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6 17:27:08

数字时代教育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第1篇

数字技术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话语系统。网上许多语言让我们这一代看不懂。孩子说父母是“菜鸟”,父母听得一头雾水,以为孩子表扬他,其实,“菜鸟”是指没本事的人。面对海量信息,不少人不知所向,不知所取,无所适从,特别是一些青少年,陷入网络以致不能自拔,有的甚至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不少青少年面对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碰撞和冲突,出现了信息异化情况。信息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控制了人。整个人类经历了自然异化、商品异化,如今又进入了信息异化。据调查,现在大学退学学生,80%沉迷于网络,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现在有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少年轻人基本上三五分钟要拿出手机看看,看什么?看短信。大家知道,不少短信是有用的,但也有很多是无聊的、无意义的。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干一件事情都未必能干好,如果三五分钟就打断一次,能办好事情吗?除非他是神仙!这是不是也有点信息异化之嫌?他被信息控制了。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受制于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挑战。

人们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愉悦生活,沟通交流,开阔视野;但是,把握不好就容易受到网络伤害,最致命的是思想心理伤害。迷恋网络,容易导致角色混乱,人情淡漠,分不清现实和虚拟。

当今的国际互联网,的信息量之大,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网络信息带来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冲突的文化价值观念甚至腐朽堕落的精神垃圾,直接影响模糊人的价值观念和选择标准。现在人们普遍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强烈希望在平等中交流,在自主中选择,容易在多元文化冲突中迷失主流价值观,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远离现实生活。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第2篇

(一)移动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影响

自1990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运行远程教育体系,并以此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调整,自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改善教育体系,变革应试教育方法。另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深化,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手段也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可以说,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不仅使我国逐渐成为学习型社会,还使我国的社区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随之开设的“全民学习”,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追捧。同时,社区教育的斜跨式升级也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的优化改造。

(二)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社区教育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居民可在数字化社区的背景下学习知识,数字化社区教育具有资源丰富、使用便利的特性。民众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相互沟通,还可共享资源,借鉴学习,共同进步。

(三)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社区的更新发展

近年来,一些新型教育手段逐渐融入我国教育行业,如网络教学、FlippedClassroom等。我国的社区教育在历经十多年发展后,也开始优化升级。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发展,社区教育与网络教育以及FlippedClassroom相融合成为社区教育的必经之路。如今,数字化社区教育已经和网络信息相交融。2014年,我国颁发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85亿,比2013年增加1500万人,尤其是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逐年增长。这一现象预示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手机网络将带动多个行业急速升级。这也说明,我国的数字化社区教育可以建设在线式平台网络,实现与移动网络的有效融合。目前,我国地域发展不均,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一些发展地区的社区数字化教育停滞不前。一是因为科技网络的发展将社区学习者的时间分割,二是因为我国的数字社区教学没有紧跟时展进行整改,阻碍社区未来发展的脚步。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并没有受这些因素影响,如上海,推出学习平台,旨在实现资源共享,让社区居民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另外,我国东北地区将微课逐渐应用到大学教学,实现社区资源教学在线平台和移动式微课的资源共享。事实证明,我国社区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一定会依赖网络和移动式教学进行改革。

二、加强数字化社区教育的措施

(一)创新数字化社区教育教学手段

数字化社区教育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对社区内居民进行教育的活动。与传统社区教育相比,数字化社区教育具有明显优势。在对居民进行数字化教育过程中,首先,可学习,即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集体教学,通过口传面授,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掌握数字化技术,提高他们数字化资源使用能力。其次,可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即由数字化社区教育管理者建立交流学习平台,给社区居民提供共同的学习环境,在平台内进行网络学习,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进行个体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社区教育中比较常见,也是最能显示学习者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方式。这些教育方式的相互配合,不仅能提高社区的数字化建设水平,更能调动更多社区居民加入数字化社区教育学习。

(二)开发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

开发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是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极创新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开展具有特色的实地街道调查,对数字化服务社区进行课程资源调查走访,收集相关资料、视频等,然后进行分类整理。第二,制定相关数字化社区教育相关标准,利用现阶段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管理和规范教育资源,建设一定标准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第三,创新模式,联合本区域高校开发新模式,利用技术优势形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本土化数字教育资源发展。

(三)构建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平台

高效管理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价值。因此,要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服务平台,把社区居民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保证其能得到良好、舒适的教育资源,达到共享教育资源的目的。首先,应依据社区特色形成全民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建立符合相关标准的涵盖文化、生活、历史等方面的学习资源体系,实现统一管理、学习、考核的目标,密切结合社区居民就业等信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全方位、多元化教育资源。注重资源教学内容,以实际需求为基本导向,挖掘具有一定适用性和多元性的资源。最后,提供远程学习服务。不断提高社区、镇教育体系的结合和互通,建立学习支持系统,通过远程中心进行在线学习指导、报名指导、咨询政策等,促进社区教育服务长远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四)完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

第一,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不匹配问题。数字化社区发展虽已逐渐进入全民终身学习阶段,但网站平均每日访客数量与网站注册人数的比对数据不是十分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员实际需求与学习资源存在脱节问题。因此,在构建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过程中,要需要充分分析客户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建立学习资源。第二,解决传统学习习惯以及数字化学习间的矛盾。与传统面授方式相比,数字化社区教育学习方式更便于社区群众适用。因此,要普及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改变传统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在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时,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体系,应遵守开放、服务向导、交互的基本原则,不断分析和研究教育资源的存储、分类、更新及维护技术。第四,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在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时,需要保障具有一定建设经费,定期进行培训及评估检查,提高社区教育效率。

三、结语

数字化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数字化社区教育模式和教学资源的创新,为广大社区居民的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途径,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平台,还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了贡献,加速了社会发展步伐。全面推行数字化社区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商业技能,对践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要不断推动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建立“开放、共享、多元、合作、竞争”的先进数字化社区教育发展格局。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传媒;数字化时代;应对策略;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29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46-02

新兴媒体势如破竹般的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被誉为多媒体之父的加拿大学者哈威·费舍先生说:“数字化是一场温和的革命,在第一时间便渗透到我们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已经展示了其彻底和不可遏制的爆发力。”2010年,数字出版进入了快车道。2012年,国内数字出版总产出达到1935.49亿元,比2011年整体增长 40.47%。我国出版业的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不同类型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逐步成熟,我国出版业将快速走上数字产业的发展之路。

教育传媒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笔者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两报六刊、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为例,分析教育传媒的具体做法,寻求教育传媒在数字化时代的突围路径。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必然带来出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传统的纸质出版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单一纸质媒介生产的状态,正在被多元发展、平面媒体与数字化出版并举的格局取代。目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两报六刊期发行量达350万份,占据着以江苏为主较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能继续保持现有的态势,值的我们深思。

一、江苏教育传媒的现状

江苏教育传媒以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编辑出版的“两报六刊”为主,涵盖了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在江苏乃至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仔细梳理江苏教育报刊的发展脉络,呈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权威主流 一家独大

