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范文

时间:2023-03-21 16:19:34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象 灾害 预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S4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06-2

1气象灾害预警的作用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据了70%以上,而且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还有个别的病虫害灾害等都与气象灾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另外,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进步,气象灾害在单位面积内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大大增加,比如2008年的那场冻雨,给我国南方大范围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大量的人流被迫滞留在寒冷的高速路、山区,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虽然此次灾害中气象部门较为及时准确的进行了预警,但我们在这预警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2气象灾害预警的现状与原因

2.1对气象部门不够信任

与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环境被严重破坏,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导致各种极端天气频发,且这些极端天气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影响时间不断延长,正是由于这些极端天气所造成的影响不断突破记录,使气象部门的工作越来越难,对极端天气的预报也越来越不好做,所以人们看到的有关气象灾害方面的预报越来越“不准确”,导致很多重要的预警被完全忽视,出现了严重问题。

2.2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视不足

随着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不断发展,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很多气象部门都做出了准确预报并了预警信息,给各政府部门、企业以及普通人员充分的准备和防御时间,但是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很少在气象灾害发生前进行防御,只有在灾害发生甚至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才开始考虑如何救灾,使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问题不断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比如2008年的那场冻雨灾害,当电线上的积冰明显已经超过历史最大值并且预报未来几天依然会出现大范围冻雨的时候,电力部门本应当考虑到电线的极限承重问题,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去除线路上的积冰防止电线和基塔被破坏,然而由于电力部门对气象灾害预警没有充分的认识,且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进而导致大量电线和基塔被积冰压断压塌,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另外,在那场冻雨中,大量乘客由于没有收到或完全忽视了气象灾害预警,使大量人流被困在了寒冷的高速公路、铁轨上。

2.3现有的气象服务无法满足人们需求

气象部门现有的检测设施无法提供高精度、大范围的监测数据,使相关的防灾减灾工作难以顺利展开。首先,我国的预警信号体系还非常单调,在气象灾害中只能提供道路交通、学校等方面的预警信号,对于其它的重要范围并未涉及,比如供水、供电等方面;其次,预警信号缺乏具体数据的支持,比如道路结冰的厚度等,这些都直接导致我国的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不强,还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的需求。

2.4缺乏相关风险评估工作

我国的各行各业尚未建立各自的气象风险评估系统,当气象部门了气象灾害预报之后,无法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对这些预报内容做出风险评估,这样就无法估算出这次灾害到底会带来哪方面的损害、带来多少损失,也就无法针对这些损害进行特别准备,最终只能被动受灾。

2.5气象预警信号和应急响应工作机制不匹配

当气象灾害发生前,气象部门会相应的预警信号,向各政府部门和普通民众提醒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随后最主要的还是人们根据这个预警做出的应急响应工作。气象部门主要根据灾害的发展做出预警,是一种预先的提醒,然而人们忽视了这个警告,往往在灾害已经形成并蔓延的时候才开始出台应急响应机制,这时的应急响应机制主要是考虑已经形成的灾害,这样便使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工作不能匹配,无法充分发挥预警的作用。

2.6部门间缺乏沟通配合

现在我国的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尚不完善,每个部门都根据需求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是这些部门之间沟通较少,各自为政,导致出台的方案内容繁杂可操作性较差,当真正的灾难发生的时候,反而被冗杂的规定妨碍,难以及时处理灾害,产生了不必要的损害。另外在很多政府部门建设基础设施的时候,并未将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考虑进去,使这些工程在一开始便难以承受剧烈的自然灾害,一旦这些灾害真的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3优化气象灾害预警的建议

3.1增强危机意识

增强危机意识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人们要认识到,由于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全球温度不断提升,导致近些年各种极端天气不断出现,且强度也在不断增强,随时都有可能突破历史记录,所以人们一定要提高危机意识,认真对待每次灾害预警。另一方面,受到我国气象学科发展的限制,对气象灾害方面的预报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尤其对超过十天延伸期的预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要充分的理解和相信气象部门,增强危机意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进行预防工作,这样才能充分的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灾害发生时积极应对,减少灾害的影响。比如某地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非常关注气象部门发出的预警,及时的进行各项防御准备,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专门方案,关闭高速路口,处理高速路上的障碍,保证了高速路的畅通和过路旅客的安全。

3.2精化气象服务

气象部门要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监测器材,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建设,在提供准确的灾害预报的同时提供精确详细的数据来辅助人们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另外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需求,完善预警信号系统,提供相应的预警信号,满足各行业的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比如,向城市提供具体的降雨数据,帮助当地政府估算地下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避免出现大水围城的状况,从而减少大雨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气象部门还可以向泥石流高发地提供相关降水和地质估算,帮助政府及时转移可能受灾地的居民,避免居民人身财产的损失。

3.3增强各行业的风险评估工作

各行业可根据自身行业特点设计相关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在气象部门气象灾害预警之后,及时分析预警内容,估算此类灾害对行业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从而帮助各企业和单位积极应对气象灾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例如,在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畜牧相关部门收到气象部发出的暴雪预警时,便及时进行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的危害评估,并根据这个危险评估,联合当地畜牧养殖场,采取增加饲料储备、加固牲口棚等措施,减少暴雪给当地畜牧业带来的损害。

