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20 20:16:01

数字对联

数字对联范文第1篇

相传,郑板桥和同僚游苏州城,见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郑板桥看后差人买来几件衣服、几斤肉和一袋粮食,送给这户人家。主人千恩万谢。连说送得好,否则自己就会挨饿受冻。无法生活下去。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郑板桥笑着说:“他在门上写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不就是缺一(衣)少十(食)吗?”众人恍然大悟,无不称赞此联构思巧妙。

宋代学者邵雍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作,描绘了一幅恬静的乡村画卷,着实让人拍案叫绝。

明代学者章懋年少时读书不爱吟诵。只好默念。老师叫学生齐声朗读时,总听不见他的声音。老师就出一上联,让他对下联。上联是:懒弟子仰面数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章懋虽不爱吟诵,但思维敏捷,稍加思索便对出了下联:瞎先生低头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章懋用表示次序的天干来对数字。既工整又恰当,使教书先生哑口无言。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窃国大盗袁世凯上演了一场称帝的闹剧,有人便为其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乍一看,还以为是赞美袁世凯呢。不过仔细一想,上联隐去了“八”,下联隐去了“耻”。影射袁世凯“忘(王)八”。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对袁世凯进行嘲讽和抨击。真是入木三分,大快人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次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出国考察,团长是钱三强,华罗庚即景生情,吟道:“三强韩赵魏。”

这里的“三强”是指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强国,同时隐喻钱三强。在座的人无言以对,华罗庚沉吟良久,自对下联:“九章勾股弦。”

众人听后,为之叫好。“九章”是指我国古代的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同时,又隐喻了代表团成员、物理学家赵九章,可谓妙对。

数字对联范文第2篇

一 缺字联:就是上下联各缺一字,对联的真正含义就隐藏其中。

春节前夕,郑板桥和苏州知府一同外出巡游, 见南门街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郑板桥眉头紧锁,赶紧买了衣服、肉、粮食前去叩门,只见这家一贫如洗。主人收了礼物后,千恩万谢。在回来的途中,知府忙问他怎么知道这户人家的根底。郑板桥笑道:“人家大门上不是写着吗?你看,十个数字,就是缺一(衣)少十(食)嘛!”

亲爱的同学,你能说出“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仪廉”这副对联的真正含义吗?

二 拆字联:就是如字谜一样,把一个汉字拆成几个部分,组成对联。

一个官家小姐立志嫁一个有才学的人。她出的上联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对联中句子分别拆“寺”、“诗”,且末句古诗的最后一字与首句末字同。几年之后,广东才子林大钦赴京赶考,读到《孟子》中的“斧斤以时入林”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二人终成连理。

再如下面的新婚联:“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居左,女居右,人间配定好人。”

三 数字联:就是将数字巧妙地嵌入对联中,读来妙趣横生。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据诸葛亮生平史实撰写的对联, 上联嵌入一至十十个数字,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类似的对联如:“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四 回文联:就是对联顺念和反念,读音都一样。

一日,才子李调元来到川东一古刹,长老和尚请他为师傅画的《出水荷花》上唐伯虎题的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补写下联。李调元略一思索,挥毫在上联旁写出了下联:“书临汉字翰林书”。

类似的对联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五 连字联:就是利用多音字现象,用同一汉字的不同音义组成对联。

宋代山海关附近的孟姜女庙的石碑上有一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上联加粗的字读“cháo”,通“潮”;没有加粗的读“zhQo”,表早上的意思;下联加粗的字读“cháng”,意思为“常常”,没有加粗的读“zhAng”,通“涨”。

六 双关联:就是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对联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不同, 其真正的意思是隐含的。

才子徐文长年少时恃才放旷,经常出私塾先生的洋相。一次,先生指着他的鼻子说:“眼珠子,鼻孔子,珠(诸)子在前孔子在后。”他灵机一动,指着先生的胡子对出了下联:“胡后生,眉先生,后生却比先生长。”先生怒不可遏,吼道:“猿断木楚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徐文长毫不示弱,随口吟道:“马陷足污泥中,老畜牲怎敢出蹄(题)。”先生气得脸色发青, 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亲爱的同学,你知道“总裁为您服务, 领袖由我安排”这副对联贴在什么店面最合适吗?

