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范文

时间:2023-10-10 20:40:42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篇1

关键词:博弈论 囚徒困境 日常生活 最优化

一、博弈论基础

(一)博弈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又名“对策论”,它研究的是决策者为获得最大利益如何选择适当的策略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在运筹学领域也有重要地位。它研究的是在彼此依赖的条件下,决策者为获得最大利益如何抉择适当的策略的理论和方法。

(二)博弈的基本内容

博弈的构成要素有五个,分别是:参与者、行动、支付、规则以及均衡。参与者是博弈的决策主体;行动指参与者可以采取的行动方案;支付指根据决策结果获得的收益;规则指对参与者行动的先后次序等内容的规定;均衡指一切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的组合。

(三)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参与者在作出决策后,所得到的支付结果是稳定的,并且任一方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得到更大的收益,因此,参与者都不会改变策略来打破这个均衡。博弈的结果总为纳什均衡,因此,我们用纳什均衡来表示博弈的结果。

二、囚徒困境模型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具典型的案例。警察抓捕两个作案嫌疑犯,并将其关在不同的房间受审。警察告诉每个嫌疑犯:若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抵赖,则释放坦白嫌疑犯,对抵赖嫌疑犯判刑十年。在这个博弈中,每个嫌疑犯都有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每个嫌疑犯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则被释放,不坦白则会判刑一年,总之,坦白要比抵赖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抵赖则被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更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这就是囚徒困境。

运用博弈论分析,参与者为嫌疑犯甲和嫌疑犯乙;行动集分别为嫌疑犯坦白或者抵赖。若两名嫌疑犯均选择坦白,其支付结果为(-8,-8);若嫌疑犯甲坦白而乙抵赖,其支付结果为(0,-10);若嫌疑犯甲抵赖,乙坦白,支付结果为(-10,0);若嫌疑犯甲、乙均选择抵赖,其支付结果为(-1,-1)。运用下划线法进行分析,支付矩阵为表2-1:

由囚徒困境案例得知,一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不一定可以满足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个人选择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三、囚徒困境模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购买火车票时的应用

火车出行方便快捷、价格合理,因此乘坐火车出行已成为人们内剧增,火车票的购买难度便明显增加。因此,抢票是无法避免的。

假设学生甲和学生乙同时购买仅剩的一张火车票,运用博弈论进行分析,该博弈的参与者为学生甲和学生乙;行动集为学生选择放弃或者继续坚持;若学生甲坚持,学生乙放弃,其支付结果为(1,-1);若学生甲坚持,学生乙坚持,其支付结果为(-∞,-∞);若学生甲放弃,学生乙坚持,其支付结果为(-1,1);若学生甲放弃,学生乙放弃,其支付结果为(0,0);运用下划线法进行分析:划线后的支付矩阵为表3-1:

(二)马路行驶中的违章问题研究

为了节省时间,大部分驾驶员会选择加速、超车甚至闯红灯,所以造成了日益突出的城市交通问题和交通拥堵现象。

运用博弈论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假定在不全违章的情况下,违章的成本低于不违章的成本,违章成本为1,不违章成本为2;若驾驶员同时违章,会造成交通堵塞,产生额外的成本2。假设马路上有两名驾驶员:驾驶员甲和乙,即为该博弈的参与者。行动集为:驾驶员违章或不违章;若驾驶员甲违章,乙不违章,则支付表示为(-1,-4);若驾驶员甲违章,乙违章,支付表示为(-3,-3);若驾驶员甲不违章,乙违章,支付表示为(-4,-1);若驾驶员甲不违章,乙不违章,他们的支付表示为(-2,-2),运用下划线法分析后的支付矩阵为表3-2:

从支付矩阵看,该博弈的策略组合:驾驶员甲不违章且驾驶员乙不违章为唯一的纳什均衡。但是,由于每位驾驶员都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违章,从而引发交通问题,既损害了个人利益,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四、结论与建议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篇2

