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范文

时间:2023-03-13 04:15:47

司法考试

司法考试范文第1篇

与此相映照,并非所有没过关的考生都将陷入忧愁。比如对一些已是中西部地区司法机关在编人员的考生来说,他们参加司考不过是“热热身”。在统一的司考之外,还有一场系统内的“特权司考”正在等着他们――这种“只能做不可说”的内部考试,就是“单独组织在职法律职业人员统一司法考试试点”。据了解这种“试点”在有的地区通过率居然达到95%。如果说这些年司法考试因通过率过高而有“放水”之嫌,那么“特权司考”简直是决堤溃坝。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实施之前的状况。其时的初任审判员、助检员/检察员、助检员考试与律师资格考试相比,就难度而言堪称天壤之别。在那个“前司考时代”,“两院”的资格考试不仅自行出题、自行组织、自行阅卷,最后还是自行决定合格率,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正如贺卫方教授当年所言,各自为政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损害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意识”“进入门径的差别加剧了三职业之间的分裂和司法决策的混乱”。当时调侃法官与律师错位的段子比比皆是,有“法官一思考,律师就发笑”;还有“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法官搞清楚相关的法律规定”。法律职业之间分裂如此,法院权威与司法公信的不彰也就不难理解。

在各界的共同呼吁与努力推动下,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三考合一”终于在2002年成为现实。统一司法考试被普遍认为是最近十余年来司法领域最大、也是最实质的改革成果,誉之为司改“里程碑”也不为过。在这一制度中,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受到冲击,作为专业技能的法律技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较之因人而异的道德考察,司法考试也更能保证公平和体现公正。

但这一制度也不可避免地伤及某些既得利益阶层。一是之前已经在编却又没有法律资格的“政法干警”,他们将无法走个形式就自然进入司法官序列;二是之后“两院”的主要领导在招人方面,想利用特权就要困难得多,即便利用特权让人进了“两院”的门,没通过司考也很难有好的发展前景。

统一司法考试的“统一性”最终受到了挑战。《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所列出的理由是,“扩大单独组织在职法律职业人员统一司法考试试点范围”,旨在“直接、快速、有效解决西部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法官短缺问题”。

西部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果真存在严重的法官短缺,以至于不得不借助于“特权司考”来加以弥补吗?且不说这种说法本身就存疑无据,因为越是边远地区,越拥有“无需法律的秩序”。熟人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流动人口聚集地有着不同的化解之道。仅就两种社会形态而言,陌生人社会更需要法官。

对于以适用国家法为职责的司法机关,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是必要的前置条件。司法考试并不是选拔性考试,而只是一个资格考试。司法考试的制度诉求主要是法律职业的同质化,而不是精英化。司法考试对考生的要求仅仅是及格(60分万岁),而不是优秀――这是从事法律三职业的最低门槛。法官本应是精英中的精英,若连法律行业的最低门槛都要靠特权照顾,谈何职业尊荣?

事实上,司法考试与早期的律师资格考试相比,难度已大大降低,通过率则是大幅提升。司法考试2008年报名人数为37万人,通过率为27%;2009年报名人数42万人,通过率为22%;2010年报考39万人,通过率大概为20%。与律师资格考试长期一位数的通过率相比,司法考试确有“放水”的嫌疑。

而“放水”的司法考试仅在2008年到2010年,就有27万多考生拿到了法律职业资格证。哪怕其中只有十分之一的考生进入司法机关,人员也多达2.7万,足以弥补司法官的缺额。更何况,在正常的公开招考之外,还可以向律师群体开放遴选司法官。即便西部边远地区因地缘因素,无法吸引高层次的法律人才,也可以通过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对口支援,以及全国范围内司法官的灵活调配和多重奖励来加以解决。

事实上,现行司法考试制度已经正视了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法律职业者缺乏这一难题。司法部从2003年开始,就不断为此开口子。截至2010年底,国家司法考试适用优惠政策地区覆盖了全国25个省份的1213个县(区、市)。2011年,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区合格分数线分为四档,其中最低的自治区合格分数线仅为280分。如此优惠之下,还要悄悄地搞“特权司考”,让人怀疑它究竟是不是为了弥补司法官的缺额。“特权司考”的实际作用,在部分地区已异化为部分人的“福利”。让那些通过司考无望的行政人员甚至是工勤人员由此解决“法官资格”,进而让他们能领到一份“法官津贴”的途径。

所以,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西部边远地区缺法官,而在于有资格、想进去的进不去;进去了、通不过司考的又赖着不出来。本来是“铁饭碗”无法打破,却要照顾那群不合格的人,让他们利用特权通过考试并继续留在司法机关。对无识无才者如此迁就,这种“特权司考”与统一司法考试的初衷已背道而驰。

司法考试范文第2篇

我国如今实行的司法统一考试是为实现精英司法而建立的制度,目的在于选拔英才、淘汰庸人,实现惟良折狱的理想。这种理想需要优良的制度来实现。

目前,司法统一考试制度已经行之十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陷。通过对比某些法治先进国家经验,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上存在的可以进一步改良的空间。不过,改良现有的司法考试制度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要是了解我国民国时期曾经实行的司法考试制度,也不无启发作用。

考试分步进行

我国民国时期司法考试,实行分步进行的方式,大致分为甄录试、初试、再试三步进行考试。

民国四年(1915年)政府《司法官考试令》,就司法官考试条件、科目等作出规定。第二年又颁布《司法官考试令实施细则》。当时考试已分笔试与口试。民国四年《关于司法官考试令第三条甄录规则》也明确规定了甄录试。

民国六年《司法官考试令》规定了甄录试、初试、再试三步考试。甄录试及格者得应初试;初试及格者授以司法官初试及格证书,依学习规则之所定分发各审判厅、检察厅或司法讲习所。学习期满后由监督长官送请再试,再试及格者授以司法官再试及格证书。

初试、再试都分笔试、口试进行。这一做法后来得以延续。民国二十七年八月二十日临时政府令第九十九号公布施行的《司法官考试条例》第四条规定,司法官考试分初试、再试次第进行。第五条又规定:“初试及格者授予司法官初试及格证书,依司法官学习规则所定分发学习或入司法官养成所训练。”

初试也要分步进行:“初试分甄录试、笔试及口试,甄录试不及格者不得应笔试,笔试不及格者不得应口试。” 甄录试考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历史地理、法学通论;笔试又分必试科目和选试科目,必试科目为法院组织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商事法规,选试科目(应考者可任选二种)包括行政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犯罪学、监狱学。笔试通过后进行的口试“就笔试之必试科目及应考人之经验面试之” 初试之甄录试、笔试及口试均以所试各科目分数平均满七十分为及格。应试者三试分数合计总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为甲等,不及八十分在七十分以上者为乙等。

再试以考验学习或训练之成绩为主,分笔试、口试及成绩审查三种。笔试以两件以上之民刑诉讼案件为题,令应考人分别作制处分书或裁判书试验之。口试“就应考人学习或训练期内之经验面试之”。成绩审查“就应考人学习或训练期内之成绩审查之,其审查方法由典试委员会定之”。另据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法部令第二五号公布施行的《司法官养成所章程》之规定,司法官养成所必修科目为刑法实用、民法实用、刑事诉讼法实用、民事诉讼法及强制执行法实用、刑事特别法实用、刑事审判及检察实务、民事审判及强制执行法实务、外国文、公牍;选修科目有国际私法、法院行政及实务、监狱学及实务、法医学、证据法、犯罪心理学、审判心理学、华洋诉讼。另外,司法官养成所训练期间定为一年六个月,每六个月为一学期。司法官养成所应于每月月终举行月终试验,就该月内修习之必修科目选择三科行之;每学期期满举行学期试验,就该学期内修习科目全部行之。月终试验与学期试验均以所试各科目分数平均满七十分为及格,月终试验分数加入学期试验分数平均计算,学期试验分数加入期满试验分数平均计算。

当年之司法官训练并非完美,1936年阮毅成先生曾批评说:“其所谓训练,尤令人不能满意。氏曾于《时代公论》第二十号着有《司法官训练问题》一文,论述甚当。胡氏谓:‘……法官训练所所授之学科与通常法律学校,完全相同,其稍示差别者,惟:通常法律学校所用之教本为讲义体,法官训练所所用之教本为逐条解释体;通常法律学校所用之教本不甚注重判例,法官训练所所用之教本则附录若干之判例。除此两点而外,所授之科目如是,教材如是,师资亦如是,彼所谓训练者,特不过一迭床架屋之制度而已。其次所贵乎训练者,固在于司法经验之灌输。实则所谓经验,吾年常穷年累月而不得一二,彼为之教授者,纵属富有经验之司法官,亦感应付之难。训练云云,徒成外观。’”

另据阮毅成先生所言:“司法行政部年来虽于甄拔方面,略将标准提高,但所能补救者仍属有限。如司法行政部定为非毕业总平均在七十分以上者,不得请求甄拔,于是各大学法律系毕业生之总平均,几十分之十在七十分以上,学生以最低七十分责之教员,教员又何必靳而不予?”

