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范文

时间:2023-03-13 13:08:05

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范文第1篇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团结奋进,为实现党的十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共同奋斗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3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8人。有关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在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反复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的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决定将这两个建议名单分别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主席团推荐。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建议国务院将这个方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一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转变工作作风,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会认为,开好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对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全会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贯彻党的十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对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要深刻认识深化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国务院机构职能体系,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任务艰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要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全会认为,进一步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引向深入,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要继续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学习理解上深化,在宣传阐释上深化,在贯彻落实上深化,确保把党的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重在领导带头,贵在深入持久,关键在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用相长上下功夫。要坚持用党的十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全会强调,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我们具有做好工作的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对着许多严峻挑战。全党同志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工作前瞻性、进取性、创造性。要进一步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扩大内需,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节能减排,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突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对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不能回避,不能文过饰非,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要持之以恒抓好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建立健全管用的体制机制,不断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以此带动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

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05-02

一、社区文化结构需要特色文化

党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指导思想。伴随着我国城镇建设发展方案的实施,形成大规模的城市社区已成必然。社区:泛指地方政府规划管理地域范围内的民众居住,生活,工作的辖区。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是构成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基层社区是政府施政的主要领域。社区公众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主要服务的群体。

社区文化是指居民在社区生活中,不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各种物质基础,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精神追求社区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的综合文化现象的总和。其文化结构包含了社区的居住生态环境,文化活动的规模,活动场地和辅属设施硬件;社区群众主体在社区中约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公约,规章制度;社区公众在生活交往中的各种行为方式,形为举止的文明程度,和睦的家庭,和谐的邻里关系,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状态等等内容。社区特色文化活动是指社区文化活动中具有的典型艺术特色及组织活动的特点综合行为文化行为。是社区文化层面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社区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四个层次属性,通过各种特色活动分别表现出来。深层次的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是指居民在社区文化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思维意识,精神品质方面的行为素质思想面貌,是普遍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核心表现。社区特色活动的内在文化元素,决定其文化层次,也是考量社区文化活动品质和所具有的社会效益作用的标志。新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需要深层次的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加强对社区文化深入认识,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教化宣传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学艺术素质,促进身心建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因此,社区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实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方针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重视社区文化发展新特点

由于我们在以往多年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更多地强调社区活动人群是以爱好者、非职业化、离退休人员及其它闲散人员为主要活动对象的习惯方式,这样使社区活动形式化、自由化、兴趣化、短期化,久而久之形成有社区健身娱乐形式的小活动,无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大项目,存在着有活动无“文化”的现象,这些沿袭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造成了活动内容单一、行式简单、周期短暂,难以真正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随着新时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公众的思想观念及对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都产生了新的变化。现在社区的文化活动已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因地至宜的简陋形式,逐渐转变为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主寻求发展为主的群众文化活动主基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及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保障全体民众享受到精神文化产品服务,是我们文化工作方针和政策的宗旨。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掌握新时期历史阶段社会文化发展动态,充分了解社区文化活动的公共性,地域性,群众性的特征,将社区的文化活动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造福人类美好家园的精神品质层面紧密联系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培养广大居民对社会的正义使命感,让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适应新时期社区文化活动发展的趋势要求。

社区公益文化事业不应是单纯的文娱活动,而是应该使基层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层次和效果,提升至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切实维护和发展的高度上来。构建公共文化体系,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创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社区文化活动的常态化,特色化,大众化,深度层次化是我们新时期基层文化活动的新特点,发展的新目标。

三、组织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

社区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是群众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提高人民大众综合素质,这也是在公共文化体系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目的所在。注重开展群文理论的调研,总结交流社区文化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及时了解社会文化活动的形势状态,进行正确地科学指导,使社区各项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综合性考查调研,确定组建社区特色文化活动项目的可行性,从人员配置、活动场所、活动内容、业务培训辅导、构想创意组织开展活动,到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各种人才,建立规章制度,安排活动流程。加强配套服务,经费来源、人事管理等诸多细致工作落实到位,拓展文化活动受众层面,形成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组织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及富有现代文化形式特点的社区文化活动。

例如: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社区“邻里节”系列文化活动,自2007年8月开始到现在已连续举办七届,并在每届 “邻里节”上都设有几项文化活动主题内容含盖了社区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如:“金婚银婚盛典,各种类的文体竟赛活动,和谐邻里家常菜大赛,绿色东湖环保越野赛,欢乐社区歌舞展演,扶贫帮困捐助会,社区摄影书画展览”等等多种文化活动形式,活动开展期间东湖街道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商户,学校社团,社会文化机构,社区居民等各界人士涌跃支持参加,每年的“邻里节”成了辖区民众的文化大事,正是在这种在政府组织倡导下,动援社会各种因素力量参与,使社区公共文化活动走上了社区公众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文化自觉活动行为,其特点是以一项重点的特色社区文化活动为基点抓好落实,形成社区文化工作的亮点,使其在社区其它的社会文化活动中的能动作用辐射开来,形成典型及示范作用,在普及开展群众社区文化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特色文化行式的文化活动并在社会社区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持续的开展下去,社区文化活动的持续性是这一行为文化行为存在的支点,文化活动的特色性决定了社区文化的文化属性,决定了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理论中的特色性对群众文化提高的重要性,在新时期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正是通过这些连续系列化的多彩丰富高雅的社区文化活动,使社区内形成了邻里和睦,有礼有节,互相帮助,乐观向上的新风气。现阶段“邻里节”的社区文化特色形式已引起各方关注,国家文化部,广东省文化厅,深圳市等有关部门多次派人员参加,其组织形式,艺术特色,及广泛的社会效益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现东湖”邻里节“系列活动以成为深圳市社区特色文化重点活动之一,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系列之中,并将持续发展下去。这些硕果累累的社区文化活动,弘扬了主旋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是新时期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由政府主导,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协调发展的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社会文化事业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将社区文化管理的方针政策和现有的方式进行改革,由单一的政府全部承揽社区文化管理方式向社会多元化参与方式转变;由单纯的社区文娱活动形式向文化多领域种类的行式转变。逐渐形成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表现方式以服务社会服务社区民众为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中来定位和调整自身社会角色,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和文化水平,以服务社会大众居民为主线,社会的各单位组织民众互相之间形成不同社会分工在社区的文化合作活动中又密切协商合作的新型社会组织关系。

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是重视创建自己的特色品牌,在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之中,社区群众喜欢参与欢迎,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是新时期社区文化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使社区公益文化活动变成思想道德宣教的平台,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阵地。民众在这里得到文化的知慧,文化的修导,文化的欢乐和文化的梦想。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央提出:文化要改革,文化要创新,搞好基层文化建设是我们文化为民的重要工作。(2013.3.8中央电视台)

结语:实践证明: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上,科学化管理的优秀社区特色文化活动是我们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成功典范,优秀的中华文化是历代传承下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精髓,是民族团结凝聚力的基石,是发展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我国综合文化软实力展现的重要元素,发展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创新,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过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提出的方针政策和发展目标,切实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各机构组织统一目标认识,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服务,利用好特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社区深层次的文化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真正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2012年11,15.

[2]吴修祥.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浅论.文化大视野(第十四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11.

[3]戴珩.群众文化发展的深圳特色.中国文化报,2011年11月.

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范文第3篇

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11月19日在北京开幕。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学习和贯彻中共十精神。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主持开幕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应邀到会作中共十会议情况和会议精神的报告。

贾庆林指出,学习好、贯彻好中共十精神,为实现中共十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刘云山从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共十的有关情况和主要精神,他指出,中共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战略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20日举行分组讨论,与会人员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会议精神认真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21日举行全体会议,16位常委、委员围绕学习贯彻中共十精神作了大会发言。会议还听取了有关人事事项(草案)的说明。

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于11月22日在北京闭幕。贾庆林出席闭幕会并讲话。

这次常委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作了十会议情况和会议精神的报告。会议期间,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会议文件和公报,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常委、委员作了大会发言。与会同志一致表示,完全拥护同志代表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和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完全拥护十和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会议作出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决议》。

贾庆林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中共十精神作为当前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首要政治任务。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主要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全面把握报告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自觉把大会精神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与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部署和要求结合起来,努力把学习贯彻活动变成推动工作的良好契机和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好地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

贾庆林指出,要切实深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识。十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重要论断,强调“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这是十的重要历史贡献,也是重大理论创新。要充分运用人民政协这个重要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和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结构发展变化,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新途径新方式,要更充分地体现和反映社会各界的愿望诉求,增强人民政协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包容性。要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贾庆林还就切实做好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通过表决,任命张秋俭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不再担任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林智敏不再担任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决定增补李盛霖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决定增补李盛霖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敬民为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决定撤销陈英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资格。

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范文第4篇

七月二十七日

八届十一中全会预备会华北小组会:

读七月二十一日文化革命小组起草的文化革命二十三条稿。

雪峰同志传达主席两次讲话:

改变派工作组的政策。工作组起了阻碍革命的作用。一不会斗,二不会改。斗就是破,改就是立。阻碍运动,实际上就是帮了反革命。

六月一日公布聂元梓大字报的办法,非那样办不可。不要怕乱,让乱一阵然后一分为二。现在看派工作组不必要。

你们整天忙于日常事务,不下去,没有感性知识。

怕字当头,怕反革命派动刀枪,怕什么。到群众中去看大字报。有人说怕群众包围,就是怕包围,包围了就讲话。无非讲,我是来学习的,研究的,帮助你们的,召之即来。不要怕乱。

工作组进去了二个月,冷冷清清。半年不行,一年也不行,这个办法不行,要充分彻底放手发动群众。

两次讲话,很明确,有批评。

八月一日

八届十一中全会。

主席:开会。计划开五天。内容邓讲。

小平:会议开法,今天正式开会。计划五天。

第一,会议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也包括近四年来中央全会应该认识的大事。第二,讨论批准中央十中全会以来的国内国际的重大决议和事件,通过。第三,会议写一个公报。第四,撤消彭罗陆杨的职务。

少奇同志讲话:

讲两点:

一、北京的文化革命运动。这个时期主席不在家,主要由我主持。关于工作队问题,我还要讲清楚一下,伯达同志提过三次,不派工作组,派的撤出来。第一次没讨论。第二次伯达提出两条,讨论了,多数人同意派,我也同意,认为党委搞了,没个工作组不好办,这次没有通过伯达同志意见。最近又讨论一次,多数同志不赞成撤,我的观点还是认为机动,是不是撤,看一看。主席回来了,根据主席的意见,最后定下来,决心撤消市委派的工作组。

