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02-22 23:11:12

视觉艺术研究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第1篇

一个简洁形态的前提是秩序。在这个意义上,盾构机造型就是把各具特点的形态要素通过新的秩序,使其表现出一个整体的规律与特征活动。意境作为视觉艺术的美学原则,意境是视觉艺术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理想,也是人们对外观形态认识的心理要求和生活长期积累的最终结果。抽象的形态,也同样形成了感情效果,因为人们对形式美积极感受的过程中,通常会形成理想化的联想。达到理想形态的具体方法包括移情法与夸张法。移情法是设计者把自己的感情加入形态,并且与盾构机造型功能相统一。夸张法是对盾构机造型夸张表现,创造出形态的动感。稳定视觉艺术的稳定性,具体包括实际稳定与视觉稳定。实际稳定是指从盾构机造型的物质功能与使用功能角度考虑,对视觉艺术设计提出要求,也就是造型必须的物理特点。视觉稳定是按照人的心理感受与视觉习惯进一步追求的稳定。

二、盾构造型形态的选择和组织

1.盾构机的造型选择

(1)盾构机造型选择应当与产品的物质功能相适应。(2)盾构机造型选择应当考虑各种土质及不同工作方式特点,使之与人的心理要求相适应。如矩形具有庄重、工整、浑厚的感觉,而圆形则具有奔放、轻松、生动的感觉。(3)盾构机造型选择需要考虑整体形式美。也就是在变化过程中要求统一,在统一中追求变化。

2.盾构机造型的组织

完美的盾构机造型必须具有造型形式、艺术格调的统一,统一可以加强造型的秩序与和谐的美感。盾构机造型的组织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律,造型的统一具体考虑两个方面:其一,盾构机主体造型风格的统一。盾构机主体造型风格统一是指构成形体大轮廓的造型要大体一致。假如造型主调是直线,则主要部分应当以直线组成形体。假如造型主调是曲线,则形体的主要部分应当为曲线,进一步达到统一的造型风格。其二,盾构机造型的统一性是指造型体内部各个零部件的连接所形成的部分。其应当根据结构方式决定,并且重视统一外廓线形,力争简洁明快,这样就突出了大方,使人产生协调美感。

三、结束语

盾构是一种集中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开挖隧道综合性设备,具体功能包括盾构施工中的开挖、出土、支护等,当前,在地下交通工程和隧道施工中盾构机已经成为首选设备。近些年来,盾构机造型设计的发展很快,各类造型形态变化显著,从前的理论已经不能符合目前的研究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对盾构机造型的视觉艺术理论进行创新分析。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第2篇

合唱指挥在实际的演奏当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对指挥者本人的音乐鉴赏力有较高的要求。作为合唱指挥,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包括对音乐旋律、曲调、节奏等的把握,对乐曲内涵的理解,以及作为指挥者的随机应变能力、艺术处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发挥和培养需要日积月累的反复实践。同时合唱的指挥者也对整个合唱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音乐作品中的收拍动作,就是引领整个乐队对当前的音乐节奏分割点进行有效把握。合唱指挥的手势贯穿于整个演奏环节,手势的方式和动作的力度,直接影响着乐队演奏的效果。我们经常看到指挥者在演奏中间将手有力地举起或放下,这往往预示着整场演出的剧情转折点或全场高潮的结束。

实际上指挥也是一种艺术,具有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配合上丰富多彩的音乐演绎,可以使观众产生更加独特的视听体验。因此在欣赏和学习合唱指挥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更加侧重于观察视觉体验的效果,在学习中不断掌握和丰富知识储备。由阎宝林编写的《合唱与指挥》(2006年8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一书,对合唱与指挥中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音乐指挥中基本技能训练和合唱曲选两大部分。编者对自己多年观察和学习得来的合唱和指挥经验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章节介绍,从实际的合唱及指挥的知识点出发,设计了大量的技能训练和排练提示,引导读者更加重视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融入人文因素,更好地将合唱指挥者的指挥基础训练和音乐的文化艺术相互结合。

在《合唱与指挥》中,编者首先提出了对合唱指挥的要求,包括整体要求、素质要求等方面。在学习合唱指挥的条件层面,编者提出了五种重要的能力,即指挥技法与读谱能力、音乐记忆与听辨能力、总谱缩弹与范唱能力、理论知识与审美能力和动作协调与表述能力。这五种能力为合唱指挥者梳理了技能层面的核心范围。接下来编者从细节着手,从拍线与拍点等方面开始介绍,如拍线及拍线的分类、拍线的作用、拍线练习的基本要求,拍点的分类、拍点的作用和拍点的要求等。为了更好地帮助指挥爱好者理解,编者从起拍、收拍、图示、手势等方面开始,就起拍的三要素、起拍的三过程、起拍的分类进行介绍,对收拍的三要素、收拍的三过程、收拍的分类进行重点点评,对图式与手势中的基本图式、变化图式进行充分的介绍,还引入了作品实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编者还详细分解了图式,从基本图式、变化图式方面以作品实例《小步舞曲》《黄昏之歌》来展示图式的特点。在讲解合拍时,编者以作品实例———选自音乐剧《猫》中的优秀作品《回忆》,为读者提供了合拍类型的介绍与练习。在分拍方面,还介绍了分拍的类型和分拍的节奏与组合。另外,编者按照不同节奏型的指挥手势划分,进一步强调和介绍了指挥过程中的休止符、延长音、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变化拍等内容。随着指挥手势的不断变化,很多最初的手势也被逐步应用于音乐领域,只有不断运用好指挥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地展示艺术效果和点线组合的特征。

