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08:41:50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1.品牌号召力依次为口子(代表产品5年口子窖)、迎驾(代表产品银星)、家酒(代表产品普家)。

2.主导品牌旗下亚主流产品:迎驾金星、水晶家、40°和谐家、口子御尊、徽风皖韵。

3.边缘性品牌:**/种子、皖酒系列。

4.边缘性产品:迎驾古坊/娇子、高炉红家、古井原浆酒。

5.目前,市场竞争状况大致如下:口子5年稳中有升;迎驾银星上升迅猛,金星潜心培育;高炉普家酒店/流通渠道下滑明显,商超仍然强势,和谐家酒店小盘推广力度增大;**/种子冲锋陷阵,但表现一般;皖酒中高系列淡化严重;古井原浆定位偏高,生死难以预料。综合来说,市场20**年格局变化最为突出的是高炉普家的下滑和迎驾银星的兴盛。

6.因迎驾、古井、口子三大巨头持续加大在高端酒的培育,将会带动安徽地产酒高端化的消费潮。但反观种子酒业、晥酒、高炉等企业却仍停留在中高档的份额争夺上,战略高度上稍有滞后。

二、市场竞争特点分析

1.成功品牌调性的核心要素均为“情感+品质”诉求。以口子、迎驾、高炉为代表。单一诉求品质的品牌发展后劲堪忧(如**、古井)。

2.口子在公关团购渠道优势最明显,并保持了“酒店终端做形象、终端前移做销量”的营销战术,形象终端在口子称为“必拿店”,如“金满楼”之类。

3.迎驾采用厂家直控和分销商协管的方式,主抓核心餐饮,小盘占有率稳居第一,对其他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封锁。

4.高炉普家淡化酒店小盘运作后,强势地位被提价后的迎驾银星取代;另两款主打产品(水晶家/和谐家)尚未成功,导致整体市场份额严重萎缩。

5.中高档白酒市场机会主要有三个:一是普家下滑带来的中档补位(迎驾已经有同价位古坊产品上市,但未大力度运作);二是稍高于5年口子的领导价位培育(迎驾金星、和谐家正在有所企图);三是口子5年与迎驾银星之间进行细分价位的培育。

6.**在市场投入很大,包括品牌传播资源、买进店资源、促销员资源、盒内奖资源,所选择客户也极具实力,虽然有一定的成长率,但是,仍然处于被动销售的状态,没有形成真正的热销态势。

三、**市场简析

最近笔者对零售渠道进行调研,主要问题汇总如下:

附1:参考信息——服务员/促销员反应:

1)“向消费者推荐大概有50%的成功率,常客、回头客也有,但总体来说较少”;

2)“另外50%不愿接受**的典型原因有不习惯口味”;

3)“**现在主要的销量还是靠推销,客人点名要这个酒的不多”;

4)“我们自己的专场店,服务员的奖特别大,但是卖起来只能和银星差不多”;

5)“客人一般的把50块钱的奖给刮出来后,要求我们店里再换一箱,我们酒整箱的出不去”;

6)“商超现在的销量主要来自于推销,如果撤下导购员,商超现有的**销量可能会损失五分之三至五分之四”。

l名烟名酒店/流通店主:

1)卖不动,银星好卖,口子好卖;**都是2年的货/或者是一年以前的货;

2)**客人都说太贵了,去年还能走一点,今年走不动;

3)里面有什么奖我们不知道;

4)**的陈列费还没给我们呢。

附2:市调量化数据—餐饮小盘建设1

l基础数据归纳

序列店名地址类别主销产品**陈列动销状况专场

1小华侨濉溪路B类迎驾、口子窖、高炉家等有差高炉家专场、迎驾上促销员

2荟茗楼濉溪路A类迎驾、口子窖、高炉家等有一月能动10件**上有促销员,与迎驾银星无促销员销量持平

3绩溪菜馆白水坝B类各类中高档酒无无口子窖专场,迎驾:中手机大奖

4吴山卤鹅店双岗B类迎驾、口子窖、高炉家等有有走动,银星一

月能动20件,口子窖十几件迎驾专场

5金海龙大酒店北门A类迎驾、口子窖、高炉家等有差口子窖专场

6草原牧歌凤阳路B类各类中高档酒有断货一个月/

7沸腾鱼香大酒店凤阳路A类各类中高档酒有差迎驾直销专场

8红福万家胜利路B类迎驾、口子窖、高炉家等有一月动5件左右/

9大众酸菜鱼胜利路B类迎驾、口子窖、高炉家等无无/

10百年义和酒店环城北路B类各类中高档酒有差高炉专场/

11三河酒家稻香楼A类各类中高档酒有好,一天能动10瓶/

12运升楼五里墩A类各类中高档酒有好**专场

13不倒翁酒店稻香楼A类各类中高档酒无无/

14金满楼环城北路A类高炉/口子/**有—高炉/口子专场

15徐萍酒店环城北路B类口子/迎驾有迎驾专场

16状元楼环城北路A类迎驾无迎驾专场

17美丽园大酒店濉溪路桥A类迎驾/口子—迎驾专场

18金品楼濉溪路B类迎驾有未动销迎驾专场

l市场各产品酒店小盘建设指标比较

品牌/产品铺货率能见度专场占有率(按18店计算)动销情况盒内奖设置(一般店)

五年口子窖94.44%94.44%16.67%很好暗奖:5元;明奖:1美元等

迎驾金星83.33%83.33%一般暗奖8元,奖项:5元、10、20元

迎驾银星100%94.44%极好暗奖5元,奖项:5元、10元

家酒(水晶家)77.8%77.8%16.67%一般暗奖10元;砸金蛋:美元、港币、台币

**(地蕴)83.33%61.11%11.11%动销很慢暗奖:15元;明奖:5元、20元、50元

说明:

1)在本次市场调研的终端中,迎驾远远高于其他厂家,口子与高炉的专场率相同;**专场店仅有一家,促销员店一家,且对具有核心辐射能力的形象酒店掌控相比其他厂家少。

2)口子与迎驾银星已经到了自然动销状态,而**则是依靠高投入的方式驱动渠道积极性和消费者主动性。

附3:市调量化数据—餐饮小盘建设2(价格分析)

l基础数据归纳

酒店类别品牌/产品

**五年口子银星金星水晶家

1小华侨酒店B类1**1188812898

2荟茗楼A981289812898

3绩溪徽菜馆B类1**11888118―

4吴山卤鹅大酒店B类98128881**―

5金海龙大酒店A类―118―――――――

6草原牧歌B类9812878――――

7沸腾鱼乡大酒店A类―12898128―

8红福万家B类981289812888

9大众酸菜鱼B类―11898――――

10百年义和酒店B类――――――――98

11三河酒家A类1**―98128―

12运升楼A类9811898118―

13不倒翁酒店A类—————

14金满楼A类98128——98

15徐萍酒店B类981**751**98

16状元楼A类——98128

17美丽园大酒店A类—————

18金品楼B类98—98118—

说明:

1)笔者选择的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产品,包括迎驾金星、银星、5年口子、水晶家、**;

2)选择原因:从酒店表现价来说,**与银星/水晶家接近,可比性很强。5年口子和金星分别高于前三者,同时金星在一定程度上比5年口子档次更高。

l各产品酒店小盘价格指标比较

品牌

价格迎驾银星**(地蕴)水晶家五年口子窖迎驾金星

98元/瓶以下38.47%16.67%

98元/瓶8/13=61.53%8/11=72.73%83.33%

1**元/瓶27.27%8.33%18.19%

118元/瓶41.67%27.27%

128元/瓶50%54.54%

餐饮供货价(元/瓶)6678—7888

说明:

1)通过价格比较,发现**在餐饮小盘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迎驾银星和水晶家。但反过来比较产品的供货价,**显然是与口子窖在一个档次上;

2)分析:**的餐饮利润明显低于银星(低12元/瓶),同时比口子窖低(10~20元/瓶)。即使**在促销员暗奖上设置很高,但却无法满足酒店老板的利润。

附4:流通信息及分析

1.铺货率95.23%,能见度95.32%;这一指标非常好。终端生动化工作做的非常细致。

2.供货价78元,统一零售指导价88元/瓶(与5年口子窖直接竞争)。

3.厂方前期的资源投入力度大(以货补陈列费的方式),快速实现高铺货率。但调研中发现名烟名酒店客情关系的维护却存在问题,部分终端陈列费未及时给予(14.3%),业务员几个月不见,店面怨气很大。

4.**在名烟名酒渠道的动销状况很差,部分用于生动化陈列和销售的酒货龄为07年(占比达到61.9%)。极差的动销状况,致使部分名烟名酒店老板自愿降价出售,约80元/瓶。

分析:

1)流通动销差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接纳程度不高,当然,这可能是厂家的一种保护餐饮小盘的策略(餐饮98元,流通88元),尽量减少消费者自带率。但却让流通无法放量。

2)老货龄产品和是否有盒内奖的问题,影响终端推介积极性;

3)老货龄产品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会给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口感排斥。

**市场问题总结

1.品牌价值缺失

1)从市场质化和量化指标分析发现,**的品牌知名度很高,但缺乏号召力。缺少与关键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是最大问题。

2)**在品牌传播上力度很大,但传播过程中“种子“和”**“双品牌同步,容易让消费者混淆,传播资源也无法聚焦某一品牌,对全省性品牌培育形成挑战。

3)从差异性角度分析,**的品质支撑优势不明显:一、“绿色食品”的品质背书在徽酒中大有人在(如文王/高炉),本身并不稀缺;二、迎驾的国家地理保护和口子的纯良固态发酵对白酒来说更具备价值溢价能力。

4)从关联性分析:一、“恒温窖藏”工艺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但是恒温窖藏会给消费者带来多少价值,和消费者有什么关联性,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介绍。二、“绵柔”是**口感的核心利益点,与种子的“柔和”是什么一种关系,区隔、传承、还是突破?三、“绿色”工艺、“恒温窖藏”、“绵柔”三者同时出现,容易给消费者造成记忆上的复杂性。

5)从竞争性分析:**诉求时单纯强化“品质”的做法,忽视了中高档产品的消费者除利益驱动外还有情感认同和安全需求的特点,对消费者的说服力不足,品牌竞争优势不充分。

2.餐饮小盘建设不扎实。

1)**的餐饮小盘培育并没有成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小盘的数量占比低;二、小盘的培育质量不高,体现在消费者自点自带率低。

2)在酒店盘中盘没有培育成功的前提下,提前将产品大面积铺到流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中高档白酒的运作规律。

3.定价策略存在误区。

1)**价格定位处在一个上下挤压的尴尬位置上:在流通渠道的供价和零售价与5年口子窖一致,在餐饮供价与5年口子一致,零售价却与银星竞争。

2)**的渠道利润相对于口子/银星而言较低,新品牌无足够的渠道利润支持,将无法与成熟品牌进行有效的竞争;

3)商超标杆价的定制对市场价格刚性起到维护作用,但餐饮与流通的低价差,限制了流通放量。

4.在市场管理方面,与名烟名酒店客情关系的维护存在一定问题,部分终端出现断货、陈列费给付、老货龄产品处理。

5.种子与**产品在价位上形成了互补优势,但是二者的关联度却不高。同时,柔和种子75元定价与迎驾银星相近,其竞争对手是否是银星有待斟酌。

补充说明:

企业采用“战略性区域市场驱动”的增长模式在芜湖市场率先成功(阜阳作为大本营市场,由于具有独特的社会资源条件和区域的消费情感,因此,阜阳市场的成功与其他市场不具可比性)。但此模式在市场的简单复制却具有很大的风险,主要原因有:

一、市场的壁垒不同。各厂家对的重视程度均高于芜湖,资源倾斜性投入极大,尤其是餐饮渠道封锁程度远远高于芜湖;

二、竞争环境不同。**进入芜湖时中高档市场仅有除口子窖表现突出(迎驾/高炉均为培育期),郎酒在下滑,**直接竞争对手少,此种模式极易奏效。但目前市场在不同的价格带都已形成具有领导意义的品牌,跟随者的力量也很强悍。单纯靠资源的前置性投入和比拼,竞争优势不明显。

三、芜湖市场范围相对小,市场氛围更容易营造,操作起来成功系数高。

因此,对于**在市场的问题诊断,应更加全面客观地考量竞争环境。

四、**营销针对分析

1、行销要素总结分析

2、营销环节递进分析

企业在市场投入很大,进行了核心餐饮终端与商超终端的精细化、高投入运作,不论是组织决策效率、终端运作水平与管理,还是资源投入、人力投入、促销投入、广告投入等,而现在的实事情况是各渠道的缓慢动销。通过上面的检索,我们发现**除了战略正确外,其他各个核心要素上均存在不同层面的缺憾。这样导致了:

1)在强大的推广力度下,**始终没有培育起属于自己的忠实的消费群,进而难以形成自然动销的局面!

