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方法论范文

时间:2023-07-13 16:58:00

统计学方法论

统计学方法论范文第1篇

对于统计学来说,其主要内容是学习统计的方法。由于该科目的学习内容属于较为实用的理论知识,因此,要针对这一点向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的灌输。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统计学,并非是一项纯粹的理论学习,它在现实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而学会统计学,再学习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时候,就会倍感轻松。改变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明白,来到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种生存的技能,而并非是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学习统计。

二、让统计学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教学。例如一个事件的统计,通过不同的方法统计计算的结果一定是不相同的,而最终事件得出的结论应当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各种统计方法的计算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在应对各种各样的事件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而并非是要学生做过多的无用之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应当注重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是听讲的,千万不要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课后。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热情本就不高,如果把问题留在课下,期待于学生在课下解决,那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当堂解决。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该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是什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朝着答案的方向去进行思考。在讲述理统计学的理论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实际例子,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学习统计学的统计方法。

三、实施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统计学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统计学所讲讲述的内容。在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中,主要是讲述统计方法统计计算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形成小组式学习,4-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教学方法中值得一提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力,这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当一个统计方法学习完毕之后,就可以实施这种项目教学法。启动一个统计项目。由两到三个小组负责一个统计项目的统计工作,他们相互之间不会做出任何交流,只有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他们采取的统计方法就可以区分出来。只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可。每个小组使用的方法不同,他们所用的统计时间也不相同,所以,找出该事件中用时最短的一个小组,就说明他们所用的统计方法是最为恰当的。对于统计工作来说,统计的方法不同,计算得出的结果不同,但是针对同一事件统计出的结论是相同的。因此对于统计学的教学来说,统计方法的使用是没有对错之分的,真正值得区分的是统计方法是否得当。而让学生理解是否恰当的巧妙途径,就是让学生亲自验证这些统计方法是否真的适用于统计此类事件。学生通过接受项目,对项目事件进行讨论及分析,可以正确判断该事件统计工作适用于哪种统计方法,一旦确定了统计方法后,只需要注意数据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就可以了。那么这样的项目训练既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统计的计算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熟悉该类事件的数据特点。只要根据特点去讨论分析使用统计方法,那么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就可以轻松很多。当学生最终将统计学课程学习完毕后,可以让学生负责一个综合性的事件统计。运用统计学的各种统计方法对事件中需要统计的项目进行统计。当然还是以小组套论的形式进行,在综合事件中,统计事件多种多样,而适用的统计方法也是不尽相同,因此,这个测试是对于统计学教学结果的最好验证。学生将该综合事件中的统计事件合理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者,则视为运用统计学精到学生,给予成绩为优秀;对于该综合实践中运用统计方法并不得当,但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者,则视为不能灵活应用统计学,给予该学生成绩为良好;对于使用统计方法得当,而未能得出准确结论者,则视为对统计学的内容未完全领会,对于数据计算等不能精准给予答案,给予这样的学生成绩为及格;而未能完成统计工作的,并且对统计方法混乱不知所用者,则视为对统计学内容未完成学习任务,给予成绩为差。如此,项目教学法就完成了。该方法的使用不仅仅可以让教师知道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中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析,表明了在高职院校中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了解学习统计学的目的;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教学活动;第三要结合项目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理解统计学的统计方法,统计计算,以及统计实务。让每一个学生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走向社会时都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统计学方法论范文第2篇

几乎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统计学这样在学科性质界定上面临着如此的分歧与冲突。统计学归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居于边缘科学还是通用方法论科学队列,属于纯粹的社会经济统计还是数理统计范畴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作出明确的回答。因此,从“大统计学”的思维角度厘清统计学发展中的诸多热点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提出“大统计学”的关键点在于厘清学科归属问题。归属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一直是统计学发展中的障碍性问题。统计学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方面的观察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涉及到许多自然技术现象中的试验数据收集和分析,这是否可以看作统计学分别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标志,“大统计学”思想的提出,是对统计学研究对象既存在于自然现象也存在于社会现象的认识深化,突出了统计学作为交叉学科的性质,强调统计学的复合性与综合性,提供了从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通用方法论层面,界定统计学学科属性的全新视角。提出“大统计学”的出发点在于实现认识方法转型。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统计学界围绕“大统计学”学科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极大推动了统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但从其提出的初衷分析,“大统计学”主要还是一种思想认识方法,是对长期存在的“小统计”思想的否定与完善。“小统计”思想以社会经济统计为主流,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属于经济学的分支,数理统计学属于数学的分支,实质就是主张社会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分立。“大统计学”思想强调“收集和分析数据”这一统计学的共性与规律,认为统计学的各分支学科都是研究不同方面、不同应用领域的统计方法的科学,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分割统计学学科的依据。虽然“大统计学”思想还没有将统计信息学或数量信息学纳入到统计学的研究范畴,但在其认识方法上,主张统计学各分支学科互相融通又相对独立发展的思维路径是值得肯定的。提出“大统计学”的落脚点在于弥合发展方向差异。我国统计理论界长期存在以学科发展差异取代学科性质的惯性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种社会经济统计学,它是关于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资料和方法论的社会科学;另一种是实质性的社会科学,目的是要找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具体数量表现。

二是认为统计学就是数理统计学,它以数学分支学科———概率论为理论基础,目的在于研究随机现象总体数量信息。

三是承袭英美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方法论的通用科学。统计学界出现对统计学学科性质定位的混乱,主要是只关注于学科发展的差异,混淆了学科性质与学科发展的问题,将学科性质的普适性与学科发展的差异性等同起来,割裂了学科认识的整体性与学科发展的变动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因此,在统计学学科发展差异的把握上,可以允许把社会经济统计学作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把数理统计学作为研究随机现象总体数量信息的方法论科学,进而将统计学表述为研究的各种统计方法既能解决自然科学中的问题,也能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这也是“大统计学”思想对弥合统计学发展方向差异的功能所在。综上所述,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不从属于经济学,也不从属于数学或生物学。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技术现象等领域。以前,我国曾照搬前苏联的理论,认为只有社会经济统计学才是唯一的统计学,将数理统计学作为数学排除在统计学之外。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照搬西方数理统计学派的观点,欲将国民经济核算等作为经济学排除在统计学之外。