开展以来,北京市文化革命,派工作组有错误,我应负主要责任。文件一长一短的,我也看了,讨论中提出了不少好意见。

二、十中全会以来,差两个月就四年了。四年来重大的决策要讨论批准。62年主席提出阶级、阶级斗争,这个纲一直执行的,在这个纲下反对了各种错误倾向。在经济方面,执行了八字方针。1963年提出社教,到现在还在进行,一个十条,一个二十三条。

其次64年,三线问题,小三线问题。三线建设晚了一二年,主席提出来后抓上来了。

再其次,工业上学大庆,农业上学大寨,大学;同志提出大学著作;学用结合,在用字上下功夫,许多地方也做了。学毛著的运动普遍了,成为广大群众运动。

文化革命运动,主席很早就提出来了,1962年主席给彭真、刘仁的信,彭真放了一个多月才拿出来。后来要出来发到一个会议上学习。现代戏、芭蕾舞的演出,一直到最近,无产阶级。这些都是重大的措施。还有彭、罗、陆、杨的问题。去年十二月揭了罗的问题,今年四、五月揭了彭的问题,杨、陆的问题发现的早,杨尚昆问题发现的更早,几个副主任掌握在他手上,采取不动声色的一个一个调开。四个人有四个小组,进行专案,总负责人邓小平同志,事实多,很多。做地下活动,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

国内重大的事,还可补充。国际,60年81国会议,61年22大,63年25条。十中全会后提出了共产主义运动总纲领。63年苏英美签订三国条约,公开点名,写了一年多,到64年赫下台,讲,22大纲领是高潮,之后就是下坡路,就是这样。

(主席:22大以后没有办法了,三国条约不是高潮。)

赫下台后,我们派人去,摸底,知道了新领导是在国内外同赫一样,没有改变。我们了解了,抵制了。

(主席:他们要求停战。)

他们派罗马尼亚代表来调停。说:三个月不行,三天也不行,打笔墨官司又不死人。柯西金访越过京,(主席:柯西金来,我让了一句,论战少了一千年,九千年了,你还不满意!)

以后,22国以古巴为首的九国代表团来与我们谈判,谈的结果,我们没有答应。主席见了一次,说,有人怕鬼,怕教条主义的鬼,很大的冒犯,冒犯了卡斯特罗,(主席:他投降了修正主义。)之后古巴代表单独找我和小平谈。说是怕那个鬼。我们没有让步。回去之后,在莫斯科写了公报,回去后向卡(卡斯特罗)报告了。以后格瓦拉来,又问,说怕那个鬼,是谁。现在看来,古巴不是因为什么困难向修让步,而是向修投降了。

(主席:全世界一百多个党,你们22个党,太少了,你们统统来,欢迎,六十个党统统来,我们欢迎嘛!)

这个期间,朝鲜也是变了的。

日本党来谈,要联合行动,包括苏修。我们说反对统一战线,我早就提了,反美不能包括苏修,因为他们不是反美力量,是别动队,日本回去反了,又反修,又反教条主义。

(主席:反教条主义就是反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当成教条。)

越南是赞成联合行动的。派人来谈,事实上他们内部有争论。有美帝国主义,他不能离开中国。黎笋写文章说,反帝就是反修,不反修了,越南是不稳定的。今年七月来了一次,避暑。(这是个机会,谈一谈)谈了多次,到苏谈了,公报上写了一句,造我们的谣,我们没发表。以后他们来谈,总理谈了,为什么苏联造了那么多谣言,你们不辟谣?你们怕苏联,欺侮中国。胡说,欺侮中国他不承认。他想见彭、杨,我就把这件事告他了,这事是不可避免的。苏联、欧洲党都发生了,我们内部也发生了,你们越南就没有?他们报纸上今天宣传封建时代中国侵略越南,这是为什么?是修正主义。美国轰炸河内你们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除了高射炮之后,准备轰平上海、北京。

(主席:三年解放战争,城南庄天天炸,一个人也没炸死。他们要我走,我就不走。)

实际上是轰炸河内,如果没办法,准备同美国谈判的。从这一系列问题谈到他们内部有修正主义,准备联苏反华。

(主席:我也给他讲了。七十六了,要去见马克思,你那个党不出修正主义?)

到杭州见了,又谈了一次。他问你们怎么发现高、饶、彭、罗的呢?我们开始发现一些现象,以后就查本质,搞小团体,地下活动,和党的路线方针不一致的,这就能发展,也不会冤枉的。谈的中间,他插了几句,说,你们怀疑我们欺侮中国,向美国妥协,觉得伤心。话说的太重了。最后提出这样一个劝告。没有美帝就会变向。

(主席:北京变得这样,没有什么了不得,垮了,人民日报批评了多年,他就是不听,扫帚不到,灰尘就是不走。5月30日陈伯达这个扫帚不到,灰尘照样不走。)

总理到了阿尔巴尼亚,谈了。阶级斗争根源,他不承认,承认有阶级斗争,不承认有阶级。(主席:有些错误,不是主要的,原则的。)社会主义不向共产主义前进,势必退到资本主义,不进则退是毫无疑问的。他们正在那里搞革命化,军队搞革命化,工业、农业也在搞。正在前进。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巴基斯坦对我还是不能断的,我们对他们也有援助。

日本党恐怕要分裂。

印尼问题。930事件。反动派利用了,打击了中间派,杀了几十万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站起来。还没有工农的纲领,路线。在这样大的白色恐怖下,还是右倾机会主义,拥护纳沙贡,依靠苏加诺,直到现在,还不丢掉苏加诺。个别党的组织不听话了。我们估计,革命者是要起来的。反动派占了优势,破坏了两国关系。有二百多党员去中国是避难性的。

陈伯达:少奇同志刚才讲,承认了错误。我们都没经验,我们这些人都是书呆子,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只是做些调查研究。我们觉得用工作组办法,不能搞文化革命,把朝气勃勃运动压下去了。

今天主席批了彭小蒙几个小同学的大字报,不能不高兴,的接班人,他们所作所为使人感动。

工作组,包括我在内,不了解文化革命,不比人家水平高,反而要领导人家。不只一个地方,大量的单位,压制革命。我们小组不能把下情反映到上边。还有主席在杭州给我打电话,“过早的派工作组,对我们的文化革命并不利”。我记得这句话,又看到目前情况,是一种逆流。走了相反的方向。工作组中有许多好人,但是不懂得,又不学习。讲,先当群众的学生,后当群众的先生。这个革命的传统,工作组记不得,好(多)人也可能记不得了。我常说我是很蹩脚的书生,搞文字资料,写几篇蹩脚的文章。老了,不行了。有一点可以保持青春的,就是当群众学生,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比我们年纪大,就是不断总结经验,站得高,想得远,把我们党的理论不断的提高。给老同志提出一个问题,先当群众学生,后当群众先生。马克思讲过,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工作组不受教育,先要教育。

(主席:90%以上的工作组,方向是错误的。)

把群众压下去了,反认为胜利了,实际上是失败了。我们要警惕这一点。官大了,年纪大了,很容易倚老卖老,这样就脱离群众了。我们现在有一批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产,脱离群众,

(主席:脱离一下还不要紧,你反对群众,镇压群众,吃上三顿饭,去镇压群众,派出工作组的老爷们,不罢官行吗?做官当老爷,说不得自己,只能听好的。)

把我们会领到错误道路上去。我们这些人都是蠢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因为是蠢才,就不听,就不好了。从生产队起,都存在这个问题。一个书记,不叫书记就发脾气。60年春到广东调查,叫部长听的人很高兴,我说,一律叫部长好了,叫客人高兴。一个叫首长,很高兴。主人、客人都高兴。在天津,也是这样。其实,有些青年团就不喜欢叫什么部长。这是官气。主席讲,是做官当老爷,还是当老百姓的学生。领导跟群众结合,反对做官当老爷。

前天人民大会堂大会。我们文化革命小组,宣传部,聂荣臻同志都是逼上梁山的。这么大的运动,出现偶然情况是不可避免的。那天大会就是偶然的。

(主席:我们也不是批评张际春,是让他紧张。)

那天的会开的并不坏。不要以为事先没有谈得好好的开了万人大会,就认为不好。只要大的方向没有错误就是了,小的事慢慢弄清。大革命中,随时可能出现偶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文质彬彬……”。这种偶然,可能经过我国科学事业发展,掀起一个革命的。偶然性料不到,(主席: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中的,聂元梓出大字报,你没想到会广播、出乱子。)但是也同必然性联系的。

主席:我们这些人没有什么高明,只有群众才高明,工农,本质,我们的意见从他们那里来。聂元梓等四同志我想见一见。上午开小会,下午开大会,开两小时。陆平没有敢做的事,工作组做了。工作组做了坏事,一不会斗,二不会批,三不能改,起了阻碍群众革命的坏作用,90%的工作组是不好的,不是再看一看的问题,已经两个月了嘛!

上午开小会,下午开大会,半小时一个人,两小时。

八月二日

李雪峰:北京市的文化革命问题。

一个多月的运动,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强调,过于信任、依靠工作组,犯了错误。6.18事件,看了材料,作了两派学生争取领导权的判断,或者说是干扰运动的判断。这就引向了学生与学生的斗争。

对张承先工作组,采取了说服的方针,没有觉悟到阻碍革命的普遍性,没有觉悟到自己讲话所作的错误判断。又过两周,发现北大工作组没有执行我们的指示,以后又提出了批评工作组。

(主席:我觉得这个人,可以工作下去的,犯了今天的错误,我也是个保皇派。)

保护工作组的错误。以后提出革命的大演习,也没有用工作组限制联系起来。迷信工作组,不相信群众。主席讲过,工作组缓派一步;中央小组提过几次,我们也没想通。

其次,提出一个恢复党团组织。虽然强调不是恢复旧组织,讲了主席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一进去就三结合,彭真的三结合。虽讲了,许多地方没有这样办,等于恢复了旧领导。这个起了阻碍运动作用。犯错误的原因,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想过历次反右经验,没有想到今天的情况,特别是北京情况,也没想过取消工作组这个问题。

其次也有繁琐哲学观点,如调查研究,没有强调普遍性,只强调蹲点方式,形势不同。23条会议时主席批评过我讲的繁琐哲学。以后改了,提出一个小工作组大积极分子队伍形式。农村也没全改。到城市又犯了繁琐哲学。我们集中全力,一切为了前线,把工作会议缩短了。听了一些反映,动摇了,奔忙于各种事务。强调北京的主战场。

总之,还是不善于大胆的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不敢放手走群众路线。也有一个首都观念,怕出乱子。框框很多。

活学活用思想,很不容易。老干部也需要很大力量学。

薄一波:作两点检查。

一是工交口,在我主持下派了十几个工作组,大都犯了方向性错误。对工作组交待的不清。我派工作组是积极的。对工作组的作用,历史上反复过多次。根本没想过工作组进去后会阻碍。最近才认识到,主席指出工作组根本不适应今天这种形式。在主席指出后才认识了。对群众相信不够。不是充分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挑工作组,挑了些做官当老爷的人,一出手就是钦差大臣。群众不能反,一反就跳起来。

