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融资范文

时间:2023-12-04 18:22:56

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篇1

一、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994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我国票据融资业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全国票据融资16559亿元,比1999年增长90%。同时,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票据专营机构成为票据市场的组织者和造市商。继工商银行在全国率先成立票据专营机构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工商银行票据业务集中经营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了自己的票据专业化经营机构。这些票据专营机构依托人民银行当地行的支持,票据业务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市场主角。二是票据交易价格的市场化机制已初步形成。由于票据融资业务具有的低风险和高盈利性,票据市场竞争激烈。从2002年初开始,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一路下滑至人民银行规定贴现利率底线2.97%(再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也随之下滑,虽然再贴现利率未作调整,但是市场上转贴现利率已远远低于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淡出市场,而转贴现业务的利差则愈来愈小。三是票据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央银行的扶植下,我国票据市场的参与者已由原来的票据签发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到票据专营机构、股份制银行、各类财务公司和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境内外资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大型企业使用票据结算更是陡增,票据融资的容量和规模逐年上升。

二、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等因素,从总体上讲,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

1.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资金而与其他企业联手签订虚假商品交易合同,甚至勾结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票据融资手段骗取银行资金,从而产生信用风险。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票据诈骗的现象也日趋增多。

2.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滞后。票据业务的盈利性与其流动性紧密相连,在当前经营方式下票据的流通大部分表现为票据实物的转移,从而带来了经营成本的增加,给业务操作如查询、交割等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容易产生风险。这制约了票据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3.同业合作不足。同业之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导致银行间执行结算纪律松弛不一,无理拒付、压票、压单、拖延结算现象时有发生,出现同业道德风险;同业票据信息的管理、沟通与合作不够,制约了票据在缓解同业资金紧张、创新业务品种、拓宽经营范围、增加经营收入等方面作用的发挥。4.业务潜力未能充分挖掘。银行方面:票据业务政策几乎只限于向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银行倾斜,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上级行,在安排贴现(再贴现)贷款额度指标上,一般较少顾及中小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在银行的需要,以致票据业务存在地区间和银行间严重失衡的现象。由于缺乏相关的奖励办法和激励措施,难以充分调动欠发达或基层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丧失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企业方面:不少企业经营者、企业财务人员票据知识欠缺,不能充分利用票据进行融资组合,可以使用票据的业务融资大多通过贷款等传统方式解决,或者是在贷不到款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票据。

5.贴现票据种类单一,业务品种创新不足。由于当前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薄弱,银行承兑汇票的交易量占整个票据市场交易量的90%以上,体现商业信用特征的商业承兑汇票交易量很少,交易地域和签发单位仅局限于一些大中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导致票据业务范围狭窄,对票据融资业务的盈利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票据融资业务的对策

结合当前票据融资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建立健全票据融资业务制度规则,统一业务管理办法。根据《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分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票据业务管理办法,统一票据资料审核标准与程序,使各项票据业务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票据业务培训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使统一的标准真正落实到实际业务操作和管理中。

2.建立健全激励和制裁机制。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组织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风险防范制度、自律管理制度等。中央银行应尽快设立专门的票据监管机构,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

3.发挥专营机构职能,健全、完善票据专营机构模式。票据专营机构要切实发挥龙头示范作用,进行专门化、规模化的管理和操作,积极配合各银行、企业进行业务咨询、票据查询和鉴别,自觉主动地加强与银行、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

4.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在当前众多票据专营机构的基础上,将没有进入市场的部分机构如信托公司等纳入票据市场,进一步扩大票据签发企业范围,允许居民投资者参与票据市场交易。如当前商业银行汇票的承兑主体仅限于法人等机构,将居民个人排除在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个人资产增长迅速,进行各种投资、交易的需求快速增加,因此要尽快将其纳入票据交易主体范围,开放对居民个人的各种低风险承兑业务。

5.加大票据业务知识的宣传力度,推广商业信用票据。商业银行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建立各种战略合作关系,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体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共同规避风险。

票据融资篇2

1.融资性票据的定义

融资性票据与真实性票据相对应,主要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纯粹以融资为目的、凭发行主体本身信誉向其他市场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其种类繁多,广义上包括国库券、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商业本票及大额定期存单等;狭义范围内的融资性票据是指工商企业凭自身信誉向其他市场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

2.融资性票据的本质

融资性票据和真实性票据的划分,实际上是依据票据的基础关系来确定的。票据的基础关系,是指票据当事人在票据关系以外产生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包括,(1) 票据原因关系,即票据当事人之间之所以接受票据的理由; (2) 票据契约关系,即票据当事人之间就接受票据达成的契约而发生的关系; (3) 票据资金关系,即出票人之所以委托付款人付款的原因。按照这种基础关系,如果票据是为了完成当事人之间的商品交易货款的支付,则这种票据即为真实性票据; 如果票据仅仅是为解决当事人的短期资金缺口融通资金,当事人之间并无真实商品交易活动或者票据不是为了该商品交易的支付,则这种票据就是融资性票据。

二、融资性票据在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对比

1.融资性票据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

在西方国家的货币市场中,公司企业凭借自己的信用度来发行商业票据,已成为基本的票据融资形式。

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是其短期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和最富流动性的商业票据市场。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始于19 世纪30 年代,当时由于美国银行法限制银行机构跨州经营,各州之间资金的松紧不同,利率差异较大。这样,在高利率的地区,企业公开发行这种具有融资性质的商业票据,其贴现利率低于贷款利率,使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结果,商业票据由商品交易的支付工具转化为银行短期贷款的替代形式。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西方经济的繁荣,加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紧缩银根,银行信贷资金不能充分满足公司、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以商业票据为融资方式的直接融资的增长。1979—1989 年,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平均每年保持17% 的增长速度。至1988 年底,全美国发行商业票据的发行总额超过8 000 亿美元,超过了美国财政部国库券的当年发行额,市场未清偿额占货币市场总额的66% ,居于美国短期融资工具的龙头地位。20 世纪80 年末到90 年初,资产保证商业票据规划组织(a 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 program,简称abcp 规划) 的出现,使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abcp 规划是指以借款人的各种应收帐款为抵押,在参与银行的信用担保和流动性贷款的支持下,发行商业票据的组织形式和协议安排。至1991年美国的abcp 规划组织由过去的几个迅速增加到89 个,以abcp 规划方式发行的商业票据金额达700 亿美元。在abcp 规划的带动下,应收帐款如租赁付款、信用卡应收帐款、银行按揭贷款等,被引入美国票据证券化发行计划,这使得大量中小企业也能进入票据市场进行融资,美国票据市场由此进入高度发达阶段。在票据市场证券化趋势成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由于互换交易高度发展和存款信用手段提供的结算便利,大量海外发行者进入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化已成为当今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两个鲜明特征。

