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7-04 10:55:00

雕塑艺术专业

雕塑艺术专业范文第1篇

一、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基础教学

随著近几年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雕塑专业学生数量激增,这必然造成学生专业素质的下降。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弱,缺乏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多数本科生考前学习美术时间较短,因此基础较差。所以在专业教学中首先应该强调并强化专业基础。雕塑专业需要扎实的绘画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如素描、速写、透视、解剖和雕塑史等,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上课时间进行调整,如雕塑专业在素描课时除进行人物头像和人体写生等基础训练之外,同时进行中国雕塑史、世界雕塑史和人体解剖学的课程设置;必修课引进中国传统雕塑临摹和写生并设置技法和材料课教学;素描教学中应更多地倾向于人体素描,通过人体慢写、速写和默写,让学生掌握人体的比例、骨骼、结构、动态等,并从写生、速写到默写的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造型能力。所以,改变传统的素描课程的训练方法,同专业特点相结合,通过大量的绘画与强化记忆来提高学生的绘画基础,为下一步进入专业科学习打下扎实的美术基础。

构成课教学虽然作为艺术院校的基础课,但大多学校的三大构成的教学中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为构成本身而教学,甚至课程结束后学生并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学构成,也不能和自身专业相结合。所以在教学中除教给学生构成原理之外,也应该时时处处与所学专业结合,运用作品实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原理。雕塑教学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全因素素描为结构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

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综合素质

当前高校雕塑教育中面临首要的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雕塑审美能力的培养。雕塑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并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雕塑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雕塑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尤其重点的是要加强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教育。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考虑,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工作者。

因此,高校雕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独立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雕塑教育不应把艺术和技术分离,雕塑教育应通过有关雕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雕塑塑造能力、创作意识的培养,通过雕塑塑造技法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素质、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雕塑设计、创作、教学、科研、生产与生产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与传统雕塑教育相比,学生的知识面更广,社会适应性更强。

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创新密切相关,理论是创作的基础,然而要使先进的艺术理论转变为现实艺术作品,还需要经历技术创新、技术传播、技术应用直至艺术创作等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所以艺术创作又是艺术理论的载体。因此不能只讲理论,必须把专业创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提到应有的高度和具体的议事日程上来,逐步改变目前存在的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等认识误区。我国高校雕塑教育的发展重点也应该是应用型创作人才的培养。

三、“因材施教”重视“实践”协调发展

雕塑专业的学生应广泛参与课堂内外的各种有益活动和社会任务,从而拓宽视野。改革学生的“智力背景”,更好地掌握课程标准范围内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分为“知之型”、“可知之型”、“发展知之型”。教师要在“发展知之型”上下功夫,让每个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教学目标要分层提出、分类实施,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张扬,特别注重使专业基础较弱的学生得到发展。

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实践教学。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理论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写生课、实践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示范)结合,在做(示范)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强化。雕塑艺术是感性的,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并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学生提供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平台和实干精神,同时为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创造契机,这样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最终实现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增强。

在现有的雕塑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使其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灵活自由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这就要求通过不断开拓思维、完善丰富课程设置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措施来提高雕塑教学的质量,使雕塑教学朝著良性方向不断发展。

结束语

雕塑艺术专业范文第2篇

一、公共艺术对环境雕塑及课程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引入往往都与城市绑定在一起,现代设计要求公共艺术有着很强的观念属性,而不是样式属性。这就给公共艺术造就了一个包容、创新、承载的基本内涵,当艺术与设计遭遇了公共性问题一切变得文化意味更强,传播意味浓厚。

(一)公共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名词出现在学界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思考,众多专业领域的学者都用自己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众的参与性、创新性等理论层面,但是很多人都会用传统的思维去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性的思维,通俗说它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只不过是赋予了这些传统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维,因此公共艺术实际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公共艺术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高级文化形式

环境雕塑要成为公共艺术的样式之一,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其形式与内容都必须有着较强的文化传播性。这就要求在环境雕塑课程教学中要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设计要素的严谨结合才能够满足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各类资料,有着整理分析、精确定位、设计创新、文化承载、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进行设计。

(三)公共艺术明显缩短大众参与艺术的距离感

大众的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出现的一个较强的特征,有人也说公共艺术是将艺术还原给了大众,将大师带到平民中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每件公共艺术作品都要缩短与大众的距离,让大众都能参与进来。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多数会出现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中,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环境雕塑多材质,多表现形式因素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思维面宽、创新性强。教学中应当不断启发和讨论,必须师生在平等的思维下、民主的环境里共同面对课题。

(四)公共艺术强化设计创新性

公共艺术强调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强化设计也是时展的必然,公共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前沿,更强调有承载的创新设计。这就要求课堂过程中要有争论,要有民主,要有头脑风暴。环境雕塑遭遇到公共艺术就必须按照公共艺术的观念性思维去不断完善自己,教学过程也应当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去改变课堂的状况来培养人才。

二、公共艺术专业下环境雕塑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课题”制更新题目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这就是选题,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课堂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让“课题”研究成为学生在这段时间的主要内容,而这样“课题”的选择应当是教研室教师研究的结果,通常采用社会上公开的、未过期的设计大赛征稿。这种题目往往是最新的,能够代表当时社会最前沿的东西,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题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的引入将第一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第一时间有所指向地用到实际设计中去,有着相当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例让空洞的教学具体化,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一起解决问题的伙伴、学长。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民主气氛,有利于更多的设计创新思想参与。这样的社会征稿往往带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将课堂界限完全打破而投入到设计中。征稿往往有奖金、证书等奖励性的刺激更能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发设计热情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课堂讨论“答辩”制激发创造力,同时采用民主教学

