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监管范文

时间:2023-07-04 10:55:01

日常监管

日常监管范文第1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围绕确保人民群众使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为目标,继续巩固整顿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秩序成果,加强日常监督与生产过程监管、监督抽验、专项整治工作的结合,强化医疗器械企业是医疗器械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建立完善医疗器械质量信用评价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全面提升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质量管理水平和监督管理水平。

二、重点范围

(一)国家和省重点监管品种的生产、经营企业;

(二)有举报投诉或存在产品安全隐患的生产、经营企业;(三)产品质量监督抽验不合格的经营企业、使用单位;

(四)专项整治中存在突出问题或有不良行为记录、违法违规的生产、经营企业;

(五)降低生产、经营条件,质量体系不能有效运行的生产、经营企业;

(六)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注册证已到期尚未换证或未取得新注册证的生产、经营企业;

(七)停产一年以上重新组织生产,未提前书面告知的生产企业;

(八)省、市、县局认为应进行重点监督检查的企业。

三、重点监管品种

(一)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品种

1、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血器、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一次性使用采血器、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

2、外科植入物关节假体、纳米生物材料人工骨、脊柱内固定器材、可吸收螺钉、种植牙;

3、血浆分离杯、血浆管路、空心纤维透析器;

4、医用缝合针、医用缝合线;

5、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

(二)省重点监管医疗器械品种

1、体外诊断试剂;

2、定制式义齿;

3、卫生材料。

(三)经营企业监管重点

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经营企业。

具体的重点监管产品见“附件1:四川省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医疗器械重点监管产品生产企业名单见“附件2:泸州市省上重点监管产品生产企业名单”。

四、重点检查内容

(一)注册环节

1、一类产品的注册申报资料是否真实、有效、规范;

2、相关产品是否执行现行有效的强制性国家、行业标准;

3、产品规格型号、性能结构与组成是否与注册证内容一致,有无擅自增加和改变产品规格型号及性能结构与组成;

4、产品包装、标签和使用说明书是否符合国家局10号令的规定;是否存在扩大适用范围宣传及与产品注册证限定内容不一致现象。

(二)生产环节

1、企业生产的产品“证、照”是否有效;

2、企业生产、质量、技术负责人的资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并在职在岗;

3、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无菌产品的灭菌工艺是否经过验证,是否按操作规范灭菌并记录;

4、企业的仓储条件是否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仓储布局与管理是否合理规范,原材料购进入库是否经过检验或验证;

5、企业的检验能力是否具备,是否能满足产品的出厂检验要求,尤其无菌医疗器械是否具备检测无菌或初始污染菌的能力,检验是否按操作规范进行,并具有可追溯性;企业的出厂检验报告是否规范;

6、企业是否按照GB/T19001和YY/T0287标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按质量体系要求从设计、采购、生产过程、产品检验、可追溯性、顾客的抱怨及处理等进行有效运行,并保存相关记录;

7、企业的生产许可项目变更是否及时履行变更手续。

(三)经营环节

1、是否销售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等资质证明文件或资质证明文件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药品、医疗器械;

2、是否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失效、违禁淘汰及标签说明书等不符合规定的医疗器械;

3、是否涂改、伪造、出租、出借、转让、挂靠许可证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

4、是否擅自变更企业名称、企业注册地址、仓库地址、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超范围经营药品、医疗器械;

5、是否为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销售授权委托书、资质证明文件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或为其走票、过票、代开销售发票;

6、是否为其它企业或单位非法经营医疗器械提供经营或储存场所;

7、是否从非法渠道购进医疗器械或向无证单位和个人销售医疗器械;

8、是否医疗器械未入库验收、复核就进行销售;

9、是否采购验收、出库销售记录不符合规定,内容有虚假现象;

10、是否未建立采购企业质量档案和检查台账或企业档案及审查制度不符合规定要求;

11、是否连锁企业未能对连锁门店实施有效管理,连锁门店存在自购医疗器械现象;

12、是否企业未建立假劣产品报告制度,发现假劣产品未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13、是否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或从业人员不符合规定要求,质量负责人和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不在岗或未能履行工作职责;

14、是否企业销售人员未能有效管理,未建立销售人员个人档案;

15、是否企业仓库的墙面、地面、顶棚、货架不符合规定,冷库、阴凉库、常温库的面积不足,温湿度保管不符合规定要求,温湿度记录不能如实反映情况;

16、是否企业使用的相关设施、设备、仪器不能发挥作用,操作人员不能正确使用;

17、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其它需要重点检查的内容。

(四)使用环节

1、各医疗器械使用单位是否建立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工作,是否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并进行了报告。

2、各医疗器械使用单位是否购买或使用无注册证的医疗器械产品。

五、检查频次

对列入省内重点监管品种的生产企业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并保证现场监督检查面达到100%;重点监管的经营企业和其它非重点监管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现场监督检查面也应达到100%;对违法违规的生产、经营企业相应增加检查频次;对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的检查由各区(县)局根据工作需要自行确定。

六、具体工作要求

1、各区(县)局要切实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的规定,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结合本辖区实际,认真落实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本辖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及经营Ⅲ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经营企业日常监管档案,强化日常监管,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2、各区(县)局要根据市局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实施方案,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本辖区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实施方案,要明确重点监管企业、产品和检查工作要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日常监督检查。各区(县)局制定的实施方案要于7月15日前上报市局药品市场监督(医疗器械)科。

3、继续巩固医疗器械的专项整治工作成果。对2007年专项整治中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做好跟踪检查,确保企业整改措施到位。同时,认真梳理问题,明确重点监管的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4、各区(县)局要牢固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以保障人民群众用械安全有效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监管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积极探索医疗器械监管新思路、新方法,确保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5、针对医疗器械监管专业性较强等特点,各区(县)局要重视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好医疗器械监管人员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其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同时,还要做好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法律、法规等培训,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

日常监管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抓好道路运输市场的日常监管,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摆在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结合目前道路运输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谈些粗浅见解,希望能与同行探讨。

一、目前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工作存在的几点不足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在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工作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有的运管执法部门在提高执法效能,引导道路运输经营者发展方面,存在着责任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等弊端,整个监管过程缺乏系统组织,总认为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老一套、老模式缺乏创新意识。

(二)缺乏预防,管理被动。在运输市场监管环节中,由于监管思维上的局限,运管执法部门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往往是事后的,缺乏超前性的预防机制,事后监管措施也比较分散,缺乏力度。

(三)以罚代查,以罚代管。当发现违法行为时,既不诚心、不耐心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也不认真分析事发的主观原因,只是简单地实施处罚,以致一些带有共性的屡查屡犯的违法行为难以根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能发挥和执法效果。

(四)忽视源头,存在死角。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运管部门对道路运输市场日常监管主要防于客货运输,很少到客货运站场、维修厂、二级维护修理厂等源头进行监督检查,导致市场监管存在死角,使得经营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运输市场秩序得不到维护。

二、加强道路运输市场日常监管的对策

1、运输市场监管的目的和原则。开展道路运输市场日常监管的目的是遵照道路运输法规、规章,纠正道路运输市场的违法行为,保护运输经营者及其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道路运输市场日常监管工作应当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合理高效原则。根据道路运输行为的特征,选择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实施监管。比如:能通过检查材料来实施监管的,不到路上去检查。二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即:能通过教育解决的,原则上不罚;能够轻罚的,不重罚;证据不充分的、不确凿,违法性质难于确定且社会影响面不大的暂不罚。

2、实行运输市场管理行政合同制度。《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规范和调整了运输管理行政许可行为,对市场的日常监管更加着重于许可后的经营行为上。运管部门完全可以与运输经营者在经营行为上进行约定,以取得监管效果。这种约定可以贯穿于整个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始终,如运输服务质量,安全管理,违章违规记录,群众满意度等。

道路运输经营者在被许可后,进入市场经营前,运管部门可以与其签订行政合同,主要内容是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杜绝违章违规等,还可以探讨采用经营者缴纳一定履约保证金的形式督促企业,加强自身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在合同中,可以明确约定若经营者不履约,运管部门有权没收保证金。保证金专款专用,必须符合公益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履行合同相对的行政奖励;

