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0 10:26:41

数字化人事管理

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人事管理系统;信息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的不断迈进,高校的各方面管理方式、途径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也在响应时代,逐步将数字化校园引入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上来。数字化校园构成了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以及权限管理,把学校建成一座面向校内,同时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性大学。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及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人事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

人事管理工作作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管理基数庞大,往往具有信息量大、采集涉及面广,信息共享、信息关联程度高,数据时效性、一致性及准确性强等特点,其工作涉及广大教职工的选拔、培养和收入,直接关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现代化进程,使管理更为高效、精细和准确,充分体现行政管理的公平、公开和公正。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

人事管理系统建设属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分支。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需先建设数据中心平台(即为数字校园的神经中枢,主要负责收集、处理和储存各类共享信息数据,并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平台),为人事、教务、科研及财务等管理系统提供基础信息,而人事数据作为教职工基本信息的载体,是数据中心平台构建的重要基础。

三、当前人事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都实现了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但很多都只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没有结合学校其他管理分支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管理系统。这往往导致学校其他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如人事部门对于全校教职工个人信息的管理与二级管理部门对本部门教职工个人信息的管理脱节,造成了各自的数据库的重复建设、管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管理工作。

(二)技术力量不强,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校园内部缺乏一只独立的专业技术队伍,无法承担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程,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往往是项外包工程,他们设计的信息系统实用性不强,也无法做到对系统的实时更新和维护,导致系统设计的不合理与低利用率,最终导致人事部门仍旧返回使用自己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

(三)基础信息可靠性不高,数据冗余严重

由于信息数据都是人为录入,而且通常录入工作由一个人完成,缺乏多人核对或本人核实的步骤,同时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也存在多头收集、重复收集、收集不及时等问题,这些往往造成数据存在误差,加上储存、处理的数据紧紧交织在一起,数据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使数据冗余愈加严重。

四、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人事管理系统建设的对策

(一)管理层面加大重视,加强专业技术力量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壮大专业技术队伍来进行支撑。学校管理层面应该重视信息技术骨干的进修、培训,引进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队伍来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对人事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熟悉掌握该管理系统。

(二)整合基础数据,合理实现人事资源共享

将人事管理系统融入校园整体数字化建设中去,实现个人基础信息与下级有关管理部门的共享与更新,同时提供本人查看核实、提供变更渠道,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有效地节约数据共享与消除对数据的重复管理机数据的不同步等问题,达到整合信息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三)增加系统安全评估,降低不必要风险

人事管理系统不同于其他管理系统,其牵涉教职工多方面的敏感信息,因此,管理员要设置不同权限,例如个人信息除本人外只能由人事部门以及下级师资管理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可以查看,本人如要变更个人信息,需在系统上递交申请,先由直属师资管理部门审核再提交人事部门进行审核变更等。

五、结束语

人事管理信息化是学校人事管理的基础工作,更是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工作。因此,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我们应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人事管理系统建设的规划,明确目标,保证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虚拟环境。

参考文献:

[1]田越萍.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1):249-250.

[2]王钱永.数字化校园中数据中心平台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14-17.

[3]徐凤亮,史斌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23-25.

[4]袁秋华.论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考试周刊,2011,(62),196-197.

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第2篇

一、传统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缺点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发现存放很久的电影票根、购物小票等都会出现字迹模糊的现象,就算是妥善保管了多年的纸张,也会出现泛黄、破损的情况。虽然纸质档案材料确是个人经历等的有效凭据,但是传统的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一直依赖纸质化存放,大量的档案材料长期堆积会导致字迹模糊的现象,而且占用空间大、查找不便利等问题会日益突出,势必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由此更加突显了实施国有企业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二、国有企业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简化人事管理工作程序

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应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实行人工管理极易出现差错,因此简化人事管理工作程序,实施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过去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相关的人事档案材料信息只能在纸质档案中查找;而实施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通过查找档案关键词,可以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人事档案信息,较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只能通过不断查找、翻阅纸质档案,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人事档案的高效管理和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省档案材料的查找时间,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在繁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获取档案信息、自动进行档案数量的统计等功能。

(二)提高国有企业人员利用率,提供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信息

首先,根据国有企业每个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和职责,以及每个岗位建立起来的优秀人才模式,优先选择那些具备工作能力强、个性特征良好、团队意识高等素质的与工作要求匹配程度高的在岗员工,实现精准匹配,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潜力。其次,针对每一个员工的人事档案都采取与之相对应的算法,通过收集各个岗位优秀员工的各种信息,针对他们的优点,给不同的岗位都建立一个优秀的人才模型。为了避免职位信息不对称及面试官招聘的影响,可以利用职位的优秀人才模型和应聘者的匹配度来筛选和达成职位的精确匹配。运用数字化技术还可以通过对每个员工的人事档案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提高国有企业人员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问题。实施国有企业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后,可以筛选出剩余的人力资源,企业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调配,可以使企业人事档案的基本信息更加完备。针对来应聘的人员,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咨询,更加高效地、有针对性地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有一定的裨益。

(三)加强人事档案存储的安全性,提升人事档案管理的可信度

利用数字技术对企业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任意篡改档案信息的现象。教育和年龄是当今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有些人员在个人档案中填写虚假信息,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在互联网上共享信息,可以自动识别人事档案信息的真假,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服务。数字化人事管理相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来说更具准确性和安全性,能够及时方便地筛选出不实的信息。而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纸质档案材料如果保存得不好,极易造成档案受损害,保管纸质档案材料需要占据大量的空间,寻找档案材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人力,并且容易出现错误。这种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不仅自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国有企业及下属部门的发展。因此对人事档案实行数字化,将档案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识别的专用码,可以实现档案数据信息的方便查找和快捷利用,不仅可以快速查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而且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管理;同时在搜索关键词时,还可以将相关的所有信息内容呈现出来,准确全面,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

