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文化范文

时间:2023-02-28 21:56:51

酒桌文化

酒桌文化范文第1篇

无酒不成席。酒是催化剂,桌是能量源。酒桌不是PK台,是PR场。

在中国,酒是文化、礼仪、历史、风俗:最后酒酒归一,酒是关系,酒桌即中国。

情在口中,话在杯中,各地酒桌不同酒风。

公款吃喝9000亿,是国防开支的5倍、医疗投入的4倍,这叫“酒桌经济”。抛开利益局,纯扯淡、纯聊天,开怀畅饮、放浪形骸,这叫“酒肉朋友”。“酒桌经济”难免,“酒肉朋友”难得。

今天,你喝了吗?

酒是“前啜”,桌是“后啜”。酒和桌构成中国人精神与话语交流的阵地,也是面临各种社会压力的逃避之所。

王朔在《新狂人日记》中描述过一个叫“三哥”的,大家每天都顶着“三哥”的名目吃饭:周一,三哥要去天津了;周二,三哥又不走了;周三,三哥真走了:周四,三哥回来了。王朔说:“剩下的就全周末――必须的。”

这个三哥是典型的饭局达人,最“骇人”的一次是在某次聚会上,7个人互相介绍后发现,彼此全叫“三哥”,这几率真是小之又小,愣让王朔给碰上了。

吃饭其实很累,但再累也得吃。所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革命了,不就剩下“请客吃饭”么。美食专栏作家沈宏非说:“一周一个饭局是正常人,一天一个饭局是大红人,一天三个饭局是交际花,一天很多饭局,是餐厅服务员。”

中国人的现状说到底是“吃穿住行”只解决了吃穿,没解决住行。基本温饱、略微小康、虽有中产、塔顶特权是社会的写照。住,房价太高,行,交通太堵。吃和穿则蔚为大观,钞票化做饭票、布票仍是主旋律,于是往死里吃、往出格中穿。

酒、桌的中国形态

喝红酒加电脑桌,喝白酒加麻将桌,从领导处搞好关系;喝洋酒加谈判桌,从客户处套取利益。

现代人每天外出游弋,与原始社会出外打猎并无本质不同,碰运气、谈天气、讲义气、聚人气,“气场”各有不同。早期在房地产领域流行的“工作无非两件事――找资源、建人脉”现在人人心领神会。说白了就是寻找猎物,自己能干掉就独吞,干不掉,那就找人来合伙干掉。

酒是用来壮胆的,桌子是用来拍板的,酒和桌拼在一起,则无事不可为。有的时候,一桌客满,硬挤不进来,你还得单开一桌,是为换个局;自己定喝酒规则,是为制度创新;吆喝人来,是为策划推广;分而食之,是为共同事业:酒醉饭饱,是为既得利益。陈天桥用网络游戏起家,江南春靠写字楼电视创业,马云凭电子商务致富,无他,但懂得一个“吃”字。

鲁迅先生作悲愤言,旧社会每一页都写着“吃人”二字。现在的社会不作如是观,人们的活命思路转化为:“是人就要有被利用价值”。潜台词是被吃一口未尝不可。所以,娱乐界的潜规则被90后少女转化为“肉献”一词,与其被潜,不如主动肉献。无论是看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还是看殳俏《吃,吃地笑》,最后得出一样的道理:大国亦是盘中餐。

每逢年底,公司企业、单位部门都有年会,这是观察中国生态的绝佳场合。企业文化不同,生意好坏有别,气势形态各样,但有一处相似,总得有人喝醉方为尽兴,总会有一句口头禅言简意“骇”“吃好,喝好。”

有酒无桌是酒鬼,有桌无酒干着急。酒与桌的关系就像矛与盾的关系,没有矛不甘心、没有盾不放心。酒是催化剂,桌是能量源。酒桌不是PK台,而是PR场。中国的骑士,不用骑马,而是骑驴找马。也只有在酒后,民间智慧诞生了:“群众都过了河,干部还在那里假装摸石头”。

从何以解优到何以解压

据说,茅台空酒瓶部卖到了90元一个。茅台当地的一个开发商说,现在市面上卖的茅台3/4都是假的。原因很简单,茅台酒的产量有限,而需求量太大。“批条子到茅台酒厂要酒的都生产不过来。”

酒没有缓解“忧郁”。忧郁症位列第四大疾病,全球患者达到1亿,每60个人当中就有1个,在大城市中更严重,“每个人都至少认识一个忧郁症朋友”。

但酒还是缓解了社会压力。上海一家杂志主编说:“我缓解压力的三种方式是:喝酒、K歌、飙车。”此话颇具代表性。这还是健康的,要是“嗑药、、发飙”那就太《台北晚九朝五》了。

喝酒达到“赖嗨嗨”状态好过全民下药。国进民退、未富先懒,小酌一杯进入自我陶醉状态也许是最佳选择。买完房,每个人都想吃后悔药,每个人都需要杯酒。“现在还被老婆抱怨,当时看好要买的大房子,钱都准备好了,结果接到一个电话说房子那儿以前是垃圾场,结果不知怎么想就动摇了。过了几天再去订就没有了。”有个想换房子的IT界人士喝过一杯后说。

工作上的压力显然更大,新人时常面对职场“冷暴力”,无人指点、无人搭理、无人问津,要么就是被搭理的大叔偏偏是个边缘人员。“一杯茶、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单位生活被如此多职场人士向往,但那已是上个世纪的事情。那么,还是喝酒吧。

似乎一切事情最后都被酒代替、统管,像是打牌时的“替张”。助兴时,喝酒;不爽时,喝酒;社交时,喝酒;独处时,喝酒;对一个人好,喝酒:报复一个人,还是喝酒。

酒桌文化范文第2篇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孝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酒桌文化范文第3篇