2)**的品牌(产品)仍然没有得到目标消费群的认可!

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可穿戴设备,是指综合运用各类识别、传感、连接和云服务等交互及储存技术,以代替手持设备或其他器械,实现用户互动交互、生活娱乐、人体监测等功能的新型日常穿戴设备(眼镜、手表、腕带等)。

可穿戴技术,是指被整合进可穿戴设备中,以实现各项功能的科学技术,是可穿戴设备应用的关键。它主要包括嵌入技术、识别技术(语音、手势、眼球等)、传感技术和连接技术和柔性显示技术等。

1 发展概况

1.1数据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

(1)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 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2)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

(3)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只有约32.1%的受访消费者听说过或者了解过可穿戴设备,67.9%的消费者则从未听说过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在了解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中有52.5%通过网络浏览了解到可穿戴设备。

(4)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在于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分别占比59.5%、57.1%。接下来是智能开关(42.9%)、医疗健康(33.3%)、远程控制(31.0%)、个性推荐(27.2%)等。

(5)有购买意愿的被调查者表示功能性是其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原因。相应地,影响其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功能性,占比42.9%;其次是价格,所占比重为33.3%;质量也占一定的比重,为14.3%。其他如款式、品牌并非影响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

(6)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只有31.1%表示不会购买可穿戴设备。

(7)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设备的单价在300元以内,300~500元之间的占28.6%,500~1 000元之间的占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设备。

(8)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34.4%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56.5%表示中立,持观望态度;9.1%的受访者对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不看好。

1.2观点

(1)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日益兴起,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全球核心。不同形态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将从各个方面进入人们生活。

(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在不同阶段将会有不同的需求,可穿戴设备如能通过发掘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将会有存在的空间。

(3)可穿戴设备对于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冲击作用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但未来几年内,这种冲击将可能给其他形态的产品带来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可能是颠覆式的、革新性的。

(4)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将从概念热真正走向产品热,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将趋白热化。

(5)可穿戴技术目前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可穿戴市场广阔的前景已经引起部分巨头的高度关注,英特尔等已经开始布局可穿戴设备市场。

2 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预测

2.1市场出货量

图1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预测

图1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 000万部。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兴起,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增长,而中国市场将逐渐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核心。不同形态的各种可穿戴设备也将从各个方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可穿戴设备接下来将会成为市场热点。

2.2市场规模

图2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达到114.9亿元。

图2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升温将逐渐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其产品兼具时尚性与功能性,可穿戴设备将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2.3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

图3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图3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升温,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也将取得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度的增加,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3 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消费者调查

3.1消费者的认知度

图4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只有约32.1%的受访消费者听说过或者了解过可穿戴设备,67.9%的消费者则从未听说过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在了解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中,有52.5%通过网络浏览了解到可穿戴设备。

艾媒咨询调查显示,相比于业界目前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可穿戴设备厂商对消费者的宣传推广显得较为薄弱,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更是屈指可数,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未来,随着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用户认知度尤其是网民认知度将不断提升。

3.2消费者期望的功能

图5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潜在消费者期望功能占比

图5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在于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分别占比59.5%、57.1%。接下来是智能开关(42.9%)、医疗健康(33.3%)、远程控制(31.0%)、个性推荐(27.2%)等。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在不同阶段将会有不同的需求,可穿戴设备如能通过发掘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将会有极大的存在空间。

3.3消费者关注的因素

图6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潜在消费者关注因素占比

图6数据显示,有购买意愿的被调查者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是其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原因。相应地,影响其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功能性,占比42.9%;其次是价格,所占比重为33.3%;质量也占一定的比重,为14.3%。其他如款式、品牌并非影响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尚处于孕育阶段,企业若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需从产品功能性上发力,注重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价格、款式等其他因素。

3.4消费者的购买力

图7数据显示,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只有31.1%表示不会购买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设备的单价在300元以内,300~500元之间的占28.6%,500~1 000元之间的占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设备 。

3.5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态度

图8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态度

图8数据显示,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34.4%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56.5%表示中立,持观望态度;9.1%的受访者对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不看好。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暂未出现明星级引领市场的可穿戴设备,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可穿戴设备也将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识也将不断提升。

4 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

如图9所示,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环、智能腰带、智能头盔和智能纽扣等。

5 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展望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以及最终对人的行为的改变。可穿戴设备的真正意义,在于这些设备要比手机这样的终端更加融入人体和人的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将从“概念热”真正走向“产品热”,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将趋白热化。

可穿戴设备概念渐现,资本市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相关厂商将会成为资本关注焦点。

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将促进可穿戴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在微型化、材料、续航、交互、感知等方面将有所突破。对于可穿戴技术相关专利的布局与争夺,将极大地影响企业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表现。

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未来发展可以容纳来自各领域的不同业务内容,健身与医疗是当前最被看好的细分领域。

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中国家电自2013年开始进入智能化阶段,截至2016年,各大厂商大部分已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市面上智能化设备存量占比不断上升,每年出货量对比传统家电产品增速明显,其中智能彩电产品年出货量已超过总量的80%。

在智能化产品野蛮生长的大环境下,有不少评论认为智能电器产品对比传统产品存在用户体验提升不明显、智能化功能无法切中用户痛点等问题。然而这些研究分析均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缺乏数据支撑。

本篇报告,依托机智云平台700亿上报设备运行数据、TalkingData一亿用户数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数据、家电行业内权威数据平台公开的宏观数据,尝试对中国智能家电行业现状、用户画像、使用情况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基于大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供从业者及投资方参考。(本报告定义之智能家电至少具备联网远程控制功能)

一、中国家电智能化发展现状

a)在各个细分家电领域中,主要品牌厂商大部分已经推出智能化产品,其电、空调领域已全部拥有智能产品线。

b)深入研究空调与彩电领域2016年出货情况发现,相比2015年,智能产品销售量同比增长高于传统产品,而智能彩电2016年销售额已占全年整体销售额80%以上。

总体看来,家电智能化已是行业共识,在新产品销售上,智能化产品将逐渐取代传统产品。但传统产品存量依然很大,短时间内难以被全部取代。

二、智能家电主流用户画像

a)从市场总体用户规模来看,中国智能家电类应用用户规模小于1000万台,总体渗透率约为6.6‰,市场成长潜力巨大。

b)从用户活跃情况来看,单品智能家电类型的App在装机与活跃上均较低,集中控制类App装机与活跃上均明显高于前者,反映出用户更倾向于使用一个App控制所有电器。

c)从智能空调用户采样数据中发现,智能家电用户d趣偏好为家居应用、出行、理财与购物,大部分用户的家庭属于小小太阳家庭,即家中子女为学龄前儿童的家庭。

基于应用安装及使用数据发现,对比市场规模,目前使用家电智能化功能的用户比例较小,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就目前使用人群来看,本身较热衷于智能家电应用,同时对出行、理财、在线购物接受程度高,且大部分家庭有学龄前儿童。在智能家电的使用偏好上,用户普遍喜欢使用各类家电的整合应用,而非单个电器的应用。

三、中国家电智能化发展阶段及现状

a)通过分析市面上现有智能家电产品,结合各大厂商新品战略规划,可总结预测智能家电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为联网控制阶段、局部智能阶段与生态智能阶段。

其中大部分厂商处于联网控制阶段,部分大型品牌厂家已经开始尝试实现局部智能,生态智能虽然多次在企业愿景中被提及,然而各厂商并未公开其具体实现计划及商业模式。

b)尽管自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智能家电已具备联网控制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家庭场景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设备真正保持联网,通过联网进行控制的设备则更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是联网过程操作成本较大(配网失败、配置过程复杂),同时作为交互载体的App普遍入口较深,且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多个App进行控制,甚至同一品牌不同类型的产品也需要多个App进行控制,最终导致用户使用意愿不大。

c)对于成功配网的用户而言,App操作并非唯一最优的互动方式,在部分场景下用户更偏好实际操作来控制产品,因此总体上看,App操作指令在指令总数中平均占比只有12%。

d)对于实现单品智能化的家电而言,用户在日常家庭场景下,产品高级功能的平均使用率普遍偏低,某些智能化应用并未切中用户需求痛点。

e)自亚马逊推出Echo引爆行业以来,国内基于语音识别的中控类产品也应运而生,行业内大型品牌厂家对发展简化用户操作、整合智能单品的控制类产品有一致的认可。

f)生态智能概念在行业内尚处早期探索阶段,现有产品的商业模式主要还是电商导流,在优化本地家电智能化服务方面暂无成熟产品。

就目前行业现状来看,家电智能化产品大多处在联网控制阶段,但联网控制率不高、智能化功能使用率偏低。

就现有用户使用情况来看,发展简化用户操作、整合智能单品的控制类产品有机会成为增加用户使用率、提升用户体验的有效方式。而在生态智能上行业内并无成熟方案,主要实践还处于为电商导流的初级阶段。

四、家电智能化发展机遇

a)根据HIS市场预测,国内智能家电使用家庭将在2025年达到2832万的规模,基于该用户群体产生的大数据服务将可衍生出O2O与智能管家服务,具有巨大的价值与前景。

b)现阶段家电行业智能化焦点关注在设备单品智能化以及控制类产品整合上,对于用户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应用较为缺乏。从数据和服务模式来看,围绕用户的大数据服务应该基于用户、设备、场地、情景与服务五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并在具有多维感知和深度学习技术支撑的智能服务平台上实现。

c)结合现阶段家电行业现状,实现智能服务平台的关键点有三方面:1、多样数据统一接入;2、数据结构与智能算法;3、用户识别与多维感知。

基于用户大数据服务的O2O与智能管家服务有机会成为促进家电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综合多品牌、多品类家电设备的智能服务平台,将是实现用户服务的必要基础。

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期货市场;证券市场;期权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2-0084-06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ugar future was trade in Zhengzhou Commodity Exchange in Jan 6, 2006. Guangxi is the main production region, so the research of the usage of sugar future market is greatly significant to promote sugar industry in Guangxi to be a modern industry and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in Guangxi. This study report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sugar future market and the problems in using sugar future market,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usage of sugar future market, and make proposals about the goal, main tasks and measures of usage of sugar future market in Guangxi.