《江苏教育报》《小学生数学报》《江苏教育》《江苏高教》《现代特殊教育》《初中生世界》《阅读》《早期教育》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在江苏教育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虽然有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主办的相关报刊的挑战,但其权威主流的教育传媒地位还是非常稳固的。几十年办报办刊的优良传统,积淀了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团结、勤奋、高效、创新”的深厚底蕴,在传统市场的大风大浪中有着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传统思维 手段陈旧

有60多年办报办刊历程的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工作程序:规范的选稿、审稿、编审制度,精心组织稿件的优良传统,去芜存菁的编辑态度,是教育报刊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也是数字化出版时代无法替代的品牌价值。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时代大潮,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人正在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升级之路,但几十年形成的惯性思维,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踏步的跨越似乎有着些许纠结的无奈。

(三)体制束缚 难展拳脚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样的体制要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显然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教育与传媒双重属性的教育报刊正处于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由公益事业向文化企业的转向,由文化教育出版工作者向文化产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变,呼唤教育传媒要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实现嬗变和超越。

二、教育传媒应对数字化时代的策略

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教育报刊出版模式形成挑战,但机遇和挑战总是同生共存的。教育传媒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要从体制、产品、人才三个方面寻求突围之路。

(一)建立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现代企业架构

1.抓住非时类报刊改制的大好机遇。教育报刊属于事业单位还是文化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困惑着我们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国家关于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文件和实施办法的出台,旗帜鲜明地将非时政类报刊归于文化产业范畴。教育报刊对照相关要求,倾向性明显地属于改制发展的一类,虽然对于大多数在原有体制下习惯了的同志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时代的大潮已滚滚而来,容不得我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犹豫,我们必须作出划时代的抉择。

挑战往往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教育报刊从过去相对安逸、封闭的环境中化茧成蝶,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也许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找寻到发展和腾飞的新的舞台。

2.组建教育传媒集团。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有60多年的办报办刊历程,目前有两报六刊、一份内刊、一个综合性的新闻网站,拥有150多人的各类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具备了组建一个报刊集团丰厚的基础,我们要借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东风,注册成立“江苏教育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扬光大原有的产业基础,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积极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的要求,传统报刊和数字出版齐头并进,创造江苏教育报刊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3.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喻国明在《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说:我们的媒介正面临着一个“拐点”区:我们传媒业的现实发展在理论上是有着极大的增量空间,但是如果我们仅按照现在的逻辑、现在的模式、现有的动作规则去画延长线,以惯性发展的方式去操作的话,我们就很可能无法抓住现实的发展机遇,就无法将传媒业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真正的现实。因此,对于我们教育专业媒体这样的传统出版单位,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平台优势,聚集产业发展的智慧和能量,寻找到教育报刊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广阔发达的传媒市场中牢牢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生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化教育类产品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的“两报六刊”,传统的运营模式相当成熟,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业绩。数字化出版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传统报刊、图书的消失,只是顺应时展的要求,出版人要提供更新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读者的需求。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的挑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对策:

1.电子报刊的出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的报刊在办好纸质报刊的同时,早就谋划电子报刊的出版,《江苏教育》《早期教育》《小学生数学报》尝试电子报刊的出版,出版的规模、订阅的人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长足的发展,为总社事业发展决策、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2.教育云产品。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江苏教育》《初中生世界》专注教育云产品的研究和发展,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建立涵盖教育资讯、课程资源、教学辅导、数字出版等全品类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具有鲜明江苏特色的教育云资源库,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师生服务,无限度地拓展和放大江苏的教育优质资源,将传统教育报刊出版和数字化、信息化的出版方式高度有机地融合,实现信息化时代教育报刊跨越式的发展。

3.多元化发展。无论是教育报刊的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化的教育云产品,都是教育报刊主业的延伸和飞跃,教育报刊要做强、做大,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还是要努力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教育报刊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发展新的经营项目,丰富事业发展的新业态,有助于教育报刊走向规模化经营,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将教育报刊的事业做大做强,形成有特色、有实力、一业为主、多业发展的教育报刊传媒集团。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多元发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它们在教育广告、会展、培训等方面创造性的开拓,实现了报刊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和其他多种经营收入三分天下,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产业形态,降低了市场风险,扩大了事业发展规模,成为国内发展业态丰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教育报刊之一。

(三)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的编辑出版发行队伍

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资源的支撑。教育传媒要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要建立三支队伍:

1.管理决策队伍。处于转型期的教育报刊更需要超前的决策,教育传媒的何去何从,时代大潮的有力推进,管理决策层的高瞻远瞩,将会对承担着主流教育媒体的教育报刊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建立一支善于探索、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管理决策团队,带领教育传媒人求生存谋发展,实现教育传媒更高层面的发展,走上适应时代要求的转型之路。

2.编辑出版队伍。数字化时代伴随着出版方式革命性的变化,出版手段的多样化,营销渠道的立体化,对于传统的编辑队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育期刊应该怎么办?教育期刊能怎么办?所有的这些提问,都需要我们教育期刊的从业人员给出响亮的回答。教育期刊的从业人员要从过去的纸质传媒的编辑出版者转变为信息化时代号召下的教育信息的全方位传播者,必须具备数字出版时代基本的职业素养。我们要花大功夫、大力气,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广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采编业务能力、健康的身心状态的编辑出版队伍。

3.发行营销队伍。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必须依靠专业的数字出版人才,包括能适应数字出版的软件技术人才、编辑、营销与策划人才。其中营销与策划人才是实现教育报刊终端消费成功的关键,谁先抢占数字出版的市场,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一个拥有广泛读者资源的教育传媒类产品,才有现实的话语权。无论是纸质的期刊还是多品类的电子产品,最终都要有读者消费了,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过程的完成仍然要由具体的人承担。建立一支信息化时代的营销队伍,是教育传媒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迫在眉睫的重任。

三、结 语

教育报刊大多有几十年的办报办刊历史,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可贵的经验、难得的人才,如果借助数字化出版这对生动而有力的翅膀,一定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江苏教育报刊要依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南京的重要机遇,整合并优化传统的教育出版领域的内容资源,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内容产业服务新模式,建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数字教育出版发行平台,实现教育传媒华丽的转身,数字化出版时代教育传媒事业的新腾飞与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加)哈威·费舍.数字冲击波[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2] 崔保国.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美术教育;美术教学;引入

一、引言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时展中的必要产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教育类自然也逃不了,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也在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数字媒体艺术与美术教育的论述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1.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

数字媒体出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与时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与传统媒体存在差异,数字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体的悠久历史但也剔除了不适应时代的部分,并为娱乐注入新活力。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无论是选择信息还是接受信息的能力都前所未有的增强,借助着手机和电脑网络,人们将自己喜爱的各类艺术作品分享传播。很多新兴的娱乐与艺术作品的诞生就是借助了计算机所赋予的能力帮助作者实现心中所想。