“送礼”一词,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了人们嗤之以鼻却又不得不嚼在舌根里的酸辣酱,也成为人们的一种隐痛。年节将至,各大电视台的广告又多了穿着喜气洋洋红衣服的人,不厌其烦地说着“今年过年不收礼”。其实谁都明白,“不收礼”就像童话一样都是骗人的。很快,中国大地上又会掀起一阵有关送礼的风波。首要的就是面子要挂得住,哪怕造价就七八块的酒,也要给它包装出闪瞎收礼人眼的光彩。

然而,“礼”本身的含义并不在此,它本应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载体、心意的寄托。“送礼”一词,也有着干干净净的本来面貌。“送礼”有三重功能,第一为送“礼”,人们在逢年过节、官场应酬、拜师学艺时,往往以礼物来馈赠,是一种礼节;第二为送“情”,不需要特殊节日,父母子女之间、朋友之间、恋人之间、邻里之间都可以互相馈赠,这表达的是“情”;第三为送“品”,这是一种更超出送“情”之上的行为,这时的礼物某种程度上颇有点儿“俏皮”的意味。

中国人送礼,最多的时候就是逢年过节了,尤其以春节为最。至今在中国很多地方,每逢年底,很多人家就备好了走亲访友的礼物,等到大年初二,就开始了携带礼物串门的日子。从丈母娘家到三大伯四大叔家,从老伙计到新朋友家,一路欢笑着去当客人。被迎进门,先将自家养的鸡鸭、打下的大枣儿、冻得梆梆的馍馍饽饽黏豆包往下一放,就盘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和主人家聊个不停。中国人图一个“礼尚往来”,主人家也会把自家酿的烈酒、媳妇儿做的酸菜一个劲儿往客人包里塞。想必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这种被长辈拉着走亲访友的过年“必修课”,人们之间年节送礼,没有刻意的准备,没有啥目的,图的就是个高兴。

除了春节,中秋节、正月十五也都是互相馈赠礼物的高峰期。虽说现在的“天价月饼”早已经失去了月饼的滋味,但其实中秋节送月饼的习俗自古以来都有。有个传说是讲,月饼起源于唐朝,李靖征讨匈奴得胜,恰好在八月十五那天凯旋。皇帝很高兴,一位吐鲁番的商人为了表达祝贺之意,就向皇帝敬献了一种圆饼祝贺。皇帝拿出圆饼,指着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他把胡饼分给了众人一起吃。到后来,胡饼被改为“月饼”,成为中秋节人们的必吃之物,而且渐渐也成了人们互相馈赠的礼物。典籍记载,“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这样的礼物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而是为了承载祝福。

在清朝 官场应酬是礼节,是规矩

一说到官场应酬,很多人立刻想到和团的模样。清代官场确实送礼成风,每逢年节,哪一级的官员该送啥礼物都有不成文的规矩,有位按察使大人,当官六七年,用于孝敬的钱就多达45 000两。然而,官场应酬原本也是一种“礼”的表现。最初,每到一定时候,诸侯都要向皇帝朝觐,献上贡品,而皇帝也会赏赐,这本来只是一种君臣之间的礼节,是为了维护稳定的一种政治制度,他们交换的礼物甚至是等价的。然而,这里面的空隙太大,人的贪念也很多,官场的礼物也与原本的面貌渐行渐远。不过,也有清官拒绝送礼的趣闻。

明朝按察使周新,是个很有个性的清官。有人巴结他,送来几只肥美的烤鹅,周新无法拒绝,他想了想,就把烤鹅挂在了屋檐下,如果再有人来送礼,他就把那人领到屋檐下,和自己排排站,一齐仰头“瞻仰”烤鹅,很快,送礼者感到难堪,就不再送了。清代张伯行升职后,送礼者络绎不绝,他一怒之下,写了篇《禁止馈送檄》贴在门外,檄文说:“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份,倘未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还有更厉害的,南朝顾协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有人为了拉拢他送了两千钱,顾协竟然命令家人将送礼的人重打十大棍赶了出去。

孙膑送寿桃 母亲白发变青丝

当礼物到了感情深厚的父母子女、朋友恋人之间时,“情”的意味就很浓了,这时候的礼物已经不能叫做“礼物”,而是一种心意。只要感情深,哪怕是送一棵草也能让收礼者欣喜。就像邻居之间,谁家做了好吃的、谁家收获了果实,就互相赠送一样。

相传,孙膑未及弱冠之年就背井离乡去和鬼谷子学习,长年累月不能回家。有一年五月初五,他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今天过生日,而自己却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于是急急忙忙向师父告假。鬼谷子摘下一个桃子交给孙膑说,你拿回家孝敬你母亲。孙膑依言,回家后,母亲尝到了桃子,喜笑颜开,奇迹竟然发生了,母亲的白发变成了青丝,脸上的皱纹也不见了,又恢复了年轻。后来,大家争相模仿,在父母过生日时送桃子,可桃子不是四季都熟,于是儿女们用面粉捏成桃子表达对长辈的祝福。

父母对子女的爱也能在礼物上表现出来。直到现在,每当过年时,父母总是压几张钞票在孩子枕头底下,早先这个并不叫“红包”,而叫做“压岁钱”。因为“岁”和“祟”是谐音的,所以家长通过“压祟”来祝福自己的孩子。清代有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古代的压岁钱多是铜钱,用彩线穿起来放在孩子枕头下,到了民国以后,纸币流行,就用红纸包起来了,慢慢演变成了“红包”。压岁钱其实也是种礼物,虽然最终会回到爹妈腰包,但是爱护子女的心意已经送出去了。

