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养生范文

时间:2023-09-30 19:25:27

日常养生

日常养生篇1

其实找穴位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困难。因为穴位好比我们身体的报警器,如果我们生病了,经络、脏腑出现问题,身体上特定的部位就会变得敏感,轻轻按压就会非常酸胀,就像报警器亮起红灯、拉响警笛一样。这些特定的部位,多在重点穴位或是经络循行部位上,还有一部分在一些特定的反射点或反射区上,比如足底按摩反射区。所以,找不到穴位的标准位置没有关系,找到您自己的反应点,更具意义。因为这些反应点不但是“报警器”,还是“调节器”。经常按揉这些反应点,会在不知不觉中告别亚健康,调理好体质,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循经可定位,内痛有投影

脏腑体表投影区 脏腑有直接对应的体表位置,如胃痛就在胃部的体表投影区找,腹痛就在腹部的投影区找。例如,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常常在左侧背部心脏投影区的位置有一个痛点,按下去酸胀感很强,甚至不按都会觉得很不舒服。有人描述为“像是一根生锈的钉子钉在背上一样”,多么形象。这种感觉在休息好时会消失,劳累、生气、受冷时会加重,它能十分敏感地预测出病情变化。临床上嘱患者家属每天帮助按摩,或有虚寒表现时用艾灸,多可起到缓解冠心病症状的作用。有的中老年人可能不是冠心病,而是工作压力大或情绪不稳定,也常常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取此部位也多有良效。

四肢交叉部位取穴 先定位好病灶,以脐为参照点,左右、上下交叉取穴。比如左侧踝关节扭伤,可在右侧手腕关节处找到痛点,按压这个痛点可以缓解扭伤症状。再比如坐骨神经痛,一般是从臀部开始并向腿部放射,所以在对侧的肩关节可以找到一个异常酸痛的点,按压此点可迅速止痛。

全息反射区 全息反射区是指足部反射区和耳部反射区。这些反射区也不需要记,买一张图,有什么不舒服,随查随用。

经络通不通,反应有几点

仅仅是找到了自己的反应点和反应区还不够,要知经络通不通,还要了解一下会出现哪些反应。

压痛 它是一种酸、麻、胀、痛的感觉。有些人还会出现痛感沿经络传递的特点,而且病情越重,经络阻塞越严重,痛感越强。每天按摩它,经络通畅后,痛感会越来越轻,躯体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硬结 经常做肩背部按摩的人多会有此体验,如久坐或肩颈部过于紧张时,在紧张的部位就会有结节出现。有一位针灸专家总结出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就是直接针刺在肌肉紧张,特别是有结节的部位,疗效肯定。

感觉敏感 如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这种表现多出现在覆盖皮肤面积较大的一些按摩手法上。如拍法,有人在运用拍法时会觉得并不是很痛,但皮肤刺痒难忍,甚至会迅速发红。这时可改成半握拳敲打,力度更加深透,痒感会减轻。敲打一段时间后,躯体症状可改善,刺痒感也会消失。那时再用中等力度拍打经络,进行日常保健即可。

温度变化 最常见的就是很多阳虚体质的人,腰部(肾俞)非常凉。还有些妇女,特别是产后常常小腹如冰,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差非常明显,用手一试便知,这些人用灸法就再合适不过了。

日常养生篇2

老年人冬季日常养生的方法

老年人冬季养生一、早搓手

早晨起床后,人体各器官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将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随着人体活动的增加,心率会加快,因此早晨要注意调养心肺。可采取搓手心、揉按手指等方式,通过刺激手心的劳宫穴,让心脏兴奋,并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起到保健作用。搓手心时,将两掌合并,来回对搓,尽可能地摩擦手心。此外,早晨,将两双手的手指相互对揉按摩,也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老年人冬季养生二、午晒背

冬天子时(11∶00-13∶00)这段时间,是阳光较充足的时段,经常晒晒后背,可起到补充人体阳气的作用。“还可以在晒太阳时,摘了帽子,让阳光从头顶的百会穴进入人体。”这样效果更好。

