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2-24 18:13:21

软件技术专业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第1篇

高职教育是需要强调其职业教育特色,成功的高职人才培养中都有企业共同参与,通过校企“四个合作”,实现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新突破。

1.满足市场需求,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实现合作办学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其办学思想、出发点及目标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企业需要,所以要明确办学定位。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考察、沟通,形成了引进与软件技术专业(群)相符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有知名软件企业进校园,进行校企合作办学,对学生实施“订单”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从2013年起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与高新技术开发区有知名软件企业签订协议进行合作,开办校企合作订单班。目前,订单班正按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进展顺利。在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前,学校深入了解、调查、研究企业的真实岗位设置,校企双方反复探讨,以软件技术专业为突破口,引入企业技术标准,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师资、设备,共建校内外培养基地,在校内培养基地,突出企业化的环境,完全按照企业真实环境进行布置,包括企业文化等,让学生进入基地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企业文化氛围。

2.改善双师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合作育人虽然2006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十六号文件,但因种种原因,高职师资通常缺乏企业一线开发所需的技能,而企业的工程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到学校进行授课,所培养学生是难以对接实际工作岗位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院应当主动与企业合作,校企双方根据订单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就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订单培养而言,整个课程体系可以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由校内专任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训练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在职业基本素质课程中采用引入企业人员担任职业素质课教师或者不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开展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入学伊始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第二阶段,以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依托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把软件外包项目按照岗位技能分解为实际教学任务单元,由校内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第三阶段,由企业排顶岗实习,突出企业实践能力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的专门人员负责订单培养过程实施,并形成定期沟通机制,就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各类问题进行协商,探讨如何给予解决,以期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同时,学校应当有意识培养教师,安排教师全程参与,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当另外安排教师定期轮流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企业开发技术,掌握企业软件研发流程,以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现合作育人。

3.强化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就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在通过第三阶段的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突出培养企业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实践锻炼与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最终实现学生就业;同时,由于订单班本身就是按企业需求设立的,校企共同订制培养方案,可以较好地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企业所需的符合岗位需求的、稳定的员工来源。此外,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与企业共同打造实训基地——“软件研发中心”,建立“校中厂”,承接校外真实项目,将部分外包项目引入“校中厂”,也可以实现部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4.学生、企业、学校、政府四赢,合作发展学校培养出更多较好掌握企业所需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的教学实力、教学成果才能得到社会、企业、学生家长的认可。我院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中即紧紧依托校内研发中心和企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最接近企业实际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研发项目实践,增强职业和创新能力。企业按自身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相应的职业素质培养内容,使学生毕业即能符合企业需求、走上工作岗位,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问题。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最终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政府四赢,校企合作共同发展。

二、结语

从实际运作来看,“四个合作”更多是来自教育部门的期望,在探讨和实践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笔者认为除了提升学校师资自身技术水平,帮助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和培养急需专业人才,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以外,还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从法律层面给予企业权利与义务,指导企业必须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同时,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财税方面优惠政策。只有广泛调动企业积极性,才能真正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修养训练课程; 院校人; 职业人; 上课模式; 开发游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19-02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软件产业也给予了相应的优惠待遇和扶持政策。全国的各个高职院校陆续申请了软件技术专业。我们学校于2005年开始与北大青鸟软件工程师项目合作,至今,该专业已经有了四届毕业生了。我们借助此优势,承担了2011年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研究课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职业素质研究》,组织往届的毕业生进行了多次的座谈。座谈的内容涉及他们面试时的情况,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工作内容的关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又多次与毕业生所在的公司管理人员座谈,了解他们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经过座谈,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育人过程中,虽然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但是仍存在相当多的不足,造成了毕业生在日后的就业上和在工作岗位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仔细分析毕业生身上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生缺少的是这个行业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 确立了“职业修养训练”为一门课程

在以往的软件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我们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有入学教育、军训、校内劳动、顶岗实习等环节。入学教育这个环节就是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围绕着“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展示本专业学生的作品”等,让刚入校的新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校内劳动和军训这个环节就是培养本专业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一学期是实行顶岗实习,目的是让毕业生提前进入到软件公司,熟悉公司的工作环境,在指导师傅的帮助下,完成每个岗位分配的任务。同时在软件专业的每一门课程中,也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但是我们所获得的各种渠道反馈信息表明:毕业生在工作上还是遇到了各种困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低。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软件行业的职业素质培养有问题,所以我们改变以往的做法,决定开设一门“职业修养训练”课程,以便强化对毕业生软件行业职业素质进行教育,实现从院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 “职业修养训练”课程内容

“职业修养训练”课程第1章专业教育,以计算机技术发展历史为线索,由远而近给学生介绍世界IT行业名人,国内IT行业名人,本专业毕业优秀员工,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各成功人士以及学长们成长经历和工作成就,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激发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励学生为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和奋斗。

第2章职业人的素质,以职业人与院校人的各自特点为对比,使学生建立职业人与准职业人的概念,了解院校人的特点,认识职业人必备的素质,学习从院校学生向企业人转变的途径,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身份的转变的能力。

第3章成长的美丽,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需要成长。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就业,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职业人,每个人都需要身份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必须有意识地、勇敢地使自己学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用自己的智慧跨越障碍,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成长,用PPT展示自我的成长。

第4章沟通能力的培养,以程序员小王为例,工作中理解任务书出现偏差时又不与其他成员沟通,导致两周所编写的代码全部作废,影响了项目小组的工作进程。用这件活生生的事件,教育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了解出现沟通不畅的原因,学习沟通的三种渠道和三种行为以及有效沟通的标准,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第5章时间管理,以故事方式,引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使学生建立时间的概念,认识时间的特性,学习时间管理的制定计划原则、排序分时原则、80/20原则、符合生理周期原则以及养成习惯的原则,掌握时间管理的步骤,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方法合理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

第6章表达能力的提升与训练,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认识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建立表达的概念和内容,学会使用表达的形式和层次,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

3 “软件职业修养训练”上课的模式

由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接触的都是编写代码,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大多时间是学生听教师讲,在教室坐的时间长,在计算机上操作的时间多,造成了学生上肢僵硬,疲劳,乏困,颈椎难受。所以,在对待“职业修养训练”课程,我们要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安排和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主张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是整个课堂的活动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作用。

第1章专业教育,教学的安排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软件领域里的名人,了解他们的成长和阅历。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内容外,学生可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问题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教师教会学生使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搜索栏,介绍查询有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要使搜索的范围更小,使用多个关键字的问题。认识了IT行业的名人后,以班会形式开展自我介绍会,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中学毕业学校,爱好,特长,表演一段小节目。组织学生相互认识。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的是集体班会形式。