民国二十七年八月二十日临时政府令第九十九号公布施行的《法院书记官考试条例》第四条也规定分甄录试、笔试及口试,但不分初试与再试,甄录试不及格者不得应笔试,笔试不及格者不得应口试。考试难度明显小于司法官考试。

我国大陆民国时期分步考试的做法也值得继承。当前一步考试方式,存在不小弊端,不能真正达到甄拔英才之目的,反而因降低考试通过标准而有司法资格泛滥的倾向。矫正之道之一,就是考试分步进行,并且改变考试内容扁平化现象,将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和法学思想、外国立法例及政治及法律学说之素养业纳入高阶考试范围。中国大陆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司法考试分两步进行,如有学者认为将整个考试分作两个部分,即侧重对大学期间所学基本知识进行考查的第一次考试和侧重运用法学知识与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二次考试。

分步考试可以将律师资格与司法官资格在初试以后分开,司法官资格的考试应当严于律师资格。我国可以将统一司法考试分为初试和再试,由此将律师资格与司法官资格分开。

通过初试可以获得初试合格证书,经过一年(可以考虑延长至三年)在律师事务所实习并考核合格获得司法行政部门颁发的律师执业证书;要成为司法官,应当在初试通过后参加一年半(三学期)的司法研修,研修考试合格进入再试,再试合格授予再试合格证书,然后选任为法官和检察官。目前的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可以承担起司法研修生培训工作。

限制考生来源

法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没有在一个较长时间里浸淫于法学知识和法学观念的过程,徒经考试并合格,未必具备一个法律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依靠死记硬背和考试技巧训练参加并通过司法考试,入行之后可能难以满足职业需求。易言之,不重视法学教育过程就可能出现能够通过考试却不具有司法人格和法律精神素质的徒有虚名的“法律人才”。因此,司法考试应当对考生来源加以限制。

民国六年《司法官考试令》第三条规定了应试者资格,包括:在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法政学科三年以上毕业、得有毕业证书者;在外国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法政学科三年以上毕业、得有毕业证书者;在经教育部或司法部认可之公立、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法政学科三年以上毕业、得有毕业证书者;在国立或经教育部或司法部认可之公立、私立大学或专门学校教授司法官考试主要科目继续三年以上、经报告教育部有案者;在外国大学或专门学校学习速成法律、法政一年半以上、得有毕业文凭并曾充推事或检察官继续办理审判、检察事务一年以上或在国立或经教育部或司法部认可之公立、私立大学或专门学校教授司法官考试主要科目继续二年以上、经报告教育部有案者;曾充推事或检察官继续办理审判、检察事务三年以上者;曾应前清法官考试及格者。

另外,具备一定条件者经司法官再试典试委员会过半数之议决得免应考试。其条件是: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本科修法律之学三年以上毕业得有毕业证书而成绩卓著并精通外国语者;在外国大学修法律之学三年以上毕业得有毕业证书而成绩卓著者,在日本毕业者并须精通一门欧洲一国语言;曾在国立大学或专门学校教授司法官考试主要科目任职五年以上并精通外国语者。

民国二十年(1931年)《高等考试、律师考试条例》和1933年5月23日考试院修正公布的《修正高等考试司法官考试条例》也都对考试资格作出限定,两条例规定的条件近似。民国二十七年《司法官考试条例》对司法官应试人的来源限制在修法律政治学科的毕业生范围内以及曾任司法、司法行政职务和有法律专门著作者。

对于应试者法律学历加以限制,使因为法律品格的培养,法律意识的熏陶,法律技能的掌握,法律思维的养成,法律逻辑的训练,都需要一定的时日,不能一蹴而就,来个急就章。有鉴于此,司法考试应当对考生来源进行限制,参加司法考试者必须经过正规的法学教育应当纳入报考条件,未经正规法律教育者不应被允许参加考试。

限制参考次数

参加司法考试次数宜有限制,我国民国二十七年《司法官考试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再试不及格者得补行学习或训练,再应第二次再试,但以一次为限。”

在1933年的《修正高等考试司法官考试条例》也规定:“再试及格者授以再试及格证书,依法任用不合格者补行学习,得应第二次再试,但以一次为限。”对考试次数作出明确规定。民国六年《司法官考试令》第二条规定了司法官考试年龄下限(即二十岁),但未规定上限,同时规定考生必须是男性。

民国二十七年《司法官考试条例》限制司法官报考者年龄,而且限制性别为男性,其第二条规定:“凡中华民国男子年在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在1933年5月23日考试院修正公布的《修正高等考试司法官考试条例》中得没有司法官考试的年龄限制)并符合其他条件才有资格参加司法官考试(第二条)。

对于书记官考试,民国二十七年《法院书记官考试条例》对于年龄和性别也有同样的规定。对于刚刚从帝制走向共和且妇女教育程度总体偏低的民国来说,将司法官等报考者的性别限定为男性无足为怪,但放在今日就属不合时宜了。至于年龄限制,不是不能得以沿用的。

在有些国家,也有限制考试次数的规定,如德国将毕生参加司法考试的次数限制为两次。这样做,可以避免出现考试人数过度膨胀,考试人数过度膨胀不但造成资源浪费,也有违司法考试选拔精英的初衷。一次考试固然有准备不充分而未通过的情况,二次未通过就难说是偶然。如果允许年年卷土重来,最终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般应试,即使最终通过考试,就失去了精英选拔的用意了。

在当代中国,统一司法资格考试是最引人瞩目的职业资格考试之一。这一考试一度被认为是难度很高的职业资格考试。随着近年来司法考试及格率提高到20%以上,通过这一考试获得资格的含金量受到质疑。

司法考试范文第3篇

第二条具有台湾地区居民身份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第三条台湾居民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报名时间、报名方式、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时间、应试规则、合格标准以及合格后授予国家法律职业资格的办法,适用《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有关国家司法考试规章的统一规定。

台湾居民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地点、考试地点以及考试合格申请授予资格的方式,按照本规定以及司法部有关台湾居民参加考试的年度安排执行。

第四条台湾居民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在大陆工作、学习或者居住的,应当在其居所地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报名点报名;在香港、澳门工作、学习或者居住的,应当在香港、澳门向承办考试组织工作的机构报名;在台湾地区或者外国工作、学习或者居住的,应当到司法部在大陆指定的报名点报名。

第五条台湾居民在考试报名时,应当向受理报名的机构提交以下证明其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条件的有效身份证明:

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简称台胞证)和台湾居民身份证;

不能提交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的,应当提交台湾居民身份证和户籍誊本或者户口名簿。提交户籍誊本或者户口名簿复印件的,须经台湾地区公证机构公证。

受理报名的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报名人同时提交其他有关证明。

第六条台湾居民在考试报名时,持大陆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书的,可以向受理报名的机构直接办理报名手续;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高等院校或者外国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书报名的,须同时提交经教育部有关机构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证明。

第七条台湾居民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在大陆报名的,应当在报名地司法行政机关设置的考场参加考试;在香港、澳门报名的,应当在香港、澳门承办考试组织工作的机构所确定的本地考场参加考试。

第八条台湾居民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合格的,可以根据《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授予法律职业资格。

在大陆报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员,向报名地司法行政机关递交申请及有关材料,由其按照规定程序审查上报。

在香港、澳门报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员,向司法部委托的承办资格申请受理事务的大陆驻港澳机构递交申请及有关材料,由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司法部进行审查。

第九条台湾居民取得国家法律职业资格,在大陆申请律师执业的,依照司法部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台湾居民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具体安排,由司法部在年度国家司法考试公告以及国家司法考试办公室相关文件中公布。

第十一条本规定由司法部解释。

司法考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司法考试司法改革意见阶段累进公务员考试

一、国家司法考试的渊源及现状

本世纪初之前,我国法律职业化呈多元化发展,法检系统及律师行业各有独立的职业资格考试,且互不认同,若要从事跨行业法律职业必须“从头再来”,此种状况不利于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和法律职业共同体及统一司法理念的形成。2001年新的《法官法》、《检察官法》经人大常委会修订颁行,最重要一条修订即是初任法官、检察官必须从通过司法考试,符合任职资格的人员中选拔。2002年初《国家司法考试施行办法(试行)》正式生效,并于同年举行首届统一司法考试。从此标志我国司法系统人才准入制度的规范化和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化,更有利于我国法律职业思维和理念的形成和升华,对司法机关及律师行业的人员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量化的平台。

(一)司法考试制度对高校法学教育及教师职业的影响

1、我国政法院校及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是从建国初废除国民政法《六法全书》,摒弃民国法统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法学教育几乎照搬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重视意识形态和国家,形态色彩浓厚,缺乏法理性和法系比较性,法学毕业生毕业直接分派到法检系统从事实务工作,由此致使法律工作者大多成为政策的执行者而职业的法律人。期间,司法机关权威遭到践踏,使本来步履维艰的法制道路更是雪上加霜。后,部分法学院校开始恢复,但因为前期发展的迷茫和眼前的法制环境的严峻,导致法学教育及法律人才的培养出现浮躁的趋向,甚至出现很多速成型的培养模式,功利色彩浓厚,这在当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确实起到积极作用,但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在此后20多年,法学高等教育不断规范,法检系统准入制度也不断提高并逐渐注重较高的法学素养,逐渐形成了西政、中政几个大的法学阵营格局。但21世纪初实行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却使高等法学教育逐渐偏离主线,,因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若要在法律职业舞台上有所作为,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因此很多院校开始注重功利性和应试性,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法律人格的培养,使得大学法学教育成为应试工具,特别是2008年考试政策规定:在校本科生大三阶段即可参加司法考试,这无疑导致大学阶段就是为了司考教材而学习,至于司考背后是什么似乎已无意义。其因缺乏独立的法理思维,大学四年的系统学习似乎只为司法考试,从而造就很多会考试而不会学习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今后司法精英化的发展是一个桎枯,也和司法考试设立的初衷相违背。

2、教师行业因其职业特点,交际面狭窄,个人的独立面不容易表现,所以教师职业虽然是个稳定的职业,但教师心态并不稳,又因现在司法考试及公务员考试条件比较宽松,所以很多年轻的老师多数抱着“跳跃”的心态在工作,因此很多老师相当多的精力不是放在学生身上和教学、课题研究上,而是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司法考试上和公务员考试上,导致教师队伍不稳,阶层脱节,难以培养骨干力量。教师出身的占了每年公考和司考相当大的比例,在国家机关越来越要求社会在职经历的情况下这个现状不失为一个丰厚的资源备选。但是实践中一些不足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在司法机关,这种缺陷比较明显。因为教师行业的特殊性,在应试上要比应届毕业生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每年的司法考试“状元”几乎全是教师出身,动辄430分、430分。然后再从事律师行业或者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司法机关,但在司法实务中,这些高分状元们却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司法考试的单纯应试性让他们掌握了答对题的规律,但其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哪怕一个理工科出身背了三个月辅导资料竟也高分通过,这不能不说是现行司法考试注重应试性和表现出工具性的一个弊端。

(二)司法考试对法检系统的影响

自新的《法官法》及《检察官法》颁行,法检独立的资格考试被取消,法官、检察官资格晋级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在中国法治建设是个质的飞跃。但也遗留下来一些问题,即改革之前已在法检系统工作尚未任命的干警不得不面对和新进干警同一起点的问题,有些工作多年的干警,实务经验非常丰富,但因精力和应试能力较弱,始终跨不过司法考试的门槛,给很多法检机关造成“能用的人不合格”的尴尬局面,而年轻的法官、检察官又缺乏实务经验,造成“业务断层”。这是特殊阶段的局部特写,但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实务中即可感觉到,年轻检察官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和敏锐的逻辑思维,但缺乏实务经验,在实务中难免会现一些失误,但很多没有法律资格的老干警有非常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务经验,如果有老干警的帮教,送上一段路,会少走一些弯路。对年轻干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二、对大学教育模式与司法考试制度的关系的初步探讨