老年人冬季养生三、晚泡脚

活动了一天,晚上身体会较为疲累,特别是肝肾急需得到休息和调养。此时最好的调养方式就是泡脚。泡脚时,水里的热量可以通过脚底进入人体全身,使体内肾经、肝经都得到养护。“特别是脚底的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晚上在得到热水的刺激后,能够很好地消除一天的疲劳,补充肾气。”泡完脚,上床准备睡觉时,可以用双手掌心轮换着对脚进行按摩揉搓,每次揉按十余次。

老年人冬季可能会出现的疾病

1、代谢功能低下,皮脂腺萎缩,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及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受寒冷刺激后易冻伤、皱裂和皮肤瘙痒;

2、关节受凉后出现酸痛现象;

3、气温骤变,高血压病人中风的发生率较高;

4、心血管病人易发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5、严寒是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的诱发因素。尤其是高龄老人的感冒,不可以掉以轻心。

冬季养生的保暖措施:①备足寒衣,谨防感冒以防止呼吸道疾病发生和高血压、冠心病恶化;②情绪安定,不过度兴奋和紧张,有规律的作息,不过于劳累;③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少(或不)抽烟,少喝酒。

老年人冬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1、冬季晨练不要太早

冬季晨练不要太早。有些老年朋友喜欢起早,由于凌晨气温比较低,增加了心血管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尽量在太阳出来后或是下午温度不太低的时候锻炼。

2、不要着凉

不要着凉。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防止因寒冷而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加剧心脏负荷。

在睡醒之后先不要着急起床,必须在床上躺一会后再起来。可以避免心绞痛的发生。

3、洗澡的时候水温要适宜

洗澡的时候水温要适宜。温度不要要高。还有就是洗澡的时间也不要太长,15分钟左右就好。旁边最好由专人看护。

4、不要做一些消耗能量多的运动

不要做一些消耗能量多的运动。不适合做剧烈的运动。这样的运动会使心脏增加负担,可以选择慢跑,太极等等。

5、睡眠的时候,不要用被子蒙住头

睡眠的时候,不要用被子蒙住头。正确的睡眠方法是,右侧卧位,头露出被子外面,枕头不要太高。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六十岁老人有哪些养生方法

2.老年人养生技巧

3.老年人养生的方法

4.入秋后老年人养生方法

5.60岁以上老人养生方法

6.老年养生保健的方法

日常养生篇3

关键词 高中生 日常学习 复原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1

Abstract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training, help to alleviate some of the daily learning in the face of the pressure, to overcome the setbacks encountered in learning, reduce the learning task of bringing the tired and anxi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cont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lf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tried by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etc. method to develop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stimulate the lasting power of the daily learn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daily study; resilience

1 复原力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1 高中生复原力的内涵

“复原力”一词最早提出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在逆境或挫折中表现出的心理反应”的研究中发现的,被认为是儿童在逆境中形成的一种恢复调节的能力。随着复原力在教育领域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复原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者Martin和Marsh就学生复原力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学生成功应对学校日常学习活动中典型的学业挫折与挑战的能力。”我国学者徐浩岚和邹晓丹在《试论青少年的教育复原力》一文中认为“教育复原力是在教育情境中,尽管有明显的逆境存在,但个体通过与环境之间的不断交互作用仍可以取得积极学习结果的能力。”根据众多研究可将中学生复原力概括归纳为:中学生在克服日常性学习所带来的挫折困难以及应对竞争等诸多压力时所产生的能够以一定的标准维持自己行为的平衡,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并通过心理暗示达到自我情绪修复的能力。

1.2 高中生复原力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烈,思维活跃,不盲从但思想认知不成熟。同时其,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升学竞争,外界环境等干扰使得其复原力具有诸多特点。其一,环境调控性。由于高中生处于思想认识发育阶段,外部环境的刺激会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尤其是困难,挫折,充满竞争环境,更能激发其产生复原力。其二,自我恢复性,随着高中生心理认知的发展,其对事物的认知,对自我情绪的掌控也达到新的高度。在环境作用的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调解意识。因此高中生复原力并不是用完为止,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恢复调节,从而产生新的动力。其三,日常发展性。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其面临的学习问题难度不同,要求不同,因此高中生复原力随着其对问题的测量会有所增加,这也使得其复原力在学习的机遇和挑战中得以不断发展,同时不断提高解决学习问题的难度系数。其四,循序渐进性。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建构适当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的。通过对以上特点的分析可知,培养高中生复原力是有据可依,有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促进其复原力的发展形成。