2.融资性票据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事实上,在我国国内,虽然从法律规范上对融资性票据进行了限制,但是实际上在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融资工具缺乏,银行承兑汇票已经常被单纯地用作为融资工具使用,融资性票据业务早已萌生并客观存在,只不过是以签发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和贴现的形式存在。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中存在的融资性票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短借长用的融资性票据。这种票据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基础,但交易的期限要远远长于票据的期限,在一定的周期内,票据所对应的交易合同或增值税发票是固定不变的。严格来讲,以上两种票据在我国目前的票据法律制度下,都是不合法的。尽管我国的票据法明文规定了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从法律规范角度对融资性票据进行了限制,但实际上在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融资性票据业务早已萌生并客观存在,只不过是以签发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和贴现的形式存在,其中又以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最为广泛。

三、我国发展融资性票据的可行性分析

1.发展融资性票据的现实意义

我国票据市场自1999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全国商业汇票使用量为667万笔,签发金额6.06万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13.4%和9.98%。2007年,我国票据市场交易量为10.12万亿元,纵向比较,相当于2000年交易量的15.82倍,复合平均增长49.52%;横向比较,相当于2007年沪、深股票市场交易量(46.1万亿)的21.95%,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同业拆借交易量(55.5万亿)的18.23%,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15.6万亿)的64.87%。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融资性票据存在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丰富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种类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的交易工具比较单一,只有以商品交易为背景的真实性票据,且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以本票为主的融资性票据受到限制,导致商业票据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票据市场的规模难以快速扩展。从国外来看,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种类繁多,既有交易类的,也有融资类的,包括各种商业汇票、商业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其他短期债务票据等等。作为票据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融资性票据业务,将会为我国票据市场增加一类新型交易工具,改善目前交易工具单一的局面,促进我国票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2)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从国外来看,企业的融资渠道是多元的,长期资金的融通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长期贷款,短期资金的融通则主要通过票据市场和银行短期贷款。而从我国目前来看,除一些大型企业可以上市和发行融资券外,企业的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在银行日益强调风险控制的情况下,特别是2007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影响下,银行的惜贷心理明显,企业融资难度日益加大。特别是对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上市规模不够,发行商业承兑汇票信誉不高,银行贷款抵押担保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再贴现政策作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手段之一是通过票据市场来完成的。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再贴现率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当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和贴现的资金成本就会上升,则必然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和贴现。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相应缩减,商业银行必然会缩小贷款规模,从而使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减小,这是一种收缩的再贴现政策。反之亦然。因此,票据市场的参与者是否广泛、交易工具是否丰富并且交易是否活跃等因素是再贴现政策是否可以成功操作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

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再贴现业务的发展,通过合理制定再贴现率,从而实现引导资金流向、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目的,更加顺畅地传导货币政策,推动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

2.发展融资性票据的障碍和建议

(1)法律障碍

现行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1984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试行办法》(1986年颁布)、《票据法》(1995年颁布)和《支付结算办法》(1995年颁布)等法律法规,对规范票据和企业信用行为,保障票据的正常使用和流通,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以及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票据融资功能的涌现,立法与实际业务操作相背离等一系列由于法律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现,需对此进一步加以探讨和完善。为此,通过修改完善我国票据法律体系,通过赋予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地位,以逐步拓宽票据交易种类,逐渐地增加融资性票据的比例。

(2)市场交易形式和手段的限制

目前我国票据的签发、流通和承兑仍采用实物形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实物票据具有真伪辨别、背书瑕疵的兑付以及实物掉包、灭失等风险。而且,票据查询和查复虽然可以采取电查、网查等方式,但全国没有一个统一平台进行信息的共享,各商业银行查询查复方式不一。目前实物票据的存在形态以及交易方式更多地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需要所设定的限制,要发展融资性票据,上述限制必须放开,要优化票据市场的交易形式和手段。可以通过电子化票据取代票据实物形式,降低实物票据的辨别、保管和承兑风险,加速融资性票据的流转速度,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票据市场中,融资性票据的现实存在是反映了票据市场对融资性票据的客观需求。因此,适时确认融资性票据的合法性,从票据交易基础、交易形式和交易手段上解除对融资性票据的种种束缚,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池江:《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金融研究,2002.1).

[2]阙方平:《票据市场运作原理与实践》(武汉出版社,1997).

[3]杨子强:《商业汇票承兑与贴现操作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7).

票据融资篇3

【关键词】融资性票据 融资 法律修改 电子化交易

按照国际通说,票据可根据其功能分为交易性票据和融资性票据。交易性票据以真实的交易关系为基础,重点发挥票据简洁、便意的特性,以其流通性来促进商业往来;而融资性票据则不要求以真实的交易关系为基础,主要是通过银行或企业主体的信用为依据,来获得资金融通,以便企业在短时期内获得资金。而遗憾的是,我国现行《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就意味着,现阶段我国法律还不承认融资性票据的合法性。所以,中国票据市场流通的只有交易性票据,且95%以上为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占比不足5%,并局限在少数大中城市的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脱离具体交易行为、单纯发挥融资功能的融资性商业汇票尚未被法律认可,使得票据市场缺乏足额的交易工具。其次,中国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仍主要局限于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财务公司三类银行类金融机构,而在货币市场中日趋活跃的证券、保险、基金、金融租赁等金融公司还未成为票据市场参与主体[1]。金融市场在垄断政策驱动下,事实上存在相当大的纰漏,大量的地下资金一直让国内的宏观调控乏力[2]。加之由于我国立法不完备与票据市场不尽成熟,促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能得到良好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利率导向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另一层面上,关闭了融资性票据的大门,对于获得短期内的资金融通显得尤为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讲,为了回避银行的高贴现利率,不得已转而寻求在民间游资处以制造虚假贸易关系转让票据,迅速获得资金回笼,长此以往地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专门为了短期资金融通的票据非法转让的地下产业链条,严重破坏了现有的金融体系,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下面着重分析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及探讨解决之道。

