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7 03:07:13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 浅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对性格的影响机制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影响与应对策略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析及应对 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现状及影响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性问题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其应对路径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其帮控对策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成因的分析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析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3]Brod,C..Technostress: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84.

[4]Toda, M., Yoshimura, K. .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 37(2): 231-238.

[5]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新闻世界,2009(1):102-104.

[6]颜美艳.杭州市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人力资源管理,2009(5):33.

[7]Jenaro, C., Flores, N., Gomez, M..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 behavioral,and health correlates.Addi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5(3):309-320.

[8]Kasesniemi, E., Rautiainen, P. . Mobile culture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Finlan//Perpetual conta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70-192.

[9]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10]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4(163):42-46.

[11]宗一楠,徐英.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低头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近年来备受热议的话题。我们的社交生活因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的功能而悄然发生着“革命性变化”。无论聚会、就餐或出游,人们时不时的掏出手机来打发碎片时间已变得再寻常不过了。我们现在经常会碰见这种情景:周末的餐厅中,几对父母及其孩子坐在同一桌,大人们觥筹交错,聊得起劲,小孩们则不是在玩智能手机,就是在看iPad,而且这已不是一个特例。“低头族”低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且越演越烈,“小小屏奴”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有数据可作佐证: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北京市妇联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报告》也显示:4岁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手机)上网。

“低头族”在心理学研究视角中被称为“手机依赖症患者”。“手机依赖”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非药物依赖类型之一。世界各国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或成瘾比例多在30%以上,这说明青少年手机依赖症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国外学者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谓“手机依赖”,也叫“手机成瘾”、“手机问题使用”、“手机综合症”等,主要表现为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是指手机使用者因为不恰当或过度地滥用手机,导致其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不适应及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实质上它是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心理疾病。

“手机依赖症”到底有什么危害又是如何发生的?手机依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等方面。其生理危害我们已达成诸多共识,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其心理和社会功能危害被我们往往忽视,有必要加以强调。一是过度使用手机会造成青少年的孤独、焦虑等一系列心理不适,导致他们会逐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朋友;二是过度使用手机者有更多的抑郁症状、社交孤立感和学校受挫感,以及更多的吸烟和酗酒倾向;三是过度使用手机者会产生过低的自尊感和各种情绪障碍。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要有:手机联络的优越性和功能的丰富性;与人格特征有关,往往外向型的人手机使用频率因社交渴望会更高;手机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同辈群体的影响,追求时尚;自控能力差等。

手机依赖本身并非那么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并给予合适的干预和矫正,是可以规避危害的。首先,学校、家庭多管齐下要让“小小低头族”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理念,摒弃不良手机使用习惯。必要时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帮助其脱困。其次,家长的适时和有效监管非常重要,对于一些低龄儿童来讲,禁止或最大限度减少其触碰手机的机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家时家长要带头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不长时间耗费在手机上面,应与孩子多作交流和沟通。再者,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与同伴、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平时注意儿童的自制和自控能力训练,提高对网络诱惑的抵制力。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哎,我的手机呢”“到底选哪一个好呢”“上班叽叽喳喳,下班安静沉默”,你对这些口头禅和行为是不是感到十分熟悉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现代摩登综合征”纷纷来“袭”,面对一些时下最流行的综合症,你是否“中枪”了呢?

选择 恐惧症

选择恐惧,显而易见是不自信和逃避责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识,害怕失败。患上这种“病”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几个选择中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会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导致对选择产生某种程度的恐惧。

病因:1.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2.害怕承担抉择的后果;

3.对自我不满,将对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反映,逃避自己。

《暗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恰恰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的期间,时间在悄悄流逝,白白浪费了时间。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有个飞轮开门的例子,就是无论你是顺时针转动飞轮还是逆时针转动都能将门打开,但一定要坚持,如果你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那就无论如何都打不开门。所以说贵在坚持,如果你认准了一个选择,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

每个人对待选择多少都会有些恐惧,因为选择意味着要放弃其中的若干选项,而失去的感觉总是不太好的。

如果一直处于犹豫状态,就会变成布里丹之驴,徘徊在两边的草之间,因为想要两者兼得,最后难逃两者都得不到而饿死的悲惨命运。

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结果,因此常常在抉择之前权衡利弊,再三地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将会一无所获。

手机 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哪怕只是半天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立不安。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现代人。手机没带在身边就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手机铃声一段时间不响,就会下意识地看一下铃声设置是否正确;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在响,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朋友晒照没?死党来约没?老板来催没?关注的事情有进展没?……不及时知道这些就会心痒痒!据调查报告显示,人们可以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极限是3小时。不论是等人还是上厕所,手机都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当然,这个肯定是不能将睡眠时间计算在内的。)

“手机依赖症”之症状表现

对照以下情况,看你是不是“手机依赖症”患者。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你有8条情况吻合,那么你已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如果超过15条吻合,就属于重度依赖。

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

出门其他可以不带,一定要带手机。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心烦意乱,影响做其他事情。