2.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在整个社会中无处不在。艺术变化往往代表着人们思想变化,曾经的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都代表各时代人们思想上的追求。而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满足,于是数字媒体艺术也追求更多欢乐的精神满足。数字媒体艺术的极大流行也是时代选择的一种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数字化。推陈出新是新时代最常见的现象,艺术在古代会以书画和舞台展现自己,随着时代变革它曾印刷在报纸的方块中也曾随着广播无形传播,如今它离开了模拟信号正式与数字结合,诞生了数字媒体这一新形势。数字化的数据可以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当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后,每个人都能更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无论雅俗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数字化的便利,相信未来我们能足不出户通过技术手段体验犹如身临其境的卢浮宫之旅也能看到壮美的自然风光。第二,大众化。在大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广泛应用在大众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用过数字媒体的艺术形式,例如抖音、快手等平台都是当今社会下较为流行的几个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不仅能够让艺术形式更加的多元化,也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让大众的娱乐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第三,高效化。最早的传统艺术形式,要经过反复的修改和推敲,经常一幅完美的作品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创作,而现在的数字媒体艺术由于是与计算机相结合衍生的产物,通过计算机内虚拟的形式实现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让大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作品的最终效果。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断实现更高效的制作与修改,加快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让其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1]。

(二)美术教育的概念

1.美术教育的定义

人们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为传承艺术而发展出美术教育。随时展美术领域所涵盖的分类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教育领域也配合社会需求划分诸多专业。美术不仅仅是一门技法,它体现人们在现实中甚至超脱现实的向往,在古代人们就是用图画的形式宣扬“仁义礼孝悌”美德,比如二十四孝图、凌烟阁功臣等等。

2.美术教育的预期

第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加大课程的创新力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及想象力。第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学校加大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了解所在班级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审美能力普遍不高,而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利用课外的实际作品与案例来提升学生的什么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2]。

三、数字媒体艺术对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演示教学

如今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公司员工都对幻灯片的演示形式再熟悉不过,通过投影的方式将做好的演示文稿投放在大屏幕上,其优点极为显著,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展示条件,既能帮助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利于学生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来理解艺术的魅力,将不易理解的内容生动展现。同时,幻灯片的内容可以自由更新,适应教师的个人风格,不同于经典的教材可以方便紧追时代潮流。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

现如今计算机上都有许多的绘画创作软件,学生们可通过这些新的软件进行创作,这些软件不仅轻易上手,还可以随时修改,甚至可以做出意想不到的作品。这样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致,也会更加有成就感。除了简单地用软件进行绘画创作,还可以通过添加动画效果和音频,让本来静态的绘画作品拥有生命力,学生更能有兴趣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且也会对自己产生信心。

(三)数字媒体艺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我们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迅速,一个小小的U盘就能储存许多的绘画设计作品,不再是通过教科书了解美术知识,学生上课的作业也可以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保留下来,既不占用学习的空间,也方便教师在课上对学生作业进行赏析。教师也可以通过上传学生的作业与各地区的老师及网友进行分享与交流。其次,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学生们了解国内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大部分是通过书籍或展览馆进行了解,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展览馆、数字博物馆学习和了解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因为信息化时代实现了资源共享[1]。

四、数字媒体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上课方式单一且枯燥乏味,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很好的交互,因此,并不能提起学生的上课兴趣。而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到美术教育中,不仅通过手、眼、脑、耳等器官让学生更直观地得到图文声像四个方面内容,更能够对手、眼、耳、脑有更多更新的刺激以及冲击力,也使学生能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2)能够丰富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通常采用纸质作为媒介进行绘画或设计创作,当数字媒体引入到美术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作为新的媒介进行创作,这样不仅仅可以让作品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还可以减少浪费材料的情况发生。现如今,网上有许多的创作软件,能够更方便学生们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表现学习到的内容。(3)能够加强文化间交流。在早期社会发展中,学生了解其他地区的艺术文化只能通过教科书以及美术展览。当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新媒体手段将课堂上的作业上传到网络中去,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新媒体手段分享并了解各地的优秀文化。强调,我们要做文化强国要有文化自信,因此,我们更应该通过新媒体手段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4)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运用数字化方式进行教学,创作主题与内容就会有明显的复杂性,因此,课上会通过团队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与运用新媒体方式,也极大地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既能考验了学生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协作,又能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4]。(5)能够激发出学生创作中的探究精神。数字媒体运用到美术教育中,不再有传统教学的束缚,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能够养成良好的探索能力,在日后其他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五、结语

事物必然随时代进步,否则难以适应新的土壤,对美术教育的变革也是必然,美术教师也应当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我们会发现许多的教师对于新的事物有陌生感,不会使用网课软件,总会出现乌龙事件,所以教师不仅要会使用媒体软件,更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为自己充电,扩宽眼界,紧随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也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根据原有的教学大纲制作课件,结合本班学生特点相对应的使用课件教学。二是数字媒体的引入要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教师也不能过分依赖于数字媒体教学,也要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三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和理解教学内容,多给学生留出讨论的时间,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并且不断地提升其艺术修养[1]。新时代的美术教学方式应该更加生动灵活充满引导与发散性思维,教师与学生一起想象创新积极互动,让教学活动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美术教师会从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以此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来启发和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不再枯燥乏味。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更加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技进步将会进一步改变整个社会但我相信艺术永不过时,它只会吸收新时代的精华更加进步,毕竟作为感性生物的人类永远不会放弃对美的追求与热爱。

参考文献:

[1]刘潇颖.数字媒体艺术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D].西安:西北大学,2015:7-8,17-19.

[2]王建.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112-113.

[3]李海雷.数字媒体引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5-16.

[4]邬文杰.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与表现特性[J].传播力研究,2018,2(33):135-136.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产业;新闻传播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一、数字内容产业与媒体

所谓的数字内容产业指的是什么?英国数字内容产业业界组织Digital Content Forum(DCF)的主席Anthony Lilley认为,数字内容即是媒体的另一种面貌,强调将科技与创意的结合。他认为数字内容与传统媒体内容主要不同,着重在“互动性”应用之上[1]。另外,根据台湾地区工业策进会的数字教育研究所定义成:“将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数据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之技术、产品或服务”。并将有关于数字内容产业范畴订定为下列六类,依序为:一、各类游戏软件;二、2D/3D动画影片;三、各类数字内容制作与多媒体应用软件;四、各类行动应用服务;五、各类网络多媒体应用服务:透过网络传输各类数字化的电视/电影/音乐/广播/互动节目等多媒体内容;六、数字学习、电子出版、数字典藏等[2]。数字内容的相关名称尚有许多,例如:“数字媒体”、“多媒体”、 “新媒体”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等名称。

数字化产业发展完全脱离不了媒体平台,数字内容产业大声疾呼我们来开拓新的视野,在各类媒体去边界化、多元延伸下,社会未来需要更多更专精于数字产业的媒体专业人才。立足于此,笔者认为在广大的中国社会,数字内容产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的核心产业之一,也将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点走向,对于中国来说,怎样整合运用本土资源,而后创造全球经济视野是现今教育发展思考最重要之处。笔者不将焦点集中在争论高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理论或实务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希望透过数字时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启发,刺激传播教育的未来思考,制定出新的多元化传播专业人才培育方针。