三、国有企业实施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实施国有企业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必定是任重而道远的,如何有效地实行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笔者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组建良好的管理团队

一个好的管理团队会让数字化管理事半功倍。首先,要做好团队培训。为切实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科学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应明确从业人员的资质,制定培训计划,分层、分类别开展专业学习和专业轮流制培训。另外,要加强梯队建设,建立传导机制。应建立实时知识宝库,补充管理内容,编制国有企业专项人事档案培训教材,精确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要求,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管理人员队伍。这个管理团队要加强人员数字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相关工作培训,使人员熟悉各项数字化操作和大数据的管控技术等。

(二)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

做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数字化所涉及的互联网技术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国有企业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国有企业信息安全构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确保人事档案安全的前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比较复杂,档案材料内容多样。人事档案利用得不好会导致相关工作的疏漏和隐患,不利于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使档案信息的安全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另外,建设团队也要加强相关系统的防御措施,从源头上避免外部入侵的可能性,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因此,要制定档案信息保管、利用的相关规章制度,提出防止档案信息泄露和流失的策略。企业内各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网络防御和安全体系,要求相关网络安全人员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定期检查档案信息安全情况,防止外来入侵。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事档案信息始终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保证企业各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企业的正常运行。综上所述,对国有企业人事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对于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表现在可以简化人事管理工作程序,精准的数字化管理可以更好地分配社会工作岗位,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同时对国有企业引进特需人才提供帮助,可以极大地推动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助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未来人事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湛晶.浅析新时代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J].兰台内外,2020(32):7-9

[2]沈帆.人事档案工作新思维——人事档案数字化在人事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办公室业务,2020(8):171,173

[3]张鸿艳,柳成行.浅析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与管理[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9):67-68

[4]邱丽娜.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向之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9(10):113

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第3篇

高校图书馆目前一般都采用数字图书馆的形式,数字图书馆是采用了数字处理技术,将图书馆建立成为一个虚拟的图文空间。在数据库内,将馆内的所有藏书进行登记、备注,从而简化管理者的工作内容,方便高校学生们进行阅读。但是,对于馆内的管理人员而言,却是一项全新的考验。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管理上缺乏适应性,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模式下,管理上容易出现疏漏。对于造成出现不适应以及管理疏漏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其真正进行实施与应用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而对于多数的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内观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年限较长。因此,所造成的问题就是对于数字化管理,资深员工的应对能力。数字化图书馆,需要采用最多的工具就是计算机。而对于计算机而言,一些年长的图书馆管理员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不是非常熟练,从而造成了工作中的适应缓慢。

其次,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主要是一个虚拟的图书馆界面,通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信息进行藏书的信息记录与显示,从而将信息更好的呈现,帮助学生们更加快捷方便的查询与浏览。但是,对于人事管理而言,原有的一些部门不要过多的人员,或者一些部门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内部人事安全,面临着裁员问题。那么,这对于一些资深员工而言,尤其是对于计算机操作不是非常熟练的管理人员而言,是一种很大的冲击。

第三,数字化的图书馆对于书籍的备份信息,需要及时更新。单片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也得到了应用。因此,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现状需要及时改善,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予以解决,从而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良性运营。

二、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的对策分析

对于目前高校图书馆存在的管理弊端,图书馆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本着顺应科技发展的方向,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尽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相关变化以及操作等进行知识培训。最为重要的是,要培训管理者们的思想,从思想上给予影响,明确加强管理策略,提高管理素质,对于高校的图书馆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对于高校的图书馆的人事管理方面,应该更大程度上加强管理者们的素质,避免出现利用开馆时间,在馆内大声讨论。人事的管理,需要根据各大高校的切身实际进行制度的制定,其最终目的在于能够通过人事管理与调度,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合理化运营。

三、结语

面临着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从图书的采购、备注、借阅以及馆藏,几乎所有的图书馆内部的管理工作都发生了改变。对于学生们而言,的确是更加清晰明了,并能够更好的使用图书馆资源。但是,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则需要进行一定时间段内的适应与培训。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一般都是资深员工,更加熟悉传统的管理方式。数字图书馆的全新管理模式,确实会让一些管理人员不适应。因此,为了更好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图书馆的人事管理要尽快做好安排,并抓紧进行培训,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让高校数字图书馆更加方便学生们使用。

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第4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和终端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聚集的重心,更是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本文首先对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当前制约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因素,就数字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策略从创新意识、人事管理机制、管理人才的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促进图书馆在数字环境背景下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数字环境;图书馆管理;创新

一、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和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图书馆的管理也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结合数字化环境,创新管理,从而促进图书馆更好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松散,一方面无法对图书及其他资料进行良好的整理和归类,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当前用户对图书馆的使用需求,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更多的是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网上,而非纸质材料,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必须与时俱进,要有能力来处理这些数字化的书籍和文献。一直以来,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都处于一种比较轻松、随意的状态,而且大多数都是十分清闲的,图书管理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导致图书管理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升,阻碍了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之路。

二、数字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管理现状

(一)创新意识不足

当今的时代已经是网络和数字化的时代,人们查阅资料的方式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有了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希望可以更加迅速、准确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图书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将会影响到用户查阅资料的需求,图书馆的发展也会因此停滞不前。