面对多姿多彩的音乐曲目,更加需要专业的指挥者凭借丰富的经验进行演绎和指挥。合唱指挥手势不仅表现为视觉艺术,也体现了演绎艺术、审美艺术和文化艺术。编者在书中也提出了对一名优秀指挥者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者,要注重日常的自我训练和检视,不断加强自己在演奏指挥过程中的手势美感和体态美感,加强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还要在手势指挥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音乐美感,增强相应的视觉艺术效果。一名优秀的指挥者,必须更加着眼于自己扎实的指挥技能和基本功训练,并将指挥艺术的技艺真真正正和合唱艺术相互结合,将合唱艺术和合唱演绎进行双重的升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艺术家,必须在实际的指挥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探寻更加合适的指挥艺术手法,将更多的合唱艺术曲目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视听的感受和音乐指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带来更加丰富的听觉享受和视觉享受。长此以往,音乐的演绎和指挥才能相得益彰,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作者:李强 硕士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第3篇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

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年美国的Ben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Alsleben及W.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

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艺术观点[J].第四期,2000

[2].郭茂来.视觉艺术概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3].辛艺华.工艺美术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论文关键词】:视觉艺术网络虚拟现实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第4篇

对于指挥来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通过各类怪异声音的呐喊以及敲击物体完成相应的指挥过程,这些指挥形式也是一种有声的指挥;而合唱的艺术表现则是由一千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出现,而在历史推进中甚至加入了一些宗教色彩,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也让合唱成为了我国目前音乐艺术的一种有效的情感表达形式,而指挥也渐渐由一些常规的日常活动引入到音乐中,成为了合唱中一种独特的无声肢体语言。

二、合唱指挥手势的视觉艺术呈现

虽然是指挥的手势会随着不同音乐而发生千变万化,但是作为音乐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也离不开其视觉艺术——即点与线的表现。如果深入观察,可以发现,类似一个绘画的过程,即通过绘制点,然后连接点进行线路绘制,这一过程除了需要注意指挥作品本身的曲调、节拍、重音以外,还需要注意音乐其中蕴含的情感转折,可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对于合作指挥来说,通常需要通过击点连线的方式,同时指挥的表现规律是点-线-点的周期规律表现,而且对于指挥手势来说,通常指挥者的身体运动需要符合运动学原理。例如在起拍动作的视觉艺术表现一般为,双手自然扩张前伸,同时呼吸匀称自然,然后进行完成起拍的指挥动作,而到了收拍时,需呀指挥者双手或者单手向上内侧弯曲,最后停滞在外侧击点,当演唱完成后,则自然收起。可以说合唱指挥手势的整体视觉效果是自然且富含情感带动力的,特别是一些高位点的指挥手势,但是在低位点缺乏的情况下,还是要减少高位点的使用,从而保证观众的美感连续且持久。

三、合唱指挥手势的要领及注意事项

(一)合唱指挥手势的要领

点线运动是目前合唱指挥手势的主要运动方式,即是由手臂的圆周运动演变而来,一般点线运动都需要有一个初始点,然后从这点出发,双臂绕内或绕外做圆周运动,运动指90度弧度时,就到达以第一个落点,需要片刻停滞,然后接着减速运动到第二个落点,如此循环直至歌词结束,这也产生了所谓的节奏,而点之间的连线也被称为点前线与点后线。对于击点位来说,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根据指挥者与合唱对于最为直观、省力以及便捷的位置进行考虑,而方向也是决定击点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按照方向性,可以将击点分为下、外、内三种,无论何种击点方式都需要保证击点处位于腰线四周,而起始击点可以高于肩平线,从而保证指挥人员发力的自然和便捷,也满足人体结构与自然审美标准。

(二)合唱指挥手势的注意事项

常见的合唱指挥手势可以按照环节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击点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类型,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况:一、双臂未能前伸到位,而且肘部贴在侧肋骨处,容易导致指挥运动受阻,此外动作显得过于拘谨,缺乏协调与自然;二、击点位置过高,不利于持久指挥;三、高位击点使用过多,低位击点缺少,导致对比度缺乏,引发审美疲劳。对于以上问题,详细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角度纠正进行训练,因为根据力学分析,往往需要控制在25°到45°以内,因为这个范围,能保证指挥动作的到位,同时大臂的支撑力较小,便于指挥者进行长期持久的指挥,避免出现劳累问题;此外,45°到60°的角度是激动挥点角度,可以在一些合唱中的关键处加入,但是要减少使用频率,同样对于60°到90°的击点,仅仅是在短期需要大型空间对比,才会用到。

四、结语

与其他方面指挥意义,合唱指挥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整个合唱团队来说,指挥者的动作以及指挥美感,除了能够保证他们的正常演唱、完美配合以及艺术交流以外,还是对于整体曲调的一个艺术表现和把控。所以指挥者的手势好坏,将直接决定合唱整体的艺术表现效果。当然,除了本文介绍的指挥方法以外,指挥者还需具备相应的指挥素质,即指挥中的主动性表现,当一个指挥者具有主动的意识以及自主的表现力时,他就能通过指挥充分表现音乐的风格,同时给合唱人员带来华丽的美学体验,从而保证指挥的行为与合唱表现协调一致,表现出整体音乐演奏中的魅力所在。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视觉艺术;视觉研究

1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研究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影视动画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风格的多种动画种类,例如,以迪斯尼动画为主的美式风格动画、精致画风的日系风格动画、具有特色的韩国风格动画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式动画。人们熟知的《哪吒脑海》、《西游记》等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动画在场景的设计中,将立体、抽象、表现等主义的绘画风格运用其中,加入了许多中国特色元素,增加了影视动画的趣味性,同时强调了中国动画的独有文化审美风格。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龙猫》等影视动画作品中动画人物造型独特、场景设计神秘而诡异,其色彩十分的丰富华丽,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动画场景设计相对于动画角色来说往往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许多人都会记着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少对动画场景有极深的印象,这就导致场景设计在动画行业的重视度不高,在专业建设培养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没有形成专业的体系[1]。目前,在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领域存在缺少创新思路、认识不全面、过度重视视觉效果等问题。

2影视动画场景的视觉艺术

影视动画场景主要包括内景、外景和内外景三个方面,由物质要素(景观、建筑、道具、装饰等)和效果要素(光影、颜色、轮廓等)构成。其中物质要素需要效果要素进行准确的细节表现,效果要素是烘托场景氛围的直接视觉体现。场景设计能够表现出动画的主要故事情景,颜色和光影的效果表现能够体现动画制作的细节性,提升视觉艺术和视觉审美。场景设计是烘托动画作品氛围的主要表现手法,决定着一部影视动画整体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