这是《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一书中的一个案例。这本书教你如何像博弈专家那样思考问题。两位作者中,阿维纳什・迪克西特是著名的工业组织和国际贸易理论专家,巴里・奈尔伯夫是著名的博弈论专家,两个人的完美结合,写出了一本深入浅出的大众博弈论著作。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博弈论都是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的课程。对普通人来说,它是既遥远又陌生,更谈不上有实用价值。两位作者则告诉我们,博弈论的作用无所不在,大到裁军和世界和平,小到如何使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恐吓变得可信,无不可以用博弈论来进行分析。

常人往往依靠直觉来作判断,但直觉却常常是错误的。比如,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你依靠直觉来思考,则你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假如你拿到一个4000元的红包,则你知道你的同事的红包要么是2000元,要么是8000元,两者的概率相等,所以你的期望收入是5000元,高于你自己现在的4000元。如果按照这样的常理进行思考,你会得到应该和同事交换红包的结论。但是,你的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你没有考虑你的同事的反应。显然,如果他拿的是16000元的红包,他肯定不会提出和你交换;又因为他知道你不比他傻,你拿到16000元的红包也不会和他交换,你之所以同意和他交换仅仅是因为你拿到比16000元少的红包。以此类推,只有当你的同事拿的是500元的红包时,他才会和你交换,而此时你当然不会和他交换。

直觉为什么不可靠呢?因为直觉不习惯于策略思维,也就是说,不习惯于考虑别人可能的反应。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恰恰是策略思维。如果你想磨砺一下你的分析能力,而不仅仅靠直觉进行判断的话,你就应该学点儿博弈论。但是,你不必坐在经济学系的课堂里去听一个学期,你只要读一下《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这本书就可以了。两位作者虽然是大学者,却把这本书写得像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你无须知道均衡、精练这样的专业名词的含义就可以读懂这本书,你甚至无需任何经济学的背景就可以理解作者提供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讲述了博弈论的大部分内容和它们的应用,丝毫没有留下任何学术著作的痕迹。这是一本很好的床头书,也适合在长途旅行的列车或者飞机上作为消遣读物来阅读。你不用担心自己陷入过度的思考之中,也不用担心读完这本书后自己变成了“冷血的”经济学家。如果不想像博弈专家那样进行策略思考,这本书里大量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案例也足以让你的精神享受一番。

当然,这本书也可以为更严肃的目的服务。由于书中有大量的经济案例,这本书可以作为大学里的MBA的《管理经济学》课程的辅助教材,让学生们轻轻松松地掌握博弈论的真谛,并让他们学到一定的运用博弈论来对日常商业运作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阅读这本书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分析能力的一条捷径。

特别要提到的是,本书的翻译值得称道。整部书的翻译很传神,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作者的意趣。这是一本轻松的书,译校者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点,保留了原书风趣的语言风格;而且语言流畅,几乎看不出翻译的痕迹。可以说,这是近年来经济类翻译图书中的上品。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篇3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博弈论 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是在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年10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人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

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

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个传播模式,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篇4

关键词:商家选址 策略组合 最优反应

1.引言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说过,“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大致的了解。”博弈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凡是两个及以上的行为人进行决策的过程,都会涉及到博弈,因利益而发生冲突或对抗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到国家政治、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小到人生棋局、日常生活、游戏,谋略型对抗都是最为常见的局势。本文将用博弈论的观点解释商家选址问题,为什么卖同类商品的商家会紧挨着布局。

2.什么是博弈

所谓博弈,就是策略性的互动决策。任何一个博弈,至少包括三个要素:

2.1一组局中人(一个局中人集合);

2.2局中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出招);

2.3局中人可能得到的赢利。

标准的博弈论,假设人们不会有道德、良心和情感上的考虑,所有的一切都唯一以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作为行动选择的标准。任何一个博弈中,每个人的赢利不仅取决于自己如何“出招”,也取决于别人如何“出招”。正是这种战术上的互动,使得博弈充满了趣味、新奇,甚至惊险、刺激。而所谓博弈论,就是一套研究互动决策行为的理论,它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谋略型思考问题的方式。

