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时间:2023-03-04 05:27:12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开平市青少年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认知状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郑孝燮曾说:“我国世界遗产事业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认识问题。把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从现在开始就下大力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世界遗产保护教育,也是一个认识问题。”至2007年底,开平市总共有青少年[1]62000多人,约占全市人口的9%〔1〕。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以开平青少年为案例,论文拟就当代青少年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的状况进行多维度解析。

一、开平青少年的认识及思想状况

当地青少年对碉楼的认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电视新闻媒体中获知,如开平台定期播放的开平碉楼节目、报纸和新闻节目等;二是从学校派发的有关碉楼的书籍中了解(其中有进行碉楼知识考试的学生对碉楼基本知识认识较深);三是从碉楼申遗时的各种宣传标志中认知;四是从祖辈的口述中得知(此种情况较少)。

多数青少年对碉楼认识较偏重于感观形态方面,对多数碉楼的名字没有特别留意,一般是认为碉楼较旧较黑,是中西建筑特色结合的产物,并设有枪口,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身在开平、长在开平的他们对这些碉楼熟视无睹,因此对于碉楼的认识普遍停留在表面的层次,而对碉楼的来源、历史、意义以及碉楼文化中所包含的岭南文化、稻耕文化等基本上没有深入的认识。

对碉楼了解较深的青少年或认为碉楼具有欣赏价值,很美,像城堡;或认为碉楼很坚固、结实、有特色、作用多、功能强,体现了华侨对家乡的爱和建筑师的睿智。总的来说,感性认识的成分较多,而文化艺术、赏识认知和结构特色等层面则相对缺乏。“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精神文化符号层面上的认识还有待广泛宣传。

多数青少年认为碉楼可以代表开平文化,心中对碉楼存有感情,但缺乏进一步了解碉楼的兴趣。由于目前当地经济发展有限,本地人们收入偏低,多数留守家乡的青年忙于家务活或学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偏重于娱乐方面的爱好,认为历史文化较枯燥,因此对碉楼文化兴趣不大。

二、影响青少年认识碉楼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

从对外联系来看,水陆交通方便,开阳高速公路与325国道横贯全境地,三埠港每天有2艘豪华客轮往返香港〔2〕,但市内交通和旅游指南方面,尤其是景区之间的来往存在较大问题,景点班车的设置没能把分散的碉楼群与游客的时间安排统一起来,大部分的景点缺乏关于碉楼的全面细致的交通指引和正规的出租车服务,给游客,尤其是自助型旅游的游客,带来不便。

交通不便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关。由于碉楼大多位于开平的乡镇,而这些地区难以有经济实力提供完善的旅游交通系统。

申遗时,电视广播、报纸媒体对大众获取碉楼知识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然而,申遗过后,这种作用便大打折扣。现有的相关电视节目缺乏趣味性,内容重复,对碉楼的介绍方式单一,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兴趣。而更注重时事的报纸媒体较少刊载关于碉楼或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信息。通过网络资源了解碉楼更具有自主性,但目前官方碉楼网一般只有简单的介绍和相关的旅游信息。可以说,各种媒体对于碉楼与村落的宣传和教育明显不足,更谈不上对青少年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的培养和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

除了这些,由于民间没有自发性地举行以碉楼与村落为主题的团体活动,使得碉楼文化对当地风俗的影响渐趋减弱。而青少年本身对碉楼的认识较少,所以在他们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这一方面的话题。另外,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有限,相关馆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不如人意,未能起到很好的文化宣传作用。

(二)政府政策

当地政府先后颁布了保护碉楼的相关规章,如《开平市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规定》和《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碉楼与旅游业的结合是当地政府的重点政策之一,政府希望通过这一传统文化优势,使碉楼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进而创造一个适宜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然而,目前政府在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二者的协调上所做的工作比较欠缺。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关键在于政府决策者的工作重点和开发的度之间是如何控制。由旅游部门和保护部门单独做规划都不利于地方遗产保护的发展,必须由政府控制开发。搞保护的人要懂经济,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搞旅游的人要懂得遗产保护,世界遗产宣传教育的广泛性是通过旅游的发展而实现的。

就官方宣传方面来说,对碉楼的宣传与教育基本上出现在申遗时期,当时的社会气氛极为浓厚,但申遗成功后却变淡甚至没有。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市区里都有关于碉楼的文化展览会,但是影响力不大,没能深入其它乡镇。宣传的不足,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市政府在宣传时只注重市区而忽视了其它较偏远的地方;另一方面,其它地方的镇政府过于依赖上级市政府的指示,没能在宣传工作上有足够的主动性。

(三)学校教育

当地各所学校多曾组织过碉楼参观游览等活动。学生亦以画画、写作、手抄报或黑板报等形式加深对碉楼的认识。然而在学校教育这一块,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没有乡土教学系统,缺乏明确的教学指标、计划等。目前中国教育还是以追求升学率为主,在应试教育上下的功夫较多,尤其是高中,所以会出现学校只在班会课讲授碉楼知识,而高中甚至连课堂讲授也没有了;其次,初、高中的外地老师占有一半之多。这些老师对碉楼没有天然的感情基础,较少重视碉楼知识的讲授。同时,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外地老师对碉楼基本知识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第三,碉楼专业研究人员不多,教材的编写人员缺乏,严重影响教材的内容质量;第四,碉楼教材、宣传手册种类缺乏,在开平仅有两本碉楼的乡土教材,而其它宣传手册多为旅游所用,为旅游而编写的手册并不能给予当地青少年进一步了解碉楼较大的帮助。

(四)家庭教育

父辈的生活已离土匪猖獗的时代久远,加上文化水平不高,与祖辈相比,他们对碉楼的认识很少,因此,当代开平青少年很难从家庭教育中得到这方面的信息。文化的隔代流失实在令人揪心。一方面,父辈对碉楼的感情已不如祖辈,代际承传问题令人担忧;另一方面,代沟使青少年一代不愿经常与父辈聊天,父辈忙于工作,也没有跟孩子们过多讲碉楼的事。家庭教育方面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另外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所居住的村落有没有碉楼;第二,有没有亲戚是在碉楼里面居住过或从事相关工作。虽然开平有一句话:无碉楼不成村,但是随着人口的迁移,很多新村都没有碉楼。因此这部分的家庭教育是相当缺乏的。

(五)华侨影响

作为侨乡的开平,旅居海外和港、澳、台的开平籍同胞有75万人〔3〕,华侨对当地的影响举足轻重。当华侨回乡时,他们对碉楼的深情自然能感染当地的青少年。然而,当时建造碉楼的一辈华侨多已归西,新一代的华裔对碉楼的感情也没有祖父辈深厚。再加上现在的华裔也很少回乡,华侨的影响力渐渐减弱。

(六)青少年自身

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新事物大量涌现,加之受国外文化的影响,网络游戏、英超、NBA、卡通动漫……充斥着青少年的世界,绝大部分青少年对于古老的建筑并没有多大兴趣。如何培养青少年对碉楼的兴趣是社会的共同责任。此外,文化程度对青少年理解碉楼的价值也有着重要影响。当地虽不发达但安逸的生活条件导致部分青少年形成安于现状的性情,读书不努力,故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学历普遍在大专以下。

三、加强青少年遗产认知与保护意识的建议

“遗产保护是第一性的,有了遗产才有遗产地的旅游,而遗产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同于其它的旅游对象与产品,只有在不妨碍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发展旅游。”〔4〕因此,开平要积极推动公众教育事业,形成“明瞭的共识,积极的参与,真诚的归属感”,达到一种官民互动、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环。

要大力普及、加强青少年、市民对开平历史,尤其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认识,可以尝试与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和潮州市等城市文化局或文物局建立区域合作文化交流平台;制定具有乡土特色的教育方针并有效长期实施贯彻,形成一个具有开平特色的乡土教育体系;社会宣传教育应该采取多元化、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措施,包括电视媒体、广播媒体、街道宣传栏及互联网等硬件设施、旅游专线及交通指引的完善等等。

其次,普遍提高青少年、市民的文物遗产保护意识和相关知识。要加大学校教育,制定开平乡土教材与开放性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在推广方面,有计划、富针对性地出版开平文物书籍,并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业界与学界研讨会,就特定项目撰写兼具知识性和专业性的专题书籍;孕育“开平文化大使培训计划”,培养具有专业文物导游知识与技能的青年学生,以此普及开平文物常识,加强社会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开展图书馆流动车计划,宣传普及“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相关书籍。图书馆流动车分为大众型和学校型两类形式。图书馆流动车以村落为单位,可以节约财政负担,也可以提高普及率。其次,对于学校型方面,流动车可以走进校园,让学生借阅图书,流动周期可设置为两周。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紧迫感。

当然,还要充分利用侨乡优势,与民间团体、高等院校和个人互相合作支持。在地区合作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的艺文合作。除了进行信息交流、文物考古合作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图书馆方面的合作,希望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文物管理水平和修复技术。

四、结语

以青少年为主的广大市民推广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的好处在于运用了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使传统意义上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范畴由政府官员、专业人员扩大到普通公众,并且由于将对象定位于社会上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广大青少年,从而保证了“世界遗产教育”成为世界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和重要动力。一方面,从教育趋势来看,青少年较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也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尽早接受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将有助于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交广泛,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经过他们的传播,会很容易产生类似“触媒效应”的由点到面的积极影响。总之,机制、法律、科技、资金等,都是保障世界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则是贯穿于其中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中国城市年鉴2007[M].2007,(23):125.

