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风险范文

时间:2023-09-21 10:50:18

人事管理风险

人事管理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组织人事制度;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财政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31-02

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是导致地方财政资源弱化,财政供养人口膨胀,财政收支矛盾尖锐,政治经济腐败等行为的祸首,致使地方财政困境不断恶化,地方基层组织运转举步维艰。笔者针对此问题,从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加速缓解地方财政困境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建设,以法律制度强大的威慑力,净化地方政治经济环境,为地方财政减压解困保驾护航。

一、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受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缺陷的影响

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制度环境,决定地方政府官员的任命、升迁完全掌握在上级政府手中,不受地方纳税人及广大民众的意愿约束。必然导致在决策时只对上级负责,而对本级甚至下级极不负责的行为。

一是进入制度不合理,财政供养人口膨胀,加剧了地方财政负担。近年在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财政供养人员膨胀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在小区域(地、市、县)、小范围(单位部门)内,存在党政领导个人说了算,必然出现“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群录效应,不仅财政供养人员迅速增长,而且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和其他临时人员也迅速膨胀,地方财政风险不断加剧,为今后转正而增加地方财政供养人口加剧地方财政负担埋下了祸根。

二是党政领导干部业绩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弱化了地方财政资源。我国各级政府党政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评价,主要取决上级政府及组织部门,而不是同级权力机关,也不取决该辖区内公众的意愿和要求。那么,下级党政领导无论在个人政治生命,还是在财政资源上都有求于上级,于是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顾地方自身财力,劳民伤财大搞项目建设追求所谓的“政绩”。同时在与上级政府争夺地方财政资源时,始终处于被动与弱势地位,不可能理直气壮弃个人政治前途于不顾,而是顺从上级意愿,弱化地方财政资源。

三是干部选拔制度不合理,导致人事腐败、职务消费盛行,加剧了地方财政困境。由于我国自下而上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是由上级直接任命,必然导致上下级关系非同一般,或通过不正当关系获取职务。为保持现职甚至获取更高的职务,利用职权之便进行公费旅游、公款行贿、公款请客送礼拉帮接派等违反财经纪律的恶行,千方百计迎逢上级,融洽平级关系,于是在小区域、小范围内,出现越“病”越提拔,甚至越有个人前途的不良干部提拔恶习。视国家法律法规和自身财力于不顾,助长人事腐败和职务消费之风,催生政治经济腐败,使地方基层组织运转举步维艰,地方政府财政困境不断加剧。

四是监督力度弱化,处罚重心偏离,地方财政风险危机重重。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在现实中因进人用人引起公款、请客送礼、公费旅游、公款行贿、公款装修私房、装修豪华办公室、虚开发票套取公款、违规配套小车和通信工具,甚至频繁调换小车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在监督过程中和对违法违纪行为处罚力度方面,因受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之间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的影响,处罚重心发生严重偏离,将重心转嫁到对单位部门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上,而忽略对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致使直接责任人因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于是搞权力的短期行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盲目上项目负债搞建设,以及劳民伤财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同时也助长了他们的贪婪之心不断借机敛财,致使单位部门甚至整个地区财政困境进一步恶化,财政风险危机重重。

二、完善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一是严把进人关,推行“省级代录、代管制”。为防范财政供养人口迅速膨胀,缓解地方刚性支出压力,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招录人员时,建议由省级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录用人员的规定,实行全省统一命题、参加省城统一招考,体现“公开、公正、公平、选优”的录用原则,推行“省级代录、代管制”。杜绝在小区域、小范围内因党政领导个人因素的影响,引起“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不良群录之恶习。

二是改进领导干部业绩考核评价制度。取消上级下达的不合理、不科学的考核指标,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各地区以及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进行分别设计较为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以防范财政风险促进地方解困为重心一系列的,能够指标化的领导干部责任评议和追踪问责制度。

三是完善领导干部选拔升迁制度。严肃选拔纪律,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对违反(条例)行为的处理决定》和《干部考察工作规范》以及各省《关于防止和纠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不正之风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加大监督力度,为防范不正常提拔升迁的出现,尤其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身边的人员,通过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和媒体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加大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力度。推行责任连带追究制,在明确干部推选及考察责任的基础上,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强化责任连带追究。有效防范在小区域、小范围内,出现越“病”越提拔,甚至“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群拔不良风气,从源头防范人事腐败,刹住职务消费之风,促进地方财政困境的缓解。

四是加强党政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力度。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单位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项目投资决策情况、赤字负债增减情况、财政供养人口增减幅度、用人失察失误情况以及廉政建设等进行审计。看是否搞权力短期行为,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公款请客送礼、打牌、炒股投资、装修私房、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公款行贿跑官要官、公费旅游、虚开发票套取公款,以及为自己装修豪华办公室、违规配套小车、通信工具、频繁调换小车等违法违律行为,加强党政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看是否搞权力短期行为,有无违反财经纪律和廉政纪律,增强其法纪意思、责任意思和管理意思,强化领导干部权利的制约和监督力度,促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

人事管理风险范文第2篇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我们往往重视招聘、培训、考评、薪资等各个具体内容的操作,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其实,每个企业在人事管理中都可能遇到风险,如招聘失败、新政策引起员工不满、技术骨干突然离职等等,这些事件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如何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人的依赖更大,所以更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析、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

一、风险分类

一般我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显得更为重要。

另外我们也可从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防范。

二、风险识别

要想防范风险,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识别风险就是主动的去寻找风险。比如员工管理中,技术骨干离职风险可能会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1、待遇:他是否对他的待遇满意?