数字内容产业现在已经被认定是21世纪经济发展之明星产业,究竟数字内容产业产值有多大,足以颠覆传统教育走向,且让美、加、欧、日、韩等国积极促进其发展?以台湾地区为例,台湾数字内容产业2002年的总产值为357亿人民币,2003年为418亿人民币,成长约17%,2004年更提升至511亿人民币,成长约22%。据行政单位预测,台湾数字内容产业未来几年每年应可以以高于20%的幅度成长[3];可惜的是,资本力量来自市场规模,台湾人口数目大约只有两千三百万人,这样的市场规模注定只能养出一千多万上网人口,也决定每家网络公司规模、电子商务公司规模,及数字内容厂商规模,可以创造出的数字产业市场规模有限[4],但大陆就不同,不论文化资源或是市场规模均十分雄厚,朝数字产业发展行进,未来市场的经济规模必定不容小觑,单就数字游戏市场举例来说:中国地区2005年在线游戏市场的收益大约为6亿8300万美元,研究机构In-Stat也预告了这块市场的强劲成长,其预估中国的玩家数目将在五年后翻一番之多,从2005年的2500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6000万人,这是非常惊人的成长数目[5]。且当全球中文热兴起并成为全球主流时,大陆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有潜力最重要的发展地区,由此数字内容相关的人力需求培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大陆地区传播教育现况与思考

大陆高等教育发展,现出以下几个共同趋势:第一,高等教育教学制度及院校类型趋于多样化;第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特色;第三,各类学校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彼此不可替代[6],在大陆,高等教育扮演国家精英人才培育的重要教育阶段[7],据统计,2007年大陆已经有高校一千多家,其中普通本科高校就有742所之多,另外,成人高校也多达415所[8]。

在许多学者的眼中,虽说加速提升教育水平与知识环境,对于提高国内人民的知识水平、生活素质等都有相当帮助,进而还能够加速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但许多大陆学者都认为国内新闻教育网点的迅速增加,出现了过急过快倾向,教学设备跟不上,一些学科设置不合理,课程开设不齐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不能形成层次,同时规模的扩大也造成教师总量偏紧、师生比例失调等问题[9],在师资、环境、资源、规划都还未跟得上时代潮流变化速度的状态下,开花似地拓展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值得再商榷,而2007年的今天,在官方尚未公布相关统计数字前,推测大陆现在已拥有超过770个新闻传播专业点。

根据笔者针对大陆教育系所的调查,大陆地区除了既有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外,也有许多与传播相关之系所归类在各大学院校的艺术类学科中,这与台湾是很相似的,例如: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艺术设计、摄影、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与媒体相关的系所发展十分专业化,规划也较为细致。在硕士、博士的教育方面,笔者藉由教育部相关网站,可以经由点选而看到各所学校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与指导老师,这对于大陆在传播方面的研究走向就更加清楚、深入[10]。

观察后发现,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点大多仍旧维持在传统媒体研究上,历史脉络式、内容式研究较多,新理论开拓、实务性案例研究讨论偏少,而多媒体、数字内容、网络等相关研究,稍早以前较着重叙述、比较、描绘式的研究取,而现在中国网络及网民势力不容小觑,研究讨论也越来越多,由于大陆地广若要做一个真正属于大众式的调查,研究门槛较高。在系所名称中,艺术类与传播相关系所显示朝向关数字、多媒体、动画、视觉传达设计、游戏娱乐、以及新媒体等技术性、设计性、结构性的操作取向,客观而言,艺术类学科中的相关研究,除了设计、美术专业外,似乎更加贴近数字内容的“技术”需求,除了描绘状态外,还强调了一定的数字技术性质在其中,在此笔者强调,新闻传播学有别于艺术、设计、技术,我们所培育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技术创新”的接受学习能力外,拥有其他专业没有的“文化创意”传播精神,这将会是数字时代人力需求最重要的核心竞争条件,我们在坚定既有的人文创意精神与传播理论基础专业的前提下,还要紧盯住技术的发展、重视它的实用价值。

以数字内容产业的相关发展资源条件来说,大陆无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这笔无形资产,笔者认为大陆各地的文化都是一个特色品牌,由于现阶段一些地区的科技环境铺设建构和科技使用环境尚未成熟,故首先必须重视地区性特色产品的知识产权以及品牌特色的保护规划,为今后数字经济的发展、腾飞提供保障。从台湾、香港经验来看,科技发展努力就可达到可观的经济规模,他们的经验对于大陆地区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也让世界各国得以预见未来大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潜力。

当跳脱以往的思考框架,以数字内容产业人力需求为导向来思考传播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把握本地化教育是现在大陆传播教育应该考虑的未来走向,追求量的增加,不如先追求质的提升,

在传统媒体争工作,不如多培育多媒体专业人才,建议首要应当在政策面上做调整,政策调整之后,再进行教育内容上的充实工作,这才是最扎实的做法。

1、积极推动地区高校资源整合与产业合作。地区高校合作方面,各地区高校与其单单把握眼前的教育市场,倒不如与地方数字内容产业一同合作并创造差异性的传播教育,携手合作、资源整合,促成本地化的传播教育走向,创造就业人才。

2、放宽传播相关科系专业自主设置条件。由于传播相关学科具备社会环境带动的特殊性,若适当放宽本科专业自主设置的条件,可让各校传播专业更加差异化,系所名称特色化,学生容易从专业名称中分辨每家学校、科系的专业方向,教育环境也可朝向高校本地化、高校精致化、各校皆名校等教育路线前进,更甚者,在中文热兴起的数字时代,改革后的大陆教育体制,亦将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来大陆高校进修学习,海外学生不会只希望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其他城市学校也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国际交流与活动。

3、平衡实务、理论教师质量。在国外,传播相关科系的教师,大多具备媒体经验,媒体工作的实践性过于强烈,没有亲身经验者,很难从事教育工作,故笔者建议,加强专业杰出人士担任教师的制度建设,让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经一定的规范审查,给予在高校教学资格,或让其获得开设系列讲座资格,并制定配套措施,鼓励学校聘任具备实务经验的从业者,平衡师资在理论与实务上的质量,不迷信学历、让经验丰富的人配合从事实务方面的教育。

4、减缓新闻传播专业点的增加速度。笔者建议近些年应暂缓新闻传播专业点的增加,尚未成熟的教育单位应提升技术环境、师资水平,依照各校资源调整招生数目,而非囫囵吞枣似地收学生、搞噱头,然后造成抢老师、缺资源的窘境。

四、台湾数字化环境与传播教育

1、媒体数字平台与人力需求。

在台湾,2002年起至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成为经济重点发展方向,台湾数字内容产业2006年已达人民币360亿元,而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于2001年的产值为1023亿人民币,保守估计至2008年时,产值将可达到2698亿人民币,这都是数字化带来的惊人经济规模[11]。