古代有种礼物很有意思,多发生在朋友之间,人们会互相写诗当做礼物送给对方,称为“赠答酬送诗”。以李白为例,他就写过很多赠答诗,这是朋友间的一种美好互动。最著名的要属那首《赠汪伦》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有趣的是,诗人们不仅写诗送现实中的朋友,还会写诗送神交的朋友。比如有人曾假托苏武与李陵之名,写过几首苏李之间的赠答诗,感情真挚,虽然是没有版权的作品,可朋友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表露无遗:“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现在很多年轻男女一到情人节就开始发愁了,该送对方什么礼物,礼物并不是越贵越好,在相爱中的人看来,真正的好礼物在于是否花了心思,古人也是这样。《诗经・邶风・静女》中有这么一句:“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静女”送给男子的便是“彤管”(有人说这是种乐器,有人认为是一种茅草)。古代有首《定情诗》大量描写了恋人之间互相赠送礼物的情形:“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缠臂金环、耳坠子、衣裳等都可以是表达爱意的礼物。“送礼”在此处送的不是物质,而是“情”。

礼轻意重 半条鱼胜过珍宝

送礼,除却铜臭味之外,可以有很多额外的含义。俗语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有的礼物看似无厘头,实际上却需要收礼者“品”,只有那些拥有豁达胸襟或者大智慧的人,恐怕才能看出其中意味,这送的便是“品”,就像陈年老酒,需要尝过才知其中滋味。

明朝时,有个人叫鲁铎,有一天,他正在家里,他的一位朋友赵永经过他家。鲁铎问,你去哪里?赵永回答说要去给西涯先生祝寿。鲁铎又问,你带了啥贺礼呢?赵永说,就带了两方头巾。鲁铎决定自己也就这么送了,可在家里翻箱倒柜之后,没有找到。鲁铎家里很穷,他窘迫了很久,突然灵光一闪,自己家里好像有别人馈赠的鱼呢!就赶紧让家人取来,可家人说已经吃了一半了,鲁铎竟然说没关系,提上吃剩下的半拉子鱼就和赵永去老师家里了。如果换做贪官污吏,见到这两位活宝送来的礼物,不得立马大扫帚伺候,可西涯先生并不在意,他用酒菜招待两人,席间相谈甚欢,鲁铎也尽兴而归。这位西涯先生品的就是送礼者的这份惦念之情。

明朝张岱散文《五云山》中,记载了一个非常别致的礼物:“宋时每岁腊前,僧必捧雪表进,黎明入城中,霰犹未集,盖其地高寒,见雪独早也。”说的是五云山地势比较高,下雪比较早。每逢深冬,僧人们会将山上的雪收集起来连夜带进城里,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将雪花作为礼物,高洁美好的意味显而易见。古代还有送云雾的、送茶的、送竹子的、送酒的等等,也许送者无意,但接受者必须有心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好。

礼物的味道 只有用心才能体会

其实,抛去那些功利性的送礼,人与人之间时不时相互馈赠一些礼物,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宝剑赠英雄,良驹送识人,礼品本身会散发哪种味道全在于送礼者与收礼者双方。古代有句话叫“多货则伤于德”,礼物不在贵重而在于心意的传达。

酒桌文化范文第4篇

社交催化剂

中国的酒桌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标志。“酒文化”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喝酒可大俗可大雅,可论国事可谈风月,可攀交情可显性情,可怡情可乱性,可养生可伤身,可豪饮可小酌。朋友相聚什么都可缺,唯独不可缺酒。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能熟练掌握酒桌上的“奥妙“,绝对有助于提高一个人求人交际成功的机率。在我们身边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

中国有庆祝酒、送行酒、辞别酒、欢庆酒、消愁酒、交杯酒、结义酒、致歉酒、壮行酒、庆功酒等,宴有婚宴、丧宴、满岁宴、寿宴、庆功宴、升迁宴、升学宴等近二十种酒宴,在这些宴请中,都必须有酒,可谓无酒不成席。酒可谓是社交关系的催化剂、能量源。酒是“前缀”,桌是“后缀”。酒和桌构成中国人精神与话语交流的阵地,也是面临各种社会压力的逃避之处。全世界有着不同酒桌上的人情世故、不同人情世故里的社交酒规则。只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酒桌文化更加讲究、更加深奥,更加理直气壮些罢了。

当然酒桌文化也不全是丑恶不堪的,现代的社会,随着工作和生存压力的加大,每个人仅仅单纯凭借自身的能力和运气已经无法轻松生存,面对人满为患的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无人指点、无人搭理、无人问津,没有亲朋好友的帮助,想要在当今社会立足,轻松获得高薪、获得升迁,几乎是不可能的,千里马还要伯乐识,何况一平头百姓。朋友从何而来,不管是男人和女人,通过酒桌交友都可谓是一个捷径,不把酒桌当成酒量的PK台,而当成交际场、积累人脉的宝藏,通过酒桌文化积极找资源,建人脉。长此以往,纵使不能像“孟尝君”一样好友遍天下,最其码在身边周围办事不会受阻吧!

官场媒介

酒桌浇筑了一个社交的中国、节庆的中国、礼仪的中国。上至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每逢喜事,必酒宴侍候,国有国宴、家有家宴,因此,汽油文化碰到酒精文化也遭受伤痕累累,禁酒令越来越严,仍难敌陪酒之风,把车扔在原地,徒步而行,酒还得照喝不误。“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这句话,很有深义,在交往中不一定什么事都可以摊到桌面上来说,但有一个桌可以除外,那就是酒桌,酒桌适宜神交、社交、私交。酒是用来壮胆的,桌子是用来拍板的,酒和桌拼在一起,则无事不可为,最终似乎一切事情最后都被酒代替、统管,只要有酒有桌,一切都似乎可迎刃而解。

酒不仅与人情紧密相融,还与官场不可分离,脱离了酒桌和人情,官场也就不是官场了,酒是媒,桌是介,这与贪赃枉法、贪污受贿无关,上级来检查、来验收考核,按规定也得吃个工作餐吧,通过吃工作餐,喝水酒,只要方法恰当,就能与上级相识,接近关系,甚至得到领导的赏识。工作中用酒对新来的同事表示欢迎,向新领导敬酒表示友好、拥护,生活中对新结识的朋友或老朋友、发小经常小聚一下,不仅在觥筹交错间增进了友谊、联络了情感,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陷入困境时,没准哪个朋友出来伸手拉一把,就能化险为夷。即使你能力再强,素质再高,没人认识,没人知道,无人了解,谁敢用你。