第2章职业人的素质,教学安排是以小王在工作上遇到的疑惑,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院校人与职业人的有哪些区别,指出了从院校人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的途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

第3章成长的美丽,教学安排是师生大声朗读散文“成长的美丽”,共同欣赏毕业生的“成长的美丽”PPT作品,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成长的美丽”PPT作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相互认识,走入每个人的心灵。教会学生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最后给每个学生机会,在多媒体上演示自己的PPT作品。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的是个人竞赛方式。

第4章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是以日常工作中的案例引出本章的教学内容,师生一起完成沟通能力的小测试,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沟通上都存在问题,接下来学生沟通的方式,有效的沟通等内容。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心灵沟通游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的是两人一组做游戏方式。

第5章时间管理,教学安排是以慌乱的农夫故事开头,引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师生共同学习时间管理原则,每学一个原则,师生用案例来训练制订计划能力。师生共同参与小测试,了解自己是早上活动型、白天活动型或晚上活动型,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组织形式,集体参与,共同讨论。

第6章表达能力的提升与训练,教学安排是以故事为线索,引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师生共同学习表达方式,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十人为一组借助游戏耳语传话,动作传话,故事会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组织采用的是每十人一组做游戏方式。

4 职业素质训练游戏的开发

在本课程中,开发了心灵沟通游戏、耳语传话游戏、动作传话游戏。这些游戏就是用来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心灵沟通游戏是两人一组,你来描述我来猜,猜的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以及计算机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我们把这些内容分为“人物”“动作”“操作”“硬件”“软件”五大类。比如在“操作”这个类里,我们挖掘出了“听歌”“打游戏”“编程”“调试程序”“聊天”“发文件”“输入程序”“编辑图形”“看视频”“画图”“运行程序”“打网络游戏”“收文件”“制表”等。在寻找这五个方面的相关的知识时,注意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和专业。学生描述的越准确,另一个学生才有可能猜对,也考核了这一组学生合作的能力。耳语传话游戏和动作传话游戏是以十个学生为一组。耳语传话游戏,一开始教师让小组的第一个学生看了纸上的内容,相邻的两个学生耳语传话。最后一名学生大声说出相邻的学生传给他的话,这时与纸上的内容比较,有误差的小组输,基本符合的小组胜。这要求每个学生传话时要抓住关键点,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动作传话游戏,一开始教师让小组的第一个学生看了纸上的内容,第一个学生看后用动作来表示纸上的内容,第二个学生模仿着将动作传到第三个学生,依次下去,最后一名学生根据上个学生传来的动作,大声说出纸上的内容,这时与纸上的内容比较,有误差的小组输,基本符合的小组胜。这要求每个学生准确无误的模仿传来的动作,注意细节,把传来的动作模仿到位。这些集体游戏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很快地融入这个班级。

5 结束语

在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时,我们深深感到一年的时间还是很紧张的。通过走访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职业修养训练”课程的内容。鉴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是编写代码,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大多时间是教师讲学生练,在教室坐的时间长和计算机上操作的时间多,造成了学生上肢僵硬,疲劳,乏困,颈椎难受。在对待“职业修养训练”课程,教师们一致达到共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安排和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主张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是整个课堂的活动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作用。在开发游戏内容所用的素材时,也是花费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要把握住游戏的内容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专业知识,这个游戏才能起到寓教于乐中,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安俊秀,李超,卢军.软件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08):17-19.

[2] 姚雅鹃.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入[J].计算机教育,2008,(10):61-62.

[3] 瞿中,王练,程克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软件人才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8):75-77.

[4] 徐国庆.如何培养职业素质[J].职教论坛,2007,(9):1-1.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第3篇

1.1企业工程师和软件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在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软件教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降低教育成本,选择以学院教师为主,以专业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于软件企业工程师和软件技术专家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教学活动,使得软件企业的工作理念、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很难被传播到软件学院的教学活动中,导致软件行业工程师和专家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容易导致软件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1.2校企合作中容易出现企业冷、学院一头热的情形

高职院校都希望软件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到软件技术的研发,以此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动手研发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软件研发技术的特殊性和技术性,使得软件研发企业的研发项目的保密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进度安排相矛盾,教学进度、学生的数量与保密性等问题的冲突使得多数软件企业不愿与软件专业教师、学生合作研发软件,导致校企合作关系很紧张。

1.3欠缺双师型的教师,教师素质不高

多数高职院校的软件开发专业教师往往一毕业就到学院来实习工作,由于缺乏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由学生直接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使得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往往照搬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尤其是无法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文化、经营理念带到教学实践中去。加上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增加企业锻炼的实践机会,使得教师缺乏对软件技术开发专业知识的有效更新。软件教师极少的外出培训机会使得软件技术教师无法与一些先进院校的老师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不利于教师专业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1.4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限

由于软件专业教师的授课任务往往比较繁重,使得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加上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比较浅薄以及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申请程序的复杂,使得软件技术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的数量少之又少。校企共建的核心课程不够使得教师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和申请科研课题的流程缺乏相应的了解。校企共建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对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专业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软件技术开发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软件技术开发企业的未来发展道路。现阶段校企共建的核心课程较少,这很难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创新发展。校企共建的软件研发核心课程力度较弱,使得软件课程只涉及到覆盖面较小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训方案。此外,软件专家参与的时间与机会以及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较少,使得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限。

2软件技术研发专业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高新聘请软件技术专家和企业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

聘请软件技术行业专家和软件企业的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更加深刻地理解软件技术开发理论知识,深入感受软件研发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软件设计的文化创新理念,进而完善我国的软件开发流程,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实现学习与实践的双赢目标。这不仅有利于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还有利于为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就业选择提供便利的条件。

2.2在校园内建立校办企业

在校园内,为了实现软件学院教师和聘请的软件技术开发工程师实现对软件企业的共同管理和高效经营,高校可以对外承接软件技术研发项目,构建新型校办软件开发企业。[2]对外承接软件项目所创收的利益,在减去基本成本后,将剩余的利益运用在完善教学设备,引进先进的研发技术和科研项目的资助上,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工程师、专家的创造力和研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研发软件的创新潜力,为建立优秀的高校科研项目提供优越的条件,实现了产学合作方式的优化创新。

2.3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为了推动软件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软件项目的深入研发,定期对软件专业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和技术培训,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推行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发研发热情,锻炼软件研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既能够提高软件专业的教学水平,又能够丰富软件技术开发的专业知识,提高软件技术开发专业教师接受高校培训的覆盖率,进而使软件学院能够积极选拔优秀的教学骨干,增加专业教师接受国外培训的机会,创新高职院校软件开发的办学理念,优化办学模式,有效传递国外先进的软件技术开发方法和理念。为增加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出国深造的机会,提高软件技术开发教师的教学水平创造良好的优越条件。