台湾地区数字化产业前景普遍看好,数字产业相关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平台的竞争依旧激烈,传统电视产业就呈现出爆炸性的状态,举例来说:2007年10月,台湾有无线广播电台178家,无线电视台5家,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供应者77家共155个频道,有线电视经营业者62家[12],有线电视的普及率已经达到八成以上,再加上平面媒体以及电子报等的竞争压力,台湾的媒体市场正处于爆炸的竞争状态,在这样市场竞争压力下,数字化系统、内容多元化结合已经成为各媒体不得不为的新传播模式。

为了竞争、速度,数字化技术已经迅速占领每家电视台,台湾的电视新闻数字化方面的发展,自1993年公视筹委会引进第一套着重文稿处理的新闻自动化系统(BASYS)起,各电视台新闻部即努力追求进一步产制数字化的目标,其中,民视于2003年采用国际通用的AVID 系统,可以说是全盘移植国外经验;年代新闻台同年开始测试源自大陆地区盛行的大洋系统、衍生而成的上洋新闻自动化及数字片库系统,可谓台湾各家电视台采用数字化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而大爱电视台则以美国ENPS为骨架,配合自行研发的数字化流程,不但一举获得2005年电视金钟奖的研究发展奖项,并尝试走出属于另一种模式的自有风格[13]。

为了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人力教育训练势必愈加重要,对于传播媒体来说,在商业经营管理、技术运用、创意、科技发展等种种的考虑下,不论是工作环境或是人力的需求都必须随之改变,在此环境下,没有一个产业可以离开传播媒体的平台,不止传播教育变得更加重要,怎样让它更加专业化的同时又兼备技术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关键[14]。

2、台湾高校教育特色。

台湾教育环境除了立大外,其他自由市场竞争状态,故私校林立,2007年台湾所有高校共有163所,主要以大学、技职两个体制为主体,在两个主体中各有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教育单位在一定的规范下还是期待私校可以依自然竞争而淘汰、生存,将不被学生青睐的学校自动淘汰,如今许多学校,已在教育上积极地思考应对之道、充实教育内容并提供奖学金、实习与工作机会等,以免遭到社会淘汰。

近年来台湾各大专院校承受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已经推出“就业保证班”,并强化对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辅导。台湾教育单位也在2003年六月初首度发文,要求各所大学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并研拟以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教育单位补助经费的评鉴标准,即便是台湾学术龙头的台湾大学,也不敢轻视这样的压力。台大为提高就业率,近两年校园征才的活动已经改成开放式,全校不分年级都可以参与,除此之外,更针对求职不易的“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三院所,举办座谈会,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这样的改变大大淡化了以往主张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必须分割的观念[15]。

在求职不易的状况下,在台湾攻读硕士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由于台湾大学入学率将近100%,再加上近年来失业率骤增到近5%,想要在学历上高人一等,学生只能继续进修,研究所除了做学术研究以外,有许多学校研究所是与国际学校或产业合作,是未来找工作的垫脚石,也正因为如此,在高校林立的台湾,学校更重视自己的品牌认证、教育风格以及资源整合与产业合作,从而替代了过去追求学校排名的传统价值观。

3、传播教育的数字化延伸。

在新闻传播相关系所成长方面,自1954年第一个传播相关科系建立开始,至2000年为止,系所成长状态以1995与1997年每年新增8个系所为最多,而1991年至2000年是台湾媒体发展相当蓬勃的十年,这十年共有49个系所成立,占1954年以来系所成立总数的七成以上[16]。

在2001到2003短短的两年中,传播相关系所的成长率十分迅速,大学科系的成长率几乎达到100%之多,而研究所的成长率也将近40%,且传播相关系所的数目仍旧在持续大量扩张中[17]。而为应对未来媒体环境朝着数字化、分工化方向的发展,新设立的传播相关系所的教学内容、研究方向,以及专业名称都有所转变,逐渐分化走向多媒体与信息科技等更专业的传播与技术层面发展。

由于台湾的网络使用发展较早,网络铺设较为完备,故计算机成为当代台湾民众的基本生活智能与信息来源。据最新估算,截至2007年3月底,台湾经常上网人口为990万人,因特网联网应用普及率为43%[18],网路使用人口64%,尤其是光纤网络的铺设十分迅速,近两年已经有26万用户使用光纤网络,由此可知,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传播平台,更是台湾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因而,早在多年以前,许多与数字化相关的传播系所与科技结合成立,以往纯粹的新闻、广告、电视、公关、出版专业为主要分类,渐渐延伸出较广泛的媒体相关专业,例如:传播、多媒体、信息传

播、甚至艺术相关的视觉传播(达)、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游戏娱乐、广播电视编导等等[19]。

由于台湾本科专业学科在名称上并无条文规范,有别于大陆高校本科专业的规则,台湾高校以“系”、“所”为专业分类,或在系下通过另外分组的方式进行选课教育,例如: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下又分“编辑采访组”、“国际传播组”[20],而各学院为了更贴切各院系的教学方向,新兴系所的名称近来也更多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科技化取向,例如:在2004年才开设的南台科技大学“多媒体与游戏发展科学系”[21]、以及环球技术学院开设的“公关事务设计系”等,就是为了满足数字时代媒体数字内容相关服务发展需求而生的,学校会依据自己既有的师资以及专业特长来考虑可以成立的系所。

根据笔者最新的调查显示,在台湾大学体系与技职体系中共144家大学院校,有66所大学院校与78所技职院校,约56所院校已经拥有传播相关科系,超过100个传播相关科系,以及将近50个传播相关研究所及2个传播相关博士班。传播相关系所分布的学院除了既有的新闻传播学院外,人文暨社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商业管理学院、信息学院、民生学院、理学院等均有传播相关系所的存在,特别的是,近几年新成立的传播相关系所,在没有设立传播学院的院校中,许多已经被纳入信息学院、数字设计学院、商业管理学院中,科技意味已经相当浓厚,新闻传播学科延伸与科技发展的连结力量不可忽视。除了系所名称多样转变之外,教育内容上也有不少的转变。例如:扩大具备有业界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以及开展国际相关系所合作与交流,与名校成立姊妹学校等。

台湾媒体市场的乱象有目共睹,传播人的教育以及基本素质如今显得更为重要,除了应重视新科技数字内容为传播所带来的研究新契机,更重要的是,在台湾由于媒体发达且影响力大,学者在追求学术广度与深度外,笔者认为台湾新闻传播学应在大专院校中加强各系所学生对于媒介识读能力的培养,将新闻传播学推向大众,让受众能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思考、理解、并产生平衡反馈,这样亦能强化学科在大学校园的正当性与重要性。