Key Words: Future Market; Security Market; Options

一、白糖期货市场运行情况

白糖期货上市交易后,从总体上来讲,交易制度逐步完善,市场发育较快,整体运行比较理性,由于金融市场资金参与白糖远期定价,使得白糖价格更能反映白糖的真实价值,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朝良性互动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糖期货制度不断完善

白糖期货是近年来恢复上市的期货品种,由于各种原因,白糖期货制度在上市之初时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对交易者特别是涉糖企业交易造成一定影响。白糖期货运行两年来,郑州商品交易所根据白糖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对白糖期货制度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方便交易者特别是涉糖企业参与期货交易。

一是不断增加交割仓库库容。两年来,在广西设置了7家白糖基准交割仓库和一家指定质检机构,有效交割库容达到40万吨左右,基本能够满足糖业在广西本地交割的需要。同时,在广西白糖的主销区集散地增设了若干交割仓库,目前广西白糖主销区的交割仓库达到12家,总库容50万吨以上。

二是实行白糖标准仓单全国通用。实现了白糖仓单的高效流通,方便了广西制糖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物流配送。

三是设计了套期保值管理办法。放宽对套期保值头寸的持仓限制,适应了大集团的套保需求。

四是实行集中交割和滚动交割方式相结合。将白糖期货交割与现货食糖批发市场进行了合理对接,方便了食糖现货商同时利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也为企业利用两个市场进行跨市套利创造了条件。

(二)白糖期货交易持续活跃,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成交量增长较快。2006年累计成交期货合约5,868万手(10吨/手),单边成交量相当于全国、广西食糖产量的33倍和55倍。2007年成交9,093万手,单边成交量相当于全国白糖产量的36倍,同比增长55%。2008年第一季度,白糖期货成交再上一个台阶,累计成交6,263万手,同比增长76倍(见图1)。白糖期货已成为国内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2007年交易额占国内期货市场份额的12.5%(共有19个交易品种),占郑州商品交易所份额的50%。

持仓量增幅较大。2006年底白糖期货持仓量为14.8万手,单边相当于全国食糖产量的10%;2007年底持仓量增长到62万手,单边相当于全国食糖产量的25%(见图1)。

广西白糖期货交易量逐步增大。2006年广西白糖期货交易量仅为22.97万手,仅占全国白糖期货交易量的0.39%。经过一年多的试探性参与,在一些企业套保的示范作用下,广西企业逐步认识到白糖期货市场功能,参与力度逐步增大,广西白糖期货交易量从2007年4月的2.84万手猛增到同年8月的53.77万手,4个月时间增长了18.93倍。2007年广西参与白糖期货交易的企业增加到40多家,交易量达到274.67万手,与2006年相比增长11.96倍,远高于同期全国白糖期货交易量54.96%的增长水平,占全国白糖期货交易量份额也从2006年的0.39%提升到3.02%。目前,广西绝大部分的制糖企业都尝试或积极参与和利用这个市场,月交易量继续保持较高的交易水平(见图2)。

(三)套期保值量逐渐增加,规避风险功能初步显现

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要求期货市场容量足够大,而且交割月期货结算价与现货价基本趋合,即基差(基差=现货价-期货结算价)变动合理。从我国白糖期货市场的运行情况来看,基本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容量大,2006年及2007年白糖期货单边成交量分别是全国当年白糖产量的33和36倍,足以容纳国内大部分白糖到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二是基差变动平稳,从图3可以看出,除白糖期货上市交易初期的非理性炒作外,其余大部分时间现货价与期货结算价间的基差约为200元,变动幅度总体上较为平稳,即期货与现货市场走势趋同。从实际情况看,国内已有部分涉糖企业初步意识到白糖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开始尝试利用套期保值尽量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已经有600多家现货企业开户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套期保值持仓量占单边持仓量的25%左右,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10%左右。白糖期货上市以来,广西一些企业积极参与白糖期货的套保和套利交易,取得较好效果。

(四)期现货市场走势基本一致,价格发现功能初步显现

我国白糖期货上市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交易期,由于白糖期货上市第一年,各方认识不足,投机气氛较浓,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吻合性较差。特别是上市初期适逢国际、国内市场剧烈波动,主力期货合约随之巨幅振荡,两个月内从挂盘时的4700元/吨快速上行至最高价6246元/吨,接着暴跌至5200元/吨。第二阶段是2007年交易期,白糖期货市场经过一年的磨合,糖企逐步意识到它的作用,开始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市场结构日趋合理,促使国内白糖期货价格逐步与现货价格接轨,进入理性波动状态,较为灵敏地传导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见图4)。

(五)我国白糖期货市场保持相对独立性,与国际市场变动趋势具有一定相关性

由于食糖国际贸易普遍采取双边协议形式及配额、高额关税保护政策,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我国白糖期货价格主要受国内现货供求关系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例如2007年7月,国际食糖期货市场仍处于低迷的走势,但郑州白糖期货价格受我国收储信息的影响大幅上涨。同时,由于我国每年需要从国际进口一定数量的食糖,国际食糖期货的价格会对我国糖价产生影响,因此国内白糖期货价格走势与国际食糖期货总体上是一致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见图5)。

二、利用白糖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广西参与白糖期货程度逐步加大,但是总体参与程度仍然偏低。2007年,广西白糖期货交易量仅占全国白糖期货交易量的3.02%,与广西白糖产量占全国60%的产糖第一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受经济发展阶段性等客观因素影响,广西各层面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广西加快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对现代资本市场学习和研究,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氛围尚未形成。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发展资本市场责任不够明确,既缺乏对资本市场的战略研究和宏观导向,也缺乏对资本市场的具体扶持和培育。企业对期货功能认识不足,不能有效利用期货市场。目前,广西不少制糖企业仍然仅把期货市场作为一个新的食糖销售渠道,而对期货市场的最主要的套期保值功能了解不深、研究不透、准备不足,从体制机制上不能适应参与期货市场需要。

(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社会投资者队伍规模过小

广西资本市场发育不足,2007年广西证券市场融资额仅有27亿元,占全国的7728亿元的0.35%,广西证券化率(上市公司市值与GDP之比)仅为24%,而全国已高达133%。广西期货交易额为1600亿元, 在全国仅排27位,约占全国的0.5%,远低于GDP占全国的比重。广西社会参与资本市场意识不强,参与期货交易的个人投资者不多,目前广西期货开户数仅有1400户,占全国总数不到1%,参与期货交易的社会群体尚未形成,不利于活跃广西资本市场。

(三)期货营业机构少,不能很好地适应白糖期货交易需要

目前仅有河南万达等5家期货公司在广西设立了营业部,而广西的期货公司至今仍然是空白,是全国少数几个没有期货公司的省区。大量企业在外地公司开户交易,不仅流失了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相关税收,而且使广西企业参与期货交易时得到的服务难以保证,政府推动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意图也缺乏操作平台,相关措施难以实施。

(四)期货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期货市场发展的瓶颈

广西期货专业人才较少。目前,广西取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的不足30人,远远满足不了发展期货市场的需要。政府有关机构金融人才不多,深入了解期货的人才更少,不能很好地指导期货市场的发展。在广西的期货公司营业部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都难以适应公司发展,难以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涉糖企业更是缺乏期货专业人才,尤其是对期货市场具有相当研究和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期货专业人才,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瓶颈。

(五)食糖批发市场面临业务分流和适应国家规范化管理的双重压力

随着白糖期货上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监管的加强,广西三大食糖批发市场面临业务分流和适应国家规范化管理的双重压力。目前,广西的三大食糖批发市场的业务中远期现货交易占有较大比重,远期现货借用了期货市场的远期交易、标准化合约、保证金等期货机制,白糖期货上市对广西三大食糖批发市场这部分业务会产生分流和挤压效应。2007年以来,为规范经营,防范交易风险,国家及有关部门加强对大宗商品批发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加大了对远期现货业务的监管力度,要求批发市场不得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和保证金收取比例不得低于合约标的额20%。这直接抬高了从事远期现货交易的门槛,限制了远期现货业务的开展,降低了批发市场的流动性,广西食糖批发市场面临适应国家规范化管理的压力。

三、利用白糖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白糖期货是促进广西糖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充分发挥白糖期货功能作用, 积极利用好白糖期货市场,不仅有利于广西糖业做强做优,提高广西糖业竞争力,而且将有力促进广西资本市场发展。

(一)利用白糖期货市场,有利于提升广西糖业整体竞争力

通过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实现预期收益。由于白糖具有集中生产、常年消费、生产间隔周期较长、消费价格弹性小等特点,加上不可预测的突发灾害性天气(如2008年初雨雪冰冻灾害),食糖市场价格波动大,糖业发展极不稳定。白糖期货市场的建立,为广西涉糖企业通过套期保值转移经营风险提供了新的平台。广西制糖企业由于拥有现货资源,相比期货市场上的其他参与主体而言,在实物交割型套期保值中处于比较主动、灵活的有利地位,可以依据自己对市场走势的判断,相机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来预先锁定生产成本和利润,回避价格下跌带来的市场风险,促进企业实现预期收益,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强化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期货市场的监管有较为严格的期货实物交割标准和规范化的交易规则,对入库和待交割的实物在质量、等级、仓储等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制糖企业利用白糖期货市场进行实物交割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要过好产品质量关,适应期货交易对于产品质量、等级、标准等方面的规定。广西制糖企业积极参与白糖期货交易,将从整体上进一步强化、提升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促进糖业企业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利用白糖期货市场,有利于发展“订单+期货”农业,创新糖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提高农民收入

处理好制糖企业和蔗农的关系即是保持全区糖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又是事关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大事。为稳定蔗农和糖厂的关系,保障蔗农的基本利益,广西建立了甘蔗收购的价格联动机制,部分地区实行了“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运作模式。但这种运作机制和模式在白糖市场价格走势不确定的情况下,甘蔗的收购价难以事先合理确定,导致蔗农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白糖期货上市后,制糖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在销售环节预先锁定价格和利润,同时提前确定甘蔗的收购价格,事先确定与蔗农的利益分配关系,稳定蔗农的收益预期。白糖期货的上市,为广西糖业提供一条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三)利用白糖期货市场,有利于完善白糖的市场价格体系,增强广西对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期货交易发达的国家,期货价格往往被视为一种权威价格,成为现货交易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研究世界市场行情的依据。国内白糖期货市场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国内现有的白糖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企业根据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的白糖价格行情和走势,分析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趋势,充分利用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指导企业生产经营,也有利于政府参照期货价格适时适度调节市场,维护供求基本平衡,实现多方共赢。

白糖期货尽管在郑州上市,但白糖期货价格是以广西区白糖交割仓库为基准价,形成的白糖期货价格的“中国广西价”,通过权威国际资讯机构向全国和全世界,较好提升了广西在国际糖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白糖期货市场的不断发育、完善,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良性互动,可以进一步扩大广西食糖价格的影响力,强化广西糖业话语权。

(四)利用白糖期货市场,有利于提高广西资本市场意识,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现代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影响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每一角落。广西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白糖期货的发展为广西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众多的期货公司入驻广西,带来先进的金融理念和人才队伍,并为发展其他产品的期货市场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其他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白糖期货市场也有利于带动证券、银行、咨询、信息等与金融相关的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广西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四、利用白糖期货市场的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利用白糖期货市场的目标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利用白糖期货市场功能,提升广西糖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把广西糖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增强广西在全国食糖行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利用白糖期货价格预期指导作用,推进甘蔗种植产业化,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以白糖期货市场为突破口,带动广西其他期货品种的上市,加快期货市场发展,促进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二)利用白糖期货市场的主要任务

1.企业参与白糖期货交易面进一步扩宽,交易量明显增加

鼓励广西骨干制糖企业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套期保值操作,实现主流企业把套保计划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事期货市场期现套利操作,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带来的商机,增加企业收入。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在风险可控和与套保严格分开管理的前提下,利用期货市场投资功能,适度进行投资操作,提高企业的投资意识和理财能力。通过套保套利、投资理财,使全区涉糖企业大多数参与期货市场。