2.1场景设计合理性

场景的设计要符合剧情的发展以及故事的叙述风格,场景艺术的设计要建立在动画整体设计基础上,必须具备叙事、隐喻的能力,表现出空间关系,营造出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刻画角色的心理活动。因此,在进行场景设计时要熟悉剧本,明确相关历史文化材料和历史特征,在满足文化背景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确定动画的最终风格类型[2]。场景的设计要合情合理,根据角色的情绪和环境的氛围可适当进行突出的视觉表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2造型形式的独特性

每部影视动画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场景的造型形式是展示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造型形式的设计要根据剧本的需要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立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表现形式。例如日本影视动画作品《樱桃小丸子》、《机器猫》、《蜡笔小新》之中的场景造型,都能明显的展现出这些动画在视觉艺术方面的造型形式,其简练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日系风格动画体系。

2.3造型语言的多样性

多种造型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影视动画视觉艺术。漫画风格的造型语言,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中以刻画轮廓线为主的造型表现形式,色彩较为单纯,场景较为简洁;写实风格的造型语言,其中包括以自然物体为标准、在场景造型方面偏向写实自然,突出强调夸张后的光影效果以及着重表现真实的色彩,例如,日本人气影视动画《你的名字》中许多场景都是根据真实的场景进行绘制而成,在光影效果以及色彩搭配上也都展现的十分细腻,使观众对动画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3动画场景的设计

视觉艺术是影视动画传递作者所看、所想以及所思的图像语言表现形式。场景的设计对影片的叙事、传接和抒情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动画需要掌握的场景设计手法也不尽相同。掌握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内涵,吸收文化的艺术造型特点,将民族文化的艺术语言运用在场景设计中,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时代的特征完成场景造型的设计。场景中元素的造型可以分为写实和装饰风格。装饰风格更能体现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使画面充满强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场景的设计上还应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方式,通过对景物的设计能够反映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起到借物抒情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技术对场景进行渲染,拓展了动画的发展方向,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和特效,使场景更具有空间感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动画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勇.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J].大众文艺,2010(18):45-46.

[2]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泛在学习;视觉艺术;通识教育

共时性空间退化,历时性时间暨越,观看场域的转变,视觉艺术资源从各种渠道奔涌而至,复制技术、网络传播,艺术随意移植、拼贴、再造,堂而皇之地移入到设计、摄影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范畴,庄重而神圣的经典艺术化为生活中的细小环节,褪去了历史赋予的神秘,标志着一个“泛艺术”时代的来临。在“泛艺术”主控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无处不在场,在此环境影响下,通识艺术视觉课程的教育由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多样的方式转向为历史的必然。

一、“泛在学习”与视觉艺术教育有效融合的可行性

“泛在学习(Ubiquil-Learning)”专指任何人在任何地点、时间,基于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资源获取任何所需的学习知识,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学习过程。“泛在学习(Ubiquil-Learning)”具有可获取性、永久性、即时性、交互性、适应性和学习行为场景性等特征,集课程内容设置历时性和媒介传播共时性于一体。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学者们认为:只要我们有效、合理地应用媒介来开展艺术教学,这种新型的“泛在学习”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将为我们提供广阔的艺术教育视野。数字化媒介对艺术教育的介入,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程实施的方式,甚至将艺术教育充实到广阔的“泛教学”的大环境之中。当下,计算机数字拟像的虚拟时代的来临,开启了集三维动画、游戏、互联网络、空间数据、多媒体交互等日常生活中视觉媒介的视觉革命。艺术教育学者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须与生态环境和人文因素结合作为教育的主导思想,将艺术各学科以及文、理、史、地、科学等内容融合为一体。如贝伦特•威尔逊(BrentWilson)建议教师采取一种“把社区艺术文化带出来,把在外面的艺术文化带进去(InsideOutandOutsideIn)的交互、沟通策略”[1],强调生活环境中的社区是艺术教育的存在场域,在艺术教育实施中力求形成一种全球和当地文化融通的效应。众所周知,相对艺术资源的丰富、种类的繁多,鉴别、赏析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多角度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力不从心,不可能满足艺术素养的提升和艺术实践的开展。网络时代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也为艺术教育突破制约,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视觉艺术到视觉文化的演绎可以说是视觉媒介和材料的不断推进、变化、生发,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延展出的一部文化转向史。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青铜到文艺复兴的雕塑,从印象主义的创作到现代视觉艺术的综合材料表现,呈现出多种艺术承载媒介,具有典型的历时性和动态性。“泛在学习”教育模式与艺术教育有效融合,突破原有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课堂与课外学习过程相结合,学生既受到课堂的引领又能与课下学习环境融为一体,只要有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和无所不能的网络服务,此类学习便可以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以当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爱课程等为代表,学习者可以借助新媒介,享有高效、高质、便捷和针对性的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的学习机会,无疑能极大的唤起受教育者充分的自由、兴趣,提高媒介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