司法考试主要是从接受过法学教育的人才中选拔应用型法律人才,而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法学本科教育来完成。因此,司法考试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要求法学本科教育尊重司法考试的本质与规律,满足法律职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加快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步伐,实现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正效应。

1、更新法学本科教育的观念法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观念的更新,由于司法考试对法律职业提供的准入标准,我国的法学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法律本科教育。法学本科教育主要对应法律应用人才,即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精英教育理念,着力塑造“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的法学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脱离,法学专业本科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法学教育应当采用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理念,在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为应对司法考试的需要,要实现师生原有角色的转变,并革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的权威向知识的组织者转换、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学习的促进者转变;学生角色从知识的被动学习者向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转变。据此,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知识交往的主体性的伙伴关系。知识教学从“知识传授”转换为“知识对话”,既可激活教师的教育智慧,又可催声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注重启发式、探讨式等有益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式,采用“问题研讨”、“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分析和评价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熟悉法

律条文的内容,领会法律的精神实质,掌握适用法律的技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因法律职业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法学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联系司法实践和社会实际,因此,还必须改变我国目前高校教师队伍较为封闭,与系统外部交流过少的状况,在学校和法律实务部门之间建立灵活的人员交流机制,使法学教师定期有机会参加司法实务工作,并聘请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兼职或专职教师,努力造就一支既有高超的法学理论水平,又深谙法律实务的法学教师队伍,以为法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司法考试影响着法学本科教育,法学本科教育要应对司法考试,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不是要把法学本科教育变成“应试教育”,而是要以司法考试为契机,推动法学本科教育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使学生具备法律从业者所应有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从事法律职业所必备的智识和能力。

三、司法考试与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在职人员的关系

司法考试从一定层面上为大家公平竞争提供了一个公正的平台,其体现兼容并包的准入门槛也为我国法律职业增添了不少色彩。但是在目前毕业生就业环境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应当有意识的倾斜于此。社会在职人员的在工作上首先是有保障的,他们参加司考和公考为了是更有所作为,而在此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与其竞争并不占优势,在公务员考试中此种情况表现的比较突出。从近几年司考报名统计来看,全国近六百所高校有法学专业,法学毕业生在逐年增加,就业也日益困难。限定考试主体资格,要求报名者须具有法学本科教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法学教育备选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限定行业稳定,避免行业间频繁“迁徙”,比如教师队伍可以要求其工作满三年才可参加司法考试,五年才可参加公务员考试。针对招考进法检系统通过司法考试的非法本专业人员司法实务层面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可以要求非法本专业通过司法考试后,须到律师事务所见习满两年才有资格报考法检系统。针对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律法职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中央也实行了特殊的照顾政策,中西部地区报考条件降为法律专科学历,同时分数上也有所降低。但根据中央2008年底的《司法改革意见》精神:适当放宽西部司考报名条件并相应降低合格线,在新疆、等地单独组织在职法律职业考试试点,完善司考通过制度,完善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招录政法干警的办法,将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合并进行。我们应该深刻领会中央《司法改革意见》,针对中西部的法检断层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立法上细化,改变西部法检系统僵化的人事布局,提高整体执法素养。

四、完善司法考试改革的探索

1、目前司法考试是有最高法、最高检及司法部共同组织的,以司法部为主。不同部门利益冲突在所难免,每年的试题及答案也都引发了大量争议,诟病颇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考的权威性。因此司法考试领导机构的组成应当最大限度的体现公平,不能只有“一家之言”,应当成立专门的司考组织机构,吸纳学理性研究人士及司法实务人士参与其中,应当尽量选用通说,避免争议问题的出现,并完善答案复议程序的透明化,最大限度的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鉴于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相脱节,原则上法官、检察官应从通过司法考试的优秀人才中选任,而实践中若要成为法检机关工作人员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而律师行业却只需“一卷永逸”,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否定司法考试的权威性,而更多带有工具性。因此应当改善这种状况,根据中央《司法改革意见》精神,完善从高校法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招录政法干警的办法,将公务员考试与司法考试合并。因此可以从法规角度细化,针对法检系统,可以分类别招考。对业务类司法人员,比如法官、检察官可以通过合并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择优选拔,作为法官、检察官预备人员,并经过两年审判或检察工作以后,通过竞争考核任命为法官、检察官。而非业务类人才招录应当并入统一公务员考试中,按行政机关标准录用。

2、改革司法考试模式,分阶段累进通过

近年来,关于司考取消一次性考试的消息很多,但都未得到官方证实,个中原因不得而知。但目前“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模式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考试次数越少,结果的偶然性越大,一次性考试增大了非法律出身者侥幸过关的可能性。而在实务中这种弊端也较突出,有些所谓高分通过的非法律出身者竟然不会写状,问其原因,答曰,我只知道按答案去套,别的就什么不知道了,在法检业务中这种不足也有表现。有学者建议引用日韩等国的累进考试制度,避免一次通过的侥幸心理。因各国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能照搬套用,但日韩等国多年司法考试制度的实践和理念确实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司法考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考试主要是针对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所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者,采用单一选择和论文的方法进行。第二次考试是针对通过第一次考试和可以免除参加第一次考试者。第二次考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内容涉及宪法、民法和刑法三个科目,合格者方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第二阶段考试以论文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涉及宪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合格者方有资格参加第三阶段考试,第三阶段以口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涉及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五个科目。最后一个阶段的考试成绩未合格的,其第二次考试前两个阶段的成绩不予保留。

我国台湾地区的司法考试(其称为法官、检察官、律师考试)分为三试,第一试和第二试为笔试,第三试为口试。第一试未录取者,不得应第二试;第二试未录取者,不得应第三试。第一试和第二试的录取资格均不予保留。第一试结束后,择优录取实考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参加第二试。第二试结束后,择优录取参加第二试人数的百分之十六(确定具体人数时还应当考虑法院、检察院当年需要增加的法官、检察官的人数)参加第三试。第三试为口试,主要是考察应试者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考试的总成绩以第二试和第三试的成绩计算,其中第二试成绩占百分之九十,第三试成绩占百分之十,依总成绩之高低,择优录取。但第三试成绩未满六十分者,仍不予录取。

鉴于我国大陆具体国情组织三次以上累进考试不符合实际,但经过7年的司考实践探索,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两次累进考试制度。第一次为笔试,以基本法为主,注重“通说”,回避争议问题,主要考察基础法学理论,适当减少政论性试题,并适当设置每卷及格线;第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有资格参加第二次考试,第二次为笔试加面试,笔试内容以非基本法及实务案例为主;考试合格者有资格进入面试,面试主要考察法律思维能力及个人素养。面试合格者,按比例折合笔试总分和面试总分,然后从高到底划出及格分数线。针对我国通过司法考试并不能直接从事司法工作的情况,根据中央《司法改革意见》精神,完善从高校法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招录政法干警的办法,将公务员考试与司法考试合并,因此法检系统的公务员考试可以放在第二次司法考试之后,将司考成绩(合格线以上)与公务员成绩按比例折合,从高到低择优录用。这样要成为法官、检察官预备人选就比从事律师行业多了一次法检公务员招录考试,但其又不同于现行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互不交叉的状况。

五、结语

纵观我国法治道路的进程,我们可以发现,从建国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就道路曲折,但总体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法治氛围也愈加浓厚。宪法修正案首次提出人权概念,这是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化,因此对政法机关的执法理念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司法职业准入制度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通过合理的制度和规范保证司法机关理性执法、文明执法。

参考文献:

[1]石勇冒朋举.对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思考[J].当代学术论坛.2009.(5):82

[2]两会特别报道.司法考试如何‘慧眼识英才’[N].检察日报.2008-3-11.(1)

[3]潘剑锋.论司法考试与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的关系[EB/OL].hp:///Aricle_Deail.asp?AricleId=29483

司法考试范文第5篇

海外来风

日本称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种法律专门职业人员为“法曹”。欲成为法曹,首先要通过竞争率极高的司法考试,然后在司法研修所中经过一年半的司法研修,最终考试合格才能够最终担任法曹。在这种法曹培养制度下,法学教育与法曹选拔脱节,二者并无直接的联系。司法考试严格限制人数,(注:日本选拔的法曹人数历来较少,现行制度下,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90年代初,每年司法考试合格人数只有500人左右。90年代以来开始增加合格人数,现在每年的合格人数为1000人左右。参见丁相顺:《日本法律职业选拔培训制度及其改革》,《人民检察》2000年第4期,第61页。)一方面塑造了日本司法精英型的特征,保障了司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本司法人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不足,司法救济不够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在规制缓和的大形势下,长期依靠行政指导制调整社会关系的日本开始了由“事前规制型”向“事后检查型”的改革。(注:关于日本司法改革的背景问题,参见2000年12月28日《法制日报》载《密切法律交流推进中日友好——访日本法务大臣高村正彦》一文,法务大臣高村正彦说:“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对于日本而言,面临社会、经济形势的复杂多样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当务之急是推进行政等各项改革,完成由‘事前限制型’社会向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事后检查型’社会的转型。具体到司法领域,日本将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下个世纪,司法将在维护法治社会、保障国民权利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样,为了解决司法人数不足的问题,大学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法曹培养制度、司法制度开始联系起来,法学教育界和司法实务界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

一、日本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改革

日本的法学教育是在法制近代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日本法学教育在明治时期就形成了官方与民间法学教育的二元格局,经过明治政府的一系列统合措施,近代法学教育培养的法科学生为推进日本法制近代化过程和国家的近代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注:丁相顺:《日本近代法学教育的形成与法制近代化》,《法律史论集》2000年专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二战以后,随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精英型法律家阶层的形成,在大学教育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法学教育成为一种法律修养式的普及型教育,“日本大学本科阶段(四年制)法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法律的专职人才,而是一种为普及法学思维方式而开设的普通素质教育。实际上,可以说这种教育的目的只是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养成法律思维(Legalmin本论文由整理提供d)为此,在日本各大学法学院的本科课程设置中,除法律方面的科目以外,往往还包括与法律职业无直接关系的政治学方面的内容,四年制本科毕业生人多从事非法律工作”(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在现行司法考试制度下,不仅本科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无直接关系,而且研究生教育也与法律职业没有直接关系。研究生院培养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多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目前日本全国共有622所大学(国立大学99所,公立大学66所,私立大学457所),其中有93所大学开展法学教育,拥有法学部或者法学院。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部分充任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机构的公务员;大部分人在各种民间的企业或公司中就职;只有极少一部分的毕业生能够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专门的法律职业家。(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

