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融资范文

时间:2023-03-08 02:16:21

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范文第1篇

关键词:融资性票据 企业融资 制度缺失

一、融资性票据的优点

所谓融资性票据,主要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情况下,纯粹以融资为目的,凭发行主体本身信誉向其他市场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包括国库券、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商业本票及大额定期存单等,狭义的融资性票据指的是工商企业凭自身信誉向其他市场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1]融资性票据具有信用性、融资性与交易性的特点,其本质上类似于信用放款,由于这种信用方式借助了票据这一金融工具,而票据的每一环节的行为规则都已被法律明确地予以确认,因此是一种非常规范、优良的融资信用工具。

1.节省成本。融资性票据是无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的,其签发和贴现凭借的是票据双方当事之间的良好信誉,以至于其筹资成本低于银行贷款,因此,利用融资性票据进行融资,可以有效的节约筹资成本;同时,融资性票据作为一项创新的金融工具,为避免金融风险,监管部门会对其实行一定的金融监管,需要一定的监管成本,且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毕竟“不合法”,其流通受到监管部门的禁止。[2]而目前没有真正的商业背景的融资票据依然不断出现,表明融资性票据的市场需求非常巨大,如果监管部门继续持禁止态度,必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所以认可融资性票据存在和流通,可以有效节省监管成本。

2.融资性票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变企业的融资行为,拓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非常有限,一般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但是银行愿意承担的风险有限,加之国家目前采货币紧缩政策,中小企业要获得贷款十分困难。但现实中却有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正规市场渠道之外。这使得当前民间借贷、中小企业非法集资暗中昌盛,同时在贴现率和手续费都比较低的情况下,银行承兑汇票成为很多企业开始进行融资的佳径。相比银行贷款,融资性票据更加便于操作、简单灵活、成本低廉。

二、我国建立融资性票据制度的阻碍

1.票据市场的社会信用基础比较薄弱。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票据市场不够完善,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全面,在票据信用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而且缺乏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缺乏统一的信用标准。

2.银行机构系统性风险加剧。出于增加手续费收入、吸收保证金存款等考虑,各银行普遍放宽签发条件,降低保证金比例,而低比例的保证金和低廉的手续费无法覆盖风险,承兑银行积聚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信贷员通过收取回佣,违规为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开出票据或压低保证金比例,增加了银行人员道德风险。[3]

3.关于背书与转让制度的限制。融资性票据类似于股票,是企业纯粹以融资为目的而公开发行的,针对不特定对象发行,由票据承销机构进行承销。由于票据具有较强的流通性,出票人在出票时无法预知确定的收款人,所以出票人只能签发无记名票据,而无法签发载有特定收款人的记名票据。在国外,票据权利的转让有交付转让和背书转让两种方式,无记名票据可以通过交付转让,但记名票据一般须以背书方式转让。我国《票据法》第30条规定,背书必须记载被背书人名称。所以,在我国背书转让为唯一的票据转让方式,这为融资性票据的市场流通设置了障碍。

4.我国票据法律法规均对票据出具的经济基础作了限定,规定办理票据业务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或有“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从本质上来看,促进票据流转是票据法的价值目标,票据法的价值取向主要是票据流通的安全与便捷。过分强调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严格审查票据的原因关系与票据的无因性特征背道而驰,而不强调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则更加符合票据无因性特征,也更能遵循票据演变的发展规律。

三、对完善我国融资性票据制度的建议

1.建立票据信息披露制度和票据评级制度。企业的融资性票据在市场上是否能被接受及其受欢迎程度取决于市场对企业的了解程度。正如股票市场上的信息披露一样,在票据市场也必须有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将企业评估、征信方面的信息以及企业近期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及时在票据市场上,增强透明度,让市场投资者来自主选择票据,及时规避风险。[4]

2.尽快修改完善《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体系。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必须基于真实的商品交易,排除融资性票据,抑制了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短期资金融通的作用。票据的无因性支持将票据的融资功能从真实交易的框架中分割并流通的可能性,这也正是融资性票据的本质所在,所以应尽快承认其合法地位。

3.明确监管责任。目前,各监管单位职责的高度重合,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银监会和央行的责任,建立银监会负责微观合规性监管和央行负责宏观调控、支付清算系统规则制定并监督的事前、事中管理体制,审计、纪检部门负责外部审计及违规查处的事后监督体制,和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的法律惩治体制,减少票据欺诈和不法经营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莹.从融资性票据谈我国《票据法》的修改[N].山西大学学报,2008-09.

[2]赵成刚.关于融资票据的若干思考[N].中国金属通报,2011(16).

[3]李峰.融资型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金融,2010-08.

票据融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融资成本; 票据贴现; 决策模型

一、引言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的稀缺性更加凸现,致使企业融资成本极大提高,潜在的投资机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溜走,企业经营的规模因为缺乏资金而萎缩,有的企业甚至破产。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四万亿元的投资堪称走向经济复苏的“推力器”。与此同时,我国商业票据市场迅猛发展,有效地促进了资源配置,缓解了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与企业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较,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较低,票据贴现对票据贴现各参与主体和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客观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09年初,笔者注意到,我国票据市场的贴现率处于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央行的再贴现率从4.32%(2008年1月1日)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80%(2008年12月23日),因此本文关注的是在整个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利用国内市场票据贴现率处于历史低点的时机,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票据贴现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票据市场在应对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和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肯定了票据市场的重要性,代表性的有:Jayendu&Richard Zeckhauser(1987)以美国1953年至1984年的通货膨胀为背景,经过实证检验发现,票据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有效地降低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长期投资的风险,使其下降了30%-40%。Mark Gertler和Cara

S.Lown(2000)基于融资理论,实证发现一些有发展潜力但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可通过票据市场进行融资,解决了这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约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前只有信用极高的大型企业才能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局面。此外,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使得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得多样化,政府可以不再仅仅依赖税收政策调节收支。Thomas K.Halm(1993)从商业票据市场本身、参与者以及投资所要面临的风险等方面分析了商业票据市场的特质,认为快速增长的商业票据市场是过去几年债券市场最重要的市场。

国内对票据贴现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国内票据贴现市场的功能、现状、原因及对策,还有通过对国内外票据贴现市场的比较得到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有意义的启示等。严文兵、阙方平(2002)认为融资性票据具有诸多经济功能,如有利于解决票据交易品种单一,加快我国票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解决监管成本过高的问题,促进宏观调控的完善。(2002)针对我国票据市场流动性较差、再贴现操作过程繁琐、存在票据非法融资现象等问题,提出从中小企业入手培育票源,增强商业票据流动性。何利辉(2003)以英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为例,认为票据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载体,具有多种功能,是货币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子市场。陈丽英(2005)认为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子市场,承担着融通短期资金传导货币政策等诸多功能,是企业重要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手段。巴曙松(2005)认为融资性票据的发展可以扩大票据市场容量,从而提高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改变失衡的市场结构;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整合程度。曾涛(2007)对我国真实性票据和融资性票据进行了成本收益的分析及比较,认为我国建立在真实票据理论基础上的现行票据制度限制了各主体获取外部潜在利润的空间,应建立以票据无因性理论为基础的票据制度体系,通过有序发展融资性票据来推动票据市场发展。

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都是从宏观角度研究融资性票据问题和票据市场,鲜有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票据融资,特别是少有基于企业的视角研究企业融资票据贴现的问题,对企业的票据融资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票据贴现决策模型,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使得企业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三、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商业票据贴现

商业票据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是指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获取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并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信用行为。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信用等级高在我国票据市场中占主要地位,以及现实中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门槛较高,办理的机会很少,本文将商业票据贴现仅限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2.票据融资贴现

本文所界定的票据融资贴现是指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上的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而这种贴现具有融资的功能,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融资工具①。

(二)变量设计(见表1)

(三)建立模型

1.建立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

由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可以看出,影响票据资金成本的因素主要有票据贴现率(DIR)、票据贴现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CDCR)和票据贴现费用率(HFR)。票据贴现率越高,票据的资本成本也就越大;银行收取票据贴现费用越多,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一般情况下,由于票据的贴现率和贴现的费用率都是固定值,只有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弹性,企业可以与银行协商,商定最佳的保证金比例,使得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最小。

2.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和解释

(1)企业在进行短期融资时,有两种方案。一是取得短期流动贷款,二是进行票据贴现。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标准就是选取取得资金付出的资金成本最小的那个方案。也就是在既定的市场贴现率水平(DIR)、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CDCR)、同期存款利率(DR)和贴现费用率(HFR)情况下,根据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计算得到的票据贴现资金成本(FCR)与同期贷款利率(LR)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存在两种情形。

情形一:前者小于后者(FCR

情形二:若前者大于后者(FCR>LR),则目前暂不进行票据贴现融资,持有票据择机贴现。

(2)在上述情形一中,很容易作出票据贴现的决策,下面进一步讨论在情形二中票据贴现时机的选择。之所以会造成票据贴现资金成本高于同期贷款利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贴现利率水平居高不下所致。于是持有票据,在等待未来贴现利率水平下降时进行贴现。问题是,在未来贴现率下降到何种程度企业就可以进行贴现了呢?由对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的推导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由(6)式推导出票据贴现时机决策模型:

DIR=FCR×(1-CDCR)+CDCR×DR-2HFR(7)

将未来作出融资决策时的贴现率用既定的保证金比例(CDCR)、同期存款利率(DR)、贴现费用率(HFR)和票据贴现资金成本率(FCR)来表示,其中,这里的票据贴现资金成本率是企业可以接受的融资成本水平。

(6)式较(7)式之区别表现在用企业自身能够接受的融资成本率来代替在现有贴现率等情况下计算出来的票据贴现资金成本率,进而推算出企业可以进行票据贴现时的市场贴现利率水平。

特别是,当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市场的流通性减弱,票据的贴现率随之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若进行票据贴现,会付出较大的融资成本。当企业可以预见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贴现利率有下降的趋势,那么可以根据上述推论,选择当合适的市场贴现率出现时,进行票据的贴现,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3)保证金的比例确定。实际工作中,保证金比例的确定需要企业同银行进行协商,对于企业而言,最佳的保证金比例就是使得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最低的保证金比例。

第一,考察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FCR)与保证金比例(CDCR)的变动关系。

将⑥式对保证金比例(CDCR)求导,可得:

若DIR>DR-2HFR,则(FCR)'CDCR>0(8)

(8)式意味着,只要DIR>DR-2HFR,即银行票据的贴现利率大于同期存款利率与2倍的贴现费用率之差,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随着保证金比例的增加而变高,同样,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也随着保证金比例的减少而降低,两者呈同向变动关系。

若DIR>DR-2HFR,则(FCR)'CDCR

(9)式显示,只要DIR

因此,当DIR=DR-2HFR时,(FCR)'CDCR=0,FCR*=DR为票据贴现资金成本理论上的最小值。实际上,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即缴纳保证金所获得的同期存款利息收入扣除票据贴现费用的两倍额度之外恰好弥补所支付的票据贴现利息。

正常情况下,企业进行贴现所支付的票据贴现利息和贴现费用之和是高于缴纳保证金所获得存款收入的,所以,剔除(9)式所存在的前提(DIRDR-2HFR这一前提,这也意味着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与保证金比例是一种正向的变动关系。

第二,鉴于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与保证金比例是一种正向的变动关系这一推论,可知,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逐步降低票据贴现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来实现。实际工作中,保证金比例的最终确定是由企业同银行协商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谈判的过程中,企业要有明确的可行的保证金比例的底线。

下面根据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分析这一底线的确定过程。

由(6)式推导出票据贴现缴纳保证金比例决策模型:

(10)式表明企业应根据自己所能接受的融资成本水平(FCR)、当前市场贴现率水平、票据贴现的费用率和同期存款利率水平来确定保证金比例的底线。最终保证金比例的确定,在确定底线后的基础上取决于双方的谈判。资金雄厚、资信良好、所处具有较稳定发展前景行业、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取得银行授信的企业往往能够在谈判中争得先机,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结论与展望

一是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利用票据贴现利率与同期贷款利率的差异进行票据的贴现,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节约了融资成本。在票据贴现资金成本低于同期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如果该票据贴现成本能为企业所接受,就进行票据的贴现;如果不能,就要考虑何时贴现的问题,可以根据票据贴现时机决策模型(DIR=FCR×(1-CDCR)+CDCR×DR-2HFR),估算出企业可接受的票据贴现率(DIR),待市场利率水平降至这一水平时可进行贴现。

文章只是就在票据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贴现决策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商业汇票贴现的决策也可以参考进行。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迅速,不断创新的票据贴现的模式(如买方付息票据贴现融资贴现等)要求对本文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进行修正,这也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此外,众多的专家、学者(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对我国《票据法》就取消融资性票据贴现的限制提出了建议,如果这项限制被取消,本文所建立的票据融资贴现模型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Jayendu&Richard Zeckhauser.Treasury bill,futures as hedges against inflation risk.NBER working paper NO.2322.

[2] MarkGertler & Cara S.Lown.The information in the high yield bond spread for the business cycle:evidence and some implications.NBER working paper No.7549.

[3] Berger,P,&e.Ofek.Divercification’s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39-65.

[4] 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己成必然之势[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4).

[5] 巴曙松.发展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5(3).

[6] .对当前票据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福建金融,2002(9).

[7] 何利辉.借鉴西方经验 发展我国票据市场[J].财会月刊,2003 (01B):49-50.

[8] 陈丽英.对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成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1).

票据融资范文第3篇

【关键词】票据融资 风险防范 票据市场

今年1~9月份银行承兑汇票创下新增1.8万亿的历史新高,从企业角度看,票据融资可以提升商业信用,不受规模限制,企业票据贴现的利率通常大大低于到银行进行商业贷款的利率,可有效节约企业的财务成本。因此,该需求促成了银行承兑汇票的大量增加。但是,票据融资业务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票据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票据融资业务存在一定的操作和信用风险

由于一些经办人员防假意识淡薄,审核把关不严,在票面真实性和贸易背景真实有效性的审查时,没有确保做到以下两方面,即检查购销合同签订时间、增值税发票开出时间、银行承兑汇票背书时间是否一致,三者金额是否相符。在票据托收环节,存在业务人员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发出托收,票据在投递过程中遗失,承兑人延迟划付款项或拒绝付款,缺乏事后跟踪制度等风险。从企业角度来看,票据融资一般是中短期贷款,很容易发生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套取票据额度的情况。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又会构成信用风险。

(二)票据融资规模有虚增现象

票据资产很容易产生乘数效应。银行签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一般在10%~100%之间,如果企业以30%的保证金拿到100%金额的票据,收款企业贴现后再去银行以100%的保证金比例申请更大金额的票据额度,如此循环,很快便以乘数效应创造出数倍的存款和贴现,票据融资的规模就很容易“虚增”,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宏观经济情况,干扰政策制定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三)票据专营机构有待进一步发展

国内首家真正意义的票据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于2000年11月9日在上海成立。票据专营机构为票据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它可以抑制市场风险,提高市场流动性,推动市场创新。另外,其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专门的法律法规,促使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降至最低。但其自身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交易性票据的发行,需要经过商业银行承兑和授信、贴现才能提高信用等级和流动性,而票据专营机构由于经营范围以及企业开户、授信管理等限制,进入发行环节非常困难。专营机构数量较少,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市场推动力量等。

二、相关政策建议

为促进商业银行的票据融资能够更好地体现金融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票据融资业务的政策引导及风险防范

鼓励企业和商业银行积极办理票据贴现,满足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的合理资金需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妥善协调和处理好票据融资与信贷投放的关系,合理匹配和优化票据融资的期限和品种结构,统筹把握好票据贴现的节奏,适时调整资产负债和票据据融资业务结构,在确保金融机构收益率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票据业务与信贷业务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结合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实际,制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增强票据融资对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和人员素质建设,努力防范业务操作风险。杜绝和防范票据欺诈风险,控制重点主要集中在是否有真实贸易背景。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对社会行为起到制约和规范的作用。

(二)将票据资产归入“有价证券及投资”科目

建立有价证券统计制度,将其纳入非股票证券统计。目前商业银行执行央行颁发的《全科目上报统计制度》,是将“票据融资”归入“各项贷款”的统计科目中,但票其与贷款资产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比如票据资产的流动性强,交易额大,利率弹性高,交易对象涉及企业客户、同业机构或央行,巨额的票据资产波动会对货币市场利率及货币供应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其分析的意义更在于统计流量,而归入贷款资产中体现的只是存量统计;又如贷款资产的核算方式为权责发生制,而票据资产的核算方式为收付实现制,两种核算方式对资产净值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若将其归入“有价证券及投资”统计科目单独统计和管理,将更能体现金融统计的流动性和相关性原则,能更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贷款资产质量。

(三)完善票据专营机构的建设

票据专营机构应加强其基础建设,扩大市场运作空间。建立票据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提高市场监管效率。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将保险、信托、基金等机构作为投资者逐步纳入票据市场,扩大票据专营机构的数量,培育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规范信用环境。在业务创新上,应尽快建立统一的票据发行制度,完善和推广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非实物交割等市场交易方式。

参考文献

[1]肖小和,邹江,汪办兴.构建中国票据市场体系的路径选[J].金融与经济,2012(4).

[2]陈静.发展票据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8).

[3]杨金梅.关于我国票据市场的几点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2009(10).