当然我提的酒桌文化更多的是脱离了酒桌文化礼仪的本质,其实酒桌礼仪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精髓,相对个人来讲,酒桌上的礼仪是充分体现一个人素质与品位高低的尺度,熟练掌握酒桌礼仪,你可以赢得更多的人际关系,在较短时间获得别人的认可。对国际关系来讲,完美的酒桌礼仪是外交的必需品,失仪的酒桌礼仪可能会导致外交中的败笔,甚至会影响国际间的友好发展。

酒桌文化范文第5篇

文化:在酒桌上传承

山东人善饮酒,天下皆知,山东的酒桌文化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座次表、行酒令、劝酒词……五花八门的山东酒桌文化礼仪绝对会让你哑口无言,乖乖就范。而说到这种酒桌文化的起源,还得追溯到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之后,就衍生出了一系列规范约束人们饮酒的条条框框,即酒德、酒礼等,完全把喝酒这种行为纳入到秩序道德的范畴之中。但这一系列的规章条例并不影响人们对酒的喜好,也没有束缚人们对鲁酒的追求。这种对酒的需求,到了魏晋上升到了极致,以至于魏晋士人说“三日不饮酒,觉神情不复相亲”。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却极为形象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整体风貌。

与山东人同桌共饮的人肯定深有体会,山东人那种豪爽、憨厚、倔直的性格在饮酒过程中得到了淋漓致尽的展示,甚至有时会让某些远方朋友招架不住。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触,似乎在这方齐鲁大地更能获得人们的共鸣。但实际上,论酒量山东人比不过蒙古人,而论饮酒的猛烈程度,山东人也比不上东北人。那么至于山东这些颇多的酒桌风俗和礼节,到底是好是坏,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看到的是山东酒桌文化的俗文化,比如请客送礼、聚饮酗酒,他们认为酒沦落成打通关节的必需品,李白挥毫的潇洒、文君当垆的浪漫、贵妃醉酒的雅致都荡然无存。而有的人看到的是山东酒桌文化的重大影响,调节气氛,活跃主宾,让大家吃得尽兴,玩得开心,增进宾客之间的交流,加深感情。

虽然大家对山东酒桌文化的争议一直存在,但是因为酒的激发,催生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动人诗句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杨万里在《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写道“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由此可见,酒桌上传承的不仅仅是喝酒的文化礼仪,还有酒后传承的文学文化。

承载着褒贬不一的言论,山东酒桌文化是依然兴盛还是传承断代;依托厚重的齐鲁文化,鲁酒的未来又是何种前景;鲁酒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否运用并发展好鲁酒文化……深挖鲁酒文化,了解鲁酒发展近况,我们还需走进鲁酒,了解鲁酒文化的发展渊源。

发展:昔日的辉煌

中国是酒的故乡,可以说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历史。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翻开《二十五史》有关酒的记载更是无处不在。而谈起鲁酒的发展史,在中国白酒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与山东悠久的人文史一样久远。

“兰陵美酒夜光杯,玉碗盛来琥珀光”,作为鲁酒的代名词,兰陵美酒拥有三千多年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产于齐鲁三大古镇之一“景芝镇”的景芝景阳春酒,自元末清初伊始,也有千年历史;孔府家酒始酿于孔府内的酒坊;扳倒井始于唐末;就连泰山酒也是历代皇帝祭祀的泰山脚下的酿酒坊酿造。

作为中国的消费大省以及全国白酒生产第一大省,山东拥有白酒生产厂家近600家,兰陵、孔府家、泰山、景阳“四大家族”,以及景芝、扳倒井、琅琊台、古贝春、趵突泉等“金刚”,其酒厂年销售量逐年增长。

时光辗转到现代,鲁酒没有辜负其历史悠久的文化熏陶,其发展并没有辱没自己高贵的出身。1985年孔府家在全国推出了第一个低度白酒品种,引领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当其他企业还处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沉睡中时,鲁酒第一个推出了广告营销的模式,并大获成功;上世纪90年代鲁酒异军突起,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鲁酒企业可以说是中国白酒市场创新的引领者,开启了白酒市场营销的新时代。

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引起了千万血性男儿的思家情怀;而一句“饮不尽的豪爽——扳倒井”,又将山东人的豪爽彰显得淋漓尽致。孔府家、景阳春、泰山特曲、秦池、孔府宴、扳倒井、董公酒、喜临门等诸多鲁酒品牌都在这一鲁酒兴盛时期大步走向全国,并且依靠这种广告营销模式迅速占据中国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1996年成都糖酒会鲁酒猛烈的宣传攻势,让竞争对手们目瞪口呆。而广告宣传更是铺天盖地,肆意蔓延在中国白酒阵地的上空。

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鲁酒的兴盛之路也未能逃过这老话限定的宿命。随着秦池“标王”的负面效应以及消费者“川酒鲁卖”的错误认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鲁酒开始呈现严重的下坡之势,其各白酒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都严重下降。在消费者心目中也一度形成了“山东无好酒,产品全靠过度包装”的认知印象。鲁酒淡出人们的视野……

瓶颈:不堪回首的尴尬

一招之伤,必有性命之忧。1997年,秦池“标王”事件绝对是鲁酒不愿回首的痛。“勾兑酒”引爆的危机炸弹不仅炸毁了秦池,也不同程度地波及了其他鲁酒。“标王”的荣耀、风光和现实利益被炸得无影无踪,鲁酒一个个偃旗息鼓,在生存与亏损的线上挣扎。

一系列亏损和下滑的数字道不尽各家鲁酒企业的尴尬与心伤。 想当年这些不可一世的鲁酒企业一下降到低谷。很多人认为都是秦池的“标王”惹的祸。其实对于鲁酒的没落,不乏业内专家做过多方的分析和探讨。他们认为,秦池“标王”事件只不过是鲁酒危机的导火索或者说是催化剂。鲁酒风光发展的背后,已然暴露出很多问题,市场观念落后、企业素质低下、产品结构存在问题,甚至鲁酒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都存在鲁酒衰落的症结。