虽然司法考试对于大学生可以给予免考修养科目的待遇,大学法学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在司法考试中应用上,但是,大学教育基本上不与法律职业发生直接的联系。“重要的是以记忆为中心的司法考试。一次考试能否成功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大学的法律教育基本上不起作用。”(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

尽管在制度上,现行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在某种程度上,二者也存在着若即若离的联系。法科学生要通过司法考试,大学的法学教育也是重要的知识积累。同时,由于法律职业的精英型特点,成为法曹是许多毕业生的理想,反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各个学校对司法考试合格人数也是相当重视的,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成为评判法学部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促使各个大学努力将教学目的服务于司法考试的需要。尽管如此;由于司法考试合格人数受到阻制,法学部致力于提高司法考试合格率的努力也是有限的,其着眼点只是通过提高司法考试合格率来提高学校的声誉,而学校的主要教学对象仍然是那些不可能通过司法考试或者是不对司法考试抱有奢望的大多数学生。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没有直接的关联是日本当代法学教育和法曹选拔的一个基本特征。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新堂幸司认为“日本大学法学部的毕业生成为法律家的比例极低,虽然有法学部之名,但是成为法律家的极少,多数都进入到行政官厅和企业”。(注:[日]新堂幸司:《“社会期待的法曹像”座谈会》,(日本)《实用法律学杂志——法学家》,1991年第984号,第42页。)早稻田大学原校长西原春夫教授认为,“按照我国现在的制度以及现状,司法考试不是大学的法学教育的出口,而是司法研修所培养法曹的入口。”(注:[日]西原春夫:《法学教育与法曹养成制度》,(日本)《法律广场》1980年第23卷第6号,第36页。)因此,在选拔和造就职业法律家的问题上,当代日本的法学教育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由于司法考试的技术性特点,也出现了一些专门为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服务的补习学校。由于这些学校针对性强,比起在大学参加科班式的课堂教学来,更多准备报考司法考试的考生愿意参加各类司法考试补习学校。针对这种现象,一位美国学者指出,当代日本法律教育体系对于司法考试和职业法律家的培养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法学部教育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是对于成为法曹的学生来说,没有受到充分的法律专业教育,而对于没有成为法曹的学生来说,受到的法律专业教育又太多;第二个问题就是出现了所谓的“双学校”问题,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就是大多数参加司法考试的法科学生同时在法学部和预备校之间上学,在当前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的体制下,并不能造就和选拔出具有丰富知识背景的学生,更多地是造就和选拔出具有法律技巧的学生。(注:[美]丹尼尔.福特:《对讨论问题的意见——从与美国的法学院相比较的观点出发》,(日本)《实用法律学杂志——法学家》1999年第1168号,第28页,第27页。关于日美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华盛顿大学教授丹尼尔·福特教授作了比较,他认为,现在日本法学教育的方式和弊端与司法考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虽然想成为律师的学生必须要刻苦学习,但是,并不是在学习之初强烈地意识到司法考试的问题,不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在大学时期,学生们不仅仅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要学习一般的修养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大学时期学生们并不十分在意司法考试,而是尽量掌握非常宽的知识。而在日本,虽然说司法考试冠有资格考试之名,但事实上却成为一种限制人数的竞争考试。而且学生们为了参加司法考试,不得不尽早地做准备。由于考试特别重视考试技巧,如果不是特别有自信力的人,想成为律师的话,理所当然地会忽视法学以外的课程了,集中准备司法考试科目。同时,为了掌握技巧,学生们会尽早地预备校补习。)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过分脱节,以及司法考试制度过于限制人数的做法客观上造成了法学教育资源的浪费和职业法律家素质的降低。

为了解决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脱节的问题,日本的各个大学也在探讨法学教育改革。几十年代以来,日本的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的专业设置开始发生变化。“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在战前被称之为‘帝国大学’的国立大学,和大城市中的主要私立大学为中心,开设了以面向实务为主的硕士专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起到了在职培训的作用”,⑩(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日本的法学教育开始出现了重视实务的趋向。但是,在现有的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体制下,这种重视实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务的趋向是非常有限度的。从总体上来看,日本现行的法学教育体制仍然是以“与实务保持一定的距离”,即重理论轻实务为特色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大多数人没有法律实务的经验”。(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

由于法学教育制度与现今的司法考试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司法考试制度改革和司法改革,任何教育改革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法曹素质降低和司法考试过分重视技巧的问题。如果仍然过度地限制合格人数的话,极其高的竞争率仍然会持续下去,真正想成为律师的学生们仍然会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注:[美]丹尼尔.福特:《对讨论问题的意见——从与美国的法学院相比较的观点出发》,(日本)《实用法律学杂志——法学家》1999年第1168号,第28页,第27页。关于日美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华盛顿大学教授丹尼尔·福特教授作了比较,他认为,现在日本法学教育的方式和弊端与司法考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虽然想成为律师的学生必须要刻苦学习,但是,并不是在学习之初强烈地意识到司法考试的问题,不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在大学时期,学生们不仅仅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要学习一般的修养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大学时期学生们并不十分在意司法考试,而是尽量掌握非常宽的知识。而在日本,虽然说司法考试冠有资格考试之名,但事实上却成为一种限制人数的竞争考试。而且学生们为了参加司法考试,不得不尽早地做准备。由于考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特别重视考试技巧,如果不是特别有自信力的人,想成为律师的话,理所当然地会忽视法学以外的课程了,集中准备司法考试科目。同时,为了掌握技巧,学生们会尽早地预备校补习。)因此,要解决日本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乃至于解决司法制度中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将法学教育改革与司法考试改革联系起来解决。

1999年6月,根据日本国会通过的“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设置法”的规定,日本成立了“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负责“调查审议司法制度并向内阁提出改革方案”。该审议会围绕法曹一元化(从律师中选拔法官),参审制、陪审制,法曹培养等议题进行研讨,最终提出司法改革方案。正是在这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日本法律育界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并作为法曹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司法制度改革问题结合起来。

二、法科大学院构想

具备何种资质的法曹方可以适应21世纪司法的需要?日本法学教育界提出了各种看法,主要集中于具有丰富的人性和感受性,具有深厚的修养和专门的知识,具备灵活的思考力和说服、交际能力,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人权意识,掌握尖端的法律和外国法方面的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为了选拔具备这种资质的法曹人员,就不能象过去那样,通过司法考试这一个环节、一个点来选拔,而必须通过一个整体的过程来造就和培养。必须通过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司法研修等程序的互相配合,通过连续的过程来选拔法曹。为了扩大法曹人员,实现司法改革的目标,也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法学教育的优势,所以,如何形成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立体法曹选拔、培训制度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学教育资源是实现法曹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数量扩大的现实途径。从这样的基本理念出发,日本提出了将法学教育与法曹选拔培训有机衔接的方案,集中体现在法科大学院构想的方案设计中。

所谓法科大学院就是在各个水平较高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大学院(大学的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的基础上,建立起专门培养法曹实务人员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对法科大学院毕业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付与法曹资格。并且,在法曹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以法科大学院培养的学生为主体,辅之于司法考试和司法研修制度,建立法律职业选拔任用的“流水过程”。

为了切实进行法学教育改革和探讨具体的法科大学院方案,当时的文部省设立了“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具体进行“法科大学院”的制度设计。2000年10月6日。“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提出了总结报告,对日本型的法科大学院提出了基本框架构想,并且建议在2003年开始设置这种新型的法学教育机构。

日本法科大学院构想在制度设计上主要是以美国的Lawschool为模本。但是,日本的法科大学院设计方案保留了传统的法律本科教育体制,将法科大学院设置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基本的制度设计是:非法律和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报考法科大学院;法科大学院的学制一般为3年,例外时为2年;从法科大学院毕业就获得了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在面向法科大学院毕业生的司法考试中,主要以法科大学院学习的内容为主,考试的合格率会大大提高;法科大学院的法学教育要以实务教育为主,在课程设计和师资选任上,都要服务于实务训练的需要;与过去一样,法科大学院毕业生通过了司法考试以后只不过是获得了参加国家司法研修的资格,这些合格者要作为研修生参加国家统一的司法研修,然后才能根据本人的意愿从事具体的法律职业。

由于新的法科大学院以培养应用型的法曹为主要任务。因此,对于课程科目的设置要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其基本考虑主要是设置相应的学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群。开设的科目群主要包括:A.基础科目,也就是为系统掌握基础法律知识所开设的科目,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外国法等基本法律知识;B.法曹基本科目,也就是与法律职业共同的思维方式有关的科目,包括收集、整理、分析、使用法律信息能力的科目,例如,法曹伦理科目、法律信息的基础教育科目等;C.骨干科目,也就是为深化、理解基本法律领域里的法律学识,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科目,包括宪法、民事法(财产法)、刑事法、商法(公司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D.先进尖端的学科领域课程,也就是培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多元的、多角度法律思维能力的课程,例如知识产权法,租税法,行政法,劳动法,执行、保全、破产法,环境法等;E.与国际相关的科目群,就是培养法曹国际视野的科目,例如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等;F.学科交叉的科目群,也就是培养法曹广阔知识背景,开拓学科视野的科目群,例如法与经济、法与医疗、法与家庭、法与公共政策等科目:G.实务关联课程,也就是在前述科目基础上,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法律思维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科目,包括诊所式教育,民事、刑事演习,谈判技法演习等。

在这些课程中,A学科群的课程是所有法科大学院学生应该掌握的最低限度的法律知识,C较A学科群的学科划分更加细化,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案件事实的能力而开设的科目,以事例研究、判例研究为对中心,不仅仅从理论上,而且要从实践的角度(从事实认定论和要件事实论等实务的观点着手进行的教育)开设的课程。对于C课程群,没有必要拘泥于各个实定法进行法学教育,可以合并设置课程,例如,开设民事法课程(将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课程作为一个科目进行讲授),刑事法课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要重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机结合,在对法律进行系统理解的基础上重视理论上的应用,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在这些科目群中,为了达到使全体法曹具有共同资质的目的,要以A、B、C三个学科群为核心课程群,并且兼顾D、E、F、G等学科课程。要求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有的法科大学院都要设置核心课程,所有的法科大学院也要开设G科目群。但是,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对于具体的科目和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可以根据各个大学的特色来设置D、E、F学科群。

