共线性检验、方差汇总计算、正态分布和连续概率分布函数等较为复杂、抽象的分析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只要学习者理解了统计函数的意义、明白其参数的涵义就能很快地计算出所求的结果,大大提高了统计分析的实用性。特别是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Excel中统计函数功能已经基本满足了他们学习以及今后工作的需要。

3.教学网站在统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是一个多媒体、全方位的高技术交互信息系统,其庞大的、多元化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在内容呈现、学习交互方式以及信息资源与教学方法上明显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在Web上以文本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包括:课程的大纲、多媒体课件、讲座笔记、在线资源及其它教学活动内容以及学生与教师交互的内容等。其信息资源更多的来源将是分布在网上的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师生通过Internet可迅速地获得最新、最全的资料,可以说网络教学的信息来自于世界各个角落,呈现多元化趋势。

建立统计教学网站,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持,补充课堂上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所难以讲授的内容。在无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网络教学中,教师可随时随地将电子教案、参考资料上传到网络,可随时批改作业,回答学生的问题,甚至是完成考试的全部工作。学生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交作业,向教师提问,参加讨论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课堂教学更深层次地延伸。除了统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外,网站还可以扩展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例如,有关统计法规的介绍、统计机构的设置、常见统计指标的实际应用、统计工作实务等。对于那些日后打算从事统计工作的学生来说,教学网站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职称考试等重要的信息。而且,通过建立与全球知名统计网站之间的链接,统计教学网站就形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统计信息资料库。

三、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是令教师很头痛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实训教室上课时,有必要安装类似“极域电子教室”这样的软件,让教师可以控制所有学生的电脑屏幕,统一演示教师所操作的内容,完毕后再由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同时,教师机也可以时时监控学生操作的情况,随时接收他们提交的课堂练习,及时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

2.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流,这既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借助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3.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学习认真,很好地完成了课堂练习或者测验成绩优秀时,应该及时地给予表扬,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公开其优秀的答卷。同时,在测验、考试的时候还要注意防止有的学生投机取巧窃取他人的答案。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统计学基础篇7

关键词 数据库 概念模型 接口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对大多数医学院校而言,多采用以纸和笔为介质的手工考试方式,随着考试类型和考试要求的不断增加,教师忙于到处找试题、组试卷、忙印刷、组织考试、批阅试卷、统计成绩等,工作量大而效率低下,而对成绩的分析统计停留在平均分、及格率等表面层次上,难以统计出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一些医学院校的传统考试方式也将面临着创新变革,其中一种先进的考试方式是基于Web 技术的网络考试系统,它比传统的考试方式更具有以下优势:考试形式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随机自动生成试卷;自动阅卷快速准确;节约考试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因此,以后考试发展的趋势将是采用网络考试方式。同时,作为新形势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数字化改革,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系统构架与开发平台

当前,在网络数据库访问技术上,主要分为B/S模式及C/S模式,也有使用B/S 及C/S 混合体系结构的。对于B/S模式的数据库体系,客户端软件仅需安装浏览器,用户的应用程序界面比较单一,客户端硬件配置要求较低,易于管理和维护,而且开发效率高、周期短、见效快,与具体平台无关,具有极强的伸缩性,可以选择不同厂家的设备和服务,采用公开的标准和协议,系统资源的冗余度小,可扩充性良好,是目前的主流技术。而C/S 模式需要开发客户和服务器软件,此种结构的考试系统主要适用于工作组规模的运行,要在更大范围去使用则难以实现。并且由于相当部分功能集成客户机上,使客户机的功能日趋复杂。其开发、、移植的工作量非常大,也非常繁琐。故本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选择B/S模式的体系结构。

本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体系,三层是把中间层(Web应用服务层)加入到客户与服务器层之间,客户端仅负责提供用户界面,当需进行数据库访问或复杂计算时,客户端向Web应用服务器发出请求,Web应用服务器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或向数据库服务器发出SQL命令,由数据库服务器完成相应的数据操作,最后由Web应用服务器将结果返回客户端。采用三层结构具有以下优势: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可以实现应用服务与数据服务的分层分布,较好地实现负载上的平衡。

软件开发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对开发平台或工具的选择,开发工具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开发系统的最终用户和开发人员。对一种开发工具的评估,除了要看它对设计模式、对象结构以及管理的支撑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具体的使用环境、结构体系、开发方法、开发群体,以及工具的适用情况。

因SQL Server 具有超强的数据管理与处理能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并且数据表中的记录的行数仅受服务器硬盘空间的限制,同时支持远程存取等,符合网络考试系统的需求,故本系统选择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

三、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用户对目标软件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通过对系统问题与系统环境的理解和分析,为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及系统行为建立模型,把用户需求完全化及精确化。

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工完成考试中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且达到考试智能化,是作为一个在线式网络考试系统的基本功能。为保证系统能够长期、稳定、高效、安全的运行,系统应该具有的性能需求如下:

采用开放、动态的系统架构,将先进的网络应用与传统的考试模式相结合。在考试之前建立有关的医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库,并设置考试参数及信息。考生进入系统应该进行身份识别验证。因考试环境主要在机房,考生之间的距离很近,对于每个考生来说,试卷的题型和题量都应一致,但考题并不相同,试卷应从网络服务器的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后动态生成。从本网络考试系统的实用性上考虑,在考试内容设计上,题型不但要有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试题,而且要有填空题、简答题等主观试题。对于题型在数据库中的保存及主观题和客观题的评分问题及考试时间控制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考生选择提交试卷后,应该由计算机自动批阅试卷,并将成绩保存。最后,考试系统还应当根据考试情况对试题区分度及难度进行评估,以及试卷信度的分析等。另外,在线网络考试系统管理应该能够方便的操作管理。