虽然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增加了统计学的学科归属的难度,但是统计学研究内容的广延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问题的复杂性都是建立在“大统计学”研究对象特点的共性基础之上的,统计学的本质是围绕总体数量信息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它是对现有统计学研究领域的综合和系统化。

二、我国统计学发展的新任务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统计学学科,是改变我国统计学弱势学科地位的需要,更是统计学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当务之急要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统一、学科体系的综合、研究方法的完善等方面加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力度。

一要注重研究对象的统一。注重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统一,既是遵循“大统计学”思想的需要,也是推动统计学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统计学在解决经济学、数学相关问题上独特地位的确立,它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也崭露头角,赢得了一席之地。统计学正逐步成为贯穿于各学科范围的一门横断学科。要不断加强对统计学学科发展定位的认识199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院校高级统计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研究》提出,“统计学是以客体对象的数量信息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数量信息获取、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及其规律性的具有方法论特点的综合性科学”。这里所提出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对象的数量信息”,它为我们整体认识统计学研究对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要从统计学研究对象总体性入手,从研究对象中呈现的随机性和确定性的对立统一展开,无论是数理统计学,还是社会经济统计学,都包括由所有可能结果构成的样本空间,以及由某次具体观察结果的集合构成的实现总体两个层面,研究对象的总体都是样本空间和实现总体的统一体,这是对“大统计学”具有统一研究对象的理解与深化。

二要实现学科体系的综合。统计学在其地位与经济学、数学、管理学相同,并同属于一级学科,被称为具有横断性、边缘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等特性的独立学科。如果一味提倡把数量特征以外的其他要素纳入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就会否定统计学学科体系的本质特征,损害统计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我们要把统计学看作一门交叉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独立的一级学科,不断完善综合性统计学学科体系模式。在其学科体系分类上,要不断丰富理论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统计史学及统计学其他学科等四部分的内容。理论统计学要重点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提供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等问题。应用统计学要研究理论统计学一般理论与方法在社会、经济、自然、工程等各个领域如何应用,以及实际应用过程中该使用何种具体方法。统计史学要关注统计思想、统计活动等发展变化历史进程,总结经验得失,启发方法创新。统计学其他学科主要包括统计活动组织与管理、统计法学、比较统计研究等方面。

统计学方法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理统计学 哲学 方法论

一、引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自身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推动了其他的一些学科的诞生,如天文学、数学、教育学、美学等。统计学也当然可以归于哲学的发展框架下。因此,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哲学可称为“万学之母”,抑或“元科学”。

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客体特征和规律的方法论学科,有很强的数学基础做支撑。它不但可以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创造和发展理论,完善学科结构,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量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手段。掌握好统计学,对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量化的科学研究必将大有裨益。然而正是由于其要求较强的数学基础,因此对于缺乏数学训练的人,尤其是文科学生来说,对统计学的掌握就可能成为一件比较让人头疼的事情,有的甚至是“谈‘统计’色变”。即使不从理论研究的深度来学习,哪怕只是在统计学的应用层面上来掌握,强调实用性,也需要费些心思,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方法,就可能更加懊恼了。但是,由于哲学对统计学起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因此如果能将哲学中的一些方法论知识运用到统计学习中,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哲学思想的运用

哲学的众多原理和方法论都可以作为统计学习的有力指导,本文选择三方面加以阐释。

1.“从一到多”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事物的状态有繁有简,有的表现在量的层面上,有的则表现在质的层面上。单从量的层面上来讲,就可以看到从1个、2个到3个乃至多个的变化。比如,线性回归中,从最初的回归模型中只包含一个自变量的最简单模型到后来的回归模型中包含2个甚至更多个自变量的情况,是一种从自变量的角度来观察模型由简单到繁琐的过程[2]。再比如,从t检验到方差分析的变化。t检验可以有三种情况,即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后两者均可以检验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有差异,只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差别)。但是对于三个及以上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检验,t检验则显得力不从心了(多次两两比较可能增大一类错误的概率),而方差分析则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其不仅可以处理独立样本的问题,还可以处理重复测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t检验的不足[3]。不难看出,从t检验到方差分析,又是一个针对平均数个数从简单到繁琐的过程。回顾上面的例子,可以对这一形式的统计方法有一个比较性的认识。首先,它们都是从一个向多个的变化过程。“多”个的发展是以“一”个的发展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多个变量的模型要想发展,必须满足一个变量的单个模型发展所需要的假设条件。比如,多元回归要想进行就必须满足一元回归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如正态性、连续性和方差齐性)。而方差分析若要进行也必须满足独立t检验所需要的条件(方差齐性)。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即使统计方法再先进,其科学性差的结果也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还要看到“多”与“一”的不同。这表现在:一方面,从前提假设方面来讲,“多”除了要满足“一”所需要的基本前提条件外,还有自己的额外要求。比如,多元回归中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多元正态分布及方差分析中的协方差分析。另一方面,从功能上讲,“多”的功能与“一”的功能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区别,比如一元回归所能解决的问题运用多元回归也能解决,但是一个含有两个自变量的二元回归的功能却不能由分别以每个自变量作一次回归的两个简单回归的功能之和。对于方差分析,如前所述,亦不能分别进行多次两两比较的t检验来完成。了解这一思想后,在处理类似的情况时,便可以通过比较分清异同之处,查找前提条件,选用适当的方法。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思想。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是部分的整体,离开部分,整体即不会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谈部分,部分也会丧失其原来的意义。这一思想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由于统计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处理多个变量的数据的情况,多变量及多层关系的情况,或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假设将多个数据变为一个(如利用平均数来代表整组数据的信息),将几个变量合并为一个(如某一概念的结构分为了几个维度),将多个相互复杂的关系合并为一个(如结构方程及利用多元线性模型处理嵌套关系)。这就会使某些变量为了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而临时组成一个小的整体。比如,多层线性模型中,就会出现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回归模型而组成的层次结构,每一层的回归模型均可看做是这一多层模型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由多个层次的单个模型所组成的模型又很好地囊括了每一个层次的部分[4]。然而,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可能有各个部分单独所不具有的功能,亦即整体的功能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比如,多层线性模型中就存在每个单层的回归模型所不具有的拟合特性,能够充分发挥其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来实现对各个层次的信息的最大限度的完美组合,而作为部分的每个层次的单一回归模型,则只能依据下一层的回归结果来考虑本层次的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更上一层的分析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但就单一层次来讲,虽然可能会与相邻层次发生关系,但是绝对不可能够表现出所有层次的整体效果,即使是在层级次数很少的情况下。此外,对于模型的好坏程度的检验也是如此[5]。对于整个模型的评价,既要有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的指标,又要求其所组成的各个部分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对于各个部分的考察,则更多地只考察其自身的显著性即可。这一点除了多层线性模型,在结构方程处理一般概念结构时也有所体现。一般认为,如果想要证明所建构的概念(如自尊)的结构效度比较好的话,除了要使整体的结构方程的各项指标(如NFI,GFI)符合要求外,还要保证模型(概念)的各个维度也都要符合要求,甚至于对于每一层的各个项目的各项测量学指标(四度)也要符合通行的标准,因为一旦一个不符合要求的题项进入模型之中,将直接影响到维度的各项指标的要求,进而影响整个模型。而当仅仅对某一个维度或题项进行考察时,一般只对于其自身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其他的部分。整体与部分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处理涉及模型的统计分析时,一要分清整体界限,认清整体的模型到底是什么;二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验证,认清整体模型相对于各个部分模型的独特之处,即整体的优越性,通过模型的拟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所蕴含的统计信息。此外,还不应忽视的一点是,对模型的整体检验,既要有对模型的整体的检验,又要包含对局部的评估,将两者综合考虑,通过比较选择出最适合的模型。

