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服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5:24:23

农机服务论文

农机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早在20多年前,我国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基本上是国有或集体企业,其产品多为单一品种。随着企业经济类型和农业机械市场的变化,大多数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或民营经济,其产品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获取利润最大化成为所有企业的追求目标。由于新企业多、新员工多,新产品多,存在着企业基础差、员工技能差、产品服务差。甚至于许多企业动力机械、收获机械、栽植机械和农机具都有生产,企业统一销售、服务。对服务人员的技能要求,由单一机型技能转变为要求掌握多种机型技能,才能满足在多种机型共销区域内对服务人员服务技能的需求。随着近几年国家农机产品补贴力度的加大和农民实际需求增长,农机市场的快速拓展,企业大批招收新员工,客观上又摊薄了原有服务人员的人才队伍,大部分服务岗位在岗人员的经验值被稀释降低了。员工的经验、阅历和成熟度相对滞后于工作岗位的客观需求,阻碍了市场统一、有效、快速服务的开展。技能培训和等级评定工作就显得非常迫切,势在必行,农机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品售后服务技能培训重要性。

2需要克服的问题

针对许多企业比较薄弱的技能人才队伍,企业应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能从以下方面克服存在的问题:1)在售后服务人员中间缺少技能定级考核机制,造成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层次不清楚。2)在工资薪酬确定方面没有与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级别挂钩,由于一些高技能水平人员未能获得应有的高薪酬待遇,这不但挫伤了服务人员学技术的积极性,又必然导致了这部分高技能服务人员从一线流失的趋势。3)企业没有足够的技能培训投入,缺少或根本不配置专职培训老师,也没有较完整有效的培训教材,严重缺乏复杂产品的服务技能和经验,服务需求与培训的矛盾相当突出。4)高级技能人才缺乏,优秀的综合服务技能人员更缺,缺少三包实际处理方面的技巧。5)部分服务人员对企业发展后的服务管理模式不适应,技能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非公有企业的售后服务人员缺乏归属感和凝聚力,主被动流失现象都很严重,有的企业售后服务人员每年流失三之一以上。

3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追根溯源均与企业未建立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定级系统,未对服务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等级的评定有关。因此,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对照上述问题切实加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企业服务人员队伍的诸多问题,建立企业售后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和等级评定常态化机制。此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完善适合服务人员队伍特点的技术工人岗位序列及与技能挂钩的薪酬体系,以体现技能型服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使他们能安于市场服务一线,沿着自己的职业通道和兴趣发展,此项工作也必须以技能鉴定、定级为前提,只有人员的技能水平清楚了,技能与薪酬挂钩便能切合实际。

4技能培训定级方法

要摸索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技能培训定级方法。企业要组织服务人员技能调查,对现有服务人员的技能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服务人员技能情况及市场对服务人员技能需求情况。以企业原来的培训为基础,建立熟悉职业技能培训、定级工作流程和方法的高素质、高效率的职工技能培训、定级考试的管理团队。企业要根据产品种类做好培训大纲、教材、题库的开发工作,这是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定级的前提。培训大纲、培训教材、试题的开发紧密围绕市场实际需要及现有产品,以实战性为第一需要,还要根据新产品的开况对培训内容作进一步完善增加。制度建设是规范培训、定级行为,保证定级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基础。企业可以制定技能服务人员培训及等级评定方案和实施细则,使此项工作有章可循。重点开展分级别的服务人员技能培训与定级考评工作。借鉴政府部门或其他企业的职业技能竞赛的成功经验,在企业内部开展服务人员技能评定的定级考试,考试可分理论、实践操作两部分。根据服务人员掌握的相关法律法规、沟通交流技巧和不同产品维修的技能水平,将服务人员初步划分为4-5个级别。熟练掌握企业所有产品型号维修服务技能的确定为最高级,仅能掌握单一产品基本维修服务技能的确定为最低级,未通过定级考试人员不能进入市场单独完成服务维修工作。在举办服务人员定级考试的经验基础上,企业还要严格参照农业机械职业技能维修手册和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指南,结合服务人员市场服务实际技能需求,在企业内部开展更高级别的定级考试,这样就可选拔出本企业高技能的售后服务维修技师。企业高技能服务人员定级考试采用报名、初评、复赛、市场验证的方式进行,复赛采用理论考试、口答提问、故障除排、必考拆装、抽考拆装等项目,报考最高级的服务人员需参加企业全部产品的考试,并确定企业服务人员岗位技能等级标准、年薪标准。评上高级别的服务人员还应进行为期半年的市场服务验证,确认实际技能是否确实能够满足市场服务需求,避免存在纸上谈兵,不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情况。这既是对初评上高技能级别的服务人员综合技能的验证,也是对企业培训效果及考评方法是否与市场实际需求相适应的验证,对以后继续进行的技能培训及定级考试方法的不断完善提供改进依据。企业将技能定级结果直接与服务人员薪酬待遇及岗位晋升挂钩,技能越高,年薪标准越高,高级别服务人员年薪可超过销售业务人员,将薪酬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极致。

5依托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开展技能鉴定

企业可以依托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开展技能鉴定。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服务人员技能队伍建设工作,使企业进行的技能培训与定级考评工作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结合起来。为尽快使企业市场服务人员进行社会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可以与政府劳动主管部门联系,取得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共同对企业高技能服务人员进行高级工技能鉴定。在服务人员中进行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仍应结合企业市场服务技能实际需求,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操作、答辩模式。这样开展的技能鉴定更加贴近企业的一线生产实际,采用标准、命题方式、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过程、结果公布等各个环节都更加严密。只有企业自主职业技能培训、定级考评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科学评价服务人员的技能等级,才能切实满足企业自身需要。

6建立服务人员的培训、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建立服务人员的培训、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过硬、稳定的服务队伍。当企业快速发展时期,服务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企业服务的好坏,企业应加强服务人员的引进和培训,提高服务技能,使其成为从事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维修、保养和配件供应的行家里手,这是保证优质服务的基本前提。随着新产品不断投放市场,对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及定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企业应鼓励生产技术工人尽可能多掌握与自己本专业相近的职业(工种)的操作技能,广泛推行一岗多能,不断为向售后服务岗位输送高技能高素质售后服务人才。