利用白糖作为大宗商品和局部生产全国消费、资源相对集中的特点,积极探索企业大宗远期合同利用期货市场定价的可行性,把握期货市场商机,不断扩大交易规模。

2.发展白糖期货订单农业,创新糖业产业化组织方式

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发现的远期价格信息,完善企业、蔗农价格联动机制,合理制定期货价与现货价相结合的甘蔗收购联动价格,合理调整制糖企业和蔗农的利益关系,共享糖业发展带来的收益。

按照政府鼓励、企业自愿的原则,大力推广公司与蔗农或协会与蔗农“期货+订单”的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路子。公司与蔗农签订“订单+期货”合同,或者公司通过甘蔗协会与蔗农签订“订单+期货”合同,企业根据合同确定的数量择机到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通过推广“期货+订单”农业,巩固制糖企业在糖业产业链中的龙头地位,建立公司与蔗农或企业与蔗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稳定工农关系。

3.规范提升广西食糖批发市场,促进食糖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发展

规范食糖批发市场经营行为。要按照国家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食糖批发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食糖批发市场各项制度,促进食糖批发市场健康发展。

整合资源,实现食糖批发市场的规模化经营。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原则,对广西现有的食糖批发市场进行联合重组,整合现有资源,设立广西食糖交易中心,使之成为适应糖业发展、功能健全、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食糖批发市场。

积极引导批发市场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发挥现货市场物流配送优势,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建设广西食糖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在我国华东、华南、华北食糖主销区设立分中心,利用制糖企业、销售商等物流资源,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门对门的食糖专业物流服务。

促进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良性互动。推动期货交易机构进一步完善“期货转现货”和 “现货转期货”的运作机制,使白糖期货交割与现货食糖批发市场更加合理对接,为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实现经营目标创造条件。

4.以白糖期货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广西期货市场

建立完善期货中介机构体系。一是争取在广西成立期货公司。要利用国海证券现有基础,广西投资公司参股,积极向国家申请争取组建期货公司。二是通过收购重组方式建立广西期货公司。选择部分债权债务相对较轻、重组意愿较强、重组代价相对较低的期货公司作为谈判对象,开展“借壳”建立广西期货公司工作。三是积极引进管理先进、综合实力强的期货公司在广西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本地公司为主体,众多期货公司营业部为基础的完善的期货机构体系。

努力增加广西具有优势的期货品种上市。争取国家支持,推进广西具有资源优势的品种如木薯、桑蚕、剑麻等产品作为期货上市,进一步扩大广西期货市场的品种与规模,发挥期货市场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

争取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广西建立分支机构。要加强与郑州商品交易所联系沟通,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郑州商品交易所入桂发展,争取在广西设立分支机构,行使白糖期货及其他农产品期货交易、结算、交割的部分功能。

加强期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期货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交易系统建设,加强交割仓库建设。

5.以发展白糖期货为契机,大力促进期货市场相关的服务业发展

要以发展期货市场为契机,带动仓储、物流、教育培训、咨询、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五、利用白糖期货市场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解放思想、加大宣传, 形成积极利用期货市场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要把积极利用并加快期货市场发展列为广西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工作,努力克服不敢利用期货市场思想,尽快改变不会利用期货市场现状,以开放的心态和进取精神,主动融入现代社会,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加强对期货宣传工作。自治区有关部门、新闻、出版等单位以及期货公司,要紧密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国家发展期货市场的政策, 宣传期货市场对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和农民增收的作用,普及期货基础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期货市场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相关部门要与郑商所合作,通过各类媒体及时白糖期货市场相关信息、实时交易数据,使白糖期货交易信息像证券交易信息一样进入千家万户,提高社会对白糖期货的认知度,提高糖企和蔗农利用白糖期货信息服务生产的自觉性。

(二)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为利用期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是利用白糖期货市场,促进广西糖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统筹规划,从长期计议、从近期着手抓紧抓好。

抓好企业骨干培训工作。有关部门要增加服务意识,主动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合作,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利用交易所、期货公司、高校的人力资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习班,尽快培养一大批熟悉期货交易规则,掌握期货市场规律,具备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业务骨干,促进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能力和水平的快速提升。

注重长期人才培养。广西的大专院校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在研究生、本科、专科开设不同层次的期货及资本市场课程,加快培养中高层次的人才,为广西期货市场乃至资本市场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加强金融中高级人才引进。将金融人才特别是期货类中高级人才作为广西优先引进人才类型列入相关人才规划、人才库、人才目录,引进的金融人才享受自治区相关的人才优惠政策。通过人才引进,填补当前高端人才的严重不足,为建立起适应广西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的合理高效的人才队伍,打下良好基础。

(三)组建广西糖业合作组织,增强糖业市场话语权

以服务糖业企业和蔗农为宗旨,以增强糖业市场话语权、促进糖业做强做优为目标,在自愿基础上,整合目前广西糖协、蔗协,组建由大型糖业集团、销售商、蔗农联合构成的广西糖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统一协调甘蔗种植、蔗糖加工、销售、进出口和储备政策,协调有关价格稳定、配额分配、利益共享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制糖企业、销售商、消费者、蔗农多方共赢。糖业合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糖价和蔗价挂钩联动办法,建立制糖企业与蔗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对制糖实行生产配额管理办法;统一协调销售政策、进出口节奏和规模;建立糖业风险准备金,对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实行有效地调节,避免价格波动对糖业造成的损害。

(四)研究制定支持期货市场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形成加快期货市场发展合力

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一、2003年煤炭市场发展的综合环境条件

1.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看,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国内煤炭需求稳中有升。自199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累计发行国债超过5000亿元,加之更大规模的银行配套贷款,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增长。2003年国家继续实施这项政策,全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400亿元,重点用于在建国债项目和新开工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总的看,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煤炭需求稳中有升。2003年火力发电用煤预计将达到6.9亿吨,比2002年增加5000万吨以上。冶金用煤2.2亿吨,比2002年增加2000万吨,两项合计增加煤炭需求约7000万吨。2003年国内煤炭需求总量将达到13亿-14亿吨。

2.从国际市场看,世界能源结构调整、拉动煤炭需求增长的大格局不会变化,将为我国巩固和扩大煤炭出口继续创造条件。国际煤炭市场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低谷之后,于2000年底、2001年初开始反弹,特别是日、韩扩大煤炭需求尤其扩大国际市场现货招标的份额,为我国煤炭大量出口提供了条件。由于受国际油价波动导致的海运费增长,又使得我国获得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对于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的比较优势。我们正是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促使煤炭出口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一事实本身,证明我国出口煤炭产品无论在煤种还是内在品质上都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市场要求,增强了国外用户对中国煤炭的信心。我国煤炭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和南亚地区。这些市场每年进口煤炭2.3亿-2.6亿吨,占世界煤炭贸易总量的44%以上。2003年我国增加煤炭出口尚有潜力,如日本市场每年需求1.5亿吨,目前我国仅占2500万吨,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2003年按稳中有增考虑,可能达到9000万吨或更多一些。

3.从煤炭供给看,经过连续几年关井压产、总量调控,目前煤炭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国有煤矿对市场的控制力明显增强。近几年来,煤炭行业贯彻国务院关于关井压产、关闭整顿小煤矿的重要决策,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01年随着国家建立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了责任,增加了压力,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以前被动地“要我关”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关”,关闭整顿小煤矿的力度和质量均高于以往。国有煤矿外部环境趋于改善,生产秩序有所好转,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国有煤矿产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比重达到80%左右。从生产能力上分析,国有重点煤矿近两年新建和改扩建新增能力6400万吨左右,扣除关闭矿办小井减少能力1000万-1500万吨,实际净增4000万吨左右,目前总的生产能力在5.9亿吨左右,考虑到随着煤炭市场形势好转,国有重点煤矿将开足马力生产。乡镇煤矿受近几年关井压产的影响,产量由1997年的5.7亿吨逐年减少。但这一块弹性强,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只要市场有需求,总量会很快上来。

4.从运输条件看,经过近几年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继续扩大煤炭运输,满足运输需求提供了基本保障。我国煤炭资源和销售市场分布,决定了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基本格局。煤炭属大宗散装物质,煤炭购销大部分要通过铁路和水上运输,煤炭约占铁路和水上运输总量的40%以上,是第一大货源。近几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铁路、水上运输和港口吞吐能力持续增长。2002年,全国煤炭铁路运量完成8.18亿吨,同比增长6.81%;其中:国有重点煤矿运量累计完成53562.0万吨,同比增加6497.7万吨,增长13.8%。原94户中央财政企业完成41337.5万吨,同比增加3734.2万吨,增长9.9%。32户国家重点企业运量完成30892.7万吨,同比增加2593.2万吨,增长9.2%。地方煤矿(主要是地方国有)运量完成28282.0万吨,同比下降1278.7万吨,下降4.33%。担负北煤南运主枢纽港任务的秦皇岛港跨入世界亿吨大港行列。总的看,2003年煤炭运输是有保障的。

5.从政策环境看,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煤炭企业改革脱困的政策措施,为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98年国务院决定将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下放地方管理,从近几年运转情况看,基本实现了地方政府对各类煤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大关小、协调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国家决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把下放到地方管理的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纳入省级养老保险统筹,执行地方统一费率,企业上缴与应拨缺口由中央财政每年补贴46.4亿元。对企业下放前后发生的养老金拖欠,中央财政先后几次共补贴34.6亿元。到2001年底,国家经贸委初步审定的62户煤炭企业债转股项目,国家已正式批准51户,转股额575亿元;待批3户,转股额24亿元;其他8户涉及开发银行贷款的项目,国务院已批准由国家开发银行剥离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按债转股办理。通过实施债转股,国有重点煤矿资产负债率将下降到45%左右,每年减少财务费用约40亿元。对资源枯竭、扭亏无望和高硫高灰、产品没有市场的矿井实施破产关闭,首批“14・40”工程65个项目,到2001年底已有61个进入破产法律程序,大多数基本终结。这批项目核销银行贷款和资产管理公司债权87亿元,中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审核,其中5个项目已正式下达立项计划。为解决煤矿安全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的问题,国家重点支持了103个煤矿安全技改项目,安排国债补助资金5.4亿元,银行贷款8.2亿元。国家自2002年起放开发电用煤价格。所有这些,对200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均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2003年1-3季度煤炭市场基本情况

1、全国原煤生产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9月底,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15779.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2787.6万吨,增长24.5%。

今年1月到9月,国有重点煤矿产煤59959.7万吨,同比增加8176.1万吨,增长15.8%;国有地方煤矿产煤20917.9万吨,同比增加2579.6万吨,增长14.1%;乡镇煤矿产煤34901.8万吨,同比增加12032万吨,增长52.6%。

据了解,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单位)增产,占90%,合计增产22872.8吨,其中有15个省、自治区(单位)增幅在20%以上;广东、陕西、江西、吉林、贵州、内蒙古、湖南等7个省、自治区的煤炭产量增幅在40%以上。

目前,全国原煤产量仍在继续增长。10月1日至10月7日国庆假日期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2249.2万吨,同比增加351.3万吨,增长18.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完成1334.2万吨,同比增加249.3万吨,增长23%;国有地方煤矿完成393万吨,同比增加26万吨,增长7.1%;乡镇煤矿完成522万吨,同比增加76万吨,增长17%。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六大地区国有重点煤矿都增产。1-10月份,全国原煤产量达128634.8万吨。同比增加22680.4万吨,增长21.4%。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完成原煤产量67108.3万吨,同比增加9334.5万吨,增长16.2%;国有地方煤矿完成原煤产量22337.9万吨,同比增加1626.9万吨,增长7.9%;乡镇煤矿完成原煤产量39188.6万吨,同比增加11719.1万吨,增长42.7%。在三类煤矿中,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的原煤产量分别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52.2%、17.4%、30.4%,增量分别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41.2%、7.2%、51.6%。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增长突出。

