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3:20:21

票据法论文

票据法论文范文第1篇

(1)票据法案例教学方法运用的价值定位偏离。由于受一般性的人文科学教育的传统法学教育背景的影响,现行的票据法案例教学运用方法不是为了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是为了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注重完备性、逻辑性的讲授票据法理论与具有实践性、个案性特征的票据法案例教学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致使票据法案例教学运用方法的价值目标仍定位于对法律理论知识人才的培养,而不是法律实践人才的培养,颠覆了案例教学的应有之义。②因此,在票据教学中案例一直以理论辅助品的角色出场,③也就决定了其功能仅限于对所讲授的票据法理论知识的解释与补充。(2)票据法案例教学方法异化为案例讲解。票据法案例教学的初衷是以学生为中心,使之主动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并拓展知识与开拓思维,但在现行票据法案例教学采用的案例导入法与案例例证法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在票据法授课中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讲,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这就揭示出这种方法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这种采用方法的影响主要呈现为,教师对票据法案例的事实予以陈述,对涉及的票据法理论予以讲述,实际上是案例讲解,属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一种,仅仅将票据理论转换成案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票据法案例教学。

2票据法案例教学方法运用的创新

在票据法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是为了传授其基础理论知识,更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票据法律问题实际能力。因此,面对票据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满足培育法律职业人才的需要,票据法案例教学的价值定位及其运用方法必须有所突破。

2.1纠正票据法案例教学方法运用的价值定位

现行的票据法案例教学运用方法主要是侧重票据法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其应用性价值。基于上述的分析,主张将票据法案例教学运用方法体现为一种综合性的价值定位,⑤一方面,注重系统化、逻辑化的票据法理论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实践性的应用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票据法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其思考力,提升处理票据法律问题的实践能力。此外,还要兼顾职业道德水准的完善和提高,以卓越法律人才为教学目标,多方位培养学生。⑥

2.2票据法案例教学运用方法的创新

现行的票据法案例教学进行过程中出现了效果不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中并未深入地探讨票据法案例教学具体运用的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性,制约其创造性思维。因此,学生真正需要的是票据法案例教学活动中的进行思维的过程,是如何理解票据法案例映射票据法理论的方法,并不是商法案例本身的解析。为了更好地叙述和理解下面的票据法案例教学应采用的科学合理方法,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与方法相结合予以阐述,在此介绍一个票据背书不连续的案例:甲因购买了一批木材签发了一张以乙为收款人,以H银行为付款人的远期承兑汇票。乙随后又将汇票背书转让给丙。在该汇票到期之前,丙被丁收购,其债权债务全部归于丁,丁取得该汇票后背书转让给了其债权人M,充抵原来欠款。M随后立即将该汇票未经背书交付为自己供应原材料的N。N在汇票的到期日持汇票请求H进行付款,H却以票据背书不连续而拒绝付款,由此引发N与H之间的票据纠纷。

2.2.1分析综合循环法

即在票据法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票据法案例分解拆分为各个部分,对各部分的票据法原理、票据法法律条款分别加以了解,通过综合分析能得出普遍性结论,思索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票据法案例教学中,通过分析综合的循环往复过程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抽象性思维。对于上述介绍的票据背书不连续案例,首先要求将各个票据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拆分予以分析,在分析他们的基础关系上,进一步知悉其票据关系,然后依据票据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分析,可知票据背书存在不连续的情形,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票据法》第33、58条等相关法条进行解读,并适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背书的形式是否影响背书甚至是票据的效力,接着,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综合得出H是否应该付款给N的结论,如果不能,N应该如何救济。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探讨的结论予以点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揭示该结论背后的法律政策,使学生能明白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此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的积极探讨,充分锻炼其发散性与创造性思维,并综合循环运用票据法理论知识。

2.2.2类似案例比较法

在票据法案例教学中对类似票据法案例进行多维度比较,包括适用票据法理论的比较、相似法律事实的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票据法案例的比较。通过类似票据法案例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准确界定票据法律关系,深入票据理论分析,拓展票据法律思维。⑦对于上述的票据背书不连续案例,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找一些相似的关于票据背书不连续的国内外案例,对其法律事实、说明理由与适用条款进行比较,关注其差异,挖掘所依附的票据法理论,了解在不同法律背景下对票据背书不连续的处理方式,这样能够使学生对于票据背书不连续案例有一个开阔的思维,使之从横向的角度进行拓展。因此,运用类似票据法案例比较法对培养学生的票据法律制度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2.2.3票据法规则网络法

在票据法案例教学中,一个票据法案例会涉及多个票据法律关系,不同的票据法律关系所映射的票据法律制度不同,若干个票据法律制度之间存在立法逻辑联系,票据法理念相互影响。通过引导学生票据案例分析和综合之后,将会为学生呈现出该票据案例所涉及的票据法规则网络,通过其分析可知现行票据法制度的缺陷,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构建出自认为合理的票据法规则体系,再通过票据法案例的反复验证,能够基本演绎出票据案例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达到票据法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在上述的票据背书不连续的案例中,既涉及到背书人与被背书人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持票人与付款人之间的关系等,对于这些关系进行归类,同时探究本案例的背书不连续的情形与原因,继而探寻在票据实务中其他票据背书的情形与原因,在结合票据法分析H是否应该付款以及N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并按照一定的逻辑使上述的内容形成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对此分析我国票据法对背书不连续的法律规制的不足,并结合其所学知识,提出自己关于票据背书不连续的完善意见,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票据背书不连续的理论知识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于票据背书不连续案例的法律实践能力。

3结语

在票据法案例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票据法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从而契合票据法法律实践的需要,用体系化与逻辑化的票据法理论解决票据法实务问题,从而使之培养出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的卓越法律职业人才。

票据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关于票据对价

《票据法》第10条、第11条对票据对价作了规定。“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因税收、继承、赠予可以依法无偿取得票据的,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的权利”。

为了较好地掌握《票据法》关于对价的规定,首先,要明确在实务中有哪些可能的情形构成票据对价。笔者认为,票据对价应包括以下情形:1.实物;2.劳务;3.智力成果和其他无形资产;4.原有的债务或责任;5.票据质权;6.有效的合同;7.其他法律认可的情形。

其次,要明确除法定情形外,无对价取得票据的,持票人是否享有票据权利。在法定情形下,如因税收、继承、赠予依法取得票据,因机构分立、合并依法取得票据,因法院裁定依法取得票据等,持票人享有票据权利;有《票据法》第十二条规定情形的,即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除以上两种情形外,无对价而善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是否享有票据权利呢目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即将票据对价作为除法定情形外,持票人取得票据权利的前提条件;另一种观点认为,持票人是否享有票据权利,并不必然受对价的限制,其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优于其前手的权利,即将票据对价作为持票人票据权利的限制因素。

根据立法者的立法意图及票据法律适用的最大有效解释原则,本人同意后一种观点,即将票据对价作为持票人票据权利的限制因素来看待,持票人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优于其前手的权利,其直接前手可根据《票据法》第13条规定,以未支付对价为由对其进行抗辩。比如,因无息借贷取得票据的,因为无息借贷行为自身无偿性的特征,当然不能受对价限制,持票人应享有票据权利。在此情况下,如果认为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则可能导致以下结果:向银行取得借款的人因不能以取得票据的方式进行借款转账,不得不要求银行贷给相当于借款额的现金。又如,持票人因不可抗力或客观原因未能在规定的履行期内,对其直接前手履行交货义务的情形下,也不能一概认定其不享有票据权利。笔者认为,票据对价,实质上是票据的基础关系,主要是合同关系。有效的合同关系,即为对价,而不论合同义务是否已经履行;不能将合同义务的履行视为对价。在此举例情形中,如果交货义务仍有履行的可能,对方当事人并未解除合同关系,则票据的基础关系仍然成立有效,合同关系仍然有效,持票人仍享有票据权利;如果对方当事人依《合同法》的规定解除了合同关系,则票据的基础关系也相当解除,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依此类推,如果持票人提供对方不接受的非合同要求的标的,或在非合同要求的地点履行交货义务,或合同标的发生质量、数量纠纷,只要对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并未解除合同关系,则持票人仍享有票据权利。此类合同方面的纠纷,依《民法》和《合同法》的规定去解决。

第三,要明确无对价的认定及付款银行行使抗辩权的条件。比如上例中,在持票人因不可抗力或客观原因,未能在规定的履行期内对其直接前手履行交货义务的情形下,合同关系解除,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这一法律事实由谁认定,是由当事人来认定还是由司法机关来认定付款银行作为票据的付款人,依谁的认定来抗辩持票人的付款请求?这是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持票人向其直接前手行使票据权利的,则直接前手可以未给付对价或未履行约定的义务为由进行抗辩。如果持票人向付款银行请求付款,则银行不能仅凭持票人直接前手的认定或要求止付票款,而应依司法机关的认定,比如依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而对银行下达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来止付票款。这样有利于保护正当持票人的利益,防止抗辩权的滥用。

二、关于票据行为

《票据法》第5条对票据行为作了规定。“票据当事人可以委托其人在票据上签章,并应当在票据上表明其关系。没有权而以人名义在票据上签章的,应当由签章人承担票据责任;人超越权限的,应当就其超越权限的部分承担票据责任”。

票据行为主要是委托。《票据法》不承认隐名、自己、双方的法律效力。票据实务中可能存在的票据行为的情形有出票、承兑、背书、保证行为的。付款、委托收款等,不属于票据行为的。越权包括增加票据金额的越权,提早到期日的越权和记载被人履行不方便的付款地的越权。

票据行为中,有以下四个问题要明确:

第一,的形式要件欠缺,如何认定行为的性质,人承担何种责任?1.票据上写明被人姓名,也表明了关系,但人未在票据上签章。有观点认为,此情形下应由人承担票据责任。笔者认为,此情形下,因为欠缺人签章这一的形式要件,根据《票据法》第5条规定,票据行为关系不成立,被人不承担票据责任,人也不承担票据责任,但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2.票据上表明了关系,人在票据上作了签章,但未写明被人姓名。有观点认为,此情形下应以人是否实际获得授权作为行为是否有效的标准,人获得授权的,由被人承担票据责任。笔者认为,被人名称是关系成立与否的必要条件,根据票据行为要式性和无因性的特点,此时关系不成立,但因为人在票据上作了签章,人应自行承担票据责任。3.票据上记载了被人姓名,也有人签章,但未表明关系。有观点认为,可以允许人举证,以证明其是否获得权。如果人获得权的,则票据责任由被人承担,否则,由人自行承担票据责任。笔者认为,根据票据行为要式性和无因性的特点,此情形下一般应由人负直接的票据责任,仅在有直接基础关系的当事人向其行使票据权利时,其可以举证该当事人明知被人向其有委托授权,并以此抗辩,主张应由被人承担票据责任。

第二,人票据转让背书,如何认定背书连续。有观点认为,转让背书行为的容易造成背书形式上的不连续,影响对背书连续性的判断,同时也给票据的非正当持有人进行票据欺诈以可乘之机。因而主张票据行为不适用背书行为。笔者认为,根据《票据法》第5条规定,转让背书行为应当允许。在对背书连续的认定上,应将人视同被人,且不必考察人是否享有权。