〔2〕开平碉楼网.[2008-08-28]./tip_guid/3.htm.

〔3〕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中国城市年鉴2007[M].2007,(23):689.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第2篇

自2014年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后,为了更加有效地预防平遥古城火灾事故的发生,切实做好古建筑灭火救援工作,强化官兵执勤备战意识,山西省平遥消防大队全面提高官兵应急指挥能力、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以及夜间协同作战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能够切实做到“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出动,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

创新管理体制,改善安全现状

完善预案,加强演练,打好古城消防“软件战”。平遥消防大队在组织官兵对古城各大街小巷进行勘查的基础上,制作完善古城总平面图、消防水源道路分布图和古城灭火救援网格区域作战示意图,制定了5大战区41小战区消防应急预案并组织官兵多次演练,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在“大熟悉大演练”活动中,大队组织两个中队针对古城内的文物古建筑、宾馆、饭店、酒吧等人员密集型场所进行了实地熟悉和演练,支队级组织联合演练3次,大队级组织联合演练5次,并逐一建立完善了档案资料。

通告,组织严查,打好古城消防“预防战”。大队还提请平遥县政府《关于严禁在平遥古城保护范围内储存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孔明灯和使用电热扇的通告》。随后,平遥消防大队与古城治安管理大队在古城主要街道口订制了《烟花爆竹禁放标志牌》,要求平遥古城范围内及其周边50米范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并在春节前期组织专门警力严查进城车辆和城内经销店是否储存烟花爆竹等。

创新战术,设立防线,打好古城消防“技术战”。古城一旦发生火情,指挥中心调动古城消防中队出动的同时调动城外消防中队,确保有足够的人员、车辆、装备到达现场,迅速开展有效扑救。划分战区,将古城内区域以主干道为阵线划分为5大防灭火战区,又以小街道、小巷、小胡同为阵线,细划成41个小战区,并对每个战区开展实地演练。另外还设立古城消防安全“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消防部队担负突击任务,负责灭火救援,古城治安管理大队负责警戒、疏导交通并疏散群众;第二道防线由古城管委会、文物部门、古城街道办、重点单位的义务消防队组成,负责疏散人员和转移重要文物,同时协助第一防线开展灭火救援;第三道防线由驻平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以及厂矿企业员工组成,在政府和县人武部门统一调配下,以古城内主要街道、小巷为阵地支援第一、第二道防线的战斗,积极设置隔离带,杜绝火势蔓延。

改善消防设施和装备,提升安全硬实力

配足器材,推进落实,打好古城消防“设施战”。推进古城消火栓增压泵站的建立。古城内消防管网用水高峰期压力不足,平遥消防大队多次给县政府汇报,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在古城上东门外建设消火栓增压泵站和储水1800吨的消防水池。目前,工程主体与水池已完工。

完善各类消防供水设施。古城内部分区域消火栓不足,大队及时提请政府新增消火栓5个,现已修建完成,目前古城共有完整好用的消火栓170个,基本满足了日常灭火供水需要。同时新增消防水鹤2个,为中队灭火救援和执勤战备提供了更加充足的供水保障。

推进古城内砖木结构客栈安装简易自动报警系统和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根据专家意见并报政府同意,大力推进古城内耐火极限低的客栈,安装简易自动报警系统和配置必要的消防器材;同时要求客栈从业人员熟悉距离最近的市政消火栓位置,并配备足够长的水带、水枪、撬棍及消火栓钥匙,定期开展演练,确保能够及时开展初期火灾扑救。

增添车辆,配齐装备,打好古城消防“后勤战”。通过与政府积极沟通,投资200余万元购置一辆登高平台消防车,给支队汇报调配的高喷消防车,投资60余万元购置一辆17吨泡沫水罐消防车,投资23万余元购置全地型细水雾消防摩托车2辆,投资27万元为古城消防中队购置的小型消防车都已到位,部队车辆装备大幅增强。投资160余万元为中队购置消防装备,潜水、水面、高速公路等各种抢险救援器材装备1012件(套)已到位,另晋中市消防支队为古城中队配备各类灭火救援器材392件(套),为部队作战提供了强力后勤保障。

落实消防责任制,加大宣传教育

大队开展今冬明春第二次“清剿火患”战役、春季消防安全大检查、重大火灾隐患专项整治、劳动密集型企业专项治理、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大检查、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等行动。特别是为落实市委张璞书记暗访突查古城提出的消防工作指示精神,大队配合政府,联合公安、房管、社区责任人和网格长共140余人分20组,分片、分区对古城内所有居民住户院落开展消防隐患排查整治。共排查3352处院,7150户,15955人,排查出消防隐患共6517处。平遥县副县长胡金良带队,公安、消防、房管、古城街道办等相关负责人参与,共同走进古城对专项排查行动进行了督查。行动结束后,针对前期发现的火灾隐患及时进行了“回头看”工作,督促古陶镇、古城街道办迅速整改火灾隐患,并进行总结,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方案,向县政府汇报,经多方讨论,由政府出台制定《关于平遥古城消防隐患整治责任分解的通知》,为古城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建立了长效机制。

另外,为创建和谐平遥打牢消防安全基础,采取了“演练+宣传+检查”三方面“同步式”的演练新模式。中队在演练前首先对景点进行了全面检查,之后开始火灾逃生演练。此次演练,设定景点突发大火,火势有向四周蔓延的趋势,部分游客被困,中队官兵现场组织游客逃生,全体被困游客在短暂的3分钟内全部安全地撤离到安全区域。演练结束后,官兵们随即向现场景点发放消防知识宣传单、消防知识手册,广泛开展消防宣传工作。

为完善设施,打好古城消防“硬件战”,平遥消防大队在古城居民户投资近百万元免费发放灭火器共9088具、4739个灭火器存放箱,并安装到位,切实做到“每户1具4公斤干粉灭火器,每院至少1个灭火器存放箱、2具灭火器”。对古城内的居民进行安全培训,让古城人人掌握消防安全常识,形成“古城消防,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同时,进一步增配警力,通力协作,打好古城消防“基础战”。晋中市消防支队为平遥大队下沉干部3人,增配战士15人。大队多方沟通协调,完成了7名合同制消防文员和10名合同制消防队员的招聘工作。

全面做好古城消防安全工作是确保世界文化遗产延续的根本保障,平遥消防大队将继续秉承对“历史、古城、百姓”负责的态度,探索创新,加强防范,确保千年古城“万无一失”。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第3篇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目标达成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学科,是应用语言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①其教学对象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满足了学习语言的需求,“作为一个应用型语言的专业,其专业基础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问题,其教学基本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在中国各高校入系学习本科专业的语言能力。”②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培养的是复合型语言人才,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从零开始,发现母语中能够利用的主客观参照,帮助学生消除障碍,实践结合。学习第二语言,注重语言的规律,重要的还在实践教学。

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无疑是达成目标的有效手段。而处在丽江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针对本土资源,结合自身语言结构来学习不失为学习最好手段。如从自己国家眼中的丽江古城入手,民国时,俄国人顾彼得描写丽江四方街石头路上热闹非凡的集市;美国作家约翰•帕里斯1990年评价大研古镇古朴典雅,大街小巷,小河垂柳等迷人至极;奥裔美籍学者洛克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逗留丽江27年之久著有《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等。从自身历史寻找源头,增加学习的热情,进而完成教学和学习目标。然而,一个民族的真正内涵,文化的系统完整性,是潜藏在这民族肌肤最深处的,要消除跨文化交际心理障碍,进行文化沟通,还要注重结合丽江民族文化的内质蕴涵。对外汉语肩负的文化使命,处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以丽江世界遗产为媒介履行文化使命,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中不仅能惠及后人,还承担起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推动文化的作用。

二、丽江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切实途径

理论和实践实现对话,借助区域有利资源引导课堂,延伸学习,鼓励评价入手,传播为辅的有效教学,不失为好的教学方式。

1、异域评价课堂实施注重国外对丽江历史的研究和纳西族特殊资料的挖掘,以点带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丽江文化作了系统完整的介绍。如对木氏土司的评价入手导入教学。1899年法国沙畹来华作研究,后在巴黎大学《通报》第13卷发表了《木氏宦谱》评论性文章,并对石鼓碣上诗文进行了探讨。继后法国巴克在1907-1909年到丽江旅行,临摹了木氏图像家谱,并发表在著作《么些研究》中。还有洛克对丽江实地调查记录。现今《印象丽江》的公演,世界巡回的纳西古乐公演及举办中国———东盟媒体论坛丽江座谈会,《消失的地平线》等,都超越了书斋式的研究。利用相近的异域评论引入课堂,进一步做小专题的训练,教学中自觉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如东巴档案中东巴文、东巴画、东巴音乐、东巴工艺、东巴经、祭祀和占卜。用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体现知识的完整性,避免大而空的宏观教学,增加了神秘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中喜欢上中国文化。