3.最优反应与纳什均衡

最优反应是指,给定对手选定一个策略,则我选择某个策略比选择其他策略都要好,那么选择这“某个策略”就是我对于对手选定策略的最优反应。

纳什均衡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下每个参与人所采取的策略都是对于其他参与人的策略的最优反应。以二人博弈为例,纳什均衡就是一个策略组合(甲的策略,乙的策略),甲的策略是对于乙的策略的最优反应,而乙的策略也是对于甲的策略的最优反应。

4.商家选址问题

不管我们出门旅游,还是城市购物,您会发现,卖同类商品的卖家经常会紧邻在一起。最大的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和麦当劳,也经常会集中在一个地点,甚至相连。好多人都会想,这不是增大了自身的竞争吗?用博弈论的观点,我们很容易解释这个问题。

4.1商家选址模型

设两地A、B的距离为1000米,两个商家甲、乙要在此选址开店。设两地间均匀分布着1000名顾客,每个顾客都将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店铺消费。那么这两个商家将如何布局他们的店铺?

设商家甲将在距离A处x米开店,乙将在距离甲y米出开店,如图1所示:

将该模型中,商家的支付系数越大,则吸引的顾客越多,设计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由表1支付矩阵,我们可以得出,当x

同理,当x=500米,甲选在中点时,乙的最优策略也是选在中点;

当x>500米,甲选在距离B地较近处时,乙的最优策略是距离甲左侧y米处,所得支付系数为:x-0.5y,当然,y=0时最大,即紧挨着甲的左侧开店;

在上述模型中,两个商家会发现,如果自己摆在中点以左(或右)的位置都是不好的,因为对方可以通过摆在紧邻自己的右(或左)边,即可获得超过1/2的顾客消费者,而自己只能获得少于1/2的顾客消费者。只有自己安置在中点位置,这才是最好的,因为无论对方紧邻自己左边还是右边,自己始终可以得到1/2的顾客,其他位置不可能得到这么多顾客,于是,两个商家就紧挨着将店铺都开在了中点上。

5.现实问题解释

上述的商家选址模型的博弈,还可以用于政治选举中拉票活动的分析,也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卖同类物品的商家都紧挨着布局,为什么有麦当劳的地方大多数都会有肯德基。在上述博弈模型中,(中点,中点)是一个纳什均衡,两个商家都已选取了他们的最优反应,甲选择中点是对已选择中点的最优反应,而乙选择中点是对甲选择中点的最优反应。只有在这样的策略组合下,博弈的双方才能得到一个稳定的结果,即达到了纳什均衡。

参考文献:

[1]拜尔、格特纳、皮克.法律的博弈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篇5

他们还说,写作《妙趣横生博弈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读者“培养成策略艺术的更佳实践者。不过,对策略艺术的良好实践,首先要求对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方法有初步的掌握”。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博弈,小到下象棋、养小孩,大到创事业、搞经营,再大到选总统、试军备,几乎无所不包博弈,决策的思想。与此同时,它不像一个伐木工人去砍树,面对的是没有想法和行动的树木,在多数对垒局势里,我们身边围绕着的是积极思考和同样工于心计的人,他们的选择与我们的选择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甚至互相牵制。正如作弊的考生要时刻面对来回走动、严肃监考的老师,做题跟猜谜一样的学生总要换位思考、寻思出题者的习惯,这些都是博弈。

对此,此书作者提到“当将军试图消灭敌军时,他必须料及并克服阻止其意图的反抗力量。如同将军一样,你必须意识到你的生意对手、潜在配偶,乃至你的子女都是富有谋略的。他们的目标与你的目标既可以相互冲突,也可以完全一致。你的决策必须求同存异并充分利用合作。”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多少需要懂点博弈论。要知道,它可不是什么小把戏,也不是厚黑学,

