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范文

时间:2023-12-05 07:21:06

世界政治经济

世界政治经济篇1

关键词:战后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演变

一、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打击了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各国实力大减。美国在一战中向战争国出售各种工业品和武器,大发横财,成为一战后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一战”中通过十月革命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很大成就。亚洲日本力量不断增强,侵略野心逐渐滋长。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六年的“二战”终于结束。这场战争使世界经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它留给全人类的是无比巨大的创伤和破坏。

美国在战争中损失不算太大: 1945年10月在美国纽约成立了联合国。虽然成员国不断增多,但在其成立初实际为美国所操纵,美国世界第一强国优势依然得以保持。苏联实力虽也遭到削弱,但仍得以保存,成为战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因此,在战后的东西方世界实际只有美苏两个大国。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先后上台执政进行改革,特别是在勃烈日涅夫缓和战略和霸权主义的维护下,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在亚洲,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此后几十年间,新中国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联合国大会及安全理事会成员国等合法席位,中国实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二、八十年代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八十年代,美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未受到动摇。西欧成员国不断增加,总体实力进一步强大。日本则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基础上,以11.6%相当于美国27倍,联邦德国23倍的年增长率继续发展,1987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在亚洲,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实施、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新中国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同许多国家恢复建立了外交关系,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并开始谋求与世界大国同步,旦仍然保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苏联这一时期领导人更替频繁,政治、经济受到极大影响。在著名的“8•19”事件后,苏共丧失国家政权,苏联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苏联正式宣告解体,美苏对峙两极格局彻底瓦解,世界进入新旧交替、向多极化过渡的“一超多强”局面。

三、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在欧洲,参加欧共体国家越来越多,1993年11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其成员国至2007年已达二十七个,各国力量及欧盟总体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联解体后最大的是俄罗斯联邦,实力虽有所下降,但仍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上拥有较大优势。

在亚洲太平洋地区,1967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1989年,亚太地区国家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组织”),加强了亚太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与合作,实力不断增强。日本进入九十年代,虽然经济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不断引发社会经济、政治危机。尽管如此,日本也在逐渐加强与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其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仍旧得以保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这一时期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与亚太地区和国家的合作,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些决策使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麦当劳化”“迪斯尼化”“商业连锁”等风行世界,影响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同时,也引发一些新的世界性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问题。

由此可见,世界并不是哪一国家占据绝对优势的统治局面,不同时期各国力量的变化会形成不同的世界格局。

综合以上四个不同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面临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化,中国虽已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但仍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和平与发展主题等。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只有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继续实行对外开放,借鉴他国之长,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和与发达国家的南北对话,加强与亚太国家和世界各国的竞争和合作,才能在未来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发挥“世界一极”的作用。

世界政治经济篇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因此,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是这门课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执行新的课程方案以后,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许多内容,而且在教学方法、授课方式以及授课对象上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最明显的变化是,这门课程的授课形式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高校文科生的必修课,变成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不仅仅是名称上的简单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教授这门课的教师以及高校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教师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授课对象的变化,学生对这门课的思想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在原来的理论课程体制下,授课的对象是处在同一年级的大学生,一般是大四年级的学生,而且都是文科类的学生。在新的政治理论课程体制下,由于采取选修课的形式,授课对象倾向于多元化,有大学各年级的学生,其中既有文科类的学生,也有理工科的学生。

再次,教学方法的变化。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应该灵活多变,更适合新形势的需要,使这门课程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具体来说,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资源,更多地联系国际热点问题和国内外时事,甚至开展有关国际热点问题的讨论课,开设关于形势、政策方面的专题讲座等。在新的课程方案中,尽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出现了诸多变化,但也有许多“不变”的因素。

第一,这门课程融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于一体,不仅要使大学生懂得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有关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观点,而且要使他们掌握当代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国际格局的大趋势,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要求和主张[1]。因此,这门课程还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使命,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教育,是这门课程的“不变”因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仍是高校的一门政治理论课,其教学目的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尤其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总体形势,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内容,认清中国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革命信念,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角色没变。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对世界政治、经济等问题的认识尚不全面。尤其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更增加了学生认识上的困难。因此,在新的课程体制下,更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第三,作为这门课程的国际大背景,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没有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形势越来越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演变,其中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尤为突出。在高校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时代背景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需要正确了解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一直没有变化;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仍在发展之中,而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特别是由美国引发的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更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G20峰会的召开极其迅速走向机制化,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这是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不断斗争的产物,更是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学迅猛发展的结果。中国、印度等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大幅度提高,正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同时也说明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发展之中。

二、在“变”与“不变”中探索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新模式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形势,掌握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基本脉络。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需要大学生认清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大趋势下,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特征。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经济等方面交往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止西方某些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阴谋。由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诸多“变”与“不变”因素,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工夫。由于这门课程是政治理论课,在原来必修课的情况下,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学习动力(抑或是一种压力)。在变为选修课以后,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动力会大大降低。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适当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不断地向学生传授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掌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并通过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树立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仍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但是,由于大量理工科学生选修这门课程,这些学生的人文知识相对狭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意深入浅出,有时甚至还需要 对某些事件或知识进行补偿性讲授。但这种补偿性讲述又不能太多,毕竟授课对象中仍有一部分文科专业的学生。同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掌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社会。随着全球化从贸易、金融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社会系统的频繁互动不单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3]。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相互交融,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全球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人权高于论等不良思潮。这些不良思潮的传播不仅会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而且会削弱党和政府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正因如此,作为一门现实性和思想性非常强的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仅对大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这门课本身也担负着这一伟大历史重任。通过这门课,不仅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要把爱国主义的崭新内容与全球化的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要以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世界政治经济篇3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 政治 经济 形势的走向,大致如下:

