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8:29:57

农业工程师论文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CN:11-5436/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该杂志旨在传播最新的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产业化实践,促进农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涵盖了广泛的农业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土地利用与管理、农业机械与自动化、作物种植与保护、农产品加工与储存等方面。它为研究人员、工程师、农民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和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

该杂志以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特色,内容覆盖了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实践。这些论文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程序,确保其学术可靠性和科学性。该杂志还定期专题研究和综述文章,介绍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用信息。此外,《还刊登行业新闻、学术会议信息和学者观点,与读者分享行业动态和前沿观点。

该杂志的读者群主要包括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农业企业管理者、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和从事农业产业化的农民等。读者可以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动态,掌握行业趋势,促进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致力于推动农业工程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共享知识的平台,推动农业领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 专业硕士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农业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今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达到1:1,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结合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的研究”,对农业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专业配套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研究和探索,并把改革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中[1]。

1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1.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单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农业工程领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发展。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多样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大力发展以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大批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农业工程应用高级人才。

1.2 创新创业型专业硕士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山东“农业大省”“农机强省”的基础条件,积极探索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农业科技创新,以确保我国农业工程事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而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2]。

2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2.1 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导师选择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各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严格中期考核淘汰机制,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实行学位论文盲评以及预答辩淘汰机制,多种措施并举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2.2 彰显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注重人才的能力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根本着力点,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确实强调“创新性、应用性、特色性”,突出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2.3 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型紧密结合,所以实践锻炼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应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出发,采取校企联合或与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多种方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实践为抓手,强化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

3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做法

3.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1.1 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立足于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农业工程专业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掌握农业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本工程领域内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实现的手段。重视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同步提高。科学构建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专业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1.2 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我院在学校研究生处统一部署下,不断修订完善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区域特点和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突出强调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行校内学习与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实行校内考察和基地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3.2 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人才培养基础平台

3.2.1 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为更好地适用现代农业对知识的需要,聘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优秀人才。经过项目的实施,农业工程专业学位导师队伍中形成了一支学历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突出的导师队伍。农业工程专业学位中现有导师24名,4名导师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高级工程师。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学历层级、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实践背景的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

3.2.2 加强校外联合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践基地

为提高校内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实验条件,所有教学实验室以及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训室,都对研究生实行全天开放,制定了校内实习基地的相关管理制度,使校内实践基地成为真正的创新基地、创业基地和就业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合作模式,创新校外基地建设,使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创新、创业与就业紧密结合,为研究生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近年来选择了8家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我校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3.2.3 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近年来,通过各类重点学科建设,国家以及省、校相关部门共拨付2 700余万元建设经费,除用于规定的各项投入外,有较大一部分用于专业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师资队伍培养、面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通过整合仪器设备、实验室功能分类,组建了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实践基地面积达到2 060.59平方米,固定仪器设备891台(件),总值约计9 409万元。

3.2.4 探讨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学科平台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把平台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把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农业工程学科多年来常抓不懈的方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农业工程学科科研资源丰富,平台建设完备。通过创新机制、引导转化,如今的省级重点学科、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均为农业工程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3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3.3.1 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建构方面

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奖励、资助制度,加强校企“全程合作”的力度。通过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支付形式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让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实施成为可能。在专业建设层面,提倡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或教授委员会成员兼任导师组长,建立了由导师组长、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研究生秘书等组成的专兼职研究生管理队伍,形成“专业学位建设齐抓共管、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人人有责、培养环节管理环环相扣”的管理运行机制。

3.3.2 在质量控制方面

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加强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考试制度,重点考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位论文是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如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把关研究方向,共同确定论文选题,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撰写硕士论文,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4]。

4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4.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配套建设,学位点的实验条件、校内外基地建设、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等专业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和增强[5],学位点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2003年设立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博士点,2010年设立农业工程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成果二等奖,2011年“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得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

4.2 专业学位导师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目前,农业工程专业学位校内导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厅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题课题28项,科研经费1 260余万元;校外导师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经费1 600余万元。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经验丰富、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

4.3 提高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近三年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100%,考博率42%,申请专利28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2项,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32项,发表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32篇,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8项。

5 结束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校农业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充分发挥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专业发展方向。按照注重社会需求特点、同类互补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原则,突出专业方向的特色建设,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7-10.

[2]付世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0(4):69-71.

[3]臧寿红,孙铭媚.探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J].高教高职研究,2012(1):168-170.

[4]杨乔清,李阿利,朱耀武.促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几个核心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11(6):22-24.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CN:11-5436/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专注于农业工程技术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综合性期刊。该杂志致力于推动农业领域与新能源技术的交叉融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一本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定期发表研究论文、综述、技术报告以及新闻热点评论等多种类型的文章。

该杂志涵盖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工程技术:介绍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农业自动化技术、水利灌溉系统、农田土壤改良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应用案例,探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技术途径。新能源产业:关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各类新能源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报道新能源设施建设、运维管理、能源储存与调配等方面的创新进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能源转型。绿色农业:研究农业环境保护、农药与化肥减施、农田生态恢复等绿色农业技术,提倡可持续农业发展,强调生态农业与高效农业的结合,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循环化发展。农业资源利用:介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田水资源管理、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

该杂志旨在为研究人员、工程师、农业企业家和政府机构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农业工程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应用做出贡献。我们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投稿,共同推动农业与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学科主要研究与开发方向为农业工程装备及其自动化、流体传动系统和电液直接数字控制、自动化生产装备与自动化监控系统、微纳米制造中的控制技术与装备以及智能化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等五方面。学科曾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意大利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主动设计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和部省级科技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2亿元。经过多年耕耘,学科目前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与应用前景良好,极具发展潜力。