2 日常学习中对高中生复原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有利于调适消极的学习情绪

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加,高中阶段的学习面临着新的挑战。进入高中后,学生知识需求量增加,学科思维模式进一步强化,使得高中生需要大量的知识记忆和思维转换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得学生产生弃学或是厌学情绪,加之当今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很多学生将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一搏,让“唯成绩论”之风盛行。因此,培养学生复原力有助于适当减缓学生学习压力,予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将正确的教育意图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从而恢复学习动力。

2.2 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学习的效果

当前部分高中生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面对政治、历史等学科常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常常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灌输记忆上,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复原力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复原力中自我认知的发挥,学生可以正视学习困难,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并根据自身特点,对原有的学习方法进行改善,尝试将更为合理的学习方法融入学习之中,在尝试错误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找到理想的学习方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日常养生篇4

关键词:日常语言;教师示范;创设环境;家长配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生产经验,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人们在劳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语言。因此,从小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让幼儿正确地掌握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大胆、丰富,是个体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期。所以这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纲要》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提高幼儿语言能力有许许多多的手段和形式,在幼儿园仅仅靠几节语言活动是不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而孩子的语言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语言。

一、教师做好示范

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模仿是幼儿学习口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无时无刻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幼儿有规范的语言进行模仿,这对幼儿语言的学习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平时还需要指导幼儿积累一定的口语词汇储备,掌握正确的组合次序的规则。在与幼儿的个别交流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幼儿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语言要求,同时给幼儿良好的语言示范。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和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幼儿的口语趋向清晰,有条理。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要做到言谈文明,言词达意,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语言丰富,力求儿童化,形象化;普通话标准,用词准确。与幼儿交流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活动时都要做到语言儿童化、形象化、标准、准确。

因此,教师要注意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并且尽可能地注意自己的发音、语法,有意识避免一些语法上的错误,如量词错误,“一条衣服”,“一个大树”;结构不完整“坐好了”,……讲话的语调要让幼儿感到亲切,注意自己的语速、音量,平时加强文学修养,让自己的语言富于表现力,使自身的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二、创设可交流的环境

(1)教师抓住机会与幼儿交流

语言是在运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有助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始终扮演朋友的身份,尊重幼儿,并为他们创设自主表达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幼儿与教师发生语言交流时,大多是向教师报告周围的情况、自己发现的秘密或是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能力,教师此时应利用自己的话语将幼儿想说的话充分挖掘出来。比如,当幼儿用积木搭好了一座房子后,他也许会跑过来欣喜地告诉老师他搭的房子多漂亮。如果这时教师的反应仅仅是“确实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孩子”这样一句鼓励性语言,那么幼儿得到了鼓励后,此次语言交流便告终结。但是,如果教师引导幼儿充分谈论房子的话题,如:“你觉得什么地方很美?”“你准备用它来做什么?”“你以前还搭过怎样的房子,你觉得哪个最漂亮?”这样,教师与幼儿关于房子的个别交流就展开了。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语言发展比较滞后的幼儿,教师有技巧的引导特别重要。

(二)给幼儿提供充足的自由交流的机会。

由于班级的人数比较多,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很难照顾到全体,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流则是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并且十分乐意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给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其中,活动区的活动给幼儿自由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可采用多种方式创造幼儿自由交流的机会,如:鼓励几个幼儿共同阅读,鼓励几个幼儿合作搭积木等;在进餐前的等待过程中,教师一般要求幼儿安静休息,而幼儿往往喜欢与同伴谈论有趣的事情,我觉得教师不应批评或阻止幼儿,应鼓励幼儿与同伴轻声交谈。