不懂或很少懂得群众路线。不是先当好学生再当先生,习惯于行政命令,简单化,瞎指挥。

工交部门突出政治不够,更加不懂文化革命,隔行。帮助,帮了倒忙。

同意,把工作组官统统罢掉,这是有深远意义的。立一个榜样,什么地方出了修正主义,只能是那里的群众起来造反,打倒它。

第二,在具体工作上也犯了错误。6月22日,地质学院传一件事,有一个指示信。于本盛同志来电话说,你们的副主任李人林讲的话是否对?在电话记录上注了我的意见,大体上:一、李的意见是对的,应同左派一起闹革命;二、如果说党委有问题,派工作组过去代行职权;如果有人再夺权,就等于夺了党的权;三、工作组有缺点错误,应当批评。

6月25日,在学校广播了。我很苦闷,批评了工作组。并要求学校再广播,要求撤消我的讲话,并指出我的讲话是错误的。起到了压制民主的作用,性质是严重的。

我希望党给我处分,罢了我领导文化革命的官,下去蹲点,向群众学习。

主席批评我粗、浮、少(少马列主义),我检查跟思想少。有决心跟。

:十中全会到现在,不论国内外大事的决策,不论国内社教,都是要以思想为纲来审查我们的工作。

1962年,靠思想克服了三自一包、分田到户的修正主义动摇。不管哪一次大事,都是思想指挥的。这次,聂的大字报的公布,是主席亲自发动的一场大革命。

几年来的整个发展,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革命新阶段,建设进入一个大高潮。

1963年在第一个十条时,主席讲挖掉修正主义根子。1964年,五个接班人条件,1965年23条,重点是抓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今年,革命的造反,小将们都懂了。,触及人们灵魂深处,一切旧思想……都要革命,建立起新思想……。自己要投入到火热的革命中去,只有在思想下,才能推动中国革命、世界革命。所以说思想是当代马列主义顶峰。同志提出大学思想,意义深远。广大群众,特别是这次文化革命中,革命向前进,打烂旧的束缚,就得靠马列主义思想,这就看到我们的希望。我们要向群众学习,必须学。四分之一的人口搞好了,对世界就是大影响,四年来的成绩反映了这个思想,公报上要反映这点。

其次,无产阶级是触及人们灵魂深处的革命,是谁战胜谁的问题。我们老一辈人一见到新鲜事物,第一次往往是错误的,这是董老讲的,我深受感动。如同一波讲的,我们这些人冲口而出的话,对新事物不了解,就是一种习惯势力。

我们求教于马列主义、著作,但是任何人都要到实践中去考验,你是否真正懂得了在实践中学。旧的习惯势力,几千年,在人们中存在着,扫帚不到他不走,绝不能掉以轻心的。旧脑筋,新运动,老革命,新问题,工作组就是个新问题。首先要不怕乱,首先敢引火烧身,把自己的旧东西放到一堆去烧。和平十八年了,做官当老爷,习惯于行政命令,脱离群众。不认识任何运动的主人是群众。文化革命中,青年学生、师生是主人。青年犯点错误是可谅的,可理解的。

决定派工作组,近百人,一声令下,就奔赴前线,这种精神是好的。可是我们没有给交待政策,交待了就可能不同得多。绝大多数发生了包办代替,学生老师就起来抵触。这怎么办?绝大多数是好的,坏人干涉是次要的。6.20前后,差不多都有一些事件,都反对工作组,有拥护的,有反对的,学生同学生斗了,把斗改批任务放到一边了,把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我矛盾。所以这是方向性的错误。

伯达同志两次提出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好好研究。直到主席回来,我们还是主张工作组不撤,这是方向性的错误。我在常委工作,我们要担起这个错误,虽然也听了市委的汇报,有些是假情况,深刻批评一下是有好处的。

对形势的估计上有错误。对工作组作用估计高了。60万人游行,一天就准备好了,这说明思想深入人心,无产阶级是巩固的。

因此,我们大家都放到这个火热的洪炉中去锻炼自己。上午小组会,下午大会,晚上到学校中去,这是很重要的学习。

机关文化革命也要象学校一样,选出文化革命委员会、小组,不要老是什么党委,领导下命令。把自己摆进去,把十七年来做官当老爷的恶习统统烧掉。我们提倡大学著作,到实践中去。犯错误是难免的,犯了就改。

:真是触及人们灵魂深处,几天一学,变化很大,到今天也不能说我已了解了文化革命。

到学校去看大字报,知道了许多事,是做官当老爷所不能了解的。外语学院有四十多张大字报,基本上把办学问题说清了;有120张大字报把历史说清了。外语学院中彭真设了一个语言学院,我根本不知道。事实教育了我们。我们那些校长们,就是不读书,不研究,不同群众商量,我们有很多和他们相类似的地方。

张彦事件是对我一个沉痛的教训,他在华东局时,和饶漱石很接近。到北京来,到总理办公室,以后到外办,八年,朝夕相处。跑腿、办案都不差,从来在我面前不提反对意见,(我)很相信他。这次派他到外交、外语学院去,就是他出的大乱子。在紧要关头,阶级斗争本质才暴露出来了。不能无条件的信任一个人。

机关革命委员会,组织一个经济委员会,可能监督领导更好些。

李先念:工作队犯了方向性错误。我这个口子派了一个半工作队。外贸学院党委垮了,派了工作队。现在查了一下,压制民主是普遍的。打击了左派,斗争方向错了。

我的思想上支持工作队的。就是怕乱。要横扫这个思想。当时派工作队,自己觉得很认真,很理解,很得力的。不知哪里来了那么多怕,特别是怕群众,尤其是学生这个群众,一触即发。我们落后了。究竟辩论到什么程度,就不压制民主了?这个界线至今搞不清楚。反工作队就是。错误严重就在这里。

八月三日

刘澜涛:支持的。一个多月以来,也派了工作团,在实际工作上犯了方向性错误,特别是交大的问题。

大量派了工作组,绝大多数师生说是革命的障碍作用。

西交大运动中发生了6.6事件。判断上错误,混淆了两类矛盾,如彭康事件,6月5日召开了秘密会议,内外线进攻。这个材料是一个干部子弟反映的,因此确信无疑,认为是反革命事件,实际不是。是把一个革命左派李世英打成了反革命。

把斗争矛头引向整革命师生,越是反对工作组的,越围攻的凶。打击了李世英,以至自杀。不仅是错误,而且是罪行。发现之后,处理不及时,不果断。

1、对形势估计错误,特别是广大师生的觉悟,尤其是学思想,心明眼亮,我们估计不足。许多怕就是从这里来的。

2、经验主义,迷信老一套,深信工作组。没有不派工作组的思想。

3、做官当老爷,没有亲上前线,调查研究,没有第一手材料。

所有经验教训,是没有学好著作。离开广大工农兵,就学不好思想。

今天开五万人大会,取消工作组,放中央录音。然后学校开大会。

工作组撤而不出,开门整风,接受批评,停止活动。

不派工作组的批评,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是不是信任群众问题。

群众可以直接通天,任何组织不得阻拦。

主席:不破不立,不破反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立马克思主义。镇压革命津津有味,不破怎么立。工作组镇压学生革命,不破怎么立文化革命小组。

宋任穷:跟不上主席思想。这次工作队问题又跟不上。中是两个字:怕,敢;我们怕乱,怕造反,怕什么呢?中央没有让我们派工作队,我们派了,就是怕乱。怕乱就是怕破,怕群众革命。大庆油田不怕乱,公开号召要乱出一个水平来,比我们高明的多。陈锡联同志说,“情况不明决心大”。不派工作队是个战略问题。出了修正主义,派工作队去才造反,不是办法。

日程排得满满地也是压学生的办法。

(主席:不上课给饭吃,让他们闹革命嘛,我们这里冷冷清清,没人来是个怪事,不如,还有学生浩浩荡荡去请愿。)

我们怕学生串连,怕的很那!做官当老爷,怕群众。也有些人怕战争。

(主席:把架子放下来,不要摆老资格,什么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什么中央局,什么部长,放下架子就好办了。)

工作组撤出了。

(主席:走不了的去扫地嘛)

有些学生说,工作组走了没有主心骨。

(主席:两个月了,就是阻碍运动。)

工作组撤出,又来了个小动作,非常顽固。

李井泉:同意主席对工作队的指示,进一步理解了主席的指示。四川校党委书记、校长有50%以上是有问题的。已命令撤出工作组。工作组思想不很通,“进的及时,撤的正确”。

(主席:这样一来就差不多了。)

两个问题:

一个是搞大民主问题。主席讲,几十年的共产党员了,怕群众,怕民主。在几个大字上很不理解。58年主席批评过我们,不许阻拦群众,这次我们办了,但道理没有懂,如这次派工作组。对大民主不理解。派工作组就是与大民主对立的。工作组一到学校就跃跃欲试整学生。在北京叫扫清障碍,排除干扰;我们那里叫维护秩序,统治者总是要强调维护秩序的。

二是工作组权力问题。

23条上没有规定工作组权力。现在人们的习惯好似工作组就是最高权力。最高权力是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工作组赋于最大权力,是反马列主义的。工作组一走就是夺权。

可以考虑城市工矿企业工作组问题;农村包办代表也是多的。值得考虑。工作搞得慢,可能与包办代替有关。工作组权高一切,不对。工作组多担些责任,把左派和干部子弟解脱一下,这是一个问题。

魏文伯:也派出了许多工作组,还认为是适应群众的要求。

四不怕:一不怕引火烧身;二不怕大字报大辩论;三不怕乱;四不怕反革命。

八月四日下午

总理:主席那里开了会。我讲讲,运动不说,从文章到聂元梓,到主席这次回来撤销工作组200多天。看出一个路线问题,敢不敢发动群众起来,反对修正主义、当权派,不管地方的、中央的。这次印了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信,敢于造反,就是要把群众发动起来敢于革命。怕什么,北京市乱了一下没有什么了不起,雪峰、吴德几个人去了,一声号召就把权夺过来了。一个学校,学生一动,即使坏人钻进去,那有什么可怕。彭真这样的事,一揭开,就解决了。怕什么,就是怕乱,怕把统治秩序搞乱了,这就不合主席历来思想。就是要维持原来的保守秩序,实际上站到资产阶级那里去了,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有了这个根,必然引起一系列的问题。这点我们有责任,不能怨新市委、工作组。今晚到清华开大会,两万人,你们愿去听的就走。不要怕破,束手束脚。由于这个原因,新市委面临这个局势,各单位党委不被信任是自然的。当时要求派工作组,我们也派了,也报告了主席。认为派了就解决问题了,实际上维持旧秩序。