7进一步规范培训、定级工作

企业应进一步规范培训、定级工作,结合市场服务实际需求,跟踪技术进步,配合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积极主动开展培训、定级,以满足企业产品发展需要为方向,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开展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定级工作,有助于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形成,推进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抓好定级人员复核和升级考核,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及定级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只有将技能培训及定级工作结果与职工的职务、等级和薪酬直接挂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职业技能,保证合理节约使用人才。作好企业职业技能规范、培训教材和考试题库的开发编制和调整工作,进一步贴近实际开发教材,建立科学系统的教材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促进员工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8结语

纵观农机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机产品服务技能水平,普遍让人感觉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为此,在目前农机行业整体实力还不强的情况下开展具有农机特色的售后服务技能定级培训的做法能够尽快缩小与其他行业的差距,满足广大农机产品用户的需求。本文阐述的农机产品售后服务技能培训的几点做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迫切性,通过调查,在农机企业产品售后服务活动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农机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机化;调研;服务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1、组织结构。颍州区农机局下属三个事业单位:农机校、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站,主要职能是教育培训、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承担全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引进推广示范,对本辖区内的农业机械核发牌、证和驾驶、操作证以及农业机械的事故处理。2、人员结构。现有在职人员5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28人,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比例93%。3、资金投入。经费来源渠道是全额财政供给,凡属于农机化公共服务资金,专款专用,全部投入,决不截留挪用。

二、工作成效与经验

1、认真搞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农机化发展、推进公共服务的重大举措。今年颍州区获得1554万元补贴资金,带动各方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经过宣传、申报、审核等程序,用于补贴大型农机具(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2、多渠道开展农机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内涵发生了变化,由学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农机校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备。采取联合办学、合作办学、其他行业短训班等不同形式,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与其他涉农工作相结合、与农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与阳光工程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针对基层农民的培训形式,也做到长班与短班结合,农闲与农忙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3、致力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农机推广站解决好农机推广经费、人员技术培训问题,做好技术指导示范、引导工作。根据区情,重点突出推广先进适用的“两深一精”机械,配合禁烧工作,做好秸秆粉碎还田综合利用。通过争取农机项目,实施拉动效应,增强推广能力,积极开展示范。4、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监理站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履行监督职责和为基层、为机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机安全监管规范化。工作人员实行考核上岗、持证上岗制,并定期进行轮岗,提供机手入户考试、办证和二保、检测年检年审“一条龙”服务。公开办事依据、指南、流程、收费标准、监督电话,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简化办事程序,做到简化不违规,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培训方面。(1)教师再教育程度低目前学校大多数教师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缺少专业性培训以及对新式农具知识的了解,满足不了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2)农机培训领域小主要是以培训拖拉机驾驶员为主,培训较为单一,在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社会化的今天,如果不拓宽办学范围,多层次、多专业进行培训工作,将会制约农机校的生存与发展。2、推广方面。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及办公条件都比较落后,仅能维持最基本的工作需求,无法进一步向深度及广度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撤销农机站,大批工作人员分流下岗转岗,缺少专业农机工作人员,导致基层农机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全面覆盖、延伸。3、监理方面。农机监理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手段受到限制。部分农机手素质不高,有待加强思想上、技术上的培训教育。各部门协调工作不够一致,导致对部分农机车辆常规化管理脱节。

四、发展思路

农机培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培训机构教学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农机培训工作是农机化事业的基础,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大力培育复合型、适用型、一岗多能、能教能用的教学人员。此外,农机培训机构还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合作。建立机手培训档案,依托农机大户,带动更多的农民朋友学农机用农机。针对本地区的人口及土地面积都小的特点,农机推广工作以后以推广特色农机具为主,比如:秸秆打捆还田机械、园林机械等,起到高端带头作用。

五、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把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农机化发展规划,抓好督查落实工作,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和管理职能,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良性工作机制。2、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3、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机化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从源头提高队伍素质,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手段,在全面提高队伍素质的基础上,严把人员准入关,对进入农机化公共服务队伍的人员,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从源头上提高队伍素质,为进一步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人才保障。4、进一步扩大农机公共服务范围。农机培训不仅是针对农业机械使用者的培训,还要对农机经营户、农机经纪人、农机操作者进行专业、系统培训。加大对农机监理业务的资金投入,加强技术装备建设。完善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查处黑车非驾、超速超载、无牌无证拖拉机上路。理顺管理体制,农业综合服务站确定专人负责农机公共服务工作,财政预算应有一定的农机公共服务事业经费,逐步完善办公场所、设备。建立健全激励奖励机制,创造农机公共服务的良好环境。

农机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一、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机维修行业相对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无营业执照的维修站、维修店铺影响行业的发展,这些维修点具有小作坊的性质,技术、维修工作者无责任心、以利益为中心、管理不完善、甚至无管理可言等,都将影响到农机维修的质量保障,也为维修后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隐患。我国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1)观念上。农业机械考虑到应用者和实际应用需求,其结构和操作并不复杂,可能一些农民就零部件的更换或修理,这也导致了一些农民在观念本质上对于农机维修的,对于日常发生的故障和运行不良现象仅采取自我修理的策略毕业论文,忽视了机械设备本身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忽视专业维修机构的作用,从而使农机维修机构存活吃力,农业机械管理思想和经济的支撑,对于农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也存在着隐患。

(2)农机维修行业建设和发展。大量的小作坊式农机维修站点使整个农机维修与管理受到了,经营模式了农机的专业化要求,延缓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我国的农机服务站点多设在乡、镇、县、村等,布局相对较广,但维修点的资金流量、站内建设、服务能力、运行规模、技术、管理理念等均,农机维修与维护需求的空间的容量,使的行业工作开展受到了阻碍,并影响了农民们将农业机械送修送检的积极性。还有,维修站点以经济利益为点,忽视技术和服务管理能力,导致在维修和维护质量不过关,达到农民满意。这些因素综合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维修行业的发展阻隔重重。

(3)农机维修与维护工作者的专业不高。农机维修站点以利益和收入为点,再加上农民维修和维护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站点的经营不佳,造成的维修与维护工作者也的机会参加的培训与技能交流。技术的不断加深,农业机械相对简单,但从技术层面和零部件精密等都在不断进步,农机维修站的维修工作者仍然以旧的维修观念和技术新型机械产品的修理和操作,则大大损伤机械设备的寿命,甚至可能造成维修后的安全隐患。