2.4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

高校应当创设优越的软件专业建设环境,增加软件学生科学实践的机会,完善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软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对学院教学水平的指标进行有效衡量,为提升软件公司的经营水平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软件专业教师还应当完善科研项目,增加教师培训、进修和出国的机会,为创设优秀的教学科研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当设计独具风格的校企核心课程,完善软件研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软件研发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教师、专家和学生充分有效的互动和合作。同时制定完善的软件技术专业授课计划和科学的课程标准,提供高质量的授课教案和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共同发挥软件教师的创新潜能,实现软件企业元素和软件企业文化理念的充分融入社会实践,进而完善软件技术专业的产学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软件技术研发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推进,我国高校软件技术开发专业产学合作模式的完善应当建立起新型的软件技术研发专业的教学体系,完善软件技术开发专业产学合作体系运行的解决方案,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也应该鼓励科技创新,改进软件研发技术,丰富软件研发的实践教学方式,增加校办软件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为软件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企业环境中创造良好的条件。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力培养;软件技术专业;教育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培养一批具有高能力的软件技术人才,软件技术的教学必须从市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进行软件技术专业的改革。

一、进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软件技术教改的现实意义

学校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地方,承担了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如果学校的教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这将对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尤其是软件领域,软件专业的专业化水平很高,而且对学生的运用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软件教学必须坚持结合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针,使学生能够通过软件教学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能够使软件技能得到提升,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如果现阶段的软件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就会造成教育资源和教育人才极大的浪费,严重的话还会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软件技术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软件技术教改的具体方法

(一)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首先就需要进行软件技术教学的教师,要及时把握软件市场的技术需求变化,当然,进行教改的前提是,软件技术教学老师必须要确保学生具有专业、扎实的软件技术,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学生既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力,也可以接受来自市场的挑战。例如,在Net和Java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到市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1]。

(二)学校在校内建立专门的集训基地

课堂上的学习对于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限的,为了巩固学生学到的软件知识,必须要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反复练习,然而一般的校外企业为了公司的工作效率,都会要求学生进行全勤工作,这对于有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很显然,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专门化实践操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值得注意的是,校内的实训基地必须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实训基地的培训项目进行明细化设置,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地使专业技能得到提高[2]。

(三)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对接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社会的需求,以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做到学以致用,学校应该和软件公司签订合同,保证学生能够拥有去企业进行实习锻炼的机会。通过在企业里面进行实习,学生可以对软件项目的真实案例有一个真实而又贴切的感受,除此之外,通过在企业里面的锻炼,学生可以增添实践操作的经验,改善了自己实践工作能力不足的现象,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能够尽快适应工作打下了基础。此外,学生们可以提前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提前养成职业习惯。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保障方法

(一)教师队伍素质过硬

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在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中,老师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然而,目前我国软件技术的老师大多来自高校毕业生,因此,老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牢固,但是专业技能却略显不足,所以,为了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需要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为了达到对老师进行培训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学校为老师提供一个进行专门培训的基地,让老师通过基地的培训能够掌握专门的技术能力[3]。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与企业达成协议,允许老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工作,以便保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训。

(二)保证教材的高质量

对于教学来说,教材不仅是老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还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托。因此,教材的质量不仅会关系到老师教学的质量,还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在选取教材时一定要保持慎重的态度。一般情况下,学校在选取教材的时候,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分析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结合软件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也能了解到市场前沿需求。其次,学校还要坚持精选教材,学校在选取教材的时候,要选取当前软件领域最先进,最精华的教材,保证教材质量。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写一些题库、练习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建立完备的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校应该针对社会的需求,建立一套有关教师的绩效评价机制,使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得到提高,此外,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针对于学生的成绩评价机制,使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于能力的评价。

四、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掌握软件技术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且软件技术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因此,进行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软件技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4]。

【参考文献】

[1]刘小宝,申时全.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嵌入式技术高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及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20.

[2]李景龙,陈国林.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训室教学改革[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1.

[3]邓宾.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整体教改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4,03.

[4]朱翠苗,郑广成.基于ITSS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软件,2013,06.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软件技术 高职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张治斌(1977- ),女,辽宁抚顺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式为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北京 10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77-02

软件技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北京市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全球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大多来自正规本科院校,集中在软件工程师层面,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编程人员仍然匮乏,特别是基础程序员的紧缺较为明显,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形,基础编程和测试等软件应用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力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一、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用人岗位目标分析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一方面学校力争培养编码与测试的基础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毕业生无法胜任专业技术对接工作。二是学生理论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缺少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深入软件开发流程,很难适应企业的软件开发模式和管理方式。三是教师缺少工厂化实践软件编程和测试经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乏考虑软件技术的学习规律,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教师遵照教材、指导书内容开发教学案例,没有脱离教学环境约束,闭门造车。

要改善教学实践现状、为企业有效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必须做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教学建设,弥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脱离企业需求的不足;发挥学校在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的长处,做到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用人的完美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专家、项目资源,合作开发项目教学案例,联手指导实训、实践课程,共同完成软件人才培养,将企业标准高效引入教学实践中,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实行开放式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素养的训练,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实战能力,完成真实项目到教学案例的转化,使教学内容和方向紧跟行业需求。校企双方作为构成利益的共同体,以“学生培养”为第一要义,最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和职业技能。通过合作,学校获得企业项目的开发经验、软件产品生产的规范、流程,企业能从合作中获得经济利益,只有符合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合作才能顺利开展。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通常是“学校一厢情愿,企业无意参与”,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多流于形式,不能从实质上解决教学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应突出合作形式实用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层面深入化。

二、院校企合作开展方式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于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首批示范专业,2008年成立北信软件园,吸引了北京神州数码、蓝波今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优秀的IT公司入驻软件园。2010年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多家知名企业共同成立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探索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从学院层面推进工作,建立了高层对话机制,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响应速度和成功率,学院提供专项经费,紧密联系企业资源和市场需求,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工学实质结合。

1.吸纳企业精华,共同开发课程。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人才,专业建设要体现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时,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软件专业建设实践专家研讨会,提取企业用人需求,教师与专家共同完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能力解析表;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完成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获取并提炼企业项目资源,在项目人员指导下进行项目分解,教师参与完成将企业真实项目分解为可以在教学中实现的小项目,所有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内容设置均围绕这些项目中设计的能力目标确定,形成“项目迭代式”课程体系,依据企业软件产品生产过程,展开教学和实践实训。