第三,关于无权和越权的举证。无权和越权,是由权利主张人举证还是由人自己举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由前者举证,一种观点认为应由后者举证。笔者认为,《票据法》上的举证原则与《民法》上的举证原则有区别,《民法》上以“谁主张、谁举证”为原则,《票据法》上则以“谁付款、谁举证”为原则。笔者赞同由人自己举证的观点。人举证较之权利主张人举证也比较容易、方便。如果人不能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有权或未超越权,则推定其行为为无权或越权。因此,人行使票据行为时,应取得被人较为详尽的书面授权。

第四,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办法》中规定的签发他行银行汇票,是否构成票据行为。从《支付结算业务办法》中关于银行汇票业务的具体规定来看,银行签发他行银行汇票,汇票的签章为被银行的签章,而非银行的签章,同时,票据上也没有关系的意思表示,根据《票据法》第5条的规定,该签发他行银行汇票的行为,不构成票据行为的,但构成民法上的委托关系。笔者认为,签发他行银行汇票业务,也可以根据《票据法》第5条的规定来办理。但从票据实务来看,票据出票行为,笔者还未有所见。

三、关于支票的付款委托撤销

支票的付款委托撤销,即支票的出票人能否对付款人撤销付款委托,要求付款人止付支票款项的问题。这是目前票据实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日本票据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均对付款委托撤销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即在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限内,出票人不得撤销付款委托。我国《票据法》没有明确规定付款委托撤销问题。相关的规定有《票据法》第90条、第92条。《票据法》第90条第2款规定,“出票人在付款人处的存款足以支付支票金额时,付款人应当在当日足额付款”。第92条第2款规定,支票超过提示付款期的,付款人可不予以付款。

支票的出票人到底能否对付款人撤销付款委托,要求付款人止付支票款项呢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票据法》第90条第2款规定比较含糊,不明确,因而可以适用民法关于委托的规定,出票人可以撤销委托,终止委托关系,即撤销付款委托。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限内,出票人不得撤销付款委托。

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票据法》虽未直接规定付款委托撤销问题,但根据《票据法》第90条第2款、第92条第2款规定,同时出于保护正当持票人利益的考虑,在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限内,支票的出票人不得撤销付款委托,要求付款人止付票款;但根据《票据法》第22条规定,出票人与开户银行约定以支付密码作为支付支票金额条件的,可以约定当支付密码错误时不予以付款,即撤销付款委托,而不论支票在提示付款期限内,还是超过提示付款期;支票超过提示付款期限的,可以适用付款委托撤销制度。

在实务中,出票人不得以持票人因欺诈、偷盗、胁迫取得支票,或其本人与收款人存在合同纠纷,或支票交付前遗失等理由,在支票提示付款期限内撤销付款委托,要求付款人止付票款。对于上述情况,出票人可以通过财产保全措施、公示催告程序等法律手段来达到止付票款的目的。

四、关于票据质押

《票据法》第35条第2款对票据质押作了规定,“汇票可以设定质押;质押时应当以背书记载‘质押’字样。被背书人依法实现其质权时,可以行使汇票权利”。

首先,要明确票据质押背书的性质和效力。有人认为,质押背书为转让背书,发生转移票据权利的效力。笔者认为,这一认识是对《票据法》第35条规定的误解。下面从《担保法》、《票据法》的规定来分析:

质押是指债务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以该动产或权利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就该动产或权利通过折价、变卖等方式优先受偿。质押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权利质押与动产质押同属于质权,同为担保权,二者在性质上相同,有关动产质押的规定适用于权利质押。质物、权利等被质权人占有,但质权人并不享有质物、权利的所有权。《担保法》第66条规定:“出质人和质权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偿时,质物的所有权转移为质权人所有”。质押背书是指持票人以在票据权利上设定质权为目的的背书。质押背书的目的是使被背书人取得质权,并非转移票据权利。因此,质押背书为非转让背书;质权人并不因此而享有票据权利,质权人更不得将设定质押的票据背书转让。

其次,在票据质押背书的实际操作中,有关具体问题如何把握和认定。比如,票据已依法作出质押背书的,当事人之间是否还应订立质押合同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据《担保法》第81条、64条的规定,一般的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如果没有书面质押合同,应视为无效质押。由于票据质押具有特殊性及票据文义性的特点,在票据上作质押背书本身就是书面,可以将其视同书面质押合同。因此,票据已依法作出质押背书的,当事人之间可不再订立质押合同。但是由于票据的票面尺寸所限,质押背书所记载的内容也必然有限,如果需要详尽明确有关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还应另订立书面质押合同。

关于当事人之间已经订立书面质押合同,但出质人未在票据上作质押背书,仅凭交付,是否构成票据设质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出质人未按《票据法》第35条规定对票据作质押背书,因此,仅凭交付,并不构成票据设质。但是,这并不等于质押无效。此种情况下,构成一般权利质押。《担保法》第64条规定,质押合同自质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时生效。

关于出质人在票据上作了背书,但未写明“质押”字样的,是否构成有效质押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认定票据质押成立,但由于出质人背书时未写明“质押”字样,容易导致质权人以外的票据当事人将背书认定为一般转让背书,出质人的抗辩权应受到限制。具体讲,质权人将票据背书转让给善意第三人的,出质人不得以票据仅为质押背书为由进行抗辩;出质人在履行对持票人的付款义务后,有权利向质权人进行索赔。

五、关于公示催告

所谓公示催告,是丧失票据的人在丧失票据后申请法院宣告票据无效,而使票据权利和票据相分离的一种法律制度或法律程序。《民事诉讼法》第18章共6条对公示催告程序作了规定。《票据法》第15条第3款规定,“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也可以在票据丧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公示催告制度实施中,有以下几个问题,或需要明确,或有待改进。

第一,关于公示催告程序终止后,法院民事判决之前,付款人能否应权利申报人的请求付款问题。由于民事诉讼程序没有完结,法院没有作出民事判决,真实票据权利人到底是谁并不清楚,付款人此时不应予付款。但付款人并不知道票据被公示催告过并进入民事诉讼程序而善意付款的,付款人免责。权利申报人也不宜转让票据。笔者认为,实务中可由法院暂时控制票据,或封存票据,或提存票据金额,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第二,关于法院除权判决公告之日早于票据到期日的,付款人是否付款问题。一般认为,法院除权判决书具有法定效力,自法院除权判决公告之日,付款人应予付款。但法院除权判决公告之日早于票据到期日的,付款人予以付款,实际上对付款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笔者认为,在实务中,为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可由法院在作出除权判决后,于票据到期日时予以公告。

第三,公示催告期间,票据到期的,失票人能否要求付款。关于这一点,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章公示催告程序中没有明确规定,但这是票据司法实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兼顾票据各当事人的利益平衡,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的规定,公示催告期间,票据到期的,应允许失票人请求出票人补发票据,或请求债务人付款,被请求人可要求失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四,关于公示催告期间,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无效的问题。《民事诉讼法》第18章公示催靠程序中规定,“公示催告期间,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无效。”此规定在保护失票人利益的同时,未充分考虑善意持票人的正当利益。公示催告的目的是催促与票据有利害关系的人来申报权利,至于是否保护该利害关系人,应取决于其取得票据时对票据的丧失是否知情,即其是否善意持票,而不取决于其取得票据时是否在公示催告期间内。笔者建议,在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对此规定予以废除。

六、关于普通诉讼

普通诉讼,是失票人丧失票据后,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令票据债务人向其支付票据金额,从而使失票人的票据权利得以救济的一种制度。由于票据丧失后失票人不是采取公示催告这种特别程序救济其票据权利,而是采取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救济其权利,故称普通诉讼。

在我国票据司法实务中,普通诉讼程序较公示催告程序适用的少得多。主要原因有:一是普通诉讼要求失票人提供担保,这是失票人所不愿或不方便的;二是我国《票据法》没有规定失票人进行普通诉讼时以谁为被告,因而失票的当事人无所遵循,法院在判案时也无所遵循。

尽管如此,普通诉讼较之公示催告程序,仍有其优势。比如,普通诉讼中,所丧失的票据在权利时效内仍是有效票据,丧失期间的转让行为有效,有利于票据的流通转让;票据绝对丧失或不可能流入善意第三人之手如禁止转让的票据的情形下,采取普通诉讼,能够较快地得到权利救济。

笔者认为,在普通诉讼的理论与实务中,应允许失票人请求出票人补发票据,或请求债务人付款,被请求人可要求失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因法定原因无法行使付款请求权时,失票人可向其他票据债务人行使追索权,被请求人可要求失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票据债务人拒绝付款,且失票人提供了担保的,失票人可提起普通诉讼。

七、空白支票遗失后的补救

空白支票是出票人有意将记载事项不记载完全,授权持票人以后去补记的支票。我国《票据法》第86条、第87条规定,支票上的记载事项,仅收款人名称、金额可以授权他人补记。空白支票遗失,失票人可否办理挂失止付或申请公示催告来防止可能遭受的损失呢这是票据实务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空白支票的遗失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出票人作成空白支票,尚未填写收款人和金额就遗失,或者是支票交付给收款人,收款人在补记金额前遗失。第二种情况是,支票填写了金额,还没有填写或补记收款人名称前遗失。笔者认为,在第一种情况下,票据欠缺“确定的金额”这一绝对应记载事项,票据无效,故不能进行挂失止付、公示催告。失票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发出止付令,强制付款银行停止付款。在得知第三人拾得空白支票不予返还的情况下,失票人也有权就返还票据向法院提讼。失票人因票据被偷盗遗失的,可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向付款银行发出协助防范通知书,防止票款被冒领。在第二种情况下,根据我国《票据法》第85条规定,收款人名称不是绝对应记载事项,支票的收款人名称未记载,票据有效,可以进行挂失止付或公示催告。在上述空白支票遗失的两种情形下,出票人不得以撤销付款委托的方式要求付款银行止付票款。

票据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票据越权;构成要件;责任归责

一、票据越权概论

(1)票据越权的概念。票据根源于民事,是民事制度在票据单行法中的具体表现。所谓票据越权,指票据人以本人的名义进行的超越权的票据行为。(2)票据越权的表现形式。票据越权的表现形式是指票据超越权限在行为方式上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提前票据到期日的票据越权行为。该类行为侵犯了本人的期限利益,可能会侵犯本人提前支付票据金额而造成利息的损失,并且不适当地增加了本人的票据义务。二是改变票据付款地的票据越权行为。三是增加票据金额的票据越权行为。增加票据金额的票据越权是实践中最常见的越权形态,我国《票据法》主要规定了此种形式的票据越权行为。票据法理论界探讨越权制度基本上也是基于这种情形展开。

二、票据越权的构成要件

(1)形式要件。根据有效票据的要式性、文义性特点,票据越权作为超越权的票据行为本质是票据行为。票据越权的形式要件包括书面、签章,在此基础上再完成票据法定的款式记载以及向权利人交付。(2)实质要件。票据越权的构成还包括实质要件,这是从权限的角度考察票据越权的构成。票据越权的实质要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具有权。人和被人之间存在着实质和有效的关系,这是发生越权的前提,如果人不具有权,则属于无权。二是人代为实施的票据行为超越了的权限。这是越权的根本性含义,超过权限而给被人增加了负担,则构成越权。