(4)行业的与法规尚不完善。比如,行业内有相应的认证资质考核,但监管不严市场的现实情况,认证资质并不受到,甚至有大量的在职维修工作者并任何从格证而修理和保养工作。还有,在对于农机维修站的建立、营业执照办理、设备要求、资格等也明确的规范,导致市场混乱,影响行业发展。

二、农机管理的发展对策

和梳理我国农机管理的,于更深刻和清晰的缺陷和隐患,并具有性的解决对策毕业论文,更好的发挥我国农机维修行业的专业性能力,扩大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与维护管理,延长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为推动农业生产更多的和经济效益。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下发展对策:

(1)做好机构建设,抓住改制时机。我国经济体质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逐渐开始了转制之路。在这一契机下,如何抓住机遇理顺好农机管理的机构建设,了值得深思的。应从宏观上对农机行业的管理机构制度建设,使其直到的完善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素质、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农机行业的梳理和管理;,从法律法规上对各地区农机管理与筛查,对于完全不营业标准的给予停业整顿,对于从事该行业的维修人员考核和发放上岗证;,要全面的宣传与教育,将农机专业维修的观念传达到农民当中,将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切实关系到农民生活与生产的清楚,提高农民送修和送检率;纳入的财政预算,给予政策性支持,为行业组织架框的迅速完善,可财政的支出和政府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从而将农机机构建设提升到社会层面。

(2)政府扶持,提高维修点的经营能力。大量维修点仍非专业性、能力的局面,全面筛查后大量砍掉不切实际,也影响到维修点的农民存活,在建设与改建的中由政府一定的支持,给予维修点改造的信心。倡议政府区域的分布规划给予一定的补贴,推动论文范文维修企业与生产、销售部门的联络与经验交流,使农业机械形成行业化、规模化,并由政府组织,由机械生产厂家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各维修点的工作人员新技术、新部件等的培训,提高专业性。对于可塑性强的维修企业一定要将其标准化,达到二级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点的层次。

(3)对农机的安全、质量与使用寿命筛查。在行业内调用专业人员,下乡对农民正在使用农机产品筛查,硕士论文其安全、质量和使用寿命等情况,对于论文格式范文不佳、可能影响应用安全的机械要及时通报和提示农民更换,对于一定的机械要指导农民送检,并推荐已经由政府扶持相应资质的维修站点,以便于推动论文范文站点的运营,形成良性循环。

(4)加强管理,自觉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加强管理,首先要强化管理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要加强对农机管理人员的教育,既要求在思想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自觉服务的意识,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农机管理人员充分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只有这样,农机部门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服务上门工作。基层农机站要为农机具建立档案,做好跟踪服务。如对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将其成绩与年终考核及晋级晋职联系起来。实行分片包干、通力合作,也可以在农忙季节组织维修人员深入村民、深入田间地头,实行上门服务。

三、结语

言之,农业机械管理还起步阶段,要迅速的将其规模化、正规化,一定要全面综合行业管理机构、政府、农业维修点、农民等多因素,全产业链的改造与解决,从而提升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提高管理。

参考文献:

[1]贾贵全. 浅谈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与发展[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0,6:15-16.

[2]文森德. 对农业机械维修管理的倡议[J].四川农机,2011,3:42-43.

农机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机 发展 现状 方向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181-01

发展农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我国实施农机组织的发展能够以最低改革的成本获得我国农业乃至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正常发展,能够凭借最快的速度来实现我国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我国的农机化发展已经步入到了市场导向这一阶段中,效益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机化发展基本的源动力,国家对于我国农机发展战略自身的着力点也逐渐转移到了提升其经营效益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机所具有的重要性,本文中,笔者就对当前形势下农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黑龙江省农机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农机维修服务以及农机教育培训等等组织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机化的信息网络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带动以及组织下,从零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以及组织形式多样化等等特点。黑龙江省提升了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农机发展使得其农机化的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不仅仅比人工的劳动成本低,争抢农时,更加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机社会化已经成为了农业节本和增效十分重要的手段,推动黑龙江省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大幅度上提升了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对于促进黑龙江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粮食增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加快了新机具以及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而推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进步。黑龙江省农机服务的组织,特别是黑龙江农机大户已经成为了农村新科技的推广运用、农业新科技的推广运用示范人员以及新农村建设领头人员,各种各样的新技术通过他们所提供的农机作业服务,都已经在当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快速推广应用、大面积辐射以及示范,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标准化。

二、黑龙江省农机发展对策

1.黑龙江省农机发展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黑龙江省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行全面的贯彻以及落实,尽最大可能来建立和健全黑龙江省各级农机发展配套的法规,逐渐建立健全黑龙江省信息服务、质量监督、仲裁以及中介等等方面法律以及法规,对农机的市场进行规范。制定出一个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以及农机报废标准,,对农机服务标准化的体系进行完善。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管理的规定》进行贯彻和落实,对配套管理的规范进行完善,加大农机执法的力度,规范以及促进黑龙江省农机维修市场的不断发展,对农机运作进行规范,保护黑龙江省农机服务组织以及黑龙江省农机服务组织成员中合法的权益。

2.黑龙江省农机发展要完善体系建设

想要保证农机发展的质量,必须要对农机化社会服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起农机化信息网站等等服务的信息平台,进而实现农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开设手机短信、农机服务电话等等服务,进而将黑龙江省农机的信息网络进行完善。建立健全黑龙江省农机信息的制度,将农机信息收集汇总以及分析预测工作。将黑龙江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行充分发挥,对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建立并且健全推动黑龙江省农机的快速健康发展扶持政策体系,加强黑龙江省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于黑龙江省自身农机投入的力度。落实好对于黑龙江省跨区作业运送收割机以及联合收割机车辆的免收道路通行费政策,对各地农机养路费用、农机营业税、实施农机服务组织登记以及农机审检费等进行减免。积极努力争取对于黑龙江省农机组织提供一个十分优惠信贷的政策。对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黑龙江省农机事故救助、农机报废更新以及农机保险等等方面政策的系统,加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以及黑龙江省农村机耕道路等等诸如此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为黑龙江省的提供一个更好的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想要完善自身的农机发展道路,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求各个相关部门必须要大力支持,通力合作。本文中,笔者首先对黑龙江省农机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黑龙江省农机发展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黑龙江省农机发展要完善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探讨了黑龙江省农机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师丽娟.杨敏丽.姜雪琴.盖宝川.SHI Li-juan.YANG Min-li.JIANG Xue-qin.GAI Bao-chuan 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现状研究[期刊论文]-农机化研究2006(10).