2.界定合作规模,吸引中小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办学,以“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作为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北京各类IT企业资源丰富,但重点高校云集,众多大型软件企业对生源学历要求较高;校企合作偏向本科重点院校;合作成本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与大型软件企业合作时,从技术实力、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合作成效上都很难达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而中小企业用人机制灵活、注重生源实践技能、有大量的中小型项目支持,适合高职学生在企业和教师指导下参与开发;企业的利益点不高,校企双方在利益追求和合作目的上很容易达成一致,能够有效挖掘互补资源,满足双方效益预期。

通过大型软件企业与中小型软件企业合作的可行性对比分析(见178页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要以吸引中小企业入校为突破口,突出合作实效和深度,达到利益双赢。一些企业希望通过合作提升品牌形象,产生广告效应;一些企业希望学校提供宽阔的场地和基础设备等支持,以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一些企业希望利用项目空档期参与学校教学与实训,为后期项目发现和培养后备力量。根据不同企业的特性和需求来规划实施合作方案,充分尊重企业需求,形成长效机制,体现“互利共赢”。

要在总结前期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北京地区中小型企业入驻软件园,为入园企业无偿提供场地、水电、网络服务保障和专项项目经费支持,并保障相应设备的正常实施;企业按照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并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且提交所有项目相关技术支持和文档,支持教学完成项目到教学资源的转换,变以专业学科体系为重心到以实践教学环节为重心。共同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资源和教师技术资源,依照企业规范和行业标准要求,完成项目开发和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典型的是吸引北京汉盟科技公司入驻北信软件园,将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生产工艺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引入学校。公司派遣2名专职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前动员,通过入职面试接收20名大三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并与学生签订录用协议,学生严格遵守公司的管理规定,公司按照考勤和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模拟项目开发中不同角色完成相应的开发和测试任务,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有效缩短了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差距。公司根据学生在项目开发中的表现与个人性格特征,确定最终录入的学生与职务分配,并根据职责分配规划人才培养方向,大大缩短了企业新员工培训周期。公司利用暑期为学生提供免费技术岗前培训,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模块的开发和测试。为了能够将项目的前沿技术和项目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体验,公司负责接收2名教师,共同分析项目需求,制订解决方案,参与项目开发,并向教师提供所有项目文档,为后期的教学提供支持。实现了教师下企锻炼、学生顶岗实习、项目资源向教学资源转换。

3.利用企业项目资产,扩建双师队伍。充分将企业的项目有形资产转化为教育资源,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双师队伍。教师采用挂职锻炼的方式,每年有6~7名教师利用半年的时间融入企业环境,接受企业培训,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校企双方共同签署教师锻炼培养协议,从制度上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双方分别组建监督小组,完成对合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从管理上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合作结束后由企业完成教师实践鉴定。在实践中,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生产性项目,承担开发任务的形式,熟悉企业所使用的开发工具、测试技术及工作流程,并将项目开发信息进行梳理、提炼,转化为教学设计资源。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发挥技术专长,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讲授与学生综合实训的指导。

4.借鉴经验,互通有无。借鉴国内一些软件培训公司的模式,与北京地区软件培训公司通力合作。优点是已经开发了贴近真实环境的软件教学案例;培训教师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由于具备与企业长期合作的背景,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适用性的人才。缺点是重技能轻基础;重视技能培养忽略就业导向;培训价格昂贵而缺少生源。职业院校由于有充足的生源和基础技术教育而吸引众多培训公司与职业院校开展业务。2007年以来,学院先后与中软国际、北京旋信科技、TEST8848和北京京盛世纪等公司联手,共建软件开发实训室和软件测试实训室,由公司提供教学案例、生产性实训项目和实训平台和设备支持,指派企业技术人员跟踪生产性实训,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训练。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可通过考核直接参与公司的软件开发或测试工作,完成顶岗实习培养计划。

三、校企合作实践的启示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应加强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积极性,引导行业组织发挥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发挥行业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鼓励工作。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生源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不断总结经验和调整思路,在探寻与完善中摸索有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总结合作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提炼成功合作案例的精髓,形成系统、完整的合作模式。同时,仍需进一步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平衡学校、企业、教师的各方利益,平衡教学与项目实践所可能引起的矛盾,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适用的、具有创新、实践和独立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倩.从软件人才培养现状看高职软件专业发展方向[J].消费导刊,2010(1).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第6篇

1.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设立专业实训室.在建立校内实训室时,经费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有限经费条件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班级人数来设置实训室的功能与数量,也可以与计算机其他专业共用实训室,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利用率的效果.如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对于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可以和计算机类其他专业共用实训室,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成立软件开发测试等实训室.在规划软件开发测试等实训室数量时,要充分考虑软件专业各年级的班级数量及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与特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一般都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期教学中会有整周的阶段性专业技能训练,要做到正常课程教学与阶段性实训不冲突,要有一定的实训室冗余.在规划实训室规模时,可以考虑专业学生班级人数成立大小不等的实训室.(2)成立软件工作室.利用校内实训室的条件,创建软件工作室.软件工作室的成员由校内的专业教师和校外周边地区软件企业的兼职教师,及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对软件设计与开发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软件工作室可以承接一定的软件项目,在专兼职教师带领下,与学生共同完成承接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能有效缓解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有偿或无偿对学生在软件项目开发整个流程及团队合作进行短期培训,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并为企业及学生双方创造更多价值.

2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根据专业实际需求,在满足教学实践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在学院原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并更新了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成立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室、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室、Java开发实训室、.NET开发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软件综合项目实训室和项目开发实训室(软件工作室).为了使实训基地发挥其作用,有序的开展各项实习实训活动,制定了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实训基地管理上还配备了专门的实训室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负责实训室软件环境运行维护,学生负责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如实训室卫生的打扫及实训室开关门,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训室软硬件的维护管理等工作.利用校内实训室资源成立了一个软件工作室,为了营造更真实的软件开发实践情境,更好地维护工作室的运营,工作室成员可以争取更多的软件设计客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工作室既要向企业展示自身的优势,如较强的技术实力等.在争取客户过程中,为工作室的员工提供了更多与企业进一步接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为企业招收优秀的软件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软件技术专业与北大青鸟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青鸟软件技术专业,由我院和北大青鸟共同研究专业课程体系,共同为学生联系对口的实习岗位.在学习期间,由北大青鸟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培训,并带领学生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开发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与北大青鸟的合作中,学生每年都可以参加北大青鸟组织的院校赛,并设立了奖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参加比赛的热情.