一、票据业务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的交易工具比较单一,只有以商品交易为背景的真实性票据,且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导致商业票据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票据市场的规模难以快速扩展[3]。我国《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银发[1997]第216号)第3条规定,“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的商业汇票,应以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中国农业银行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实施细则》(1997农银发第215号)第3条也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贴现、转贴现必须以合法、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视同贷款进行管理,积极、稳健、适度地开展票据的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4]。从这些规定我们可以得出,现阶段我国法律对于票据的功能设定还停留在交易及流通的位置上,不但在票据签发产生时要求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并且在流通转让的各个环节对这一点也是毫不放松。这无疑是对融资性票据产生设定了法律环境上的障碍。从本质上看,促进票据流转是票据法的价值目标之所在,票据法的立法价值取向就是为了资金流通的便捷与安全,而我国现阶段的票据立法过分强调票据签发及流转的真实贸易背景,是对于票据法价值目标的严重背离,更是与票据无因性形成了现实冲突,造成了票据的自身业务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当前,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既达不到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门槛,加上央行对于存贷比的监管,中小企业又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及其狭窄。加之现阶段立法缺陷造成的票据功能错位,不能发挥票据在中小企业短期融资上应有的助力,导致了企业融资效率不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二、票据立法模式留下灰色操作空间

近年来,由于金融市场规范化建设步伐滞后于实体经济需求,处于经济运行循环系统末端的中小企业活力难以发挥。为满足日益旺盛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隐性融资性票据市场客观上反映了企业现实的融资困境,同时也亟须规范。

在间接融资工具方面,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营策略考虑,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较低,截至2012年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28.6%;在直接融资工具方面,国内企业债和股票融资方式的条件更为苛刻,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排除在直接融资大门之外。因此,在常规融资渠道难以满足旺盛的融资需求的环境下,部分中小企业利用虚构商品交易的方式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再通过办理贴现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从而形成庞大的隐性融资性票据需求[5]。

在票据流转方面,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获得短期资金融通,刻意回避商业银行高贴现率,转而寻求在民间借贷机构以虚构商品交易的方式转让真实票据提前贴现。这种方法在客观上解决了中小企业对于短期资金融通的需求,又减少了商业银行的高贴现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小企业在短期资金融通上的现实需要。通俗来讲,就是让交易性票据干了融资性票据的活。但是,在现阶段票据法律框架之下,这种票据功能错位使用无疑是种违法行为,并且多手票据无实质商品交易转让之后,造成了票据承兑的系统性风险累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之所以屡禁不止并大量流通于票据市场之中,是因为其有着过不应求的市场需要。因为企业通过票据取得短期资金融通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说,前者在程序和成本上无疑具有重大优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企业甘愿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存贷比监管要求、利率市场化和投资工具的多样化,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过度使用票据承兑业务吸纳保证金存款[6]。但是如果法律能够赋予票据融资功能合法性,那么就可以大大减轻银行在于吸储方面的压力,并可以降低银行由于过度使用票据交易性承兑业务而引致的系统性风险。

总之,现有立法模式下,对于已经蔚然成风的隐形融资票据业务只能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如果不改变现有票据制度的框架设计,那么票据关于真实贸易背景的条款极有可能沦为“影子条款”,而相关部门的监管成本也会因之提高。反之,因势利导的逐步放款对于真实贸易背景的要求,可以得到融资企业、商业银行、政府监管之间的多赢。

三、票据市场运行模式严重滞后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法律制度不合理导致的票金融票据市场的滞后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交易方式与运行机制与现代金融流通体系严重脱节。

现阶段我国票据市场格局的建设远远赶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无纸化交易的大数据时代,票据的签发、转让、承兑等依然采用实物券的方式用人工面对面的交易模式完成,票据交易电子化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电子票据交易模式存在缺陷,系统运行稳定性还须大幅提高[7],而系统安装、运行和维护成本在这个阶段还在人工劳动力成本之上,这说明了实现票据电子化交易模式还需付出极大的努力。在传统的实物券商业汇票流转过程中,一般而言只有存在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才对票据签发相对方的信用资信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相对于交易性票据而言,在融资性票据流转过程中,融资性票据签发方与票据持有人之间形成的是更为客观的金融投资关系,促成交易成功的不再是双方之间长期以来积累的相互信任;但是,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融资性票据的偿付风险与票据签发企业的主体资格、财务状况、信用评价和票面真实性等要素密切相关。因此,为降低传统纸质票据环境下的交易成本,增加融资企业主体信息和信用状况的透明度,提高融资性票据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性,应优先考虑以电子介质形式建立规范化融资性票据市场[8]。

更为根本的问题是,我国的企业群体未能营造足以支撑融资性票据稳定流通的信用环境,票据市场也未能及时设计专业的票据授信、评估机制。票据市场中由于做市商的缺席,导致没有专业机构和人员能够提高准确且连续的双向报价和即时交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票据投资者的积极性,市场效率也显得相对低下。再者,由于无人可以提供权威准确的市场信息,又缺乏统一的定价模式,这样就造成了商业票据一级市场定价存在较多的不透明、不规范因素,从而为商业银行在吸储压力之下有主动降低甚至免收交易费提供了可能,这种恶性竞争的行为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票据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最后,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形的票据交易市场抑或一个全国性的票据支付结算中心,因为一个有形的票据交易市场抑或一个全国性的票据支付结算中心才是统一利率的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缩小利率的市场和区域差异,提高票据市场的运行效率。

