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09 17:04:58

丧事对联

丧事对联范文第1篇

贾宝玉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说自家上下“有几百女孩儿呢”,王熙凤也说过,荣府中“上下几百男女”。那么,《红楼梦》 中到底写了多少人物呢?

1982年《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登载的徐恭时先生的文章中说,据统计,《红楼梦》 中共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有称谓的243人。包括宁荣两府本支和贾家本族119人,贾府姻娅95人,丫环73人,仆人266人,小厮27人,皇室人物15人,宫女太监55人,封爵人物51人,官吏67人,医生14人,门客12人,优伶30人,僧道17人,尼婆84人,外国人2人,其他48人。

这一统计是否完整、准确,还有待于同学们在今后精读 《红楼梦》 时,加以验证。

趣话地名对联

巧妙地利用地名字面上的意思,可以使文字产生独特的情趣。将地名嵌入对联,便是其中之一。如对联: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

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此联把北京及其附近的八个地名 (密云、三河、玉田、丰润、怀柔、遵化、顺义、良乡) 嵌进对联,自然别致,新颖奇妙。

再如抗日战争胜利后,成都市一位民主人士撰写了一幅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上联由三个国名连缀而成,“捷克”为“战胜”之意;下联由三个城市名连接而成,“重庆”即“重新庆祝”,“成都”即“成为首都”。对联一语双关,充分表达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喜悦。

此外,还可以把一个地名拆开作词组使用。相传唐伯虎曾写过一幅对联: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上联中,“无锡”在首尾各出现一次,前一个是地名,后一个是动宾词组,意思是“没有锡”;下联中的“平湖”亦如此,后一个的意思是“与湖平”。

中外作家“三部曲”

“三部曲”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但又有一定连贯性的文学作品。 如同学们都知道的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以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下面就为同学们介绍一些其他中外作家的“三部曲”。

最早的“三部曲”应是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 《俄瑞斯忒斯》 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 此外,比较有名的“三部曲”还有,法国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赛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有罪的母亲》 ;法国萨特的 《自由之路》 三部曲:《成年》、 《弥留期》、 《灵魂之死》;等等。

我国有茅盾的 《蚀》 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郭沫若的自传体三部曲:《学生时代》、 《革命春秋》、《洪波曲》;郭小川的长诗 《将军》 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等等。

你还知道哪些中外作家的“三部曲”?不妨搜集一下。

何谓“红白喜事”?

同学们一定听过“红白喜事”这个词,应该也都明白它指的是婚丧之事。那么你有没有对此产生疑惑:白事既然是指丧事,怎么又说是喜事呢?

自古就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在古代,人年过六十就可称为“老人”,一般人过了花甲之年,儿孙满堂,福禄俱全,一生了无遗憾,在这之后死去,被看作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据《清稗类钞》“丧祭类”载: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现在的许多词典中也收录了“喜丧”一词,解释为“为正常死亡的高寿老人所举办的丧事”。

可见,白事虽是指丧事,却有“喜丧”一说。 这样说来,“红白喜事”一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文天祥并不『惶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中的两句。其中的“惶恐滩头说惶恐”是回忆自己在江西南部起兵的事。 惶恐滩在赣南,是赣江上游十八滩之一,由于水急滩险,船经过时让人提心吊胆,故名“惶恐滩”。 但“说惶恐”中的“惶恐”却不作“恐惧”解,而是“惭愧”的意思。

丧事对联范文第2篇

前些日子,我大姨家办丧事,这对我来说是个新鲜事,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丧事,什么都不懂。

那天,爸爸开着车带着我和妈妈去了大姨家。哇,来了这么多的人,只听唢呐、喇叭声震天响,有唱歌的,也有跳舞的,真热闹!爸爸把车停在了停车场,我们一起向大姨家走去。走到门口,大姨给了我们一人一条长长的白布,还让我挂在脖子上。咦,奇怪,为什么不挂个红布条呢?那多好看呀!记得小姨结婚时,穿一身白色的长婚纱,在周围的红色、蓝色、黑色衬托下,像仙女一样鹤立鸡群,像珍珠一样耀眼。今天大家都戴着白色的布条,我何不戴个红色的布条呢?对了,我家车上不是有一条红围巾吗?就戴它了。于是,我向爸爸要来车钥匙,去车上取出红围巾,然后戴上它蹦蹦跳跳地去了大姨家门口。当我看到进进出出的大人们用一种惊异的眼光看我时,我得意极了,还把头抬得高高的,心想:看吧,我这才叫独一无二呢!