一、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依存将日益加深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贸易的增长率始终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在1950年到1994年的45年间,世界进出口贸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而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在这期间,全世界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4倍,而生产只增加了5.5倍。1950年贸易在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7%,而到90年代末已增加到了23%。1994年世界商品贸易额突破了4万亿美元大关,达到40900亿美元;到1999年已接近7万亿美元,达到6.95万亿美元。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也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 发展 的途径。世界贸易组织认为,这不仅显示出世界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说明世界经济进一步迈向相互融合的发展阶段。 目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实行开放政策,实现贸易自由化,鼓励外国 企业 到本国建工厂、雇劳工、加工生产或组装,直到将产品运往第三国销售。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产品约有1/5纳入国际贸易渠道。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增长速度又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Www.133229.cOM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比1998年增加了55.2%,达到8650亿美元。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创记录的1.3万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8.2%;(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将从2002年开始恢复,2001-2005年的总额估计将达到4.4万亿美元,超过1996-2000年的3.6万亿美元。美欧日之间相互投资现象十分普遍。美国对外投资的约44%投向欧洲,而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约85%来自欧洲;日本商家接连不断以巨款在美国设厂或购买企业和债券,一度曾引起美国国内 社会 的强烈反应。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

不管怎样,在相当长时期内,以国家为主要行为者的国际 政治 体系不可能迅速退出 历史 舞台。诚然,20年间国家间的日常交易额增长了十几倍,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翻了将近一番;但商品 经济 全球化的份额在总的经济活动中仅占20%,仍约有四分之三的交易是在国内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民族国家的政治层面并没有失去意义,它作为政治决策的责任中心始终扮演着主要角色。只不过它拥有的决策条件越来越少了。”(注:德国《议会》周刊1998年第18期。)尽管 科学 技术的飞跃 发展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是国家制定的政策而不是 科技 ,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和速度。例如,20世纪上半叶,运输和通讯成本不断下降,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实际上却发生了逆转。所以,国家作为世界秩序的管理者,今后仍将是像以往任何时候一样有效,一样重要。制定全球规则仍旧是各国政府的特权。

六、探索适应新 时代 的经济、政治体制

苏联解体、华约解散标志着持续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西方国家一度得意洋洋地宣称资本主义不战而胜, 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终结。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上各种矛盾大量涌现,各方利害关系错综交织、激烈碰撞。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际社会出现了一种对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 理论 和实践,乃至对资本主义体制产生怀疑的思潮。法国前总理若斯潘撰文称:“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一些新闻媒体也刊载文章对资本主义进行检讨和反思。这种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突出表现在对市场经济的看法上。冷战结束时,西方国家宣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制度”。西方学者则告诫第三世界国家:“自由市场并非绝对真理。”意味深长的是,敦促各国政府采取改革行动的反而是那些一贯主张实行自由市场、政府不要参与经济管理的经济学家和国际投资的大亨们,甚至连有名的国际 金融 大炒家索罗斯都认识到“那种认为市场本身具有纠偏能力的想法是错误的。”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美欧实行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造成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社会不满情绪上升,劳资关系紧张,犯罪 问题 越来越多。在此形势下,公众要求政府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实现社会公正的情绪日益增强。为了寻找解决这一主要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西方国家一些领导人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主张自由市场竞争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改革社会福利政策,寻求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衡,扩大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在资产阶级的“左翼”、“右翼”之间另辟蹊径,走中间道路;用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问题,提出并推行以武力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新干涉主义政策。从以上主张可以看出,“第三条道路”就是西方国家对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各种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反思和探索,是对当今社会新课题的回答。不管“第三条道路”是否行得通,能否解决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西方国家必将在新的世纪里继续探索新的出路。

七、全球文化在流动中相互交融

世界政治经济篇4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此内容的考查。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尤其是2012年均为选择题。从命题角度看,主要是从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制建设着手,联系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考查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文明的原因,说明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对此内容考查较多。从题型看,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以选择题为主,而2012年浙江文综卷和北京文综卷各出了一道非选择题。从命题角度看,主要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特点,突出各国民主政体的特色,突出代议制度民主政治的一般特征;考查过程中,强调政治现象背后的经济根源,重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的能力的考查,尤其重视政治与经济的横向联系。

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近年来,此内容不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总分值相对较低。从命题角度看,对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考查较多,对十月革命考查偏少,专题内综合试题是主要考查形式。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近年来,这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从题型看,选择题、主观题均频繁出现;图文并茂的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既有学科内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也有学科间的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2011年有三道非选择题,2012年均是选择题。从命题角度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所在,往往与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命题。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考查,要求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分析,尤其重视工业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经济布局、大国崛起等内容的综合考查,强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复习方法】

1.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复习时,要形成一种认识,理清两条线索。一种认识,即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制度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两条线索,一是希腊城邦的兴起,雅典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二是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其核心内容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英、美、法、德四国的代议制民主的核心是各国的政体。复习时,要比较分析四国政体的特点;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英国政治制度确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美国政体对中国近代政体的影响。

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复习时,抓住一条线索和两个重点。一条线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革命实践;两个重点是实践的失败(尝试)即巴黎公社和实践的成功即俄国十月革命。具体而言,比较分析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与时政热点问题结合,说明各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本国的实际并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的道理,分析俄国和中国选择不同的革命道路的原因。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复习时,一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二要掌握三个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三要全面理解一种观点:西方殖民扩张的双重影响。重点把握: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尤其应注意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说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综合解读】

1.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2.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上的特征及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统一性的表现。①一个核心即代议制民主。在如何解决人民行使权力问题上,代议制民主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境下的一种最先进的选择,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和完善普选制。②两种政体。一种是君主立宪制,一种是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均以防止专制统治为目的。③三项原则。一是民主化原则,二是法律化原则,三是制度化原则。

(2)多样性的表现。法德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典型国家。①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颁布宪法,确立共和政体。但其与美国的共和政体又有差别,法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美国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②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体。但其与英国政体不同,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而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与首相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①否定了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形成了具有先进性的民主精神,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②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的矛盾,有效防止封建势力复辟,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③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合法权益,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3.近代列强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的新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的规模比较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社会化趋势日益增强。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工业革命的浪潮同时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出现,发展也比较迅速。

5.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背景:巴黎公社爆发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十月革命爆发时俄国是帝国主义阵营中最薄弱的环节,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兼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取得胜利,但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看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巴黎公社没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均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4)对象: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是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统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5)方式:都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道路:巴黎公社是夺取首都这一中心城市,十月革命是从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农村到城市。

(6)措施:旧的政权或国家机器,建立革命武装。但巴黎公社没有注意建立工农联盟,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发动农民。

(7)结果:巴黎公社失败,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8)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热点链接】