票据融资范文第4篇

一、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994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我国票据融资业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全国票据融资16559亿元,比1999年增长90%。同时,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票据专营机构成为票据市场的组织者和造市商。继工商银行在全国率先成立票据专营机构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工商银行票据业务集中经营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了自己的票据专业化经营机构。这些票据专营机构依托人民银行当地行的支持,票据业务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市场主角。二是票据交易价格的市场化机制已初步形成。由于票据融资业务具有的低风险和高盈利性,票据市场竞争激烈。从2002年初开始,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一路下滑至人民银行规定贴现利率底线2.97%(再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也随之下滑,虽然再贴现利率未作调整,但是市场上转贴现利率已远远低于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淡出市场,而转贴现业务的利差则愈来愈小。三是票据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央银行的扶植下,我国票据市场的参与者已由原来的票据签发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到票据专营机构、股份制银行、各类财务公司和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境内外资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大型企业使用票据结算更是陡增,票据融资的容量和规模逐年上升。

二、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等因素,从总体上讲,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

1.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资金而与其他企业联手签订虚假商品交易合同,甚至勾结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票据融资手段骗取银行资金,从而产生信用风险。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票据诈骗的现象也日趋增多。

2.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滞后。票据业务的盈利性与其流动性紧密相连,在当前经营方式下票据的流通大部分表现为票据实物的转移,从而带来了经营成本的增加,给业务操作如查询、交割等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容易产生风险。这制约了票据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3.同业合作不足。同业之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导致银行间执行结算纪律松弛不一,无理拒付、压票、压单、拖延结算现象时有发生,出现同业道德风险;同业票据信息的管理、沟通与合作不够,制约了票据在缓解同业资金紧张、创新业务品种、拓宽经营范围、增加经营收入等方面作用的发挥。

4.业务潜力未能充分挖掘。银行方面:票据业务政策几乎只限于向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银行倾斜,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上级行,在安排贴现(再贴现)贷款额度指标上,一般较少顾及中小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在银行的需要,以致票据业务存在地区间和银行间严重失衡的现象。由于缺乏相关的奖励办法和激励措施,难以充分调动欠发达或基层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丧失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企业方面:不少企业经营者、企业财务人员票据知识欠缺,不能充分利用票据进行融资组合,可以使用票据的业务融资大多通过贷款等传统方式解决,或者是在贷不到款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票据。

5.贴现票据种类单一,业务品种创新不足。由于当前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薄弱,银行承兑汇票的交易量占整个票据市场交易量的90%以上,体现商业信用特征的商业承兑汇票交易量很少,交易地域和签发单位仅局限于一些大中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导致票据业务范围狭窄,对票据融资业务的盈利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票据融资业务的对策

结合当前票据融资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建立健全票据融资业务制度规则,统一业务管理办法。根据《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分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票据业务管理办法,统一票据资料审核标准与程序,使各项票据业务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票据业务培训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使统一的标准真正落实到实际业务操作和管理中。

2.建立健全激励和制裁机制。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组织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风险防范制度、自律管理制度等。中央银行应尽快设立专门的票据监管机构,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

3.发挥专营机构职能,健全、完善票据专营机构模式。票据专营机构要切实发挥龙头示范作用,进行专门化、规模化的管理和操作,积极配合各银行、企业进行业务咨询、票据查询和鉴别,自觉主动地加强与银行、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

4.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在当前众多票据专营机构的基础上,将没有进入市场的部分机构如信托公司等纳入票据市场,进一步扩大票据签发企业范围,允许居民投资者参与票据市场交易。如当前商业银行汇票的承兑主体仅限于法人等机构,将居民个人排除在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个人资产增长迅速,进行各种投资、交易的需求快速增加,因此要尽快将其纳入票据交易主体范围,开放对居民个人的各种低风险承兑业务。

5.加大票据业务知识的宣传力度,推广商业信用票据。商业银行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建立各种战略合作关系,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体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共同规避风险。

票据融资范文第5篇

李先生的公司前身为某军用设备研究所,主营业务为节电设备的制作与安装。公司的产品特色在于其生产的节电设备对其他设备的电磁干扰较小,节能效率高,发热量相对低,能够在不影响原设备稳定运转的情况下,实现较好的节能。因为产品价格较高,所以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用电大户,如大型钢厂、大型设备制造商等等。

上个世纪末,这家企业从军工转制为民营,由原研究所的骨干接手该公司经营,李先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公司的法人代表。凭借过硬的军用技术和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新公司先后取得多项节能行业资格证书,并于2002年通过了ISO质量认证。不仅如此,在李先生的带领下,公司还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回首这些成绩,李先生有颇多感慨。刚刚接手企业时,国内节能设备行业尚处于市场培育期。因节能设备本身造价较高,节能设备安装调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所以新公司一开始拓展市场难度较大。但李先生面对困难毫不气馁,果断采取高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加个性化产品研发以及优质的售后服务,将公司目标客户首先定位为有节能规划的大型规模高能耗的设备制造企业,并协助企业做好节能效果后评价。

经过近十年的积累,李先生企业的产品已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获得业内广泛的认可。公司员工也从原来不足10名发展成现如今超过100名,企业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40%。

危机之中 资金受制

李先生公司经过十年的积累,销售规模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公司下游客户基本为大型模高能耗设备制造企业,谈判地位相对强势,再加之需要安装完成并试用之后,才会付款,因此,付款时间拖延较长,基本为3个月。而上游供应商一定要在订制之前收取现金,就算愿意接受银行承兑汇票,对收取银票的期限也较为苛刻,还需要增加额外的票据贴现补偿扣点。

票据融资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合票据;P—CBO;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B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被认为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近几个月来国家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银根,使得原本缺乏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单一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信誉等问题难以从银行直接获得贷款,而我国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门槛较高使得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发行债券或者股票获得资金。中小企业在融资体系中处于劣势,甚至有“金融脱媒”现象。缩小“融资缺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迫在眉睫。中小企业融资集群是中小企业从事融资活动形成的新型组织形式,应当借助其组织平台优势,通过不断优化集合信用资产的来源及结构,建立正反馈回路,来增强整体组织的融资能力,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一条新道路。创新金融制度,构架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化的金融支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选择。随着集群融资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实施,我国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并与我国自身特点相结合,创新融资工具——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应运而生。

2009以来推出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新亮点,它作为一种创新金融产品经过三年的发展,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集合票据在广泛推广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制约集合票据广泛推广的关键因素在于票据增信、发行主体受限以及风险规避等等。韩国P—CBO融资模式已经成为韩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并且与我国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为解决我国集合票据存在的现实困境问题,本文将借鉴韩国P—CBO融资模式,提出多样化担保的外部增信措施、集合票据分层的内部增信措施和将不同层级的集合票据出售给风险不同的投资者的措施。

一、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展现状

国务院要求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并金融“国九条”从政策层面上支持中小企业融资。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部门规章《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诞生,交易商协会颁布的自律规则《集合票据业务指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规则》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中介服务规则》等为集合票据的发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基础。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定义的集合票据是指2个(含)以上、10个(含)以下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方式共同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从定义来看,集合票据是一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并流通的一种信用债,属于直接融资的一种。从发行企业数量上看,集合票据避免了单个中小企业发行债券难的缺点,而数量限定在10个企业以下,又避免了实际操作中发行主体过于繁多,各主体间关系难以协调的现象,可以说这是集合票据的一大创新点。从发行和流通场所来看,集合票据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不仅能够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新的投融资工具,还能为发债企业提供直接面对各银行及投资者的机会,有利于提升企业知名度。从运行流程来看,集合票据一般包括项目启动、选择企业、信用评级、信用增进、产品设计、尽职调查、法律意见、注册审批、公告发行、后续管理等工作过程。从融资成本来看,集合票据融资成本一般要低于间接融资和普通债券,财务成本较低,集合票据发行成本一般由票面利率、承销手续费、担保费、律师和审计费、评级费以及登记托管费构成,其中票面利率是构成发行成本的主要内容,它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而变动。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自2009年11月到2011年底,我国总共发行集合票据40次,发行总量达到111.56亿元人民币(见表1)。自山东和北京首次成功发行集合票据以来,各省份(或区域)以积极的态度推广该融资工具,上海、广州、浙江、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哈尔滨、陕西等省份也已经成功发行集合票据。地方政府一般作为集合票据的牵头人,已发行集合票据都体现出区域的特点,这些区域通常经济发展速度快,中小企业地理分布比较集中,例如北京中关村、浙江义乌和江苏无锡南通等。

集合票据在原来整体规则框架下,创新推出了区域集优融资模式。区域集优融资模式是指一定区域内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小非金融企业,通过政府专项风险缓释措施的支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的债务融资方式。首批两只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来自于广东佛山和山东潍坊,共11家中小微型企业募集资金5.39亿元。可以这样预测,区域集优模式将成为集合票据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存在的现实问题

尽管集合票据具有诸多有优点,但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这种债务融资工具推出时间比较短,在发行过程中还是面临到了一些困境:

票据融资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间融资;票据融资

一、个人票据融资的基本情况

2010年到2012年,中阳县个人票据融资的笔数和金额:300笔、113000万元;430笔,176000万元;720笔,221000万元。同期,银行系统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笔数和金额如下:178笔、67624万元;258笔,105729万元;430笔,132673万元。个人贴现笔数占总贴现笔数的比例:62.7%、62.5%、62.6%;个人贴现金额占总贴现金额的比例:62.6%、62.5%、62.5%。