[2]潘洪刚.王礼力.王君萍.PAN Hong-gang.WANG Li-li.WANG Jun-ping 中国农业创业投资发展轨迹及趋势[期刊论文]-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农机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机购置补贴;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52-1

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农业的今天,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机购置补贴的出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是对农民农业生产的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有效进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1 农业机械化已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农业机械的发展有效地改变了以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庭院经济,基本上取代了人和畜力而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机械逐渐向科技型、节能型、环保型、多功能型和大型复式方向转变,有效地改变了农机单一和机械动力占比重小的落后局面。

在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农业机械的高科技含量也有了大幅度上升。不仅大大地改变了各乡镇及村社过去小型、轻型农机具繁、杂、多,而大中型、先进型农机具少,新型中高档型农机具更少的这一不协调现象,而且解决了过去由农业机械作业水平低、速度慢、机具质量劣、假、废等诸多原因而导致的农业减产、少产、不产的问题。

现代农业机械都在向高科技和高含金量领域快速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重视“三农”,服务于民

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已经实施了农业购置补贴的惠农政策,就是为了有效的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切,还体现了地方各级政府服务于民的高度责任感和宗旨。政府部门要上下各部门积极全力配合和支持农业及农业机械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这项惠民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是调动了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使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有力地振兴了农机事业的发展;四是既振兴了农村农贸市场的经济,丰富了农村市场的新气象、新活力,又带动了农民的消费,有力的拓宽了农机服务领域及相关产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农机大户和专业化合作组织的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的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得到了日益扩大。农民和机械大户之间实现了双赢的局面,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搭上了奔小康的快车。

这一政策推进了农业由规模化向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方面的转变,实现了从传统落后的农业观向现代化农业观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改善农业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作义,商守先.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徐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

[2] 张金秀.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03).

[3] 史加胜.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06).

[4] 勾宏图,徐建锁.知识管理在农机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6(06).

[5] 李彩霞,于清东.德州市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07).

[6] 秦鸿波,梁新华,吴梅屿.农业产业化需要更深层次的农机化推广服务[A]. 《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2004.

[7] 柴宏艳,李鑫,徐敏,赵涵宇,商守先.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A].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

农机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市农机局:

一年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和区农工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为"三农"服务这条主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创造性的开展农机化工作,圆满地完成了的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抓好政府农机补贴,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为了切实抓好政府农机补贴工作,局领导班子反复研究XX年度农机具购置补贴方案,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下乡宣传反复摸底,把今年农机具补贴范围、补贴政策向广大农民进行详细讲解,使广大农民对其有深刻的了解,充分地激发了广大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在运作政府农机补贴工作中,我区按照市农机局"津农机管[XX]16号"文件精神,认真履行《天津市政府农机具补贴购置程序》的规定,核实身份、补贴申请表后,与农民签订《天津市政府农机具补贴购置协议》。今年共对142台(套)农机具进行了补贴,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6台,多功能田园管理机116台,购置农机具总价值150.97万元,其中补贴款29.9万元,农民个人投资121.07万元。购置补贴农机具总价值比去年提高了67.2%,补贴款比去年提高了98%,农民个人投资比去年提高了61.2%,从而有力地提高了我区农机装备水平。

截止目前我区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159492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为88799千瓦,汽油发动机动力19721千瓦,电动机动力50972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242台/19554千瓦,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146部;稻麦联合收割机22台/1110)千瓦;排灌动力机械保有量3977台/38051千瓦;农用水泵2387台;园田机械保有量1689台/2740千瓦;畜牧业机械保有量99台/971千瓦;渔业机械保有量4158台/27183千瓦;农用运输车保有量为4133台/36077千瓦。

二、抓好管理促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今年我区从管理入手,促进社会化服务,多次组织农机管理人员深入镇、村,组织春耕、三夏、冬耕生产,协调服务、维修机具,涌现出了一批专门从事机耕、植保、运输、维修的农机专业户。到XX年底,全区共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5个,拥有农机户194个,区局组建了农机协会,各乡(镇)成立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全区共有农机具7513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1台,小型拖拉机161台,机引耙18台,机引犁56台,旋耕机760台,联合收割机2台,喷灌机械(电动)3977台,农用水泵2387台,全部进行了保养、检修,总检修率达到100%。今年我区机耕面积约为55000亩,机耕率达95%;机播1.83万亩;机灌5.8万亩,机灌率达100%。尤其是果园综合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到75%以上;海淡水养殖机械化始终保持在95%以上,农机服务领域由传统农业向城郊型大农业扩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种植机械化向果园机械化发展。

三、抓好“基地项目”开发,提高葡萄全过程机械化水平

年初按照区农工委的指示,经局领导班子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反复论证,确定在我区茶淀镇孟圈村建立了一个50亩规模的葡萄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项目。经过农机推广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精心运作,现已全面完成了"葡萄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立项、设备引进、实验示范,效果显著。首先,制定葡萄基地全过程机械化实施方案;其次,引进先进机具,改制现有机具,推广先进实用的机具;第三,深入现场,反复实验,取得了较好地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区葡萄全过程机械化的推广。

在原有葡萄机械项目的基础上,重点突破了葡萄掩埋技术的薄弱环节,改制葡萄掩埋机械,经我中心科技人员全力的技术革新、设备改装,新增葡萄藤掩埋机50余台,今年全区共有350余台葡萄藤掩埋机投入作业,掩埋面积达26000余亩。机械掩埋作业的展开,即减轻了劳动强度,又降低了作业成本,每亩可节支20-30元;与人工掩埋相比工效可提高12-16倍。葡萄掩埋机的开发与应用,使我区具有区域和优势产业特色的葡萄种植机械化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

今年,又继续推广了园田机械,共推广了136台;使我区园田机械保有量达到1689余台套,园田机械化作业水平达75%以上;推广植保机械达到5800台套,植保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机械化施肥水平达65%以上;推广葡萄掩埋机达到350余台,机械化掩埋水平达75%。