1.材料

2012年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界大选之年,也是重大政治活动频繁发生之年。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均有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共十召开,俄罗斯、法国、美国总统大选,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等。

2012年3月4日,俄罗斯总统选举开始。5月7日,新总统普京宣誓就职。

2012年5月6日,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在第二轮总统选举投票中战胜时任总统萨科齐,当选为法国新总统。

2012年6月4~5日,英国迎来了隆重的女王登基60周年的钻禧庆典。自1952年登上宝座以来,86岁的伊丽莎白二世是除维多利亚女王之外在位时间最长的英国君主。虽然她头戴着帝国的王冠,但国家的权力却掌握在其他人的手里,不过她始终是大不列颠这个古老王国走过60载永恒不变的象征。

2012年11月7日,美国迎来四年一度的大选。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两位候选人是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结果,奥巴马成功连任当选第57届美国总统。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摘自新华网等

2.解读

热点材料涉及当今中西方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各国的选举制度。高中教材与此有联系的是必修一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其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与此关系最紧密,该单元也是高考主要考查的内容之一。

高考试题会从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含选举制度)的创立与具体内容入手,要求分析相关国家的政治体制,造成其异同的主要原因,政治制度的创新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民主平等、法治思想及其实践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原创)“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雄。”柏拉图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反对雅典抽签选举

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2.(原创)“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材料中罗马法主要强调的是

A.保护弱者 B.父权至上

C.公正合理D.保护私产

3.“(原创)罗马帝国一方面吸收了清除形式主义以后的公民法规范,另一方面吸收了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法规,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公民法的规范。”罗马帝国创新法律的直接原因是

A.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维系帝国统治

C.罗马帝国统治范围扩大

D.罗马帝国建立

4.(原创)英国史研究专家程汉大教授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英吉利民族是开路先锋,其贡献可谓首屈一指。”英国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开路先锋”的角色最主要表现在创立和发展

A.政党及政党制度

B.内阁及内阁制度

C.议会及议会制度

D.分权和法治原则

5.(原创)1839年9月,英政府接到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关于中国禁烟的报告。第二年初,曼彻斯特等地商会要求对华施用武力来保护其贸易利益。4月10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对华用兵军费案,随后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下议院能通过对华动武的议案主要取决于

A.中国的禁烟运动侵犯了英国的利益

B.英国曼彻斯特等地商会的极力推动

C.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

D.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6.(原创)一个独立的共和国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材料中“独立的共和国”最早是指

A.美利坚共和国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英格兰共和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7.(改编)钱乘旦先生形容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该材料主要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

8.(改编)1905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洋考查各国,最后提交的考察报告中写道:“君权未尝减少,而此间接政治,既可以安皇室,又可以安国家,元首为其总揽机关,皇室超然于国家之上,法之完全,无过于此者。”追根溯源,该报告赞赏的最有可能是

A.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9.(原创)《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材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主要历史使命是

A.资产阶级政权

B.建立无产阶级

C.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D.发展社会生产力

10.(原创)曾出使过欧美的张德彝在日记中记叙了亲历的一件事:“昨夜叛勇已入巴黎,约千万人,哗言鼓噪,声言将吏、兵二部大僚,并民勇将军、巴黎提督、按察司皆改用其党。各官畏惧,皆避往凡洒(凡尔赛)等处,巴黎遂无主矣。”此事件应是

A.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巴黎公社革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11.(改编)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倡议签订和约,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上述材料最能体现

A.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C.坚决退出战争的正义性

D.俄国工人阶级的壮举

12.(原创)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材料中的现象首先出现在

A.西班牙B.葡萄牙

C.英国D.荷兰

13.(改编)观察下图,四条曲线代表的是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四个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其中B线代表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

C.英国D.德国

14.(改编)《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间同时发生

C.电力的广泛使用

D.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15.(改编)下图是某一时期欧美国家报刊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图中大树意为自由贸易,树底下坐着的是英国人,而正在采摘果子的为美、法、俄、德等国人)。材料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出现在

A.工业革命前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D.二战后的初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共40分)

16.(改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常设机构),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材料二 “辉煌属于希腊”,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 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有的特权,它衷心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出一个榜样。如果说巴黎公社超出了它正常的职责范围的话,很抱歉,那是它要回答凡尔赛政府的战争挑衅。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

――《巴黎公社公报集》第二集

材料四 俄国当前的形势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上到下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的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列宁《四月提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公民大会体现的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指出近代西方社会借鉴了五百人议事会所遵循的哪些政治运作方式。(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的做法是如何突破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来维护民主制度的。(6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三所述“巴黎……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出一个榜样”中“榜样”的含义。分析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在政权性质和人民权利方面有何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11分)

17.(改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我只能推断,英国结束长达一个世纪的动荡后,在斯图亚特王朝的末期无意间开启通向现展的秘密之门,这一切纯属碰巧,而非刻意。”正如历史学家所言,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不列颠的崛起和现代化,是英国历史自然发展而远非外力强迫的结果,也是英国人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自然完成的,以至于拿破仑将英国称为“小店主的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1)黄仁宇说“斯图亚特王朝的末期无意间开启通向现展的秘密之门,这一切纯属碰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简述理由。(9分)

(2)你如何理解拿破仑称英国为“小店主的国家”?(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C 5.D 6.A 7.C

8.A 9.D 10.C 11.B 12.D 13.C 14.D

15.C

二、非选择题

16.(1)特点:在民(把权力交给所有合法公民)、直接选举(抽签选举)、轮番而治。(4分)方式:法制基础上的选举制,集体领导的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4分)

(2)做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6分)

(3)榜样是指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实现城市自治,维护劳动者的利益。(3分)变化:政权性质方面,要求建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人民权利方面,规定了官员的权利和对土地的支配方式,以及对社会产品生产和分配的监督方式。(4分)认识:这一变化说明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与巴黎公社相比其认识更加成熟,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4分)

17.(1)第一种答案:不同意。(1分)

理由:此处英国的现代化是指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制,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兴起和发展,并深入农村,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强大起来,其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从中世纪开始形成议会传统,其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成为英国人民同英国王权进行斗争的重要场所;16世纪开始的英国国教运动,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战胜封建王权的一面重要旗帜。(8分,任答两点即可)