时常有“手机响了”的幻觉。

不管是在上班、聚会,还是在路上,时不时要把手机拿出来看看。

时刻关注手机的剩余电量,随身携带充电器。

当手机没有网络信号,或者连不上网络时会抓狂。

一旦出现新版本软件,就会不由自主地升级。

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

看到好玩的,吃到好吃的,遇到有意思的,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拍照发微博。

可以当面讲的事情,却宁可用手机短信、微信或者微博私信交流。

参加朋友聚会,主要活动内容却是各自玩手机。

常常因为玩手机而听不见别人讲什么。

睡觉前不玩一会儿手机睡不着觉,经常一玩就不留神超过12点。

晚上睡觉不关机。

睡不着或是半夜醒来,玩会儿手机再睡。

不能想象没有手机日子怎么过。

你可以这样克服“手机依赖症”

让家人、朋友监督自己,少发短信或删掉多余的手机应用程序。

学会转移注意力,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体活动,比如做运动、健身、郊游等。

把手机装在包里,而不是拿在手上。调一个响亮的铃声,这样既可以避免漏接电话,也可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在新时代社会的压力下,人们发现了一种现象――“下班沉默症”。

职场人,你是否是这样?

上班时侃侃而谈,应酬交际驾轻就熟;回到家疲惫不堪,连一句话都不愿多说。如果是这样,请注意,你可能患上了“下班沉默症”。

你是否认为自己患上“下班沉默症”?

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

症”。其中,34.7%的人认为自己有“下班沉默症”,48.4%的人认为自己“有一些”。

有人认为,性格内向的人群更易患“下班沉默症”,不过在工作的压力下,不分性别、性格,其实都容易患上此症。那么,到底哪些职业的从业者更容易患上“下班沉默症”呢?

“下班沉默症”的典型特征

工作充满激情,反应敏捷,和同事聊天也总能“妙语连珠”。但一下班就像“死机”一样,不想多说一句话,即便回到家也很少和家人坐下来聊天。

周末、节假日只想待在家里,哪怕对着手机、电脑,也不想和朋友家人一起出去玩,甚至敏感易怒,沉默不语。

“下班沉默症”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下班沉默症”是一种对生活的挤压变形,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若任其发展,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甚至演变成家庭冷暴力。据调查:

41%的人会死气沉沉,对生活失去热情;

26%的人会因缺乏情感交流,引发心理疾病;

17%的人会让亲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

16%的人会让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受到伤害。

专家:心病当需心药医

专家指出,白领们用“下班沉默”的方式调节自己压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关注家人的情感需要,别因此增加亲友的压力。如果对家人的沟通信号总是不作出正常回应,家人难免会进行揣度――“他是不是不高兴了”“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这类揣度往往是往负方向走的,久而久之容易形成隔阂。“如果下班回家真是累得只想沉默,也不妨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没有不高兴,什么事都没有,我只是工作了一天有点累、有点烦,很想静一会儿’。”

专家强调,尽管“下班沉默”、独处是一种帮助自己维持平衡的方式,却不是唯一的方式。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家人、朋友是很好的支持者,因此,人需要适当地把自己打开,避免因过度“下班沉默”而损害家庭支持系统。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

“手机依赖”就是通过手机的功能和效率,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娱乐,并达到使用手机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一、初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1.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一些初中学校,学生的交际、娱乐等生活中主要依靠手机来完成。据有关统计材料显示,全国青少年中60~7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特别是爱教育程度较低的初中学生出现的概率就更高了,很多学生也不善于面对面的交流,所以手机短信息刚好成了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

手机对青少年影响分析目前主要集中在心理、社会化、价值观、人格、沟通及学校管理等领域。青少年严重依赖手机,人际沟通能力下降等负面的效果,给学校管理带来严重的困难。

2.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

第一、交H(短信、聊天)的依赖。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有70%以上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他们在学校里,跟校外的同学、朋友以及家人的交往都是采用手机来完成。甚至一些作业也求助于手机。

第二、阅读依赖。据调查,有手机的学生网上阅读率达到90%以上,学生上网阅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新闻、知识、文学等是主要阅读的内容。而在手机上进行阅读的主要集中于一部分女生。

二、初中生“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形成对“手机依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经调查研究,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

1.家庭原因

家长对学生是否持有手机态度不明确,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佩带手机持支持的态度。主张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都表示,买手机的目的一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二是一旦孩子路遇歹人,也能及时用电话报警。一位家长说,手机实际上是一根“绳”,能“拴”住孩子让做父母的放心。特别是一部分留守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认为孩子带手机,主要是方便联系,并进行情感交流。家长们的本意是好的,问题是孩子能否正视家长们的厚爱和正确使用手机。

2.网络通讯的发达、智能手机普及

4G网络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移动通讯的习惯。现在手机主要功能不再是打电话、发信息了。4G网络给手机有了互联网应用的功能,手机通过互联网可以浏览网页、手机QQ、手机在线视频、在线电视、手机邮箱等,手机网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为“手机依赖”族们提供了方便。

三、“手机依赖”给初中生造成的主要危害

1.初中生“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据调查,我校严重手机依赖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15%左右,还有20%左右的人经常违规使用手机。由于这些学生不参加文体活动,缺乏锻炼身体,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2.初中生“手机依赖”,养成不良习惯,增加学生家庭负担