法科大学院的教育方式要采取少数人制的教育,每一个科目听课的人数不能过多,基于科目的每个教学单元规模不能超过50人。在教学过程中,授课的方式包括讲义方式,少数人演习方式,学生独自进行调查、制作报告,教员对学生个别辅导等方式等。

法科大学院的入学者原则上要求大学本科毕业,但没有专业限制,入学者要通过考试方能够入学。对于考试的性质,“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认为法科大学院入学考试并非要测试考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而应该是以测试学生的判断力、思考力、分析力、表达力为目的的素质考试。但是,目前为止,对法律专业和非法律专业的考生是否要采取统一考试的问题还存在分歧。“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的基本主张是,为了保障法学教育的完整性,为了彻底保障入学考试的开放性,为了保障考试的公平性,对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和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原则育界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并作为法曹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司法制度改革问题结合起来。

二、法科大学院构想

具备何种资质的法曹方可以适应21世纪司法的需要?日本法学教育界提出了各种看法,主要集中于具有丰富的人性和感受性,具有深厚的修养和专门的知识,具备灵活的思考力和说服、交际能力,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人权意识,掌握尖端的法律和外国法方面的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为了选拔具备这种资质的法曹人员,就不能象过去那样,通过司法考试这一个环节、一个点来选拔,而必须通过一个整体的过程来造就和培养。必须通过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司法研修等程序的互相配合,通过连续的过程来选拔法曹。为了扩大法曹人员,实现司法改革的目标,也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法学教育的优势,所以,如何形成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立体法曹选拔、培训制度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学教育资源是实现法曹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数量扩大的现实途径。从这样的基本理念出发,日本提出了将法学教育与法曹选拔培训有机衔接的方案,集中体现在法科大学院构想的方案设计中。

所谓法科大学院就是在各个水平较高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大学院(大学的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的基础上,建立起专门培养法曹实务人员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对法科大学院毕业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付与法曹资格。并且,在法曹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以法科大学院培养的学生为主体,辅之于司法考试和司法研修制度,建立法律职业选拔任用的“流水过程”。

为了切实进行法学教育改革和探讨具体的法科大学院方案,当时的文部省设立了“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具体进行“法科大学院”的制度设计。2000年10月6日。“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提出了总结报告,对日本型的法科大学院提出了基本框架构想,并且建议在2003年开始设置这种新型的法学教育机构。

日本法科大学院构想在制度设计上主要是以美国的Lawschool为模本。但是,日本的法科大学院设计方案保留了传统的法律本科教育体制,将法科大学院设置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基本的制度设计是:非法律和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报考法科大学院;法科大学院的学制一般为3年,例外时为2年;从法科大学院毕业就获得了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在面向法科大学院毕业生的司法考试中,主要以法科大学院学习的内容为主,考试的合格率会大大提高;法科大学院的法学教育要以实务教育为主,在课程设计和师资选任上,都要服务于实务训练的需要;与过去一样,法科大学院毕业生通过了司法考试以后只不过是获得了参加国家司法研修的资格,这些合格者要作为研修生参加国家统一的司法研修,然后才能根据本人的意愿从事具体的法律职业。

由于新的法科大学院以培养应用型的法曹为主要任务。因此,对于课程科目的设置要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其基本考虑主要是设置相应的学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群。开设的科目群主要包括:A.基础科目,也就是为系统掌握基础法律知识所开设的科目,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外国法等基本法律知识;B.法曹基本科目,也就是与法律职业共同的思维方式有关的科目,包括收集、整理、分析、使用法律信息能力的科目,例如,法曹伦理科目、法律信息的基础教育科目等;C.骨干科目,也就是为深化、理解基本法律领域里的法律学识,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科目,包括宪法、民事法(财产法)、刑事法、商法(公司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D.先进尖端的学科领域课程,也就是培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多元的、多角度法律思维能力的课程,例如知识产权法,租税法,行政法,劳动法,执行、保全、破产法,环境法等;E.与国际相关的科目群,就是培养法曹国际视野的科目,例如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等;F.学科交叉的科目群,也就是培养法曹广阔知识背景,开拓学科视野的科目群,例如法与经济、法与医疗、法与家庭、法与公共政策等科目:G.实务关联课程,也就是在前述科目基础上,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法律思维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科目,包括诊所式教育,民事、刑事演习,谈判技法演习等。

在这些课程中,A学科群的课程是所有法科大学院学生应该掌握的最低限度的法律知识,C较A学科群的学科划分更加细化,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案件事实的能力而开设的科目,以事例研究、判例研究为对中心,不仅仅从理论上,而且要从实践的角度(从事实认定论和要件事实论等实务的观点着手进行的教育)开设的课程。对于C课程群,没有必要拘泥于各个实定法进行法学教育,可以合并设置课程,例如,开设民事法课程(将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课程作为一个科目进行讲授),刑事法课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要重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机结合,在对法律进行系统理解的基础上重视理论上的应用,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在这些科目群中,为了达到使全体法曹具有共同资质的目的,要以A、B、C三个学科群为核心课程群,并且兼顾D、E、F、G等学科课程。要求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有的法科大学院都要设置核心课程,所有的法科大学院也要开设G科目群。但是,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对于具体的科目和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可以根据各个大学的特色来设置D、E、F学科群。

法科大学院的教育方式要采取少数人制的教育,每一个科目听课的人数不能过多,基于科目的每个教学单元规模不能超过50人。在教学过程中,授课的方式包括讲义方式,少数人演习方式,学生独自进行调查、制作报告,教员对学生个别辅导等方式等。

法科大学院的入学者原则上要求大学本科毕业,但没有专业限制,入学者要通过考试方能够入学。对于考试的性质,“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认为法科大学院入学考试并非要测试考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而应该是以测试学生的判断力、思考力、分析力、表达力为目的的素质考试。但是,目前为止,对法律专业和非法律专业的考生是否要采取统一考试的问题还存在分歧。“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的基本主张是,为了保障法学教育的完整性,为了彻底保障入学考试的开放性,为了保障考试的公平性,对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和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原则上要采取统一考试制度。为了保障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够进入法科大学院,在录取时可以规定录取一定比例非法律专业学生。

法科大学院要以现有的法学部为中心设置,但是为了保持法科大学院设置的均衡性,防止法科大学院设置过于集中在象东京这样的著名大学集中的城市,允许辩护士会与地方自治体等大学以外的组织一起成立学校法人,设置单独的法科大学院。并且在法科大学院之间,要允许各个法科大学院具有自己的特色,鼓励各个法科大学院之间的竞争。

三、法科大学院构想与日本司法考试改革

由于在法科大学院构想中,只要取得了法科大学院的毕业文凭就自动取得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换句话来说,在实施法科大学院构想后,要参加司法考试必须首先取得法科大学院文凭。那么,新的教育方式与司法考试的关系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由于这一构想是将法科大学院作为法律职业人员资质提高的一个有机环节来看待的,因此,即使建立了新的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科大学院,也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司法考试或者司法研修制度。不过,在法科大学院构想付诸实施以后,司法考试制度也必须随之作相应的调整。新司法考试的性质如《法科大学院构想的探讨总结报告》所言:如果设置了作为在客观上可以保障其教育水准的高级的法律专业教育机关——新的法科大学院,并且以在法科人学院中实际进行了充分的教育和严格的成绩评估为前提,新的司法考试要以法科大学院的教育内容为基础,新司法考试就是判断法科大学院毕业生或者预定毕业的学生是否具备作为法曹应该具备的知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考试制度。从法科大学院构想的宗旨和新司法考试的目的出发,要求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参加考试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在这一司法考试制度下,要保障法科大学院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通过率。

实施法科大学院构想以后所建立的新法曹选拔、培养制度主要特点表现为:1.将打破过去一次决定胜负的司法考试模式,使法律专门人才的选拔形成“法科大学院”——司法考试——实务研修这样一个有机相联的过程。2.使大学的法学教育直接与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结合,有效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这种法学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将现有的法学教育与法曹培养直接联系在一起,可以在保障法曹资质的前提下扩大法曹的人数。

由于法科大学院构想与现行法学教育结合起来,因此,得到了法学教育界和法律职业界的支持。(注:事实上,正是各个大学法学部才真正推动了这一构想的实施。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曾经参加了中央大学举办的法学教育改革与法科大学院构想的研讨会。据笔者统计,共有大约十几所大学法学部举办过大规模的法科大学院构想研讨会,有十几所大学法学部提出了自己的法科大学院构想。)可以说,法科大学院构想的实施是日本解决法曹人口不足和司法考试制度结构性矛盾的一个根本方向。如果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提出的改革方案得以实施,法科大学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司法考试、司法研修将构成日本法曹选拔和培养的连续过程,在此基础上,如果法曹一元化能逐步落实,日本的司法制度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结语

在历史上,日本通过司法考试和司法培训制度选拔出了精英型的法律职业者,通过国家统一司法研修制度,有利于形成共同语言和法律职业一体化的意识。(注: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见《培养高素质的法律家——日本司法研修所访问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日本正是通过这些具有共同知识背景和共同体意识的法制精英自上而下地推进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在精英司法的模式下,法学教育也通过法制启蒙的方式夯实了法制现代化的基础。但是,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少数精英型司法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为扩大法曹规模、增加法律职业家人数,与法律职业不发生直接关系的法学教育将要在职业法律家培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培养司法实务人才的新目标赋予日本法学教育界以新的历史使命,法科大学院构想如果能够实施,必将给日本的司法和法学教育带来重大的变革。如果从比较法文化的角度来看,20世纪末,通过继受方式形成的具有成文法体系特征的东亚三国——中国、韩国、日本的法学教育界都先后提出法学教育改革的口号。中国法学教育界提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具体化的一个内容,自1995年中国法学教育界参照美国的LawSchool模式,开设了法律硕士学位,从实务的角度培养新型复合人才。与此同时,韩国也在1995年以来出现了导入美国LawSchool法学教育模式和创建法学专门大学院(研究生院)的设想。(注:[日]家藤新太郎、[韩]李东远、[韩]金炯斗:《韩国现在的司法情况》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日本)《判例时报》第1000期,1997年7月1日。)在以成文法为主要特征的东亚三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这种法学教育改革构想决非偶然,而是面向21世纪的司法改革和法学教育改革双重作用的结果。为了迎接全球国际化、信息化的法治新时代.对法律职业人员的素质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东亚三国在进行司法改革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重视实务教育的法学教育改革方向,虽制度设计各不相同,但基本理念和出发点具有许多共通之处。因此,从比较法律文化角度来说,日本的法科大学院方案以及韩国的法学教育改革方案,对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具有对比和参考意义。超级秘书网