二、“泛在学习”通识教育模式以“日常生活”为依托

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思潮中存在着回归日常生活的潮流,艺术逐渐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有意识的消解着艺术与日常生活中的界限,倡导“审美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是自发性、自在(in-itself)的生活样式,包括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意识等领域,与之相对的‘非日常生活’则是自为(for-itself)的、自觉地生活样式,包括物质、精神领域以及理论、科学宗教、艺术等实践形式。”[2]现代以来,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被打破,一方面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取代了艺术品或成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可以呈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地方。艺术家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对象、空间、行为等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形式的变革,展示空间、场所的转向,艺术创作和艺术参与、互动的尝试,甚至应用现代媒介的声光电效应,跨界、融合变换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结果。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发起人,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每日的生活就是视觉文化。”我国台湾地区视觉文化研究学者郭祯祥先生指出:“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吾人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念之视觉经验。”[3]中国美术教育大陆学者张舒予教授提出:“人类创造的文化形式丰富绚烂,在我们的生活里,新的视觉曾出无穷……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中。”[4]“以日常生活为核心的视觉艺术教育”[5]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它将艺术看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提高普通人生活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这次思潮的口号,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具体表述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利用艺术解决那些影响现实生活的、实际的审美问题。视觉艺术通识教育离不开对日常生活中视觉事件的解读,对视觉文化事件的解读借力于视觉文本或视觉语言,以合理的视觉语言或视觉文本从视觉事件的材料和媒介分析开始。视觉艺术通识课程涉及视觉传播的内容、元素及手段,涵盖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无论是实体的诸如建筑、雕塑、影视等还是虚拟的如视觉现象、事件,共同构建个体的视觉感知,诸如动漫艺术赏析、设计与生活、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等,他们不断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视觉感受,共同构成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为“泛在学习”模式打下坚实的融合平台。“泛在学习”是一种普适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即让学习与生活融合,实现真正生活中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彻底淡出或消失。这一全新的学习模式非常适合通识艺术课程教学,它将艺术教育引入生活、导向社会,朝服务与人本的方向发展,以“日常生活”为依托的“泛在学习”成为必然。

三、以“泛在学习”通识教育模式提升艺术素养

当今艺术教育已经普遍使用信息技术为支撑,多媒体教学替代了板书,机房也实现了网络覆盖,高亮度的投影直接取代了黑板。教学工具到媒介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就技术本身而言,教育媒介多被理解为一种简单的物化工具。“教育媒介技术所代表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以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开展的主体活动,新式教育技术较传统教育技术的创新之处,其本质特征不是使用某种新型传播技术,而是在应用了这种技术之后所带来的教育转变,这种转变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学活动结构的变化等等。”[6]全球丰富的艺术资源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变更着艺术教育的理念,将数字化的“泛在学习”模式应用于视觉艺术教学成为艺术教学的发展趋势。此外,大众的视觉经验在日常视觉文化艺术之中难以构建个体的价值观,在文化交流中不能表现出身份的认同,艺术创作欲望的达成、实现记忆和想象未能落到实处,迫切需要由“数字化教育(E-Learning)”向“泛在学习(Ubiquil-Learning)”转向,提升学生自身的认知、解读、思辨能力,在通识艺术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艺术素养训练。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营造与架构,必须打破教学资源的局限,借助视觉艺术通识课程提升媒介素养,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卢克和彼得推出四个资源模型的素养教育。该模型假设,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公民需要:编码能力(解码文本的能力,即拼音)、语义能力(尽意的能力,即理解)、语用能力(日常读写功能,即写支票、看报纸、填写工作申请等);关键能力(批判性地选择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如避免诈骗,确定可靠的信息来源等)。”[7]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艺术来了解社会。所以“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教授艺术的技巧和形式,而是去拓展艺术背后的意义,以及显示艺术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8]“即分析读图时代和媒介文化环境下的‘观看’行为特点,剖析艺术作品中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其三者的关系。”[9]众所周知,认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观察它的交流工具,解读一种文化最重要的能力是媒介素养,屏性媒介及因特网是我们可以支配的工具。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视觉文化时代,优质的通识艺术教育将结合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视觉素养和媒体素养相交错的方式,进行对模型中图形图像的编码能力、语义能力、语用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育与拓展,毋庸置疑,视觉艺术通识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艺术类通识课程基于网络科技的支撑,集文字、图像、音频,融声光电于一体,教学内容丰富,优势明显,融入“泛在学习”教育模式,可以紧密结合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多种教育媒介,根据实际需要,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调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甚至将全球的艺术作品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此外,视觉艺术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乃至艺术表现离不开日常生活中视觉事件等相关材料的构建,依托“日常生活”,借助“泛在学习”教育模式,在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和实践创新等视觉艺术素养方面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仲严.艺术教育学新论:后现代艺术教育[M].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2004:87.

[2]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68.

[3]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43-47.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5]王伟.从现代到后现代:20世纪美国视觉艺术教育的模式变迁[J].美育学刊,2012(2):85-90.

[6]彭少健.2016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303.

[7]钱初熹.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J].美育学刊,2014(3):1-8.

[8]DuncumP.Visual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DirectionsforArtEducation[J].StudiesinArtEducation,Vol.42,No.2.(2001)103,106.

[9]王志强.视觉艺术通识课程构建刍议[J].美术大观,2016(10):154-155.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景区墙体 视觉艺术 设计研究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点的广泛推进,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位,其地位是不可忽略的。乡村旅游景区承载着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构建乡村旅游景区既能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也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乡村旅游景区墙体进行视觉艺术设计,融合多种设计元素,这不仅有利于景区的品牌建设和形象建设,还能有效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一、乡村旅游景区特点

1.以乡村生活和环境为依托

乡村旅游地所依托的山、水、田、林以及丰富的活动项目。一些景区依山傍水的天然环境。成为吸引城市旅游者的优势。乡村景区中的旅游资源大多来源于乡村这一特定环境,与村民的生活环境相符,游客通过进入旅游景区,体验与其生活方式相反的另一种生活。通过体验和观察来感受乡村的不同。这就是乡村文化旅游的最大魅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游客是以“主人”的身份参与进整个旅游活动中的,归属感与主人公感贯穿整个旅游活动。而一般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始终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或者“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游览,并未达到身心的共鸣。

2.以极具特色的文化和体验为依托

体验性也是乡村文化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游客在游览过程感知或者参与乡村生活、生产的某一过程,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并且通过其自身参与,来满足对地域文化的需要。乡村旅游景区立足于其特定的文化,在景区中设置不同的内容形式,游客深入体验活动,在体验的过程中既能娱乐,还能增加见识。文化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景区中应根据自身特征设置不同的体验项目,设计师在进行墙体视觉艺术设计时,以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该地区特色的风景、人文,给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景区会更加受到游客的青睐。