2、工作成就感:他是否有工作成就感?

3、自我发展:他是否在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4、人际关系:他在公司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公平感:他是否感到公司对他与别人是公平的?

6、地位:他是否认为他在公司的地位与他对公司的贡献成正比?

7、信心:他是否对公司的发展和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8、沟通:他是否有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

9、关心:他是否能得到公司和员工的关心?

10、认同:他是否认同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11、其他:他是否有可能因为结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等原因离职?

人事经理要根据认真了解客观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这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估:

1、根据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

2、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用百分比表示发生可能性的程度;

3、根据程度排定优先队列。比如说,人事经理可以通过与当事人交谈、发调查表等形式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确定该员工在各风险识别条目中离职的可能性。结果如下:

(1)10%(2)20%(3)10%(4)0%(5)50%(6)20%

(7)0%(8)30%(9)0%(10)0%(11)0%。

优先队列是:(5)、(8)、(2)、(6)、(1)、(3)、(4)、(7)、(9)、(10)、(11)。

人事经理可以发现,该员工对公平、沟通较为不满,由于公平问题而离职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沟通问题。

四、风险驾驭

风险驾驭是解决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它一般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

1、针对预知风险进行进一步调研;

2、根据调研结果,草拟消除风险方案;

3、将该方案与相关人员讨论,并报上级批准;

4、实施该方案。

人事经理可针对公平问题和沟通问题,进行专项交谈或调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草拟相应的方案。如解决公平问题的方案如下:

1、在制定公司规章制度时,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参与制度的制定,误认为制度本身不公平)

2、向各部门发放公司制度合订本,方便员工了解公司制度;(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对某些制度的细节不很清楚,误以为制度执行不公平)

3、将工资晋升标准公开,使工资晋升透明化;(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公司工资晋升标准不明确,容易产生待遇不公平感)

4、增加部门间交流。(通过调查发现,误认为其他部门工作轻松,而自己是最辛苦的,也容易产生不公平感)

人事经理可以将上述建议与大家讨论,最后由办公例会或总经理批准通过。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可能会增加大家的公平感,具体效果如何,还要进行调查得出结论。

五、风险监控

当旧的风险消除后,可能又会出现新的风险,所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驾驭这几个环节要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

人事管理风险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知识化给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人事管理面对这种挑战当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人事部门当思考如何向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转变:一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二是从长期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开发管理人力资源:三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软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性

如果以1992年中国人事管理改革作为一个中点,在此之前可以说是传统型的管理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它主要是以政府及其所属的劳动人事部门为核心.人一资源忆当时称人才资源更为瑰切i由政府统一配置,地方、企业与个人处于从属或服从的被动接收安排的角色.这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与封闭经济相适应的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实现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图.在当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以物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人事管理不是以效益为着眼点.就人才的开发利用而言并未建立有攻的激}l机制;二是人才供需与管理方面不能协调.供求关系〔因受行业、领域或部门限制不能自由流动〕存在看严重危机,一方面是相对过剩的劳动力资源。一方面是人才的严重不足:

随着西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登陆中国并进人政府部门的决策系统,更是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从年起我国入事管理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开始向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模式转变。与这一变化相适应。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即对人才市场的直接经营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其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市场的管理。人事部门为人才市场构建框架。制定科学的政策法规.推动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而且随着地方乃至全国各级人才市场的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完善。人才市场的灵敏度提高.使入才价格和供求关系之间的互动作用随着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调节愈加明显,

2正确认识和开发管理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有时也称人力资本,这个词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他当时认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用于教育、卫生保键和旨在获得较好的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人力资源投资的)明显例证。另一位叫加里·贝克尔的经济学家在专著《人力资本》中更明确界定:“‘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人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人境的支出等方面。据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其内涵是相当广泛的.从横向上几乎囊括政府人力资源的各个系列,从纵向上看主要包括政府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培训、发现、评价、使用、流动、二次开发等。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带有风险的投资,在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无一例外。就政府面言.主要有“组合风险”、政策风险、折旧风险、人才外流风险:就企业而言.主要有“不可预知风险”、激励性风险、对象选择风险、人才外流风险等;就个人而言.主要存在适用面风险、个性风险、环境风险、意外风险等。如上各种风险的防范,则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多方面共同努力。如政府方面应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指导,尤其是具体操作方面,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使各类人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减少人才外流的人力资本投资损失。对社会或企事业单位而言,既要对政府行为进行认真而深人的研究,又要加强市场调研,还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个人方面则主要是正确定位,一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个人理想与杜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广博;三是人力资本投资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天斌条件、个性偏好基础上作慎重的选择。我们应注意到,在人才市场上,“专业对口”与挑选人才的矛盾一直突出,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用人单位的专业限制如同一堵高厚的围墙将无数人才拒之于外,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用非所学与用非所长从而不能人尽其才,成为一个误区。其实,“专业不对口”在许多人或许多场合下是具有相当合理性和积极性的,它不仅是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动力,也是人才由“专才”造就“通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政策发展的推动力。当然,这只是人事管理中一个导向问题。总之,就人事部门而言,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改变过去因人设事的传统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仅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而且要为合适的人设置合适的岗位,而这只有通过人才市场化的调控才能实现。