司法考试范文第6篇

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严谨规范”,是国家选拔“法律人才”公平公正的现实力量与公信形象,是“司法公正”人才战略的理性预期与信心积累,是法治理念在微观行政领域的实践成果与梦想。起始于2001年的司法考试,因其特殊法律专业资格属性,获誉“天下第一考”,且与高考、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并称“三大国考”,核心之处就是组织实施的行政行为秉持与坚守严格规范且毫不懈怠,确保遴选合格法律人才的公正途径,从而赋予依法行政中的法治实践以积极地社会意义。

依法行政前提是有法可依。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中的依法行政,此“法”为“规章”之“法”:即司法行政机构和工作人员,忠实依据司法部和省司法厅的各阶段国家司法考试公告、通知等政府规章,严格规范国家司法考试报名审核、考试组织、成绩、成绩核查、资格申请、资格证书发放、资格证书备案和档案管理各阶段工作。依法行政落在司法考试工作中就是规范执行,何为规范?“规”为标准,“范”为界限,“规范”就是依据标准严格执行,不可随意偏移界限尺度,这个理念和认识始终贯穿在司法考试所有工作之中。

(一)法治实践的基础。

国家司法考试自2001年9届人大决定,全国统一国家司法考试取代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资格考试后,相继制定或了《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国家司法考试应试规则》、《国家司法考试违纪处理办法》和每年的《____年国家司法考试有关事项的公告》、《____年国家司法考试成绩公布、合格分数线、申请授予法律职业资格、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等事项公告》等政府规章;省司法厅根据司法部规章,随后相应工作阶段的《公告》和《通知》等,这些规章均是我们全程组织实施国家司法考试必须严格参照、规范执行、准确落实的法律依据,体现在所有司法考试工作阶段和环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法治实践的程序保障。

司法部和省司法厅作为上级领导机关的《公告》、《通知》,均为概括性、原则性的规定和要求,地方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在具体执行时,必须在严格依据部、省规定前提下,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出适合当地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流程,即逐项逐条分解和细化各个阶段和环节工作,通过严格的程序设置,确保组织实施规范严密,用程序合法保障实体合法。依法行政首先有法可依,有法可依之后就是执法必严。

(三)法治实践的救济响应。

任何方案都不会穷尽所有,任何事情发展都难保一帆风顺,变数、例外等不确定因素时有发生,所以救济机制不容忽视、不可无备。

1、认识到位。应急就是防备突发,认识上首先不能心存侥幸;谋划在前,未雨绸缪,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和减少损失。

2、机制到位。建立救济预案是以不变应万变,从应急对象、应对人员、应对程序、应对措施、解决方式的设计制定,避免忙中出错、束手无策。

3、演练到位。工作不能停留在纸上,纸上谈兵常常留有隐患。针对救济机制,应该实时操练、熟悉程序、完善机制,确保司法考试各项工作安全、有序、顺利进行。

1、集聚法治精英与力量

正视、尊重过程而且是规范的过程,才能集聚巨大的规范力、凝聚力、辐射力,任何不看过程甚至漠视过程的习惯都会偏执甚至助推浮躁。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是法治制度建设与实践中的前法治实践,11年的实践成效,展现出其具有——基础性笃实、一次性深彻、持续性聚能、广泛性典范等特点。在法制普及、法学教育、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信守等诸多方面的效能效率效果,可以说:

国家司法司法组织实施作为一项具体的行政事务,能够让如此多虽已经取得一定法学理论与法律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学历文凭的人,在考试前再次埋头钻研、刻苦系统全面学习把握法治理念、法学理论、法律常识以及对应的法律事务,并修成正果成为法治精英;能够让如此多虽拥有法律信仰却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人(非法学、法律专业)倾心倾力学习研究成为行家里手,成为精英同仁;能够让如此多本无意于法律与法治的人(考生家长、亲朋、考试组织实施服务保障参与人、社会媒体人或新闻信息受众等等)一夜间关注、配合、支持法律职业,甚至成为法治精神坚定的支持者、追随者、信守者、践行者;能够如此让一项具体行政事务的“严谨规范”成效与影响成为社会聚焦而且充满着对“司法公平公正预期”的广泛认同与坚定信心。

仅以南京市为例,11年来,50800多人在南京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10430多人通过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6750多名持证人经招考录用后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工作,1610多人在

企业、社团、机关事业单位法制部门从事专业法律工作,成为法治实践直接的精英力量。有多少人报名参加考试就有多少家庭甚至更多的家庭受此影响,成为法律人才成长成才过程(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法治实践)有效的保障力量;报名审核、考试实施、成绩公布、资格申请、证书管理与使用等诸多环节,作为组织实施部门及其参与人(每年包括监考老师在内约有750多人参与组织保障)始终以“法治实践”精神“严谨规范”的品性做好每个环节、细节,成为保障“法律人才”选拔质量的坚实力量;同时社会各界、广大媒体不仅高度关注、积极响应,而且始终以“严谨规范、公平公正”审视监督,成为法治规范、法治实践坚强的促进力量、实践力量。这一切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点石成金的集速汇聚中创造着法治精英与实践力量,让法治梦想成真。2、丰满职位境界与意义

感知、觉悟、理性的透彻,才有意志坚定、行为执着。职位以及职位价值更多的意义应当表现为充实、丰满职位成效与内涵,期望职位纵向升迁、物质条件质优量增虽属感性正当、理性认同,然而,一旦超越界限终将越发无趣、不满与疲劳,升迁空间、职数终究有限,物化性占有却存在着,一则是欲望无限放任,另一则是人性感知疲劳,使得物欲追逐终将不能持续处于兴奋状态,最终陷入无尽的迷茫;唯有横向职位充实与丰满,才能“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西汉·/view/446205.htm" target=_blank>戴圣《/view/73645.htm" target=_blank>礼记·/view/4111.htm" target=_blank>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view/2587724.htm" target=_blank>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大概意思为: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其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作为成功的法治实践,经验成因很多,笔者以为——所有领导者,所有参与人的“职位成效丰满”肯定是实践层面最为重要,也是最为需要坚持与发展的动因。再以南京市持续创新发展司法考试服务举措为例,寓规范严谨于服务保障之中,寓职位意义于不断伸展规范严谨和满意服务之中,如2009年,创新报名、考试服务新载体;2010年,推出考试期间十项服务新举措;2011年,建立南京市国家司法考试“1488”服务新机制;2012年,以倾力打造法律人成长、成才、成功创业的首选城市为愿景,着力铸造南京司考“服务、文化、城市”三元品牌:一是真诚服务于考生满意。“细节服务、跟踪服务、管家服务”成为新亮点。考生在哪里,工作重点就在哪里,考生诉求在哪里,服务响应就在哪里,一切为考生,考生满意是永恒主题,绿色通道、主题通道、快捷通道、免费查询通道等一系列服务措施与载体,在细节与点滴间推进服务,保障报名考试安全有序。坚持以满意服务的实际成效欢迎并鼓励更多人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云集“法律人才”,汇聚法治建设信心与力量。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全程引导服务,发送司法考试专用文具袋、司考流程卡通书签,设立失物招领、应急处置、医护服务等,服务机制、服务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全面实现考生满意目标,成为南京司法考试特色品牌。二是司考文化于传承引领。南京市司法局立足法的精神,凝聚“法律人”价值观念与追求,坚守“安全有序、管理严格、服务周到”工作目标,以责任信念贯穿司考文化精神、以公平守正铸造司考文化品牌、以真诚服务谱写司考文化特色、以标准规范夯实司考文化底蕴、以创新发展激发司考文化活力、以考生满意实现司考文化目标,全国首创司法考试大学生志愿者之音,开展《法律职业资格》持证人百日千人签名守诺活动、司法考试制度与实践成果“进院校、进机关、进地铁公交动视传媒”三进巡展活动,制作考试所有环节实景视频系列化文化产品网上、现场循环播放示范引领考生考试,成为南京司法考试影响与效果、引领与自觉、文化与践行的新作为。三是司考名城于成才创业。南京市司法局新定位于倾力打造“法律人”成长、成才、成功创业首选城市。坚持全力做好司法考试4个重点阶段(报名、考试实施、资格申请、证书发放与管理)、4类重点人员(机关干部、考点学校监考老师、相关协作部门人员、考生)的组织协调工作,强化责任落实与跟踪跟进机制,全过程实施报告单、确认单、回执单、通知单等责任落实响应机制,加大司法考试巡回宣传力度,把阶段性工作发展为常态性工作,在司法考试文化建设上力求取得新成效、新成果,全力创造独具南京特点的司法考试品牌形象,全力为“法律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取成长、成才必备条件创造诚信守正秩序与公平竞争环境,留给“法律人”美好的第一印象与信心,激发“法律人”自觉地把南京作为成才创业的首选城市,为南京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再以南京司法行政网与南京国家司法考试网共设的“司考你问我答”、“南京司考服务”新浪官方微博、“南京司法考试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化信息化新形势下的新型服务窗口为例,既是考情众意的互动平台,也是法治力量、法治信心积微成著的沟通积累通道,不仅记录了社情民意的表达与把握,鼓励鞭策的立意与轨迹,而且记录了我们感知、考生感知、社会感知、彼此感知觉悟,进而达成共识的心路历程。这就是丰满职位境界意义的实践价值与深刻内涵所在。

3、积累本性认知与优秀

积累良知方能铭记本性,人有本性,应当认知为人父与子、君与臣、师与徒、室窗事友等等;事有本性,应当认知事有理、在为,事有节、遵优;制有本性,应当认知促进文明进步、遵行人心人性、激发积极主动、约束消极懈怠、尊重公序良俗;职有本性,应当认知通解职义、尽守职要,才能够直面生存条件与背景,更能够链接人生价值与成就,赢得尊严尊重与生命意义等等。认知本性方能坚守本份,人有本份,为人之份应当为人尊严,说人话,行人为,守人德,重人则,创人绩;为子之份应当奉行考敬,能养、无羞、尊亲;事有本份,上下有道,左右有道,内外有道,宽窄有道,明暗有道,冷暖有道;制有本份,应当受制于人为,植根于人心,施行于人愿,相形于仁义,循行于法治;职有本份,奉职源天恩,遵事理情法,追