3.以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效益为依托

乡村文化旅游在当代社会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旅游形式,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优化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乡村人口很大比例的向城市流动,发展乡村旅游是对乡村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农村人口增加就业和经济收入。乡村通过开发建设旅游项目,不仅能改变农村人口的生活观念和思想意识,还能加速城镇化发展进程,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乡村旅游景区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的场所,为游客提供轻松生活,旅游地区对自然景观和环境都有着深深的尊重感和依赖感。并且通过对旅游地区的开发也会对乡村的整体环境起到一个“利用、优化、整合”的作用,因而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二、创新乡村旅游景区本土设计要素

1.构建视觉识别的乡村旅游品牌

品牌是产品赖以生存的无形资产,具有视觉识别的乡村旅游品牌,对于广大旅游爱好者来说,能直接接收到来自乡村本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信息传达,构建旅游品牌要在视觉要素上设计,即品牌是被系统设计。乡村旅游景区墙体艺术设计可以将景区造型设计、交通形象设计、建筑外形设计、风俗文化设计展示于景区墙体,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传递给游客,借此引导游客从关注旅游的层面深入了解到景区的内在文化和品牌,从而逐渐建立起品牌视觉识别。

2.构建景区品牌文化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为占据足够的优势地位,就应具备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文化,乡村旅游景区中包含多种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渊远流长的乡村故事,将这些要素有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景区品牌文化。构建乡村旅游景区品牌需以文化来贯穿始终,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核心要素,构建乡村旅游景区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从而促进乡村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乡村旅游景区墙体视觉艺术设计方法

1.创新设计理念

文化是交融。互相借鉴的,促进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中积极的部分,摒弃与当前时展不相符的文化,显示出乡村本土旅游景区的优势。根据诸多案例实践不难看出。只有本土文化特色较强的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受到消M者的喜爱,在旅游市场中立足。在对乡村旅游景区墙体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兼具世界性、本土文化特色等基础上创造鲜活的乡村旅游景区视觉形象。

2.兼具视觉艺术与内在精神

创新乡村旅游景区墙体视觉艺术设计。应注重加强视觉艺术和精神艺术的双重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为旅游之地,在设计景区墙体时要深入了解景区的地域、历史文化,从景区的建筑中寻找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深入了解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富有精神内涵的视觉文化元素与乡村旅游景区的品牌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景区所独有的视觉符号。将融合的视觉文化符号以简洁、形象的表现方式展现在乡村旅游景区墙体之上,游客在观察景区墙体时,可大致了解到景区的历史变迁、整体环境、发展理念以及注意事项等诸多方面。

四、乡村旅游景区墙体艺术设计要素

视觉要素是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游客通过观看墙体上所展现的视觉要素。了解到景区所传递给游客的讯息。在对墙体进行艺术设计时,设计师应站在游客的角度,以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体会本土文化精髓,将其无形的本土文化资源转换成可视设计元素。

1.墙置要素

乡村旅游景区内不乏建筑物。在选择设计墙体时。应注意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尽量避免历史遗留建筑物,保持建筑物的原有模样,避免人为破坏;其次,可选择景区入口处的墙体,入口处墙体应以介绍景区特色、文化历史为主,让游客在深入游览其他景点之前大致了解景区历史、人文风光;再次,在景区内各景点墙体展现艺术画面,景区内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墙体数量。在选择墙体时,以游客方面观看、介绍景区为主。

2.视觉元素提取

(1)建筑要素

乡村旅游景区建筑是最直观的文化表现形式,它综合了人文资源和文化等多种元素,乡村旅游景区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其建筑物构建形式、空间布局以及社会功能都能成为再现本土视觉元素的重要部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中。“礼”始终贯穿其中,而体现在建筑物上,也呈现出了多种表现形式,如建筑物梁架的雕饰、桌椅装饰图案、建筑物构造等,均呈现出了视觉设计要素。景区内的古建筑可作为品牌标志设计中的主要设计元素,更具有本土文化代表性。

(2)色彩要素

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色彩是一项重要的视觉语言要素,我国民族众多,区域广阔,自然景观奇特,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体现在不同地区、民族的建筑、景观以及习俗之中,呈现出各具不同的文化特色。色彩是表现环境、表述心情的重要依据,明显色系体现出了文化的鲜活感,而深色系,则体现出乡村的历史的沧桑感和文化的厚重感。

(3)字形、绘画要素

在景区墙体视觉艺术设计中,应考虑到设计的多种要素,如文字与绘画。从象形文字、甲骨文到今日我们书写的汉字,文字记载着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历史,而绘画则作为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将事物、人物呈现出来。如,我国一些乡村具有独特的字形和绘画。具有其他地区所不及的视觉形象要素。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些要素来进行墙体视觉艺术设计。将本地区独特的字形和绘画要素加入其中。使墙体要素包含绘画和字形等多种要素,在向游客展示过程中,增加游客见闻,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4)图形要素

图形要素是墙体艺术设计中最具个性的表现方式。图形的直观表达是其他表现要素所不具备的,具有象征、比拟、寓意等作用,将图形以抽象化、具体化的形式转化为设计元素,将图形元素集合起来,使之构建极具感染力的乡村旅游景区形象。本地区旅游创设自身品牌,在品牌创设的过程中所设计的展示样品,均以表现本地区风俗民情、乡村文化特色为主。将本土特色以墙体表现的形式展示。增加本土文化的浓郁特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旅游景区墙体艺术设计中,将本土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不仅能彰显乡村旅游景区视觉品牌设计理念。以品牌化在旅游市场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占据更加宽广的市场空间。真正本土的乡村旅游元素,用科学性、创新性的乡村旅游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来进行设计。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满足其视觉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需求,促进本土化向更高领域发展。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第8篇

一、汉字的视觉艺术价值体现

1.图形艺术价值

在汉字的创造过程中,其造型艺术就伴随着中国艺术以形写意、以意表情观念的成长而成熟起来,成为字画同体的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体系。于是,先人很注重“形”与“意”的结合。因此,汉字绘形绘意的信息效果十分强烈,具有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从符号学原理分析,汉字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由于汉字演变至今已变得十分抽象、洗练,所以将汉字承载着的原始信息还原出来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这种还原的结果不是文字,而是一种加入人的思维的奇妙产物,一种特别的平面图形。因此,汉字具有图形艺术价值。