当课题明确后迅速地展开设计,按照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感知-调查-初步-深化等过程都需要在民主的条件下进行。在“感知”题目过程中要查找相关一手资料,掌握被设计题目更多的设计背景资料,就有可能找到很多的设计素材。安排每名学生将收集到的设计素材条理分析清晰,做成PPT进行答辩式的讲解,最后将几个将要采用的设计点或设计方向做详细说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问,都是答辩评委,在这样交互中不断深入设计想法,就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这样的“答辩”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也在民主的气氛中完成了设计“头脑风暴”,为设计大方向的定位确立牢靠的基础。在初步设计到深化设计过程中也都要采用“答辩”与“讨论”式的方法,但这里面交流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在感知过程中的大方向定位不会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初步设计与深化设计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与技术问题细节成为了讨论的主要方面,这是一个艺术、技术互相融合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以答辩的形式开始,最终以讨论的形式结束。这是我们课堂中少有的学习积极性,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动员全班学生的思维热情,课堂就能够迅速活跃起来,从以往的单独靠教师去启发转变成,互相启发,被动思维变成主动思维。

(三)成果标准“投稿”制,校内外互动学习

当设计成果在这样一轮大讨论、大风暴的教学中诞生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年轻设计师成熟的方案。推举出几个最优秀的设计方案,按照“课题”要求的时间、文字和板式的要求进行投稿。在这样的设计过程最后,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参与这样实际题目设计全过程,收获将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在投稿后还有一个大赛后续的学习过程,组委会往往要公布获奖方案,投稿设计无论是否中标,学生都能在中标方案中找到课堂中前几个阶段的影子,例如定位的准确性,形式感的采用,材质的表现,等等,这种再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是一个分析差距,再次获得动力的源泉。如果有幸中标将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榜样作用,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能为学校赢得社会的尊重。

通过这样三段式自主学习的过程,完全能够适应公共艺术专业的需要,将环境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与公共艺术在一个融合的平台上找到交集,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潜能,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总结

雕塑艺术专业范文第3篇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2)装饰雕塑》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包括城市标志性雕塑(圆雕)、园林景观雕塑(圆雕)、建筑装饰雕塑(浮雕)室内装饰雕塑(浮雕、小件雕塑饰品)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是景观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所应该了解掌握的专业技能。

该课程可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深化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利用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由此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欲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就必须和国际接轨,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树立具有设计、制作、展示为一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而该课程的设立便是对以上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教改思路

1.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方式,以装饰雕塑的实训、实践为主,理论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2.“工作室制”以认识材料的不同艺术效果,并采取命题设计的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

3.拟定“工作室制”的教学管理体制,与国际艺术院校和国内先进的兄弟院校接轨。

4.引导学生把装饰雕塑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景观领域,提高其设计素养。

二、教改课程实施目标

“工作室制”是为更好地深入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不同装饰技法,装饰雕塑是通过一个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空间的过程,促进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同时也为今后就业选择提供更多的了就业机会。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装饰雕塑的作用、功能、特点、材料,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

(2)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所要求的“具备空间造型知识、电脑效果图方法”的职业标准;

(3)了解不同材料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的知识:

(2)用不同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立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

(3)能够独立构思、创作。

[素质目标]

(1)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做到眼、脑、手的协调一致,使装饰雕塑的表现真正成为立体形象思维、艺术设计构思与表现的最直接的工具。

(2)要求对装饰雕塑理论和实际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艺术设计服务。

(3)具备一定的专业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方法;正确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为艺术设计服务。

(4)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能准确讲解、表述图纸内容,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所要求的“能够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的职业标准。

三、改革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建议:围绕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依托进行教学(比如:引进城市景观项目或室内装饰小品实战训练),教学方法建议: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装饰雕塑)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评价

通过对各教学环节中知识点的分析、实训与总结,以及观察、启发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从平面到立体操作实际项目的能力,通过教师作业点评和对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分析和总结,同时可开展小型的作品汇报展来吸收专业人士的宝贵意见。

考核方法:课程作业、步骤与技法的掌握应用程度。

成绩构成:符合课题技法训练要求80分+创意分20分。

成绩评定:期评成绩=平时成绩(30%)+学习态度(10%)+课程作业成绩(60%)。

(三)选择当代优秀教材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参考书:中外雕塑相关网站装饰雕塑资料、PPT课件。

2.教学设备、实验(训)室利用:多媒体设备、模型工作室。

3.校外实训(习)基地利用等方面:课余时间考察校外实训基地,雕塑工厂;考察雕塑实际项目的操作方法与流程。

4.实训指导手册:编写《装饰雕塑艺术案例分析实训指导书》,明确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理解装饰雕塑的制作流程和材料的类别、功能、特点,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同时,要思考如何很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项目当中去。

五、教学项目设计

项目1:景观装饰雕塑效果图设计练习(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命题构思、草图、手绘效果图、电脑出图(利用设计软件)模型制作

工作任务

1.虚拟雕塑项目命题设计方案:要求构思巧妙新颖(4课时)、设计1-2件草图(版面不限)设计说明100字以内。

2.电脑制图(12课时)效果图要求彩色打印(A4版面)一张并装裱。要按照正确的工作流程完成作业。

活动设计

根据命题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实际项目操作中装饰雕塑功能与作用,以及操作的基本流程:

1.虚拟环境空间设计项目:为学生下达命题设计任务(例如;校园景观雕塑设计)、按草图的方式体现,(即时辅导、讲评)。学生自己要介绍构思意图(如;寓意、选用的材料等),鼓励学生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

2.虚拟项目效果图实训:根据雕塑环境平面图、立面图以及相关实际尺度,通过雕塑设计草稿进行电脑彩绘效果图设计制作(教师即时辅导、讲评)。重点强调效果图版面设计的效果是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相关知识

素描基础、浮雕、圆雕、现代装置雕塑、电脑制图软件。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2.设计雕塑方案并绘制效果图。