形式逻辑的研究表明[6],类属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同的。类属关系中的属相具有类项所具有的全部功能,而各类的功能则没有其属的很多功能。而整体与部分关系中的部分则不可能具有整体的全部功能,但是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则具有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比如,在前面谈到的回归中,一元回归与多元回归都归属于“回归分析”这一类,当然无论一元回归还是多元回归都具有探索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倾向性这一回归分析的特性,但是如果因为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乃至于其他的回归类型归属了回归分析这一类从而就使回归分析增加了很多的其他功能(如真正确定因果关系),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由各个维度所组成的结构方程会有比各个部分更加优越的功能,但各个部分却不能够拥有这些功能(因为其分析只是基于自身数据)。弄清楚了这一点,就能够很好地区分开类属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就不至于遇到多个变量的统计分析时不知道该以何种方法论来进行指导。这样,无论是对于统计的技术分析,还是基于研究假设对技术理论的解说,都是使人受益匪浅的。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必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心理统计学也必然是如此。所谓的知识体系,通俗来讲,就是知识组成的方式与结构,或称“知识树”。知识体系的把握对于学好一门课程来说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有关统计方法的书目中对统计知识体系的呈现不尽相同。有按照“从事物属性上的排他性”来安排的,比如,讲到平均数的检验时,就把三种平均数(单样本、两样本独立和相关)的检验全部呈现出来,依次讲完。也有按照东方思维方式的“功能性分类”来展现,比如当讲到方差分析时,最先侧重讲一元(one way)方差分析,之后是更复杂的两个自变量的方差分析,之后进入“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的方差分析,从此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以考察交互作用为首要任务[7],而不是一气呵成地把各种多变量的方差分析全部讲完。诚然,每种体系具有各自的特点,不同书目有不一样的体系,甚至于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章节的知识可能适合于不同的知识体系。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来构建各具特色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其实,从科学的整体结构来看,哲学是处在统计学之上层的,而统计学也可以追根于哲学这一母体。因此,哲学中所蕴含的方法论思想理论理应适合于统计学这一学科的发展的指导。正如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质量互变理论”、“矛盾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理论在统计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样[8],哲学的其他方法论思想也理应被吸纳到统计学学习的方法中,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一来,统计学的学习就如同有了前进的探照灯,即使数学基础不扎实,在统计学学习的道路上也会存在诸多的平坦。

参考文献:

[1]王振龙.统计哲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1,(5).

[2]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18-63.

[3]Barry H.Cohen..Explaining Psychological Statistics(Third Edition).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8.

[4]张雷,雷厉,郭伯良.多层线性模型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金岳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

[7]肯尼斯・S.博登斯等著.袁军等译.研究设计与方法(第6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统计学方法论范文第4篇

从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基本的统计思想包括三条:一是数量观。任何事物都是质量和数量的统一,数量观要求统计学从事物的定性认识出发,研究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特征,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论文百事通因此,这不仅要求我们提高事物数量特征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统计中的思想。二是总体观。统计要认识的对象是一个总体,它必须是许多事物的集合。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始终要站在研究对象的整体角度来看问题,要对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总体现象是相对稳定的,表现出某种共同的倾向,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社会现象的规律通常具有总体的性质。三是推断观。统计研究主要基于对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讲,规律所寓于的对象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所要观察的群体总是有限的,总结出来的规律,对整体现象的判断都是基于推断。推断思想告诉我们,认识的世界是无限的,如何利用已知的某些信息来推断这无限世界中的一些规律、特征。推断有两种情况:由已发生事物的部分推断整体;由已发生的事物推断未发生的事物。但无论哪种情况,所推断的对象和结论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而需要去认识而已。有些推断是无法对总体进行全面检验,前者如验血、破坏性产品试验,后者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价格变动调查等。推断思想是一种利用现有信息进行的概率推理。抽样推断是统计推断思想的集中体现。

笔者认为,说到统计思想就不能撇开统计学派别来孤立的谈论统计思想。不同统计学派,他们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有所差异,统计思想的体现也必然有所差异。认识他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统计。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统计学派大致有社会统计学派和通用科学派及方法论派之分。就通用科学派和方法论派而言,他们认为:统计学是通用方法论科学,在所有涉及实质性现象的领域中,统计方法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统计方法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在认识事物时存在比较通行的模式,特别是能够对观察资料、实验和试验资料进行数学处理的数理统计方法,不仅应用于社会经济的研究,而且应用于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笔者认为,统计思想在这里主要侧重于数学方面的思想,有以下几种体现:

一是均值思想。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统计认识问题是从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侧重点不在总规模或个体,体现了数量观和推断观。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二是变异思想。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也就不需要做统计,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说,均值与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三是估计思想。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四、相关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关概念表现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五、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六、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述思想均体现了统计思想的数量观、总体观和推断观。