中午吃饭的时间到了,我去大姨家包桌的饭店吃饭。忽然,我看见饭店门口贴着用紫色的纸写的对联,上面的很多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过,我知道它们没有我小姨结婚时那大红的双喜字简洁明了、好看易懂。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附近的商店买来纸和笔要把它修改一下。说干就干,我在红纸上用在少年宫学会的隶书精心地写了两个双喜字,用胶水端端正正地贴在了挽联(后来才知道的)上。我得意地看着我的杰作:看,这种红颜色和周围的其他颜色相比,多么突出、鲜亮;看,这隶书比那对联上的既不像行书也不像楷书的字漂亮吧!

我正沾沾自喜,突然一只大手捏住了我的耳朵,我连忙大叫:“哎哟,我的耳朵,疼……疼……”

“我的小祖宗,知道疼啦?这是在办丧事,不是结婚,不能贴红双喜!咦,你的白孝布呢?你这死丫头,看我告诉你爸爸妈妈,非打你不可……”大姨拽着我的耳朵咬牙切齿地说。

丧事对联范文第3篇

1.面向群体:学生

2.学科:传统文化

3.课时:1课时

4.年级:五年级

5.课前准备:幼儿搜集春联,教师制作课件(对联的由来、发展,对联的故事,对联的妙对等)。

课堂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搜集对联,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知道对联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对联,懂得“生活处处皆学问”,搜集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对子,领略语言的音律美,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教学方法

一、资料研究性学习法

1.学生通过网上搜索、咨询父母、课外搜集,查询研究有关对联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堂交流展示,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体验学习法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体验奇妙对联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的奥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展示春节的画面,引出对联。(幻灯片一:春节)

2.谈话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师: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是最隆重的,也是同学们最喜欢和向往的一个节日。过春节,我们有很多传统习俗,贴春联是大家最喜欢的也是春节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项。每家每户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大红的对联往门上一贴,年味就十足了。(幻灯片二:带对联的大门)

师:别看这小小的对联,它里面的故事还真不少,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奇妙的对联)

二、初步感知。汇报交流

1.小组内同学们交流自己搜集的对联,推选优秀的对联,课堂展示。

2.每个小组挑选一名同学将搜集的春联写到黑板上。

3.全班齐诵,初步感知特点。

三、诵读感悟,认识对联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对联,对联的字数、结构、内容有什么特点?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概括总结。(幻灯片三:对联的特点)

2.再次诵读黑板上的对联,进一步感悟对联的特点。

3.学生发言,教师概括。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对联对联”就是怎样对,内容相不相关联。“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音调和谐;“联”是内容有关系,比如新婚对联要喜庆,丧事对联要悲伤,寿宴时联要健康长寿。大漠孤烟直,千万别对小狗尾巴弯,可以对长河落日圆。好的对联除了内容相关,还讲究意境的匹配。

四、鉴赏对联,妙趣横生

1.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对联,要想真正感受对联的妙趣,不仅要认识它的样子,还要欣赏它的神韵。(幻灯片四:郑板桥巧对春联)

2.广开思路,赏析对联。

师:对联虽小,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有时候,一副对联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楹联

五、课堂拓展,尝试联对

师:要想真正领会对联的神韵,只有亲自试一把,才能尝到其中的妙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

1.讲故事打开思路。

师:(过渡)同学们先别急,老师在出对子前,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幻灯片五:苏小妹戏新郎)

2.诵对子激情比拼。

师:看对对联的魅力有多大,对联对大家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在前面学习的《蒙书诵读》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幻灯片六:《声律启蒙》)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来点练习吧!先来点简单的。