学科设有浙江省工厂化农业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机电装备设计与控制实验室、加工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纳米科学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学科现有学术梯队人员35人,其中教授11人、浙江省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留学归国人员 10 人、博士生导师4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硕士以上学历者占91%。

学科带头人张立彬教授为机电一体化控制领域知名专家,获浙江省特级专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浙江省“首届十佳青年科技之星”等称号。曾先后应邀赴奥地利、匈牙利、前苏联、日本、意大利、德国、比利时等国家访问讲学,被聘为意大利Bologna大学客座教授。他还担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担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全国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ASAE)国际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和《农业工程学报》编委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浙江省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近年来,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其他厅级奖项共6项。通过鉴定成果8项,其中国际水平5项、国内领先3项。获授权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 21 篇、EI 35 篇、ISTP 36 篇;出版科技著作10余部。目前学科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经费1000余万元,其中部级项目近十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

近几年学科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如:设施农业配套用小型作业机、电脑茶叶拣梗机、新型电梯控制系统、制冷压缩机制冷性能全自动测试台、利用阀芯的双运动自由度设计流体控制元件(2D阀)、膜式壁用精密扁钢精整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型纳米级抛光机、基于介电特性的水果内部品质无损检测系统、步进电机连续跟踪数字阀控制、PF重复静力试验台等。其中设施农业配套用小型作业机分别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27-03

一、前言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学和工学学科为优势,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于2005年6月创办的二级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为学院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建设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056人。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工程经历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75%以上专任教师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学院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8.6%,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0.7%。学院现有校级“师德标兵”1人,4人次获校级“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多人次获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现有3门校级优秀课程。学院下设三个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室、城乡规划实验室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具有多个教学实践生产基地。(以上数据统计截止于2015年4月)

作为未来工程师的摇篮,学院秉承“立德树人,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重人品、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突出强调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根据自身拥有的办学资源及主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着力培养服务城乡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基础建设正在逐步兴起,大跨结构、超高层的工程纷纷立项建设,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参与其中。同时我国目前的建设管理水平相对来说比较落伍,当前急需一批能够提高建设管理水平的人才。土木工程属于基础学科,建国初期在许多学校就已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一直很重视,1996年国家教委把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等合并成为一个大的专业,合称为“土木工程”,简称“大土木”。每年高考,土木工程专业大幅度增加招生人数。就业范围也比较广泛,设计院、建筑公司、铁路、科研、公务员、教学及房地产都是很不错的就业岗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07年7月首次招生,属于新办学院的新专业,截至今年(2015年8月)一共招生9届,毕业了5届,每年招生场面十分火爆。以2012年招生为例,仅第一志愿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上二本A线的就有近千人,按照从高分到低分仅录取了133人,但也远超过计划名额70人。从已经毕业的五届毕业生在工作单位情况反馈信息来看,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够完善,一些重要专业课未开设,一些内容相同的课程必须精简,学生动手能力还需加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有400多名,共3个年级(12个班级),已远超过每年招生计划规定的名额,今后招生还是扩招的趋势,今年暑期又已招生142名土木生,这更增加了在农业院校创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难度。为了使毕业生毕业后具备最基本的工程设计能力、较强的工程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及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使农业院校走出来的土木工程学生能和重点理工类高校毕业生一样得到社会的肯定,从专业申办至今,我们不断修改和完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调研和探讨,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进行合理分配,目的就是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出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

我们参考一些重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以下几方面对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探究。

二、通识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教学进程计划表

总学时: 513总学分:33

备注:《形势与政策》分散在第一至第六学期内进行,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统一安排,学分计入第六学期。

通过比较各大高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易发现公共必修课的课程名称、学分安排及学期安排都差不多,但通过对学生的调研,了解到很有必要增加一些文化素质课、心理学、世界发展趋势、文献检索、土木与生态等相关课程作为限选课,建议学生必须修满10个学分。

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教学进程计划表

学分要求:学分:(47 其中必修40.5学分, 选修6.5 学分)

由于房屋的建设和计算离不开力学基础,我们强烈建议在学科基础必修类别里面增加两门重要课程:《弹性力学及有限元基础》,32学时,2学分;《结构力学(下册)》,32学时,2学分。学科基础选修类别里面增加:《建筑灾害及其对策》,16学时,1学分;《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前四个学期都可以安排。

四、专业课程平台

学分要求:学分: (46 其中必修32 学分, 选修14 学分)

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目前无法分方向教学,专业课有点散而不精,建议增加:《混凝土结构:中册》,32学时,2学分;《多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24学时,1.5学分。《砌体结构》16学时,可以并入《混凝土结构:中册》后阶段学习,不必单独开设,增加《砌体结构课程设计》1周,1学分(后续实践教学平台会再提);去除《道路勘测设计》,对于“大土木”来说,《路基路面工程》和《桥梁工程》这两门课的课时可以适当减少。

近两年城市建设学院飞速发展,学校对我们学院越来越重视,学院领导积极鼓励年轻教师申请各种各样的省级科研项目,随着校区大迁徙,实验室建设也紧跟步伐,随着师资队伍的日益强大,预计未来三五年,土木工程专业可以采取“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即头两年半时间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后一年半时间分三个方向开展专业课的学习:建筑工程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建筑管理,专业得到细化,学生学得更精更细,更有利于毕业后工作上立即上手。

不管是现有“大土木”的笼统教学,还是未来“平台+模块”的教学,建议都必须开展以下专业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扩宽多方面知识面:《建筑设计》《PKPM结构设计》《工程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结构可靠度》《城市规划与交通》《工程监理》等。

五、实践教学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中实践学时共38学时,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承担德育实践16学时1学分;其余22学时由各学院结合入学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等,在思政部的指导下以讲座、参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主动组织完成