3.4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

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涉及范围特别广、工作内容非常繁杂的工作,需要政府进行统一指挥调度,所以政府内部一定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完善应急预案,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灵活的领导集体,带领各方面人员形成一个集检测、预警、救援为一体的防灾救灾体系,大大减少灾害对人们的伤害。另外,政府在规划城市和建设基础设施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当地可能发生的各种极端气象灾害,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论证工作,提升城市和各基础建设工程对各种气象灾害的应对力。第三,政府应当定时组织各企业单位进行有关气象灾害的宣传和演习,提高居民对各气象灾害的认识以及处理类似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居民在灾害发生时的不必要的伤亡。

4小结

气象灾害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灾害,也是带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最多的灾害,随着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的不断发展,我国每年由于气象灾害死亡的人数不断下降。然而,近些年各种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导致各种气象灾害的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不断突破历史峰值,要想减少这些灾害带来的损害,必须提高人们对灾害的危机意识;气象部门也要积极进行研究和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为各阶层人员进行防灾抗灾打下良好基础;政府部门作为防灾抗灾的领头羊,也要认真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宣传,增加部门间的沟通,并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时,充分考虑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带领民众积极应对气象灾害,减少灾害带来危害。

参考文献

[1] 阎敏. 气象灾害:问题不仅是"测不准"[J]. 互联网周刊, 2004(29):25-26.

[2] 孙丽莉,杨俊萍,陈兆武,黄君衡. 数字音频广播(DAB)技术在气象预警信息中的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48-49.

[3] 金立山,张茜. 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幸福感"--访杭州市气象局局长王国华[J]. 杭州(下旬刊), 2010(05):89-91.

[4] 黄爱玉,杨远航,王龙海. 探讨气象通信技术与应用[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16):62-63.

气象灾害范文第2篇

《气象灾害防御》(CN:22-1412/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气象灾害防御》宗旨为:聚焦气象灾害,刊发气象灾害防御领域学术成果,促进气象系统专业理论、观点和技术交流,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气象灾害范文第3篇

1.1编制目的

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法库县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法库提供气象安全保障。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辽宁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法库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1.3.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1.3.2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1.3.3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响应、及时处置。

1.4适用范围

1.4.1本预案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受台风、暴雨、雪灾、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雷雨大风、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事件影响,包括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灾害。

1.4.2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法库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救灾等应急工作。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法库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成员单位。

2.1.1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协调此项工作的副主任和县气象局局长任副总指挥。

气象灾害发生后,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可以根据需要,在事发地设立气象灾害现场应急指挥部。

2.1.2办公室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气象局局长兼任。

2.1.3成员单位

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人武部、县财政局、县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县城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民政局、县农电局、县农经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局、县委宣传部、县移动公司。

2.2部门主要职责

2.2.1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责

负责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救灾等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2.2.2办公室职责

负责传达法库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工作指令;具体协调处理在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完成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2.3成员单位职责

(1)县气象局:负责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的,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为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以专报的形式,及时向成员单位通报情况;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负责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2)县发改局:负责协调灾后基础设施重建工作。

(3)县水利局、县农牧局、县林业局、县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负责及时提供和水文、农业生产、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等气象次生、衍生灾害信息。

(4)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做好灾害发生时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负责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5)县公安局:负责组织事发地公安机关协助做好灾区社会治安和安全保卫工作,保证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6)县人武部:负责组织民兵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7)县财政局:负责气象灾害应急资金保障工作。

(8)县城建局:负责市政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工程设计施工等管理工作;负责灾害天气时危险房屋的管理。

(9)县交通局:负责保障救灾工作的交通道路畅通;及时抢修被毁坏的交通道路和设施。

(10)县卫生局:负责组织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防疫工作,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发生、传播、蔓延,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

(11)县民政局:负责灾民安置救助,救灾物资发放等相关工作。

(12)县农电局:负责灾害发生时的电力保障工作。

(13)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媒体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等信息,遇有突发气象灾害,及时插播预警信息;做好有关广播电视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工作。

(14)县移动公司:负责灾害发生时的通讯保障工作。

2.3应急指挥场所

2.3.1基本指挥所

基本指挥所设在法库县气象局。在法库县气象局建立指挥系统,通过通信网络指挥全县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2.3.2机动指挥所

机动指挥所设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车上。在灾害发生地,通过车载指挥系统进行现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指挥。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来源

3.1.1气象部门归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收集、预报预警和评估等工作,测报科和预报科具体承担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任务。

3.1.2气象灾害发生后,知情单位或个人应及时通过气象灾害报警电话等多种途径报告有关气象灾害信息。

3.2预警预防行动

3.2.1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警报信息,对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并上报本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3.2.2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对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达到预警启动级别的,启动预警命令,并向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

3.2.3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做好启动应急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3.2.4有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应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积极采取措施防御和避免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3.2.5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根据需要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3预警支持系统

3.3.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支持系统建设,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1)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信息传输、气象预报分析处理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2)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3.3.2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和完善本部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系统。

3.4预警级别及

3.4.1本预案中预警启动级别按照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四级。

3.4.2IV级预警。县气象局预报预警局部地区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以上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将造成一定危害和社会影响,由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Ⅳ级预警。

3.4.3Ⅲ级预警。市气象台预报预警全市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特大以上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可能造成较大危害和社会影响,由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Ⅲ级预警。

3.4.4Ⅱ级预警。省、市气象台预报预警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极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社会影响,由省、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Ⅱ级预警。

3.4.5I级预警。省气象台预报预警省内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达到启动Ⅱ级预警标准气象灾害的,省气象局将气象灾害预警情况报告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国务院相关指挥部门决定启动I级预警后,省、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执行上级应急指令,启动I级预警。