四、加强农机安全监理,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今年,我区农机安全生产始终保持平稳的态势,农机事故得到控制,无一起死亡事故和农机责任事故。我们的做法是:

(一)、强化源头管理,集中抓好"农机总检审验"

我区按照市农机局"津农机监(XX)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下发了"关于开展XX年度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总检及驾驶员安全教育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召开了汉沽区XX年度总检审验动员会,明确了任务、要求、措施,下达了XX年度农机总检审验指标,成立了总检审验领导小组及总检审验办公室。首先,采取集中审验,镇站配合的办法,抽调专人,深入镇、村,走进农机户,到田间地头、施工场地为农机户审验办公;其次,在3月15日召开了汉沽区XX年度农机总检审验现场会,并下发了农机简报,对今年的总检审验工作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第三,在区政府行政执法大厅设立了农机服务台,开展便民服务活动。截至8月已全面完成总检审验任务,今年共年审拖拉机942台,占年度审验计划113.5%;驾驶员安全教育979人,占年度审验计划的131.6%。

(二)、搞好"行风评议",共创"平安农机监理"

根据市农机局"津农机监[XX]10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汉沽区农机监理行风评议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的要求、评议内容、具体措施和评议时间步骤。通过认真自查自评,找出差距,认清不足,并针对问题,深刻反思,突出重点,在依法政和依规办事、政务公开和事务公开、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队伍综合素质、作风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在整改阶段,区中心下发了"知荣辱,树新风,搞好行风评议,共创和谐农机监理"的农机简报,促进了个人评议,单位整改,建章建制。区已建立和完善了以服务承诺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和行风评议制度为重点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效快捷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转变

了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我区农机监理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切实做到"敬业为农、优质服务、文明办事、廉洁高效"。

(三)、狠抓"专项治理",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今年我区农机监理工作紧紧抓住农机安全生产这个中心,围绕全年监理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农机"专项治理"各项措施,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依法行政,全面规范农机监理工作。首先,按照市局津农机监字[XX]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对专项治理工作做出了详尽安排部署,狠抓落实,取得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步骤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广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使遵章守法成为农民机手的自觉行动。其次,加强田检路查,确保农机安全。各镇和区监理科积极主动深入田间、上路检查,纠正违章,检查一台,处理一台。重点加大了对场头机械的检查监督管理,组织技术人员对投入作业的机械逐台检查,维修保养,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农机作业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安全。至目前为止,共检查运输拖拉机1165台次,纠正违章1132人次,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书)241份,全区农业机械的安全性能和驾驶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年未发生农机责任事故和死亡事故。

五、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在农机技术服务方面,为确实做好和抓出实效,我们严格按照天津市农村机械维修点的标准,组织各镇农机管理站将深入到各个维修网点进行现场年检审验工作,同时开展农机产品的打假工作,深入到各农机产品销售市场、农机维修网点、农机生产厂家等单位进行突击检查,从而规范市场,维护广大农户的根本利益。今年农机维修网点年验合格率达100% 。同时对各维修网点的机修人员进行了职业道德、专业技术上的培训,提高了各维修网点机械的修理能力和整体功能。聘请资质较深的农机维修网点的维修工,配合区镇两级农机技术管理人员下镇、进村、入户,积极为农民解决疑难问题。今年来共检修、保养了园田管理机械980余台次,打药机械2150余台,入户维修达130次,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和好评。

今年,我们还利用农闲、农忙不同季节,根据农户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地组织了十余次入村入户信息交流活动和普及新型农机具技术培训活动,使直接接受教育人数达400余人,发放各种技术资料XX余份。大大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增强了普及农机技术广度和深度,使科技兴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适应新形势,开拓创新,强化农机培训

今年,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先进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机培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培训能力。

首先,采取有利措施,提高教师素质。狠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教师教练岗位培训班和各类观摩研讨学习班,和后续学历的培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

其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了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项教学工作都有章可循;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对内强化了教职员工素质,调动了工作热情;对外树立了农机校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为各项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农机培训,服务广大农机户 。

今年,农机学校始终把先进的农机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为己任,保证他们的熟练操作和安全生产。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机经营形式、作业方式发生了变化。确定了根据培训班规模大小、内容难易、对象差别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培训规模较大时,采取集中培训形式。培训规模小时,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根据农户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地组织了现场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470人,其中园田机械手256人;农机维修从业人员35人;拖拉机驾驶员复训179人。另外,还为社会培训农用汽车驾驶员821人,为我区经济腾飞输送了大量人才。

七、抓好农机信息报道,做好农机宣传工作。

为了提高农机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大力宣传农机战线上的好人好事,农机发展信息,科技信息,法制信息等各种信息。办公室确定了一名专职农机信息员,负责农机系统的宣传报道工作。切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宣传工作;向有关新闻媒体提供信息,今年共农机简报14期;向区委办公室信息科、区政府办公室信息科提供信息,到目前,已向区委信息科报送信息15份,采用14份;向政府信息科报送15份,采用13份,加强了对外宣传的力度,树立了我农机中心良好的社会形象。

为了激励农机科技人员,还制定了撰写科技论文奖励制度,如果科技人员在部级报刊杂志上刊登一篇论文奖励500元,在市级报刊杂志上刊登一篇论文奖励300元。今年科技人员在中国农机监理杂志刊和政工指南上各刊登了一篇论文,从而提高我区农机的知明度。

八、抓好党的建设,促进精神文明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党建工作

今年我局党总支书记杨作良亲自挂帅抓党建工作,办公室设置一名党务工作人员,负责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的日常工作,各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形成严密的党建、精神文明创建体系,使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常抓常新,得到了长足发展。

1、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狠抓班子建设,创新用人机制,提高班子的活力。坚持吐故纳新,注意发展新党员。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年初有计划,帮带有人管。实行一帮一,具体落实到人,严肃纪律,在发展党员方面,不照顾情绪,不照顾资格,坚持符合一个,发展一个,并公开亮相,全面公示,认真考察,对群众意见大的,不袒护,坚持从严掌握。

2、在纪念建党85周年之际,我局党总支按照总支百分考核细则进行了对照检查,并逐条进行落实。如:领导班子每半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每月一次的工作例会;每周的中心组学习;以及党员的党费收缴等基础性工作都能按照细则规定,认真抓好落实。机关党支部还被评为出席农口的先进党组织,展示了农机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