社会统计学派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社会统计学继承和发展统计学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发展。

苏联科学院、中央统计局和高等教育部在1954年3月召开统计科学讨论会,对通用科学派和方法论科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批判。并根据多数意见作了如下的决定:“统计学是独立的社会科学。它在质和量的密切联系中研究大量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在具体地点及时间、条件下的数量表现。统计学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当中研究社会生产的数量方面。此外,统计学还研究自然和技术因素对于社会生活的自然条件的影响。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统计学根据这些科学的原理和法则,表明具体大量社会现象的量变,并说明它们的规律性。”这一观点与我国现阶段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定义是一致的,即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整理分析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这就决定了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经济现象规律性的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社会性、总体性、变异性等性质。新晨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它包括:

一、调查思想。统计调查就是要把统计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按照预定的要求,对反映这个整体的有关标志的数值,有计划地、系统地、科学地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统计调查在统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担负着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所有的统计计算和统计研究,都是在原始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例如我国的人口调查或普查。只有搞好统计调查,才能保证统计工作达到对于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之所以有这一思想是由于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比较思想。统计的比较思想告诉我们,统计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每一个环节都在考虑比较优势,每个结论都在比较中得出。设计一个调查方案是在经费、时间要求、把握程度和准确程度的比较中确定的;调查的方式方法是在内、外部情况,软硬件条件的比较下选择的;分析的结论是在研究总体中选择研究指标与外部同类现象或者内部各关联现象的比较中得出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没有丰富的统计方法,就没有统计科学及其研究,就没有统计的价值,就没有统计。

统计学方法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效果;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所谓“统计学”,就是一门有关收集,整理,汇总,描述及分析数据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和推断的方法论的科学,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很多学科领域都进行了改革,不管是管理还是学科创新都越来越离不开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受这一形式的驱使,高校也对统计学专业进行扩招,在相关学员中,增大了《统计学》的课程比例,在很多中职院校中,统计学属于管理类、经济类等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此外,在很多非统计学专业中叶开设了这门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及提高学生的统计基本技巧以及统计思维能力,为学生充分运用统计学方面的方法及原理、研究分析本专业的理论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基础。因此无论是对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来说,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论都将对其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把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掌握扎实,有利于其它课程知识的学习。

一、统计学教学现状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

国家对统计人才的稀缺带动了统计学专业的人才的扩招,但是目前无论是部级的高等名校,还是地方性的一半院校,其教学效果都是不容乐观的。教学效果的这种不理想现状主要来自学生、教师及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统计学是一门理科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学生都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数学课,不仅枯燥,难度较大,而且学而无用,所以很多学生都很难对统计学产生真正的兴趣,很多学生学习统计学这门课或是由于专业课程安排需要、或是由于家长等各种客观原因。这样被动地来学习统计学,学生自然就不会认真听课、做作业、预习复习,更不会主动找自己的兴趣点,其学习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统计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算长,我国目前在各领域尚且还比较缺乏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就更不用说专业的教师。目前统计学的师资也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除了数量不足之外,统计学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比较欠缺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现在,个高校中统计学师资形成两种明显不同的教师类型,一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这一类教师经验比较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不能与时俱进,很多全新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都不能及时吸收并运用在教学中或传授给学生;另一类教师就是刚从学校毕业走向教学岗位的新教师,这一类教师理论方法各方面都比较新,但唯一的缺陷就是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这两类教师的课堂教学都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是学校的制度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应该是学校在课程设置及安排方面的不合理,很多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不是可是安排太多就是实践间隔太长,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及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把统计学的课程类型设置成“理论课”,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其实统计学是一门离不开实践的理论课,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不能忽视这一要点。

二、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所谓“教学”,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两部分,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一)改变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传统认识

正如前面所说,很多学生都把统计学课程当做数学课来学习,不仅学起来觉得困难,而且对这一课程没有任何兴趣,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认为统计学没有实用价值,当然这只是传统的看法,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现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不管是营销人员、内勤管理人员、政府公务员,还是农科、理科、工科及社会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的工作,也就离不开统计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论。作为教师,就应该把这种全新的观念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保障了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基础。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之间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从自身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技巧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专业知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呈现给学生,也会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此外,教师所要讲授的不仅是传统的统计学知识,还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还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就是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主要方法及表现形式,不管内容如何,总要用一定的方法及技巧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课堂的枯燥性、运用现代影音技术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性、采用相关的考核评价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觉性等。只有教师首先把内在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更娴熟地驾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学校在扩大招生,加大统计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才的质量,这需要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做起。要做到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有力配合才能把这一工作做好,实现达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群芳,顾光同,张香云.关于统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9(13).

[2]张菊香.企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05).

统计学方法论范文第6篇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自身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推动了其他的一些学科的诞生,如天文学、数学、教育学、美学等。统计学也当然可以归于哲学的发展框架下。因此,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哲学可称为“万学之母”,抑或“元科学”。

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客体特征和规律的方法论学科,有很强的数学基础做支撑。它不但可以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创造和发展理论,完善学科结构,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量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手段。掌握好统计学,对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量化的科学研究必将大有裨益。然而正是由于其要求较强的数学基础,因此对于缺乏数学训练的人,尤其是文科学生来说,对统计学的掌握就可能成为一件比较让人头疼的事情,有的甚至是“谈‘统计’色变”。即使不从理论研究的深度来学习,哪怕只是在统计学的应用层面上来掌握,强调实用性,也需要费些心思,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方法,就可能更加懊恼了。但是,由于哲学对统计学起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因此如果能将哲学中的一些方法论知识运用到统计学习中,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哲学思想的运用