看完《妙趣横生博弈论》之后,应该对博弈论持有这样的看法:它应该是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理论,应该是大智慧,应该是个人理性融入社会的艺术。对于那些试图探求真实世界现象之因缘的人们来说,博弈论也是理解高度互动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

此前,很多有关博弈论的文献都采取数学形式讨论,这使得博弈论在很长时间里都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学科。迪克西特首先认识到,“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因为博弈论的洞见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有广泛的应用。于是他和合作者身体力行,将博弈论的重要洞见从原来数学形式的理论,转换成日常语言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论化的命题。他们“想要改变大家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逻辑以帮助大家策略性地思考”。

通过迪克西特等人的努力,不仅为博弈论提供了许多更深刻也更生动的思想,而且为博弈论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如果说,当年谢林的成功之处在于从学术的立场影响了学界和政治界,那么,迪克西特则为那些来自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以及其他关心博弈论的大众读者奉献了精彩的理论读解篇章。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篇6

[关键词] 博弈 纳什均衡 竞争

一、博弈概述

博弈理论假设游戏的双方都是“理性的人”:在一定的预期和条件下,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人的决策都可能影响到其他人并同时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证券市场涨跌即是这种“博弈”的鲜明体现,市场参与各方正是在这里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勾心斗角。博弈论根据其所采用的假设不同而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团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强调的是个人理性。目前经济学家谈到博弈论主要指的是非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在这一点上,博弈论和经济学家的研究模式是完全一样的。经济学越来越转向人与人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利益和冲突、竞争与合作,而这正是博弈论的研究对象。

二、企业竞争中的博弈

我们将例举出许多类似于“囚徒的两难处境”这样的例子。如价格战、军备竞赛、污染等等。一般的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players)又称当事人、参与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payoffs)集合。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

1.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即一方所得必定意味另一方的等量损失。如青岛啤酒对中小啤酒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一方面借以消灭竞争者,另一方面又壮大了青啤的规模,这采取的就是一种零和博弈的策略。在目前中国啤酒市场集中度不高的背景下,青啤采取这种战略是正确的。青啤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燕京啤酒,按照市场竞争的法则,青啤当前应当采用竞合统一战略,即在竞争的背景下保持合作,以防两败俱伤。燕京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其总经理李福成放出话来,不想和青岛啤酒发生直接冲突,并提出只要青岛啤酒不抢占他的北京市场,燕京也不会抢占他的山东市场。

2.价格博弈

在价格博弈中,只要以对方为敌手,那么不管对方的决策怎样,自己总是采取低价策略会占便宜。这就促使双方都采取低价策略。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这些大战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费者。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

3.“绿色成本”博弈

企业今天的商务环境包含着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个广泛范围内所发生的一切成本(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废旧物品的管理、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土壤和水污染的处理等)都必须作为内部成本来加以考虑。如:如果考虑自然生态的约束并自觉地选择适应自然环境,就要将这部分成本内部化;反之,如果考虑选择等待政府施加压力并受到公众运动的谴责,则要冒生态法规成本和惩罚成本之险。很多管理人员与财务分析人员由于觉得这种“绿色成本”难以量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造成这种成本的原因归结于他人的问题,因此时常在某种程度上回避“绿色成本”这样一个事实。

三、博弈的启示

我们在生活中,还经常会看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要想取胜,关键在于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敌人薄弱环节。这对指导我们的经营决策不无启示。企业要在力量悬殊情况下获胜,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强强联合寻求突破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集中兵力歼灭敌人,否则我们将被敌人消灭,这种理念在我们的企业经营策略中同样适用。资源整合,强强联手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已是惯例的经营策略,而IT行业在近几年更有与传统行业“牵手”的成功探索。在今年,借助于传统行业的资源寻求市场的新突破也是一种新的气象。

2.把握时机,当机立断

我方要获得胜利,主要是要集中全部兵力攻击敌方薄弱环节,但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也极有可能被敌人发现。因此,当我们掌握有利时机时,应有壮士断腕的气魄,采取迅速行动,而不应优柔寡断,否则一旦敌人改变策略,我们将坐失良机。特别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当今世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面对急剧的信息革命,犹豫将会使你丧失良机。在当今“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市场上的需求已出现,只要你比对手更快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你就是赢家。