(二)人事管理体制陈旧

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向来以封闭式和集中式为特点,而且由于其多元化的等级结构,导致图书馆内部部门分离,协作度低,常常出现分散的状态,人力资源被浪费。图书馆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与其他事业单位一样,拥有“终身性”的工作制度,一经录用,如果不犯错一辈子都不会失业。在这样的人事管理体制下,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拥有高度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因此,也很少会愿意花时间去改革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十分不利于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发展。

(三)缺乏创新型的管理人才

众所周知,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一直都是对其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不仅要求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还要求其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然而,现阶段我国图书馆的管理人才,从招聘阶段就存在问题,走后门、找关系到图书馆工作的人不计其数,图书管理相关的人员十分稀少,综合型的人才更是十分匮乏。试想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如果都存在问题,那么图书馆的工作也一定很难开展,至于创新,就更是望尘莫及了。

三、数字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一)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服务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前提,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创新,那么理念一定要先行。改革创新是所有企业与时俱进的前提,图书馆也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重视对图书馆业务及其工作人员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对他们创造力的挖掘。通过接触数字环境和计算机,到熟悉运用计算机图书管理模式,树立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理念和信心,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图书馆的发展。

(二)创新图书馆人事管理机制

时代在变迁,图书馆所沿用的传统管理机制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当前图书馆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只是图书的提供者角色,更是成为了用户查询的引导者,如果图书馆自身能力不足,那么将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员工的业务能力、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技能进行监督,强化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训练,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技能。此外,传统的终身制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激烈的竞争时代,因此图书馆也应该从多个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要求,比如说业务能力、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多个方面对员工进行监督考核,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机制,以更好的发挥人力资源价值,提高图书馆的整体能力,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三)提高图书馆管理人才的素质

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着整个图书馆的水平,图书馆数字化的提高,使得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有些跟不上,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要加强对管理人才素质的训练和提高,从提高图书馆管理人才的素质开始,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首先,从招聘环节开始,就必须要选择高素质、高学历、高技术的管理人才,以满足图书馆管理创新需求,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关系录入一些低素质的人才来担任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其次,在上岗之后,要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服务理念、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提高整个图书馆的人才素质。

结论

数字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管理的主要技术,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创新意识不足、人事管理体制陈旧、缺乏创新型的管理人才等问题,都是制约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创新图书馆人事管理机制;提高图书馆管理人才的素质,才能够真正促进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促进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作者:祖力皮亚•伊力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吴桂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全面创新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06).

[2]张海卿.谈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人文精神[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需要建筑施工企业首先明白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再将数字化管理体系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发挥其对于建筑施工管理的提升作用,使建筑施工工作质量更高、工作效率更高。应用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施工效益提升是非常大的。

一、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概念和内涵

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是现代科技发展在建筑工程中的一个体现。数字化,顾名思义,就是把一系列的信息转化为数据的形式,用这些数据来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将完善的数据信息整合成数字化模型,运用计算机系统对数字化模型进行处理,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数字化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全面,因此可以对建筑工程整体进行有效的把控和决策,包括工程质量检测、工程进度把控、工程成本控制等内容。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可以大大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时效性、和管理质量,把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引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催生了工程施工管理的变革。

二、建设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成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体系的作用,需要首先保证数字化管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数字化管理体系应当重视体系的整体统一性,保证数字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体系的设计应当包含多个子模块,子模块的大小应当适宜、功能足够完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体来说,可以将数字化管理体系分为如下几个子模块:

(一)空间决策支持子模块

空间决策支持子模块的运行是基于GIS,即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子模块的作用,是对项目运行流程、交通调控、材料管理、设备管理、房屋拆除、工程规划等内容在决策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参考、分析帮助和决策工具。空间决策支持子模块是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工程的各项决策内容有着非常显著和有效的辅助作用。

(二)仿真支持子模块

仿真支持子模块同样是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仿真支持子模块又分为了三个子系统,包括仿真子系统、图形控制操控子系统和网络信息交流子系统。仿真支持子模块主要发挥对数据模型进行仿真的作用,将数据模型直观化、可视化,帮助决策人员更好地认识当前工程的整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

(三)施工管理子模块

施工管理子模块具有明确的中心内容,即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子模块的管理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内容,如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合同管理、成本控制、数据文档管理等。施工管理子模块的工作内容是对施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处理,从而帮助工程管理人员对施工进行全面的、科学的把控。

(四)人事管理子模块

人事管理子模块的作用,是对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关的日常工作事宜进行管理。人事管理子模块可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对项目施工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调配、调动,增加人力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发挥出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作用。并且,人事管理子模块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决策,提升建筑企业的人事管理效率,提高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

(五)物料管理子模块

物料管理子模块的作用,是对工程施工所用的各种物质资料进行管理,管理内容包含物料的购买计划、购买、保管、检验等工作。通过物料管理子模块的作用,可以工程项目物料相关的事项综合起来、协调起来,从而达到物料管理的最佳状态,提升物料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料管理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物料管理综合能力。

以上五个子模块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五个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者通过对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的正确应用,可以实现施工管理能力的极大提升。

三、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施行关键

(一)增强建筑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操作能力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对于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操作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对于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操作能力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对于这一点,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及时认识到,把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操作能力提升问题放到工作重点的位置来抓。通过科学的方式,如引进高端的数字化管理人才、对员工进行数字化能力培训、和先进企业进行数字化管理交流等方式,可以真正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操作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提升,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收益,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对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进

数字化管理体系构建完成后,其具体设计和功能对于特定的建筑企业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这就需要相关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技术人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对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当前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各种实际施工情况都在不断变化,对于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及时改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保证数字化管理体系有足够的科学性,对当前的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带来最充分的帮助。