对于作为纯消费者的中学生来说,手机费也是一种高消费。对于这种消费负担,普通学生的父母一般会支付一点,多了就不管。其结果可能是:有的学生只好节衣缩食,减少生活学习费用去交手机费;有的学生会东讨西借,想尽方法凑手机费;除了手机费用之外,还有部分学生为玩各种游戏,买装备进行充值,这是一笔无底洞的开支。为了手机费和游戏充值费,有部分学生经常以各种理由向父母掏钱,有的甚至可能去小偷小摸,引发安全问题、社会问题。

四、减轻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学校对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家长要配合教育学校做好教育工作,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和理解学习对手机依赖行为。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2.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远离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现象虽然对初中学生影响很大,但只要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深入研究“手机依赖”现象对学生影响的规律和解决对策,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观等方面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增强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减轻“手机依赖”的影响,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佚名.《手机,今天你用了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日前发出提醒儿童乘车“四不宜”:即12岁以下儿童不宜坐副驾驶位置、家长不宜抱着孩子乘车、不宜让孩子在车里做游戏、不宜让孩子头部探出天窗。专家还建议:超过4岁或体重超过18公斤的儿童,应乘坐面朝前方、座位加高的安全坐椅,并以安全带固定身体的方式乘车。

0.78次

清华-人人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对来自人人网上全国活跃的近4万名高三、本科及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考生仍然扎堆报考京沪港的高校,设计、戏剧影视类曾经的冷门专业成为了新宠;生活方面,在校大学生平均恋爱0.78次,平均每月可支配费用为1383元,平均月花销1152元。

3杯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儿茶素可能成为老年痴呆症潜在的治疗药物,目前最常见的饮食中含有这种物质的就是绿茶。研究者指出:人需要每天喝10~15克绿茶才能起到一定作用,按每次泡茶用3~5克计算,也就是3杯绿茶。

15分钟

据美国《侨报》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对900名参与者长达5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那些每天使用防晒霜的人皮肤明显年轻,老化程度比未使用防晒霜的人低24%。只要每天花15分钟做点防晒工作就能减少患皮肤癌的风险。

16%

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近日的《2012-2013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在男性会主动交出工资卡这一项调查中,排名最前的是湖南长沙(16%),最后的为江苏无锡(9%)。而深圳“80”后女性对男方最低收入的要求为8437元/月,其次为浙江杭州7828元/月、河南郑州7006元/月。

6.72个小时

近日,智联招聘《2013年白领手机指数调研》显示:白领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变长,近80%的白领表示患有手机依赖症,高达75.84%的白领表示需要24小时开机。其中,北京白领使用手机时长最长,每天6.72个小时,上海白领为5.45个小时。

不要批评你太太的缺点或怪她做错事,要知道,就是因为她有缺点,有时做错事,她才没有找到更理想的丈夫。

——一位婚姻幸福的岳父的忠告

为什么美女大多目光短浅?因为围得水泄不通的男人遮住了她们的视线。

——有人这样戏言做美女的风险

很多人的悲剧在于:不是不知道要做什么,而是知道要做什么,却仍然没有做。

——行动力是成功的第一步

每个人都是囚犯,手机号码便是编号。

——手机方便了人,也困住了人

发微博和检查电子邮件比咖啡、酒精、性、工作、消费更具诱惑。

——德国最近一项调查记录人们每30分钟产生的欲望,样本为18~85岁的205人,结果令人非常意外

不要只幻想做惊天大事,请先把办公桌擦干净。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使用手机的普遍,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出现也越来越多,危害很大,但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少,给诊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本文尝试分析手机依赖症常见症状、诊断标准、危害,结合青少年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手机的特性,探讨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及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如何共同努力,积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手机依赖。

【关键词】青少年;手机依赖;心理成因;防治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手机被称为继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1]。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3月5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约51%的受访者认为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手机,45%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必不可少,显示美国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于互联网、电视或固定电话。截至2009年8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到6.8亿, 3G手机用户中10-19岁的用户占到了23.0%,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2009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进行调查发现,有74%的中学生有手机,其中使用过手机上网的占82%;在使用过手机上网的学生中,知道手机网站上有色情信息的占83%。这种迅速增多的“带着体温的媒体”就象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对价值观人生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但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临床却少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本文希望在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及防治对策上做些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该问题的重视,为预防青少年手机依赖症,及早发现,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2 手机依赖症状及其危害

2.1 概念: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成瘾,目前全世界都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虽非正式医疗诊断,但已被认为和赌瘾、毒瘾、酒瘾或饮食疾患类似,属于“冲动控制失序”的范畴[2]临床上一般参照成瘾行为的概念[3],指个体因为反复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导致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知道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难以自拔,减少或停止使用手机时出现戒断反应。

2.2 常见症状:

①手机是唯一的通信工具,不使用固话;②依赖手机电话簿和短信箱,不用大脑记忆号码和日程信息;③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时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④睡觉也要开机,总害怕手机自动关机;⑤经常查看手机,一阵子没收到短信就怀疑有问题;⑥常常觉得手机铃声响了、在振动,可拿出来看又没有;⑦忘带手机或手机不在服务区内,马上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⑧接听电话时总觉得耳旁有手机辐射波环绕;⑨经常有手脚发麻、眼睛干涩模糊、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等症状出现[4]。如果以上九条超过五条,已影响生活、学习、工作及家庭等社会功能,持续超过三个月,就考虑诊断手机依赖症,需要介入心理治疗。如果只符合症状标准,但严重标准及病程标准都不够条件,考虑为有手机依赖症状,要提请重视调整,随诊。