课外

课外实践要求学生至少完成2学分,根据学校《课外创新学分实施细则》认定

合计

根据2007年至今的教学经验,课内的课程设计增加《砌体结构课程设计》1周,1学分;由于第七学期已经有3周的生产实习,建议取消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同时把生产实习增加到5周,毕业设计(论文)增加到14周。这样实践方面既不重复,又有更多时间留给毕业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和找工作。由于去除了《道路勘测设计》,也相应取消其对应的课程设计。(这门课的开设可以等“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形成之后,作为其中某一个方向的专业课。)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项目;节水灌溉;承办单位;成就;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由于河西冷凉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在该地区实施《河西冷凉地区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与信息化控制系统建设及应用》项目将会在农业灌溉中提高水的利用率,缓解用水矛盾,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谐,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此项目实施也有很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从项目承办单位的科研实力,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当地取得的科研成果三方面表现出来。

一、项目承担单位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该项目由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主持,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河西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和洪水河管理处下属职能科室参与完成。

洪水河管理处下设三科一室一所二站,现有职工253人,专业技术人员10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22人,助理工程师37人,技术员45人。2010年洪水河管理处与甘肃农业大学联合挂牌成立节水科研与教学基地,2013年成立洪水河灌区社会实践服务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从20世纪80年代起,洪水河管理处针对灌区干旱缺水的实际,一直致力于节水灌溉研究应用,先后完成了35项节水灌溉试验课题研究。取得了民乐县、甘肃省乃至国内外的各项技术大奖。并且在部级或省部级核心期刊上也发表多篇应用性论文。

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现有农业水利工程、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8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0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5人学院在校外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与研究基地。并且学院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专题、国家自然基金多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同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学院立足甘肃、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突出农业院校工科专业特色和农业工程学科优势,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建成了在全国同类院校及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洪水河管理处工程科,先后完成洪水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等多项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建设任务。均被评为省、市、县优良工程。共配置专业技术人员67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12名,助理工程师21名,技术员32名。完成科研项目自压式半固定喷管灌技术在洪水河灌区的应用,获民乐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自流灌区的推广应用,获民乐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洪水河管理处信息调度中心,已建设完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设备。共配置专业技术人员5名,其中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2名,技术员1名。完成科研项目洪水河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与研究,获民乐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民乐县益民灌溉试验站配置专业技术人员8名,其中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2名,技术员3名,研究生1名。先后作为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完成了多项节水灌溉试验课题研究,获得了地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县处级科技进步奖8项,在部级或省部级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研究应用论文多篇。

二、我国国内节水灌溉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1发展社会化

节水灌溉把水利、农机、农业、农艺等农业要素结合起来,成为他们的载体。节水灌溉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对于灌溉农业,全社会有了越来越统一的认识,社会舆论也越来越好。大家都意识到了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从心底愿意携起手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在政府层面,形成了新的有利局面,各部门包括财政、农机、水利、发展改革、农业、科技实现了合作。在社会层面,一些社会群体包括农业合作组织、受益农户、涉农企业、种植大户在高收益的驱使下,发展节水灌溉投资修建节水灌溉设施的有着空前高涨的积极性。发展节水灌溉被政府大力推动,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会被节水灌溉激发出来,一些社会会组织越来越关注其发展。在技术发展层面,一些新技术新设备被企业自主研发出来,譬如微润灌溉、痕量灌溉,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少,企业的自主性增加。

2技术集成化

随着不断的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研发、实验和推广,随着不断调整的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转变的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的管理手段,节水灌溉从原有的单一的灌溉技术模式开始经历向农业综合集成技术模式转变。膜下滴灌技术,在西北、东北地区近几年被大力推广,这项技术效率很高,是农机、农药、农膜、滴灌、种子、化肥、农艺的集成技术。在南方水稻产区开始推广控制灌溉技术,这项技术包括“浅、薄、湿、晒”的特点,也集成了农艺、种子、灌溉、化肥等技术。水肥一体化、覆膜保墒等技术被农业部门推广。使节水灌溉技术相应的得到进一步整合。

3建设的规模约来越大

由于政府对节水灌溉进行大力推动,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起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开始转变,一些新特点如规模化、区域化开始在节水灌溉建设方面出现。譬如400万亩在新疆一年内发展起来、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700多万亩在五年内发展、3800万亩在东北四省区在四年内发展起来等,这些在节水灌溉领域的新发展表明,节水灌溉事业越来越规模化区域化。其他地区也针对区域优势作物为对象,开始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大规模推广。

4应用大田化

随着越来越成熟的喷微灌技术、不断扩大的生产企业规模、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的节水灌溉设备,喷微灌技术也从小范围应用到大范围转变。原来应用的主要是在高效经济作物领域如蔬菜、花卉、果树等,现在开始大范围应用到大田范围,譬如马铃薯、棉花、玉米等。小麦喷灌在黄淮海平原井灌区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水稻膜下滴灌技术试验也在新疆、宁夏等地区开展起来。

5服务更加专业化

不断扩大的节水灌溉发展规模,也使得越来越专业化的节水灌溉的服务出现。专业化特点在设计工程、施工、后期服务等各个阶段呈现出来。也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设计工程、施工与维修养护的专业化队伍。

三、民乐县在节水灌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当地人民积极在当地发明应用节水灌溉的新技术,以及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如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自流灌区的推广应用、自压式半固定喷管灌技术在洪水河灌区的应用、温室葡萄滴灌输水系统及灌溉制度实验研究、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板蓝根灌溉制度试验研究、中药材及优质牧草灌溉制度试验研究、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与调亏灌溉技术试验研究、加工型马铃薯节水灌溉制度试验研究、作物灌溉需水预测预报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问题探索与研究、洪水河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与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春小麦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等技术与研究实验分别获得了民乐县及甘肃省的各项技术大奖。。

结束语

我国的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民乐县降水少,干旱严重,水资源匮乏。在该地区实施《河西冷凉灌区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与信息化控制系统建设及应用》的项目很有必要。由于此项目承办的单位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我国的节水灌溉事业发展迅速及该县在节水灌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条件成为项目实施的优势。该项目在这些优势条件帮助下必将顺利展开并圆满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 浅论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J]. 教育探究, 2008(3): 73-75.