二、个人票据融资的特点

当前,个人票据融资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增长较快,交易活跃。在中阳县有两个大的票据贴现市场,煤炭市场和钢材市场。这两个市场由于货款支付接受的银行承兑汇票较多,因而票据来源较充分。据初步统计,目前每年的个人票据融资额在20至22亿元之间,且有逐步增长的趋势。二是手续简单,方便快捷。个人票据融资以“手续简便、当即付款”等“优惠”条件吸引了部分企业和个人,一般2-3天即可拿到所需资金。三是贴现期限只有一个。一般都确定6个月为期限,即使距到期只有一个月,也按此期限来计算。

三、个人票据融资的主要方式

1.投资收益型。投资银行承兑汇票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较好。对于资金充足的个人,可以较多地从票源企业买入票据,到期后再委托开户银行收回款项。通过这种方式,个人的收益要高于同期存款利息收益。

2.票据收购型。与投资收益型相比较,专门从事票据业务的个人,通过低价收购(较高的利率),高价卖出(较低的利率),赚取买卖差价。

3.支付货款型。个人或者企业主从票源企业买入银行承兑汇票,然后以票面金额支付货款,背书转让给有购销关系的企业。这样本企业可获得两种好处:一是以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获得资金,减少借款的利息支出;二是节省现金支出,增加了流动性。但条件是收取银行承兑汇票的企业必须是该企业的长期客户,对其有一定依赖性。

四、个人票据融资的利率水平

个人票据融资的利率一般在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随行就市。其利率的高低还取决于双方资金的供求关系和时间的紧迫性,同时受到下面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需票企业所购物资或商品的市场态势。如上游市场疲软,生产企业对票据的需求增加,票据的价格也将随着上升(票源企业以较低利率卖出票据)。

2.银行贴现利率。2012年底,中阳县个人贴现的利率是10%-12%,一般高于银行同期办理票据贴现的利率2-3个百分点。如2012年12月,中阳县某洗煤厂销售洗煤收到一张100万元的银行,必须用现金交税和支付工人工资,只好求助于个人贴现,第二天便取得94万元资金。

3.民间借贷利率。由于银行承兑汇票有银行信用作保证,个人票据融资利率通常要低于民间借贷利率10-12个百分点。

五、个人票据融资的主要原因

1.银行资金紧张,企业只好选择个人票据融资。受国家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影响,县域金融机构纷纷压缩信贷规模和贴现规模,为缓解资金紧张状况,部分中小企业将所持有的票据转卖给经济实力较强、资金充足的个人,以达到快速融资的目的。

2.银行贴现门槛高,中小企业难以达到。银行贴现往往偏重于大企业和有信贷业务的企业,部分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授信,更争取不到贴现;还有一些银行对小面额银行承兑汇票不予办理,也使得持有小面额银行承兑汇票的中小企业的票据无法变现,影响资金周围。

3.银行贴现时效性差,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急、快、多的特点。银行办理贴现需得到上级行的批准,企业从贴现申请到办理贴现,再到资金就位,至少得一个星期,对中小企业来说,已丧失了签约和付款的最好时机。

4.企业自身因素催生民间买卖银行承兑汇票的盛行。中小企业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往往缺少相应的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达不到银行贴现的要求。而对于买入银行承兑汇票的个人来说,只关心银行承兑汇票的真实性,对商品交易的真实性并不感兴趣,条件相对宽松,受到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的欢迎。

六、个人票据融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1.加剧了货币流动性,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个人票据融资由企业个人自作主张,缺乏引导和规范,其资金流动存在盲目性,很容易流入一些国家限制或禁止的行业、企业,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2.抵减了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个人贴现使大量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逃避了有效的金融监管,金融部门无法监控相应的企业交易动态和资金流向,不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对市场的票据流通及融资数据的准确统计,给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带来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3.扰乱了票据市场秩序。个人贴现手续资料要求不齐全,有的甚至不要任何资料就贴现,扰乱了正常的票据业务市场,增加了票据风险。

七、采取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个人票据融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国现行的《票据法》中没有明确界定个人票据融资行为的法律性质,致使个人贴现行为存在法律盲区。但是,个人贴现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需要,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完善票据市场、拓展票据功能入手,承认其合法地位。并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个人贴现交易进行规范,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票据融资范文第8篇

当前票据融资高增长的主要机理

表面因素

相关利益主体利用利差进行套利的正常市场反应

目前,我国票据业务的较快发展和票据融资的高增长,是市场的正常反应,是商业原则和经济激励的结果,因为存在利差的因素,相关利益主体(企业和银行)之间可以进行套利,有利可图,都是用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得更高的资金回报。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张金顺认为,现在贴现利率是1.5%、1.6%,高点儿是1.8%,半年期存款利率是1.9%,所以客户套现的积极性很高。一些企业要求票据融资主要是基于这个理由。银行业从事票据业务,在现有的利率下,一部分利润肯定是向工商企业转移的,既然这样为什么银行还要做?原因在于,银行转贴现的利率一般在1.3%、1.4%左右,在目前金融机构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同期同业拆借的利率一般在1%左右,只要将票据转出去,就还存在利差,银行还有钱赚。为什么同业存款利率低,这就是国家流动性调控问题,当前流动性放得太大,实体经济吸收消化不了这么多的流动性。徐慧琴认为,在票据融资高增长中,套利的因素存在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比如有一个企业本来有笔钱要用来支付货款,但它发现票据有套利的空间,就不会付钱,就会将钱存在银行,然后在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给下家,下家如果贴现,企业付息的利率也没有存款利率高,这对于当前赢利困难的企业还是有吸引力的。这跟纯粹拿一笔钱通过票据在银行体系空转的情况不一样,这笔钱还是进入实体经济了,但是对于开票企业而言还是套利了。还有一种,比如说,市场有一些公司本身有一些关联的公司,企业本身又有资金,就有可能会通过这些关联公司间的交易进行套利操作。因为票据低风险业务大家都看承兑银行,承兑银行实力强的话,票据流转起来还是比较快的。

实体经济吸收不了过多流动性的必然结果

在谈到当前流动性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时候,大家一致认为,过多的流动性不能被实体经济有效吸收,致使实体经济吸收与流动性过剩之间存在失衡,这也是造成当前票据业务发展较快的一个主要因素。徐慧琴认为,票据高增长后面的背景是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流动性过剩问题。2009年比较特殊的背景就是出现利率倒挂。而且2009年比较特殊的还有一点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内外交困的局面,以前都是国内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控,整个市场没有变化,这次是市场也出现很严峻的局面,使得我国内需、外需都很难启动,实体经济吸收不了过多的流动性,需求极端脆弱。

客观上有2008年票据理财业务基数未剔除因素

实际上,在当前票据融资高增长的背后,还有一部分理财业务没有剔除,从而虚增了业务基数。徐慧琴认为,2008年其实票据融资这一块转成票据理财挺多,把这个因素抹掉,到底增长多少现在很难确认。2008年存量就已经产生,就已经进入实体经济,只是没有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而已,这些因素都是让2009年数据看起来增长迅猛的原因之一。

深层机理

流动性过剩陷阱

张金顺在谈到票据融资高增长的深层机理时认为,从银行内部来讲,银行以前缺存款,由于惯性思维,大家都强调存款立行。票据融资的高增长实际上也反映了银行内部还有一些问题没有理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流动性溢出的表现,造成了价格扭曲。未来的危害很大,因为票据会到期,流动性过剩也不是长久之计,前一段时间是经济突然紧缩,造成金融危机。回过头来,当金融复苏的时候,又会对金融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经济复苏的时候,会不会引起资金链出现问题?也很难说。流动性陷阱从理论上来说,当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货币需求量有多少就持有多少。利率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觉得半年期、一年期存款意义不大,尤其对企业来讲。货币对利率的敏感性没有了,大家认为证券价格足够高了,因此都选择持有货币。现在中国出现了典型的流动性陷阱特征,利率再低,货币增加就特别快,但是这些资金还是不会投向实体经济。

价格扭曲效应

与会者认为,价格扭曲、利率倒挂是导致本轮票据融资高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和利益驱动机制。曲春生认为,票据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票据风险也比较多。2009年有一个特征,市场利率低于存款利率,所以大家觉得有套利空间。为什么会存在倒挂的情况呢?跟利率管制政策很有关系,票据是市场利率,而存款是管制利率。从利率变化趋势来说,是比较平稳的,利率在2008年比较高,现在是1.5%、1.6%。第二个就是企业需求,从银行业务量来看,贷款贴息利率那么低。好多同业贴票的时候抢票,在外地非常得普遍。很多外地银行到北京来抢票,这是市场竞争的体现。还有就是地方政府,听说南方浙江,拿外地的钱支持当地经济,票据二级市场比较活跃。第三就是银行积极性,为什么很多银行愿意做票据业务?因为与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配套的信贷投放中,大企业不好投,小企业不敢贷。这样就大力发展票据业务,因为利率倒挂的原因,从而扭曲了市场和资金的价格。有人认为,银行承兑汇票出现的背景是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银行出票收取企业万分之五的手续费,是一个结算手续费的概念,但从银行来讲,只要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就是第一付款人,到期必须无条件付款。从风险上看,票据业务跟银行贷款业务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现在签发环节银行的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对称,价格是被扭曲,从而导致信贷市场(票据一级市场)和资金市场(票据二级市场)定价不匹配。票据签发之后,进入流通领域(贴现、转贴现),在这一环节,我认为它的定价是比较合理的。参照央行再贴现的利率进行直贴利率的定价,因为有银行的信用在里面,现在票据的二级市场,也就是转贴现利率在1.4%,与三个月期的央票利率相比,目前差50个基点,体现了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信用风险溢价,这个定价是比较合理的。假设货币市场定价是合理的,票据业务定价不合理地方是在签发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定价是被扭曲,而且是由于国家强制性的政策被扭曲,也就是说,票据定价其实实行的是市场价格和管制价格的双轨制。我们国家不可能马上实现利率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票据市场定价被扭曲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签发环节的定价,在操作上,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根据对客户风险的评价进行合适的风险定价。但现在从法律法规上来说,没有很充分的依据,银行可以去收,但它目前存在市场均衡的问题,比如说A银行站出来说要收费,可能就会得罪一大片客户,但如果不收费,在承兑环节就会付出很高的银行信用成本,需要占用资本金成本,但没有风险对价的补偿。