三、家长参与,相互配合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生活的小环境有两个:幼儿园和家。孩子学习语言首先从家庭开始。常言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家长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要稍加引导都能胜任“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里有了幼儿,家长就要意识到自己的“老师”角色和地位,因此在讲话时就不能太随便,不能说粗话。与孩子谈话,要尽量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与孩子交流既是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增进亲情的重要方式,也是给孩子创造语言表达机会的重要途径。所谓交流,是双方交谈。首先要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要想好话题,能谈得起来,谈得下去。家长可以向老师了解最近在幼儿园里学了些什么,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这样家长与孩子交流是可以有的放矢。家长可问问孩子有几个好朋友,班上有没有“新闻”,家长不仅要问,而且要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老师要备课,我们“第一任师”虽不必写什么教案,但经常设计一些小话题与孩子谈心却是很必要的,否则就不是称职的“老师”。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幼儿没有就拘束,更能把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充分运用,这样既复习了已掌握的语言,又在交流中丰富了幼儿语言。家长的信任、理解、接受的态度,可以使孩子对交流更有信心,交流的愿望自然地增长。

日常养生篇5

一、各领域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领域教学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其心理培养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教育内容,以实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观念。如音乐、美术活动作为艺术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满足幼儿的美感需要,使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追求真善美,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使身心愉悦。如语言活动中的故事教学《三只蝴蝶》,其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幼儿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优良品德。又如体验活动《小小建筑师》,其目的除了培养孩子健康活泼的性格外,还可培养孩子团结协作,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品质。

二、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日常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我园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激发幼儿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自找伙伴、自选材料、自定玩法,发展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关注个性,正面引导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沟通家长,及时把握好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与喜好。针对孩子们之间的种种差别与冲突,善于发现、及时解决,尽可能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喜好。有的外向,喜欢交往,却不知怎么交往;有的调皮、好动,喜欢打打闹闹,却不知可能造成的后果;有的内向,喜欢一个人独处,对人、对事都是十分地被动、甚至表现得无动于衷……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最初阶段及时了解,掌握好第一手资料,不同对象,区别对待。对于平时喜欢乱跑乱跳的孩子尽可能多地把他们留在身边,多带个心眼;对于有攻击行为倾向的孩子更要做到多关注、教育,做到在一开始就阻止,以防意外发生。对于不会交往、分享的孩子,要注意耐心引导,将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从小事入手,关注细节,让孩子在一日生活中逐渐地懂得与人相处的方法……

(二)正视问题,交流沟通

对于在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冲突,一定要做到及时地发现,及时地在集体面前讨论商议,让孩子们明白其中的利害,引导孩子与老师一起,共同出谋划策,制定集体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问题的提出要针对事件本身,切勿指向性不明确,因为孩子本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强,如果老师说得不是很明白,往往会使孩子“误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交流效果。带着问题与孩子们交流、沟通,交流中再现问题情景,让孩子们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注意孩子在前,老师在后;问题在前,答案在后,将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自觉地接受教育,真正地让所有的孩子懂得是非对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孩子们心服口服。

(三)故事叙述,感受过程

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可以说,没有哪个孩子是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想玩同伴的玩具却不知道如何协商、孩子想告诉同伴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却不知道怎样与同伴沟通……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孩子不会与同伴交往所导致的。针对这些问题,恰当的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然而,通过沟通,表面上孩子们已经能与老师达成共识了。但是我们沟通的对象毕竟是些孩子,是一群似懂非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孩子,他们往往会由于自己理解及认知上的特点,过不了几天,又重蹈覆辙、恢复原状,将这些所谓的规则忘得“干干净净”……日常生活中老师将这些问题巧编成小故事,让孩子们及时地去巩固、复习,一定会促使孩子们印象深刻、铭记在心的。比如,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将它们改编成“动物小伙伴”的故事:一天,小羊、小猫、小狗在一起玩,小羊带来了它心爱的洋娃娃;小猫带来了它最喜欢的小汽车;只有小狗什么也没带,它羡慕地看着小伙伴们玩耍,一声不响地走到小猫面前,伸手去“抢” 小汽车……生动的故事紧紧地牵住了孩子们的心。听完故事,孩子们都认为小狗不对。接着,老师就此因势利导,让孩子们自己去议一议:如果,你是小猫,你会怎样处理?如果你是小狗,你又会怎样做呢?就这样,让孩子们在这些听一听、评一评、议一议等活动环节中巩固与明白小伙伴之间要友爱、谦让、懂礼貌……