3.对对子七嘴八舌。

冷――暖 白――黑 大――小 优――劣

香――臭 海阔――天空 天南――地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对联很奇妙,反义词本身就是很规范的对子,有些四字词语拆开就是一副很好的对子,一句诗也是很工整的对子。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读书积累,成语、诗句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老师这里还有几副对联的上句,看看哪些同学平时读书多,肚中的“墨水”多,能对出较好的下联。(幻灯片七、八:对子练习)

六、梳理回顾,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一,领会了对联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领略了它的独特魅力,它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千古文化,需要大家继续传承和发扬。

第二,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课开始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在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在课的最后部分,大家齐诵对联下课,气氛也随之达到顶峰。

第三,教学效果良好。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短短一节课,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训练效果良好。

丧事对联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民俗文化;对联;语文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是我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其内蕴丰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国粹,有“诗中之诗”的美称。她既表现了中华文化历史的灿烂,又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文明,真可谓“对里有日月,联中显乾坤”。

对联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相关知识的渗透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意义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渗透的基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

现在,对联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仍经久不衰,它出现在各种场所:学校课堂,升学考场;出现在婚嫁、乔迁、祝寿、丧事、庆典等不同的环境,淋漓尽致地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诠释出各种信息,道出不同人的心声,让人们尽情去称颂、赏析、追忆、沉思、律己、正身等等。

二、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一)依托大文化背景,抓纲扣本。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联题依旧是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题型在历年语文中考、高考中频繁出现,涉及包括现代文阅读理解、古诗文的鉴赏、语言创新题、甚至作文出题等等各个方面。究其原因是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和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到要“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这和对联教学在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是不谋而合的。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将对联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到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功效都是不可忽视的。

(二)掌握对联相关知识。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三)利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课堂中引入对联,能够给枯燥呆板的课堂注入活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他们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往对于古典诗文的学习,学生只是停留在被动的记诵层面上,对诗文中的情感缺乏深切的感知。

(四)利用对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教学体验。

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在教学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我抓住诗的颔联、颈联把对偶句与民俗文化中的对联(对子)作简单介绍。

次北固山下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cháo)平(píng)两(liǎng)岸(àn)阔(kuò),风(fēng)正(zhèng)一(yī)帆(fān)悬(xuán)。

颈联:海(hǎi)日(rì)生(shēng)残(cán)夜(yè),江(jiāng)春(chūn)入(rù)旧(jiù)年(nián)。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律诗里的颔联、颈联是对偶句,即对仗、对联,是文学形式之一;它字数相同,词性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近、相反、相类似;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现在可把汉语拼音的四声,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在一副对联中,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例1:上联:开(kāi)窗(chuāng)林(lín)月(yuè)白(bái) 平平平仄仄下联:洗(xǐ)砚(yàn)石(shí)泉(quán)香(xiāng)仄仄仄平平。张贴须从左到右(仄起平收),诵读也须从左到右(千万不能贴错、读错)。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注意不是所有对联都需横批,要看具体情况。

例2:民间趣味联故事。

A、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个书生吕蒙正。他从孩童时起便才名远播,家道却十分贫寒。他住在破旧的草房里,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粗糠野菜,有时甚至饥一顿饱一顿。虽生活相当清苦,但终日手不离书,好学不倦。相传一年春节之际,家家欢喜过年,户户张贴春联,吕蒙正一时兴起,也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字写得龙飞凤舞,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位老者看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对!好对!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原来这是一副“歇后对”,像歇后语那样,话到口边留三分,字面上不明说,而是言外寓意,弦外有音,别具一番趣味。上联只写“二三四五”,单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偏缺“十”。“一”谐音为“衣”,“十”谐音为“食”,上下联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横批便是“没有东西”,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短短一副10个字的对联,把自己的贫苦处境写得惟妙惟肖,显示了吕蒙正的聪明才智。

功夫不负苦心人,吕蒙正终于在太平兴国年间中了进士,并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成为国之栋梁。

B、拆字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C、加笔划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整首律诗的教学,在活泼、充满浓烈趣味兴中完成。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习了古诗,又对民俗文化中的对联(对子)作了简单介绍,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五)鼓励学生学习、创作、欣赏、运用对联,提升个人修养,丰富精神生活。