三、票据越权的归责

(1)违背票据金额不可分性原则。一是越权部分说,又称分别责任说。明确划分本人与越权人的责任范围,被人应就其授权部分承担责任,越权人应就其越权部分负责。该说优点在于比较公平合理地分配票据责任,符合民法的过失分配原则,但明显违背了票据金额不可分原则,也不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的可能性。二是全额责任说,又称“有限度的连带责任说”。该说主张由越权人承担全部票据责任,只有在票据金额部分或全部不获清偿时,才由被人就其授权部分负责。该说的优点是倾向于合理保护持票人的票据权利的实现,但同样在人无能力清偿时会破坏票据金额的不可分性。(2)不违背票据金额的不可分性原则的。一是本人无责任说。其目的是保护被人的利益。该说的优点在于持票人求偿程序简便,并维护票据的不可分性原则,但过于加重人的责任,忽略票据越权中有权限部分的授权,也无法保障持票人完全求偿的可能性。二是连带责任说。即本人和越权人对第三人承担连带票据责任。该说的优点在于比较充分的保护持票人的利益,但是将越权视为被人和越权人的共同行为,不符合票据制度的本旨。三是本人责任说。其主张应由本人先就全部票据金额承担责任,然后再通过民事责任程序,向越权人追偿其越权部分的金额。该说的优点是以本人较强的偿还能力维护持票人的利益并充分维护了票据的不可分性原则,不足之处在于严重侵犯了被人的权益,放纵了有过错的越权人。四是无权人全额责任说。该说主张由越权人先就全部票据金额承担责任,然后再通过民事责任程序向本人追偿其授权范围部分的金额。

四、完善我国票据法越权责任归责的设想

我国《票据法》第5条第2款规定:“人超越权限的,应当就其超越权限的部分承担票据责任”。遗憾的是没有规定具体的责任承担方式。在《票据法》修法准备完全成熟并提上日程之前,首要之务可以对《票据法》第5条做出司法解释。全额责任说、越权部分说,因违背票据法票据金额不可分性原则的而与现《票据法》基本立法精神相冲突,连带责任说因越权行为不可能是本人和人的共同行为而违背连带责任制度的本质,故排除在考虑的范围之外。在发生票据越权的情况下,其可以向人或是本人中的任何一方提出票据记载全额的支付请求,其中一方在全额支付后依民事途径向另一方追偿超额部分,这是《侵权责任法》不真正连带责任向《票据法》的延伸。这种设想:不违背票据金额的不可分原则,又完全符合现《票据法》第5条第2款的文义,是该条文在具体权利救济方式上的设想,且选择权的方式有助于持票人在票据金额上足额行使票据权利,保护持票人的利益;最后民事途径的追偿有利于本人和越权人在各自的义务范围内合理分配责任。

参 考 文 献

[1]汤玉枢.《票据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21

票据法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the bill pawns, because is one kind which the right pawns, therefore the guarantee law may make the adjustment to it, also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bill particula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law makes the adjustment to it, like this, the bill pawned becomes effective the important document to present the conflict in the legal rule. What the bill pawns (pawnee) to obtain by the endorser was the nature power, the bill obligee was still the endorser (nature person), was also different with the potency which in the potency the transfer endorsed; (By endorser) to be realized how about the pawnee the nature power, should have distinguishes realizes in the common nature power is clear, but specific stipulation.

关键词:票据担保质押背书

Key word:bill guaranteePawningEndorsing

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拥有的动产或权利凭证移交债权人占有, 以该动产或权利作为债权的担保, 当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可以就该动产或权利通过折价、变卖等方式优先受偿。质押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 二者在性质上相同。票据质押是权利质押的一种, 是将票据权利作为质押的标的物, 在性质上属于担保法调整的权利质押的范畴。票据作为有价证券, 有其特殊性, 所以票据质押在受担保法调整的同时, 又受到票据法的调整。正是由于两个法的同时调整, 在我国法律规定上, 票据质押的生效要件出现了矛盾。

一、票据的性质――代表一定权利的物

票据是记载了一定财产权利的载体,它的基本作用在于支持该种财产权利的运行。它不是单纯的证据证券,在通常情况下,即使通过其他方法能够证明权利的存在,也不能行使票据权利;它也不是单纯的资格证券,因为它出了证明权利人的资格以外,本身也代表一定得权利;它也不是一般的金额证券,它并不能像人民币一样直接作为金钱的代用物,而只代表一定的财产性权利。票据作为有价证券的自身属性来说,它应该属于一种物化的权利。因此,票据根据其票面记载的内容,它代表一种债权;另一方面,作为一张证券,其本身是具有一定财产价值的物。

二、票据质押的法律效力

下面,分别论述票据质押适用《担保法》和《物权法》时的法律效力以及票据质押适用《票据法》时的法律效力。

(一)适用《担保法》和《物权法》设定票据质押的效力

1.出质人的权利

对于出质人而言,适用《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设立质押的,票据只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物出质,票据所代表的权利内容并没有随之转移,因此,出质人享有全部的票据权利。但是由于票据权利的行使与票据不可分离,而票据由于出质行为而由质权人占有,因此,出质人无法行使票据权利,正因为如此,票据所代表的财产内容才不会因为出质人单方面的行为而丧失,才能有效的对债务进行担保。

2.质权人的权利

对于质权人而言,此时取得的票据仅相当于一般的有价值的动产。(1)质权人不取得票据权利。在票据到期时,质权人只能要求出质人行使票据权利,由出质人要求票据付款人付款,以所得价款提前清偿债务或要求出质人将所得价款提存。(2)质权人享有转质权。动产质的质权人可以依法将质物转质于第三人,这是民法理论的共识和民事立法的通例,因此,质权人得将票据转质。(3)质权人享有保全票据价值的权利。票据质押中,票据如果被拒绝承兑或被拒绝付款、票据付款人或者承兑人破产或者死亡、下落不明,票据权利诉讼时效已过等,票据价值就会受到损失,质权的担保功能就会受到削弱,此时,质权人可以根据《担保法》第70 条的规定要求出质人提供其他担保,以确保票据价值得以实现。

(二)适用《票据法》设定票据质押的效力

以《票据法》规定设定质押的,出质人的持票人应该严格依据《票据法》中有关质押的规定,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设定质押”或者“质权”字样,并在完成签章后交付给被背书人即质权人。通常认为,质押背书行为完成后,产生的效力包括:①设定质权权的效力,②权利证明的效力,③抗辩切断的效力,④权利担保的效力。值得探讨的是,在适用《票据法》设定质押背书后,质权人能否将票据再背书转让?笔者认为,在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债务人即出质人未能按时履行债务时,质权人可以以背书的方式将票据转让,以实现质权。

参考文献:

[1] 曾月英著. 票据法律规则[ M] . 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11)

[2] 郑孟状著. 票据法研究[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6)

[3] 汪世虎著. 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M]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

票据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质押背书;生效要件;票据抗辩

伴随商行为的日益活跃,票据质押并没有随着新兴的担保方式而衰退,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担保功能,然而,出生于商事交易活动的票据,具有明显的商事特性,若以其作为质物,需兼顾其自身商事特性和担保物权的一般规定。由此,票据质押背书居于何种地位?具有何种效力?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大难题。

一、问题的提出

设质背书系设质人以票据上的权利向质权人设定质权为目的的背书。我国《票据法》、《担保法》均对此作出了规定,相关司法解释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但这些规定并不一致。首先,《票据法》第35条规定,质押时应当以背书记载“质押”字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票据纠纷规定》)第55条亦规定,出质人记载“质押”字样不构成票据质押。可见,《票据法》及其司法解释将有“质押”字样的质押背书作为票据质权的生效要件。其次,《担保法》无质押背书之规定,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第98条规定,含有“质押”字样的质押背书是对抗要件。最后,《物权法》第224条对票据质押做出专门规定,但未提及质押背书。法律对同一现象做出了不同的规定,由此,引发了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热讨,观点不一。在司法实践中,局面亦是混乱,不同法院针对同一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质押背书在票据质权设立中的效力问题仍需进一步分析。此外,在票据质押背书是否能够切断票据抗辩问题上,我国现立法无明确规定,但是目前通说质押背书具有切断对人抗辩之效力,其合理性有待考究。

二、质押背书在票据质权设立上的效力

票据设质是设立担保物权,应属“民法”所调整之行为,故而票据质权的设立应当满足《物权法》中权利质权设立之要件,即订立书面的担保合同和交付票据。但是《票据法》作为特别法,亦对票据质押的设立做出了规定,因此,票据质押的设立需同时考虑此两者之规定。

如何定位质押背书在质权设立上的效力问题,目前学界存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质押背书是票据质权的对抗要件。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质押背书是票据质权的生效要件,但质押背书形式上,只要票据上记载的文句能表达这张票据已经出质的意思,就是有效的质押。“质押”字样只是对抗要件。第三种观点认为,质押背书是票据质押的生效要件,且必须有“质押”字样。理由有:其一,《票据法》属特殊法,应优先适用。《票据法》第35条明确规定记载“质押”字样的背书是票据质押的生效要件;其二,《物权法》和《担保法》调整票据质押的原因关系,《票据法》规范的是票据质权设立的形式要件,基于票据的文义性,票据质权的设立必须满足质押背书此要件。应该将《物权法》第212条中“交付”的含义结合《票据法》做出合理的理解。

本文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物权法》第212条规定的“交付”之要件应当结合《票据法》之规定,质押背书应为设立票据质权之生效要件。票据是文义证券,票据上的一切权利义务,必须严格依照票据上记载的文义而定。但就质押背书形式而言,笔者认为,质押背书当然需要区别于转让背书和委托背书。票据的文义性使得票据其上的权利义务内容应当由票据自身证明。票据质权属于担保物权,其权利内容以担保合同来界定,但为促进票据的流通,保障第三人的权利,在质押票据之上表明票据质权的性质,亦能保障出质人的利益,限制质权人的流质行为。但是,表示质押意思的字样,我国法律规定仅限于“质押”二字,如此规定过于严苛。正如第二种观点所言,“担保”、“抵押”、“设质”等字样亦能推断其为票据质押之意思。并且,查阅《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公约》,其第19条规定,“如背书载有‘担保价值’、‘抵押价值’,或任何其他抵押的声明”亦可认定为票据质押。此外《德国票据法》第19条、《日本票据法》第19条以及《台湾民法典》第908条规定,均是采取如是宽松的规定。故应当对我国法条做出扩张解释或修改法条。

综上,质押背书并不等于票据质押,质押背书仅是票据质押的生效要件之一,要设立票据质押还需有书面之担保合同以及票据的交付,因此,质押背书本身并不具有产生质权之效力,但是设立票据质权必须具有质押背书之要件。在台湾,其将票据设质时的设质背书规定在《台湾民法典》中,而非将之规定于《票据法》之中。法典第908条第一款规定“质权以未记载权利人之有价证券为标的物者,因交付其证券于质权人,而生设定质权之效力。以其他之有价证券为标的物者,并应依背书方法为之。”该规定目的在于协调担保法与票据法关于票据质押之规定,明确将质押背书规定为票据质押的设立要件,我国现正在制定《民法典》,关于票据质权的设立规定亦可借鉴此种模式。