哲学的众多原理和方法论都可以作为统计学习的有力指导,本文选择三方面加以阐释。

1.“从一到多”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事物的状态有繁有简,有的表现在量的层面上,有的则表现在质的层面上。单从量的层面上来讲,就可以看到从1个、2个到3个乃至多个的变化。比如,线性回归中,从最初的回归模型中只包含一个自变量的最简单模型到后来的回归模型中包含2个甚至更多个自变量的情况,是一种从自变量的角度来观察模型由简单到繁琐的过程[2]。再比如,从t检验到方差分析的变化。t检验可以有三种情况,即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后两者均可以检验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有差异,只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差别)。但是对于三个及以上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检验,t检验则显得力不从心了(多次两两比较可能增大一类错误的概率),而方差分析则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其不仅可以处理独立样本的问题,还可以处理重复测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t检验的不足[3]。不难看出,从t检验到方差分析,又是一个针对平均数个数从简单到繁琐的过程。回顾上面的例子,可以对这一形式的统计方法有一个比较性的认识。首先,它们都是从一个向多个的变化过程。“多”个的发展是以“一”个的发展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多个变量的模型要想发展,必须满足一个变量的单个模型发展所需要的假设条件。比如,多元回归要想进行就必须满足一元回归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如正态性、连续性和方差齐性)。而方差分析若要进行也必须满足独立t检验所需要的条件(方差齐性)。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即使统计方法再先进,其科学性差的结果也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还要看到“多”与“一”的不同。这表现在:一方面,从前提假设方面来讲,“多”除了要满足“一”所需要的基本前提条件外,还有自己的额外要求。比如,多元回归中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多元正态分布及方差分析中的协方差分析。另一方面,从功能上讲,“多”的功能与“一”的功能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区别,比如一元回归所能解决的问题运用多元回归也能解决,但是一个含有两个自变量的二元回归的功能却不能由分别以每个自变量作一次回归的两个简单回归的功能之和。对于方差分析,如前所述,亦不能分别进行多次两两比较的t检验来完成。了解这一思想后,在处理类似的情况时,便可以通过比较分清异同之处,查找前提条件,选用适当的方法。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思想。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是部分的整体,离开部分,整体即不会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谈部分,部分也会丧失其原来的意义。这一思想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由于统计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处理多个变量的数据的情况,多变量及多层关系的情况,或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假设将多个数据变为一个(如利用平均数来代表整组数据的信息),将几个变量合并为一个(如某一概念的结构分为了几个维度),将多个相互复杂的关系合并为一个(如结构方程及利用多元线性模型处理嵌套关系)。这就会使某些变量为了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而临时组成一个小的整体。比如,多层线性模型中,就会出现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回归模型而组成的层次结构,每一层的回归模型均可看做是这一多层模型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由多个层次的单个模型所组成的模型又很好地囊括了每一个层次的部分[4]。然而,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可能有各个部分单独所不具有的功能,亦即整体的功能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比如,多层线性模型中就存在每个单层的回归模型所不具有的拟合特性,能够充分发挥其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来实现对各个层次的信息的最大限度的完美组合,而作为部分的每个层次的单一回归模型,则只能依据下一层的回归结果来考虑本层次的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更上一层的分析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但就单一层次来讲,虽然可能会与相邻层次发生关系,但是绝对不可能够表现出所有层次的整体效果,即使是在层级次数很少的情况下。此外,对于模型的好坏程度的检验也是如此[5]。对于整个模型的评价,既要有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的指标,又要求其所组成的各个部分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对于各个部分的考察,则更多地只考察其自身的显著性即可。这一点除了多层线性模型,在结构方程处理一般概念结构时也有所体现。一般认为,如果想要证明所建构的概念(如自尊)的结构效度比较好的话,除了要使整体的结构方程的各项指标(如NFI,GFI)符合要求外,还要保证模型(概念)的各个维度也都要符合要求,甚至于对于每一层的各个项目的各项测量学指标(四度)也要符合通行的标准,因为一旦一个不符合要求的题项进入模型之中,将直接影响到维度的各项指标的要求,进而影响整个模型。而当仅仅对某一个维度或题项进行考察时,一般只对于其自身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其他的部分。

整体与部分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处理涉及模型的统计分析时,一要分清整体界限,认清整体的模型到底是什么;二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验证,认清整体模型相对于各个部分模型的独特之处,即整体的优越性,通过模型的拟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所蕴含的统计信息。此外,还不应忽视的一点是,对模型的整体检验,既要有对模型的整体的检验,又要包含对局部的评估,将两者综合考虑,通过比较选择出最适合的模型。

形式逻辑的研究表明[6],类属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同的。类属关系中的属相具有类项所具有的全部功能,而各类的功能则没有其属的很多功能。而整体与部分关系中的部分则不可能具有整体的全部功能,但是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则具有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比如,在前面谈到的回归中,一元回归与多元回归都归属于“回归分析”这一类,当然无论一元回归还是多元回归都具有探索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倾向性这一回归分析的特性,但是如果因为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乃至于其他的回归类型归属了回归分析这一类从而就使回归分析增加了很多的其他功能(如真正确定因果关系),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由各个维度所组成的结构方程会有比各个部分更加优越的功能,但各个部分却不能够拥有这些功能(因为其分析只是基于自身数据)。弄清楚了这一点,就能够很好地区分开类属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就不至于遇到多个变量的统计分析时不知道该以何种方法论来进行指导。这样,无论是对于统计的技术分析,还是基于研究假设对技术理论的解说,都是使人受益匪浅的。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必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心理统计学也必然是如此。所谓的知识体系,通俗来讲,就是知识组成的方式与结构,或称“知识树”。知识体系的把握对于学好一门课程来说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有关统计方法的书目中对统计知识体系的呈现不尽相同。

有按照“从事物属性上的排他性”来安排的,比如,讲到平均数的检验时,就把三种平均数(单样本、两样本独立和相关)的检验全部呈现出来,依次讲完。也有按照东方思维方式的“功能性分类”来展现,比如当讲到方差分析时,最先侧重讲一元(oneway)方差分析,之后是更复杂的两个自变量的方差分析,之后进入“析因设计”(factorialdesign)的方差分析,从此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以考察交互作用为首要任务[7],而不是一气呵成地把各种多变量的方差分析全部讲完。诚然,每种体系具有各自的特点,不同书目有不一样的体系,甚至于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章节的知识可能适合于不同的知识体系。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来构建各具特色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统计学方法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开发内化教学法;走向成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应用统计学》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九门核心课程,经济学类各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从统计学的性质上界定,《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密切结合社会经济现象质与量的变化中研究其量变规律的方法论科学,在学科分类中属于科学学范畴。《应用统计学》如何在开发内化教学实践中贯彻成功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驾驭统计,走向成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学期我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指引下,在《应用统计学》开发内化教学工作中首先是自己从思想上受到了教育,明确了开发内化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探索,初步尝到了开发内化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者首先受到了教育