(三)加强建筑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在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和应用过程中,不同的建筑企业都有各自的经验心得,加强建筑企业之间对于这种经验心得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对于其他建筑企业在数字化管理体系应用过程中的正确经验,应当借鉴,并融入到企业自身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中,提升自身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实际效果。对于企业自身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的缺陷,应当及时发现,认真处理,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功能,提升企业的实际施工管理能力。

四、总结

数字化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建筑企业的普遍共识,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应用在我国建筑企业中也逐渐开展起来。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其构建是相对复杂的,其合理应用也需要建筑企业有相应的技术人才来操作。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立足于当前施工过程中技术化手段应用不足的现状,对数字化管理体系的作用加深认识,引进高素质的数值化管理人才,对建筑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构建和合理的应用。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数字化管理体系的作用,让数字化管理体系为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能力带来实质性的提升,为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龙,侯汉坡.建设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体系设计[J].中国软科学,2010,07:64-70.

[2]李金刚.数字化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173.

[3]胡燕生.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7.

[4]王小龙.建设工程数字化管理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第6篇

高校人事部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介,规范人事工作方法,收集各类人事信息,深入分析并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了人事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保证了人事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降低了工作强度,简化和规范了行政程序。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人事管理,采用一些人事管理软件,依靠网络化、OA办公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较好地服务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但是,由于人事管理信息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高校的大发展,对数据和信息的精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人事信息管理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1.学校管理层重视不够

人事信息管理是高校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人事资源,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效途径,它关系到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管理层重视程度是这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首要前提。现在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关注人事管理信息化,在人、财、物上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但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目的、目标的认知还是不够清晰,对可能碰到的困难缺少预判,也没有及时分析研究。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从前期系统开发、建设到后期的日常维护,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要持续地投入。在这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对其推进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口头上说重视,工作中实则忽视,后续经费投入不足,加上软件质量、功能不一,使得信息化进展缓慢,系统迟迟不能投入运行。而原有的传统人事管理方式仍要继续运行,最终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传统纸质和信息系统两张皮,效率不升反降,反过来又影响到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负面认识和重视程度。

2.信息化建设前期规划缺失

从许多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人事管理信息化还缺乏统筹规划,由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人事信息化工作不是孤立割裂的,它是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信息化应是以核心系统为主干、通用系统为支干、特色系统为分支的数据共享、业务对接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需要认真做好前期信息化建设规划。现在很多本科院校的职能部门没有进行完整的顶层设计,工作中各司其职,缺乏沟通,根据各自需要选择了不同的管理软件,人事部门更是存在多个数据库。众多的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已有的信息数据不能共享。有的学校虽已建立起统一的网络应用平台,但缺少相应的管理系统支持,管理分散、冗余。这些都使得高校人事信息化工作的信息渠道来源不一致,形成大量信息孤岛,最终造成资源浪费、人力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信息数据采集和更新阻力大

信息采集和数据库的建立是人事管理信息化的主体工作,重点是根据人事管理需要,全面、及时采集相关人事信息,这离不开广大教职工的支持和配合。前期规划的缺失,必然导致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重复采集。在这过程中,职能部门又没有与教职工及时、有效地沟通,教职工不断地被要求填写报送信息数据,难免心有怨言,不肯配合。新建系统采集的数据,信息内容不完整、准确性差,无法及时为领导和上级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报表和相关分析数据。系统的后续维护,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周期长,不能及时对教职工的信息变动进行动态跟踪,不能准确地反映外部的变化。同时,不同科室需重复更新同一信息,稍有差错或滞后更新就会造成数据不一致,统计不准确等后果。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管理层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了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4.人事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关键还在于人的因素,需要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人事管理队伍来具体实施。目前很多高校的人事管理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与高校在师资队伍的重视管理方式和投入相比较,人事管理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专业化程度不高,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普遍低于教师队伍,管理理论和水平专业性缺乏。而其自身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被动地开展工作,甚至工作上存在官僚作风,将工作简单化、机械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推进。

二、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1.领导亲自挂帅,实行责任分工承包

学校要加强领导,学校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领导组织实施,人事部门牵头督办,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列入对相关单位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工作机构,制定组织管理、规划计划、奖励考核、投入保障、交流培训等规范性政策措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保证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加大工作经费投入,资金到位,责任到人,为学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条件支撑。

2.建立大平台概念,做好信息化总体规划

不能孤立地看待人事管理信息化,它应是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要考虑本身的人事业务功能,更要面向学校信息化大平台,有利于与教务、科研等其他系统的数据对接,有利于数据加工利用,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增值服务。要作好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分期实施,避免各自为阵、杂乱无序。要统一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统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各子系统的接口标准,统一文件储存格式,实现人事管理信息资源和其它子系统的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3.结合校情“,定制”人事管理系统