3.重视信息

这是竞争取胜的又一关键因素。企业的发展也与战争一样,应依据对市场变化的把握、对未来的判断和对自身状况的分析,适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迅速整合自己的资源,努力降低成本,提供市场所追捧的产品。在博弈的基本组成中有一项是信息集(或信息结构),竞争情报将改变参与人的信息结构,从而使博弈的均衡结果发生迁移。

四、结束语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博弈的思想经常被应用到例如投资、消费和雇用关系分析,生产、库存和维修关系分析,标价、拍卖和谈判策略制定,自然资源和污染关系分析,委托与关系分析等各种经济活动中去。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博弈思想的精髓,才能在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社,1996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篇7

关键词:博弈论现代企业构建和谐

近几年来,博弈论的观点频频出现在各类经济学著作中。博弈究竟是什么?博弈论对构建和谐企业有何启发或指导意义呢?通俗地讲,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研究利益冲突各方如何决策及决策结果的,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博弈的参加者、博弈信息、行为或策略、博弈的次序和博弈方的收益五项内容。

一、博弈论中几个重点理念

1.合作与非合作。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是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则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理论强调的是团体理性。非合作博弈论的重点是个体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引起了人们对“机制”问题的研究。

2.经济核心理论。参与者组成某类群体(被称作联盟)以及它们之间以互益的方式进行的交易。该联盟可以使交易后所有行为人都受益,这就产生经济核心的概念。后拓展到垄断和寡头及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等理论。

3.非数理博弈理论。非数理博弈理论分析的是混和动机冲突状态下的社会和经济行为:行为者本身对其他人的反应作为其他人的期望而影响其行为,即两个或多个团体面临相冲突的合作和竞争动机时的情景。包括以下三种形态。

(1)焦点效应:每个参与博弈的行为人以合作性的结果为目标进行协作而反对不协作的选择。任何因素都有可能使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继而选择这一点,这就产生焦点效应。焦点效应能协调社会行为人博弈行为的预期,包括协调共同利益和一部分不一致的利益。

(2)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常用于分析在社会决策过程中,因某些强制力决定的决策而形成共识。这些强制力包括文化的、习惯的因素。还用于分析不同群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和“多人囚徒困境”。

(3)自我控制理论:即自我博弈,以自己为对手的博弈。通过这一理论来回答什么是理性、人是如何控制自己行为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自我欺骗,使自己做应该做的事情,或者避免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这种现象,被称为预期的自我控制。这种理论为企业安排奖励与惩罚机制;通过承诺或契约,或者建立一个轮换机制奠定了基础。

4.冲突经济理论。即不合作或冲突世界中的“纳什均衡”。人们为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只要有机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总会利用“策略”通过损人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广泛存在于军事、犯罪、种族问题、能源、环境、外援和人类生命的价值等领域的冲突问题。

二、博弈论对构建和谐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和应用

1.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1)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业内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几个大型集团之间的直接对抗,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经营总体战略和一般战略决策必须在充分掌握竞争对手信息和策略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企业运用博弈论中的决策模型进行这些问题的决策将使决策过程更加合理化。

(2)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举个例子来说,从“囚徒困境”这个典型博弈问题,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很多情况下正如上面两个囚徒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是企业获得双赢局面的一条捷径。