让学生了解对联知识,学会创作简单的对联。

从一字一词开始,例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从简易的词组、短句起步,例如“学海对书林;黄金屋对颜如玉;好好学习对天天向上;长江滚滚对黄河滔滔。”

课堂上,可利用个人、分组、竞赛、评比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创作热情。

在课文学习、写作中加强对联的学习、运用。在平时的习作指导课上,我们要求学生不仅有妙词佳句、比喻拟人,还有名人名言,歇后语等等,如此引导学生若是能巧妙的运用上对联,将对联为我所用,这将会给读者带来无穷的乐趣,也会令作者有一种自豪的成就感。在阅读课文中品味对联运用的趣味。

创建对联兴趣小组,学校以上大课的方式对爱好者进行培训,并适时组织小组开展考察研究,以期提升学生的品味。

校园内,布置宣传标语,标语以对联的方式呈现,可以征集对联的方式让全校师生参与,集中智慧,建言献策。

(六)生活处处有语文,对联无处不登堂。

语文无处不在,举目三尺现对联。教会学生善于抓住学习时机,绝不放过每一个学习机会。例如,婚嫁、乔迁、祝寿、丧事、庆典必有对联,只要有心就能有所收获。教会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特别是春节中的春联更能随处可见,是收集的大好时机;还有旅游、上坟祭祖等都是学习的课堂。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把对联艺术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趣、实用,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对联作为一种最为精粹的语言表达形式,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和精神之中,早已成为我们民族语言表达的鲜明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地运用对联,认真钻研,勤于实践,定能结出金色硕果。

参考文献

[1][转载]浅谈对联的作用(2011-08-03)

[2]人教课标版/论文集粹/教学论文

丧事对联范文第5篇

一、写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时间段

有一首儿歌,说过年的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酒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所以,过年的每一天都是有内容可写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吧:

“贴对联喽!”爸爸拿出对联开始忙碌起来。看着爸爸忙前忙后的身影,我自告奋勇地做了爸爸的助手。我帮爸爸把一副副对联、一张张“福”字抹上糨糊,爸爸再把它们粘到大门两侧和窗户上。不到一个小时,我和爸爸便大功告成了。我们的小院儿焕然一新!看,红底全字的对联,迎风飘舞的红红圈儿,把整个小院儿装点得喜气举灯笼放鞭炮,尽情玩耍。当许多有趣的事儿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眼睛”这架摄像机将其摄下来,存于脑中,并书写成文,岂不是一件乐事!再欣赏一位小作者写的趣事吧:

大年初二是到姥姥家拜年的日子。吃饭时,我一边倒酒,一边给大人们磕头。左一个头磕给姥爷,右一个头磕给姥姥,再磕一个给舅母,接着是大姨夫、大姨……一个不落。因为我知道,磕了头,他们就会给我压岁钱呢!咳,只可惜舅舅不在家,不然我又多一份压岁钱了!正当我准备结束时,大人们竞嚷了起来:“还有小姨!”“为什么呀?她比我还小呢!”我极不情愿。“她也是你的前辈,当然要磕呀!”大家嬉笑着。小姨也会给我压岁钱?我带着疑惑的心理又给小姨磕了一个头。头磕完了,可谁都没把手伸到口袋里――怎么啦?你们不给钱?我失望了,委屈地扎到姥姥怀里控诉:“光给磕头.却不给我钱!”说着说着几颗金珠子竞落了下来。姥姥便大声假骂:“你们哪,就知道受着磕头,怎么不给钱哪?!”大家会心地大笑,一边继续逗我,一边掏钱,我马上破涕为笑。

这个片段通过小孩给长辈磕头,要压岁钱的小故事,写出了过年的小孩之趣。

三、写写听说的“趣事”

寒假,多是人们休息的日子,所以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多。这时候,我们留心大人们谈到的“张家长,李家短,三个蛤蟆六只眼”,就会听剑一些有趣的事。我们将这些趣事记下来,也不失为一种练笔的高招。请看例段:

要过年了,这时候奶奶就在教着三四岁的小孩子给自己磕头了。没想到这小孩子是在办丧事的人家灵棚里见过磕头的,所以当奶奶将磕头演示一番后,小孩子便利利索索轻轻快快向奶奶行磕头礼。奶奶望着孙辈儿端正地向她磕头,心里的笑便漾在脸上,连脸上的皱纹都漾出了笑的纹线。可是,小孩子行完磕头礼,站立起来,又大大地吆喝一声:“还礼!”奶奶被吆喝得愣了一下――给死人磕头才要求还礼呢!继而释然,奶奶又抚着小孩的脑瓜,莞尔地告诫:“过年的时候,可别喊这一嗓子呀!”