第二种答案:同意。(1分)

理由: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它的出现有其偶然性。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及封建势力强大的产物;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经历了资产阶级(以克伦威尔为代表)与封建旧贵族(以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二世复辟为代表)的殊死较量,最后,在双方的妥协下,建立起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的君主立宪制度。(8分)

世界政治经济篇5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专题研讨式教学 教学设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现结合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特色,对该课程进行专题研讨式教学探讨。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概念

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专题研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经常有学生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东西,学习别人的比较好的理论分析方法,这必将有力地强化该课程的理论分析和理性思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体现其理论性特点。

2、内容新颖。所谓内容新颖是指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新。这是因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政治、主题、各类国家的对外关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探索总结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启示等,它们有的是几十年前发生的,有的甚至是几个小时前刚刚发生的,这些新问题、新信息我们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所以本课程的内容就必然呈现了“新颖”的特点。

3、综合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仅涉及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等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军事、科技、宗教、艺术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门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该门课程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理论、规律,再用这些理论规律指导实践,既讲史实,也要总结理论,还要分析洞察国际热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特色,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学团队精心组织,任课老师高度负责,在吃透教材和熟悉大纲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梳理出该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教材内容整合为若干个大专题,以专题形式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之中;授课过程中,学生要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己动手查阅索引,研读资料,撰写论文并积极开展交流和讨论,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和吸收。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主要划分为3大模块。

1、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划分为十大专题。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十大专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当代世界经济及其全球化发展”,“当代世界政治及其多极化趋势”,“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当代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全球战略”,“欧洲联盟的经济政治及对外关系”,“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及其前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

2、专题讨论。每个专题先由任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该专题的教学与学习目的、学术界研究的状况,扼要地阐述重点与难点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主要题目,介绍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和书目。讨论题目要精心准备,力保是每个专题中的重点、核心问题。以上述第一个专题为例,讨论题目可定为“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如何理解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3、划分学习小组。将授课班级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以十人为宜,确定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由组长和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最后,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小结。

四、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分析

专题研讨式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体现了以学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当学生对某问题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投入全部的身心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如在讲授课堂重点内容时,提前向学生布置多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问题,他们就会在课前查找大量文字、视频和图片资料,搜集素材的能力将大大加强,课堂汇报方式也会多种多样,比如课件制作手段也多样化,除PPT外,还制作网页等其他形式。

2、有利于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专题研讨式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团队的每个任课教师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授课之前需要精心地进行本课程每个专题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团队成员对每个专题进行详细的讨论,确定该专题的重点、难点及思考题。其次,它要求课程团队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每个专题的理论前沿。《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一门知识更新迅速、内容新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任课教师能够跟上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方方面面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去分析这些问题和现象。再次,它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面和理论深度,并进行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不仅仅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情况描述,更重要的是运用理论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在理论知识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并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些理论对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

(注: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70703036。)

【参考文献】

[1] 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2] 周选亮:专题式教学――高职“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3] 王慧:“专题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6).

世界政治经济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52-03

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正式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战略构想,它的实施不仅标志着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战略新的开端,同时也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教育的对外开放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将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推进国家战略服务。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1]。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肩负着国家振兴发展的重任。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基础工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则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之一,课程设置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科学分析二战以来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我国国际战略思想和外交政策。因而它可以成为大学生国际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开展大学生国际意识教育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究的内容。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国际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大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国际社会就普遍认同将国际以及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情况反映到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并强调指出21世纪应将国际意识渗透到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当中[3]。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旨在构筑新格局,推动大开放,实现中国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联互通和互利合作。而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解决理论问题,还是推进实施的实践问题,关键都在人才。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充分考虑新形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结合本校实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递担当与责任,加强大学生的国际意识教育,这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性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门主要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领域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基本发展趋势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程。该门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世界军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因而它是大学生认识世界,掌握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培养国际意识教育,引导他们为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有效途径。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时间来到21世纪,资金、劳动力和信息构成一股无比强大的潮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家和民族要发展,就必须用世界的眼光来面对、顺应和投入这股潮流。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对外开放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这就意味着这个因素要不断强化,中国经济的未来才能充满希望。“一带一路”的构想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改革开放的那条我们曾经走过的来时的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任务不仅仅是一味地埋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应当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肩负历史使命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国际视野,实际上他们也非常乐于了解和关注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有关研究发现,跟刚入学相比,大学生时政关注度在整体上呈提高趋势[4]。然而,如果没有统一的引导,他们大都选择快捷且方便的互联网来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据调查显示,超9成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渠道为互联网[5]。但互联网泛滥且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会使青少年难以分辨和选择正能量的、有用的信息,这对于大学生来说会存在获取信息不全面、不系统以及缺乏深度的问题,且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所利用。在大学生自身精力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了解和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大部分高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面向大一学生开设。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刚脱离高考的压力,时间又还没有被繁重的专业课程挤压,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人文、时政等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加容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大学生了解和关注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塑造其国际意识的重要平台。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国际意识教育实施路径

1.以培养学生国际意识为导向,把国际意识教育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中心任务。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人才培养都不应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更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6]。“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和世界经济版图重绘的战略布局,它正在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我国国家利益迈向全球的强国梦展现,也是中国教育破茧腾飞迈向国际化的新机遇[7]。如何让青年意识到这一社会重任,让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人文沟通、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摆在高等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良好平台。我们应当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国际意识为导向,把国际意识教育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中心任务。

2.建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师生在教学中的有效互动是课堂质量的重要保证。课堂中要能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那种“师教生学”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毫无疑问应当被摒弃。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认真准备课堂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体验到主动探索知识带来的收获的愉悦。通过探究式学习,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从掌握已知到探索未知、进一步创造未来的跨越,逐步成长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上,这就要求教师冲破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的束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专题讨论等形式组织课堂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便利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积极主动学习了解相关世界最新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和普及能够为此提供技术支持。

3.将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具有它自身的理论体系。同时,现实性也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这可从其名称中的“当代”一词体现出来――“当代”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概念。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研讨式教学的比重,是适应课程特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除教材中涉及的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各主要国家对外关系所发生变化的内容以外,我们还需要及时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并将其更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在安排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把重点放在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变化以及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上来,并以国际视角解读国家战略,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对推动共同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性,因为开放、合作、和平、发展正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主题。又譬如,在当今“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抛出“如何利用‘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机遇,让自己成长为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等问题,并让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讨论和思考。比如笔者所在为广西地区医学院校,地处“一带一路”的结合部、交汇点,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2016年初,广西“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出炉,提出合作重点,其中密切人文交流,推进共建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重大项目(事项),深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是合作重点之一。在向学生讲到“一带一路”战略的时候,则可以指出,广西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其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势,理解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在大学校园里将自己打造成为适应和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需求的“走出去”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2]muniqu: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et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M]. Paris:UNESCO,2010.