开学前学校各级领导从国际国内大学办学形势的发展上论证了开发内化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在这场改革中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认识到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以为国家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真本事、成功素质的抡手人才为目的,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极积性为前提,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开发学生潜质潜能,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学校的这一重要举措,再一次让我领略了我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增强了我作好一名合格教师的信心和决心。我也尝试探索了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二、将开发内化教学法融入成功素质教育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融入“笃志、博学、崇实、拓新”的教育理念中,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一)笃志

上好第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课堂犹如战场,务必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豪感、使命感、乐趣感,做到“我要学”。我结合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讲授国民统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结合人生,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做出科学决策并贯彻执行的过程。为此,第一次课我务必提前半个小时到课堂,要求每位学生填写一张调查卡片,在这张卡片上填写:籍贯、姓名、联系电话及格言等,同时公布我自己的电话号码,欢迎同学们提问、咨询。我在PPT课件第一页上赠送同学们一首小诗:

我们的意志是如此坚强,

自由幸福的祖国地久天长;

笃志、博学、崇实、拓新的成功素质,

将铸就我们人生的辉煌!

在同学们兴奋的气氛中,拉近了我与同学们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笃志,融会在我整个教学工作中,不少同学奋起努力,考研、考公务员、考职业资格证,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他们成功了,我也与他们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例如:大三年级就考上云南大学计量经济学硕士专业的周志伟、被录用到武汉市当乡长助理的王高、被应征入伍的四川武警森林警官的钟之伟等等。

(二)博学

为了实现博学,首先需要解决博学的时间问题,为此,我在统计调查一章的教学中增加问卷调查设计与实践内容,要求每位同学设计一份针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周一至周五时间安排的问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平均每天的上课时间、课后专业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必要的生活及休闲时间、上网时间、睡觉时间、其它浪费的时间等。在针对自己填写的问卷分析中,绝大多数同学说自己并未掌控好时间安排,上网时间过长,浪费的时间惊人。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吓一跳,表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增加学习时间。

在这个基础上,我倡导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要筹划未来,将博学付诸实际行动。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科学利用自己的时间。例如:一部分人要考硕士研究生,从现在开始,按照我提供的咨询,积极准备,付诸行动,特别是经济类考生,现在就要积极利用我校的教学资源;一部分要考公务员的学生,要立足于自己的专业,或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筹划考双学位,从现在开始,学习《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内容,到大学四年级应试时,就会胸有成竹,应付自如了。一部分立足于本专业,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同学,我倡导他们学好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注重实验、实习环节,学好电子商务等课程,课程中没有安排的要选修,用以应对就业,一时就不了业或想创业的,要利用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实现顺利创业。

在统计学教学中,我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贯彻“实用、会用、够用”的原则,在实用、会用上拓展知识,使同学们达到博学,提高同学们的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统计学就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就是善其事的利器。统计犹如我们的望远镜、显微镜,不仅可以高瞻远瞩,展望未来,还可以独具慧眼,洞察幽微。

为了让同学们掌握这种方法论科学,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国内外十二本统计学教材。在教学中对于重点知识,务求达到国内本科领先水平。例如:对于统计学中基本概念的科学界定、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方法、综合指标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指数法、抽样推断法等等,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我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讲授,诱导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能够熟练地应用。对于一些难点、重点的知识,我务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向同学们介绍。例如:对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挪威的佛瑞希与荷兰的丁伯根共同创造的动态数列统计模型,我结合最小二乘法向同学们详细介绍,让同学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豪感。

(三)崇实

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运用这门方法论科学帮助同学们走向成功。为了达到崇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运用统计方法论筹划人生未来

在学习《应用统计学》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与显示期间,我要求每位同学从统计的角度做好针对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时间安排问卷,在此基础上写一篇统计学论文,进行人生生涯设计。结果显示,同学们大多数做得很好,虽然效果与要求有一定距离,但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同学们写出了题为《统计方法论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统计、统计,战斗武器!》、《我的统计方法论观》、《驾驭统计走向成功》、《统计与我的成长》、《我的统计与决策观》、《学习统计掌握方法论》、《决策来源于统计》等论文,这些问卷和论文我已按班装订成册,进行过展示,得到了督导、院长、教研室以及同学们的肯定。通过写作统计学论文后,不少同学对时间安排作了改进,在忙忙碌碌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

2.进行计算机统计实训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整理能力

本学期我对授课班级分别安排了两课时的计算机数据整理的实训,主要是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我制作了实验课件,指导学生的实训,让学生用FREQUENCY函数进行统计分组,利用AVERAGE、CORREL、FORECAST、GEOMEAN、MAX、MIN、MEDIAN、MOD、LARGE、SMALL、RANK、VAR、STDEV等函数进行计算、作直方图、曲线图、饼图等各种统计图形。同学们学会了这些知识,十分开心。学生在实训中虽然时间短,但收获大,由不会到会,很有自豪感。不少同学在自己的统计学论文分析中制作了直方图、饼图等等,可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把实战教学贯彻于教学实践中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必须配合实例进行讲授。例如:我在讲水平法发展速度的计算中,不仅仅讲: , ;而且,将其应用归纳为四个方面:(1)利用定基或环比计算平均发展速度;(2)可以用其编制计划递增、递减率;(3)用来估计达到目标的年数;(4)可以用来预测最末水平指标。让同学们学习后到实际工作中能千变万化,应付自如。

在教学工作中,凡是对重点、需要掌握的难点知识,我都要设计与实践一致的习题。要学生定期完成作业,本学期我对每个学生批改了八次作业,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无论你怎么考他,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拓新

有拓新,才会有发展,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拓新,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理论的拓新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拓新两个方面:

1.对《应用统计学》的理论拓新

(1)对统计学中主要基本概念的科学界定

我从横向和纵向上对统计学中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澄清了统计理论界一些人的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这个成果已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统计与决策》上发表。

(2)比较相对指标的拓展应用

对比较相对指标的拓展应用,目的是解决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同类指标可比性问题,我是用指数几何加权、算术加权平均,有统一权数、对比标准的方法实现横向对比的。这个成果本学期发表在我校的校刊上。