因此,在没有完善的票据信用评估机制和做市商制度的情况下,使得票据发行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而众多中小企业被排除在票据发行市场之外,从而不利于票据市场的扩大发展。

四、对发展融资性票据的一些建议

(一)修改票据相关法律,解除对融资性票据的禁锢

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的《票据法》、《票据实施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规范票据行为、培植和巩固企业信用,促进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高效,以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票据市场交易规模的日益壮大,融资性票据俨然成为了企业在进行短期融资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例如,随着我国信用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信用功能、融资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促进了短期融资券的发展。这说明现阶段的立法与票据市场实务操作模式严重背离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票据市场的效率与持续发展,对此问题已不容忽视与回避。从理论上讲,我国现行票据立法导向和票据的无因性这一票据制度中的公理性原则相矛盾,而把融资性票据从现有票据框架中分离出来正是促进票据制度价值回归的表现。因此,通过重新审计更为精巧的票据法律制度,完善我国票据法律体系,以确立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地位为突破口,促进票据种类多样化,根据客观现实需要逐步提升融资性票据所占的比重。

作为融资性票据的对应配套措施,我国现阶段尚无独立的公司债实体法律规范,这意味着即使票据市场的行为可以得到规范和约束,但是融资性票据的主要发行主体的行为还不不能得到有效约束。在现行《公司法》及《证券法》中仅在部分章节的个别条款中对公司债略有提及,对于正在高速成长的票票据市场来讲这显然是远远不够。作为融资性票据的配套措施,订立公司债法便是发展融资性票据的应有之义。通过立法科学界定“公司短期、中长期债”概念,设计发行、持有、买卖公司债行为的制度框架,确保其规范发展。

(二)着力电子化票据交易渠道建设

在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票据的签发、流转、承兑和贴现依然沿用实物券形式进行操作,使得伪造票据、虚假背书的兑付以及偷换票据、灭世等情况时有发生。正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这一限制,才造成目前还普遍采用实物券为主要形态的交易模式。如前所述,发展融资性票据必须摒弃真实交易背景的陈旧理念,那么建立电子商业票据系统的理论障碍自然就不存在了。

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10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建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开通运行,与之配套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电子商业汇票在我国的问世,不仅仅是延长了付款期限、扩展了票据功能,客观上也为融资性票据的适时推出做好了准备。这意味着在实践中我国发展融资性票据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软件基础。

一般情况下,在现阶段我国商业票据流转关系中只有存在真实买卖购销关系的前后手企业之间才有机会了解到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在融资性票据交易关系中,签发主体与投资者之间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简易模式的金融投资关系,不再以商贸往来的信用状况作为交易基础;然而,融资性票据的偿付风险主要取决于票据签发企业的主体资格、财务状况、商业信用和票据的真伪。综上所述,欲降低实物券交易模式下的交易成本与交易风险,增加融资企业资信状况的透明度,提升融资性票据在流通领域的活力,应加快电子化票据交易渠道建设的步伐。

(三)构建良好的市场运行、约束机制

在实物券交易模式下,受条件所限,只有承兑行以及该笔具体交易的收款人和后手持票人等实际参与到交易之中的少部分群体对于商业票据的清偿情况有所了解。欲建成有活力,多主体广泛参与的融资性票据流通市场,必须以降低投资者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的成本为前提,尽可能地为投资者获取权威、准确信息提供便宜。因此,应以电子化票据交易渠道为依托,建立融资性票据签发企业历史偿付信用信息库,以信息库的数据参考作为企业信用评价约束机制中的重要一环,目的在于使得企业在票据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与商业信用成正相关。作为配套机制,要完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借助科学化、体系化的惩罚机制,针对信用评级降低的票据签发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可在一定时间内降低其使用电票系统签发融资性票据的票面金额、主体限额和付款期限;对于信用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的签发主体应列入跟踪名单并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在相应期间内暂时取消其签发融资性票据的资格;针对信用跟踪评价期内的企业信用状况仍未得到改善的情况,要根据评级采取阶梯保证金制度。

在我国票据市场中,融资性票据的“隐形存在”准确反映了票据市场对融资性票据的客观需求。因此,应适时确认融资性票据的合法性,从票据交易基础、交易形式和交易手段上解除对融资性票据的种种束缚,在注重市场效率的同时保证交易安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票据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小和,邹江.全国性票据市场建设方案与路径研究[J].金融论坛,2012(Z2):66.

[2]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44.

[3]喻辉.发展融资性票据之我见[J].新财经,2012:49.

[4]吴承虎.票据:从支付工具到融资工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76.

[5][6]王红霞、曾一村,吴晓均,有序推进规范化融资性票据市场建设的实施路径[J].上海金融,2013(4):91.

[7]肖小和,邹江.全国性票据市场建设方案与路径研究[J].金融论坛,2012(Z2):68.

[8]王红霞,曾一村,吴晓均.有序推进规范化融资性票据市场建设的实施路径[J].上海金融,2013(4):92.

票据融资篇4

【关键词】 融资成本; 票据贴现; 决策模型

一、引言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的稀缺性更加凸现,致使企业融资成本极大提高,潜在的投资机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溜走,企业经营的规模因为缺乏资金而萎缩,有的企业甚至破产。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四万亿元的投资堪称走向经济复苏的“推力器”。与此同时,我国商业票据市场迅猛发展,有效地促进了资源配置,缓解了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与企业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较,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较低,票据贴现对票据贴现各参与主体和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客观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09年初,笔者注意到,我国票据市场的贴现率处于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央行的再贴现率从4.32%(2008年1月1日)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80%(2008年12月23日),因此本文关注的是在整个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利用国内市场票据贴现率处于历史低点的时机,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票据贴现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票据市场在应对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和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肯定了票据市场的重要性,代表性的有:jayendu&richard zeckhauser(1987)以美国1953年至1984年的通货膨胀为背景,经过实证检验发现,票据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有效地降低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长期投资的风险,使其下降了30%-40%。mark gertler和cara

s.lown(2000)基于融资理论,实证发现一些有发展潜力但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可通过票据市场进行融资,解决了这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约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前只有信用极高的大型企业才能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局面。此外,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使得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得多样化,政府可以不再仅仅依赖税收政策调节收支。thomas k.halm(1993)从商业票据市场本身、参与者以及投资所要面临的风险等方面分析了商业票据市场的特质,认为快速增长的商业票据市场是过去几年债券市场最重要的市场。