2.博弈论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启示。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们对竞争和冲突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运用合作的理念,创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单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说,“和谐”的基本特征应当表现为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协调有序、安全环保、公平诚信、服务社会,并建立一个长效的协调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促进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四方面的问题:(1)处理好个人、集体和政府的利益差别。在市场经济模式中,个人、企业和政府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各自的运转环境中,实际上都处于博弈状态,各自都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博弈一方,冲突和矛盾是免不了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股份制改造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轮岗、下岗、合并、重组等问题所引发分工、收入、保障的差距越来越成为矛盾的焦点。掩盖这种利益差别、否认博弈的现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客观地看待社会生活中这三者之间的差别。另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习惯于集中管理模式,因此,客观地看待这种博弈现实在思想上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2)处理好博弈与规则透明、诚实守信的关系。规则透明和诚实守信是博弈各方达成协议的基础。规则透明是互信的条件。管理者要取得人们的信任,政策必须公开、公正。对于企业,企业管理者要取得职工的信任拥护,企业要在市场上立得住、站得稳,必须得讲诚信、讲公平、讲公正。那种以权宜之计、无意实施的政策得到的结果是暂时的。如果所要的结果不是通过透明、可信的规则取得的,必然不会与职工群众达成共识,企业氛围也不会是和谐的、稳定的。

(3)处理好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共赢的关系。和谐企业建立基础是企业各方的共赢。博弈各方达成的协议虽然未必是利益均等,但是应该是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建立和谐的企业,需要从根本上、制度上解决问题,而制度的建立、措施的完善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赢得基础上,而不是企业方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如果不能保证各方共赢的措施和制度,必然得不到其他方面的支持,那它必然是不稳定的、不和谐的,甚至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4)处理好经济利益之外的博弈关系。和谐不完全建立在经济利益上,其他很多如生活的、文化的因素等都可能起作用。经济利益虽然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但是除此之外仍然有很多人文因素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因此,企业的管理者的充分沟通、理解职工的非经济期望和需求,给予人文关怀,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博弈论应用于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做法。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确保企业稳定。博弈是解决冲突的对策。构建和谐企业,尤其是建立安定有序的和谐企业是最基本要求。这不仅是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也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在于对职工各项权益的尊重,进而使全体职工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在实施重大改革时,要反复征求职工的意见,取得理解和支持;在利益分配中,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更好地满足职工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不断提高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有力措施。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正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代,企业要适应这个时代,建立良性的生态链,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领会构建和谐企业的科学内涵。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和发展目标,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企业发展,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继续深化改革,把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三是加大全员教育培训制度,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建设学习型企业,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着眼于“创效”这个基点,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企业也是一个解决现实矛盾和利益冲突,已达到社会和谐的综合治理过程。企业失去了效益,职工没有了收益,和谐就没有了根基。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要善于适应和把握建筑市场的变化和规律,增强应变能力,始终把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作为根本目标,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1]傅利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8版,P48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篇8

一、电影《傲慢与偏见》

电影《傲慢与偏见》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英国乡镇居民的生活状态。各色人物为了自己的生计、生存、生活而绞尽脑汁。夏绿蒂?卢卡斯略施小计让柯林斯先生转而向自己求婚,成功地为自己赢得了未来相对稳定的生活;班纳特太太为了成功地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绞尽脑汁,积极谋划;柯林斯先生为了能够弥补班纳特一家的经济损失,并且迎合凯瑟琳夫人的要求,主动向伊丽莎白求婚,为了求婚成功,柯林斯先生采取了自认为恰当的措施;宾格莱小姐为了成功嫁给达西先生,不惜采用欺骗、哄骗、迎合、诋毁等手段。这部电影将角色间的博弈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博弈论

约翰?纳什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博弈论的创始人。随着纳什夫妇因遭遇车祸,在美国新泽西州不幸逝世,人们的目光再次到了这个在博弈论研究上做出贡献的巨人身上,而他的研究――博弈论也因此再次风靡世界。其实博弈论思想自古就已经存在,比如研究如何在蹴鞠、象棋、桥牌、中取胜,其实就是一种博弈思想,只不过这种思想针对面窄,且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直到中国古代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的出现,可以说这种博弈思想终于迈向了理论的第一步。随着数百年的发展,这个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数学、生物学、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政治学和军事策略研究上。虽然这一理论被广泛探索,但是人们还是忽略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文学上。很多不错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博弈论的思想,比如《爱玛》《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夏洛克?福尔摩斯》等。