2.3 危害: 第一:通过手机上网或短信的交往是虚拟化的交往,可能导致现实交往能力的退化,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第二:网络及短信中的不良信息,会影响认知判断能力不成熟的青少年。第三:过分使用会影响学习,分散注意力,且客观上为逃课、舞弊提供了条件。第四:造成不必要的消费,助长攀比心态,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第五;造成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有的学生边走边打电话,增加被抢劫、车祸等几率。第六:对身体的影响:主要对视力、听力的损害,尤其是手机的辐射,手机垂直时头颅吸收率为总功率的38,大于倾斜放置时的34.4[5]。尤其对未成年人,他们使用手机吸收的辐射量比成年人多50%,最终可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肿瘤。[6]

3 手机依赖的发病机制

传统成瘾行为的研究分为生物医学模式、心理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型。[7]现代社会则广泛采用Gegorge engel所提倡的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8],认为健康和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青少年手机依赖症也取决于以上三因素的共同作用。

3.1 青少年心理生理共同特点:

青少年处青春期,生理上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心理上则发展相对缓慢,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时期,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心理生理发展的不同步,使青少年呈现种种特殊的矛盾和表现,经历种种心理危机,特别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9]。他们要求独立,标榜个性,丰富的内心需要释放,而手机具有便携性、即时性、隐秘性、美观性及强大的多种功能,同时是一种外化的成熟象征,使用手机有助于其在同龄群体中获得地位和认同,手机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少年的宠儿。尤其是短信,刘素娟等曾对上海青少年做过调查,显示78.5%的青少年短信费用占到手机费用的一半以上,40.3%的人短信费用占到手机费用的80%,62.7 %的同学认为用短信交流更容易表达自我,更轻松[10]。

3.2 青少年手机成瘾者心理因素

3.2.1 成瘾人格特质:中外研究都发现成瘾者多有自卑、害羞、自信心低落、人际关系敏感、自我控制力差、自我评价低等人格[11]。具有这些人格者缺乏社交技巧,在面对现实中无法处理的问题时,易在虚拟的人际关系及游戏中获得安慰和认同。但不同于网络及其他行为成瘾者,手机依赖者还包括了性格外向、好交际者。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提出外向且高赞许动机者容易手机成瘾。高赞许动机者对社交线索更敏感,更倾向于通过迎合同伴的需求,获得好评价[12]。中国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流行病学的分布需进一步研究。

3.2.2 家庭教育:大多数研究发现成瘾患儿父母教养方式多为惩罚、干涉、拒绝、过度保护等,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独立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13]西班牙马德里大学2007年对1328个13-20岁青少年进行手机使用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手机功能复杂,父母没有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规避风险的家庭,孩子手机成瘾的概率显著增高。父母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状况都与手机依赖显著相关[14]。

3.2.3 其他因素: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者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网络依赖、吸毒、吸烟、学业不良显著相关,[15]但各共病因素间因果关系需进一步研究,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国内外研究还倾向于认为手机依赖症与性别有关,女生比男生比例高。西班牙一项研究显示,20的青少年有手机依赖,女生占26.1,男生只有13。[16]广西师范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女生有更多的去断反应[17]。因为女性有更强的感知、交流、表达情感的能力与需要,可能感受到更多消极体验而诉求于通过手机获得更多的人际联系,寻求帮助,以使压力和不快得到更好地解决和释放, 因此会表现出比男性更多的手机依赖感。男生则喜欢网上冲浪及玩游戏。[18],但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未显示性别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关关系,[19]也许与东西方国情文化、取样差异、使用的手机依赖标准不同及各地经济状况有关。

4 防治策略

4.1 国内外防治现状:

虽新闻媒体时有报道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极端个例,但国内学术研究仅仅停留在利弊分析等定性的层面,缺乏大样本的实证定量研究。学校、家庭及社会都缺乏对手机依赖的认识与重视,更谈不上预防。治疗上则无章可循,缺乏规范的治疗机构,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有些治疗技术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却公然应用于临床,正所谓“300个网瘾机构有300种疗法”。如山东临沂精神病院杨永信发明的电击治疗网瘾及问题孩子引起了巨大争议。16岁网瘾少年邓森山在网瘾训练营被教官殴打致死,这样的惨剧层出不穷。因此,提高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重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防治策略是当务之急。

国外相对重视青少年的成瘾行为防治。美国网络成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o杨博士2009-04-21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治疗成瘾行为,尤其是对青少年,要多管齐下,从预防、引导、发现、治疗各环节一起努力。德国网瘾治疗负责人加尔纽博士则说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网络、手机仅是工具,不是朋友,德国心理诊所的治疗师由医学、心理和运动专家组成,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通过帮助孩子们远离“旧环境”,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英国心理学家坦尼娅o拜伦博士提出给网络游戏分级,由政府规定,一定的年龄只能使用限制级别的游戏。法国则禁止12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机。

