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范文

时间:2023-02-24 13:22:03

名著导读范文第1篇

一、名著导读教学现状

(一)现行语文教科书的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单篇阅读来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的。读名著,在现行语文课程及教科书的框架下,基本上成了一种奢望。

(二)名著导读课过于功利化。教师教学的目标多是围绕考点:如经典片段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名著基本文学常识等。教师的引导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应对名著题的考点:针对常见考点进行补充,做题练习。考试评价的导向,使得“背”成为了获取名著阅读试题分数的有效捷径。

(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有限,学生读名著太少。大部分中学生基本上没时间在课内阅读名著,课外时间阅读少且诱惑太多,他们更爱丰富的快餐文化,放弃阅读名著。

二、名著导读课的导向作用及策略

(一)导出兴趣

1.巧抓激趣点

教师要学会抓住名著导读内容中的激趣点引发兴趣。在《简爱》的名著导读课上,我先让学生阅读“精彩片段”部分。精彩片段选取的是罗切斯特向简爱求婚的场景,处于情窦初开的中学生阅读后,就能感到这种爱情的美好,读之甚至有些羞涩。读后便有不少学生非常好奇:“他们的爱情结局是什么?”我便抓住这个点,吊起学生胃口,引起学生的好奇。此后,班上不少女生便找来《简爱》阅读。因此,名著导读呈现的内容点到为止,发人遐思,本身就是一种激趣。教师要学会抓住激趣点引发兴趣,可以是以某人物的形象魅力激发阅读,如武松、保尔 ;可以是以某些精彩情节,如《智取生辰纲》之后发生了什么;可以是以名著作者的生平经历,如高乐基的《童年》;可以是以故事会的形式,如《伊索寓言》……

2.丰富激趣形式

以课内文本为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立足课内选文,辐射经典全篇,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在学生还为英子长大而感慨时引入《城南旧事》的阅读。也可立足于作者,辐射该作者的名篇,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便适时地引入《朝花夕拾》、《呐喊》。立足课文主题,辐射同主题经典,比如学习科学小品文《绿色蝈蝈》,便可引向同一主题的名著《昆虫记》。以一篇文章的阅读带动一类文章甚至一本书的阅读,有比较中阅读自然会生成别样的乐趣。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在分享和运用中体会阅读的价值和乐趣。学校或班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如“名人伴我行”、名著精典片段剧场、作品研讨沙龙、亲子共读名著、家长读书讲坛和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和能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学生喜欢一些直观可感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其提供一些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在名著导读课“《西游记》的跳读与精读”中,以影视剧片头曲导入,将师生都拉入了熟悉的影视剧回忆中。通过观看影视剧中“大闹天宫”片段,让学生归纳影视剧是如何体现“闹”的?随后阅读原著文本“大闹天宫”,得出文本与影视剧的区别,突显原著文本的魅力,这样一对比便激起了学生想看原著的欲望。

(二)导出方向

“教育的方法固然重要,可教育的方向才是第一位的。教育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对于教育方法选择、使用和创造。”没有方向的方法只会是南辕北辙。在导出方法前,必须给孩子以方向。

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我们首先思考名著阅读的根本意义何在?经典阅读意义在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在于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于培养人文素养,丰富内心世界。以此为目标,名著导读课要落实“导”的方向性。

怎样给学生以导读的方向?答案就藏在教材内容中。先看名著导读的主要构成:名著的基本介绍、故事梗概、主要人物、思想情感、写作特色、阅读建议、精彩片段及点评。一部名著具有的深刻丰富内涵,显然这种简略的介绍是不能触及其精髓的,但这却是给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了一个范例、一些方向、一点思考:告诉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阅读、鉴赏名著。所以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编排的内容根本不在于要向学生呈现多么实在而全面的知识,而在于以示范来引领方向,更在于以简单精炼的呈现来激发学生进行深入名著的阅读和思考。

在《水浒传》的导读教学中,我以人物形象为导向,以人物性格特点及其情节为侧重点,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目的去读原著。学生在读到李逵其人时,便会将全书中关于他的相关情节进行串连,对李逵形象也会有全面的认识。导出方向,还在于当学生处于困惑不解、倦怠不前时,引导阅读新方向、新思考、新高度。