七 叠字联:就是单字的重叠,但这种对联不易把握。

清人刘树屏有这样一副对联:“花花叶叶,翠翠红红,惟司香尉着意扶持,不教风风雨雨,冷冷清清;蝶蝶鹣鹣,生生世世,愿有情人都成眷属,长此朝朝暮暮,喜喜欢欢。”

再如:“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八 无字联:

数字对联范文第3篇

就本质而言,对联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认识这一点对写作对联创出新意很有帮助。对联又有其特殊的外在形式,掌握其形式特点很重要,具体来讲,对联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 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 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 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 ”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 又如: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 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 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 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 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 。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 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 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掌握好对联的平仄和它的分布规律非常重要。仄声字具有短促有力的特点,平声字具有舒缓悠长的特点,故平仄的交替安排,往往可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产生轻重、抑扬、回旋的音乐美。如: 海阔凭鱼跃(仄仄平平仄) 天高任鸟飞(平平仄仄平)又如: 柳绿千山秀(平平仄仄平平仄) 风和万水欢(仄仄平平仄仄平)

数字对联范文第4篇

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联与数学联姻,就会让枯燥的数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一、数字

数字,数不胜数。古时曾有一穷人家过节时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是: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生活的困窘。

再看。我国青岛崂山钓鱼台有副奇特的数字联:

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这对联意境悠远。让人拍案叫绝。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之风盛行,他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赴京城再次应举。路途遥远,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上联。秀才脱口说道: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暗暗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下联。秀才朗声说: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这一年解元的桂冠,就这样被这位穷秀才夺走了。

二、数学名词

数学名词,这在我国古代不多见。但在现在却比较多。

四川某乡村中学,两位数学教师元旦结婚,工会赠一贺联曰:

世事再纷争,加减乘除算尽;

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全。

某中学数学教师正准备与一女青年结婚之际,发生变故,直至数年后才得以完婚。同校教师感其情路坎坷,撰联相贺:

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

联中引数学名词“几何曲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位数学教师爱情的曲折坎坷。“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以祝新人幸福天长地久,耐人寻味,真是神来之笔!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时,某班学生给老师送联祝贺。联云: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相交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近自然,情深意切。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三、数学家名、数学书名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试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做对子。

他出的上联只有三个字:

孙行者

考生的答卷则五花八门,有“猪八戒”、“沙和尚”等,甚至有因极度不满破口大骂“王八蛋”的。当年对出的最好的下联是“胡适之”。后来楹联界评论说,最理想的下联应当是:

祖冲之

姓氏“祖”对“孙”,同时又可作“祖父”对“孙子”解释,动词“冲”对“行”,虚词“之”对“者”,对得十分工整。而且孙行者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祖冲之则是实有其人,实对虚,更为难得。

1953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随同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出国考察的途中,他即景生情,口吟这么一则上联:

三强韩赵魏

并向大家求对下联。这里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强国。同时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给下联的应对带来新的难题。

在座的诸人都是大伤脑筋。一时不知所对。过了一会。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又随口抛出一句下联:

九章勾股弦

这下。使满座为之绝倒。

《九章》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所夹直角的两边“勾”“股”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弦”的平方。同时,这里的“九章”又隐喻了代表团的另一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罗庚的这副妙联。一时在楹联界和学术界传为佳话。

四、数学题

清乾隆五十年。朝廷为了表示国泰民安,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京城,为他们举行一次盛大宴会。在宴会上,乾隆看见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

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印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千古传诵,后人追随诗中意境,写了一副叠字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睛睛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对联中共有10个不同的汉字。如果把它们换成数字1,2,3,4……9,0,可以编出下面一道数学趣题。

在以下两式的左边添加符号。使它们变为正确的等式。

1122334455=10000

6677889900=-10000

数字对联范文第5篇

自对联出现以来,它就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并与书法、建筑、民俗相结合而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将对联书之宅门厅堂,使居室生辉,也可以悬之亭台榭阁,使山水增色;可以是立身处世的格言,也可以做讽古喻今的利器;可以作为口传相对的吟答,也可以挥笔成联以书赠征对;可以是文人骚客的益智游乐,也可以是普通百姓的文艺活动。特别是到了春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联更使节日的气氛平添几分热闹、喜庆与祥和。