(2)用于建设向全体经营者开放并为之服务的监管平台;(3)用于维护公共安全和运输秩序的应急资金储备等。

结合信用考核制度,运管机构可以与运输经营者以经营信用、市场信用、服务信用、完费信用等为重要内容签订行政合同,按照信用度的高低,在运力许可,取得线路经营权等方面与运输经营者约定。

3、统一监督检查范围,科学划分监督检查内容。运管机构在强化运输市场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应当全面开展车辆维修,运输服务市场的日常监督检查。要定期分析各个道路运输市场的运行情况,均衡督查力度,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消除死角。

各级运管机构应将道路运输经营活动中的禁止进行全面汇总,科学分类、明确检查内容、时间、场合、检查方式以及执行人,以大大降低日常监督检查成本,提高督查效率。

4、依法规范日常监督检查方式。在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中,运管机构要以道路行为的科学分类为依据选择最佳的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扭转仅仅依靠路检、路查实施监督检查的局面;以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为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降低监督检查成本,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完善举报查处制度,公开举报电话。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应尽可能少使用有争议性的方式,避免引发行政诉讼。

5、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要严格执行《道路运输条例》的有关规定,上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下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其工作人员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建立责任追究制,追究行使执法权造成的过错行为。哪个环节、哪个岗位存在过错行为,就追究哪个环节和哪个岗位的责任。

6、探索运政稽查新举措。运政稽查作为市场日常监管的主要内容,属于硬性监管手段。因为大部分稽查涉及到行政处罚,所以在稽查、 处罚过程中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目前应特别注意防止以罚代管的倾向,实行人性化执法,注重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不能一罚了之。

日常监管范文第3篇

新形势下,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等广泛应用,我国网络、动漫、3d电影、数字电视等新生文化市场不断涌现,给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日常监管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改革全面结束后,作为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化“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化“被动执法”为“主动监管”,积极探索县级文化市场监管的长效办法。下面,笔者结合____县文化市场的一些现象,就如何做好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存在的问题

____地处____西北部,下辖23个乡镇,总人口65万人,地域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全省版图面积最大的县。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经营单位越来越多,截止目前,____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349家,其中:网吧134家、游艺娱乐场所28家、音像制品店15家、书报刊店22家、印刷及“三印”企业26家、美术品店2家、文物流通经营单位3家、经营性文化艺术培训机构15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3家、各类网站22家、广播电视及网络传输类经营单位51家。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摊子,过来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了各类执法,起到了一些震慑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一些制约日常监管相对共!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集中表现如下。

1、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当前,由于审批权与处罚权分离,致使市场管理责任不清,譬如:广电市场监听监看,文化行政执法部门与行政审批部门均有监管责任,易造成“重复监管”现象;“网乐潇湘”在线监管,负责审批的与执法的业务不相来往,若遇经营地址变更,便无法监管,势必出现“监管真空”地带;“扫黄打非”工作监管,虽是宣传部牵头,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广新局,具体工作由文化执法部门来承担,势必造成工作形式和内容严重脱节,不利于工作开展。

2、队伍管理培训滞后。当前,县级文化执法部门因组建不长,队伍管理培训模式滞后。在管理方面,大部分县级局因执法人员稀缺,只设一个执法队,有的又没有对执法人员进行具体市场分工,日常监管行动均听队长安排,工作主动性不强,造成市场监管相对被动;在培训方面,由于县级文化执法人员构成复杂,队伍整体素质与办案技能参差不齐,业务培训无非是每年参加一次省市召集的执法培训以及一年单位内部组织几次法制培训,那种“听会式”的学习形式效果不佳。

3、监管态势时紧时松。当前,对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县级文化执法部门一般是在干部上班的正常工作日之内开展进行;而在周末、国务院规定的节假日等时段,县级文化执法部门通常则放松了对市场监管的任务要求以及对执法人员的值班要求。在此期间,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基本流于形式。这样一紧一松的监管模式正好让一些市场经营户、尤其是网吧业主有机可乘,他们往往利用这一时段是无忌惮的超时经营、甚至违法违规经营,社会受众反响强烈。

4、监管装备严重不足。以前,县级文化市场因“点少摊小”,日常监管仅靠人力就能解决。现在,随着市场不断的壮大,市场呈现“人少面宽”局面,日常监管费时费力,监管取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因此,强化装备配置是新形势下文化执法的硬性要求。时下,县级文化执法部门普遍面临监管装备严重不足的局面,有的没有执法车辆;有的取证器材配备不足,就连取证照相机都不是数码的。最典型的是没有广播电视监听监看设备,这是当前制约广电市场日常监管正常开展最棘手的问题。

5、城乡监管步调不一。县级文化市场要面向农村,日常监管线长面宽。文化体制改革前,乡镇文化员、广播员隶属原文化局与原广电局业务领导,对乡镇文化、广电市场起到监督作用。体制改革后,新组建了文化执法局与文广新局,原文化局与原广电局则自然消失,而“两员”对乡镇文化市场的监督业务又未能得到对接,使其与文电监督职责脱沟,给县级文化执法部门对乡镇文化监管增添了压力,大乡大镇还能每年确保巡查几次,一些小乡每年监管无法保证次数。这使得乡镇宽松监管与县城高压态相比势格格不入。

二、解决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问题的对策

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所暴露出来的以上问题现象,不仅仅是由于我们在以往工作中习惯于用管理的思维去监管市场、习惯于用“麻雀战”的方式进行市场执法、习惯于去对照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与当前的文化市场体制、日常监管机制、日常监管模式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想做好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还需从“日常监管机制、队伍管理培训、日常监管态势、监管执法设备、监管覆盖网络”等方面狠下功夫,积极探索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的具体可行办法与长效实用机制。

1、破除日常监管机制障碍。日常监管机制障碍,是造成县级文化市场“多头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破除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的机制障碍,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着手。一是要划清部门监管责任。可以由市级宣传部门牵头,对全市各类文化市场日常监管所涉及的部门责任进行一次摸底,明确划分各方监管职责。二是要建立日常监管致函备案制度。行政审批部门要对新审批的文化单位与文化企业向行政执法部门致函备案,确保工作正常对接。三是要建立部门联席会制度。由县级宣传部门牵头,组织文化执法局与文广新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重点解决一个时期市场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

2、打破队伍管理培训模式。当前,文化执法队伍管理培训滞后是因沿袭了原文化局与原广电局的模式。因此,强化管理培训是提升执法人员“实战能力”的根本。为此,笔者认为可依次着手。一是创新队伍管理模式。可以效仿“警队管理”的模式,即在执法队配备教导员,负责队员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着重训练好执法人员的“行动力”。二是创新队伍培训模式。可以开办“案例讲坛”,通过邀请专家开讲、组织内部执法骨干开讲等形式,让广大执法人员不但“被动受训”,还要“主动授课”,让他们向行家取经学习以及内部相互交流执法办案技巧,引导他们主动去办案。三是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可以对执法人员实行“月考季评”,即通过每月一次法制考试、每季一次办案评比,定期检查执法人员日常学习与工作情况,并将其纳入干部管理目标考核内容,长期坚持下去。

3、打造日常监管高压态势。县级文化市场在节假日等时段频现违法违规问题,是因为这一时期,我们放松了对市场的监管。故此,笔者认为,应该着眼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的“反弹现象”,着力开辟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的“假日战场”。具体可这样去操作。一是要出台《县级文化市场假日监管方案》。从监管时限、监

管重点、监管方式、工作报酬等多方面加以规定与明确,使得假日监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二是要制定好《县级文化市场假日值班表》。以每周或者每月为基数,分期分批安排执法人员值班,对“每周周末、每月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晚黄金剧场播出时段、每天凌晨零点后以及凌晨2点后”等时段进行开展不定期的日常巡查监管。借助轮流值班,确保日常监管的高压态势。

4、配置监管必须硬件设备。根据国务院《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湘文稽[20__]168号文件 、文市发[20__]39号文件等具体规定,县级文化执法装备应该配置:执法车辆1队1台、广播电视监听监看设备1套、数码相机2人1部、摄像机至少2台。当前,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急需要以下四方面硬件设备。一是文化执法用车。如今,全市绝大部门县级文化执法部门都很紧缺,有的县级局连一台执法用的车都没有。二是广播电视监听监看设备。现在,县级文化执法部门一直没有配置,从而使广播电视市场局部领域放任自流,日常监管的效果不给力。三是执法取证摄像机。当前,县(市、区)局基本没有,一些重要的案件执法取证受影响。四是执法取证照相机。目前,各县级局所用数码照相机严重配备不足,许多县级局执法行动还是用的老式照相机或者执法人员家用数码相机。