六月初,看来是好形势,估计错了,怕乱。工作组去研究搞什么?没有去想要工作组支持群众,而是维持秩序。北大6・18事件,错误估计为反革命事件,并通报了全国,清华蒯大富事件也搞错了。主席七月二十五日回来,纠正了。文化革命群众运动引到错误方向,这是根本错误的。方向、方针、路线错误。不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而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去了。

我们革命几十年了,犯过那么多错误,青年才闹革命,左一点,右一点,或一点错误,就不让犯,不让革命了。

团中央在中学工作上,本身还有直接责任。团是党领导的,但团有直接责任。中学生闹革命,出一点事不可免。

还有蒋南翔,在清华十四年,犯了那么大错误,现在去肯定会带高帽子,游行。过一段后再去,这是保护,但是你,必须过关,自己交待修正主义一套。

雪峰:刚在主席那里开了一个会。主要的刚才总理说了。总的方向,两个月是方向错误,路线错误,就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镇压无产阶级大革命。是个立场问题。什么阶级观点,立场不明?明白得很,就是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许多材料说明,就是对革命群众冷酷的斗争。

什么新市委不能批评?新市委可以反,中央也可以反,我们这里就有牛鬼蛇神。有牛鬼蛇神就要反。就是站在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为什么我们这些人就触不得。我们自己是牛鬼蛇神,反掉了好嘛。自己不是,你怕什么。怕上街、怕示威。57年经验就忘了。的东西我们都不怕,我们自己的东西又怕什么。什么怕乱,就是怕触动自己。群众短短几天革命,你就怕得要死。不是马克思主义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是路线、立场问题。修正主义统治了那么久,你就不怕,群众起来几天你就怕得要死。你怕是什么。所谓怕,怕这怕那,都是害怕触动自己,自己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

讲到团中央。三胡(、胡克实、胡启立),搞了这么久,干什么?就干了一件事:镇压革命的学生运动,主要是这个。三胡也可以罢官。你(富春)可以去嘛。

晚清末年,北洋军阀、,历来是镇压学生革命,现在我们也镇压革命。自己决议,发了社论,都不算数。十九号批了北大的报告。

(少奇说,我批的。)

镇压群众革命,同北洋军阀、有什么区别。什么方向性,就是方向错了。明明白白是路线错误,还说什么方向性错误。自己发的命令,群众起来革命,什么群众路线,马列主义,是假的是暴露。

不准学生上街、串连,这是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就是“中央”发起的。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镇压无产阶级革命。

抢枪,抢广播电台,就是反革命抢了,也没什么可怕。

我是不相信你们真正赞成民主。民主、群众路线、马列主义,都是假的。

对无产阶级没感情,对资产阶级有感情,真相暴露了。从中央到地方,对无产阶级没感情,对资产阶级有感情。你们和满清、北洋军阀、,彭真、陆平有什么区别。

什么“三胡”糊里糊涂,不是糊涂,明明白白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镇压革命。

不能怪工作组,不能怪干部子弟、保皇派,怪我们。暴露了我们的原则――资产阶级立场。资产阶级世界观。

:要彻底改造立场,资产阶级世界观。就是怕群众,怕提意见,提了意见就不得了,没有高度的民主,就没有高度的集中。这点要好好向主席学习。不仅北京市委,我们军队也存在这个问题。没有彻底革命的决心,天天学社论,学不进去。

八月十二日下午三时

十一中全会结束。

主席:九次党代表大会召开的问题。二次会议到后年就十年了。明年要开了。委托政治局常委会筹备这件事,好不好?

的决定通过了。我们能不能做到决定上写的那样,还要看行动。无产阶级决定,广大革命师生是支持我们的。这个决定能不能实行,决定于在座的各位,各级党委去办。比如群众路线,就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群众路线,一条是反群众路线,终有一小部分人是不实行的,经过这次会议,可能比过去好些。过去没有公开的决定,现在有了,并且有了组织的保证,组织的改组,政治的,书记处调整了。

有的同志犯错误,要给犯了错误的同志以出路,不要一犯错误,就不让人家改正。我们这个党是不是党内有党,党内有派?我看是党内有党,党内有派的。如果不开这次全会,再过几个月,就要犯更大的错误。这次会是开得好的。

周:通知几件事:

1、文件不收,简报带回去,各大区、省市留一下,明天有会。

2、农业机械化问题,到现场去开了会,参观,讨论了一下。要同各大区各省市谈一下。

同志:这次会议从头到尾都是主席领导的。会议结束时主席又作了指示。这次会议解决了重大问题。无产阶级发起不久,就被阻挡,中途停顿,倒退下来,主席出来扭转了这个局势。文化革命小组起了重大作用,得以重振旗鼓,打垮牛鬼蛇神,破四旧,立四新,使人们思想、精神面貌得到大的改变。组织上的解决,保证今后工作更加落实。

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范文第5篇

教育公平惠及人民改革十以来,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精辟论述了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理念。深刻理解和把握一系列有关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讲话,积极推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更好的教育”的发展,对于我们目前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广大人民高度关注的教育公平及均衡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公平理念

教育公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根本最首要的社会公平之一,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只有教育公平,才能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不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增进人民福祉,推动社会进步。“教育公平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教育发展状态。”教育公平理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首要之意。教育起点公平也就是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平等、公正”,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的每个个体都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就要保障无论贫富、家庭等其他因素都应在教育方面享有“平等、公正”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尤其是适龄的受教育对象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不会因受教育的不同而输在人生“起跑线”上。

其次,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教育过程公平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的每个个体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使每个个体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都得到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在教育教学体制机制设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教学模式方法更新、教师队伍质量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确保教育过程紧紧围绕公平进行。

再次,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教育结果公平主要是指在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基础上,国家和社会的每个个体都能通过教育获得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公平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结果公平上,体现在每个中国公民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借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更好地教育”为自己赢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关于教育公平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教育公平问题是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和每个普通家庭关心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积极推动教育公平,才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接受“更好的教育“强烈期盼和切身利益,才能为每个中国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提供可靠的保证。

(一)教育公平应该大力满足人民“有更好的教育”的强烈期盼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中外媒体见面会上十分动情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里所指的“更好的教育”,不仅有质的规定性,即一定阶段的人均教育程度,还应有量的规定性,即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教育。的讲话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期盼自己的孩子能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使自己的家庭和子女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心声,也深深打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千万个家庭。2013年3月17日,在就任国家主席时再次庄严宣告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再次把广大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作为党和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要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更好的教育,让最广大人民学有所教,促进教育公平无疑是满足人民“有更好的教育”的强烈期盼的关键和重点,尤其是在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方面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应该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来着力推进。应该持续优先用于资助和扶持教育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广大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农民子弟和农民工子女提供同城市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和条件,使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奠定“人生出彩机会”坚实的教育基础。

(二)教育公平应该使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教育公平,应该如说所的使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伟大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在2013年9月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通过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和人民获得自身发展、贡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在2014年6月再次强调党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广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指出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我国广大贫穷落后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问题。2015年4月,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目前党和各级政府要重点发展乡村教育,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确实保障每位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和有质量的基本教育,尤其要千方百计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之间的恶性传递,为广大贫穷落后地区自我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可靠支持。摆脱贫困首先要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推进教育公平切实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坚决铲除贫困恶性循环和贫困复制的根源,让广大贫穷落后地区的孩子通过教育公平和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过上有尊严的美好辛福生活。

(三)教育公平应该积极帮助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直接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是关系广大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民生问题。强调,党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积极完善和健全各级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要求,积极帮助和扩大就业,尤其是要积极帮助和扶持包括高校毕业生等在内的广大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要求党和政府各级组织“高度重视高校工作……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花大力气把已经出台的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扎扎实实解决好包括高校毕业生等在内的广大就业困难群体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保障整个社会公平公正就业和创业的长效机制。

学习领会关于教育公平的讲话精神,就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着力推动我国各类层次的教育全面均衡发展,使广大农村孩子享有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在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积极帮助和扶持高校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和工作,帮助大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使大学会都有人生出彩和用自己的才能服务社会的机会。

三、有关教育公平论述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

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精辟论述了我们党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理念。深刻理解和把握一系列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讲话,积极回应广大人民“有更好的教育”的强烈期盼,大力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更好的教育”,对于我们目前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育发展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教育公平成为党和国家基本政策取向和重要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的巨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的需要也越来越关注,“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是每个中国家庭最大的心愿,人民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也正是目前老百姓对教育公平的强烈渴望。党和各级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也必然应该高度关照和回应这个每个中国家庭最大的心愿,教育公平也就必然成为党和国家基本政策取向和重要价值追求。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而教育公平恰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充分体现了在教育改革方面党和国家基本的战略思想和思路,也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战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和根本要求,教育公平也必然应该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价值追求。十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为了构建起公平公正和完善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消除城市和农村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差距和不平衡。

(二)重点关注教育机会和过程公平

从目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促进教育公平应该把促进教育机会和过程公平作为重点和关键。严格根据《教育法》规定,使每个适龄孩子都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个孩子不会输在接受教育的“起跑线上”。确保起点的公平、入学机会的公平,就应该使学前等儿童启蒙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础性的义务教育得到均衡提高,高中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发展,培养现代化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健康道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得到基本建立和完善。

在现阶段,促进教育公平无疑是满足人民“有更好的教育”的强烈期盼的关键,尤其是在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方面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应该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投资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应该持续优先用于资助和扶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广大农村地区,为农民子弟和农民工子女提供同城市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就是重点关注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公平,以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三)积极探索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党的十以来,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同样高度关注教育结果公平。在2013年9月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通过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和人民获得自身发展、贡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这强调的就是教育结果的公平;在复信中央民大附中同学时,殷切期望广大民族地区的学生通过公平教育也同样“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强调加强改善民生时,特别要求党委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对已经出台的各项举措一定要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效解决好制约教育公平的各种问题和因素,确保教育结果的公平公正。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全面、不均衡的公共教育资源与广大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之间扔存在着很大矛盾,在教育公平方面确实还处在不少问题和急需改进的地方,离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强烈期盼确实还有一定距离。造成目前这种教育公平方面诸多问题的原因异常复杂。 因此,全面的教育公平的实现必然需要一个长期艰辛的努力。目前,我们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的美好期盼,着力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切实有效地解决好广大老百姓密切关注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广大老百姓在教育公平公正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凝聚强大的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段丽华.教育公平:教育发展质与量的双重度量――兼论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2,(5).