2、导游式任务型教学对外汉语课堂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显示了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丽江文化作为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一部分,血脉里是隐藏着儒家思想的。如明朝的木公,木增,清代的和耀曾,都是厚重文化的表现。要从丽江遗产开始作实践教学引导,就要切身结合丽江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体验。老师角色转变为导游,对学生进行导游式的讲解。如丽江河灯节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古城看河灯,进一步讲述河灯节是汉族中元节的演变,农历七月十四日送祖宗时,将灯点上放入河中任其漂流,这节日蕴含着“华夏失礼,求之四夷”的古训。除外,丽江古城东有象山,北有玉龙雪山;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四通八达,建筑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传统建筑模式影响;城中河流环绕,石桥衬托,常年清泉不息,街道布局呈经脉设置。家家户户,花满庭院,这种藏巧于拙的设计,却是吸收了宋元明清的汉、白、藏一体的建筑风格。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让视觉的物与具体口语练习结合,学生能从实践中学到课堂之外的东西。同时教师引入实践语言材料:第一、指导练习。把学生分为几个组,带学生到四方街,分别找到自己的路和目标。第二、问路的实践。例如让学生当场去寻找路,并问路人,最终找到目的地。第三、示范新语言相关词的表达和用法。如:丽江酒吧是什么建筑,内部有什么?(复习了有,在,是构成的存在句)请问七一路怎么走,向左还是向右。(复习了问路的内容)“到……怎么走。”“从……到……有多远。”左走,右走、拐,先……再……,米。感谢语:谢谢,对不起。结束课堂,饭店吃饭点菜,礼仪用语的练习。任务型教学实践学生练习了语言又复习了所学内容,锻炼了听说,提高了学生汉语水平。

3、开发隐性课堂教学区别于显性的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传授,隐性课堂为学生在学习中非预期和非计划的所学,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丽江民族文化内涵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多个学科交叉,也是审美意识的显现,民俗节日的参与也是隐形教学表现方式。如玉龙雪山相关传说的“奏长乐,载歌载舞的三朵节”、“夫妻买家具的棒棒会”等,有利于学生认同中国文化,体验感受到中国传统礼仪制度,自强不息,天人合一,重实际与稳定的特征。除外,隐性课堂还可以开发中国歌曲校园歌手大赛,纳西鼓乐大赛,汉字书法大赛,太极拳练习等,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给留学生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三、文化传播自觉性与课程建设

对外汉语对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觉传播,需要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丽江本土文化,定位其多元文化中的位置,认清把握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建立合理有序的文化脉络,才能传播文化。另一方面要弄清对外汉语与遗产链接的发展空间,世界的基本现状与丽江世界文化遗产自主创新能力定位,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全球文化。两个方面结合思考才能真正体现对外汉语自觉传播,保证正确有序的传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外国学习者学习外语,也需要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外国学习者在了解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上去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口语,书面语,隐性课堂理解思维,理解民俗。为此,针对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播交际原则,对外汉语教学中部分课堂导入首先是知识文化。如丽江历史,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等。其次,注重交际文化。包含问候,称呼、答谢、拒绝等惯用语,有助于文化交流。最后,注重习俗。指节庆、婚丧,饮食等习俗,对外国学习者理解知识和日常生活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链接下的丽江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在多种教学手段和跨文化交际中地位显著。特别是利用民族审美意识与兴趣结合下的区域优势及本科大学传播重任,构建对外汉语本土特色教学,联系世界交际文化,挖掘和完善对外汉语学科建设,这无疑是有意义的。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第4篇

顺化位于越南中部,北距河内654公里,南距胡志明市1071公里,曾先后为越南旧阮、西山阮和新阮封建王朝的京城,是越南的三朝古都。1993年,顺化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越南古诗《游顺化》云:“赴京之道十八曲,山青水绿如画里”,就是描绘昔日的顺化是如何的景致宜人。如今的顺化依旧是一座清新迷人的小城,清澈蜿蜒的香江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是古京城和老商业区,南区是文化和旅游区。位于市中心的钱长桥飞架香江两岸,连接南、北两岸新旧城区。

作为越南的古都,顺化的古建筑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顺化皇城。顺化皇城是越南现存最大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代表了越南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1945年以前的阮氏王朝时期,顺化皇城一直是越南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第一眼看到顺化皇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才恍然大悟,这个古城的建筑样式基本仿照北京故宫,但规模比北京故宫小得多。由于战乱的原因,顺化皇城遭到较大的破坏,不少古建筑被毁,现存的几处宫殿也显得比较破旧。站在城楼上举目四望,废墟遗址随处可见,断裂的台阶上布满青苔,池塘里飘浮着枯草,然而这种破败而落寞的景象,反倒使皇城在古朴中生出一种别样的美感。而顺化皇陵则建在顺化城西10至15公里处,有嘉隆陵、明命陵、绍治陵、嗣德陵、建福陵、同庆陵和启定陵等,均效仿中国明清帝陵修筑。从市中心溯香江而上6公里,可到达天姥寺。天姥寺是越南著名古刹,又名灵姥 寺。位于顺化西郊,处香江北岸安宁村高坡上。始建于公元1601年,是阮氏始祖阮淦次子阮潢所造。站在天姥寺登高望远,迤逦的香江风情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不过,近些年来让顺化蜚声中外的,除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光环,还有著名的顺化艺术节。顺化艺术节源自1992年顺化和法国合作的顺化交流活动。后来,由顺化市政府与法国驻越大使馆联合举办的规模盛大、质量上佳的顺化艺术节得到了越南政府的支持,由此顺化艺术节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精华的汇聚之地。自2000年以来,顺化共举办了6届艺术节,吸引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支传统与当现代艺术团参加表演。顺化别具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迷住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俄罗斯 保护现状

一、俄罗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

俄罗斯的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在16个文化遗产中,又有四分之一的文化遗产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市。所以,有必要重点了解俄政府为保护这两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

2015年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周年。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总馆长加加林娜公布了修复建筑物、建筑物内不朽的绘画作品及圣像的总方案。她强调,15年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逐步把所有纳入博物馆管理的建筑物和历史古迹以博物馆化方式保护起来,而且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

然而,克里姆林宫是个复杂的机构,由四个管理部门共同管辖。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国家博物馆除外,其他三个管辖机构是俄联邦总统事务办公室、俄联邦安全部,以及国家历史博物馆。

因此,在管理该世界遗产过程中难免出现困局。比如,2013年,克里姆林宫中的第14号行政楼进行拆除,这座楼处于斯帕斯基门和参议院宫之间,不属于建筑古迹,严格而言,也不属于世界遗产名录。但如何拆除,拆除后该位置修建何种建筑物,势必会影响已列入名录的文化遗产。因此,俄总统普京指出,拆除行政楼后,重建20世纪30年代的寺院计划可行,但必须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方可实施。直到2015年的5月在被拆除的地方开设了广场,而寺院重建必须在考古发掘工作之后才能开始。这一事件足以表明俄总统对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极度关注和支持。

在俄罗斯北方首都圣彼得堡的文化遗产保护同样得到高度重视。2005年3月圣彼得堡政府通过了《彼得堡遗产保护战略》。该战略确定了圣彼得堡文化遗产活动中的优先工作、标准和目标,指出了历史古迹、建筑群的保护、翻修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遗产修复和历史街区中新建建筑物的标准。该战略旨在提供城市景观重建和完善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法律和程序规范的保障。其宗旨为“以发展促保护,保护的目的是发展”。该战略同时是城市建设、政府机构和住房用地建筑等所有相关部门必须参考的工作指南。该战略规定,包括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在内,所有能够改变圣彼得堡独特城市外貌的已形成的景观、开放空间和城市美好的景点都是保护的对象。

该战略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是保存文化历史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容许以“拆掉遗迹,让遗迹变得更好”为目的的销毁活动的存在。圣彼得堡市市长马特维延科把该战略称为“一部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宪法”,这让城市民众认识到自己拥有怎样的无价之宝的重大一步。应充分保护文化遗产要求与经济活动必要性,以及城市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不能以破坏文化遗产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2011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出资准备在圣彼得堡市建商业区“奥合达中心”,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于对圣彼得堡城市中心文化遗产的保护,该项目只有部分规划得以实施。圣彼得堡市政府听取并接纳了专家的意见,并认识到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优惠扶持的同时,同样在城市发展中有所限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文化遗产处于良好的保护和利用状况。遗产本身得到定期的维修、翻新,避免被损坏现象的发生,自豪地向游客展示着文化价值。保护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在于遗产和周围建筑物和谐存在的问题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俄罗斯文化遗产进行检查后,指出文化遗产周围出现的“新邻居”正破坏遗产本身的历史完整性。

新建筑物施工和投资者是古代遗迹的主要敌人。雅罗斯拉夫市的历史中心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在建筑群不远处建造了多层停车场的高层建筑和桥梁后,破坏了建筑群的整体外观,导致城市几乎进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幸运的是,雅罗斯拉夫多个建筑师、保护古迹方面的专家、热心市民能够捍卫他们热爱的文化古迹。当然,国际专家也对城市当局表现出相当的理解。2012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专家托多尔在对雅罗斯拉夫进行考察访问后,对此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它让我们明白,当城市处在发展中时,它承载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有时是相互冲突的:政府、投资者、博物馆工作者和市民,他们可能所需求的城市各不相同,对城市如何发展更有利这个问题上,他们有着各自的理解。但这种行为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专家的质疑。

当然,与居住区分割的文化遗产,没有居民的博物馆,此类遗产的保护相对而言更为简单。如基日岛的木结构教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最近一次对教堂进行评估是在2014年7月。这一年这座堪称俄罗斯木质结构建筑典范的教堂年满300年。

国际专家代表团的成员有挪威文化遗产委员会的阿恩特・豪根、约尔根・霍尔特和其他专家对教堂进行了评估。专家对独特教堂所使用的修复方式和阶段经过多次辩论探讨,最终对博物馆的木工修复工作和承包商的完成质量给出高度的评价。维亚切斯拉夫院士特别指出:60年来,他第一次看到修复工匠如此成功地完成了艰难的任务。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费拉邦多夫修道院进行评估时,同样给出了高度的赞赏。专家评价道:费拉邦多夫修道院是自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唯一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有任何意见的俄罗斯文化遗产,而那些在上一次评估时所指出的问题,教堂已修整完毕,问题得以解决了。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欢迎新的备选遗产进入名录,对更多的俄罗斯文化和建筑瑰宝进入名录,委员会持支持态度。