3借鉴西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培植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欧洲各国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为美国模式:8。年代之后.欧洲各国逐渐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特点,建立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模式。综而观之,西方先进管理的做法主要有:(l)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有比较高的学位和学历要求,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其实现途径为:第一重视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来实现,培训方式大致分短期课程或研修班、工作项目培训、转岗培训、正式指导,第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配置;第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第四。注重“高潜人才”的开发与管理;第五.重视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2)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国激烈竟争态势,各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超级秘书网

其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其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从一般的操作性管理向战略性管理过渡:其三是建立科学严谨、符合时代要求的培训体系。

人事管理风险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知识化给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人事管理面对这种挑战当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人事部门当思考如何向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转变:一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二是从长期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开发管理人力资源:三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软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性

如果以1992年中国人事管理改革作为一个中点,在此之前可以说是传统型的管理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它主要是以政府及其所属的劳动人事部门为核心.人一资源忆当时称人才资源更为瑰切i由政府统一配置,地方、企业与个人处于从属或服从的被动接收安排的角色.这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与封闭经济相适应的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实现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图.在当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以物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人事管理不是以效益为着眼点.就人才的开发利用而言并未建立有攻的激}l机制;二是人才供需与管理方面不能协调.供求关系〔因受行业、领域或部门限制不能自由流动〕存在看严重危机,一方面是相对过剩的劳动力资源。一方面是人才的严重不足:

随着西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登陆中国并进人政府部门的决策系统,更是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从年起我国入事管理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开始向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模式转变。与这一变化相适应。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即对人才市场的直接经营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其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市场的管理。人事部门为人才市场构建框架。制定科学的政策法规.推动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而且随着地方乃至全国各级人才市场的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完善。人才市场的灵敏度提高.使入才价格和供求关系之间的互动作用随着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调节愈加明显,

2正确认识和开发管理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有时也称人力资本,这个词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他当时认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用于教育、卫生保键和旨在获得较好的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人力资源投资的)明显例证。另一位叫加里·贝克尔的经济学家在专著《人力资本》中更明确界定:“‘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人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人境的支出等方面。据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其内涵是相当广泛的.从横向上几乎囊括政府人力资源的各个系列,从纵向上看主要包括政府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培训、发现、评价、使用、流动、二次开发等。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带有风险的投资,在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无一例外。就政府面言.主要有“组合风险”、政策风险、折旧风险、人才外流风险:就企业而言.主要有“不可预知风险”、激励性风险、对象选择风险、人才外流风险等;就个人而言.主要存在适用面风险、个性风险、环境风险、意外风险等。如上各种风险的防范,则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多方面共同努力。如政府方面应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指导,尤其是具体操作方面,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使各类人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减少人才外流的人力资本投资损失。对社会或企事业单位而言,既要对政府行为进行认真而深人的研究,又要加强市场调研,还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个人方面则主要是正确定位,一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个人理想与杜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广博;三是人力资本投资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天斌条件、个性偏好基础上作慎重的选择。我们应注意到,在人才市场上,“专业对口”与挑选人才的矛盾一直突出,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用人单位的专业限制如同一堵高厚的围墙将无数人才拒之于外,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用非所学与用非所长从而不能人尽其才,成为一个误区。其实,“专业不对口”在许多人或许多场合下是具有相当合理性和积极性的,它不仅是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动力,也是人才由“专才”造就“通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政策发展的推动力。当然,这只是人事管理中一个导向问题。总之,就人事部门而言,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改变过去因人设事的传统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仅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而且要为合适的人设置合适的岗位,而这只有通过人才市场化的调控才能实现。

3借鉴西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培植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欧洲各国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为美国模式:8。年代之后.欧洲各国逐渐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特点,建立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模式。综而观之,西方先进管理的做法主要有:(l)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有比较高的学位和学历要求,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其实现途径为:第一重视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来实现,培训方式大致分短期课程或研修班、工作项目培训、转岗培训、正式指导,第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配置;第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第四。注重“高潜人才”的开发与管理;第五.重视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2)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国激烈竟争态势,各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其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其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从一般的操作性管理向战略性管理过渡:其三是建立科学严谨、符合时代要求的培训体系。