国内对票据贴现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国内票据贴现市场的功能、现状、原因及对策,还有通过对国内外票据贴现市场的比较得到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有意义的启示等。严文兵、阙方平(2002)认为融资性票据具有诸多经济功能,如有利于解决票据交易品种单一,加快我国票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解决监管成本过高的问题,促进宏观调控的完善。胡平(2002)针对我国票据市场流动性较差、再贴现操作过程繁琐、存在票据非法融资现象等问题,提出从中小企业入手培育票源,增强商业票据流动性。何利辉(2003)以英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为例,认为票据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载体,具有多种功能,是货币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子市场。陈丽英(2005)认为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子市场,承担着融通短期资金传导货币政策等诸多功能,是企业重要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手段。巴曙松(2005)认为融资性票据的发展可以扩大票据市场容量,从而提高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改变失衡的市场结构;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整合程度。曾涛(2007)对我国真实性票据和融资性票据进行了成本收益的分析及比较,认为我国建立在真实票据理论基础上的现行票据制度限制了各主体获取外部潜在利润的空间,应建立以票据无因性理论为基础的票据制度体系,通过有序发展融资性票据来推动票据市场发展。

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都是从宏观角度研究融资性票据问题和票据市场,鲜有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票据融资,特别是少有基于企业的视角研究企业融资票据贴现的问题,对企业的票据融资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票据贴现决策模型,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使得企业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三、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商业票据贴现

商业票据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是指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获取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并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信用行为。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信用等级高在我国票据市场中占主要地位,以及现实中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门槛较高,办理的机会很少,本文将商业票据贴现仅限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2.票据融资贴现

本文所界定的票据融资贴现是指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上的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而这种贴现具有融资的功能,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融资工具①。

(二)变量设计(见表1)

(三)建立模型

1.建立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

由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可以看出,影响票据资金成本的因素主要有票据贴现率(dir)、票据贴现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cdcr)和票据贴现费用率(hfr)。票据贴现率越高,票据的资本成本也就越大;银行收取票据贴现费用越多,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一般情况下,由于票据的贴现率和贴现的费用率都是固定值,只有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弹性,企业可以与银行协商,商定最佳的保证金比例,使得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最小。

2.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和解释

(1)企业在进行短期融资时,有两种方案。一是取得短期流动贷款,二是进行票据贴现。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标准就是选取取得资金付出的资金成本最小的那个方案。也就是在既定的市场贴现率水平(dir)、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cdcr)、同期存款利率(dr)和贴现费用率(hfr)情况下,根据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计算得到的票据贴现资金成本(fcr)与同期贷款利率(lr)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存在两种情形。

情形一:前者小于后者(fcr

情形二:若前者大于后者(fcr>lr),则目前暂不进行票据贴现融资,持有票据择机贴现。

(2)在上述情形一中,很容易作出票据贴现的决策,下面进一步讨论在情形二中票据贴现时机的选择。之所以会造成票据贴现资金成本高于同期贷款利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贴现利率水平居高不下所致。于是持有票据,在等待未来贴现利率水平下降时进行贴现。问题是,在未来贴现率下降到何种程度企业就可以进行贴现了呢?由对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的推导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由(6)式推导出票据贴现时机决策模型:

dir=fcr×(1-cdcr)+cdcr×dr-2hfr(7)

将未来作出融资决策时的贴现率用既定的保证金比例(cdcr)、同期存款利率(dr)、贴现费用率(hfr)和票据贴现资 特别是,当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市场的流通性减弱,票据的贴现率随之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若进行票据贴现,会付出较大的融资成本。当企业可以预见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贴现利率有下降的趋势,那么可以根据上述推论,选择当合适的市场贴现率出现时,进行票据的贴现,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3)保证金的比例确定。实际工作中,保证金比例的确定需要企业同银行进行协商,对于企业而言,最佳的保证金比例就是使得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最低的保证金比例。

第一,考察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fcr)与保证金比例(cdcr)的变动关系。

将⑥式对保证金比例(cdcr)求导,可得:

若dir>dr-2hfr,则(fcr)'cdcr>0(8)

(8)式意味着,只要dir>dr-2hfr,即银行票据的贴现利率大于同期存款利率与2倍的贴现费用率之差,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随着保证金比例的增加而变高,同样,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也随着保证金比例的减少而降低,两者呈同向变动关系。

若dir>dr-2hfr,则(fcr)'cdcr<0(9)

(9)式显示,只要dir

因此,当dir=dr-2hfr时,(fcr)'cdcr=0,fcr*=dr为票据贴现资金成本理论上的最小值。实际上,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即缴纳保证金所获得的同期存款利息收入扣除票据贴现费用的两倍额度之外恰好弥补所支付的票据贴现利息。

正常情况下,企业进行贴现所支付的票据贴现利息和贴现费用之和是高于缴纳保证金所获得存款收入的,所以,剔除(9)式所存在的前提(dirdr-2hfr这一前提,这也意味着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与保证金比例是一种正向的变动关系。

第二,鉴于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与保证金比例是一种正向的变动关系这一推论,可知,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逐步降低票据贴现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来实现。实际工作中,保证金比例的最终确定是由企业同银行协商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谈判的过程中,企业要有明确的可行的保证金比例的底线。

下面根据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分析这一底线的确定过程。

由(6)式推导出票据贴现缴纳保证金比例决策模型:

(10)式表明企业应根据自己所能接受的融资成本水平(fcr)、当前市场贴现率水平、票据贴现的费用率和同期存款利率水平来确定保证金比例的底线。最终保证金比例的确定,在确定底线后的基础上取决于双方的谈判。资金雄厚、资信良好、所处具有较稳定发展前景行业、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取得银行授信的企业往往能够在谈判中争得先机,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结论与展望

一是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利用票据贴现利率与同期贷款利率的差异进行票据的贴现,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节约了融资成本。在票据贴现资金成本低于同期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如果该票据贴现成本能为企业所接受,就进行票据的贴现;如果不能,就要考虑何时贴现的问题,可以根据票据贴现时机决策模型(dir=fcr×(1-cdcr)+cdcr×dr-2hfr),估算出企业可接受的票据贴现率(dir),待市场利率水平降至这一水平时可进行贴现。

文章只是就在票据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贴现决策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商业汇票贴现的决策也可以参考进行。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迅速,不断创新的票据贴现的模式(如买方付息票据贴现融资贴现等)要求对本文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进行修正,这也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此外,众多的专家、学者(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对我国《票据法》就取消融资性票据贴现的限制提出了建议,如果这项限制被取消,本文所建立的票据融资贴现模型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jayendu&richard zeckhauser.treasury bill,futures as hedges against inflation risk.nber working paper no.2322.

[2] markgertler & cara s.lown.the information in the high yield bond spread for the business cycle:evidence and some implications.nber working paper no.7549.

[3] berger,p,&e.ofek.divercification’s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39-65.

[4] 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己成必然之势[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4).

[5] 巴曙松.发展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5(3).

[6] 胡平.对当前票据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福建金融,2002(9).

[7] 何利辉.借鉴西方经验 发展我国票据市场[j].财会月刊,2003 (01b):49-50.

[8] 陈丽英.对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成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1).

[9] 薛文博.银行承兑汇票资金成本及变现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9(6).

金成本率(fcr)来表示,其中,这里的票据贴现资金成本率是企业可以接受的融资成本水平。

票据融资篇5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宣布,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近期将在北京、天津、广州、重庆、西安、沈阳、郑州等7个城市设立票据分部,作为该票据营业部的专营性分支机构,其业务范围不受地域限制。据悉这是工行自2000年11月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全国性票据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以来,进一步构建全国性的票据专营机构网络的开端。

据统计,从1995年在国内大力宣传推行商业汇票以来,票据业务已从1996年的2424亿上升到2000年的7000多亿元,5年中平均以3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但是和西方国家成熟的票据市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早在80年代,美国这样的企业票据与银行票据的交易量已相当于整个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占货币市场总量的60%。

由于这种票据以银行贴现方式实现,相当于变相的贷款且无须严格评级审批,所以这种融资方式亦被称为半直接融资。票据融资可能是目前企业最方便的融资办法,相对于贷款来说,票据具有融资成本低、周转快、风险小等特点。在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本身是一种适用于企业先发货后收款或买卖双方约定延期付款商品交易的结算金融工具。但是由于商业汇票同时具有变现能力强、短期获利能力好、风险低的特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短期投资和融资的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对一些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来说,在银行严格控制风险、普遍惜贷的情况下,票据有时可以为企业解燃眉之急。

但业内认为,与票据市场在金融体系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票据市场目前流通规模偏小,交易不活跃。市场主体对商业票据的作用认识不一,许多人要么只把票据作为结算手段,要么把贴现仅仅当成贷款,没有把票据当作有效的、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投资和融资工具。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缺少发达的票据二级市场,缺少票据市场中的造市商――专业性的票据营业机构。从海外票据市场的发展经验上看,专业票据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它起着促进票据流动、加快资金周转和活跃票据市场交易的作用,是票据流通市场的主力。

票据融资篇6

(一)发行方式

供应链票据既可依托超短期融资券,也可依托短期融资券。若依托超短期融资券,则无需评级,募集说明书简单,外部审议流程所需时间较短,但注册超短期融资券可能需要发行主体董事会、股东会审议,内部流程耗时会较长。若依托短期融资券发行,则内部审议简单,但需外部评级,外部审议流程较长。因此发行方式需结合发行企业自身特点,根据实际需求对这两种模式效率进行评估和选择。

(二)资金投向和监管

资金回收后可以继续放贷给符合条件的其他上下游企业。此外,若资金投向发行主体的关联企业,则会有利益输送嫌疑。

(三)用款企业准入标准

只需披露用款企业准入标准,比如与发行主体的合作年限、企业财务指标、年采购规模,具体根据发行主体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用款规模和期限

可由供应链票据发行主体与上下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协商。为有效控制风险,发行主体可适当设定某些标准,比如与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形成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规模和期限相匹配。另外,用款期限还得和供应链票据发行期限相匹配。用款方式和利率具体可由票据发行主体企业、财务公司和债券主承销签订募集资金专户及资金三方监管协议,约定好三方的权责利,设定好募集资金账户监管频率和供应链融资清单要求,确保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封闭运行、用款企业符合主体要求以及资金投向合规。

(五)具体操作流程

1.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下游经销商。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下游经销商,基于合同约定向发行主体购买产品或服务,发行主体向其提品或服务,希望用款人能够预付部分资金,约定预付款到账后一定时间后发货或提供服务。当用款人资金紧张时,主要通过向银行存入部分或全额保证金,由银行开具承兑汇票,然后用款人向发行主体支付票据;或直接向银行或小贷公司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然后向发行主体支付款项。用款人一般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存入的保证金有限或信用能力不高,银行开具票据规模或贷款规模有限,且融资成本昂贵。在供应链票据融资模式下,由发行主体向用款人提供供应链票据融资,操作模式与银行、小贷公司基本相同,然后用款人将发行主体提供的贷款资金再加上自己的自有资金(相当于银行保证金规模)支付给发行主体。因此用款人不仅保证了融资来源,避免了资金链断裂,而且融资成本较低。用款人除了支付贷款外,还支付了自有资金,借款人弃货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发行主体承担的风险较低。此外,发行主体将获得一定的利差(委贷利率减去债券利率),总体的利差收益可以有效覆盖极少数的弃货违约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发行主体通过向下游经销商提供贷款可以增加其购买发行主体的商品或服务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经销商参与进来,尤其是中小经销商,帮助发行主体扩大市场份额。