俄罗斯文化遗产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数量逐年增加,从一定层面上说明了俄政府对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能够被收录到《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其地位上升到被全世界认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定,世界文化遗产会获得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保护和全球范围内全面的支持。作为世界遗产能享受以下保护性利益:遗产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多重保障;遗产所在地区和管理机构地位的提升;及时和优质的维修;优先获得资金扶持,首先是世界遗产基金的经费扶持等优厚条件。

二、俄罗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俄罗斯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成就,并为全世界人类遗产保护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制约和影响遗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因素。

1.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缺乏具有全权处理的执行机构的联邦部门。在某些情况下,世界遗产本身和它们的缓冲区之间界限不明确。由于缺乏统筹管理部门的存在,导致遗产本身、界限、缓冲区内从事的活动的信息不畅通。

2.近年来,世界遗产多次受到负面冲击,这些负面行为甚至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比如,在圣彼得堡和雅罗斯拉夫历史中心进行的拆迁和不协调的新建筑物,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范围内的建设计划等。

3.俄罗斯不断规避《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实施工作细则规定的必须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定期提交对世界遗产具有重大意义项目的信息工作的义务。个别项目的状况和保护情况总结拖延多年未及时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于俄罗斯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机构工作效率不高,俄罗斯遗产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进程几近停顿。自2005年之后,俄罗斯就没有新的项目进入名录。同时,存在以明确遗产界限和组成的理由,缩小个别遗产领域范围的试图。

三、俄政府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措施

1.俄政府应该更严格地遵循《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中的规定,履行遗产保护义务。2.继续定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文化遗产理事会提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的监督情况,以检查和了解项目的状况和保存状态。3.俄政府应定期召开由遗产专家、俄罗斯文化部、内外部和时候机构代表参加的分析俄罗斯世界遗产状况会议,探讨俄罗斯与世界遗产委员会之间的工作,提出完善世界遗产保护机制的国家层面的建议。4.俄罗斯博物馆基金、俄罗斯博物馆活动的法律约束、文化机构活动,以及世界遗产管理特殊性列入俄罗斯法律规范条文中。5.在现行立法中进行必要的补充,以避免对“重建”、“适应现代使用”等概念随意解释的可能性,绝对禁止拆迁文化遗产,在遗产领域上修建新建筑物,以及改变遗产外观。6.开展俄罗斯世界文化遗产状态和保护情况定期检查工作,应特别注意出现问题的部分遗产状况。7.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伟大价值、遗产领域边界、缓冲区边界、遗产管理综合规划等研究制定和确认工作,根据国家立法建立世界遗产登记工作。

不可否认俄罗斯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文件管理工作不完善,主体不同权利者行为缺乏协调,官僚行为。但总的来说,由于严重破坏行为,导致遗产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被世界遗产名录所清除的极端事件,到目前为止,在俄罗斯从未发生过。俄罗斯的世界文化遗产尚处于相对安全状态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期公布处在危险状态的文化遗产名单。目前,俄罗斯的世界文化遗产并没有面临致命的威胁,尽管某些地区的生态状况影响到了某些遗产,但仍处于可控情况下。

参考文献:

[1]О мерах по сохранению историко-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народ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ерия: Основные проблемы социаль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111/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 Совета Федерации ФС рФ.-2009.-№5(372).

[2]Конвенция об охране всемир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и природ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Париж, 16 ноября 1972г.) // Сборник действующих договоров, соглашений и конвенций,заключенных с иностранным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М.,1991.-Вып. XLV.-С.482.

[3]Полякова М.А. Охрана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россии.-М.,2015.

[4]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 73 от 25.06.02 “Об объектах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памятниках истории и культуры) народов РФ”.

[5]http://evarussia.ru-сборник правовых актов Совета Европы о сохранении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6]http://culture.mincult.ru-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культуры и массовых коммуникаций РФ.

[7]http://unesco.ru-ЮНЕСКО.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第6篇

世界文化遗产最权威的标准,是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这是世界各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据评定的标准。另外就是后面通过的一个补充文件:《执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

具体来讲,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第二,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第三,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征的见证。第四,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还有,它可以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者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也就是我们讲的,有的是处于濒危状态,再不保护就不行了,这种当然具有优先性。水可以变成蒸汽、蒸汽可以变成水,这是可以循环的,但是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景观,变化是不可循环的,只能延缓或以某种方法取代。

最后一项是特殊的,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比如近年来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特殊意义事件。当然仅是这样还不行,还要跟前面联系起来,至少前面要符合。

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中。比如在苏丹北部的努比亚遗址,我是2003年去的。这片遗址非常大,文化非常有代表性,而且急需要保护。有大片的金字塔,但是这金字塔不像埃及大金字塔,比较小,而且我们在那里几天几乎很少看到人家。大家可以看到照片(见图A),有的金字塔已经坍塌。有古代留下的神庙,基本上只剩下遗址,可以看到两根柱子。我们到里面去,外面的墙也是保护性的,周围都是荒芜人烟的沙漠。这里的流沙造成了很大的侵蚀。

这是稍微经过修复的金字塔(见图B),包括外墙上都有很精美的雕刻,有一些埃及金字塔所没有的特点。另外还有很多神庙,这些神庙的规模虽然没有埃及的那么大,但是也有它的特色。比如说这个神庙的外面,也排列着一排公羊的雕塑(见图C)。另外有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遗址,经过考古学家发掘,我们可以看到是很密集的古代建筑,时间一般是在三千年到四千年,甚至更早。这又是一个建筑,因为这个建筑的特点全部是泥土,而不是用石料,现在残留的高度大概相当于一个八层到十层高的房子,可见当初是很辉煌的建筑。

现在这个地方有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文物专家在进行保护,生活环境比较差,周围没有居民,所以保护的条件也是比较差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牧民有时候放羊,羊群就在遗址的周围,所以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人为破坏。特别是现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有游客深入到其中。而且苏丹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我们到过它的首都,博物馆非常简陋,但是里面的展品都是价值连城的。

世界文化遗产的出现必须具备独一无二的条件,比如拉里贝拉凿岩教堂。拉里贝拉凿岩教堂大概有19米高,3层楼,1600多平方米体量,这个建筑包括现在人走下去的台阶,以及旁边人要走进去的门,其实是整块的火山岩凿出来的,包括上面的门窗,都是整块的岩石雕塑出来的。我们早上跟当地人一起看他们祈祷,一群教徒围着转,中间隐隐约约是一个十字架,其实也是一座山,但是往下塑了一个十字架形的教堂。本来山体是一个整体,往里挖空,变成这样一个三层楼的教堂。

不得不承认,全世界大概很难找到第二个在火山岩上塑出这样规模的教堂。而且每座教堂之间用地道联系,像迷宫也像是城堡,有道路通进去,上面有通气孔,下面还有供水、排水的地方,整个教堂体系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工事。

拉里贝拉凿岩教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是当时的国王笃信基督教,大概是在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的时候,否则也不会花这么大的精力凿岩做出这样的教堂,有了这样的信仰才会这样做。但是如果这个人不是国王,就没有办法集中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因为他是国王,是集权的,他的意志就成为国家的意志,动员5000名工匠,连续30年才建成的。秦始皇的陵墓一样,如果全国人口不是达到一定的数量,再穷凶极恶的皇帝也不能集中这么多的人干这么长的时间,这是物质上的条件。

这样的文化,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独一无二,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或者虽然有同类的,达不到它这样的规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建好以后,这个国家衰落了,以后人家就不知道了,湮没在一片灌木中间,一直到近代才被重新发现,所以它保存下来了。

二、从开平碉楼看文化遗产问题

(开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西部。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一共拥有碉楼1833座,分布在全市15个镇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是由海外华侨出资建造的。因此,开平又被人们誉为“碉楼之乡”。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编者)

1、开平碉楼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要形成这样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能够代表某一种信仰、某一段历史、某一种文化的遗产,是很难找到的,缺一个条件都不行。我们比较一下开平碉楼,它就有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条件,或者其他地方只有一个条件,而它有多个条件才形成的。

首先开平是侨乡,华侨人数多、比例高。华侨在世界各国的分布比较广,但是太广、散了也不行,开平又相对比较集中,这很重要,容易形成一种风气,去影响到人家。中国早期的华侨都是靠勤劳致富的,而且节俭聚财。

二是华侨回乡光宗耀祖、娶妻。华侨出去了都希望风风光光地回来,光宗耀祖,而且要尽快娶老婆,甚至是娶小老婆,而且要买地、建房。有的华侨在当地生活很苦,但是回来往往要超出自己正常的能力建房、买地,显示自己在海外的成功,光耀门面。这也是中国华侨的特色。

三是当时当地盗匪横行,政府无力保护。建房、买地就要露富,树大招风,所以房子造得像防卫工事一样是不得已的,往往一座楼就是一个碉堡。这个特色不是所有的侨乡都有的。

四是当地天气炎热,时有洪水和台风,这使得建筑要适应这样的特点。

五是早期华侨文化程度不高。为什么碉楼会东西合璧?有一个条件可能大家不愿意承认,那就是这里的华侨,早期的华侨,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主意,看到认为好的就拿过来,在外国看到一个房子,就把图纸拿过来。如果这里出去的人都是秀才、举人,甚至念过小学,也许回来就不会造出这样不东不西不中不洋的东西。