(二)、以人为本,强化教育,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我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干部职工所思所想所盼改进工作,谋划未来,努力创造条件解决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改善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赢得了干部职工的信赖和支持,全系统上下政通人和

,人心向上,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力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开展。

1、坚持"事业取人,任人唯贤"的原则,大胆使用中青年干部。提拨了一名副主任充实了局领导班子,先后调整了2名年富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中层干部,充实到重要岗位。使整体机构设置更加科学,中层干部人员结构、文化层次、工作活力有了明显改善,为年轻干部的锻炼成长搭建了进步的阶梯,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2、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我局良好地坚持了周五集中学习制度,采取分组讨论、经验交流、论文征集等方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的教育,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

3、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构建和谐文明机关。通过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这一重要论述,农机系统全体同志一致认为:大力提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匡正社会风气,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局党总支明确提出,结合这次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再次完善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彻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构建和谐单位,今年我局被评为XX年度精神文明先进单位;XX年度区环保先进单位和XX年度科技下乡先进单位。

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农机化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有农机装备水平不能适应农业生产需要,设备陈旧老化,急待更新。

二是国家的购置补贴不能满足农民的购机需要;

三是农机服务组织不健全,镇农机管理站工作人员工资得不到保证,无有办公经费,难已开展工作。

XX年年农机工作设想:

一、发展目标

明年农机化发展目标是:机耕水平继续保持99%;果园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82%以上;海淡水养殖机械化达到98%以上,畜牧、蔬菜种养两业机械化水平均有所提高。

二、重点工作和措施

1、重点抓好政府农机补贴,鼓励农民对农业机械购置的资金投入,提高我区农机装备水平。同时抓好农机维修网点和管理工作。

2、重点抓好"葡萄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

3、重点抓好"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活动,完成一个平安示范镇,5个平安示范村,3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

4、重点加强农机培训工作,为新农村输送实用技术人才。

农机服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中国政府发展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建立了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有较大进展,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未能实现。

(一)农业机械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的方针”,各地大搞农业机械工业。到1979年,全国已建立县和县以上农业机械制造厂2327个,农业机械修造厂2386个,从而基本上建成了农业机械制造、维修、配件生产大致适应,门类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与此同时,建立了包括农业科研、鉴定、推广、培训、供应、维修等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体系。到1980年底,全国各省、市(地)、县均设有农业机械管理机构,每个县均有农机修造厂,50%的公社和20%的生产大队建立了农机维修点,公社农机管理站4.31万个(占全国公社数的80%),形成了覆盖全国、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网络,为农业机械使用提供及时、方便、可靠的服务。

(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高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农业机械动力很少,仅18万千瓦(见表1)。到1980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4746万千瓦。每万公顷耕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5台,小型拖拉机189台,农用载重汽车13.5辆,灌溉动力机械570千瓦。

(三)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

1949~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种植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析,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达到63%,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达到24.7%,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达到15%(见表2)。1980年农用动力中,人:畜(头):机(千瓦)的比例,从1965年的100:18:4.6变为100:16:47,畜力相对减少了11%,机力增加了10倍以上。总体而言,到1980年,机械拥有量中的不少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等指标都比原定目标相差甚远,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落空

(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2001至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千瓦增长至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由1405.5万台增长到1728.3万台。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上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比上年增长40%。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见图1)。

图1:农业机械装备对比

论文之家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我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达到23.4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和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见图2)。

图2:小麦、稻谷、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对比

论文之家

二、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

经过农机行业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耕作机械业已具有了很大的规模,并拥有了种类较为齐全的产品系列,能较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和用户的要求。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机化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费不足、研发能力薄弱。前几年当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低潮期时,一些农业院校和理工大学里的农机院系相继缩编与转向,使得坚守农机研发这块阵地的人员越来越少,造成农机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薄弱。与此同时,部级农机研究单位由于受到经费不足、人才流失等因素的制约也难以有所作为;农机企业特别是耕作机械企业因规模小、利润低,大多数也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因此导致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日益被弱化;前瞻性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失去了基础;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滞后。而新的种植技术与耕作方式所需耕作机械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滞后,又直接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二)我国耕作机械的技术、产品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单一机械技术与国外液压、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的差距;二是我国手动、半自动机械技术与国外全自动、遥控、信息化技术的差距;三是我国中小型、单一功能与国外大型、联合与复式作业机械的差距;四是我国初步替代人工作业机械与国外作业高质量和操作舒适化的差距;五是我国普通机械制造工艺装备与国外激光切割、柔性加工等先进装备的差距;六是我国单一钢铁材料与国外金属、塑料、橡胶以及特殊钢材的差距。

(三)制造和装备技术落后,生产集中度和产品科技含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老牌的农机企业负担日益加重,由于日益暴露出来的弊端,使农机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结构散乱,分散严重,生产集中度低,这无疑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也限制了企业装备和制造技术的提高。生产的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不能形成更高的附加值,也就提高不了经济效益。

三、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之我见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对服务业不断增强的依赖促使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农民追求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超额利润的冲动越来越强。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也会出现三大发展趋势: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机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农机服务组织形式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适应WTO给我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从政策、投入和科技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引导,创造一个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的优化环境,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一)政府大力推进农机化

强化政府部门引导、服务和调控职能,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促进政策。政府要通过购机补贴政策进行产业宏观调控,用补贴增量调整农机存量结构,用集中招标方式调控产品价格,用选择补贴对象的方式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用选择补贴机具种类方式促进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用调整补贴实施范围方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用实施补贴目录方式扶优扶强企业。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达到12亿,补贴区域覆盖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补贴机具种类增加到7大类24种,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补贴试点逐渐扩大,启动花生收获机械补贴试点,县均投入规模扩大,适当向粮食大县和农牧业大县倾斜,提高单机补贴额度,并适当提高血防区农机补贴的比例。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强配套法规及地方法规建设,逐步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建设和科技攻关等扶持发展政策。

(二)农机企业要在农机市场上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和社会优势,确定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论文之家

农机企业参与市场活动,在市场竞争中要取得主动权,必须依据市场营销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科学而合理地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和努力目标。尽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改进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采取强强重组,保持清醒的风险意识,提高整体竞争力。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学研结合为模式,全方位推动农机工业的发展。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融资渠道,加快企业发展。遵纪守法,遵守WTO组织原则,有理有节,以诚信待人。

总之,加入WTO后,农业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指导实践,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加入WTO对农机行业发展有利的因素,尽可能避免和克服不利因素,适应变化,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强抓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这一先进生产力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努力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学桐,李冬茹,何文立,等距世纪农业技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国家机械工业局,2000.