你看,多有趣的故事啊!由于在我们这个地方,给去世的人磕头是要还礼的。奶奶教孙子磕头,孙子却画蛇添足地喊一声“还礼”,多逗人哪!

丧事对联范文第6篇

一个人竟然以骂人而闻名,确实是一个异数。作为异数的刘师亮,乃四川内江人,大多数时间客居成都。刘师亮活在晚清至民国年间,一生中经历了甲午战争、百日维新、庚子拳乱、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四川军阀混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他所见证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的大变革时代。

刘师亮攻读过八股文,崇拜过康梁,但他后来赖以谋生的职业,不过是在成都开茶馆、开澡堂、开电影院。业余间办了一本叫《师亮随刊》的杂志。就是在这本杂志上,刘师亮发表了众多针砭时弊的“杂碎”——之所以说是杂碎,是因为这些东西相当零散,有对联,有对话,有打油诗,却少有系统的成篇文章。这些“杂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刘师亮以川人独有的幽默诙谐,对时局和达官显贵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这些“杂碎”语言生动,大多袭用川人俚语,刻画入微,而所骂的又是民众痛恨的特权阶层,因而一时间洛阳纸贵,不仅为刘师亮赢得了“蜀中幽默大师”的称号,还使他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都最著名的“牛人”之一。

自民国初年至中央军入川的20年间,四川正值军阀混战的防区时代,大大小小的军阀拥兵自重,割据称雄,在其防区内,都是鱼肉一方的土皇帝。军阀所敛财物令人瞠目:不仅提前预征田赋——有些地方竟预征到了70年后——还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刘师亮有一年在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一时间不胫而走:“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杨森统治成都期间,规定凡是家里有厕所的人家,都得交纳“厕所捐”。刘师亮怒而撰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川军将领李家钰为筹措军饷,下令将千年名刹大慈寺内的铜制佛像尽皆化作铜元,唯余全寺最大的一尊阿弥陀佛像没敢动。刘师亮撰联讽刺道:“两眼瞪着天,准备今日淋暴雨;双手捏把汗,谨防他日化铜元。”四川商会会长樊孔周得罪了军阀刘存厚,刘存厚一怒之下,派刺客将其枪杀。人人皆知此系刘存厚所为,但在一个崇尚暴力的军阀面前,民众只能敢怒不敢言。孰料,不怕惹祸的刘师亮竟为樊孔周写了一副挽联:“樊孔周周身是孔,刘存厚厚脸犹存。”亲朋好友都替刘师亮捏了把汗,所幸刘存厚终究未敢找刘师亮的麻烦。

四川势力最大的军阀当属刘湘,此人后来搭上这条船,成为众多军阀中统一全川者。但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无论哪个军阀的获胜与统一,都意味着民众血泪中的呼号与挣扎。刘湘曾买回一艘军舰,命名为“巴渝舰”,游弋于重庆到万县的长江江面上。当时,其他军阀运兵还是用木船,刘湘对此很得意。刘师亮却在他的刊物上发表了一首打油诗,对刘湘的军舰挖苦不已:“都督有艘巴渝舰,由渝到万才十天。不是沿江滩陡险,几乎胜过柏木船。寄语沿江船夫子,撞烂军舰要赔钱。”

刘湘死后,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公祭,极尽哀荣,刘师亮也很应景地送了一副挽联,挽联云:“刘军长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见者均感诧异:上联的刘军长与下联的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怎么对得起呢?怪而问之,刘师亮一语双关地说:是啊,刘军长的确对不起中华民国。