2、全国煤炭商品煤销售持续保持大幅度增长态势;国有重点煤矿继续保持较大增幅,三季度继续上升。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年累同比增长8.5%,第三季度增长9.1%,比第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的同比最高增速。主要煤炭消费行业相关产品产量大幅度上升,带动全国煤炭消费的继续大量增加,拉动全国煤炭商品煤销售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国煤炭商品煤销售量除1、2、9三个月增幅较低外,其他六个月份同比增幅均保持在13%以上的较大幅度,5-9月份淡季不淡,连续5个月保持亿吨以上的销量完成。

国有重点煤矿增势明显,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全季完成19899.6万吨,比一季度增加2198.3万吨,增长12.42%;比二季度增加742.9万吨,增长3.88%;同比增加2854.5万吨,增长16.75%,增幅比一季度增加9.87个百分点;比二季度下降6.24个百分点。其中:华北地区完成8837.8万吨,比一季度增长12.9%,比二季度增长5.81%,同比增长14.8%;东北地区完成2495.8万吨,比一季度增长5.17%,比二季度增长6.87%,同比增长10.62%;华东地区完成4351.9万吨,比一季度增长12.27%,比二季度下降3.79%,同比增长10.24%;中南地区完成1830.8万吨,比一季度增长29.6%,比二季度增长4.4%,同比增长35.52%;西南地区完成861.8万吨,比一季度下降17.6%,比二季度增长24.83%,同比增长27.81%;西北地区完成1521.5万吨,比一季度增长2.94%,比二季度增长1.37%,同比增长36.13%。45个安全生产重点监察矿区完成9390.73万吨,比一季度增长14.94%,比二季度增长3.51%,同比增长12.53%。

今年以来,全国煤炭市场持续平稳发展,在二、三季度用煤淡季出现煤炭市场需求不减反增的现象,市场价格稳定,部分地区保持上升势头,炼焦精煤、无烟煤、优质动力煤资源紧张,价格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刺激煤炭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些非法小煤矿死灰复燃现象不断增加,地方煤矿产、销量高速增长,国有重点比重持续下降。全国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二季度后期以来各地区加强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非法矿井和不安全隐患严重矿井的关停工作力度等有效措施的影响下,全国煤炭商品煤销量的高速增长势头得到控制,同比增幅有所下降。年累计完成同比增长18.52%,比一季度末增加8.63个百分点,但比二季度末减少0.73个百分点。国有重点煤矿完成继续保大幅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4.0%,占全国煤炭铁路运量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51.71%,比同期减少4.3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末减少8.65个百分点,比二季度末减少1.62个百分点。从分地区情况看,除华东、西南地区增幅在9%以上外,其他地区均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大幅度增长;其中华北地区同比增长16.5%,东北地区同比增长10.3%,华东地区同比增长9.9%,中南地区同比增长16.8%,西南地区同比增长9.2%,西北地区同比增长17.7%。

3、全国煤炭铁路运输继续保持较大增幅,季度完成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国有重点煤矿完成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占全国煤炭铁路运量比重继续加大,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

今年以来,全国煤炭铁路运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除1月份负增长外,同比增幅持续上升,月度完成保持较高增速。特别是6、7、8三个月份煤炭装车连续在40000车以上,同比增幅保持在两位数;5-9月份连续5个月运量完成超过7000万吨,有力地保证了煤炭生产企业商品煤的装车外运和煤炭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三季度,在二季度煤炭装车大幅上升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水平发展势头,同比继续保持较大增幅。其中7月份完成7718.2万吨,同比增长12.72%;8月份完成7642.3万吨,同比增长12.87%;9月份有所下降,当月完成7047.3万吨,同比增长7.24%。全季煤炭铁路运量完成22414万吨,比一季度增加1494.8万吨,增长7.15%;比二季度增加553万吨,增长2.53%;同比增加2207万吨,增长10.92%,增幅比一季度增加10.63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增加1.46个百分点。

国有重点煤矿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势头,全季完成15620万吨,比一季度增加1334.7万吨,增长9.34%;比二季度增加647.2万吨,增长4.32%;同比增加2214万吨,增长16.51%,增幅比一季度增加11.71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增加1.07个百分点。占全国煤炭铁路运量的比重达到69.69%,比一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增加1.2个百分点,同比增加3.35个百分点。其中:华北地区完成8005.3万吨,比一季度增长12.72%,比二季度增长6.31%,同比增长21.53%;东北地区完成1907.5万吨,比一季度增长5.42%,比二季度增长2.0%,同比增长7.43%;华东地区完成2593.8万吨,比一季度增长4.34%,比二季度下降0.64%,同比增长3.03%;中南地区完成1317.5万吨,比一季度增长14.92%,比二季度增长8.37%,同比增长29.73%;西南地区完成693.8万吨,比一季度下降1.81%,比二季度增长0.14%,同比增长10.72%;西北地区完成1101.8万吨,比一季度增长6.44%,比二季度增长4.59%,同比增长24.75%。45个安全生产重点监察矿区完成7505.3万吨,比一季度增长6.64%,比二季度增长3.44%,同比增长11.02%。

1-9月份,全国煤炭铁路运量在二、三季度持续保持高水平的情况下,同比增幅不断上升,由一季度末0.29%、二季度末4.77%上升到6.77%,增幅分别增加6.48、2个百分点。国有重点煤矿完成继续保大幅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2.0%,占全国煤炭铁路运量的比重继续上升,达到68.84%,比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从分地区情况看,除华东地区增幅较小外,其他地区均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其中华北地区同比增长16.4%,东北地区同比增长9.7%,华东地区同比增长1.8%,中南地区同比增长13.1%,西南地区同比增长11.9%,西北地区同比增长12.2%。

主要港口煤炭中转量继续增长。9月份完成2633.0万吨,同比增加615.4万吨,增长30.5%。1-9月份完成21992.5万吨,同比增加3622.12万吨,增长19.72%。其中外贸完成7266.8万吨,同比增加778.2万吨,增长11.99%。

4、全国煤炭出口逐季增加,同比继续增长

9月份全国煤炭出口完成比上月减少75.84万吨,下降8.69%,但同比增长0.12%。主要煤炭出口企业中煤公司同比负增长。其中:中煤公司出口356.72万吨,同比减少114.4万吨,下降24.28%;山西地方出口72.54万吨,同比减少52.29万吨,下降41.89%。神华集团出口287.06万吨,同比增加117.59万吨,增长69.39%。五矿公司出口80.14万吨,同比增加50.07万吨,增长166.51%。

今年以来国内煤炭市场持续趋好,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国际煤炭市场发展缓慢,价格有所下滑,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煤炭出口持续增加,但主要煤炭出口企业中煤公司的出口完成下降幅度较大,比重减少。三季度全国煤炭出口完成2602.2万吨,同比增加199.4万吨,增长8.3%,比二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增加389.88万吨,增长17.62%;比二季度增加240.33万吨,增长10.18%。中煤公司完成1211.16万吨,同比减少190.64万吨,下降-13.6%;比一季度增加37.98万吨,增长3.24%;比二季度增加22.68万吨,增长1.91%;占全国煤炭出口的比重由一季度的53.03%下降到46.54%,减少了6.49个百分点。山西地方完成411.95万吨,同比增加12.36万吨,增长3.09%;比一季度增加11.89万吨,增长2.97%;比二季度减少36.47万吨,下降8.13%。神华集团完成825.6万吨,同比增加292.79万吨,增长54.95%;比一季度增加251.72万吨,增长43.86%;比二季度增加173.09万吨,增长26.53%;占全国煤炭出口的比重由一季度的25.94%上升到31.73%,增加了5.79个百分点。五矿公司完成163.49万吨,同比增加3.03万吨,增长1.89%;比一季度增加98.29万吨,增长150.75%;比二季度增加91.03万吨,增长125.63%。

1-9月份,全国煤炭出口同比增11.57%,比一季度末减少9.93个百分点,比二季度末减少1.99个百分点。中煤集团完成3572.82万吨,同比增加38.68万吨,增长1.09%;山西地方完成1260.43万吨,同比增加105.22万吨,增长9.11%;神华集团完成2051.99万吨,同比增加557.59万吨,增长37.31%;五矿公司完成301.15万吨,同比增加43.96万吨,增长17.09%。 5、全国煤炭生产企业库存继续保持下降势头

到9月末,全国煤炭生产企业库存比上月末下降2.27%;同比基本持平,下降0.88%,但比年初上升16.86%;比一季度末上升12.34%,比二季度末下降5.8%。其中:国有重点煤矿比一季度末上升4.81%,比二季度末下降7.02%。地方国有煤矿比一季度末上升16.94%,比二季度末下降9.72%。乡镇煤矿比一季度末上升44.27%,比二季度末上升3.84%。

从分地区情况看,华北地区1152万吨,比年初上升8.95%,同比下降9.21%,比一季度末下降1.59%,比二季度末下降11.93%;东北地区497.3万吨,比年初上升5.82%,同比下降0.38%,比一季度末上升6.85%,比二季度末下降6.72%;华东地区库存394万吨,比年初上升29.41%,同比上升20.11%,比一季度末上升3.22%,比二季度末下降16.15%;中南地区287.1万吨,比年初下降8.5%,同比下降24.79%,比一季度末下降5.8%,比二季度末下降10.08%;西南地区231.9万吨,比年初上升14.88%,同比下降9.16%,比一季度末上升41.58%,比二季度末上升33.05%;西北地区506万吨,比年初上升12.05%,同比上升5.77%,比一季度末上升107.21%,比二季度末上升11.82%。

三、四季度煤炭市场继续向好,产销两旺将成为2003年煤炭市场的发展主流

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煤市继续向好

根据有关机构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分析,今年GDP增长将达8.5%,特别是冶金、电力两大用煤行业,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上。1-9月,生铁产量累计完成14741.12万吨,同比增长18.9%,钢产量累计完成15958.51万吨,同比增长21.6%。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拉动冶炼精煤需求。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后,全国大约有500万吨新增焦炭生产能力投入运行,由此,导致冶炼精煤资源特别是主焦煤、肥煤资源继续紧张。

由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加大了对电力的需求,增加了电煤需求量。1-9月,全国火电发电量11258.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尽管增长较快,电力供需矛盾仍非常尖锐。据国家电网公司提供的情况显示,进入7月,全国除少数电网电量略有赢余外,几乎是全面告急。高温导致不少电网用电负荷连创历史新高,全国至少有10个省份不得不拉闸限电。由于供电紧张,在用电高峰期,全国火电机组基本已满负荷运行,输变电设备重载情况普遍,系统备用容量不足,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由于负荷过大烧毁供电设备的情况。进入四季度以后,虽然夏季用电高峰已经过去,但工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会有大的降低,特别是随着高耗能、受电力制约的电解铝市场的回升,将进一步加大对电力的需求,增加煤炭用量。根据计划安排,2003年第4季度将会实现三峡工程首批机组发电,到年底预计发电55亿千瓦/小时,预计占当年发电量的0.32%。“西气东送”工程也将于2003年底完成系统建设实现通气。这两个工程投入运营的意义在于增加能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费升级,但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无法避免。从区域上看,对煤炭行业的影响主要在长江三角洲流域、华南、华中部分地区;从产品来看,主要是高硫煤、无烟煤和低质煤的市场受到制约;从行业上看,将影响电力、冶金、化工等所有消费群体。

2003年国内煤炭的消费量预计在12.8亿吨左右。其中,发电用煤6.9亿吨,比2002年增加5000万吨以上;冶金用煤2.2亿吨,比2002年增加2000万吨,两项合计增加煤炭需求约7000万吨。此外,2003年新投产火电机组在1000万千瓦以上,增加电煤需求约3000万吨。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主要水库蓄水量较往年偏少,2003年水电供应的缺口只能由火电补充,这将进一步加大对电煤的需求。