(3)创立统计加权法理论

我将统计加权法系统化,形成一个综合体系,成为一种综合数据量化处理的方法。这个成果已发表在我校的校刊上。

(4)积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计理论

我对中国和西方的统计理论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我不仅讲授数理统计方法,西方古典统计学,更发掘中国古典统计学的精华,我认为秦穆公时期商鞅提出治国理政的《十三数》就是中国最早的统计学理论文章,这比西方统计学要早近两千余年。中国古代人的统计学非常适用,我认为应当传承和发扬。

2.在“备、教、辅、改、考”中创新

备课中,我务求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然后根据实际,把握重点、难点,保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然后写出备课教案。备课教案在自律的思想指导下,务求实用够用,理论上创新,形式上新颖。在讲课前,要花大量时间备课,把教案提炼出一个简单的提纲,按提纲脱稿展开讲,可以生动有趣地讲述。

在教的过程中,要当好演员,演员必须有激情,能吸引学生观众,不是让学生佩服自己的表演,而是佩服这种知识的威力和作用。讲课时须有与学生心灵的交流,随着内容的展开,要驾驭学生的激情,开展互动式提问,在整个学期中,我的提问遍及每一位同学。

在教学之前,我仔细选购了长距离大功率的激光笔,在指挥放映多媒体时,我可以在教室内任意走动,就是走到教室最后一排,也能指挥多媒体的播放,这为自己参与课堂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教的过程中,按照开发内化教学法布置课外作业和课堂测验,要求同学们按时做好,我是全批全改,及时批改,批改形式有所创新。

上课时如果有同学不到课,我会当场记录下来,公布于众,通知其晚上七点钟到教研室补课。

辅导答疑中,主要分为集中答疑及个别答疑,集中答疑主要是在每次批改作业后,针对存在的较为共性的问题答疑,个别答疑主要是课前课后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较为分散的问题作出详尽的回答。

素质测评是必须的,因为要检验其知识的全面性、牢固性、熟悉程度。为此,我制作了多套考核试卷并抽取一套进行测试。

评定成绩按学校教务处规定办。严师出高徒,严字贯彻于平时教学中,而不仅仅限于测评。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会获得双赢。

总之,我在开发内化教学工作中做了我该做的事情。对于学生只能循循善诱、启发自觉、薰陶感染、潜移默化,哪怕是最差的学生,永不言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我的追求。

统计学方法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立/犯罪统计学/思考

一、我国犯罪统计学的发展动因与价值判断

犯罪统计学的建立与发展,既是犯罪学研究深化、统计理论发展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社会综合治理的客观要求。同时犯罪学和统计学的快速发展又为犯罪统计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其理论动因、现实动因和技术动因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动因

犯罪统计学作为统计学的分支或统计科学的一种形式,其形成首先得益于统计理论不断深化,统计方法不断丰富的有力推动,其中中外许多统计学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研究,对统计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封闭型到开放型,从纯理论向应用性转变有重要意义。

2.现实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由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增长,统计学作为通过偶然现象数量分析、探索必然性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可以为社会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这就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也开辟了对犯罪现象进行科学考察的一种新途径。

3.技术动因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向统计学领域的渗透,信息等相关产业与统计事业的融合,不仅为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汇总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缩短了统计产品开发的时间,扩大了统计服务的空间,提高了统计研究的效率,也客观地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和发展我国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统计理论从单一的经济型研究向社会与经济复合型发展;二是有利于推动和完善我国统计学科的建设。

二、建立犯罪统计学的基本原则

建立我国犯罪统计学应遵循以下两方面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用宏观的、广阔的视野,了解和掌握犯罪问题历史特征、现实表现和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我国统计的现状出发,确立我国犯罪统计学的道路和发展的目标。

2.现实性原则

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实践,才会创立一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统计学。现实性原则是“国情论”在犯罪统计学研究方法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开创犯罪统计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主体,从我国统计的具体实践出发,以统计管理体制为核心,辅之以其他问题的研究。

三、犯罪统计学的性质、对象的科学界定

笔者认为犯罪统计学是从犯罪学和统计学中分化出来,又渗透融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有犯罪学的特点,又有统计学的特点,但从根本上谈,它还是统计学的一个新分支,是实质科学与方法论的交叉和揉合。因此,犯罪统计学就是研究犯罪现象数量特征的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社会性和具体性:

1.综合性

犯罪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涉及到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犯罪学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涉及到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可以说,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由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原则等组成的全方位的综合体。

2.社会性

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而从事犯罪统计研究的人是主体,人有其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从主体到客体之间必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条件约束,再加上犯罪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所以犯罪统计学的社会性特点非常明显。

3.具体性

犯罪统计学虽然内容庞博,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下,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犯罪活动规律和方法。而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思维,对研究犯罪统计学都是无益的。直接照搬和套用的方法也只会把犯罪统计学引向歧途。

四、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犯罪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的框架应该包括四部分:

1.犯罪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要对犯罪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其首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法,系统地向客观实际采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审核、分组、汇总等,为进一步对资料加工分析提供条理化的、综合化的资料。客观地说如果没有对犯罪资料搜集与整理这一途径,就无法考察和认识犯罪现象规模、结构,区分犯罪现象的各种差别、特点及原因。

2.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分析

犯罪现象从总体上看其分布是有规律的,运用均值和变异指标等方法,可以寻求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也就是说这些方法可以将个别犯罪现象的量抽象为一般的量,然后依据一般的量探究异常复杂多变的犯罪现象量的规律性。只有发现犯罪现象的一般性和代表性特征,才能为社会的综合治理提供最基本、最一般的信息和咨询意见。新晨

3.犯罪现象动态发展轨迹的数量描述

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维时间有密切联系,现在是过去的沉淀,而未来又是现在的科学延伸,运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求解犯罪现象的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等规律,可以全面地描述犯罪现象发展的全貌与动态轨迹,并以此来分析和预测犯罪现象的未来变化,为社会预防犯罪提供真实可靠的数量依据。

4.犯罪现象与其他现象量的相互关系分析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犯罪现象也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经济现象乃至于自然现象都有着相互联系,运用相关分析,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就可以观察现象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与方向,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数学建模可以描述现象之间的变动关系,从而达到了从整体上、系统上来认识犯罪现象的目的。

统计学方法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统计思想;统计工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TU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311-01