日常监管范文第4篇

县食药监局依法承担了保健食品、化妆品(以下简称“保化品”)监管职能。为了尽快掌握县境内保化品生产经营使用情况、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近期,县食药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保化品经营使用情况调查摸底及保化品监管现状调研工作。并通过开展“抓学习、强素质、抓作风、树形象”机关建设活动,提高监管人员素质,确保保化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结合《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县食药监局加强对保化品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并通过开展“苦练内功强素质,优质服务树形象”,“学先进,找差距”等活动,认真学习了《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省保健用品管理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行政执法文书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增强监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监管水平。

二是抓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监管。我国保化品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备,在市场流通环节经常会出现一些以保化品冒充药品、以一般食品、日用品冒充保化品等以次充好、鱼龙混珠等违法违规行为。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县食药监局将在完成这次调研摸底工作后,开展对全县范围内保化品生产经营使用从业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索证索票、进货验收、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各项管理制度,并开展保化品质量安全示范店、示范一条街等为载体的诚信体系建设活动,与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责任书,不断增强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将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突出重点,标本兼治。

三是严格程序,规范执法。通过“和谐建设提升年”、机关纪律作风整顿活动的开展,在日常监管工作中,我们将全面履行“团结友爱建和谐,热爱药监保安全”监管理念,严格执行“执法人员十不准”,按照国家局《关于印发保健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工作指南的通知》、《关于印发化妆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工作指南的通知》要求,做到严格办案程序,规范文书书写,文明礼貌执法,不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

四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针对消费者对保化品监管由卫生行政部门变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还不是很了解,对保化品与一般食品、日用品、药品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县食药监局将利用“3·15”、普法宣传日等活动,采取向消费者发放宣传小册子、印发简报、制作宣传版面、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保化品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提高广大群众对保化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日常监管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来烟草业的有关市场监管问题频频引发人们的热议。怎样对原有的监控制度进行有效调整,让烟草市场的发展趋向于正常化、科学化,而相关烟草经营者面对如此境况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烟草市场的秩序化发展,是本文重要探讨分析的地方。

关键词:烟草专卖;存在问题;市场监管

1.引言

在最近的几年中,卷烟行业的市场行情发展一直在不断变化中,县级烟草专卖局是专门管理烟草交易,保证烟草交易合法合理进行的有关部门,其主要工作是对烟草交易进行监控、进行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取缔并惩罚假烟交易行为,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但是从现在市场中存在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卷烟市场监控面临很多的缺陷不足,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怎样保证烟草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何处理当前有关监管部门对烟草行业发展监控不力的问题,是很多烟民都在关心的事情。本文对针对有关县级局在卷烟市场监控工作中面临的困扰进行分析与探究。

2.当前烟草市场日常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卷烟零售商布局不协调

县级局的卷烟零售客户大多数分布在城市边缘的乡镇区域或者农村区域,在布局上不协调,导致市场对香烟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从有关调查的数据上显示,在香烟市场上流动着的主要是串码卷烟,这就是因为有关部门对香烟交易市场的管理疏忽导致的[1]。在市场交易中,因为某种牌子的卷烟供不应求,零售客户便用其它牌子的卷烟来代替,以谋取更多的利益。城镇区域的卷烟零售客户以略高于网络价的金额从农村卷烟经销商手中购买中高档适销卷烟,农村的卷烟零售客户以略高于网络价的金额从城镇区域卷烟零售客户手中购买低档价位的卷烟,这些情况都给有关政府部门对烟草市场的管理增加了困难。

2.2 市场监管力度欠缺

我国烟草市场在布局上很分散,每年政府有关部门都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对烟草市场的经营进行管理和调整。由于烟草销售商有的在偏远的地区或者落后的农村,在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很难有效的对偏远地区的烟草销售实施有效的管理,部分烟草市场的监管人员为了应付每个月上级部门的工作审查,放松了对偏远地区烟草市场的监管,把监管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交通方便或者距离城市近的烟草经营场所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关人员对烟草市场的监管方法不灵活,在管理方式上没有任何的科学合理性,因此监管人员的监管工作并不能对烟草市场中的交易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2]。

2.3 检查方式和策略不灵活

对烟草市场实施监管的人员缺乏职业责任感,对工作的相关制度不了解或者对国内烟草业监管问题认知度不够,再加上综合素质差,缺少对工作的热情度,在检查方式上死板,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不会在管理方式和检查手段上进行创新,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工作考核而被动的对市场进行监管工作,因此对市场的监管效果微乎其微。

3.探索如何完善烟草专卖市场日常监管模式

3.1 创新监管队伍管理机制,增强烟草专卖人员的归属感

促进烟草市场监管人员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对烟草经营市场进行划分,并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对相应的区域实施监管,在原有的管理机制上推陈出新,规定有关管理人员必须将其管理区域的市场经营交易监控管理好,明确监管人员的责任,对监管人员的调遣,晋升等制度加以创新,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热情积极性[3]。

3.2实施监管的检查考核和评估工作。

有关上级部门应对烟草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实施定期的检查,确保烟草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科学有效,并且对其工作好坏设立奖惩制度,督促有关工作人员将日常工作落实到位。另外上级部门可以对烟草市场的净化率、卷烟零售商满意程度、零售商是否持有从业资格证等状况进行调查,以此调查结果对相应监管部门打分考核,分数越高,薪酬分配予以相应的提高,促进烟草监管部门的工作更科学合理化,工作态度更具有务实性。

3.3 推进信息化网络机制建设,实现监管信息集约化

这里所提到的信息集约化含义为:以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技术将有关对烟草市场的监控信息与应对方式进行汇总,让这些监控信息和应对方式出现在网络上,被更多的管理人员所了解和学习,实现信息的共享性,发挥信息应有的最用。建立业态分版块,对现实中存在的有关烟草经营信息进行收集,在网络系统中对各个区域烟草经营的有关状况自动分析,从而促进管理人员有效的对不合法的经营现象予以警示或者处罚,与此同时网络系统可以为工作人员自动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计划,让烟草市场的经营更加规范,发展更加健康。

3.4规范创新监管流程体系,落实管理过程痕迹化

有关管理人员在对管理制度以及实施程序中,要加深对相关制度的理解和学习,重视对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在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步步落实,脚踏实地,提高管理效果,深化管理体制。因此,烟草监管部门有必要尽快建立起整套的管理措施制度,保证全体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有依据可循,再次要重视管理人员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任用优秀的管理人员[4]。最后对管理工作的全程监控上采用表单完成对其的监控。

3.5以分类监管为重点,创新市场主体监管机制

对监管工作制度进行诚信等级分类,按照不同的监管工作赋予不同诚信等级,让网格化监管工作更普及,促进烟草零售商在交易中形成强烈的诚信意识,让社会中的信用体系制度更加全面,推动诚信社会的形成。这要求烟草监管部门对监管工作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为烟草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措施,要对个别领域实施的有效管理工作案例进行表扬,为其它区域的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对象或者树立榜样[5]。

3.6创新沟通协调机制,构建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公共关系是烟草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要想建立良好的关系,离不开政府监管部门和烟草经销商的相互配合,离不开烟草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相协调,这需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组织队伍的建设,保证庞大的烟草市场都会在有关部门的监控下有序发展,相应烟草经销商要对政府的监管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让社会对烟草业发展的管理更加全面,更加有效,为烟草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6]。

4.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烟草行业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如何保证烟草业市场的秩序化,健康化,科学化的发展,关键还是靠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和烟草经营商的积极配合,政府应该调整原有的监管模式,提高监管人员对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对原有的监管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注重对网络的利用,通过网络技术来对烟草经营区域实施科学的监控。良好的发展秩序总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科学引导,无论是烟草业还是其它行业,只有在有效的监控引导下,其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得到可靠保证。(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栋.我国烟草专卖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J].经营与管理.2011(02).

[2]黄晓武,王汉文,徐乃强,高宗宏,朱兴全.整顿和规范烟草市场秩序 促进烟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安徽日报.2012-07-12(A04).