尽管如此,但对对联的了解在青年学生中却知之甚少,好在这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特别是对联知识在高考试卷中的出现,更是受人称道。为了让年轻人能较全面地了解对联,我想就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资料)的积累与了解,谈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

一、何谓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楹帖,俗称“对子”;口头对联又称应对,是以对偶形式组成的联语,它以“副”为单位,每副对联由上联(又称出句、对公或对头)和下联(又称对句、对母或对尾)组成。写法上要求做到字数相同、句法相似、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但为了不以辞害意,对平仄的要求较松的情况也是可以的。有的对联还有横联,又称“横披、横额”等。

二、对联的起源

对联到底源于何时,学术界比较通行与权威的看法认为最初的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虽然它的渊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古代诗文的“对句”,但古诗文中有重字和平仄不协调现象,还不能称为对联。到唐代格律诗兴起,有严格的对偶、对仗、平仄讲究,为对联的形式奠定了基石,但还没有出现独立意义的对联,只有“桃符”的出现才有了对联。那么“桃符”又是什么呢?这还与一段古代神话有关。

据《山海经》记载,在度阴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鬼门,凡鬼都由此出入,门口有名叫神荼、郁垒两位神仙把守,凡遇到为非作歹的恶鬼时就用苇索捆去喂虎。因此,人们为了避鬼驱邪,逐渐流行在除夕之夜把两位神仙的像画在桃符板上,悬挂门旁,名为“题桃符”。所以古籍中有“春联者,即桃符也”的记载,桃符也就成了春联的最初形式。而对联的正式形成则始于后蜀。即在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于除夕命学士辛寅逊撰词题桃符,因嫌其不工,就自己动笔写了一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传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而对联的发展则在宋代,文学大家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就是当时春联盛行的写照。是桃符的习俗衍生了对联。但对联的鼎盛时期还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由于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极度重视,使对联的创作与宣传迅猛发展,并由贴春联发展到在楼台亭阁悬挂的楹联及悼念死者的挽联等。所以,明清以来,还涌现出不少擅长撰联的行家,出版有对联创作与研究的专集,不断开展有对联的征集与竞赛等活动。

三、对联的基本特征

对联之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除历史悠久,时政的需要,习俗使然等原因外,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联自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艺术魅力。其基本特征有四:

l.字数相等,互不重复。

一副对联一般没有字数限制,长的可达几百字,短的则短到一二个字。但不论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而又应尽量做到用字不重复,特别是上下联中处于同一位置的字更不能相同,这种相同在对联上叫“合掌”,“合掌”是对联的忌讳,这是对联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2.句型相应,结构相似。

对联中句子的结构及句型,应要求上下联完全相似,即使是一副长联,也应要求上下联左右或上下相对。如:

新春快乐

盛世文明

从结构看,上下联均为主谓结构。

从句式看,上下联均为二二句式,即两字停顿一下。

3.平仄相对,协调和谐。

对联如诗,十分讲究平仄协调。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以平声为平,以上去入为仄。现代汉语没有入声了,平仄区分以阴平阳平为平,以上、去为仄。现代对联一般以现代汉语的声调来划分。对联讲究平仄的要求是:第一,对句平仄要相对,即上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应平对仄,仄对平;第二,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这样的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协调和谐,这也是对联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对联也有严式和宽式之分。严式要求严格遵循对联的平仄要求,宽式则只要求句型相同,平仄大体相对即可,以不害意为主。

4.对仗工整,内容相关。

在字字相对,结构相似,平仄协调的基础上,还要求词性对仗工整。即要求上下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并要求内容相关,表意明确,形成整体。如:

据传有人给鲁迅先生出了一个“独角兽”的上联,鲁迅先生对了一个“比目鱼”的下联,人们拍案叫绝。其“绝”在何处呢?请看:“比”对“独”,不是数词的数词;“目”对“角”既是名词又是量词,如此妙对,当然称绝。