当前票据融资高增长的正面效应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性准备和典型金融工具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管制与放松兼顾,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因此,与会者认为票据业务的大力发展对于推进利率市场化、科学的定价机制和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张金顺认为,票据业务确实是利率市场化的典型工具,也确实能够体现一种市场价值,尤其体现客户的市场价值。从商业回报来讲,企业信用高,利率就会低一些。同时也确实能够给客户带来增值的服务,所以从客户角度来讲,包括合理调配费用,实际上是把交易双方讨价还价能力对比。为什么票据业务增长这么快?第一反映了市场利率转换的要求,第二能够从更大程度上考量交易双方对比关系,强化信用安排,它特别适合物流融资。徐慧琴认为,央行一直把作票据市场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先行品种去进行实验,虽然说再贴现利率有一条红线在,但这条红线央行也一直探讨要放开,从2006年探讨定价机制的改变,到这一轮宏观调控降低到1.8%,很出乎我们意料,以为至少也会保持2.16%,结果从4.32%到2.97%到1.8%。实际上它作为一个银行和企业之间谈判的筹码还是很有作用的,毕竟现在还是没有放开。目前整个票据市场的积极作用还是很大,一个就是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就是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非常的大。以商业银行目前在推进的产业金融业务来看,就是一个大的厂商或者是某一个大的企业,围绕其上下游的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给予融资支持,票据可以实现产业链封闭的循环,风险相对可控。如果放贷款,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票据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从作用来说,既是对商业银行整个产品的创新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对利率市场化的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品种,因为它横跨两个市场,信贷市场(银承的签发、企业贴现)、资金市场(银行间转贴现)。

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融资提供便利

一方面票据能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而另一方面也担当着为企业多层次、多样化提供金融支持的重任。有人举例说,有些企业的票据业务占比很大,都投入到了实体经济当中,希望银行能够更多地投入好的产品。魏子力认为,我们在各个场合都在要求政府做担保公司、投资基金。北京银监局也非常重视,想把以前银行的不良贷款消化掉,让银行轻装去做票据业务。今年银监会更明确地提到要建立专业机构。目前扶持小企业是根本的出路,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需要,必须创新融资工具,推行票据业务,为中小

企业真正的贸易融资提供更大的便利和优惠。

对未来票据融资的基本判断

实体经济的真正复苏可以抵减套利冲动

虽然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一定的伤害,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落实政策时滞效应的减缓,中国的实体经济将会很快复苏,这样实体经济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放大,实体经济吸收流动性的能力和需求将会增强和放大,从内生因素上没有利用利差来套利的冲动和机制,也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它套利,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对利用票据业务来套利的概率,而更多地是真正的贸易融资。在谈到这一点时,有人认为,套利的因素只在短期内存在,一旦实体经济复苏,社会流动性也会慢慢被实体经济所吸收,目前流动性过剩只是暂时的现象。为什么企业有钱拿来通过票据在银行套利,是因为实体经济需求没有起来。从北京的情况看,很多央企做法比较规范,套利的事情大部分央企不会这么做,其次银行也不会引导他们去做。据观察,北京地区为什么票据的签发和承兑以及贴现都没有2008年同期多,反映的是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高库存还没有下去,整个生产经营没有办法安排。以电力行业为例,电力行业无论是票据融资也好,贷款也好,比2008年同期有大幅的下降,很多投资项目本来2008年就已经作了安排,但在2009年却延缓实施,需要看下一步需求情况再作安排。从总部经济来判断,总部经济如果能够启动,证明实体经济回暖可能性就大,如果总部经济启动不了,反映实体经济还没有复苏。同样的,总部经济启动不了,票据高增长的状况很有可能将会继续下去。正常的票据余额的下降,能够反映实体经济真正的回暖。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因为目前国家实施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又会刺激大型企业要启动票据融资,因为成本低,不管怎么说,票据市场利率肯定比贷款利率要低。唯一票据不能替代的是项目贷款。短期的票据融资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它的手续比较简单,二是没有什么发行费用。就目前的观察来看,大型企业肯定还是要选择这个工具,因为发短期融资券成本相对高,还有更多的准入条件,还要去审批,比获取银行票据的融资成本高很多。企业有真实贸易背景条件下,还是会选择票据融资。2009年票据套利的因素是往年没有的,以前票据活跃的年度都没有出现票据的贴现利率比半年期贷款利率低的时候,所以2009年凸现出这么一个矛盾。如果以后国家对宏观政策进行调节,加上经济真正复苏,就会对通过票据融资套利起到抑制的作用。

监管部门的科学监管可以抑制虚假增长

票据融资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融资成本; 票据贴现; 决策模型

一、引言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的稀缺性更加凸现,致使企业融资成本极大提高,潜在的投资机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溜走,企业经营的规模因为缺乏资金而萎缩,有的企业甚至破产。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四万亿元的投资堪称走向经济复苏的“推力器”。与此同时,我国商业票据市场迅猛发展,有效地促进了资源配置,缓解了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与企业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较,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较低,票据贴现对票据贴现各参与主体和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客观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09年初,笔者注意到,我国票据市场的贴现率处于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央行的再贴现率从4.32%(2008年1月1日)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80%(2008年12月23日),因此本文关注的是在整个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利用国内市场票据贴现率处于历史低点的时机,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票据贴现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票据市场在应对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和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肯定了票据市场的重要性,代表性的有:jayendu&richard zeckhauser(1987)以美国1953年至1984年的通货膨胀为背景,经过实证检验发现,票据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有效地降低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长期投资的风险,使其下降了30%-40%。mark gertler和cara

s.lown(2000)基于融资理论,实证发现一些有发展潜力但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可通过票据市场进行融资,解决了这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约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前只有信用极高的大型企业才能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局面。此外,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使得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得多样化,政府可以不再仅仅依赖税收政策调节收支。thomas k.halm(1993)从商业票据市场本身、参与者以及投资所要面临的风险等方面分析了商业票据市场的特质,认为快速增长的商业票据市场是过去几年债券市场最重要的市场。

国内对票据贴现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国内票据贴现市场的功能、现状、原因及对策,还有通过对国内外票据贴现市场的比较得到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有意义的启示等。严文兵、阙方平(2002)认为融资性票据具有诸多经济功能,如有利于解决票据交易品种单一,加快我国票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解决监管成本过高的问题,促进宏观调控的完善。(2002)针对我国票据市场流动性较差、再贴现操作过程繁琐、存在票据非法融资现象等问题,提出从中小企业入手培育票源,增强商业票据流动性。何利辉(2003)以英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为例,认为票据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载体,具有多种功能,是货币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子市场。陈丽英(2005)认为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子市场,承担着融通短期资金传导货币政策等诸多功能,是企业重要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手段。巴曙松(2005)认为融资性票据的发展可以扩大票据市场容量,从而提高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改变失衡的市场结构;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整合程度。曾涛(2007)对我国真实性票据和融资性票据进行了成本收益的分析及比较,认为我国建立在真实票据理论基础上的现行票据制度限制了各主体获取外部潜在利润的空间,应建立以票据无因性理论为基础的票据制度体系,通过有序发展融资性票据来推动票据市场发展。

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都是从宏观角度研究融资性票据问题和票据市场,鲜有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票据融资,特别是少有基于企业的视角研究企业融资票据贴现的问题,对企业的票据融资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票据贴现决策模型,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使得企业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三、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商业票据贴现

商业票据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是指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获取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并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信用行为。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信用等级高在我国票据市场中占主要地位,以及现实中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门槛较高,办理的机会很少,本文将商业票据贴现仅限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2.票据融资贴现

本文所界定的票据融资贴现是指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上的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而这种贴现具有融资的功能,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融资工具①。

(二)变量设计(见表1)

(三)建立模型

1.建立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

由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可以看出,影响票据资金成本的因素主要有票据贴现率(dir)、票据贴现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cdcr)和票据贴现费用率(hfr)。票据贴现率越高,票据的资本成本也就越大;银行收取票据贴现费用越多,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一般情况下,由于票据的贴现率和贴现的费用率都是固定值,只有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弹性,企业可以与银行协商,商定最佳的保证金比例,使得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最小。