2.意象艺术价值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意”,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最高追求都定义为达到“意”。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形态始终与其意义纠结在一起而无法摆脱。所以,它的形成本身就蕴涵着意义。

中国的汉字具有的意象特征在于中国人对物象长期的观察,使用符号形象对物象的再现。这一再现的过程并非镜像式的,而是渗透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的判断,汉字的形体和象形结构中已具有抓住事物主要特征加以再现的表现因素。也就是说,无论在琴棋书画的艺术表现上还是工艺制作的评判上,意象都可以视为“理解、领会、传达”,也就是主体对客体形象思维的传达。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和语义直接发生联系。所以,汉字就摆脱了一般文字对语言的依附性,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传载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当特殊的意象艺术价值。

3.气韵艺术价值

就汉字本来的意义而言,气是弥漫无形的,韵是节奏,气韵就是一种整体的节奏。如何理解汉字的生动的气韵艺术价值呢?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栩栩如生而有神采。“气韵”也可称为神韵、意韵等,指精神上展现出的独特气质与性格。它将对艺术的理解、对生命的体味,凝结成一种气势,贯注于汉字之中,从而赋予它生气盎然的生命感,这样的艺术能引起观赏之人的无限遐想。二是指汉字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汉字的精神,结构仅仅是汉字运笔的依据,其字体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从而体现汉字生动的气韵艺术价值。

二、汉字的视觉艺术价值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从汉字视觉艺术价值体现来看,文字是视觉传达中构建、传递信息的元素之一,同时也是产生图形的元素之一。因此,汉字的视觉艺术价值在设计中具有双重作用,文字的力量在设计中不但没有减弱,而且进一步加强并与设计版面中其他构成元素共建互动界面,成为传达信息与深化概念不可或缺的视觉要素。

在现代设计中,汉字的视觉艺术价值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图形化的汉字作为现代设计中的图形元素

汉字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指示、说明的识别作用。在平面设计中,通过汉字的图形化可进一步扩大其功能,单纯的图形因为汉字的加入而极大地丰富了设计的语言。汉字的图形化是由字形到图像的设计,在视觉呈现上以汉字为主,在汉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要,依据汉字的内容含义,抓住字面所能代表的典型形象,把具体的汉字进行加工、夸张、变形,或者用物象或抽象符号替代汉字的原有笔划,将物象与汉字融合在一起。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能充分地表达标志所蕴涵的理念与个性,使其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给人印象深刻,更好地发挥其传达信息的功能,又增添了艺术性和欣赏性。

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作者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古钱币作为标志的主体。看到这样的圆形方孔的钱币,自然会联想到中国。一个“中”字也代表中国之意,竖笔在“口”字中间断开,一个正圆包围,整体形成了古代圆形方孔钱,暗喻货币流通的意思。设计简洁凝练、识别性强。

2.利用意象性的汉字作为现代设计中的象征元素

视觉艺术必须通过对客观事物表象的理解进而达到对人文思想层面反思的高度,才能体现出价值。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领域,汉字作为一种视觉审美的构成“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凝聚了丰富的视觉形象和象征意义。我们不能忽视汉字本身所具有的意象价值。因此,当视觉传达在近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汉字作为一种更富含义的载体出现时,我们越来越感到了它的重要。人们应当确定汉字所负载的象征意义,使汉字原来的被动意义巧妙地转化为主动意义,并将其更多更好地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去。巧妙地利用汉字本身具有的以形表意、以意传形的特征在标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时可以利用汉字笔画的增加、减少、变形等方法来达到设计的目的。

例如,中国香港“荣华饼家”标志中的牡丹花和明月是在国内注册的商标,经过修改、强化、重新造型后的牡丹花,象征着富贵吉祥,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与明月配合起来就有了花好月圆的吉祥意味。“荣华”是在中国香港注册的商标,二字由简单的黑色线条构成,其笔画有很多不规则的弧线,好像牡丹花的花瓣,同时也寓意富贵吉祥。牡丹明月、“荣华”变体字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

3.利用气韵式的汉字作为现代设计中的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是现代平面构成设计中提出的构成法则。标志设计中“节奏韵律”通常指图形所蕴涵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时下的汉字艺术设计普遍追求开放性的视觉感染力,如以各种手法解构汉字的可读性,或巧妙构成语言,使可读性游离于是非之间。将久已不用的古字赋予新意,或以偏旁、笔画的组合,制作出新时代的新字。另一方面就是运用计算机将汉字制作出不同凡响的效果,或设计出视觉的无序与混乱,如错版的叠印效果,形成各种视觉效果,如跳跃感和空间感。在设计版面时,应利用文字去获得节奏和韵律的美感,传达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例如,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其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之“势”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它表达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神韵。

总之,加强中国汉字视觉艺术价值的挖掘,并注重汉字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加强汉字视觉艺术价值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使现代设计在形式上呈现出具有中国视觉化的表现形式,也可促使中国化的视觉艺术设计在世界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加纯华,张思望.汉字与视觉艺术设计[J].榆林学院学报,2009(5).