[2] 胡以麟. 节水灌溉的历史发展进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 潘峰. 近代水利事业的成就[J]. 语言文字应用, 2011(3): 40-50.

[4] 沈国娣. 灌溉技术发展之我见[J]. 科技周刊, 2009(5): 15-16.

[5] 束定芳. 浅析节水灌溉的新特点[J]. 河北建筑学院学报, 2000(6): 12-17.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7篇

>> 协同提升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和工程能力 研究生专业科普系列之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浅谈创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 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调查分析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创新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创新+工程实践”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述评 环境工程专业模式改革探索与创新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依托企事业单位 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药物分析专业“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制度改革方向设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石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环境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5-19.

[3]孔范龙.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体系研究―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3,(5):113-116.

[4]王宇欣.美国康奈尔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J].农业工程,2013,(1):80-83.

[5]于海瀛.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4-65.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博弈论;本科生;专业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72-03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发展规划纲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我们更得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在高校教学模式上尚存在待改进地方。在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卓越工程师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储备的多少,而是对创新、创造能力驾驭的能力。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曾说过:“自然科学是实验的科学,而实验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部分。我获得诺贝尔奖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的,希望大家重视实验教学,不应把实验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理论是由实践产生的。”

二、高校学生与实验室对接之间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高校学生接触的实验室普遍为基础实验室,并以作为理论课附属物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大一、大二的整体同学不能清晰了解本专业实验室位置或功能,80%以上的同学对专业实验室的目的和工作内容并不了解,56%的同学认为专业实验室没有必要对本科生开放。对于高年级同学,仅有30%左右真正进入过实验室学习,动手操作的更为少数。长期以来,高校专业实验室尤其是部级与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使用者主要为高校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很难参与到其中来。在当前教学模式下,较理想的行为即带本科生参观专业实验室,讲解实验室构造、设备功能等,本科生很难动手操作,更不可能参与到实验中来。原因大概存在以下几点:

1.设备昂贵。对于专业实验室设备一般在几万元以上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不适合作为教学器材。

2.由于经费与其他条件限制,器材大多为单件。因此如若作为教学器材,无论是修复还是学生实践限制性较为严重。

走进实验室从宏观来讲更利于本科生发展成为卓越工程师,从微观来讲无论是对自己专业方向的了解或是对专业课的吸收甚至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硕士阶段的学习都有某种程度的帮助。然而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本科生与实验室接触少,对于该问题通过以下博弈论模型分析其具体原因与相关改善方法。

三、建立相关博弈论模型

1.模型假设。利用博弈论理论,本研究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1)本科生申请走进实验室时只要其意向实验室尚未人员饱和,就认为该生有机会进入实验室。(2)本科生的意向实验室即所读专业对口实验室,不存在本科生所读专业与实验室对应专业交叉的情况存在。(3)本科生走进实验室能给自己带来一个提升,包括在实践动手能力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具体体现在以后的三个方面:就业难度降低;对专业课了解清晰可较快进入硕士阶段;能清晰把脉专业的发展方向。(4)本科生走进实验室亦能为学校带来一些效益,包括增强动手能力加强就业与考研复试的竞争力;发表有影响力论文;未来在科研领域有较大成就。以上几点均会对学校声誉产生良性影响,间接为学校带来效益。(5)本科生与专业课老师都有两种选择,是否申请进入实验室,是否接受该生进入实验室。唯有两者均选择“是”,才能顺利进入实验室。

2.模型建立。就师生双方而言均有两种选择,是否申请进入实验室,是否批准该生进入实验室。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一次博弈后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学生申请进入实验室、老师未接受该生;二是学生申请进入实验室、老师接受该生;三是老师邀请学生进入实验室、学生选择不进入实验室;四是学生未申请进入实验室、老师未邀请学生进入实验室。虽然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学生多次申请或老师多次邀请的低概率事件,但本论文暂不讨论此种博弈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老师并不完全了解未进入实验室学生的实际个人能力,同样学生也并不了解老师那儿是否可能接纳本科生或更倾向于接纳具备哪些特点的本科生。因此本文假设师生之间为不完备信息,且所有间接的能力提高、知识掌握或为学校带来的声誉提高等都可量化为一定的利润指标。

假设每个实验室的最佳本科生容量为m(m≥0),实际参与申请实验室的本科生数量n(n≥0),实验室实际接纳本科生数1(0≤1≤m,0≤1≤n)。因此可将理解为实验室对本科生的需求量,将理解为最多可提供的本科生数量,将理解为最终接纳量。假设每个本科生进入实验室会给实验室与学校带来的利润值为f1(f1≥0),而实验室需要为之付出的成本(包括器材劳损与其他一些软件损耗)为c1(c1≥0),而对本科生自身得到的利润值为f2(f2≥0),本科生自身所需付出的成本(主要为时间与精力耗费等)为c2(c2≥0)。这样可以理解为如果实验室需要一名本科生,而并未成功接纳或邀请他则平均需付出成本-f1,如果实验室需要本科生,而学生没有积极去申请甚至拒绝则需付出成本-f2。据分析博弈模型见下表,为非对称博弈。