3结束语

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场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基础保障,也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31-07

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定位大而全,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服务、软件应用和软件销售都包括在其中,专业定位没有明确的方向,学生也不能按兴趣选择学习。

2.课程体系不明确。因为专业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粗而不精。项目开发实训等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使学生的开发能力达不到企业的实际要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软件的实际应用有很大距离。

3.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先讲解知识点,再做项目的方法,使学生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没有完整的概念;不能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在教学中,没有采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案例,使学生体会不到真实的开发过程。

4.校企合作不够紧密。虽然很多学校建立了一些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利用率很低,常常挂了牌子就不联系,学生基本没有校外实训,也没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

5.教师达不到真正的双师素质。有的教师缺乏项目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不能向学生传授真正的项目开发方式,只能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只对自己教的课程比较了解,而对整个课程体系没有完整的认识,课程之间的衔接掌握得不好,导致学生不了解每门课的作用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习抓不住重点。

本课题通过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进行研讨,目的是研究出适合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确定专业定位。2012年,中国软件产业存在至少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IT人才的短缺严重阻碍了中国IT产业的发展。据广东省人力资源部门的统计,近几年的广东人才市场分析,需求量最大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约占总需求的40%,其中绝大部分是软件和网络方面的技术人才,据业内人士分析在今后几年该比例还将增加。而且,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范围较为广泛,如表1。

软件技术的职业岗位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归纳为三类:软件开发、软件服务和软件销售,软件开发包括主要有系统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软件测试、数据库管理等各岗位,软件服务包括网站建设和管理、软件技术支持、技术文档管理和软件售后服务等,软件销售包括软件批发、软件零售等。

通过对国内、省内软件人才的需求分析,软件技术人才的结构和素质要求分析,结合本院软件技术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广东省珠三角地区IT企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软件开发、软件服务所需的系统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 J2EE 架构进行 B/S 应用软件开发,并熟悉网站建设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2.确定职业行动能力培养目标。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需具备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1)专业能力。编程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文档书写及阅读能力、软件测试能力、数据库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一定的开发中小型动态网站和企业级应用开发的能力、知识技能的更新和综合运用能力、解决工作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协同开发能力。

(2)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承受压力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保密意识。

(3)方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项目计划能力和管理控制能力。

3.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培养模式,建立起以岗位需求为体系的培养模式,并强调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对高职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和比较,我们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种模式的综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初步构建了“三方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方合作办学”是指学校、教育服务中间机构和企业联合办学。在实施新型三方合作办学中,合作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办学的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方任务分工如下:企业,负责提供最新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以及可嵌入到教学中的实际开发项目;教育服务中间机构,负责根据最新的技术需求在世界范围内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提供配套的具有岗位针对性的教学模块,提供配套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在院校与企业之间提供配套的教学服务;学校,负责省内的专业市场调研工作,结合教育服务中间机构提供的课程体系制订专门化的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和质量的监控。

(2)采取“产学合作、嵌入教学、顶岗实习、实岗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采取“产学合作、嵌入教学、顶岗实习、实岗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通过与软件企业的紧密合作,整个学习过程由师生共同完成真实的项目开发的工作过程,以促进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首先从企业引进1至多个典型的较大的开发项目,对应的是完整的项目开发的工作过程,由学院信息工程系的项目教学团队,对项目的工作任务整合和序化,再根据认知规律,将几个大的工作过程分解为许多小的工作过程,每个小的工作过程对应一个小的项目模块。每个小的项目模块对应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景,通过一个个小项目的完成,让学生逐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开发技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最终完成1至多个典型的开发项目工作。再通过综合性的拓展项目,让学生将相应的知识点关联起来,举一反三,最终能够按照“项目准备——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现——项目部署” 独立完成项目开发的实际工作过程。

4.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确定了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架构,如图1。

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架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将核心职业能力分为四种: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测试能力、技术支持与系统维护能力和IT营销能力。职业培养分为技术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拓展能力培养四个阶段,尤其是在扩展能力培养阶段,按学生的意愿分别培养,使学生按兴趣选修,使学到的专业技能学以致用,与职场接轨,如图2。

(2)确定了以JAVA开发为主线,其他开发工具为辅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十几所高职院校和知名软件培训学校的调研,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三类:一是JAVA体系课程和.NET体系课程同时开设,优点是就业面广,缺点是课程内容比较浅显,达不到实际开发项目的要求,学生要掌握多种开发工具,难度较大;二是JAVA体系课程和.NET体系课程分别开设,优点是就业面广,课程内容也比较深入;三是选择JAVA和.NET体系课程中的一种开设,优点是课程内容比较深入,缺点是就业面较窄。

第二种模式是最为理想的,但是考虑到软件专业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生源不多(每届两个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当前各种开发工具的分析以及社会对应用软件的需求调查,我们选择第三种模式,确定了以JAVA开发为主线(必修),其他开发工具(.NET,PHP)为辅(选修)的课程体系。

JAVA目前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开发语言之一,在 Web开发和移动开发方面应用非常广泛。JAVA以其独有的开放性、跨平台性和面向网络的交互性席卷全球,以其安全性、易用性和开发周期短的特点,迅速从最初的编程语言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开发平台。

由于JAVA比其他语言更有优势,因而确定了JAVA开发的课程体系。为了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开设了 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在培养学生编程思维的同时,满足专升本的要求。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我们开设了多门专业选修课,选修课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发展。

(3)构建了基于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可以表示为:业务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开发、系统测试、项目验收和项目维护。以软件项目开发的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岗位) ,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主要职业能力要求,得出相应的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具体内容见表2。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提炼出职业发展各阶段,软件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再结合软件开发具体流程的研究,映射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项目为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引导,实现真实的工作过程。对于每一个工作过程(项目),都遵循工作过程的步骤来组织教学,将工作过程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个步骤映射为接受任务、企业需求分析、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评估的学习过程,如图3。

(5)四步走的实施方式。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采用四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是初始阶段,从实训课入手,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实现“做中学”的教学过程,积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经验;第二步是课程试点阶段,召开行业专家访谈会,分析相关的工作岗位(岗位群),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积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经验;第三步是专业试点阶段,在软件技术专业确定一个试点班,模拟公司制,进行企业化管理,教师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带领全班,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技术,积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建设经验;第四步是推广应用阶段,评估、修正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实施经验,在新生中进行推广应用。

4.实践课程改革。

(1)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增加应用性强的实训,把实训与考证结合起来。我们积极推行“双证制”,实现“零距离上岗”,实行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增强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的适应性,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根据专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标准,通过引用国际著名厂商认证课程模块,选用认证配套教材,采用最新的软件版本,实施认证制度,如表3。

(2)毕业设计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将毕业设计和实际项目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动力,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增加了项目经验。

(3)设计整周实训教学。软件专业项目开发课程的集中实训环节,应有两次或以上的整周培训过程。通过整周实训环节,加大实训力度、延长实训时间,集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系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整周实训课程围绕项目的开发展开教学。