2.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上游供应商。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上游供应商,基于合同约定向发行主体提品或服务。发行主体向其支付资金,一般会约定付款期到期后再付,据此用款人形成对发行主体的应收账款。当用款人资金紧张时,一般会通过以应收账款质押的方式向银行、小贷公司申请贷款。用款人一般为中小企业,经常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难题,从而影响到其正常生产经营。在供应链票据融资模式下,由发行主体向用款人提供供应链票据融资,操作模式与银行、小贷公司基本相同,因发行主体对用款人信用能力比较了解,风险较低,向用款人要求的贷款利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用款人不仅保证了融资来源,避免了资金链断裂,而且融资成本较低。与此同时,因供应链票据贷款与之对应的应收账款规模、期限匹配(付款期到期后发行主体需支付资金给用款人),从而发行主体承受的风险较低,还能获得一定的利差(委贷利率减去债券利率),此外还能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确保上游供应的稳定性,实现用款人和发行主体双赢。风险控制发行主体需严格筛选用款企业,一般宜选择与其有直接且长期业务往来的第一层上下游供应或采购商,同时宜对其经营情况、信用和偿债能力作充分评估。

此外,放款期限和规模应与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的金额和时限匹配。四、供应链票据对银行的影响及银行的应对之策优化银行资产结构、促进银行转型升级由于供应链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银行投资该债券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同时风险较低。目前债券承销业务已经成为银行创新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票据市场的发展将会进一步丰富银行间债券品种,优化银行资产结构,增加银行的盈利。同时促进银行进一步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积极性,优化其资产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票据融资篇7

一、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994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我国票据融资业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全国票据融资16 559亿元,比1999年增长90%。同时,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票据专营机构成为票据市场的组织者和造市商。继工商银行在全国率先成立票据专营机构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工商银行票据业务集中经营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了自己的票据专业化经营机构。这些票据专营机构依托人民银行当地行的支持,票据业务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市场主角。二是票据交易价格的市场化机制已初步形成。由于票据融资业务具有的低风险和高盈利性,票据市场竞争激烈。从2002年初开始,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一路下滑至人民银行规定贴现利率底线2.97%(再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也随之下滑,虽然再贴现利率未作调整,但是市场上转贴现利率已远远低于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淡出市场,而转贴现业务的利差则愈来愈小。三是票据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央银行的扶植下,我国票据市场的参与者已由原来的票据签发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到票据专营机构、股份制银行、各类财务公司和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境内外资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大型企业使用票据结算更是陡增,票据融资的容量和规模逐年上升。

二、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等因素,从总体上讲,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

1.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资金而与其他企业联手签订虚假商品交易合同,甚至勾结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票据融资手段骗取银行资金,从而产生信用风险。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票据诈骗的现象也日趋增多。

2.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滞后。票据业务的盈利性与其流动性紧密相连,在当前经营方式下票据的流通大部分表现为票据实物的转移,从而带来了经营成本的增加,给业务操作如查询、交割等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容易产生风险。这制约了票据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3.同业合作不足。同业之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导致银行间执行结算纪律松弛不一,无理拒付、压票、压单、拖延结算现象时有发生,出现同业道德风险;同业票据信息的管理、沟通与合作不够,制约了票据在缓解同业资金紧张、创新业务品种、拓宽经营范围、增加经营收入等方面作用的发挥。

4.业务潜力未能充分挖掘。银行方面:票据业务政策几乎只限于向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银行倾斜,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上级行,在安排贴现(再贴现)贷款额度指标上,一般较少顾及中小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在银行的需要,以致票据业务存在地区间和银行间严重失衡的现象。由于缺乏相关的奖励办法和激励措施,难以充分调动欠发达或基层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丧失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企业方面:不少企业经营者、企业财务人员票据知识欠缺,不能充分利用票据进行融资组合,可以使用票据的业务融资大多通过贷款等传统方式解决,或者是在贷不到款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票据。

5.贴现票据种类单一,业务品种创新不足。由于当前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薄弱,银行承兑汇票的交易量占整个票据市场交易量的90%以上,体现商业信用特征的商业承兑汇票交易量很少,交易地域和签发单位仅局限于一些大中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导致票据业务范围狭窄,对票据融资业务的盈利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票据融资业务的对策

结合当前票据融资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建立健全票据融资业务制度规则,统一业务管理办法。根据《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分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票据业务管理办法,统一票据资料审核标准与程序,使各项票据业务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票据业务培训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使统一的标准真正落实到实际业务操作和管理中。

2.建立健全激励和制裁机制。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组织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风险防范制度、自律管理制度等。中央银行应尽快设立专门的票据监管机构,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

3.发挥专营机构职能,健全、完善票据专营机构模式。票据专营机构要切实发挥龙头示范作用,进行专门化、规模化的管理和操作,积极配合各银行、企业进行业务咨询、票据查询和鉴别,自觉主动地加强与银行、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

4.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在当前众多票据专营机构的基础上,将没有进入市场的部分机构如信托公司等纳入票据市场,进一步扩大票据签发企业范围,允许居民投资者参与票据市场交易。如当前商业银行汇票的承兑主体仅限于法人等机构,将居民个人排除在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个人资产增长迅速,进行各种投资、交易的需求快速增加,因此要尽快将其纳入票据交易主体范围,开放对居民个人的各种低风险承兑业务。

5.加大票据业务知识的宣传力度,推广商业信用票据。商业银行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建立各种战略合作关系,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体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共同规避风险。

票据融资篇8

【关键词】中期票据市场 债务融资 创新 长效机制

一、我国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中期票据最早源于美国,至今已有40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中期票据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首期发行始于2008年4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迅速发展起来。

表1对迄今为止我国发行的所有中期票据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下面通过这些样本来分析总结我国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一)市场发行主体逐渐多元化