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范文第6篇

2012年12月23日至25日,新华社连续3天对外播发“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引起境内外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这组以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为新闻人物的特稿共7篇,以中英法西俄阿葡7种文字配图片向海外播发,被海内外4000多家次媒体刊载,权威专家称其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一次有意义的突破”。

同时,这组稿件还成为一次“传播事件”,国内外众多媒体和学者纷纷发表评论,对其在中国高层政治人物报道方面的“破冰”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新华社首次如此详细地披露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对增加中国政治透明度有重要意义,是中共新一届领导人施政新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阅评》专门刊文指出:“这是一组非常成功的重大题材外宣报道,是对中央领导同志报道的一次重大突破。”

可以说,这是一次主动设置议题、打通国内国外舆论场的成功案例,也是一次打通传统舆论场和新兴舆论场并同步对两个舆论场进行有效引导的成功案例,同时还是获得媒体同行高度赞扬、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在新闻报道史上具有标杆意义的成功案例。

抓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机遇

中央领导同志的人物特写,是一种很特殊的新闻样式,也是新华社对外报道的一个传统品牌。新华社最早的领导人人物特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介绍时任总书记同志的人物特写,就是由新华社记者撰写的。新华社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分别对外播发了新产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物特写组稿,受到外媒高度关注。十六大、十七大时,新华社也提前准备了稿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稿件最终未能发出,留下遗憾。

在全新的传媒格局和舆论环境下,采写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的人物特写,是新华社深化十对外报道的重要机遇,也是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机遇。新华社的这一设想,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批准。

事实上,在十之前,境外媒体的各种猜测性报道接二连三,如何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诞生之际,通过报道来展示中国领导人良好的个人形象,进而展示中国共产党开放、务实、透明的新形象,这既是迫切需要,更是重要使命,而且还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好时机。

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采写此类稿件的要求之高、难度之大也可想而知,但新华社领导在会前3个月部署这项报道时就明确提出要精心准备、锲而不舍、全力以赴。可以说,特稿从决策到稿件产生的每一具体步骤,都体现了新华社领导和相关编辑部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是新华社敢于碰硬、敢为人先的一次成功实践。当然,稿件能成功播发,本身就蕴含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清明、开放的作风。

“写实、写精、写活、写新”

这组人物特稿的采编时程长达5个多月,新华社有数十人参与,并对稿件进行了数十次修改。其主创团队由新华社主要从事国际传播的部门对外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新华社十报道领导小组对主创团队提出了“写实、写精、写活、写新”的八字要求。

写实,就是要收集和运用权威、可靠、翔实的素材资料,实事求是地客观陈述,做到事事有依据,句句有出处,处处有考虑。

写精,就是要精选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参考借鉴国内外人物特写精品的表现手法,以海外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我国领导人的政治理念、施政风格和个人魅力风采。

写活,就是避免履历式、程式化的写法,以具有故事性的内容、体现感染力的手法、富于人情味的细节进行写作,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写新,就是要在充分借鉴以往中央领导同志报道特别是人物特写报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由于无法采访领导本人或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新华社主创团队进行了广泛而艰难的素材采集工作。关于领导人活动的过往新闻报道,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曾发表过的文章、论文、诗歌和其撰写的书籍,海内外报刊或书籍对领导人所作的报道,都成为主创团队调研关注的重点。领导人曾插队做知青的地方、曾工作过的地方工作人员、曾采访过领导人的记者等等,也都成为主创团队采访的对象。每个成员收集的资料几乎都是厚厚一大摞。更难得和重要的是,在稿件审改过程中,多位领导办公室的同志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素材。

在写作上,主创团队也进行了多番创新。一是不再按以往惯用的时间顺序,而是由近及远、由工作及外延、由本人及他人,强化新闻由头,突出最新事项;二是更多地按主题需要来组织材料,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地按履历地域来排序;三是根据外媒关切,巧妙回应,有针对性地做文章,或澄清一些误传误解,或打消一些顾虑担忧;四是与领导人将来可能的分工隐含呼应,使领导人过去的从政经历和未来工作有所“观照”。

突破篇幅让领导人个人信息空前释放

新华社的这组人物特稿,7篇中文稿的总字数近4万字,其中稿15355字,稿7757字,其他5位领导人的稿件都在3000多字。而以前新华社所播发的有关领导人人物特写的字数,一般是2000多字,最长的一篇是2008年国家主席稿,全文约4000字。

在稿件的修改过程中,大家曾专门就篇幅问题进行过讨论。不少人认为,像领导人人物特写这样的稿件,篇幅不是问题,关键是内容。稿从4000多字的初稿到6000多字、8000多字、12000多字、13000多字的修改稿,最后到15000多字的播发稿,篇幅虽然不断扩大,但内容也是不断丰富,是领导人个人信息的空前释放。特别是家庭生活部分的篇幅,竟达2000多字,这是从来不敢想象的。以前新华社所发的领导人人物特写稿,关于家庭生活部分大多只有简单一两句话。这次从媒体和受众广泛关注领导人家庭生活的情况来看,这种操作是成功的。如果没有篇幅的突破,就不会有内容的突破。后来我们在播发时将以前一直沿用的“人物特写”改成“人物特稿”,也是基于这种考虑。

还有,这组人物特稿的发稿时间,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第39天。而以前,都是在领导人当选的当天发稿。尽管这个发稿时机,是“好事多磨”磨出来的。但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当天发稿,只能描述任前部分。履新一段时间后再发稿,能更准确、更及时地阐述领导人最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思路,而这更引人关注。像这次稿中首次披露的对“五位一体”的具体阐述,就被不少海内外媒体突出刊用。实际上,一些外媒也曾尝试过在新的领导人执政一段时间后再做人物特稿。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写过上任百日后的奥巴马。

突破刊播范围,“出口转内销”争先恐后

长期以来,新华社所做的领导人人物特写稿,只能对海外播发。最近一次是2008年关于新一届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领导人的人物特写稿,英文稿对外播发,可上网,但中文稿只能对外播发,不能上网。这次,我们虽然也积极争取中文上网,但后来考虑到种种因素,仍维持惯例,中文稿不上网。

不料,“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特区报》,以他们20年前大胆刊发记叙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著名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勇气,突破常规,在全国率先刊用新华社这组仅供海外的稿件,而且是罕见地作为头版头条组合并使用5个内版来刊发全部图文。

《深圳特区报》打响了“第一枪”,推倒了“一堵墙”,国内主要商业网站和都市媒体就开始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突出展示。在势不可挡的情况下,经授权,新华网等主流网站也开始刊播展示,从而完全突破了原定的刊播范围,形成重大突破。

针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出口转内销”,有观察家用“再也不能犹豫了”来表述国内媒体采用新华社这组对外稿件时的争先恐后。《南方周末》《第一财经日报》《长江日报》《新闻晨报》《齐鲁晚报》《三湘都市报》等报纸还都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环球时报》更是罕见地发出社论。

在传播形态上,这组特稿也有许多突破。新华社经营领导人人物特写稿至今已有20年,但还从来没有一次是图文互动的。这次7篇中文文字稿共配发了88张“家庭相册”式的珍贵资料照片,其中23张,15张,其他领导人每人10张。

这些领导人照片,很大一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吸引了无数读者,也赢得了广泛好评,图片报道成为整个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字稿大大地增色添彩。特别是的照片,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很有人情味,仅家庭生活照就有5张,被海内外受众大加赞叹。

新媒体的传播也是从这次开始。人民日报微博、新浪头条新闻微博以及新华视点、中国网事等知名微博,纷纷细致摘录、重点推荐,为扩大影响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这组人物特稿能形成这么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急剧地放大了传播效应。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经中央办公厅批准,新华出版社还结集出版《中共高层新阵容》一书,分中英文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选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重点推荐图书,引起读者关注,产生良好影响。

4000多家媒体刊载,传播效应集聚放大

“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播发后,总计被境内外4000多家次媒体刊载,其中稿采用上千家次,这是极其罕见的,而且采用的版面、页面、时段等的容量也都非常大。

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之音、彭博新闻社、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法国《世界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德国之声、日本《读卖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拉美通讯社、非洲国家主流报纸等全球媒体,均第一时间大幅采用这组特稿。境外媒体多从中共高层领导人自身的转变和中国政治层面的变革进行解读,正面解读占了“压倒性”多数,关键词包括“温情”“清新”“亲民”“开明”“开放”“透明”“惊喜”“十分罕见”“耳目一新”等等。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指出,新华社连续3天刊发长篇人物特稿,回顾中共中央政治局新任7位常委的成长经历和从政之路,首次披露他们的家庭生活细节,这种做法实为罕见,令人耳目一新。这不但可以澄清事实真相,有效杜绝各种猜测,而且也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更直接地了解中共决策者的基本情况。

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专家观点说,这是中国政治生活公开透明的一种体现、一个序曲,是一种政治的进步。英国BBC网站的报道说,中国领导人让人民更多地了解自己是对人民的尊重。

拉美通讯社消息称,中国不同寻常地公布最高领导人的私生活照片,包括与妻子、女儿和父母的生活照,以及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期间的工作照,展现了新领导人倡导的透明化作风。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是新一届领导人透明化作风的开始。中共领导人将个人和家庭情况向社会公开,是打造透明政府的必要做法。

港澳台媒体更是大幅刊发报道,并普遍给予积极评价。仅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3家报纸,在圣诞假期的背景下拿出近30个整版进行刊载,这是前所未有的。有的报纸还“搭车上路”,自己添版,以本报记者的所见所闻或补充采访,来配合新华社的稿件和图片。一些电视媒体还把新华社所发文字图片制成视频播发。

香港《文汇报》刊文说,中南海这次“史无前例”之举,反映出中共高层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官媒首次披露领导人个人信息,既可正本清源,又可让“政治八卦”不攻自破。香港《成报》文章称,系列特稿打破了以往坚硬的禁忌,将资讯公开的触角延伸到了领导人的个人和家庭,有一种破冰的意义。香港中通社则指出,官方主动公布新一届领导人的经历背景,与一些西方领导人的做法有相似之处,折射出中共高层对西方政治经验的开放心态和学习态度。

专家学者好评如潮称传播模式符合时代需求

“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播发以后,也引发国内外时事评论员、专栏作家和政治学、传播学专家的广泛好评。评论称,新华社这样的举动,为中共建政以来的第一次。这组特稿是中共新领导层政治新风“立体化”的表现。这种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效果也很好。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评论说,这是一组很现代和人性化的高层领导的人物报道,细节充满了人情味。“这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是一次有意义的突破。”

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表示,领导人信息的公开是政治生活公开透明的一种体现。现在社会上对于领导干部的家属存在一些非议,对老百姓来说他们非常神秘,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中,一直要求干部“管住家人,管好身边人”,在这种背景下,主动公开领导人家庭的相关信息,“这是一种政治进步”。