人事管理风险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知识化给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人事管理面对这种挑战当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人事部门当思考如何向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转变:一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二是从长期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开发管理人力资源:三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软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性

如果以1992年中国人事管理改革作为一个中点,在此之前可以说是传统型的管理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它主要是以政府及其所属的劳动人事部门为核心.人一资源忆当时称人才资源更为瑰切i由政府统一配置,地方、企业与个人处于从属或服从的被动接收安排的角色.这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与封闭经济相适应的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实现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图.在当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以物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人事管理不是以效益为着眼点.就人才的开发利用而言并未建立有攻的激}l机制;二是人才供需与管理方面不能协调.供求关系〔因受行业、领域或部门限制不能自由流动〕存在看严重危机,一方面是相对过剩的劳动力资源。一方面是人才的严重不足:

随着西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登陆中国并进人政府部门的决策系统,更是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从年起我国入事管理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开始向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模式转变。与这一变化相适应。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即对人才市场的直接经营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其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市场的管理。人事部门为人才市场构建框架。制定科学的政策法规.推动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而且随着地方乃至全国各级人才市场的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完善。人才市场的灵敏度提高.使入才价格和供求关系之间的互动作用随着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调节愈加明显,

2正确认识和开发管理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有时也称人力资本,这个词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他当时认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用于教育、卫生保键和旨在获得较好的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人力资源投资的)明显例证。另一位叫加里·贝克尔的经济学家在专著《人力资本》中更明确界定:“‘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人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人境的支出等方面。据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其内涵是相当广泛的.从横向上几乎囊括政府人力资源的各个系列,从纵向上看主要包括政府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培训、发现、评价、使用、流动、二次开发等。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带有风险的投资,在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无一例外。就政府面言.主要有“组合风险”、政策风险、折旧风险、人才外流风险:就企业而言.主要有“不可预知风险”、激励性风险、对象选择风险、人才外流风险等;就个人而言.主要存在适用面风险、个性风险、环境风险、意外风险等。如上各种风险的防范,则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多方面共同努力。如政府方面应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指导,尤其是具体操作方面,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使各类人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减少人才外流的人力资本投资损失。对社会或企事业单位而言,既要对政府行为进行认真而深人的研究,又要加强市场调研,还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个人方面则主要是正确定位,一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个人理想与杜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广博;三是人力资本投资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天斌条件、个性偏好基础上作慎重的选择。我们应注意到,在人才市场上,“专业对口”与挑选人才的矛盾一直突出,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用人单位的专业限制如同一堵高厚的围墙将无数人才拒之于外,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用非所学与用非所长从而不能人尽其才,成为一个误区。其实,“专业不对口”在许多人或许多场合下是具有相当合理性和积极性的,它不仅是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动力,也是人才由“专才”造就“通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政策发展的推动力。当然,这只是人事管理中一个导向问题。总之,就人事部门而言,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改变过去因人设事的传统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仅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而且要为合适的人设置合适的岗位,而这只有通过人才市场化的调控才能实现。

3借鉴西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培植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欧洲各国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为美国模式:8。年代之后.欧洲各国逐渐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特点,建立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模式。综而观之,西方先进管理的做法主要有:(l)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有比较高的学位和学历要求,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其实现途径为:第一重视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来实现,培训方式大致分短期课程或研修班、工作项目培训、转岗培训、正式指导,第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配置;第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第四。注重“高潜人才”的开发与管理;第五.重视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2)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国激烈竟争态势,各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其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其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从一般的操作性管理向战略性管理过渡:其三是建立科学严谨、符合时代要求的培训体系。

人事管理风险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事外包;人事部门转型; 作用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名词作为一个“舶来品”,自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理念冲击。仿佛一夜之间,各企业负责人事管理工作的“人事部”、“综合部”、“政工科”等等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名称统统改成了“人力资源部”,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轨”,可事过多年之后却发现,我们只是实现了概念上的“接轨”,实际内容却一直在“脱轨”,许多人力资源部门仍然沿用过去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无休止地做着人员招聘、档案管理、员工培训、工资发放等传统型、事务性的繁琐复杂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丝毫没有成就感,甚至还会出现领导不满意、员工有意见的情形,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也倍感委屈,做了大量工作却得不到认可,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2 人事外包是促进人事部门转型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源部门如何摆脱以上困境,实现真正的世界接轨,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笔者认为“删繁从简”的工作思路,即通过“人事外包”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人事外包即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常规性、事务性的非核心业务委托专业的人事外包机构进行管理,通过人事外包,企业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核心业务,这样人事部门就可以轻装上阵,专门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企业价值等战略性工作,真正实现自身“转型”,从而达到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大量的专业peo(professional employer organization)公司,这些公司是企业的联合经营者,为客户公司承担有关工资发放、缴纳保险、员工档案、招聘录用、培训等日常管理工作,专门为企业提供人事方面的事务。经过多年发展,人事外包这一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现已比较成熟,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良好,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全面与人事外包机构进行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我国人事外包的主要内容包括:负责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的审查、签订、解除和终止有关事项的办理;负责员工工资的计算与发放;负责办理社会保险参保和住房公积金存储业务;协助客户处理工伤、死亡事故;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派遣岗位所需人才;配合客户进行员工的基础性培训等。