(四)利用情景,体验关爱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老师利用游戏,结合孩子们游戏交往中出现的点滴状况,有意识地加强引导,让孩子们在一定的游戏情景氛围中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

――小吃店里的顾客真多,“快让他们坐下来吧。”“稍等片刻”“排好队,千万不能插队呀”,渐渐地孩子们懂得了应学会等待、学会谦让。

――今天的“娃娃家”,“爸爸”“妈妈”怎么在抢玩具了,这样的话,还能当“爸爸”“妈妈”吗? 应怎样做才像真正的爸爸妈妈呢?带着问题,我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开了……最后,与孩子们达成了一致的共识:爸爸妈妈是一家人,应先商量,谁负责什么,谁去上班,应该做到先分工再合作……

三、在家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家庭和睦,温馨融洽,文明民主,有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塑造。相反,家庭经常争吵,父母关系紧张或生活动荡,孩子就犹如惊弓之鸟,致使孩子孤僻冷漠,逐步可能成为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应围绕着尊重、平等、理解和沟通四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持续和延伸。

(一)尊重个性,平等交流

孩子虽小,但同样也有被大人尊重的权利和需求。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加以引导,使孩子能主动地愉快地胜任各种事情,并努力做好。当孩子有缺点和错误时,切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孩子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以免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和反叛心理。而应通过平和的交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么改正。平时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细小进步,多鼓励,勤表扬,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家长应善于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往,平等交往的关键在于不居高临下,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认为孩子说的肯定没有道理。多一些商量,少一些命令。平时心情不好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将自己的不悦转移到孩子身上。处理不当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平等地位。

(二)理解兴趣,沟通情感

幼稚、好奇和冲动是孩子的特点,我们常常难以理解:一把泥土一个沙堆为什么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什么家中洁白的墙壁乃至干净的被单,总惹来孩子的乱涂乱抹?为什么整洁的房间或庭院总被孩子弄得混乱不堪?如果你改变思维方式蹲下来与孩子交谈,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尊重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愿望和要求,真正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引导孩子,那么与孩子关系会变得十分融洽,孩子每天也充满了快乐。

交流和沟通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捷径。通过交谈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沟通情感,使自己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所以,我们应多一些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善用和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时间,比如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可以问问孩子在园里的事情;去商场可和孩子说说喜欢的物品;看电视时,就某个人物或情节和孩子谈谈各自的看法等等。这种交流的习惯和气氛,会使孩子从中得到一种健康向上的情感。

四、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社区生活是丰富、鲜活的教育资源,于是我们在主题活动《安全小卫士》中,鼓励幼儿主动与警察叔叔交流、沟通,观看图片展,和警察叔叔一起指挥交通,看消防员叔叔们的消防表演等,通过这些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的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许多安全防卫的常识,同时提高了交往能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视野,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探索欲望。

日常养生篇6

【关键词】家庭中医养生理论;脑中风;护理;ADL能力

脑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脑中风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后遗症发生率仍很高。于是脑中风的康复护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效果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多,在国内多应用于脑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综合活动能力的评定,ADL能力评定对制定和修订患者训练计划、评定训练效果都很重要[1]。家庭中医养生理论是中华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中医学理论一样,植根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丰富土壤,历千年而不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研究对试验组患者开展依据家庭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进行康复护理,通过和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进行比较,最后评价其改善脑中风病人ADL能力的效果。

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5月到10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即将出院的脑中风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①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中风诊断标准;病程在3个月以内,病情稳定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采用相同治疗方案;无严重意识障碍及其它限制活动的合并症;自愿参加者。②排除标准:未按干预措施完成本研究者;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并发症者;由于其它原因中途退出者。

2 研究工具

分别于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干预后3个月时对其ADL改善情况进行测量。

2.1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性质、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吸烟、饮酒、血压、付费方式、居住地、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共计14项内容。

2.2Barthel指数评定表 此量表由美国物理治疗师Barthel设计并于1955年开始测量患者的康复状况。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入厕、床椅转移、平地走及上下楼梯10项,得分越高表示肢体障碍程度越低。