[3]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ision and Actionand Framework for Priority Action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 Paris:UNESCO,1998.

[4]蒋承,黄晓蕾.人际交往与大学生时政关注度――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

[5]超九成大学生及白领群体靠互联网获取信息[N].中国青年报,2015-03-24(06).

[6] 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N].中国教育报,2014-07-24(3).

[7]毕诚.“一带一路”战略带来中国教育新机遇[N]中国教育报,2015-10-09(5).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ve been given a new mission because th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Here we try to re-examine how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erving the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course of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We believe the Internation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central task of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And we can cultivate the inter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by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Only have international talent can we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serve the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世界政治经济篇7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案例教学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探索者多为高校教授“两课”一线的教师,他们普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需要摈除照本宣科的弊病,在课堂教学上大胆尝试,注重实践性、合作化、对话交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分析力。因此,2005年在人民大学举行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希望能在教学方法上变革,突出现实性,以拓展课程生存空间,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的探究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倡导的“问答式”教学法已具备案例教学法雏形,我国古代孔子则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近现代,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倡导实行真实案例教学法,后推广至商业和企业管理学中,到20世纪中期,案例教学已经在美国广泛普及教育学论文,八十年代以后,案例教学法逐渐在我国推广。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应具备以下要素:案例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案例必须经过仔细研读、分析后得以确证案例可用价值,案例应该具备时效性。人们习惯上认为将案例运用于教学中就是案例教学,郑金洲教授认为案例教学从广义上讲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狭义上讲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其本质是通过案例这个载体以帮助教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首先,通过案例教学法改革可以培养学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兴趣,提高上课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其次,通过案例教学法改革,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优良的文化情愫,开放进取的品质,冷静的分析能力以及能海纳百川的大国素养。

再次,通过案例教学法改革,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和风云突变的世界局势时,能够做到韬光养晦、冷静分析、不骄不躁、有所担当、有所作为,逐渐形成强大的集体意志力和民族自信心。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做好案例的遴选。案例的遴选在学理上要把握以下八个重心:一是奠定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雅尔塔体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二是奠定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一体化”;三是美国专题的霸权政治;四是日本专题的政治大国梦;五是欧洲专题的一体化进程;六是金砖四国;七是亚非拉专题的贫穷与发展问题;八是动荡的地区局势专题,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中东局势,金融、石油等。案例的遴选在时代性上要围绕以上八个重心寻找时事素材,一个重心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时事支撑。

其次要组建教学团队,并做好团队分工与合作论文格式模板。组建稳定的、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各个教师的专业特点和特长进行专题分工,尽量做到分工后保持稳定,以便于教师对所负责专题进行长期研究和知识储备。分工后,规定好备课完成时间,然后再组织一到两次案例推广说明会,组织团队交流和学习。

再次,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步骤。教师应做好心理准备,并做好动员工作。教师应该对每个案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教育学论文,并对一些派生出的主要论点进行预测,提前做好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案例要准备好若干份案例材料,以便分发给各小组。小组一般为7人,其中有组长一人,副组长若干,记录员一人,发言人一人。小组采取讨论积极性高低为标准,对学生进行量化。

教师对各小组形成的观点进行分类,悬置不同观点,对有争议且无法定论观点进行搁置,保持耐心。并对各小组案例交流观点进行概括和澄清,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合理的、或主流观点进行思考分析问题。从各小组案例报告中挑选出优秀者,进行进一步指导,并布置新的作业,并促成部分同学开始撰写案例报告,可以作为课业论文对待。

特别针对正在发生或刚发生的重大国际、国内问题,进行情景模拟再现,由学生担任角色面对冲突,以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和有效处理问题的素质。教师最后要做一次简短综述,表明自己的观点,以期与学生的观点形成碰撞,切忌强行推行观点,只提供参考。下课时布置新案例。

参考文献:

1、张润莲等.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8月第4期

 

世界政治经济篇8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经验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即政治社会关系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经济运行与发展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经济活动不仅在国内具有政治意义,经济活动一旦跨越国界也就有了国际政治甚至是全球政治的意义。跨国的经济活动要受到其他主权国家的政治结构以及由这种政治结构产生的经济体制的影响,因为它影响到其他主权国家内社会力量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国际经济的运行和利益分配还影响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和权力关系,这种实力对比对主权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位势产生重大影响,因为经济联系产生的权力关系限制了国家的自由性;反过来,国家间的权力关系也影响着世界经济运行体制和国际经济成果在国家间的分配(甚至包括国家内部的分配关系)。对这种国际间的政治经济现象的系统研究构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IPE)研究的主要内容。如果更进一步的分析,世界经济对各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国家关系层面,它对各民族内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民族国家原有的经济政治结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会产生强烈的抵触、融化作用,或排斥其影响,或对其进行“扬长避短”。这实质是一种世界政治经济现象。因此,近来人们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又称为“全球政治经济学”(GlobalPoliticalEconomy,GPE)①。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上世纪60年代末起,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严重危机,国际货币危机频繁发生,世界经济出现停滞,保护主义再次在西方发达国家抬头;许多学者开始担忧,世界是否会再次出现类似20世纪30年代所发生的由于世界经济秩序混乱,各国为争夺市场,解决国内经济危机而出现的国际政治冲突。国际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再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一些西方学者希望通过研究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国际经济的新变化,研究世界经济史中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冲突等诸方面问题,为国际制度建设与国际秩序的变革寻求政治上的答案。这些研究符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原则,而且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上,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这些20世纪后期兴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划分,它们大体可以分两类:经验实证主义/还原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历史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②