2、从开平碉楼看文化遗产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平碉楼成为文化遗产是不是今天就没有问题了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的还是长期困扰的。

第一是房子的产权问题。这些房子都是私人的,目前据我知道,当地采取的办法是委托管理,找到主人让他写委托书,交出来让当地政府管理,不收他钱,由政府投资进行维修。这是目前,长远呢,都可以用这个办法吗?房子是私有的,但是土地是公家的,这个关系长期怎么处理?全世界都遇到这个问题。有的国家是这样,一旦列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必须收归国有,这是有法可依的,或者你个人必须把你的维修保管权交给政府。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这样的法律。

第二是资金的问题。开平相对来说比较富裕,如果很穷的地方怎么办?像这样的房子要维修的钱都很贵,今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资金完全是政府的,还是靠民间的,或者是业主,或者是业主拿一部分,或者成立一个什么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国际上?这也是中国所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都面临的问题。现在大家都说政府应该投入、应该怎样怎样,但是政府的钱还不是纳税人的?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用在文化上的钱总是有一定比例的。

第三是维修材料。当时开平碉楼有一些材料是从外国进口的,现在外国早就不生产了,你要仿制,仿制到什么程度?怎么符合这个遗产保护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威尼斯》,对古建筑、古遗址要求保持原状,怎么保持原状呢?比如说一座墙为了保持不倒塌下来,可以在旁边砌上墙进行保护,但是要有明显的区别。故宫也在维修,国内国外的专家很多认为达不到要求,古建筑维修的要求很高,现在有的仿造的古建筑砖就发白了。按照以前的建筑方法,砖都是要放很多年的,以前有钱人造房子,生石灰熟了要放很多年,太和殿里的金砖都是要烧很多次的。开平碉楼使用的建筑材料,虽然不是最高级的,但也是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

第四是记忆问题。文化的作用是帮助大家恢复对历史、对过去的文化的记忆。我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硬记忆,比如说当时的照片,当时记下来的内容,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录音录像,这可以说是硬记忆,把当时的情况尽可能忠实地记录下来。像碉楼这样一种民间建筑,它的硬记录是有限的,不像是官方的。更多是软记录,口耳相传的,但是软记录里就有很多夸张、虚假、误解、以讹传讹的,也很容易被当代文化所侵袭所改变,被政治意识形态或商业所改变。我在其他场合讲过很多次,现在很多徽商、晋商的故事都是胡说八道的,说他们都是先儒后商,其实他们都是先商后儒,先发了财再买一个官、一个学位,这是比较多的情况。

第五是整旧如故。到底怎么恢复它?以前中国人的传统是整旧如新,《岳阳楼记》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但是这样做不就是破坏文物吗?现在我们比较明白了,整旧如旧,又是假古董。真正的好,就是整旧如故。碉楼经过一百年的岁月,最好的维修就是让它保持一百年来的样子,而不是通过整旧整到一百年之前,我们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恢复到旧的,最好是顺其自然,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整旧,要求非常高。我到埃及,在帝王谷里看到他们整修壁画,怎么弄呢?发现起壳了,拿一根针管去,一边在吸里面的空气,一边进行维修。我们其实做的都是延缓它的衰老或者是毁灭。

第六是如何适度开发利用。黄金周故宫里人满为患,已经超过了进入游客的极限。但是话讲回来,不开放怎么办?全国各地的游客到了那里,一二十万人聚在天安门广场,进不了故宫,会是什么情况?所以这里有一个规模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还有什么地方应该开,哪些地方应该进行控制?这实际上就是开放和保护的矛盾。

第七是利益分享的问题。有碉楼的业主提出旅游收入要二八分成。别人到这里旅游,就具有盈利性,这跟主人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么处理?我们到徽州去,一般当地的居民都比较热情,因为他们是分成的。有人告诉我,在门口买了票,到居民家,你的小票给他,每年年底根据拿到多少小票跟政府分成,所以接待的客人一多收益也大。徽商、徽州家里的民宅,一般只有老人、小孩,而且房子宽敞,他们住在楼上,客厅就开放。分一部分的利益对保护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过度地商业化就不好了。现在徽州也有一个问题,每一个家庭就像是小卖部,进去后你不买东西有时候他们脸就不太好看。完全通过利益分享来解决,还是要有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来限制,全世界其实都有这样的问题。

第八是在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民生问题。这不是碉楼所特有的。前年乌镇遇到一个问题,乌镇规定居民不能在旅游区里装空调,他说我这里是古建筑,装一个空调像什么样子。这是对的,但是你得弥补居民的损失。古建筑可能又闷、又热、又潮湿,中国大量的遗产是不适合今天人居住的,不像到威尼斯去,什么300年的房子现在住得很舒服。在这样的情况下,民生难道不需要考虑吗?我们保护文化遗产,说到底应该是全人类谋利,难道就要一小部分人要承担损失,比如说他们不能改善居住条件,永远停留在这样的居住条件吗?这样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

三、关于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1、制定严格的评选标准

我们现在申遗,包括开平碉楼在内,其实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真正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同时在这个过程里,使我们的国家、民族、文化得到发展,又能够让当地人得到实惠,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目标呢?我想首先就是要严格地掌握标准。现在为了使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主张多元,所以限制。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就要看一个遗产是不是有资格提出来,要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标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随意炒作。

国内很多地方跟我说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我心里好笑这怎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呢?差远了。现在总的来说我觉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过热了,建议定一个中国国内文化遗产的标准,先要申请做到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然后才能被推荐出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2、要量力而行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世界文化遗产是要投入的。有些地方政府完全不知道,认为我一旦是世界文化遗产,外国大笔的钱就来了,联合国就来援助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教科文组织是有一点基金,但主要是用来救助濒危并且本国没有能力的。其实遗产就像是家里的古董一样,时间越长、越老越值钱。今后的机会也不会少,只要你货真价实,机会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超级秘书网

3、要有全面的认识

遗产不代表先进,更加不是我们今天模仿的对象,只能代表过去,所以一定要有全面的认识。我们现在为了突出遗产,很多解释已经远远歪曲现实,比如说故宫只讲怎么伟大、怎么了不得,但是它是民脂民膏啊,当初建造的时候并没有对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太和殿一根那么大的楠木,要从云南、四川运过去,先要修路,然后地上放上小的椽木滚过去,还有比如说冬天在地上浇水结冰将木头拉过去。我们对世界文化遗产要有全面的认识,不要误导下一代。

4、文化遗产只能抽象继承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遗产;沈阳故宫;遗址开发;遗产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并且遇到伤害以后很难恢复原样。因此,针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所有开发行为都必须要先考虑遗产的保护。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文化遗产的开发出现了一定的急功近利现象,使得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某些文化遗产还出现了消亡。因此,在现阶段做好文化遗产是具有鲜明现实意义的。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概述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沉淀,是对民族发展历史的一种认同,对于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讲,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历史价值。世界文化遗产通常是一个时代最精粹的历史沉淀,代表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智慧结晶。第二,艺术价值。文化遗产代表了所有历史时期人们的共同审美趋向,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一旦出现残缺,其艺术价值也会大大降低。第三,科学价值。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技术,对于当今时代也有较大的启发。第四,社会价值。文化遗产容易提高社会民众的向心力,对于社会稳定和谐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形成及文化内涵