[2]尹春洁.论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艺术魅力[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3).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视觉传达;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35-02

一、网络媒体的定义

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将互联网正式称为“第四媒体”,但是目前学界对于网络媒体的定义各有说法,例如学者匡文波在《网络媒体概论》中指出:网络媒体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的文化载体,其主要指计算机互联网[1];而学者钱伟刚对于其有不同的看法,其认为网络媒体从广义上分析是互联网,而从狭义分析其是指互联网传播平台中进行新闻信息传递的网站。学者雷跃捷等人表示:网络媒体是在互联网基础上,通过电脑、电视以及智能手机为终端,将新闻信息以文字、声音以及图像等形式进行数字化、媒体化传播的媒介[2]。文章所研究的网络媒体为互联网。

我国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日常工作应用中的拓展;此外,互联网自身的功能促进了网络媒体的形成。互联网主要有三方面功能:第一是通信功能;第二是信息传播功能(信息收集与);第三是商务功能,也就是现代电子商务,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贸易平台,实现了构建无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商务平台。此外,网络还具有远程教育、医疗咨询、网络民意调查以及市场查询等功能。

二、网络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

网络媒体具有信息量大、操作简单、智能化、自动化、搜索快捷、图文并茂、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特点,能够节省存储、印刷所需的经费,提高了积极效益,并且更新速度快,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传播,信息资源丰富并且获取方面,成为现代最具生命力以及活性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体[3]。网络媒体能够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网络互动、意见反馈,转变了传统的交流模式。

(一)传播以及更新速度快:网络媒体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以及实时更新。网络媒体的反应速度快、时效性高,其不受时间、空间以及形式等方面的限制,信息一旦上传到网络中在瞬间即可实现所有网络用户的阅读与浏览。电视节目、广播是以周或天为期限进行更新,而网络媒体的更新时间是以分、秒为期限。在网络中,上一分钟还是头条的新闻,可能在下一分钟便被其他新闻给挤下去,这种现象在网络媒体中不是罕见的现象。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网络媒体所上传的信息,都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一个文字转变为两个“字节(byte)”[4]。报纸若想刊载10000字节的文章,大致需要一个版面进行阐述,这为报纸的印刷、排班、发行以及成本等方面到来了诸多问题;而广播、电视的内容更是需要精确控制到秒。而网络媒体储存数字信息则非常方便且价格低廉,一个30G硬盘就能够存储153亿汉字的信息量。

(三)范围广:在全球范围内,约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互联网,网络媒体能够实现真正的全球性、开放性。在互联网中,能够对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进行实时了解,而传统媒体则不能实现这一目标。

(四)搜索、复制便捷: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的搜索都需要依靠相关的资料室或至图书馆进行人工查询。而网络媒体则仅需通过搜索引擎,对网络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查找、复制以及拷贝。

(五)交互性:这是网络媒体最具特色的特征,传统媒介无论形式如何多样、内容多门丰富,但其与读者之间是一种单向关系。网络媒体具有自下而上的交互性,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与网络媒体相关编辑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交流过程能够成为网络媒体新闻实时的一部分,例如时下流行的网络直播[5]。网络媒体是信息传播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学理论中将任何传播行为定义为双向的,只有及时获取读者反馈意见才能够实现有效对额传播。传统媒体由于受到时间、技术以及渠道等方面的英雄,其基本上属于单向传播,而阅读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受传递信息。网络媒体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网络的互动性,将其形成一个循环,能够及时反馈群众的意见,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现阶段的网络媒体中,许多门户网站都建立了能够反馈用户意见的频道或模版,并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用户对网站的使用意见。

三、网络媒体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与认知是每一个人每天在接触到新的对象与现象之间所得到的。视觉是一种对构造的描述,其从真实存在的图像中获取外部环境的结构、地点。认知则是信息处理的结果,是对知觉、感觉、触觉、听觉、记忆、思维、表象、概念等有机结合的信息处理过程。网页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视觉画面的形式呈现于用户的显示屏中。因此,一方面用户能够通过视觉画面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另一方面,网页设计者想要根据用户的理解能力,通过设计简单易懂的图像或画面,帮助用户获取信息。相关文献指出,人类视觉仅有10%属于物理层面,而余下90%属于精神层面,虽然在获取视觉认知的过程中,感觉刺激以光的形式从眼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形成有意义的图像[5],在此过程中,用户需要以个人经验、知识以及周围环境等方面信息对图像进行诠释。换句换来说,人们一睁眼便能看见图像,而学习过程中想要看到的图像需要通过学习进行选择,人们无法将所有精力放在能够看见的任何事物中,而是通过学习的方式选择想要看见的东西,从看到到看见是一个具有推理性质以及决策意义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的引进推动了我国艺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突破了传统观念的限制,开始尝试以绘画、图像配合汉字书法、美术字体等形式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并且以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坚持自主视觉传达设计,其结合西方国家的先进理念,但本质上是以我国文化特色为核心,为推动网络媒体的发展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形成了现代网络媒体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风格。

在互联网出现的早期阶段,大部分学者、艺术家以及出版家对于网络媒体的不感兴趣,认为其是小众且无用。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其的重要性以及流行的必然性,许多学者间接参与了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当中,艺术家作品的引用,赋予了网络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丰富的艺术内涵,呈现出多样性和艺术性。现代社会重视艺术发展,提倡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因此,网络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将艺术带入作品设计中,要求网络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一面要求具有美感,同时重视信息传达的“艺术”。

漫画是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其具有强烈的幽默性、讽刺性以及歌颂性,能够起到教育、审美以及认知等社会传播作用,尤其是对信息的传播、商业广告以及网络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最为经典,也是漫画设计最为广泛和普遍的应用渠道。例如,百度网站logo设计中应用了极富意蕴的漫画形象,并且线条和布局非常完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6]。

参考文献:

[1]李婧.最具感染力的网络广告形式――富媒体广告[J].新闻界,2012,12(15):163-164.

[2]付丽娜.制约之美――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艺术设计[J].才智,2013,22(18):147-148.

[3]马强.图像媒介与地域文化空间形象的建构――以网络媒体图片有关“内蒙古”的地域形象分析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3(15):123-127.

[4]桑林.浅谈网络媒体下广告的视觉传达[J].前沿,2012,15(18):190-191.