一、经验实证主义方法论下的理论

经验实证主义在哲学中是指应用历史经验来证明假定与理论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在社会科学的任何领域内,假定与理论都需要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证明,都需要实证性的研究方法。然而,经验实证主义把历史的经验绝对化与教条化,并以此来推导和预测未来,把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还原为一种旧的历史经验与经历。这种方法论下的理论往往带有一定宿命论和历史还原论的色彩。这种研究范式主要存在于西方主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中,但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这种方法。

西方主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体现在这两种理论上:霸权稳定理论和自由制度主义理论。这两种理论首先各自把国际政治的一些假定运用于国际经济所依赖的政治关系的研究,然后运用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如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商品理论、博弈论来说明国际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国际经济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自由制度主义和霸权稳定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制度的设计和维护,国家仍可以维持经济合作以及政治合作;霸权稳定理论强调国际权力结构是决定国际经济合作是否导致政治冲突的关键。但这两种理论共同特点是都带有强烈的经验实证主义。

1 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理论

霸权稳定论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首先提出的,后来经过吉尔平、斯蒂芬·克拉斯纳等人的扩充与修改。③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开放和自由世界经济需要有一个居霸主或主宰地位的强国,霸权的衰落必然导致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削弱与瓦解。这种理论把国际政治的假定作为国际经济的政治背景的研究基础,认为国际经济处于一种冲突的国际政治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下,要建立和维持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信奉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霸权国存在。

霸权稳定论的作者的依据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公共/集体商品”理论。所谓“公共/集体商品”就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消费的商品,而且一个消费时不影响其他潜在的消费者消费。但由于人人都可以消费这种商品而无需付费,这种商品往往供应不足,除非经济利益促使某个经济主体愿意为这种商品承担较大份额的费用,或者某个机构(如政府部门)迫使消费者为这种商品付费。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这个机构就是霸权国家。

霸权稳定论认为,开放自由的国际经济体制(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制)就是一种公共商品。用克拉斯纳的话来说,它是在“特定的问题领域内,经济行为体的期望所共同关注的那些原则、规章条例和决策程序”④。霸权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和影响力建立这种国际经济体制,以确定各国的行为规范,防止欺诈和损人利己,分摊成本,抑制经济民族主义,从而达到限制冲突,维持秩序的目的。霸权国建立维持这种体制的力量在于具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但是,霸权稳定论者相信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扩散财富的功能,或者说是经济发展的后来者利用后发优势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的功能,加之利用“公共商品”免费搭车的特点获得更快发展,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国际权力分配的格局。霸权国的实力衰落使得霸权国不再愿意维护这种“公共商品”,出于国际政治的现实考虑(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假定)而采用经济民族主义的保护政策以保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因此,国际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受到削弱,直至最终瓦解。国际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的瓦解又导致各国间争夺财富的政治冲突,甚至战争。

霸权稳定论者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就是这种必然的霸权稳定与衰落的循环往复,不论技术水平的发展如何、核武器是否存在以及相互依存关系的强弱都不会改变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这种特点。因此,这种理论具有一种宿命论的成分。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对19世纪以来英国霸权兴衰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且结合美国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历加以实证。不论是政治现实主义的各种假定,还是“公共商品”中的各种假定都充斥着经验实证主义的色彩。

2 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罗伯特·基欧汉是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首创者也是这一理论最有影响的学者。在1984年出版的《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首次较系统地阐述了自由制度主义的思想。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体制是一个处于国际权力关系与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中间变量或干预变量,它可以由霸权国建立,但是一旦建立它便可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功能,即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有效运作,减少动荡,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防止市场失灵和欺诈,因为国际体制中的规范、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行为施加影响,另外,国际体制的存在可以使国家从中预见到自己的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和其他国家行为的可能性。基欧汉强调,即使国家是一个自私的自我利益的追求者,在一个无政府的世界中,即使没有霸权的存在,由于国际体制的存在,它们也能进行合作。因为相比较一个没有国际体制的秩序而言,尽管国际体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却仍能相对促进国家利益。⑤

基欧汉在他的理论中没有排斥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假定,如无政府的国际结构、国家是国际主要行为体、理性行为体。但是,基欧汉同时对其中的国家利益与理性的假定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强调国家利益应是具体的,如财富的绝对增加,淡化了国家生存欲望的重要性,而更加强调相互依存对国家利益实现的作用;认为理性不应该是现实主义对利益的绝对追求,而是一种既定条件下的相对满足。他认为,如果一个国际体制下具有促进各国福利的功能(增加绝对收益),国家可以通过理性的比较选择合作。因为没有体制的世界经济可能充斥着更大的不确定、动荡和欺诈,建立新的体制可能成本过大等等不利因素。

基欧汉的这种理论后来又得到其他一些学者的支持与补充,如阿瑟·斯坦、查尔斯·利普森、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海伦·米尔纳、当肯·斯奈德等人。⑥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基本也是与现实主义的霸权理论的方法一致的,坚持了现实主义的主要假定基础上,强调的是固定不变的人性、不变的思维理性,所选取的历史资料也是历史时期的某个片段,如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领域或阶段,如货币领域和能源领域;并且把这种经验绝对化,作为预测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准绳,认为国际体制在人们的这种工具理性的学习与选择下仍然会继续延续与发展下去。因此,它同霸权稳定理论一样,在方法论仍是一种经验实证主义的。但在历史观上它却有某种进化主义色彩。但这种进化主义依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基础,认为理性的人通过利弊比较(或者说工具性学习)可以创造和维持一种促进合作的国际体制,只要这种体制可以促进各国的福利(或安全),对所有人/国家都有利。这种进化主义带有一种功能主义的色彩,以结果来解释原因,仍然带有强烈的“后此谬误”(theposthocfallacy)的特征。⑦但这种进化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还原论,因为它的进化动因仍可以归结为一种不变的固定人性上。