四、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由于数据库技术具有对数据处理量大、数据类型复杂,以及对数据的存储、检索、维护、分类、统计等多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且网上考试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不论是试题、答案,还是考生信息都需要存放在数据库中,而且数据库独立于程序而存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因此本网络考试系统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通过前面对系统需求分析,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情况的详细研究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并对考试系统各数据项及数据结构的分析,以及对现实世界概念模型的抽象,可以确立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的主要实体为:学生、教师、考题及管理员,并简要地设计出E-R关系图,最后转化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以便在数据库中建立表结构。

五、总体结构设计

本网络考试系统总体上可以分为学生操作子系统、教师操作子系统及管理员操作子系统3个部分,分别面向学生、教师及管理员。学生操作子系统主要为学生参加考试报名、在线考试及查询成绩提供服务;教师操作子系统是为教师管理试题库、配置组卷方案、批阅试卷、考试成绩分析及试题试卷分析提供服务;管理员操作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考试过程中的一个信息平台,包括人员管理、成绩统计查询及系统维护等。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各操作子系统流程图及模块实现细节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六、总结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成试卷的速度和成功率,还可根据不同情况并结合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以及试卷的信度、效度,采用更加有效的算法。为了检测学生运用Office 办公系列软件的操作能力和水平,并让考试系统能够自动判定学生的上机操作内容,并给出分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VBA接口。另外,由于现在还不能全面解决网络考试的作弊行为,因此这种考试形式还不太适合大规模的考试活动,但是它完全可以应用于以下情况:选修人数较少的课程、因故不能参加统一考试的学生和超前或滞后选修课程的学生。

总之,作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以后产生的网络考试系统,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例如,网络考试管理方法制度的研究、网络考试软件的开发、网络考试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对网络考试主观试题的有效批阅等等。

参考文献:

[1]范立南.SQL Server 2000 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殷大发.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3):82-85

统计学基础篇8

 

一、教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辅助教学系统中将要设计很好的人机界面和便捷的功能菜单,借助Internet的网络环境,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使用方便、效率高的网上辅助学习环境,方便学生在线学习、测试和答疑,以便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且很好地配合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因此在设计时,系统以方便学生为目标,划分教师、学生两个大模块。 

1.教师模块设计:该模块包含两部分功能,即考试管理和信息管理。考试管理是对考试资源的管理。信息管理是对学习资源的管理。 

2.学生模块设计:包括在线学习子模块、在线习题子模块、在线考试子模块、在线答疑子模块。在这四个子模块中,学生可以进行学习、练习、考试、答疑。其中学生使用的各种教学资料都是教师上传到系统中的,所以教师负责教学资料的管理,学生利用教师上传的教学资料进行学习。 

3.数据库设计:使用Access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中的主要数据表如下。(1)教师信息表:主要包括自动ID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用户权限、最后登录IP、最后登录时间、最后退出系统时间、登录次数等。(2)学生学习信息表:包括:学习题目、学习内容、所属章节、相关图片、下载地址、文件大小、时间等。(3)试题库表:主要包括题目编号、题目内容、题目类型、可选项、正确答案、题目所属的课程ID。 

二、辅助教学系统的实现 

(一)教师模块的实现 

该模块的主要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考试资源的管理,分成两个独立的管理子模块,即信息管理子模块和考试管理子模块。1.信息管理子模块的实现。信息管理子模块主要包括对电子教案,教学大纲,网络课件,课后习题,经典实例等的添加、修改、删除,学生在线留言的回复等。2.考试管理子模块的实现。考试管理子模块显示教师对学生在线考试管理,教师登录后可以通过页面中的相应选项进行操作。考试管理子模块中主要包括添加教师、考试课程管理、考试计划管理、试题档案管理和考生管理。 

(二)学生模块的实现 

学生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而教师是教学资源的管理者,所以,如果有新的教学资源的话,教师都可以放到辅助教学系统当中,当然教学资源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上传时会按照教学资源的类型分门别类的放到相应的子模块里面,以供学生方便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辅助教学系统的安全措施 

在设计辅助教学系统时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保证系统的安全。 

1.设置访问权限:系统设置二级权限:一级教师,二级学生。2.身份认证:设置用户名和密码的方法。3.数据库备份。4.防火墙技术。5.验证码。 

四、应用效果 

从试用情况来看,使用辅助教学系统后,在基于网络辅助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有所提高,运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有明显进步,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1.通过在线学习功能,拓宽了课堂教学空间,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问题。学生在课后通过系统进行复习,可根据本人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学习,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主动性与参与度提高了。 

2.通过在线考试功能,有效地解决了高理论、低操作的现状。长期以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上机考试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试卷考试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并通过辅助教学系统进行上机测试。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统一。 

3.通过在线答疑功能,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通过辅助教学系统向老师提问,消除了当面提问题的紧张与胆怯,能够敢于提问题,多提问题。并可通过聊天室平台,在线讨论学习问题,能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活跃了学习气氛,增加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兴元.基于Web的数学辅助教学系统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上一篇:统计学专业范文 下一篇:统计学原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