2、港口存煤下降促进煤市提前启动

进入三季度以后,全国各港口存煤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8月底,山东日照港存煤60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50万吨,青岛前湾港存煤80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近30万吨,秦皇岛、天津等重要煤炭集散港口,煤炭库存量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降低。港口存煤的降低,为四季度煤炭市场的整体回升创造了条件。

进入9月份以后,煤炭市场信心逐步恢复,用户开始提前增加存煤数量,这一方面缓解了四季度的市场压力,促进市场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也促使煤炭市场提前启动。另外,进入9月份以后,各煤炭企业库存普遍下降,特别是冶炼精煤和一些质量较好的煤炭品种,基本上没有库存,根据对山东煤炭企业的调查,目前,煤矿库存一般保持在三天产量水平,库存普遍较低。

3、煤炭出口保持旺盛态势

进入新的贸易年度以后,出口冶炼精煤价格上涨,动力精煤价格略有下滑,由此,促进了冶炼精煤的出口,使国内冶炼精煤产品继续紧俏。同时,从前几个月的运行情况分析,动力煤价格的下滑,并未对煤炭出口带来大的影响,煤炭企业为占领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稳定的出口数量,预计四季度出口将继续保持旺盛态势,有利于煤炭市场向好发展。

4、关井力度加大将减少煤炭可供资源量

针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省纷纷出台措施,进一步加大乡镇煤矿治理力度。8月下旬,山西省出台通知,要求乡镇煤矿全部停产整顿;9月6日,山东省下发紧急通知,要求乡镇煤矿一律停产检修,并认真对照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和山东省煤矿停产整顿验收标准,逐项整改。其他产煤省区也加大了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矿井一律关停。由此,给煤炭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减少了煤炭可供资源量,有利于四季度煤炭市场的继续回升。另外,四季度是煤炭消费的旺季,进入11月以后,北方冬季取暖锅炉将逐步投入运行,煤炭需求量将增加。

四、煤炭市场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提防煤炭生产快速增长对煤炭市场的影响。2002年近14亿吨的煤炭产量和今年仍然较高的煤炭生产热情应引起充分重视。应该对2002年生产的近14亿吨煤炭的消费、库存状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并且对目前比去年同期仍然增长的煤炭生产形势进行论证,警惕煤炭产量快速增长给煤炭流通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近一两年,我国煤炭市场环境和煤炭流通秩序通过整顿有了很大改善,但原有的煤炭流通体制改革后,新的煤炭流通体制尚未完全形成,煤炭市场缺乏对煤炭资源进行配置的有效手段。我国的煤炭生产、运输、销售和使用,由于矿产分布、生产状况、运输条件、品种需求、季节差异等原因形成了煤炭供求差异性大、环节多的特点。这样再加上国内煤炭配送体制、配送手段、配送网络极度缺乏,冬季用煤高峰期的煤炭供应和销售就成了需要一直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三,由于煤炭在冬季市场有旺盛的需求,煤炭价格上扬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合理反应。目前,煤炭市场的交易及价格情况之所以比较平稳,是由于冬季煤炭供求高潮刚刚到来,人们在冬季用煤高峰到来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缓解了高峰初期的供求矛盾,随着冬季用煤高峰的延续和元旦、春节期间"节日储备"需求的增加,未来一段时期煤炭的供求矛盾会逐渐显现,价格稳中有升是必然趋势。

第四,在煤炭生产快速大幅增加的前提下,煤炭生产企业的利润水平也有所提高。部分企业出于行业竞争和争取用户占有市场的考虑,淡化了整体利益和全局观念,甚至开始出现煤炭生产企业之间价格倾轧现象。

五、今后一段时期煤炭市场发展的方向

1、顺应环保对煤炭的要求,加紧成品煤的研制,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

由于科技发展、生产力进步,世界经济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分工。福特公司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把许多部件加工厂资产分离,变为部件供应商,形成了跨国家、跨地域的国际分工。借鉴福特的资产管理,煤炭企业应该摆脱只销售原煤的现状,也形成这种分工。将洗选厂分离出来,与煤炭销售合并成立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研制煤炭品种,树立品牌,满足客户需要。在研制煤的品种上,一是要搞好市场调查,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细分,定出需求品种;二是要联合高校或科研部门,根据客户的需要,研制大批量生产需求品种的方案,销售成品煤或半成品煤。在煤炭销售上,一是要树立品牌意识,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框框,杜绝合同履行率低、约束性差的现象,提高服务质量。二是改变过去靠“请愿”、“赖讨”以及“发动群众、全民清欠”的清欠方法,采用国际通行的应收账款方式,充分利用银行配套清欠资金,实施资产经营,控制新的拖欠。三是在建立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的同时,发展销售商和商业企业,利用他们天时、地利、人和及宣传推销、了解市场的优势,加大煤炭销售力度。

2、顺应走出去战略,在煤炭出口上作好文章

我国的煤炭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入世后出口有优势的行业,具有低劳动成本的优势。今年以来,我国煤炭出口已出现大幅增长的良好势头。前9个月,全国煤炭出口达到7186。39万吨,同比增加745。45万吨,同比增长11.57%。到年底全国煤炭出口量可望创历史最好水平。随着入世后关税的降低,煤炭的出口还将增加。因此,煤炭企业应该顺应走出去战略,在煤炭出口上作好文章。

3、加快发展非煤产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是影响煤炭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煤炭企业要本着“稳定煤炭主业,优先发展非煤”的发展战略,把非煤产业的发展摆在“优先”的位置来对待,加快发展非煤产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楼宇自控 研究报告 在我国建筑业大力兴建的环境下,建筑智能化市场迅速成长起来,而给人们带来舒适工作及生活环境的楼宇自控系统的市场随之越来越大。

通过楼宇自控系统(这里指通常所说的小BA系统或狭义BA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以丰富灵活的控制、管理软件和节能程序,使建筑物机电或建筑群内的设备有条不紊、综合协调、科学地运行,从而达到有效地保证建筑物内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实现节能、节省维护管理工作量和运行费用的目的。 在工程数据的积累中,楼宇自控系统工程造价数据可参考为:

住宅小区:约2元/m2;大型工建及商业建筑:约20~30元/m2。这里造价的最高与最低可有一倍之差。

1 楼宇自控市场期待规范化管理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的楼宇自控市场有喜有忧,喜的是这个市场很大,国内外楼宇自控厂家纷纷争抢这块大蛋糕;而忧的是目前这个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统一的管理。

就中国的大环境而言,建筑智能化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加上近两年,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楼宇自控厂家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各楼宇自控厂家竞相使出法宝,以抓住有利商机。

尤其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带来更多的商机,有几个楼宇自控厂家专门为此成立了相应的部门,如霍尼韦尔(天津)有限公司成立了场馆设施项目部、西门子楼宇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奥林匹克项目部等,以期用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服务北京奥运。

2003年厂家重要市场举措:

施耐德电气收购瑞典TAC公司

2003年6月12日,施耐德电气宣布收购著名楼宇自控公司瑞典TAC公司。TAC是一家世界知名的楼宇自控公司,市场价值约110亿欧元,并正在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TAC 在其产品中采用了包括LonWorks网络等许多开放技术,这些技术与施耐德的”透明工厂”概念能够完美地结合。收购TAC将为施耐德公司在楼宇自控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霍尼韦尔抓住发展契机 亚太总部移师中国

2003年6月18日,霍尼韦尔公司宣布:即日起将亚太公司总部从新加坡移至中国上海,在上海张江高科园内建立新基地。

将公司总部移至上海是霍尼韦尔商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抓住亚太地区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客户群、供应商及专业人才都有迅速的增长。

江森自控与QAD战略合作开发新一代准时制

2003年7月9日,江森自控有限公司与QAD公司(全球制造业协作商务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宣布:双方已携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为QAD的旗舰产品MFG/PRO开发新一代准时制(Just-In-Time)顺序交付模块。通过建立合作关系,QAD公司可以得到汇聚了江森自控有限公司10余年的知识和专业经验的准时制顺序交付软件模块开发成果,同时还可获得江森最好的专业知识和建议,从而可以进一步改进 QAD产品的设计并减少该项产品上市的准备时间。

市场竞争的结果势必会引起一些问题,如竞争手段、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同时也会造成利润的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机构来出面管理这个市场。在这方面,国家对行业的管理机制特别重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市场,是产品成熟化的标志。如何定义智能建筑BA系统行业厂家,如何制定行业标准,关系到产品化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也关系到BA市场能否走向规范。

目前,国际上尚未有完整的关于楼宇自控的设计与施工的标准,其主要原因是世界上的建筑物设备工程因地域、传统、能源、标准等差异,建筑设备的系统设计方案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针对建筑设备监控的BA系统其设计方法也会有较大的不同。

国际上一些供热、制冷空调学会或协会等组织,分别在其制定的协议与标准中不同程度地包含了一些关于BA系统工程设计的规定。如用于楼宇自动控制网络的数据通信协议BACcom,就是由美国冷暖空调工程师协会组织(ASHRAE)的标准项目委员会(SPC)135P于1995年6月制定的。 2002年1月30日,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了《建筑及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DB11/146-2002),从2002年2月 20日起实施。其中,第三部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适用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验收,相应的改、扩建工程也可参照使用。

2002年,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责成同济大学社区信息化与智能建筑研究中心组织中国上海测试中心、上海市智能建筑检测中心、浦东科技局和上海市设备安装公司起草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检验标准》,目前已完成报批稿。

2 楼宇自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家访问了欧美与亚洲发达国家,并与这些国家的专业人士就智能建筑技术进行交流,得到的结论是发达国家并没有象我们那样对智能建筑的热情,也不存在专业权威的智能建筑协会组织,对智能建筑的热烈谈论曾是多年前的历史。现在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系统大都是按照建筑物使用功能进行设置,尽管没有刻意把智能化放在建设目标上,但是智能化系统的装备技术是先进的,系统的设置是完备的,系统的工程设计是合理的,系统的运行状态是良好的。

经过业界各方人士多年来的探索、推进,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无论是智能建筑的理论、设计理念、建设法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工程管理,还是建筑智能化行业管理及智能物业管理,都通过教训与经验的总结,日臻成熟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理念与建设目标并不低于国外,某些理念高度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在准确把握智能建筑的设计定位、高质量的工程实施与系统有效运行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建设部与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对智能建筑工程加强行业管理力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政府无法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大量的工程与技术问题、市场问题最好由相关的行业协会来牵头解决。

2.2 楼宇自控系统的集成化

2.2.1 以楼宇自控系统为基础的系统集成方式

系统集成主要通过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个主要子系统具有开放式结构、协议和接口都标准化和规范化。

系统集成的方式主要包括:

(1)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可采用以BAS为中心,通过LonWorks或BACcom等技术实现和集成模式。

当前BAS的结构大多采用二级网络形式,即上层为以太网,下层采用RS485、LonWorks等速率较低的标准工控总线方式,具备集成的有利条件。此外,以BAS为中心的集成模式还可通过开发与第三方系统的网络接口(网关或网络控制器),将各种系统数据集成到网络主干上,这样BAS网关就能将SAS、FAS等第三方系统的协议转化为BAS级通信主干协议,从而实现了以BAS为中心的集成目的。

各楼宇自控系统厂家基本都依照以上的集成原理进行系统集成,有的楼宇自控系统厂家还专门开发了系统集成的管理软件。

(2)智能建筑是以信息集成为核心,连接所有与之相关的对象,并根据需要综合地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体的目标。可采用OPC技术和ODBC技术实现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

(3)新的集成技术是将信息集成建立在建筑物(群)内部网Intracom 的基础上通过Web服务器和浏览器在整个网络上的信息交换、综合与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