但也有内容毫不相关的特殊情况,被称为“无情对”。相传为清末名臣张之洞所创。相传张之洞有次在一个叫陶然亭的地方请客,席间张以“陶然亭”为上联征对,一客曰,若要无情,除非阁下大名为对方妙。意思是以“张之洞”对“陶然亭”,满座灿然,交口称妙。这类对联多为游戏、斗巧时所用。因特殊的情趣,也被人们接受为对联了。

四、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一般从应用范围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来划分。

从应用范围上可分为春联、装饰联、交际联、专用联四种。

春联是专用于庆祝春节的对联,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或装饰楼阁名胜,或装饰书斋卧室,或装饰名画宝砚,用途十分广泛。交际联是用于人们交往的对联,亲去赠别,朋来接风,试才斗智,以文会友,都可用联,专用联是专为某一事项而写的对联。与春联有时限上的不同,一般时间较短,如寿联、喜联、挽联等。

从写作方法上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这主要是说在一联之中上下联内容上的结构关系。

正对是上下联内容相近或相关的对联。它的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互为补充,为并列结构关系。如: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此联上下联的内容相似,两联一个意思,为描写佳节来临春满人间的欢乐气氛。

反对是上下联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联。它的上下联分别从新旧、好坏、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来写,为转折结构关系。如《红岩》中革命志士庆祝1949年元旦时写的一副对联

看洞中依然旧景

望窗外已是新春

此联上下内容相反,在对比中表达了身陷囹圄的革命者盼望解放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类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好。

串对又称流水对,是上下联的意思为顺承连串的对联,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其结构关系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如宁波名医范文甫所撰的一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此联为假设关系,其语意相连,意脉相接,仿佛一气呵成,充分表达了一个大医的风范。

五、对联的修辞

在创作对联时,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更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传诵遐迩,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有的修辞手法。

1.比喻,也叫打比方,是用这一事物或情状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状,使人产生联想,如: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用东海水比喻福之广,用南山松比喻寿之长,表达了人们的尊长祈福之情,形象生动。

2.夸张,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某一事物以突出其特点。如:

门辟九霄 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 俯临千嶂奇观

此联为泰山南天门联,极力展现了泰山的高大,南天门的雄伟。

3.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人的情感注中。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杭州岳飞庙里的一副对联。它将青山、白铁拟人化,表达了世人对英雄的敬佩,对奸臣的憎恶。

4.双关,利用谐音或谐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同时有两层意思,字面的一层意思是虚设,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实情。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此联从字面上看是描写行舟和奏乐,而实际上却是利用了谐音暗指东吴名臣鲁肃,刘邦大将樊哙,北宋名将狄青,两汉名臣萧何。据说,上联是武将出的,意为文不如武;下联是文臣对的,意为武不如文,但都不明说,用双关表意,含蓄生动。

5.用典,是用古代典故、习俗或警语来表情达意。如上例联中的四个人名,也属用典。当然更多的是直接引用。

6.嵌字,又称镶名,是把要反映的对象或事物的名称镶嵌在联内,暗寓褒贬,但寓意应以不露痕迹方为妙联。其字嵌在联首的称为“凤顶格”,嵌在联尾的为“燕尾格”。如:

天下有名皆仰泽

世间无水不朝东

此上下联最后一字嵌有领袖的名字,表达了对一代伟人的敬仰,是典型的“燕尾格”。嵌字还可嵌在联中的第二三四……字中,也有专门叫法,因过于繁琐,就不赘述了。

7.数字,在对联创作中,由于对仗上的要求,要数对数,故有了数字对。如:

花满九洲香四海

雨滋万木绿千山

数字,表面看似单调,但用得好,也会给对联增色。

8.叠字,又叫复字或重言,是在一副对联中反复使用某个或某些字词。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类联能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颇具特色。

9.隐字,隐字联不同于谜语,让人费猜。是话到嘴边不明说,有意隐去所表达的意思,但读者一看便知。如: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上联“缺一”下联“缺十”,这是利用数字的谐音来表达“衣、食”二字,反映老百姓缺衣少食。

10.拆字,是用拆合字体的方法来吟联作对。如:

山石岩下古木枯 此木为柴

白水泉边少女妙 次女有姿

一副联中有“岩、枯、柴、泉、妙、姿”六字的拆合,堪称妙联。

11.回文,是对联词序的回环往复,顺读、倒读皆成联。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此联顺读倒吟皆为字同音同意同,颇有兴味。