三、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博弈展现

博弈虽然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策略抉择和实施,但是博弈的最终结果并不一定都遂人心愿,因此,博弈根据最后的结果可分为成功的博弈(切实获得了期望中的收益)和失败的博弈(没有获得预期收益)。

(一)成功的博弈

如果想博弈成功,那么局中人应该对自己本身的条件环境进行真实的评价,确立适合的目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措施。在《傲慢与偏见》中最成功的博弈绝对应该是夏绿蒂对自己生活的安排。夏绿蒂?卢卡斯是威廉?卢卡斯爵士的大女儿,27岁,是伊丽莎白的密友。首先,夏绿蒂对自己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定义:受过良好教育却家资微薄,年龄不小且长相一般。以她这样的条件对于婚姻是没有资格选择的。夏绿蒂很坦然地接受这一现实,并静静地为自己的未来筹划,一有机会马上抓住。当她看到富有帅气的达西时既没有像无知的少女对其趋之若鹜,也没有因为达西的傲慢产生任何偏见,而是公正地做出评价“这么出色的一个小伙子,门第好,又有钱,具备种种优越条件,也难怪会骄傲了。”(简?奥斯汀,2001:21)当她得知她的密友伊丽莎白拒绝了迂腐的柯林斯时,却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并勇敢果断地抓住了机会。夏绿蒂主动邀请班纳特一家到自己的府上做客,这其中当然包括了柯林斯先生。在做客期间,夏绿蒂有意逗引柯林斯先生跟自己谈话。这是夏绿蒂的小计谋,以免柯林斯再去向伊丽莎白献殷勤。而无疑她的计谋成功了,第二天,柯林斯先生就来到哈特福德郡向夏绿蒂“屈身求爱了”(简?奥斯汀,2001:139)。

由此可见,夏绿蒂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她首先对自己有了正确客观的评价――受过良好教育却家资微薄,其次是她善于捕捉机会――趁着柯林斯先生因求婚遭拒而自尊心受损的时候,最后采取了正确的方法策略――尽力地表达自己的友好。

在《傲慢与偏见》中,博弈的老手当属班纳特太太。为了能给自己的五个女儿找到如意的婆家,这位母亲无时无刻不在转动着脑筋。当内瑟菲尔德送信过来邀请班纳特小姐去做客时,班纳特太太非常果断地拒绝了班纳特小姐要借用父亲马车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因为“快要下雨了”,这样,“班纳特小姐就可以晚上也待在那里了”,那么班纳特小姐和宾格莱先生就有充足的时间相处了。班纳特小姐走出家门没多久,就下起大雨来。大家都担心班纳特小姐,只有班纳特太太非常高兴她的计划能够如愿。而且实际上她的计谋非常成功,班纳特小姐因为在路上淋了雨,所以不仅当天晚上回不来,还要在内瑟菲尔德多住一段时日。而在这段时间内,宾格莱先生对班纳特小姐照顾有加,的确增进了两人的感情。

夏绿蒂小姐和班纳特太太博弈的成功都基于她们对实际情况真实的把握,且相应地采取正确的策略。相反,如果不能正确分析实际情况,错误地估计自己所掌握的条件,给自己设置了不切实际的目标,这种博弈只能以失败告终了。《傲慢与偏见》弈失败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柯林斯先生对伊丽莎白的求婚和宾格莱小姐对达西先生的追求。

(二)失败的博弈

柯林斯先生是班纳特先生去世后财产的继承者,因此柯林斯先生把自己娶班纳特先生其中的一位女儿定位为自己对班纳特一家的补偿和施舍。因此,他认为只要他开口,一切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于是他有条不紊地遵照着一切他认为这种事通常情况下应有的礼仪来着手进行。首先他向伊丽莎白分析了他要娶她的理由:第一,像他这样生活富裕的教士都应该在婚姻生活中给他的辖区做个榜样;第二,他的恩主要求他必须娶个妻子。这样毫无诚意且又盛气凌人的求婚对一位普通女士来说尚且难以接受,更何况是伊丽莎白这样一位追求婚姻自由、平等,具有先进思想的时代新女性。结果可想而知,因为柯林斯先生过高地定位了自己在求婚过程中的地位,且求婚手段极其不合时宜,求婚以失败告终。