酒桌文化范文第6篇

1900年岁末,这慈禧老佛爷对光绪帝是越来越看不上眼了,一门心思想把他给废了,重新换一个新的皇帝,连“候补”都找好了:端郡王载漪那十五岁的儿子──溥。

老佛爷虽然算盘打得不错,可心里还是有点儿忐忑,想知道那些个外国公使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思来想去,还是把这事儿交给老臣李鸿章合适。这李鸿章也没客气,张嘴就要官:老佛爷,我有一办法,您任命我为两广总督吧,洋人们必来我这儿祝贺,我在酒桌上就能把这事给您办成喽。要说这老李真是老谋深算,用一桌酒席,就把自个儿抬高了,也为晚清的国运,埋下了伏笔。这老佛爷一听,顿时眉开眼笑,赶紧下旨启用李鸿章。

果不其然,这各国公使一听李鸿章高升了,纷纷前往李府祝贺。酒酣耳热之际,老李就把老佛爷的意思透露出来,结果除了俄国公使,其余各国坚决反对。老李把结果向老佛爷汇报。老佛爷心里很不爽。这是俺的家事,跟你们洋人有啥关系?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老佛爷按原定日期《立储书》。载漪心里乐开了花,很快就要给皇帝当爹了,哪能不庆祝一番?于是在家里大摆筵席,招待各路客人。还事先派人“委婉”地“邀请”了各国公使。遗憾的是,洋人们一个没来。这不来,就是不承认这事儿呗。洋人们绝没有想到,对于大清家事的不支持,居然成就了大清家里的首号反帝爱国英雄――“自是载漪之痛恨外人,几于不共戴天之势”。

这场酒席不仅改变了晚清的国运,同时也改变了载漪的个人命运。

载漪从此成为义和团的“铁杆儿粉丝”,还伪造了一个所谓的“洋人照会”刺激老佛爷,搞得老佛爷很不高兴。话说这洋人呢,似乎更不高兴。这才有了后来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才有了火烧圆明园以及种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载漪也随之失势。

对载漪而言,这恨的种子,就种下了。后来的事,都是这粒种子的发芽和生长。酒桌上的事,岂能小看?

就这样,几桌酒席,改变了几个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国运,你说,这酒桌上的事儿,你是不是得好好重视起来?这酒桌上的潜规则,你是不是更得好好研究研究?

现如今,在中国什么事儿都要讲个“潜规则”,甭管你是官场、商场、职场还是娱乐圈人士。这“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这才为“人”。而维系固定这个支撑关系,就要交际,就得沟通。酒桌,便成了交际沟通的最佳平台。

酒桌文化范文第7篇

先说“麻将桌”。一张摆拍痕迹明显的会议照片,在网络上掀起对“人大代表麻将桌上办公”的关注和讨论。这是发生在陕西榆林的两会“插曲”,由于“麻将桌”、“五星级酒店”等字眼,受到公共舆论的特别关注。其实,网上铺天盖地的戏谑背后,不仅仅是驻足围观的一时兴起。网民从“麻将桌”上看出了充满形式感的新闻宣传套路,更看出了政府会议花费的一些端倪。与该市子洲县政协主席开会熟睡相比,“麻将桌”指向的不单是会风问题,更是会议开销中的纳税人监督与知情权的诉求。

“麻将桌”用来办公,那么“办公桌”又用来干什么?最近一段“胶州市建设局安监站站长吕苏办公室受贿现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摄录的就是“办公桌”上发生的一幕:一位工作人员坐在办公桌前,对着办事的人说“没问题没问题,一定给搞好服务”,而对方连声道谢,顺带将一沓人民币递到工作人员手中。随后这名工作人员将钱放进了办公桌左侧的抽屉。如此具有震撼力的第一现场,见证了“办公桌”的“妙用”。

再说“课桌”。麻将桌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而课桌却没有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广东省吴川市的三所学校,广泛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购桌椅上课的情况。排查结果显示,该市十三所中小学共有六千零七十名学生需自带桌椅上学。更令人痛心的是,虽属变相乱收费,但学生自买桌椅上课由来已久。事情曝光后,校长们难逃免职厄运,问题是这种由来已久的乱象,责任难道仅仅只在学校一方?“课桌”的缺席暴露出义务教育的短板,更折射出教育行政执法的失职。

接下来说说“酒桌”。岁末年终,“酒桌上的腐败”向来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在全国上下整顿作风纪律的敏感时期,官员还在“酒桌”上犯事的确有些“政治不正确”,湖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就是这么一位“倒霉者”。筹办儿子婚宴,据说事先已按程序汇报并严控范围,“没有给司法系统的人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送一个请帖”,但在网络围观下却成了“儿子婚宴警车助阵”的危机事件。“酒桌”能否不再成为官员腐败的标签,显然有待实践的检验。只是在“请客送礼”俨然成为官场流行亚文化的背景中,缺乏硬性的约束显然难以遏制官员们内心的冲动与忧虑。如果这位厅长所言属实,那么真正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自发形成”的婚宴大场面才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其实“麻将桌”、“办公桌”也罢,“课桌”、“酒桌”也罢,都不过是大众监督官员的“道具”而已,反映的是当下官员的工作作风和廉政现状。只是形成鲜明反差的“桌子”很忙,背后也折射出网络监督力量依然不减。只要网民不失去“扒粪”的信心,只要网络还存在着公共的情怀,只要法治的追求不灭,那么任何一个物件都可能成为这样的“道具”。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监督威力,由此也给那些平时藏匿于各色亚文化、潜规则之中的官员一个提醒: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否则下一个主角很可能就是你。

酒桌文化范文第8篇

齐白石 红梅酒蟹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103×34.5 cm.