12.顶针,是将前一句的尾字作后一句的首字,使相邻接续的句子首尾同字相连,环环相扣。如: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这是长沙市沙水井亭联。联词前后相接连绵不断,当属佳联。

13.集句,是将前人诗文的名言警句,按对联要求组成新联。如:

无丝竹之乱耳

乐琴书以消忧

此联上联由刘禹锡《陋室铭》,下联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文句引集而成。词老意新,给人以信手拈来,别具新意之感。

以上是对联中常见的修辞表现手法,如运用得体,自然能使楹联生辉。但应注意的是,在一副对联中可以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以上4、5、9例中就有谐音、双关、用典、数字等,这会使楹联更为生动。

六、对联的横批

横批,又称横联、横额或横幅,是横书在对联上方的文字,它与对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横批的字数以二三四字不等,以四字居多,也有五六七字的,这都由对联的内容来决定。好的横批,不仅可以起到概括和补充联语内容的作用,而且还有画龙点睛之妙,是不能忽视的。

七、对联的书写与贴法

1.字体,从书法的角度看,对联也是书法的艺术,一副好的对联,再配上好的书法,自会使对联增色。一般情况下,贴挂在门外的对联的字体以楷、隶为宜,以显得庄重大方;堂内联的字体则以行、草为佳,以衬托室内的轻松淡雅。而仿宋体或其它几何形体的美术字,一般不宜书写对联。

2.写法,书写对联只能直书而不可横写。长联因字数多,一行难于写下,上联应从右边顶格顺下向左写;下联应顶格从左边向右写,类似繁体字的“门”字形。横批则应横写,过去的写法是由右往左,现在是由左至右。有的对联还应按要求写上下款。对联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3.贴法,上联应贴(挂)在进门或面对的右边,下联则贴(挂)在左边。即按书写顺序张贴,因要求先从右边写上联,贴(挂)时上联应在右边,下联亦然。横批贴在对联上方居中位置。

愿对联这朵民族艺术之花开得更艳丽,也愿对联这一通俗的艺术形式能让更多的人喜闻乐见,书写传承。

数字对联范文第6篇

相传从前有个县令是个贪官,老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 这时传来京中巡抚要来查访民情的消息,县令急令各家各户张贴对联以示欢迎。虽然百姓们心里痛骂,却又不敢不照办。巡抚到时,果见家家户户门前贴着红对联,显得喜气洋洋。但仔细看去,却发现有一户门上的对联与众不同,上联是“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是“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巡抚想了想,便揭下这幅对联,经多方查访核实后,把县令革职查办。你知道其中缘由吗?

原来这副由数字组成的特殊对联是一副隐字谐音联,上联缺“一”,下联少 “十”,谐音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死妻散”的谐音。

某人嗜酒如命,一日,他接到了外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信上竟全是阿拉伯数字:

“99:8179,7954。76229,8406,9405。7918934。1.91817。”

他读了一遍又一遍,不解其意,于是去请教一个数学老师。老师看了看,就随口译了出来:

“舅舅:不要吃酒,吃酒误事。吃了二两酒,不是动怒,就是动武。吃酒要被酒杀死。一点酒也不要吃。”

原来,外甥是以数字代文字,巧借谐音,劝舅舅戒酒的。

我也来讲一个数字谜语的故事。

在外地谋生的李先生托同乡老张带给妻子一封信和一包银子。老张悄悄拆开信看,里面只有一幅画,画面上是一棵树,树上有8只八哥和4只斑鸠。老张想,信中并没有写带回多少银子,于是便将银子偷偷扣下一半。谁知李先生的妻子看过信后,对老张说:“我丈夫托您带回一百两银子,为什么只有五十两了?”请同学们猜猜,李先生的妻子为什么会知道原来有一百两银子?

我有一个趣题故事,你们来解答看看。

从前,有个老农养了17头牛。他临终时,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留下遗嘱:长子分得牛总数的1/2,次子分得1/3,幼子分得1/9,但不能把牛杀掉分。老农说完就死了。这可难坏了兄弟三人。正在发愁之际,有个邻居牧牛归来,一听老农遗嘱,便帮三兄弟把牛分好了。这位邻居是怎样分牛的?弟兄三人各得几头牛呢?