4.应急响应

4.1气象部门的应急响应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做好应急响应:

4.1.1IV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IV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各业务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省和市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服务工作;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4.1.2Ⅲ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Ⅲ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县气象局职能科室和业务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省、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省、市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灾害发生后,县气象局应当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抗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现场气象服务等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县、区气象局通报,同时,了解上下游气象灾害情况。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4.1.3Ⅱ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Ⅱ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县气象局所有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省、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省、市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灾害发生后,县气象局应当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抗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现场气象服务等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县、区气象局通报,同时,了解上下游气象灾害情况。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4.1.4I级响应

上级相关指挥部门I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4.1.5县气象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向社会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4.2成员单位的应急响应

4.2.1IV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2Ⅲ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3Ⅱ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4I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市级相关指挥部门和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3信息共享和处理

4.3.1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灾情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气象部门归口管理,实现共享。

4.3.2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当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4.4应急通信方式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并将值班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

4.5气象灾害评估

4.5.1气象灾害由县气象局负责组织气象灾害评估。

4.5.2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局。

4.5.3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

4.6新闻

4.6.1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将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

4.6.2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通报及时报道。向社会公众报道或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必须是来源于统一的信息。

4.7应急终止

4.7.1I级应急响应的终止,由启动I级预警的上级相关指挥部门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应急响应。

4.7.2其他级别应急响应的终止,由启动预警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决定终止,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4.7.3应急响应终止后,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结束应急状态的公告。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政等有关部门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依法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5.1.2卫生部门应当做好气象灾害现场消毒与疫情监控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5.1.3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及时调查、统计气象灾害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气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情况,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5.1.4气象部门组织专家对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报本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5.2灾害保险

5.2.1气象部门应当为保险机构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项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证明。

5.2.2保险监管机构应当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和给付的监管工作。

6.应急保障

6.1指挥系统保障

6.1.1基本指挥所应当建立可视会议系统,通过远程联网方式实现实时指挥和调度。

6.1.2基本指挥所应完善和健全相关应急指挥设备,实现灾害现场指挥。

6.2资金保障

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6.3通信保障

6.3.1以国家气象通信网为主体,无线传输方式作为备份,及时接收各类气象资料,确保预报、警报、天气实况和灾情的传输。

6.3.2应急救援现场应与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之间保持通信畅通,配备现场紧急通信系统,为现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保障。县人民政府负责协助现场应急处置的通信保障。

6.4装备保障

6.4.1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和减灾等方面的专用物料、器材、工具的储备。

6.4.2气象部门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装备的储备,包括气象仪器备份、维修维护设备、灾情收集设备和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等。

6.5应急队伍保障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建立应急处置队伍。气象应急处置队伍应由大气综合监测人员、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人员、气象通信人员、设备维护和保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宣传人员等构成。

6.6技术储备与保障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建立本部门的专家咨询机构,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指导对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灾害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应急技能培训。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当依托相应的科研、业务机构,建立相关的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防灾减灾的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6.7宣传、培训和演习

6.7.1县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的相关知识。

6.7.2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本单位应急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组织应急演习。

7.附则

7.1术语说明

气象灾害预警:是指各级气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判定出某一区域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某种气象灾害,为避免其影响,气象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各种手段和途径发出气象灾害警报,提醒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对应防御措施的过程。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媒体传播给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符号语言。通常由符号、颜色和对应的防御指南组成,符号表示气象灾害种类,颜色表示气象灾害的强度级别,一般按四个级别预警信号,并按气象灾害严重程度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对应的防御指南明确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公众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本预案有关量级的表述中,“以上”均含本级别在内。

7.2奖励与责任追究

7.2.1奖励

(1)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认烈士。

(3)对因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7.2.2责任追究

(1)气象部门及有关气象工作人员由于,导致重大漏报、错报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四十条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2)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7.3预案管理

7.3.1本预案将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7.3.2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急预案》实施。

7.4制定与解释

7.4.1本预案由县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解释。

7.4.2按照灾害性天气强度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县气象局依据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市法库县灾害性天气强度标准,分为重大、特大、极大三级。

气象台站以下预警信号的灾害性天气属于重大级别:台风黄色、暴雨橙色、高温橙色、大雾红色、雷雨大风红色及橙色、大风红色及橙色、沙尘暴橙色、冰雹红色、雪灾橙色、寒冷橙色、霜冻橙色;各级气象台站以下预警信号的灾害性天气属于特大级别:台风橙色、暴雨红色、高温红色、沙尘暴红色、雪灾红色;各级气象台站以下预警信号的灾害性天气属于极大级别:台风红色。

7.5预案实施时间

气象灾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气象;灾害;分类;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78-01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其灾害种类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估摸。而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又是最为严重发生频繁的灾害。每年由于这些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损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作为气象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气象部门的各种系统,以使损失减到最小。

1 影响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可将我国气象灾害分为如下几类:

1)洪涝就是在短时间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造成地势低洼或者地形比较闭塞的地区因雨水不能及时排泄而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经常以暴雨大雨的天气为主,主要危害是造成河湖水泛滥、城市积水、山洪暴发,内涝,毁坏农作物和建筑物,严重的可造成人员伤亡和作物歉收或绝收,交通、通信受阻,还有可能引发农林灾害和地质灾害等。气象部门规定,在24h内降水量为等于大于50mm雨称为“暴雨”。我国的长江流域是暴雨多发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长江三角洲和两湖盆地地区;