3 人事外包的优势

近年来,人事外包业务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实践证明,通过人事外包可以做到:

一能帮助人力资源部门从繁重的重复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核心的战略性工作,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和核心竞争力。

二能减少人力成本,有效降低人事管理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人事外包帮助企业选择更合适和性价比更高的专业服务,并有可能让企业用很低的投入来运行更先进的信息系统,进行更高效率的人事管理,降低企业的人事管理费用。同时人事外包服务机构凭借其规模效应,可以降低单位人事运作成本,为企业提供经济合适的有效服务。

三能规范人事管理,有效避免用工风险。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就加快了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这就要求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日常管理做到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劳动纠纷和政府制裁,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完善的人事外包服务可以帮助企业迅速而规范地处理各种事务,提供咨询服务,有效规避各种风险。

四能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专业的人事外包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提供清晰而完善的工作报告。代表企业协调与外部机构和单位的关系,处理日常事务。这就可以大大简化企业的人事工作流程,人事部门只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和质量监督,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力资源战略上去。

五能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人事外包服务机构代表企业为员工提供专业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用人制度的咨询服务,协调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并维护两者的利益,为员工带来全面周到的服务,让员工感受企业关怀,解除后顾之忧,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六能使组织结构更简化,更具灵活性,提高了企业对风险的应变能力。人事外包后,可以促进组织结构变革,使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执行力,从而增强企业应对外界变化和抗风险的能力。

4 人事外包的风险规避

对众多国内企业而言,人事外包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还在探索发展阶段,由于其发展还不完善,所以这一业务在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如外包服务商选择不当,会造成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如测算失误,会造成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不降反增的风险;如外包内容选择不当,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不必要麻烦的风险;如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员工心理恐慌的风险等。

为避免以上风险,企业在开展人事外包业务时,应早作准备,未雨绸缪,做好可行性分析,有效降低风险。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慎重选择外包服务机构。外包服务机构的选择是人事外包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选择外包服务机构时,要重点考察该机构的资质、信誉、规模、专业化程度、工作经验等情况,同时向该机构的服务客户了解其真实信息,选择那些合法的、信誉好的、专业化程度高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机构作为本企业长期的合作伙伴。

二是要精心测算成本。在企业准备实施人事外包之前,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确定某一职能是否真的适合外包。进行成本分析时,首先要确定收费标准是否合理,然后将现有人员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人力成本与管理费用,包括员工薪酬福利、培训费用、所需资源等与外包的成本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和科学测算,力求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是要加强沟通交流。首先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当某项人力资源人事管理职能外包后,原来负责该项业务的员工可能被调岗或被辞退,因此,在人事外包前,企业管理者应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做好解释说明,应当让员工了解,企业已经做好规划,已为他们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方案和培训计划,以消除员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取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其次,做好与外包服务商的沟通,让外包服务商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关注企业需求,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此降低企业的风险,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是要分清主次业务。进行人事外包时,企业一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外包项目,必须懂得主次之分,对于企业的核心职能,一定要由企业自己牢牢掌握,而对一些非核心项目,则可以适当的考虑通过人事外包这种工具,帮助企业减少繁琐的工作,使企业更加专注与企业的战略发展。

五是要加强监督。在外包过程中,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外包服务商进行监督检查,加强过程指导,建立考核体系和风险预警管理体系,防患于未然,以减少企业的损失。

5 人事外包后,人事部门的转型方向和相关要求

5.1 人事部门的转型:人事外包后,人事部门则可以从他们所必须应该完成的法定性、事务性、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把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核心业务方面。企业的人事部就可以借助外包实现其功能和职能的转变,即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功能向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换,把企业的人事部的从经营辅助地位提升到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的地位。外包以后,人力资源部的业务只会更专业、更深化,任务更繁重,地位更重要,工作重点将会更侧重于企业内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策略,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提供相应的诸如组织结构、领导力、人才储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等管理职能,从经营人力资本的角度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2 人事工作人员的转型:

企业人事部职能和功能的转变,必然会要求从业人员转变角色与之相匹配,即完成从人事事务管理员到企业战略伙伴、文化价值的塑造者和管理咨询提供者的转变,这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首先,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应该是专才。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应该是半个劳动法专家,通晓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并能运用法律知识预防和解决劳动关系问题;同时应该熟练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操作流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切实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和人力资源战略眼光,使人力资源工作更加职业化。

其次,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还应该是通才。要想真正实现企业战略伙伴和管理咨询者角色的转变,只是专才还不能胜任,还应该是通才。即人力资源从业人员除了有专业上的深度外,还应该多增加知识的广度,要精通一门外语,熟知营销、采购、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业务,多参加一些培训课程,多方面丰富自己,从而真正发挥参谋和顾问的作用。