学校要结合校情,参与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力求操作简便,维护快捷,使用方便。许多地方院校限于经费有限和图省力,选择其它兄弟院校开发定制的系统,或是直接买一个“大路货”成品软件,结果是“水土不服”或功能简陋。结合地方院校实际,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半定制”。也就是选择一家实力强的软件开发公司,从其客户案例中选择一个校情接近、软件功能合适的为模本,再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4.统一信息化标准,定期采集更新数据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标准(学校部分)》,2006年《CELTS-33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是该标准的升级版本。该标准适用于国内的各类高校教育管理软件,可以满足各类高等学校内部及其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数据传送、信息共享等需求,使学校各类管理系统之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标准中的标准代码进行信息采集,做好基础的数据标准化工作,进而落实数据库的结构标准化,保证数据录入准确、存储规范。各种原始数据的采集、录入要准确,数据维护更新要安全、及时,并能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功能进行相应的扩充。要实现全员参与管理,建立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数据。这是人事管理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带头,所有教职工的共同参与。数据库建库必须高效迅速,要周密部署、明确时间表、确保进度,避免多部门重复采集。要根据人事档案体系来收集校对信息,保证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人事信息完整性,系统建成后能与传统人事档案工作相结合,避免传统纸质和信息系统两张皮。建库只是第一步,要根据高校师资队伍的变化动态,定期的维护和更新信息。还要利用大平台优势,做好信息建设的集成,确立人事管理系统在各子系统中的中心地位。教务、科研、财务等职能部门按照学校工作考核周期,定期发送指定数据至人事管理系统相应子集,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人事信息数据有效整合,让人事信息为其他部门及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5.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人员培训

信息系统仅是辅助的管理工具,系统作用发挥关键在人。人事管理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主动了解掌握教职工职称、荣誉、课题等变化情况。同时,在更新系统信息后,也应采取多种方式告知教职工,培养教职工关心关注个人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度,主动配合学校进一步规范人事信息化管理。加强人事工作者的业务学习和培训,配备专门负责维护人事信息信息库的岗位。该岗位从业者要具备较强人事管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个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此外,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中心的技术人才优势,加强技术层面的协同配合。

6.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规范日常管理

人事管理信息化是长期建设过程,要制定信息报送、信息安全、岗位职责等相应制度,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减少人为性和随意性。人事管理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与未来发展,人事信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要加强人事信息规范化管理,在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切实保障人事管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是严把材料收集关,分层次做好档案材料收集工作。二是严把审核整理关。根据教职员工个人经历,对照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范围,认真清理鉴别每份材料,查漏补缺,做到鉴别认真,分类准确。三是硬件设施设备健全。根据工作需要,配齐电脑、扫描仪等等硬件设施。设施场所做到“六防”(防火、防潮、防盗、防蛀、防光、防高温)。

三、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人事管理信息化构建的核心理念是“规范信息标准,实现全域共享”。依据《CELTS-33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建设人事管理信息库,开发共享与管理功能,具体包括综合查询、数据维护、统计报表、数据共享接口、权限管理等,实现各子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和更新、其他部门及个人对人事信息的查询和管理。

1.师生用户账号唯一性

基于学校信息化整体规划需要,同时方便广大师生日常使用,要做到校园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师生用户账号唯一性。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统一认证登录的基础上将相关业务系统的界面做个性化整合,以人员编号为关联字段,向全体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不再需要逐一登录各部门网站和系统。

2.数据库信息一致性

校园教育信息化体系下,要以人事管理系统为核心系统、为主干,建立全校中心数据库,以保证核心系统、通用系统和特色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实时更新,确保数据库信息一致性。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以人事管理系统为核心数据库,涵盖了全校教职员工的薪酬分配、职称评聘、人事档案等,能够及时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有效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及管理决策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其它子系统须定期发送数据更新核心数据库,保证学校信息数据来源的一致性。

3.权限分级管理

为保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的安全管理,避免操作权限失控,并防止一些用户利用取得的权限进行不正确的操作,需要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为操作人员按照功能点配置是否有进入功能点的权限,不同的操作人员有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方便管理。人事信息系统管理员有权限管理人事管理系统的中心数据库;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其它管理系统管理员可调用中心数据库数据;教职工个人可以订制个性化功能界面,并且可以从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中各个系统中挑选个人数据生成图表;其他人员包括学生可以登录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查询教师个人简介、主讲课程、主要科研成果等个人信息。

四、结束语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变革,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如何结合各自不同校情,深化人事管理模式改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在全国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中争创一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 管理 干部人事档案 问题

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等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资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情况看,干部人事档案的提供、利用主要是以实体档案为主,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管档部门寥寥无几。实体档案虽然利用范围广、适应性强,具有原始凭证的作用,但它利用效率低,工作量大,难以适应现代数字化和档案管理网络化的需要,对人事档案的调阅、管理造成很多不便,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如何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就成为广大档案管理工作者亟须研究的一项全新课题。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加强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形成了研究报告。

一、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具有创新意义的系统工程。推进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对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组织人事部门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才人事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人事数据的系统化分析,便于充分整合人才资源

当前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从收集、整理、归档、利用,工作周期长,检索查询慢,缺乏对整体档案数据的系统化分析,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后,可以处理大量复合文档的数据信息,更好地提供干部人事管理过程中全方位的信息。尤其是利用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可以自动生成翔实、直观的人才信息分析图表,准确地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为人才资源潜力的开发和决策提供可靠的借鉴依据,对于组织人事部门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整合人才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干部人事档案基本上是以馆藏文书形式存在的,查阅利用时,往往要找柜子,翻盒子,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造成原始档案的接触性破损,甚至丢失、散佚。因此,改进档案管理现状,实现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可以实现网上的即时查询,避免人事档案在查阅、转递过程中出现丢失。数字化不仅能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具有便捷灵活性等特点,以此有效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有利于重要人事档案载体的持久保护

人事档案纸制载体是最原始的证据材料。干部人事档案所记载的内容是和干部个人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具有原始证据性、法律性等特点,在职称评审、提拔重用、工资晋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凭证作用,因而,人事档案纸质载体的保护尤为重要。实现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档案的共享性、复用性、交互性等特点,从而减少了原始纸质档案材料的人为破损,利于人事档案的长久保存和利用。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功能查阅电子档案,省去了逐卷逐页查找的时间,减少了纸质档案翻阅次数,有利于纸质档案的保护。