3试验内容

对照组采用院内常规出院护理,试验组在院内常规出院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依据家庭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3.1起居有常,顺应四时:本研究主要是在夏秋两季进行,故指导患者夏季每晚21:00~22:00休息,早晨6:00~7:00起床,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和阳气的充盛;每日午休半小时左右,既可避暑热炎炎之势,又可弥补夜间睡眠之不足,消除疲劳,其余时间尽量避免久睡。秋季每晚20:00~21:00休息,5:00~7:00起床,以顺应之收藏,阳气之舒展,可午休,时间以半小时为宜;避免大汗伤阴,视天气变化指导患者或协助患者家属渐增衣被。

3.2三因制宜,合理饮食:夏季指导患者多食寒凉滋润的食物,如:绿豆等;秋季指导患者使用平补温补的食物,如:黑木耳等。“因地制宜”,本研究在东北地区进行,根据东北地域特点,指导患者使用生津、润燥之品,如:雪梨等。“因人制宜”,体制偏寒者指导使用热性食物,如:红糖等;体质偏热者,宜食用寒凉食物,如:莲子等,忌热性食物及辛辣烟酒。

3.3调摄情志,内守精神:研究者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病人,运用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首次发病的年轻患者,由于担心预后差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往往心理负担过重。针对这种情况采用言语开导法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消除疑问,丢掉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次复发年龄较大的患者,担心疾病进一步恶化会危及生命,悲观抑郁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尤为明显。

3.4适当运动,功能恢复

3.4.1利用家庭中医养生方法,预防吞咽功能障碍:具体操作: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神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闭,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为完成一次叩齿,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

3.4.2动静兼养,促进肢体功能康复:在患者卧床休息期间,研究者每日为患者摆放,使患者的关节处于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下垂内翻的模式;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运动,活动各关节2~3次/日,5~10遍/次,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定期变换,凡不能自行翻身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可取平卧或侧卧位,动作轻柔;在进行肢体锻炼的同时每天按摩患肢2~3次,20分钟为宜,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进行。

3.5穴位按摩:穴位按摩由研究者协助康复医师共同完成,按摩方法以点按为主。主要选取上肢的风池、肩井、尺泽、曲池等穴位。穴位按摩时间主要集中在每日下午进行,每穴按压2~3min,每日1次,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决定穴位按摩时间的长短。

4 结果

4.1试验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ADL比较 试验前60例脑中风患者在一般资料、ADL总分及各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4.2试验后两组患者ADL各项得分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洗澡方面外,试验后两组患者ADL总分及其他九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表1可见)。

表1 60例脑中风患者试验后ADL得分的比较(X+s)

4.3 试验前后两组患者ADL得分的变化情况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ADL总分及10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得分最高的项目为转移,最低的项目是洗澡(由表2可见)。

表2 试验组患者试验前后ADL得分比较(X+s)

5讨论

5.1以家庭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措施明显优于院内常规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及ADL各方面得分无差异的情况下,经过不同干预后,除洗澡方面外,ADL总分及另外九方面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研究结果与莫海花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2],提示通过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掌握正确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而促进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改善。以家庭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措施在改善脑中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医院内现行的常规护理方法。在以家庭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措施中综合运用家庭中医养生理论,因人、因时而异。辨证指导对脑中风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通过良肢位摆放、主被动运动结合及动静结合等措施促进正常运动模式,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验证了以家庭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措施的科学合理性及切实可行性,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ADL能力,许云辉等研究发现肢体功能的恢复对脑中风患者生存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同时也有利于其回归家庭、社会和工作。