2)干旱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河川流量减少,土壤水分亏损,使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受到破坏了的灾害性的天气现象。主要危害是造成旱灾、城镇用水缺乏,干旱风,还有可能引发农林灾害,地质灾害等,造成农作物和果树减产,人畜饮水困难,以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在众多的气象灾害中,对我国农业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干旱。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kg,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

3)台风,危害性极大,主要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可造成山洪暴发、海难、河湖水泛滥、城市积水,毁坏农作物和建筑,造成人员伤亡,作物歉收,使交通、通信受阻,还能引发地质灾害和水圈灾害 ;

4)冷冻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伴随有大风、寒潮、强冷空气、霜冻、积雪等,造成作物歉收, 使经济林木、人畜、庄稼冻害,牧场积雪、牲畜死亡,雪崩,电线、道路结冰,交通、通信、送电受阻,还可以引发农林灾害,水圈灾害等次生灾害。

2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2.1工程性措施

2.1.1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1.2兴建防护林

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强农业稳产高产。在我国,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工程完成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业建设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农田小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2.2非工程的措施

2.2.1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一系列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有效的减轻灾害的程度。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以及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2.2.2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及预测

准确的气象灾害的天气预报和及时的气候预测,特别是汛期预测,对减少损失和降低危害程度起到主要作用。目前,已初步建成适合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由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期集合预报模式、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台风、沙尘暴、核污染扩散、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

2.2.3气象灾害的减灾服务

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正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服务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报纸、电台、电视、气象信息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及时灾情,以及防灾减灾的信息,为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3.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

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3.2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气象灾害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生态气象灾害;气象学

中图分类号:X1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81

1 生态气象灾害类型分析

生态气象灾害一般指的是受害体被大气因子直接作用的原生生态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大雾、沙尘暴、干热风、冰雹、冻害、干旱、大风、高温、雷电、台风、寒潮、洪涝等。而次生生态气象灾害则是非气象因子受到大气因子作用的间接损害,如,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即是如此。而衍生灾害则是前2种的属性异变,如雪灾造成的环境污染便是其中之一。

2 主要生态气象灾害

2.1 干旱

此为中国大陆生态气象灾害中最严重者,其造成的损失高达所有生态气象灾害损失的62%。中国大陆各地按照生产生活特点和习惯,又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3―5月的春旱、7―8月各地的夏旱、处暑到秋分的秋旱3种。前者多发生于黄淮流域,后两者多发生于江南、江淮、长江流域。其特征主要包括:分布不均匀但各地都有发生;持续时间较长且出现频繁。

2.2 洪涝

中国大陆很多地方都有夏季集中降水的特点,以至于降水量年际变化明显,并因此频繁发生洪涝灾害,其主要危害在于影响作物产量,有着高达24%的农业影响程度。中国大陆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东南部长江、淮河、黄河等河流流域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是中共建政以来洪涝灾害的“高峰”所在,年均有1531.4万hm2土地受到洪涝影响,872.2万hm2成灾。尤以1991、19982a为甚。

2.3 低温冻害

此方面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冷害”、“冻害”2种,前者指的是因作物生长期温度偏低而造成作物减产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后者指的是冬季严寒造成作物体原生质、工程砖石结构之类受到破坏并导致各种损失。而冻害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霜冻害”和“寒潮冻害”2大类。冷害一般出现于春、夏、秋季,而冻害的主要“出场时间”则集中在秋、冬、春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温度条件要求大相径庭,故而冷害地域性也颇为明显,灾害名称也因此而异,主要包括“冬季寒害”、“秋季低温”、“夏季低温”、“倒春寒”之类形式。中国大陆冷冻害较为严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99、1998、1993、2008年。

2.4 风雹灾

整个世界范围内,中国大陆也算得上雹灾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靠前”者,就其整体分布情况而言,其主要特点在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少于中纬度地区、沿海少于内陆、平原少于山地和丘陵。中国大陆风雹灾害范围最广、雹日最多的地区为祁连山区、青藏高原2处。从青藏高原雹区向东可划分为长江以南和秦岭-淮河以北2个多雹带。按照降雹时期的差异,又可将之划分为3―5月降雹最多的长江以南春雹区、4―7月降雹最多的南疆/四川盆地/淮河流域/长江以北春夏雹区、6―10月降雹最多的黄河流域/青海夏雹区;5―6/9―10月降雹最多的东北东部/四川西北部双峰型雹区。

2.5 干热风

干热风可以划分为“高温低湿型”和“雨后热枯型”2大类――前者会造成农作物生长期受到影响,后者则易于造成农作物青枯。其主要“发生地”在于北方小麦产区,尤其以新疆、河西走廊、华北平原3处为甚。其“登场”时间多为5―7月为止,并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推迟的特点。其中对冬小麦危害较重者多出现于5―6月这一时间段中,重灾区位于鲁西、河南、冀中南等地区,甚至有很多地方受干岱缬跋斓哪攴荻啻50%左右;6―7月这一时间段中的干热风则主要危害春小麦,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是其重灾区所在,在上述2地区中,不少地方都是常年存在干热风。

2.6 台风

所谓台风,实际上是位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中国大陆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自然是台风“重灾区”所在,平均每年会有7次大小台风登陆中国大陆沿海,其中1971年多达12次台风登陆。其所涉及地区遍及整个中国大陆沿海,但主要绝大多数都位于浙江以南沿海,尤其以广东省为甚。1996、1994、1990、1971年都是中国大陆的台风灾害“重点年份”。在此之中,1971年堪称中共建政以来台风登陆沿海次数最多的一年(12个),而在1990年则出现中共建政以来最大的台风受灾情况――其中尤以闽浙苏3省受灾最重,全国范围内向后蒙受100多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700多人死伤,357300间房屋倒塌,344.13万hm2土地受灾。

3 结束语

上述一系列生态气象灾害是中国大陆最为“重要”的生态气象灾害,其中尤以干旱和洪涝为甚。诚然,除本文所述的一系列生态气象灾害外,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之类一系列次生生态气象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虫灾、环境污染、瘟疫之类形式的气象衍生灾害同样是对中国大陆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消极影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浩,陈光燕,庄天慧,等.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6(4).