三、质押背书在票据抗辩切断上的效力

我国《票据法》第13条规定了票据抗辩,但就质押背书是否切断对人抗辩,我国《票据法》并未明确,但国外法上多有明文。《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公约》第19条第2款、《德国票据法》第19条、《日本票据法》第19条均做出了肯定性规定。但《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及《台湾票据法》并未见到相关规定,这样的变化确实引人深思,是否在该问题上,后两者做出了不同的表态。

票据质权作为权利质的一种,依据通说的权利标的理论,质权人并非获得票据权利,而是质权。票据质押背书不转让票据权利,背书人所为质押背书并不产生任何票据义务,被背书人亦不因背书人的背书而获得票据权利,被背书人所获得的仅是行使背书人票据权利之权限,背书人仍然是该票据最后权利人,质押背书在本质上不是票据行为。在委托收款背书情形下,受托人所享有的权利亦属非票据权利,委托背书亦非属票据行为。设质背书与委托背书一样,均为形式背书。因此,在效力上,应当有别于转让背书。对于委托收款背书是否具有切断票据对人抗辩之效力,《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公约》、《联合国国际汇票本票公约》、《日本票据法》、《德国票据法》、《法国票据法》等等均持明确的否定态度。然而,对质押背书,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规定。如此不同的规定,其合理性有待考究。

票据抗辩切断制度的设计主要是维护票据流通、信用等职能的充分发挥。票据质押担保制度之目的并不在于促进票据的流通,而在于债务的担保。若质押背书具有切断对人抗辩之效力,出质人的非票据行为,可切断票据债务人对出质人享有的票据抗辩权,这不利于票据债务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反不利于流通。此外,从票据抗辩切断制度理论依据来看,关于票据抗辩切断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种观点,即所有权取得说、政策说、票据债权的无因性说。所有权取得说认为各持票人是基于原始取得而取得票据权利,故不承受前手瑕疵。政策说认为票据受让人原则上受让前手权利瑕疵,票据抗辩仅是因政策上的考量而加以限制。前两种观点都缺乏说服力。第三种观点即主张用票据债权的无因性来解释,即由于票据债权具有流通性特征,票据法一般承认票据上权利与原因债权各自独立发生,两者应该互不依赖。此说更具说服力,亦是目前之通说。可见,票据抗辩切断是基于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和独立性。押背书不是票据行为,故而不具有无因性和独立性。因此,在票据质押背书中,基于票据债权无因性理论的票据抗辩切断制度并不能适用。换言之,票据质押背书不具有切断票据对人抗辩之效力。

四、结语

认定票据质押背书效力时,必须明确票据质押背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票据行为,仅是形式背书,其不具有无因性与独立性,其依然建立在担保关系之上。但因票据的特性,应当认定其为票据质权的生效要件,这有利于协调物权法与票据法之规定。其不具有无因性与独立性,故而不具有票据对人抗辩切断之效力。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积极审理金融纠纷案件为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服务.经济审判指导与参考,第284页.

[2]曹士兵.《中国担保诸问题的解决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316页.

[3]郑孟状.《票据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8页.

[4]高圣平.设质背书的效力研究――兼及与的冲突及其解决.中外法学,2009年,第4期.

[5]钟青.权利质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47页.

[6]曾世雄等.《票据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7页.

票据法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提要: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一种游走于票据权利与票据原因债权、票据法与民法的一种权利。该权利旨在平衡票据当事人的利益,其行使要满足的要件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其行使效果为返还票据利益,其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其诉讼时效适用民法的规定。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存在不是对票据原因债权的排除。

一、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

对于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在我国司法实务中,法院有不同的看法。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佛山市南海松岗石碣新力五金塑料厂与梁志伟其他纠纷案”中认为:“利益返还请求权从本质上,是种不当得利的债权,它以出票人因持票人票据权利的丧失而取得利益为条件……”。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北京益美昌盛商贸有限公司诉吕海涛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纠纷案中这样认定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根据法律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这里所提到的民事权利就是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因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本身就是持票人的一种权利。它既不是票据权利,也不是一般民事权利,而是票据法律制度中所称的“票据法上的权利”。它是票据法基于衡平观念所特别规定的一种请求权。”

司法实务中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性质认识的分岐,背后隐藏的是学者之间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性质的众说纷纭。对此有票据上的权利说,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说,有票据上的残存物说和票据权利的变形物说,还有特定请求权说。通说认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属于票据法所规定的特别请求权。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不是依票据行为产生的,而是在票据权利因障碍而无法行使之时才发生的问题,因而不属于票据权利,而只是票据权利内容以外的其它问题。[1]它既不能以背书方式转让,也不能将从属于票据上的各种权利当然延续归于它身上。[2]

笔者认为,从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设置的目的和构成要件上来分析,其属于票据法上的特别请求权,应当没有问题;从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理论根源和系统分类来看,其行使以相对人受有利益为必要,以维系法律制度的衡平为目的,因而断言其缘起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请求权,也说得过去。[3]

认清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对于正确确定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法律规则至关重要。在除了票据法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明文设置的规则(比如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构成要件)之外,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其他问题,究竟是适用票据法还是适用民法,或者是结合起来适用,并非没有疑问。

二、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立法例

(一)法国票据法

《法国支票法》第3条第1款规定:“按照1941年6月14日的法律第1及第7条的规定,支票只能向银行、企业或在银行、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行会组织的常务委员会登记过的个人、外汇经纪人、有价证券经纪人、信托局的总出纳、国库主计官或财政局的税务专员、城市信贷机构和农业信贷银行开立,支票开立时,以上机构或个人必须具有足以供出票人支配的资金,并按照明示或默示规定,出票人有权凭借支票使用这笔资金”。这是法国票据法上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并没有被严格分离的表现,持票人在取得票据权利的同时,也取得了基础关系中的权利:“背书得把支票上所有的权利,特别是把支票资金的所有权加以转让”(《法国支票法》第17条第1款)。法国票据法的这些规定,意味着:(1)出票人破产的,持票人就资金享有排除他的权利;(2)出票人死亡的或丧失行为能力的,持票人的权利不受影响;(3)出票人的债权人对付款人手中的资金不得查封;(4)出票人在签发票据之前对付款人负有债务的,因其与应为资金的债权抵销,其资金消灭,后来签发的票据便成为无资金的签发;有资金而后签发票据的,即使对付款人负有债务,也不能抵销;(5)持票人对付款人拥有直接诉权,该诉权于提示期间经过后起算三年内不行使的,因时效而消灭。

(二)德国票据法

《德国汇票和本票法》第89条规定:一、(1)如出票人或承兑人的票据债务由于时效而消灭或因持票人怠于进行为维护票据权利所必不可少的处理而免除,则只要其有可能从持票人的损失中获得利益,仍然对票据的持票人负有义务;(2)索回不当得利请求权在票据债务消灭的3年后失效。二、此项请求权不适用于已免除票据债务的背书人。《德国支票法》第58条规定:一、如出票人的赔偿责任,由于支票未及时提示或超过法定有效期而被免除时,则只要出票人有可能从持票人的损失中获得利益,仍然对支票的持票人负有义务。二、此项请求权在支票开立后1年内有效。

(三)日本票据法

《日本汇票和本票法》第85条规定:汇票、本票的权利虽因手续欠缺或时效而消灭,执票人仍可请求发票人、承兑人或背书人在其现受利益限度内予以偿还。《日本支票法》第72条规定:(利益偿还请求权)支票权利因手续欠缺或时效而消灭时,持票人仍得向出票人、背书人或为付款保证的付款人提出在其既得利益限度内请求偿还的请求。

(四)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

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第22条第4款规定:票据上之债权,虽依本法因时效或手续之欠缺而消减,执票人对于发票人或承兑人,于其所受利益之限度,得请求偿还。该条是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规定。[4]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18条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规定如下: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

三、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行使[5]

(一)主观要件或曰主体资格要件

该要件要求当事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人是丧失票据权利的持票人,不以票据的最后一个被背书人为限,还包括因被追索而清偿票款取得票据者,以及依其他合法方式取得票据者。一般来说,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人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最后的被背书人;( 2)清偿了被追索债务而获得票据的背书人或保证人;( 3)因参加付款行为而取得票据的参加付款人;(4)基于继承、公司合并等事实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人应是支付对价的持票人。“利益偿还请求权之发生,必以其间之关系为有偿为前提,其间之关系如为无偿,当无利益偿还请求权发生之可言。”[6]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义务人一般就是指出票人或承兑人。

(二)客观要件

这个要件又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

1.票据权利曾经有效成立并存在。其基础当然是票据权利有效成立并存在。如果票据欠缺形式要件,如记载事项欠缺,则为无效票据。无效票据不能产生票据权利,不会发生因票据权利消灭引起的当事人利益失衡,也就不需要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

2.票据权利因时效期满或手续欠缺而丧失。各票据法一般都规定因时效或手续欠缺票据权利丧失才能行使利益返还请求权,其他原因导致的票据权利丧失,只能采用相应的办法。比如票据丧失就只能依公示催告等方式主张权利。

3.票据义务人单方面获得了票据利益。受有利益,是指出票人或承兑人因票据上权利消灭而脱卸其在票据上所应负起的责任。

四、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效力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行使的效果是,其义务人以基于票据基础关系所获得的利益范围为限返还所获得的利益。利益包括积极利益与消极利益。积极利益是指因票据的签发所获得的金钱或其他财产;消极利益是指以票据代替既存债务的免除[7],“但如系单纯地使票据债务人所承担的票据债务得以免除,而并未因此取得现实的财产利益,例如汇票承兑人在未取得付款资金的情况下免除付款义务,不能认为其得到利益”[8]。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人能否一并请求返还其所失利益的附加利息,需要具体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持票人票据权利的丧失是由于其怠于行使票据权利所致,即系可归责于持票人的事由所致,故持票人无权请求偿还义务人将现存利益附加利息一并返还。但是,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系索取债权,偿还义务人在偿还受有利益有迟延时,应给付利益偿还请求权人迟延利息,即出票人或承兑人受到利益偿还请求权人的有效请求后,如有迟延偿还债务的情况,则应自迟延履行债务之日起,给付利益偿还请求权人迟延利息。[9]

五、举证责任与时效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不是票据权利,因而其时效自然不能适用票据法为票据权利所设立的时效,在票据法没有为其专门作出规定的情况下,它应当按照民法上的一般规定来确定时效。比如,在我国,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应当是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确定其诉讼时效为2年,其起算点为利益偿还请求权人能够向法院请求保护其利益偿还请求权之时。司法实践中也是这样来确定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诉讼时效的。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06)穗中法民二终字第1520号民事判决书中说:“对于晟龙公司上诉认为由于票据权利的行使期限届满因而票据权利已经消灭,进而唐文振应当败诉的问题,根据我国票据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票据利益返还请求的时效应当适用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唐文振在支票被退票后的两年内要求返还票据利益,没有超过法定的期限,因此晟龙公司的此点上诉理由也不能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票据法在规定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同时,也分别对汇票和本票、支票的这种权利的时效作了规定。德国票据法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所设定的诉讼时效较《德国民法典》所设定的诉讼时效期间为短。德国这种做法是有道理的。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尽管不是票据权利,但是它是应当规定在票据法的,应当与票据法对票据权利设定短期诉讼时效的立法精神保持一致。有鉴于此,也有学者认为,在票据法没有专门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规定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况下,应当适用民法中的短期诉讼时效,而非普通诉讼时效。不过,在我国,民法通则设定的普通诉讼期间比较短,与票据权利的诉讼时效差不多,故而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是没有问题的。在那些民法规定的诉讼时效很长的国家或地区,则值得思考。比如,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为票据权利设定的诉讼时效为3年到2个月不等,而其“民法”的普通诉讼时效为15年。此时,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适用“民法”的15年,何其长也。