6 结束语

人事管理风险范文第7篇

(一)事务性工作便捷化

人事管理工作有一部分是事务性工作,譬如人员数据处理维护、信息报送、考勤管理等,这些事务性的工作又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的关键是提高效率、提升精准度,让员工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这几年探索很多信息化的手段,包括岗位调动、员工晋升、考勤数据平台、在职证明的线上办理等,确实使工作更加便捷,也提升了职工的满意度。做好台账管理也可以让事务性工作事半功倍,人力资源分析表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通过EXCEL的逻辑匹配,建立人员结构、配备情况、职级分布等相互关联的分析表,每个月只通过更换人员名单,就可以自动获取各层级人员结构图、处科室人员配置图和岗位职级分布图等,既简单又实用,为后续数据查询和提供带来便捷。

(二)常规性工作标准化

标准化是让工作从难到易、从繁到简的利器,这几年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也进行了借鉴和探索,建立了人力管理年度周期性工作表,全年固定动作一目了然,工作成竹在胸;对人员入离职办理、新员工管理、劳动合同签订等常规性工作逐步建立了详细的固化流程──操作票,操作票中的每一步都很详细,同时也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和注意事项,工作中不露项、不丢项,实现人事管理常规性工作“来了就能上手,上手就能做对”。以离职办理为例,编制辞职、调动和退休办理操作票,除包含每一步详细操作外,还有风险点、注意事项和留存文件的要求,如暂停待遇发放时间的确定、培训违约金计算过程监督等,归档文件清单经主管审核后存档,做好了全过程的闭环管理。

(三)特殊性工作专项化

人事管理工作中,有一些工作贯穿全年,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比如招聘、员工晋升等,有一些工作缺少行业标准、临时突发或是体系覆盖不到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去调研分析。以外派人员考核为例,从2018年起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外派管理制度,但各外派单位考核要求各不相同,如何确定考核成绩始终缺少标准,2019年结合外派各单位的特点,建立了《外派人员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明确了“在哪里考、怎么认定、结果如何转化”,规范了工作鉴定、考核登记表、表扬信等在考核成绩中的认定标准,难题迎刃而解,执行两年效果也非常好。

二、人事管理的体系建设

(一)搭建制度体系

近几年,探索了人事管理制度体系标准化建设,将PDCA循环和风险管理与人事管理的主要过程相结合,突出强调应用过程方法、关注策划、重视执行、持续改进等理念,搭建了人事管理三层次文件体系,包括大纲、公司级程序、部门级程序/细则。顶层文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管理体系、领导作用、策划、支持、检查评估、改进等章节,提升了程序制度的完整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加强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识别人力资源隐性知识,制定经验反馈清单,做到隐性知识显性化。

(二)用好系统思维

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是按模块进行分配的,每个人对各自模块的专业和工作比较熟悉,但在解决问题时候,经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状。而人事管理各模块是密不可分的,解决问题不能只依靠一个或几个模块,人事管理需要系统地去思考,比如员工离职,仅招聘新员工来补充,这样只是扬汤止沸,更多应该去思考离职对企业的影响、哪些人员的流动是有利的、如何通过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如何留住关键岗位的人才、人员的定岗定编是否符合实际等,这些应该全局、系统、关联地去思考。

(三)延续管理思路

人力资源政策的连续性很强,工作思路也要延续,不能换一个人就换一种思路。延续思路不是一成不变,是经验的传承,是管理的迭代。近几年,通过体系建设、经验反馈、综合方案、总结报告等形式,规范管理工作,延续管理思路。比如员工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案,这对后续员工类似情况的处理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在经验传承同时,也要保持管理创新,胡适在《人生有何意义》中提到“我们应当有一个或两个或更多足以引起兴趣和好奇心的疑难问题,借以激起注意、研究、探讨或实验的心思”,工作也是一样,“带着问题去工作”,以解决问题为方向,保持思考的习惯,答案就是管理创新。

三、人事管理的效果提升

(一)个人层面要转变认知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指出,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可以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为员工着想做了很多工作,但员工并没有感受到,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的激励因素,在员工眼中可能是保健因素,譬如执行多年专项激励。这就要加强引导,转变员工的认知。新员工一体化管理就是一个良好的实践,从每年新员工入职起,做好新员工思想引导工作,关口前移、工作前置,包括人事政策学习、优秀青年分享、谈心谈话等,充分宣贯政策的变化过程和优势,提升员工对企业和人事管理的认同度。

(二)组织层面要定好政策

一个员工满意的政策有三个特质:合法合规、公开公正、优越优厚。人事管理的政策性强,有很明确的法律要求和国家规定,如劳动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人事管理一定要与企业法务部门联动,包括政策制定、法规理解、劳动纠纷处理等。对于职级晋升、人员选拔等政策一定要做到公开公正,譬如晋升中的荣誉加分表,经过与工会、经营、科技部门从员工荣誉、绩效嘉奖、科技专利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两次员工意见征集,最终确定下来,确保公平公正。2020年,企业在常规晋升的基础上,增设了“优才通道”“筑巢计划”,通过优越优厚的政策引才留才,加快优秀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三)领导层面要提升素质