气象灾害范文第6篇

一、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定义

突发性气象灾害是指突发性强,生成发展移动快,破坏性大的短时暴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强降雪等所造成的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上述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时的气象警示信息。

二、信息管理、、播发单位及其职责

(一)信息管理部门。**市气象局负责本市突发性气象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和播发的管理工作,制订信息标准和确定信息播发媒体,市级新闻宣传、通信等相关管理部门协助做好播发管理工作。

(二)信息单位。**市气象台负责各类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的。建立突发性天气预警系统,规范预警的内容、标准和流程,如发现突发性灾害天气即将发生或发展时,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预警信息并迅速传递给播发单位。根据天气变化,实时更新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或者解除信息。

(三)信息播发单位。市电视台、市电台、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市气象台(声讯电话96121)、市气象局网站为指定预警信息播发单位,其他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如要播发,须报经市气象局审批。各播发单位必须使用市气象台直接提供的适时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在收到气象台或者更新的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迅速播发,最迟不超过15分钟,不得擅自更改信息内容。各有关单位都要建立信息接收、播发制度,落实人员,确保信息及时畅通。

三、信息传输保障

各播发单位应建立快捷、可靠、方便的信息传输方案,确定责任人与通信方式,于8月底前报市气象局,确保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信传递畅通。

四、各县可参照本暂行规定制定相应的政策。

气象灾害范文第7篇

本文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图例,进行了系统的统计,以分析我国近十年的气候灾害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对农、林、牧业,交通运输,设施建筑,人类安全,人类健康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2)干旱灾害和强对流天气灾害是所有灾害类型中发生最频繁的灾害,寒露风是发生频率最低的灾害;3)大多数灾害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其中高温,雪灾,沙尘暴,扬沙等灾害的季节性较为明显,低温冻雨灾害的区域性最为突出,而不同区域在特定天气背景下可出现相同的气候灾害,需要引起注意,加强研究。总的来说,我国的气象灾害具有普遍性、持续性、区域性和气候性等明显特征,各地市气象部门可根据历史灾害进行分析,一是在灾害多发地、时间段进行针对,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对本地罕见气候灾害成因分析,能够快速、及时、准确地对本地灾害发生做出预判,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关键词]

气象灾害;气候灾害;天气灾害

一、我国气候灾害概况

我国所遭遇的天气和气候灾害主要包括:暴雨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热带气旋灾害、低温冷冻灾害、风灾害、冰雹灾害、雪灾、雾灾、沙尘暴灾害。与天气灾害是由短时间突发天气引起的灾害不同,气候灾害是大范围、长时间的、持续性的气候异常所造成的伤害,如长时间气温偏高、偏低,或降水量偏多、洪灾、低温、冷害等[1]。秦大河指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以及地质灾害等均呈增加趋势,其提出20世纪后期华北干旱长期变化明显,南方暴雨洪涝趋于增加,强台风增多,影响加剧。翟盘茂等学者也提出气候变化、极端事件以及灾害三者之间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在很多方面将导致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

二、我国气候灾害统计分析

我国所遭遇重大天气和气候灾害种类繁多,但是其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性,发生季节和区域均有较大差异,为了以后更好的研究,主要从其发生频率,季节性,区域性进行分类研究,以明晰气象灾害的显著特征。

(一)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数及其危害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图例,统计我国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主要气象灾害,得到了表1-1。首先从灾害发生频数上来说,气候灾害中的干旱灾害占所有灾害比例的百分之十五,是所有灾害类型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灾害分布广,四季均有发生。仅次于干旱灾害则是强对流天气灾害,包括雷暴,冰雹,热带风暴,龙卷风,大风等。灾害发生在全国各地,四季均有可能发生,但夏季发生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其中发生频率最小的气候灾害是寒露风,仅有记载的两次分别发生在2004年10月和2006年9月,主要是对晚稻造成影响,由于发生频率较低,影响范围较小,在气候灾害研究中并不予以重点研究。其次,从其影响及灾害方面研究。总的来说,气象灾害对农、林、牧业,交通运输,设施建筑,人类安全,人体健康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但不同灾害类型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各不相同。比如干旱灾害虽然普遍,但是其主要影响在于对农业和水文方面,而洪涝却能造成人员伤亡,并引发一系列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其他灾害,详见表1-1。

(二)灾害季节性分析对灾害发生时间进行了统计,得到图1-1,可以看出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四季各个季节所发生的灾害类型及频率各不相同,可简单表述为:春季以沙尘暴和强对流天气灾害最为突出;夏季以强对流天气,高温热浪灾害最为突出;秋季以强对流天气,雾灾天气灾害和低温冷冻害,雪灾气候灾害较为明显;冬季以雪灾,低温冷冻害和雾灾最为常见。