(三)导出方法

单篇精讲是微观的阅读,精读的方法在课文的单篇精讲精练中已扎实到位。而就整本书、一类书,如名著这样的宏观阅读的方法指导却还欠缺。

对不同类型的书而言,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的策略不仅是精读,还有略读、通读、速读、比较读、寻读、猜读、跳读、再读、写读、序例读、群文读等多种方法。比如读《繁星》《春水》这类诗歌,用浏览的方式肯定不能领略冰心小诗的魅力。用朗读、精读或者是写读的形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又将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仿写小诗结合起来,手脑共用。又如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这类是长篇巨制,可指导学生用序例读的方法。

比较阅读、群文阅读是一种较好的阅读策略。在《伊索寓言》的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阅读的思维方法,从形形的寓言故事形象中感受同一角色的不同性格,运用发散思维看到寓言寓意的多样性。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名著导读范文第2篇

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大量的阅读。然而,随着电视、手机、电脑、网络的普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五彩斑斓的电子世界里,而“非主流阅读”也有渐渐取代“主流阅读”的趋势。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对名著阅读往往提不起兴趣,自然,阅读的数量少,阅读的质量不高,远未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兴趣激发,牵着学生走进文学名著

名著导读,它最终的目的是诱导学生爱读名著。在这方面,语文教师的作为就在于学会激趣。这不禁让人想到央视一度热播的《百家讲坛》,一部《论语》,深奥、难懂,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谈不上有阅读兴趣,可是于丹成功开讲《(论语)心得》,再度为国人开启了阅读经典的大门。

精彩的导读能收到不一般的效果,笔者也深有同感。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安排阅读《海底两万里》,起初,我布置学生阅读,半个月也不见动静,都反映看不进去,又是国外的,没兴趣等等。看来得换一招,我让八个学习小组分别阅读不同的章节,要求学生在初读中去发现小说的亮点。在导读课上。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开启了同学们“科学与幻想之旅”。在师生共同参与的交流、分享、展示、互动等环节中,学生表现活跃。欲罢不能,相互点燃了读整本书的欲望。课后花一两天时间读完全书的学生占大部分,许多同学阅读后都有同感,“这本书真值得一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主动阅读的关键。

1.用激情感染学生。阅读体验告诉我们,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是美的一次领略,或是心灵的一次宣泄,或是思想的一次豁然开朗,或是生命的律动,或是人生的启示等等。教师要做一个激情者,把阅读的快乐和收获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共鸣。

2.用悬念吸引学生。有些作品,如小说,我们可以从某个角度切入。给学生预留空白。教师将所选章节,或是开端,或是高潮,或是情节转折处,点拨至恰到好处就收场,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

3.用猜读导引学生。名家作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质兼美,极富思想性、艺术性。有时教师要相机而动,让学生小试牛刀,去猜读作品,去与作家比试,如,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作品呈现的主题等等。教师适当启发诱导,让学生切身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让学生亲近这些大部头作品。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精美片段、经典章节的赏读,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可读之处,使学生看到自身对作品认识的粗浅及理解的差距,从而产生拜读其他作品的冲动与愿望。

二、课堂导读,引领学生登上名著阅读的殿堂

“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叶圣陶先生的话指出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发挥好指导作用。

1.以活动为载体推动阅读实践。借鉴“综合性学习”开展名著导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语文课一般都会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不妨每周安排两次名著推荐活动。班级布置一般都设有“图书角”,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让它成为读物的百花园,学生的乐园。读书会活动是可以经常开展的,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赏析、评论等,彼此碰撞与交流,打开个体的阅读空间。每个学期,班级可以开办一次读书成果展,形式可以是诗歌诵读、手抄报编写、情景剧表演、读后感交流、读书笔记评比等。每一学年,班级可举行一次阅读大比拼即竞赛活动,如,诗词名句接龙、文学常识竞答、作品人物竞猜、故事情节断想等,内容可涉及听说读写的方方面面。