项目2:装饰雕塑模型制作练习(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运用各种雕塑材料训练,掌握不同材质的特性、表现力。方法与技巧。

工作任务

1.要求把效果图的设计方案用立体造型方式体现(12课时)。

2.项目流程要正确,表现技法熟练并突出表达设计意图的模型(20-30公分大小、材料不限)。

活动设计

提供城市景观空间,如广场、社区、校区景观雕塑等,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流程训练,强化学生技能,重点强调创意、规范雕塑设计流程及效果图技法的表现(4课时)。

1.优秀作品欣赏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2.构思草图练习

项目3: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后期作品效果处理(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材料的特性、表现力及雕塑制作的步骤、程序,方法与技巧。最终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做不同目的构思的作品效果。

工作任务

要求掌握不同材料的应用(比如;金属、石材、木材、或综合材料),完成作品后期的艺术效处理(12课时)。

活动设计

带学生去户外参观材料市场,搜集材料图片素材,以动手能力训练为主导,强调技法的同时,更强调设计的重要性,用实材表现设计方案(4课时)。

1.拍摄、收集材料照片(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模型制作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程总结

1.优秀作品欣赏(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雕塑效果图绘制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雕塑模型制作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4.对本课程环节的学习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雕塑艺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雕塑基础;空间基础

一、传统的雕塑专业

雕塑是传统美术学院下一门主要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以空间造型为主要手段,创作三维空间中的艺术品。传统的雕塑专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专业院校中,对于雕塑的学习时间是最长的。一般本科艺术类学习是四年制,而雕塑专业的学习则是五年制。传统雕塑专业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其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学习,甚至是熟知这门艺术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政府为了推行艺术“百分比”计划,在城市建设中规定百分比的艺术计划,使得公共艺术有了雏形。公共艺术的概念从上世纪末传入我国,2013年教育部正式把公共艺术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建立。1.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公共艺术、无论在西方还是在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在早期的公共艺术研究中,往往是对公有空间的艺术为研究对象,这和公共艺术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是壁画,是空间艺术设计,其实我们是无法将其对等的。公共艺术无法被认知为如雕塑、油画、环境设计这样的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实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合,主要集中在空间之中,根本上是一种观念的建立。因此对公共艺术无论作何种概念解释,我们对其无法否认的一定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2.公共艺术与雕塑雕塑我们说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诞生跟随与人类之初,是人们对空间进行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在于空间、体量这些都是必须满足于空间之中的,而非绘画艺术一般可存在于私密空间或者个人之中的。因而雕塑的这一特性使得其成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艺术表达形式。在公共艺术观念刚刚传入国内的时候,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对城市雕塑的研究。所以我们说公共艺术和雕塑是一个交叉和包容的关系。

三、《雕塑基础》课程的新角色

公共艺术专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其基础体系的建设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全新的。雕塑特性使得其作为公共艺术中的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其对空间的研究和思维是公共艺术基础研究中所必须的。1.《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初探《雕塑基础》做为课程设置,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其经历了9周的课时,6周的课时以及现在的5周课时,其课时量的安排在不断的减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提高。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非传统雕塑专业的学生,他们进入这一课程之后,对泥塑的认知几乎为零。同时在没有经历较深入造型训练的学生,实质是很难进入到雕塑的空间造型中的。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与摸索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对《雕塑基础》课程的设置课时数的减少,本身就在于对该课程的重新定义。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不应该是和传统雕塑的学习一致。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是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公共艺术中雕塑这一主要艺术形式认知的一个基础,而非学习雕塑。2.《雕塑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基于对《雕塑基础》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得重新认知,其作为对一种艺术形式的基础认知,而非技能学习,《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得以实施。对于该课程的设计转向了意识培养、审美培养以及基础空间造型培养三个方面。首先针对意识培养。从公共艺术专业的认知中,我们将公共艺术之初的认识更多的置于公有空间之下,还是从观念上理解在公共社会中的公共性艺术,无论从何种概念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公共艺术都将是置于环境之中,而这样的环境可以是一个空间,社区甚至是一个城市。在空间中讨论艺术形式将是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雕塑基础》课程的第一任务即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认知理解。其次针对审美培养。审美是每个艺术学生的修养培养,也是一个学生在艺术设计上是否能够有独特性的关键。而审美也有本身的不同之处。在二维平面空间下得审美与三维立体空间下的审美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在学习之初是很容易混淆这两者的。虽然审美是一个个性与情趣,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集中体现,三维空间中得审美认知则复杂得多。形式,空间分割以及材料都是三维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础空间造型培养,是根据传统雕塑专业而衍生的培养方向。无论是如何的基础体系培养,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能够进行应用才是训练的更本目的。原有的课程泥塑训练分别被替换成了泥塑造型、空间体块造型和材料造型三个部分。泥塑造型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传统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完整过程有一个基础认知,学生通过两周的泥塑训练,进行泥塑的空间造型,了解和认知传统雕塑如何从概念、图像转换到空间的过程。了解基本方式之后学生将泥塑转换成为空间体块造型。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体块和组合方式,对前一阶段的泥塑进行空间重塑,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空间造型的方法以及空间组合的方式,同时也避免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进入泥塑这种传统雕塑学习的尴尬。在后一阶段的材料造型的训练中,学生将更加广泛的对空间进行重组,通过应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使得对空间多样性,空间正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空间的理解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也较深入的理解雕塑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四、《雕塑基础》是公共艺术专业的空间基础

《雕塑基础》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公共艺术的特殊专业性下,课程的作用于设计只是得到了相应的调整。雕塑本身作为空间艺术,其空间性和体积性使之成为公共艺术中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对其研究和学习是公共艺术专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通过雕塑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的改革,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对空间的认知,能满足公共艺术专业的空间设计要求。同时以实际训练与操作进入空间训练使学生对空间的理解更加深刻与透彻,因此将《雕塑基础》作为空间认知能力的学习培养是为公共艺术专业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雕塑艺术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宇达青铜雕塑频道;中国雕塑艺术品市场