(三)灾害区域性分析针对气候灾害是否具有区域性,对其发生区域进行了统计,得到了图1-2,可以看出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最为明显的是冻雨仅发生在南方,如贵州、湖南等地。其他灾害我国南北方均有发生,但发生概率差距明显,如雪灾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在北部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华南雪灾概率最低;低温连阴雨在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发生较其它地区偏多,雾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较西北地区显著偏多等,说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天气背景共同影响气候灾害的发生,在不同地理位置特定天气背景下仍能够形成共同的气候灾害,也需要引起注意,加强研究。

三、总结

由以上各小节分析来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对农、林、牧业,交通运输,设施建筑,人类安全,人类健康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2)干旱灾害和强对流天气灾害是所有灾害类型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寒露风是发生频率最低的灾害。3)大多数灾害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其中高温,雪灾,沙尘暴,扬沙等灾害的季节性较为明显,低温冻雨灾害的区域性最为突出,而不同区域在特定天气背景下可出现相同的气候灾害,需要引起注意,加强研究。总的来说,我国的气象灾害具有普遍性、持续性、区域性和气候性等明显特征,各地市气象部门可根据历史灾害进行分析,一是在灾害多发地、时间段进行针对,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对本地罕见气候灾害成因分析,能够快速、及时、准确地对本地灾害发生做出预判,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崇银,翟盘茂等.我国重大高影响天气气候灾害及对策研究[M].气象出版社,2009.

[2]秦大河.气候变化:区域应对与防灾减灾[M].科学出版社,2009.

[3]翟盘茂,李茂松,高学杰等.气候变化与灾难[M].气象出版社,2009.学术论坛

气象灾害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异同点;

引言:

2013年10月中旬多股冷空气影响华北地区,各地气象部门积极做好大风降温天气的预报服务工作。其中北京市气象台10月10日9时30分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河北省气象台14日06时大风蓝色预警。同样大风蓝色为什么有的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有的大风蓝色预警?这个问题不但一般老百姓不明白个中缘由,而且一般县级气象预报员概念也很模糊。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旨在增强县级气象机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对我们一线预报人员素质更要过硬。为了能更好的做好秋冬季节气象服务,本文着重从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异同点作出分析,以便一线预报服务人员更加准确地做好公共服务。

1 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共同点

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都分为4级,从低到高依次由蓝、黄、橙、红四种颜色来表示。红色最严重,是最高等级的预警。

2 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五大区别

2.1 内容不同:

2.1.1 气象灾害预警 按照《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定,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内容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主要考虑到气象灾害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影响范围和程度。

2.1.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内容包括台站、时间、灾害种类、预警信号等级、实况和发展趋势、影响范围、防御指南等,更侧重于邻近气象灾害的预报和监测。2.2 类型不同:

2.2.1 全国气象灾害预警有13类 主要针对影响本地的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预警信息,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增加或减少气象灾害预警类型。

2.2.2 全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有14类 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2.3 标准不同(以河北省暴雨为例):

2.3.1 气象灾害暴雨预警(有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

根据降雨强度、降雨总量和持续时间,暴雨预警划分为四级:

(1)蓝色预警(级):预计未来24小时降雨总量达到五十毫米以上,或者其中1小时降雨量达到四十毫米以上;

(2)黄色预警(级):预计未来24小时降雨总量达到一百毫米以上,或者其中1小时降雨量达到六十毫米以上;

(3)橙色预警(级):预计未来24小时降雨总量达到一百五十毫米以上,或者其中1小时降雨量达到八十毫米以上;

(4)红色预警(级):预计未来24小时降雨总量达到二百毫米以上,或者其中1小时降雨量达到一百毫米以上。2.3.2 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2)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4)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2.4 作用不同:

2.4.1 气象灾害预警 侧重对各相关应对部门的应急准备。

2.4.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侧重对社会公众的避灾自救。

2.5 时效不同:

2.5.1 气象灾害预警 气象灾害预警中的灾害标准指在较大范围发生、灾害影响严重、建议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气象灾害事件,在时效上比预警信号有所提前,为提前防范,气象灾害预警侧重考虑48或24小时。

2.5.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侧重考虑24或12小时。是灾害天气即将或者已经出现,在未来几小时内还将继续发生时由气象台站根据天气实况资料对未来3到6小时的天气发展趋势做出的一种短时预测,预报时效非常短,因此准确率也很高。同时人们收到预警信号的信息时,防灾减灾的准备时间也非常的短。

参考文献

[1]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局长郑国光2007年6月12日

[2] 《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2]第3号省长张庆伟2012年8月1日

[3] 《河北省暴雪大风寒潮大雾高温灾害防御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2]第11号省长张庆伟2012年12月18日

气象灾害范文第9篇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2、编制依据

3、适用范围

4、工作原则

二、组织体系

1、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2、主要职责

三、预警预防

1、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2、预警预防行动

3、预警支持系统

4、预警级别的确定

四、应急响应

1、应急预案启动

2、应急响应措施

3、信息共享和处理

4、应急通信方式

5、重大气象灾害评估

6、信息

7、应急结束

五、后期处理

1、重大气象灾害成因分析

2、灾害保险证明

六、应急保障

1、通信与装备保障

2、技术储备与保障

3、宣传、培训和演习

七、附则

1、奖励与责任追究

2、预案管理与更新

3、解释

4、实施日期

ax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江苏省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和《扬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3、适用范围

⑴重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道路结冰、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⑵本预案适用于高邮市行政区域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警报等应急工作。