年代:乙酉(1945年)作

题识:借山老人八十五岁画。乙酉冬至日。

钤印:木人

成交价:¥2,760,000

日期:2012年5月12日

拍卖公司:嘉德

张大千 行书“对酒当歌” 镜心

材质:纸本

尺寸:32.5×94.5cm

款识:丁亥六月戏墨。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大风堂

鉴藏印:傅、傅圣恩、磊青堂、傅圣恩印、磊青堂珍藏

成交价:¥89,700

日期:2011年9月15日

拍卖公司:匡时

黄花梨圆腿顶牙罗锅枨瘿木面酒桌

尺寸:高87cm;宽104cm;进深73cm

年代:明

成交价:¥5,600,000

日期:2010年11月21日

拍卖公司:嘉德

黄花梨嵌绿纹石有束腰插肩榫酒桌/炕桌两用桌

尺寸:高88cm;宽81.5cm;进深48.3cm

年代:明中晚期

估价:¥8,000,000―12,000,000

日期:2011年11月12日

拍卖公司:嘉德

一人一座 明式桌

在明代宴饮中,你会发现其酒桌通常都是长而窄,往往是主客两人共用一桌,宾客多时,则各人一桌,大约到清中期以后才流行多人围坐大圆桌共同进餐。正是这种分餐制使得酒桌的需求量增大。并且自隆庆初年(1567年)开始,明政权为了缓和财政危机,开辟税源,采用开放“海禁”的办法,允许私人海外贸易。开放海禁直接促进了家具生产,因南洋各地,盛产各种贵重木材。因此,明清硬木家居,有很大一部分是用进口木材造成的。明代硬木家具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其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制作时充分发挥木材的本色与运用简练的线条感,使明式家具形成特有的审美意趣。

明式酒桌的ID识别

根据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介绍:酒桌的最基本形式是只有桌面造出冰盘沿,全身不用线脚装饰,桌面有拦水线,圆材,直牙条,素牙头,单横帐或双横帐。酒桌和半桌,其主要功能都是为饮酒用膳使用的,故多数都有拦水线。

中小型的明式长方形桌案,除窄长的条桌、条案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比较矮而窄,以带掉头的为常式,鲁班馆匠师称之曰“酒桌”。他们显然是案形结体,却被称曰“桌”,可谓是命名上的一个例外。此名的由来,尚未查到文献根据,但古画所见,多用以称置酒肴,明人画本更为常见。故名曰酒桌,自有来历。此外,还有式样相同而体形稍大,硬木或柴木制者。柴木制者为日用品,或任其素白(俗称“白茬”),城乡饮食店多有之,回民小吃店尤为常见。或上油漆,过去家伙铺租赁给婚丧之家使用,通称“油桌”,因经常与饮食油水接触而得名。另一种比酒桌高而宽,一般桌腿位在四角,但也有作案形结体的,北京匠师称之曰“接桌”或“半桌”。按“接桌”的得名,是当一张八仙桌不够用时,再接一张较窄的桌子,此桌遂名曰接桌。“半桌”则言其尺寸约相当于八仙桌的一半。

酒桌的特异功能

附加功能书桌

酒桌除了供二人对饮外,也可作为书桌使用。它起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末清初,在传世绘画中多有描绘。“黄花梨圆腿顶牙罗锅枨瘿木面酒桌”结构完美,比例匀称,做工考究,其线条的运用和空间的完美分割颇具功力,是明式家具优雅的典范。面芯采用整张楠木瘿制成,借此由不同的材料来完成生动的装饰效果。

皿中窥 史与诗

速记关键词 1分钟变装知达人

随着酒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酒器皿的材质、形态、功能分类都有所变化。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糟,故食用时会用如碗一样大的原始材质器皿(陶器、角器、竹木制品)来装。由于商代的生产力、酿酒业、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成熟,中国的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因应煮酒、盛酒、饮酒、贮酒的不同用途具有不同的酒器配备。秦汉之际开始流行漆制酒器,而在汉代,席地而坐的饮食习惯使得饮酒器具造型偏矮胖,便于被置于地上。魏晋时期流行坐床,酒器变得较为瘦长。虽说瓷制酒器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到了隋唐五代才有较大发展。因为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适用于桌上的“偏提”,形似“酒壶”,有喙、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饮食视平线的变化,也演变出更值得与视平线水平观赏的酒器。元代的青白釉高足杯、明代的青花、斗彩瓷制酒器与景泰蓝的问世,还有清代的珐琅彩、素三彩及各种仿古瓷。以生活习惯演变的角度来观察中国酒器的发展,你就会发现各种简单易记的关键词。

鉴赏1 诗图并茂显醉趣

“五彩饮中八仙?太白醉酒诗文杯”外壁一侧以墨彩书杜甫《饮中八仙歌》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钤“玉居”小印。另一侧以五彩绘制诗句中场景:画面正中太白醉卧于榻上,一酒家手捧方斗形金杯跪侍在侧,一旁高力士捧旨相待,屋外还有舟船停靠岸边。杯底心双方框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饮中八仙歌》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初到长安时所作,追叙了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位文人的平生醉趣。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流行将历代神话传奇、小说故事绘于瓷器之上的装饰方法,饮中八仙饱含的满满文人情怀,更是使其深受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甚至贡御宫廷。因此饮中八仙杯为清初酒具之名品,历来为藏家所钟爱。

鉴赏2 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朝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使得后人对于“夜光杯”充满了遐想,有人认为夜光杯是玉制的或玻璃制的。但不管猜测是何种材质,其实不需要整块材料都是透明的。只需有一部分透明,与不透明的部分两相对照,才能衬托出“夜光杯”的光彩。而这个私人藏家提供的花石高足杯,便非常符合“夜光杯”的形象。即便是将此杯放在不太强烈的光线之下,杯身上的斑驳也能透出如翡翠般的秀丽光泽。根据私人藏家介绍,这种石质器物在唐代很流行,其材质有几种称法:孔雀石、爆斑石、花石等。

孔雀石高足杯

尺寸:高17cm

年代:唐

私人收藏

五彩饮中八仙?太白醉酒诗文杯

尺寸:直径 10.5 cm.