5.2以家庭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脑中风患者的ADL能力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试验组患者ADL十个方面及总分均明显高于试验前(见表2)。本研究注重家庭中医养生理论的运用,充分利用中医七情相生相克的理论,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调畅情志,避免七情致病,给患者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和建议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发生原因及其治疗、护理措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患者疾病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减轻脑中风患者因疾病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状况,使其主动的参与到康复的医疗护理中来。同时运用主动与被动结合、动静兼施的中医养生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肢体的康复锻炼,根据中医辨证施护的指导思想,根据疾病所处阶段的不同,制定个性化、系统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在实施护理措施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制定合理的训练时间和强度。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上下肢活动、吃饭、洗漱、爬楼梯等各方面的具体指导,通过合理的肢体摆放、关节肌肉本体刺激、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独立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使患者的肌张力趋于正常,促进了肩关节、下肢关节运动和肩手功能的恢复。对患者进行站立平衡和下肢的运动控制训练、抗阻与分离运动训练,对防止膝过伸,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逐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使患者ADL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

本研究将家庭中医养生理论中饮食、情志、起居、穴位按摩加以综合运用,有效的改善脑中风患者ADL能力,试验证明依据家庭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是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34.

[2]肖爱华、刘燕平等.经络操在脑中风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11

[3]莫海花,钟美容,胡艳宁等.急性脑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9―10.

日常养生篇7

关键词: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策思考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说,就是要养成习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奠基工程,好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下面笔者谈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一、制定规范明确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导向,要做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工作,首先要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明确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

1.感恩父母,尊敬长辈,孝道要好;

2.离家上学,主动道别,礼貌讲好;

3.进入校园,仪表端庄,校服穿好;

4.学生胸卡,不脏不烂,随时戴好;

5.停放单车,注意上锁,规范放好;

6.遇见老师,主动招呼,问早问好;

7.开门推窗,动作轻柔,安全做好;

8.值日工作,耐心细致,认真做好;

9.讲究卫生,垃圾入桶,习惯养好;

10.教室整洁,桌凳整齐,班容良好;

11.预备铃响,快速入座,用具备好;

12.课堂之上,坐姿端正,专心听好;

13.课间休息,举止文雅,行为要好;

14.同学交往,相互尊重,语言要好;

15.待人处事,一言九鼎,诚信要好;

16.集会做操,精神饱满,快静齐好;

17.眼保健操,闭目坐正,穴位按好;

18.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走好;

19.食堂就餐,排队等候,秩序要好;

20.保护绿化,爱护公物,财产护好;

21.办公室内,非请勿入,规矩守好;

22.晚上自习,专心致志,时间用好;

23.离开教室,熄灯停扇,门窗关好;

24.宿舍环境,干净整洁,公物完好;

25.晚寝纪律,安安静静,睡眠要好;

26.周末离校,遵章守纪,安全做好。

二、强化宣教提高认识

学校要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方式逐条对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讲解,要让学生知道规范的具体要求,明确它蕴含的道理;要在学校宣传栏、校门口、草坪上、道路旁、班级宣传栏等地方设立行为规范提示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要通过理论测试、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熟记规范,认同规范,并逐步把规范内化为日常言行。

三、对照目标强化训练

目标是行动的导向,行动是达成目标的关键。为使行为规范的养成落到实处,我们必须遵循知行统一、循序渐进、抓实抓细、他律与自律的原则,严格按照目标从小处入手,逐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涵。

四、严格督查增强实效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行为习惯就像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条“新索”来自督查。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督查机制,组织德育处、年段长、班主任、班干部等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督查工作,充分利用早操、课间操、年段集会、班会课等时间,时时处处提醒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做好督查整改工作。

五、严格考核奖惩激励

要让学生清楚自身行为习惯的好与坏,考核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要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细则,每月由班主任组织,通过自评、小组评定、班主任评定等方式逐条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并评定等级。通过小组讨论、班主任寄语等形式,对学生提出改进的意见。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我们不仅要通过评选“文明之星”“道德之星”“美德少年”等活动,对行为规范做得好或有进步的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也要对常违反日常行为规范的同学进行必要的惩罚,以矫正其不良行为。

六、自省自律内化规范

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省,要以行为规范的“标兵”为榜样,反思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促使自己努力赶上;反思自己或别人的不良行为,吸取教训并努力改正,使自己从他律走向自律。

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又细致的工程,需要我们长期的精雕细刻。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日常养生篇8