5.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采用虚拟技术教学、仿真实训。以职业活动变革高技能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运行方式,构造仿真环境。通过“真实身份、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压力”颠覆传统教学方法。

(2)“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为基础,结合学生第二课堂、企业专家现场教学、企业实践、以赛代考、以证代考和项目答辩等多种手段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训练职业素质。

(3)通过IT 认证及各类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对于学习兴趣高、成绩良好的同学,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到软件创新实验和开发工作室,在教师指导下,跟踪新技术发展动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备战各类大赛、考取高级 IT 认证等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

(4)推行“特长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特长生导师制”是指在教师中选拔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有专业特长、具备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和良好师德的人员担任特长生导师,在学生中选拔主动学习、有钻研精神、心理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跟随导师学习和实践,导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言传身带,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

(5)开展跨系课程互补开发。将管理系《连锁经营信息系统管理》和本系《WEB应用开发》合作开发,《连锁经营信息系统管理》课程要求学生对企业运作详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业务数据模型。但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开发能力,所设计出的模型过于理想,超出了软件设计人员能实现的范畴。《WEB应用开发》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基于Java的web应用开发技术,要求学生能使用jsp、struts、spring、hibernate等技术,实现一个完整的Web项目开发过程,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因为没有对商业模式的调研认知,对项目的整体设计、文档的描述撰写能力严重缺失。通过合作开发,发挥各系学生特长并互为补充。

6.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学习领域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考核内容到考核方式都与传统课程有很大不同。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笔试、上机考试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在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考核内容上进行如下改革: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的、特点和要求,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减少纯记忆性内容,增加技能性内容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对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在考核形式上,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组合,如笔试、机试、项目设计、调查报告、论文、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等形式。例如,项目设计课程可以通过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开发成果验收、项目成果演示答辩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注重同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向企业岗位要求看齐、不断迈向新台阶。

7.校企合作的研究。如何将教学与实际相联系,如何实现软件教学的走出去与请进来,如何有效地实现校企结合,一直是我们最大的难题。笔者认为,必须与企业开展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包括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实训室、共同开发教材、校企互聘、定向人才培养等产学研结合活动,才能促使教学始终紧跟行业发展方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IT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订单教育、校企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产学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授课、举办企业家报告会。

8.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是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没有企业项目经验,而企业引进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如何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构建结合起来,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以实现专任教师100%具有企业经验的目标;专任教师参加软件项目培训,提升自身技术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专任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说课大赛”等,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

(2)招聘和引进兼职教师。招聘和引进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通过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引进企业专家。吸纳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聘请有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授课或现场教学。

(4)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承担学院和省市级科研课题,提升科研水平;鼓励教师撰写高质量的技术论文和教改论文,提升综合素质;鼓励教师自编或参编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鼓励教师开发精品课程。

9.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实训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的根本保证,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和建立新的实训基地是非常重要的。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要从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人力资源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

(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训不需要大型设备,现场教学比重不高,需要现场教学的部分教学情境还可以移植到校内进行,因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让校内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充分保障。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软件技术专业已建立了8家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接纳学生校外实习。我们必须与企业进行更进一步的合作,两年内实现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软件外包服务、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开发等更深层次的合作。拟在两年内,逐步建立以下校外实训基地。

三、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构建了“三方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教育服务中间机构和企业联合办学,合作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办学的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了基于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题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使学生在“做中学”,掌握了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和方法。

3.“真实身份、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压力”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软件开发的真实环境,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开发环境,提高职业技能。

4.“特长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开发能力强的学生 ,还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整个班级乃至专业的学风。

5.开展跨系课程互补开发。通过跨系课程互补开发,整合各系优势,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催化优秀作品,丰富了学校教学成果。在调研和开发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人际资源,提高学校在企业中的影响力,扩大学校知名度。丰富学生实际项目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6.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对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注重同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7.将职业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生开展职业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规划的讲座,使学生提前了解将来工作的性质,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方向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刘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李丽琳.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14).

[3]周庞荣.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01).

[4]罗芳.浅谈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J].才智,2010,(22).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改革;软件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13-02

Abstract: The paper propos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measures and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professional reform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f software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professional reform; software talents

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软件行业每年对于软件专业人才需求巨大。高职院校软件企业所输送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一定程序上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毕业生难以满足软件行业的直接需要,软件行业对于毕业生有其特殊要求。目前,虽然各高职院校都进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但在实际效果尚不能满足行业要求,专业对口率并不理想,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本文在分析软件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和现有教学的误区基础之上,提出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以促进软件人才培养的质量。

1 软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软件行业的人员,主要从事软件工程的工作。软件工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编写、调试、测试、等各个阶段。软件工程与一般工程存在不同之处。在一般工程,普遍具有成熟的系统化方法和相应的规范标准。但,至今软件工程的系统化方法和规范标准尚未完善,对于小型软件工程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软件工程与一般工程相比,具有特殊性[1],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软件项目的创新性。这种“新”,具体体现在新的技术方法、新的用户需求、新的硬件平台、新的操作系统等有方面,此外新的开发环境也是一个创新。

2)软件项目的变化性。每个软件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特别是系统的用户需求总是不断发生变化,造成软件设计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不断进行变化调整。从而导致参与软件项目的人员,可能需要一身兼任几 个 角色,无法像其他工程那样细致、准确区分角色分工。

3)软件项目的团队性。软件项目是典型的团队活动,牵涉人员较多,协调沟通难度较大,进度也较难监控,而且生产力与人员不一定成正比。

软件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软件人才的培养应着重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方面。由此决定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上有特殊的要求。软件人才培养不仅要强调技术能力的培养,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多数高职软件技术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总体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常见的问题包括[2]:

1)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在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普遍下降的前提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软件实用性人才,不宜培养目标定位偏高和教学内容求全求深,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过度强调所谓的“理论够用,强化技能”理念;忽视代码质量,学生对包括编程算法要求、性能指标等的掌握无法达到项目要求;导致学生从业后,面对新问题,无从下手。

3)非技术能力培养问题。软件项目的开发具有典型的团队性,对内需要团队人员充分合作、交流,对外,又需要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交流、沟通问题,个人非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前几年所提出的“软件蓝领”,已被“软件实用性人才”所替代。在软件行业,由于角色分工没有像其他工程项目那样细分,绝对的“软件蓝领”是不存在的,缺乏创新和沟通能力的人员在软件行业中难以立足。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存在技术能力、非技术能力两方面的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采取几方面改革措施进行积极探索,以期进上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软件实用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依势利导、实事求是,在当前的生源数量下降和生源质量下降情况下,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软件实用性人才,并在此基础之上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3.2课程体系改革