你们知道“二百五”的来历吗?

“二百五”通常指某人有点傻,但“二百五”的由来其实跟钱有关。清朝末年,银元取代了银两元宝在老成都流通,那时五百个银元为一封,二百五十个银元则为一封的一半,即半封。“封”谐音“疯”,说人“二百五”,等于说人“半疯”。

还有很多关于数字成语的故事,很有意思呢,你们知道吗?

数字对联范文第7篇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有现象,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是对偶的语句。对联是指用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文字组成的、意义关联而又书写在其它实用物上的两个句子,一个上联,一个下联。

一般构思巧妙,形式多样,既可抒情写意,绘景叙事,也可贺喜、庆功或题于亭榭楼台、庙宇碑祠、客厅书斋。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是集书法、文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对联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特征,其内容往往是有很强的针对性,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对联基本是一定的。同时由于对联本身含有美的属性,所以人们也可将其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和回味。

我国对联的历史悠久,是传统的实用文体。从古至今,无论是个人家庭或机关单位,每逢喜庆日子或重大节日,都有写对联的习惯。词堂庙宇,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也雕刻悬挂,张贴不少对联。

对联专题

二、对联写作格式

(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

(2)上下对联要对仗。

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还有什么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

我们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不要过于受它的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

(3)做对联要讲究声调的和谐,每个字的读音高低不同,就有了平仄声的差别。

旧社会做对联很讲究这个平仄声,如果上联声调是“仄仄平平仄平”,下联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平仄学起来很麻烦,我们现在做对联不必过多讲究这一套,只要做到声调和谐、读起来顺口、响亮、易懂,就可以了。

对联除了上下联以外,还有横联。横联就是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的,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如果横联与上下联联系不紧或无关,就不好了。这是有的写对联的人不懂横联的作用造成的。春联精选_对联的运用

三、对联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将对联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照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分,可把对联分为应用联和装饰联两大类。

(1)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应用联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

(2)装饰联。装饰联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一般用于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关于桥的诗歌与对联

(二)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

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

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派春光明四海,万枝桃李艳三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夫妇共谱劳动曲,男女同讴致富歌。

2.反对

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莫忘当年创业苦,春看今朝生活甜。

又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铺张浪费损家害国,勤俭节约积少成多。

3.流水对

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江河无止终而为海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又如:

但使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初中语文涉及的名胜对联(一)

(三)从形式字数上分

以对联的字数来划分的话,对联可分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几十字联、几百字的长联等。如::

昼夜不舍;天地同流。——太原番祠难老泉联

峭石千重立,藤萝百道开。——五台山望海峡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飞来峰,董其昌联

漓江酒绿招凉去,

常侍诗清赏雨来。——桂林叠彩山“元常侍清赏处”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祝马寅初六十寿联,时马被囚于贵州息峰集中营

红花并蒂同朝阳比艳;

紫燕同飞向浩宇高歌。——婚联

君不见为人百岁谁不死;

意难平行世一时志未酬。——挽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文天详题孟姜女庙联

殷干酷刊,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康有为挽死难诸君

古人学对联工具(声韵启蒙)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洞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占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轻霜。

数字对联范文第8篇

一、 数字在对联中的运用

很多对联与数字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之时,有意识渗透数理思维,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文理贯通,相得益彰之效。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上述对联中,广泛地摄取了数学文化、数字关系、顺序逆、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师德情怀无不蕴涵其中,有利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如果再在教学设计上善加引导,突显课堂的生成性,及时捕捉到课堂生成的细节,虽然不是课前的预设,但我们必须机智抓住课堂生成的元素,不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要学会采取 “冷处理”,切莫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最终问题便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迎刃而解。

二、 数学文化在对联教学的运用

在对联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选择那种特别注重数学文化的数学对联,这样让语文与数学“联姻”,学生偏科的现象会大大的减少,全面发展就会变成现实,推行素质教育就落到了实处。

例如:

五百卷图书,散列桌上,宏编巨著,喜洋洋兴趣无穷。看高等代数,泛函分析,线性规划,随机过程,悉心研读,不妨请客探讨。趁年轻智敏,是应该博学勤专,正更长夜永,安排些美酒佳肴。莫辜负欧几里得,希尔伯特,马克劳林,拉格朗日。