由上表分析可知,(不申请,不接纳)情况下必定为此模型的一个Nash均衡,这说明在理论情况下本科生未走进实验室是一个Nash均衡,而仅当f2-c2≥-f2且f1-c1≥-f1时即f2≥■且f1≥■时满足另外一个Nash均衡。从上式可看出,本科生走进实验室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达到均衡的。

四、模型分析结果

假设对本科生而言,有p的概率选择申请进入实验室,1-p的概率选择不申请。对于实验室老师而言,有q的概率选择接纳或邀请学生,1-q的概率选择不接纳或不邀请。

设第i本科生进入第j个实验室都会对实验室的发展产生一个影响∝i,j,而mi,j值的正负由本科生的适应能力、个人能力等因素相关。第k个实验室的老师不仅会关注mi,k(本科生进入本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影响)的大小,同样会关注 ∝i,j(j≠k)(其他本科生进入其他实验室后产生的影响)的大小。即∝i,j的正负及大小,将会对专业老师吸纳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决定上有所影响。

这样即可将此模型视为重复的群体博弈。假设在第 个时期,欲接纳本科生的实验室占总实验室的比例为x(t),欲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占本科生总数的比例为y(t)。令ur,1表示欲接纳本科生的实验平均所获利润值。由上n为本科生数量,实验室的最佳本科生容量为m,最终接纳量为1,则在第t时期指标期望值如下:

ur,1=1(f1-c1)+(m-1)(-f1) n>m时 (2-1)

ur,1=1(f1-c1)+(m-1)(-f1) m>n时 (2-2)

设用ur,2表示不接纳本科生的实验获得利润值期望值,即:

ur,2=n(-f1)+m(c2-f2) (2-3)

对于实验室而言,唯有ur,2≥ur,1时实验室才会选择接纳本科生,而当ur,2?垌ur,1时有更多的实验室倾向于接纳本科生。即当参与申请人数大于实验室最佳本科生容量时,在满足f1≥■的条件下,实验室选择接纳本科生更利于自身发展;而在参与申请人数小于实验室最佳本科生容量时,需满足f1≥■。

通过以上分析,容易发现降低m(c2-f2)+1c1可较易保证满足以上不等式。有效途径包括增大本科生走进实验室所获得的利润;降低本科生参与实验室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成本;降低实验室在接纳本科生时所需提供的物质成本;降低本科生最佳容量与实际接纳本科生数量。然而对于后两者并未达到平衡,在降低本科生容量与实际接纳量的过程中,将会使式m(c2-f2)+1c1的值降低,则与之相比本科生带给实验室的利润值f1增大,与此同时实验室又倾向于增大本科生容量与接纳本科生的数量来增大利润值。因此,对于后两种方法并不是我们渴望得到。同样,增大本科生申请量亦可以使不等式成立。同样的分析对于本科生, 令vr,1表示申请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平均所获利润值。则在第t时期指标期望值如下:

vr,1=f2-c2 (2-4)

设用vr,2表示不接纳本科生的实验获得利润值期望值,即:

vr,2=c2-f2 (2-5)

而当本科生不去申请时期利润期望值显然为

vr,3=0 (2-6)

则易发现,大体方案有两种:其一,当增大对本科生的接纳比例,同时增大本科生参与实验室的利润值,降低成本;其二,降低本科生的接纳比例,同时降低本科生参与实验室的利润值,增大成本值。而第二种方案将会直接导致更少的本科生申请加入实验室。因此只有第一种方案时可取的。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才能使更多本科生走进实验室,成为新一代的卓越工程师。

1.增大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带给本科生与实验室的利润值(可通过学校进行干预)。

2.降低本科生走进实验室时双方所需的成本值(可通过学校给予补贴等途径实现)。

3.增大实验室的本科生容量(不仅是空间的容量,更是老师给予的关注度与实验设备数量)。

4.增大申请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数量(需要学校或专业老师讲解走进实验室的优点)。

参考文献:

[1]王立成.推进专业实验室开放?摇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J].高等建筑教育,2011,05:128-131.

[2]龚谊,王先甲,李寿贵.校企实习联盟模式变迁的进化博弈模型与演化路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9):1945-1952.

[3]李岩,李文哲.农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4]马丁J奥斯本,阿里尔.鲁宾斯坦,博弈论[M].魏玉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76-180.

作者简介:李岩(1972.12-),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工程。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

1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回顾

1996年,中国水利学会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首次会面,共同达成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意向,开启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篇章。至今,海峡两岸已经先后共同举办了13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组织了17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考察、参访活动,两岸农田水利专家和工作人员1211人参加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两岸交流有力地加强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事业发展,提升了两岸农田水利技术及农业生产,促进了两岸农田水利业务的相互了解,更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亲情融洽,共同推动了两岸农田水利的发展。