求成就、实现成就、感知成就、尊享成就等等。坚守本份方能做好本职,人有本职,为人之职应当首在真诚、真实、真干;为子之职应当立于父母无忧,能于父母愉悦,传于父母受敬;事有本职,应当物尽天职,适者生存,徒法不能自行;制有本职,举成功经验,避失败教训,激励自适应运行发展;职有本职,通达于职责要义,践行于扎扎实实,收获于埋头苦干,让相对人满意,让上级放心,让社会认可。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认知为——行政性事务毋庸置疑,但仅此认知或仅停留在这样层面上的认知肯定远远不够,更多更深层次的认知还应包括:是国家选拔法律人才的具体行政过程,是“法律人”走向法律职业的资格创建过程,是社会认知国家选拔人才公平公正公信力的积累过程,是广大民众期待司法公正人才队伍建设的预期信心倍增过程。有了本性认知的积累,过程就不再简单,摒弃了纯粹的、简单的就考务谈考务、就考务想考务、就考务做考务,考试组织实施的严谨规范,就会见诸于既不折不扣完成考务,也对报考人或“相对人”法治精神传承引领与再度塑造,更对法治实践、法治社会建设义务传承引领与再度塑造。

南京司法考试工作因安全有序、规范扎实、服务周到、文化引领,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同行积极借鉴、社会广泛好评。

许多外地考生反映,选择在南京参加司法考试就是既有报名考试等各阶段规范操作、有力保障,又充分享受南京司考服务、人性化关怀、司考文化引领。不少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还专门上门看望工作机构人员,笑称有一种回家的温馨感觉。在南京读书毕业回外地的学生,说到南京司考服务都发自内心地感叹,有一种怀念深入人心。

南京司考模式先后多次在司法部、省司法厅组织的培训班上作专题介绍,南京司考创新做法被许多省市借鉴复制,并获得诸多荣誉。

2008年8月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评为国家司法考试先进集体。

2010年司法部在南京市召开全国国家司法考试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现场会。

2011年南京市国家司法考试工作获得南京市市级机关作风建设“标兵处室”称号。

2012年5月“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人性化管理、社会化协作”南京司考“四化”经验在“2012年全国司法厅(局)司法考试管理干部培训班”全面介绍推广应用。

2012年司法考试处立足当下再谋新为,倾力打造南京司考“服务、文化、城市”三元品牌。

2013年1月30日,市局国家司法考试处被司法部通报表彰为全国司法行政机关国家司法考试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开始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目标考核中,我市国家司法考试工作连续四年全省排名第一。

司法考试范文第7篇

本预案所指突发事件,是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中发生的试卷失窃、试题泄密、严重扰乱考场秩序事件、严重的有组织作弊,造成考试无法正常实施、涉及人数众多的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重大意外事故,和司法部应对领导小组认为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其它事件。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司法部成立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突发事件应对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研究突发事件应对有关政策和问题,指导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对突发事件研究应对措施、确定处置方案,派员指导、督察、评估突发事件处置,开展突发事件的防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司。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和考区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成立国家司法考试突发事件应对领导小组。负责检查指导各考区、考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情况,负责向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和请示,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指挥调度司法行政机关各部门支援应急处置工作,直接派员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对突发事件处置进行评估,开展突发事件的防患工作。

二、应急处置原则

(一)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应急管理工作规律,符合司法考试工作的有关要求;

(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措施与突发事件可能对国家司法考试造成的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

(三)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统一协调指挥、反应迅速灵敏、信息渠道畅通;

(四)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维护应试人员权益。

三、应急处置程序

(一)发生突发事件时,司法考试工作人员应当立即控制现场,保护证据,严防信息扩散,重点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考区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接到突发事件报告时,值班工作人员应当详细记录,立即呈报机关负责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及时报告司法部应对领导小组,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指导应急处置,并向司法部应对领导小组报告处置进展情况。

(三)接到相关报告后,司法部应对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立即作出明确指示,必要时,应当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对突发事件处置作出决策;应当及时将有关决定通知有关地方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其进行处置;应当对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处理状况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估。

(四)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影响考试实施的,经批准,可以通过适当信息渠道及时告知考生变故状况,并适时向社会相关消息。

四、应急处置的具体措施

(一)试卷安全

工作重点是:第一时间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失泄密,或者尽可能控制和减小国家秘密扩散范围。

发生试卷失窃、试卷封装严重损毁、试卷运送途中发生意外等可能造成试题信息失泄密的事件后,应当保护现场,清点数目,评估后果;必须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同级保密工作部门和公安部门,确定试题是否扩散以及扩散范围,决定当年国家司法考试是否如期进行;应当在第一时间会同公安机关采取必要措施,控制知悉范围,切断信息外泄途径,监控信息传递渠道,为破案争取时间。有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等有关部门共同派员到考点协助查处。

(二)考场秩序

工作重点是:避免扰乱考场秩序的事端、争端恶化,采取果断措施,将可能出现的事件及时化解。

发生扰乱考场秩序的事件时,考区、考点工作人员应当及时解释疏导,稳定有关人员情绪,防止事态蔓延扩展;考点工作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迅速对闹事者分类处理,尽快恢复考场秩序,保证考试正常进行;事态严重时,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必须立即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司法部报告情况,提出处理意见,请求指示;对确需中止相关考场或者考点考试的,应当报经司法部应对领导小组批准。

(三)考试纪律

工作重点是:加强监考工作,严厉打击大规模、有组织、性质恶劣、影响严重的作弊事件。

发生有组织作弊时,考点应当采取得力措施制止作弊行为,维护考场正常秩序,按有关规定查处参与作弊的应试人员;必须报告考区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考区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逐级上报上级司法行政机关。考区、考点应当彻底切断串通作弊渠道,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同级相关部门,由相关司法行政机关请求公安、电信部门协助查处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应对领导小组可组织司法厅(局)纪检监察和司法考试部门人员赴考区、考点进行查处。

(四)自然灾害

工作重点是:根据气象等灾害预测部门的意见和要求,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应试人员和有关人员人身安全。

考点和考场设置应当符合《国家司法考试工作规则》的有关要求,尽可能选择安全、不易受灾的场所。考区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提前跟踪关注有关自然灾害或者相关次生灾害预警信息,发生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无法进行或者无法继续进行考试,立即要求考区、考点尽最大努力确保试卷安全,不泄漏、不丢失,并采取必要的宣传手段告知应试人员停考和停考原因;逐级立即向司法部报告情况,请求指示。

(五)重大疫情

工作重点是:根据卫生防疫部门的意见和要求,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应试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造成疫情扩散。

发生重大疫情或者获悉重大疫情预警后,考区、考点应当立即报告考区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并按规定程序向有关防疫部门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的人员赶赴疫情发生地协助做好防控工作。

(六)意外事故

工作重点是:严格按照大型公共活动安全保障工作的要求,保证应试人员和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

考区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提前检查考点有关设备设施,做好应对意外事故发生的准备;发生火灾、集体中毒、房屋倒塌等意外事故,考区、考点应当按紧急情况立即妥善处理,做好突发事故的人员疏散、伤病员救治和情绪安抚工作,保证应试人员和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视情况考虑是否中止该考点、考场的考试;考区考点对中止考试的应试人员进行教育,不得泄露试题和影响其他正常考试的考点、考场;立即将有关情况逐级上报司法部和报告当地党委政府,请求指示。

五、应急处置的信息管理

(一)信息

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要严格信息纪律,既要及时进行信息,保障应试人员的知情权,又要维护国家司法考试工作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杜绝信息违规和错误。有关通知和新闻稿应当严格报批程序,严密工作纪律。

(二)信息监控

发生突发事件后,考区、考点应当及时采取封闭事发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防止信息扩散等有效措施。发现炒作突发事件,煽动不明真相群众闹事等倾向的,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干预,消除影响。要密切关注互联网信息动态,发现有泄露国家秘密嫌疑的,要重点监控,必要时会同公安部门采取措施给予屏蔽、删除,并追查来源。

六、应急处置的责任

司法考试范文第8篇

在全国首次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举行近半年后,8月13日,从司法部召开的司法考试工作总结表彰会上传出《司法考试法》即将出台的消息。此前高层对司法考试进行立法早有酝酿,一直行之迟迟,此时动作骤然加速,很多人自然将其与这次司法考试的结果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在经过了3月底司法考试“走一步看一步”的实践之后,现实对司法考试进行制度性安排的要求已经十分迫切(参见本刊2002年第7期《司法考试打造职业门槛》)。

《财经》经多方探询获知,《司法考试法》由司法部和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联合起草,目前草案确已拟就,具体内容严格保密,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与刑法室的主任级官员亦不知晓。曾主持有关司法考试制度的论证工作的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院长、前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副司长霍宪丹明确告诉《财经》,他已经看到初稿,至于内容“未经授权,不得透露”。

尽管如此,业界和民间对司法考试立法的内容自有猜测和看法,争论集中在考试的模式和考后的配套制度等问题上。而从司法部公开的信息看,其立法要解决的问题也大致如此。

模式之争

首次司法考试后,很多考生对考试模式,包括考试时间、次数、内容等议论纷纷。因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的时间不合拍,3月显然不是大家满意的时间;而在低录取率的情况下,一年一次显然机会太少。不少人建议考试改在10月举行,或考试次数增加到一年两次。

意见最为集中的还是考题的设计。考生们反映,考试范围过于宽泛,从基础的法理学到极专业的海商法,涉及数千法条,以背诵的内容居多,“强化了机械记忆,并不能检验法律思维,不能突出法律职业素质的特点。”

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认为,司法考试应当包括基础阶段和应用阶段两个阶段的测试,分别测试法律知识和职业素养。霍宪丹认为,可以仿效会计资格考试,把司法考试分成几门分年度考完。

霍宪丹说,法律人才培养有个过程,只有理解司法考试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才能作出合理的设计。完备的法律教育除了要教授法律知识,还包括培养法律职业素养,其中涉及现代司法理念、法律精神、法律语言与法律思维、法律职业伦理等等。此外还有法律的职业技能训练,包括辩论、谈判、文书写作、获取信息和证据查核等多方面的技巧。由此来看,我国的司法考试,一定要突出两个功能:一是桥梁功能,即以此沟通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形成这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引导功能,即用法律职业来引导法律教育,使法律教育适应法律职业的要求。

“从总体上讲,首次司法考试没有能实现这些功能。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的高等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比较严重;其次,法律职业很不成熟,难以对法律教育产生引导作用,这样在出题上只能尽量‘尊重现实、兼顾两边’,很难让大家都满意。”霍宪丹评价道。