[3]马晓社,李登志.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旅游区烟草市场监管[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

日常监管范文第6篇

施行三级检查制度,需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机制,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确保制度建立起来、施行下去、发挥实效。业务文件是三级检查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及时收集、业务工作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技术规定,并根据业务工作实际,及时制定完善内部业务技术规定,统一作业要求、作业方法和工作程序,使业务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规范有序。根据各类日常案件的质量元素,制定具体的差错分类判定标准。检查员根据检查发现的差错进行归类扣分,得到案件质量分,并依据质量分评定相应质量等级。质量分实行百分制。案件最终的质量分和质量等级,由质量管理部门评定。质量管理部门定期统计分析质量状况,汇总质量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提出改进建议,形成质量分析报告。质量分析报告经业务分管领导审核批准后,予以,由相关业务部门及时组织学习,以降低质量问题的重复出错率。检查人员与作业人员产生分歧时,能通过快速有效的仲裁解决分歧、明确结论。如,组检与作业人员产生分歧时,可由作业部门负责人仲裁;其它情况,可由业务分管领导仲裁;根据需要,也可由业务分管领导指定有关业务部门仲裁,或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共同研究后仲裁。需要注意的是,应树立三级检查的权威,原则上三级检查人员依据政策文件和业务技术规定所提出的检查和退改意见,应得到有效落实和积极反馈。三级检查工作是由作业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执行落实。通过第三方对经三级检查合格的案件进行抽检,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三级检查制度执行落实的情况,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形成一种监督约束机制,从而有利于促进三级检查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在信息中心日常工作中,由总工程师办公室不定期进行抽检,若发现问题,报业务分管领导研究后,督促责任部门落实整改。建立起两个方面的工作考评体系:一是下一级检查人员对上一级检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定,即:队检评定组检、专检评定队检、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评定专检;二是从检查工作的完整性、正确性等方面,作业人员对各级检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定。按质量评定和工作考评结果兑现奖惩,实行“奖优罚劣”,强化激励。如工作量核算与案件质量等级挂钩,工作质量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开展“质量明星”评比等。对于日常来案,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时限规定,分类控制,全程控制,并实行时限预警、超时督办问责。对于急特办案件,精细化管理,加强策划,合理分配时间,按照要求的时间节点倒逼出各环节的最大时限,并抓好跟踪督办。急特办案件,往往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更大,且除去作业时间后,质量检查的时间就“捉襟见肘”了,因此,质量检查工作的要求更高,在计划安排上要尤其加以重视,应按照“紧前不紧后”的原则,科学统筹,为三级检查留出合理余地,避免在时间安排上的失衡。

2三级检查制度建设的思考

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以及由行风评议、政务12345热线和舆论监督等所导入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大,业务工作面临的要求越来越高,突出反映和集中体现在对办事速度“快”的要求上。在此背景下,需不断完善制度、夯实基础,提升三级检查制度的执行力,为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2.1完善制度,发挥合力

三级检查制度施行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于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软件)实现自动检查的内容,本只需由某一级检查进行把关,而因未明确检查主体和责任,导致重复检查;二是作业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注重生产、检查不足”的现象,特别是在任务繁重时,组检或队检兼顾业务生产工作和质量检查工作的难度较大,因此,在落实质量检查上,作业部门可能比较依赖于质量管理部门的专检。对此,可以尝试通过细化分解各级检查人员的检查内容,具体解决好“我应检查什么”的问题,并明确责任、严格考评、兑现奖惩,从而实现分工合作,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三级检查人员的合力,提升三级检查制度的执行力。如,组检重点检查外业数据和成果;队检重点检查权源和资料的齐全性、有效性,对作业思路和工作程序把关;专检进行其它方面的全面检查。

2.2夯实基础,提升效能

通过加强业务建设和人员培养,不断夯实施行三级检查制度的基础,不断提升工作效能。施行三级检查制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保障成果质量。应坚持标本兼治,一手抓作业质量,一手抓检查工作质量。(1)抓好业务生产管理。通过强化对作业环节的管理,保障作业质量,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降低质量风险,从而为三级检查工作创造一个质量高起点,有利于三级检查工作又好又快地完成。一是要抓好作业环节的业务指导和质量管理,着力培养质量意识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政策文件和业务技术规定的执行,切实依法办事、按规作业;二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手段,开发程序软件辅助人工作业,提高应用程序自动采集数据、加工数据的水平;三是收集并合理利用其它部门的数据资料辅助作业,如收集与纸质规划红线一致的电子红线,进行坐标转换后计算机图解,与以往利用纸质红线手工图解相比,在大大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无形之中也减轻了质量检查工作的负荷。(2)积极改进质量检查手段。一是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开发计算机程序软件辅助人工检查,对作业成果中固化的部分实现自动检查;二是充分利用时效性强的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等资料辅助作业和检查,某些时候可替代外业巡视;三是积极应用其它技术手段,如在外业调查测绘中,采用拍照、摄像等手段收集实地情况,将照片或视频用于辅助作业和质量检查,可有效满足外业抽检工作的需要,大大节省质量检查时间。质量检查人员培养机制。一般地,作业员从事业务工作满三年的,可作为组检人选;队检由作业部门负责人兼任;专检员从组检员中择优选任,建立专检员与组检员的轮岗交流机制。

3结语

“质量就是生命线”。施行三级检查制度,是严格落实质量管理科学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我们应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三级检查制度体系建设,在业务工作发展变化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制度、夯实基础,提升三级检查制度的执行力,促进业务工作持续改进和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为业务工作又好又快开展保驾护航。

日常监管范文第7篇

一、镇机关日常管理制度

(一)工作制度

镇机关工作人员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为工作时间,星期六、星期日为休息时间。工作时间内全体干部必须在职在位,做好本职工作,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擅离职守。上班时间如遇急事需外出的,必须向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包片领导)请假,发现擅自离岗脱岗的按缺勤处理(脱岗一次按缺勤半天处理)。所有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必须保证通讯畅通,两委领导及后勤值班人员必须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若因工作需要取消休息时间以党政办通知为准,并进行考勤,由带班领导负责监督,考勤时间为8:00—8:30。

(二)考勤制度

镇机关人员实行签到考勤管理办法,考勤时间日期一、四早上为8:15—8:45,星期二、三、五早上为8:00—8:30(视季节变化考勤进行进行调整,以区政府通知为准。下同)。星期五下午4:00—4:30镇干部参加考勤后才能离开。无故不参加考勤按缺勤处理。学习班夜间值班人员第二天不要参加考勤。考勤情况由带班领导统计后于当天上午进行公布,并将考勤情况于当天送书记、镇长各一份,镇效能办一份,镇财政所一份,镇效能办每月统计一次并在镇机关大门口通报,同时按照制度落实奖惩。

(三)值班制度

1、平时每天安排领导带班,遇到重大节假日另行安排,防汛抗台期间由防汛指挥长统一带班,其他领导驻村、驻点做好防汛抗台工作。带班领导必须在考勤时间内负责监签,并负责全镇的日常事务处理,遇有重大情况直接向镇主要领导汇报,并及时组织协调处理。

2、实行办公室专人值班相结合制度值班时间为每天上午7:50至第二天上午7:50,并落实好交接班。节假日根据领导值班安排表轮流24小时值班。非节假日午、晚值班由办公室统一安排,若有特殊情况,带班领导需调整带班的,须报镇党政主要领导同意后方可。

3、公休期间,机关内部必须保持一支相当数量的工作队伍,能够同时兼顾内外,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安定稳定社会环境,做到放假不放宽。具体人员由办公室与各片、各线、各部门协调安排,报镇党政主要领导批准,同时进行考勤。

(四)请假制度

镇机关工作人员(含副科级领导)请假按程序审批(请假条必须用办公室统一制作的请假才有效)。由当事人写好请假条,请假2天以内的由包片领导批准,2天以上的报镇党政主要领导批准,每月请假时间累计不得超过5天(不含公休假),请假条在当天签到前生效。若因确系特殊情况无法写请假条的,必须电话请示包片和分管领导或镇主要领导,包片和分管领导必须在当日签到之前报当天带班领导核销,否则请假无效。干部因病需长期请假的,可由本人申请签名,并附病历证明(有医生建议休息期限),报效能办审核,由效能办派人带申请人到医院复查后报镇主要领导审批。若情况属实,复查费由单位承担,并按程序申办病假手续;否则,由申请人负担复查费,并不予请假。干部休假提前上班的,事后不予补假,当月公休假不足规定时间的,下月不补休。