领导能力对企业造成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员工满意度。领导对员工工作环境、工作需求、工作动机的关注,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而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影响。近年来通过新任干部培训、通用技能培训、职业领导力培训(NPDS)、专项培训等,建立了领导人员培训体系,提升领导人员团队建设、沟通协调、绩效管理等综合素质。后续还需进一步探索干部胜任力模型、领导画像等更科学的评价手段。总之,人事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中要回答好三个问题:“工作如何开展,管理如何提升,员工如何满意。”带着问题去工作,加强经验积累和良好实践的总结,探索使用更科学的评价工具和手段,让事务性工作更便捷,常规性工作更规范,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满足员工全方位发展需求,最终助力企业发展和经营业绩水平的提升。

人事管理风险范文第8篇

一、定义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一般来说,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为组织达到既定的目标,协助组织完成发展规划,有效地运用人员的能力与技术专才,促使组织成员的工作士气高昂且激发潜能,满足组织成员的自我实现感与增加成员的工作成就感,协助企业负责人做出正确决策。

二、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初步确立,所以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还十分的不完善,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管理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暴露无遗:

1.计划体制影响下,全国人事管理分割,制造人为的劳动力流动障碍

我国的人事管理由各级的人事部、劳动部、组织部来进行,三个部门管理的范围各有侧重,组织部门管干部,人事部门管一般国家工作人员,劳动部门管普通劳动者,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部门利益,对各自管理范围内人员的转出设置各种限制,这就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人事管理的部门分割。

由于三个部门的管理范围不是绝对界限分明,再加上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更频繁,这种人为的障碍,必然会增大企业的人力成本。

2.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人才观念和人力管理观念落后,高级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我国企业的发展长期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以物为中心的发展阶段,领导层并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所在,企业人事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受到极大的压抑。尤其是对一些高级人才,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跨国公司优厚的待遇和企业环境吸引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造成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

3.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权责不清,导致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权力不到位

企业与政府之间,一直都存在着很紧密的关系,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然而,虽然经过了20年的改革探索,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还是没有理清楚。国有企业虽然有制定企业内部人事管理政策的权力,但由于受国家人事管理政策的制约,人事政策的回旋余地很小,用人权得不到保障,政府有意无意的在不断干预着企业,致使国有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逐渐丧失吸引力,国有企业人才大量外流。

4.人力资源使用不合理

当前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着“高消费”和“低消费”的现象。“高消费”是指企业用人的标准超过工作分析的要求,例如招硕士生去做高中生就能干的工作,原因是企业以招聘高学历人才为荣或为了达到上级设定的人才比例结构,而不考虑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低消费”是指企业用人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原因是有的企业一味追求低成本,或有的企业搞裙带关系,不以能力为标准,任人为亲。“高消费”浪费人才,增加了成本,而且经常会有较高的离职率,“低消费”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限制企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首先,国有企业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都取决于人、财、物、信息等,其中,人是第一要素,其他要素均受制于人,都由人操纵,只有通过人的运用才能创造价值,产生利润。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之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诸项管理中的关键。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正确地处理分工与协作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组织气氛,从而发挥群体的力量。

其次,要引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在国有企业存在大量冗员、机构臃肿、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引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竞争机制,就是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优化组合是通过竞争来完成和实现的,它包括了竞争上岗、竞争换岗、竞争培训这样一个广泛的范畴,这是一种业绩的竞争,但更是一种能力的竞争;而风险机制包括上岗风险、换岗风险、培训风险、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等等。

另外,要建立科学的人力发和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机制,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在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建立科学的具有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把员工的绩效考评与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员工的岗位、薪酬、晋升和培训,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要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在薪酬分配上要向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倾斜,将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制,以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人事管理风险范文第9篇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一般来说,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为组织达到既定的目标,协助组织完成发展规划,有效地运用人员的能力与技术专才,促使组织成员的工作士气高昂且激发潜能,满足组织成员的自我实现感与增加成员的工作成就感,协助企业负责人做出正确决策。

二、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初步确立,所以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还十分的不完善,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管理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暴露无遗:

1.计划体制影响下,全国人事管理分割,制造人为的劳动力流动障碍

我国的人事管理由各级的人事部、劳动部、组织部来进行,三个部门管理的范围各有侧重,组织部门管干部,人事部门管一般国家工作人员,劳动部门管普通劳动者,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部门利益,对各自管理范围内人员的转出设置各种限制,这就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人事管理的部门分割。

由于三个部门的管理范围不是绝对界限分明,再加上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更频繁,这种人为的障碍,必然会增大企业的人力成本。