4.2 预防策略

4.2.1 社会方面: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手机服务商的工作职责,加大查处力度,尽可能从技术层面净化虚拟空间,减少色情、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如美国出台《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规定所有公共网络资源必须安装色情过滤软件,否则就无法获得政府提供的技术补助资金。其次,提高对科研的投入,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学习先进国家的有效经验,少走弯路。其三,要加强公益平台的健康教育,宣传手机依赖的危害及法律风险,引导更多家长青少年产生自我防范意识。

4.2.2 学校方面:首先,应积极开展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接收能力。通过班会,讲座,小课题等形式鼓励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讨论手机使用利弊、手机对身体的影响、手机接听礼仪,手机依赖的危害,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对“黑色”及“黄色文化”有警惕性,避免造成手机依赖症。其次,学校与有关部门配合建立不良短信的举报机制,有效控制有害短信在校园里的传播。在新生入学训练时就开始引导教育,防患于未然。既体现人性化管理,有彰显管理的纪律性。在处理使用手机的违规事件时,要避免简单粗暴,化冲突为契机,否则容易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第三,开展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活动,特别是对高危人群要加强宣教疏导。第四,强化手机积极作用,多维度营造绿色校园手机文化,开拓新的师生、亲子交流平台,如开展手机饰品设计大赛、铃声DIY、重大节日短信大赛 等活动,将手机使用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创新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4.3.3 家庭方面:父母首先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多鼓励引导,少批评讽刺,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培养课余兴趣,增加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其次家长应引导孩子如何合理使用手机,在选用手机时尽量选择功能不太复杂,合适学生使用的手机。另外,要多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动态及学校规定,互相配合,保持一致。

4.4 治疗:

目前无公认成熟方案,多参照网瘾患者治疗。笔者认为对于手机成瘾者的矫治,需要考虑成瘾的年龄、性别、沉迷的内容、类型、严重程度、学生的配合度等不同情况,综合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如有共病,或戒断症状严重,则需配合药物、物理治疗。总的来说,采用“家庭-个体-团体”综合干预效果较好,其中,家庭的态度是改变问题的关键。如果家长,急于求成,反反复复,没有建立稳定的关注方式,不仅与事无补,反而会使孩子失去信心,使用“破罐破摔”方式应对,给治疗造成更大的难度。在治疗之初,建立设置时要反复强调这一点,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可避免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手机并无好坏,关键是如何使用手机。青少年手机依赖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关注高危人群,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防治最好的效果。目前关于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研究还需要引起重视,需要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从依赖的不同类型、机制、特点等多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预防及治疗。

参考文献

[1][6]

田丽.手机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以济南十二中为例.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12][18] Motoharu Takao, Ph.D., Susumu Takahashi, M.S.,Masayoshi Kitamura, M.A.Addictive Personali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9,12(5):501-507

[3] 心理治疗学.全国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42-443

[4] 师建国.手机依赖症.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5] 侯建强,牛中奇,陈建华,白冰,黄华.手机辐射与人体头颅相互作用的仿真分析.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报.2009,28(5):713-718

[7] 杨波,秦启文.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心理科学.2005,28(1):32-35

[8] Gerring R J,Zimbardo P G.Psychology and Life.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2002:316

[9]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6-358

[10] 刘素娟,闵凤.当代青少年短信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08,(90):62-65

[11][13] 熊锦林.湖南省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湖南: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4] [15][16] Mercedes Sánchez-Martínez, M.D, Angel Otero, M.D., Ph.D.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Madrid (Spain).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9,12(2),131-137

[17] 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7):26-28

[19] Bianchi A, Phillips JG.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5(8):39-51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 浅谈学校对学生手机的有效管理 浅议中学生手机的管理 中职班主任对学生手机管理方法 中职卫校学生手机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职学生手机使用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及策略探讨? 浅谈中职学生手机管控的几点做法 学生手机使用管理方法浅谈 学生手机管理,宜“疏”不宜“堵” 基于网络成瘾干预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探索 高中生手机的用途和有效管理策略 浅议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教育管理策略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研究 中学生手机管理方法的探讨 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与管理策略 开放课程视阈下的大学生手机应用管理 关于伊宁卫生学校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提高中职学生手工焊接兴趣的策略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探索 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症形成原因及对策措施探究 贫困地区中职生手机管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7.21

[2]曾凤,邝晓虹,冯学萍.“ERG”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实[J].商业时代,2003(24)

[3]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4]美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天上课使用11次手机[EB/OL].新华网,http:///cankao/2013-11/01/c_132851717.htm,2013.11.01

[5]吴刚,陈桂香.论手机存在的大学生管理范式及其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6]汪E.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作者简介】谢志平(1984- ),男,江西玉山人,浙江交通技师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低头族;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54-02

一、学生“低头族”调查情况统计

据中国少先队事业中心最新的关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而且17.5%的未成年人早在6岁之前就已经和网络有亲密接触。北京市妇联也在近日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邢台报告》中公布4~6岁的幼童中,约有一半以上会上网,且乐此不疲,将近有八成以上的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所以有调查宣称:六成以上的人群因为低头成为习惯,慢慢有了双下巴。因为在低头时,我们脖子承受的压力是平常的3倍,脖子的肌肉一向都是垂直生长的状态。长时间或者过度低头的不良习惯,导致脂肪溢出下颚,积日渐深后,定型出双下巴,颈部松弛提早约五年,而且容易产生皱纹。