4、工作原则

⑴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⑵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⑶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抗灾并举、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⑷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做到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二、组织体系

1、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市气象局成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市水务、民政、财政、新闻、通信、供电、卫生、农林、交通、公安、环保、国土、发展改革、经贸、教育、保险、驻邮部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各自职责,配合做好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

2、主要职责

气象部门: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及警报,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为市人民政府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组织实施增雨、消雾、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体协调处理在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中的有关问题;承担其他应急预案中规定的相应职责;完成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水务部门:负责协调处理防汛抗洪工作的有关工作,落实各项防御洪水措施,及时提供并共享水文信息。

民政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灾民的救助与转移工作,组织灾害调查,并做好救灾募捐款物的接收与发放工作。

财政部门:按规定做好重大气象灾害气象服务资金保障工作。

新闻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等信息,做好有关广播电视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

通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利用短信等方式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等信息;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各种气象信息传递和报送的通信线路畅通。

供电部门:负责协调电力应急工作,保证重大气象灾害信息传递、报送和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现场气象服务工作的电力供应保障,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电及企业生产经营用电。

卫生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区伤员的救治和灾区防疫工作。

农林部门:负责协调农业生产应急工作,及时提供并共享农林业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方面的灾害性损失。

交通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抢险道路的畅通,保障交通安全,做好车站、码头等处交通秩序维护和人员安全。

公安部门:负责对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对交通道路等重要地点进行管制,迅速恢复和保证社会治安秩序。

环保部门:及时提供并共享环境资源等信息,做好灾区水源检测、保护等工作。

国土部门:及时提供并共享地质灾害等信息,积极做好有关地质灾害的应对。

发展改革、经贸等部门:调配预案实施后的相关物资,保障市场供应,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地气象服务人员的正常工作。

教育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后在校师生的疏散工作,并迅速恢复灾后正常的教学秩序。

保险部门:负责灾后企业、群众的财产保险理赔工作,保障灾后重建需要。

驻邮部队: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抢险救灾、失踪人员搜救、被困人员解救等工作。

三、预警预防

1、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⑴气象灾害信息来源

市气象局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测预报、警报工作,及时提供警报、实况和气象灾害信息。

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应当向市气象局提供气象灾害实况情况。

⑵气象灾害信息内容

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实况,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灾害性天气过程实况,以及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气象灾害灾情,包括因气象服务而减少损失的情况等。

凡符合《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规定报送标准的,应当按规定的格式、标准和程序,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有关规定报送上述内容。

⑶气象灾害信息审核

市气象局得到气象灾害信息后,经审核符合省气象局规定上报标准的,由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负责人签发后,在2小时内上报江苏省气象局,并经省气象局确认后,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值班室和所属决策服务中心。

⑷气象灾害信息报送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可以采用业务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传真等方式传递,并通过电话确认。

市气象局应当24小时值班,得到信息后及时审核、处理。

2、预警预防行动

市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警报信息,对可能发生重大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做好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配合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预警支持系统

⑴市气象局: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支持系统建设,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市人民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重大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⑵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和完善本部门互联共享重大气象灾害紧急处置信息系统。

4、预警级别的确定

按照灾害性天气气候强度标准和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定为四级预警:

⑴Ⅰ级预警(红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特别严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⑵Ⅱ级预警(橙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严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4级。

⑶Ⅲ级预警(黄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较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⑷Ⅳ级预警(蓝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大(一般)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四、应急响应

1、应急预案启动

⑴四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Ⅳ级气象灾害预警,市气象局应当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和扬州市气象局。

⑵三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Ⅲ级气象灾害预警,由扬州市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根据扬州市气象局的指令,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

⑶二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Ⅱ级气象灾害预警,由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根据省气象局和扬州市气象局的指令,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

⑷一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Ⅰ级气象灾害预警,由国家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根据国家气象局、省气象局和扬州市气象局的指令,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

2、应急响应措施

⑴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后,市气象局应当按照规定的应急程序做好应急响应。

⑵市气象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向社会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信息。

⑶其他各部门应当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立即做好相应的应急启动工作。

3、信息共享和处理

⑴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灾情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市气象局归口处理,实现共享。

⑵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当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⑶重大气象灾害涉及境外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时,应当按有关规定向有关机构报告。

4、应急通信方式

市气象局应当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并将值守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向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市人民政府报告。

5、重大气象灾害评估

⑴市气象局负责组织本市行政区域内所发生重大气象灾害的评估。

⑵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⑶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重大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

6、信息

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启动后,市气象局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信息。

7、应急结束

除国务院、省、扬州市气象主管机构按职责决定终止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外,本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终止,由市气象局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相应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决定终止,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五、后期处置

1、重大气象灾害成因分析

市气象局应当组织专家对重大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并报市人民政府。

市气象局应当及时进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总结和服务情况、效果分析。

2、灾害保险证明

市气象局应当做好为保险机构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项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证明。

六、应急保障

1、通信与装备保障

⑴以现有的气象通信网为主体,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有线和无线、地面和卫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通讯系统。

⑵建立反应迅速、灵活机动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期间通信畅通。

⑶市气象局应当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现场建立移动气象台或现场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气象保障。

⑷有关单位应该加强对重要通信设施、传输线路和技术装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养护,配置备份系统,建立健全紧急保障措施。

2、技术储备与保障

建立相关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开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3、宣传、培训和演习

⑴市气象局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宣传。

⑵市气象局应当对本级应急工作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组织本部门人员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演。