1)设置技术主线,精专定位课程体系。改变过去开发技术主线不明确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并行设置两条技术主线,一条主线是.NET方向,设置C#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等课程;另一主线是Java方向,设置Java程序设计基础、J2EE核心技术、Android程序设计等课程。在两条技术主线的共同基础之上,开设了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综合项目开发等课程。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技术能力,侧重培养一条技术主线进行学习,以其达到“精一”的效果,避免全面开花,全而不精。

2)加强实践课程课时比例。在课程体系中,提高实践课时的比例,同时引入企业项目和综合性项目。按软件工程的开发流程进行组织实践教学,积累学生的项目开发经验,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理念。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企业项目开发经验,或是外聘行业教师。在实践课程中,确保每个学生有一定的代码量。

3)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处理好项目模拟与项目创新的关系。确切来说,在项目实践中,鼓励学生先进行项目模拟,再进行项目创新。另一方面,吸纳优秀学生加入学生工作室,由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进行指导进行项目实践。从就业反馈结果,有工作室经历的学生的就业质量较一般学生有明显提高。

4)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综合性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可按照软件工程的团队要求,由数名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又相互合作;项目完成后,由项目团队共同面对师生来汇报实践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另一方面,增设商业沟通技巧的课程,以增强学生与客户的沟通能力。

4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4.1做好“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改造

在实践课程的项目化改造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注意项目的内容选取,尽量涵盖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项目,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任课教师应由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职教师或是行业兼职教师担任。

4.2优化课时安排

以前一个教学单元安排为两个课时、授课与上机实践相分离;现改革为采用“做、教、探、评”四位一体的四个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的课时安排。在一个教学单元中,首先由教师呈现工作任务,分析、讲解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点和技术,重点强调技术难点;然后指导或引导学生完成项目模拟,或是完成一个更为复杂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任务完成之后,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展示,然后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最后,教师进行项目总结,并对知识和技术加以延深和扩展。实践证明,这种集“做、教、探、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教学的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3 实施网络课程系统教学

在网络课程系统中,教师提供了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便于学生学习及查阅;可以进行在系统中交作业、考试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效率;畅通了师生教学信息反馈的途径。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行业对于软件人才的特殊要求,以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毕业生就业反馈证明,改革措施有力提升了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由于软件技术发展很快,专业改革应与时俱进,持续进行,才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出符合软件行业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容华.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 考试周刊, 2008(28): 116-118.

[2] 孙伟, 沈茜, 伊雯雯.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新措施[J]. 信息与电脑, 2012(10): 215-216.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能力;高职;软件技术;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334-05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Capacity Progressive, Dual-Line Training”

ZHANG Li-jing, ZHOULi-min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Lanzhou 73006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form measures, specific practic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oftware tech? nology professional. Industry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demonst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ability progressive and tworun curriculum system, described the idea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rationality and advanc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build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really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graduates of vocat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quality, has a full range of improved, Great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in employment rate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Finally,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professional.

Key words: capacity;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reform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软件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示范性建设时期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和长足进步[1]。面对IT行业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现状,立足实际,本着“开放、合作、共赢”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理念,始终坚持“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内容对应IT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对应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建设思路,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诸多方面,逐年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多渠道进行专业办学合作,工学交替。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获得了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家各相关部委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为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推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许多省区也相继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壮大本地区的软件产业。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与全国软件产业同时起步的甘肃软件业,经过多年头的探索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发展速度和整体行业水平相比,存在规模小,从业人员少,所占工业产值小等问题;而且布局严重失衡,除兰州市外,其余市州软件业发展非常薄弱,有的市州甚至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另外,从行业结构看,目前省内软件业仍以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主,自主研发企业相对较少,无论行业规模还是整体技术水平,都与发达省区相去甚远。这也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们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机遇,为缓解区域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专业论证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不同于学科本位的建设,更有别于社会培训机构的速成教学。其人才规格的确立是专业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通过走访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与同类院校的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得知,目前企业、社会急缺位于IT人才结构“金字塔”底部的初级程序设计人员、一线销售人员和测试人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软件蓝领”。他对应的岗位群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面向软件外包服务企业,主要从事程序设计、软件编码、测试等工作,完成模块项目任务;另一类面向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岗位涉及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领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技术方向以java和.Net为主,学历要求层次不高。

所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及培养方向的准确定位。以培养职业素质良好,专业知识全面,岗位能力扎实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沟通力和学习力;使其熟悉软件开发环境、掌握开发工具、知道项目开发流程及规范,掌握主流操作系统的使用、数据库管理和常见软件文档的编写,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性。

2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示范性建设时期,作为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依托学院提供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我们系围绕专业开办了兰州智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一整套“专业+公司”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方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方式

该方案依托智博软件公司和校内建立的模拟“软件工厂”[2],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按软件公司开发软件项目的流程来进行,围绕软件技术专业群在公司内部设立软件开发部、软件销售部及市场部等业务部门。公司员工由值班经理(老师)和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组成,负责承接中小型软件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软件营销培训、项目团队合作以及应用软件测试等。实践证明,坚持“专业+公司”办学理念的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的。它把学生的技能培养划分为技能积累、能力发展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学生在校内基础平台和公司市场化、项目化的环境中交替完成了真题实作,顺利完成从单项职业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经过职业能力迁移形成岗位职业能力的递进过程,增加了就业砝码,做到面向IT企业就业经验和能力的“零适应”期与零距离[3]。

3课程体系的倒推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我们首先得到了软件行业的主要岗位及岗位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筛选出了软件开发和软件服务2个就业方向,及初、中级软件程序员、需求分析员、人机界面设计师、软件销售员等16个应职岗位。如表1所示。

同时,结合岗位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一步确定了如:数据库操作员、.Net程序员、IBM Java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等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资格取证证书,实行课程置换和考试改革,以证代考,计入学分。要求专业学生必须获取一个以上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并支持学生获取高级证书及不同科目证书。

紧接着,采用“倒推方法、据岗设课”。先根据专业确定的2个岗位群和16个应职岗位,对应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分析每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获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对其进一步分类,划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IT职业素养、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及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程序编码能力;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产品测试、文档编制及项目服务和管理能力。如表2所示。

表2软件技术岗位能力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也是职业技术院校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线[4]。这个环节称为据岗设课,是课程体系的内容核心。我们根据获取的岗位能力要求,分别设置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平台课程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岗位能力课程和技能拓展课程。以推演架构中显示的专业知识课程为例,如图2所示。其他不在赘述。