(4)实时数据的集成和管理数据的集成。

智能建筑中包括多个子系统,涉及实时控制和分时管理两个不同的信息处理领域。由于处理对象差异,各个子系统无论在硬件和软件结构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系统集成的实质是一种横向集成,是把各个子系统通过物理集成、网络集成、应用集成而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对于智能建筑来说,实时数据的集成是最为重要的,也是首先实现的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实现对建筑物消防、安全防范、电梯控制、灯光控制、停车等诸多子系统实时数据的集成,并完成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

2.2.2 智能化对建筑物的影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各地区的智能建筑建设速度及水平也有相应的变化。上海作为我国的现代化大城市,城市智能建筑的建设发展很快,出现了街区智能建筑群的建设现象。上海同济大学社区信息化与智能建筑研究中心曾对上海市淮海中路商业街区建筑群智能化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该地区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的现状作了分析。

表1

表2

(2)智能化系统投资与大楼经营效益

弱电投资、智能化水平与出租率之间的关系,见表3。

表3

令 x —— 单位建筑面积的弱电系统投资(元/m2)

y —— 大楼设备所达到的智能化水平(%)

z —— 大楼出租率(%)

由表3中的相关关系可见,单位建筑面积弱电系统投资越大,其智能化水平越高,则其出租率也越高。

弱电投资、智能化水平与大楼租金之间的关系,见表4。

表4

令 x——单位建筑面积的弱电系统投资(元/m2)

y——大楼设备所达到的智能化水平(%)

z—— 大楼租金($/ m2.月)

各大楼的租金虽然取决于以下诸多方面:大楼的设计、建造标准;大楼建造的年代;物业管理的水平;建筑物所处的地段;大楼的装修标准、风格;物业营销策略,而且大楼租金与实际成交价之间有差异,但是单位建筑面积弱电系统的投资、大楼智能化程度,对大楼租金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节选摘自《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年第2期《商业街区智能建筑群的工程建设》]。

2.3 楼宇自控系统的数字化

2.3.1 数字化楼宇自控系统的概念

最近几年,未来的楼宇被人们认为将会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楼宇控制网络中的传感器、执行器、阀门等都是智能的。楼宇的基础设施能无缝隙的将数据网和控制网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楼宇网络。

整体的楼宇网络将成为未来楼宇控制的典范。整体的楼宇网络概念已不再是一个对将来的期望,今天它正在发生中。提供智能设备、子系统和系统的厂家正在如指数般的成长。这种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业主们,他们对楼宇物业集成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合理的。因为在今天,楼宇自控子系统如门禁、闭路电视、电梯、空调暖通、保安和消防中的智能产品都已问世了。

虽然这许许多多的智能产品正在导致楼宇子系统的逐渐更新,但真正的整体的楼宇网络系统仍然少见。生产厂商们一方面表示他们全面向开放性系统靠拢,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互操作性产品的发展,因为他们必须面对一个标准网络通信协议和真正的开放性结构所带来的市场变化。大公司愿意维持现状大多是因为利益上的考虑。许多大厂商在他们的底层设备中采用了LonWorks技术,是因为发现使用LonWorks平台这一经济有效的技术可以实现他们的封闭系统中的设备互通信息。

2.3.2 楼宇自控系统的远程监控

基于因特网的楼宇设备远程监控结构可以基于各种操作系统平台。对于市场上的BA系统,如江森和霍尼韦尔等产品,其系统内置有专用的数据库,并提供有接口,可以转化为标准的数据库,通过前面提到的方法,用户可以从远程通过调用数据库来了解整个BA系统的情况。如果他想获得BA系统的实时状况和实时控制BA系统,可以直接通过浏览的方式监控BA系统。

现代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应基于Intercom来实现信息交互、综合与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真正做到局域和远程信息的实时监控,数据资源的综合共享,以及全局事件快速的处理和一体化的科学管理。一旦将传统的BAS系统延伸到因特网上,建筑管理人员即便是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完成他的职责。可以说因特网与智能建筑是分不开的,通过因特网,不仅可以完成监控职责,而且还有很多便利,比如楼宇设备厂家可以通过因特网持续了解自己设备的运转情况,当设备运行在非正常状态时,厂家可以立即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当然可以减少运行管理费用。可以说,基于因特网的BAS技术代表着楼宇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4 楼宇自控系统被控设备日趋智能化

2001年,根据BSRIA的估计,中国的商用中央空调市场总价值约在9亿美元。而家用空调如果按产量来估算价值(考虑到价格战的因素),估计在60~70亿美元之间。两者相加不到80亿美元。而当年美国开利公司的全球销售额就接近90亿美元。 BA系统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降低初投资,节约运行费用和人工成本,更好地实现舒适性控制要求并协调各个系统,BA系统是集中空调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智能建筑的节能与管理

智能建筑特别是BAS(楼宇自动化)与研究高层建筑节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检测建筑物各项能耗的各类传感器和仪表是BAS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立能量使用数据库是研究节能的基础,是BAS核心软件的组成部分,集散控制系统是完成BAS各子系统控制功能的主要手段,更是实施节能的媒介。良好的管理可减小高层建筑能耗10%,通过优化设备的运行可节能10%,而这二者都可由BAS的软件来实施。

智能建筑中BAS的核心是HVAC(供热、通风、空气调节)系统,此部分投资比重大,能源消耗大,占建筑总能源消耗的50%以上。因此HVAC系统智能化的程度不仅是实现环境控制效果也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关键。

智能建筑中实现节电节能,重在HVAC系统节电节能。国外BAS,系统节能率一般可达30%左右,也正是业主投资建筑智能化所期待的主要回报内容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在智能建筑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市场管理和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

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是HVAC自控设计与HVAC系统设计存在着脱节现象。在智能建筑中,HVAC及其自控系统的工程实施的步骤大体上是建筑设计院的暖通空调专业人员进行HVAC设计,并提出HVAC自控要求,由自控设备厂商进行控制部分的方案设计和施工设计,并安装调试,然后移交给物业管理部门进行运行管理。这几个环节包括了建筑设计院、设备安装、自控厂商和业主等单位。工程实施本应形成密切配合,一环扣一环的运转;然而,实践表明,目前其中各个重要环节常常脱节,遗留后患,给BA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节能效果带来严重的问题。因此,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使节能效果真正实现。

智能建筑中还有其它系统节电节能,如照明、电梯等应通过优化设计,采用先进的节电技术,以获得良好的节电节能效果。照明系统能耗占商业建筑能耗的26%,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可以较大比例地减少高层建筑的能耗。

4 2003年楼宇自控系统市场调查数据

主要针对国内外楼宇自控系统品牌进行了调查。

(1)楼宇自控系统的满意度。

性价比满意度,见表5/图1;

表5

图1

销售服务满意度,见表6/图2。

表6

图2

(2) 楼宇自控管理软件的满意度,见表7/图3。

表7

图3

(3) 常用的控制器/传感器品牌,见表8/图4。

表8

图4

(4) 常用的执行器品牌,见表9/图5。

表9

图5

(5)常用的变风量控制系统品牌,见表10/图6。

表10

图6

(6)常用控制系统品牌

常用的空调控制系统品牌,见表11/图7;

表11

图7

常用的新风机控制系统品牌,见表12/图8;

表12

图8

常用的变配电控制系统品牌,见表13/图9;

表13

图9

常用的给排水控制系统品牌,见表14/图10。

表14

图10

5 结论

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夸克公司在本篇研究报告中,通过综合公司历次有关保健品方面的研究,向读者描述保健品消费群体的特征及保健品市场的总体状况,为各生产厂家今后的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目前市场上保健品层出不穷,广义的保健品应该包括:保健类食品和保健类药品这两大类。但我们这里着重研究的是狭义的保健品,即保健类药品(我们简称之为“保健品”)。我们把狭义的保健品市场分为四类:洋参类、补钙类、美容类和机体调节类,这也是目前保健品市场主要的四类产品。

一类城市不同年龄消费者保健品消费趋势

二类城市不同年龄消费者保健品消费趋势

消费者消费保健品时关心的因素

市场环境及前景预测

在医疗保健费用支出上,从1995年起,一类城市(以上海为例)和二类城市(以杭州为例)的年平均每人医疗保健费用支出都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

无论是一类城市还是二类城市,保健品的消费比例都很高,均达到半数以上,“未购买也未服用”的比例均不到三成(见表一)。可见保健品消费已趋向大众化,保健意识也有明显提高,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地区,仅35—55岁女性的补钙产品消费量就有近3亿元。与此同时,保健品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电视广告是认知保健品的主要途径

电视是消费者信息来源最多、最广泛的媒体。电视广告是以其媒体导向性强、直观等特点,成为消费者最易接受的媒体广告形式。对于保健品的选择,电视广告中对症状的描述会引导消费者结合自己本身的状况去选择,找到自己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的契合点。在这一点上,一类城市和二类城市是相同的(详见表二)。

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针对服用保健品的消费群体,我们就其家庭收入、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购买季节等因素从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心理以及消费的季节性等方面对一、二类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

消费能力:一类城市强于二类城市一类城市的保健品消费比例要高于二类城市,且消费比例与收入基本呈递增关系。这与目前保健品市场价格偏高以及消费者的保健意识有关联。从一、二类城市纵向比较,年收入18000元以下被访者服用过保健品的比例,一类城市明显高于二类城市;收入较高者消费比例都处于较高位置,特别是上海地区家庭年收入达到60000元以上的家庭消费比例高达79%(见表三、表四)。

消费动机:一类城市“自我服用”,二类城市“馈赠亲友”一类和二类城市“购买过但未服用过”的消费者是随年龄递增而下降的,而“服用过但未购买过”的曲线则是上扬的(见图一、图二)。消费者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年轻人,而服用的主要对象则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由此可见,保健品消费主要是以“表达或传递感情”为目的。而这两类城市里曾经购买或服用过的人群年龄分布是相对平均的,二类城市的消费者较一类城市来说相对年轻(见表五)。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就保健品的消费途径进行了调查,发现保健品的消费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即自我服用,馈赠亲友,给家人服用和送礼。除了“自我服用”之外,其他三种方式均是为“传递或表达感情”,而一、二类城市又有些差异。一类城市自己服用的比例很高,二类城市则更注重于感情联络。

消费季节:冬季虽为旺季,但季节性开始淡化冬令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因此冬季无疑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这点依旧表现得很明显,夏季是最少服用保健品的季节。但同时也有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季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二类城市(如宁波)表现得尤为

明显,这表明现在保健品消费的季节性已经开始淡化。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就保健意识而言,一类城市高于二类城市。

消费心理:关心功效、价格、服用方便及口味保健品的服用者较为慎重,一、二类城市中按说明书的要求服用的人群比例分别达到81%和80%,表明保健品的消费种类目前依然是以药品保健为主,此类产品的说明书的内容对消费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产品所描述的功效是否确实,这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一类人群高达68%(见图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保健品市场存在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广告宣传言过其实的现象。

当被询问到“对最常使用的保健品的满意之处”时,除了功效、价格外,一类城市的被调查者有20%提到了服用方便,而二类城市的被调查者有26%提到了口味,11%提到了包装,而只有9%提到了服用方便。可见,一、二类城市的消费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紧张度不同存在着一些差异。

购买习惯分析

购买主要地点: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是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主要地点,也是保健品比较集中的地区;医院则是消费者最少购买的地方(均不到5%)。这表明,无论对于生产厂商还是消费者来说,对保健品的定位均是介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相比较而言,二类城市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超市,比例达到65%,药店的选择只有20%。

购买数量:多数倾向于每次购一瓶或一盒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倾向于每次购买一瓶盒保健品,如一类城市这一比例达到73%,这跟保健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存在着一定的试用心理有关。