执业之难

很多考生发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不是一个法律职业的通行证。

内蒙古包头市的严慧冬是2.4万名通过首次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幸运者之一。但是,短暂的喜悦过后,他陷入了失望和迷惘:“这么难考,过了也就过了,感觉和那些没考过的一样。”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律师,但是根据法律规定,他必须在取得律师资格的前提下,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才可以申请律师执业证书。 为了寻找一个实习机会,他找过40多家律师事务所,现在只能暂时在呼和浩特一家小型律师事务所“混日子”――“实习没有工资,没什么事情做,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实习只是个形式。”他说。

如此的实习生活,粉碎了司法考试给很多人带来的好梦, “本来大家都以为,通过司法考试以后,我们作为被选具有一定知识和素质的法律人才,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至少工作和生活应当不成问题。当时有很多人辞了工作来考试,现在又放弃了法律职业,回原单位上班或者找别的工作挣钱去了。”严慧冬失望地说。

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秦兵把实习之难归结为一个制度困境,“现在律师事务所不大愿意招律师助理来实习,因为你刚把他教会了,他马上就要和自己竞争,这就等于为自己培养一个竞争对手。谁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呢?”他建议中国可以效法英国,就类似于法律职业等专业技术的师承进行立法,平衡技术传承中师徒双方的利益关系。

而对于梦想跨进法院与检察院的考生来说,现有的人事制度更是一道无形的高墙。一方面两院都超编严重,减员“换血”尚需时日,另一方面法院进人权仍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某基层法院的法官说,“我们法院对司法考试并不怎么鼓励,一般都是刚刚进来不久的书记员会主动参加司法考试,通过后逐步升任助理审判员至审判员,但是社会考生是不可能得到同等待遇的。”

司法考试范文第9篇

我使用的司法考试的复习资料有三种,一个是《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也就是司法部推荐的司法考试教材;一个是法律出版社出版的《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配套测试题解》,也就是常说的司法考试“白皮书”;另外一个就是《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汇编》,就是通常说的法条。我认为司考教材是必备的,每本书的编者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教授,甚至有的人就是司法考试的出题者,所以他们所编著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法条也是必须要有的,因为大多数司考试题的答案直接来源于法条。对于复习题,我选择的是“白皮书”。它的优点是同考试教材衔接配套,以各学科的章节为序,在看完教材的一个章节后,马上做练习,既可以巩固所看的书本知识,可以比较直观的测验某一章节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很强。白皮书的缺点就是题量很大,六本书加起来的厚度跟一本教材差不多。对于复习题的选择,我认为可以不局限于“白皮书”,对于市场上一些信誉较好、质量较高、比较权威的复习题也是可以买的,不过买书的原则是你必须要充分了解这本书,不要看到上面挂了许多权威人士的名字或者写的什么司法考试中心组之类的字样就买下来,因为劣质的复习题不仅浪费你的金钱,更重要的是它浪费了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不能对你有所帮助,反而成了通过司法考试的障碍。

司法考试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复习的重点也不同,有的内容要以教材为主,有的则以法条为主,下面谈一下各科目的复习方法。

法理学是没有法条的,在学习是应牢牢抓住教材。重点是各个概念的理解记忆,而且一定要以教材的内容为准。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要把教材看透。要注意对法律的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有时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法制史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记忆。考试的题目全是选择题,注意适合出选择的知识点,多做习题。法律职业道德的复习主要以法条为主,包括检察官法、法官法、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法官职业道德规范、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要理解记忆。

宪法学中包括宪法、选举法、人大、国务院、检察院、法院的组织法和立法法。这方面的复习主要以法条为主,在熟读法条的基础上再看一两遍教材来加深对法条的理解。在看法条的时候一定要细,并且要善于总结。

国际经济法的学习要以教材为准,重点集中在国际贸易法中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国际货物海上运输与保险以及国际贸易支付的法律问题方面。我在学习的时候感觉比较吃力,主要是因这些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不太好理解。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没有太高深的理论,都是一些常识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不要因为这些知识离我们太遥远就有抵触情绪,而且在看书的时候要把握好重点,对一些非重点的内容可以大胆放弃,相对而言,国际经济法的得分要比民法、刑法的案例题得分更容易一些。国际法相对国际经济法更好理解一些,重点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都是记忆性的知识,要重点掌握概念。国际私法在考试中的内容重点是我国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中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的内容,把民法中这些内容记准,再做一些相关的习题,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容易得分的。

在经济法的复习上,我主要是背法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经济法的试题不象有的民法试题,在经过深入分析才能得分。这部分内容的试题在法条的原文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只要把法条记准,得分是很容易的。

刑法有严格的法条,规定统一且有体系。总则部分的内容不难理解,主要以法条为主,熟记后看几遍教材来加深理解。分则部分我基本看的是教材,对单一罪名的学习是相对容易的,重点要看罪名的概念,概念中包含着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把概念记准了,构成何罪也就清楚了。在学习中,重点掌握确定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区别、单处一罪还是数罪并罚,以及量刑情节等。我感觉刑法学的难点是一些犯罪的竞合和牵连,要靠多做相关的、有权威解析的习题来解决,并且要注意刑法关于牵连和竞合的特殊规定。刑法学一些单行司法解释很重要,不要因为它不起眼就忽略了,单行解释往往成为多项选择题中的一个知识点,如果你没看到这个司法解释,即使其他三个知识点全会,这道题也不能得分。不单是刑法的单行司法解释,其他的司法解释,尤其是近一年来新颁布的,往往是司法考试的重要考点。在行政法的学习上,主要是以法条为主,相关的司法解释要重点理解记忆,多做习题,通过做题来加强对法条的理解和掌握。

民法是一套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有一套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概念,因此,掌握和理解概念是学习民法的基础。民法的规则都非常抽象。最好的办法是就是在案例中学习,通过案例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论和规则,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实例。学习民法耗费的时间是最长的,不能靠突击学习。我学民法是先从法条开始看的,接触到很多陌生的概念,不要一带而过,要认真理解其中的含义,看了两遍法条后开始做习题,在这时候做的题做错的比较多,不是恢心,要边做边翻法条,做一道弄懂一道,在对答案时要注意自己复习的角度和出题的角度存在的差距,以便在以后的复习中有的放矢。对于民法的一些习题,不仅要做,而且要记,一些经典的内容如所有权转移和风险负担原则,记住案例题的效果会更好。学民法的时候不要学得太深,只要教材或者法条上写的,只要记准会用就行了,不需要弄清楚为什么这么规定,不能较真,否则很容易干扰你的思路,考试的时候觉得答案都不太对,反而影响成绩。

答案例分析题时要注意踩分点,问什么答什么,没问的不答。注意一下司法部公布的历年司法考试答案中的评分标准,知道了什么是踩分点,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做答了。回答论述题时,一定要以案例分析的角度来答,从法理上、实体法上以及程序法上进行分析,千万不要写成申论的形式。在临考试前要多上网站看一看,关注一下考试信息,对一些重点内容重点准备。

在复习备考之前,一定要对自己的情况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判断,对司法考试的要求、内容、结构和题型作详细了解,然后做出自己的复习应考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可以先复习同自己业务有联系的科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学习法条不能死记硬背,拿到一个法条,首先要注意这个法条的关键词,也就是考点,比如一些具体的数字、特别的规定等,在学习法条的时候要想到,作为出题者可能会从这个法条的哪个角度来命题,出题时的陷阱会是哪个角度,按照这种自己要考自己的方法,记忆法条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理解的情况下,要进行强化记忆,否则理解的内容也可能会在接受新知识的情况下忘掉。我说的理解是指看到这一部分时,就知道它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而不再需要按字按句地去分析。我在临考前在的一个月内对法条进行了三遍的强化记忆,对一些不好理解的内容,要做上标记,在最后几天内反复强化。复习时应记住遗忘规律理论,因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记忆与遗忘不断抗争的过程,重复是学习之母,每天学什么了应当记下来,学过的内容尽量在一周内复习三次,这样时间长了也不容易忘记。

在学习的内容中,有的知识记忆起来非常困难,但占的分值却很少,付出的时间于所得的分数不成比例,这时就要选择放弃。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中,需要记的东西很多,而且都是一些英文缩写符号,无法理解记忆,只能死记硬背,需要很多的时间,但考试时占的分值却很少。我对这些知识点选择了放弃,在考试的时候,考这方面知识的题只占了一两分。还有一个例子,《海商法》法条有近三百条,整个法条我看了有三四遍,题也做了一些,考试时海商法仅出了一分题,我还答错了。我并不是主张大家也跟我一样放弃海商法或是国际贸易术语通则,因为有些东西你记住了也是容易得分的,要根据你的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放弃什么。在目前的司法考试中,轻者恒轻,重者恒重的理论依然是正确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在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

司法考试范文第10篇

按照《意见》中提出的思路,司法考试将改名为“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且考试内容的侧重点将从以往的选择题,改为案例题等更能考验法律技术的题目。这意味着原有的司考题库要大体量更新。以往的司法考试,在校的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和其他非法学专业的本科考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这个考试显示出了极大的包容度。然而,吊诡的是,在校学生和非法学专业本科考生竟然比已经参加工作的法学专业考生的通过率高。一些法学院在校生的通过率甚至高达70%。相对于20%左右的总通过率,这个结果有些令人惊讶。通过率的错位,显示了司法考试存在一定的弊端,真正具有法学知识水平和实务经验的人反而不具有通过司法考试的优势。

改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后,案例题增多将更强调对考生法律技能的考察。而法律技能难以通过书本的短期自学获得提高。因此,即使将来公布的改革具体方案没有限制考生专业,恐怕非法学考生高通过率的优势也将丧失掉。

考试内容上的改革还将影响法学院的教育模式。现在一些法学院已经开始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但是大部分课程仍然是以法条释义为主的教科书式教学。在一些国家,法学院之间招生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例。法学院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对接当然也存在一些弊端,毕竟法学院不是司法考试培训学校。但是法学院必须以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当司法考试更适应法律职业规律,以职业考试为指挥棒开展法学教育也无可厚非。

一些人可能会担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改革后,收缩了考生的专业和文凭门槛,会不会造成法律职业垄断的局面?只有那些正规法学教育的人才能“垄断”法律知识?一段时期,中国还存在“赤脚律师”一说。“宽容”的司法考试也使许多无法学背景的考生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优秀的律师。

上一篇:司法公正论文范文 下一篇:司法改革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