其次,台湾这两年的传播教育表现已经过分朝向操作技术、设计等分化发展,着重强调数字化、技术化训练,似乎忽视了有关专业核心的人文精神概念与基础知识,文字内容的深度与文化视野的教育广度相较于技术走向却比以往狭隘得多。这些数字化的新兴传播科系具备了传播学科的部份血脉,同时身上又带有新科技的基因,倘若过分偏重技术教育,只会让未来的人才培养变成四不像,讲专业缺乏核心通识知识,讲创意又因为缺乏专业内涵与人文精神而更显不足。故有学者建议,传播相关各系应考虑兼顾“人文教育”、“传播共同知识”以及“专精”,其中“人文教育”课程由大学负责开设,“传播共同知识”由传播学院负责教导,“专精”则由各系分别传授[22], 只有这样台湾数字时代的传播教育才能得以健全。

五、结论

本文属于调查性研究,由于近年来两岸交流日渐频繁,许多教育观念以及社会环境等已产生紧密联系,而港、澳、台近些年掀起了就读大陆地区各大学、研究所的风潮。在传播领域方面两岸虽然交流频繁,但在教育信息上,相关的讨论以及概况调查在台湾并不多,就学管道与信息对流情况也不甚平衡,台湾学生只能倚赖民间团体基金会,或是与大陆访问学者共同研讨、分享,当通过网上信息搜寻来了解大陆地区的教育环境与状态时,会因为信息来源过多而产生对信息无法确实之疑义;另一方面,大陆地区传播教育点以及数字化发展日趋蓬勃,科技发展无论硬件或软件规划都快速前进,急欲进入传播科系就读的莘莘学子必须正视并了解未来大中华的传播环境,处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我们也更应该看清未来社会的实务发展方向,故本文以两岸传播教育现况调查为主轴,介绍并探讨两岸数字时代的传播教育问题。

注释及参考文献:

[ 1 ]参见Anthony Lilley:《UK Digital Content: a way forward》, 2002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研讨会讲 义:数字内容新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2002年8月28日,台湾经济管理部门工业单位编。

[ 2 ]参见《财团法人经济信息工业策进会――数字教育研究所》网站:。参见黄绍麟:《台湾数字内容产业的末班车》,《数字之墙》电子报,2005年2月27日。

[ 5 ]参见《台湾地区经济管理部门》网站:。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动画专业 教育改革

动画产业是一个综合型的产业,它是艺术中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有人将它比喻为20世纪历史的奇迹,也有人将它比喻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动画产业将人们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成为了当代非常知名的朝阳产业。因此,动画专业成为了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类学科。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动画专业更加丰富多彩。

1我国动画专业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艺术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的生活现状。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的时代悄然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给我国传统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传统艺术的展示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此,将传统艺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数字时代艺术。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越来越展现出重要性。数字艺术是利用计算机艺术为根本,展现出交互性和科技性的新艺术。

数字艺术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动画艺术是数字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动画艺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欢迎,被大众所认可。动画艺术能够展现出高度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成为了新时代的标志。

动画行业是一个综合能力非常强的行业,它容纳了当今社会上所有知识特征,涉及到艺术、传媒、研究等多个领域,在文化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后,很多知名的动画制作公司在我国发展,促进了我国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广告公司和动画制作公司,推动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相关的产业成为了时下非常热门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满足动画产业的发展。根据专业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70多所学校有动画专业,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培养动画专业的人才开辟了有力的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关于动画产业有着非常高的需求,动画产业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有很多动画公司的工作人员都是美术专业毕业的,虽然他们在技术水平方面非常好,但是在思维创造和专业水平方面相对于动画专业的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动画专业在各高校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其教育仍处在初级阶段。很多动画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动画创作的人非常少,更多的学生选择从事动画工匠。随着计算机融入到动漫专业中,给动漫专业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艺术创造思维和技术过硬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动画专业的教育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其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

2动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国际的市场形势,动漫产业将成为未来文化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动画产业的人才非常稀缺,严重的制约了数字艺术的发展。因此,针对动画专业,设计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1动画专业的理论研究内容需要丰富

动画的发展历程非常短,通过回顾历史,动画艺术和电影艺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数字艺术开始在20世纪末期,国内对于动画专业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少,其内容非常匮乏。

2.2动画专业的课程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校设置的教学模式都是培养技术,针对这一模式,设置了计算机课程。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不仅需要满足技能的培养,更要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展现出动画专业的特色,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2.3动画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很多院校中,从事动画专业的老师都不是动画专业的,而是研究传统艺术或者计算机出身的,也就是说,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很难传授给学生精准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质。由于动画专业教育缺乏成功的经验指导,使得很多院校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器材和计算机软件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2.4艺术创造能力偏弱

目前,我国动画专业教育主要注重技能的培训,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对于艺术创造思维方面很少专项的训练。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导致很多作品没有吸引力,抄袭作品事件经常发生。动画作品是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最核心的部分是创作艺术。在传统动画中,我们用笔来进行绘画,而数字动画也仅仅是将笔换成更加方面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软件。

3完善动画专业教育的措施

动画专业的教育核心是艺术创作,但是现在教育中,往往注重于技能的培训,忽视艺术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语言灵活的应用到数字动画设计里,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动画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技巧。

3.1完善师资队伍的力量

现在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老师都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在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专业、实践和教学模式方面需要完善。老师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还需要对所讲授的课程给予充分的准备,拓展学生的知识背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进行研究和讨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有特色的工作室,为不同时期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将自己打造成为专业的人才,能够应对市场的需求。

3.3和企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学校和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高校的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习,参与到项目设计,在实践工作中,将知识融会贯通。在平时课程安排中,可以聘请专业的人才到学校为学生讲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艺术时代的到来,动画专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要将以动画为基本载体,将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艺术,动画专业将开创一片新的历史,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恰逢数字时代,不断完善教育改革,有效的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 红川.浅谈数字时代的动画发展趋势[J].信息技术,2012(02).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第7篇

文章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和民族文化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使其免受信息技术威胁的策略: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教学活动,构建民族文化数据库和教育平台。

关键词:

数字时代;民族文化;教育传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更替中接受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

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

现阶段,民族文物保护一直采用传统的征集、整理、收藏、研究、出版或演出等手段,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提炼、展示和传播的能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范围也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未普及文化,保护与利用、传播与传承存在脱节现象。在教育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因缺少相应的本土教材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尚未通畅。学习者很难在课堂学习中触及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的教育,对民族精髓活态文化的存在形式也知之甚少。这是学习者求知的遗憾,也是学校教育的短板。所以,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1]。

二、民族文化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数字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联通”,其本质是开放、兼容和共享,而支持这一切的就是坚实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2]。借助信息技术对民族文化进行数字化的采集、存储、处理、展示和传播,把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转换、复原、再现为可共享、再生的数字化形态,并以新视角解读、传播和保存,将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流方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原汁原味。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实记录和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二是无损复制。副本具有母本同样的精度和音视频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将传统文化一直处于的封闭状态带入一个开放、多元的文化大视野中,为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无限潜能。三是创新。数字化的资源存储便于创新转换,可依据数字化的母本设计制作民族文化的动画片、民俗纪录片、有声读物等,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三、数字时代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教学活动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就是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教育的途径在种族代际间和物理空间的传递和承接。在以信息技术的兴起为特征的数字时代,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应当合理地把握好这一机遇,进行课程改革,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和团体活动的场所有计划地进行民族文化传播,在讲解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配套展示民族文化的图片和音视频资料。学生通过动画和图片的形式能够更加有效的感受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从而愿意传播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学校应当支持和鼓励师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如制作民族文化题材的微视频,编排民族舞蹈和民谣传说等。学校应当抓住信息化教育这一重要机遇,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变革,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并且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构建民族文化数据库和教育平台