六、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与票据原因债权的关系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请求权人与被请求人之间存在原因债权关系时,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与原因债权是什么关系呢?是竞合关系?还是排斥关系?学说上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当持票人与出票人间存在原因债权债务关系时,持票人不享有利益返还请求权;利益返还请求权只存在于票据经背书转让后,没有原因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与返还义务人之间,利益返还请求权与原因债权不发生权利竞合。[10]这种看法的基点是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是一种补充性权利,因而其具有非竞合性。[11]另一种观点认为,票据权利消灭后,持票人可向出票人行使利益偿还请求权,但已行使基础权利后便不得行使利益偿还请求权。[12]还有一种观点明确认为,票据的利益返还请求权与原因债权发生竞合,由持票人择一行使。[13]在司法实务中,有支持第二种观点的判决。[14]

分析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与原因债权的关系,还要从票据授受对票据原因债权的影响谈起。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看到,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设立,以剥离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为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尽管票据签发与原因关系有着客观、天然的事实上的或经济上的联系,但是在法律上这种联系基本上被切断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票据的授受对票据原因债权也会发生影响。票据授受后,票据债权和原因债权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可能:第一,代替支付的票据授受。票据债权成立后,原因债权就消灭,因而债权人只能行使票据债权,不能行使原因债权;第二,为了支付的票据授受。两种债权并存,债权人可以任意行使一种债权,等到一种债权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消灭;第三,用作担保的票据授受。两种债权并存,债权人应先行使票据债权,如行使票据债权无效果,可以再行使原因债权。在这三种可能中,第一种可能只存在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不会发生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与票据原因债权的竞合。[15]这种情形在民法上属于代物清偿。只有在其他两种可能中才存在着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与票据原因债权的竞合问题。在这两种可能中,不应断然否认谁排斥谁。因为两种权利的发生在构成、目的等方面有异,当然应该竞合。

注释:

[1]王明锁:《票据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2]刘天孔:《试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法律特征及其成立要件》,载《法律适用》1999年第3期,第36页。

[3]杨继:《票据法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4]徐美贞:《实用票据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30-31页。

[5]董惠江:《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研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第116-119页。

[6]曾世雄等:《票据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7]梁宇贤:《票据法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8]赵新华:《票据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9]高言、刘辅华主编:《票据法理解适用与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页。

[10]何抒、李前伦:《论票据法上的利益返回请求权》,载《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1]刘甲一:《票据法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8年印行,第143页。

[12]傅鼎生:《票据行为无因性二题》,载《法学》2005年第12期,第64页。

[13]汪世虎:《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页。

[14]参见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4)二中民终字第09936号民事判决书(北京春和明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与余鲜花利益返还请求权纠纷上诉案)。

票据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出票;记载事项;出票的效力

一、出票概述

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签发的票据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即出票行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成票据,即在票据上记载法定事项并签章。二是交付票据,即本于自己的意思使票据脱离自己的占有而给予他人使用。[1]如果作成票据而被盗,出票行为则未完成。作成和交付票据是出票行为有效成立的两个必要条件。出票与背书、承兑、保证等票据行为相比,是一种基本票据行为,是创设票据的行为,在诸项票据行为中居于首要位置。它决定着票据债务是否产生、何时产生,以及背书、承兑、保证等附属票据行为的法律效力问题。

二、出票的法律性质

(一)单方法律行为说

该说认为票据具有流通性,其持票人通常不确定,故当行为人作成票据,签章于票据上时,对于不特定的持票人均为意思表示,无需持票人承诺,所以出票行为是单方法律行为。出票人一经签发票据,票据即有效成立,而无须对方当事人的合意,有利于票据的流通与对善意持票人的保护。此说为大陆法系的多数学者所赞成。我国法律制度基本上秉承大陆法系传统,对于票据出票行为的法律性质,我国学者也基本上持单方法律行为说。[2]

(二)双方法律行为说

该说认为票据债务人之所以负担票据上的债务是由于票据债务人与票据债权人缔结合同而产生,出票人在票据上所进行的抽象的承担票据债务的意思表示,只有经票据的交付送达债权人,通过债权人对票据的受领,才能发生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票据本身就是合同,不需另有合同加以证明其为合同。英美法系的多数学者赞成此说。如英国汇票法第21条第1款规定:“出票人、承兑人或背书人对于汇票上的任何约定,在为使其生效而将票据交付前,均认为未完成并应撤销”就是其体现。

(三)分析小结

虽然我国通说认为出票是单方行为,但是我国票据法第20条规定:“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还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第4条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

显然这几条规定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也反映了立法者们在票据行为理论的取舍问题上所存在的矛盾与困惑。

三、出票对出票人的效力——以汇票为例

(一)中国规定

出票行为一经完成便对出票人产生一定效力,以汇票为例,我国《票据法》第26条对这种效力作了明确规定:“出票人签发汇票后,即承担保证该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出票人在汇票得不到承兑或付款时,应当向持票人清偿本法第70条、第71条规定的金额和费用。”由此可见,出票人需要承担法定担保责任,包括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的责任。担保承兑是指汇票在到期日前不获承兑时,收款人或持票人可以在请求作出拒绝证明后,向出票人行使追索权,请求偿还票据金额、利息和有关费用,出票人不得以其与付款人之间的资金关系对抗收款人或持票人。担保付款是指汇票到期时,付款人虽已承兑但拒绝付款的,出票人必须承担清偿责任,即按照《票据法》第70条、第71规定的金额和费用予以清偿。

(二)外国规定

各国票据立法都规定了汇票出票人的担保义务。《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第9条规定:“发票人担保承兑及付款。发票人得免除其担保承兑之责,但任何免除其担保付款之记载,均视为无记载。”日本《票据法》第9条规定:“发票人担保承兑及付款。发票人可以记载不担保承兑的意旨。记载不担保付款的一切文义,视为未记载。”台湾地区《票据法》也作了类似规定。《美国统一商法典》第3-413条第2款规定:“出票人承兑在汇票被拒付且出票人收到必要拒付通知或拒付时,向执票人或任何取得票据的背书人支付汇票金额的义务。出票人可出立免予追索的汇票,从而解除上述义务。”英国票据法也作了类似规定。

(三)分析小结

各国在规定汇票出票对出票人的效力时大体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出票人的担保承兑责任和担保付款义务是否可以因当事人特约而免除。可因当事人特别约定而免除。可以因当事人的特别约定而免除的担保义务称为相对担保义务,不可因当事人的特别约定而免除的担保义务称为绝对担保义务。

世界各国对此大致有三种规定。第一种,对担保义务是否可以因特别约定而免除不作明文规定,在法律解释上认为不得免除。理由是票据法由于要保障票据当事人合法权利,维护票据合法流通、促进商品经济正常发展而具有明显的强制法特性,一般都不允许票据当事人以自己的意思随意改变和任意适用。我国《票据法》对汇票出票人的票据义务规定即属此种类型。所以说我国《票据法》规定的汇票出票人的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义务都是绝对的担保义务,这种担保义务不需出票人在票据上作出意思表示而直接适用于出票人。第二种,允许汇票出票人在出票时对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义务均作出特别约定而加以免除。英美法系票据法采取的就是这种立法态度。第三种,仅允许出票人对担保承兑义务以特别约定加以免除,不允许出票人免除担保付款义务。日内瓦统一票据法体系的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立法态度。

英美法系国家认为出票行为是一种合同行为而允许出票人因特别约定免除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的义务。而大陆法系国家则由于对出票行为持单方法律行为说,不允许汇票出票人开立免除最终被追索义务的汇票,表现在立法上就是,即使允许出票人因特别约定免除担保承兑义务,对于担保付款义务则一律不允许免除。

我国在创制票据法时,票据信誉不高,为保证票据交易的安源,我国票据法采取了比大陆法系大多数国家更为严格的态度,不仅将汇票出票人的担保付款义务规定为绝对担保责任,而且将汇票出票人的担保承兑义务也规定为绝对担保责任。

四、共同出票问题

(一)问题概述

我国《票据法》并没有对出票的人数作出规定,只明确了签章的有效形式。票据实务中,以一人出票为常规,也就是在出票处签章的是一个自然人或一个法人。但是大量的非常规签章同时并存,比如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同时签章,还有一种是自然人的签章在前,法人的印章在后。[3]对于这些共同签章形式的效力如何理解,我国的票据法和司法解释均未作出明确的规范。理论上有两种观点。

1、肯定说

肯定说认为票据可以由多人共同签发。参与共同签发的每一个出票人,都应当由自己或经由人在票据上签章。共同签章之人为共同出票人,对票据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票据债权人可以对共同出票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同时或先后就票据金额的全部或一部分行使权利。至于共同出票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他们自行约定,但内部关系的约定,不能用来对抗第三人。

2、否定说

否定说认为共同出票并不具有合法性,可以把共同签章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保证和被保证的关系。该说认为,把二人以上共同签章理解为共同出票,对持票人较为有利,对出票人之间来说也较为公平,但在理论上却存在着缺陷。票据行为属民事行为,当二人以上共同出票签章,共同签章人负连带义务时依民法连带之债的理论,债权人对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提出的请求对其他连带债务人也同样有效。依此理论,持票人向其中任何一个签章人出示票据请求付款时,即使没有向其他签章人出示票据,该其他签章人也将负担票据债务,这样就违反了票据的出示证券性。所以认为“将二人以上出票签章解释为共同出票,在适用上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分析小结

笔者倾向于对共同出票的肯定理解,如果共同出票签章并没有明示保证,那么只能把共同签章人理解为共同出票人。对于否定说的观点提出如下反驳意见:

把共同签章视作共同出票,是因为共同出票的理解比保证无论从保护持票人利益还是票据法的立法原意来看都更具公平性和适法性。票据的文义性决定了持票人在看到出票处的共同签章后,就会按照常识认为既然没有法律规定的“保证”字样,就排除了第一签章人为出票人,其他签章人为保证人的可能性,在出票栏签章的属于当然的出票人。持票人根据文义性原则无须去过问共同签章人之间的关系,即使实际上共同签章人之间是真正的保证与被保证的关系,根据票据的字面记载,也只能理解为共同出票,票据的文义性和无因性指引我们把共同签章理解为共同出票。

根据民法连带之债的理论,债权人对连带债务中的一人提出的请求对其他债务人也同样有效。所以,持票人向其中任何一个签章人出示票据请求付款时,即使没有向其他签章人出示票据,也视为向共同出票人出示票据,该其他签章人也将负担票据债务。该被出示证券的签章人有义务向其他签章人陈述事实,并通知他们共同服行债务。每一共同出票人的行为效力及于全部出票人。因为共同出票人内部的关系是非票据关系,可视为原因关系,而票据的无因性原则决定共同出票人之间的约定及他们的违约或意于履行义务并不能对抗第三人,即持票人。票据无因性证明产生票据关系、引起票据行为的实质原因从票据行为中抽离,其不构成票据行为的自身内容,当形成票据债权债务关系时,原则上,票据债务人不得以基础关系所生之抗辩事由对票据债权的行使。[4]所以持票人只要向其中一人出示票据,即使其他签章人未被出示票据,其他签章人的连带责任也无可推卸。

参考文献:

[1]谢怀栻.票据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20.