1.1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

近20年来,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涉及农田水利灌排与节水灌溉的规划、法规政策、建设管理、改革创新和工程运营,以及农田水利现代化和关键技术、农村生态环境等。1997年10月召开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管理、农田水利重点技术和农田水利发展趋势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3人来大陆成都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44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四川都江堰、长江三峡、葛洲坝等著名水利工程进行了参访。1999年5月召开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组织及营运、农业灌溉制度与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冯广志为团长一行15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0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鹿野大圳、明德水库、乌头山水库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台东农田水利会、苗栗农田水利会、嘉南农田水利会等水利会进行了参访。2000年11月召开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水稻灌溉管理、农村水利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9人来广西桂林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2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广西桂林灌溉实验中心站、灵渠,云南大理洱海灌区的茈碧湖水库、石岭泵站,丽江县白沙乡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石林县黑龙潭水库、维则供水工程等进行了考察。2002年5月召开了第四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用水者参与灌溉管理、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工程和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调配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姜开鹏为团长一行22人赴台湾南投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8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乌头山水库、六甲工作站等工程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台湾高雄农田水利会、屏东农田水利会、嘉南农田水利会、桃园农田水利会、新竹农田水利会、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等水利会进行了参访。2004年6月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灌区管理组织体制与改革、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灌区信息化建设与水管理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6人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9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考察了北京怀柔节水灌溉工程、翠湖湿地公园建设,赴新疆兵团对石河子垦区、吕吉州三屯河节水灌溉工程、喀什市疏附县农民用水者协会、吐鲁番市坎儿井等工程进行了考察;赴甘肃省对景电灌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考察。2007年1月召开了第六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农业水权转让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吴守信为团长一行19人赴台湾南投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4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白冷圳倒虹吸工程、乌山头水库、渠道系统、设施农业等工程进行了考察,同时对新竹、嘉南、云林、台中、七星、塯公、桃园、宜兰8个农田水利会、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田水利文物陈列馆、农业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参访。2007年12月召开了第七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议题有农村水利投入政策与管理方式、农村水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农田灌溉用水与水环境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黄炳煌为团长一行22人来湖北武汉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2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考察了湖北省水利厅节水灌溉示范基地、樊口泵站和福建省东张水库和水库供水厂、山美灌区等水利工程。2010年7月召开了第八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节水灌溉与新农村建设。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王晓东为团长一行16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2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七星、花莲、台东、嘉南、新竹、瑠公、石门,台湾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及所辖的农田水利工程、渠道生态工程、喷微灌工程、渠道绿美化工程等进行了参访考察。2011年12月召开了第九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农田水利现代化。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杨明风为团长一行24人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7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淮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参访,对茨淮新河灌区、蚌埠闸等工程进行考察,参观了中国水利博物馆。2013年3月召开了第十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节水灌溉与信息化建设。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赵乐诗为团长一行10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10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嘉南、云林、南投、新竹、七星、桃园等6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相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节水灌溉设施、水利会信息化建设、农村生态工程、水库等工程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13年11月召开了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农村水利现代化。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庄玉光为团长一行17人来广东广州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6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赴广东、广西两省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活动。考察团参观了广州市增城市小楼镇农田水利工程、东境村污水处理站、初溪拦河坝水利枢纽、增江画廊、挂绿湖等项目。2014年9月召开了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邓少波为团长一行18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0篇。研讨会后,大陆农田水利代表团参访了台湾石门水库、乌山头水库、新竹农田水利会、七星农田水利会、石门农田水利会-干线工作站等9个机构,实地考察了多处农田水利工程,召开了5次座谈会。2015年9月召开了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节水灌溉技术。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林文瑞为团长一行17人来重庆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8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参观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参访了湖北省东风灌区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了座谈。与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张家界市水利局进行了生态水利建设的座谈会。

1.2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考察交流

近20年来,台湾水利同仁共计244人借助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平台,回到祖国怀抱,对祖国大陆16个省进行了参观学习。同样,大陆的水利专家们也多次赴台参访,足迹遍及台湾东西南北。1996年开展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商谈及座谈。4月30日,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首次来大陆在北京与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会面,研讨、协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有关事项,同年10月,大陆水利专家以顾斌杰为团长的考察团一行5人,首次赴台湾对台湾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并与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进一步商订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活动方案细节,为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奠定了基础。1999年9月台湾旱地节水灌溉技术考察团以蔡运煌为团长,一行25人,来祖国大陆考察了新疆、陕西和北京两省一市的节水灌溉工程情况并座谈。2001年6月大陆农田水利建设与投资管理考察团以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高安泽为顾问,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广志司长为团长,财政部农业司张红兵副司长等7人组成的农田水利考察团,到台湾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宜兰、苗栗、新竹、桃园、花莲、高雄和嘉南等7个农田水利会及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参观了水利安闸门制造公司、绿美化工程、雨水贮蓄设施、圳路(干渠)、抽水站、乌山头水库、农田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等多处水利工程。2001年12月台湾现行农田水利技术及管理制度考察团以花莲农田水利会会长蔡运煌为团长,一行25人,来祖国大陆考察了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农田水利现代化管理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情况并座谈。2002年11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福建考察。以李总集会长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考察团一行23人对广东、福建两省的水利工程进行了考察并召开了座谈会。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广东顺德北窖镇桂畔海水利排涝工程、堤防闸群自动化工程和福建泉州市的山美水库和金鸡拦河闸工程等。2003年2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交流考察。以水利部总工程师何文垣为顾问、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代鑫为团长的农田水利考察团,考察团一行8人先后考察了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桃园、新竹、嘉南、高雄、花莲、宜兰和台北瑠公、七星等8个农田水利会,听取了农田水利会的情况介绍,参观了水库、渠道、田间节水等设施。2005年1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交流考察。以水利部国科司高波司长为顾问,水利部农水司李仰斌副司长为团长,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一行9人赴台湾交流访问。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新竹、台中、嘉南、台东、花莲、宜兰6个农田水利会以及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渠道绿美化工程、雨水贮蓄设施、圳路(干渠)、抽水站、乌山头水库等灌溉工程、生态工程。2005年8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考察。台湾参访团一行16人对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参访。考察大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及营运,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工程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行。拜访了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山西省汾西灌区管理局以及夹马口引黄工程管理局等。2006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考察。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在张辉元团长的带领下,一行32人,对大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和江西省进行了为期10天的交流、参访。在四川都江堰管理局的都江堰博物馆和水利调度中心,团员们听取了都江堰管理局的情况介绍并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湖北宜昌参观了提供宜昌市城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东风渠灌区官庄水库和著名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在江西参访了赣抚平原灌区进行访问考察,就灌区管理、工程设施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管理和农民用水管理组织等内容进行交流。2008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参访团以嘉南农田水利会会长徐金锡为团长一行23人来大陆安徽、浙江两省考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灌区管理和灌区信息化等情况,参访团访问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省灌排总站、青弋江灌区管理局和浙江省灌溉试验站试验基地、中国水利博物馆,进行农田水利技术交流。2009年1月大陆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赴台交流考察团以部农水司李远华副司长为团长,部政法司赵伟司长为顾问的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交流考察团一行10人赴台湾交流访问。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宜兰、花莲、台东、屏东、嘉南、云林、新竹、桃园等8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有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信息化建设、渠道绿美化工程、农村生态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圳路(干渠)生态建设、抽水站、沉沙池、水库等工程,重点考察了新竹农田水利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09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2009年大陆参访团一行18人来大陆北京、天津、山东进行为期10天的技术交流和参访,考察团就农田水利管理机制、工程设施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管理、农民用水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技术交流。2010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2010年大陆参访团以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林文瑞为团长的一行22人在北京市、重庆市和湖北省进行了为期9天的交流、参访。参访团一行围绕灌区管理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灌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等内容进行了座谈,并结合座谈内容进行实地考察。2011年6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参访考察团以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为团长,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为副团长,一行9人组成的2011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专家参访团赴台湾考察。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新竹、南投、嘉南、台东、台北瑠公等5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有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水利会信息化建设、农村生态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圳路(干渠)生态建设、水库等工程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12年10月,以屏东农田水利会会长黄信茗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大陆参访团一行18人,对河南省、陕西省的有关水利工程进行参观考察。台湾考察团考察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及交口泵站、泾惠渠管理局、李仪祉纪念馆及历代渠首等水利工程。2014年11月,以屏东农田水利会会长黄信茗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大陆参访团一行17人,赴大川省,对都江堰管理局、青衣江乐山灌区管理局,以及绵阳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参访和实地考察。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活动,为两岸农田水利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广泛接触、深入了解、沟通信息、共谋发展的平台,对于推进海峡两岸农田水利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农田水利事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成就