[5]钟惠辉.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J].科技传播,2012,23(11):175-176.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媒体;网页视觉艺术;艺术设计

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在传统视觉艺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的新媒w视觉艺术形式,也是网页设计工作者需要尊重和注意的内容。网页作为网络信息的载体,其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不同的美感和视觉冲击效果给予网页浏览者直接反馈,进而实现网页浏览量的增加,起到更好的宣传和引导效果。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具有优化我国网页设计的作用,也是促进我国网页发展的关键内容。

1.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及其内容

1.1网页视觉艺术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网页艺术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其主要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以网页为设计空间或平面,在艺术设计的基础上对网页构成的元素实施视觉设计,以达到美观和功能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方式。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构建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衍生成果,也是我国社会美学和网络美学发展的关键。

1.2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

(1)元素内容。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包含文本、表格、图像、音乐、背景、动态影像等,其所设计的内容较为繁多,且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不足。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中元素内容是构成网页的基本要素,也是网页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就目前我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元素内容上来看,其主要是以文本、背景、图像和动态影像4种为主要元素。其中音乐、导航、按钮等属于功能视觉艺术设计元素内容。以市场发展需求为根本,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入手,组成网页的每一个元素均可以将其称之为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元素内容范畴中。

(2)版面内容。版面内容主要是以元素内容为根本的网页主体结构划分形式,其版面内容中包含广告版、宣传版、中心内容版、延伸版等。版面内容是维持网页整体结构合理性的主要内容。以传统报纸为例,其中包含广告信息版面、新闻信息版面、招聘版面、房地产版面等,还包括头版头条、末版等内容。网页作为新媒体下互联网中报纸,其在版面内容上的合理设计是保障网页效果和浏览数量的关键。因此,网页版面的设计也是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2.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原则

2.1主体鲜明原则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必须始终坚持主体鲜明原则。网页作为互联网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必须具备主体鲜明的特点。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视觉艺术设计效果的角度出发,设计鲜明主体的网页效果。网页设计作为艺术设计范畴中的一部分,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艺术设计原则,以突出的视觉感官刺激观看者的感官,从心理、生理、逻辑等角度完成网页元素的运用,凸显鲜明的色彩标准,实现网页的诉求效果,向观看者不断传达各种需求功能。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心理诉求和企业心理诉求的逐渐增加,网页视觉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原则,以网页主体鲜明的视觉艺术设计为根本,实现网页的美学和功能学结合。

2.2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完成设计的视觉性统一,这样才能够是网页内的设计要素以稳定的形式存在设计的主体内容中。统一性原则的建立是在艺术设计协调性的基础上,拓展其协调内容为网页内容和网页形式,继而形成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和形式协调统一的原则。网页作为网络内容表达的基本,其在形式需求的表达上应该具备“特立独行”性,在其内容上需要具备“个性化”,“独”与“个”的差异性使得一部分网页设计者在网页设计的过程中从产生过分侧重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最终使得整个网页的视觉艺术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在实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在其“独”和“个”的基础上完后内容和形式的整体容易,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既满足内容需求,又满足宣传需求和表达需求的网页。因此,以统一原则为根本是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所坚持的主要原则之一。

2.3整体原则

网页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是继报纸、电视之后的另一个大型的信息宣传和承载体。因此,在其网页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障其内容、主体、意识的整体性,进而满足企业需求和消费者需求,实现需求的多向性满足。因此,整体原则的创建时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关键点,也是其设计过程中需要从组织、结构、元素等方面注意的一点。网页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种其不仅具备艺术设计的美感需求,还必须具备网页的功能需求,因此未来达到二者之间的统一发展,就要求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实现网页内部信息和外部主题的一致性,进而从版面划分、色彩搭配、风格形成、信息主次等角度实现精确的组织结构定位,完成网页整体性划分。因此,可以说整体原则是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保障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合理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应用优化

3.1版面优化

为进一步优化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应用,从其版面上对其进行视觉艺术设计优化。网页版面的分配需要从空间和内容主次上达到一致性和错落性。这要求设计者在实施版面视觉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浏览者的直观视觉图案上入手,还需要从网页自身角度入手对其进行版面的设计和优化。

首先,从版面点线划分的结构入手,以不同情感层次的划分,实现规律、不规律性的版面分散,在以分散点为基础,实现视觉的整体效果融合,形成版面划分衔接一体化的网页视觉效果。

其次,在网页版面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版块与版块之间的衔接一般是以线条的形式,因此在线条衔接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版块线条衔接的完整性和流畅性,降低衔接违和感,这样才能够满足浏览者的视觉效果,实现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版面设计的优化,使得网页版面设计更加人性化。

3.2文字优化

文字是网页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也是最多的一部分,在实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文字优化需要从文字的内容、文字的侧重点、文字的情感等角度出发,从而实现文字与版面、色彩的融合。

首先,在网页视觉艺术文字设计优化的过程中就文字的编排主次对其进行划分,从而实现功能的自动排版和功能的顺序规划。例如,以招聘页面为例,其在文字的视觉效果设计方面需要从浏览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根据文字的主次结构实施整体布局,既不显得文字突兀,又能够实现招聘单位的宣传效果。

其次,在网页视觉艺术文字设计优化的过程中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网页的形象,文字也是网页与浏览者交流的载体。因此,在文字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侧重文字的情感划分和心感沟通为基础,以引发浏览者的情感共鸣为视觉艺术设计的侧重点,实现网站文字的情感性宣传和处理,优化我国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水平。

3.3色彩优化

色彩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第一接触体,也是直接影响视觉冲击的因素。因此,在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进行优化处理,进而实现色彩共鸣的效果。

首先,在网页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视觉艺术设计者必须根据网页可能出现的浏览者进行情感预测和心理划分,是以大气的色彩,还是以活泼的色彩为基调实现整个网页色彩视觉的设计。例如,相亲网页需要以浪漫色彩为主情调,法律网页需要以庄重为主色彩,幽默笑话网页需要以幽默色彩为主色彩。以不同色彩主体的判定,协调色彩与浏览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达到网视觉色彩艺术设计优化。

其次,在网页色彩视觉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利用色彩的生命力吸引浏览者的实现。例如,对于重点信息或版块可以采用突出色彩,如红色、黑色、黄色等鲜明的色彩突出原则,实现整个网页色彩视觉效果意识,在融合色彩的同时避免色彩矛盾,完成色彩协调构建。

4.结语

上一篇:绿色设计管理范文 下一篇:绿色节能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