在数字时代,高校应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的作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科学、客观的民族文化数据库,并进行及时更新和深入分析,如民族节庆文化资源库、民族歌舞戏曲资源库、民族文物古迹资源库、民族服饰资源库等。数据库中资源丰富多彩,利于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并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搭建一个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教育平台,邀请专家和教师在线向学生讲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深刻内涵,自觉肩负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

总之,教育应从单纯的应试教育中跳出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格局,实现素质教育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在教学课程、教学计划等内容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民族文化和教育教学有机的结合,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寓文化于学习,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

作者:李琼 梁伟 单位:红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普丽春,袁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主体及其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115-121.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第8篇

1.调整美术教育师资力量结构

以往,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很多美术教师和美术专家只能局限于某个学校或者某个地区授课,学生对于外界的美术发展也没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而数字化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信息的共享和通讯的即时化,如此一来,学校可以不定期地聘用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专家教授对学生进行网络授课,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美术修养,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更多的美术信息,欣赏更多的优秀美术作品。总体来说,数字化时代的美术教育师资力量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加合理。

2.催生美术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般来说,美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专业知识、美术专业技能、美术创意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数字化时代,虽然教师的知识传授仍然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专业技能和创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此外,学生知识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料,否则教师的知识信息将有可能落后于学生。该将哪些知识通过在线授课传授给学生,又该将哪些内容作为课题授课的重点,也是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研究思考的。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授课方式的变化,其更促使授课内容朝着网络授课和课堂授课两个方向发展。

3.带来更为广阔的教学资源

如今,美术教师已经不再抱着画笔、画板和课案来回奔波,开始更多地使用数字化技术产品——多媒体设施进行授课,主要原因就在于多媒体设施具有联网的优势,可以让教师随时调动全球优秀艺术大师的作品供学生欣赏,使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如,以往讲授欧美印象派的相关美术作品时,教师只能通过文字让学生感受其美术作品的特点或者准备一些照片让学生观察,但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搜索该画派的著名作品,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与学生交流。另外,现在很多艺术馆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最新的艺术动向,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可以说,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资源使得美术教育摆脱了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利用全球的教学资源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4.促进美术教学形式的改革

目前,美术教育以班级教育为主,但是由于美术教育的特点,师徒传授在美术教育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从本质上来说,师徒传授对于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师徒传授和班级教学完美结合的可能性出现了,使用数字化产品,可以在发挥班级授课的信息交流优势的同时,突出个别化培养艺术个性的特点。如网络论坛组织上的讨论交流、电子邮件的作业修改等,这些方式既保留了班级授课的优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加具有自己的艺术个性。

二、数字化时代美术教育的社会责任

1.倡导精英文化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建设内容就是要提高广大人民的审美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满足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发现生活之美,挖掘生活之美的精神文化内涵,而这些都需要艺术作为基础,因为在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但又是难以发现的,如黄金分割、色彩的对比、色彩的情感等都是艺术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因此,美术教育并不是单纯地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而要放眼整个社会,为社会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厚的土壤,使美术教育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

2.构建艺术化的社会环境

培养美术人才、使美术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全民艺术修养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随着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与各种最新的数字化产品应用于美术教育,一些人迷失于先进的科技当中,忽略了艺术的本质。之所以出现这种思想,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和科技之间本身存在一道鸿沟,艺术具有高雅的属性,而科技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追求物质生活的一种体现,是属于世俗的,二者的结合固然使得美术教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其固有的矛盾也使得美术教育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当下的美术教育以学校专业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全民的艺术修养为目标,构建一个艺术化的社会环境,实现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

3.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虽然给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是也给美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信息浪潮。海量的信息在给美术教育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师生难以从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对于这种情况,当下的美术教育者不能将目光局限于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科技的发展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后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和运用现代设计思想、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

三、数字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1.充分认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

在过去,无论美术教育如何变革,画板、画笔和颜料都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美术教师还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都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有时候辛苦了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一幅作品,受到一点外在因素的影响便毁于一旦,这并不仅仅是绘画作品的损失,更是美术教育的一次中断。而数字化时代的美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鼠标和屏幕取代了传统的画笔和画板,通过在电脑上进行绘画不仅不易造成画面的污损,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绘画作品进行复制并进行大规模的传播,从而提高了绘画作品的艺术宣传效果,这也是数字化技术的最大优势。

2.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美术素养

提高美术素养是一个难度大、耗时长的过程。在美术教育期间内,学生不仅要学会相关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更要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无论是美术技能水平还是美术素养的提高,都需要经过长期的绘画实践,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有时候一幅绘画作品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够完成,而在绘画的过程中,绘画所花费的时间可能还没有颜料调色等工作花费的多。借助数字化技术,学生就可以摆脱反复的绘画练习过程,将颜料调色等耗时费力的工作交给电脑完成,自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画面的构图与造型技巧的锻炼上,如此一来,学生的专业美术技能就会得到很好的强化。同时,由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绘画软件不断完善,学生可以通过绘画软件完成许多大师的技巧,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模仿绘画大师,从而提高其美术素养。

3.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重

值得注意的是,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美术教育并不意味着对美术教育的颠覆,也不意味着学生要抛弃传统的绘画技术。我们必须时刻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只是美术教育的一个辅助手段,是对美术教育不足之处的补充,不能将数字化技术视为美术教育的主体,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更简单的学习创造艺术之美,可以为学生在色彩、线条、空间、明暗以及构图上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提高美术教育的效率。而传统的绘画艺术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美的气息,这是数字化技术所不能达到的。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技能水平,传统的绘画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同样重要,在美术教育中二者应该同步进行。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第9篇

1、教育环境的变革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在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的不断交叉中,衍生出许多新专业,如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目前,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数字化专业亦成为了热门。不过,就其归属而言,数字化艺术设计还是艺术学的分支。它虽然以计算机为依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技术问题,但始终以艺术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题材、技巧、观念等方面深受传统艺术的影响。当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数量还不是很多,影响还不是很大时,数字化设计只是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之一,随着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日益普及,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数字影像、体验时代,成为当下使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DV、Flash、电子杂志、动画、网络游戏日益成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设计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正在以新产业主体的形象迅速涌入我们的视野,数字化艺术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之一。

5、辅助设计的帮助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趋势 数字化 非功利化 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4-02