六千年往事,浮现天际,大江东去,叹衮衮先贤何在?想伏羲画卦,刘徽割园,冲之算率,罗庚定理,伟业丰功,费尽移山力气。任风吹雨打,却依然流光溢彩,与日月同辉,经万古环球敬仰。须记取九章妙论,四元奇术,五家共井,百鸡齐鸣。

又如:

广宇浩瀚,柳江奔腾,埋头实干寻真谛,观中流砥柱,看洛水河图、四元玉鉴、九章算术、宫格幻方、欧氏原本、n 阶矩阵、拓扑映射、复变泛函,何其博大精深! 莫惊疑数海茫茫,形山隐隐,应悬梁刺股,更邀君探微知著,待灵感迸发,一泻千里抒万卷!

西域清凉,城北论道,小心验证觅珠玑,叹学术渊源,想祖率冲之、三角杨辉、八卦伏羲、筛法景润、堆垒罗庚、七桥欧拉,王子斯、积分黎曼,确系超凡神圣! 须礼赞勋卓赫赫,伟业煌煌,知继往开来,恒协力助澜推舟,欣群星争艳,璀璨苍穹引黎明!

以上两联,构思精妙绝伦,联句之长,典故之多,内容之繁,时空跨度之久远,都算联中一绝。对联中精妙的细节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究,交流与研讨。只有这样,精彩的教学细节才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才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思辨与灵性,充满智慧和创造。“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还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这样才会在教学中左右逢源,达到“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

三、 优美的数学思想在对联教学中渗透

对称是一种美,是一种美仑美奂的数学美。在对联教学中可以将对联的对称美融化贯通在情境教学中,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诗意,使课堂在波澜起伏中变化,让教师的引领成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教学兴趣盎然。我们在学生刚接触对联时,可以给出一些简单的对联,让同学进行比较,比较其异同,鉴赏其差别。例如某市一对数学教师,几经波折,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同事撰一联相贺,联云: “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

“几何曲线”形象地表述了这对数学教师爱情历经坎坷曲折;“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此祝贺新人的美满幸福,天长地久,实在是神来之笔。

清代乾隆皇帝曾出了一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上联是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纪晓岚对出下联,下联中也隐含这个年龄。“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上联的算式:2×60+3×7=141,下联的算式:2×70+1=141.

据传,吕蒙正曾作如下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这幅对联全部由数字组成,初看平淡无奇,实则联语、横批含蓄深刻,对联运用了谐音手法,意为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这也成了一条内涵丰富的谜语。

另有一幅骂窃国称帝的袁世凯的对联,与之是异曲同工: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嘲讽其是王(忘)八。

对联中还有极为有趣的回文联和拆字联,等等。如:

曾有广州姑娘在《羊城晚报》上刊登 了一则求对求婚广告,其上联为:“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该联字音完全对称,彼有一定难度,应征者无数,却没有几个对得贴切。

相传还有一个喜欢画荷花的和尚,他洋洋自得,出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向路求对。这是一个具有很大难度的偕音回文联。联出三日无人问津,第四天一翰林学士,路经此地,读其联不假思索对上了“书临汉帖翰林书”的下联,堪称一绝。

这一组对联构思巧妙,融数学与语文,汇天文地理,机智诙谐,妙趣横生,给课堂注入无限的生机,课堂教学情趣斐然,学生们乐此不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字对联范文第9篇

爸爸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在他的要求下,一年级时,我已经背会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一些少儿国学内容。当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又开始让我背诵绝句与律诗。再到后来,他又一点一点地教我背诵高中课本上的唐诗宋词,即使是《春江花月夜》《滕王阁序》这样的长篇他也不放过。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背诵中,我逐渐喜欢上了“对仗工整”的诗词。

四年级时,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我转学到一家以楹联为特色的学校,这里经常会有“每日一联”和“每周一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正合我的胃口。而且,在爸爸有意无意的帮助下,对对联逐渐成为我的拿手好戏了。