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浦兴祖说:“我对在院子里骑自行车载女儿的照片印象深刻,这说明最高层也在转型。”他坦言他这个年纪的人都没见过这种方式,“和历史对比,反差较大,效果也很好”。他认为这种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谢耘耕教授说,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全球都对中国新的领导层倍加关注,用这种图文并茂的传播形式,境外人士也更容易了解和理解中国领导人,这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颇有好处。这种传播的改进是领导人工作作风转型的表现。

香港时事评论员杜平说,过去很多的信息流到海外以后,然后出口转内销,难免会以讹传讹,对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的领导集体,甚至于对整个中国的形象都不是很好。这次公布了领导人的很多信息,非常值得赞赏。

领导人的外宣意识助推国际传播力

作为“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的主创人员,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没有新一届领导人鲜明的外宣意识和开明作风,就不会有这组稿件的诞生,也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舆论反响。领导人的开放和求新意识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这为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大家认为,这组人物特稿能发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突破,直接反映了领导人的开明作风和外宣意识。而且,特稿未能在十八届一中全会这个“第一落点”及时播发,其实是与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有关。这组稿件从2012年10月初基本成稿到12月底最后播发,经历了近3个月的修改过程,有的稿件是多次推倒重来。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内容更加充实准确、细节更加丰富感人、外宣针对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对境外媒体来说,这组特稿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无疑是被披露的领导人罕见的家庭信息和生活细节。其实,在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媒体介绍领导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细节是家常便饭。奥巴马刚就任时,媒体就热炒过他的童年经历;野田佳彦刚当首相时,“泥鳅首相”的恋爱故事也被详细曝光。奥巴马童年时的私人照片、打篮球、和同事开玩笑等照片,普京钓鱼、骑马、打猎等生活照,也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在现代政治中,政治家的魅力和威信不仅源于其政治理念和工作能力,也能从其成长经历、家庭生活、个人爱好和性格显现,奥巴马和普京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型。我们的新一届领导人显然也明白,透明化的作风和开放的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现代社会也更接受有血有肉的政治家。

在同志的人物特稿中,有很多生活细节都是首次披露。其实,这些内容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由领导同志本人审定的。尤其是所配的23张照片,除三四张是公开发表过的之外,其他都是领导人主动“放料”,首次曝光。这些照片的选择,本身也显示出领导人强烈的外宣意识。从摄影专业角度看,这些照片构图、色彩不一定很好,但都很朴实亲切,像从普通人的家庭影集中抽出来的,传播效果非常理想。

成功实践后的启示与新篇

在这次人物特稿的采编实践中,我们也有不少缺憾,走过不少曲折,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在国际传播中要打造高端产品。在做好日常报道的同时,要坚持高端策划,推出高端产品。在产业链上,只有高端产品才能带来高额回报,树立口碑、品牌,提升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要加强高层人物报道研究和探索。本次报道在报道领域、写作手法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但也必须看到,对领导同志报道的研究和跟踪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要做好基础性工作,不应仓促上阵,缺少积累和准备。

(三)要体现对外报道风格。既然人物特稿主要是国际传播,受众主要是海外读者,那么我们稿件的写作文风、叙事方式等,就要尽量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此组稿件,有些语言风格仍有改进空间。

(四)要有长远规划。有外媒议论,新华社这样的人物特稿,是一次性做法还是常态化手法?我们也应考虑,如何把领导人的人物特稿报道更推进一步。

从这次采编实践来看,领导人思想解放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也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今后的报道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经过“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的成功实践,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华社又成功推出了领导人人物特稿的新篇——新任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系列人物特稿10篇,成为对我国领导人形象进行国际传播的又一成功案例。特别是在稿件的创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更多的重视。可喜的还有,2013年两会一改往常领导人人物特稿“无人做”“不敢做”的情形,不少海外中文媒体、国内市场化媒体和主流媒体都各有重点地推出了自己的领导人人物特稿。《瞭望东方周刊》推出长篇特稿《大国新总理成长史》、中新社推出《解读》,凤凰网推出“中国梦之队”人物系列专题,搜狐网推出“领袖与人民”系列特稿,等等,形成一种互相竞争、别开生面的局面。

2013年10月,一则大胆使用领导人卡通形象的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又在网上爆红。专家称这是对领导人形象塑造的又一突破,“十后中国领导人在应对社会变迁和传播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应用政治传播的宣传技巧”。

由此可见,领导人的开明推动了我们媒体的报道,给媒体带来了报道领域和报道模式的新变化。而媒体报道的成功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关报道的拓展和深化。接下来,创新将是我们加强传播力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在施政新风下、在传播新局中,我们媒体不能再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的领导人人物报道才能不断出新出彩。

(作者单位:新华社)

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范文第7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科学发展观;党建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15-03

科学发展观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有些人对其核心“以人为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另外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没有从阶级的角度对公民进行描述和区分,所以主张“以民为本”而非“以人为本”,有少数人甚至使用“以无产阶级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对“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具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因此,“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在党的理论创新中提出的,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就必须根据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中去解读。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必须正确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分析。“以人为本”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与物和自然相对应的“人”;其中的“本”,就是“根本”。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其对应的是“以上帝为本”和“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原本的含义是说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将会被人的地位所取代,君主专制的政治将会被公民权利和民主政治所取代。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初是针对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中世纪神权统治所提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如此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在这里,“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实现条件和历史规定性被阐明。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是“以人为本”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官方文件。此后,同志在多次论述中,深刻地对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阐明。

二、“以民为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

“以民为本”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中对人民与国家政权关系的概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是民本思想的深刻表达[3]。“以民为本”思想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

在中国,殷商至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的萌芽,并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社会中,代不绝书。孔子认为,惠民、利民、教民和富民等均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4]。孟子的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学说,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民贵君轻思想,还包括与民同乐的思想:“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5]

孔子和孟子两位先贤的“民本”思想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还奠定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

中国现代的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思想产生发展于20世纪初,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实质是为民做主,却不是由民做主,它只要求君主不要严厉的苛责苦难的人民,要时刻关心民众疾苦,但其实质并不否定君主的统治。“以民为本”思想实现了人民的解放,使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彻底地将传统民本思想中“君为主”的思想进行改变。认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6]。

三、“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联系

虽然这两种思想在产生背景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并非全异关系,在其主要内容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原则方面,以及党的执政理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联系。

从内容上看,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满足人的需求,视人民群众为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先导,把人民的利益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以民为本的内容。

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原则上看,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民为先,以人为重。通过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的需要,这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相一致,又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说法相呼应。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上看,我们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而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在这类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究其本质就是以民为本。这里的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与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一致,是新的更高一层次的以人为本。

四、“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区别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两种思想既然拥有不同的内涵及产生背景,二者之间自然会存在着差异,其中包括形成基础不同、适用范围不同以及影响结果不同等差异。

(一)二者的形成基础不同

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7]。“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因为它把人看作主体,当成尺度和目的,它是通过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进行超越而来的。

系统的“以民为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为了土地的争夺,导致频繁的战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因而当时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使社会稳定,人民团结。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先贤们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不断演绎和发展。

(二)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体现在并适用于共产主义社会中。认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才可以称之为历史的进步。必须把人看作是目的而非工具。因此,“以人为本”是将个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而这些人是现实的、能从事实际活动的。“以人为本”适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要求人的发展借助于经济发展的成果;适用于社会主义时,更利于我们深入的认识社会主义,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把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内在的联系起来。

“以民为本”形成并存在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高度重视民生,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以民为本”适用于德法并重的治国传统中,德和法兼施的对象是“民”。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剥削阶级总是不能将“以民为本”贯彻到底;资产阶级也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认真贯彻“以民为本”,我们党使广大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支配者和成果的共享者,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奉献者的共同发展。

(三)二者的影响结果不同

“以人为本”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提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曲折的反思,提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理解中,提出于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现实中。“以人为本”有3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的利益、实现人的价值;第二,它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价值;第三,它是一种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实行人性化服务的正确思维方式。

“以民为本”思想以民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社会与国家的价值主体。我们党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社会中就不再存在无法逾越的等级区分,领导人员和群众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工作内容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以民为本”思想可以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民为本”思想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的总结,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的缘由,也成为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

五、“以人为本”思想和“以民为本”思想在党建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因其各自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前者主要应用于更好地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者应用于党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对社会的建设。

(一)“以人为本”思想在党建中的应用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发言。他还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9]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人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基本观点深入到社会发展中。

在认真看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时,不能认为社会主义即人本社会主义,尽管“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义。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不是世界观,而是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作为分析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现状的科学典范,运用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和观点,是“以人为本”思想得以实现的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该原则的理论前提。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民主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民为本”思想在党建中的应用

在共产党人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世界变革的先导和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其自身的建设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邓小平的群众观点发展了“以民为本”思想,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0]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党的各项工作是非成败的标准。

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根基,就是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共产党人看来,“以民为本”是一种关心和重视民众作用的执政理念,是一种将人民群众看作治国安邦根本的学说。

同志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11]“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12]这些重要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中,将“以民为本”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该思想在党的建设中始终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113.

〔2〕孔子.尚书・五子之歌.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35.

〔3〕〔5〕孟子.孟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28, 65.

〔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157.

〔6〕.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5.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集[M].伦敦:培格曼出版社,1981.序言.

〔11〕吴传毅.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思想[J].求索,2014,(9).

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范文第8篇

特朗普与中美关系

《领导文萃》: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他本人就成了中美关系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您如何评价特朗普这个人?

金灿荣:我认为特朗普的个人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是非常成功的投机商人。作为商人的他对利益尤其敏感,相较而言,他对价值观、人权观等则不那么感兴趣。第二,他敢冒险。他不是正儿八经的教科书式的商人,这体现为他乱投资,经历过三次破产。第三,总体而言,他很成功,身家有几十亿,经营家庭和培养孩子都算非常成功,所以这个人的能力不可低估。以上三方面是特朗普作为个人而言的特点,而作为政治家,特朗普实则属于反建制派,用中国人的话说,他就是造反派,但是他不是革命家,他不可能改变美国体制,他会打倒一些所谓“反动学术权威”,也会为美国带来一些混乱和不确定因素。

《领导文萃》:您认为特朗普能成功上台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金灿荣:特朗普的竞选招数在外人看来很奇怪,而事实证明特朗普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即美国中下层人群的选票。这种策略也符合他个人特点和从商经历。当然,特朗普当选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其根源在于,美国大多数民众对过去30多年以来推动的新自由主义不满。这导致美国社会中存在的 “上下、左右、黑白”三大裂痕加剧,社会矛盾上升了。

第一个裂痕是“上下”,也可称之为阶层矛盾。该矛盾源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表现为贫富分化加剧,2010年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这一矛盾激化后的表现。第二个裂痕是“左右”,也可称之为意识形态矛盾,具体是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的矛盾,其表现为如何看待移民,如何看待伊斯兰,如何看待“政治正确”。第三个裂痕是“黑白”,这是传统的种族矛盾。这一矛盾在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被激化,白人心理上的“历史负担”没有了,加上美国新移民的涌入,有色人种的急剧增加,使得白人产生了“不安全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剑走偏锋,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社会矛盾,准确地抓住中下阶层的选票,讨好右翼,支持白人利益,而这些本来有着强烈政治诉求的群体就成了特朗普坚定的支持者。

《领导文萃》: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会如何发展?