[2]江雪松,赖秀兰.论出票人的票据义务——一种以汇票为基点的比较法考察[J].当代法学,2003(3).

[3]赵燕芬.对票据共同出票的法律思考[J].北方经济学术版,2006(3).

[4]李禹龙.我国票据无因性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票据法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 背书 涂销 连续性

一、前言

在司法实践中,涂销对后手的权利的影响常常成为一个非常让人困惑的问题。持票人对票据的背书进行涂销后转手的,其后手是否享有票据权利?甲公司签发了一张乙公司为收款人的银行承兑汇票,在汇票背面第一背书人签章栏中的被背书人名称处书写了“不可转让”,但未签章。乙公司将“不可转让”字样涂销后将该汇票背书给乙公司,丙公司又背书给丁公司。丁公司将其拿到恒丰银行办理贴现。丁公司提供文件证明了其与前手之间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同时提供了乙公司的书面证明一份,证明汇票在转让给丙公司时,是因被背书人名称书写有误,进行了刮擦(涂改)。经过汇兑查询后,恒丰银行对该汇票进行了贴现。后因乙公司未能履行和甲公司之间的基础合同,甲公司遂诉至法院,请求判决甲公司对乙公司不承担上述票据的付款义务和恒丰银行不得享有上述票据的票据权利。在这件案例里,两审法院的判决相差很大。对这两项诉讼请求,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二审法院却均判决支持。?

二、背书涂销的分类

背书的涂销是票据涂销的重要内容之一。票据背书的涂销,是指对于票据上背书部分的背书人签名或其他记载,予以消除减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背书涂销区分为持票人的涂销和非持票人的涂销;故意的涂销和无意的涂销。英国学者把涂销分为有权涂销和无权涂销两种:前者是指票据权利人所进行的涂销,后者是指通过盗窃、诈骗、抢劫等手段得到票据后由无票据权利人所作的涂销,如果是有权涂销,则票据权利消灭。台湾地区的《票据法》则在通则中将涂销区分为故意与非故意,故意之下又分为持票人故意和背书人故意的情形。?

三、背书涂销的效力

背书涂销的效力主要体现在对票据背书连续性的影响上。按照涂销人及其主观意愿的不同,背书涂销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票据的持票人或者背书人故意将背书涂销,以使被涂销人免除其背书责任;另一种情况是票据的持票人并非出于本意,而因过失错误涂销背书;再一种是背书人出于变更记载事项而作的涂销;还有一种则是持票人或者背书人之外的其他人所为的涂销。这四种情况下,背书涂销的效果及对票据背书连续性认定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前所述,只有由有涂销权的票据权利人基于故意所为的背书涂销行为,才能发生票据法上背书涂销的效力。

关于背书涂销的效力,《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第16条第2项规定:“涂销之背书,对于背书之连续,视为无记载。”《德国票据法》、《法国票据法》及《日本票据法》都有类似的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关于背书涂销的效力之规定也与《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大体一致,不过更为详尽。依台湾地区《票据法》第37条规定:“涂销之背书不影响背书之连续者,对于背书之连续,视为无记载。涂销之背书,影响背书之连续者,对于背书之连续,视为未涂销。”也就是说,如果背书涂销后不影响背书的连续性,则被涂销的背书内容视为未记载,即涂销有效;如果背书涂销影响背书的连续性,则该涂销行为视为未涂销,即涂销无效。??

根据台湾票据法的规定,执票人故意涂销背书时,具体会发生下列法律效果:

1.被涂销的背书人因之而免除背书责任;立法理由是持票人原对被涂销的背书人有追索权,权利人可以放弃这一权利,只要他不干涉到其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

2.在被涂销背书人名次之后,而于执票人未涂销之前为背书的中间背书人亦得以解除背书责任。其立法理由是,中间背书人原对被涂销的背书人有追索权,现因权利人的涂销行为,使其不再享有对该前手追索的权利,因此,中间背书人应该一同免除票据责任,才符合公平原则。

3.名次在被涂销背书人之前,或在执票人涂销之后为背书之人,均不能免除责任。因为权利人的涂销对他们并没有产生影响,权利人也不存在要免除他们票据责任的意思,因此仍然要承担票据责任。

此外,也有台湾学者根据涂销背书的不同记载事项来确定背书涂销的效力:(1)如果票据权利人涂销的是背书的全部记载事项,则被涂销的背书人免除背书责任,在被涂销背书人名次之后而于涂销之前背书的背书人也免除责任,在涂销以后为背书的仍应负背书人责任。(2)如果票据权利人涂销的是背书的部分记载事项,其效力应视具体情形而定。其一,被涂销的记载如为绝对应记载事项,例如涂销任一背书中背书人之签名,则该“背书”视为不存在,即使未涂销其他记载事项,也发生涂销背书全部记载事项的效力,至于“背书”视为不存在而影响背书连续,另有特别规定。其二,被涂销的记载如为相对应记载事项,例如涂销任一记名背书中被背书人之姓名或名称,则该“记载”视同不存在。记载虽视同不存在,但背书依然发生其效力,不因涂销而受到影响。其三,被涂销的记载如为得记载事项,如涂销任一背书之年月日,则该“记载”视同不存在,背书依然发生其效力,不因涂销而受到影响。在此情况下,不会出现背书连续或不连续问题。其四,被涂销的记载如为不得记载事项,如涂销任一背书所附条件,则该“记载”视同不存在。有害事项一经涂销,对于背书反起到正面作用,还原了票据的流通性,背书发生其应有效力,背书人对其所有后手均应承担票据责任。此种情况,也不会发生背书连续或不连续问题。

四、我国亟待立法确认背书涂销制度

我国票据实务中票据行为中背书涂销十分常见。如收款人或背书人在背书后将票据交付给被背书人之前,或者因过失错误地记载被背书人名称时,予以涂销该记载或错误的记载后再行背书等。一旦发生背书涂销,就会对票据背书连续性的认定产生影响,由于我国没有相关立法规定,因此处理起来相当困难。

以前言中的案例为例,一审法院考虑了实践中票据流通的需要,结合票据法理论做出了判决,理论色彩较浓,具有相当的激进性。二审法院则严格按照《票据法》的规定,并未承认涂销理论,更不认可“票据背书的实质连续性,可以由背书人在票据之外以补充证明的方式予以证明”的说法。从判决结果来看,实际上是将不规范涂销当作变造对待,折射出二审法院的审慎态度。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一审法院选择了采取理论解释的方法,二审法院则选择了适用相关法律的方法。两审法院都有其合理的判决依据,而判决结果却这么大,显然是因为我国没对背书涂销加以规定导致的。?

因此,我国票据立法应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尽快增加背书涂销的相关规则。具体地,可以作出如下规定:

(一)背书涂销的一般情况

1.由持票人或背书人非故意即过失地涂销背书的,不影响原背书的效力及对背书连续的认定。但是,持票人在行使票据权利时,应负责举证涂销系由票据权利人过失而为之,并就涂销的原文义作出证明。

2.由有涂销权的票据权利人基于故意所为的背书涂销行为,能发生票据上背书涂销的效力。又可分为:

(1)持票人故意涂销某次背书,以免除该次背书人的票据责任的。此时,在被涂销背书人名次之后,而于未涂销以前为背书的人,也免除其责任,因为其前手已因被涂销而免责,其无从行使追索权。但名次在被涂销背书人之前的背书人,不因其后手的背书被涂销而免除其责任,持票人向其行使追索权后,其可向其前手追偿,直至出票人为止。而在涂销行为发生后又再作背书的,也不免除其票据责任。

(2)背书人故意涂销背书,包括背书人为清偿时得涂销自己及其后手之背书;前背书人依回头背书受让票据时得涂销再受让票据之前及其前次受让票据之后的背书。

(3)持票人虽已为背书,但在该票据未交付于被背书人之前,仍可涂销其背书。如背书人甲原来记载的被背书人为乙,在票据未交付之前甲又拟转让与丙,而将被背书人乙的名称涂销并改为丙的名称。

背书涂销对背书连续的影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立法,规定“涂销之背书,不影响背书之连续者,对于背书之连续,视为未记载。涂销之背书,影响背书之连续者,对于背书之连续,视为未涂销”。

至于背书涂销时是否须由涂销人签名或盖章并记载日期,各国票据法均未作出规定。但在实务中,如果涂销处未签名,那么就难以辨别系票据权利人所为还是非权利人所为;如果涂销时未记载日期,那么涂销以前的背书与涂销之后的背书,以及某一背书是否在被涂销之背书人名次之后而于未涂销之前所为,就会混淆不清,容易滋生纷争。鉴于涂销既是一种票据瑕疵,也是一种票据行为(从票据行为),它应该具备要式性。因此为了稳定票据关系,利于票据流通,在背书涂销时,最好规定由涂销人签名或盖章,并记载日期。

3.若涂销是由非票据权利人所为,则不发生背书涂销的效力。

(二)背书的部分涂销

如果票据权利人涂销的是背书的部分记载事项,其效力应视具体情形而定:

1.被涂销记载的如为绝对应记载事项,例如涂销任一背书中背书人之签名,则发生涂销背书全部记载的效力。

2.被涂销记载的如为相对应记载事项,例如涂销任一记名背书中被背书人之姓名或名称。此时可采“空白背书说”,即将涂销的被背书人名称视为未记载,将涂销之后的背书认定为空白背书。

虽然我国《票据法》第三十条规定汇票以背书转让或者以背书将一定的汇票权利授予他人行使时,必须记载被背书人名称。但在票据实务中往往存在背书人没有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而被背书人或持票人在行使票据权利时已经补记了欠缺的被背书人名称,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第49条规定:“依照票据法第27条和第30条的规定,背书人未记载被背书人名称即将票据交付他人的,持票人在票据被背书人栏内记载自己的名称与背书人记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笔者认为,最高院的规定实际上承认了空白背书的效力,鉴于各国对于空白背书效力的认可,建议我国立法明确认可空白背书的效力。

3.被涂销记载的如为得记载之事项,如涂销任一背书之年、月、日则该“记载”视同不存在,背书依然发生其效力不因涂销而受影响,在此情况下,并不产生背书是否连续的问题。

票据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质押;背书;票据质押;效力

中图分类号:DF4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08-03

一、票据质押生效要件

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拥有的动产或权利凭证移交债权人占有,以该动产或权利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就该动产或权利通过折价、变卖等方式优先受偿。质押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二者在性质上相同。票据质押是权利质押的一种,是将票据权利作为质押的标的物,在性质上属于担保法调整的权利质押的范畴。票据作为有价证券,有其特殊性,所以票据质押在受担保法调整的同时,又受到票据法的调整。正是由于两个法的同时调整,在我国法律规定上,票据质押的生效要件出现了矛盾。