二、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作用突出。但受当前人才、设备、技术等因素制约,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方式传统滞后,数字化程度不高

受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影响,当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大多还局限于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缺乏适应性较强的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和专门的管理软件,一般采用自行开发研制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实现计算机管理的环节十分有限,硬件配置相对滞后。而且录入数据库系统的档案数据也会存在不准确、不及时更新等问题,造成数据库质量不高,降低了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使用效率。这些无疑使干部人事档案难以满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需要,以致档案管理数字化程度较低,无纸化阅档基本没有实现,给干部人事档案的查借阅利用等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既不利于档案的保管利用,又影响了服务效率。

(二)高素质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缺乏

实现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必须拥有一支掌握数字化知识的档案人才队伍。据了解,当前既懂档案业务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短缺,成为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瓶颈因素。由于种种原因, 当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大都缺乏档案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这样一来,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就受到了明显局限,无疑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数据开发的力度、深度和档案利用率。而在广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中普及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教育, 都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历程。

(三)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待深化

利用水平低是目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档案利用工作中,检索、查询工作频繁,在提供服务方面形成比较封闭和被动的局面。实行数字化档案后,既能简便、高效、快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又减少了对纸质档案的磨损,提高了纸质档案的使用寿命。而且,当前档案数据的内涵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客观限制了人事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些都影响了档案数据开发的力度、深度和档案的利用率。因此,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干部人事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切实发挥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作用,是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真正从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服务干部发展的高度,加快推进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进程,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一)加强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把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添置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加大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等诸多环节的工作力度,构建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搭建档案网络应用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干部档案管理工作由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应用的转变。同时在网络安全方面,可以按时间、次数等方式完成阅档授权,并对阅档过程进行详细的日志记录,在系统运行平稳、服务效率高的同时确保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可靠。

(二)创新档案管理机制,推进数字化进程

针对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现状,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创建一套适合组织人事部门实际需要的、符合单位服务理念的档案管理机制,使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真正走向效率化的运行轨道。结合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安全性、保密性强的特点,探索制定符合各自实际的干部档案信息采集、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双套制管理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监督。建立文件检索、档案查阅审批制度,严格审批登录用户和登录终端,定期检查授权终端,明确用户责任权限,为数字档案的使用提供制度保障。探索实行数字档案“日扫描周备份”制度,明确专人每天对报送的散材料进行审核扫描,每周对档案数据进行备份,提高档案信息安全性、稳定性。

(三)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是当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应更新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各部门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同时要重视档案管理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一方面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聘请知名高校教授进行讲座,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吸引和用好档案管理人才,特别是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人才。从而,尽快培养出一支遵守制度、严守纪律、保守秘密、坚持原则,在系统开发与维护、档案数字化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具有复合型专业结构的高素质人员队伍,为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加强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在设置查阅权限、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更大范围地提供所需的档案信息,深化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密码设置和身份确认,增强开放性,提高透明度,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与此同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负责档案的日常管理和修改维护。对专家队伍、中层干部、人员需求、离退休人员等状况进行动态的统计、分析和预测,保证广大服务对象可以随时调阅所需档案资料,满足他们的档案信息查询服务,切实提高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丘军江,林蔚.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深化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

[2] 朱艳莹.浅谈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当代经济,2011(6).

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第8篇

(一)存在问题

1.思维观念脱节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重“事”不重“人”,档案管理极少对外界宣传,加上单位忽视了对档案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致使其档案意识不强,档案管理水平不高。思想与态度决定行动,观念与时代的脱节带来的是行动短板。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环境与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在高校开启了探索之路,服务与竞争意识成为市场制胜的法宝,因此,转变思路、更新观念、适应形势的要求成为必然。

2.知识结构单一受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影响,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只会进行简单的抄写、编排和装订,无法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普遍存在档案管理水平低、手工操作及效率低下的问题,专业人员知识老化、结构单一、学历水平虚高及性别结构失调等导致档案管理人才缺乏,他们驾驭信息的能力仅停留于信息收集、鉴别、整理的初级阶段,精通人事管理又擅长信息技术的人员匮乏。

(二)改进路径

1.更新观念,提高服务质量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新观念,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高校必须自觉增强档案意识和强化服务的理念,用高标准的服务水平、高起点的服务意识和高层次的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动适应动态服务,拓展利用服务渠道,开发人才信息资源,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创新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科技化意识、网络管理和法律意识,使其站在更高层次的角度,从繁琐的手工查档向数字化查档服务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标准化意识,服务现实社会。

2.树立人本理念,发挥最佳效能树立人本理念,注重机制创新,从控制向服务转变;注重规范管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树立法治理念,提高管理成效,切忌简单而为和感情用事;注重整体效应,树立绩效理念;注重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最佳效能。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打造人文化管理机制,创新人事管理改革和建设思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实现传统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3.创新思维,提升素质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档案信息资源的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养强、专业化水平高的档案管理队伍。这就必须要强化三种素质,即政治理论素质、业务知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者的业务素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者除了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水平,还要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及互联网操作技能,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预测能力,为领导实行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系统和专项的岗位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在信息化条件下,要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加深、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掌握分析处理技术,编制有关软件。高校应加大高层次统计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既熟悉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新要求。

二、管理机制急需科学发展

应尽可能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实行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积极实行人性化的柔性管理。由“以工作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转变,是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行业的一场革命,要实施柔性管理,就要把提高素质作为柔性管理的必备条件,从而达到柔性与刚性管理有机结合、宽严相济。