年代:清雍正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估价:¥600,000―900,000

日期:2014年4月9日

拍卖公司:嘉德

花釉叶口壶

尺寸:高32cm

年代:唐

私人收藏

绿釉龙嘴贴花执壶

尺寸:高19cm

年代:北宋

私人收藏

乐与憨 游戏人生百态

酒令 文人醉姿态

酒令是酒席上的助兴游戏,划拳、两只蜜蜂令、猜骰子等酒令至今都被流传下来,甚至还有最近复兴的“谁是卧底”也是源于古代的“谜射谜令”。行酒令的方式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大不相同。一般百姓是用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文人雅士常用对诗、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非常考验文学功底与反应能力。

根据《投壶》、《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左转》记载,工具类酒令和口语酒令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而唐宋时期是全民酒令的高峰时期。我们现在知道的唐代酒令就有二十多种,例如:日历令、手势令、拆字令、急口令、雅令、骰子令等。而把唐宋时期的酒令文化推至高峰的就是一班爱酒文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欧阳修、苏轼等。如白居易描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其中所说的“酒筹”就是他们用以记杯数或行令用的筹码。唐宋时期酒令工具,如骰子、筹子、彩笺(纸牌)等已被广泛应用。

戏画 钟馗也憨态

齐白石在《钟进士醉酒图》中描绘钟馗的醉酒之状,显得稚拙而纯朴。钟馗传说深入民间,普通百姓悬挂钟馗画像以达到驱邪镇宅之目的,被喻为“赐福镇宅圣君”。历史上为其造像的画家多喜欢取其狰狞恶煞的面貌。但在白石老人笔下一改他在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如乡邻朋辈般过上了日常生活,这也是齐白石将神话传说作拟人化处理的习惯性手法,如他笔下的铁拐李、东方朔等。而齐白石以钟馗为题材的作品中,其搔背抓痒状较多,亦见摇扇踱步之态,此钟馗醉酒图,并不多见,其脸部祥和悠闲,貌臂环抱合拢,胖胖的躯体歪斜倚在酒缸上。齐白石拿捏准确,质感表现极强,在写意中流露细致求工之精妙。

“第五”酒令筹

尺寸:直径 39.7mm

成交价:¥74,750

日期:2012年5月19日

拍卖公司:嘉德

齐白石 钟进士醉酒图 立轴

材质:纸本

尺寸:66×33.5cm

款识:齐璜。钤印:齐大

成交价:¥2,645,000

日期:2011年12月2日

酒桌文化范文第9篇

古典中式元素的功能分类。

1.案:案与桌的区别还不单单在外形上,更重要的是在古人心目中,案的地位要比桌高出一个档次。因为桌的功能多与吃吃喝喝有关,而案往往与书画文墨有关。中国文人一向认为,吃喝是物质层面的、是低档次的事,书画是精神层面的、是高档次的事。一般可分为供案、画案、书案三种。供案属于厅堂中的陈设物件,外观采用雕刻工艺作装饰,在比较神圣的场合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例如比较生活化的家具多是后来出现的,带有比较鲜明的中国文人的特点。

平头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家具。“平头案”的特点是条案平直。是以明式家具中的品种最多。平头案两端没有装饰,样式相对考究,具有案面平直的特点。在家具结构的组合以及装饰处理上,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变化万千。

翘头案与平头案,形体都很大,最大者长5米,一般也2米多。它们古朴沉穆,常置于厅堂的北墙,坐北朝南,上置香烛、佛像、古玩、寿石,字画。“飞角”是指条案两侧翘起的桌沿,因此,条案也叫作“翘头案”。在明清时代,平头案主要是用于放置陈设厢起承载作用。所以大多数的翘头案装有挡板,并且案上配有精美的雕琢。雕花大多数为镂空雕,因为挡板用料大多相对很厚。

2.桌:桌子的命名一般与桌面的形状有关,比如圆桌、半桌、长桌、方桌、条桌等等。另外,也有以桌子的用途命名的,如:放在床上或炕上的,叫炕桌;为弹琴而设的桌,叫琴桌;为下棋而设的,叫棋桌;同一类型下的还有酒桌、书桌、茶桌、画桌等等。这些桌子因用途不同,在造型结构上略有不同。如画桌、酒桌一般不设抽屉,因使用时不便开启。以下列举出古典中式桌子都有哪些种类

(1)方桌:是一种具有汉族特色的传统家具,桌面是正方形。桌面尺寸有大小的差别。尺寸大的方桌,大约可以坐下八个人,所以大尺寸方桌也叫“八仙桌”。中等尺寸的方桌,叫“六仙桌”大概可以坐下六个人;小尺寸的方桌,也叫“四仙桌”可供四个人围坐。

(2)半桌:因为半桌桌面大概只有半张八仙桌的大小,所以有个名字叫半桌。而且它不但可以在人少的时候使用,而且同时也可以在一张八仙桌坐不下时,用半桌把方桌拼大,故又名“接桌”。半桌的式样有带束腰的,也有不带束腰的,是明式家具中典型的桌子样式。

(3)酒桌:酒桌是一种形制较小的长方形桌。酒桌有一道“拦水线”,它是在桌面四周的一道阳线,以防止在酒肴倾洒时流下弄湿衣服。

(4)长方桌:长方桌是用作称呼有着接近正方形桌面的桌子。通常情况下,长方桌的宽度不会小于长度的一半,如果它的长度两倍于它的宽度以上,那就应称为长条桌(或“长桌”、“条桌”)。