(五)学习会议制度

镇机关工作人员无故不得缺席会议、学习,会议参加对象如遇请假的,必须自动停假,并准时参加会议。会议出席情况按签到制度执行,如确系特殊原因需要请假的,需报经书记批准后在会前出具请假条。不参加学习、会议视为缺勤一次。会议期间要求关闭手机,做好记录,不得迟到或早退,不得交头接耳。干部、职工因公出差开会,参加中短期培训或需往外地参观考察的必须提供上级有关部门的通知文件,经镇党、政主要领导批准后执行。不是因公派出参加学习、函授培训时间达一个月的,不享受当月的季度奖、下乡补贴及项目奖金。

(六)督查制度

镇专门成立一支督查小组,镇纪委书记任组长,具体负责抓督查工作,成员由党政办、纪检监察、财政所组成。督查组将定期不定期,定时不定时地对干部的在岗在位情况进行督查,遇有重大节假日或重要活动时,根据需要随时督查,督查时发现不在岗的按脱岗处理。如有特殊情况须查前由包片领导和分管领导反馈给督查组,否则按不在岗处理。督查情况一份送镇主要领导,一份送镇党政办,一份送镇财政所按有关奖惩制度进行落实,并作为年终考评重要依据之一。

(七)奖惩制度

对工作积极,表现出色的干部,年度考核优先考虑定为优秀等级。对缺勤的,在半年内,第一次扣款100元;第二次扣款200元;第三次通报批评并扣款300元;第四次向党委写出书面检查并扣款500元;第五次给予效能告诫一次并扣款800元(一个月之内达到二次给予效能告诫一次);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给予辞退。后勤值班人员不在位的,第一次扣款100元;第二次扣款200元;第三次效能告诫一次并扣款300元。发现代签者,给予代签人效能告诫一次并扣款300元,同时对监签领导进行通报并扣款100元。平时督查时发现不在位或参加会议(学习)迟到早退的,按缺勤一次处理。在计生攻坚阶段或遇突击任务需要干部集中行动的,发现不在岗不在位一次的给予约谈告诫,第二次给予效能告诫。工作时间内发现责任心不强,,工作效率低下或推诿不办的干部,由包片领导提出处理意见,报两委会研究,直接给予待岗。

(八)请示报告和会议通知制度

干部、职工参加上级会议的一律以党政办记录或有关文件通知为依据,并经书记同意后方可参加,如上级直接通知参会本人的也必须报书记批准。若上级领导下镇,要提前向分管领导报告,由分管领导决定是否向书记、镇长汇报。出现突发性或重大有关责任人要及时直接报告镇主要领导,并汇报分管和包片领导,分管领导和包片领导知情后应立即到现场做好处理工作。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报告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重大发生后报告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它一般性事件需在当天报告。对重大的突发性、除口头汇报外,还必须由主要经办人员写出详实的书面报告材料,报送分管领导。

镇党委政府因工作需要决定召开大型会议(指有驻村工作队和村有关干部共同参加会议的),实行分级通知,由办公室通知工作队片长和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片长通知工作队长,再由工作队长通知本村驻村工作队和有关村干部参加。其它需村主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在分管领导报镇主要领导同意后,再由办公室通知。办公室电话通知时,如遇打通无接或两小时内连续三次通知都处于关机状态的,视同已通知到位。其它小型会议由主办部门自行通知。

(九)文件材料印、发制度

一切需打印、复印的文件及材料,由主办部门负责拟稿后,必须经党政办登记签字后交打、复印人员;否则打、复印人员不给予打印或复印。机关各部门需打印、复印的,必须由党政办根据文件、材料需要的急缓程度统一安排,交打字室打印清样,由拟稿人负责校对。

所有文件、报表、宣传材料、简报等由主办部门标明送发对象后,交由值班门房分发,门房应立即在镇机关门的黑板通知有关人员领取,驻村工作队必须于每天下乡前到门房领取,并做好传达、落实工作。督查小组要把文件等材料分发、传达作为一项督查制度执行,对不及时领取、不传达的,每次按缺勤一次处理。

对要求报送的材料,驻村工作队必须督促落实各村及时报送,并交还主办部门整理汇总。对不及时报送,由分管领导汇总统计,每拖延一天按缺勤一次处理。

(十)住镇制度

1、严格执行住镇制度。在正常工作日(周一至周四),凡是在镇内有安排宿舍的干部、职工晚上都要住镇办公学习,如因故需外出不住镇的,一般干部必须向分管领导或包片领导请假,并在党政办登记,党政领导成员离镇必须跟党政主要领导请假。

2、双休日期间镇机关干部、职工按党政办安排轮流住镇值班,负责治安巡逻。周六、周日夜间住镇值班人员原则上不得请假,如遇公差或培训而不能住镇的,须自找干部职工顶替,并告知值班领导及党政办,经同意后方可。

3、实行夜间住镇抽查考勤。党政办、镇纪委负责通知干部职工集中抽查考勤。

(十一)财产保管制度

财产由专人进行保管。要新购置财产必须上报镇主要领导批准后,由需要购置的部门和党政办共同负责采购,并进行登记造册,使用人必须办理好财产领用手续,不得破坏公共财物。保管人员定期不定期进行财产清点并与财产登记表进行核对,发现财产丢失要及时上报,对于报废的财产要办理报废手续。

(十二)接待用餐制度

1、接待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确需接待由分管领导或部门负责人要提前向办公室报告接待单位、人数。

2、实行凭单接待制度,统一在镇内食堂接待,由办公室开具“接待用餐单”,接待人、分管领导签字后,方可安排用餐,接待标准:一般干部25元/人,科级30元/人,处级(含处级以上)50元/人。超额自交现金,原则上不安排酒、水、烟。

3、在外接待应事先报书记、镇长同意后方可接待。

(十三)车辆管理制度

车辆由党政办统一调配,私事不能用车。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用车制度,不开“人情车”,不得因领导没有用车而随意“跑车”。车属书记、镇长、人大主席的公务用车,若遇重大事情需要动用这三部车的必须事先报党政办请示主要领导同意后方可使用。上级借用车辆,需经书记、镇长同意后,由党政办调配,车辆一律停放在镇机关院内指定的停靠点。驾驶员必须保持车况良好,并随时待命,随叫随到,车辆实行定点维修,统一用加油充值卡加油,统一保险。每月实行里程登记。车辆的维修,必须报计划,由党政办审核,征镇长同意后,由党政办协同驾驶员前往定点维修,更换零件时必须以旧换新。因事需临时租用车辆的,必须事前报书记、镇长同意。

二、村干部管理制度

(一)工作制度

各村(居)每周必须召开一次以上两委会,布置本周的工作,处理日常事务。每天必须安排一名干部轮流值班,其他干部做好各项本职工作,遇到中心工作或突击性任务必须在职在位,并实行考勤制度。

(二)请假制度

村主干外出(离开)应向包片领导书面请假,报主要领导审批,并送镇效能办备案。其他村干部外出应向村支部书记书面请假,由包片领导审批。

(三)会议制度

村主干不得无故缺席会议,也不得随意指定别人代会;确有特殊情况需请假或代会的,需会前报镇党委书记、镇长同意,否则按缺勤处理。与会时不得迟到或早退,开会期间关闭手机,并做好会议记录。

(四)奖惩制度

日常监管范文第8篇

一、市场日常监管面临挑战与选择

(一)市场日常监管的地位及其发展

1、市场日常监管的概念与特点

市场日常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承担的市场监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的理论探讨颇多,但是目前对市场日常监管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对市场日常监管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市场日常监管主要指基层工商所(分局)以市场巡查方式所开展的日常执法工作;广义上的日常监管则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各项日常执法活动。本文赞成对市场日常监管的广义理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其一,依法核准市场主体资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其二,对市场进行日常监管,规范市场主体日常经营行为,维持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其三,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三者构成对市场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其中的事中监管,无论是各个业务部门所开展的专项监管活动,还是基层工商所综合性的监管活动,都属于日常监管的范围。所以本文定义的市场日常监管,指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关机构以及执法人员,遵循市场交易规律,依据规范市场交易的法律法规,为保证正常的交易秩序,促进市场和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对市场经营活动中各类市场主体的日常经营行为进行检查、警示、纠正、简易处罚等执法工作。由此可见,市场日常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果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日常监管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监管内容的广泛性。市场日常监管是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全方位的监管,即在准入监管的基础上,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商标字号使用、广告宣传、合同签订以及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竞争行为等进行监管。可见,监管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2)监管方式的多样性。对于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既有日常的综合性的监管,也有各项专项整治活动。笔者认为,针对一些特定领域、特定行为所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也是日常监管的一种形式。因为在管理中,专项检查与日常巡查、专项打击与日常监管是相辅相成的。