(一)存在问题

1.管理意识滞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对于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就导致了高校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相对落后,大多是重管理,轻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2.信息资源管理分散目前,各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系统之间交叉少,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难以形成合力,加上人才流动日趋频繁,影响人事档案的完整性,人事档案信息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无法有效实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二)改进路径

1.创新服务,转换角色需求决定服务。实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就必须转变高校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理念,从守门员向知识导航员与信息咨询专家转换,从信息文献提供者向信息组织管理专家转换,档案管理员应教授和训练用户如何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辨别方向,适应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各项需求,将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充分发挥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实现资源共享,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撑。

2.刚柔相济,科学发展柔性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采用非强制方式和手段,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它强调的是在尊重人、重视人、理解人的基础上用好人、管好人,因此,它更多的是对管理对象信赖的一种管理。柔性管理并非是对刚性管理的否定,柔性管理是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升华,二者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没有刚性管理的档案行业必然遭致混乱,柔性管理不虚无,它需要真正的柔性制度与其配套实施,实施柔性管理,必须坚持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奉献性很强的服务性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平易近人的服务态度对待用户,并与之进行友好沟通,体现服务至上的理念,保证档案服务更具针对性、特色性、实用性。统计有助于实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化,为学校人事决策提供科学保障和依据,保证“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动档案工作方式和手段实现信息化,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人事信息的共享。对人事信息数据库进行完善,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数字化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维护,加强开发人事信息资源,提高利用率,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发展。

三、环境服务有待完善创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个坚实的、先进的设备硬环境,就不可能打造出现代化的数字管理平台,营造符合人性化服务环境,来适应网络时代要求,进而满足多元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一)存在问题

1.基础投入不足随着信息数字化的来临,高校人事档案建设相形见绌,资金投入出现了不足,硬件配备不足。目前,高校人事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档案室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多数达不到人事档案库房、阅览室、办公室分开的要求,有的是档案库房、办公室、阅览室挤在一间小的办公室内,有的仅有木柜存放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数量不够,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影响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2.技术装备落后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了技术与体制上的障碍,这就延缓了信息化的进程,也激化了档案信息的供需矛盾。为此,高校应升级人事档案的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购买电脑、空调等,增设档案库房,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软件,及时建立防火、防盗监控系统,实现人事档案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利于档案信息化管理。

(二)改进路径

1.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物质基础是项目建设的前提,高校要想提高人事管理信息化水平,就需要加大投入。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心环节,需要建立完整而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改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硬件条件。学校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基建的重视,完善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构建高标准、现代化的人事信息系统,按照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严格要求,启用标准配备,确保人事档案管理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2.打造现代管理数字平台面对电子技术、互联网、高科技的冲击,人事档案管理这块传统意义上的净土,也难以独善其身。档案管理数字化平台意味着缜密、高效、快捷,为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与保密,就要从制度层面杜绝数据丢失或泄密的可能性,严格管理权限,认真维护数据库。为此,应依托现有校园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化平台,建立人事管理信息化基础数据库,实现从手工检索到计算机检索的转变,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微机化、网络化,实现统计数据资源共享。在数字化平台发展进程中,由于对技术因素的过度强调,也出现了人文关怀失落的问题,因此,构建信息化管理高效平台应掌握好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平衡点,把握好保密性与开放性的尺度,相互借重,不可偏废。

四、结语

21世纪,互联网把世界带进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全球网络间逐步融合,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包括文化在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战略,充分显示出国家层面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兴未艾,广大档案管理者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面对网络环境,传统档案馆与数字化平台越来越走向融合发展,对高校档案管理及其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改善管理、完善设施、提高服务、增强管理人员的信息获取和网络资源应用能力,对于全力打造数字化档案管理信息平台至关重要。

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数字化校园 应用系统

一、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特点

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集学校综合管理信息、教学资源、科技研究、培训服务、生活服务等为一体的应用系统,能有效收集、整合、处理及分析校园信息,共享校园数字资源,实现校园信息数字化,从而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及效率。

二、建设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目的与意义

启动建设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将实现不同校区资源的统一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解决教学、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师生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由于海南省其他中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此,笔者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在全省内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奠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头羊的地位,也为学校带来了品牌效应。

三、建设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出要加快推进中职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要求,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根据笔者学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学校未来将在两校区全面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岛内乃至国内一流的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使之成为一个全面、集成、个性化、开放、安全的信息系统,也成为一个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平台。

目前,两校区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基础设施,积累了一定的数字化资源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校教职工和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已基本普及,但在信息化管理技术方面还是空白。

四、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1.基础平台

实现统一的基础数据库,统一认证,y一桌面,统一开放接口,统一标准。

2.用户管理

建立一套统一的电子身份管理系统,面向所有教职工、学生、家长、校友及外来人员,每一位用户都有自己唯一的电子身份。系统采用身份证作为电子身份,用户可以访问数字化校园中允许访问的子系统。

3.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包括信息公告、校历查询、信息配置等。

4.教师平台

教师平台包括教学计划、作业记录、听课记录、月常规记录,学期总结等。

5.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包括招生管理(统招、自招、网招)、学籍管理、档案管理、操行管理、奖罚管理、成绩管理、课堂纪律、奖励助学、毕业管理、就业管理等。

6.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包括新生分班、班级设置、班级评比、班主任日志、班主任评比、班级值周、班级教室分布、班级宿舍管理等。

7.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包括学生评教投票系统、问卷调查及投票系统、巡查管理、辅导纪录、集体备课、考务管理、值周管理、值班安排、课程设计、授课安排、调课申请、授课计划、智能排课、课时统计、课时申报、课酬管理、教材管理、证书管理等。