2.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人才观念和人力管理观念落后,高级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我国企业的发展长期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以物为中心的发展阶段,领导层并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所在,企业人事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受到极大的压抑。尤其是对一些高级人才,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跨国公司优厚的待遇和企业环境吸引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造成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

3.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权责不清,导致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权力不到位

企业与政府之间,一直都存在着很紧密的关系,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然而,虽然经过了20年的改革探索,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还是没有理清楚。国有企业虽然有制定企业内部人事管理政策的权力,但由于受国家人事管理政策的制约,人事政策的回旋余地很小,用人权得不到保障,政府有意无意的在不断干预着企业,致使国有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逐渐丧失吸引力,国有企业人才大量外流。

4.人力资源使用不合理

当前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着“高消费”和“低消费”的现象。“高消费”是指企业用人的标准超过工作分析的要求,例如招硕士生去做高中生就能干的工作,原因是企业以招聘高学历人才为荣或为了达到上级设定的人才比例结构,而不考虑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低消费”是指企业用人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原因是有的企业一味追求低成本,或有的企业搞裙带关系,不以能力为标准,任人为亲。“高消费”浪费人才,增加了成本,而且经常会有较高的离职率,“低消费”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限制企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首先,国有企业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都取决于人、财、物、信息等,其中,人是第一要素,其他要素均受制于人,都由人操纵,只有通过人的运用才能创造价值,产生利润。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之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诸项管理中的关键。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正确地处理分工与协作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组织气氛,从而发挥群体的力量。

其次,要引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在国有企业存在大量冗员、机构臃肿、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引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竞争机制,就是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优化组合是通过竞争来完成和实现的,它包括了竞争上岗、竞争换岗、竞争培训这样一个广泛的范畴,这是一种业绩的竞争,但更是一种能力的竞争;而风险机制包括上岗风险、换岗风险、培训风险、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等等。

另外,要建立科学的人力发和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机制,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在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建立科学的具有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把员工的绩效考评与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员工的岗位、薪酬、晋升和培训,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要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在薪酬分配上要向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倾斜,将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制,以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人事管理风险范文第10篇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一般来说,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为组织达到既定的目标,协助组织完成发展规划,有效地运用人员的能力与技术专才,促使组织成员的工作士气高昂且激发潜能,满足组织成员的自我实现感与增加成员的工作成就感,协助企业负责人做出正确决策。

二、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初步确立,所以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还十分的不完善,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管理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暴露无遗:

1、计划体制影响下,全国人事管理分割,制造人为的劳动力流动障碍

我国的人事管理由各级的人事部、劳动部、组织部来进行,三个部门管理的范围各有侧重,组织部门管干部,人事部门管一般国家工作人员,劳动部门管普通劳动者,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部门利益,对各自管理范围内人员的转出设置各种限制,这就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人事管理的部门分割。

由于三个部门的管理范围不是绝对界限分明,再加上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更频繁,这种人为的障碍,必然会增大企业的人力成本。

2、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人才观念和人力管理观念落后,高级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我国企业的发展长期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以物为中心的发展阶段,领导层并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所在,企业人事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受到极大的压抑。尤其是对一些高级人才,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跨国公司优厚的待遇和企业环境吸引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造成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

3、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权责不清,导致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权力不到位

企业与政府之间,一直都存在着很紧密的关系,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然而,虽然经过了20年的改革探索,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还是没有理清楚。国有企业虽然有制定企业内部人事管理政策的权力,但由于受国家人事管理政策的制约,人事政策的回旋余地很小,用人权得不到保障,政府有意无意的在不断干预着企业,致使国有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逐渐丧失吸引力,国有企业人才大量外流。

4、人力资源使用不合理

当前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着高消费和低消费的现象。高消费是指企业用人的标准超过工作分析的要求,例如招硕士生去做高中生就能干的工作,原因是企业以招聘高学历人才为荣或为了达到上级设定的人才比例结构,而不考虑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低消费是指企业用人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原因是有的企业一味追求低成本,或有的企业搞裙带关系,不以能力为标准,任人为亲。高消费浪费人才,增加了成本,而且经常会有较高的离职率,低消费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限制企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首先,国有企业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都取决于人、财、物、信息等,其中,人是第一要素,其他要素均受制于人,都由人操纵,只有通过人的运用才能创造价值,产生利润。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之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诸项管理中的关键。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正确地处理分工与协作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组织气氛,从而发挥群体的力量。

其次,要引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在国有企业存在大量冗员、机构臃肿、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引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竞争机制,就是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优化组合是通过竞争来完成和实现的,它包括了竞争上岗、竞争换岗、竞争培训这样一个广泛的范畴,这是一种业绩的竞争,但更是一种能力的竞争;而风险机制包括上岗风险、换岗风险、培训风险、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等等。

另外,要建立科学的人力发和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机制,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在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建立科学的具有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把员工的绩效考评与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员工的岗位、薪酬、晋升和培训,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要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在薪酬分配上要向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倾斜,将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制,以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上一篇:大学有机化学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守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