3 世界体系论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论最系统、最有影响的阐述者。他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未来的灭亡》是其世界体系理论经典的代表作品。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认为,作为一种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16、17世纪自西北欧出现以来,逐步扩展到全球范围,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发展模式,尽管出现过霸权国家兴衰(如荷兰、英国、美国)和经济中心地理变化(从原来只限西北欧转向了包括北美、日本在内的北半球),但其内在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即这种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生产分工体系(中心与)、均势的国家体系和意识形态是维持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就是一种整体上(世界性的)有效的分工方式。核心生产者提供工业品,它的优势在生产中以比较优势体现出来的低成本,生产者提供原材料,它的优势是强迫劳动的低成本。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中,多边的国际政治均势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上并构成支持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关系的基本政治结构。在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区国家和准边缘国家以及准国家都在从世界经济中谋求积累。这就形成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竞争。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获取经济剩余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军事实力和在世界竞争市场有效竞争的能力。通过这种市场交换与政治强制,核心国家比边缘国家从世界经济中获取了更大的经济积累,并决定了各类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即中心与依附的关系。另外,多边的均势体系使得无一核心国家能以一个世界帝国形式独占世界经济的剩余利润。因为中心国家之间(也包括各类国家之间)存在着为积累的争夺,它们力图通过各种政治经济的战略使自己成为利润最大化的地区,促进资本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流动,这既为技术的全球扩散提供了新的机会,也防止了某一国家在政治上控制世界经济,并从中获取垄断性的积累。这样,中心国家间的均势努力阻止了单一国家利用压倒优势的政治权威(世界帝国)来改变世界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和交换方式,这又维持和发展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沃勒斯坦看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还产生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为不公正的资本主义辩护,而且塑造了这一体系内所有人的思维,维护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此,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由于经济分工、政治统治和文化影响功能不断得到了维护与发展。⑧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尽管运用了历史唯物论来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但他的方法论中仍然存在着经验实证主义的成分。因为他把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绝对化了,并且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否定资本主义内在变化的可能性。这使人在其理论中看到这样一种逻辑:16、17世纪建立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尽管其中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但一直在自我维护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体系内的社会主义运动无法撼动这一体系,反而客观上起加强这一体系的作用;资本主义体系最终的灭亡只有等到它发展到最成熟时,其内在矛盾积累到最大时,由于突然的危机被一种“历史的社会主义”取代。沃勒斯坦也谈历史的发展,但他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认识却是一种经验主义永恒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16、17世纪以后的变化、发展都是一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初形态的还原,因而过分地关注维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因素。另外,沃勒斯坦对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分析具有宿命的色彩,缺乏对人在创造世界中的主体性的分析。

二、历史主义方法论下的理论

历史主义方法论强调对事物、事件、现象的研究应根据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从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辩证地考查,历史的变化与发展不是一种还原式的历史循环,而是一种发展的进化论。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反对用抽象死板的公式或者固定不变的因素(如不变的人性和固定的社会结构)来研究社会事物与现象,强调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性和继承性。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在分析社会时更多的是注重历时性的(di achronic)因素,而不是像经验实证主义那样专注于共时性(synchronic)的因素。这种方法论在本体论上强调人是社会本体的塑造者,人对社会本体的塑造是历史的具体的。这种理论一般对历史的发展怀有某种不可知论的成分。认为,历史是人的实践的具体产物,历史发展有趋势性,但历史发展的具体结果需要由后人的具体实践来创造,前人无法事先预见。在西方国际经济学中,罗伯特·考克斯(RobertW Cox)的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历史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他的《生产、权力与世界秩序》是这一方法论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与考克斯同一流派的还有斯蒂芬·基尔(StephenGill)和戴维·劳(DavidLaw),基尔与劳所写的《全球政治经济学》(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1988)也是这一方法论的着作。另外,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SusanStrange)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这种方法论特征。

1 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建立在这样的论述上:不同的国际生产组织形式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生产关系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不仅塑造了不同的国家形态、国家利益,也塑造了不同的世界秩序;但同时,也产生着经济、政治与社会矛盾,人通过反思这些矛盾,创造着新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

具体地说,考克斯提出影响人的行为三种力量是:物质能力、意识和制度;这三种力量构成的历史结构决定着生产、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在某种历史结构下,“生产组织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力量,它们反过来影响国家结构的变化;国家结构的整体性变化改变了世界秩序的矛盾;”特定的霸权世界秩序又可以影响国家的形态,国家形态的变化影响国内的生产组织的变化。⑨考克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法,认为生产组织形式是社会力量(阶级)产生的基础,也是其他一些人类活动的基础;生产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家的社会基础;国家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有机决定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形成的特定“历史集团”的产物;但国家的形态还受制于世界秩序。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后,国家的生产是与世界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处于世界性的等级式社会生产关系之中,国家的形态也受世界秩序的影响。这样,国家的形态处于国内外社会生产关系的双重历史的、具体的建构之下。这样,国家的利益和对外行为就被历史具体地塑造了。这种塑造的基础仍是特定的生产组织方式。世界秩序根据考克斯的界定是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体系。霸权的世界秩序是霸权国(如历史上的英国与美国)把本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推广到世界,得到世界的认同的产物,也是其他国家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国家这个中介)效法与服从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状态。非霸权世界秩序是各大国为使自己的生产组织形式成为世界主要形式进行竞争的秩序(两战期间的世界秩序)。因此,世界秩序从根本上说,也是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物,是生产组织形式产生的权力的产物。⑩

这种世界政治经济的分析是实践本体论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研究中的具体体现。生产、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都是人实践的产物,不存在外在的给定性。物质力量、意识与制度是决定生产、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的历史框架,这三种因素都是在人实践过程中变化的。变化的动力来自于生产过程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生产、国家和世界秩序的变化。在考克斯看来,霸权秩序只是这种社会永恒发展下的暂时的社会平衡,它的社会交往模式和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能被固定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平衡会逐步打破。各阶级会从矛盾与冲突中进行反思,创造出新制度(社会运行规则)。这又会导致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的新变化。这种反思不是工具理性的思维,而是一种建立在批判基础上的创造性心智活动。有机知识分子的主观创造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前提。通过有机知识分子的主观创造(思想)来教育大众形成一种普遍主观共识是建构新的历史结构的基础。这里,考克斯继承了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强调社会的变革不仅仅是经济矛盾下的产物,物质关系的变化并不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变化,只有对人的主观进行教化,改变人的主观,形成一种集体的共同意识,才可能促进社会的变革。但这种变革不是宿命性,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这样,考克斯没有用一种抽象不变的人性和结构来解释世界政治经济关系,更重要的是他关注世界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动因,关注历史在过去是如何变化,并通过分析历史是如何变化的来观察未来的变化。并且他对这种变化的分析不带宿命论和目的论的成份,而是强调历史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强调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方向在于人的主观努力。