针对当前同学们使用手机的情况,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对校园内的同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我们随机抽取了20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由于时间原因,未收回5份),收集他们对于“低头族”相关问题的看法。问卷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问题一:通过调查显示本次调查者的性别比例为

A:男性26% B:女性74%

问题二:通过调查“你身边的低头族多吗?”显示

A:很多60% B:一般30% C:较少10%

问题三:通过调查是否认为自己是低头族显示

A:是53% B:不是47%

问题四:通过调查那种情况下使用手机频率最高显示

A:学习时5% B:就餐时6%

C:睡觉前58% D:其他空余时间31%

问题五:通过调查一天中玩手机所用的时间数显示

A:1-2小时26.5% B:2-3小时25.5%

C:3-4小时26.5% D:4小时以上21.5%

问题六:通过调查上课玩手机原因显示

A:习惯性的17.8% B:老师上课没吸引45.6%

C:偶尔处理短信或其他信息17.8%

D:其他18.8%

问题七:通过调查“手机对学习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显示

A:占用大量时间23%

B:导致学习缺乏严重性17.6%

C:导致学习缺乏专注度38.9%

D:能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6.5%

E:帮助我放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8.3% F:其他5.6%

问题八:通过调查“与朋友家人聚在一起时是否只顾玩手机”显示

A:经常玩9.5% B:偶尔玩71.6%

C:从不玩18.9%

问题九:通过调查您会为了玩手机而忽略你身边的朋友吗?显示

A:经常8.3% B:偶尔41.7%

C:极少33.3% D:从不16.7%

问题十:通过调查“您在大约多少时间范围内离开手机会感到情绪不安、焦虑现象?”显示

A:1小时以内19% B:1-2小时11%

C:3-4小时19% D:4小时以上51%

问题十一:通过调查“吸引你“低头”的是以下哪方面需求”显示

A:资讯信息(新闻、导航、美食、旅游、天气...)23.1%

B:娱乐休闲(游戏、音乐、体育、摄影、视频)27.6%

C:社交(微博、微信、QQ、人人、陌陌、)32.7%

D:工作学习(词典、电子书、教育、外语)14.1%

E:其他2.5%

问题十二:通过调查显示“请问你知道以下哪些“低头族”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显示

A:眼部肉群过度使用无法放松,出现干眼、眼睛酸痛、头痛、以及视力模糊等症状26.1%

B:会使拇指过劳,发生手指肌腱炎7.4%

C:皱纹的产生几率会增加30%,而且更容易产生双下巴10.6%

D:使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显得日渐缺失18.4%

E:脑部过度刺激,会注意力不集中13.4%

F:浪费时间24.1%

二、调查结果剖析

1.大部分同学对“低头族’现象是有所了解的。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就是“低头族”中的一员,这说明“低头族”现象充分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高职院校在校生使用手机大多是社交和娱乐休闲,而学习在其中占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因此低头玩手机大多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和别人聊天或者消磨时间,睡觉前玩手机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上课玩手机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授课缺乏新意,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激起学生兴趣,而且在一天中学生玩手机的时间普遍偏长,同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手机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在没有手机在身边超过四个小时,学生普遍会感到不安,这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

3.对手机如此高频率长时间的使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手机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淡忘了周围。学生在手机上谈天说地,却给了身边的人一个低头的背影;学生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却不愿当众发表意见;学生宁愿在说说上发心情,也不愿对身边的人说。加强交流,不仅可以通过低头玩手机,面对面的交流胜于任何方式。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低头族”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并且学生们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危害都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们对这种现象态度倾向于一般化,当了解这种现象的危害后,大多数人表示以后会考虑抬头或者坚决抬头,并对这种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抬头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态度。

三、原因分析与解决建议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结合采访中收集到的信息,课题组总结出危害并提出解决提案如下:

(一)低头现象的原因分析

1.攀比心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要去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注重消费物品的象征价值,手机在各种场合常常代表着身份。所以很多学生对品牌手机趋之若鹜!

2.舒缓压力的需要。更多的时候是这个原因,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家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合的休闲放松方式在合适的地方放松,而手机便以其独特的优势当仁不让地成为校园内缓解压力的首选。

3.孤独感。正值花样年华的同学们在大学生活缺少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远离故园,心中的那份孤独寂寞和忧伤无法排解,须臾不离的手机自然而然成了同学们派遣的对象,时日渐久,产生了精神上的依赖性。

4.同学们缺乏学习目标,感觉迷惘,无所适从,失去学习的原动力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上上课不专心,提不起兴趣。

(二)低头现象的解决建议

1.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低头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重中之重。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在校生普遍认为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已经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强化大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精神教育,倡导合理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消除攀比消费心理,形成符合实际的消费理念。

2.高职院校应注重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科技大赛等等,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感受大学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道德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理性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范媛媛.高校校园低头族现状研究[J].高教研究,2015,(3).

[2]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1).

[3]李昌镐.韩国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02).

[4]唐洪森.思想政治理论课“低头症”现象及其化解途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

[5]张岱年,程已删.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6]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段子秀.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现状研究及建设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6).

[8]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5,(03).