2.以媒体辅助名著阅读教学。学生爱看电视、爱上网,语文教师有时就要投其所好,捕捉影视、网络等媒体的热点,把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关读书的栏目搬进课堂。利用声响光影引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走进他们原本感到可望不可即语文世界。有时我们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原著,然后组织观看影视剧,待学生有了印象再引导他们重读原著,效果很好。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网络就是很好的学习辅助资源,我们要善用这一资源,让主流阅读占领学生阅读的空间。

3.以方法指导优化名著阅读。第一、要引导学生读整部书。名著就要原原本本的读,而非一些解读本可以替代。只有深入作品与作者和作品中人物进行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以,要让学生懂得享受阅读的“大餐”,而非“快餐”。第二、读书要讲究策略。默读、朗读、浏览、泛读、精读,讨论法、探究法,要根据阅读的实际而定,有时需要字斟句酌,有时也要不求甚解,有的书还需反复读、比较读。第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批注、摘录、做卡片是读书的好方法,勾画圈点做记号是阅读的好习惯。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要引导学生背一背好文段,抄一抄好词句,写一写旁批,记一记感受。

4.与说、写结合,实现阅读目标。语文课的终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阅读是手段,其目的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为言语表现――说和写服务。教师要善于把阅读后的迁移活动引向课堂,进行说和写的训练,以说促读,以写促读,融读写抄评、听说论辩、评价鉴赏为一体,实现阅读的真正价值。有人说,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这不无道理。

三、课外有效对接,让名著伴随学生成长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学生课内知识学得再好,若没有课外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将是一句空话。教师要促成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实现课内外的有效对接。

1.要有一个阅读的整体规划。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共同确定阅读书目,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欲望。读物的选择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还要考虑到不同层面的学生。阅读的步骤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阅读时间和进度要作统筹安排。总之,要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氛围中慢慢喜欢读名著。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是关键。第一、要鼓励个性化阅读。书常读常新,同样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读者,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个性化解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真实的见解,切不可以现成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去规范学生的认识。第二、要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好的阅读习惯一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那将受益无穷。我很赞赏以六个“我”为中心的阅读方式,即“我知道”――“我理解”――“我赏析”――“我想说”――“我积累”――“我会写”。

3.阅读后要进行跟踪指导。一本书读完了,有无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了吗?教师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跟踪、检查、反馈。我们不妨借鉴新加坡的做法,用“学生阅读记录卡”来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当然,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持续不仅在于教师的检查评价,还在于不失时机的赏识激励,所以,评价激励机制不可少,它事关学生能否产生自觉的阅读行为。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阅读能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师在导读课中要做好书海导航工作,课前起组织引导作用,课内与学生合作学习,课后进行跟踪检查,唯其导得精彩,才能让学生从各种读物中汲取需要的信息和精神养料,才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名著导读范文第3篇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准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内容概览】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

祥子在农村破产而到北京寻找生路。他认为拉车来钱快,于是爱上了拉车这个行当。他买了车,却不料车在战乱中被军阀抢走了,所幸中途又拣回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块钱,于是买车的希望又在祥子的心中复活了。他来到刘四的“仁和”车厂,租车来拉,一分一分地积攒着卖苦力的钱,一心想买一辆自己的车,靠自己的力气挣饭吃。刘四的女儿虎妞,是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刘四为了赚钱,不让她出嫁。她也确实帮刘四把车厂治理得不错。她看上了祥子,喜欢他老实巴交、吃苦肯干。她用酒灌醉祥子,俘获了他。祥子认为自己做了一件荒唐事,他很后悔,但又不甘沉沦,于是离开了仁和车厂,给进步的大学教授曹先生拉车。后来曹先生被认为有共产党的嫌疑而被抄家,祥子辛辛苦苦积攒的买车钱也被侦探敲诈走了。他很沮丧,可买上一辆自己的车的希望并未破灭,他又回到了仁和车厂。后来虎妞离开刘四,与祥子结婚。虎妞想像她父亲那样,出租车辆而坐收金钱。可祥子不听,他一定要买上自己的车拉。虎妞拗他不过,只得依他买了一辆车。从此祥子拼命拉车,可后来虎妞因难产而死,他于是又卖了自己的车,埋葬了虎妞。祥子找到曹先生,曹先生表示愿意他把以前的丫头小福子接来,让他们在自己家里过。他满怀希望去找小福子,可小福子也已经死了。祥子绝望了,他感到:要强什么用也没有,将就活下去就是一切。从此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整日喝酒,逛白房子。祥子终于堕落了。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统治。

