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审美泛化

时间:2022-10-18 04:31:41

日常审美泛化

摘 要:身体作为整个时尚活动的中心,在消费时代受到时尚法则的影响和约束。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文化范式、资本运作三重因素共同建构了身体时尚的运行机制。作为后现代“审美泛化”的典型表征,身体时尚以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其“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和机械复制造就的异化审美最终使人陷入审美迷失的泥潭。

关键词:身体时尚;消费;审美泛化

人类的身体装饰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文化认同和社会参与的基本层面,在装饰方面风格与喜好的变化常常被描述为“时尚”。什么是时尚?按照西美尔的说法: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但同时又满足对差异性、变化性、个性化的要求。但其实时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纯美学的概念,它是一连串工业、经济、文化同时也是美学活动的结果。因而,时尚不能只当作美学现象来对待,还应当作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来认知。如今,时尚的发展逐渐以“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为时尚趋势,女性身体从妆容、服饰甚至身材,都全部纳入到时尚规范的领域。正如西美尔所说,“当女性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满足在别的领域中无法实现时,时尚好像是阀门,为女性找到了实现这种满足的出口”。

1 消费社会中身体时尚的建构和运行

时尚趋势和消费时代的相遇无疑是经济领域的福音,它们对于女性而言最直接的契合点就在于:当女性身体作为时尚活动的消费主体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消费品。在消费社会中,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对构成身体消费的运行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大众媒体的教育训导、时尚符号的意义功能和时尚消费的资本运作三个方面。

1.1 大众媒体的教育和训导

时尚是大众媒体的亮点,大众媒体是时尚的主要载体,二者结合使时尚观念广泛传播。当代社会中,女性的时尚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大众传媒的诱导。科恩提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痴迷于青春、健康和肉体之美的时代,优雅自然的身体是开启幸福实质的钥匙。”在大众传媒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女性把时尚视为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时尚机制作用下,身体成为大众传媒重要的加工原料,媒体通过制造身体偶像传播身体时尚的定义。时装模特、演艺明星等人的身体形象被媒体制造为理想造型和训导“范本”。在这样的时尚规约下,女性身体审美失去了本真,异化时尚在自觉与不觉中逐渐被建构和运行。

1.2 时尚符号的意义功能

从符号学的意义上讲,时尚是一项蕴藏着内涵和价值取向的工程。因为“时尚场域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的特定风格所具备的符号价值。符号的这种区分作用在身体消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任何社会都不能将身体从其符号体系中排除出去,身体已经与消费、时尚、社交、休闲等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意义无穷的能指符号。 消费时代的逻辑中,时尚是“时代精神”的指示器,只有判断出时尚的转向,才能使身体更加符合社会的标准。

以现代女性职业符号为例来说,身体消费是现代职场女性重要的自我规划,是一种寻求认同的方式。“在今天,穿着和社会认同并没有完全分离,并且穿着仍然是性别、阶级地位和职业身份的符号工具。”女性身体消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职业认同中的显著因素,为了与职业变化达成一致,身体形象需要随时做出调整,不断变迁以符合时下的风尚与文化价值。

1.3 身体时尚的资本运作

鲍德里亚阐释了作为消费品的身体特征:“身体是心理所拥有的、操纵的、消费的那些物品中最美丽的一个。”作为整个时尚活动的中心,身体本身存在着悖论:作为消费的主体和作为消费品的主体。

西方有句名言:商品的最后阶段是形象。消费社会使身体成为卖点,而时尚反映的是身体的最新层面,审美需要和消费需要合二为一,促成了消费无所不能的神话。以风靡全球的美容整形为例,不仅网络、电视中全力打造“明星脸”与“模仿秀”的栏目,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充斥着美容整形的广告。在这里用莎士比亚当年的一句预言“上帝给了她们一张脸,她们却还要自己造一个”来形容当代社会的“美容整形”热潮最为恰当了。在女性眼中,通过现代化美容医疗技术,可以打破美丑界限。但事实上,这样所谓的标准却丧失了美的真实内涵,正如特纳所指:20世纪增长的消费文化和时尚产业重视的是身体的表面,对身体的关注也只是对作为“物品”“符号”和“资本”象征的外在表现。

2 日常审美泛化的奇观和隐忧

消费社会的文化是身体的文化,消费社会的美学是身体的美学”。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从人的器官到人的身体,都难逃大众审美设计的捕捉,而这种过度审美化正是向当代“审美泛化”的质变。文化转向、美学转向造成了审美现象的移位,审美活动也逐渐消弭了纯艺术的界限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费瑟斯通认为,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充满。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美”无所不在,无不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随着文化与经济的进一步结合, 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催生了繁多的文化想像、娱乐形式和生活方式。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曾悲观地预言,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将使它们失去昔日的“灵韵”。标准化的身体设计和“机械”制作工艺,使身体变成了被不断复制、拼贴的产物。

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也提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他认为当代社会经历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审美化过程,但是他同时也提醒到:用这种粗滥的形式表现最肤浅的艺术成分的美,失去了其真实感人的内涵,不过是浅薄的滑稽。

如今,这种过度审美化的实质不过是满足消费需求和欲望的泛滥复制,导致艺术枯竭和个性丧失,而这种泛化现象说到底这是一种虚假的审美泡沫和幻象,在新鲜感散失后剩下的只有感观的麻木和审美的疲劳,最终使人们陷入审美迷失的泥潭和精神空洞的罗网。

3 结语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日常审美泛化的本质依旧是商业性的世俗文化。在对时尚的追逐中,对身体的执着改造使得身体被分割、被异化。虽然身体时尚离不开大众文化的娱乐要求,但仅仅有娱乐是不够的。时尚只有与文化的根本和内涵相结合,才富有真正的价值。因而,以身体为中心的当代时尚的审美化研究,要真正从身体出发,挖掘身体审美化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英]阿雷德・鲍尔德温、布莱恩・郎赫斯特等著. 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和磊等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9

[2][3]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2,86

[4]陶东风编译.文艺美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65

[5][英]克里斯・西林.身体与社会理论[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3

[6][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 ,1998:9

[7][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9,99

[8]陶东风.消费文化中的身体[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

[9][英]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8

作者简介

候玉滢(1990-),女,江苏海安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文学专业文化研究方向。

上一篇:闽台文化文化历史关联性之舞狮文化 下一篇:“丽泽书院”命名时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