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三:名著

时间:2022-08-04 03:19:44

话题作文训练大系

[名师专栏・鲍亚民]

名师名片

鲍亚民 安徽省歙县二中教师。多年来从事中高考作文教学研究,在《作文新天地》、《中学生》、《课堂内外》、《语文报》等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中高考作文指导文章百余篇。

话题三:名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学刚毕业的阿敏从小就在爷爷的熏陶下读完四大名著。但是现在,漫画却成为她的最爱。“名著还是太沉闷了,很多把现实描写得太残酷,不喜欢。”阿敏告诉记者,她喜欢的漫画有《侦探柯南》、《海盗路飞》,“都是讲励志和友情的”。

在广州购书中心,初二女生子茵则正抱着一本《爱与痛的边缘》看得投入。“我很喜欢郭敬明的《幻城》,而且他长得很帅啊!”子茵毫不掩饰地告诉记者,她最喜欢读爱情小说。

“青少年需要的东西就是解渴,解渴但营养不足。”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陈冀京认为,明明知道是“快餐文化”,但还是会在中学生中流行,正反映了这一代人在文化上的迷惑。

请以“名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新课标”体现语文教改精神,进一步对中学生阅读与鉴赏明确提出了独立性、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要求。以“名著”为话题作文,是有话可说的。你可以就题目提供的材料发表评论,也可以就一部名著或几部名著发表评论,或者对中学生读名著这个问题发表见解,你也可以写你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也许,在读名著问题上,你有难言的苦衷,那就不妨把苦水倒出来,“倒”得真切,就是佳作。但请注意,“名著”的话题本身就对文章的情感因素提出了暗示,所以,不管写何种文体,你的文章都须带上浓重的感彩。

[范文展示一]

名著的天空

董峰

一本好书,读起来两颊盈香,让人不忍一口气读完;合上书,依然历历在目,让你回味无穷。它吸引着你一遍一遍地读下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新的发现。

名著就像古董一样,令人把玩不已。曾经有人说过,名著是人人都想读但又人人都不想去读的东西。我读名著,倒不是想“读过”以成为炫耀的资本,而是从中领略所谓“永恒的人性”,浅白点说,就是广阅以博知,辅以心的趣味。

小时候在读书的态度上,我是最放纵的,任性而为。长辈见我时时手不释卷,每每赞我勤奋。我听了这种赞誉很受用,其实这与勤奋实在沾不上边,纯粹是兴趣;比如邻居阿虎天性活泼,所以喜欢打架,每每遭大人训斥,但这也是兴趣,庆幸的是我对读书的兴趣和长辈们的价值观比较接近。

好书是很多的,倒不一定非名著不可。我之所以偏爱名著,是因为邂逅多本名著后,总结出一点:之所以成为名著,确实有成为名著的理由。经过历史的沉淀,被数代人所认可,大浪淘沙后不为淘汰,而且流行于全球而成为经典,总有其理由。每回读《飘》,都要被白瑞德所感动,那种爱法,偏偏又是没有表达的,才无声地震撼我。

听说,太小的时候读名著,会没有足够的心智去支撑,糟蹋了好书,甚或坏了胃口,我现在想起来有些后怕。记得读《红楼梦》,穷尽脑袋瓜子也始终达不到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感,但我还是猜测里面定有不同层次的领悟,因为名著犹如营养丰富的晚餐,给饥饿者以温饱,给虚弱者提供热能,给缺钙者补钙,给血糖低者提供糖分。无论处于何种层次水平,读者都可从中各取所需,引发不同的思考和感悟。

也许,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没有颜如玉,单单透过一本好名著,上下五千年的人得以沟通,纵横九万里的人能够共鸣,已是人生一大趣事。记得梁晓声某次和大学生对话时,有人问:“读书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梁晓声回答说:“阅读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看了不禁拍案叫绝。

读名著,天空会更多彩。

[点评]

语言优美。文章多用比喻、排比以及整句散句相结合等方式,显得文采斐然。特别是三处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使用,更使文章具有吸引力。开头一处为提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具有较强的思辨性;中间一处概括事例,描写恰当;结尾一处的描写上升到人生高度,视野开阔。

[范文展示二]