促销:“买一送一”、“专家咨询”者多

保健品的促销方式较多,其中以“买一送一”和“专家咨询”为主;从比率看,对消费者而言,“专家咨询”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有最强的刺激。原因可能在于二类城市消费者的保健意识相对较弱,同时说明消费者对保健品的认识更侧重于保健药品,对其功效更信赖专家的观点。

品牌状况研究

我们就目前市场上洋参类、补钙类、美容类和机体调节类等四类产品,进行消费者知晓度的研究对比。

经过对比发现,一类城市的保健品的整体知名度高于二类城市,这可能与媒体在一类城市投放量大有关。另外,一类城市的被调查者所知道的保健品的品牌明显多于二类城市。在具体的各类品牌中,美容类和洋参类的品牌知名度一类城市明显高于二类城市。而个别品牌当中,昂立和万基的品牌知名度在一、二类城市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些年,补钙类产品异军突起,在对比中我们发现巨能钙在二类城市享有绝对的知名度。被调查者第一提及率达到13%,总体提及率达到85%。与此相同的是红桃K,在一类城市没有被提及,这可能跟红桃K集团的目标消费群集中于二、三类城市有关。

结论:

虽然生产厂家目前不断推出各类保健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各类产品的广告也打得铺天盖地,但由于保健品的种类多得几乎已经可以覆盖所有人群,使得消费者保健品的消费进入成熟期,开始由冲动性购买转向理智型消费,消费群体也已由以前的单一型转向多元化。

面对此种状况,厂商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必须认真分析市场的变化。夸克的研究人员提醒厂商:

1.由于人们对于保健品的消费还存在着谨慎的态度,功效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因而,解除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担心,是目前的保健品行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避免夸大的宣传,大力宣传有关保健知识,在消费者心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十分重要的。

2.在媒体习惯方面,电视广告仍是消费者获取信息最快、最多的方式,但不一定是最可靠的信息渠道;“专家咨询”是最能够刺激消费的方式,表明这是消费者信任度最高的方式。前者能提高产品知名度,后者能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厂商如能把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赢得消费者。

3.在销售渠道方面,由于药店和超市的销量远高于其他渠道,因而应注意攻打这两个渠道。

4.由于保健品发展至今,已经进

入了品牌时代,因而好的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各类保健品的品牌都有很高的认知度,通常消费者能够提及的保健品品牌不下一二十个,同类产品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有目共睹。由于同类保健品之间的功效相差不大,因而如何在保证功效的前提下,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找到产品的卖点,这不仅是引导消费者向忠实消费者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手段。

5.通过对一、二类城市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一类城市无论在消费能力、还是消费意识方面都好于二类城市。虽然二类城市的居民收入、消费支出等方面与一类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夸克的研究人员认为,二类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目前一类城市市场相对饱和的局面下,积极争取二、三类城市的市场份额,不失为一种好的市场策略;而提高二类城市消费者的保健意识,是争取二类城市市场份额的当务之急。

夸克市场研究公司表一一、二类城市保健品消费情况上海杭州购买和服用保健品状况(%)(%)未购买过也未服用过2727未购买过但服用过75购买过也服用过5566购买过但未服用过111表二一、二类城市对保健品的认知途径一类城市二类城市广告形式比例(%)比例(%)电视广告7980报纸广告85药店商场的广告单张42朋友家人介绍42医生介绍22电台广告12汽车广告12路牌灯箱广告11

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得益于政策红利,大数据基础逐渐完善,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及推力;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寻求精细化管理,为实践大数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大数据是传统数据管理的补强。

帮助企业洞察未知,从而完成颠覆式变革伴随着数据体量、形态的变化,数据价值不断提升,而企业相应的数据管理目标也随之改变,从最初的经营总结到决策支持,再到现在的构建颠覆式变革(重塑业务流程、组织和行业)。而针对于新的数据管理目标,传统技术已难支撑,企业需要大数据帮助其补强传统数据管理的短板

大数据新的数据获取技术、预处理技术、存储技术、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等使用更高维度、模式的算法挖掘数据,从而洞察未知,使企业构建颠覆式变革成为可能。

2)大数据正从概念走向实际落地,但前路仍然困难重重。

得益于众多外部利好的推动,一小部分企业开始现行尝试大数据,并且有大量用户积极评估,准备导入(36%)。

但内功的修炼不足,包括从数据获取、预处理、存储、分析、可视化的实用性差强人意,导致企业用户实践步履维艰,企业客户犹豫不决,保持继续评估观望状态。

3)多方环境利好,大数据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首先,得益于政策红利,大数据基础逐渐完善,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及推力;其次,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寻求精细化管理,为实践大数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国大数据有较为良好的基础条件、际遇、以及外部推力,未来会在全球大数据市场中占有较高比例,以国外市场突破千亿的情况来看,我国大数据市场仍有很高的成长空间。

4)产业链逐渐完善,并且纵向链条上的各细分市场均处于蓝海市场,并且在资本的助推下,创新厂商迎来良好的进入机会

从2014年来看,大数据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导致市场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厂商缺乏价值链条的传导,市场开拓情况不佳;而发展到现在,大数据市场产业链已逐渐完善,从基础设施层来看,存储、数据库厂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保持稳定成长,从分析层的厂商来看,国内不断的涌现如机器学习类、认知计算等厂商,从应用层来看,初创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虽然这片市场鱼龙混杂,但面对剧烈的竞争,这片市场的厂商成长也最为迅速。

v向产业链的各环节上,均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初始期或成长期。并且资本看好这片市场,多数创新厂商在A轮或A轮以前可以融到数千万的启动资金,极大程度的催熟创新厂商的成长。

“国字头”机构是大数据市场的消费主体调研数据显示:

无论是在存量市场还是在潜增量市场,“国字头”机构(包括政府、事业单位、国企、集体企业)均为消费主体。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

国内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背后同时遗留下大量问题,如城市管理、安全管控、行政监管、产能过剩等。“国字头”机构对于精细化管理、洞察力的需求最为旺盛。例如,政府导入大数据采集城市数据、实时分析,加强对城市能耗的管理;公安等部门导入大数据分析犯罪记录,提前预防犯罪行为发生;企业基于大数据的实时获取、访问和分析最终用户数据,实时调整产能,避免产能过剩。

同时,“国字头”机构拥有最为丰富的数据源和充足的资金预算,因此,在现阶段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会是市场的消费主体。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

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9篇

A.中国创投市场规模

2007 年9 月份与8 月份相比,创业投资案例数量增加8 起,月度增长率为38.1%,投资金额增加1.2908 亿美元,月度增长率高达54.7%;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也有增加,与上个月的1123 万美元相比,月度增长率为12.0%。本月平均单笔投资金额持续增长主要是由于教育产业及食品饮料加工领域披露多起大规模投资案例。如安博教育获5400 万美元高额投资,新世界教育、巨人环球教育各获得2000 万美元投资;江西润田获得2 亿元人民币投资,草原牛妈妈乳业获得3500 万美元投资。

本月中国市场PE 投资依然活跃。虽然本月共披露6 起PE 投资案例,案例数仅为上月案例数量的一半,但投资总金额高达9.9 亿美元,是上个月投资额的2 倍多,月度增长率为110.6%;本月平均单笔投资金额达1.65 亿美元。本月PE 投资案例除TMT行业的巨人网络获得1 亿美元战略投资,其他均为非TMT 行业投资,其中化工产业的蓝星集团获得黑石6 亿美元巨额投资。

B.TMT与非TMT

2007 年9 月份,中国创投市场非TMT 行业投资案例数量和金额远远超过TMT 行业。TMT 行业披露创投案例10 起,投资金额为1.3870 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1387 万美元;非TMT 行业披露创投案例19 起,投资金额为2.2623 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1191 万美元。本月TMT 平均单笔投资金额较高主要是由于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安博教育集团获得5400 万美元巨额投资,网络视频厂商PPlive 获得2100 万美元投资。

2007 年1 月以来,非TMT 行业投资发展迅速,其投资规模虽然各月份上下有所波动,但整体仍然呈现快速上升态势。至今年9 月份投资案例数量披露19 起,达今年以来最高水平,投资金额为2.2623 亿美元,仅稍微次于7 月份2.3968 亿美元的投资金额。TMT行业投资案例数量则大部分保持在10-20 起之间,没有明显地上涨或下降趋势。

2007 年9 月,中国创投市场TMT 行业投资规模仍然持续了3 月――7 月份的下降趋势。从案例数量上看,TMT 行业占整个创投市场案例总数的34%,非TMT 行业占66%。从投资金额上看,TMT 行业占整个创投市场投资总额的38%,非TMT 行业占62%。

C. TMT行业投资分析

2007 年9 月份,中国创投市场共披露TMT 行业投资案例10 起,投资金额1.3870 亿美元。

互联网行业披露投资案例6 起;投资金额1.1220 亿美元,占TMT 行业投资金额80.9%;平均单笔投资金额1870 万美元。IT 行业仅披露投资案例1 起;IT 行业投资总金额600 万美元,占TMT 行业投资金额4.3%;平均单笔投资金额600 万美元。电信及增值产业共披露3 起案例;投资金额2050 万美元,占TMT 行业投资金额14.8%;平均单笔投资金额683万美元。

2007 年9 月份,互联网行业案例数量占创投市场案例总数20.7%;投资金额占创投市场案例总数30.7%。

本月互联网行业有2 起网络教育行业投资案例,投资金额达6220 万美元。其他四起分别属于电子商务、网络视频、电子杂志、分类信息搜索领域。

D. 非TMT行业投资分析

2007 年9 月份,中国创投市场披露非TMT 行业投资案例19 起,投资金额为2.2623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1191 万美元。本月创业投资案例涉及的细分领域有:教育培训、传媒娱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医疗健康等领域。

2007 年9 月中国创投市场非TMT 细分行业投资规模比较

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10篇

10月的中国并购市场完成数起大宗并购交易,仅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所涉及金额就高达160.92亿美元。但从总体来看,伴随着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并购市场活跃度依旧呈现下降趋势。本月并购案例数量18起,环比减少18.2%。其中,已披露金额并购案例15起,涉及金额255.37亿美元。从行业上看,制造业、能源及矿业、金融等行业并购活动较为活跃,三个行业并购案例数量总和占中国并购市场案例总数量55.6%。本月并没有出现VC/PE背景企业并购案例,机构退出依然艰难 (见图1)。

电信收购联通成就境内最大电信业并购案

本月中国企业境内并购案例数量13起,环比下降18.8%。其中,已披露金额案例11起,涉及并购金额182.82亿美元。从行业角度来看,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为国家性质的行业整合,旨在开发新的增值业务,国内电信行业出现大规模重组的可能性不大。此外,南方航空14.63亿美元入股辽宁机场集团,南航有意以航空运输为基础,通过产业转型,向航空产业链两端延伸,拓展新型服务 (见图2)。

中海油服完成对挪威AWO收购

本月中国跨境并购市场并购案例5起,已披露金额并购案例4起,并购金额达到72.55亿美元。跨境并购最大看点在于,招商银行45.79亿美元收购香港永隆银行,招行旨在利用并购目标的现有网络和客户基础迅速融入当地市场,从而达到国际化战略。这一宗并购也成为国内迄今最大、香港近7年来最大的银行业并购案例。

此外,中海油服也于10月中旬最终完成25亿美元对挪威AWO公司100%股权收购,标志着中国公司进军全球油田服务业的一次重大尝试。中海油服作为中国近海市场最具规模的综合性油田服务供应商,借助此次收购可大幅节约建设成本,并同时获得多项深海作业技术,有助于提升其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见图3)。

中华英才网上市受阻,Monster履约收购

上一篇:研究报告格式范文 下一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