【写作借鉴】

《骆驼祥子》的语言独具特色。作者运用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北京口语方言,传神地刻画出北平下层社会人民的言谈举止。作者还用朴实自然的笔触描写了北平的自然风貌和京腔京韵的古都风情。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市井气息。

作品的另一特点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深入的刻画。祥子沉默寡言,作者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他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变化过程。作者凭着对北平下层社会的了解和对小人物的熟悉,运用纯朴的语言,把下层社会民众的心理刻画得生动形象,十分逼真。

【中考链接】

1.(2007年沈阳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祥子的泪要落下来。他不会和别人谈心,因为他的话都是血作的,窝在心的深处。

①本段文字选自小说《》。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发生在祥子身上的一件事。

2.(2007年汕头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A)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车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B)冬天又来到,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如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他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①以上两段文字选自中国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的小说《》。

②A段写祥子意气风发,B段写祥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

③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

本期参考答案

《名著导读之〈骆驼祥子〉》

1.①《骆驼祥子》②祥子在“仁和”车厂拉车;祥子娶虎妞为妻。

名著导读范文第4篇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走出,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学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丛书。

1982年巴金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内容概览】

《家》是巴金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走向没落、衰败的历史。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因为父母早亡,由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表妹梅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瑞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再次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出走,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却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高老太爷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即将生产的觉新的妻子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最终瑞珏因难产而死。

【人物形象】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首先,高家的三个孙子――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

觉新: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刻画了他这个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觉新虽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熏陶,但又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位置和家庭,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于是,作者付与他委曲求全,怯懦顺从的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务上兢兢业业,办得井井有条,但在自己的婚姻、愿望上,总给读者一种无奈的感觉。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身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等本质。

觉民:虽然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在默默地煎熬罢了,最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

觉慧: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唯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也正是那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他爱丫环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最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其次,小说中塑造了几位形象生动的女性。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梅芬: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环,性情刚烈、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琴: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另外,小说还塑造了一位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封建势力的代表和封建道德的化身。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写作借鉴】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地位。它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2.《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高家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办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这个大家庭经济上出现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4.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家长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种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5.独特的叙述角度。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小说主旨的主人公,来作为全文的结构中心。

6.饱含激情的语言风格。

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充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愤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链接中考】

对于《家》涉及的文学常识,近十年来全国各地中考题都以各种形式出现过,分值从2分到5分不等。其中,最多的题型有以下两种:

1.巴金《激流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

2.《家》塑造了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等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艺术典型,其中,“______”已成为了失去自我、具有双重性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代名词。_____是中国“多余人”的代表。

参考答案

《名导导读之》

链接中考:

1.《家》《春》《秋》2.觉新性格;觉新。

探究练习:

名著导读范文第5篇

1.名著导读课的意义

名著的阅读是高中学生应有的课外阅读。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它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学乃至文化素养和完善其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学生课外阅读几乎是处于无人指导的放任自流状态,存在着许多误区,如阅读效率底,阅读品味不高等。名著导读课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它是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的结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能够激起学生对这些经典名著的兴趣,使他们醉心于中外经典名著的阅读而不是整天沉迷于阅读垃圾,那么名著导读课就可以说是功莫大焉。

2.教师备课的准备

要真正上好名著导读课,教师对于这些经典必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决不能企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读过《红楼梦》的老师能导读好《红楼梦》。再如《论语》,就现状而言,许多中学教师除了课本上选过的那几则之外,几乎都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更别说对它有足够的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补课,比如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好好阅读一番。

3.课型安排

名著导读的课型完全可以多样化,常见的适合操作的有教师串讲型、主题讲座型、读书报告型、课题报告型、作业练习型等等。教师串讲型是我们用的最多的一种课型。高一年级语文组曾经布置过学生阅读必修一所导读的名著,要求作读书报告并进行交流,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未能真正贯彻实施,我想,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就其读书报告进行交流,那将是非常有益的。主题讲座型本人曾经进行过尝试。我讲的是《万世师表——谈谈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我的目标并不在全面的介绍《论语》或孔子,只想从一个角度来让同学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让人感到亲切的孔子,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论语》的兴趣。从我的调查来看,这次讲座还是有一定的效果,因为同学们当中有不少开始自己阅读《论语》的了。