(3)监管过程的动态性。市场日常监管主要是针对市场主体的各种经营行为开展的监管活动,是过程性、动态性的监管。

(4)监管功效的预防性。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承担的市场监管任务中,市场准入管理属于事前监管,是一种防范机制。从今天我国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法律意识尚不健全等现状来看,事前防范机制不可或缺,但是仅仅依靠这样一种事前防范方式是难于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属于事后惩戒,在今天的市场监管中同样不可缺少,但是限于执法部门的人力、物力等也难于在大范围中运用。通过市场日常监管,特别是以市场巡查为主要方式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处理纠正,则较好地体现了“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执法理念,不仅有助于发现市场经营中的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培育市场主体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

2、我国市场日常监管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市场日常监管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的重要工作方式,其具体的模式也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体系的完善,经过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管实践中不断探索,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日常监管,按照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确定的内容,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城乡集贸市场为主要监管领域的驻场制监管阶段。1995年以前,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城乡集贸市场的交易秩序,因此全国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时的基本做法就是:以单个的集贸市场为单位,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派驻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全权负责维持所驻市场的交易秩序,处理市场中所发生的违法违规交易行为,重要的集贸市场另外专门设置集贸市场管理所,实行驻场管理。这样一种市场日常监管模式被称之为驻场制。显然,驻场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的产物。在当时的体制下,驻场制在维护集贸市场秩序、推动市场发展、繁荣城乡经济中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

第二阶段,以商品市场为监管领域的市场巡查制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生活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各类市场发育等方面的职责越来越重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的市场监管执法部门,监管的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城乡集贸市场,对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监管自然成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尽的职责。此外,市场管办脱钩,工商行政管理队伍改革精简,监管执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收缴分离、罚缴分离、立案、查处、监督分离等),集贸市场的驻场制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市场日常监管模式必须创新。经过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探索禾口不断完善,市场巡查制应运而生。市场巡查制就是以日常巡回检查的方式,依法及时检查市场主体资格、规范经营行为、及时发现和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经营行为,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和消费秩序的日常监管方式。市场巡查制取代驻场制成为市场日常监管主要方式,带来的不仅仅是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所、基层工商分局)监管工作方式、范围和职能的转变,而且还带动了整个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监管工作的创新。与其说市场巡查制是市场日常监管模式演变的一个阶段,还不如说是监管机制的一个创新更为恰当。

第三阶段,以社会主义大市场为监管对象的综合监管阶段。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逐步接轨,市场监管成为我国当代政府的四大职责之一。作为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主力军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被赋予了更大的职责。2001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三定”方案中,国务院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划归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明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的直属机构。以这次重大改革为标志,市场日常监管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结近几年各地在市场日常监管理念上的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成果,我们认为目前进入了可以称之为综合监管的阶段。

综合监管的主要特点是:在监管理念上,要求监管与服务、打击与扶持

并重;在监管内容上,要求主体行为监管与商品质量监管兼顾;在监管形式上,要求专项整治与日常巡查有机结合:在监管权限上,要求属地监管,上下联动;在执法方式上,要求形成更为广泛的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合作。市场日常监管中出现的这些新方式、新做法都带有综合性的特点。所以笔者称之为综合监管阶段。

(二)市场日常监管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为理论与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要求我们回答和解决。进入综合监管阶段之后,实践给日常监管提出了那些新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呢?

1、队伍精简,任务增加,如何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日常监管的效能,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自1998年以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就一直在精简,到2002年,减少的幅度高达36.42%;相应的是基层执法单位,工商所的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其幅度达到33.84%。,工商所人数也由1998年的人均10.63人下降到2002年的9.83人(具体数字见表一)。另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市场监管的任务量却在增加。市场监管任务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由仅仅只负责城乡集贸市场的监管扩大到监管整个大市场;第二,2001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务院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划归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从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内容从市场主体行为扩大到主体行为和商品服务质量,市场日常监管的工作量大量增加;第三,市场主体的发展。从表一中我们看到,2002年相比于1998年,市场主体的数量,特别是各类企业的数量却是大幅度上升,其中内资企业数增长12.58%,外资企业数增长66.34%,私营企业数量增长102.77%,只有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下降。市场主体及其活动的增加虽然不等于市场监管工作量的增加,但是在市场主体自律意识与能力还比较低下的今天,市场日常监管的任务的确是随着市场主体及其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在这样的局面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不辱使命,切实履行职责,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提高市场日常监管的效能。创新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就是监管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我们的市场日常监管。

2、如何完善商品质量分环节监管机制,提高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日常监管的效率。

我国对商品质量监管所采取的模式,可以概括为“环节管理为主、专项管理为辅”。所谓环节管理指的是按照商品生产到最终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为依据划分,明确各个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专项管理则是指对于一些特定商品和服务,专业性的市场监管部门协助环节管理部门进行质量监管。如大多数商品的质量监管就划分为生产与流通两个环节。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由质量技术监管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的质量监管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应当说,这样一种质量监管模式基本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监管体制的实际。

我们部门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商品质量检测的技术手段。缺乏必要的商品质量检测的技术手段的确是制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高效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影响更为突出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完整、全面、及时的有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信息。目前,进入市场的商品已经有几十万种,即使我们拥有全面先进的商品质量检测工具,也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商品进行质量检测。在合理执法成本的约束下,更可取的是充分利用其他环节、其他部门所取得的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换句话说,商品质量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能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商品质量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和条件。

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还是有效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前提和要求。自开展全国性的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以来,曾经猖獗一时的制售假昌伪劣商品的现象被遏制,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局面被扭转,市场经济秩序正在逐步好转。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并没有根除。不断遭受打击的经济违法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的手段也在花样翻新,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制售假冒伪劣活动采取了跨地区专业化协作方式。为了逃避打击,在一些领域,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分子借用工业化大生产方式,跨地区专业化协作,即生产与销售区域大跨度分离,生产与流通专业化。如轰动全国的安徽阜阳奶粉事件中伪劣奶粉大多数不是在安徽生产的,而是在浙江、福建甚至东北地区的一些省份生产的。这些地区距离阜阳近的有几百公里,远的甚至高达上千公里。伪劣产品不仅在生产、销售的组织上采取专业化协作的方式逃避打击,而且还运用高科技手段制造精美的包装,只不过包装上的批准文号、防伪标识、注册商标、甚至厂家地址等都是虚假的。由于缺乏跨地区、跨部门的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和条件,使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监管效能大打折扣。

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改变传统的监管手段,建立市场监管区域协作机制,实现监管信息的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联动、协作监管的新机制,而这个协作机制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网络基础之上。掌握准确、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是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的前提。如果全国市场监管执法部门具有监管信息数据库,并且能够全国共享,这样的伪劣产品是很容易清除出市场的。

3、如何整合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的执法资源,建立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日常监管机制。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监管实行的是分级管理的做法,即谁登记,谁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准入管理体制上实行了按照行政级别分级登记的体制,也就在相当的程度上对企业实行了分级管理。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监管模式。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有行政级别的。一定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只能够接受相同行政级别监管机关的管理。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所有的企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没有身份的高低差别,只有企业大小的不同。在分级监管模式下,基层工商所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力量闲置,形成了“有权监管的没有力量,有力量监管的却有没有权力监管”的局面。改变这样一种格局,创新的做法就是实行综合监管,上下联动。