农机服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机农村

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及市场的现状

1.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至90年代末期:我国基本国情是以农业扶持工业,当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20世纪70年代,由于实行的是计划分配,市场基本没有竞争,农机行业是炙手可热的行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市场化把一大批农机企业和农机公司推向了市场的边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分配取消,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很多农机企业都随之陷入困境,农机市场开始衰落,做农机的厂家开始纷纷向其他行业转行。当农机企业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时候,许多企业能做的就只有等待或改变。在那几年轰轰烈烈的转型过程中,一批企业成了转型的牺牲品,另一批企业却很幸运地存活下来。

自2002年起我国的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大关,按照工业化进程的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时期,进入到全党全国整体推进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国家财政有能力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把农机补贴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各地农机补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依据,标志着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崭新阶段,逐渐向以工补农阶段过渡。

2005年以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特别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其效应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国家支持“三农”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实,如购机补贴政策正在落实到位,将进一步促进农机化的发展,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为了挣到更多的活钱,一些农机户将把有些老机型淘汰,进行更新换代。农民收入增长是农机市场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由于粮、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种植户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农业税的减免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提高了农户对新型农机的购买能力。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投入,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较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的需求,使农机化发展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在一些区域出现了对农民购买农机放宽银行贷款限制的政策,对整个农机市场的持续走强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机化工作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我国农机工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运输机械、牧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半机械化农具、拖内配件等13个小行业,能生产16大类、3200多种产品的完整工业体系,农机工业整机产值在2005年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主导产品有: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农用水泵、配套农具等。

二、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

1)有效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

面对市场的变化,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实施名牌战略,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

目前,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或多或少的情况:低质低价农机多,新潮名称农机多,传统小农机多,杂牌农机多,高科技农机少,实用耐用农机少,正品名牌少,性价比高的农机少;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因此,供求脱节也是造成前几年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

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有关农机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农机的识别水平低。与此同时,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也严重影响了名优农机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问题,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另外,受下岗职工二次就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增幅相对不大。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另外,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这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3)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灵,首先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所以往往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其次,市场信息不灵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信息,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怎么投资。

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在目前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力不强,经营分散,服务意识淡薄,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仍属于初级市场,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5)售后服务不及时

农机市场由于利润薄、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农机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而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上主要是宏观现状的分析,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但必须研究它,正视它,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三、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1、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耕地面积15亿亩;相对农业发达国家来说,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如南方水稻的机收比例到2005年才达到20%,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04年调查预测,在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经后几年将增长8~10倍,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2、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

3、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区即便对同一农机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对农村市场不能等量齐观。这要求农机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首先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幻想以一种产品“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

4.层次性

农村市场的层次性,一是指我国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农机产品的消费也有这种特性。二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轻文化、服务需要,重积累、轻消费,有的地区则不同。

5.示范性

农村居民具有比较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同时农村居住特点,使得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经常走户串门,信息非常开放,且口头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某家买了什么好农机,很快就能为其他家所知道,并能带动一大批,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营销角度看,利用这种示范性是很好的策略。

6.功能性

我国农机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如要求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耐用性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价低产品。(2)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3)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勿需过多的奢侈功能。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基本只要能收割干净就可,而对其他附加功能则大可省略。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操作修理越复杂的农机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

以上是对农机市场的需求特点作了简要分析,这些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一些对农机的消费观念和需求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企业而言,把握这些特点对制定农机市场的营销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清华等.《中国农业机械大全》,农业机械出版社,2004年6月

农机服务论文范文第9篇

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是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对领导干部大力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之一。学习是各级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学习就是工作。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竞争十分激烈,不抓紧学习,就难以适应时展的步伐,就难以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农机化工作使命。因此,要在全局上下积极倡导勤奋好学的风气,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一是要进一步改进和活跃中心组学习办法,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做到学以致用。二是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结合干部“菜单式”培训,抓好机关干部的专业知识学习。如没有特殊情况,对各种学习活动,机关干部一定要坚持参加。三是要结合实际积极撰写学习体会和工作论文,要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深化工作的思路,转化为促进工作的措施,转化为提高工作的本领。今年,局机关将继续开展论文评选活动,对优秀论文要予以表彰。要把学习作为考核、提拔干部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兴创新之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机关工作中,既有思想观念的创新,也有工作机制的创新,还有工作方法的创新。如何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农业机械化属于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领域,既涉及到科技的创新,也涉及到制度的创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当前农机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大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为建设现代农业发挥农机化的支撑作用。前不久,我们召开了农机科技创新大会,如何用创新的理念和办法来完成这些目标任务,欢迎大家献计献策,多提建设性意见,努力开拓符合江苏农机化发展实际的创新之路。

(三)以“三贴近、三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兴服务之风。

局党组已确定将“三贴近、三满意”作为我局机关作风建设的主题,全体干部职工一定要围绕这个主题通过优质的服务、精细的管理,落实好这个主题。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把服务重心下沉,减少程序,严格遵守省农机局向社会公布的“五项承诺”。二是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做到阳光操作,阳光政务。对购机补贴、项目申报、奖项评审等工作,凡是能够公开的,一定要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三是要加强调查研究。要多到困难多、矛盾大的地方,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要加强与工作联系点的联络,主动帮助基层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要下决心减少会议和文件,坚持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努力提高行政效率。(1)由局办公室牵头,建立各处室会议预报制度。对今年要召开的会议和重大活动,各处室要提前申报,统筹安排。一般性的专业会议,由分管局长、有关处室参加即可,切忌多头到会。对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尽量不开、不发。对能够合并召开的会议,尽量合并,以减少基层往返。(2)各处室要认真执行首问负责制和A、B角制,力求使基层的反映,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3)要严格遵守局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用制度管人、管事,使制度不流于形式。