4.学法的指导

以《论语》为例,它的全文只有两万字,但因为是文言,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困难还是不小,这时候,教师对他们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指导学生阅读《论语》这样的古籍,版本的推荐最为重要,版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果。对于初学者来说,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无疑是最好的版本。杨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译注虽然也有不少未能解决的问题,但从总体水平来看,现今出版的《论语》著本还没有能跟他相媲美的。选好版本以后,对于一般的同学,我们可以建议他们精读其中的三四篇,其余的泛读,使他们对《论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一小部分对《论语》真正感兴趣的同学,自然可以建议他们从头到尾精读一遍,特别要提醒他们注意好好利用后面的《论语辞典》。提示学生阅读当中如有疑问可以及时向我们询问。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好这本书,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之外,文言阅读水平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高考文言阅读也是绝对有好处的。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名著导读主要是《论语》导读的一孔之见,欢迎批评指正。

名著导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第一要务;知人知世;理清脉络;人物分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14-02

读书应是民族的“第一要务”,它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还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能使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社会安康。苏霍姆林斯基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的名言让人们刻骨铭心,因而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可见读经典读名著应该成为重中之重,读书的兴趣当然应该从娃娃抓起,读名著应从初中生抓起。随着初中生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扩大,他们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针对初中语文教材之后的名著推荐阅读,语文教师要上必要的名著导读课,让名著真正任务化、驱动化、落实化、反馈化。那么如何上好名著导读课呢?名著导读课要本着教师引领激趣指导的目的来设计。

首先要走进名著,知人论世。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教者以名人逸事或故事的形式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其次引领梳理,理清脉络。教师要以层层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引起学生阅读的渴盼。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再次注重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通过精心设计,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剧本演绎课本剧来诠释对人物的理解分析把握。运用猜想法让学生猜想分析,更能引领学生走进名著,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极大渴望。例如《骆驼祥子》中,善良的被祥子封为“圣人的”的教书匠曹先生,让人给予无限同情惋惜的小福子,袍哥身份的刘四爷,尽管创下一份可观家产,但是因为他的封建思想致使其成为迎风流泪的孤独人。

对于名著中的名言警句更不可忽视。必要时可让学生积累背诵即兴练笔,也可做读书摘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丰盈的文学积淀呢?记住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这样通过语文教师的导读引领,相信学生已经对名著有了一种“非读不可”的热盼,趁热打铁再在此基础上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阅读,并且做好导读课后的反馈和落实。通过引领激发,养成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汲取名著营养,让阅读名著蔚然成风,成为必需,这不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学财富吗?当然语文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布置。

一、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阅读的不足,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一般方法

古往今来的众多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人的文化气质。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大致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浏览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自己又必须了解的文章,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2.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3.读书笔记法。这是一种深化阅读,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比较贴近生活,易引起自己感触的文章,采用此法,既把书读深读透,又能提高文化素养。

三、选择阅读书目十分重要

课内外衔接进行课外阅读效果最好,由于有教本作依托,延伸轨迹与衔接指向比较明确,阅读目标与重点也相对明确,对课内阅读起着巩固与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相关文化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课外阅读选择的原则:从形式看,最好选择那些篇幅短一点的文章;从内容看,最好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美文”和跳动着时代脉搏,反映着时代进步的“时文”,以及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技文。选择时还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与年龄特点。以读为本,还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有利于积累词汇与语言材料。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各种书刊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词汇、材料和技巧。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名著导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名著导读;复习;尝试

新课标把名著阅读提高到语文教学的日程上来,语文新教材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阅读能力,有序地推荐出了七、八年级每学期三本名著的篇目。阅读名著是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搞好名著导读的复习工作,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一些尝试:

一、组织生动有趣的故事会

许多名著都是故事性很强的作品。比如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均为章回体形式,每一个章节的故事既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篇。因此在复习这些作品时,我专门组织了讲故事活动,每个学生了解作品中的某一个故事情节,先在小组内讲述交流,并且不能重复,然后各组推荐一个最佳选手参加全班的故事大赛。教师组织部分语文教师和语文水平高的学生担任评委,对参赛选手给予评价。一场生动有趣的故事比赛,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化名著中的书面语言为口头表达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举办激情四射的朗诵会