如图1所示,在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初期,发行主体全部都是国有企业,随后,发行主体逐渐多元化,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不断加入到市场发行主体中来,国有企业在发行主体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目前仍为市场发行主体中的中坚力量。

(二)发行数量和融资规模不断增长

如表1和图2所示,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在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所占比重的相对值来看,中期票据的发行数量和融资规模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中期票据在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数量比重快速上升,但融资总额比重的增长却相对平缓,到2012年末,这一比重仅为11.06%。援引张雪莹和李琳(2008)的统计数据分析,中期票据已成为美国和部分新兴经济体公司债券的主要品种,2005年中期票据占美国公司债券的比例已达到39.48%,2000年中期票据占墨西哥公司债券的比例已高达35.5%,2004年中期票据占马来西亚公司债券的比例也已达到26%。由此可见,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期限结构不断丰富和优化

图3将我国中期票据市场发展初期(2009年)和近期(2012年)不同期限的票据只数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期票据的期限结构逐渐得到丰富和优化,极大地满足了企业对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需求。从美国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中期票据已不再局限于2至8年之间的中等期限,10至30年之间的较长期限变得较为普遍,“中期票据”这一叫法更多地是出于惯例。如表1所示,在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长期限的产品已初现端倪,2013年至今,已首次发行了两只期限为15年的中期票据。

(四)产品创新逐步推进

如表1和图4所示,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在启动之后的短时间内就开始尝试产品创新实践,陆续推出了浮动利率、累进利率、含权和外币产品,但逆向询价的机制创新和创新型产品的设计开发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创新的层次较低,结构化产品设计开发、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创新型产品所占的比重还非常微小。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期票据市场的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还存在很大的实践空间。

二、影响发行利率因素的实证分析

融资成本(发行利率)是发行中期票据的企业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下面对影响发行利率的因素分年度进行实证分析。张程和尹志锋(2010)仅通过简单的描述统计方法对影响发行利率的因素作了一些初步判断,本文则采用了较为正式的统计检验方法。

由于在2008年,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刚开始启动,只有16只中期票据发行,样本容量太小,所以实证分析的样本期为2009—2013年。实证分析的样本为所有固定利率的中期票据。

首先,将样本按照各因素(发行规模、信用等级、发行期限和发行主体性质)分成组,每组样本发行利率的位置参数记为。然后,运用Jonckheere-Terpstra多个独立样本(单因素分组)的秩检验这一非参数统计方法来检验原假设

(一)发行规模对利率的影响

从表2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发行规模越大,发行利率就越低,而且这一结论在2009-2013各年均显著成立。

(二)信用等级对利率的影响

从表3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信用等级越高,发行利率就越低,而且这一结论在2009—2013各年均显著成立。

(三)发行期限对利率的影响

从表4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仅在2010年,发行期限对利率产生显著影响,即发行期限越长,发行利率就越高,而在其他年份,发行期限的长短并未对发行利率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发行期限并不是影响发行利率的稳定和重要因素。

(四)发行主体性质对利率的影响

由于2009年的样本均是国有企业,所以无法进行分组检验。从表5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除了2010年,在其他各年份,发行主体的性质会对发行利率产生显著影响,即如果发行主体是国有企业,发行利率则越低。

上述分析的结论对于企业利用中期票据工具进行债务融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较为基础的层面而言,融资企业应当对中期票据市场的重要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中期票据工具的优势和国有企业在中期票据市场中融资的有利地位,努力提升信用等级,紧密跟踪中期票据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趋势,借助中期票据在注册期内可以连续发行的优势,根据市场行情适时选择发行的期限、规模和利率,以便达到节省财务成本和优化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目标。

三、长效性债务融资创新

《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业务指引》第10条指出,中期票据投资者可就特定投资需求向主承销商进行逆向询价,主承销商可与企业协商发行符合特定需求的中期票据。然而,我国的中期票据市场还刚刚起步,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都还存在很大的实践空间,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还远没有激发出来。为了建立长效的债务融资机制,融资企业应在更高的层级上积极探索中期票据融资的创新实践,做创新的主力军,以实现融资目标的优化。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探索逆向询价机制创新

在传统的债务融资活动中,融资企业和投资银行所扮演的角色是被动和消极的,他们以融资企业的需求为起点向投资人发行和推销标准化的债券,如此,融资目标很难实现优化。而逆向询价机制是对上述传统金融服务理念的一种革新,融资企业和投资银行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动和积极的,他们以投资人的需求为起点,通过对客户的细分,为投资人提供量体裁衣式的灵活设计,不仅深入契合了不同偏好投资者的需求,而且扩大了潜在投资者群体,使融资目标能够得以优化。

(二)大胆尝试产品开发创新,积极主动地管理利率风险

英格兰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2003年欧洲中期票据总市值中,结构化产品约占15%,但发行家数已经超过了标准形式的产品[2]。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为了实现融资目标的优化,融资企业应当借鉴欧美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大胆尝试结构简单、风险可控的基础性结构化产品开发的本土化创新,设计开发浮动利率、累进利率票据和将固定利率票据与衍生工具结合起来的结构化创新产品,如利率顶或提前赎回票据等,积极主动地管理利率风险。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国家开发银行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判断,将持续创新作为制胜的法宝,勇于探索逆向询价机制,发行前加强与投资人的沟通,通过客户细分,深入契合不同投资者群体的需求,并精心设计条款,推出了浮动利率债、选择权债、超长期固定利率债、本息分离债等诸多创新品种,期限横跨3个月到30年。

国家开发银行顺应市场,持续创新,既满足了投资人的需求,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也降低了融资成本,减少了利率风险,建立起了长效的债务融资机制,创造了与投资人共赢的局面,同时对债券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市场机制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将为企业开展中期票据融资创新实践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士光.上市公司中期票据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1(03).

[2]张雪莹,李琳.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J].中国货币市场,2008(05).

[3]高国华.创新债务融资工具,银行间市场首现15年期中期票据[N].金融时报,2013-01-21.

[4]张程,尹志锋.中期票据市场回顾及发行利率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06).

上一篇:融资融券业务范文 下一篇:融资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