2.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和解释

(1)企业在进行短期融资时,有两种方案。一是取得短期流动贷款,二是进行票据贴现。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标准就是选取取得资金付出的资金成本最小的那个方案。也就是在既定的市场贴现率水平(dir)、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cdcr)、同期存款利率(dr)和贴现费用率(hfr)情况下,根据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计算得到的票据贴现资金成本(fcr)与同期贷款利率(lr)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存在两种情形。

情形一:前者小于后者(fcr

情形二:若前者大于后者(fcr>lr),则目前暂不进行票据贴现融资,持有票据择机贴现。

(2)在上述情形一中,很容易作出票据贴现的决策,下面进一步讨论在情形二中票据贴现时机的选择。之所以会造成票据贴现资金成本高于同期贷款利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贴现利率水平居高不下所致。于是持有票据,在等待未来贴现利率水平下降时进行贴现。问题是,在未来贴现率下降到何种程度企业就可以进行贴现了呢?由对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的推导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由(6)式推导出票据贴现时机决策模型:

dir=fcr×(1-cdcr)+cdcr×dr-2hfr(7)

将未来作出融资决策时的贴现率用既定的保证金比例(cdcr)、同期存款利率(dr)、贴现费用率(hfr)和票据贴现资 特别是,当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市场的流通性减弱,票据的贴现率随之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若进行票据贴现,会付出较大的融资成本。当企业可以预见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贴现利率有下降的趋势,那么可以根据上述推论,选择当合适的市场贴现率出现时,进行票据的贴现,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3)保证金的比例确定。实际工作中,保证金比例的确定需要企业同银行进行协商,对于企业而言,最佳的保证金比例就是使得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最低的保证金比例。

第一,考察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fcr)与保证金比例(cdcr)的变动关系。

将⑥式对保证金比例(cdcr)求导,可得:

若dir>dr-2hfr,则(fcr)'cdcr>0(8)

(8)式意味着,只要dir>dr-2hfr,即银行票据的贴现利率大于同期存款利率与2倍的贴现费用率之差,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随着保证金比例的增加而变高,同样,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也随着保证金比例的减少而降低,两者呈同向变动关系。

若dir>dr-2hfr,则(fcr)'cdcr<0(9)

(9)式显示,只要dir

因此,当dir=dr-2hfr时,(fcr)'cdcr=0,fcr*=dr为票据贴现资金成本理论上的最小值。实际上,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即缴纳保证金所获得的同期存款利息收入扣除票据贴现费用的两倍额度之外恰好弥补所支付的票据贴现利息。

正常情况下,企业进行贴现所支付的票据贴现利息和贴现费用之和是高于缴纳保证金所获得存款收入的,所以,剔除(9)式所存在的前提(dirdr-2hfr这一前提,这也意味着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与保证金比例是一种正向的变动关系。

第二,鉴于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与保证金比例是一种正向的变动关系这一推论,可知,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逐步降低票据贴现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来实现。实际工作中,保证金比例的最终确定是由企业同银行协商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谈判的过程中,企业要有明确的可行的保证金比例的底线。

下面根据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分析这一底线的确定过程。

由(6)式推导出票据贴现缴纳保证金比例决策模型:

(10)式表明企业应根据自己所能接受的融资成本水平(fcr)、当前市场贴现率水平、票据贴现的费用率和同期存款利率水平来确定保证金比例的底线。最终保证金比例的确定,在确定底线后的基础上取决于双方的谈判。资金雄厚、资信良好、所处具有较稳定发展前景行业、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取得银行授信的企业往往能够在谈判中争得先机,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结论与展望

一是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利用票据贴现利率与同期贷款利率的差异进行票据的贴现,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节约了融资成本。在票据贴现资金成本低于同期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如果该票据贴现成本能为企业所接受,就进行票据的贴现;如果不能,就要考虑何时贴现的问题,可以根据票据贴现时机决策模型(dir=fcr×(1-cdcr)+cdcr×dr-2hfr),估算出企业可接受的票据贴现率(dir),待市场利率水平降至这一水平时可进行贴现。

文章只是就在票据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贴现决策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商业汇票贴现的决策也可以参考进行。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迅速,不断创新的票据贴现的模式(如买方付息票据贴现融资贴现等)要求对本文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进行修正,这也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此外,众多的专家、学者(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对我国《票据法》就取消融资性票据贴现的限制提出了建议,如果这项限制被取消,本文所建立的票据融资贴现模型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jayendu&richard zeckhauser.treasury bill,futures as hedges against inflation risk.nber working paper no.2322.

[2] markgertler & cara s.lown.the information in the high yield bond spread for the business cycle:evidence and some implications.nber working paper no.7549.

[3] berger,p,&e.ofek.divercification’s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39-65.

[4] 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己成必然之势[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4).

[5] 巴曙松.发展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5(3).

[6] .对当前票据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福建金融,2002(9).

[7] 何利辉.借鉴西方经验 发展我国票据市场[j].财会月刊,2003 (01b):49-50.

[8] 陈丽英.对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成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1).

[9] 薛文博.银行承兑汇票资金成本及变现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9(6).

金成本率(fcr)来表示,其中,这里的票据贴现资金成本率是企业可以接受的融资成本水平。

票据融资范文第10篇

自2008年4季度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票据融资业务成为各商业银行做大新增贷款规模的重要方式。从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下半年的票据融资业务增长迅猛:三季度新增约3100亿元,四季度新增4125亿,占四季度新增贷款的约30%。2009年1月,全国新增贷款高达1.62万亿,其中票据融资新增6239亿,占信贷增量的比重约42%。如此规模的贷款猛增固然主要由于经济刺激措施而致,但其中票据融资新增如此之猛,占比如此之高,确应引起高度关注。

票据激增―企业套利抑或银行虚增业绩

对于票据融资急剧增加的原因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是企业套利所致,如北大宋国青教授认为,票据融资的部分增量是不真实的,“不能排除企业将融来的资金转存定期存款获取利差的可能,以及其他如进入股市的可能。”现行的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65‰(月利息),票据贴现利率为1.4‰,6个月的利差为1.5‰,即便是全额保证金承兑的票据贴现,对于企业而言,已经出现了可观的套利空间。举例来说:企业通过开半年定期存单,以存单进行100%质押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再向银行申请贴现,赚取利差。以1亿元计算,企业可获套利10万元(利息15万-承兑手续费5万)。而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认为:“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转移成存款进行套利,在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由于利差太小,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事实上在实务层面,企业可用贴现得到的资金循环操作,获取利差,只占用最初的1亿元资金,其套利空间还是较为可观的。当然,如果将票据贴现的资金进入股市,则赢利更为可观,“一个涨停板就把十年的票据贴现的利率挣出来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票据激增是银行虚增业绩所致。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追求规模的迅速增长,实行以存款为中心的考核评价办法,以存款论英雄。而承兑汇票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工具。通常做法是将发放的贷款转化成签发承兑汇票的保证金(一般为100%质押,因为这样不涉及对企业的授信额度,且被视为低风险业务,手续简便),再将承兑汇票进行贴现,将贴现所得资金再质押签发承兑汇票,循环操作。在银行端,保证金存款迅速增长,同时获得承兑手续费收入和贴现收入。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规模迅速扩大,获得了好的评价和高绩效;商业银行总行在评价标准扭曲的情况下,也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认可和社会资源。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更习惯于“广种薄收”所带来的利润增加的绝对额,享受规模增长的种种好处,对“精耕细作”所带来的利润率的提高不感兴趣,因为前者更快、更容易。

其实前述两种看法没有本质差别,只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从企业行为的视角出发,后者从银行行为的视角出发。但如要真正弄清票据融资迅猛增加的本质以及影响,则必须从其形成机理入手:

首先,必须区别真实的票据融资和虚假的票据融资。所谓真实的票据融资是指符合法律和各项监管规定的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行为,银行依据法律和监管规定,在票据的签发、承兑以及贴现环节均应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主要包括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等。如果银企双方均严格遵守法律和监管规定,则票据融资是反映和适应实体经济的经营状况的。凡是没有依法合规的票据融资应视为虚增。真实的票据融资银行负有审查责任,企业负有不得采取任何方式骗取融资的责任,在银企双方关系中,银行更为主动,如果银行依法合规操作,则虚增与套利均很难实现。但在现实中,虚构贸易背景很难被发现,如何来判断虚假部分?简单的办法是从100%质押签发承兑业务中来分析和判断,不论其跨行与否,因为只要附有授信额度的开票,是无法进行低风险业务操作的,虚假票据融资就寄身于此。

其次,必须区别真实的票据融资和虚假的票据融资的操作模式。

如图1所示:真实的正常的票据融资在银企之间能形成健康的双赢局面:银行②可向持票人付出资金、收取贴现利息;银行①为出票人签发票据、收取承兑手续费、增加保证金存款;银行②可转贴现或向央行再贴现。企业①可利用银行授信延迟付款,提高了资金效益,企业②可便利地获得融资,成本低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还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但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基础。