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尚有不少情趣盎然、哲理性强的篇目,最适合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在读这些名篇时,可以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这部分书籍,教师有必要引导阅读,如《繁星・春水》《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等,要透过文字引导学生揣摩其丰富的内涵。还可以举办一两次朗诵会,如《繁星・春水》诗歌朗诵会,泰戈尔、培根等人至理名言朗诵会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独诵、合诵、配乐朗诵,更有甚者,根据名句的形式,仿写创新,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智力竞赛

针对近两年来各地中考中出现的形式多样的名著考试的题型,教师可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智力竞赛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有关作品自编出一些题目。如:填空题,写出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名字,根据作品的名称写出作者的名字等;猜谜语,自编谜语猜人名,猜作品名称;编对联,根据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人物性格拟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等等。在竞赛过程中分组进行,可以设置必答题、抢答题等多个环节。由于这一切都是学生自我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作家、作品、人物、情节等,由简单的记忆逐渐走向全面理解掌握,创新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四、评选自己最喜欢的名著人物

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特别是作者对人物的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往往使学生赞叹不已。如果结合自己对作品的感叹,组织学生开展一两次“你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评选活动,无疑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学到了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益处。

五、评古说今,以评促读

学生阅读名著后,教师可“授之以法”。比如可就某一专题出一份墙报;可就某一触发点写一篇读后感;可制作一些读书卡片,对名著进行续写或改编;也可以就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写一点赏析性文字;还可以借古说今,毕竟名著中的人和事距离今天都比较久远,用今天的观念看名著中的人和事,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借古说今,让学生学会怎样汲取名著中的精华,怎样用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的发展,使他们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只要我们教师悉心授法,当好“导演”,学生在阅读名著后一定能再上演一出出“好戏”,展露出他们的阅读才能。

参考文献:

农志高.中考冲刺阶段语文优化复习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

名著导读范文第8篇

一.导读过于专业,研究倾向严重

问题:导读的内容有时超出中学生阅读的范畴,倒像是一个大学中文系学生研究的内容,导读繁琐,本末倒置,造成名著文本被搁置,学生疲于阅读教师的材料,索然寡味。教师导读后,学生觉得很累,对名著的热情丧失殆尽。名著对于中学生来说本来就不是一个热闹的文本,要读就要耐得住寂寞,是一件很考验人的事情,如果教师这样一“导”,其效果可能就是不“导”还有人读,一“导”读的人就少了。这种导读应该是我们所摈弃的。

二、以练代读,应试痕迹过浓

问题:以练代读,淡化文本意识,可以说是功利的应试思想在名著上的典型表现。可以这样说,这是当前非常令人揪心和无奈的现实,它是对这次课改的嘲弄,是对名著阅读导读教学的亵渎,长此以往的教学,必将毒害无穷,对于学生的成长必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不仅把学生彻底推出名著阅读,,而且养成一种非常不好的文风和学风,这种导读应该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三、过于综合,冲淡文本内涵

问题:当前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就是戏说名著,随意改变名著,故意歪曲意旨,这样导致人们对名著少了一种尊重感。这种风气将导致名著功能的退化,使学生流于肤浅的了解,实际上已经冲淡名著的内涵,是名著阅读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标签,这是我们目前名著导读应该极力避免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事实上,阅读名著导读是对名著的间接阅读,名著导读的一家之言不仅使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产生依赖性,而且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同时,还会助长学生对学习的急功近利,甚至是投机取巧,满足于通过导读了解到的那点故事、人物、摘引,而对读名著缺乏耐心和兴趣。阅读文学名著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拿一本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它,可以不必顾忌他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吓退。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

在当前整个阅读状况普遍堪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名著导读的教学让学生克服浮躁的心态,从真正意义上走进名著?我认为教师不仅要发挥导引作用,有时还要适当通过对选文的分析、讲解、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只有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教学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