8.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包括组织结构、部门周总结、部门评比投票系统、教职工档案管理、请假申请、培训申请、人事信息查询、评岗评职投票系统、继续教育管理等。

9.教研管理

教研管理包括题库管理、教案管理、教具管理等。

10.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包括课酬查询、工资查询、学费管理、资产管理等。

11.总务管理

总务管理包括校产报修管理、医疗卫生管理、安全监控、校车管理等。

五、项目实施组织

软件实施涉及部门之间的协调及具体人员的日常工作变化,这会给项目实施带来一些障碍,对此,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成立信息化小组,赋予职责,制定激励措施,确保项目圆满实施。

参考文献:

[1](美)劳顿.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军征.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彭文生,毛叔平.校园信息化规划管理及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数字化人事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事档案;数字化

蓬莱阁景区作为全国知名景区,旅游服务一直走在同行业前列,一流的景区离不开一流的旅游资源,更离不开一流的旅游管理团队,蓬莱阁的各项内部管理始终处于行业先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从1999年就开始实行数字化管理,至今已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功能完善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在景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人事档案的基本构成

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连续性和保密性很强的工作,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档案是企业人事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以员工个人为单位集合起来,以备考察的文字材料。人事档案是企业员工信息的重要载体,历史、全面、真实地记载着员工个人成长经历、能力和品德、才能。人事档案包括员工个人的经历、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工作变动、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材料;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材料;政审材料;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派的材料;奖励、处分材料;录用、任免、聘用、工资、离退休、退职、出国、劳动合同、转业退伍、调动等多项内容。

二、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构成

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人事档案库、数字资料库以及检索查阅。

人事档案库:人事档案数字化,将人员的基本情况、调动信息以及学习培训内容等相关内容,分类建库,方便统计、查阅。

数字资料库:对人员的身份信息、文凭证件,以及各类相应活动的影音资料与人员对应建库,全方位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

查阅系统: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最大优势就是查询功能强大,因此查阅平台的构建是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化的发展,本地及远程查档、阅档功能也是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同时注意采用多种安全加密处理方式,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三、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现状

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的多环节配套工程,因此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必须围绕人事档案文件多、种类多、文件创建者多、创建时间不定期、数字化程度低等实际问题,最大可能地采用最新信息技术,及时研究解决数字化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1)人事档案管理长期以来都是依靠手工作业,近年来虽运用了计算机,但由于其内容的保密要求,通用性相对较差,造成其数字化程度相对其它领域和行业相对落后。

2)人事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滞后,通用性差。人事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人事档案业务基础较差,案卷质量不高,人事档案管理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地区、部门或某系统,全面实施困难较大,制约了数字化建设。

3)人事档案管理的方式相对落后。人事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工作程序标准尚未从数字化技术特点和发展进行考虑,越来越多的“文件资料”是硬盘和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人事档案数字化的要求。

4)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进行数字化信息系统管理,需要有较高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的管理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单位和部门缺乏高素质人才,既懂档案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加奇缺。

四、如何做好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

1、提高对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不引人注目又默默无闻的工作,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人事档案工作就是简单的收集与保管等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也不能给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了,所以人事档案管理往往被忽视。通过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达标升级,主管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进一步加强,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从资金投入、设施改善、到人员配备与制度落实都下大气力,为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奠定了基础。

2、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改造人事档案软硬件设施

一般情况,人事档案管理归口政工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专人专管。但很多单位没有专门机构管理人事档案,面临着人事档案管理基础不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档案馆舍条件简陋的问题。要实现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就需要设立专门的人事档案室,实现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室”分开,配备专用铁质档案柜、灭火器、加湿器、温湿度表、空调机,同时阅档室与办公室要配备相应的微机、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切纸机、打孔机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

3、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计划

一是要根据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迫切程度、资金多少,制定工作计划和建设目标。二是进行各种资料数据的采集与录入,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信息报送制度、录入规范,丰富信息资源库内容。三是在使用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改进和提高,收集整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提高。

4、要注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档人员素质

随着人事档案的管理手段、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法的变化,对人事档案管理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管档人员不仅要有可靠的政治素质,乐于奉献,敢于负责,还要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能够根据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够全面掌握人事档案管理知识并熟练操作计算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强。

5、做好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共同推进人事档案数字化进程

人事档案涉及到部位中的各个部门,信息内容也包括人事管理、人员调动、人事档案、培训教育、绩效考核、干部考察、党员统计等方方面面,因此,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突出多部门协作、多方位联动,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维护和使用规定,明确界定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区分、权限和义务,形成科学、有序、规范、统一的运行协调机制,加强统一的强化培训,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实现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更好地为现代组织人事工作服务。

6、制定统一标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数字化平台

一是制定文本、照片、声像等资料的采集标准,统一文件格式,减少不必要的转换,对系统所涉及到的其他应用项目也应制定相关的标准,以确保信息共享和上下互通。二是要用领先技术构建数字化信息系统,建立数字化信息系统会使用到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立人员信息数据库时,最好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不要采用简单的文件存放方式,克服图像和视频因数据容量大引起的调用速度慢等问题,以满足在信息数据大量增加情况下的信息调用、管理、更新和存储需要。三是要注重数据源采集和后期制作的质量控制,采用高清晰度扫描仪、数字杜比和DVD技术录入照片、音频和视频,确保信息资源的质量。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还要预先考虑利用Internet与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的连接,满足各类应用软件实时升级的技术要求。

上一篇:人事培训制度范文 下一篇:精准医学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