如图2是虚假票据融资的一种模式,姑且称为直接封闭式。这种模式是银行最早使用的也是最简单和典型的模式,具体如下:企业①向银行申请贷款,将贷款直接转为保证金存款,100%质押签发承兑汇票,企业②取得票据后向银行②申请贴现,贴现资金再转为保证金,如此循环。该模式的特点为:

直接。将贷款直接转为保证金存款。

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大多为同一机构或同一银行的不同机构(所谓自开自贴),企业大多为关联企业,所谓封闭相对此而言。

政策风险和操作风险大,违反了《贷款通则》中贷款用途的规定;违反了有关真实贸易背景的规定。

随着监管的加强,这种模式已逐渐“淡出江湖”。

如图三是虚假票据融资的另一种模式,也是现在常用的模式,姑且称为跨行开放式。具体如下:企业①向银行申请贷款,将贷款划转到银行②,将资金转回本行完成票据的签发与贴现,也可将贷款转到别行质押签发票据与贴现,将贴现资金再转回本行质押签发票据与贴现,此为跨行。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所获得贷款跨行转移,模糊了资金来源性质,规避了政策风险后。当然票据签发与贴现也可在不同银行完成,这并不影响对该模式的说明,是为开放。该模式的特点为:

规避政策风险。

加大了监管难度,当前的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行际之间由于信息不通,很难对虚构的贸易背景进行审查,合规几乎无从谈起。

无论是直接封闭还是跨行开放模式,虽然对票据虚增业绩褒贬不一,但在银行内部,对此均心知肚明,行话名为“资产带动负债”,实质上是商业银行内部的一项“潜规则”。

第三,利益驱动以及银企共谋是虚假票据融资的内在原因。

在虚假票据融资中,银企双方的所得如下:

企业的成本:贷款利息+贴现利息+手续费支出

企业的收入:存款利息

银行的成本:存款利息

银行的收入:贷款利息+贴现利息+手续费收入

因为贷款利息本就是该收该付的,可以不去考虑,所以从盈亏平衡的角度来看,只要贴现利息和手续费支出之和不高于存款利息,企业考虑能够套利和密切银企关系,是愿意“去简就繁”的。可商业银行为何要如此呢?仅从财务上是很难理解的,财务的收入与支出仅是有形所得,更为重要的无形所得,银行通过虚假的票据融资找到了最省力也是最快的源源不断的存款增长方式,而在以存款为考核评价核心指标的商业银行内,这无疑会为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整体上带来高绩效,也会给客户经理带来高收入,商业银行的总行也因为存款、贷款规模的迅速增长而感到骄傲。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是“名利双收”。我们也可以想见,从封闭到开放模式,银行业形成了行业性的虚假繁荣,集体造假,系统性的潜在风险极大。

对虚假票据融资中的银企双方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企业除非存在套利空间才会有主动意识与银行合作,在不存在套利空间时,企业为密切银企关系,在通过各种方式如下浮贷款利息、收取银行的营销费用等达到盈亏平衡时也会配合银行虚增存款,企业相对来说是被动的,但不管如何,银企双方必须共谋才能实现所谓的“双赢”。

第四,银根放松、流动性过剩是虚假票据融资产生以及自我加强的外部条件。

其实,票据融资迅猛增长已不是新出现的问题,在过去的年度中也发生过,如2007年,也一直质疑票据融资的真实性,但随着宏观调控,不断加息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贴息率高企,到2008年1月票据融资下降很快,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提起。但从2008年11月起,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票据融资创下天量,增长异常迅猛,对其真实性的质疑再度成为焦点。因此可以发现票据融资的迅猛增加与流动性过剩相关度极高。事实上由于资金富余,使得贴现利息下降,而存款利息相对刚性,企业更容易实现收支平衡甚至套利,票据融资就会大幅增加。相反银根收紧,贴息率会高企,在存款利率相对刚性的情况下,企业根本不可能实现收支平衡,票据融资就会大幅下降。(见图4)

票据融资虚增业绩的误区及后果

关于票据融资虚增业绩,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层面,或在监管部门与银行,或在银行内部都是明显存在的问题,但为何一再出现、难以杜绝?以至于2009年1月的天量票据融资使监管部门忧心忡忡,已经开始调查并在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主要是因为对真实的票据融资和虚假的票据融资难以区分,以及在对票据融资虚增问题上存有许多认识误区:

(1)关于贷款用途问题。对于贷款转为保证金,许多银行的从业人员认为贷款进入企业的资金池后,已很难再加以区分,尤其将贷款“化整为零”转为保证金或部分转为保证金时,具有欺骗性。在跨行倒账后,更是再无法看清和进行监管。因此,企业是用贷款协助银行虚增还是用其它资金正常开票就混淆了,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事实上最初所谓“资产带动负债”的行话就明确无误地道出了真相,只是后来为规避政策、逃避监管采用了障眼法,资金上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彻底混淆了是非。

(2)保证金存款也是存款,也可以运用产生收益。毋庸置疑,任何存款都可以运用,都可产生收益。但如保证金从贷款而来,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保证金是质押物,当票据承兑时,保证金存款是被用于兑付的头寸,此时贷款的头寸何来?需要向上级机构拆借资金,如此类推,如果一家商业银行全部业务均是如此而来,则这家银行就只能依靠市场资金,其安全性和成本可想而知。之所以这种观点貌似正确,是因为在银行中还有储蓄存款、还有财政存款等,银行总行可以去市场上融资,全局掩盖了局部。笔者曾在分行工作,观察过所辖支行,其中4家主要依靠票据虚增,几乎没有别的业务,甚至有一家支行仅靠一两个客户,将贷款、存款及表外票据虚增到10亿多,当时的分行虽然存款很多,但向总行借入大量资金。这些支行在2004年的调控中,各项业务跌至低谷,不得不从头再来。

(3)票据融资能调节结构,占用风险资产小。正常的真实的票据融资,因为是企业正常经营的需求,资金来源合规,自然能起到上述作用,但虚增业绩的票据融资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信用,虽然票据本身占用风险资产小,但信用膨胀却带来了风险资产的绝对额的膨胀,为存款而贷款,贷款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这也部分可以解释银行存在的“内部公关”跑贷款、审贷部门大受诟病的现象。事实上许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与票据虚增相关。

(4)票据融资能赚钱,又能快赚钱。但银行所谓能赚钱,是指考核上赚钱。目前银行基本上采用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计算分行的考核利润,如下:

银行分支机构考核利润=(存款FTP―存款利率)×存款+(贷款利率―贷款FTP)×贷款+(贴现率―贴现FTP)×贴现额+手续费

通常情况下,银行存款FTP与管制利率挂钩,贴现FTP与市场利率挂钩,由于我国目前的多重利率体系导致在银行内部资金论成份不论成本,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所有银行都鼓励资产业务,所以银行分支机构与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挂钩的资产业务(贷款、贴现),从考核利润角度非常赚钱,手续费作为中间业务收入,也是商业银行鼓励的,对于分支机构在考核上的“边际收益”较高,另外出于对存款的一贯重视,银行对FTP的定价一般不会使分支机构的保证金存款出现亏损,所以银行的分支机构热情极高。以某商业银行现行价格体系及某分支机构经营数据为例说明之:

假设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保证金存款10亿元为六个月存款,贷款10亿元为一年期贷款,10亿元票据融资,手续费收入为5万元,其考核利润为:(2.68-1.98)%×10亿÷2+(1.8-1.27)×10亿/100÷2+5=620万元;其账面利润为:10亿×1.8%÷2-10亿×1.98%÷2=-180万。可见,分支机构认为自己赚钱是相对FTP的考核利润,而银行整体上账面亏损。分支机构所赚取的主要是自己总行的钱,总行为自己的定价不合理付出了代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仅对真实与虚假的票据融资区分在技术上有难度,而且由于利益驱动,对票据虚增业绩的遏制也是相当困难。之所以如此,更深的原因在于,不能仅看链条中的一个个环节,而是要看整个链条。票据融资虚增业绩已经形成了行业性、系统性的特征,银银以及银企的大力合作,各方均能获取各自的利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票据的一级和二级市场,泡沫极大,给银行业埋下了“炸弹”,其后果相当严重,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以分析:

从宏观角度将会带来如下危害:

首先,票据融资虚增业绩的根源在于为了存款而贷款,其源头也在于信用的投放,因此在实务层面,会不自觉地放松对贷款的审查,尤其在刺激经济、鼓励投放的前提下,贷款的可获得性较强,将会给银行业的资产质量留下可怕的隐患,过去许多银行发生的不良资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就目前而言,虽然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1月信贷的增量却有42%的票据融资,其中不乏虚增部分,虽然票据的一二级市场供需两旺,但银行信贷大多只是进入了政府背景的项目,大量的中小、民营、出口企业依然无法获得贷款,环保、科技等有利于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发展的企业也难以获得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假象,给经济决策带来了难度。