通过近20年的两岸技术交流活动,我们对台湾的自然环境、水土资源、农田水利工程现状、投入政策、法规保障、制度建设、工程建设体制与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与运用等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台湾农田水利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完备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等,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1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组织管理方式

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是唯一具有“公法人”性质的地方农田水利事业管理组织,是农民参与灌溉排水工程的有效管理组织,属于农民自治的专业协作团体,民主选举及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护充分体现和表达了农民意愿,农民主体地位突出,农田水利会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和质量高,工程运行维护好。虽然大陆目前正在加快探索和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模式及途径,但仍存在政府与农民责、权、利模糊,特别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清、建设管护主体缺位、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建议借鉴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组织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快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支持、民主决策、民办公助、社会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新机制,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在足额落实灌区、泵站等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同时,以乡镇(流域)水利站为主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基础、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支撑,加快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水权有偿转换机制,切实落实财政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补助政策,促进农业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农田灌排工程良性运行。

2.2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政策

台湾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主要是“农民主体、公共财政支助、社会捐助、多种经营弥补”。台湾地区新建农田灌溉水源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等公益性工程投资全部由财政承担,且投资标准、补助比例以及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均高于大陆总体水平。其次,台湾地区节水灌溉、田间工程配套政府资金补助对象为非都市土地或都市土地农业区、保护区范围内,依法供农作使用土地的农户,农户可自愿申请,经审核列入计划后,所需经费49%由财政予以补助,另外51%由受益农户自筹,田间工程所有权归农民。再次台湾农田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负担政策落实较好。出于保护弱势产业、减轻农民负担的考虑,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纳农田水利会的会费,农业灌排工程设施运行维护费用基本上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大陆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主要是“公共财政投入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建议大陆尽快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化层次、多渠道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及中央和省级统筹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提高补助标准,依托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及财政贴息、中长期政策贷款等方式,扩大农田水利使用金融资金规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新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牧区水利等规划实施资金需求,加快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

2.3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相关法规制度体系

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维系人与自然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存“四生”良好水环境,台湾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继1942年公布《水利法》之后,陆续制定了《农业发展条例》、《农业发展条例施行细则》、《水利法实施细则》、《河川管理办法》、《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地下水管制办法》、《排水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包括《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农田水利会监督辅导办法》、《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推广省水管路灌溉执行作业要点》、《农田水利建设应用生态工法规划设计与监督管理作业要点》、《农田水利会灌溉排水管理要点》、《农田水利会灌溉水质监视作业规范》、《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组织章程》、《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办事细则》、《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农田水利会人事管理规则》、《农田水利会会计制度》、《农田水利会财务处理办法》、《农田水利会统计规格》、《农田水利会会长遴选办法》、《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遴选办法》、《台湾省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农田水利会水利小组长选举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涵盖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农田水利组织与管理、灌溉及排水管理、用水及水权登记管理、农田水利建筑物及设施管理、灾害应变处理、灌溉用水水污染防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框架。这就是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事业之所以能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以农田水利会为桥梁和纽带,发动群众参与农业灌排工程的有效管理方式成为世界农田水利管理典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陆仅停留在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和具体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层面,农田水利相关法律和规章尚处立法调研起草阶段。建议大陆借鉴台湾地区农田水利重视法规制度建设的经验,加快制订农田水利和节约用水方面的行政法规,逐步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指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总结本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同时,健全适合农田水利工程特点的建设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农田水利的法制化、规范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生态建设