(一)我国关于票据质押生效要件法律规定的冲突引出的问题

我国《担保法》第76条规定:以票据出质的,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质押合同自权利凭证交付之日起生效。而我国《票据法》第35条规定,汇票可以设定质押;质押时应当以背书记载“质押”字样。被背书人依法实现其质权时,可以行使汇票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5条规定,“出质人未在汇票、粘单上记载‘质押’字样而另行签订质押合同、质押条款的,不构成票据质押”。按《担保法》要求,票据质押的生效要件包括双方达成合意签订合同和交付票据,而《票据法》要求票据质押须完成背书行为和记载“质押”文句两个条件。《担保法》与《票据法》在设立票据质押方面规定的不一致,引发了对票据生效要件的争议。第一,当事人之间订立票据质押书面合同,但出质人未进行背书,也未有质押等背书记载,票据质押是否能生效?第二,在票据上已经背书并记载了“质押”字样,是否还需要订立票据质押合同,票据质押才生效?第三,当事人已经订立票据质押书面合同,且出质人票据上完成背书行为,但背书的票据未记明“质押”字样,票据质押是否有效?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票据质押是否要以背书和记载“质押”文句为生效的必要条件,票据质押的生效要件到底是什么。

(二)笔者对票据质押生效要件的见解

1.票据质押生效要件

第一,票据质押必须以背书方式进行,即出质人为背书人,质权人为被背书人,也就是说,背书首先必须符合法律对背书最起码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的要求。我国票据法规定背书人与被背书人均应记载于票据背面或粘单上,欠缺任一,背书无效。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9条,规定对空白背书某种程度的认可。《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第13条(a)款规定,票据的转让要由背书人对被背书人作成背书并交付该票据;《英国票据法》第32条第1款规定,有效背书要件是必须写在汇票上,并由背书人签名。汇票上仅有背书人之签名,而未加其他词语,亦为有效票据质押。综上,票据质押,也就是进行设质背书时,票据上要有背书人的签章,至于被背书人是否记载,笔者认为,可以不必记载,因为设质背书完全可以以空白背书的方式进行。

第二,设质背书必须记载“质押”字样,没有体现“质押”字样的应认定为转让背书,不能用质押合同转让背书的性质。这是由于票据是文义证券?熏票据依照票面记载事项发生法律上的效力,对于票据行为应按照票据上记载的内容作解释,应遵守外观主义原则,而不是脱离票据文义去探究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这是保障票据流通性的必然要求。票据在市上流通,受让人不可能每个流通环节都去追究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那样票据就失去了它流通的本性。如果票据上没有记载“质押”等文句,根据票据文义性,只能视为是转让背书,除法律另有规定以外,不能用其他事实来确认票据上未记载的内容。换个角度来说,只要背书完成且记载“质押”字样,票据质押关系即告成立,即使背书人称自己是因为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而在票据背书时记载了“质押”等文句,仍不妨碍票据质押的成立,这是票据的文义性所决定的。

第三,必须完成票据的交付。此条件其实已包含在第一个条件中,一个完整的背书除了有背书人的签章外,还要有交付行为,此处单独列出该条件意在强调交付票据行为的重要性。无论担保法还是票据法,均规定票据质押必须交付票据,担保法是从质权要求交付质物,而票据法是从一个有效背书行为的完成来说,亦需要交付行为,所以票据的交付是票据质押生效条件之一。

2.票据质押生效要件界定的原因

首先,从法律适用的角度讲,“虽然《担保法》与《票据法》是平行的单行法,调整不同的法律领域,不存在适用顺序上的优先问题。但就某一问题而言,并列的单行法之间的相关条款仍可能存在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在票据质押问题上,《票据法》的规定就是特别法,所以应优先适用《票据法》的规定。另一论据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出质人未在汇票、粘单上记载‘质押’字样而另行签订质押合同、质押条款的,不构成票据质押”。况且,《担保法》所调整的范围与《票据法》之间并不相同,完全可以在自己所调整的领域内“各自为政”,《担保法》的功能仅限于规范票据质押的原因关系,也就是说,票据质押合同调整的是质权人和出质人之间因以权利质权担保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的核心内容在于以设质背书的形式设立票据质押,至于设质背书如何进行,质权人如何实现质权,票据质押与票据上的其他票据行为关系如何,是《票据法》调整范围,作为特别法的《票据法》已经对设质背书有了明确的规定,就应该以《票据法》为依据。

其次,票据行为无因性理论所致。票据质押合同就是票据质押产生的基础关系,但是一旦设质背书完成,即脱离基础关系票据质押合同,所以,设质背书的效力与质押合同无关,即使没有质押合同或者质押合同不生效,只要设质背书符合前面提到的形式要求,就产生票据质押的效力。被背书人(质权人)在因质权而行使票据权利时,票据关系中的债务人不得以基础关系的票据质押合同效力问题而对被背书拒绝付款或拒绝承兑。

(三)对引出问题的回答

由此就可以解答本部分最开始的那三个问题了,第一个当事人之间订立票据质押书面合同,但出质人未进行背书,也未有质押等背书记载,票据质押不能生效。第二,在票据上已经背书并记载了“质押”字样,不需要订立票据质押合同,票据质押即生效。第三,当事人已经订立票据质押书面合同,且出质人票据上完成背书行为,但背书的票据未记明“质押”字样,票据质押不生效,这是由于虽然出质人签订了质押合同并完成了背书,但由于未记载“质押”字样,在票据文义上体现出来的仅是转让背书,因此应视为转让背书而非质押背书。此时其他票据债务人有理由推定被背书人是取得票据权利的持票人,除恶意或重大过失外,向被背书人付款,即使造成了背书人(出质人)的损失,票据债务人也不承担责任。对于背书人与被背书人之间而言,背书人(出质人)可以用质押合同即原因关系对抗被背书人(质权人),当被担保的原因关系债权因履行而消灭时,背书人有权要求被背书人返还票据或进行回头背书;当被背书人以票据权利人身份要求背书人承担票据责任时,背书人可以尚不具备实现质权的条件或质权已消灭等理由予以抗辩。

二、票据质押效力

记载“质押”字样的票据以背书方式完成票据质押后,即产生设定质权、切断抗辩、权利担保、权利证明的效力,以及设质背书的再背书问题,现分述如下,并在分述中阐述笔者脑海中偶发的闪光点。

(一)设定质权的效力

这是设质背书的主要效力。被背书人通过设质背书即取得质权,作为债权的担保,被背书人有收取该票据金额的权利,其用该票据金额优先偿付自己的债权。设质背书转让的非票据权利,被背书人并不拥有票据权利,也就是说被背书人不是权利人,票据权利人仍为背书人,但是设质背书又与委任背书不同,委任背书的被背书人是以背书人名义行使票据权利,为的是背书人的利益,利益最终归于背书人,被背书人取得票据金额后,要全部给背书人。而质押背书的被背书人是为自己利益行使票据权利,是为了使自己的债权得到实现,所以,被背书人在收取票据金额后,首先用于偿付债权,多余部分才返还给背书人。

如果担保主债权因履行等原因消灭时,质权消灭,被背书人不得行使票据权利,但是这要以背书人(出质人)向付款人和承兑人通知为限,也就是说,如果主债权已经消灭,而背书人(出质人)未向付款人或承兑人通知并提出相关证据,那么付款人或承兑人因向被背书人(质权人)付款而免责,反之,付款人或承兑人不得向被背书人(质权人)付款,否则承担责任。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可以避免因付款人或承兑人不知主债权消灭向持票人付款而造成债务人(出质人/背书人)受损失,那就是,待主债权履行完毕后,债务人将质押票据收回,否则因此给债务人造成了损失,其自己承担。

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被背书人行使票据权利实现质权时,是否需要证明自己已经具备行使质权的条件,即主债权履行期限届满未履行。笔者认为不需要,这是因为被背书人行使票据权利是基于对票据的合法占有,行使票据权利的时间与实现质权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我国《票据法》规定“被背书人依法实现其质权时,可以行使汇票权利”不妥,应将限制条件删掉。具体应该是:(1)当票据到期日先于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只要背书人(出质人)未提出主债权已消灭的证据,被背书人即可以行使票据权利,付款人或承兑人付款后免责,但因此取得的票据金额要提存,毕竟此时主债权未届履行期;(2)当票据到期日晚于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或与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为同一日时,同样,只要背书人(出质人)未提出主债权已消灭的证据,被背书人也可以行使票据权利,付款人或承兑人付款后免责,因此取得票据金额优先清偿主债务。对于票据到期日晚于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这一种情形,被背书人(质权人)只能等到票据到期日才能行使票据权利,这是由于票据具有文义性,也就是说被背书人(质权人)在接受用于质押的票据时就已经知道票据到期日晚于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所以被背书人对于自己知道的事实,就应该承担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至票据到期日期间可能出现的利益损失。

(二)切断抗辩的效力

设质背书与转让背书一样具有切断抗辩的效力,虽然被背书人拥有的是质权,票据权利人仍是背书人,但是被背书人作为质权人是为自己的利益行使权利,“在质押背书中,背书人(出质人)与被背书人(质权人)的利益是相对的,如果使被背书人(质权人)受汇票债务人与背书人(出质人)间的抗辩事由的对抗,将会削弱质权的效力。何况,被背书人(质权人)对他们之间的抗辩事由往往无从得知,让他遭受这样的抗辩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汇票债务人与质押背书中被背书人(质权人)之间存在抗辩事由,当然可以对抗被背书人的权利主张”。对此,《日内瓦汇票和本票统一法公约》和《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都予以确认,《日内瓦汇票和本票统一法公约》第19条第2款规定:承担责任的各当事人不得以其与出票人或前手持票人间的个人关系发生的抗辩对抗持票人,但持票人在接受汇票时明知其行为有损于债务人者除外。《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第12条第1款c项规定设质背书的持票人(被背书人/质权人)仅受第28条或第30条规定的索偿和抗辩的限制,而第30条正是抗辩切断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当票据金额大于被担保债权额时,票据债务人可以与直接被背书人之间存在抗辩事由,对抗最后持票人(质权人)的权利主张,例如:A背书转让票据给B,A与B之间存在100万元的抗辩理由,B将票据设质背书给C,担保70万元的主债权,此时,如果B未向C履行主债权,C向A行使票据权利以实现质权时,A对C有30万元的抗辩理由。

(三)权利担保的效力

正是由于被背书人(质权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使权利,所以,如果付款人对其拒绝付款,背书人(出质人)又不承担担保付款或担保承兑责任的话,被背书人(质权人)将受到很大的损失,被背书人就无法从票据金额就自己的债务优先受偿,质权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被背书人在行使质权时,一旦被拒绝付款或被拒绝承兑,其可以要求背书人(出质人)承担担保付款或担保承兑的责任。

(四)权利证明的效力

设质背书不同于一般转让背书,其证明的权利非票据权利,而是质权。设质背书的持票人(质权人)可以背书连续证明自己是质权人,而不用其他证据证明。票据质押是由原因关系?穴质押合同?雪和票据关系?穴设质背书?雪两方面结合而成的,根据票据行为无因性,设质背书一经成立,即独立于原因关系发生效力,即使原因关系不存在、不合法,也不影响持票人的质权。此时,持票人(质权人)证明自己的质权时只须依背书连续,而不必出示质押合同。同时,后手持票人不因设质背书的介入而使背书连续中断,非转让背书即使在外观上造成背书连续中断,也不影响其真正的连续。

(五)再背书

由于设质背书的持票人取得的是质权,而非票据权利,背书人才是真正的权利人,所以,持票人无权处分票据权利,不得进行转让背书或设质背书。依据《日内瓦汇票和本票统一法公约》第19条第1款《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第22条第1款b项的规定,如果设质背书的持票人再背书,只可进行委任背书。

据行为无因性,设质背书一经成立,即独立于原因关系发生效力,即使原因关系不存在、不合法,也不影响持票人的质权。此时,持票人(质权人)证明自己的质权时只须依背书连续,而不必出示质押合同。同时,后手持票人不因设质背书的介入而使背书连续中断,非转让背书即使在外观上造成背书连续中断,也不影响其真正的连续。

参考文献:

[1] 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252.