众所周知,中国的雕塑艺术品市场近年来风生水起,07匡时秋拍,雕塑就拍出9488240元,占专场成交额76.48%;中国六朝《石灰岩兽雕像》更是在苏富比以547.2万美元成交……青铜雕塑艺术作品将要逐渐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一个新的雕塑市场将在中国逐渐形成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雕塑作品将逐渐成为拍卖收藏市场的新宠。但中国的雕塑市场又同国际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何借助“互联网+ ”做大做强中国雕塑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2015年11月9日,全球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开辟的独家“宇达青铜雕塑频道”正式上线。这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雅昌艺术网建立的强强合作新模式,也是宇达公司为国内外雕塑家建设的“互联网+”雕塑艺术新平台。是青铜雕塑艺术收藏品走向高端市场全新尝试,也是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价值的示范性界定与倡导,更是构建拍卖市场诚信的一大创举。搭建了国内外雕塑家作品走向市场的平台,让艺术作品和市场紧密对接,推动中国雕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雅昌艺术网成立于2000年10月,是全球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专业门户与最活跃的在线互动社区,是获取艺术资讯的首选媒体平台,是艺术品收藏投资及爱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如今已成为艺术界最为推崇的互联网品牌,拥有逾100 万专业会员、800 万人次日均浏览量。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从事青铜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团公司,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部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国家对外贸易诚信AAA级企业、中国著名雕塑企业、中国艺术铸造产业基地,是专业化创意设计制造青铜巨型大型雕塑、高端创意青铜艺术品、青铜艺术品收藏品拍卖品、青铜雕塑艺术衍生品、青铜旅游纪念品为主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化公司。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和专业化的青铜雕塑制造企业借助“互联网+”高端战略合作,打造了“宇达青铜雕塑频道”全新的青铜雕塑艺术平台,整合丰富的雕塑及雕塑家资源,打造综合性、权威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示范性、展示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对中国青铜雕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雅昌艺术网的《宇达青铜雕塑频道》包括以下内容:

1、资讯:包含今日新闻、市场观察、展讯、宇达动态,将全方位、立体化、快速的及时上线国内外青铜雕塑的实时资讯。

2、雕塑家:全面系统地展示与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国内外雕塑家全方位资讯,并与雅昌艺术网内的雕塑家资讯实施共享。

3、青铜雕塑:分为“宇达制作”和“其他》”个版块。“宇达制作”实时推出宇达为国内外雕塑家制作过的和最新的青铜雕塑。“其他”则展示国内外优秀的青铜雕塑作品。(不一定是宇达制作的)

4、青铜城市雕塑:分为《宇达制作》和《其他》两个版块。《宇达制作》实时推出宇达为国内外雕塑家制作安装的大型、巨型青铜城市雕塑。《其他》则展示国内外优秀的青铜城市雕塑作品。

5、宇达青铜雕塑画廊:展示和在线交易宇达青铜雕塑画廊服务的国内外著名雕塑家的作品。

6、宇达青铜雕塑艺术馆:展示位于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内的著名雕塑家艺术馆:著名艺术家韩美林雕塑艺术馆、著名雕塑家吴为山雕塑艺术馆、著名雕塑家魏小明雕塑艺术馆、美国著名雕塑家吴信坤雕塑艺术馆、著名旅美旅加雕塑家司徒杰雕塑艺术馆、著名雕塑家张得蒂雕塑艺术馆、名家名作雕塑艺术馆。

7、新作在线:向国内外藏家实时推出宇达制作的青铜雕塑架上作品。为青铜雕塑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打开一条新的通道。

雕塑艺术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雕塑;实训;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向培训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力度在不断加大,以此改变自己的生活质量。雕塑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品之一,其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时代的标志。休闲广场,学校,公园,家庭,商业店面等等融入雕塑内容,能提高其文化元素内涵的高贵档次。大量的城市雕塑、商场雕塑、家庭雕塑饰品……,在源源不断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融入人们的艺术生活,从而激发了雕塑教育的内能,形成了艺术的阳光教育。

一、雕塑教育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空间的不断优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雕塑的市场在不断拓展,从而对专业雕塑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特色的艺术人才市场。根据目前的调查,雕塑专业人才一般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就业端口:一是专业雕塑设计公司。从事雕塑专业设计;二是雕塑厂。从事雕塑作品的专业制作;三是综合性景观规划等职能部门。成为政府部门的艺术类专家;四是从事雕塑艺术教育。作为专业雕塑教师从事艺术类教育。就目前来看,雕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般较好。

主要是因为雕塑专业人才,其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兼备,概念设计与加工制作兼容,高能从事专业雕塑作品设计,低能替代一般的工匠制作雕塑作品。是高能从低能就的专业人才,适应性强,就业区域广,进入角色快,专业技能熟。

因为雕塑业务多,雕塑人才需求量大,处于教育部门的功利性,特别是一些雕塑项目经营导致雕塑教育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造型轻设计。专业的职业美术学院尤为突出,临摹多,照样画壶芦。不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误区二:重动手轻理论。学生从走进学校的地一天,就是做呀做,作泥塑;雕呀雕,做木雕。理论课少上或不上,如学徒似工匠。

误区三:重实训轻教育。实训活动开展得多,课堂教育开展得少,比例倒挂,把学校教育变成实习教育来完成。

由于入多个误区,致使雕塑人才畸形发展,缺乏发展后劲,不能成为雕塑艺术的高端人才,对于推动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没有打好良好的基础和输入强大的正能量。

二、雕塑人才培养的渠道

就我国目前的雕塑艺术而言,主要是以下三种学习雕塑的渠道:

其一,美术学院学习。这部分人员主要是吸纳有一定美术基础的、专业美术学生;

其二,专业雕塑公司。主要是学习雕塑作品设计、翻制、安装与加工;

其三,从师学艺。主要是追求某一领域的高深雕塑艺术,如石雕、木雕、根雕等等。

从以上三个学习渠道,我们可以领悟到这样的信息,美术学院学习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以教育为主,以研究为主,以概念设计为主,属于学者型;专业雕塑公司主要是以实训为主,以制作为主,以加工为主,属工匠型;从师学艺,主要是以专业领域技能传授为主;主攻某一雕塑子项,追求某一雕塑领域的高深艺术造诣。既有艺术的传承,又有专项的研究,精湛的艺术,独特的视角,属大师型。

三、雕塑教育的探究

针对目前雕塑教育的现状及误区,遵循雕塑人才培养与学习的特殊渠道,对于当前的雕塑教育我们要进行科学的有益的切合实际的探索,以此形成雕塑人才教育培养的良好氛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科学的尝试:

(一)产学结合。雕塑艺术,既有理论学习的一部分,又有创作动手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从事雕塑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课堂教学与作品制作,创作实训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如:用学院承揽的雕塑业务,可以组织学习实地进行雕塑创作,雕塑作品的制作,让学生从雕塑作品中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达到提升知识技能的双重目的。

但在产学结合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尽可能面向全班学生,把之作为一种实习课来上;二是要在完成文化课和课室教学的前提下进行,避免那种工匠式的培养模式,不能让轻教学重实训的现象发生,在产学结合的层面上要科学把握。

(二)校企合作。雕塑教育要与相对应的雕塑公司、雕塑厂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用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到企业跟班学习,可定为雕塑实训周,让学生充分了解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使学生对程序、材料、机械和安装都有全新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雕塑知识内涵。每个班可选择两至三个企业进行轮训,但必须注意,进行实训的企业要以组织的形式合作合同,有组织、有计划、有课题地进行。

(三)定向培训。从事雕塑学习的教学班,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依据学生选学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择重培训。如学习木雕的,可以与木雕大师联系,进行实训,外聘授课,野外考察创作,学习专业技能。学习石雕的,可以与石雕厂联系,进行实训,选择主题,创作石雕作品,使学生既有全面的雕塑知识,又有专业的雕塑技能,达到修改化学有所长的目的。

(四)模拟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雕塑作品创作能力,教学班可以开展模拟设计,把学生某个公园、某个广场,要求学生创作城市雕塑作品,用电脑绘出低制图稿,用泥塑制作作品模型,再请老师、教授、专家评分,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创作的作品,在要求学生完成以上创作流程的同时,要完整的用局面的形式诠释本人的创作意图,使学生能充分解读雕塑作品的艺术内涵,提升创作品位。

雕塑艺术专业范文第7篇

场璀璨的视觉盛宴。

出席嘉宾

开幕式上,上海市文化创意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跃华、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执行会长马小枚、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秘书长渠晓玲、上海世界你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杨文华分别发表了致辞,对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的开幕予以祝贺。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在致辞后公布了“钱绍武学术奖・金奖” “陈丽华艺术奖・金奖”及银奖、铜奖的获奖名单。在相关领导与嘉宾向获奖学生颁发了奖项之后,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执行会长马小枚宣布展览正式开幕。出席活动的嘉宾还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建国,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郭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雕塑》杂志社副社长林汉文,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原副局长王小明,上海市青浦区文广局局长曹伟民,亚洲铜装饰协会会长谭德睿,上海世界你好美术馆执行馆长房福军,著名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国桢,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剑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主任朱尚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社执行主编宋伟光,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鹤,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鲍海宁,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晓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舒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姜涛,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主任罗瑾,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池灏,以及其他艺术高校负责人、学生代表、雕塑家、媒体记者、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等。

作品评析

这次优秀雕塑作品展,展出了来自全国近40个艺术院校的100名学生的优秀雕塑作品,体现着“90后”一代认识世界、展示自我的观点视角与认识法则,承载着他们关于历史传承、文化变革和时代振兴的使命与理想。与往届展览相比,这

届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广阔,积极关注社会、人文、自然,生态,在观念突破、新技术运用、媒介材料细化、艺术主题突破,风格体裁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创新实验,展示出了全新的艺术面貌,为当代中国雕塑艺术事业注入了新的气息与生机。可以看出,这些毕业生作品的艺术水准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未来走向,体现出了国际性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下,我国新时期人文艺术领域全新的精神面貌与独特气质,以及雕塑艺术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表彰这些优秀作品,组委会组织评委经过公平、公正的评选,评出以”钱绍武””陈丽华”命名的特别奖以及金银铜奖,激励更多的艺术高校毕业生创作出更精彩的艺术作品,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傅加获得了”钱绍武学术奖”;江南大学艺术学院的陈洁莹获得了“陈丽华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的李万秋、黄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孟祥柯,中国美术学院的李智敏、李罡,天津美术学院的邹洪泽,获得了银奖;西安美术学院刘海、湖北美术学院的潘悦、鲁迅美术学院的于淼等人获得了铜奖。此前,主办方还举办了优秀雕塑作品网展,评选网络人气奖,丰富了该项活动的内容并扩大了传播途径,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与支持。

学术研讨

下午14:30,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昌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社执行主编宋伟光的共同主持下,来自各大美院的雕塑、陶艺,公共艺术等专业的负责人、骨干教师及文化学者,围绕“修养与创新”的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瓷都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国桢,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主任朱尚熹,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鲍海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肖立,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系主任潘尤龙,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系系主任温洋,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陈晓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姜涛,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晓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池灏,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主任罗瑾等人做了重点发言。主要涉及介绍与阐释各院校的教学理念,探讨当下雕塑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雕塑艺术跨学科创新与发展、雕塑教学改革与成果转化、专业创作与理论研究、艺术品牌与推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建设性意见,为中国高校艺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就业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活动寄语