2 斯特兰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英国学者斯特兰奇建立了一种结构性权力框架的模式对市场与国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她指出:结构性权力决定着世界经济(生产、交换与分配)如何运行,而且在这种结构性权力下的世界经济内在地体现着某种政治———“财富、秩序、自由和正义”四种价值的分配和“风险与收益”的分配,从而在世界经济运行中“谁得到什么、如何得到”之类的政治问题有了结果。即权力结构决定着世界经济,经济体制中体现出政治。

斯特兰奇认为,决定经济体制的是权力,权力决定了各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体制中四大价值观的不同分配比例;权力决定市场运行和环境。但她强调,决定经济体制的价值分配与成本、收益、机会和风险的分配的权力是一种结构性权力。这种结构性权力构成和决定全球各种政治经济结构的权力,是决定办事方法的权力,建构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人民、国家与企业关系框架的权力。结构性权力是通过对安全控制,对生产的控制,对信念的控制和对知识、信仰与思想的控制而获得。斯特兰奇把这四个文献产生出来的权力综合成决定国际经济的结构性权力。 从对结构性权力构成的四个基础的分析看,斯特兰奇强调这四种结构是相互依赖的,彼此互为基础(彼此并列,没有一个处于优先的地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构成了结构性权力。

斯特兰奇的这种结构性权力分析框架充满着实践本体论的色彩。在斯特兰奇的理论中,正是掌握结构性权力的主体(人、阶级、或国家),把自己的利益诉求转化为一种制度安排,形成了一种经济体制,从而决定市场的成本、风险的分配,决定市场运作过程中各种价值的分配。因为结构性权力的主体可以通过强制的力量来维持稳定,可以通过控制生产的权力来决定生产的组织与分配,可以通过控制着信贷的创造与发放来抵制或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思想与知识控制和传播加强强制力量,决定如何生产、生产什么,加强金融权力,诱导人们去认同现存的制度安排。因此,她眼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安排是人实践的产物。

建立在实践本体论基础下的斯特兰奇理论有历史主义色彩。因为结构性权力主体历史、具体地塑造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或者说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是由社会历史地、具体地建构,而不是可以还原的。但由于斯特兰奇没有深入探究四种结构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尽管她也强调国际关系理论应该关注国际体系的变化,这导致她的理论没有对国际体系变化的动因进行深入的解释。虽然在后来斯特兰奇把国家、市场和技术视为结构性权力变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变化的三个决定因素, 但同样也没有深入分析国家形态、市场和技术是怎样变化与发展的,以及什么是动因促使它们的变化与发展,而只是说明了这三个因素如何共同影响与决定安全结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变化。这一点使得斯特兰奇理论中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带有瑕疵。有人甚至把斯特兰奇的理论说成是“似乎假设了一种社会永恒运动,但没有找到向前推动的驱动力”的理论。 这一点上斯特兰奇的理论不如考克斯的理论具有彻底的历史主义性和实践本体的特点。

三、结 语

以上以方法论标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进行了概述,但这里必须强调,经验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在上述西方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着作中并不是完全排他的,有些学者如吉尔平和斯特兰奇强调他/她的理论是用一种折中的方法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或其中的一些问题。这说明,他们都认识到用某一种方法论来研究国际/全球政治经济关系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们只能适用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都希望用两种方法论彼此互补与折中,来更深入地研究国际/全球政治经济关系。斯特兰奇就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规范性、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与思考性、分析性的研究方法之间,无所谓正确与谬误之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如同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一样,可以兼容这两种方法”。 的确,在吉尔平这样的现实主义霸权稳定理论中也能发现一些历史主义的影子,在考克斯和斯特兰奇的理论中也能找到经验实证的成分,只是他们的理论在整体上更典型地体现出经验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而已。

注 释:

①这可以从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RobertGilpin)把他近来研究国际范围的政治经济学着作(2001年)取名为“全球政治经济学”中体现出来,1987年吉尔平将其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着作命名为“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吉尔平的这两本着作:ThePoliticalEconom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7,GlobalPoliticalEconomy,PrincetonUniversi tyPress,2001

②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有另一种分类,即以意识形态来分类,分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从这一角度来概述国际政治经济学可参见李滨、姚鸿《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流派、学术渊源与当代代表》,《欧洲》1999年第5期。

③我在叙述霸权稳定论时主要依据的是Gilpin,ThePoliticalEconom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Chapter3和GlobalPoliticalE conomy,chapter4中的相关内容。

④这一定义来自克拉斯纳,见StephenKrasner,InternationalRegimes,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3,p 2

⑤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

⑥这些人物的有关着述详见大卫·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⑦关于基欧汉的新制度自由主义的这种进化主义及其特征的分析详见AndresHasencleveretal ,TheoriesofInternationalRegim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pp 39-41

⑧这里作者所用的沃勒斯坦的着作是:现代世界体系(一至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ImmanuelWallerstein,“TheRiseandFutureDemiseoftheWorldCapitalistSystem”,inImmanuel Wallersteined ,TheCapitalistWorldEconom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

⑨RobertCox,“SocialForces,StatesandWorldOrders”,inRobertKeohaneed ,NeorealismandItsCritics,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6;p 220

⑩以上考克斯理论阐述主要依据下列考克斯的论着:“SocialForces,StatesandWorldOrders”,op cit;andProduction,PowerandWorldOrder,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7

11. SusanStrange:StateandMarket,London:PrinterPublishers,1994(2nded ),pp 23-42

12.StateandMarket,pp 23-32

13. S Strange,“AnEclecticApproach”,inThe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ed byC MurphyandR Tooze,Boulder:Col ,LynneRiennerPublishers,1991,pp 39-40

14.“StructuredStrangely”,Christopher May,“StructuredStrangely:SusanStrange,StructuralPowerand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inTheorizinginInternationalRelations:ContemporaryTheoristsandTheirCritics,ed ,byS ChanandJ Wiener,Lewis ton:N Y ,TheEdwinMellenPress,1999,p 51

上一篇:健康知识范文 下一篇:税费征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