金灿荣:我们都知道,过去45年的中美关系发展得非常好,但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确实还是有波折的,不过不论如何波折,后来都能形成一个很好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至少倒退了3年,停滞了3年,两国领导人不见面了,一直到1993年西雅图会议,主席会见克林顿才有了转机,后来又经历很多波折,像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中美撞机等等,但是最后总体来看还是成功的。到了2010年,我认为是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不过这是名义GDP,若是按购买力来评价,中国在1992年就已经超过日本了,汇率是2010年超过他们,201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同年发电量也超过美国,这个就让美国的战略家非常紧张了,因为美国的战略有一个特点,就是防范第二名,谁老二,他防谁,跟你这个国家的性质没有关系。20世纪他先后防范过德国、苏联、日本,进入到21世纪,因为中国是第二了,就开始防范中国。

从2010年开始,中美关系就有一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力量的平衡导致的。面对这种新现实,美国方面采取的政策比较老套,当时他提出的一个口号是回归亚洲,一年以后改成了东向,从欧洲转向了亚洲,从大西洋转向了太平洋,后来又定了一个口号是“亚太再平衡”。那么,这个政策总体来说我认为是很古老的政策,就是把中国当成对手,想办法阻止中国的成长,限制中国的影响力。这个政策有四根支柱,第一就是军事,他已经明确表态,到2020年要把他的60%的兵力放在太平洋上,这非常像冷战时期对付苏联的态势。冷战时期美国将60%的兵力放在北大西洋限制苏联,20%的兵力保卫本土,其他人员机动,现在他也是用60%对付中国,20%保卫本土,10%对付俄罗斯、伊朗这些国家。第二是经济上搞TPP,实际上就是把中国排除在外,搞了一个贸易圈。第三是聪明外交,说透了其实就是挑拨离间,充分利用中国周边已经存在的矛盾,像、朝鲜半岛、中越边境等,充分利用这些矛盾拖中国的后腿。第四就是充分利用因特网,希拉里表示要搞因特网外交,用因特网渗透影响你们的思维和发展。那么这样一个打法,坦率地说使得中美关系出现问题了,双方的不信任都在加强。中国一部分人就认为你在搞C型包围圈,弄得不好就是O型的。美国的这个动作是有点挑衅性的,而我们的对策仍然是韬光养晦,在当时中美关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强调中美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面对美国的挑衅,我们这个效果还挺好,因为美国人搞不清楚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你越是沉住气他就越是发毛,你反应了他反而知道了你的分量。到了2012年11月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主席提出了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这有三个要点: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从道德层面说,我们这个比他的回归亚洲要高,回归亚洲是小气的,我们的新型大国关系道德站位要高一些。我理解,实际上是一个有限的伙伴关系。后来两边都没有达成伙伴关系,美国实际上已经把他58.5%的海军力量调到了亚洲,可这一点作用也没有。中国这几年现代化步伐很快,这导致一个后果,就是美国把他60%的海空军调过来,这其实是对他不利的,你越调我们这边越发展,到最后都给抵消了,反倒是美国全球战略陷于被动。总之, 我认为美国的回归亚洲政策不很成功,而且是部分失败。

从中国来说,我们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对其中第一点不冲突不对抗美国是完全同意的,但是第二点卡住了,就是我们要相互尊重这一条,美国认为是中国向他要平等待遇,要跟他平起平坐,这个美国就不干了,他心底上还没有接受我们做平等伙伴。第三点,原则上说他们是同意的,合作共赢,但是因为他的老大身份,所以,他每次让我们多付点账,少来点利,所以我们提的这个东西,他没有否决,但是也没有接受。我个人认为,在奥巴马当政的几年内中美关系有波折,特别是2011年他提出的回归亚洲,但是总体上我认为矛盾还是可控的。

特朗普参选后发表了不少针对中国的强硬言论,比如说抨击中国操纵汇率等等。而事实上,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的态度却有所软化,日前他的团队――特朗普经济顾问苏世民(Steve Schwarzman)就表示有关中国的议题,将不会有汇率操纵国或其他问题。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也明确表示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已经正式结束,特朗普政府将同中国发展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关系,实际是有益于美国人民的利益。可以明确的是,不论是出于对选民的承诺,还是特朗普本人的价值判断,特朗普政府会将更加看重其认为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虽然不会放弃其全球战略野心,但利益轻重布局会有所调整,这也使中国与其打交道时有了可操作的空间。但是,从特朗普的就职演说、组建的团队、第一次国会演说等表现来看,他对选民的承诺并非全都是空头支票,不论最后达成与否,特朗普至少会付诸行动。不仅如此,特朗普给出的承诺反映了他的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是决定一个人行为取向的最深层力量。因此,就对中国的看法而言,特朗普早就有了基本倾向,接下来就看特朗普的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落实了。特朗普医改法案失败很明显地证实了特朗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他的经验来自公司管理,而美国总统要平衡的是美国政治体制下的各权力中心。因此,特朗普针对中国的政策能否贯彻、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贯彻都有待观察。

从特朗普的讲话和他的班子成员的讲话分析,他想给中国打五张牌。第一张是贸易,各种手段让中国让利,第二张是台湾,第三张是南海,第四张是朝鲜,第五张是俄罗斯,打这五张牌。然而从这一个多月的中美沟通情况来看,好像他开始退缩。这一个多月中国其实没闲着,中国对特朗普总的来说就是特别低调,中国跟各国相比首先是特别低调,其次是积极沟通。我们大使馆跟他们家庭积极沟通。现在看效果还可以。有什么效果呢?第一,他别的方面都兑现承诺了,什么撤医保、建墙、限制穆斯林。但有一个没兑现,就是他曾说的首先要对中国征税。现在看起来他也有点往回退,过年时他给主席打电话,说尊重一个中国的政策,他的国务卿在不同的场合也讲了,还是尊重一个中国政策。那么在南海方面,他好像还是在示强,但是仔细看也只是摆了个姿态,秀秀肌肉而已。所以目前来看,还是打贸易牌可能性很大,不过规模肯定不是那么激烈,台湾牌我们已经知道他在往回缩,南海牌他还在试探,但是现在看来力度并不大。那么剩下两张牌,朝鲜牌,好像是中美在合作。在春节前一周,中国商务部出了一个对朝制裁的单子,朝鲜对我们出口整个是24亿美元,其中煤炭是11亿多美元,占比达46%。朝鲜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东南亚,那么在金正男事件后,也丢了。我认为,这些事情串在一起,中美在朝鲜问题上其实是合作的。最后一张就是俄罗斯牌,现在看来肯定打不起来,美国国内的反俄势力非常强大。所以把这些合到一块,一个大的结论应该说特朗普作为一个政治新手确实是会带来很多变化,但是好像落到中美关系上变化是比较小的。所以我直觉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时代应该是可控的。

另一方面,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要评估一下特朗普政策,如果成功,或者如果失败,对两国国力消长的影响。如果他克服了国会阻力,真正实施下去,他真有可能把经济增长搞到3%以上,因为中国的经验就是这样的。但是有个前提,他得冲破反对党的阻碍,赢得党内高层的支持。现在反对党斗争得很厉害,反对党对他不服,党内的高层对他的态度也是心怀暗胎,各有打算。所以他的执政环境也不太好。反过来假设,如果他的这套打法成功了,短期内美国经济可能会发展很快。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提到,希望用一年时间把经济增长搞到4%,但今年他期待的低一点就是3.2%,比去年翻一倍,以后再搞到4%,这是一种前景,他的济政策见效了,政治上也就算成功了。如果是这样,那中国赶上美国的时间会被拉长一点。但是,如果特朗普做不到,美国就会更混乱,那么中国赶上美国的时间则会提前一点。还有一点就是,美国很明显对全球化的支持力度下降,全世界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这是两个未来的变量。目前特朗普冲击波在中美关系上我认为是控制住了,但对日本、德国可能还没有控制住。再往后,未来有两个观察点,一个是看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是否实现?实现了,那就意味着美国有个小辉煌,他会影响中美关系。还有一个观察点也是变量就是咱们要接全球化的领导角色,比如说我们去接盘,有一种可能就是战略投资,需要担心的是中国是否能承担起这笔战略投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中国搞得还不错,那中国就会提前取代美国老大的位置,其承担成功了的代价是可控的,中国的上升会快一点,也会让中美关系的变量复杂一点。

总之,这一轮的特朗普冲击波在中美关系上是可控的。未来就看他的改革成功与否。我们试图做全球化的领头羊,做全球治理的领导者,这也是一个新实验和新挑战。

《领导文萃》:在今年的4月6日和7日,主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特朗普总统举行会晤,这也是和特朗普的首次会晤。您如何评价这次会晤?

金灿荣:我们都知道,特朗普总统在参加选举期间就一直在批评中国,涉及中国的话题包括“一个中国”政策、南海问题、经济问题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等等,这一度引起人们对中美关系前景的担忧。目前看来,通过中美双方的积极沟通,中美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实际情况比预期的好,这是中国外交的成绩。虽然此次会晤并未达成新的联合公报,但是“习特会”的成功举行本身就是有积极意义的,特朗普本人对此也评价积极。特朗普总统刚执政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能实现中美两国元首的会晤,这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新的纪录。总之,“习特会”是中美关系的新起点,能否利用好这个良好起点,发展建设性和稳定性的中美关系,还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反思新自由主义思潮

《领导文萃》:正如您所分析的那样,特朗普乃至美国对全球化的支持力度下降。中美关系的重要观察点之一是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与此相联系,值得关注的是,英国“脱欧”等反全球化现象也几乎同时发生,您如何看待这一现状?这一连串现象的出现是否有着深层次的背景?