“双十节”是中华民国的国庆节,每年此日,政府必出面组织一番庆祝,城中居民还被要求在门首悬挂国旗,并沿街敲锣打鼓。某年“双十节”,有人请刘师亮为一座新搭建的牌坊写对联,刘一挥而就:“普天同庆,庆的自然,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狂到极点,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懂狂。”此联的核心在于上联的“当庆当庆当当庆”和下联的“懂狂懂狂懂懂狂”,表面看似乎是说“双十节”应该庆祝,庆祝的人颠狂也可理解,但其实是巧妙地模拟了四川人办丧事时的锣鼓节奏。国家大庆,却用办丧事作比,此联悬挂在闹市中的牌坊上,没看懂的人自然没看懂,看懂了的人,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刘师亮成长于晚清那个“大厦将倾”的大动乱前夜,他曾醉心功名,却屡试不第;他曾是康梁的崇拜者,但康梁倡导的变法却以流血告终;他曾以为史无前例的辛亥革命将开辟一片人间新天地,但目力所及却是兵连祸接,民不聊生。当未来的所有理想都一一幻灭,人到中年的刘师亮则已世事洞明——他看透了这污七八糟的人世,也厌恶了真真假假的名利。于是,他对世事采取了调侃、嘲弄的态度,尤其是对自己看不惯的社会乱象和特权阶层,他更不惜以唐吉诃德挑战风车的精神,劈头盖脸一通臭骂——却又骂得幽默辛辣,入木三分,其情其景,就像他曾自称的那样:“待老子一个个骂将过来。”

刘师亮这种口无遮拦,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令那些被他骂过的官员们恨之入骨,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怪物”。刘为此作打油诗一首,以明心迹:“时事难闻不若聋,异于流俗乃成怪;我题怪话解君嘲,哪管他人不自在!”

肉食者痛恨的,常常就是民众欢迎的。刘师亮那些特立独行而又妙趣横生的对联、对话、打油诗,不仅明白如话,且所讽刺的都是民众侧目的特权者,民众对此自然趋之若鹜。当时,在成都文坛上,有所谓“五老七贤”之说——都是些在前清有过功名的雅人,平时诗酒唱和,风雅之极,可惜诗文虽好,却不曾道得民间半分疾苦。刘师亮的一个朋友拿刘和他们对比说,“豫老(指刘豫波,“五老七贤”之一)的诗好比荣乐园的鱿鱼、海参,虽然是名贵大菜,没钱人却吃它不起。师亮的诗好比麻婆豆腐,麻、辣、烫、色、香、味俱全,花钱不多,经济实惠,贩夫走卒,人人能吃”。

特权者们——包括刘湘、刘存厚、李家钰、杨森、、袁世凯这样的大人物都被刘师亮无情地揶揄过、戏谑过,但奇怪的是,这些手眼通天的军政要人,竟然谁也没敢把刘师亮这么个要钱没钱,要权没权的穷酸文人怎么样——刘师亮的确曾因得罪某军阀而远走上海,但旋即归来,且变本加厉。个中原因,在于彼时即便是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的军阀,亦心存底线,亦对人言与舆论有所畏惧,亦对文化尚存敬重之心,故而不到迫不得已,绝不敢一意孤行。

(作者系文史学者)

丧事对联范文第7篇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萝卜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他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丧事对联范文第8篇

【关键词】自撰对联;激活;高中;语文教学

对联是一种独具民族风格的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它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学会品赏并尝试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近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试着引进对联这股活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加以整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巩固文学常识,创设教学氛围

用对联导入新课,既可以介绍有关文学常识,同时可以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质疑激思。比如在教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撰写了这样两副对联导入新课:

其一:序以帖传乎帖以序传乎一序一帖双绝璧

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亭斯人两奇观

其二:名士风流信夫兰亭集序南北骚人犹忆江左王逸少

墨池余香妙哉右军一帖古今书家争效琅邪换鹅人

这两副对联既紧扣文题,又附带介绍了作者,使学生对作为文学家和书法家的王羲之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联语中传达出的人文信息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探幽发微析内容,钩沉索隐明主旨

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及隐含其中的主旨,采用对联这种形式加以概括、提炼,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如贾谊的《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这一主旨,我撰写了如下一副对联:

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

斩木揭竿将百人以族强秦陈涉不亦雄哉

又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说到他的生死观,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对此,我撰写了如下一联加以概括:

有如此骚人雅士流觞亭中坐看云卷云舒畅叙山水幽情信可乐也

遇这般良辰美景极目天外静观日出日落参透生死迷关岂不悲哉

王羲之的这篇序就是把对生命的的思考寓于对良辰美景的描述之中,才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而这副对联即试图对这一主旨作以阐释,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对此我拟了这样一副对联,试图展示作者治学处世的人生态度,使之成为学生的人生信条。

览非常之景应当涉险赴远

求博达之学必需深思慎取

三、梳理故事情节 探究小说结构

蒲松龄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而且篇幅较长,学生不易把握,于是我采用对联的形式进行概括。

起因

祸患起于宫廷

灾难延及乡里

开端

觅促织耗尽心力

受杖责欲赴黄泉

发展

求神问卜觅生路

按图索骥获佳品

高潮

误毙促织爱子跳井

力挫强敌小虫扬威

结局

献异虫龙颜大悦

因促织鸡犬升天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在每次讲说之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个题目就是后来的回目。它是由对偶整齐的两个句子构成,语言精炼,概述具体。《曹操献刀》课后有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模仿章回小说才标题,采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我抓住这一练习机会,先让学生尝试撰写,然后帮助学生修改完善:

借刀:

热泪横流司徒无力保社稷

沥酒设誓孟德献计诛佞臣

献刀:

谋刺董贼英雄屈身

欲效荆轲孟德献刀

遇陈宫:

逃经中牟曹操落难

感念忠义陈宫弃官

杀伯奢:

厚待故人吕氏真乃长者

屈杀伯奢曹操原是奸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这样一些练习机会,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临去秋波那一转,巧设“空白”留遐思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极具概括性且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小结,而自撰对联作为结语,正如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小结中,我就拟了这样一副对联作为结语:

推己及君进言除弊百代以来忠臣良将不亦多乎

从谏如流富民强国千载而下明君圣主何其少也

有忠臣,有明君,于是乎诸侯“皆朝于齐”。可是纵观历史,象邹忌和齐威王这样的搭档又有多少呢?如此小结,正如艺术创作中的“空白”,能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五、婉讽以联掌控教学秩序 寓教于乐调节课堂气氛

课堂上难免有学生调皮捣蛋,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就会影响课堂气氛。比如,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对此,我曾口占一联(不甚工整),板书并让学生填空:

闻道()已下线,

问()何故不抬头。

学生兴趣十足,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我给出答案:

闻道(周公)已下线,

问(君)何故不抬头 。

学生露出会心的微笑,那些经常睡觉的学生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恰当的不失时机的运用对联,会产生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能产生以少胜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对规范课堂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更好地领会品精髓起到积极的诱导效果。

丧事对联范文第9篇

我的心头不禁一热,天真可爱的宝贝啊,你哪里知道,你的一句“父亲节快乐”,在带给爸爸无限欣慰与满足的同时,也勾起了爸爸无尽的伤感与思念!

因为,爸爸已经没有机会说一句“父亲节快乐”了!爸爸的爸爸,你未曾谋面的爷爷,对你充满了期待的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快10年了!

父亲是独子。我们兄弟三人,两个哥哥各有两个女孩。我能体会到老人家抱孙心切。我们刚结婚不久,父亲就患病住进医院,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多次劝我们快要孩子。临终前几天父亲呼吸已十分困难,还艰难地对我说:早要孩子,生个男孩,我让你母亲给孩子存上一笔钱,让他好好上学。

父亲的这个心愿,一直萦绕在我心里。此刻,已是深夜12点了。父亲的遗像就在我旁边的书架上,他在微笑地看着他的小儿子。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父亲在世的时候,舶来的“父亲节”还未成气候,我也没有机会向他道一声“父亲节快乐”。

10多年前,父母满心欢喜地为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张罗了婚礼。农村的传统,儿女成家立业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为我们撰写的对联:会英新婚禧,书香门第;四世同欢乐,忠厚传家。里面嵌入了我和爱人名字中的一个字,那时我们家确已四世同堂。

然而,就在我新婚后的第二个月,父亲就查出身患绝症。不到半年,受尽病痛折磨的父亲就离我们而去。回老家办丧事的时候,我结婚时的红对联尚未褪色,只是覆上了一张令人心碎的烧纸!