本着“发现优秀艺术人才,推动雕塑教育改革”的宗旨,遵循弘扬学术、鼓励创作的主导精神,依托良好的媒体宣传平台、丰富的社会资源、全国文化艺术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在历届举办成功经验基础上,在尊重独特个性、营造学术气氛、建立有效机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见证了十年来中国高校雕塑专业教育教学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同时又反映着每个结点的成就与经验。十次的坚持与付出,成就了“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展”策划创意、展示模式、运作思维上的创新、突破与提高。同时,该活动也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多个艺术机构、文化企业、公益基金会、艺术家个人提供了各种便利与资金支持,其中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专门设立“陈丽华奖”,支持、协助展览举办,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榜样,得到了中国雕塑界的欢迎与肯定。

雕塑艺术专业范文第8篇

艺术设计专业雕塑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思路与教育理念,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雕塑内容与相关技巧进行定义与重塑,在不断探索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在当代艺术作品设计与创造中,雕塑是构成环境艺术设计景观的最关键要素之一,对于增强环境艺术整体美观和提高雕塑家的实际设计与规划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构建积极的环境景观空间表现因素,不断发掘雕塑潜在的视觉功能。每一类雕塑都象征不同的认知空间、理解空间与审美意识空间,对于启迪观众审美智慧具有重要功能,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将二维空间习惯积极转换为理性三维空间的观察分析模式,有利于雕塑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近年来,各个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类学生在数量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也出现了激增现象,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尤其是不少学生在入学前缺乏必要而专业的系统性训练,因而其素描人物与选定色彩静物的能力相对而言比较薄弱,给专业教学带来了较大挑战性,不利于专业教师实施完善而统一的教学目标。然而,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学生创造了很多契机,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为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带来了可能性。教师通过完善教学机制,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雕塑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艺术设计雕塑课程改革方案探索

近些年,国内外诸多教育科研机构对艺术设计雕塑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实践,从本质上创新了雕塑课程理论的应用途径,优化了整体教学改革效果。尤其是我国一些艺术设计类高校在引进包豪斯教学模式之后,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雕塑学科教学成果的进步与完善,促进了艺术设计雕塑专业学生知识的提高。然而随着高校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不断优化调整与更新,艺术设计雕塑课程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提升雕塑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1.完善注重理论兼顾技法的教学理念

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需要以技法训练为基础不断深化和升华其理论教学。在雕塑课程中融入较多的专业技法,能够提高教学系统的整合性与多元化功能,而在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中进行相关理论的培养与教育,可以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将技法训练与理论指导相结合,突出理论指导的必要性,通过采用图文并茂的图片对照教学法缓解因单调性理论授课给学生带来的情感疲劳,有效减少学生学习雕塑课程的隐性枯燥感;通过在设计专业雕塑课程大纲中融入较多的优秀作品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鉴别欣赏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与模仿、解读与分析优秀作品内容,能够全面提升认知能力,加强对于雕塑课程本质性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宣传与普及雕塑技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增强技法运用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使操作技能更加娴熟。

2.“本末倒置”教学法与真题真做、设计为主的实训模式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较大区别,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雕塑课程,全面提升多维空间想象与创新能力,培养学习热情。因而在雕塑教学中,相关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先进行实训再教授理论再到实训的授课模式,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与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教师盲目授课、学生被动听课,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索学习。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各类装饰性较强的动物和人物雕塑,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泥性,而且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对于增强课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真题真做的实训教学模式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真实设计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在雕塑素材搜集与积累、雕塑主题收集与选定、雕塑材料设计与应用、雕塑工艺判断与提高中全面提升创作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实训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升华自我,帮助其养成严谨治学的良好态度。

3.“考、评”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

在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教学中运用“考试”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可以帮助学生营造积极有利的、真实可操作的文化氛围,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加真实性的课堂体验效果。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雕塑设计题材、设计内容以及设计形式与材料,从而提升个人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加强考试后的公开评价,能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而对自身不足和缺陷进行及时弥补。此外,采用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与教师专业点评机制效果,使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更具有生命力。

4.课后交流总结与知识更新相结合

课后交流对于雕塑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雕塑专业知识,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对学生课后总结与自我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雕塑课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其内部交流能力与外部交流能力。如,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共雕塑学者大赛、专业环境设计人员学术探讨交流会等,增强学生的实际雕塑能力,推动雕塑教学的良性循环发展。鼓励教师不断对雕塑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因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课程知识模式与结构不断发生优化与变革。如,艺术设计雕塑材料不断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石头、木头、青铜发展到如今的钢铁、玻璃以及含有高科技的高分子聚合物等,使得雕塑的类型也变得丰富起来。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科技发展潮流,不断更新材料类型,让学生设计出更具有创新气息的雕塑作品。结语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教师要不断采用创新型的改革方案,解决雕塑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完善与落实各项艺术设计理念与实际操作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操作能力与领悟能力,使雕塑课程教学效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层次、高水平的设计人才,使我国的艺术设计雕塑水平与国际接轨。

雕塑艺术专业范文第9篇

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在办学规模上有了突破,但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中仍沿袭传统美术院校的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美术院校师资配备、教学体系以及办学宗旨,更趋向于传统意义上纯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强调对雕塑技法和技能等基本功的训练上,学生的能力局限在对形体的临摹和结构的分析上,对城市雕塑理论的学习几近空白,更缺乏城市雕塑从设计到实践的机会和经验。而且由于缺少文化素养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创作上并没有实际的可延展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培养模式易造成雕塑学科的人才形成单向性艺术家式的极端。