一、制定规划,走进名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名著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现在的大多数中学生时间、精力、经济有限,加以青少年缺乏持久的耐心,知识储备不足,大部分的名著阅读往往虎头蛇尾。导读决不能处理成快餐、压缩饼干,相反,名著导读的课堂应是阅读行为的监测站、加油站。

二、珍视体验,徜徉名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心理。首先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为文学作品浸润了生活的真谛。我们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引现实之水浇灌文学之花;我们应让文学作品走进生活,让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产生互动,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智慧产生光彩。其次,要重视个体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异质阅读,发现学生于文学作品在思想感情上的触发点。再次是激活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没有主体性精神,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因此,我们应采取小组合作阅读、探究式阅读、研究式阅读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主体性精神,给他们创造一种良好的、开放的阅读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

三、激趣指导,赏析名著

怎样才能使学生读起来?读得有兴趣,读得有价值?首先当然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有了阅读的积极性才有阅读的恒定的动力。在有限的导读的课堂时间内,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名著阅读的重点应放在反复揣摩人物形象、作品语言、行为结构与文体风格,通过一篇篇文学名著的阅读,练就自己的文学的眼睛,去感受与发现属于自己的内外世界的美。

四、涵泳品味,走出名著

名著导读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 技巧策略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由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索三部分组成。编者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既能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事迹、风格流派、取得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又能深入一个点,明了其某一代表作的故事概貌、艺术特色,进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但是经典名著普遍存在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内容繁复、思想深邃的阅读难度,古代作品还存在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的阅读障碍,而外国作品则于中国作品存在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写作习惯、情感特点、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别。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目前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不会阅读名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授之以相应的阅读技巧、有效提高阅读水平便是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此,我谈一谈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点经验,以抛砖引玉。

一、课堂精读与课余泛读相结合

高中新教材里选用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片段,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来为名著导读服务。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为例,课堂内,教师可以点拨学生阅读这一精彩片段,促使学生理解小说“逼上梁山”的社会主题和林冲由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性格变化过程,掌握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同时教给学生精读的阅读技巧,例如圈点、批注、对比阅读等。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泛读《水浒传》全文。这种方法可以在课堂内提高阅读的质,在课堂外补充阅读的量。

二、文本阅读与影视作品阅读相结合

高中阶段让学生通读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一类的大部头,是一件比较费时、费力又费脑筋的事情。为了解决“读不完”的问题,我会先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补充文本阅读进行对比鉴赏,引导学生充分领悟和体会原著文字的独特韵味和审美价值,最后推荐学生欣赏剩余的影视作品,以便对整部作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例如,《红楼梦》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深奥难懂,难以记忆,学生兴趣不高,以上情况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先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片段,这种方法既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在阅读时突出重点篇目,兼顾全文情节。又如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易中天的《品三国》,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感受战火纷飞、三国鼎立的汉末社会图景,在时尚中体会古典文化文学名著的魅力,学生会喜闻乐学。

三、个人阅读与名家评论相结合

经典名著普遍存在着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内容繁复、思想深邃的阅读难度,而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理解力又不高,“读不懂”成了制约名著导读的瓶颈问题。因此,适时地补充与文本相关的名家评论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思考,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我在给学生推荐阅读作品的时候,同时会推荐“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中“于丹说《论语》”“刘心武解析《红楼梦》”等讲解深入浅出的节目或一些评论性的书籍以供参考借鉴。

四、东西方经典对比阅读相结合

对比阅读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这种阅读方式我一般向学生推荐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章。例如同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王蒙的《春之声》,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产生于同一时期的诗歌作品《诗经》《离骚》《荷马史诗》;也可以将鲁迅的《祝福》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进行主题思想方面的对比阅读。

五、校园阅读与终身阅读相结合

在学校内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授之以相应的阅读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只是一个“引子”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助推器”,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爱读书,爱经典,让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服务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名著导读范文第10篇

阅读是一种能力,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缺失的就是这种阅读能力,要么倾心于所谓的流行小说,变得浅薄;要么倾心于所谓的漫画,着迷于这种图画阅读方式,变得幼稚、简单。赫尔岑曾说:“书,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青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这样的知识宝库怎可不继承呢?