一次,爸爸和我下象棋,他先告诉我“楚河汉界”的知识,紧接着出了一个上联:汉水。我很快就对出了下联:楚山。但爸爸又加了一个字:汉水碧。我也加了一个字:楚山青。可爸爸并不放过我,“汉水碧绿”,“楚山青翠”,我几乎是下意识地说出了答案。“汉水碧绿淌”,爸爸又加了一个字,这下我可被难住了,“淌”,是个动词,可青山不会动啊,我该怎么对呢?爸爸仿佛看出了我的心事,提醒道:“背一下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刚背了两句,我脑中灵光一闪,答案几乎是脱口而出:“楚山青翠横。”

还有一次,家中来了客人,爸爸照例又在陪他们打麻将。刚好学校出了一个上联“有空读三国”。我苦思冥想不知道怎么对中间的“三”字,于是就去问爸爸。忙碌的爸爸说:“三是个数字,必须用数字和它相对。”他的话音还未落,哗哗啦啦的麻将声提醒了我,“没事卡五星”我的下联脱口而出。“妙,绝妙!”爸爸直夸我对得巧。

对对联的时间长了,渐渐地我也能品出对联的优美意境来。有这样一个题目:有一副“清风细柳”“淡月梅花”的上下联,要求在上下联的中间分别加上一个动词,使其变成一副五言对联。我想,要加一个动词,还要符合月夜的特点,那么“清风拂细柳,淡月湿梅花”是不是很妙?“拂”表示风的轻微,柳的纤弱;而“湿”字则说明了月光的皎洁,照在梅花上面感觉好像要把梅花打湿一样。意境非常的优美,让人浮想联翩。

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下,今年夏天,我还有幸代表我们学校到北京参加楹联夏令营活动呢!

我爱楹联,我与楹联的故事还会继续。

点评

这篇习作文风朴实,没有华丽的词句,但其中的故事非常精彩。通过小作者的描述,大家有没有觉得对对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呢?如果触动了你喜欢对联的心思,那就赶紧加入到研究、练习对对联的队伍当中吧!这种学习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呢!

数字对联范文第10篇

这里赏析的,是两副吟哦食物的数字联。

其一为――

胜迹艳荷池,九曲桥乃三通纽带;

大仪荣老庙,五香豆如四化音符。

这是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老教授陈福田先生为上海豫园商城的五香豆商店撰写的嵌名联(“五香豆”整嵌于下联第二分句中)。下联句首的“大仪”指“太极”:“以生天地谓之‘大’,成形之始谓之‘仪’”(见《辞海》)。

该联的数字用得奇巧:“九、三、五、四”,均由五香豆商店之“五”字引发而来;并就地取材以豫园的九曲桥与之工仗。然后驰骋想象,由“九曲桥”而想到“三通纽带”,由“五香豆”而想到“四化音符”。“曲桥一纽带,香豆一音符”,因是有感而发,故非但不觉得小题大作,反而感到是形象思维的极大成功。

其二是――

三华李六里柑九仙桃翁源佳果;

百花洲千佛洞万年寺华夏奇观。

上联是出句,下联为对句,出句是广东省翁原县江尾文化宫前些年的春节征联,它以该县皆为数字地名的“三华、六里、九仙”之特产水果“李、柑、桃”缀合成句,煞是有趣。但因应对难度较大,未获佳偶而成了“绝对”。

97岁末,广东省的《南方农村报》刊出了此句悬联求偶,楹联家丁口人先生对成了如上佳句。对句中的“百花洲”,在江西省南昌市的东湖中。据传昔日此地遍植奇花异卉,百花争艳,故名。“千佛洞”,是我国著名的甘肃敦煌石窟四小区中之西千佛洞及水峡千佛洞二景区的合称。“万年寺”,在四川省峨眉山观心岭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内的北宋所铸普贤骑象青铜像和四壁佛龛中数百尊铜、铁罗汉均很珍贵。

这副应对联,音韵和谐,对仗工稳,奇巧非常。出句与对句,称得上璧合珠联。其以“奇观之洲、洞、寺,”对“佳果之李、柑、桃”,本已精当;而奇观名之序数“百、千、万”与佳果名之序数“三、六、九”恰成巧对,尤其妙不可言!

上一篇:丧事对联范文 下一篇:企业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