七、附则

1、奖励与责任追究

⑴奖励: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对因参与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⑵责任追究:市气象局以及有关工作人员由于,导致漏报、错报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四十条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2、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制定后,需根据高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的进程等情况,及时对本预案进行评审与修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水务、民政、财政、广电、通信、供电、卫生、农林、交通、公安、环保、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经贸、教育、保险、驻邮部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本预案公布后,根据本预案的要求并结合部门职责,制定本部门和单位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3、解释

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分为较大、重大、特大、极大四级,具体标准由省级及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

本预案由高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4、实施日期

气象灾害范文第10篇

结合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需求,从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情调查机制、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探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为今后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是指通过当地气象部门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认证,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能自动自发进行灾前、灾中到灾后各项灾害防御工作,能降低气象灾害发生的机会、承受气象灾害的冲击和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1-2]。目前,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需要开展到乡(镇)、村(社区)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建设规范》,其内容只对乡(镇)的认证标准进行了规范,没有对村(社区)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认证标准进行规范,缺乏全面性和统一性。作者结合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需求,通过近年来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就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进行了探讨,为今后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提供借鉴。

1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主要内容

1.1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体系

1.1.1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各乡(镇)、村(社区)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由各乡(镇)、村(社区)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领导机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应负责所辖区域或单位日常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安排部署、应急预案的修编演练、应急预案启动后的指挥协调与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监督评估,负责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气象联络员的任用、培训和队伍建设和管理。

1.1.2建立气象信息员队伍乡(镇)有1名或以上的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有1名或以上的气象信息员,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有1名或以上的气象联络员。气象信息员的相关信息应报当地气象部门备案,并定期接受当地气象部门组织开展的培训,在开展工作时应及时填写工作日志。气象信息员应承担主动接收和主动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农业气象知识传播工作,气象灾情收集和气象服务需求反馈工作和开展农村防雷的组织宣传工作。

1.1.3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点)乡(镇)应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日常管理应由气象协理员负责,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点,日常管理应由气象信息员或联络员兼任,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工作。各级气象信息服务站(点)应有固定的工作场所,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宽带网络等设施。各级气象信息服务站(点)应明确工作职责,制订相应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流程。建立包含图片和文字的规范、齐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档案,《气象协理员(信息员)服务手册》填写及时认真,记录规范清晰。

1.1.4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乡(镇)应制定、修订、完善当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分灾种应急预案,并在县级气象主管部门备案。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各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发生特点,编制气象灾害防御预案或应急行动计划,并在其所在乡(镇)备案。预案应明确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组织领导、负责人员联系方式、危旧房等风险隐患点分布、需转移安置的特殊人员、紧急转移路线、避灾点。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应急措施。

1.2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情调查机制

1.2.1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调查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对本辖区或单位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隐患排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应针对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辖区内自然环境开展气象灾害的隐患调查,特别是对陡坡、洼地等特殊地理环境,泥石流多发地带、河流和密集住宅区等危险地区的隐患调查。应针对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辖区内社会环境开展气象灾害的隐患调查,特别是老弱妇孺、儿童、身心障碍者等灾害弱势民众情况,建造年代久远、结构危险房舍等老旧建筑物情况,桥梁、堤防、学校、医院、厂矿、人口密集的街区等重要设施情况。

1.2.2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协助气象部门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地图中标明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灾害影响的范围、可能被影响的重要设施与建筑物、相对较安全的区域、紧急转移路线、防灾减灾资源等信息。

1.2.3建立气象灾情调查和上报机制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信息员应承担气象灾害收集上报工作,收集当地民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并定期向当地政府和当地气象部门反馈;及时组织上报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

1.2.4设立气象灾害危险区警示牌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应设立气象灾害警示牌。警示牌应清楚标明气象灾害类型、临灾转移路线图、气象灾害常规防御指南等信息。

1.3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响应能力

1.3.1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计划,利用广播、宣传栏、橱窗、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宣传本地主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标准和防御指南,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每年组织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不少于1次。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分管领导和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联络员应积极参加由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的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培训。

1.3.2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技能培训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结合本区域内气象灾害特点,联合水利、国土、农业、安监等部门开展气象灾害、科普知识、防御指南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1.3.3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每年在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到来之前应当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演练项目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

1.3.4发放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结合本区域内气象灾害特点,协助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制作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并向本区域内公众发放。

1.4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基础设施

1.4.1建设气象灾害监测设施乡(镇)应建设1套4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在气象灾害频发且易造成巨大损失的社区(村)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建设1套4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

1.4.2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双向传递机制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有能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硬件设备,如手机、声讯电话、电子显示屏、广播等设备。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有能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硬件设备,如电脑、农村广播、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声讯电话等设备。各乡(镇)、村(社区)的预警信息应能送达到农村的每一个地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预警信息应能送达到单位职工。

1.4.3建设并完善避难场所功能针对本区域内易发气象灾害类别和周围需避难人员数量,通过新建、加固和确认等方式,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在避难场所以及附近的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场所。

1.4.4储备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物资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储备必要的应急减灾物资,包括基本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等)、通讯设备(如喇叭、对讲机等)、照明工具(如手电筒、应急灯等)、应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如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

2小结与讨论

结合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需求,在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情调查机制、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探讨了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为今后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肖清华,秦涛,李树军,等.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J].山东气象,2012,32(1):67-69.

[2]陈正洪.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J].内蒙古气象,2012(5):68-71.

上一篇:雷击风险评估范文 下一篇: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