现在想来,父亲其实早有症状,是为儿女忙碌的兴奋和幸福掩盖了他的病痛。每每念及此,我都会痛悔不已!

我一直未能走出父亲离世的阴影,常常不自觉地回避关于“父亲”的一切话题。我常常做梦,梦见父亲的慈祥,梦见父亲的担忧,梦见父亲在世时的种种琐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我心口上的一道疤,我后悔自己没能在父亲健在时给他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尽一点为人子的孝道;后悔没有更多地听从父亲的劝告,以至于他缱绻病榻时还在为我的前程牵肠挂肚。

父亲去世后这些年,“父亲节”也越来越热闹起来。对一个已经失去父亲的人来说,每每临近这一天,感受到的都是痛苦和煎熬。

丧事对联范文第10篇

文/闫小青

老人去世那天,日历刚刚好停在150天前。那一天,老人的儿子来看过她。

在养老院住了3年多,老人只见上自己的儿子5面。儿子每次来,老人都会把当天的日历折上一个角,然后就再也不翻动它,直到儿子下一次来探望。

多年前,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总是在家里唠叨儿子,儿子每次都不耐烦地呵斥要老人住嘴。可惜老人根本不知道儿子在生气,依旧自顾自地唠叨。终于,儿子忍无可忍把老人送进了养老院。

在养老院里,老人自己一个房间,有一对一的全职护工,住的绝对是整个养老院里设施最好的房间。要花钱,儿子从来没眨过一下眼睛。但儿子似乎烦透了自己痴傻的老母亲。

每月到养老院交钱,儿子都把车停在院门口,给了钱就匆匆离开。他从来不问老人的状况。老人生病,院里给家属打电话,儿子说就在你们医务室治吧,治坏了不怨你们。医务室治不了的,儿子就让院长带着老人去医院,“钱我会给”。

只有春节中秋,儿子才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一眼老人,待不久就又走了。每一次探望,老人都会念叨好几个星期,“今天我儿子来看我了”。

这一次,老人没能等到儿子。那天,没有任何征兆,老人安静地走了。院长给儿子打电话,告知老人去世了,问是否接走老人的遗体。其实,平时养老院里是包办丧事的,但院长知道这位儿子是一位军衔不低的军官,猜想他或许会给老人风光大葬,才多问了这么一句。没想到得到的答复是,你们照规矩该怎么办怎么办,钱一分不会少的。

院长按照平时的简单程序把老人送到了火葬场火化。儿子没有去领骨灰,第二天去养老院结清了所有的钱。

这是一位民营养老院院长给我讲的故事。阳光大好的下午,我在这家养老院里见到的是每天翻着日历盼儿女的老人,从入院就没见到儿女的老人,躺在床上发烧儿女仍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都在痴痴地等着自己的儿女,嘴里却说:“儿女太忙,不想成为他们的累赘。”

孙女是我的“活字典”

文/郑天峰

小孙女上初三了,可能与当教师的妈妈要求严格有关,她从小就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对知识掌握得灵活而牢固,对字的读音标准而规范。我虽然教了一辈子语文,但普通话说得不好,对字的四声掌握不准,有的字还习惯性地念错。因而,遇到我读不准的字,还得请教于她。

有一次,我去商店买衣服回来。说起售货员如何热情耐心,如何认真负责、百挑不厌。小孙女说:“爷爷,你说售(chou)货员不对,应读售(shou)货员。”我本来知道应该读shou,但我们这个地方都习惯地错读为chou,我也就随波逐流了。孙女给提出来,我虚心地接受了批评。

有时报刊上开展征对联、对对联活动,我乐此不疲。但对联要求对仗工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有些字的四声我把握不准,一个个去查字典又太麻烦;如果小孙女在跟前,只要一问,孙女张口就来,准确无误。

上一篇:过年的对联范文 下一篇:数字对联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