(四)要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大兴廉洁之风。

要在局系统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要认真贯彻党风廉政责任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要按照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要求,把廉政建设贯穿于平时工作的始终。目前,全省农机化工作业务在拓宽,农机部门和企业接触的面广了,和基层接触的机会多了,但我们的操守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能变。我们要在思想上首先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为市、县农机部门带头树立廉洁从政的好形象。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常修为政为德,常怀律己之心,做到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永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三是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要在机关和直属单位形成比工作、比干劲、比奉献、讲廉洁、讲正气的良好风气;要牢记“两个务必”,反对铺张浪费,各项工作要做到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五)要以团结、民主、尊重、信任促和谐,大兴和谐之风。

农机服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补贴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Our society is a comprehensive social transformation, rural society is undergoing a new round of reform, in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key,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must keep up with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comprehensive, sustaine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tand in a higher angle, the more in-depth study in a more broad perspective.

keywor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ubsidies

一、引言

论文在分析我国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深远历史的影响和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历史阶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系统分析、回归预测、区域分析、生产函数和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有利的社会经济等因素;系统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阐述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分析影响农机化发展因素基础上,建立了农机化水平发展模型,建立了农机化水平变动与农机净值变动和农业劳动力变动的关系模型。 最后,论文建立了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框架和模型,并以政策发展、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的视野,简单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制度经济学意义,论文最后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城市化,并且早于城市化,这带来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以农业机械化研究为基础研究劳动力转移,其着重点在农业机械化;二是以劳动力转移为基础研究农业机械化,其着重点在劳动力转移。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樊日文认为农业机械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刘雪等认为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机械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是取决于农业劳动力产出弹性等要素,若单从农业劳动生产率考虑,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大小,与由他产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成正比,与非农产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权重成正比,也跟农业劳动力与非农劳动力的数量比值成正比。

浙江农业补贴新政策,根据前不久出台的《2014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意见》,今年浙江省补贴机具共12大类35小类95品目,较去年增加了1大类、4小类和15品目,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均可享受补贴,更多的购机农民将享受到政策实惠。浙江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加快“机器换人”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浙江省今年重点扶持发展粮食、畜牧、茶叶、渔业、菌果蔬等产业所需的机械,对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畜牧饲养机械、废弃物处理设备等关键薄弱环节的机械设备敞开补贴。不少诸如电子饲喂站、扁形茶加工流水线等产业发展急需的机械,通过向农业部争取,也成功列入补贴目录。大量生态友好型农机被列入补贴目录,是今年政策一大亮点。“生态导向是今年政策指导思想上的一个显著变化,浙江省将围绕畜牧业转型升级、农业水环境治理等,优先发展节地节水、节药节肥、低耗高效、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友好型农机装备。”据了解,在今年购机补贴目录中,不乏清粪机、固液分离机、沼液沼渣抽排设备、微灌设备等,施肥机、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翻堆机等新型机具也被增补进入目录。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设施装备的保障。今年浙江省将设施大棚作为自选品目列入补贴范围,规定设施大棚原则上应在农业“两区”内建设,按“标配整体”进行补贴。同时,降低起补面积,如单体钢架标准大棚,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中建设5000平方米起补,其它地区集中建设2万平方米起补,起补面积均为去年的一半,更多农业经营主体有望获得补贴,从而加快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效益

将农机补贴效益分成五个部分:农机装备水平、粮食产量、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化等,其中农业装备水平包含三方面内容: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净值和农机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包括两反面内容: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是接本增效:农业劳动力包含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等两个方面内容:农业生产效益包含单位产出效益和规模效益等两个方面内容。对于农业产业化方面,一是要建立或延伸农业产业链,二是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工业化,三是农业服务的系统化和组织化。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一项农业机械化支持措施,效益突出,作用明显,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的政策支持,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等。因此,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进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文化方面影响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理论、实践价值和政策指导意义。

1.农机总动力和农机总净值的提高

农机购置补贴直接产生的作用是农机总动力和农机总净值的提高,以及农机产品结构的改善,表征为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直接产生的是农机作业能力的增强,间接的是释放农业劳动力和提高农机工业效益。农机作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农机化水平,进而提高土地的集中度,从而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释放的农业劳动力,流向是工业和服务业,农机工业效益的提高,增加就业,也就是吸收农机化水平提高而释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另外,农机工业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农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或带动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农机购置补贴而引致的技术进步不仅是一个内在的因素,也是农机购置补贴影响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一个要素。

2.提高粮食产量

农机购置补贴另外一个直接作用是提高粮食产量。农机购置补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同时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接本增效,一是增加粮食单位产出,另外是减少收获过程中的损失。农机购置补贴的作用和影响还包括转移农业劳动力,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这些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在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框架中,这些是最后的输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要素,是沟通农机购置补贴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桥梁。

由上述分析,我们得出,机械购置补贴效益分析不仅涉及到定量模型,也涉及到定性判断准则,这些是分析框架中非常必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机化水平,农业劳动力变动时间序列模型,这当中涉及农机总动力与农机化水平,农机净值与农机化水平和与农业变动力变动等关系模型,还包括需要建立的一些关系模型,主要是农机购置补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因此,可以说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分析框架。

四、结语

对农机购置补贴效益进行分析,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思路,一是在约定的机械化水平发展目标下,由农机化水平和农机净值 关系模型,测算出农机净值的增加值,包括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在中央财政投资与社会投入分配的经验水平下,可以得出中央财政补贴投入,再根据补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进而通过产出指标来检验 农机化水平发展目标。这个思路的假设前提是:一是由于农机化水平时间序列模型与给定的农机化水平发展目标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必须依靠额外的投资才可以弥补:二是中央财政可以无限制的投入,也就是能够满足所有的投入,弥补差距。第二个思路是给定中央财政投资水平,由补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测算农业化水平增量中的相关因素,推算农机化水平,根据农机化水平和农机净值变动关系模型和中央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分配的经验水平,校验给定的中央财政投资水平。两种思路的差别是给定条件不同,第一种思路是规划发展思路,是理想的思路模型,第二种是评估思路,是现实的思路模型。

参考文献:

[1]卓杰强,杨敏丽,郑诚;广东省水稻产业工程机械化现状与促进措施[J];中国农机化;

2005年06期

[2]王惠萍;田仲林;;欧美农业补贴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卢荣善;;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02期

上一篇:远程网络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养护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