在当前我国统计工作中,认清统计的真谛、领会统计思想,对统计本身来讲,有利于提高统计水平和统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对外界而言,有利于树立别的工作及别的理论不能取代和比拟的统计权威。

一、统计思想简述

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也是统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指南。这里统计思想是指统计不同于别的学科所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树立统计权威的基础。

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始终要站在研究对象的整体角度来看问题,形成了大量观察法和大数定律等一系列认识规律。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把握大局”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要求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总体资料是由作为承担者的个体身上搜集后综合而来的,而个体资料千差万别,有些界限还不好判断。这时就需要站在总体的角度,看哪些符合总体要求,哪些不符合总体要求,避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避免偏离统计本身的功能。

二、统计思想的几个方面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统计认识问题是从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侧重点不在总规模或个体,体现了数量观和推断观。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也就不需要做统计,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说,均值与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关概念表现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三、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应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应用和等D个环节;而作为统计工作成果的统计资料显然应包括调查的原始资料,整理的系统资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资料;统计学研究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研究统计资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3个涵义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辨证关系。

统计工作的5个环节中,设计是基础,说统计学是方法论的科学,最主要的就体现在统计设计上;统计工作能否达到目的,关键也在于设计。若把统计工作看作是产品生产过程,统计设计就相当于产品设计,统计调查就是施工,统计整理就是组装,统计分析就是质量检验与分析,统计信息应用与就是广告宣传与销售。每一环节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设计和分析是技术性、理论性最强的工作,统计的特殊功能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统计设计实际上是告诉操作者怎样去调查,怎样去整理;分析与信息就是告诉用户统计可以达到什么目的,而这些目的是别的专业达不到的。发达国家为什么对统计如此重视,联合国为什么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关键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今天的社会,统计已相当发达,无论是资料搜集方法研究,还是统计规律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认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或者说认识统计总体。统计工作者从调查开始到整理出对外服务的系统资料,这一过程使人们对统计总体的外貌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再从数字后面找出内部特征,就能总结出现象发展的规律性,结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则,就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经济的有效建议。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由统计指标所核定的数量是有科学涵义的,指标之间是有严密分工的。因此,统计分析是别的分析所不能比拟的。

四、统计工作如何改进

统计学虽然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但还没有成熟为一个具有完整稳固基础的知识领域,因为就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围是如此之大、我们所面临的未知是如此之多而不得不需要不断夯实和拓展其学科基础,以保证统计学定量认知的职能与功能。所以,从人类不断增加和提高的对统计的要求出发,我们要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相融,要不断汲取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数学、复杂系统科学、混沌学、仿真学、计算机学等的最新发展成果来补充、拓展统计学的基础,否则,统计学的发展就会缺乏生命力,就会裹足不前。

在市场经济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却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如果责任心不强、上进心不足、业务素质低下,势必贻误正常工作。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企业单位,行业系统,尤其是企业集团需要具有责任心、富有时代感,并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较高业务素质,能带领同事一道学习与工作的统计负责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重视,统计思想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统计工作将会不入更高的一层台阶。

参考文献

[1] 思想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4).

[2] 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统计学方法论范文第10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统计思想及统计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就统计思想体系及其在统计工作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统计思想;统计工作;影响

在当前我国统计工作中,认清统计的真谛、领会统计思想,对统计本身来讲,有利于提高统计水平和统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对外界而言,有利于树立别的工作及别的理论不能取代和比拟的统计权威。

一、统计思想简述

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也是统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指南。这里统计思想是指统计不同于别的学科所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树立统计权威的基础。

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始终要站在研究对象的整体角度来看问题,形成了大量观察法和大数定律等一系列认识规律。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把握大局”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要求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总体资料是由作为承担者的个体身上搜集后综合而来的,而个体资料千差万别,有些界限还不好判断。这时就需要站在总体的角度,看哪些符合总体要求,哪些不符合总体要求,避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避免偏离统计本身的功能。

二、统计思想的几个方面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统计认识问题是从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侧重点不在总规模或个体,体现了数量观和推断观。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也就不需要做统计,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说,均值与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关概念表现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三、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应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应用和等D个环节;而作为统计工作成果的统计资料显然应包括调查的原始资料,整理的系统资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资料;统计学研究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研究统计资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3个涵义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辨证关系。

统计工作的5个环节中,设计是基础,说统计学是方法论的科学,最主要的就体现在统计设计上;统计工作能否达到目的,关键也在于设计。若把统计工作看作是产品生产过程,统计设计就相当于产品设计,统计调查就是施工,统计整理就是组装,统计分析就是质量检验与分析,统计信息应用与就是广告宣传与销售。每一环节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设计和分析是技术性、理论性最强的工作,统计的特殊功能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统计设计实际上是告诉操作者怎样去调查,怎样去整理;分析与信息就是告诉用户统计可以达到什么目的,而这些目的是别的专业达不到的。发达国家为什么对统计如此重视,联合国为什么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关键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今天的社会,统计已相当发达,无论是资料搜集方法研究,还是统计规律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认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或者说认识统计总体。统计工作者从调查开始到整理出对外服务的系统资料,这一过程使人们对统计总体的外貌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再从数字后面找出内部特征,就能总结出现象发展的规律性,结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则,就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经济的有效建议。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由统计指标所核定的数量是有科学涵义的,指标之间是有严密分工的。因此,统计分析是别的分析所不能比拟的。

四、统计工作如何改进

统计学虽然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但还没有成熟为一个具有完整稳固基础的知识领域,因为就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围是如此之大、我们所面临的未知是如此之多而不得不需要不断夯实和拓展其学科基础,以保证统计学定量认知的职能与功能。所以,从人类不断增加和提高的对统计的要求出发,我们要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相融,要不断汲取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数学、复杂系统科学、混沌学、仿真学、计算机学等的最新发展成果来补充、拓展统计学的基础,否则,统计学的发展就会缺乏生命力,就会裹足不前。

在市场经济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却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如果责任心不强、上进心不足、业务素质低下,势必贻误正常工作。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企业单位,行业系统,尤其是企业集团需要具有责任心、富有时代感,并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较高业务素质,能带领同事一道学习与工作的统计负责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重视,统计思想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统计工作将会不入更高的一层台阶。

参考文献:

[1]思想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4)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上一篇:保险投资管理范文 下一篇:德育常规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