再次,虚假繁荣还反映在股市上,在实体经济依然面临大量困难,尚无明显的恢复迹象,且美国、欧洲、日本等仍未见底的情况下,我国股市却演绎出了牛市行情,固然有信心提振以及对政府刺激经济的决策认可的因素,但却有明显的资金推动和虚高成份,应引起警惕。因为股市对信心的影响极为重要,大起大落会严重挫伤信心。一个没有信心进行交易的股市以及没有信心进行交易的市场经济体,是不敢想象的。应积极想办法遏止虚增,减少短期资金的逐利,疏通流动性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

第四,银行在虚增业绩过程中,在企业无法套利时,为了说服企业配合,往往采取了多种方式,有合规合法的,也有不合规不合法的。前者如下浮贷款利率、贴现利率,后者如补贴企业或企业的主管人员费用,用“假发票”冲账,不仅违反了财经纪律、违规操作,形成了行业不正之风,而且滋生了社会腐败,爆发了许多案件。更有甚者,由于票据市场的供需两旺,出现了许多“皮包公司”、“中介公司”、“资金票据掮客”,专业造假,骗取银行信用。

第五,给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带来了相当难度。众所周知,货币政策通过数量工具以及价格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正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是以存定贷,以存款为起点,通过货币乘数创造货币,其是有确定的量的,但票据虚增却是以贷生存,以贷款为起点,100%无限循环创造货币,银行的表外资产巨增、存款虚增,全国汇总是没有“头寸”的,但因为资金不可能丁是丁、卯是卯,所以账难以算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影响。深入研究下去,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票据虚增对宽松有加强作用,由于同向,所以很难引起决策层的关注。问题只有到了经济逆转时才会暴露。

从微观角度分析票据虚增业绩会给银行带来以下恶劣后果:

首先,银行的规模虚增、收益下降。在票据虚增的作用下,贷款、存款、表外票据余额同向扩张,规模迅速增长,有些支行成立不过数月,就能存款过10亿元、20亿元,大家只争朝夕,进行规模虚增的赛跑。从整个银行的角度,如果存款都依靠这种方法产生,银行不仅不能真正的赚钱,而且受制于外部资金市场,这也是银行总分行矛盾看不见的方面,总分行之间不知为何冲突,其实这是真实原因之一。在规模、存款论英雄的背景下,分支机构名利兼收、总行舍本逐名。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不可能很高。

其次,银行的成本提高。在票据融资虚增业绩过程中,银行似乎只付出了保证金存款利息,事实上,银行还有许多支出,如根据企业要求,下浮贷款利率、支出营销费用、支出客户经理的高额绩效,仅后两项季度可占存款的1‰多,以1亿来算,1季度支付超过10万多元。因此,银行为了票据虚增,成本是极高的。

再次,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恶化,风险隐患极大。银行为了票据虚增,往往偏好大户、中长期贷款户,这样既快、又期限长,可以六个月为限低风险业务循环操作,既争取了时间又省力,久而久之,有些银行的资产结构就出现了以下特点:大客户占比高、贷款集中度高、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表外资产占比高等;负债结构中保证金存款占比高、储蓄占比低,这些都是相伴而至的。在经济金融处于扩张时期尚能维持,但如果一旦经济金融出现逆转,风险就会暴露,产生巨大危害。

第四,考核评价扭曲、战略转型艰难。银行之所以对票据虚增青睐有加,主要是因为不仅在银行内部,而且在整个银行业基本上以规模、存款论英雄,互相比的是规模的大小、存款的多少,而不是收益率的高低。注重短期行为,尤其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强化对规模、存款以及短期行为的支持和激励,问题表现的更为严重。所以在这些银行内部就有了对“绿色存款”的渴望,也纷纷提出了以调整业务增长模式、发展零售业务主要内容的战略转型的思路,但由于考核评价体系依然没有改变,以及票据虚增太高,银行高层是既想调整又怕调整,分支机构不愿调整,所以战略转型的路还很远。从2009年1月份的数据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票据融资增长占比远高于大银行,有4家在80%以上。

第五,队伍素质难以提高、健康和谐文化难以形成。在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基本客户群没有形成,相对于票据融资来说,并不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同时学会所谓的“资产带动负债”业务也很容易,所以营销队伍的素质不高,队伍数量既多又少,多者相对于票据虚增业务模式而言,少者相对于银行全面的业务要求而言。由于考核评价对虚增业绩不仅不约束、反而大加鼓励和激励,因此在银行内部真正辛苦做业务的人得不到公正公平的评价,员工之间也互相不认可,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失去了其土壤,在业务增长上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短期行为蔓延,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票据融资虚增业绩的治理

票据融资虚增业绩是商业银行的痼疾,也是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潜规则,由于票据业务自身的融资性,以及跨行的网络化市场化操作,使得票据融资虚增业绩具有欺骗性,极难被识别,因此对此治理也相当困难。但经过对其形成机理的分析,可以发现票据融资虚增业绩形成的内外部条件,从此入手,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加以治理:

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和利率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改变由于市场分割而产生的票据融资虚增业绩的价格基础。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我国人民币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多重利率体系:(1)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方面,先贷款、后存款的市场化策略,贷款利率已经有了一定的浮动空间,而存款尚高度管制。由于存贷款业务占有绝对比重,因此我国利率的基本特点仍以管制为主。(2)银行间市场利率。该市场利率由于交易产品和主体的局限性,主要反映短端利率状况,不能反映长短利率,且由于银行间市场与信贷、资本市场分隔,资金不能跨市场流动,因此SHIBOR尚未起到基准利率的作用。(3)银行间债市的短期券、中期票据利率。该利率水平介乎信贷利率与银行间市场利率之间。(4)金融创新中的结构化产品等,以收益转让和向中间业务收入转化的方式对银行资金进行再定价,形成一种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的分隔使票据融资虚增业务的链条中,不同环节实行不同的利率标准,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套利空间,或形成了银企共谋的基础,只有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使资金真正脱离“身份”之辨,才会在根本上遏制票据虚增业绩。

二是加强对商业银行人民币信贷统计的基础工作,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工作,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信息。

从整体上把握商业银行人民币保证金存款、贷款以及表外票据资产的数量关系,可以从整体了了解虚增的数量。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和加强监控分析。除了对M0、M1、M2的统计方法,应通过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第三方存管系统对M3的监控分析。区别不同商业银行进行人民币保证金存款、贷款以及表外票据资产的相关性分析,建立监测指标。

票据虚增往往从整体上看的更清楚,如果从某个商业商业银行来看很难发现问题,窥其全貌才能窥其具体。在剔除了虚增以后制定的货币政策会更有针对性、会更有效。

三是监管部门应改对单个银行的分别监管为对所有银行的系统监管,加强合规性检查以及合规的基础性建设。

目前监管部门区别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进行分别监管,不利于信息共享,尤其对于跨行操作的票据虚增行为更是难以发现和弄清,需要进行系统性行业性的监管。联合进行合规检查,重点是对票据签发的合同、发票等文件以及出票企业的关联性进行检查,对涉及到的票据中介机构更是要重点关注。探索建设真实贸易背景核心要件的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以及商业银行之间联网联通,以此为基础进行合规检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去除对商业银行按规模论英雄的做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银行和企业共谋虚增业绩行为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并坚决执行,营造商业银行改变虚增行为的良好外部氛围。

四是票据虚增业绩行为关键在银行内部,如要根本上予以治理,银行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对存量逐步消化、遏止增量,坚决进行战略转型。

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转变业务增长方式,从短期行为转向可持续发展。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品格的反映。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对利益相关者的最好回报,我们需要的是在资产收益率提高下的资产收益的提高,而非“广种薄收”占用更大资源的资产收益的提高,银行经营切忌大起大落。同时改变鼓励、支持虚增业绩的考核评价办法以及费用支持办法、奖金发放办法,制定以诚信为本的考核评价奖励办法,鼓励进行结构调整,支持业务创新。对虚增的保证金存款不再给予奖励。考核评价奖励办法是指挥棒,办法不调整,不可能扭转虚增行为,当然办法的调整会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相当大。再者制定科学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改变利益驱动机制。如降低保证金存款的FTP,参照短期贷款提高贴现的FTP,或采用同一FTP计算分支机构的考核利润,改变分支行赚钱、总行赔钱的现状。此外科学配置资源,对票据虚增业绩不再投入风险资产、费用等资源,严格贷款利率下浮的审批。最后加大对零售业务、对正常的公司业务以及对适度的金融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加大战略转型的力度,以引导银行走上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2009年1月的票据融资新增6239亿,固然与国家刺激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有关,总体上与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主流应该给予肯定,但如此天量却不能不有所警惕,正常的真实的票据融资有益于经济金融的发展,但虚假的票据融资却是不符合中央的要求的,它增加的短期资金停留在虚拟经济范围内,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其逐利性会推高资产价格,形成泡沫,而且,从总量上看对宏观决策会产生误导。因此应尽快对其成因、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研究综合治理之道。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能停留在这种业务增长模式上,因为这样下去等待商业银行的只会是一轮轮与经济周期相伴的重组。

上一篇:融资盘范文 下一篇:融资融券业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