接下来,我们根据高技能软件开发人才的成长规律组合课程,使入门学习阶段的课程与编码员的特点相对应;专项学习阶段的课程与初级程序员的特点相对应;综合学习阶段的课程与程序员的特点相对应。也就是说把学校学习的阶段和高技能型软件开发人才成长的过程相关联。最后,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及专业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均衡,我们对同一阶段的课程进行排序,最终形成了软件技术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4双线培养方案的实现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育教学,培育高端、高技能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了专业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做法,专业教学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绕这一方案开展。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软件技术专业改革抢抓学院示范性建设的有利机遇,深入走访企业,调研市场,基于“2.5+0.5”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倒推方法,确立了专业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及专业平台课程的开设依据。

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逐年微调修订,不断扩大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力度。从专业建设条件、实训保障等方面,校企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开发特色教材(讲义)、建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逐步扩改建了软件技术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围绕java和.Net两大主流技术方向,形成了一套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团队突出、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补充的双线培养、立体化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职业能力的递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了职业能力、专业课程、职业素质和技能证书的四位一体。方案模型如图3所示。

图3双线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从图中看出,我们将专业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有序分布在第一至第五学期;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开发技术的起点,顺序平行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以及Java Web开发和开发等课程,同时,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相关支撑课程同步开设,第四学期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特长完成校内模拟环境下的软件实训项目开发,最终将基于B/S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训课程作为两大技术路线的落脚点。

第五学期,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开设了TCP/IP协议与网络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技能拓展课程。提高学生适应IT行业发展变化的转岗能力。在课程递进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同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职业素质的培养也贯穿了课程体系的全过程。

5思考与总结

这几年,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对口率达到了70%,先后有60余名学生在上海、无锡、杭州等大中IT企业高薪就业,截止目前有12名学生已经走出国门,开展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研发实践。欣慰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如下思考:

1)“知识精、教学优”的双师教学团队是方案执行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5]。换句话说,软件技术行业本身更新速度就比较快,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要亲自承接项目开发、积累项目经验;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开阔思路,保持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先进性和技能的不断提升。

2)“经验足、技能强”企业兼职教师是方案修订的源泉。企业兼职教师始终活跃在企业软件研发的一线,亲自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很多,项目经验丰富;对新技术驾驭能力强,市场用人要求变化的嗅觉灵敏。要拓展渠道,大力聘用兼职教师,灵活安排授课内容、时间和地点,使其真正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工作;另外,鼓励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一起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炼教学案例,培养软件开发的规范意识和实战能力,来一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3)“设施好、功能多”的教学条件是专业建设的有利保障。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校内基础实训平台主要有软件开发实训室和软件技术综合实训室,主要完成软件开发语言或工具教学;2009年学院与IBM共建了50工位的IBM J2EE实训室,在模拟企业环境中,反复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和编码能力。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利补充,依托兰州智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营造职业环境,引进企业项目,开展项目实战。最后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融入企业团队,实现顶岗就业合一。因此软件技术专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好的教学实训条件。

总之,好的方案,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来保证实施,要取得最佳的实践效果才是真的好,那样的改革才是有效的,才是成功的。事实证明,学院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交流,广泛与沿海IT培训机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等途径,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力递进、双线培养”的专业建设之路,但IT领域日新月异,我们一刻都不能放松,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仍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宋贤钧,陈兴义,王诚,等.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9-62.

[2]任泰明,宋贤钧.“专业+公司”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2):45-46.

[3]任泰明,宋贤钧.“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2):6-8.

[4]张丽景,周立民,宋贤钧,等.基于倒推模式高职院校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6):144-148.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案例;资源;实践;整合;岗位能力

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建设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实训案例

软件技术专业实训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语法验证性实训、知识点巩固性实训与综合项目性训等几种形式。其中验证性实训内容主要是小案例,验证理论课讲的知识点,以便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巩固性实训通常是相对大一点的案例,涉及多个知识点,多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起来。目的是对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实训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应具有代表性,难度中等,符合教学要求。综合设计性实训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编程综合能力。无论哪种类型的实训, 都需要设计一定的合理的科学的实训内容。实训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将影响学习效果,为保证实训案例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实训案例建设应遵循以下步骤:

1)案例建设人员必须是本课程的专业人员,熟悉本课程当前使用的教材、课程标准,对本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2)分析项目案例的面向对象,即最终使用者。

3)确定案例建设主题内容。

4)按主题收集、编写案例,案例力求丰富、多样化,收集的非原创性案例应不存在版权争议问题。

5)组织本专业专家审核项目案例的有效性。

2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营造企业运作氛围的核心专业课技能考核方式

理论为实践服务,学生能做项目理论自然也就消化了。借助于校企合作办学优势,将公司中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进行适当修改抽取简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真实项目的不断拓展和和层层推进来带动课程的学习,在每一章的课堂教学中,以项目的一个模块不断推进驱动课堂教学的开展。同时在每一章布置单元实训,在学生分组实训环节中,选择类似的项目让学生进行项目实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教学以外的知识,利用这个机会锻炼学生查询资料、整理资料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阶段,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给学生讲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告诉学生到哪里能查找到帮助解决问题的资料。

综合项目开发过程模仿企业开景,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研发小组,学生变为公司职员。根据学生个人能力选择“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设计师”、“程序员”、“测试员”由项目经理给组内其他成员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按照软件工程分阶段完成项目开发。

课程考核用分小组答辩的方式取代传统考试,每个项目小组把此次项目的代码和文档交上来,同时做出答辩的PPT,PPT上体现项目的设计思路、采用的技术选型、用到的知识点、项目功能、创新点、解决方案、尚存在的问题等。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和老师提问,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开发心得、经验、教训。这样的考核形式显著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开拓知识视野取长补短,为广大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热烈”、“和谐”的学习氛围。

3与企业合作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真实项目案例

由于在软件核心课程中,引入的案例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项目实施的能力,授课教师从企业得到项目资料引入企业最新的真实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能够真实反应企业软件开发的最新状态和最新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课程中学到的分析能力更接近企业的需求。

项目案例的来源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可行性非常重要,从项目来源上要保证是真实企业案例,从数据真实性上要保证不能让真实案例过于抽象化。真实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能够像真实企业一样,在现有的学院软件环境能够满足项目的开发,要反应企业所处环境的真实“复杂度”,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新鲜”、“同步”。

同时源自企业的项目案例应基本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和熟悉的;项目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难度太大,学生容易丧失信心,但难度太小,学生会没兴趣;选择的项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以消除学生心中的无用论。

【参考文献】

[1]薛鸿民.刘炜.刘春娟. “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09-28

[2]刘冰,刘美玲. 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09-01-05

[3]张刚强,谢宁新,汤卫东. 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1-30

【作者简介】

上一篇:市场竞争战略范文 下一篇:水土保持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