沈阳故宫是满清入关前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修建,作为后金皇帝皇太极和福晋的皇宫。满清入关后,迁都北京,沈阳故宫的地位下降为“陪都宫殿”、“留都宫殿”,经过清代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先后不断修缮和完善,才形成今天的沈阳故宫。沈阳故宫不同于其它遗产,其还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沈阳故宫文化遗产是满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满族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连接民族之间的精神物体,是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生命的延续。因此,沈阳故宫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自从沈阳故宫成立专门的博物馆以后,相关部门就设立了研究室、古建部等各类机构对其继续全面的保护,并且负责对故宫建筑群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这些机构在日常管理中的主要智能就是根据相应的监测结果,分析故宫建筑群在近期有没有重大安全隐患,并做好日常防护工作。对于那些已经出现损坏的建筑,这些机构还应该及时提出相应的修缮意见,并投入到抢救性保护工作中。在维护和修缮过程中,相关机构严格遵守“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理念,对故宫建筑群进行还原性修复。除此之外,沈阳故宫自从申遗成功以后,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将近两千平米的地下文物库,对那些不能移动的文物进行专门保护,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和保护力度。虽然说近多年来沈阳故宫的保护工作做的已经比较出色,但是还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使得故宫文化遗址出现了较多的安全隐患。下面分三个方面,全面的阐述故宫文化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二)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监控范围过小目前,针对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监控范围主要是古建筑群的房屋、地面、墙垣以及其它附属物,所使用的监控方法基本上都是直观形象监测,对那些已经出现外部变形的建筑区域进行归档处理。但是,影响建筑物安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是建筑物本身的性能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建筑物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中的多数建筑都是木质建筑,很容易受到光线、风热、水湿等各方面的影响,再加上很多木质墙面上还有一些彩画和木雕,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必须要在监测范围和监控方法上进行调整,否则就不能真正保障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安全。2.遗产保护预防性不足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文物修缮,即在古建筑出现破损以后再进行后续处理工作。这种方法虽然看似遵从“少干预历史遗产”的理念,但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遗产保护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任何遗产和文物都会出现老化。比如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中的石质文物,在接触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自然风化,最终使得文物表层出现剥落。如果保护团队不能及时的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而是等到它们已经出现明显破坏以后再进行修缮,那么必将大大降低文物本身的寿命。在这方面,沈阳故宫的保护力度远不如北京故宫的保护。在上个世纪,北京故宫就针对石质文物进行了预防性保护,而目前沈阳故宫所有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并没有太好的效果。3.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孤岛化.沈阳故宫对于周边环境的管理还有较大欠缺,特别是周围的文化街、步行街等街道,产生了很多人流量,再加上周围一些店铺,使得这些街道的管理变得非常困难。目前沈阳故宫并没有将这些街道看作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工作,仅仅将其当作普通的商业街看待。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大大破坏了沈阳故宫建筑群的整体美感,还容易给故宫建筑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即便忽视发生概率较低的交通安全事件,仅仅周围的汽车尾气就会对建筑群中的木质建筑带来极大的损伤。因此,管理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周边环境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三)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扩大监控范围首先,相应的保护机构应该在下一步工作中扩大南侧范围,将所有的古建筑群都纳入保护范围中,从而对沈阳故宫文化遗址进行全面的保护。其次,在监测方面,相关监测人员应该认识到直观形象监测本身的不足,多使用一些目前比较先进的纹理变化监测等,收集所有建筑的细节变化。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在进行监控的时候,也应该重视沈阳故宫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分析这种环境变化对于木质建筑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在这之中,一定要定期做好防虫害监控,避免建筑在不知不觉中就遭到了破坏。2.加强预防性保护力度目前,沈阳故宫在预防性保护方面的执行力度较弱,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在这方面,沈阳故宫可以跟北京故宫学习,引进目前北京故宫已经应用在石质文物上的防护技术。即在文物表面涂一层有机硅防风化材料SioR-17,而不影响文物本身的防水性、整体外观和质感,并且还能够大大提升文物的耐酸性和耐碱性。另外,沈阳故宫的文物保护组织还应该及时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动态,结合沈阳故宫建筑群的实际特征,将其引进到故宫保护体系中,从而提升沈阳故宫遗产保护技术层次。在这之中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变保护人员的传统防护理念,提高对于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于保护技术的投入,并注重培养一些高素质人才,综合提高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力量。3.强化景区附近街道管理目前沈阳故宫周边街区对景点本身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接下来的管理中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周边街区的管理。这里主要加强对于周边街区的街道管理和交通管理。一方面,景区管理者可以跟工商管理部门联合管理,共同加强对于周边街区的店铺的内部卫生管理和街道市容管理。另一方面,景区管理者还应该跟交通部门形成联动管理模式,着手治理汽车数量过多和乱停乱放问题。

三、沈阳故宫文化的景点开发

(一)沈阳故宫的开发现状

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开发主要是在申遗成功以后才开始的,目前其开发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陈列展览。其主要是将故宫中的一些文物或者复制品,经过历史还原陈列在展厅中。这些文物主要展示了清代帝王的生活场景,以及清朝前期的风俗民情、文化特征等。特别是“沈阳故宫古建筑技术展”,不仅展示了古建筑的各类制造技术,还利用3D建模技术对古建筑的制造进行了真实还原,使得所有参观的观众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沈阳故宫古建筑的魅力。第二,文化旅游。其主要是向游客展示绘画、音乐、文学等各个方面的民俗文化,从而让游客更深层次的接触沈阳故宫的文化内涵,比如“格格回宫过大年”、“故宫寻宝”等。第三,宣传推广现状。在申遗成功以后,沈阳故宫文化遗产就在不断加强其宣传推广力度,跟一些传媒机构进行深层次合作,致力于达到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沈阳故宫文化遗址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门票定价不合理近多年来,沈阳故宫旅游景区的门票遗址在不断调整,目前已经达到了60元/人次,并且还是一种浮动票价。相关部门表示,之所以这样定价是因为想要通过价格限制游客数量,从而实现对故宫建筑群的保护。但事实上,目前游客量对于沈阳故宫的压力并不算太大,特别是沈阳故宫的淡旺季非常明显。限制游客数量并不是只有提高门票价格才能做到,科学的管理与规划也能够起到同样效果。偏高的票价使得很多游客对于沈阳故宫望而却步,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播。2.文化演出活动不断减少为了推广沈阳故宫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馆进行了很多露天文化演出,比如《国史实录告成》、《万寿庆典》、《盛京清宫新春朝贺典礼》等。目前文化演出活动是沈阳故宫旅游的一个附加项目,跟沈阳演艺集团进行合作演出。在刚开始的时候,文化演出活动相对较多,并且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但近几年来,沈阳故宫的文化演出活动正在不断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人力和物力成本的上升,使得演出无法取得较高收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关管理者认为沈阳故宫的品牌已经形成,因此不再使用文化演出来打响自身品牌。3.商业活动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沈阳故宫开发过程中伴随着很多商业活动,这种活动实际上是不合法的。一方面,商业活动会加大人流对于文物的影响程度,可能会对文物产生一定的破坏。另一方面,大量商业活动会使得沈阳故宫商业化,跟其本身的文化气息相违和。但沈阳故宫的开发者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跟一些大型集团联合在故宫内部举办各类活动,比如华瑞置地的招商宣传活动等。这些商业活动虽然能够给当地政府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但是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安全事件,对于沈阳故宫的古建筑产生很大的安全威胁。4.互联网促销应用不深入沈阳故宫文化遗产的宣传还停留在传统宣传途径上,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还不深入。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媒体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比如传播范围广泛、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交互较强等。沈阳故宫文化遗产在互联网宣传方面的缺失,使得目前很多年轻旅游群体都不了解沈阳故宫,也就产生不了旅游兴趣。

(三)沈阳故宫开发的优化策略

1.科学进行景点定价目前,沈阳故宫门票成人标准票价为60元/人次。这个价格让多数游客觉得“物非所值”,这也说明了沈阳故宫门票价格对于游客来说稍微有点高。为了更好的确定门票价格,这里通过分析价格上限和下限的方式来确定最合适的门票价格。首先,在价格下限方面。当前多数文化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都为50元/人次左右,而那些公园性质的旅游景点票价会更低,比如洛阳王城公园票价为40元/人次。因此,对于沈阳故宫景区来说,40元的票价是一个门槛,绝对不能低于这个价格。其次,在价格上限方面。沈阳故宫目前实行全年60元/人次,这个价格是有点高的。因此,价格调整必须要沿着下调的思路进行。目前沈阳故宫旅游有着显著的淡季和旺季,因此可以考虑在淡季的时候下调价格,在旺季的时候维持原价。根据前文所提及的价格下限,本文认为可以在淡季的时候将价格定为45元/人次为宜。另外,沈阳故宫还应该针对沈阳市居民提供一定的优惠,比如凭身份证可以享受半价优惠,或者每一名沈阳居民可以在一年免费进入一次故宫等,从而让沈阳居民能够真正进入自己家门口的景点。2.在节目演出上投入更多的成本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目前在节目演出方面还有较大欠缺,在下一步应该增加节目数量,并且还应该充分挖掘节目的吸引力。首先,沈阳故宫文化遗址应该明确演出节目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带来的品牌关注度,提高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社会形象。其次,沈阳故宫文化遗址应该对现有的节目演出进行深入的改动,提高节目与故宫文化的融合程度。在这方面,可以开发以满足文化和宫廷文化为核心的演出活动。在具体活动开展中,可以将满族本身就有的各类庆典活动进行相应的改动,突出其表演功能。同时还可以结合沈阳故宫的宫廷文化,通过历史实事来还原后金皇帝的日常生活。但在还原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于皇帝生活的艺术加工,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从而对游客群体产生吸引力。3.加强故宫文化遗产开发的监管沈阳故宫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不能因为开发行为而受到破坏。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该重视故宫文化遗产,并且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于故宫文化遗产开发的监管。在这之中,故宫文化遗产开发的理念跟自然保护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在监管方面也可以提高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层次,重视对其内部文物完整性和安全性的防护,避免其在开发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4.积极使用现代化的营销策略沈阳故宫要想在当今旅游市场中站稳跟脚,进行互联网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沈阳故宫可以跟一些大型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在这些网络平台中对景区现状、建设情况、景点布局等信息进行展示,从而充分吸引游客的兴趣。另一方面,沈阳故宫还可以使用互联网来收集当前旅游市场中的游客需求,从而给相应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必要的资料参考。除此之外,沈阳故宫还要维护好自身的互联网品牌形象,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来解决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结束语

沈阳故宫文化遗址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因此,针对沈阳故宫文化遗址的各类开发行为必须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强预防性保护,将所有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合理定位沈阳故宫文化遗址在开发中的地位和角色,削弱商业利益的影响,真正将文化遗址作为一种重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从而达到遗址保护和经济收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周博.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关系探析———以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2):55-58.

[2]王志超.希腊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经验研究———兼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5-150.