1.前言

希腊罗马神话之Janus的神,传说中长了前后两个面孔:既可以看到前面也可以看到后面,既能看到过去也能看到未来;同时也象征回顾过去,吸取曾经的教训,瞻望未来,憧憬无限美好明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建筑师的角色也在变迁,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之高,时代变化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然而回顾建筑教育的过去,在近30年,数字化在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发展。并给建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可能性,而建筑教育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种情况势必会导致我们的建筑教育与当今时代要求的脱节,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产生诸多的弊病而亟待改进。建筑教育的主流传统,来自现代主义建筑那种重技务实和革故鼎新的理性精神。

2.数字时代的建筑设计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扩展,人们迎来了“数字时代”,社会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功利产品的社会”,数字化、非功利化、虚拟化是这一社会的显著特征。

(一)建筑设计的数字化趋势: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以“数字化生存”为特点的新型行为方式已经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同时引起建筑出现了向虚拟空间发展的趋向。人的生存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在原有的实体空间之外,出现几乎是无限度的数字空间,给人、建筑、城市带来巨大的活力和能量,同时也会使建筑、城市等实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解构重组”。

数字化设计,可以分成“数字化”和“设计”两部分。建筑设计的定义是指合理的组织视觉元素:功能、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和结构造型等。这好像更加接近我们平常所能感觉到的设计(当然两种定义是从不同的范围和角度出发,之间并没有矛盾)。建筑设计其创造的过程是遵循实用美学法则的,是特殊的艺术,建筑设计的技术特性,表明了它总是受到新技术发展的影响。

(二)数字时代建筑设计的非功利化趋势:数字化的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发展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语境,它的介入改变了原先传统的设计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在设计内容的非功利性。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的本质体现为自由的创造,非功利设计的发展使得过去功能性较强的建筑设计特质中艺术的成分越来越多,设计内容变得越来越艺术化。建筑艺术的重心已经不仅是某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逐渐脱离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靠拢。

(三)设计的虚拟化趋势:数字化浪潮对建筑设计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这种情况下,形状、构图、色彩、线条和质地等设计要素数字化后也变成了虚拟的数字信息,建筑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的进行虚拟处理,模拟出设计构思的仿真结果,人们的一切艺术想象几乎都可变为现实,现在数字技术具备了辅助设计思考的能力,电脑可以作为重要的设计思考媒体,那么源自几百年以来的建筑设计理论和现实生活环境都将会产生质的变化。

3.建筑设计教育变革

高等教育目的人性化。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种生产力,在改造自然、完美自我中,推动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科技的进步,现在培养的建筑设计的学生未来在社会中会遇上无法想象的情况和要求,这些新情况是传统建筑设计教育所不曾面对的,建筑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建筑设计教育应围绕“人”而不是问题来组织教学。教育内容分为:人文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等教学模块。

4.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修养:在后现代的社会中,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功利最大值。而作为产业教育的自然是重视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忽视了人作为主体存在,训练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肤浅的“技术人”。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建筑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要鼓励形成技术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梁思成先生在1947年第一次为建筑系的学生讲演时,就向学生提出“住者有其房”的社会理想,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不仅是做建筑师,也是做人最根本的。以世界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以人类的前途为自己的前途。

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强调美德育。当前建筑系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理科基础,而在感性方面则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要求在教学中强化感性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去思考。建筑系的美术课在这一方面可以有很大作为。当前有一种趋势,将美术课由传统的技法造型训练衍生到美学培养,由于中国学生的特点,美术课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美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力,同时,在广义的范畴内强调技术美学、社会美学是美学的发展。只有真正地热爱美,理解美,才能真正地进行建筑创造。

(二)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电脑及其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瞬间接触到浩瀚如海的知识,使得“博闻强记”对于建筑师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面临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正确的辨别能力和方法,并通过解决问题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相比之下,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往往表现出:对自称掌握知识的权威不敢提出反问和怀疑;不相信理性是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充满成见和偏见。

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由于长期以来建筑教育是以灌输式为主,教条化、简单化,学生对教师和书本唯唯诺诺渐渐弱化了自己思考的能力,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个性也渐渐暗淡。最可怕的是慢慢失去了对建筑的直觉和兴趣。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体系也有责任。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认识到学生能够也应当去主动地学习,教师则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对于学术问题应与学生进行探讨或组织学生探讨,而不能进行包办。另外,对学生不成熟的创造性构思不轻易做出否定,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去独立地发展,即使不成熟也不要求全责备,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特长去创造。这就不只是使学生做一些形式的游戏和模仿立面造型那样简单粗浅的方式,而是一种开放,深入的结合个性的教育方式。

(三)专业基础修养:建筑设计包括专业学科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至泛专业,建筑设计人应具有较广泛的艺术历史与理论、工艺技术和文科方面的知识,同时涵盖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到室内设计等专业技能,以便他们能够解决多种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建筑设计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修养,在建筑设计训练的基础阶段,应让学生徒手的、笔绘的、模型的和电脑的表现能力都得到均衡合理的培养。一些理论课的内容也增加了生动直观的环节。如认识建筑参观,对中国建筑史中提到的一些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等。选择所喜欢的知名建筑和建筑大师的作品制作模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对建筑理解力。随着空间想象力的不断发掘和设计软件的运用,学生们的电脑表达水平在提高,借助于工具的模型训练也要逐步加强。在建筑设计中,图像思维表达最快捷的途径之一是手与脑的配合,学生在图面表达(包括徒手)方面的这一传统“强项”,也应将之作为一个选项保留在教学的环节之中。譬如徒手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只要表达设计意图的目的明确,就非但不应弱化或取消,反而应当保留并增强。

5.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建筑教育的沃土。设计是一种致用之学,这决定了建筑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建筑教育应实行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作业题目和指导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每个课程作业题目的设置都应明确训练意图和教学关键点。

其次,重视数字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变革。第三,全面培养创造力,当前对建筑创造有一种较为模糊的认识,认为有了新的形式就万事大吉了,而根本不问形式是如何产生的。

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天然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若能组织一些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的建筑系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记,设计课则是老师一个挨一个地改图,要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提升的气氛,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发组织活动。比如将学生组织起来,提倡学生广泛参加国内、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与一流建筑设计院校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拼,这样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学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学生其实有很大的创造力,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很好地发挥。

最后,我们认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打破学科建制,增加跨学科教学,培养T型通识人才;应强化创业意识教育,设置创业辅修课程,鼓励学生尝试创业,甚至允许他们失败,鼓励“从错误中学习”,“把挫折当朋友”。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扮演了不同行业总协调人的角色,必须将社会整体作为最高的业主,承担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6.结语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就越要体现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把人的权利和自由从束缚中释放出来,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把人培养成充满爱心和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具有独立完善人格,教育应为培养这种人才创造适宜的环境。建筑教育要颂扬人本精神,我们应该变革旧的、单一封闭的建筑教育模式,建筑教育变革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仅在旧的教育体系中加入一些新的因素,而应该将其看作新因素和旧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旧系统。要鼓励学生们形成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隋杰礼,王少伶. 探究引起当前中国建筑教育思想变革的因素.《新建筑》2001年04期

[2]张妮. 数字技术改变教育方式 .《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10期

上一篇:内部员工管理范文 下一篇:金融学融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