[2] 王小能.中国票据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9.

[3] 钟青.权利质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73.

[4] 马丰侠.票据质押的法律效力及其实现形式[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11).

[5] 谢怀.票据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6] 董惠江.票据法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 汪世虎.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8.

[8] 张三芝,万国海.票据转让和债权让与之比较[J].法学天地,1996,(5).

[9] 梁宇贤.票据法新论[M].北京?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10] 金剑锋.权利质权法律与实务研究[J].法律适用,2004,(6).

[11] 曾世雄,曾陈明汝,曾宛如.票据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

[12] 郑孟状.票据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

[13] 刘心稳.票据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

[14] 游勇.票据背书效力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3:5.

票据法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我国《票据法》第18条从权利取得原因、权利性质、义务主体范围和可主张的利益范围等几个方面规定了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内容。票据法实施20年来,学界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内容有诸多讨论,甚至有学者主张废止这一制度,笔者试着对这一权利提出一些浅薄看法。

关键词: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票据利益

一、关于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存废之争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指持票人享有的票据权利因怠于行使、保全手续欠缺或者缺乏必要票据记载事项等原因丧失时,持票人仍可以向在票据流通过程中获得额外利益的受益人请求返还相当票据金额利益的权利。我国《票据法》18条明确规定了这一权利,自有其存在的法理基础。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是商法的重要价值,正是基于票据流通性强的特征才使票据得以广泛应用;商法在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的同时,也要保障经济安全,在票据法上就规定了较短的时效期间和严格的保全手续。在票据流通过程中,持票人若是疏于在短期时效内行使票据权利或者保全手续没有做到位,就丧失了票据权利(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这样就会出现极不公平的状态,持票人支付了票据利益的对价却丧失了票据利益,而在票据流通过程中却有人得到额外票据利益而勿须支付对价。票据制度的健康发展呼吁着对这种不公平的运行结果予以调整,根据公正和平衡的法律理念,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便应运而生。①

《票据法》自1995年制定以来,实施了20年,近来有学者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质疑。②质疑者指出,时效制度的存在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和理由,比如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信赖利益保护、降低交易成本、减轻法院负担、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等。从债权人因时效制度的存在而丧失相应债权的角度看,任何时效制度的存在都会造成不公平的社会结果,而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结果在法律上是被允许和肯定的。持票人因票据法上的短期时效制度而丧失票据权利后,法律若是再赋予其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则是对票据时效制度的变相否定。

时效制度的规定天然地存在着实质层面的不公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权利人因时效制度而受到的惩罚也应当是有限度的。相比票据权利(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而言,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在义务主体范围方面仅限于票据流通过程中的额外受益人、在可主张的利益范围方面更窄、在行使权利程序上更繁琐等,本身就是对持票人过错一定限度内的惩罚。若是持票人在行使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时仍有疏忽,比如怠于行使权利,则当然永久地失去基于票据所享有的权利。若是废除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持票人在短期时效期间内没有及时行使权利便永久丧失相应的票据利益,是难以接受和落实的。

二、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认定

学界关于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性质的定性,主要有民事权利说、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说、票据权利说(具体定性可分为票据权利残留物说和新票据权利说)和特别请求权说四种③,笔者认为前三种定性都存在不尽合理之处,票据法上的特别请求权说比较符合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特征。

民事权利说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票据法18条的规定,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当时立法理念不够成熟、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认识不够而采取的模糊定性。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具有普通债权的特征,但其成因是持票人怠于行使权利或者欠缺保全手续的过错,与普通债权成因截然不同。有的学者还进一步认定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为损害赔偿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因债务人不适当履行债务或者侵权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明显不同于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成因。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定性有一定合理性,设定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正是为了恢复被请求人获得额外票据利益而持票人支付了相应对价却不能获得相应票据利益的不公正状态。但这一定性也没有认识到两权成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要求债务人没有法律上的原因或者合同依据而受有利益,而票据法上的获益是基于法律明确规定的短期时效经过或者保全手续欠缺,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难以谓之民法上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票据权利说认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基于票据关系产生的,而且也是票据法所规定的,所以应定性为票据权利。这一仅仅着眼于形式而忽略实质的结论是非常武断的。日本学者进一步提出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权利变形物的观点,票据权利灭失后票据上残留下来的权利或者票据权利的变形物即是票据权利返还请求权。实际上,两者只是存在时间顺延上的关系,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权利灭失后基于平衡的法理而设定的法定权利。近来又有学者提出新票据权利说的观点,这一说法也存在值得推敲的地方,我国《票据法》第4条明确规定票据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这一封闭性条款的规定不允许随意扩充票据权利的范围。票据权利两权也早已在学界达成共识,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也不满足票据权利的诸多特征。

票据法上特殊请求权说认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基于平衡和公正的法理,为了保证票据的流通性不受影响、缓解票据的严格性而专门设定的特别请求权,它和票据权利存在时间上的顺延关系;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具有民法上普通债权的特征,但又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等民事权利存在明显区别。这一学说客观揭示了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基本特征,笔者赞同这一定性。

三、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原因要件

在第一部分,笔者已经提到持票人取得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原因主要存在票据权利时效期间经过、票据欠缺必要的记载事项、票据保全手续欠缺三种情况,我国票据法18条规定了前两种情况而把第三种情况排除在外,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至于票据行权时效经过而赋予持票人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情形,在学界形成通说。为了保证票据的流通性和安全性,督促持票人及时行使票据权利,对票据设定相对普通民事债权较短的时效期间。同时为了平衡持票人在短期时效期间内疏于及时行权而出现的有失公允的状况,持票人可依据法律规定行使利益返还请求权。这一情形下赋予持票人利益返还请求权在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票据法中也得到肯定。

票据记载事项分为必要记载事项和相对记载事项,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存在以票据权利曾经存在为前提,欠缺必要记载事项的票据没有法定效力,固欠缺必要记载事项的票据不享有利益返还请求权。有学者指出,这种情况下若是不赋予持票人利益返还请求权,持票人只能向其直接前手追责,进而发生连环追责的现象,严重影响商事交易的效率和秩序,对此笔者是不赞同的。否定欠缺必要记载事项的票据享有利益返还请求权可以强化行为人的审查义务,欠缺必要记载事项的票据在严格审查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在市场上顺利流通的,符合票据文义性要求。④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此情形下的利益返还请求权也持否定态度,我国票据法在修订时应废止这一情形。至于欠缺相对记载事项的票据,在其丧失票据权利时,应当赋予其利益返还请求权,因为相对记载事项的欠缺并不影响票据权利的存在。

因保全手续欠缺丧失票据权利时,德、日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均赋予持票人利益返还请求权,很多学者建言我们应予以借鉴。从整体看,我国票据法的立场是持票人欠缺保全手续时,仅仅丧失的是对多个前手的追索权,并没有丧失对出票人的付款请求权,固没有赋予持票人利益返还请求权。所以若是单纯增加这一情形下的利益返还请求权,将会出现持票人的票据权利(付款请求权)明明尚未完全丧失却又有利益返还的权利,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只有同时修订持票人对所有前手(包括出票人)丧失追索权的情形下,因保全手续欠缺而失权的情形下享有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才是合乎逻辑的。

四、利益返还义务人范围

我国《票据法》第18条规定,持票人可以向出票人和承兑人主张利益返还,没有将保证人、背书人和付款人纳入返还义务人的范围。这一方面是因为出票人因票据基础关系受有利益,而承兑人会因和出票人之间的资金存放关系受有利益,而其他票据流通中的当事人已经为其受有的利益支付了对价;另一方面向出票人和承兑人主张利益返还请求权可以简化法律关系,而向保证人主张利益返还请求权后会发生连环追责的问题。

日本除了把出票人和承兑人纳入利益返还义务人范围内外,还把背书人确定为利益返还义务人。笔者认为,在特殊情景下背书人也应当确定为利益返还义务人,比如背书人实施了伪造票据、变造票据的行为成为实质上的既得利益者,票据上面记载的出票人却毫不知情,此种情形下确定背书人为利益返还义务人才是适格的。当然,此种情况下出票人必须承担背书人为实际利益获得者的证明责任。⑤我国在修订票据法时,可以对这一点予以考虑。

五、请求返还的利益范围

确定持票人请求返还的利益范围前需要明确,持票人请求返还义务人返还的利益形态仅限于资金形式,排除票据原因关系涉及的实物形式。这一方面是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决定的,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根据公正和平衡的法理法定设立的,和票据权利产生的原因法律关系无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实物形态涉及的当事人并不同于利益返还请求权行使过程中涉及的当事人,返还实物形态对持票人没有意义。当然,如果双方就返还实物形态的相当利益达成合意当然予以认可。

我国《票据法》第70条和第71条明确规定了追索权行使时可以主张的利益范围,持票人因自己的过错丧失了票据权利,法律对其进行横平补偿而设定的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范围肯定要小于追索权的利益范围。第18条规定返还的是受益人额外获得的利益,而不是持票人在追权过程中实际遭受的损失,正是切合了这一法律原理。

有学者指出第18条规定的返还范围为“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若是票面金额在流通时并没有完全背书或者承兑,而仅仅是使用了票面金额的一部分,持票人主张利益返还时反而会额外收益,因此建议修订为“与实际收益相当的利益”。这一观点没有注意到我国票据法是不承认票据利益部分背书或者分别背书的,因此部分使用的票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若是返还的利益范围修订为“与实际收益相当的利益”,则会与分别背书和部分背书的部分相矛盾。

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确定返还利益的范围不是依据票面金额,而是通过票据外关系来综合认定的,将返还的额度限定于返还义务人获得的利益内,不与票面金额直接发生联系。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纯粹依据票面金额确定利益返还请求权所带来的矛盾,诸如出票人或承兑人对其他票据行为人的抗辩权不能对抗持票人,但也存在着计算数额繁琐的困扰。在这一理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应持谨慎的态度。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 蒋国艳,论票据的利益偿还请求权[J].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4期,第64页。

② 徐晓,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的废除[J].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3期,第121-122页。

③ 徐全颖,吴晓明,略论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制度,载《沈阳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48页。

④ 于永芹,完善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思考[J].载《法学》2011年第9期,第33-34页。

⑤ 王荣,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分析,载《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第109页。

参考文献:

[1] 李光宇,王艳梅,论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的性质与行使要件[J].载《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2] 林建益,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基础关系举证责任辨析[J].载《人民司法》2013年第18期。

[3] 刘铁军,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论纲[J].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2期。

[4] 霍昶旭,票据法利益返还请求权研究――以日本法为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5] 周旭东,票据权利与利益偿还请求权比较[J].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

上一篇:少先队论文范文 下一篇:理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