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农田灌排设施建设管理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有机结合,坚持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一方面注重灌溉水水质监管。为保护农业及生态环境,防止工商业、都市化快速发展及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等所排放废污水影响灌溉水水质,导致农产品达不到卫生安全标准以及土壤劣化和乡村水环境恶化。从1978年起,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持续支助各农田水利会和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灌溉水监测、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功能完善的灌溉水水质监测站网,设立各级监测站(点)3000多个,农田水利会和工作站严格按照《农业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常态化开展灌溉水质监测工作,有效防治了废污水和重金属对灌溉水质的污染。另一方面,为维护农村居民生活和水田生态环境,在雨季积极利用水利设施,将多余河川径流引入灌溉田间,增加土壤渗透以补充地下水资源,据统计,每年通过灌溉补充地下水约20亿m3。同时,在引水、蓄水、渠道周边人性化地建设生态休闲场所,促进水土资源有效利用及人水和谐,确保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另外,台湾地区不仅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取用水情况、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自动化,特别是灌区管理具体到地块,实现了农田灌溉的精准化和实时化。同时,在农田水利实践中还妥善处理好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生产发展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之路。而大陆农村水系紊乱、河道堰塘淤积堵塞、水质污染恶化,以及地下水超采和生态用水被挤占等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另外,大陆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尚处起步试点阶段。建议大力推进农田水利信息化和现代,特别是优先推进国家灌区监测系统和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结合灌溉试验、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灌区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和效益效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与新建的全过程,统筹做好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严禁超采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大规模渠道防渗及节水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地膜覆盖薄膜回收和残留降解研究及监测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依托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3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展望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每一次相见后依依不舍的分离,我们深深感受到两岸同种同根的亲情,感受到了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的期盼。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2015年,我们补充完善并正式签订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协议》,并积极拓展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与大陆省级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经常流与协作,我们坚信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会越办越好。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我们将充分利用两岸农田水利交流平台,加大交流频次,进一步深化、拓展两岸农田水利交流的领域和内容,加强两岸水利科研与技术推广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增进情谊,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认同和自豪感,为推进祖国和平进程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作者:李娜 许建中 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长江.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胜利召开[J].人民长江,2015,(9):92.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84-0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农业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主要载体。多年来本专业立足西北,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机械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1]。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实践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2]。本研究团队根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借鉴国内外高等农业工程教育的有关经验,积极探索“面向行业需求、发挥学生潜质”的分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构建国内领先的农业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合,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实践动机与科技创新的兴趣,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积极探索双导师制的运行方式,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种不同特色的实践教学团队,坚持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三元并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逐步购置添加硬件设施、开发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改革管理模式等措施,完善本专业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平台的综合水平,打好硬件环境基础。全面提升专业实验室管理水平,实行学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学习、试验、研究的全开放式管理体制,所有实验室均按开放式标准建设,将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室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专业实验室。

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完善各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和质量标准,建立实践教学过程检查和实践教学效果检查制度。做到既强化目标管理又加强过程监控管理,起到切实保证各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作用。

构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制定科学的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形成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践教学中引入创新创业训练双导师制

积极联系大型农机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创业训练双导师制,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聘请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校外导师,配合校内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支持鼓励老师、学生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工艺编制等生产实践活动。将高校人才培养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结合起来,依托高校智力资源,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并让企业获得收益,提高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3]。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发挥农业工程学科的人才优势,鼓励教师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聘请企业技术专家给学生授课,介绍企业在技改方面的最新成果,提高学生对技术创新的兴趣。依托企业生产实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企业成为创新项目的源头。构建“实验室+科研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和“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企业”的创业能力训练体系,培养过程各环节紧密联系、前后呼应,训练内容贴近科研与企业生产实际,进行全方位综合训练,满足农业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依托校内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形成学生自主进入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科研创新和创业活动。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行,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调动起教师、学生及企业三方的积极性,企业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教师和学生协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使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并且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真正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形成学校-学生-企业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种不同特色的实践教学团队

师资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关键,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了适应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种不同特色的实践教学团队,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创业导师负责制,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团队的合力作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指导。“研究型”导师组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工程应用型”导师组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工程师组成。同一“研究型”导师组由不同年龄、研究领域相近的教师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则由导师组和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导师组发挥团队当中各位教师所长,充分利用有利的学缘、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和环境条件,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进行基本的科研训练和科学研究,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科学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工程应用型”导师组包括聘请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技术集成、技术移植和技术实施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组和研究团队的作用,通过到国内外高校进修、举办教学探讨会等多种措施,提高导师组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师资保障。积极探索团队指导模式,强化优秀导师在研究群体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与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注重团队成员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以及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相对统一的研究方向,保证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导师组和研究团队管理规范制度及考评方法。充分挖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潜力,对学生成长方向及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自觉地学习,学会自我发展、自我成功。

四、实践教学与科技竞赛、创业项目、科研项目有机结合

把实践教学与科技竞赛、创业项目、科研项目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平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能力,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工程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与科技竞赛有机结合。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与延伸,参赛队员要完成的往往是跨学科、多专业的任务。通过制定政策,从指导教师、实验室资源、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鼓励、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技竞赛,展现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水平,并起到带动和示范效应,使一大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有机结合。每年组织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优秀的科技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扶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与水平。以促进大学生专利申请为主题,开设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同时设立专利补贴专项资金,对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的优秀专利项目,予以补贴和奖励。

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各种科研课题,从经费、机制以及成果三个方面努力,注重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对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从而调动起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优化和强化师资力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高的起点。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际应用,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强调团队合作的训练,既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大大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两年来机化专业的学生申报专利、的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极大认可。

参考文献:

[1]黄玉祥,陈军,等.农业机械类本科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4-48.

[2]钱培怡.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创新教学新平台[J].实验室科学,2014,4(17):145-147.

上一篇: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现代化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