[3]徐珊珊.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河南省的启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5-29.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第8篇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赵鑫珊曾把世界遗产公约看成是当年世界一批精英们的觉醒,他们对人类文明前途和命运充满责任与忧虑,是当年世界先进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表述。正如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的诞生一样,1968年4月8日。该俱乐部的第一篇报告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梅多斯等人于1972年3月完成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该书在后来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用37种语言印了1200万册,1000多所大学院校将它作为教材。它的成功鼓舞了罗马俱乐部的其他成员,一系列高质量的以宇宙万物为友、人间哀乐为怀、关心人类文明命运的学术报告相继问世,如:1974年的《人类处于转折点》,1976年的《重建国际秩序》;1978年的《人类的目标》。

一 文化遗产保护当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世界遗产地申报成功之后知名度大增,游客蜂拥而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地方和领导对遗产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将遗产这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资源而且是无成本的经济资源,以旅游价值完全取代了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于是世界遗产被当作了地方的“金字招牌”和开发商的“摇钱树”,有的地方政府公然要求遗产地几年内要成长为当地财政的“顶梁柱”,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更有甚者将世界遗产当作地方或私有商品捆绑上市,发行股票,导致世界遗产遭受无法挽回的破坏。如泰山的3条游览索道对泰山景观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敦煌莫高窟由于游客过多,游人呼出的CO2和光线的影响造成壁画变色剥落,20年间的人为损坏超过过去几百年来的自然侵蚀。1

面对世界文化遗产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反思当前在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遗产与人、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树立保护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文化意识,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反思”为黑格尔语,“实即反复思索,作反省回溯的思维之意。”2反思具有反复思维与反身思错的双重含义,它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黑格尔认为,要获得对象的真实性质,我们必须对它进行反思,唯有通过反思才能达到这种认识。“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黑格尔的哲学尽管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认为哲学具有反思功能却包含着辩证法思想。因为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思维的进程中,对象意识的反复必然导致自我意识,反身思维是反复思维的深化,自我意识的形成正是通过深刻反思,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结果。事实上,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文化遗产,如何遵守保护的原则和怎样来保护与利用遗产,都跟哲学(包括历史观、审美观术观等)这个根本问题有关。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哲学分析,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因为离开哲学反思,世界文化遗产就只能作为它的个别表现,而不能作为某种社会历史的完整性加以了解。对于涉及到世界文化遗产具体现象和过程的人文科学各个领域来说,这种分析还具有方法论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用哲学原理来分析与论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旨在对遗产有一种方向性的认识。

二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哲学分析

1 解决遗产与人的矛盾,通过保护遗产保护自己

人的生活离不开认识与实践。人不仅要认识自然力量而且要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本质力量,并把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自身的价值。那么人是如何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的呢?实践是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根本途径,人也借助于物来认识和实现自己,因为被实践造就的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实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并在上面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外在事务中复现了。3

就遗产的继承问题上,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这是就人们的积极的态度而言的,就传统对人的制约方面讲,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他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力”,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如审美意趣、思维能力及思维材料等,文化遗产便属于这样一种承继下来的条件。

那么后人为什么要继承、收藏、保护和研究前人的成果与作品呢? 因为后人对前人劳动成果的依恋、爱慕和欣赏,而本质上是人类对自身的保护、爱慕与欣赏。表面上人们的是各种不同的物,其实他们是通过保护物来保护人自己,物不过是人类行为的一个载体而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产物来传承历史,保护自己,即传承人的需要和目的,智慧和力量,情感和观念。

为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功利性保护与开发,是遗产保护的异化,也是保护自己的另一种的形式。遗产保护活动能满足人的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它是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自我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 解决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培养文化遗产意识

我们保护与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就是探寻祖宗留下的历史足迹,继承文化财富,创造民族新文化。“历史,是人的生命本质在无限时空中的拓展和延伸;,历史,是人的经验、智慧、在时代接力中垒积而成的文明大厦;历史,是人对自身的不断反思、继承、和超越。”5 印度文学家泰戈尔说得好:“什么都可以买来,唯独历史是买不来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稳定性历史传承的历史文虎遗产,是一种文化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丧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就丧失了一种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就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一个没有历史文化遗产和遗产意识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最终会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的。

历史与现实既有冲突又有统一,历史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即自然界和社会已经发生而客观存在的事实。现实是现今具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种种联系的综合。历史虽然不同于现实,在今天是一种丧失了必然性的存在,但它曾是历史上的必然存在,如今就成了现实的镜子,是现实借鉴的对象。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是永远不能割裂的。因此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我们也需要培养历史文化遗产意识,即确立自我意识的过程。而人的自我意识是通过反思或反省的方式来进行的。人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了解自己,是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按照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从而由受动的客体上升为能动的主体,由盲目自发走向自觉自由。达到自我调节、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目的。历史文化遗产意识的确立,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无论对国家民族还是全人类,都是十分重要的。

3 解决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建立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要继承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就必须搞清如何继承的问题,要有正确理论指导。地方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论内涵有两条:一是继承,二是创新。所谓遗产的继承就是指遗产由历史积累而来,它具有对传统的传承性,有着历史的根基。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多样性文化原型及其构筑材料。遗产的继承既使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又为文化传统的创新提供了文化积累。所谓遗产创新就是指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具有创造性转化的生机,从而对现实产生重要影响。没有遗产创新往往会丧失遗产的活力,而陷入固化保守的境地。遗产创新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遗产继承是积累和量变,遗产创新是飞跃和质变,前者联系过去,后者沟通未来。它们构成了遗产形成与延续的内在矛盾。植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新文化就像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既有遗产传承的连续性,又有遗产创新的生命力。相反,割裂遗产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就会在社会实践中使遗产陷入两种困境:即僵化保守与中断消亡。割裂了遗产的连续,将导致民族家园的迷失,文化的荒漠化,最终势必出现民族文化的中断与消亡。

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把开发利用遗产资源作为带动地方经济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而正常的保护管理措施却往往与:“观念落后”等同起来而成为众矢之的。因而开发利用上常常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过度行为,伴随着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掠夺性索取,结果总是以遗产地生态失衡、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消失为代价,来换取地方经济一时的“发展和繁荣”,这种做法破坏了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立保护与开发的对策迫在眉睫,其中遗产保护是第一位的,有了遗产才有遗产地的旅游。而对于遗产资源的保护,根本在于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真实性和完整性(Authenticity and Integrality)是世界遗产非常重要的原则,真实性反映遗产在设计、材料、工艺及技术方面须符合真实的原则。而完整性则强调尽可能保持自身关键要素、面积、生态系统、生物条件、物种、保护制度的完整以及文化遗产与其所在环境的完整一体。任何在自然遗产内大兴土木、破坏地形地貌和景观生态,以及在文化遗产点周围私搭乱建、大搞娱乐工程、设立各类开发区的做法都是与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大自然和我们的祖先经历漫长岁月留给人类丰富伟大的遗产资源,我们有责任担当起保护和管理的看护人。6

随着经济的发展,假日经济的兴起,人们消费观念与方式的变化,旅游将成为新的产业和消费热点,世界遗产将是很多首选的游览项目。故而,珍惜世界遗产,加强保护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与历史重任。

自然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复原,更不可再生,保护是第一位的任务,只有在保护好的前提下才能开发和利用。要加快立法,通过法律实施对遗产的保护,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遗产保护法律,谁也不得乱来。要完善和健全遗产保护的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用计划与措施,既合理利用,又能对遗产以更好地保护。要理顺管理的体制,彻底扭转目前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分别由文化、建设、林业部门管理的状况,集中统管。要坚决制止和纠正过度开发的现象,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发展旅游、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使之价值得到完美的协调和真实的体现。此外,实施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也是保护好遗产的保证性措施。愿人们有此共识。

三 结论

以长远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不只存在矛盾,双方实际上存在一致性。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的好,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旅游事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也能够促进遗产的保护和新生。丽江把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古城修复与文化保护,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文化如纳西古乐、东巴歌舞等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而成为一个产业。

关键在于认清遗产本质,合理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管理体制。保护好世界遗产,是对历史负责! 我们反思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就会发现人们对遗产的研究,大多数尚停留在现象而没有深入本质,只有肤浅的表象认识而不是对规律的把握。对遗产保护、开发的态度是只重申报,不重保护;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讲急功近利,不讲永续利用。我们深刻反思遗产保护、研究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思想认识和实践中的矛盾,旨在培养科学的、自觉的历史文化意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找到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施芳.让文化遗产泽被后人――专家评说旅游热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日报,2001 10 23

2. 黑格尔《小逻辑》 第74页

3. 黑格尔 《美学》第一卷,第3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3页

5. 万斌 《历史哲学纲要》封面,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2年12月出版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第9篇

但是,且慢。当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喧嚣锣鼓逐渐静稀下来的时候,当面对着祖先留存下来的、那些让我们无比自豪露脸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是否问过自己:这些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核心文明信息到底是什么?在发掘、保护、宣扬这些人类文明的遗址遗迹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其精髓,尊重其价值,而不是以低级的商业炒作和过度的开发利用而“崽卖爷田”,愧对先祖?更深一层,文化遗产是讲究传播和继承的。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现代人,既是前代的子孙,也同样是后代的先祖。当我们在外来参观者面前,如数家珍地展示中华先祖的伟大创造之时,是否想到:我们此时此刻、此地此景的一言一行、一砖一瓦,都夹带着同样强烈的文明(或不文明)符号,并昭示着这一文化遗迹的“现在进行时”呢?