[9]朱悦凯.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情况的研究综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2.

[10]刘妍.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的调查及矫治[J].产业和科技论坛,2013.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手机使用 合理使用

一、关于我校学生手机使用的调查问卷分析

1.学生手机使用的普及度高。

本次调查覆盖我校2个专业,08、09级2个年级中部分班级,共10个,发出问卷321份,收回有效问卷304份。其中95%的问卷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研得到结果。内容由学生本人完成,结果较为真实可信。

调查表明,被调查学生中,93%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拥有1部手机的占78%,拥有过2―3部手机的学生占18%,拥有3部以上的占4%。82%的学生手机是父母购买的,16%的学生手机是亲友馈赠的,只有2%学生的手机是自己打工攒钱购买的。

2.学生对手机的使用缺乏正确的分析和控制能力。

(1)学生在手机上的花费过多,容易造成攀比现象。

调查显示,73%的学生手机购买价格在1000―2000元,11%的在2000―3000元,甚至有少部分同学的手机超过了3000元。

在手机月消费数额这栏,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100元左右,只有8%的学生能把手机的月消费控制在50元以下。

(2)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现象很普遍。

在调查问卷中,52%的一年级学生选择了在课堂上偷偷使用手机,二年级学生中的人数比例上升到83%。

(3)学生使用手机中娱乐功能占大多数。

在手机的各个功能选项中,学生使用最多的五个选项分别为:发短信,聊QQ,打电话,上网,听歌。其中近90%的学生将“发短信”放在了第一位,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被称为“拇指一族”①。

(4)学生手机的联络对象以同学朋友为主,极少与家长、老师联系。

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联系对象的排名依次是:同学、朋友、网友、父母、老师。近50%的学生在“是否会主动打电话给父母、老师”栏中选择“否”,只有5%的学生会在“节假日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祝福家人或老师”。

3.学生对手机高度依赖,影响了他们的实际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这次的调查中有一道题是:“如果走失,你如何找到方向?”53%的学生选择打电话问朋友或家人,21%的人选择用手机上网查询,只有8%的学生选择问路人,至于自己看影子辨识方向的选择者更是寥寥无几。

在日常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更是明显,在“一小时内翻看手机的次数中”近90%的学生选择了10次左右,也就意味着每隔5分钟左右他们就要看一次手机。

二、中职学生不合理使用手机的原因分析

手机作为新科技的代表产品,起初它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通讯,然而这并不能满足人们,人们不断研发,手机的样式、品种、功能越来越多,因此,也越来越勾起人们对其的购买欲。

学生无法合理利用手机的原因首先在于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学生经历了中考的磨难之后已经是脱了一层皮,家长自然会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希望孩子能开心,因此手机不仅成为了“大学生”的入学“三大件”,而且成为了中学生的必备品。现在不少职校学生都住校,家长为了方便通讯,便给孩子买了手机。给学生买手机无非就是希望可以时时监督学生,给学生安一个“遥控器”,家长希望全程监控学生,不管他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都能时时掌握。如果学生出了事情,也可以及时和家里取得联系。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不要跑到网吧去游戏,玩玩手机也没有什么。手机越来越时尚,这一点不能忽视,学生们已经将手机当作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富贵的标志,但这又预示了什么?很多职校学生追潮逐流,自然不会放过手机这一象征,于是校园中掀起一波“攀比风”,一些人在比谁的手机好,最新款、最贵,以此来显示自己家财万贯。很多老师都说:学生的手机现在比他们的都好。更令人无奈的是一些学生们为了攀比,为了跟上“潮流”,不停地更新手机,一天一个样,一周全都换。甚至没有手机的学生会成为被鄙视的对象,导致心理不平衡,吵着闹着向家长要手机。家长们出于对孩子的爱只得给买,却不知买手机要钱,换手机也要钱,养手机也要钱,学生自己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却不断地增加家庭的负担。这些父母本身的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职业学校的课业负担没有普通高中那么重,学生的课余时间也相对较多。我校封闭式的管理让很多学生没有办法自由外出,因此选择用手机打发时间成了他们的最大爱好。职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应具有更强的专业技能和交流能力,但是课余时间全被手机占用,他们本应具有的素质已经被消磨殆尽。以前学者研究的结果显示:短信的隐蔽性和自由的特点,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尴尬;其价格便宜,符合学生的消费观念;它的多种形式(包括声音、图片、彩信等形式)更是满足了学生的口味。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拇指一族”。聊QQ、“偷菜”、赛车,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却在一点点蚕食着学生的自控力。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对职校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指导不够。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岁至十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都不令人满意,充满好奇心,缺乏自控能力。但是一些家长和教师没有正确地疏导这种好奇心,反而粗暴地对孩子进行制止。由于孩子叛逆心理,不愿意和家长、老师交流,因此手机短信聊天、上网就成了学生与同龄人交流的最便捷手段。上课时老师在讲台的口干舌燥抵不过手机短信的提示音,上课期间铃声接二连三地响起,严重阻碍了公共秩序,老师不得不停下指责一番。于是有不少学生开始耍小聪明,不再接电话,却是在桌子下不停地敲打手机上的键盘,无声无息的,一堂课就可以在聊天里轻松度过,虽然没有影响课堂,却让自己白白地浪费了一堂课,浪费了父母的心血,浪费了自己的光阴。学生在网络聊天时轻信他人,被人骗取钱财的事例已不鲜见。更有甚者,个别学生互相攀比手机是否高档,造成打架、偷窃事件。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并没有在日常教育(例如德育课)中将学生的是非观、金钱观等方面与合理利用手机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