3.椅:椅子是由北方传入汉代的胡床而演变过来的,其产生的时间大概在汉代汉灵帝时期。南北朝时出现了四条腿的扶手椅,唐代中期以后,因椅子逐渐增多,椅子才从“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始有椅子之称。椅子的种类也比较多,有太师椅、官帽椅、圈椅等等,不同椅子的尺寸大小不同,造型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感觉和文化也不同,其中太师椅的体积最大,长置于正厅中,给人稳重之感。

交椅,是因为交椅的椅足呈交叉的形状,因此而得名。我国先汉时期使用的家具统称为低面家具,没有坐具。通常席地而坐。家具只使用案几而没有桌子。使用的时候,交椅呈八字方位摆放。宾主对坐;亦可放一把交椅于堂中,设一至数把交椅于左右。清代中期,其他样式的椅子盛行起来,于是这种交椅就制作的很少了。椅子的扶手和靠背,对木纹的要求也极其细致。

轿椅是汉族的一种少见的民间的独特坐具,属于民间轿子的一种。因为没有遮挡,比较方便乘轿者观看风景。式样和圈椅相似,惟腿足很短。通常要搭配上盘底,搭上轿杆,由人抬起乘轿者。但靠背的后仰角度较大,座心为软屉。

4. 床:我们印象中以及看到过的中式床都是四柱或六柱形式的架子床,床边三面有挡板,床上一般配有顶盖,四周也挂上帷幔,有种自然的安全感和隐私感。

中式风格不再与古老和死板画上等号,取而代之的是贵气和精致,即便是自然简单的中式家具也蕴藏着丰富含义。在家居装饰方面中式设计元素的运用需注重细节,如此可以达到移步换景的装饰效果,能给整体空间增加丰富的视觉效果。比如太师椅、茶桌,棋桌等,通常会被设计师用来点缀空间,装饰空间,从而给整体空间增添一些古典华美的气息,传承我们中华传统的空间美学,这是属于设计师的责任。我们需要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美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酒桌文化范文第10篇

酒文化好像被认为是中国的古韵之一,但中国的人均酒精消费其实并不高,清朝时的传教士就发现,中国人有酒士但无酒鬼,餐酒传统不显著,酒桌文化很醒目,大家会凑热闹,一起故意将人灌醉。但自己没事吃饭不会抿个小酒。即使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酒精消费依然不是“强国”,主要原因是没有餐酒传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年人均消费酒精大约4.21升,美国酒精消费是8.44升――这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很一般的水平,但足足比中国高了一倍。

全世界最高的酒精消费水平都是有着餐酒文化传统的国家,比如俄罗斯是11.03升,捷克高达14.97升,法国德国奥地利和白俄罗斯是一个层级,大约都在11升附近,连亚洲的韩国都有11.8升。很显然,高丽人的餐酒文化传统比中国要高,当然有人说,因为韩国人冬天冷的时间长,需要没事来点小酒御寒。但是暖和的泰国有6.37,非洲的尼日利亚和乌干达都有9.78和10.93。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人其实是不好酒的。

中国人不好酒的另外一个证据是女人的酗酒率,这个数据基本可以证明一个国家是否真的爱喝酒。日本、泰国和韩国的女人酗酒率都比中国高。女人的体内水分比男人少,在饮用同量的酒精后,女人血液里面的酒精含量会比男人高,所以女人如果真的爱喝,她们有着比男人更高的酒精依赖。女酒鬼出产比较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餐酒文化非常盛行的国家。

另外一个试验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所做的调查,他们对华人移民到加拿大之后的酒精消费感兴趣,发现跟国内相比,这些中国人的酒精消费大减,降低幅度甚至高达70%。原因很简单,这些中国人在国内都是有身份的人,应酬很多,但搬到加拿大之后,没有多少熟人,适应了国外那种不咸不淡的人际关系,酒桌减少了很多,跟在加拿大的韩国人不同,他们又没有餐酒文化传统,所以导致华人移民的酒精消费量大减。

虽然中国人不好酒,但是爱劝酒,没有像俄罗斯一样盛产大量酒鬼,但盛产大量居心叵测的劝酒士,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跟俄罗斯人相比,大部分中国人其实不觉得酒是好东西,不需要抢着喝。那么为什么爱劝酒呢?中国人的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伤害性建立社会资本”的游戏规则,这可以算是一种“投名状文化”:你必须通过某种伤残自身的方式来显示诚意,如果双方都显示诚意,那么就一起醉吧!

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曾经描述过多种社会资本建立的途径,比如同一宗教、同乡同口音、同一幼儿园的家长……但是他没法想象到有一种“酒精侵害性社会资本”的文化,如果不能喝酒的人愿意冒着头疼脑裂风险醉酒一场,那么他是值得信任的,或者进入了诚意的门槛。

中国社会长期是层级社会,是没有个人主义传统的,个人必须社区化或者官僚科层化生存。对于底层人来说,他们需要某种身体上的受损付出以获得信任,而对于高层来说,他们顾忌的是面子,但愿意用自己的“出丑”来获得信任。那么酒桌的酒精文化则完美地满足了这两点,酒精既可以伤害人的躯体,同时醉酒也容易出丑,酒精是一个完美的“统筹物”。在当下中国,军队是最严格的等级化组织,而商场官场则是科层化社会,乙方有求于甲方,下级献媚于上级。而在酒桌文化之后,中国人是厌恶喝酒的,他们大部分不愿意将酒精延续到家庭餐桌。

几乎餐酒文化传统都有限制酒精的各种文化或者势力,比如宗教。正儿八经的宗教基本上都是禁酒的,认为酒精消费是有罪的,虽然基督教有圣餐酒,那是一种缀饮,将酒看做是耶稣的血。伊斯兰对酒的禁止更是严酷,甚至严厉过猪肉的不洁。印度教也是讨厌酒的,但因为有“酒入药”的传统――韦陀医学认为酒可以在特定情况下作为一种治疗的辅助,但印度教总体上是否定“酒入药”以外的饮酒;就连鼓励多妻制有点色彩的摩门教也是限制酒精消费的。

上一篇: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下一篇:弘扬传统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