金灿荣:这要回顾一下过去的30多年。从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当权,1980年11月里根总统当权,在英美就出现了一股思潮叫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有积极的历史贡献,它进一步挖掘了市场潜力,促进了技术创新,让金融资本发挥更大作用,对中国的改革有帮助,对英美的改革有帮助,使得数亿人脱贫,因此,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贡献不容否定。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新自由主义第一大问题,就是促进经济虚拟化,特别是英美经济虚拟化,让金融资本占的比例太大,使整个世界经济虚拟化。现在整个世界经济实有的GDP大概是74万亿美元,可是资本市场虚拟的金融资产是2000多万亿美元,是实有价值的30多倍,这个迟早要出事,金融高度虚拟化,金融资本作用太大,另外贫富差距也太大,加速了国家分化。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理解,新自由主义的积极的历史贡献是肯定的,它对市场潜能的开发,对经济技术的促进,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帮助要肯定,但是一定要看到它的缺点,它促使了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促进了国家发展不平衡,这个必定是要出事的。第二大问题,就是新自由主义推动下的全球化跟历史上的全球化有很大的不同,历史上的全球化是产业资本推动,新自由主义下全球化是金融资本推动。产业资本有一点通货膨胀,金融资本则是反通货膨胀,金融资本就是把资本搞得特别廉价,现在都已经到了谷底了。目前欧洲和日本都是负利率,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有两家出现负利率,美国是低利率,考虑到通货膨胀,实际上是负利率,到了这个阶段,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然而,就在去年,在新自由主义的发源地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现了反弹,在政治上表现为民粹主义。我认为,其经济表现是在产业资本上,如英国选择“脱欧”,美国则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总统特朗普。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其实是非常传统的对产业资本有利的政策,即对外准备搞贸易保护主义,把竞争者赶出去,对内第一减税,为实业资本减税,第二放松金融管制。很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准备搞基础建设投资1万亿美元,发展传统产业和煤炭产业,说气候变化是中国人造的谣,不认同气候变化,要挖煤、开采石油,所以把原来废掉的加拿大到美国的石油管道给恢复了。

事实上,英美两国联动效应早有历史。在过去的30多年间,美英两国多次联动,通过将社会思潮推广与国际实践相结合的战略举措深刻影响了世界。在这其中,美英两国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广与实践尤为引人注目。对新自由主义的概括,简而言之就是:倡导自由贸易、市场开放、私有化、放松管制、减少政府开支等,以增加私人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并且认为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美英两国的推动下席卷全球。美英两国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上的第一次联动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里根总统和英国的撒切尔政府的施政方针被认为是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典型,且彼此呼应,相互联动。在实践上,新自由主义思潮分别在两国以现实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推动了它在全球范内的广泛传播。同时,新自由主义思潮也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迅速扩散,并由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领域,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美英两国第二次联动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执政时期,积极推行“第三条道路”,该道路实际上是一种以所谓自由、民主和国际主义等为基本价值观,旨在建立活力政府与社会为目标的理论体系。美国的克林顿政府也对此表示支持,其在国内也执行了“第三条道路”。美英再次联动带来的影响是,围绕“第三条道路”,西欧政坛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强大的群体。欧元区11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名为《欧洲新道路》的文件,从内容来看带有明显的布莱尔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的色彩,导致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可以说,美英两国的联动不仅在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印记,也深刻塑造了国际政治的架构。美英两国第三次联动则出现在当前,即英国和美国(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发源地)出现了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反思与反弹,具体表现为英国举行全民公投要求“脱欧”,美国出现“特朗普现象”。两者都表现出国家主义至上与孤立主义的倾向。这标志着英美两国内部对“撒切尔主义”或“里根主义”的间接否定。这种迹象表明,曾经在新自由主义狂潮下塑造的全球化的西方出现了巨大的逆转,大西洋两岸的英美彼此联动,正颠覆着在过去30年间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念和认知,世界秩序正展现出乱象,推动着世界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反思。

《领导文萃》:全球化的命运究竟会如何?中国会因此受到何种影响?中美关系会受到很大影响吗?

金灿荣:全球化的基本逻辑还是经济逻辑,通过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实现人类总体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人类进步,从这个逻辑讲,全球化是合理的。过去30多年的全球化都是由美英主导,而现在,这两个国家却成为了反对全球化的最主要的国家。从美国的角度看,人民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大部分收益都被华尔街拿走,而中产阶级和底层群众从中受益并不多;从国际上看,特朗普认为,中印等新兴经济体从全球化浪潮中得到的好处比美国更多。所以,特朗普并非反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而是希望有更公平的收益分配方式。当下所谓的全球化危机其实是原来的主导者美国和英国要求重新算账,要按照他们的思路来搞。从这个层面上看,全球化还会继续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围绕着主导权和收益分配还是会有斗争的。

特朗普针对美国的政治、自由贸易、全球化,可能又会回到传统自由主义,这具体就是对盟国、邻国、贸易伙伴国、穆斯林国家都有冲击。那落到咱们中国,问题不大,中国其实就是贸易伙伴国,会有一点麻烦,他会觉得我们赚得太多了,要吐出来一点,这个好像是免不了的。总体处境还可以,再加上我们中国本身天生独立,所以,他对我们影响是比较小的。对中国总体影响小,但对中美关系还是有影响的。

《领导文萃》:我们从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可能的影响说开,引申出反思新自由主义带来的问题。那么,中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面对新自由主义的退潮以及世界秩序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又将如何应对?

金灿荣:就对中国的影响而言,新自由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此,我们应采取辩证态度,实事求是肯定新自由主义的正面影响和现实的历史贡献。

但是,新自由主义的浪潮也带来诸多问题,需要深刻反思。例如,新自由主义浪潮带来了贫富分化和全球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自由主义导致全球工业化加速,但也导致了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在带来金融资本繁荣的同时,也带来虚拟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脱节;出于对资源出口的依赖,有些国家出现畸形经济发展;财富两极化带来国家内部出现族群与阶层的严重分裂;新自由主义所输送的华盛顿模式让发展中国家落入现代化的陷阱,等等。在新自由主义的浪潮中,亚洲一些国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非洲、中东等地区则发展滞后,这也是该地区极端主义兴起的社会基础与根源。

反思新自由主义,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自由主义的最大缺陷在于对市场极度崇拜,将“看不见的手”奉为圭臬而忽视了政府的作用,认为经济发展“一市场化就灵”。新自由主义没有深入思考和直面的一个问题是:市场经常会失灵,市场不会永远正确,有时也会导致资源错配。尽管新自由主义并没有回避市场失灵的情况,但是采取的态度往往是轻描淡写或者是有意忽视,过分强调和放大政府干预的危险,忽视市场失灵甚至导致资源错配的弊端。此外,新自由主义对竞争也过度强调,而现实情况是,竞争带来的更多结果是导致垄断,新自由主义有意忽略了这条逻辑。

第二,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人的个体性而忽视人的社会性。作为社会的人,首先是个体存在,然后是社会存在。其实,人天生就是群体性的生物,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要两方面强调才合适。新自由主义往往宣扬个人自由,单方面强调个体的存在,这对一般国家中的个人而言,特别有诱惑力和误导性,其导致的后果是让个体不择手段追求所谓的个人自由、个人财富,忽视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定位,诸如个体人的社会责任、社会道德。

第三,新自由主义虽然强调“绝对权力带来绝对腐败”,但无视“绝对权力须承担绝对责任”这一政治原则。在20世纪,人类经历了集权主义之苦,吃过极权主义的亏,所以,“绝对权力带来绝对腐败”这一口号对普通民众具有极强的蛊惑性。在硬币的两面中,新自由主义无视硬币的另外一面,即绝对的权力须负绝对责任。在现实中,由于多党政体的选举体系,西方民主国家一出事故,就以某个官员道歉辞职的方式表示承担责任,或者重新改选政府或内阁来担责,但鞠躬换人换政府就算承担责任么?事实上,它只是利用人性的弱点缓解了政治责任问题,实际并未真正解决问题。西方虽然可以从一个民主走向另一个民主,但问题依旧存在,根本没有解决。这实际上是对人性的一种自我欺骗,在本质上是无人负责。

第四,在社会管理上,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非政府组织(NGO)的管理,强调小政府大社会的诸多好处,甚至宣扬小政府都可以取消而交由NGO去管理。西方经过几百年的国家建构历史,特别是经历工业化和现代化历程,形成了强国家-强社会的理想模式,所以他们会按照效率的原则进行优化选择,哪些领域交由政府管理,哪些交由社会管理。但是,这一方式放在发展中国家就不行了。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体系,其国家力量相对较弱。在这种条件下,推广“小政府大社会”实际上是把这些国家推入发展的深渊。还有,“小政府大社会”背后还存在一个陷阱就是,弱国家体系随时可以控,实现更替政权,进而带来政治的动荡。因此,在政府w系弱、地方豪强强的情况下,宣扬NGO主导地位,其实是西方的一种落井下石策略。

第五,在企业管理上,新自由主义永远鼓吹私有优于国营。但是,对那些发展中的中小国家,如果没有大一点的国营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这些私有企业基本没有什么机会与英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在发展中国家,私有企业大都是小型企业,其资金、技术、人才等实力远不如西方跨国公司,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保护与支持,它们与西方大公司想要同台竞争,其结果就是以卵击石。

总体而言,新自由主义只是选取了人类社会经验的某一个方面,出于为西方自身服务的目的而向第三世界强烈推销。如果一国不基于本国国情,且严格按照新自由主义设计的路径走下去,就会落入陷阱,离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远。因此,面对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乱局,学术界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价值观都需做出改变,否则只会害人害己。

中国从中受到的启发应该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虽然新自由主义为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政治、社会自由化以及经济繁荣,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和严重负外部性,比如社会不平等、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破坏、道德混乱等。当前,新自由主义在其发源地英美国家都面临主体社会的不满,这更要求人们对其有所反思,跳出新自由主义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误区。对于中国理论界和学术界来说,我们不应该仅仅限于对现象的描述,要在学理上和实践上对新自由主义进行反思,要在这两个方面走在英美的前面。在促进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进程中,能为各国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方案,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二,不能再提倡以纯经济学思维主导社会治理,而应着眼于政治经济学的综合视角来分析和处理社会问题。正常社会体系包含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三个实体体系和思想文化这个虚拟体系。其中的三个实体体系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果政治体系、社会体系变了而经济体系没能跟上,就会出现英国“脱欧”或“特朗普现象”等失序问题。这背后的原理在于,以纯经济学思维指导社会治理会导致贫富分化严重,当强者收益越来越大,而弱者被逼到困境时,社会治理就将难以为继。

第三,中国在实践中摆脱了新自由主义的束缚,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而没有掉入现代化陷阱。我们发展战略一直坚持问题导向,这其中既有外部压力,也有源自内部发展的需求。除了问题导向,中国发展战略还有另外一个要素,即条件资源。学术界要做的是对我们基于问题需求导向和现实条件资源的战略做出有力说明。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理论建构落后于实践,不仅在总体战略和外交领域如此,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理论是对已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注定落后于实践,但也不能过于落后。理论建构虽难但不能不做,好的理论具有启示意义,有助于减少未来犯错的概率。

上一篇: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 下一篇: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