如今的雕塑专业不再是培养处于艺术象牙塔里的雕塑家了,雕塑作品也不仅仅是陈列在美术馆中的作品和表现宏大政治主题的纪念碑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将城市雕塑当作城市人文景观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重大的城市景观建设项目都有雕塑设置及雕塑家的共同规划,除了公园、绿地、中心广场这些传统的城市雕塑放置地之外,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个层面,街道、小区、庭院乃至地铁站内都有雕塑的身影存在。其形式风格和表现内容也千变万化,非一句话所能界定。这应视为雕塑功能的拓展,也是当今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1。

一、行业对城市雕塑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分析

城市雕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其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同时又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是企业对城市雕塑人才培养提出的一项最根本任务。

城市雕塑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人才能力结构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1.雕塑造型能力

要建设城市雕塑,首先应具备雕塑造型的基本塑造能力,掌握雕塑塑造中所必备的基本功,以确保雕塑在制作过程中准确把握形体造型的准确性。

2.多学科知识背景

城市雕塑学科具有跨界、综合、紧扣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并且汇同城市环境学、文化学、设计学及数字科技、工程材料等学科领域,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以城市视觉美学追球为内核,通过美术学与设计学、艺术学与工程学、与信息科技媒体等学科的融合,为艺术与工程开辟一条独特的实践性艺术学科之路。因此城市雕塑人才不仅应具有设计创作能力,还要有一定工程素质、多学科交叉背景以及多工种协调能力。要熟悉景观规划的基本原理,以便更好地把控城市雕塑设计的整体空间关系;要熟悉材料科学知识,尤其是新材料的应用;要了解结构方面知识,更好地解决合理承重问题,以确保作品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要善于与景观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等不同的专业人士合作。城市雕塑家不应是单纯的雕塑设计者或是加工者,而应是一种集设计能力、加工制作知识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学科、景观学科的综合性极强的人才。

3.具备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

城市雕塑是一种融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聚焦点,其基本特性要求它的表现形式要以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达更高层面的文化价值意义。因此,城市雕塑设计者要有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修养,这是解决城市雕塑设计中文化定位、创作风格、彰显城市精神,以及创作雅俗其常作品的关键.

4.要有多学科、多工种协作的能力

城市雕塑建设中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特色显著,决定了艺术家不可能再闭门造车。任何一项城市雕塑的建设都是一个繁杂的项目,并且通常是处于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从方案创意到工程实施到落地为安,往往是多角色、多部门协同完成的。城市雕塑建设的总负责应善于与其建设过程中相关的学科、加工团队真诚合作,最终达到城市雕塑建设的一流水准。

面对城市雕塑的行业特点和学科特征,使我们不能沿着过去的老路前进。按照传统美术院校的教学思路,将制约城市雕塑发展中技术与设计、艺术与设计、环境与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无法适应当前城市建设的需求,也不可能要求大部分学生从事纯艺术性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所面对的严峻挑战,在未来城市雕塑的教学中改变策略。将城市雕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对城市雕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具备文化、艺术与技术3个方面的能力,达到传统文化知识深厚,造型基础扎实.要了解雕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安装的全部工艺流程,以确保城市雕塑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城市雕塑教学思想的转变

1.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

当下,城市雕塑人才培养主要有纯美术院校和工科与多科性院校两大类。纯美术院校具备联合人文艺术学科共建的优势,但由于缺少工科背景的学科支撑,大量工程类课程无法开设,诸如建筑结构、材料工艺、建筑物理等,易陷入“纯人文”“纯艺术”的误区。

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已有了很大发展,其设计的内容和形式靠传统的学科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从单纯的造型设计发展到空间设计、融入环境意识,从纸上的方案草图到加工制作、安装落地,所涉猎的内容不仅有经济、心理、行为、资源、文化、历史、景观与环境、植物、光照、交通道路等,同时还包括了材质、结构、工艺等在内的通盘考虑。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对以上诸多学科的内容都应具备相应的知识,既要注重雕塑艺术的艺术性,更要注重雕塑的技术性,毕竟城市雕塑是为具体工程项目服务的。因此,在雕塑教学中渗入交叉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对学生进行造型等基本的雕塑本体性的教育,更要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以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比较新的领域的知识、概念、方法或技巧,应用于雕塑的制作和设计中去。

而在工科与多科性大学,尤其是建筑类院校中开办雕塑专业,可以更好地结合学校强势学科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利用其学科专业、研究资源等有利条件和内部优势,建立专业交流平台,强调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如从我校城市雕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就可看出综合类工科大学所具有的多学科优势和交叉学科的相互支撑作用(见表1)。既设有环境规划、园林艺术、中外建筑史等方面的课程,还要学习各种材质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有了结构方面的知识,方可解决城市雕塑异形不规则结构的合理承重问题,以确保所设计的城市雕塑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有了工科材料成型等专业的有力支持,不仅可保证雕塑后期的艺术质量,更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工艺的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构成了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之间更为有机的相互补充,使雕塑专业和学校其他学科专业的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

城市雕塑专业方向是综合艺术与设计的教学,只有通过综合教育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运作,才能避免过于狭窄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可能会造成的文化割裂和知识结构的偏狭,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的城市雕塑专门人才,实现更好的就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

2.项目实践教学,榜样力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城市雕塑相关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追求创新和注重实践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促进。因此,从专业角度来看,城市雕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实践是其教育的重要环节。城市雕塑教学应从纯理念模式中走出来,强化设计与工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教学走出课堂,使学生在真题真做的设计实践中经受磨练与体验,设计成果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价。

在教学中,一方面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订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设计、实习任务指导书,并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控制;另一方面进行定项工程接触和工程设计,以科研带教学。引入社会,企业的项目以及教师的各类横向、纵向课题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在真实的项目运作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许多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东西,比如施工技术、装饰材料、工程管理、艺术制作效果等实际感受,锻炼学生从立项、实际调研、方案设计、调整修改、评定方案到真材加工制作、实施、使用和维护、评价与发挥社会效益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随着项目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师将主要环节的设计深度进行比照分析,学生逐渐可以看到教师面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及实施过程,从而针对自己所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有取舍地学习专业知识。在项目完成的同时,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总结出该类科研项目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难点、要点,增强其实践运用能力。