实现综合监管、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在日常监管中的作用,必

须建立监管信息的上下共享新机制。可是由于企业登记注册实行的仍然是分级负责的制度,办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分级管辖的色彩。如何实行监管的上下联动一直是我们在提高监管效率中探索的课题。经济户口、属地管理、辖区责任制等就是为了解决上下联动的有益探索。但是,实践证明,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依靠卡片式的经济户口档案、手工汇总监管信息、纸质信息传递方式,上下联动的效率受到极大的制约。将市场日常监管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电子化的经济户口,登记部门录入的市场主体信息就可以及时传递给市场主体所在的辖区工商部门,将其及时纳入管理视野;一线监管人员通过市场巡查、专项检查获得的有关信息及时录入,也将有助于在更加大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汇总分析,有助于更高监管层次把握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发现规律性的问题,早做防范;对于违法经营行为,反应迅速,打击准确,实现上下联动监管。

4、如何做到“两个统一”,将监管与服务、打击与规范有机结合起来。

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市场监管工作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这场新的挑战就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执法理念转变、精简执法队伍等因素引起的。

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中,一个基本的假定就是企业是具有违法倾向的,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所有的企业都要严加监管。实践表明,这样一种假定不仅不符合实际,加大了市场监管的工作量,而且也不利于优秀企业的成长和企业自律机制的形成。给市场日常监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监管的工作量加大,监管中的矛盾冲突增多。形势的发展要求市场日常监管必须创新。

现代的政府管理理论证明和指出,政府应当尊重人民;应当尊重市场主体,尊重市场主体在市场上的经营自,要相信与培养企业的自律意识及其能力。具体的要求就是对于企业的检查要少。行政执法不能够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处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中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现象还比较严重,市场主体不规范的行为还比较普遍,加强市场监管的要求还相当强烈。特别是一些地区,一些严重的伪劣产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加强监管也势在必行。

因此,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在于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在准确划分类别的基础上,实行距离监管。在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中,企业的信用表现就是划分企业类别的标准。具体地讲就是:信用等级高的优秀企业,应当采取远距离监管,而对于那些信用等级低的企业,特别是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就必须采取近距离监管甚至是零距离监管。

企业的信用分类,必须全面、准确、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信息,如企业的资本规模、经营情况、赢利能力、履约的表现等。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有关企业信用的静态与动态信息,才能够对企业进行合理的信用分类,才能够为分类监管、距离监管奠定基础。

(三)信息化――面临挑战的市场日常监管的必然选择

面对上述一系列挑战,市场日常监管创新的方向是什么?笔者的回答:创新的方向之一就是信息化,市场日常监管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或者说实现市场日常监管的信息化。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同志在视察国家工商总局时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监管执法手段,推进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继续搞好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更效地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可以说,朱基总理的这段讲话已经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所谓市场日常监管的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依靠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网络和数据库提供的主体数据,有目的、有重点地对辖区市场主体进行分类监管,并将日常监管中获得的有用信息通过业务网络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和上级,实现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分类、动态和全程监管,并且实现上下联动、资源横向整合。具体来看,进入综合监管阶段之后,新形势新任务对综合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达到这些要求,必须实现信息化。

如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2001年机构改革之后,人员减少,市场监管任务上升,社会对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的呼声日益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信息化要效率、要执法效能,投资建设了广州市“数字工商”,搭建了以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等为技术基础的12315执法平台,将商标、合同、广告、经检、企管等各部门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为执法工作提供高效、准确的指挥手段和系统、简洁的信息服务,增强了打击假冒伪劣、打击欺诈、反不正当竞争、反行业垄断的力度、能力和水平。

日常监管范文第9篇

(一)深化市场巡查在市场日常监管中的作用

市场日常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主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市场日常监管方式是目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市场日常监管创新的主要方向就是深化市场巡查,提高市场巡查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巡查的作用。

1、深化市场巡查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重要手段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工作。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有效的制度运行方式,实现市场监管制度化。我们发现,市场巡查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中具有主要的作用。2004年6月22日,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会议上,就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工作要求,王众孚局长强调要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市场监管执法的职能作用,加强对辖区内食品经营单位和交易场所的普遍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经营行为。县(市、区)工商局要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食品集中交易市场进行重点巡查。可以说,没有制度化、信息化的市场巡查作保障,长效监管机制就只能是一种愿望而已。

2、深化市场巡查是落实动态监管的主要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监管重点的调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方式必须从重准入的静态监管转向重行为的动态监管。所谓动态监管就是要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没有市场巡查,动态监管仅仅是纸上谈兵;市场巡查走过场,动态监管就会流于形式。只有深化市场巡查,及时跟踪、监督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和过程,了解市场主体的动态,及时处理和纠正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才能够真正落实动态监管。

3、深化市场巡查是提高基层队伍素质、树立服务型工商形象的主要途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重要的市场监管职责,这项职责履行得好坏,干部队伍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经过多年的教育和市场监管实践锻炼,全国工商队伍的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但与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的要求相比,干部队伍素质特别是基层队伍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基层队伍在市场监管的第一线,承担着维护市场秩序的重任,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市场监管的效率与效能。深化市场巡查是锻炼队伍、提高干部能力与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深化市场巡查必须走信息化的道路

市场巡查作为市场日常监管方式的一项创新,在综合监管中有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通过各地的不断探索,市场巡查日趋成熟。那么,深化市场巡查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健全制度,提高队伍素质,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市场巡查,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1、基层工商所的巡查人员通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能够及时、全面和准确把握辖区市场主体、重要商品的基本情况,使市场巡查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发挥效能。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巡查的积极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建立数字化的经济户口监管模块和网络化的监管信息平台。首先,通过建立数字化的经济户口监管模块,整合工商各个业务部门监管市场主体所形成的信息,基层工商所(分局)的执法人员就可以进行准确而全方位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通过对主体信用信息的归集和评价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基层就可以开展分类监管,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用于重点监管部门和地区;通过对市场主体行业的划分,自动分出需要高度关注的市场主体,给基层执法人员进行必要的提示,从而提高日常监管执法的效率。

如上海市工商系统网络的建成,在市局与各分局之间建立了一条高速的信息通道。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基层工商部门通过网络能迅速准确地获悉管辖区内各个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动态变化信息,做到“底清户明”,为及时有效的日常管理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上下联动、条块联动、动态更新、实时监控的立体机制。

同时,在计算机系统的辅助下,上海全市基层工商所还建立起“监察预警”的管理模式。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日常管理中需要经常注意的管理事项实现“预警”功能。查阅并列出:经营期限到期企业;需要行业审批企业;注册资本未到位企业;商标注册期限已经到期商标与企业;限期整改已经到期企业等。“监察预警”把管理重点由事后的查处逐步转移到以事前防范与提醒上来,真正做到“防打结合,以防为主”的监管。

2、运用信息化网络和监管业务软件,将巡查信息及时录入数据库,实现巡查信息的及时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巡查的作用,切实实现市场日常监管上下联动、部门联动。

市场巡查作为市场日常监管的基本形式,其作用应当是多方面的。通过巡查,发现辖区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通过查处、警示,维护辖区正常的市场秩序,是市场巡查的基本任务。随着全国市场的一体化,各个区域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市场巡查不仅有维护本辖区市场秩序的责任,同时还有为维护更大区域市场良好的秩序,乃至为全国市场的良好秩序提供有关信息的义务。有些经济违法案件发生在辖区,危害在辖区,但源头却并不在辖区。如一些伪劣商品,生产、集散、销售分布在不同的省、市、县、乡。因此,通过市场巡查发现的问题,有助于其他相关辖区进行联动打击。运用现代信息网络,及时录入巡查信息,就可以实现巡查信息的共享和不同区域之间、上下部门之间的联动执法。

3、运用巡查管理模块,实现市场巡查流程化、基层执法规范化。

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市场巡查,防止走形式,关键是要对巡查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巡查管理,实际上是按照标准的流程对巡查进行管理。江苏省局在全面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工商所严格按照流程规定开展巡查。巡查前认真制定巡查计划,并通过网络报所长(分局长)审批,巡查后将巡查信息记录及时录入经济户口的检查模块,使整个巡查工作以及成果都能够通过巡查管理模块进行管理,使得巡查中的信息得以及时传递,发现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隐患或倾向,以便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纠正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

市场巡查信息化对工商所办理简易案件进行规范,明确了权限、流程、标准文书格式,使得工商所干部在办理市场巡查中发现案件时,真正做到有案源不放,增加案件数量:有流程不漏,避免操作越权、办人情案的现象;法律适用准确,提高办案的成功率,保证了办案质量。