一创设环境形成氛围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而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无论是正确还是不正确,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教育才学会的。所以,要让学生做到《规范》,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一,校长牵头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重视《规范》的贯彻落实。带头学习《规范》内容,领会实质,及时召开班主任、科任教师会议,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对《规范》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调动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的《规范》教育氛围,为实施《规范》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规范,我们将《规范》挂图挂在教室前边的墙上,利用晨检时间,组织学生逐条学习;我们还将《规范》内容扩展,在红领巾广播站中广播。为了提高学生对《规范》的认识,我们举行了《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和《日常行为规范》表演赛。只有让学生对某种行为越深刻,他们的行为就越正确、越主动。

第三,教师要起表率作用。在学校里,教师是促进学生正确行为的养成和不良行为转变的最合适的人,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能成为学生行为的效仿榜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师不仅要重视《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去模仿、去学习。所以,我校由校长率先垂范,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细则,要求做到,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校长、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为人师表。

第四,优化学校环境,创设氛围。我校挖掘校园环境的内在教育因素,让校园整洁干净,四季有花,教室悬挂国旗,悬挂名人画像,办好走廊厨窗,对学生进行无声的约束和熏陶。

二狠抓三个落实形成制度化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贯穿在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规范训练。因此,我们通过狠抓“三个落实”,使规范训练形成制度。

第一,抓队伍落实。校长在学校工作计划中,有《规范》的活动内容。政教主任具体抓《规范》的实施考核。我们重点抓四支队伍建设:一是要求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密切配合,积极参与《规范》实施考核活动;二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规范》行为养成教育;思品教师教学中要结合《规范》进行教学;三是加强大、中、小队干部的队伍建设,让每一个小干部都能背《规范》、讲《规范》、做《规范》,并督促检查学生,评选出《规范》做得好的学生。第四,校外辅导员配合学校搞好《规范》的实施。这四支队伍工作中要有《规范》的内容,寓《规范》于各项活动之中。

第二,抓时间的落实。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将《规范》做得好的同学当升旗手,给予表扬;周一的晨会时间,班主任都组织学生学习《规范》内容;班、队会,都要有《规范》的内容,每月召开一次《规范》的总结会。

第三,抓阵地落实。一是课堂教学,每一个教师、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适度地进行规范行为的养成训练,寓《规范》训练于教学之中;二是利用宣传阵地加强行为训练。如:利用图书、校报、广播宣传《规范》;三是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加强行为养成训练;四是利用校外活动基地,如:敬老院、校田地、皮装大厅、军烈属等,让学生在校外的活动中受到良好的行为训练。

三广辟教育途径注重针对性、实效性

学生的行为习惯,从知出发。只有经过不断强化训练,良好的品质才能形成。所以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使品行受到强化训练。这里仅举几例:

如:《规范》要求学生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看《开国大典》电影,看《敬礼!五星红旗》升旗仪式录相;观看国旗班战士怎样升国旗,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升国旗时该怎么做。然后组织学生参加升旗仪式的训练,使学生动力定型。经过训练,我校代表灯塔市参加辽阳市升旗仪式比赛,并获得流动红旗。

再如:每年的三月八日,都搞孝敬父母的活动。低年级以“我给妈妈敬杯茶”为题,中年级以“今天我当家”为题,高年级以“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少年”为主题开展活动。使小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行为训练。

《规范》要求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就请交警做交通法规知识讲座,然后举行“交通法规的知识、行为表演赛,开展遵守交通规则活动。几年来,在交通车辆拥护状况下,我校师生没有出现交通事故。

《规范》要求学生艰苦朴素,针对我校学生乱花钱现象严重,我们举行了“母的钱怎样挣来”的小调查,然后召开队会,讨论“应该怎样花钱。”“压岁钱怎么办”。通过讨论,学生乱花钱现象明显减少,有十几名同学还把压岁钱捐给希望工程。

四树立典型加强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利用各种手段,树立身边的《规范》典型,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如:我们开展的“争当升旗手,在国旗下照相,戴红花,在广播中介绍他们的事迹,使他们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我们建立了升旗仪式表扬制度,广播表扬制度,板报表扬制度,注意搜集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号召学生学习。同时,我对规范行为较差的同学进行帮教,也不排除及时的正确的不伤学生自尊心的批评。

上一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下一篇:深切哀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