同时有条件的专业院校还应尽可能地设置自己的城市雕塑设计研究所,配合教师工作室制度和学生导师制,形成教师带学生共同参与城市雕塑设计,及其相关实际项目的运行机制,成为锻炼教师专业职业能力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

3.融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最为直观的展现载体。城市雕塑不只是通过造型来表达内涵,更重要的是将时代文化和个人艺术思维、综合素养融入作品中,其表现形式要以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语言去诠释更高层面的人文价值涵义。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重视传统、关注社会、比较研究、兼容并蓄、体验挖掘。综合创新的同时,努力把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融入作品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化道义精神,更多地寻求与人和社会的融通,达到审美主体与雕塑客体、雕塑内涵与表现形式、雕塑本体与周遭环境、雕塑表达与功能体现等的统一。

城市雕塑的教育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态势来展开,艺术的公共性意味着一种开放、兼容与多元。城市雕塑的教学实践更应把贯彻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基础观念,在课程中针对西方文化日趋严重的影响,注重对学生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在教学中确立对城市雕塑立足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研究,在中西文化冲突交融中寻找新的碰撞点。在课程设置上,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等板块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有重点地注入到雕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与传统的素描、泥塑、材料、景观、构成等课程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在创造性地利用民族文化进行设计表达的同时,发展和丰富民族文化本身的艺术语言形式.

4.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优化与建设是美术院校改革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关键因素。城市雕塑设计的工程性、综合性、创新性对教师提出了综合知识、综合修养、综合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在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教师梯队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年龄结构上的配比,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教师队伍。通过师资背景多元化、专业背景多元化、教学经历多元化的原则,进行师资配置和教学团队的组建,能够有效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开发教学资源,取长补短,在协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7k平.

同时,选拔教师要注重既有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而教师的继续教育可采取国内外雕塑类相关专业教师互换、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学术研讨等方式实现;同时教师自己要坚持自主创新性学习,以学导学,边学习,边指导,在指导中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多参加实际工程项目,边实践,边总结,与社会需求对接,进一步更新和深化教学理论。

结语

雕塑艺术专业范文第10篇

1.1实践性强,研究能力弱

由于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需求,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多的是去积极参与市场化项目实践,能够真正愿意投入大量精力,潜心研究的人比较少,重理念、轻科学,缺乏可持续的研究支撑。

1.2学术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研究方面的创新性人才缺乏,尤其缺乏领军性人才(如院士、973、863首席专家、长江学者、杰青、等)。科技贡献率低,部级项目、部级基地、部级大奖均较为缺乏。

1.3学科交叉缺乏

风景园林的本身决定了这是一个需要与很多其它专业交叉的专业。但现在国内在风景园林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交叉不够,很多高校的建筑学院缺乏园林、植物、生态等方面的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很多设置了园林、植物、生态等方面专业的学校、学院的园林、风景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1.4高端人才培养乏力

风景园林专业的博士生资源匮乏、质量低劣,特别是研究推动专业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专业的学生培养没有科学的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没有建成。博士培养是研究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便直接影响了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体研究水平。

2.风景园林与景观雕塑的理论教学与应用关系

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1)用以表现园林主题。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动的形态语言是雕塑的特征,因此,园林表达主题往往是通过景观雕塑来表现。(2)组织园林景观。由于景观雕塑三维空间的艺术特性,可供人们全方位观赏,是景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现代园林中,优美的环境被许多具有艺术魅力的雕塑艺术品注入人文因素,往往多数景观乃至全园的主景便是雕塑本身。环境的组织景观、美化环境、烘托气氛方面主要是靠这些雕塑来支撑的。(3)点缀装饰环境。一些具有幽默风趣、或夸张、或颜色鲜艳、或抽象的雕塑小品常在园林景观中用来点缀环境。(4)其它作用。园林中常设一些服务性设施,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不仅拥有优美的造型,同时也满足其使用功能。

景观雕塑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设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风景园林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具有审美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相结合的设计师。一个专业的设计师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而通过研习绘画、雕塑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形式来提高一个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无疑是一个好途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营造具有艺术氛围的宜人环境空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景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设计要素,又在城市景观中占有画龙点睛的地位,所以面向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开设景观雕塑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并且能够建立从雕塑本身的设计制作与雕塑外环境的设计2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设计意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作为年轻的、应用型专业的景观雕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景观雕塑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重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它们还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主要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环境艺术和景观雕塑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3.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应用

3.1人文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在主题选择上,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定文化、信仰、精神、概念为主题的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不包含特定历史与地域因素,属于人文主题雕塑现代园林景观。

3.2历史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很多城市的象征代表,往往是这个地方曾经的伟人,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会以个体形式的主题雕塑来表现。景观雕塑现代园林的策划主旨带有纪念性、历史性,并由多件纪念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雕塑艺术组成时,雕塑艺术现代园林就可以被称为历史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肖像雕塑艺术和抽象雕塑艺术是历史主题雕塑2种情况。根据现代园林的特色特征,通过良好的策划,在某种特殊的安排形式下,集中不具备相同主体性的抽象雕塑艺术可以在一个现代园林里表现出某种主题性的观念与意义。

3.3地域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地域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是为了反映自然特色、地域文化。此类艺术现代园林内雕塑要求,是为了反映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与旅游策划发展结合,为了能展示出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大的区域、大城市,其人口数量多、文化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所以当地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表现主题的要求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而小的地区则需要准确地定位和更为鲜明地反映人文内涵。

4.结论

上一篇:保险销售管理范文 下一篇:日常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