作为老师,这时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让学生走进名著,品味其中的“营养”,感受它们的熏陶,自然就愿意静下心来阅读名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标准中也有“增加文化积淀,提升语文素养”的要求,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更可让学生从容地应对高考卷中的那道3分的选择题。这时适时地将多媒体教学形式引入课堂尤为重要。

首先,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再次复述故事情节或梳理《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当然,在展示文字介绍之前,要请学生先复述或介绍,再对照对应的情节简介,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是否完整阅读了原著,而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完整展示情节夯实了他们的记忆。如在讲授《巴黎圣母院》一课的时候,在必修二P82页“作品导读”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16年前丢失的女儿,但是眼看着她被官兵抓去而无能为力,悲愤之下以头撞石而死。”事实上,原著情节是:“绞索套在爱斯梅拉达的脖颈上,隐修女如同猛虎扑食,向刽子手猛冲过去,狠狠咬住了他的手,被刽子手用力一推,头触在石板地而亡。”笔者利用课本上的此处错误设疑,请同学们找出来,让学生们仔细阅读原著,齐心协力,通过逐一对比终于找到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导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一举两得。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加深对作品人物的理解。高考江西卷中名著导读选择题的设题也以考核学生对情节、人物的识记的准确率为主,对人物、情节的分析也正是理解名著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基础,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重点。

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式突破这个重难点:1.厘清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在课件中设置图表,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如《高老头》中的人物可以清晰的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高里奥老头(生动的反面教材)和他的女儿们雷斯多伯爵夫人阿娜斯塔齐、银行家纽沁根太太但斐纳(的正面教材),一类是大学生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理论老师一:讲上流社会的)和通缉犯伏脱冷(理论老师二:讲金钱万能、极端利己),第三类是伏盖公寓其他各色人物:房东伏盖太太、胖厨娘希尔维、被父兄抛弃的泰伊番小姐(伏脱冷的目标)、退休公务员波多雷、老处女米旭诺小姐(告密伏脱冷)。学生们一目了然,老师也是事半功倍。2.通过展示人物情节讲解理解人物性格,帮助理解作品主旨。好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绝对不会是单一的。如林黛玉,学生心中一直存有娇弱、小心眼的印象,笔者就会引导学生看看“香菱学诗”和“互剖金兰语”这两节。“香菱学诗”中林黛玉就成为了一个热心的诗歌老师;“互剖金兰语”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这样美丽的女子最后悲剧而终自然要让人掬一把辛酸泪了。学生通过学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就更全面了。3.通过展示人物之间的对比来了解人物。如《巴黎圣母院》中强烈的美丑对照:卡西莫多和弗比斯。外表上,一个丑陋无比,一个俊美无比,但内心,一个崇高善良,一个自私胆小。人物自身也形成了强烈对比,卡西莫多外表的丑和内心的美,达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当然也可利用一下类似益智问答的游戏,将作品中的人物比较,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设问诸葛亮与周瑜到底哪个更厉害,学生会举出两人各自指挥了哪些战役,哪几个回合斗智斗勇,最终谁败下阵来……对于许多不太爱看《三国演义》的女生来说,此时也饶有兴趣地在听,回去也会更用心地研读名著,对《三国演义》中众多的人物形象都可用这个方法引导学生。4.导入相关影片,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当然更重要的是名著被拍成影片的时候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改编,让学生对改编影片进行评价,对比原著看哪个更胜一筹,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经典,感受文字的魅力和影像的直观。5.导入名家评点。从网上下载很多名家对名著的点评,如“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穿插到课件之中,从这些深刻点评中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名著,感悟名著,而不再只是记得讲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人物这些浅层次的理解了。

最后,课件还是应回到原著中来,导入原著中的精彩片段,一方面品味作者的写作功力,另一方面体会作品带给人或震撼或深思的艺术效果。如《巴黎圣母院》的结尾“人们发现有两具骷髅,一具搂抱着另一具,姿势十分奇怪……当人们要把他和他所搂抱的那具骨骼分隔开来的时候,他化作了尘埃。”就让人体会到了雨果的浪漫。《大卫・科波菲尔》中米考伯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人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不啻为生活的哲理。

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信息丰富的教学环境,在名著导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充实了课堂的信息量,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学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它能令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如虎添翼,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名著阅读范文 下一篇:古典名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