另一位给自己定错位的是宾格莱小姐。宾格莱小姐是宾格莱先生的妹妹,希望将来能够嫁给家世显赫的达西先生。因为宾格莱先生和达西先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因此宾格莱小姐把自己当成达西先生的密友,自恃对达西先生非常了解。但是,凡事以金钱地位为衡量标准的她根本无法了解达西先生的真实想法。达西先生身为富有的贵族,骨子里的确有一定的骄傲,会用物质性的标准来衡量某些事情,比如婚姻,他认为理想的婚姻是要双方门当户对。但是达西先生又不单单只是一个浅薄的富家子弟,内在的他具有高尚的品格。因此,在评价他人时也会增加品质的分数。而肤浅的宾格莱小姐却仅仅看到了达西的第一个层面,而且处处以这个层面为她行为处事的准则。因此,在跟自己的情敌伊丽莎白较量时,她总是处于下风。班纳特小姐因为淋雨高烧感冒,不得不留在内瑟菲尔德。家里真正关心着急的是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不顾雨后道路泥泞,徒步走了三英里,来到内瑟菲尔德探望照顾自己的姐姐。到达内瑟菲尔德的时候,伊丽莎白的袜子和衬裙上已经沾满了厚厚的一层泥。宾格莱小姐看到伊丽莎白这副模样当然不会放弃在达西先生面前诋毁她的机会。她认为伊丽莎白孤零零一个人踏着深到脚踝的泥浆步行三四英里是在出洋相。她认为,“这表明了伊丽莎白自行其是令人讨厌,根本不顾规矩礼节,乡巴佬气十足”(简?奥斯汀,2001:40)虽然宾格莱先生提醒妹妹这体现了伊丽莎白姐妹的手足情深,但是她根本无视,还特意提醒达西先生伊丽莎白的这次“冒险行动”,是否使得达西对“她的那双美丽眼睛的赞美受到了影响”。可是达西先生却回答“一点也没有。经过一番跋涉后,它们显得更明亮了”(简?奥斯汀,2001:40)。没能正确评估形势的宾格莱小姐本想达到损毁伊丽莎白形象的目的,结果却是自讨没趣。

崇拜金钱地位的宾格莱小姐有她自己的事先预定。首先,她并不认为班纳特小姐是真心喜欢她的哥哥宾格莱先生,且瞧不起班纳特小姐的家庭背景,认为她拥有“那样”的父母,又有些那么低贱的亲戚。另一方面,她也希望宾格莱先生能够娶达西先生的妹妹,那么最终她可以达到“近水楼台”接近达西先生的目的。为了这个事先预定,她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首先,因为她自己的预先设定,所以她想当然地、潜意识地忽略了自己哥哥宾格莱先生对班纳特小姐的情谊,接着用谎言将宾格莱先生骗往伦敦,并尽量使宾格莱先生相信班纳特小姐对自己并没有感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当班纳特小姐去伦敦找宾格莱先生时,也无视班纳特小姐对自己哥哥的真情实意,对班纳特小姐态度冷淡。她甚至根本没有告诉宾格莱先生班纳特小姐来到了伦敦找他,导致宾格莱先生和班纳特小姐产生了深深的误会。宾格莱小姐的这一系列措施最初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貌似这一博弈成功了。但是宾格莱小姐在博弈之初错误的预先设定导致她错估了人间的真情是不以金钱为目的的。在错误的事先预定的前提下又采取了错误的策略,单纯利用谎言将两个人拉开是无法从根本上阻隔两个心意相通的人的。总而言之,宾格莱小姐想当然地估计当时的情景,采取了不恰当的方法,博弈的结果当然是以失败而告终。

四、结 语

上一篇:工商管理的工作范文 下一篇:安全生产常见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