1.家长应树立对手机的正确认识,从行动上做好榜样。

手机本身的存在并没有错误,如果学生能够合理使用手机,就能给学习生活带来很多帮助。学生手机具备闹钟、课程表、短信息、简单的通讯功能就可以了。至于上网、移动QQ、聊天室等功能完全是不需要的。家长应就手机问题和孩子平等交流,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方面的过多干预,往往会让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感到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孩子就因此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甚而发展到在生活中怀疑一切。因此,对于孩子使用手机,家长应该采取引导的方式,教他们学会文明使用手机,上课时关闭手机,必要时才开机与家长或同学联系。若孩子自控能力很薄弱,家长可以适当关闭一些手机功能,帮助他们戒除“手机依赖症”②。

2.学校应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合理使用手机”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我们要用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及质量互变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手机,将“合理使用手机”的观点贯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及班级学校活动中。首先帮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正确看待手机的作用。帮学生分析校园内手机盛行的原因、危害,然后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引导学生变课堂内玩手机为课余的联系,变非正常的频繁联系为正常的偶尔联系,变影响学习的玩乐联系为帮助学习的讨论联系。其次,帮助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的学习生活,逐步戒除“手机依赖症”。要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学习阶段对整个人生发展的重要性,职业学校学习的特殊性,从而使他们集中精力好好学习,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让学生理解现在不应带手机不等于一直不能带,在校不能带不等于假期和将来走向社会不能带。鼓励学生假期勤工俭学,自己赚取下学期的手机费,这样既能让孩子磨练自己的意志,又能让他们知道钱来之不易,从而约束自己随意打电话的行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因此根治学生校园带手机问题要从人人、时时、事事抓起,要持之以恒,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马虎大意、听之任之。

3.学校应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目前已存在的校园“手机依赖症”族,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手机虽然便于孩子和家长联络,但学校和家庭在对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同时,也应通过规章制度予以规范。学校不提倡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原则上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确有特殊情况需使用手机的学生,在父母双方签名同意后,可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校方有权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获准携带手机的同学必须严格遵守《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从携带手机到校之日起,到班主任处登记并填写姓名、手机号码,班主任核实后上报学生处备案。若学生上课开机,或在上课期间、课间、就寝时间使用手机,班主任、任课老师、宿舍管理人员等可扣留其手机交德育处,由德育处联系家长领回,并取消其校内使用手机的资格。当然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长期严格执行该规定,一旦良好的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尽管中职学生依赖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只要老师、家长与全社会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学生滥用手机的弊端,家长、学生通力配合,全校上下齐抓共管,一个安全和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就一定会出现。

注释:

①拇指一族:喜用手机发短信进行交流的人群。

②手机依赖症: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现代心理病症,表现为对手机的过于依赖,交流多依靠手机完成。

参考文献:

[1]郭耀邦.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调整.教育与职业,2001,(2).

[2]张庆国.透视学生“短信一族”.青少年研究,2003,(3).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大学生暑期刷手机皆因“无事可刷”

手机只是消遣之物,偶尔刷刷用于打发时间也无可厚非,但若一个假期都基本在玩手机,则表明大学生没有做好假期规划,没有比玩手机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如此,中小学生的状况也难言乐观。“不知如何度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宅家度假”是一种习惯的延续,从小学到大学都一脉相承,并非大学时期才形成如此状态。学生要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要么被家长所主导而被动参加大量的补习班,孩子无法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选择度假方式。

反观国外,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利用假期来做自己规划中的事。在美国,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寒假来完成他们的义务服务工作。在法国,旅游是学生假期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当然在国内,一些大学生的度假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比如利用假期先做些兼职,自己挣一些钱后再去考察或者旅游,或者共同研究一个课题,抑或到公司实习或者打暑假短工,既体验到挣钱不易,又加速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不过,这些还仅是“小众化”还不是“整体性”的表现。实际上,大学生暑期刷手机皆因“无事可刷”,如何让他们的假期变得更有意义,从手机上将其解放出来,这既是一个社会命题,也是一个教育命题。唯有保持全面视野和采取综合手段,才能避免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

“刷手机度暑假”背后的遗憾

此调查结果令人遗憾,问题首先在于这部分大学生个人。在暑假,虽然课堂里的教学暂停了,适当的休闲调整也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是说学习就停摆了,甚至生活就定格在刷屏中。这背后有大学教育“严进宽出”的原因。很多人错误地把读书的目标设定为考进大学而非认真求知,进了大学很容易陷入虚无,学期内该干什么,寒暑假该做啥,完全没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是毕竟之前多年深陷“题海”,往往对社会缺乏了解,对自己未来的人生缺乏前瞻性的规划。所以,在这方面家长也应该进行引导,比如和他们谈谈人生经验,讲讲所知的社会上各个行业的动态,询问子女对未来的人生是否有了大致的想法等等。

上一篇:水资源浪费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