(三)市场巡查信息化的要求

1、创新属地监管,充分发挥工商所的作用

属地监管是监管方式的一个创新。市场巡查要发挥日常监管的作用,

就必须坚决落实属地监管,上下联动。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基层组织,更是市场日常监管的主力军。发挥工商所的作用对于履行好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一直在探索属地监管和综合监管模式,其基本目的就是进一步发挥工商所在监管中的作用。落实属地监管,应当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扩大工商所的监管权限,特别是执法办案的权限:

(2)建立机关各业务部门指导、工商所执法的上下联动的监管机制;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及时的信息沟通机制。

2、基层部门必须配备终端设备

市场巡查的信息化,在相当的程度上就是基层工商所监管工作的信息化。一个工商所,按照市场巡查信息化的要求,至少应当配备3台符合联网与业务软件运行要求的PC机。从各地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来看,综合监管的发展,要求将基层的设备配置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基本的设备配备。目前各地对机关的计算机配备相当重视,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为提高监管效率,基层硬件配置更重要。所以,市场巡查的信息化,必须保证基层信息化设备的配备。

3、开发相关的业务软件和模块,真正为基层干部开展市场巡查和监管提供方便

过去,不少的软件都是为机关服务,为上报材料、统计报表服务,却为基层日常监管考虑不够,这不仅难以激发基层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反而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因此,在软件开发中,应当将信息集成与服务基层监管很好地结合起来。市场巡查,特别是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都是由基层所或分局来承担的。在市场巡查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根据基层市场巡查的特点开发出专门适用于基层所、分局的软件。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主要有:

一是常用法律法规应用软件模块,主要是归集基层在巡查中经常使用的法律法规。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将常见的企业违法行为划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三种,将涉及企业违法处罚的近900个条款,梳理为1270条;再按照计算机编程的要求,将1270条细化为3000条,编入计算机字典库。基层工商所使用时,只要将巡查中要查处的案件性质、行为等输入计算机,就可以方便找到对应的法律规定,极大地方便基层办案,保证了案件质量。

二是工商所内部管理模块,主要是为工商所长进行管理,特别是对巡查计划、巡查信息录入、进程控制和结果检查服务,以推动基层工商所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和科学化。

三是执法办案辅助工具模块,即将执法办案中常用的法律文书格式化、电子化,既可以帮助基层干部减少手工操作劳动量,又有助于法律文书的规范化,特别是与常用法律法规应用软件结合,还可以减少基层执法办案中适用法律的错误。

4、加大对基层干部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力度,尽快提高基层工商所巡查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素质

市场巡查靠基层干部完成,深化市场巡查又必须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因此,加大基层执法人员的信息化培训的力度,让其掌握足够的信息化知识和在实际中运用的技能,调动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巡查效率的积极性,具有关键的意义。

日常监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医改形势;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日常监管;措施

我国新医改方案的进一步实施为我国公立医院的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整体的改革的思路。公立医院的改革中心集中在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切实将降低药品费用的个人负担、破除以药养医、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等落到实处,充分体现出我国公立医院、我国整个卫生医疗服务行业救死扶伤的社会公益性。与此同时,新医改的实施也为我国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挑战。在当前新医改形势的医疗卫生条件下,既确保公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又将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编制、执行、预算内控机制建设、预算绩效管理等预算工作环节在公立医院全面预算日常监管具体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是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思想观念滞后

目前,相当大部分公立医院领导者和决策者尚未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局性统筹作用,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不重视。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基层医院的决策者更多地重视总收入以及支出结余,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全程动态监管意识严重不足、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日常监督工作更是缺乏必要的认知。在日常的财务监管中,部分公立医院领导只关注财务收支的多少,对于资本性预算支出、现金流量的预算等不关心;只关注量化指标,忽视了非量化指标。部分公立医院特别是县级医院在编制时,单由财务部门参与,闭门造车,预算管理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科室对其预算目标与责任不明确,不能与单位全面预算进行有机融合等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很多公立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中常规监管工作的执行不到位,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作用并未在公立医院的日常工作中达到预算的控制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日常编制缺乏科学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公立医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新医改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全面预算编制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大部分公立医院都是在每年的八月份开始对下一年度的预算进行编制,但是预算的编制并不是医院内部一个职能部门或者一个科室独立完成的,需要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使用的预算编制的方法是“三级预算”,这种编制程序繁琐、逐级批报的预算编制方式导致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量增大,特别是在医疗设备的购置、医疗仪器的预算支出的编制上经常存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问题,增加了对预算监管的难度,导致预算支出的准确性降低。

(三)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过程的分析及考核体系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建立科学的预算日常分析体系、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医院内部各部门只负责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这就要求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该对预算结果从医院的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审核与评价。但相当多的公立医院在预算制定时更多地着眼于眼前利益,目标不明确,医院预算责任模糊,预算执行监管缺失,尚未建立科学完整的预算分析体系以及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如:有的公立医院中内部实行的考核奖惩制度也存在漏洞和问题,并没有对医院内部各科室、各职能部门的医护人员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考核体系如纸上谈兵,对全面预算目标的现造成了影响。

(四)全面预算日常监管工作中缺乏信息化程度

当前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行业,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的日常监管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预算业务工作的特殊性,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的日常监管工作所需要信息技术投入相对较少,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发展严重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很多公立医院缺乏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甚至有不少县级公立医院还是采取用电子表格的方式来管理预算。这种缺乏信息化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日常监管中出现纰漏、预算执行人员也很难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真正有价值的关键环节上。

二、公立医院全面预算日常监管的有效措施

(一)在日常的监管中树立战略性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公立医院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必须认真地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各公立医院在日常的监管工作中必须遵照医疗机构各类工作的不同归口部门进行不同的管理,严格按照全面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的要求和方法进行。在严格的日常监管中,树立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新理念,将医院的发展放长远,帮助公立医院合理地、科学地规避在市场中出现的诸多不可回避的风险。全面预算日常监管工作的落实能够增强公立医院的管控动力,能够加强公立医院管控的快速适应性,还能够切实提高公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监管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切实保障广大患者能够享受更加优质的、能够看得起病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也是我国新医改的核心内容。医院的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管工作,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二)在日常监管中构建客观、科学、严谨的全面预算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应具有较强的明确性,公立医院应遵照自身的规划、任务指标、财力范围等在以往的预算监管经验下制定出更加客观的、科学的、严谨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在预算编制上要进一步明确年度目标。公立医院应对医院的长期目标进行规划,并实现战略目标与医院运营与发展目标的有机契合。同时还必须将医院的从长远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如:门诊部门应按照门诊量的不同进行分解,病房可以根据床位的使用率对病房的业务量进行分解。另外,由于全面预算编制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必须根据各种收入所属的不同科室综合使用预算编制方法。

(三)成立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建立财务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及预算执行效果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预算管理考核指标,设定不同预算考核指标,每个指标设定相应分值,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按季分预算项目以部门对当期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科室及负责人年终考核,并与其绩效奖金分配挂勾,从而从根本上明确预算目标,落实预算责任主体。医院年度预算编制一般由执行科室自行综合评价,针对本期的总收支预算及其执行实际情况,由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召集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点评,并提出意见,执行科室对下期总收支预算及时调整预算管理分析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及分值,并以修正。预算执行的全过程须及时跟踪并分析,评定预算执行者业绩及整个预算体系运行效果,找准造成预算差异的原因及时纠正。

(四)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日常监管的信息化程度

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加大预算信息技术人力物力投入,加强预算执行各部门有效协作协调,促进预算管理使用更加专业,运用严谨的预算分析管理软件、硬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时时动态跟踪。通过专业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动,找准问题并有效修整预算执行方案从而达到提升预算日常监管水平的目的。如:公立医院将招标活动等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从而选择更加优秀的软件供应商,引进高端的电子信息管理体系,建立与医院业务发展、资金流向、人力资需求一致的指标体系。

总之,随着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铺开,公立医院应摒弃逐利管理意识,顺应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揭制不合理的费用增长的同时,提高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使医院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融合,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全面预算日常监管体系,为促进医院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丹枫,王琪.以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一体化信息建设[J].中国卫生经济,2016(03).

[2]齐新红,殷雪峰.公立医院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5(02).

上一篇:雕塑艺术专业范文 下一篇:反舞弊审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