之所以想到这一层,还得从两件小事谈起。这两件事,都涉及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其中的洗手间。

故宫是中国的骄傲和象征。凡来中国的外国人,没有不去故宫的。从1987年12月起,作为中国首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景点,故宫先后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国数以亿计的参观者。这其中,自然不乏各国的政府首脑和名流贵宾。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故宫了,从上学时的春游、秋游,到工作后陪同各路朋友、客户。而今年夏天的故宫游,稍有特别。

5月底的一天,作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暑期短课(“国际经济新闻――一个中国的视角”)的带课老师,我领着15个从来没有来过中国的美国新闻系学生,站在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金水桥旁。以我的经验,初来中国的美国人,不外乎有两类反应:少数是发疯,但多数是发懵。人多,车多,声音杂,气味重,再加上从未看过的建筑风景,不发疯发懵才隆呢。还好,毕竟是学新闻的,我的学生们迅速进入角色,刚刚走过天安门,就开始和两边甬道上的小摊贩们讨价还价,或者是端起相机对着国旗班的队列训练一通乱照。因为担心故宫里面上厕所不方便,刚过天安门不久,我特意召集大家:需要方便赶紧去,趁着这两边还有厕所的指示牌。四个女生举手,然后一起顺着指示牌,走向天安门内侧东边的一个疑似厕所的去处。15分钟后,四个人回来了,一路嘀嘀咕咕。原来,在那边找了―个遍,也不见厕所的踪迹,问周围的人也没人知道。犹豫片刻,我再次确认了一下:“故宫很大,你们还坚持得了吗?”其中两个立刻表示,本来去卫生间就是为了洗手整理;而另两个人很肯定地点点头。于是我们继续出发。

故宫之大,超出我所有学生的想象。而以故宫之大,竟然没有一个供游客方便的厕所,也是超出我的想象。流连在金碧辉煌、世界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宫殿群中,我的学生们被中华文明的旷世遗产彻底震撼和征服了;起先还有惊呼雀跃,后来便是一片虔诚静穆。移步换景,凭栏凝望,一个个驻足不肯离去。但是,过了保和殿以后,先前那两个点头“能忍”的姑娘,开始面露难色,不时焦急四望起来。怎么办?我当机立断,其他人继续按原步调行进,我带着这两个内急难耐的同学,开始了直奔神武门方向的急行军。谁知一路走来,竟然连一个厕所的牌子也没有。两边的配殿侧室,要么上锁紧闭,要么“非公莫入”。终于一路小跑着冲到了御花园,遇到大救星一般看到了一块蓝底白字的厕所指示牌。我手一指,那两个学生得救一般,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及至循着气味,“跑”到“卫生间”的门前,才看见双门紧闭,一块牌子竖在当口:“厕所已坏,停止使用”。一直跟着我们、显然是“志同道合”跑过来的几个中国游客,禁不住高声骂了起来。又穿过了几座殿,跨过了几道门,走过了一条长达百米的甬道,才终于见到了那个让人望眼欲穿的“厕所”牌子。无疑,故宫的恢宏雍容气度,与我们狼奔豕突、热锅蚂蚁一般的窘态,形成了鲜明而难堪的对比。那一刻,无论是“正大光明”、还是“建极绥道”的题匾,竟然都没有“前面左转卫生间”的指示牌,显得更人性、人道,透着文明传承的信息。

有了这次教训,一周后去长城游览时,我的学生们自然是有备无患;还没有进正门,无一例外,都先到长城脚下的厕所里作了一回好汉。长城,在老外的心目中,一直是中华文明无可替代的象征和标志。作为中国申报的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与故宫一样,都是在1987年1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和认可的。虽然当天的天气不太好,能见度不高,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学生们的兴致,一路上有说有笑,跑着跳着开始攀爬长城那陡峭的台阶。我们参观的这段,属于著名的八达岭长城。最近几十年,为了服务国内外观光游客的需要,这段长城曾经过多次修整重建,山下游览区的很多服务设施都很齐全,甚至还有美国人不可或缺的星巴克咖啡屋。据介绍,迄今为止,八达岭已经接待中外游人一亿三千万人,其中更包括各国的首脑政要。

八达岭长城那一段段略显陡峭的台阶,确实磨练人的毅力和体力。不到十几分钟,同学们就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好在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个烽火台或者嘹望塔,可暂供游客们驻足停留。这些原本供守卫兵丁们望戒备、烽火传信的军事构造,倒成为了现代游客们驻足览景、稍事休息的绝佳“避风港”和“观景台”。可是,再往上爬,麻烦就来了。还没等爬到下一个烽火台,就已经迎面闻到了刺鼻的尿骚味;那些不知就里、不小心撞入烽火台里避风歇汗的人,脚跟还未站稳,就忙不迭地一声大叫,返身捂鼻而出。很显然,这一处处烽火台已经变成了无德游客、不雅小贩们“救急方便”的“便宜之所”。中国的游客们见此状,往往笑着摇摇头,同时加快脚步离开,躲避那被山风搅动的无处不在的“小人之风”。外国游客至此,莫不露出尴尬、惊异、懵懂、困惑的神情。刚刚被雄奇壮观、巍峨耸立的长城所激荡起来的豪情意志,似乎一下子随风而逝了,只剩下眼前、鼻下无可逃避的秽物异味。本以为下一处会略有改观,谁知是山越高味越大。“怎么会没有厕所呢?”我这个困惑很快就被消解了。在快到八达岭北烽火台最高点的一处平坦的地段,确实看到了―个平房式厕所。走近一看――其实还未容走近,就已经能“闻”出个八九不离十了。这里的味道不仅“一览众山小”,而且地面肮脏污秽,几乎无处下脚。刚刚还兴致勃勃冲着“厕所”牌子赶过来的几个游客,犹豫片刻,或者咬咬牙进去,或者狠狠心走开。我的学生们虽然一脸难色,但仍毫不迟疑地窃笑着走开了。估计有半个多小时,我没见一个外国人勇敢地走进去。

我知道,有关管理部门一定会罗列出多种理由,来为这些“细微末节”、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事开脱:诸如资金不够,山高路陡,建设困难,无人管理,破坏景观,等等。但是,资金不够,真的就连盖一个体面现代、干净卫生的厕所的钱都筹措不出来吗?据报道,为这次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光郑州市政府,就前前后后花费了7,9亿人民币。不知道这些花费里,有多少是为未来的游客们解决“后顾之忧”的?如果说“山高路陡,建设困难”,难道建个厕所比当初前辈祖先们建故宫、筑长城还要困难吗?其技术含量,难道要超过“神六”绕地飞行吗?细观中国所有的文化遗产,其文化精髓和历史价值,莫不是“于宏大处见气度,于细微处见精神”;既有巧夺天工的恢宏设计,又有精益求精的入微关怀。当我们把这些祖先的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的时候,当我们以身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无比、颜面生光的时候,是否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们为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所提供的现代服务设施,配得上几百年、几千年前祖先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吗?作为这些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我们又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遗产呢?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生态翻译 世界文化遗产 公示语

一、引言

公示语是给公众在公众场合看的文字语言,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实用语言,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然而,很多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翻译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错误的翻译会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对外交流,也给外国游客带来诸多不便。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是河南省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景区。

本文从生态翻译的视角出发,通过以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公示语的英译现状为例,就旅游公示语的英译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公示语翻译错误的种类及错译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公示语翻译在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应该遵循的原则。

二、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并不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而是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角。生态翻译理论(Eco-translatology)是近年来由中国学者胡庚申学者等提出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到翻译研究中,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过程”(胡庚申,2004:39)。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还要实施对译文的选择。按照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133)。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三维”转换的优先顺序也不尽相同。公示语所隶属的祈使类语篇的优先顺序为交际、文化和语言。

三、生态翻译学在安阳殷墟公示语翻译的应用

1.公示语翻译的交际维

公示语文本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引起读者注意的前提下,将信息传达给读者,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继而让其采取行动――按照公示语的指示去做。公示语翻译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其交际目的能否达到。因此,公示语的译者需要首先关注交际层面的选择转换,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达到交际、文化、语言等多维适应性选择。例如“无障碍通道”的英文译文为“Accessible Passage”,单从这个译文上看,其含义只是表示该通道可以通过,与残疾人特殊设施毫无关系,因此译文无法达到提示性的交际目的,应改为“Wheelchair accessible”或“Barrier-free path”。

2.公示语翻译的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中西方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其文化底蕴大相径庭。比如在殷墟的景区,有这样一个公示语“除游客外,闲杂人员不得在大厅内逗留休息。”,对应的英文为“Except visitors,other miscellaneous personals are not allowed to stay rest inside the hall.”,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貌似与原文对应。然而,实际上,这里涉及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一般来讲,西方文化表达禁止概念时会尽量采用柔和的语气,或者从正面角度表达某种反面的含义。因此,遇到汉语公示语中出现“禁止”、“切勿”、“不要”等强硬口吻的词汇时,往往需要考虑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和心理预期。

3.公示语翻译的语言维

语言维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创作过程中首先是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者,其次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对译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产出殷墟内的旅游公示语基本完成应有的功能,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洗手间”的翻译就有四种不同的译法: “Toilet”,“Lavatory”,“Public Lavatory”和“Rest Rooms”;“入口”和“出口”分别有两种译法:“Entrance”,“Way In”和“Exit”,“Way Out”。就连“殷墟”的名称也不统一,有“Yin xu”,“Yinxu”,“Yin Ruins”和“Yin remains”四种翻译方式,实际上,殷墟申报世界遗产的文件上使用的是“Yin Xu”字样,这些不统一反映了殷墟保护区内规范、统一的公示语标准的缺失。

四、结语

在翻译景区公示语时,我们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对词汇和句法进行选择调整,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译者不妨采用生态翻译学中提出的“三维”原则指导公示语翻译,在转换过程中考虑具体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和策略, 提高整合适应度,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3]徐晓梅.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8.

上一篇:胡同文化范文 下一篇:酒桌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