读名人・读名著

谢汝南

我曾经给自己定下个目标:痴情苦读新书,读书要读名著。

开启名著的扉页,缕缕墨香如醇醇的杨柳风,如簌簌的杏花雨,在心田上空萦绕,让心花悄然绽放,散发无数感伤。透过杨柳杏花,我可以看到远方的青山绿水,枫叶彤彤,梅花傲雪,人世沧桑。然而,名著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的卓越品质都是与作者的个人品质紧密相关的。名著的品质都很相似,而名人的品质却各有各的不同。曹雪芹只有亲身经历了家族的衰亡变故,遭到了沉重的世道炎凉波折之后,才能有了《红楼梦》的深沉魅力;同样道理,《史记》、《离骚》的千古留名,更重要的也是在于司马迁和屈原的高贵人格的不朽。如果我们一边细心地阅读《复活》,一边深入探究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他反叛自身地主阶级营垒的决心与勇气;在慨然欣赏毕加索离奇古怪的画作时,了解他一生的颠沛流离;在用心倾听《命运》的叩问声中,体会贝多芬双耳失聪的悲剧;品赏《呐喊》、《彷徨》的同时,感受鲁迅先生忧国忧民,对中华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慨;赞叹《围城》、《管锥编》的卓识风趣,又不忘钱书尽管学贯中西,可在当年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得15分……读名著名人,必定能使我们的眼界更加深远,是非更加分明,视野更加开阔,并让名著的品质与名人的精神风貌一起震撼我们的心灵。

名著具备了深刻的理论思想、精彩的艺术特色、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等博大精深的内涵品质。它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人们不断认识探究世界与人生的智慧的结晶,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和一部百科全书。它如同阳光可以永恒地普照人类世界,它的内涵品质也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人的认识所遗弃与改变。我们通过认真的阅读、细心的鉴赏,可以从中获取许多的教育、启发与思考。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都把阅读名著作为一种最快乐的人生享受。

[点评]

文章思路清晰。作者把名人与名著结合起来写,由读名著谈到识名人,最后谈自己对名著的理解,这样写来,易于被读者接受。文章是从自己最熟悉的名著来谈自己对名人的理解的,所写内容,叙述、议论结合,说理针对性强,把握分寸较好。开头点出“我”对名著的痴爱,结尾抒发自己对读名著的感受。全文结构严谨,足见作者的匠心。

[范文展示三]

名著改编,难

洪天秋

不知是哪一家电视台,在放新版《日出》。屏幕上的陈白露,浓厚的脂粉,掩不住一脸苍老与憔悴,一副久历风尘的疲惫与老练。她也许红过,可那似乎应当是十来年前的事儿;她也许曾妩媚甜蜜,可如今却只透着妖冶的味道。

一直很喜欢曹禹的作品,在捧读《日出》的时候,我也曾在脑海中追寻陈白露的形象。这个女子应是鲜花一般的年华,鲜花一般的美丽,可突然,飘落在无边的泥潭中,然后挣扎,沦落,溺陷,然后消亡,迅速得像朝露一般。我不能说出她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爱穿红还是爱着绿,可我知道,屏幕上的这个,不是她。我不想再看下去了。我感到失望。

影视是一种直观的艺术,而文学要复杂得多,事实上文字对于读者来说只是一种媒介,真正的阅读是在头脑与心灵中展开的。无限的想象、联想与求索使得形象超越了文字而变得鲜活又丰富。这种无限,正是困难所在。作品越深刻越完美,这种困难也就越大。

《日出》本来就是一部戏剧,注定要上屏幕也适合上屏幕的,可选角是失败的,撇开年龄这个硬伤不谈,演员的气质也与陈白露相去甚远,强做妩媚的结果是妖冶而不诱人,风尘味太浓。

剧情的改编失败,造成了这部电视剧的失败。改编者强调的是人性化,一种听起来时髦而有文化品位的提法。人性是一个内涵如此丰富的字眼,说不尽,道不完。但在现在的影视创作中,它倒是很好解释――他们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必然有情,而且是真情,尤其是女人。同样的,在《日出》中,我们也不得不去欣赏突然丰富起来的情感纠葛,顾八奶奶的,顾小姐的,李石清女儿的(后两位都是新增加的),好像没有这些情感纠葛,就不够人性化似的。

其实,曹禹是一个很善于写人性的作家。他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是那种复杂而有深度有争议的性格,不能只从道德层面来评价的那种。他也写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但写得凝练而深刻,更重要的是,他在浮华的生活场景下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批判性,这赋予作品一种力度与质感。否则的话,这些作品可能就会沦为二三流的言情小说或豪门秘史之类的东西。可在现在的许多作者看来,一提社会批判似乎就意味着阶级斗争那一套,就意味着反人性。于是,连顾八奶奶也摇身一变成了情种,一个追求真诚爱情而又不能被社会舆论接受的可怜人。在原著中,作者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形神俱现了,可现在观众不得不无止无休地去欣赏她的爱情独白或打情骂俏。整部电影只能算是娼妇的微笑――交际花秘史或富孀情史一类的东西。

名著改编?一个字:“难”。

[点评]

本文开口很小,对比说理却有力度。文章只是通过自己对名著《日出》改编成电视剧的看法,得出了“名著改编难”的观点。作者在谈名著改编时,也没有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由电视剧《日出》中陈白露的扮相和演员的演技来谈,指出扮相与演技的失败,主要是剧本改编的失败造成的。文章还将剧情与原著作了分析,在对比中,主旨被揭示得十分鲜明。

上一篇:追日 第8期 下一篇:话题二:医